明清小说开篇人物的出场艺术

合集下载

写人写事技巧明清小说中的人物描写

写人写事技巧明清小说中的人物描写

写人写事技巧明清小说中的人物描写明清小说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特点之一就是对人物形象的丰富描写。

明清小说中的人物描写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展现了人物的心理和性格特点。

本文将从描写手法、人物性格塑造和人物心理描写等方面探讨明清小说中的人物描写技巧。

一、描写手法的多样性明清小说中的人物描写常常利用各种手法丰富描绘人物形象。

首先是视觉描写,作者通过形容人物的容貌特征、身材丰满或瘦弱、面色的变化等方式,使读者对人物形象产生直观的印象。

其次是动作描写,作者通过描述人物的举手投足、眼神的变化、笑容的含义等方式,传达出人物的性格特点。

此外,还有声音描写、服饰描写和环境描写等手法,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

二、人物性格的独特塑造明清小说中的人物性格塑造着重追求刻画独特而鲜明的人物形象。

通过对人物的言行举止、性格特点、道德品质等进行细致描写,展现出各类人物的丰富性格。

比如,《红楼梦》中的贾宝玉优柔寡断、情感丰富;《水浒传》中的宋江正直勇猛、忠诚仗义。

这些丰富的性格特点,使人物形象鲜活生动,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人物心理的细致描写除了性格描写,明清小说中还注重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描写。

通过人物的自言自语、心理独白、反思和情绪变化等方式,揭示出人物的内心想法和复杂的心理变化。

这种描写方式使读者更好地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进而对人物的行为有更深入的了解。

例如,《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善变多疑,内心充满不安和不信任,这在他的言行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总结明清小说中的人物描写以其细腻入微的手法、独特鲜明的性格塑造和深入描绘人物心理而闻名。

通过视觉描写、动作描写、声音描写等多种手法,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通过人物的性格塑造和人物心理的描写,展示出人物的特点和内心变化。

这些技巧使得明清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鲜活生动,给读者带来了丰富的阅读体验。

本文介绍了明清小说中的人物描写技巧,包括描写手法、人物性格的塑造和人物心理的描写。

小说人物出场的五种艺术形式

小说人物出场的五种艺术形式

小说人物出场的五种艺术形式小说人物常用的出场方式主要有“单刀直入”、“先声夺人”、“画家三染"、“环境烘托”、“概括介绍”等几种.一、单刀直入:单刀直人就是不拐弯抹角,一开篇就让人物走出场来。

陈免生和柳毅的出场都是这种方式,“‘漏斗户主’陈英生,今日悠悠上城来"(《陈奥生上城》),“仪凤中,有儒生柳毅者,应举下第,将还湘滨。

念乡人有客于径阳者,遂往告别。

至六七里,鸟起马惊,疾逸道左,又六七里,乃止”(《柳毅传》)。

两篇都是直截了当地点出人物,没有任何的铺叙。

二、先声夺人先声夺人,就是通常所说的“先闻其声,后见其人",如同传统戏剧演出时主要人物登场前先使观众听到唱腔,然后再亮相一样。

王熙凤的出场就是这种方式,“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红楼梦》)在“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的环境里,这突如其来的笑语,自然引起了黛玉的纳罕:在老祖母面前,谁敢这样放诞无礼?按王熙凤的身份,她应该和李纵等人随贾母一起出场,但作者有意安排她单独活动来自我表现,如此出场,一开始就显示出她张狂的性格和在贾府中深受贾母宠信的独特身份.“只见一群媳妇丫拔围拥着一个人从后。

.。

(人物的出场描写方法例举小说是以塑造人物为中心的,记叙文也离不开人物形象的描写。

那么,在这类写人的文章中,如何让人物走上前场,是一个比较关键的问题.这正如戏剧中人物出场一样,大有讲究。

出场效果好,可民赢得满堂彩,为全剧奠定一个好的基础;出场效果不好,观众就会失去继续看下去的兴趣。

写人的文章如果能让人物恰到好处地“走出场”来,整篇文章也就成功了一半。

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人物出场方法.一、开门见山又叫单刀直入法。

这种方法比较常用。

它不拐弯磨角,一开篇人物就走出场来。

这种方法质朴、平实,初看似乎平淡无奇,其实优点很多。

它平稳、干净利落,不易离题,就像一个忠实老成的人,做事稳重.如《变色龙》中主人公奥楚蔑罗夫的出场:“警官奥楚蔑罗夫穿着新的军大衣,走过广场.他身后跟着一个火红色头发的巡警,端着一个得子,里面盛满了没收来的醋栗.”这种开头法,直截了当,不拖泥带水,最易掌握.初学写作者最好先从这种写法入手。

小说人物出场的五种艺术形式

小说人物出场的五种艺术形式

三、 画家三染
三染法 就是在人 物正式 出场之 前 , 采用 由远 而
近 , 逐步写来 的方式 , 层层 烘 托 , 反 复渲 染 , 让人 物
“千呼万唤始出来 ”, 从而给读者 留下 既有层 次感 又 十分深刻的印象 。 贾 宝玉 的出场 就是 这种 方 式 。 林 黛 玉 在家 时 就 听 母 亲说 过 , 宝玉 “衔 玉 而诞 , 顽 劣 异 常 , 极 恶 读 书 , 最 喜 在 内炜 厮混 外 祖母 又极 溺 爱 , 无 人 敢 管 ”。 此 为一 染 。 来 到贾府 后又 听王夫 人 介绍 , 宝
那 么
叶 , 它的作用 是多 方面 的 ,
无论是 文章 的结构还 是 内
容上 , 都 有它 展示 风采 的 舞 台 。 倘若你 能把 它放在
哗 晓 刘 口
夜游 的东西 ,什么都睡着 。华老栓 忽然 坐起来 ,擦着 火柴 ,点上 遍身油 腻的灯盏 ,茶 馆 的两 间屋子里 ,便 弥满青 白的光 ” 《 药 》 。 作 者用 “ 乌蓝 ”的天 、“ 青
如 果说唐诗 宋词 的 墨香里还 氛氮 着他 们的
无 奈 与仿 徨 , 元 曲 羌 笛 的音 韵 里 尚 弥漫 着他 们 的叹 息与感伤 , 那么 , 现 实生活 中又留下 了他
们 怎样 的人 生轨迹呢
乡`
怎生 个惫 懒人 物 , 借懂 顽 童 ” , 不 过 是一 个 “蠢 物 ”
后 院中有人笑声 , 说 ` 我来迟 了 , 不曾迎 接远客
”'
《 红楼梦 》 在 “个个皆敛声屏 气 , 恭肃严整 如此 ” 的
环 境里 , 这 突如其来 的笑语 , 自然引起 了黛 玉 的纳 罕 在老祖母 面前 ,谁 敢这样放诞 无礼 按 王熙凤的 身份 , 她应该 和李纵等人随贾母一起 出场 , 但作 者有 意安排她单独 活动来 自我表 现 , 如此出场 , 一开始就 显示 出她张狂的性格和在贾府 中深受贾母 宠信 的独 特身份 。“只见一群媳妇 丫拔围拥着 一个人从后房 门 进来 ”, 王熙凤众 星捧月式 的上场 , 着字 不多 , 却 暗示 出她炙手可热的权力 和特殊 的地位 。

初中部编版九年级初三上册语文第六单元《三顾茅庐》公开课教案(公开课)

初中部编版九年级初三上册语文第六单元《三顾茅庐》公开课教案(公开课)

《三顾茅庐》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明清白话小说的特点,把握小说内容,体会故事情节的一波三折。

2.学会抓住文章塑造人物的关键语句,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人物性格特征。

3.感受刘备的贤明与诸葛亮的智慧,学习古人“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

4.积累相关的文学文化常识,感受古今语言的变化。

教学重难点1.疏通文意,把握小说情节,分析刘备、诸葛亮等人物形象。

2.学习本文通过语言描写、动作描写以及外貌描写相结合的方法来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3.了解本文层层铺垫的写作手法,体会小说作者的艺术匠心。

4.通过小说的学习,体会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课前准备1.多媒体课件。

2.学生自主预习字词,自读课文进行预习。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中国古代曾经有过一个时代叫作三国,那可是一个战火纷飞、群雄逐鹿、英雄辈出的时代,是一个伟大的时代。

正是因为这个伟大的时代造就了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那就是——《三国演义》。

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要一起学习的课文,就是发生在那个时代的一个故事,节选自《三国演义》,它就是《三顾茅庐》。

二、预习检查(下列各题,采用PPT的形式,括号内的内容,待学生回答完毕时,稍后显示。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拜谒.(yè)岂可相强.(qiǎnɡ)侥.幸(jiǎo)纶.巾(ɡuān)鹤氅.(chǎnɡ)汉室末胄.(zhòu)愧赧.(nǎn)谬.(miù)倾颓.(tuí)窃.命(qiè)殆.(dài)沔.水(miǎn)民殷.(yīn)存恤.(xù)箪.食壶浆(dān)鄙.贱(bǐ)2.给下列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yīn)殷实bǐng)屏除yān)殷红píng)屏风yǐn)殷其雷bīng)屏营3.解释下列词语。

(1)拜谒:拜访谒见。

(2)如雷贯耳:像雷声穿过耳朵一样,形容人的名声很大。

贯,贯穿,进入。

(3)屏人促席:叫他人回避,将座席靠近(诸葛亮)。

人物的出场描写

人物的出场描写

从烟雨江南的作品看人物的出场描写作者:黑肚皮先生如同京剧中人物的出场,一番台步、身段、亮相不仅仅是为了吸引观众注意力,更要最简捷地去贴合人物性格和情节需要。

而小说中人物出场的艺术处理,也一样要注意突出性格特征、适应内容情节的需要。

此番议论来自古典文学评论家李希凡先生的《沉沙集》中的一篇文章――“性格、情节、结构和人物的出场”,本来答应六厘上传到网上和大家共享,无奈篇幅太长,手打实非一日之功。

闲暇之余手打几段的同时,我想到未若以更贴近这里的玄幻小说作为剖析对象,只是希望议论之间能够展现李希凡原文的精髓一二。

之所以选烟雨江南的作品,一则我熟,二则这里的很多人都熟,三则烟男文笔功底不错,很擅长于一颦一笑、一言一语间凸现人物个性。

从其《亵渎》、《尘缘》二书中摘录评析一二,故有此文。

一、有效的外形描写人物的出场,如同现实生活中一个陌生人突然出现在自己面前,外形上的打量是必不可少的。

但很多作品中废了好多笔墨来写人物鼻子如何、眼睛如何,看过后却难留丝毫印象,似乎那个人物仍然飘飘乎乎白纸一张。

究其根源,应该是套路式的描述太多,而没有重点突出对性格塑造和情节推进真正有用的东西。

先看《亵渎》中那个女雇佣兵奇薇的出场:我说,那边的那个妞不错啊,就是好象不大好对付。

”伦斯盯着酒吧的一个角落。

众人忙顺着他的目光看去。

角落里一张桌子上坐着四男二女,看起来象是佣兵,其中一个一身法师打扮。

一个女孩大约十**岁,打扮惹火,一身深色的短甲,把雪白修长的大腿裸露在外,大腿上绑着一个皮带,上面插着三把飞刀。

胸甲在酒吧昏暗的光线下看不大出具体颜色,但毫无疑问做工精良,并且很好的突出了女孩胸部的曲线。

胸甲领口开得很低,一道深深的**几乎让伦斯的眼睛掉了进去。

身边的一把双手大剑倒是让几个人略微清醒了一下,毕竟这种重量的巨剑侧面说明了女孩的实力。

女武士的脸是火辣辣的艳丽,一头淡褐色的波纹长发随意的披散在四周。

看完后读者脑子里最深的只有两个印象点:一、这个女的很性感,对于异性很有诱惑力;二、她是一名实力不俗的女战士。

小说人物出场技巧

小说人物出场技巧

小说人物出场技巧人物出场的艺术手法,是描写人物中的有机组成部分。

无论长篇,短篇,开头的人物出场都很难,而任何作家都要遇到小说开头人物出场的难关。

人物出场之所以难,就是作者在开头不仅要给主要人物一个神似的速写,而且要显示出自己与众不同的人物出场艺术手法。

所以,许多著名作家都要在人物出场上苦心经营,施展本领。

下面再具体谈谈人物出场的几种手法。

一,形出:人物一出场就展现神态、动作和外貌,就是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形象。

短篇小说中的孔乙已、祥林嫂、康大叔、老通宝、高洛沃伊,长篇小说中的林黛玉、夏倍上校、葛朗台、库图佐夫等都是形出的手法。

有时作者根据不同人物的性格,也分别采取唱着出场,笑着出场,哭着出场和吵闹中出场。

有的为了突出人物的特征,在特定的场合下,也采用手先出,足先出,先出头或衣服先出的手法。

二、声出:这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人物出场法。

往往通过其他人物的耳朵,或闻其出场前的笑声,或闻其出场前的哭声,或闻其出场前的话语声,或闻其出场的吟诗声,或闻其出场的脚步声,然后见其形,使人物一出场就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

例如《聊斋志异》“婴宁”中主人公就是先从王生的耳中听见笑声然后出场,因为主人公就是一个天真活泼的少女;《故乡》杨二嫂出场前,“我”就听见一种尖利的怪声大叫起来:“哈!这模样了!胡子这么长了!”从这话语中就可知道来者是个倚老卖老,油滑而又泼辣的人物。

王熙凤出场前,贾母、黛玉等人就听见外面传来的毫无拘束的谈话: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

这个人敢在贾母所在的地方大声讲话,说明了来者在贾府的特殊地位,同时,也看出这是一个善于辞令的人物。

蒲松龄在《阿霞》中写“陈生暮过荒落之墟,闻女子啼松柏间。

”这是声先出,然后见人。

贾宝玉出场前,人们先听见脚步声;只听院内一阵脚步响,丫环进来笑道:“宝玉来了。

”如果写王夫人或袭人的一阵脚步响就很不适合。

有时人物是在打闹中出场:只听得屋内咭溜咕噜的乱响,不知是何物撒了一地。

小说人物出场的五种艺术形式

小说人物出场的五种艺术形式

小说人物出场的五种艺术形式小说人物常用的出场方式主要有“单刀直入”、“先声夺人”、“画家三染”、“环境烘托”、“概括介绍”等几种。

一、单刀直入:单刀直人就是不拐弯抹角,一开篇就让人物走出场来。

陈免生和柳毅的出场都是这种方式,“‘漏斗户主’陈英生,今日悠悠上城来”(《陈奥生上城》),“仪凤中,有儒生柳毅者,应举下第,将还湘滨。

念乡人有客于径阳者,遂往告别。

至六七里,鸟起马惊,疾逸道左,又六七里,乃止”(《柳毅传》)。

两篇都是直截了当地点出人物,没有任何的铺叙。

二、先声夺人先声夺人,就是通常所说的“先闻其声,后见其人”,如同传统戏剧演出时主要人物登场前先使观众听到唱腔,然后再亮相一样。

王熙凤的出场就是这种方式,“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红楼梦》)在“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的环境里,这突如其来的笑语,自然引起了黛玉的纳罕:在老祖母面前,谁敢这样放诞无礼?按王熙凤的身份,她应该和李纵等人随贾母一起出场,但作者有意安排她单独活动来自我表现,如此出场,一开始就显示出她张狂的性格和在贾府中深受贾母宠信的独特身份。

“只见一群媳妇丫拔围拥着一个人从后......(人物的出场描写方法例举小说是以塑造人物为中心的,记叙文也离不开人物形象的描写。

那么,在这类写人的文章中,如何让人物走上前场,是一个比较关键的问题。

这正如戏剧中人物出场一样,大有讲究。

出场效果好,可民赢得满堂彩,为全剧奠定一个好的基础;出场效果不好,观众就会失去继续看下去的兴趣。

写人的文章如果能让人物恰到好处地“走出场”来,整篇文章也就成功了一半。

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人物出场方法。

一、开门见山又叫单刀直入法。

这种方法比较常用。

它不拐弯磨角,一开篇人物就走出场来。

这种方法质朴、平实,初看似乎平淡无奇,其实优点很多。

它平稳、干净利落,不易离题,就像一个忠实老成的人,做事稳重。

如《变色龙》中主人公奥楚蔑罗夫的出场:“警官奥楚蔑罗夫穿着新的军大衣,走过广场。

明清小说中的人物塑造与描写方式

明清小说中的人物塑造与描写方式

明清小说中的人物塑造与描写方式明清小说是中国古代小说的重要时期,也是中国小说史上的黄金时代。

在明清时期,小说逐渐脱离了宫廷文化的束缚,开始关注社会百姓的生活和命运,人物塑造与描写方式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明清小说中的人物塑造十分丰富多样。

首先,明清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

他们的性格、行为、言辞都独具特色,使读者能够很容易地辨认出每个角色。

比如《红楼梦》中的贾宝玉,他温文尔雅,聪明才智,但也有些懒散和矫情;而《水浒传》中的宋江,则是一个豪爽、忠诚的英雄人物。

其次,明清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具有立体感。

他们不仅有自己的性格特点,还有背后的动机和内心的矛盾。

比如《西游记》中的孙悟空,他不仅是个机智勇敢的猴子,还有着对自由的渴望和对命运的反抗。

这种立体的人物形象使得读者能够更加真切地感受到人物的内心世界,增加了小说的艺术魅力。

明清小说中的人物描写方式也非常独特。

首先,明清小说注重细节描写。

作者通过对人物的外貌、衣着、言谈举止等方面的描写,使人物形象更加生动。

比如《红楼梦》中对贾宝玉的描写,不仅描述了他的美貌,还揭示了他内心的柔弱和对世俗的厌倦。

其次,明清小说中的人物描写注重心理描写。

作者通过对人物的内心世界的描写,展现了他们的情感、欲望和矛盾。

比如《红楼梦》中对林黛玉的描写,她聪明敏感,却又常常陷入忧郁和自卑的情绪中。

这种心理描写使得人物更加立体,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他们的行为和命运。

此外,明清小说中的人物描写也注重社会背景的反映。

作者通过对人物的身份、家庭背景、社会地位等方面的描写,展现了当时社会的阶级、风俗和道德观念。

比如《红楼梦》中对贾府的描写,展现了一个封建家族的衰落和堕落。

这种社会背景的描写使得人物形象更加具有时代感,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他们的命运和处境。

总之,明清小说中的人物塑造与描写方式丰富多样,既有鲜明的个性特点,又有立体的形象和丰富的内心世界。

这些人物形象不仅是小说的灵魂,也是作者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和反思。

论明清章回小说的开头模式及成因

论明清章回小说的开头模式及成因
explicates the theme or meaning by way of mythology or
fairy tale. Origin tells how is the novel generated, a
good example in case is A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s. The
【摘 要 题】明清文学
【英文摘要】Novels headed with a couplet that explains away
the gist of the content are called zhanghui in Chinese.
The beginning patterns of this kind of novel are guide,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典故反复论证情色之祸。
在笔者统计的200余部明清章回小说中,有半数以上的采用了引首类开头模式。由此可见话本小说的创作体制对章回小说创作体制的巨大影响。引首类开头中的叙事部分,往往是与正文内容不相干的小故事,仅因其题旨与正文相似,其功能都是为了引起正文,称其为引子,再恰当不过。尽管绝大多数引首的性质同话本小说入话、头回的性质相同,但明人用引首而不用话本现成的体制名词入话、头回称呼它,体现了明人试图建立章回小说体制思想的初步尝试。
用因果报应解释历史故事,始于元代至治年间刊刻的讲史话本《三国志平话》。它的开头用司马仲相阴司断狱的故事,说被汉高祖刘邦和吕后杀害的功臣韩信、彭越、英布,分别投生为曹操、刘备、孙权,刘邦投生为汉献帝,吕后投生为伏后,献帝的江山被三家平分,前世冤孽,后世果报。“这个故事虽不与三国故事时间衔接,但它们是前因和后果的关系,情节有内在的联系,这个序幕式的故事寓含着整部小说的历史意旨。它的性质与七十回《水浒》的楔子相同。”[2](P26)这种利用开头宣扬因果报应的作品在明清章回小说中也占有较大的比重。如《封神演义》、《说岳全传》、《女仙外史》等。

文学史知识:明清小说的表现和审美特征

文学史知识:明清小说的表现和审美特征

文学史知识:明清小说的表现和审美特征明清小说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其表现和审美特征颇具特色。

在明清时期,特别是晚明和清代,小说逐渐成为茶馆、酒楼等民间场所的主要娱乐方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因此,明清小说的内容和形式也逐渐变得多样化和成熟化。

明清小说的表现特征是以生活为素材,塑造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多样性和人文精神的丰富性。

小说中最突出的人物形象是女性,她们是小说中最鲜明的个性和最具争议的代表之一。

女性在小说中的角色刻画,通常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塑造出智慧、勇敢、美丽的女性形象,例如《西游记》中的女儿国国王和《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另一种是塑造出有缺陷或不平凡的女性形象,例如《儒林外史》中的秦可卿和《金瓶梅》中的潘金莲。

通过这些人物形象,明清小说描绘了一个复杂多样的社会和人性。

此外,明清小说还注重描绘典型的社会结构和人际关系,刻画出各种不同的生活场景和社会事件。

小说中常出现的主题包括官场、家庭、商业、娱乐等。

例如《水浒传》中描绘的是山东地区盗匪叛乱的历史事件,反映出明代的混乱局面;《红楼梦》中则描绘了一个大家族的兴衰和家庭内部复杂的人际关系。

这些小说展现了社会的多样性和变迁,也体现出了作者对生活的深刻洞察和批判。

明清小说的审美特征则表现在小说的叙事技巧、语言艺术和艺术美学上。

小说通常采用多元化的叙事结构,运用几种不同的叙事方式,包括直接叙事、间接叙事、诗歌、戏曲等,使得故事更富有张力和感染力。

同时,小说中也运用大量的比喻和形象化的语言,细致描绘事物的形象,表现出作者的视角和感受。

例如,在《红楼梦》中,作者描绘出了很多细致的描写,如曲水流觞、潺潺流水、碎玉、颓垣等形象化的语言,彰显出清新的审美风格。

明清小说具有良好的艺术美学和审美价值,为中国小说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之,明清小说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特别鲜明的时期,它以生动的人物形象、多样化的社会描写和精湛的语言技巧展现了丰富多彩的中国社会。

《林黛玉进贾府》中人物出场的艺术技巧

《林黛玉进贾府》中人物出场的艺术技巧

《林黛玉进贾府》中人物出场的艺术技巧第一篇:《林黛玉进贾府》中人物出场的艺术技巧《林黛玉进贾府》中人物出场的艺术技巧《林黛玉进贾府》选自《红楼梦》第三回,是全书序幕(前五回)的一个组成部分。

第三回通过林黛玉进贾府后的耳闻目睹,介绍了贾府这一典型环境及贾府的大批人物。

贾府人物众多,主要人物在这一回里纷纷出场。

曹雪芹运用神奇的艺术之笔,将他们描写得有条不紊,异彩纷呈。

笔者认为,作者在安排人物出场上有如下几方面的艺术技巧:一是泼墨式群体描绘。

林黛玉刚进贾府,贾母便来接见她的“心肝宝贝”外孙女。

“老祖宗”的出现,同时引出了贾府的一大批人物。

先通过贾母的介绍,有:大舅母——邢夫人;二舅母——王夫人:珠大嫂子——李纨。

再通过众人所见,介绍贾氏三姊妹:第一个是“肌肤微丰,合中身材,腮凝新荔,鼻腻鹅脂,温柔沉默,观之可亲”的迎春:第二个是“削肩细腰,长挑身材,鸭蛋脸面,俊眼秀眉,顾盼神飞,文彩精华,见之忘俗”的探春;第三个是“身量未足,形容尚小”的惜春。

此外还有奶嬷嬷、丫鬟们等。

以上人物众多,作者采取泼墨式群体描绘,使读者对这些人物有个总体印象。

二是工笔式精描细绘。

课文对王熙凤和贾宝玉采取工笔式精描细绘。

先看王熙凤。

王熙凤的出场是《红楼梦》里最精彩的一笔。

作者先写她的声音。

“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真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

接着对凤姐出场时的肖像进行工笔重彩的描绘。

肖像描写又分服饰和容貌两个方面。

服饰又抓住头饰、裙饰和服装三点来写。

“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带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这是头饰。

“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佩;”——这是裙饰。

“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裉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

”——这是服装。

这些服饰,从颜色、形状、质地等多方面进行描绘,简直让现代服装设计师们都叹为观止。

容貌方面写了“三角眼”,“吊梢眉”,“身量”、“粉面”、“丹唇”。

明清小说开篇人物的出场艺术

明清小说开篇人物的出场艺术

长篇小说内容复杂,头绪纷繁,人物众多,少则几十人,多则数百人。

开篇谁个先出场,关系全局,非同小可。

最佳选择,往往只有“这一个”,许多作家为之而困惑良久,而推敲再三,而用尽心力。

正因开篇人物出场难,方有奇笔出现。

明清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其开篇人物出场,神奇非凡,各具特色,值得重视、研究和借鉴。

孙悟空:走出小说主角《西游记》写的是唐僧师徒西天取经的故事。

在取经途中,孙悟空肩负重担,不畏艰险,斩妖诛怪,保护师父带领师弟,一往直前。

孙悟空可谓西天取经的主角,艺术形象的核心。

小说开篇孙悟空一出场,就显得那么不凡。

孙悟空出生在花果山。

这山位于大海之中,山上“丹崖怪石,削壁奇峰”,“瑶草奇花不谢,青松翠柏长春。

仙桃常结果,修竹每留云”。

好一个景色优美的仙境,神话英雄出生的地方。

孙悟空原是花果山顶上的一块仙石,因受天地精华孕育,“化作一个石猴,五官俱备,四肢皆全”。

他一出世,“目运两道金光,射冲斗府”,惊动了那坐在天宫宝座上的玉皇大帝。

这是小说对反抗者的第一声歌颂,对统治者毕竟色厉内荏的第一次描绘。

孙悟空出世后,为寻找瀑布的源头,他第一个跳出来,“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出乎意外地发现了水帘洞。

这水帘洞内,“翠藓堆蓝,白云浮玉”,“乳窟龙珠倚挂,萦回满地奇葩”。

通过这一细节描写,孙悟空胆识超群、勇敢非凡的性格和盘托出。

孙悟空从此被尊为美猴王,带领众猴,在这“仙山福地,古洞神州,不伏麒麟辖,不伏凤凰管,又不伏人间王位所拘束,自由自在”地生活着。

这真是一个群猴安身的地方,一个理想的乐园。

它显示了人们对自由的渴望,对敢于创造幸福与自由的勇士的讴歌。

后来,孙悟空“道心开发”,“远虑而忧”,因为他觉得“今日虽不归人王法律,不惧禽兽威服”,但“暗中有阎王老子管着”。

他决心“跳出轮回网,致使齐天大圣成”。

于是他飘洋过海,登界游方,访师求道,学身本领,掌握自己的命运。

这一情节,对孙悟空敢于反抗的精神作了有力的夸张,使其不愿受任何拘束的性格更为鲜明突出。

人物登场的艺术

人物登场的艺术
维普资讯
人 物登 场 ,指 人物 在 文 中第一 次 出现 。人物 一登 场 ,就 能让 人 心灵 震 撼 、刻骨 铭心 。这是一 种 艺术 。下 面略举 几 例 :


紧 要关 头 。突 然登场
比如 ; 《 国演义 》 中 ,曹操 的登场 : “ 到天 明 ,张 粱 、张 三 杀
听到有 人 喊 叫 ……这 时 候 .闪 电亮 了一 下 .我 看 见 办 公 室 的门玻 璃上 映 出一个 人 的脸孑 。 L” 地 委 书记 在 暴风 雨 的 黑夜 登 场 ,表 现 了他 迎 难 而 上 的忘 我 精 神 和坚 强 性 格 .一 上 场 就 揪 住 了 读 者 的 心 ,并 留下 深刻 印象 。 三 、先 闻 其声 .后 见其 人 比如 《 楼 梦 》 中王 熙凤 的登场 :一 语未 完 。只 红
_7
听后 院 中 有 笑 语 声 ,说 : “ 来 迟 了 ,没 有 迎 接 远 我 来 者 是 谁 ,这样 放 诞 无 礼 ? ”心 下想 时 ,只见 一 群 媳 妇 、 丫环拥着 一 个丽 人 。从后 房进 来 。 在 敛声 屏 气 的环 境 里 。王 熙 凤却 在 一 阵潇 洒 的笑 语 之 中从 容登 场 ,显示 了她 泼辣 的性 格 .也 突 出 了她 在 贾府 中的地位 。 以上 几个 例 子 可 以看 出 。人 物 的登 场 。他 的一 颦
生 . 写作 金 钥 匙
搦 l 败残军士 ,夺路而走 。忽见一彪人 马 ,尽打红旗 ,当头来 到,
截住 去路 。为首 闪出一 将 ,身 长七 尺 ,细 眼 大髯 ;官 拜骑 都尉 。沛 国谯 郡 人也 ,姓 曹 ,名操 。字 孟 德 。 ” 在一方 “ 路而走” 夺 .一 方 “ 住 去 路 ” 的事 件 发 展 的关 键 时 截 刻, “ 为首 闪出一 将 ”—— 曹 操 。如 此登 场 ,迅 急 而有力 ,形象 鲜

试论明清章回小说人物塑造的特点及演变

试论明清章回小说人物塑造的特点及演变

试论明清章回小说人物塑造的特点及演变自明代中叶开始,直至清代中叶,随着城市商业经济的繁荣,市民阶层的壮大和统治集团的日趋腐朽,思想控制的松动,以及王阳明心学的流行,文学逐步走出了沉寂枯滞的局面。

特别是嘉靖以后,很快的由复苏而大踏步的向前迈进。

这时的文学创作随着接受对象的下层化、市民化而更加面向现实,传作主题精神更加高扬,从而突出了个性和人欲的表露。

而在清中叶,文学领域也呈现出类似晚明的一股思潮,反传统,尊情,求变,思想解放。

此外,叙事文学的全面成熟,个体文学语言的通俗化,以及流派意识的自觉,造成了这个时期兴起了编著章回体通俗小说的热潮,涌现出一批脍炙人口的传世杰作——《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词话》、《儒林外史》、《红楼梦》等,其中代表中国小说文学史最高成就的四大名著都是在这一时期创作出来的。

这段时期的小说在人物塑造方面也发生了很大的转变,这与当时的社会背景、人文思潮等都有很大关系,下面我们就从各时期的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发生的变化依次列举。

作为一部优秀的历史演义小说,《三国志演义》不及善于叙事,而且也长于写人。

他塑造人物形象的显著特点,既是突出甚至夸大历史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舍弃性格中的次要方面,创造了一批具有特征化性格的艺术典型,如奸诈雄豪的曹操、忠义勇武的关羽、仁爱宽厚的刘备、谋略超人诸葛亮等,这些艺术典型都具有鲜明的个性,又具有一定的“类”的意义,他们的性格特征一般都显得比较单一和稳定。

小说在塑造这种特征化性格的人物时所采用的手法,主要有:一、出场定型。

如写刘备“与乡中小儿戏于树下”的非常言行等,都可以说是一种性格的“亮相”。

二、反复皴染。

围绕着人物性格的主要特征,多角度、多层次地加以强化、深化,使其性格在单一中呈现出丰富性、复杂性。

三、多用传奇故事和生动的细节来凸现人物的性格特征。

这类描写一般都是从史书或传说中借鉴而来,具有一定的夸张性和理想化的色彩,虽然不一定能经得起生活真实的检验,但与整体的艺术效果却十分吻合。

明代小说人物描写

明代小说人物描写

明代小说人物描写自明代以来,小说作为一种文学形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而明代小说不仅是中国小说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也是一段刻画人物形象的高峰。

本文将从描写明代小说人物的艺术风格、手法技巧以及文化背景等多个角度进行探讨。

一、明代小说人物描写的艺术风格明代小说人物描写的艺术风格,以鲜明、生动为主要特点。

小说家采用形象化的手法,创造出多姿多彩、逼真生动、富于生活气息的人物形象。

例如,在《西游记》中,孙悟空形象化地表现出狂傲、憨厚、机智等多种人格特征,深受读者喜爱。

在《金瓶梅》中,各种丑陋、卑鄙的人物形象和行为刻画得淋漓尽致,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明代小说人物描写的手法技巧小说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追求的是生动形象、符号化、情感化和意蕴化的艺术表现。

在明代小说中,小说家们采用了多种描写手法来表现人物形象。

其一,通过人物言行来描写人物的性格、情感等特征。

其二,通过人物外表、神态等描写手法表现人物形象。

例如在《水浒传》中,鲁智深的醉酒嗳气、摔碗头、斗牛等细节性的描述,增强了人物的可信度和阅读的乐趣。

其三,采用对比手法描写人物形象。

例如在《红楼梦》中,宝玉和黛玉、贾琏和刘姥姥的对比,有效地凸显了人物形象的特点和内涵。

三、明代小说人物描写的文化背景明代文化对小说创作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明代是文学发展最为繁荣、成就最为辉煌的时代之一。

在这个时期,新兴的读书人阶层追求以情感化、符号化的方式表现人物,为小说的创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市场。

同时,明代社会的多元化也为小说的人物描写提供了广泛的创作素材,取之于生活、用之于创作的文化思想逐渐深入人心。

综上所述,明代小说人物描写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主题,其艺术风格鲜明、手法技巧成熟、文化背景广阔。

在这个时期,小说家们通过生动形象、符号化的表现手法,创造出了众多具有深刻意义和卓越价值的人物形象,不仅为中国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浅论明清章回小说的开头模式

浅论明清章回小说的开头模式

浅论明清章回小说的开头模式作者:王丽娟来源:《科技视界》2014年第31期【摘要】章回小说的开头模式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孕育下、在长期的演进过程中形成的。

它的开头大致有三类即:引首类、楔子累、缘起类。

章回小说的开头经历了从模拟到创新,从简单到复杂、从幼稚到成熟的过程。

【关键词】章回小说;开头;模式明清章回小说可谓中国之国粹,是中国小说家一大发明创造,在世界小说之林独树一帜,尤其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孕育下,在长期的演进过程中形成的开头模式,以其独特的方式在小说的叙事结构、内容寓意及读者接受等方面都具有不可忽视的审美价值和艺术功能明清章回小说沿袭了话本小说的创作体制,它的开头也从话本小说的篇首诗词入话、头回演变而来。

章回小说的开头模式大致可分为三类:1 引首类这一类开头类似于话本小说的入话、头回。

小说开篇先有一首或几首诗词,有的小说在诗词议论之后,再叙述一段或几段与小说正文相类或相反的故事,从而引出小说正文。

我们可将这类开头称为引首类,一则以示与话本小说头回的区别,二来符合明人的习惯。

如东吴龙子犹的《天许斋批点北宋三遂平妖传》第一回的引首,先有一首《行香子》词,“大概说人穷通天命,只宜安分,不可强求”,有又以张角、黄巢为例,明时乖命赓,只合为盗寇,不但不能称孤道寡,最终还落得身首异处,从而引出正文三遂平妖的故事。

有些小说并未注明引首,而是直接用诗词议论开头,诗词议论可以点明主题,概括全文的大意;可以烘托某种情绪,抒发一定的感慨;也可以论说作品主旨,进行劝诫。

如毛中平本《三国演义》的篇首是一首词:“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成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抒发的是一种看破事业功名的人生虚无感和历史虚无感,使整部小说笼罩在一种悲壮苍凉的氛围之中。

尽管绝大多数引首的性质同话本小说入话、头回的性质相同,但用引首而不用话本现成的体制名词入话、头回称呼它,体现了明人试图建立章回小说体制思想的初步尝试。

小说人物的出场艺术

小说人物的出场艺术

小说人物的出场艺术
叶明清
【期刊名称】《阅读与写作》
【年(卷),期】1994(000)008
【摘要】小说人物的出场安排,是塑造完整人物形象的最初环节。

因此,作家都很重视安排好小说人物的出场。

人物出场艺术,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先声夺人式的出场艺术。

人物未出场,作者先描写人物的声音,使人未见其人,先闻其声。

如林黛玉进贾府时,曹雪芹安排王熙凤出场,先写她的笑,后写她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

”王熙凤说的这句话本身,对表现王熙凤的性格,并无特有的内容,
【总页数】2页(P31-32)
【作者】叶明清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42
【相关文献】
1.古代小说人物出场艺术 [J], 徐伟光
2.小说人物出场艺术(上) [J], 黎筝
3.小说人物出场艺术(下) [J], 黎筝
4.匠心独运出神入化——鲁迅小说人物出场艺术描写探微 [J], 陈焕新
5.小说人物出场的艺术 [J], 郝翠英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明清传奇开场辞研究的开题报告

明清传奇开场辞研究的开题报告

明清传奇开场辞研究的开题报告题目:明清传奇开场辞研究一、研究背景和意义明清传奇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开场辞作为传奇的开端,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然而,目前对于明清传奇开场辞的研究比较薄弱,还缺乏深入而系统的探讨。

因此,本研究将会从传奇创作的角度出发,深入研究明清传奇开场辞的创作技法、艺术特点和历史变迁过程,从而揭示明清传奇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本研究将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开场辞在传奇创作中的地位和作用2.明清传奇开场辞的创作技法和艺术特点3.明清传奇开场辞的历史变迁和文学价值本研究将采用文本分析法和历史文化研究法相结合的方法,对明清传奇开场辞进行深入挖掘和综合分析,力求揭示其中的深层意义和历史价值。

三、研究意义和预期目标本研究旨在为研究明清传奇提供新的思路和角度,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同时,通过对明清传奇开场辞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明清时期的文学创作和文化氛围,从而为今后的文化研究提供借鉴和启示。

预期目标:1.系统深入地研究明清传奇开场辞的创作技法、艺术特点和历史变迁过程,揭示其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

2.对于相关研究领域中的知识空白点和研究趋势进行探讨,并提出自己的研究假设和观点。

3.通过本研究提升自己的学术水平和研究能力,为今后从事文学研究提供基础和支撑。

四、研究计划第一年:1.调查相关文献,了解明清传奇开场辞的研究现状,初步整理思路。

2.对明清传奇开场辞进行文本分析,从中提取出其创作技法和艺术特点。

3.对明清传奇开场辞进行历史文化研究,分析其历史变迁和文学价值。

第二年:1.对第一年研究的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和整理,形成初步的研究成果。

2.针对第一年研究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并提出自己的研究观点和假设。

3.撰写一篇论文,完整阐述明清传奇开场辞的创作技法、艺术特点和历史变迁过程。

第三年:1.对于第二年研究中提出的观点和假设进行检验和验证。

2.继续完善研究成果,形成具有一定学术价值的论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清小说开篇人物的出场艺术长篇小说内容复杂,头绪纷繁,人物众多,少则几十人,多则数百人。

开篇谁个先出场,关系全局,非同小可。

最佳选择,往往只有“这一个”,许多作家为之而困惑良久,而推敲再三,而用尽心力。

正因开篇人物出场难,方有奇笔出现。

明清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其开篇人物出场,神奇非凡,各具特色,值得重视、研究和借鉴。

孙悟空:走出小说主角《西游记》写的是唐僧师徒西天取经的故事。

在取经途中,孙悟空肩负重担,不畏艰险,斩妖诛怪,保护师父带领师弟,一往直前。

孙悟空可谓西天取经的主角,艺术形象的核心。

小说开篇孙悟空一出场,就显得那么不凡。

孙悟空出生在花果山。

这山位于大海之中,山上“丹崖怪石,削壁奇峰”,“瑶草奇花不谢,青松翠柏长春。

仙桃常结果,修竹每留云”。

好一个景色优美的仙境,神话英雄出生的地方。

孙悟空原是花果山顶上的一块仙石,因受天地精华孕育,“化作一个石猴,五官俱备,四肢皆全”。

他一出世,“目运两道金光,射冲斗府”,惊动了那坐在天宫宝座上的玉皇大帝。

这是小说对反抗者的第一声歌1颂,对统治者毕竟色厉内荏的第一次描绘。

孙悟空出世后,为寻找瀑布的源头,他第一个跳出来,“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出乎意外地发现了水帘洞。

这水帘洞内,“翠藓堆蓝,白云浮玉”,“乳窟龙珠倚挂,萦回满地奇葩”。

通过这一细节描写,孙悟空胆识超群、勇敢非凡的性格和盘托出。

孙悟空从此被尊为美猴王,带领众猴,在这“仙山福地,古洞神州,不伏麒麟辖,不伏凤凰管,又不伏人间王位所拘束,自由自在”地生活着。

这真是一个群猴安身的地方,一个理想的乐园。

它显示了人们对自由的渴望,对敢于创造幸福与自由的勇士的讴歌。

后来,孙悟空“道心开发”,“远虑而忧”,因为他觉得“今日虽不归人王法律,不惧禽兽威服”,但“暗中有阎王老子管着”。

他决心“跳出轮回网,致使齐天大圣成”。

于是他飘洋过海,登界游方,访师求道,学身本领,掌握自己的命运。

这一情节,对孙悟空敢于反抗的精神作了有力的夸张,使其不愿受任何拘束的性格更为鲜明突出。

由此可以看出:《西游记》开篇人物一出场,立刻就进入典型环境的描写和典型性格的刻划,出场描写交融在性格刻划之中,使出场人物性格鲜明生动,给读者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西游记》以小说主角孙悟空为开篇人物,不仅突出了孙悟空在小说中的地位和作用,而且就整部小说的构思而言,即为孙悟空天翻地覆地大闹天宫埋下伏线,为2唐僧师徒百折不回地去西天取经作了铺垫,为淋漓尽致地描写孙悟空的叛逆精神和英雄气概提供了基础,为全篇小说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定下了基调,其作用之大,他人概莫能为。

张角:引出中心情节《三国演义》写的是魏蜀吴三国之间军事与外交斗争的故事。

作者因有明显的“尊刘抑曹”的爱憎感情和思想倾向,在人物出场、情节安排上,则将刘蜀置于小说的中心情节,将刘、关、张的出场摆在小说的突出位置。

小说开篇即以过场人物张角的出场,引出刘、关、张桃园三结义的重要事件,引出小说的中心情节。

张角本是个不第秀才,因入山采药,南华老仙授予他天书三卷,并说:“汝得之,当代天宣化,普救世人。

”张角便晓夜攻习,学得太平要术,能呼风唤雨,号为“太平道人”。

张角有如此神术,则如虎添翼;他为黄巾军首领,则神威天下。

这对统治者来说是个不祥的征兆。

张角趁疫气流行,为人治病,传教传艺,广收徒弟。

而徒弟又云游四方,招聚弟子。

徒众日多,“乃立三十六方,大方万余人,小方六七千,各立渠帅,称为将军”。

青、幽、徐、冀、荆、扬、兖、豫八州,“家家侍奉大贤良师张角名字”,并将举事之年书于家中大门上。

其发动之广泛,动员之深入,组织之严密,自然构成对汉王朝的严重威胁。

3张角采取里应外合,约期举事。

但因叛徒告发,起义事露,只得提前举兵。

四方百姓响应,头裹黄巾起义。

四五十万黄巾军声势浩大,勇猛作战,打得官军望风而靡。

汉朝廷令各处备御,并调兵遣将,分路镇压。

其严峻局势和氛围,如黑云压城城欲摧,得到进一步烘托和渲染。

如此严峻局势,也震惊了地方官府。

幽州太守闻讯张角军将至,紧急出榜募兵,刘、关、张由此应募,并桃园结义,共谋大事。

张角先出场的意图由此显露出来。

张角的出场,侧重于局势的布置,氛围的描写,几乎没有顾及人物性格的刻划。

正因如此,刘、关、张才得以迅速出场,使他们一出场就处于战争冲突之中;正因如此,刘、关、张才得以桃园三结义,镇压黄巾军,小说中心情节才有了开端,小说结构才有了头绪;如果没有张角出场作铺垫,上述一切将无从写起。

由此可见,张角尽管是个过场人物,但在小说结构开端的作用确系重大。

高俅:带出故事结构《水浒传》写的是水泊梁山农民起义的故事。

小说开篇没有先写梁山英雄,却先安排了高俅出场。

4高俅原是一个浮浪破落户子弟,一个没信行的歹徒,一个被世人如同踢气毬似地踢来踢去而不容的丧家犬,竟一下子爬到殿帅府太尉的宝座。

高俅的发迹,似乎很偶然。

只因他帮闲浮浪,踢得一脚好气毬,先是被喜爱风流人物的王都尉所留用,做个亲随,“出入如同家人一般”。

后来,高俅为王都尉进宫呈送玉玩器,适逢风流端王正踢气毬,而获得机遇、大显球艺,又被端王所喜爱,所留用,“每日跟着,寸步不离”,如叭儿狗一般。

端王登基后,“一向无事”,却不忘高俅升迁,先让其入枢密院,接着将其抬举到殿帅府太尉职事。

高俅发迹并非偶然,它深刻揭露了封建统治者腐朽昏庸,用人制度腐败。

大凡一个朝代的腐败,危害最大的莫过于上层用人制度的腐败。

用人制度腐败了,则提拨、重用小人,打击、陷害忠良。

到头来,官逼民反,朝代灭亡。

金圣叹一针见血地指出:开书“先写高俅,则是乱自上作也”。

也就是说,先写高俅的意图在于暴露封建统治者的腐败。

高俅做了太尉,到任的那天,唯有王进教头因病没来参拜。

高俅视其“抗拒官府,搪塞下官”,而勃然大怒,当即差人捉拿。

王进只得拖着病体来见高俅。

高俅见王进是王升之子,即报他跟王学武时挨打之仇。

王进被逼无奈,只得夜走延安府。

小说随后发生的事件,如林冲雪夜上梁山、杨志铤而走险等,直至梁山农民起义的爆发、失败,都与高俅出场有一定的关联。

矛盾冲突由高俅的出场而发生,矛盾的背景由5高俅的出场而构成,故事结构由高俅的出场而展开,并随着高俅肆无忌惮地陷害忠良,矛盾冲突与故事结构又获得具体的发展。

尽管在全篇故事结构里,高俅的出场也同其他人物出场一样,是通过连环式的关系发生作用的,但是,将高俅置于以他为代表的封建官府与梁山农民起义军相对立的这条小说结构主线的开端,其意义就显而易见,非同寻常了。

甄士隐:点出主题思想《红楼梦》写的是贾府日渐衰落的家庭悲剧。

它通过对家庭悲剧的描写,反映了封建社会末期的社会悲剧、时代悲剧。

小说开篇作者特意虚构了甄士隐这一人物,以其家庭不幸遭遇暗示了贾府的悲剧,点出了小说的主题思想。

甄士隐一出场,作者先作了概括性的介绍之后,即写他在梦幻中,听到一僧一道谈论绛珠仙草与神瑛侍者的故事。

这个故事所表现的纯洁、天真的爱情,恰似宝黛爱情的缩影与预演。

这不仅在小说开篇即肯定了“木石良缘”,否定了“金玉良缘”,而且解释了小说“闺阁昭传”的立意本旨。

在梦幻中,甄士隐所见石牌坊上“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的对联,以哲理的语言点明真假、有无的辩证关系,点出小说的创作思想。

6甄士隐与贾雨村来往密切,结交甚厚。

贾雨村是个穷儒,为再整基业,决计进京科考,求取功名。

对此,甄士隐慷慨解囊相助,送京赶考。

贾雨村与甄府丫头一见钟情,并于考中进士而新任知县时娶之为二房。

这些都预示了小说后来所发生的故事。

更为重要的是,作者巧用甄士隐、贾雨村谐音,寓意将真事隐去,以假语村言叙述故事,创作小说。

甄士隐连遭不幸:女儿丢失,骨肉分离;家遭火灾,烧为灰烬;天灾人祸,难以安身;寄人篱下,贫困潦倒。

如此坎坷的经历,使甄士隐彻底醒悟了。

他听了疯跛道人念的“好了歌”,则心领神会,并立即解注,得到疯跛道人的称赞,随之飘然而去,归隐出世。

这“好了歌”,特别是“好了歌注”,生动地概括了贾府的家庭悲剧,形象地暗示了小说主要人物的不幸命运,深刻地解释了小说的主题思想,长远地影响了小说故事情节的发展。

例如:甄家遭火灾,便有刘姥姥讲马房失火的故事;甄家因遇天灾人祸而在田庄难以安身,便有贾府因遇水旱灾害而地租难收,收不抵支;甄士隐寄人篱下,便有林黛玉含泪进贾府;甄士隐归隐出世,便有贾宝玉出家当和尚;甄家小女英莲丢失,便有英莲被带入贾府,似乎将贾府命运与甄家命运连在一起。

现在该是结束这篇文章的时候了。

综上所述,归纳如下:明清小说开篇第一人,有的是主要人物、中心人物,也有的是次要人物、过场人物;有的是正面人物、英雄人物,也有的是反面人物;有7的是真实人物,也有的是虚构人物、神话人物。

究竟选择何种人物,要根据整部小说的内容、情节、结构、主题确定,反复推敲,方可得到最佳选择。

明清小说开篇第一人,其出场关系全局,作用甚大,或走出小说主角,或引出中心情节,或带出故事结构,或点出主题思想。

因为是开篇人物,还引人注目,引人入胜。

充分发挥开篇人物的作用,须从大处着眼,从全局考虑,从宏观思维,适应小说内容、情节、结构、主题的需要,显出举重若轻,大家风度。

明清小说开篇第一人的出场,不同作家根据不同作品的不同要求,按照自己的创作特点,有各种各样的不同的描写。

有的由作者或用第三人称,对出场人物或作概括的介绍,或作抽象的评价,或作具体的描绘,给读者以大体的印象;有的在人物一出场,就立即进入性格的刻划,表现出人物的身份和个性,给读者以鲜明的印象;有的人物出场描写,带有浓郁的神话、传奇色彩,唤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有的在人物出场前,先通过别人的议论,对人物作间接的介绍,造成读者对人物直接出场的悬念与期盼。

研究不同作家、不同作品对开篇人物出场的不同描写,可发现创作上的一些共同规律,还可看出不同的创作特点和艺术风格。

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