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顾茅庐》之人物出场艺术
《三顾茅庐》教案
《三顾茅庐》教案备课时间:2018.11.20授课时间:2018.11.30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梳理文章,理清文脉结构,体会情节的一波三折,品味精炼畅达的语言。
2.学会抓文章塑造人物的关键语句,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人物性格特征。
过程与方法:1.体味精炼畅达的语言,结合文中精彩语句品味刘备、诸葛亮的形象,学习两人的优良品质。
2.了解罗贯中与《三国演义》的相关文学常识,感受中国古典小说的丰富底蕴,培养阅读中国古典小说的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刘备的贤明与诸葛亮的智慧,学习古人“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
教学重点:1.能理清文脉结构,体会情节的一波三折。
2.品味刘备、诸葛亮的形象,学习两人的优良品质。
教学难点:透过文中对比手法的运用,理解刘备和诸葛亮的性格特点。
教法学法:比较阅读法、视频直观赏读法。
课型:新授课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准备:PPT教学过程:一、导入蜀相(唐)杜甫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咏史诗。
作者借游览古迹,称颂蜀汉丞相诸葛亮辅佐两朝,惋惜他出师未捷而身死。
既有尊蜀正统观念,又有才困时艰的感慨。
字里行间寄寓感物思人的情怀。
写丞相雄才大略和忠心报国,叹惜他壮志未酬身先死的结局,引得千载英雄事业未竟者的共鸣。
二、作者简介【罗贯中】(约1330年-约1400年),名本,字贯中,山西并州太原人,汉族,号湖海散人。
他是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戏曲家,是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代表作《三国演义》。
罗贯中生于元末社会动乱之时,有自己的政治理想,不苟同于流俗,曾参与反元的起义斗争。
明朝建立之后,专心致力于文学创作。
今存署名由罗贯中编著的小说有《三国志通俗演义》《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等。
三、相关介绍《三国演义》:又名《三国志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
所谓“历史演义”,就是用通俗的语言,将争战兴废、朝代更替等为基干的历史题材,组织、敷演成完整的故事,并以此表明了一定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念和美学理想。
三顾茅庐 教师用稿
《中国古代小说选读》——《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茅庐》导学案学习目标1.积累并鉴赏古代小说精美的语言。
2.解读‚于‘无’之笔‛的表达技巧(人物出场——诗词与环境)。
3.借鉴‚于无之笔‛,化为自己作文的技法。
学习重点‚于‘无’之笔‛的笔法学习难点虚无之妙、烘托之技预习案一、作者与作品简介罗贯中(1330?~1440?)元末明初小说家、戏曲家。
名本,字贯中,杭州人。
罗贯中‚有志图王者‛,后来朱元璋这样的‚真主‛一统天下,其政治抱负落空,而致力于小说创作。
有《三国志通俗演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传》和《三遂平妖传》等。
《三国志通俗演义》以宏大的结构描绘了三国时期复杂的政治军事斗争,起自黄巾起义,终于西晋统一。
描绘了统治者的残暴和丑恶,反映了动乱时代人民的痛苦和对清明政治、对仁君的向往,体现了鲜明的‚拥刘反曹‛倾向。
它把历史和文学自然结合,富有浪漫色彩。
二、积累(一)美字雅词积累【能注音或写字】倥偬()潺湲()贵胄()鼎鼐()滥叨()社稷()鄙悃()揲蓍()羽扇纶()巾羞赧()身披鹤氅()箪食()壶浆(二)佳句积累【人物性格】一少年拥炉抱膝,歌曰:‚凤翱翔于千仞兮,非梧不栖;士伏处于一方兮,非主不依。
乐躬耕于陇亩兮,吾爱吾庐;聊寄傲于琴书兮,以待天时。
‛【人物肖像】(玄德见孔明)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
【世事评论】(而作歌曰:)‚苍天如圆盖,陆地似棋局;世人黑白分,往来争荣辱:荣者自安安,辱者定碌碌。
南阳有隐居,高眠卧不足!‛【环境描写】1.南阳城西二十里,一带高冈枕流水:高冈屈曲压云根,流水潺潺飞石髓;势若困龙石上蟠,形如单凤松阴里;柴门半掩闭茅庐,中有高人卧不起。
修竹交加列翠屏,四时篱落野花馨;……2.……彤云密布。
行无数里,忽然朔风凛凛,瑞雪霏霏:山如玉簇,林似银妆。
三、整体感知提示:速度全文,获得总体印象,然后勾画出每一次拜访中的关键语句,理清故事发展的脉络。
初中部编版九年级初三上册语文第六单元《三顾茅庐》公开课教案(公开课)
《三顾茅庐》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明清白话小说的特点,把握小说内容,体会故事情节的一波三折。
2.学会抓住文章塑造人物的关键语句,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人物性格特征。
3.感受刘备的贤明与诸葛亮的智慧,学习古人“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
4.积累相关的文学文化常识,感受古今语言的变化。
教学重难点1.疏通文意,把握小说情节,分析刘备、诸葛亮等人物形象。
2.学习本文通过语言描写、动作描写以及外貌描写相结合的方法来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3.了解本文层层铺垫的写作手法,体会小说作者的艺术匠心。
4.通过小说的学习,体会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课前准备1.多媒体课件。
2.学生自主预习字词,自读课文进行预习。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中国古代曾经有过一个时代叫作三国,那可是一个战火纷飞、群雄逐鹿、英雄辈出的时代,是一个伟大的时代。
正是因为这个伟大的时代造就了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那就是——《三国演义》。
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要一起学习的课文,就是发生在那个时代的一个故事,节选自《三国演义》,它就是《三顾茅庐》。
二、预习检查(下列各题,采用PPT的形式,括号内的内容,待学生回答完毕时,稍后显示。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拜谒.(yè)岂可相强.(qiǎnɡ)侥.幸(jiǎo)纶.巾(ɡuān)鹤氅.(chǎnɡ)汉室末胄.(zhòu)愧赧.(nǎn)谬.(miù)倾颓.(tuí)窃.命(qiè)殆.(dài)沔.水(miǎn)民殷.(yīn)存恤.(xù)箪.食壶浆(dān)鄙.贱(bǐ)2.给下列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yīn)殷实bǐng)屏除yān)殷红píng)屏风yǐn)殷其雷bīng)屏营3.解释下列词语。
(1)拜谒:拜访谒见。
(2)如雷贯耳:像雷声穿过耳朵一样,形容人的名声很大。
贯,贯穿,进入。
(3)屏人促席:叫他人回避,将座席靠近(诸葛亮)。
23《三顾茅庐》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拓展延伸
袁枚《随园诗话》曾云:“文似看山不喜平”,本 文情节跌宕起伏,波澜横生,令人欲罢不能。然而,这 仅仅是《三国演义》这部近八十万字巨著中小小的一角 ,当你了解“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的智者诸 葛亮;当你认识“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的奸雄曹操;当你同情“既生瑜,何生亮”的大将周瑜 时,你才会真正明白“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这诗 中所蕴含的落寞与安然。请同学们带着这节课的收获, 再读《三国》,去领略中华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
“天时”指曹操拥兵百万,又挟天子以令诸侯; “地利”指孙权据有江东,国险而民附; “人和”指刘备是帝室之胄,且信义著于四海, 总揽英雄,思贤如渴。
合作探究
语言赏析:“先生之言,顿开茅塞, 使备如拨云雾而睹青天。”
运用比喻的修辞,把刘备听到诸葛亮 的分析后茅塞顿开的感觉比喻成拨开云雾 见到了青天。(拨云见日)
知识链接
《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国第一部
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小说描写了公元3世纪以曹操、
刘备、孙权为首的魏、蜀、吴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矛
盾和斗争。在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上,展示出那个时代尖锐
复杂又极具特色的政治军事冲突,在政治、军事谋略方面,
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全书可大致分为黄巾起义、董卓
合作探究 诸葛亮的形象?
诸葛亮长相俊美,气度不凡;谦虚低 调,淡泊名利;为人谨慎,心思深沉, 足智多谋;关心人民疾苦等。
合作探究
小说常见的人物出场方式主要有: ①“单刀直入”(开篇就让人物走出场来);②“ 先声夺人”(先闻其声,后见其人); ③“铺垫渲染”(千呼万唤始出来)。
《三顾茅庐》之人物出场艺术
表现出“未出茅庐,已知 三分天下” 的雄才大略。
历史上的争议
• 《三国志》记载的是刘备去请诸葛亮, 用五个字做了记录,就是“凡三往,乃 见”,
• 《魏略》和《九州春秋》说是诸葛亮去 找刘备。
“争议人物”往往别具魅力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古代小说中另一种常用的人物出场方法是:在人物正 式出场前,层层烘托,反复渲染。人物的特点在出场前的烘 托、渲染中,东云现鳞,西云现爪。正式出场后,再通过对 人物言行的描写,使人物的基本特点在虚实印证中得到更鲜 明的表现。
“壮士功名尚 未成”
表达了对怀才不遇的嗟叹。
两支歌曲曲折 的表现了诸葛 亮分属于儒、
“吾皇提剑清
表达了对纷乱世事的无奈及歌者的自我安慰。
道系统的用世 思想与隐逸思
寰海”
想的矛盾。
诸葛均 “凤翱翔于千 暗示诸葛亮对隐居生活的热爱及隐居的目的
仞兮”
是待明主。儒家积极用世思想占主导。
黄承彦 “一夜北风寒” 表达了隐居生活的闲适及出世的期待。
人物出场艺术之三:(诸葛亮的出场)
千呼万唤始出来(“画家三染”)
人物形象:
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是“贤相”。他 具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风亮节, 具有救世济民再造太平盛世的雄才大略。出 场前他是神秘莫测的隐者;出山后他是当之 无愧的经世奇才。
刘备是皇室之胄,他有匡 扶汉室的历史责任感,他招贤 纳良,虚心真诚,是求贤若渴 的仁君形象。
注:全知视角即叙述者处于全知全能的地位,作 品中的人物、故事、场景等无不处于其主宰之下, 调度之中。是在小说创作常用的叙述形式。一般 以第三人称为主。
例如: 《西游记》中孙悟空(石猴)的出场即是如此。
《三国演义》中对于“三顾茅庐”的艺术特色赏析
《三国演义》中对于“三顾茅庐”的艺术特色赏析作者:王雯洲来源:《新教育时代·学生版》2018年第34期摘要:在《三国演义》中,刘备被塑造成一个贤德的明君形象,作为一个封建君王,“三顾茅庐”体现了他礼贤下士、求贤若渴的诚恳态度。
而在“三顾茅庐”中,诸葛亮是一个充满抱负和理想的知识分子形象,是作者政治理想的化身。
在“三顾茅庐”中,不仅在全书中是情节发展的经典章节,同时也具有不可多得的艺术特色,起着关键性意义。
关键词:三国演义三顾茅庐艺术特色赏析《三国演义》是我国首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小说围绕着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斗争展开,是了解我国明清白话小说的重要突破口。
《三国演义》表达了群雄割据混战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斗争与矛盾的转化,并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群叱咤风云的三国英雄人物,表达了对于明君、仁君的赞美和对暴君苛政的批判。
《三国演义》全书中,对诸葛亮的形象塑造尤为突出,他出山辅佐的刘备集团的兴衰是全书的线索所在,诸葛亮的活动占了全书一半的篇幅。
正如很多学者在研究三国演义时所说,《三国演义》同时也是诸葛孔明的人物传记。
[1]一、《三国演义》中“三顾茅庐”艺术特色的赏析“三顾茅庐”中,刘备三次前往茅庐诚心邀请诸葛亮出山辅佐自己,并向他请教了平定天下的办法,诸葛亮给刘备分析了天下的形势,说:“北让曹操占天时,南让孙权占地利,将军可占人和,拿下西川成就大业,和曹、孙成三足鼎立之势。
”刘备一听,非常佩服,请求他相助。
诸葛亮答应了他的请求。
并为刘备精辟地分析了当时的形势,提出了首先夺取荆、益作为根据地,对内改革政治,对外联合孙权,南抚夷越,西和诸戎,等待时机,两路出兵北伐,从而统一全国的战略思想的宏伟蓝图,这次谈话即是著名的《隆中对》。
作者在这一段描写中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使得“三顾茅庐”成为了经典的章节。
作者主要是采用了衬托和抑扬顿挫的艺术手法,增强了故事情节的曲折性和可读性,使得故事一波三折,扣人心弦。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23课《三顾茅庐》
诗歌对人物的烘托:
歌者 农夫 石广元 孟公威 诸葛均 黄承彦
诗歌内容
表 现 思想
“苍天如圆盖” 表达了对世事的冷眼观察和隐者的恬 然淡定及道家思想中出世的一面。
“壮士功名尚 表达了对怀才不遇的嗟叹。
未成”
两支歌曲 曲折的表 现了诸葛 亮分属于
“吾皇提剑清 表达了对纷乱世事的无奈及歌 儒、道系
寰海”
背景: 本文节选自名著《三国演义》的第三十八回“定三分 隆中决策 战长江孙氏报仇”,当时有宏图大志的刘 备依附于刘表,屯驻在新野,徐庶被曹操所骗,去曹 营前荐诸葛“有经天纬地之才,盖天下一人也”。后 刘备又遇到司马徽,司马徽对诸葛亮的评价是:“可 比兴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汉四百年之张子房。”两 人的荐语,更引起了刘备拜见诸葛亮的兴趣。一顾茅 庐遇崔州平,论天下事;二顾茅庐遇诸葛均、黄承彦, 留下书信。课文从三顾茅庐开始写起。
第3段文字主要用什么手法对诸葛亮进行了描写?写 出了诸葛亮怎样的性格特点? 肖像、语言描写。 表现了诸葛亮儒雅脱俗、胸怀天下、洞察时世、足智 多谋、见识卓越的特点。
“玄德曰:‘司马德操之言,徐元直之语,岂 虚谈哉?’”这句话的作用是什么? 照应前文司马徽、徐庶对诸葛亮的推荐;强调 诸葛亮有经天纬地之才,而不是像诸葛亮自谦 的那样“年幼才疏”。
《三国演义》:又名《三国志演义》,是我国第一部 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所谓“历史演义”,就是 用通俗的语言,将争战兴废、朝代更替等为基干的历 史题材,组织、敷演成完整的故事,并以此表明了一 定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念和美学理想。这种独特的文 学样式受到了素重历史传统的中国人民的喜爱,所以 明代“自罗贯中氏《三国志》一书,以国史演为通俗 演义,汪洋百馀回,为世所尚,嗣是效颦者日众,因 而有《夏书》《商书》《列国》诸刻,其浩瀚与正史 分签并架”,形成了一个创作历史演义的传统。
浅谈《三国演义》诸葛亮出场的艺术匠心
浅谈《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出场设计之匠心穆瑞洋内容摘要:诸葛亮是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着力刻画的一个中心人物。
作者运用文学的手法,将其塑造成一个内涵丰富的艺术形象。
由于作者的妙笔生花,使其集众人之长、神鬼莫测,达到高度的艺术集中。
对于其他的文人与谋士登场,或靠别人举荐,或毛遂自荐。
而诸葛亮的登场是一个系统设计的过程。
在出场前作者集中笔墨写司马徽、徐庶先后向刘备介绍诸葛亮的才华,刘备出访过程中又写了孔明的朋友、岳丈、弟弟和童子等人物形象,造成烘云托月的效果。
其他如对卧龙岗周围环境的描写,荷锄农夫所唱的山歌,草堂上的对联,以及诸葛均所吟咏的诗歌等,共同构成了一个淡泊,高雅,宁静的意境,这对塑造诸葛亮形象也起到积极的作用。
纵观整篇的描写,诸葛亮出场的设计是最为独具匠心的,正因为如此才使得以后的《三国演义》几乎成了诸葛亮一个人表演的舞台。
关键词:诸葛亮出场铺垫衬托特定的历史造就特定的人物。
纵观中国的历史,政治动荡的时期是文化高度发展的时期,是文人、英雄辈出,并在历史上取得显赫成就的时期。
三国时代,群雄并起,割据争霸,人才辈出,形形色色的知识分子展示着他们的智慧和才华,就在这“诸子争鸣”中,有一颗永远闪烁光芒的巨星,他就是诸葛亮。
诸葛亮是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着力刻画的一个中心人物。
作者根据历史事实,运用文学的手法,对诸葛亮的出场进行了精心的设计。
如出场局势的布置,气氛渲染、时机安排、环境的烘托及性格描写,将其塑造成一个内涵丰富的艺术形象。
作者“不于有处写,正于无处写”①没有像一般小说那样侧重于具体的正面人物描写,而是在人物出场的局势、氛围的布置上进行了精心设计和构思。
作品以刘备求贤的所遇所闻为线索,运用大量的铺垫、陪衬、对比等艺术手法,描写叙述了诸葛亮未出世前的生活环境、社会关系及别人对他的评议,从侧面对诸葛亮作了有力的烘托。
由于作者的妙笔生花,使其集众人之长、神鬼莫测,达到高度的艺术集中。
因此,在诸葛亮本带传奇色彩的形象上更添神奇,使之成为智慧的化身,正义的代表,忠君的贤相。
论三顾茅庐
论三顾茅庐作者:魏文哲来源:《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18年第10期“三顾茅庐”是《三国演义》中一个十分精彩的故事,它流传很广,已经成为一个人们耳熟能详且经常使用的典故。
它是《三国演义》的作者精心创作出来的故事情节,有着高超的艺术成就,在《三国演义》中有重要的作用和丰富的意义。
从小说的整体来看,诸葛亮可以说是《三国演义》里的主人公,是《三国演义》的灵魂;他的出场自然而然应是异常隆重的场面,是值得以浓墨重彩大书特书的。
三顾茅庐是诸葛亮正式出场的过程,所以,作者对三顾茅庐的描写,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层层铺垫,重重渲染,极尽曲折变化、抑扬顿挫之能事,使得读者对诸葛亮产生了强烈的好奇、期待和仰慕。
作者在叙述三顾茅庐的过程中,前后共使用了十三个顿挫手法。
在《三国演义》第三十五回里,刘备被蔡瑁带兵追杀,慌忙中匹马逃跑,却被檀溪拦住去路。
情急之下,拼死跳过檀溪,如有神助。
侥幸逃过一劫的刘备,心有余悸,“似醉如痴”,一个人骑着马信步而行,漫无目的。
然而,就在这不经意中,他意外地遇到了隐居的高士司马徽。
偶遇司马徽,此事看上去似乎是微不足道,其实在小说里是一个关键。
因为正是由于司马徽的引荐,徐庶和诸葛亮才先后成为刘备的心腹谋士;如果没有司马徽以及徐庶的大力举荐,诸葛亮几乎不可能成为刘备的臂膀。
因为诸葛亮是隐居的高士,他不会自动地、随便地去投靠一个主人;要想成为他的主公,这个人必须是礼贤下士的明君圣主,对他要完全信任和尊重,并且要主动地先来礼请他,就像历史上的周文王和姜子牙的例子一样。
在《三国演义》里,只有刘备符合这些条件,所以,也只有刘备能够成为诸葛亮的主公。
如上所论,司马徽和徐庶的出现是为诸葛亮的登场亮相做铺垫和映衬,以凸显诸葛亮,并避免平铺直叙、单调乏味,正如毛宗岗所点评的那样:“此卷叙玄德见司马徽,正为见诸葛亮伏线耳。
”“此回为玄德访孔明,孔明见玄德作一引子耳。
将有南阳诸葛庐,先有南漳水镜庄以引之;将有孔明为军师,先有单福为军师以引之。
从《三顾茅庐》看刘关张三人性格特点
从《三顾茅庐》看刘关张三人性格特点三顾茅庐在《三国演义》的影响下,已经成了一个广为人知、家喻户晓的经典故事。
罗贯中主要采用衬托、反衬、顿挫等多种艺术手段对三顾茅庐进行描写,摇曳生姿、一波三折,在艺术上造诣颇深,将诸葛亮,刘,关,张等人物的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
此外,三顾茅庐中的人物形象也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寄托着古代文人的共同抱负与理想。
本文以三顾茅庐为切入点,对小说所呈现的角色进行剖析,从而对该作品增添了自我理解。
三顾茅庐作为家喻户晓的经典故事,具有很强的艺术性,在《三国演义》的整个篇幅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深刻的影响。
本文旨在通过对“三顾茅庐”中的人物和美术特点的分析,来加深大家对它的认识。
一、三顾茅庐刘备的人物形象分析关于刘备的人物形象,我们先来看看三顾茅庐的“第一顾”;刘备首次到隆中看望诸葛亮,结果扑了一场空。
在刘备和诸葛亮相遇的这段过程里,这是他的第4次顿挫。
诸葛亮的小童告诉他,诸葛亮已经离开了,没人知道他什么时候回来。
很显然,诸葛亮是在刻意地躲开刘备。
由于徐庶在离开之前,特意去过诸葛亮的府邸,所以诸葛亮是知道刘备早晚会来找他。
他之所以这么做,其一是为了试探一下刘备的诚意;其二是抬高自己的身份。
诸葛亮知道如果自己主动向刘备投靠,或是在家等刘备,这样就会引起刘备的轻视从而影响自身的价值。
其做法会让人认为是急功近利、自轻自贱的,自然不会受到别人的尊重。
刘备一行在归程的路上,偶遇一位风姿英迈、容貌轩昂的男子,单从神态和相貌来判断,绝非凡夫俗子,刘备便认为此人就是诸葛亮了。
经过一番交流,他才知道这人不是诸葛亮,而是他好友——崔州平。
这是刘备和诸葛亮相遇的第5次顿挫。
刘备第二次到隆中看望诸葛亮,听闻路旁客栈中有一人吟唱,其歌语义不凡,于是刘备就认为这一定本次的目标人物诸葛亮。
但是,他又说错了,这首诗并非出自诸葛亮之手,而是出自诸葛亮的好友石广元和孟公伟。
在刘备和诸葛亮相遇的这段过程里,这是第6次挫折。
【课外阅读】《三国演义》中“三顾茅庐”的艺术特色
【课外阅读】《三国演义》中“三顾茅庐”的艺术特色《三国演义》是我国著名长篇章回小说,作品围绕着魏、蜀、吴三国之间矛盾冲突的展开,着重表现了作者对于群雄鏖战及暴君苛政的不满与谴责;对于和平统一及明君仁政的政治理想的追求与赞扬。
这部一百二十回的长篇巨著,以刘备集团的兴衰过程作为全书的主要线索。
作者歌颂的理想人物主要是刘备集团的君臣,特别是以刘备与诸葛亮为代表的明君贤相。
其中,诸葛亮的形象尤为突出。
诸葛亮的活动,占全书的二分之一以上,诚如郑振铎先生所说:“〈三国演义〉实际上是一部〈诸葛孔明传〉。
”一《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三十八回中“三顾茅庐”是诸葛亮出场文字。
在这一片段中,字字句句都渗透了作者的心血,寄托着作者的理想。
这部长篇,“三顾茅庐”之前的全部情节,是诸葛亮出山前的政治形势的介绍,如果把这些都看成诸葛亮出场的远铺垫,那么“元直走马荐诸葛”、“司马徽再荐名士”两段故事,则是直接的铺垫。
紧接在后面的“博望坡军师初用兵”,记录了诸葛亮初出茅庐的第一功,也是一段照应的文字。
“三顾茅庐”在这部小说中所占的地位由此可见。
这一章的内容可分为“刘玄德三顾茅庐”与“定三分隆中决策”两部分。
刘备作为一个贤明的封建仁君,他的“三顾茅庐”,侧重表现了他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至诚精神。
刘备马跳檀溪后遇到司马徽时就听说“伏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
”在他心里,便已播下了访贤求士的种子。
但究竟向何处寻找,却如在云雾之中。
经徐庶、司马徽一再举荐,刘备得知伏龙的真实姓名与隐居地址后,便决心亲往隆中求谒诸葛亮,“三顾茅庐”便从这里开始。
二“一顾茅庐”未能遇上,却遇上崔州平。
崔州平认为:天下正值由治入乱,“欲使孔明斡旋天下,补缀乾坤,恐不易为,徒费心力耳。
”刘备觉得自己负有“匡扶汉室”的重任,他不为人言所感,必欲觅得贤才,以求安邦定国之策。
“二顾茅庐”,虽然正值隆冬,天寒地冻,刘备却顶风冒雪再去寻访,不料,这次遇到的是石广元、孟公威二位隐士和诸葛亮的弟弟、岳丈,仍没有见到诸葛亮。
《三顾茅庐》文本解读一
【文本解读】《三国演义》中“三顾茅庐”蓄势艺术探析唐明生【襄樊学院中文系讲师,主要研究元明清文学和古代戏剧理论】《三国演义》将蜀汉作为全书描写的重点,而作者全力贯注的中心人物则是诸葛亮。
在诸葛亮没有出场之前,刘备尽管有关羽、张飞这样的世之虎将,也打了一些胜仗,但实际上是失利居多,一直没有稳固的地盘,经常栖栖皇皇。
他急需一个高级谋士,而这个谋士就是可以帮助刘备成就功业的诸葛亮。
那么诸葛亮的出场就显得至关重要,罗贯中就是运用了蓄势艺术,使得诸葛亮在一出场就占据了读者的心灵。
包世臣在《艺舟双楫·文谱》中说:“文有垫拽之法,所谓垫拽者,为其立说之不足耸动也,故垫之使高;为其抒议之未能折服也,故拽之使满。
高则其落也峻,满者其发也疾。
”这里说的垫拽艺术,是指在议论性的文章中为了使所说之理能够服人,必须垫高拽满,以加强论证的力量。
这种垫高,犹如关闸蓄水,水位提高后,一打开闸门,水势就会更加凶猛;这种拽满,犹如射手把弓拉满,等力量积蓄足够之后,箭发出去就会更加强劲。
在古典优秀长篇小说中,作家为了塑造某个人物形象,为了突出这个形象的鲜明的特征,总是浓墨重彩,极力渲染烘托,等到把文势推向顶端的时候,才“千呼万唤始出来”——从正面亮出所要描绘的形象,或者说是作家到这个时候才把他那隐藏极深的一笔告诉读者。
这种写法,如同蔡东藩在评点自己编著的《元史演义》第二回所说的:“如看山然,下有要穴,则上必有层峦叠嶂;如观水然,后有洪波,则前必有曲涧重溪。
”这“上”为“下”,“前”为“后”的写作艺术,我把它称之为蓄势艺术。
蔡东藩在《元史演义》第三十五回中有一句评语,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什么是蓄势艺术,他说:“层层翻跌,亦文中蓄势的法。
”布瓦洛解释蓄势艺术曰:“剧情的纠结必须逐场继长增高,发展到最高度时轻巧地一下解掉,要纠结的难解难分,把主题重重封裹,然后再说明真相,把秘密揭破”。
文学作品中采用蓄势艺术,目的是为了使“剧情”“纠结的难解难分”,把所埋下的秘密“重重封裹”,等到故事情节“发展到最高度时轻轻地一下解掉”,作家这才“说明真相”,揭破“秘密”。
三顾茅庐诸葛亮语言描写
三顾茅庐诸葛亮语言描写
在《三国演义》中,三顾茅庐时,诸葛亮的语言描写如下:
第一次:
刘备来到庄前叩门,童子开门,刘备入内,只见一男子用竹帚扫地。
这男子是谁?原来正是孔明先生。
刘备向前施礼道:“先生冒寒不易!刘备来迟,还望先生见谅。
”那先生答礼道:“将军切莫风雪之难行!前两次虽访先生不在,今日既然在家,还敢有失远迎!”刘备道:“某乃刘备刘玄德,特来拜访先生。
”那先生笑答:“将军莫非是刘豫州?可算来了!”
第二次:
刘备再次来到庄上,见庄门大开,先生正在草堂之上伸懒腰。
刘备不敢惊动先生,恭恭敬敬地站在阶下等候。
童子献上茶来,先生叫童子备酒,说:“客中无以为乐,可叫童子取酒来!”酒席备好,刘备请先生入席,先生再三推辞不过,只好与刘备共饮。
刘备说:“汉室倾颓,奸臣当道,备不量力,欲伸大义于天下,但智谋短浅,一再自叹。
先生有何良策?”
第三次:
刘备第三次来到庄上。
童子说:“先生今早已外出去了。
”刘备只好败兴而归。
在回去的路上,刘备看见先生坐在一辆小车里,在雪地里慢慢行走。
刘备忙招呼两辆马车上的人下来步行,让出马去给孔明坐。
孔明说:“深感将军之恩!路不好走。
”二人边走边谈,分析天下大势。
刘备喜笑颜开,对孔明的才干和谋略佩服得五体投地。
三顾茅庐抑扬顿挫的赏析
三顾茅庐抑扬顿挫的赏析“三顾草庐”是《三国演义》中的精彩章节。
从第35回《玄德南漳逢隐沦》司马徽推荐诸葛亮起,至第39回《博望坡军师初用兵》止,都与“三顾草庐”有关,占了整整五回,相当于《三国演义》一百二十回中的二十四分之一。
《三国演义》何以用这么多篇幅写“三顾草庐”呢?这是因为,诸葛亮是三国时代的重要人物,《三国演义》的中心人物,正是诸葛亮的“出山”辅助刘备,才使刘备先取得荆州作为根据地,后进取四川建立了蜀国。
可以说,没有诸葛亮的“出山”就没有刘备的基业,没有后来的蜀国,也就没有三国时代。
抓住这样一件大事,罗贯中着力描写,单是这一点,就显示了罗贯中高超的历史眼光和卓越的艺术构思。
从第35回起,罗贯中即为“伏龙、凤雏是何许人”设立了悬念。
刘备为蔡瑁所逼,跃马过檀溪,脱离了危险,来到了水镜先生司马徽的庄院。
司马徽一见刘备,就从刘备的气色中测知“公今必逃难至此”,表明司马徽是个非凡人物。
而后由司马徽提问刘备:“吾久闻明公大名,何故至今犹落魄不遇耶?”刘备归之于“命途多蹇,所以至此”。
司马徽否定了刘备的回答,直接了当地指出:“不然,盖因将军左右不得其人耳。
”刘备不服,与之抗辩说:“备虽不才,文有孙乾、糜竺、简雍之辈,武有关、张、赵云之流,竭忠辅相,颇赖其力。
”认为他左右有文有武,不能说没有人才。
司马徽再进一步否定了刘备的回答:“关、张、赵云,皆万人敌,惜无善用之人。
若孙乾、糜竺辈,乃白面书生,非经纶济世之才也。
”也就是说,在司马徽看来,关羽、张飞、赵云的确是“万人敌”的武将,但孙乾、糜竺、简雍这些人不过是“白面书生”,并非规划政治、匡治天下的大政治家、大战略家,凭这些“白面书生”是不能建功立业的。
刘备听说后,才承认这一事实,但又诿之于客观:“备亦尝侧身以求山谷之遗贤,奈未遇其人何!”司马徽接着告诉他:“‘十室之邑,必有忠信。
’何谓无人?”有大才能的人是有的,就看你是不是访求他们:“今天下之奇才,尽在于此,公当往求之。
小说人物出场的五种艺术形式
三、 画家三染
三染法 就是在人 物正式 出场之 前 , 采用 由远 而
近 , 逐步写来 的方式 , 层层 烘 托 , 反 复渲 染 , 让人 物
“千呼万唤始出来 ”, 从而给读者 留下 既有层 次感 又 十分深刻的印象 。 贾 宝玉 的出场 就是 这种 方 式 。 林 黛 玉 在家 时 就 听 母 亲说 过 , 宝玉 “衔 玉 而诞 , 顽 劣 异 常 , 极 恶 读 书 , 最 喜 在 内炜 厮混 外 祖母 又极 溺 爱 , 无 人 敢 管 ”。 此 为一 染 。 来 到贾府 后又 听王夫 人 介绍 , 宝
那 么
叶 , 它的作用 是多 方面 的 ,
无论是 文章 的结构还 是 内
容上 , 都 有它 展示 风采 的 舞 台 。 倘若你 能把 它放在
哗 晓 刘 口
夜游 的东西 ,什么都睡着 。华老栓 忽然 坐起来 ,擦着 火柴 ,点上 遍身油 腻的灯盏 ,茶 馆 的两 间屋子里 ,便 弥满青 白的光 ” 《 药 》 。 作 者用 “ 乌蓝 ”的天 、“ 青
如 果说唐诗 宋词 的 墨香里还 氛氮 着他 们的
无 奈 与仿 徨 , 元 曲 羌 笛 的音 韵 里 尚 弥漫 着他 们 的叹 息与感伤 , 那么 , 现 实生活 中又留下 了他
们 怎样 的人 生轨迹呢
乡`
怎生 个惫 懒人 物 , 借懂 顽 童 ” , 不 过 是一 个 “蠢 物 ”
后 院中有人笑声 , 说 ` 我来迟 了 , 不曾迎 接远客
”'
《 红楼梦 》 在 “个个皆敛声屏 气 , 恭肃严整 如此 ” 的
环 境里 , 这 突如其来 的笑语 , 自然引起 了黛 玉 的纳 罕 在老祖母 面前 ,谁 敢这样放诞 无礼 按 王熙凤的 身份 , 她应该 和李纵等人随贾母一起 出场 , 但作 者有 意安排她单独 活动来 自我表 现 , 如此出场 , 一开始就 显示 出她张狂的性格和在贾府 中深受贾母 宠信 的独 特身份 。“只见一群媳妇 丫拔围拥着 一个人从后房 门 进来 ”, 王熙凤众 星捧月式 的上场 , 着字 不多 , 却 暗示 出她炙手可热的权力 和特殊 的地位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不同侧面烘托、渲染诸葛亮神秘莫测又急于 出世建功立业的形象。为诸葛亮性格内涵的二 元构造作了烘托、铺垫。
景物对人物的烘托
“一顾”时的景物描写:
突出了隆中山水的幽雅, 借以烘托隐于此地的诸葛亮的 雅致。
“二顾”时的景物描写:
皑皑雪景烘托着诸葛亮的高洁。又 表现出刘备求贤心切的心理。
登场后的刻画:
注:全知视角即叙述者处于全知全能的地位,作 品中的人物、故事、场景等无不处于其主宰之下, 调度之中。是在小说创作常用的叙述形式。一般 以第三人称为主。
例如: 《西游记》中孙悟空(石猴)的出场即是如此。
最常用的出场艺术
人物出场艺术之二:
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先声夺人)
例如: 《红楼梦》中王熙凤的出场即是 如此。
其诗为诸葛亮形象的良好写照。 7、关羽、张飞对诸葛亮的不屑一顾。
这些人物,每个人都不能真正反映出诸葛 亮的面貌,但每个人身上都有诸葛亮的影子。
渲染、烘托 铺垫、蓄势 (侧面)
诗歌对人物的烘托:歌者 诗歌内容表 现来自思想农夫 石广元 孟公威
“苍天如圆盖” 表达了对世事的冷眼观察和隐者的恬然淡定及
道家思想中出世的一面。
最引人的出场艺术
诸葛亮的出场——出场前
1、三顾茅庐虽然只有此章,但其实早已在第三十
四回便已开始,他先是写刘备流落荆州,寄人篱下,
还遭到蔡瑁的陷害,不得不依赖的卢马的神奇一跃
才脱出险境。
2、司马徽初荐(刘备初得诸葛亮的消息。“伏龙、
凤雏,两人得一,可安
天下”。 )——只知
其有安天下之才。最先涂上了神秘色彩。
罗贯中写“三顾茅庐”的原因
• 小说这样写好看; • 寄托自己的志向(有志图王); • 天下读书人的理想追求。
作业
• 请你仿照诸葛亮的出场, 也一段人物出场片段,字 数在500字左右。
“壮士功名尚 未成”
表达了对怀才不遇的嗟叹。
两支歌曲曲折 的表现了诸葛 亮分属于儒、
“吾皇提剑清
表达了对纷乱世事的无奈及歌者的自我安慰。
道系统的用世 思想与隐逸思
寰海”
想的矛盾。
诸葛均 “凤翱翔于千 暗示诸葛亮对隐居生活的热爱及隐居的目的
仞兮”
是待明主。儒家积极用世思想占主导。
黄承彦 “一夜北风寒” 表达了隐居生活的闲适及出世的期待。
3、徐庶走马荐诸葛(“有经天纬地之才,盖天下
一人也”)。
4、司马徽再荐(“可比兴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
汉四百年之张子房”)。
5、一顾茅庐(农夫作歌、博陵崔州平——隐者形
象):突出诸葛亮的隐者形象。
诸葛亮的出场——出场前
6、二顾茅庐(颍川石广元、汝南孟公威—— 感叹世无英雄,
赞赏独善其身:渲染诸葛亮求之不易。诸葛均、 黄承彦——
人物出场艺术之三:(诸葛亮的出场)
千呼万唤始出来(“画家三染”)
人物形象:
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是“贤相”。他 具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风亮节, 具有救世济民再造太平盛世的雄才大略。出 场前他是神秘莫测的隐者;出山后他是当之 无愧的经世奇才。
刘备是皇室之胄,他有匡 扶汉室的历史责任感,他招贤 纳良,虚心真诚,是求贤若渴 的仁君形象。
《
人三
物
顾 茅
出 场
庐》 之
艺
术
人物的出场艺术:
小说创作对人物的正面刻画,是以人物 的出场为起点的。优秀的古代小说作家都非 常重视人物的出场处理,力争人物一出场就 能显示出自己的性格基调,为作者刻画人物 找到一个恰当的起点。
优秀的小说非常注重人物的出场艺术。
人物出场艺术之一:
让人物在作者全知视角的介绍中出场。
肖像描写、动作描写、 语言描写——正面刻画
表现出“未出茅庐,已知 三分天下” 的雄才大略。
历史上的争议
• 《三国志》记载的是刘备去请诸葛亮, 用五个字做了记录,就是“凡三往,乃 见”,
• 《魏略》和《九州春秋》说是诸葛亮去 找刘备。
“争议人物”往往别具魅力
古代小说中另一种常用的人物出场方法是:在人物正 式出场前,层层烘托,反复渲染。人物的特点在出场前的烘 托、渲染中,东云现鳞,西云现爪。正式出场后,再通过对 人物言行的描写,使人物的基本特点在虚实印证中得到更鲜 明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