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进贾府》人物出场的描写艺术

合集下载

林黛玉进贾府人物形象描写手法(林黛玉进贾府人物形象描写)

林黛玉进贾府人物形象描写手法(林黛玉进贾府人物形象描写)

林黛玉进贾府人物形象描写手法(林黛玉进贾府人物形象描写)中投奔外家,依傍外祖母及舅氏姐妹”。

在《林黛玉进贾府》中林黛玉的形象是步步留心,时时在意。

王熙凤是一个深受祖母喜爱的特殊人物形象。

《林黛玉进贾府》节选自原著《红《林黛玉进贾府》里林黛玉的人物形象林黛玉的形象:到处都是深情、柔弱、复杂、博学、有教养、谨慎的女生形象。

“这林黛玉常听得母亲说过……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

”这些描写体现了林黛玉有很好的教养,待人处事注意分寸。

贾母问她看什么书,她如实回答,可她问姐姐们看什么书,贾母说她只认识几个字。

她觉得刚才自己失了口,后来当宝玉再问她时,她就改口说:“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

”这又体现了她为人的小心谨慎,谦恭得体。

“王夫人却坐在西边下首……他方挨着王夫人坐了。

”可见林黛玉连坐在哪里,都非常细心,绝不轻易从事。

林黛玉进贾府人物分析《林黛玉进贾府》是林黛玉母亲去世后“上无亲母教养,下无姊妹兄弟扶持,在外祖母一再致意下,才去都中投奔外家,依傍外祖母及舅氏姐妹”。

在《林黛玉进贾府》中林黛玉的形象是步步留心,时时在意。

王熙凤的形象是深得贾母宠爱的特殊人物。

《林黛玉进贾府》节选自原著《红楼梦》第3回。

原题为“托内兄如海荐西宾,接外孙贾母惜孤女。

”或“贾雨村夤缘复旧职,林黛玉抛父进京都。

”本文描写林黛玉第一次离开母家进入贾府的情景,借黛玉之眼来描写贾家的一干人等与贾府的建筑结构,房屋摆设,人们之间的关系。

是全书进一步展开故事的精华之笔。

在《林黛玉进贾府》中林黛玉母亲去世后“上无亲母教养,下无姊妹兄弟扶持,在外祖母一再致意下,才去都中投奔外家,依傍外祖母及舅氏姐妹”。

过去在家“常听得母亲说过,他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

他近日所见的这几个三等仆妇,吃穿用度,已是不凡了,何况今至其家。

因此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

”尽管外祖母“心肝儿肉”地疼她,宝贝儿似的待她,但总有寄人篱下之感,待人处事始终是“步步留心,时时在意”。

林黛玉进贾府王熙凤出场描写

林黛玉进贾府王熙凤出场描写

林黛玉进贾府王熙凤出场描写林黛玉一步步走进贾府时,心情十分复杂。

她明知道进了贾府,不可能再走出去,此时正处在一种过渡期,既是贫穷世俗的被宠,又是高贵上流的贵族。

她走进贾家大门,只见一抹青烟从贾府的一条小路上飘来,一个高大的、知性的女子出现在大家的眼前。

人们认出这个人是王熙凤,以前在上流社会中也早有传言,感到震惊万分。

王熙凤穿着一身淡金色唐装,微微颤动着眉梢,有一种与众不同的神态。

她的脸上有着浓重的妆容,睫毛和眼睛都是俏皮的,嘴唇是一种柔美的绯红,煞气扑面而来。

她走到林黛玉身边,看着她细腻的脸庞,说道:“你好,小姐,你是贾家的客人吗?”林黛玉答道:“是的,我是贾家的客人。

”当时贾母看到这一幕,不禁被王熙凤恩爱的眼神所打动,立刻决定容许他们结婚。

这时,王熙凤的儿子从家里走出来,他身着小唐装,面容娇小,气质像小宫女,和父亲很相像,只是气质更加温柔可爱。

王熙凤一边抚着他的头发,一边笑眯眯地朝林黛玉点头示意,这让林黛玉有些深吸一口气,心情既害怕又紧张。

王熙凤望着林黛玉一会儿,向林黛玉微笑着道:“小姐,你若有什么困难,可以随时将它与我分享,我定会勇敢地面对,与你一起战胜它”。

说完,她握住林黛玉的手,轻轻拥抱着,与林黛玉说起两人的故事。

林黛玉感受到王熙凤的温暖,听到她的安慰,让她心中的紧绷舒缓下来,像收到一样最美好的礼物,渐渐地,林黛玉发现,和王熙凤一起也许会是非常快乐的。

王熙凤是贾家最强有力的女性,也是贾家最有影响力的人之一,她出现在林黛玉眼前,给林黛玉以无限的希望,让林黛玉有了一种不可言喻的美好感受。

林黛玉会永远记得这一刻,她把自己当作宝贝,珍惜这种友情,以王熙凤为榜样,做一个勇敢的女人,不管未来会怎样,都要勇敢地面对!。

《林黛玉进贾府》中人物出场的艺术技巧

《林黛玉进贾府》中人物出场的艺术技巧

《林黛玉进贾府》中人物出场的艺术技巧《林黛玉进贾府》选自《红楼梦》第三回,是全书序幕(前五回)的一个组成部分。

第三回通过林黛玉进贾府后的耳闻目睹,介绍了贾府这一典型环境及贾府的大批人物。

贾府人物众多,主要人物在这一回里纷纷出场。

曹雪芹运用神奇的艺术之笔,将他们描写得有条不紊,异彩纷呈。

笔者认为,作者在安排人物出场上有如下几方面的艺术技巧:一是泼墨式群体描绘。

林黛玉刚进贾府,贾母便来接见她的“心肝宝贝”外孙女。

“老祖宗”的出现,同时引出了贾府的一大批人物。

先通过贾母的介绍,有:大舅母——邢夫人;二舅母——王夫人:珠大嫂子——李纨。

再通过众人所见,介绍贾氏三姊妹:第一个是“肌肤微丰,合中身材,腮凝新荔,鼻腻鹅脂,温柔沉默,观之可亲”的迎春:第二个是“削肩细腰,长挑身材,鸭蛋脸面,俊眼秀眉,顾盼神飞,文彩精华,见之忘俗”的探春;第三个是“身量未足,形容尚小”的惜春。

此外还有奶嬷嬷、丫鬟们等。

以上人物众多,作者采取泼墨式群体描绘,使读者对这些人物有个总体印象。

二是工笔式精描细绘。

课文对王熙凤和贾宝玉采取工笔式精描细绘。

先看王熙凤。

王熙凤的出场是《红楼梦》里最精彩的一笔。

作者先写她的声音。

“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真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

接着对凤姐出场时的肖像进行工笔重彩的描绘。

肖像描写又分服饰和容貌两个方面。

服饰又抓住头饰、裙饰和服装三点来写。

“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带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这是头饰。

“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佩;”——这是裙饰。

“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裉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实用文档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

”——这是服装。

这些服饰,从颜色、形状、质地等多方面进行描绘,简直让现代服装设计师们都叹为观止。

容貌方面写了“三角眼”,“吊梢眉”,“身量”、“粉面”、“丹唇”。

容貌描写虽然只寥寥数笔,却将凤姐美丽的外表和内在的性格刻画得栩栩如生。

《林黛玉进贾府》中的肖像描写

《林黛玉进贾府》中的肖像描写

《林黛玉进贾府》中的肖像描写肖像描写是文学塑造人物的主要手段,它借助对人物容貌、神情、衣饰、姿态等方面的描写,来展示人物的特征,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现以《林黛玉进贾府》一文为例,探讨一下肖像描写在文中的重要作用。

一、透过肖像看人物的性格。

写人不应为写外貌而写外貌,写外貌的目的是为了揭示人物的性格、突出人物的社会意义,从而表达作者借这个人物所体现的主题。

在文中,作者最浓墨重彩的是对王熙凤的肖像描写,首先概写她“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再详写她的衣着、穿戴、外貌、神情、身材,形象生动地概括了她的美貌及笑中藏威、干练、奸猾、泼辣的性格特征。

我们可以结合王熙凤的服饰来看,她在正式礼仪场合的浓妆艳服,总是搭配着她的伶牙俐齿、能言会语。

所以她从头到脚攒珠嵌金的特意装扮的衣着,活脱脱就是一个传统封建礼教下的美丽妖艳的贵妇人形象。

外貌的美丽、体态的风流、打扮的华丽与“粉面含春威不露”、“少说有一万个心眼”的个性特征形成强烈对比,这样就更能够突出其“辣”的形象特征。

鲁迅说“要极俭省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王熙凤的眼睛是“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本来“丹凤眼”、“柳叶眉”是非常美的,但加上“三角眼”、“吊梢眉”,就增加了刁钻、狡黠的意味,其性格中复杂的一面就凸显出来了。

我们还可从作者对不同人物的姿态描写感受到不同人物的个性,如写黛玉是:“……娴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

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而写王熙凤则是:“……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

”两个都很美,但又有不同,前者娇弱、玲珑、文静、内向,后者华贵、俏丽、外向、泼辣,善于逢迎;一个含苞未放,一个艳丽袭人。

作者在介绍迎春、探春、惜春三姊妹时,只有肖像描写:“第一个肌肤微丰,合中身材,腮凝新荔,鼻腻鹅脂,温柔沉默,观之可亲。

第二个削肩细腰,长挑身材,鸭蛋脸面,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采精华,见之忘俗。

《林黛玉进贾府》课文赏析

《林黛玉进贾府》课文赏析

《林黛玉进贾府》课文赏析《林黛玉进贾府》是《红楼梦》中的著名章节,通过对林黛玉的视角,展示了贾府的繁华与复杂的人物关系。

本文将从人物形象塑造、场景描绘与环境设定、语言风格与表达技巧、主题思想与情感内涵、情节结构与布局、社会背景与文化内涵、人物性格与命运分析等七个方面进行赏析。

一、人物形象塑造在《林黛玉进贾府》中,人物形象塑造丰满且具有深度。

林黛玉的敏感、聪慧、机智和自尊,贾宝玉的叛逆、深情,王熙凤的精明能干,贾母的慈祥和权威,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和言行举止的刻画,展现了人物的多面性,使得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二、场景描绘与环境设定在这篇课文中,场景描绘和环境设定极为出色。

贾府的繁华与气派,以及各种细致入微的摆设和装饰,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种环境设定不仅为故事情节的发展提供了背景,同时也反映了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和礼仪规范。

三、语言风格与表达技巧《红楼梦》的语言风格独特,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和文学技巧。

在《林黛玉进贾府》中,语言优美、含蓄、典雅,同时又充满了生活气息。

通过对话、叙述、描写等多种表达方式,展现了人物的情感和内心世界,使得整篇课文充满了诗意和哲理。

四、主题思想与情感内涵《林黛玉进贾府》的主题思想主要围绕着封建家庭的衰落和人性的沉沦展开。

通过对贾府中人物关系的描写,反映了封建社会的腐朽和人性的扭曲。

同时,通过林黛玉的视角,表达了对纯真爱情的渴望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整篇课文情感丰富,悲喜交织,给人留下了深刻的思考。

五、情节结构与布局本篇课文情节结构紧凑,布局合理。

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倒叙”手法,通过林黛玉的视角逐渐展开情节。

同时,通过穿插叙述和回忆的方式,使得情节更加丰富和有层次感。

这种情节结构使得整篇课文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六、社会背景与文化内涵《红楼梦》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其中包含了丰富的社会背景和文化内涵。

《林黛玉进贾府》通过对贾府的描写,反映了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观念、等级制度以及当时的社会风貌。

《林黛玉进贾府》中黛玉的肖像描写

《林黛玉进贾府》中黛玉的肖像描写

《林黛玉进贾府》中黛玉的肖像描写作者:郭作英来源:《教育》2017年第17期肖像描写是通过人物的外在特征,如容貌、表情、音调、身材、服饰、姿态和风度等方面的描写,来刻画人物性格的一种写法。

富有特征的肖像描写,能使人物形象鲜明而生动,是构成人物典型性格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绘形传神写法,揭示人物性格《林黛玉进贾府》中,林黛玉与贾宝玉初次相见时,林黛玉的肖像描写极富特色,绘形传神,揭示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林黛玉的肖像描写是这样的:“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

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

泪光点点,娇喘微微。

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

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毫无疑问,林黛玉是美丽的。

但在这一段肖像描写中,我们看不到我们所熟悉的对形象的具体的描写。

在林黛玉和贾宝玉相见之前,林黛玉和贾府的各位亲戚见面。

众人看到的是林黛玉气质不俗,虚弱有病。

林黛玉究竟怎么不俗,什么模样,曹雪芹没有写。

在这一章中,林黛玉的肖像描写运用的是虚写、比喻、比较的手法,曹雪芹抓住了林黛玉“与众各别”的形容特点:秀美、灵慧的精神气质来描写。

运用虚多实少的写作手法林黛玉的容貌描写,只有两句十八个字:“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

”首先写眉毛:“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林黛玉眉间若蹙,“蹙”是皱的意思,眉毛轻轻皱起来。

人在什么情况下眉毛会皱起来呢?有心事的时候。

这点明了林黛玉有心事,为以后表现林黛玉的性格是多愁善感的埋下了伏笔。

林黛玉皱的是“罥烟眉”,这里写到林黛玉的眉毛,可“罥烟眉”是什么形状的?课本注释是“形容眉毛像一抹轻烟”,“一抹轻烟”有形状却没有固定的形状。

王熙凤是柳叶吊梢眉,贾宝玉是“眉如墨画”。

王熙凤、贾宝玉二人的眉毛是有形状、有色彩的,是具体可感的。

林黛玉的眉毛是虚写,于有形又无形的“一抹轻烟”之间,写出林黛玉的眉毛是具有清、淡、秀的特点,这是林黛玉独有的眉,有这样轻曼飘逸的眉毛的人,该是一个具有怎样的仙气的女子呢!由此,表现出林黛玉超尘拔俗的气质。

《林黛玉进贾府》中人物形象的刻画艺术

《林黛玉进贾府》中人物形象的刻画艺术

《林黛玉进贾府》中人物形象的刻画艺术摘要:《林黛玉进贾府》一文,通过黛玉的眼睛展现贾府的繁华,刻画了王熙凤、贾宝玉、林黛玉三个主要人物。

本文对《林黛玉进贾府》人物形象刻画的特点作了分析。

关键词:《林黛玉进贾府》人物形象刻画特点《红楼梦》是一部博大精深的古代小说,选入课本的《林黛玉进贾府》是小说第三回的节选。

它以林黛玉进贾府的行踪为线索,运用匠心独具的人物出场、环境描写、人物描写刻画出一大批人物形象。

一、环境描写,提供了人物活动场所,展示了人物性格形成原因。

《红楼梦》不是一般的“洞房花烛,金榜题名”的爱情小说,而是借宝黛爱情悲剧,反映具有代表性的贾、王、史、薛四大家族兴衰历史,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必然走向覆灭的命运。

贾府,处于繁华街市、阜盛人烟之中,建筑宏伟富丽,布局讲究,陈设考究,吃穿用度,御赐匾额,无不说明了主人的富贵豪华。

“与别家不同”暗示了贾府显赫高贵的社会地位。

生活在这里的人物,过着养尊处优、豪华奢侈的生活,展示了人物性格形成原因;事事暗示悲剧命运的必然,暗示贾府必将走向衰亡,也揭示了黛玉自卑性格形成的根源。

二、围绕特定的艺术氛围,刻画人物形象。

曹雪芹描写人物,善于置人物于特定的艺术氛围里,刻画人物性格特征。

《林黛玉进贾府》中的人物围绕黛玉进贾府这一中心事件,通过黛玉的见闻,根据人物社会关系这个大网及他们所处的不同地位,刻画了一大批栩栩如生、个性鲜明的典型形象。

黛玉进贾府按照封建贵族家庭的礼规,必定要去拜望自己的长辈,同辈姊妹也都要见见面。

作者选择这个机会让主要人物出场亮相。

作为“老祖宗”的贾母是荣宁府的精神统帅,她也是黛玉最亲的人,她的出场引出贾府一大批人物出场,如宝玉、贾氏三姐妹、凤姐、邢王二夫人、李纨等好几个主要人物;但为了突出人物性格,让王熙凤、宝玉单独出场,并重点刻画,足见作者的匠心。

三、根据人物身份,运用不同手法描写人物。

《红楼梦》对人物的描写,对主要人物,通过不同情节,从不同角度层层深入地镂刻他们最主要的性格特征,对其他方面的特点则采用前后重点不同的补充描写,从而使这些形象表现得深刻饱满;对比较次要的人物一般用淡淡的几笔带过,在特定时候,抓住典型事件集中描写,突出其性格特点。

《林黛玉进贾府》人物出场赏析

《林黛玉进贾府》人物出场赏析

《林黛玉进贾府》人物出场赏析作者:姜永富来源:《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2016年第28期《林黛玉进贾府》选自《红楼梦》第三回。

通过林黛玉这个第一次进贾府的客人,对贾府的内部环境作了一次巡视,又在一片迎宾声中,让贾府的主要人物逐一登场亮相,人物出场设计极其合理,符合天伦、人情,其中人物描写极具匠心,极具艺术魅力。

下面按照一些人物的出场顺序对一些重要人物形象做一赏析。

一、贾母课文是这样描写贾母的:“黛玉方进入房时,只见两个人搀着一位鬓发如银的老母迎上来,黛玉便知是他外祖母。

方欲拜见时,早被他外祖母一把搂入怀中,心肝儿肉叫着大哭起来。

当下地下侍立之人,无不掩面涕泣,黛玉也哭个不住”。

其中“迎”“搂”“哭”三个连续动作,不仅写出了贾母因哀伤思念亡女、疼惜黛玉而涌上心头的那种悲喜交加的复杂感情,而且写出了只有贾母那样的老太太才会有的动作特点与心理特点。

“鬓发如银”一词又道出了年纪已高的外貌特征。

贾母是贾府中最高的统治者,又是黛玉的外祖母,是一个较为重要的次要人物,故而让其单独出场。

二、贾府三春:迎春、探春、惜春“不一时,只见三个奶嬷嬷并五六个丫鬟,簇拥着三个姊妹来了。

第一个肌肤微丰,合中身材,腮凝新荔,鼻腻鹅脂,温柔沉默,观之可亲。

第二个削肩细腰,长挑身材,鸭蛋脸面,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采精华,见之忘俗。

第三个身量未足,形容尚小。

其钗环裙袄,三人皆是一样的妆饰。

”第一个是迎春,突出其温柔沉默;第二个是探春,写其顾盼神飞;第三个是惜春,突出其身小年幼。

寥寥数语概括了迎春、探春、惜春的外貌特征。

三姐妹出场与贾母不同,为集体出场。

《林黛玉进贾府》中迎春、探春、惜春出场为集体出场,虽然着墨不多,但透过文字,结合《红楼梦》其他章节,仍然看出人物鲜明的个性特征。

这里,迎春、探春的外貌描写生动地表现出二人的个性特点。

二人都貌美,都养尊处优,但这丝毫没有抹杀她们的鲜明个性。

迎春“肌肤微丰,合中身材”,敦厚可人而又平庸无奇,这与探春的“削肩细腰,长挑身材”所表现的出众是截然相反的。

《林黛玉进贾府》赏析

《林黛玉进贾府》赏析

《林黛玉进贾府》赏析《林黛玉进贾府》节选自《红楼梦》第三回,第三回回目是“托内兄如海荐西宾,接外孙贾母惜孤女”。

在这一回里,曹雪芹以林黛玉进贾府这一件事为中心,通过林黛玉的目见耳闻,神思意会给我们展现了小说的典型环境贾府的概貌,特别是成功地刻画了一大批主要人物的形象。

下面我们主要就人物出场的描写艺术作一些简要的分析,概括起来,小说对人物出场的描写艺术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

第一,人物出场先后适宜,详略得体,虚实兼用。

林黛玉进贾府并不是一下子就见到一大群人,而是经过作者精心构思,让每人先后出场的。

当黛玉到了正房大院,刚进房,首先见到的是“一位鬓发如银的老母迎上来”,这当然是贾母了。

贾母乃一家之“老祖宗”,从血缘关系上来说,又是黛玉最亲的人,自然第一个见到的应该是她。

二人搂抱痛哭一阵之后,经贾母一一指点:“这是你大舅母。

——这是二舅母。

——这是你先前珠大哥的媳妇珠大嫂子。

”这样,邢夫人、王夫人、李纨就都一笔带过了。

因为邢、王二夫人后来还要写到,而李纨在这里不是重要人物,就不必在此多加笔墨,作者是有意把她放在第四回的开头来作介绍的。

按照封建家规,媳妇们经常要在婆婆面前侍候起居,所以在见到贾母,连带出这三个人来,又是合情合理的。

接着,贾母吩咐“请姑娘们”,这样,迎春、探春、惜春就出场了。

“三春”的出场,描叙了她们的衣着形态、神情举止以及一些日常叙谈,这除了是介绍三人的一般情况外,同时还是有意造成一种“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的气氛,以等待下一个主要人物王熙凤的出场。

正是在这种气氛下,忽听得后院一声笑语:“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这种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出场方式,和前面“三春”的到来形成一个鲜明的对照。

她出来后,整个场面就为她所占据了,气氛也比前大大不同,一直很悲伤的贾母,现在开始笑了。

这一方面是符合她的性格和能力,另一方面也由于她在书中的地位,作者才对她给予较多的笔墨加以描写。

可以说,王熙凤的出场是这次会见中的第一个高潮。

手法多样,各尽其妙——《林黛玉进贾府》解读

手法多样,各尽其妙——《林黛玉进贾府》解读

手法多样,各尽其妙——《林黛玉进贾府》解读【美点探微】有人说,《红楼梦》是中国小说史上不可超越的顶峰。

这话一点儿都不夸张。

管窥《林黛玉进贾府》,可见一斑。

一.人物刻画美《林黛玉进贾府》刻画人物手法多样,有肖像、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也有正面和侧面描写。

单是人物出场方式,就颇讲究:先后适宜,详略得当,虚实结合。

有的单独出场,浓墨重彩详写,如熙凤、宝玉;有的群体亮相,惜墨如金略写,如邢、王二夫人和李纨、迎春三姊妹;有的正面实写,如贾母、熙凤、宝玉等;有的侧面虚写,如贾赦、贾政;有的出场后直接描写其言行,如熙凤;有的出场前侧面描写先铺垫,如宝玉。

这样显得笔法多变,重点突出。

具体而言,王熙凤出场时,未见其人,先闻其声,本人放诞无礼,众人敛声屏气,以示其在贾府的身份特殊,地位非凡;接着借黛玉所见写其外貌,看似珠光宝气,雍容华贵,实则贪婪无比,俗不可耐,一副土豪暴发户模样;丹凤眼、柳叶眉,本是美女“标配”,但作者偏让她眼成“三角”,眉呈“吊梢”,厌恶之情,溢于言表;见了黛玉,先笑后哭,三问黛玉,叮嘱婆子,无非为了在长辈主子前讨得欢心,在下人奴婢前显得威风。

相形之下,贾宝玉显得率真至极。

出场前王夫人嘱黛玉千万别去沾惹他,相见后两人却心相印,息相通,情相钟!问“可曾读书”,送“颦颦”二字,问“有玉没有”,狠命摔玉——正如两首《西江月》所用的手法那样,作者对贾宝玉的反叛精神明贬暗褒,似嘲实赞!至于林黛玉,全文自始至终紧扣“步步留心,时时在意”行文,无论是与众人、宝玉初见,还是去拜见两位母舅、陪贾母吃饭,一言一语,一举一动,处处显示出她的知书识礼、高雅脱俗和寄人篱下的多愁善感、谨小慎微!惟其如此,贾府作为封建大家庭森严的等级制度和繁文缛节的礼仪习俗才一览无余,昭然若揭!二.语言运用美文学作品的语言有两类:叙述语言和人物语言。

本文刻画迎春三姊妹、王熙凤、宝玉和黛玉等人物肖像,均用诗化了的叙述语言;两首《西江月》高度概括贾宝玉性格特征,更是形象生动,文采斐然。

小说《林黛玉进贾府》的几种艺术手法

小说《林黛玉进贾府》的几种艺术手法

4 24模拟训练法 。模拟训 练法是 指针对 比赛 中可 能出 ..
现的情况或 问题事先进行 的实战性练 习。例如适应不 同的场
参考文献 : [] 1 田麦久. 动 训 练学 [ . 运 M] 北京 : 民体 育 出版 社, 人
2 00. 0
地, 适应不同的氛围。通过模拟训练 , 可使训练与 比赛 的实际 尽可能接近 , 使运 动员在近似 比赛的条件下 , 锻炼和提高 对 比
赛 的 适应 能力 , 及 情 绪 控 制 能 力 等 。 以
[] 2 季浏. 育社会 心理 学 [ . 海: 体 M] 上 华东理 工大 学 出
版 社 ,9 6 19
5 心理 稳定 性的 问题 和调 节 .
5 1调 解 自我 意 识 。 自我 意 识 问题 主 要 与 压 力 下 的 过 多 .
小 说 《 黛 玉 进 贾府 》 林 的几 种 艺术 手 法
山 西 省 永 济 市职 业 中 专 学校 高 中部 刘 晓琴
小说《 林黛 玉进 贾府 》 中的三 个 主要人 物王 熙凤 、 宝 贾 玉、 林黛玉的出场 各有 特色 , 通过 阅读这 三个人 物 的文 段 , 就 会发现作者曹雪芹艺术手法 的独运匠心 。 先说贾府 的内当家王 熙凤 的 出台 “ 我来 迟 了 …… ” 围 周 丫头 、 子 、 仆 嬷嬷个个“ 敛声屏 气 , 肃严整 ” 恭 反衬 凤姐的放诞
林 姑 娘 的灵 秀之 气 。
贾 宝玉的出场 : 作者不惜 笔墨运用 油 画手法 给读者一 种
特有的印象 。顽劣异常 , 极恶读书 , 内帏厮混 , 甜言蜜语 , 有天 无 日, 疯疯傻傻 , 又补叙 的《 西江月》 二词 , 不通世 务 , 为偏 “ 行 僻, 富贵不知乐业 , 穷难 耐凄 凉 , 负好 韶光 , 国于家 无 贫 辜 于 望, 天下无能第一 , 古今 不 肖无 双 的“ 戏谑 ” 更使 读者理 解他 , 是 一 个 混 世魔 王 , 实 文 中 的面 如 中秋 月 , 其 多如 春 晓 花 … …怒 时若笑 , 目真 视 有情 , 一系列 的细节描 写在读 者的心 里形成 极大反差 , 通读《 红楼梦》 全书读者一定 会感觉 到曹公 笔下 的

谈《林黛玉进贾府》中黛玉的出场

谈《林黛玉进贾府》中黛玉的出场

场场笔,同时也是妙笔。

黛玉完全展现在读者面前,则是她与贾母相见之时,视距虽然近了,但作者并未在这群体性的悲伤又是礼节性的拜见气氛中展示黛玉,只是略略交代了她的几个礼节性动作,淡淡几笔,已初露大家闺秀之端倪。

首次粗线条勾勒黛玉形象的文字是:“年貌虽小,其举止言谈不俗,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

”作者借众姐妹等的眼光,第一次给读者以观感上的满足,勾画出林黛玉病态美的初步轮廓,虽然流于一般化,不能给读者以根深蒂固的难忘现象,但比以前文字较为具体,也为后文深入而细致的描写留下更多的空间。

作者又通过王熙凤之口作侧面展示,给读者留下“标致”和“通身气派”所显示出来的“嫡系孙女”气质的两个印象,这又为黛玉的内在和外在的美感涂抹一层较为适当的色彩──不浓又不淡,不俗又不过雅,凤姐之言虽有溢美和讨宠之嫌,但也并非虚妄之词。

令黛玉形象大放异彩的是宝黛相会一段,作者借宝玉之目映射黛玉之姿:“两弯似蹙非蹙绢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

泪光点点,娇喘微微。

闲静时如娇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

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这段肖像描写,句式整齐,语言形象,从上至下、从外至内细致而准确地勾画出一位貌令人羡、情令人叹、病令人怜、才令人赞的少女形象。

她不仅令宝玉大有脱俗超群之感,也令读者久久等待之心得到极大的满足。

这定格式的描写把黛玉的出场推向高潮。

她给人的印象如高山流水,须仰视乃见。

几段描写黛玉的文字构成一组黛玉出场的定格衔接镜头,这组镜头从虚处入手,在实处完成形象加工;从淡处推出黛玉,在浓处化妆美容;在远处若隐若现,在近处逼真忽现。

镜头这种组合层次既完成了构思上的悬念效果,又合乎黛玉性格发展的自然逻辑。

读者就在这逐层美化愉悦中细细品味这位大家闺秀的风范,也领略了大手笔的高超技法。

林黛玉进贾府 场面描写

林黛玉进贾府 场面描写

林黛玉进贾府场面描写
林黛玉进贾府是《红楼梦》中的一个经典场景,以下是对这个场面的描写:
林黛玉坐在轿子里,轿子的帘子被轻轻地掀起,她的目光透过帘子的缝隙,投向了贾府那座宏伟的府邸。

府邸的大门敞开着,门口站着一群身着华丽衣裳的仆人,他们恭恭敬敬地迎接着林黛玉的到来。

林黛玉踏出轿子,她的目光落在了贾府的大门上,那是一扇高大而庄严的门,门上镶嵌着精美的雕刻和华丽的装饰。

她跨过门槛,走进了贾府的大厅。

大厅中弥漫着一股淡淡的香气,墙壁上挂着精美的画卷,地上铺着华丽的地毯。

林黛玉的目光被吸引到了大厅中央的一只巨大的花瓶上,花瓶中插满了鲜花,散发着芬芳的气息。

在贾府的主人们的引领下,林黛玉穿过一个个华丽的厅堂和走廊,来到了贾府的内厅。

内厅中布置着精美的家具和摆设,一张巨大的圆桌摆在中央,上面摆满了美食和美酒。

林黛玉坐在圆桌旁,她的目光环顾四周,看到了贾府的主人们和他们的家眷。

他们身着华丽的衣裳,佩戴着珍贵的珠宝,言谈举止间流露出一种高贵和典雅的气质。

在这个场面中,林黛玉感受到了贾府的奢华和气派,也感受到了自己与这个环境的格格不入。

她的心情有些复杂,既感到好奇和兴奋,又感到一丝拘束和不安。

林黛玉进贾府人物描写

林黛玉进贾府人物描写

在《林黛玉进贾府》中,对林黛玉和王熙凤进行了人物描写。

对于林黛玉,作者通过曹雪芹的笔触,对其进行了一系列的外貌描写。

在宝黛相会之时,曹雪芹用宝玉的眼来看黛玉的模样,描绘出黛玉柔弱、娇嫩的形象,以及她与众不同的气质。

作者用细致入微的笔触,勾勒出黛玉的眉间轻愁、眼中深情,体现出她的多愁善感。

同时,通过“泪光点点,娇喘微微”等细节描写,进一步刻画出黛玉的愁与病,展现出她内心深处的柔弱和情绪。

对于王熙凤,作者采用了别具一格的手法来描写其出场,并且对这一人物的肖像描写相当成功。

出场时,曹雪芹先写王熙凤的声音,以声音出场的方式独具匠心,爽朗的笑声体现了王熙凤直爽的性格。

之后,作者借用黛玉的心理活动对凤姐进行描写,从黛玉观察到众人敛声屏气、恭敬严肃,想究竟来者是何人,这么没有礼貌?作者通过众人对王熙凤的反映来表现她的性格特征,使得王熙凤的形象更加突出,同时也体现了她因为受老祖宗的宠爱而有权力,在贾府拥有特殊的身份和地位。

总的来说,《林黛玉进贾府》中的人物描写生动且深刻,为读者展现了林黛玉和王熙凤两个独特的人物形象。

从《林黛玉进贾府》看小说中人物描写方法

从《林黛玉进贾府》看小说中人物描写方法

从《林黛玉进贾府》看 小说人物常用描写方法
人物描写的方法:
⑴正面描写:肖像描写、语言描写、 行动描写、细节描写、心理描写等。
⑵侧面描写:侧面烘托(别人的描述 、作者的议论)、环境描写、景物描 写
语言描写
王熙凤笑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人儿!我 今日才算看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象 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嫡亲的孙女儿似的, 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嘴里心里放不下。……忙 转悲为喜道:“正是呢!我一见了妹妹,一 心都在他身上,又是欢喜,又是伤心,竟忘 了老祖宗了,该打,该打!”又忙拉着黛玉 的手问道:“妹妹几岁了?可曾上过学?现吃 什么药?……
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
王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打量一回,便仍 送至贾母身边坐下,因笑道…… 说着便用帕拭 泪。……熙凤听了,忙转悲为喜
外貌、神态描写小结
外貌描写比肖像描写的范围要大一点,着重描 写一个人的气质、穿着以及言谈举止。它包括 人物的身材、容貌、服饰、打扮等。
神态描写专指脸部表情的描写,描写时要用表 示表情、神态的词语,例如:哭丧着脸,专注 的神情等。 无论是外貌描写还是神态描写,都要求: 1.观察要尽量细致 2.符合人物身份、处境
外貌、神态描写
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 仙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 挂珠钗;项上带着赤金盘螭(chī)璎珞圈;裙 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 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裉(kèn)袄,外罩五彩 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一双丹 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
心理描写的小结
心理描写是指对人物心理状态、 精神面貌和内心活动进行的描 写。要求做到: 1.揭示人物性格 2.表达人物情感 3.注意人物的心理变化

《林黛玉进贾府》中的人物描写

《林黛玉进贾府》中的人物描写

《林黛玉进贾府》中的人物描写《林黛玉进贾府》中的人物描写《林黛玉进贾府》选自《红楼梦》第三回,是序幕部分,在这一章中,贾府主要人物就出现了十余人之多,而曹雪芹的变化多端的手法,或虚,或实,或正,或侧,或以环境衬托暗示,或以衣饰精刻细雕,或用比较的手法,或借用人物的自身活动,或取个性化的语言来实现人物性格特征。

在人物描写、性格塑造方面可谓三寸柔毫,鬼斧神工。

下面谈谈《林黛玉进贾府》的人物描写:一、简笔勾勒。

林黛玉初进贾府,见到贾府宏伟的外观以及吃喝用度与众不同的仆妇们。

初次见到贾府三姐妹是集体介绍:“第一个肌肤微丰,合中身材,腮凝新荔,鼻腻鹅脂,温柔,沉默,观之可亲。

第二个削肩细腰,长挑身材,鸭蛋脸面,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采精华,见之忘俗。

第三个身量丰足,肜容尚小。

”第一个是迎春温柔沉默,第二个是探春顾盼神飞,文采飞扬,第三个是惜春,个个皆美,人物简笔勾勒,各具佳妙。

二、虚笔写意。

林黛玉是曹雪芹心血凝聚而成的主角,本应不惜笔墨详写精绘,但作者却抓伟其最生动典型的气韵神情虚笔写意。

在《林黛玉进贾府》中,黛玉的肖像分二次来完成:一次众人眼中见黛玉,客观地介绍黛玉的不俗气质和病弱身体;二是借助熙凤之目,用对贾母的奉承心理去发现,感受黛玉的自然美;第三次是通过与黛玉“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宝玉之目道出了黛玉的“清丽高雅,聪慧灵秀”。

不写黛玉衣裙装饰,正是宝玉眼中不屑之物,故不曾看见,写其“弱柳扶风”的身姿就显其脱俗飘逸,“风露清愁”的眉目就显得崇高深刻。

黛玉是集中国三千年文化于一身,她的美不仅在外貌,更在精神气质一一书卷气、灵秀气、孤傲气。

显其神而略其形,虚笔写意正是为免落俗臼,使这一形象更加美好理想,更具浪漫和魅力。

三、浓笔铺陈。

对王熙凤的描写,作者是不惜重墨,淋漓尽致的铺陈,写她出场“未见其人,先闻其声”,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这个放诞无礼的出场,表现出她深得贾府老祖宗的宠爱,以及她在贾府中的特殊地位。

浅谈《林黛玉进贾府》一文的描写艺术

浅谈《林黛玉进贾府》一文的描写艺术

浅谈《林黛玉进贾府》一文的描写艺术看《林黛玉进贾府》一文,我有种心旷神怡之感。

其中最大的感受就是曹雪芹在描写人物时不是通过对人物外貌的描写来展现人物特点的,而是通过与人物相关的事物以及行动的描写来刻画人物性格的。

下面就让我们共同欣赏一下文章中写得精彩片段吧!曹雪芹运用高超的语言艺术成功地塑造了林黛玉这个形象。

他用生动、形象、优美的语言为我们展现了黛玉的容貌、体态、风度、气质和思想感情,尤其是对她的举止言谈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绘,从而把黛玉的言行举止勾勒出来,使之成为有血有肉、有灵魂的人。

比如:“年貌虽小,其举止言谈不俗,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便知他有不足之症。

”“生得肌骨莹润,举止娴雅。

”等等。

因此我认为曹雪芹正是通过对黛玉的外貌、神态、言谈等方面的描写,成功地塑造了林黛玉这个形象。

《红楼梦》写于十八世纪中叶,作者曹雪芹已逝,那时候的社会还没有完全发展到今天这样开放,许多封建落后的东西还残留在当时的人们心中,尤其是在曹雪芹笔下的贵族人士。

因此,《红楼梦》里的许多内容都具有反封建的意义,曹雪芹的描写并非夸张,也绝非哗众取宠,而是为了真实再现当时社会的真实面目。

所以,《林黛玉进贾府》一文能得到当时那些贵族阶层的青睐。

2、引起读者阅读兴趣。

3、揭示人物性格和内心世界,刻画人物形象。

《林黛玉进贾府》一文语言生动形象、精炼含蓄,以其独特的语言魅力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比如:“那雪雁又原是一对,见了黛玉,便都悲悲啼啼哭起来,黛玉素习是个多愁善感的,如今见了这等情景,怎能不触景伤情?”“只见迎春三个人一齐走来说道:‘我们早知道哥儿姐儿来了,都在这里望着那边行礼呢。

’一面说,一面都跪下。

”等等。

这些语句运用排比、拟人的修辞手法,用在林黛玉身上不但恰当,而且妙不可言。

它们不仅把林黛玉“体弱怯病”、柔弱纤细的形象表现出来了,而且增强了语言的感染力,更加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通过仔细揣摩语言,读者不难领略到作者高超的语言艺术。

林黛玉进贾府详写略写的人物

林黛玉进贾府详写略写的人物

林黛玉进贾府详写略写的人物林黛玉进贾府-- 论详写与略写的人物一、林黛玉林黛玉,是《红楼梦》中的一个极具代表性的女性角色。

她被描绘成一个文艺气息浓厚、情感丰富、内心复杂的女子。

在小说中,对林黛玉的描述既有详写的部分,也有略写的部分。

详写方面,小说中对林黛玉的描绘非常细腻入微,几乎可以看到她的每一丝表情和情感。

在林黛玉第一次进贾府的情节中,作者详细地描写了她的心情起伏,以及她对新环境的不适应和不满。

这样的详写使得读者更加容易产生对林黛玉的共鸣,也更容易对她产生深刻的印象。

在略写方面,小说中对林黛玉的某些性格特点和情感变化也进行了略写。

在林黛玉与贾宝玉的情感纠葛中,有些情节并没有被详细描写,而是以间接的方式来展现。

这样的略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林黛玉的神秘感,也让读者更加期待着她的内心世界。

小说中对林黛玉的描写既有详写,又有略写,这样的处理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她的立体感和真实感。

二、个人观点在我看来,小说中对林黛玉的详写和略写相得益彰。

详写使得她的性格和情感更加丰富多样,略写则增加了她的神秘感和吸引力。

这样的描写方式不仅更加贴近人物形象,也更符合读者的阅读体验。

通过对林黛玉进贾府这一情节的详写和略写,小说成功地展现了一个具有深刻内心世界的女性形象,也让人们对其充满了好奇和期待。

在知识的文章格式下,针对林黛玉进贾府的详写与略写,我提出以下几点思考:1. 林黛玉进贾府这一情节中,作者通过什么方式来详写林黛玉的内心世界?2. 你觉得作者略写林黛玉的哪些情节是有意义的?3. 你如何看待林黛玉这一角色在小说中的塑造?在撰写完文章之后,我会进行总结和回顾性的内容,并为你提供深刻的个人观点和理解供你参考。

文章内容字数会超过3000字,以确保涵盖了详写和略写方面的讨论。

希望这篇文章能够对你有所启发和帮助。

在小说中,林黛玉进贾府的情节是极其重要的,也是她角色塑造的起点之一。

在这一情节中,作者通过对林黛玉的内心世界进行详写,使得她的性格特点和情感变化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林黛玉进贾府》人物出场的描写艺术
《林黛玉进贾府》节选自《红楼梦》第三回,第三回回目是“内兄如海荐西宾,接外孙贾母惜孤女”。

在这一回里,曹雪芹以林黛玉进贾府这一件事为中心,通过林黛玉的目见耳闻,神思意会给我们展现了小说的典型环境贾府的概貌,特别是成功地刻画了一大批主要人物的形象。

下面主要就人物出场的描写艺术作一些简要的分析。

第一,先后适宜,详略得体,虚实兼用
林黛玉进贾府并不是一下子就见到一大群人,而是经过作者精心构思,让每人先后出场的。

当黛玉到了正房大院,刚进房,首先见到的是“一位鬓发如银的老母迎上来”,这当然是贾母了。

贾母乃一家之“老祖宗”,从血缘关系上来说,又是黛玉最亲的人,自然第一个见到的应该是她。

二人搂抱痛哭一阵之后,经贾母一一指点:“这是你大舅母。

――这是二舅母。

――这是你先前珠大哥的媳妇珠大嫂子。

”这样,邢夫人、王夫人、李纨就都一笔带过了。

接着,贾母吩咐“请姑娘们”,这样,迎春、探春、惜春就出场了。

在“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的气氛下,忽听得后院一声笑语:“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这种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出场方式,和前面“三春”的到来形成一个鲜明的对照。

王熙凤安排在这个时候出场,既可在写法上与前后人物的出场有所不同,做到文字翻新,同时又可与宝玉这个主要人物的出场形成一个适当的间隔。

此后,作者用了相当多的文字写黛玉从宁府回到荣府的一路所见,回荣府后王夫人与黛玉的谈话,黛玉与贾母一起进餐,等等。

这一切的描写,恰恰是作者在为另一个更高潮的人物出场作铺垫,因此,当吃完饭,贾母命令其他人“你们去吧”,只剩下她和黛玉二人之后,刚要说几句话时,“只听见外面一阵脚步响,丫鬟来报道:‘宝玉来了’。

”这样,小说掀起了这次人物出场的最高潮。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描写了王熙凤出场后,贾母即命“带黛玉去见两个舅舅去”,而结果是贾赦说:“连日身上不好,见了姑娘彼此伤心,暂且不忍相见。

”贾政也因今天“斋戒”去了,故都没见着。

在礼规上,两位舅父大人是必须见的,但在文章上如果一个个见面伺候,叙说一番,则不但文字枯燥,而且这两次舅甥的暗谈,文字上也是很不好写的,结果作者采用避难就易,避实就虚的方法,既做到了理之所必见,又避免了实见时描叙的困难。

第二,描摹形貌,揭示性格,穷形尽相
文中王熙凤的出场,描写的非常出色。

一声笑语:“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已初步展示了她放任的性格。

接着浓墨重彩地描绘了她的穿戴,配上她那“丹凤三角眼”,“柳叶吊梢眉”的俏丽相貌,风骚、苗调的体态,威而不露的神情,再加上丫头、婆子,众星捧月似地前呼后拥,这位年轻、风流、得势、有权的主儿,就从文中活脱脱地站了出来。

再看她的言谈举止,携了黛玉的手,就那么细细打量起来,故作惊叹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象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

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三句话,于夸赞黛玉娇美容颜,同情黛玉不幸身世之中,蕴含着对贾母不失时机的阿谀逢迎。

这王熙风不仅会说,还很会做。

她感情极丰富,变化极迅速,说着、哭着,贾母一制止,立刻就“转悲为喜”,自我解嘲,说自己勾起老祖宗伤心,该打。

作品通过这样很精炼的外形描写和一件小事,就把王熙凤这个人物由表到里的主要特点十分精确地勾画
出来了。

贾宝玉的出场,不仅排在最后,而且事先作过一番渲染,主要是王夫人对黛玉的交底,说贾宝玉是一个“孽根祸胎”,是家里的“混世魔王”,他的嘴里“有天没日,疯疯傻傻”。

加上黛玉幼时听母亲说过,这个宝玉“顽劣异常,不喜读书,最喜在内帏厮混”等等。

这样,读者也就和黛玉一起,事先对贾宝玉形成了一个先入之见:“这个宝玉不知是怎样个惫懒人呢。

”当作者完成了这样一番铺垫之后,送到黛玉和读者面前的宝玉却完全是另外一个青年公子的形象,尤其是使宝玉接连两次亮相,由形到神的描绘,不仅使黛玉见了吃一大惊,就是读者也因前后截然不同的对照,而留下了强烈的印象。

此外,作者还托用后人的两首“西江月”词,从另一侧面揭示了他的性格特点,点破他以后的身世遭遇。

从表面看,这里句句都显示着对宝玉其人的嘲讽;但透过字面,却又处处看到作者对宝玉性格的赞美。

这种欲赞还讽,寓褒于贬的新颖手法,在这里是显得十分别开生面的。

它也是《红楼梦》刻划人物的重要手法之一。

所谓“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这常常是贾宝玉外形特征的表现,而“行为偏僻性乖张”,“古今不肖无双”,“于国于家无望”,却是贾宝玉内在性格的核心所在。

从这里我们也可看出,作者所要写的主要人物主要是封建社会的叛臣逆子,而不是一个风月场中的情痴情种。

第三,人物环境,珠联璧合,相得益彰
在写黛玉与众人会面时,作者还穿插写了不少黛玉所见贾府房舍的结构,豪华的陈设,贵族家庭的礼规家法以及生活习惯等等。

安排这样的穿插,既使人物的出场波澜起伏,又使行文显得变化多姿,同时这些穿插内容本身又是不可少的,因为通过第十七回“试才题对额”后面有对大观园的系统介绍,而两府的环境这样一个必不可少的内容则主要是从这里的穿插来反映的,因此这些穿插又不是处于一种附属的地位,而是有其独立的重要意义。

同时这里所写的一切,又很符合林黛玉的身份地位和文化修养。

因此对贾府环境的描绘,实际也是从一个特定的侧面表现了刚刚进入这个环境的人物林黛玉。

从这里也可看到,《红楼梦》的文字不但没有一处闲笔,而且任何一个人,一件事的写法都不是随意写出来的,其中的关联和脉络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学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