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目诊病

合集下载

壮医目诊的规范化与应用研究(适宜技术奖成果汇报)

壮医目诊的规范化与应用研究(适宜技术奖成果汇报)

• 2.制定壮医目诊诊断技术规范 •

壮医目诊诊断评分法
(白睛或黑睛相应的反应区的阳性眼征:积分超过13分者结合临床表现可确诊,积分 10~13为疑似诊断须结合临床进一步确诊)
• 3.完成壮医目诊临床研究
• •
3.1消化性溃疡
采用目诊积分法进行评分及诊断,300例疑似消化性溃疡患者 经胃镜确诊为消化性溃疡的患者288例,壮医目诊出现阳性眼征 为255例,灵敏度为87.8%,假阴性率为12.2%,特异度为83.3%, 假阳性率为16.7%,阳性似然比为5∶3,阴性似然比为1∶6.8, 正确诊断指数为87.7%,真实性较好。并根据壮医原则将分消化 性溃疡为谷道热痧型、谷道血瘀型、谷道虚劳型三种证型,从壮 医目诊诊断与壮医证型关系、胃镜诊断与壮医证型关系、壮医证 型与目诊表现积分关系等角度探讨消化性溃疡壮医目诊表现与证 型关系。
• 壮医目诊原理
• • 壮族称眼睛为“勒答”。壮医对“勒答”极为重视,认为勒 答是天地赋予人体的窗口,是光明的使者,是天地人三气精华之 所系,人体脏腑之精皆上注于目,所以“勒答”能包含一切,洞 察一切,也能反映百病。勒答长在“巧坞”(头脑)上,直接受 巧坞指挥。因而,壮医在疾病诊断上,把目诊放在首要位置,认 为凡人体内脏腑、气血、骨肉、谷道、气道、水道、龙路、火路 的功能状态如何,都可以通过目诊而诊查出来。目诊就是通过肉 眼、放大镜或裂隙灯显微镜,观察眼睛的巩膜、虹膜、瞳孔的色 泽、形态以及脉络的细微变化,来判断疾病的位置、病因病性和
该诊法流传于壮族民间最初由民间壮医黄老五根据壮族民间一些独特的望诊技艺和经验进行整理并逐步运用于临床诊断疾病由于操作简便费用低廉深受患者的欢迎本项目在继承前人目诊经验的基础上对壮医目诊诊断技术的临床规范化及应用研究并对该项技术进行初步的推广应临床诊断技术如b超ct扫描核磁共振等设备造价高检查费相对较贵目诊法医患易配合1次完成检查费用低廉外主要指眼睛的外在变化或局部表现内则指人体的三道两路天地人三气

瑶医目诊图-望面诊病现用图解-目诊

瑶医目诊图-望面诊病现用图解-目诊

引用望面诊病图解之-望眼诊病《黄帝经》曰:五脏六腑之精气皆注于目。

肝开窍于目。

目的营养主要是肝血的供应。

眼睛也是人体脏腑的反射区,可以反映人体脏或器官的病变。

如果人体哪些脏腑或器官有病变,就会在眼睛上所对应的区域显示出来。

眼睛与人体的对应关系如下:一。

望眼诊病法1. 双目大小不一明显者[图2-2(a)],提示此人有家族性脑血管病史。

建议此人进入50岁之后应积极防治脑出血发生,应戒烟禁酒,勿过分劳累,保持心情开朗,控制情绪波动。

一目是单眼皮,一目是双眼皮[图2-2(b)],提示此人有家族遗传性脑出血史。

建议此人进入45岁后预防高血压,禁烟酒,忌大怒,及大便干燥,以防诱发脑卒中发生。

2. 双目巩膜(白晴)上经常有出血片,提示脑动脉硬化信号(图2-3)3. 眼部外眦有较粗大血管弯曲,色深,提示易头晕,失眠,心律不齐信号。

4. 眼睛上部有色深,弯曲的血管,提示颈项痛信号(图2-5)5. 双面黑晴有较大的紫色斑块出现,提示实质性脑出血史。

色素斑在左眼,反映原出血点病灶在脑左侧;在右目,反映原出血点在脑右侧。

图2-6为一44岁男性右眼眼像,该病人曾患有右脑枕叶出血。

6. 双目靠鼻梁侧白晴有一条波浪状毛细血管走向黑晴,,提示此人患有颈椎增生,眩晕,血压偏低或血压不稳定。

见图2-7,图2-87. 双目正上方如钟表12点处有一两条毛细血管走向黑晴,且末端有如火柴头样黑点着,提示此人头部或身体某部位有受伤史。

见图2-9,图2-108. 双眼黑晴上方有较重的毛细血管直捣黑晴(图2-11),提示肩关节疼痛信号。

9. 双面正下方如钟表6点处有毛细血管走向黑晴,或末端有火柴头样黑点者,均提示慢性胃疾,多见于胃溃疡。

见图2-12,图2-13 。

治脾胃病辩证须知:胃伤则饮食不化而厌食欲吐。

脾伤则大便泄泻而四肢困倦乏力。

10. 双眼球白晴下正中有静脉怒呈青色者,提示胃癌先兆。

如呈红色者,提示胃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严重(图2-14)望面诊病图解之-望眼诊病(2)11. 双眼上方如钟表12点白晴处有“U”形毛细血管扩者(图2-15),多为肠,胃,肝恶变病先兆。

古代中医诊病及治病方法

古代中医诊病及治病方法

古代中医诊病和治病方法根据中医理论和经验积累而来,以下是其中的一些主要方法:
望诊(目观):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眼神、舌苔、舌质、脉象等,以及其他身体外观特征,来获取疾病的信息。

例如,面色苍白可能表示气血不足,舌苔厚重可能与湿痰有关。

闻诊(听闻):通过听患者的声音、呼吸、咳嗽等声音,以及嗅闻患者的体味,来判断疾病的情况。

例如,咳嗽声中带有湿性可能表示有湿痰。

问诊(询问):通过与患者进行详细的对话,询问症状、病史、身体感受等方面的信息,来了解疾病的情况。

中医重视病因与症状的关系,会问及饮食、睡眠、排泄、情绪等方面的细节。

切诊(切脉):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观察脉搏的节律、速度、力度等,以及判断脉象的变化,来获取疾病的信息。

中医将脉象分为多种类型,如浮脉、沉脉、细脉、数脉等,以及判断脉搏的位置和状态。

基于上述诊断方法的信息,中医会进行辨证论治,即根据疾病的特点和患者的整体情况,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中药治疗:使用草药、植物、动物组织等天然物质,制成汤剂、丸剂、散剂等形式,通过调理体内的阴阳、气血等,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针灸治疗: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使用细针或其他手段进行治疗。

针灸可以调节经络、气血流动,平衡阴阳,以促进身体的自愈能力。

推拿按摩:通过按摩、推拿等手法刺激特定的身体部位,以调理气血、舒缓经络,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疼痛和不适。

食疗养生:通过调整饮食结构和食材的选择,以滋补强身、调理脏腑功能,辅助治疗和预防疾病。

中医学望诊的名词解释

中医学望诊的名词解释

中医学望诊的名词解释
中医学望诊是中医诊断方法之一,通过观察患者的外貌、体态、面色、舌苔、舌脉等特征,以及听诊、闻诊等方法,来判断患者的病情及病机。

下面是一些涉及到望诊的名词解释:
1. 脉诊:中医中通过触诊患者的脉搏,来判断患者的脏腑状况、气血运行及病情变化等。

2. 面色:观察患者的面部肤色,如红色、苍白、黄色等,以及局部的色斑、斑点、黄疸等,以判断患者的气血状况和疾病表现。

3. 舌相:观察患者的舌象,如舌色、舌形、舌苔的颜色、形态及厚薄等,以获取有关患者的病机、病理变化以及脏腑功能情况的信息。

4. 口唇色泽:观察患者的唇色,如红润、苍白、发青等,以及口唇的湿润度,可了解到患者的气血、体液等方面的情况。

5. 目诊:通过观察患者的眼神、眼球、巩膜、晶状体等部位的变化,如发黄、充血、眼底出血等,来判断患者的肝经、心经、肾经等脏腑的功能和病变情况。

望诊作为中医学中重要的四诊之一,有助于中医医生对患者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进而进行针对性的中医治疗。

浅谈周学海脉学经验_依秋霞_徐刚_魏红_徐爱辉

浅谈周学海脉学经验_依秋霞_徐刚_魏红_徐爱辉
广西民族医药研究院( 广西壮医医院) 10 月 29 日、2015 年 1 月 22 日( 提前一天报到) 分别举办特色诊疗技术培训班: 学习观目诊 病、经 筋 疗 法、药 线 疗 法、刺 血 疗 法、刮 痧 疗 法、药罐 疗 法、火 攻 疗 法、经 络 腧 穴、针 灸、推 拿按摩。治 疗 颈 肩 腰 腿 痛、头 痛、骨 质 增 生、 颈椎 病、肩 周 炎、风 湿 病、腰 椎 间 盘 突 出、痧 病、胃病、小儿疳积、痛经、妇科炎症、皮肤病、 哮喘、雀 斑、青 春 痘、各 种 鼻 炎 咽 喉 炎。 学 后 发盖有公章 钢 印 的 证 书,证 书 作 为 开 展 工 作 和壮医医师考试的凭证,并免费推荐工作。 联系人: 付小珍主任 电 话: 0771—3934925( 办) 13257786688 Q Q: 1678781929 ( 请上 QQ 空间看招 生 简 章) 地 址: 广西民族医药研究院( 广西南宁市明 秀东路 234 号)
·2048·
·经验撷菁·
辽宁中医杂志 2014 年第 41 卷第 10 期 DOI∶10. 13192 / j. issn. 1000-1719. 2014. 10. 007
浅谈周学海脉学经验
依秋霞,徐刚,魏红,徐爱辉
( 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辽宁 沈阳 110032)
摘 要: 周学海,清代著名医家,博览众书,尤善脉学。他提出的“位数形势”的脉学纲领至今仍为医家所应用,是脉 象要素分析、现代脉诊研究的重要理论纲领。其对脉诊学习所提出的“先求其分,再求其合……不能拘泥文字,逐末忘 本”的思想对脉诊教学也有着深刻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张登本. 黄帝内经灵枢经析义[M]. 银川: 宁夏人民出版社,1993:
60 - 1041. [2] 中国医籍提要编号组. 中国医籍提要[M]. 长春: 吉林人民出版

瑶医目诊和用药

瑶医目诊和用药
命的火花.
8:白睛诊法
右眼:颈椎---12.30分 左眼:颈椎-----11.30分
心----1点 心------11点
肝----1.30分 脾------10.30分
如果是糖尿病人,可把冰糖换成木糖醇200克,
乌梅:可以把扩张的支气管给缩回去.生津止渴,止咽痒.
川贝母:止咳. 西洋参:补气. 冰糖:润肺.
作用:软化支气管,补气,润肺,止咳.
方法:将西洋参,川贝母打成粉与250克冰糖一同倒入一斤白米醋中密封好,浸泡
四:1:巴马野菜:青蛙腿,野南瓜苗,南瓜苗,山韭菜,雷公根.
瑶歌:有毛有刺皆消肿, 亮面浆多拔毒功
方梗中空善治风, 对枝对叶能调红.
2:南瓜苗:有覆毛,含有粗纤维,肠道的清道夫,润肠,清自由基.
功效:清热解毒,清肺利湿,适用于糖尿病,动脉硬化,消化道溃疡等症状.
(6):损伤点在眼外侧,按瘀血点上下排列次序,分别表示腋后线部,腋中线部,
腋前线部受伤.
注:只要曾经有过外伤的损伤点,就会在眼睛里记录下来,血管上端的黑点是
损伤点.
5: 护 眼 眼 罩
原料:干千里光叶子 芭蕉皮(香蕉皮) 薄荷叶子
九节风200克(鸡血藤200克可代) 防风150克 艾叶150克 杜仲150克
鸟落150克 夜交藤200克 忍冬藤150克 救必应200克
作用:保健药方:调节微循环,增加气血调理,行血,化瘀,除湿气,每天都可洗.
九节风:对治疗风湿病有奇效,可以穿筋透骨.
一个月后放入20克乌梅再浸泡一个星期,每晚睡前喝一小杯(一般两到三个
月即可).可治疗肺气肿和支气管扩张.
3: 治疗鼻炎秘方(病从鼻入,熏鼻疗法)

瑶族医药发展史

瑶族医药发展史

(三)标准体系的建立
2014年《广西瑶药材质量标准(第一卷)》出版;
2016年12月《瑶医常用诊疗技术操作规范》《瑶医常用病名命名和书写规范》 《瑶医疾病四态分型规范》发布实施;
2016年12月,《瑶医诊疗技术临床应用规范》出版; 2017年1月《瑶医常用诊疗技术规范》出版;
目前,正承担4个医学标准的起草工作;以及承担广西瑶医药材质量标准第 二卷部分药材的研究和起草工作。
瑶族起源 01 发展和变迁 02
瑶族族系划分 03 瑶族人口和分布 04
05 宗教和图腾 06 民俗和礼仪 07 节气文化
思考
瑶族起源于哪里?哪个 族?始祖是谁?
.
具有什么样的变迁史?悲 惨始于哪一场重要战争?.
宗教特点是什么?有什么样 的民俗和节气?跟你们自己 的民族有什么异同?
目前有哪4大族系?人 口分布怎么样?
乐、红枫片、圣堂山风湿跌打药酒、止血消炎生肌散、蛇伤丸、 白带丸、疳积散、金秀绞股蓝茶等。
五、瑶医药学术交流
宋代瑶民对外(包括汉族等其他民族)出售灵香草、蜂蜡等药材产品 清代瑶族医生在我国南方各城镇行医卖药
现代瑶医覃迅云先生在全国多个城市建立瑶医医院
20世纪80年代以后,民族医药学术交流变得异常活跃。并有许多论 文在国际、国内学术会议上进行交流。
1987年,编著了《瑶医效方选编》,介绍了瑶医治疗110多个病 症的效方,基本弄清了瑶族聚居区药物资源情况,翻译了多种瑶医 常用药的瑶文名称,并按“以病统方”的方式,收集药方,并组织 临床验证,对瑶医民间治疗疾病在理论和实践上进行了全面的总结 整理。
截至1990年,已普查51个县,共登记壮瑶医药等民族医生 3654人,收集民族民间医药验方、秘方11000多条,民族医药古籍 手抄本197部。

壮医目诊研究近况

壮医目诊研究近况
帝内经》 详细阐述 了 目与脏腑 、 经络、 、 气血 的关系 , 精 神、 认
疾病 ” 的理论 ; 国、 美 苏联 、 国、 法 德国等 十多个 国家在各 个
领域也进行 了广泛的研 究 , 如美 国的 Tne 、 国的 V ri e.n 法 s ed r e
为目 在生 理上 与五脏 六腑 皆 有联 系。如《 枢 ・ 癃津 液 灵 五
别》 :五脏六腑 , 说 “ 目为 之候 。“ ” 五脏六腑之津液 , 上渗于 尽
目” 目者 , 。“ 五脏六腑之精也 ……” 。东汉张仲景对以前 的
Hale Waihona Puke (ee 等均出版 了关 于虹 膜诊 断方 面的专 著 , vg) 前苏 联 的眼
球虹彩诊法 , 莫斯科 11医院 开设 的动态 虹膜诊 断室也 取 7 得 了可喜进展 。壮医 目诊是 壮 医的主要 诊断方 法 , j 重视 目诊为壮医主要的诊断特 色 , 广西壮 医 医院的壮 医 目诊专 科 已被列为 国家 中医药管理局 全国民族 医药 重点专科 和 自 治 区卫生厅 民族 医药重点专科建设 。壮 医 目诊的主要理论 依据为 :人体各个部位 、各个器官 、各个组织在 眼睛上都 有特定 的反射 区 ,当其发生生理或 病理的改变时 ,大都 可
以反 映到眼睛 的巩膜上 而出现 不同的信号 ;借 观察眼睛巩
膜上这些信号 的变化 ,就 可以测知 疾病的病变位置、病变
片战争 以后 , 西方医学迅速在 中国传播 , 传统 医学受到现代 医学冲击 的同时 , 融入 了一些 现代 医学 的理论 。汪宏 的 也
性质 、病变范 围、病情 的轻重及疾 病的预后转归等” 。壮
16 年连载两期介 绍 了“ 90 民间简 易诊 断 法” ,其 中就有 目 诊 的经验 。据不完全统计 ,8 0年代发表的论文有 6 0多篇 ,

中医目诊的基本原理及方法

中医目诊的基本原理及方法

中医目诊的基本原理及方法彭清华;彭俊;谭涵宇;戴宗顺;陈柯竹【摘要】目诊是通过观察眼睛各部位的神、色、形、态变化来诊断疾病的一种方法,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目诊的理论依据是目为五脏六腑的缩影,目与脏腑经络密切相关;眼分五轮八廓,分属于脏腑;及现代生物全息理论的进一步支撑.中医目诊研究的主要方法包括传统中医的望、问、切诊和在此基础上发展的分区望诊法、虹膜诊断法、及眼底图像分析法等借助现代诊断设备的方法.【期刊名称】《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年(卷),期】2015(035)010【总页数】5页(P1-5)【关键词】中医;目诊;诊断原理;诊察方法【作者】彭清华;彭俊;谭涵宇;戴宗顺;陈柯竹【作者单位】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长沙410208;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长沙410208;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长沙410208;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长沙410208;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长沙41020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46.82彭清华,彭俊,谭涵宇,戴宗顺,陈柯竹(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长沙410208)目诊是通过观察眼睛各部位的神、色、形、态变化来诊断疾病的一种方法,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诊具有悠久的历史,因其简单易行、诊断明确而受到历代医家的重视,并经不断的经验积累而发展。

目前,目诊已应用到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乙型肝炎、肝癌、子宫肌瘤、大肠癌、糖尿病、高血压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症、腰椎间盘突出症等疾病的诊断中,丰富和发展了中医诊断疾病的方法。

1.1目是五脏六腑的缩影“五脏六腑,目为之候”(《灵枢·五癃津液别》),由于目与五脏六腑密切相关,因此脏腑发生病理变化时皆可反映于目。

脏腑之中,目与肝的关系最为密切,如《素问·金匮真言论》曰:“肝开窍于目。

”《灵枢·脉度》曰:“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矣。

”《素问·五脏生成》曰:“肝受血而能视”等,皆说明目与肝至为关联。

壮医目诊观察糖尿病总结

壮医目诊观察糖尿病总结
学术交流
加强学术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不同诊断方法的融合与发展,提高 医学的整体水平。
05
壮医目诊在糖尿病防治中的价 值与展望
壮医目诊在糖尿病防治中的价值
1 2 3
早期诊断
壮医目诊能够通过观察眼睛的异常变化,提早发 现糖尿病的潜在风险,为早期治疗提供依据。
病情监测
通过定期进行壮医目诊检查,可以及时了解糖尿 病病情的发展和变化,为调整治疗方案提供参考 。
眼睛血管变化:糖尿病患者眼睛周围的血管容易 出现病变,表现为血管扭曲、扩张或闭塞等,这 些变化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有关。
眼睛巩膜出现黄染:糖尿病患者可能会出现不同 程度的巩膜黄染现象,这是由于血糖升高导致肝 脏负担加重,进而引起黄疸。
眼睛干燥或视力模糊:糖尿病患者可能会出现眼 睛干燥、痒痛、视力模糊等症状,这是由于血糖 升高对眼部神经和组织造成损害所致。
推动壮医目诊发展的建议
政策支持
01
政府应加大对壮医目诊研究的支持力度,提供相应的政策和资
金扶持。
学术交流
02
鼓励开展壮医目诊领域的学术交流和合作,促进研究成果的共
享和转化。
人才培养
03
加强壮医目诊专业人才的培养,提高诊断和治疗水平,为壮医
目诊的推广应用提供人才保障。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脏腑病理变化
壮医目诊认为眼睛的不同部位与体 内脏腑器官相对应,脏腑器官的病 理变化会在相应的眼睛部位上表现 出来。
气血理论
壮医目诊认为气血的运行状况与眼 睛的健康密切相关,气血的平衡和 通畅是维持眼睛正常功能的重要条 件。
02
壮医目诊在糖尿病诊断中的应 用
糖尿病的壮医目诊表现
目诊是壮医独特的诊断方法之一,通过观察眼睛 的不同部位,可以判断身体各部位的健康状况。 在糖尿病的诊断中,壮医目诊可以观察到一些特 定的症状和表现。

中医诊病的四种方法望闻问切

中医诊病的四种方法望闻问切

中医诊病的四种方法望闻问切中医诊断疾病的方法主要有“望、闻、问、切”四种,即通过观察病人的面色、目瞳、舌苔等外貌特征,听取病人的言语声音和身体气息,询问病人的病史和主观感受,以及通过按压穴位和脉搏的方法来感知病人体内的脏腑功能状态。

这四种方法综合运用,可以全面地了解病人身体的状况,从而制定出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首先,望是指通过观察病人的外貌特征来推断疾病的性质和病情变化。

中医认为人的外貌可以反映出体内的疾病程度和病变部位。

例如,面色苍白可能代表气血不足,面色发红可能代表热邪盛动等。

此外,中医认为舌质和舌苔也是反映疾病状况的重要标志,舌质的色泽和舌苔的厚薄干湿可以提示着疾病的津液代谢和脏腑功能状态。

其次,闻是指通过听取病人的言语声音和身体气息来诊断疾病的性质和病情变化。

中医认为疾病会导致人体的气息发生变化,有时病人会有口气难闻、咳嗽声音异常等症状。

此外,病人讲话时声音的沉浮、清浊等也可以反映疾病的程度和脏腑功能状态。

通过仔细倾听病人的声音和气息,可以更准确地了解病人的身体状况。

再次,问是指通过询问病人的病史和主观感受来获取诊断信息。

中医非常重视病史,因为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往往受到遗传、饮食、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通过询问病人的病史和主观感受,可以了解病人病因、病程和病情变化,有助于确定疾病的性质和阶段,从而制定出更合理的治疗方案。

最后,切是指通过按压穴位和脉搏的方法来感知病人体内的脏腑功能状态。

中医认为经络穴位是人体气血流动的通道,通过按压穴位可以了解病人体内的气血运行情况。

此外,中医还非常重视脉诊,通过触摸病人的脉搏来感知心脏、肝脾、肾等脏腑的功能状态。

通过切诊方法,中医医师可以全面地了解病人的脏腑功能状态,为治疗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综上所述,中医诊断疾病的方法主要有“望、闻、问、切”四种,通过综合运用这四种方法,可以全面地了解病人的身体状况,为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中医诊断方法注重细致入微,需要医师具备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深厚的医学知识,以准确地判断疾病性质和病情变化,从而为病人的康复提供有力支持。

目诊

目诊

目诊——通过看眼睛来预测疾病一、目诊——通过看眼睛来预测疾病1、右眼肝区有一点片状的黄色影子,说明肝火非常旺盛。

2、糖尿病:眼睛里出现浮状的锈斑,是血粘稠的征兆,说明血糖增高,要预防糖尿病。

(出现锈斑表示体内血管内垃圾较多)3、高血压:眼睛出现网状血管增多增粗,要预防高血压4、高血脂:黄色锈斑5、颈椎疾病:眼睛上端发现锯齿状血丝要预防颈椎疾病。

弯弯越多越严重6、肾部肿瘤:下眼皮黑色,黑白交接的代谢轮呈锯齿状不平整光滑7、直肠癌:血管呈螺旋状8、肺、肝部疾病:出现叶脉状扩张、分叉9、赤脉贯瞳:一根血管要及时就诊,二根血管是重症瑶族医药是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形成的,本文主要是从一些常见病如神经衰弱、内痔、肝炎、带下病、咽喉炎等症的望目诊符合率,来反映瑶族对病症诊断的方法和准确程度,以供数据统计或就诊参考。

(一)胃、十二指肠病变在两眼瞳孔下方6时处的巩膜与球结膜间的毛细血管呈充血、扩张、红黑之象,即为巩膜胃征,据此可诊断急、慢性胃肠炎、胃十二指肠溃疡。

有人统计临床符合率达90.2%。

(二)消化道癌白睛上半部球结膜表层血管呈横行走向,或为V型状态,即为消化道癌的征象。

有学者观察800例,肠癌占69%,胃癌占58%,食道癌占57%,肝癌占45%,健康者仅有16%的出现这种征象。

(三)神经衰弱眼睑绿青紫为神经衰弱征象,有学者收集120例神经衰弱患者,115例出现睑绿青紫,占95.83%。

四)内痔白睛5、6点钟处,在其部位附近的,由下向上行走的扩张、弯曲、充血血管,即为球结膜痔征,观察这些血管的条数、粗细,可以诊断内痔的多少和大小。

并且痔征现于左眼,为肛门左侧有痔,现于右眼,为肛门右侧有痔。

一般血管分叉和粗细与痔疮成正比关系。

有学者观察数1000例,诊断符合率达85%以上。

(五)月经、带下病观察下睫毛边缘与下眼皮之间,如有条线状、浅黑色的明亮带存在,即为月经、带下异常征。

也可以通过观察两眼上下眼睑,如果上下眼睑发黑,则亦可判断月经、带下异常。

神奇瑶医的目诊法

神奇瑶医的目诊法

神奇瑶医的目诊法瑶族医学的历史发展是传承历史很久远,瑶族人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借助历代中医目诊经验和现代医学目诊知识,经过不断观察、分析、总结,逐步形成了以瑶医理论为基础的神奇瑶医目诊诊病方法和技术。

瑶医目诊是瑶医诊法中最有特色的诊法之一,它是通过观察眼睛来诊断全身疾病的一种诊法。

它可以通过人的眼睛,来判断整体及各部位的健康状况,从而诊断或预测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给我们提供治疗或预防的依据,它主要是根据患者眼睛各部位的形态、色泽、斑点、穹窿及位置结构的动态变化,来诊断整体上疾病所在各部位的病变、损伤及机能紊乱的全息诊法。

瑶医目诊的特点!瑶医目诊是独具特色的一门科学,方法简单,可用五个字对其特点进行高度概括,即简、便、验、廉、捷。

1、诊断准确、迅速:自从目诊运用于临床后,其诊断价值逐步提高。

例如黑晴诊法诊断符合率达85.5%,瑶医白晴诊法达80%以上。

而且其诊断迅速,只要用放大镜或肉眼一看就可以知道患者得了什么病或将患什么病。

2、操作简便、易学易懂:目诊法设备简单,只用6~7倍的放大镜即可开展工作。

在室内外,田头地间、街头巷尾、工厂车间均可进行检查,不受体位和环境条件的限制。

医生一手挣开患者的眼睑,协作视线,另一手持放大镜即可观察,无任何副作用,病人亦无任何不适,医患配合,病人乐于就诊。

3、无副作用,经济安全、便于推广:当今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临床诊断技术也越来越先进(如B超、CT、MRI等),但检查费用偏高,故不易在我国广大基层普及运用。

因此,目诊法就更显示出它的优点,即无任何创伤、操作简便,经济可靠、便于推广。

4、司外揣内、见微知著:对于目诊法来讲,司外揣内的“外”主要指眼睛的外在变化或局部表现。

“内”则是指机体内部脏腑器官、四肢百骸。

见微知著的“微”就是指眼睛的外在微细变化,“著”则指人体阴阳的失调及脏腑、气血津液、筋脉的相关病变。

这些认识方法正体现出瑶医的人与外界相通的观念,说明了目诊理论的科学性。

瑶族医学的特色与优势

瑶族医学的特色与优势

瑶族医学的特色与优势瑶族先民由于居处深山老林,气候寒冷潮湿,海拔高,低纬度,暑湿相搏,山林石洞,猛兽毒蛇潜居,鸟道羊肠,虫螫外伤难免。

风湿痹痛、痧、瘴、蛊、毒等为常见病、多发病。

瑶民生活在上述环境之中,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在与疾病伤痛作斗争以及抵御虫蛇猛兽的侵袭实践过程中,瑶族人民逐渐熟悉和掌握动植物的属性及功能,不断地探索和总结、积累了不少治病医伤的有效诊治方法和方药,瑶医对这些病症的治疗,以草药内服、外敷、外洗为主,配合药浴、拔罐、药垫、火攻、杉刺、陶针、针挑、刮痧、挟捏、蛋灸、艾灸、油火灯灸等多种方法进行综合治疗,往往取效迅捷。

特殊病因瑶医中有“中邪致病”这种说法,比如说“放蛊”,实际上它包含一种心理致病的问题。

另外还有:痧气、瘴气、蛊、毒、风、痨、瘟疫、虚等八种。

特殊病理瑶医认为:人体要保持健康,平衡是根本,平衡是关键;一旦平衡被破坏,疾病便会发生。

在这一理论思想指导下,瑶医审症治病的方法是根据机体不平衡之所在,采用各种药物或非药物的治疗方法,调整或促使机体与周围环境及机体各脏腑之间盈亏达到平衡,从而使病体恢复正常。

另外还有:症同疾异论、三元和谐论、气一万化论、心肾生死论、鼻关总窍论、诸病入脉论、百体相寓论。

瑶医优势(一)、瑶族医学的发展历史证明了瑶医优势:瑶医瑶药是千百年积累起来的宝贵经验,实践证明它是有效的,它有自己的认识原理,有独到的诊病方法和原则,更有特殊的疗法和药物。

据史书记载,在明清时期就出现了外出行医售药的瑶医专业队伍,数百年来经久不衰。

时至今日,仅广西金秀、荔浦仍有数百名瑶医在全国城镇摆摊售药或挂牌开诊行医,他们利用瑶山特产药材或祖传良方医技为各族患者解除病痛而深受好评。

群众往往用“极验”“辄效”“颇效”“奇效”“多验”等来评价瑶医的疗效。

例如:我国最古老的一部植物志,晋.嵇含(263-30 6年)著《南方草木状》记载“吉利草,其茎如金钗股,形类石斛,根类芍药,交广俚俗多畜蛊毒,唯此草能解之,极验。

望面诊病图解-目诊

望面诊病图解-目诊

引用望面诊病图解之—望眼诊病《黄帝内经》曰:五脏六腑之精气皆注于目。

肝开窍于目。

目得营养主要就是肝血得供应。

眼睛也就是人体脏腑得反射区,可以反映人体内脏或器官得病变。

如果人体哪些脏腑或器官有病变,就会在眼睛上所对应得区域显示出来。

眼睛与人体得对应关系如下:一。

望眼诊病法1、双目大小不一明显者[图2-2(a)],提示此人有家族性脑血管病史。

建议此人进入50岁之后应积极防治脑出血发生,应戒烟禁酒,勿过分劳累,保持心情开朗,控制情绪波动。

一目就是单眼皮,一目就是双眼皮[图2—2(b)],提示此人有家族遗传性脑出血史.建议此人进入45岁后预防高血压,禁烟酒,忌大怒,及大便干燥,以防诱发脑卒中发生。

2、双目巩膜(白晴)上经常有出血片,提示脑动脉硬化信号(图2-3)3、眼部外眦有较粗大血管弯曲,色深,提示易头晕,失眠,心律不齐信号。

4、眼睛上部有色深,弯曲得血管,提示颈项痛信号(图2—5)5、双面黑晴有较大得紫色斑块出现,提示实质性脑出血史。

色素斑在左眼,反映原出血点病灶在脑左侧;在右目,反映原出血点在脑右侧。

图2—6为一44岁男性右眼眼像,该病人曾患有右脑枕叶出血.6、双目靠鼻梁内侧白晴有一条波浪状毛细血管走向黑晴,,提示此人患有颈椎增生,眩晕,血压偏低或血压不稳定。

见图2—7,图2-87、双目正上方如钟表12点处有一两条毛细血管走向黑晴,且末端有如火柴头样黑点着,提示此人头部或身体某部位有受伤史。

见图2—9,图2-108、双眼黑晴上方有较重得毛细血管直捣黑晴(图2—11),提示肩关节疼痛信.9、双面正下方如钟表6点处有毛细血管走向黑晴,或末端有火柴头样黑点者,均提示慢性胃疾,多见于胃溃疡。

见图2-12,图2—13。

治脾胃病辩证须知:胃伤则饮食不化而厌食欲吐。

脾伤则大便泄泻而四肢困倦乏力。

10、双眼球白晴下正中有静脉怒张呈青色者,提示胃癌先兆。

如呈红色者,提示胃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严重(图2-14)望面诊病图解之-望眼诊病(2)11、双眼上方如钟表12点白晴处有“U”形毛细血管扩张者(图2—15),多为肠,胃,肝恶变病先兆。

什么是瑶医目诊法?

什么是瑶医目诊法?

什么是瑶医⽬诊法?瑶医⽬诊法瑶医认为,眼睛是天地赋予⼈⼼灵的窗⼝,⼈体脏腑之精上注于⽬,所以眼睛能包含⼀切、洞察⼀切,也能反映百病。

瑶医⽬诊可以确诊疾病,可以推测顶后,可以判断死亡。

⼈体内的脏腑⽓⾎,'三道'、'两路'、'巧坞'等功能状况,都可以通过⽬诊⽽获得相对准确的信息。

瑶医⽬诊法主要是根据患者眼睛各部位的形态、⾊泽、斑点、穹窿及位置结构的动态变化,来诊断⾝体上疾病所在各部位的病变、损伤及机能紊乱的瑶医⽬诊法瑶医认为,眼睛是天地赋予⼈⼼灵的窗⼝,⼈体脏腑之精上注于⽬,所以眼睛能包含⼀切、洞察⼀切,也能反映百病。

瑶医⽬诊可以确诊疾病,可以推测顶后,可以判断死亡。

⼈体内的脏腑⽓⾎,'三道'、'两路'、'巧坞'等功能状况,都可以通过⽬诊⽽获得相对准确的信息。

瑶医⽬诊法主要是根据患者眼睛各部位的形态、⾊泽、斑点、穹窿及位置结构的动态变化,来诊断⾝体上疾病所在各部位的病变、损伤及机能紊乱的全息诊法。

⽬诊的部位有巩膜、球结膜、虹膜和眼睑、眉⽑等,传统医学将这些部分称为五轮,即瞳⼦属肾⽽为⽔轮;⿊睛属肝⽽为风轮,⽩睛属肺⽽为⽓轮;上下眼胞属脾⽽为⾁轮;⼤⼩眦属⼼⽽为⾎轮。

“五脏六腑之精⽓,皆上注于⽬⽽之精,精之窠为眼,⾻之精为瞳⼦,筋之精为⿊睛,⾎之精为络,其窠⽓之精为⽩眼,肌⾁之精为约束,裹撷筋⾻⾎⽓之精为脉并为系,上属于脑,后出于项中。

”通过观察相应部位即可诊断全⾝病变。

⼋卦:⼋廓部位:乾、坎、⾉、震、巽、离、坤、兑。

天、⽔、⼭、雷、风、⽕、地、泽。

肺、肾、胆、⼩肠肝、⼼(命门) 脾胃膀胱。

瑶医望诊绝技--观⽬诊病(⼀)(⼀)瑶医⽬诊的特点瑶医⽬诊是独具特⾊的⼀门科学,⽅法简单,可⽤五个字对其特点进⾏⾼度概括,即简、便、验、廉、捷。

(⼆)⽩晴形⾊变化与⽬诊定性⽩睛诊法上要观察巩膜,球结膜上出现的⾎管形态、颜⾊等变化,来判断相应脏器可能发⽣的病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观目诊病
观目诊病昨天看广东卫视。

有瑶医第十三代传人、北京瑶医医院院长覃迅云做的瑶医系列健康节目“长寿乡的
养生秘诀”。

想起1991年,我在湘潭买了一本《观目诊病》,李彤编著,广西民族出版社出版。

实践一下,效果很好。

曾经把其中的眼睛诊病图贴在我的博客里,一方面我
可以随时查看,一方面可以和朋友们分享。

今天上网查。

网上说,李彤1966生于广西桂林灌阳县,广西民族医院副
主任医师,著有《观目诊病》、《中国瑶医学》。

覃迅云
大夫的节目更加直观,生动。

上网查找,没有找到广东卫视的视频,只找到北京卫视去年的视频。

整理出主要内容,放在我的博客中,供我以后学习用。

瑶医中有一种诊法
具有早期预测疾病的功能。

它能在极早时期,甚至在其他任何体征尚未出现之前就探查出器质性的病变,尤其重要的是,它能预测出10-15年后可能发展成无法康复的慢性疾病。

在临床上这种诊法可以判断150种病症,且准确率高达80%
以上。

这就是医学上的目诊。

目诊是瑶医诊法中最具有特色的诊法之一,它是通过观察眼睛来诊断全身疾病的一种诊法。

目诊法主要是根据患者眼睛各部位的形态、色泽、斑点、穹窿及位置结构的动态变化,来诊断身体上疾病所在各部位的病变、损伤及机能紊乱的全息诊法。

目诊的部位有巩膜、球
结膜、虹膜和眼睑、眉毛等,传统医学将这些部分称为五轮,即白睛(巩膜、球结膜)属肺,称气轮;黑睛(虹膜)属肝、称风轮;眼睑属脾胃,称肉轮;目眦属心,称血轮。

通过观察相应部位即可诊断全身病变。

目诊在瑶族还被用来诊断身体上的损伤。

它能在患者没有自觉症状的情况下,根据患者眼睛来诊断受伤的部位、疼痛的性质等。

五轮观诊法白晴诊法正常眼睛的图示U字形呈怒张状怒张状图示黄斑说明体内有蛔虫预测癌症的六项白晴讯号(一) 预测癌症的六项白晴讯号(二) 血管开叉的图示黑点代表报伤点白晴诊定位原则(1)白晴诊定位原则(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