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题课教案 (2)
初中生物习题课的教案
初中生物习题课的教案课程目标:1. 巩固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生物知识;2. 提高学生的解题技巧和分析问题的能力;3.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解决问题的习惯。
教学内容:1. 回顾课堂上学到的生物知识;2. 分析典型习题,讲解解题思路和方法;3. 学生练习解题,老师进行指导和反馈。
教学步骤:一、导入(5分钟)1. 复习课堂上学到的生物知识,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2. 引入习题课的主题,告诉学生将通过解题来巩固知识。
二、讲解习题(15分钟)1. 选取几个典型的生物习题,分析题目的要求和考查的知识点;2. 讲解解题思路和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问题;3. 通过示例,展示解题的步骤和注意事项。
三、学生练习(15分钟)1. 给学生发放练习题,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2. 学生在练习过程中,老师进行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3. 鼓励学生相互讨论,合作解决问题。
四、讲解答案和解析(15分钟)1. 学生展示自己的答案,老师进行点评和反馈;2. 对题目进行解析,分析解题的关键点和易错点;3. 总结解题的技巧和方法,提醒学生注意事项。
五、总结和反思(5分钟)1. 学生对自己的解题情况进行总结,反思自己的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2. 老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给予鼓励和指导;3. 强调习题课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练习和复习。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解题过程中的表现,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和解题能力;2. 收集学生的练习答案,分析学生的解题水平和存在的问题;3. 学生对习题课的反馈和意见,了解学生的需求和改进的方向。
教学反思:在习题课中,要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互动,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提问。
同时,老师要注重解题的示范和指导,让学生明确解题的思路和方法。
在学生练习环节,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
最后,要及时进行反馈和解析,帮助学生总结经验和提高解题能力。
《习题课》教案
名句名篇默写竞赛
参加者
高一部分学生
活动时间
5.14—5.18
指导思想
中华古诗文是我国历史长河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学习健康向上的古诗文,不仅能够增进个人的文学素养,更有利于提升人的思想品格的境界。
活动目的
近年来,高考加大了对过诗文的考查力度,增加了难度和分值。而一些学生还缺乏对古诗文学习的兴趣,忽视了对名句名篇背诵默写能力的培养,再考试时失分较为严重。为了激发学生学习中华古诗文的兴趣,提升学生古诗文名句名篇的默写能力,提高语文学科的成绩,同时,为了强化任课教师对学生名句名篇默写的督促力度,特举办高一学生名句名篇默写大赛。
名句名篇默写活动案
高一语文组
②同学自己背诵。
③同学互背。
④教师试出名句,学生填写,强调字形。
⑤教师反复训练学生,进行巩固,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
活动总结
此次比赛为期一周,教导处领导及高一语文组教师认真布置,精心选题、仔细批阅,使高一全体学生对教材所选的名句名篇加深了理解与识记。本次比赛试题形式多样,有按照“描写山水”、“歌颂友谊”、“边塞生活”、“科学哲理”、“爱国篇章”、“友人送别”等分类的诗句填空;有古诗文名句的上下文填写;有根据提供的语言环境进行古诗文的运用考查,有借用古人的诗句来描写指定的事物。通过比赛不仅能够增进学生的文学素养,更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思想品格的境界,达到了预期效果。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高一全体学生积极参加,比赛前充分准备,比赛时认真答题,比赛后及时总结教训。确实在高一年级组掀起了读背名句名篇的大潮,激发了学生阅读中华好诗词的兴趣。
在此次比赛中我们发现学生失误较多,其原因主要有两方面:
(1)字词写错:这类现象是默写失活动过程
高中物理习题课教案
高中物理习题课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掌握重要概念和原理,能够解决相关问题。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究精神,激发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重点:质点、力的合成、牛顿三定律的应用。
2. 难点:如何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三、教学过程
1. 热身活动
通过提问或小测验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
2. 知识讲解
(1)复习质点的概念,引导学生了解质点在物理学中的重要性。
(2)介绍力的合成的概念和原理,通过例题讲解力的合成的具体步骤。
(3)引导学生理解牛顿三定律的概念,并通过实例演示牛顿三定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3. 习题训练
(1)布置一定数量的习题,让学生在课后完成。
(2)在课堂上讲解其中的典型问题,引导学生理解解题方法和思路。
4. 实践活动
设计一定数量的实验,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收集数据,并进行数据分析。
5. 总结反思
让学生分享实验结果和解题思路,引导他们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并进行反思和讨论。
四、课堂作业
1. 完成布置的习题,熟练掌握相关知识点。
2. 准备下节课的实验材料。
五、板书设计
1. 质点的概念
2. 力的合成
3. 牛顿三定律的应用
六、教学反思
通过本堂课的教学活动,学生能够增强理解力,培养实践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下节课继续深入学习力学中的其他重要内容,拓展学生的物理思维。
数学练习课教案二: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3课时
【数学练习课教案二: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3课时】一、教学目标1. 能够用自然数计数,初步了解算术加法;2. 能够用小学数学常用的算术符号“+”表示简单加法运算;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简单的加法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自然数计数,算术加法知识的初步认识;2. 教学难点:动手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加法问题。
三、教学准备1. 教学设备:投影仪、多媒体课件,白板,水杯、小球等小实物;2. 教学材料:教材、练习册、课件、黑板笔、粘贴纸、橡皮擦。
四、教学过程1. 课前导入(5分钟)通过投影仪展示一张图片,图片上有很多的小球。
让学生用手数一数这些小球的个数,并在黑板上写出个数。
由此引出自然数及其计数方法。
2. 学习知识(20分钟)通过展示课件,教师讲解自然数、算术加法的基本知识,用“+”表示简单的加法运算,并用小学数学的“不进位加法”列举一些实际的加法例子。
3. 学习实践(30分钟)提供一些实际的生活场景,如校车上有多少学生,桌子上有多少铅笔等,让学生通过数数自然数计数的方式,解决这些加法问题。
教师通过实际操作,及时给予学生问题的反馈和改正,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应用能力。
4. 学后总结(5分钟)通过展示课件,教师让学生口算两个从0到10以内的整数的和,并用自然数计数解释数的意义。
让学生自行总结当常数值为2时,其数学规律的一些特点。
五、作业布置课上完成数学练习册的相关练习题,并背诵1-10自然数的读法。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通过实际的生活场景及小实物,引导学生通过数数的方式进行实践操作,从而掌握数学知识。
同时也加大了生活实际性,并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对例题与做题过程的分析与总结,准确把握了本节的学习重点和难点。
初中数学习题课教案
初中数学习题课教案教案标题:初中数学习题课教案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熟练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各类数学习题。
2. 学生能够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维逻辑能力。
教学重点:1.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帮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应用。
教学难点:1.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帮助学生理解并应用抽象的数学概念。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的数学习题,包括选择题、填空题、计算题等。
2. 准备黑板、粉笔或白板、马克笔等教学工具。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可以通过一个生活实例或者一个有趣的问题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思考。
2. 教师可以提出一个简单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并讨论,引导学生进入本堂课的学习状态。
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教师根据习题的类型和难度,选择相应的数学知识进行讲解。
2. 教师可以通过具体的例子和解题步骤,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解题方法。
3.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解题技巧和注意事项,帮助学生更好地解决习题。
三、习题练习(25分钟)1. 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分发一套习题。
2. 学生在小组内合作解答习题,互相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3. 教师巡视指导,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并给予必要的帮助。
4. 教师可以设置一些拓展题目,让学生挑战更高难度的问题。
四、讲解与总结(10分钟)1. 教师根据学生的解题情况,选择一些典型的习题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解题思路和方法。
2. 教师对学生的解题过程进行总结,强调解题的关键点和注意事项。
3. 教师可以布置一些作业,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和技能。
五、课堂反思(5分钟)1. 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自评学习效果。
2. 学生可以提出问题和困惑,教师及时解答并给予指导。
教学延伸:1. 学生可在课后继续进行习题练习,巩固所学的知识和技能。
2. 教师可以布置一些拓展性的习题,让学生进一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评价:1. 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听课笔记和解题过程等方式进行评价。
习题课教案
正页教学内容习题课教学目的1、复习本章的有关知识2、进一步巩固铆接、粘接和锡焊的相关知识3、讲练结合,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并能做到举一返三重点1、巩固本章相关知识2、学生自己练习教法选择讲练结合,即教师举例讲解与学生练习相结合教学进程一、复习知识在复习中(一)铆接应重、难1、概述点突出、(1)铆接种类并且举例(2)铆钉讲解(3)铆接件的接合、铆道及铆距2、铆接直径、长度、通孔直径的确定(二)粘接1、概述2、无机粘合剂及其使用3、有机粘合剂及常用配方(三)锡焊1、概述2、锡焊工具3、焊料与焊剂4、焊接方法二、讲解例题例一:用半圆头铆钉铆接板厚为3mm和2mm的两块钢板,用计算法确定铆钉直径、长度、通孔直径和铆距。
解:(1)d=1.8t=1.8×2=3.6(mm)按表10.4圆整后,取D=4mm(2)L=L铆合头+L总厚L铆合头=(1.25~1.5)×D=(1.25~1.5)×4=5~6(mm)L总厚=3+2=5(mm)L=10~11(mm)(3)通孔直径:在精配时为 4.1mm;在粗装配时为4.5mm。
(4)铆钉并列排列:t≥3d=3×4=12(mm)铆钉中心到铆接板边缘的距离为:钻孔时为1.5d=1.5×4=6(mm)冲孔时为2.5d=2.5×4=10(mm)三、学生自己练习习题集P46六、2课本P103 3、4课后效果此讲主要是学生自己练习,在练习的过程中,教师通过学生的分析习题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从而对此章的内容加以复习和巩固。
习题课教案
习题课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知识的复习,使学生巩固基础知识并牢固掌握;2、引导学生分析习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物质分类:氧化物酸:H酸根碱: 金属离子OH_盐: 金属离子酸根离子思路:先写化学式分析:煤气:包括氢气、一氧化碳、甲烷等气体,所以是混合物。
酒精:化学式为C2H5OH,属于纯净物。
(引申:医用酒精是75%的酒精和25%的水混合而成的溶液,所以是混合物。
)二、燃烧现象的描述1、可燃物在空气、氧气中燃烧时的不同现象碳在空气中发红光、氧气中发白光、无火焰复习H2 CH4CO燃烧的火焰颜色2、烟和雾的区别烟:固体小颗粒。
如:红磷燃烧冒白烟,因为是白色固体。
雾:小液滴。
如:打开浓盐酸的瓶盖,瓶口会冒白雾,是因为从浓盐酸中挥发出来的气体与空气中的水蒸气结合形成盐酸小夜滴.三、变质和检验1、氢氧化钠固体暴露在空气中一段时间后,它会变质吗?为什么?有关化学方程式2、如何检验氢氧化钠已部分变质?分析:NaOH→Na2CO3,检验出有Na2CO3 存在,就可证明NaOH变质。
提出方案:仅用酚酞试液就可检验NaOH是否部分变质,行吗?为什么?学生讨论后得出结论:由于NaOH溶液和Na2CO3 溶液都呈碱性,都能使酚酞变红,所以不可行。
学生讨论:实验方案(包括操作、现象及结论)教师总结实验方案:①酸:稀盐酸或稀硫酸冒气泡②碱溶液:Ca(OH)2或Ba(OH)2 产生白色沉淀③盐溶液:CaCl2或BaCl2 产生白色沉淀四、水的妙用水是人类所需的六大营养素之一,且水是最常用的溶剂。
除此之外,水还有哪些妙用呢?1、除杂(原理:一种固体能溶于水,另一种固体不能溶于水)如:除去CaCO3中有少量NaCl,用试剂分析:CaCO3不能溶于水,NaCl能溶于水,加水充分溶解然后过滤,便可得到CaCO3。
2、鉴别(A、根据物质的溶解性不同B、形成溶液的颜色不同C、根据物质溶于水伴随的热量变化不同)。
习题课的教案
习题课的教案教案标题:习题课的教案教案目标:1. 帮助学生巩固和应用所学知识。
2. 提供学生机会进行练习和解决问题。
3.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 选择合适的习题: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和课程要求,选择适当的习题,包括基础习题、应用习题和拓展习题。
2. 组织习题的结构:将习题按照难易程度和逻辑关系进行组织,确保学生能够逐步提高并巩固所学知识。
3. 提供解题方法和策略:引导学生掌握解题的基本方法和策略,培养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和思维能力。
4. 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合作: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解题,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步骤:1. 导入:回顾上节课的知识点,引起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兴趣和思考。
2. 习题练习:根据选择的习题,逐步引导学生进行习题练习,包括个人练习和小组合作练习。
3. 解题方法和策略讲解:在学生进行习题练习的过程中,及时给予解题方法和策略的讲解和指导,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解题的关键点。
4. 学生讨论和合作:安排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解题,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分享解题思路和方法。
5. 汇总和总结:对学生的解题过程进行汇总和总结,强调解题的关键点和注意事项。
6. 课堂反馈:通过课堂练习和讨论的形式,对学生的习题练习情况进行反馈和评价,帮助学生发现和改正错误。
教学评估:1. 课堂观察:观察学生在习题练习和讨论过程中的表现,包括参与度、解题思路和方法等。
2. 个人作业:布置适量的个人作业,帮助学生巩固和应用所学知识。
3. 小组合作评价:鼓励学生互相评价和反馈,在小组合作中评估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贡献度。
教学资源:1. 习题册或习题集: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进度,选择合适的习题资源。
2. 解题方法和策略手册:准备一份解题方法和策略手册,供学生参考和学习。
3. 小组合作材料:准备小组讨论和合作解题所需的材料,如小组活动指导书、讨论问题等。
教学延伸:1. 拓展习题:为学生提供一些拓展习题,挑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3习题(2)集体备课教案
板书设计
5.3习题(2)
第责
人签
字
年月日
库车县乌恰镇中学数学组集体备课教案(定稿)
课题
5.3习题(2)
课型
习题课
年级
7年级(1)(2)班
备课时间
2016年3月18日
主备人
阿依吐尔逊阿布力孜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较熟练的应用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解决简单问题。
过程与方法:体会平行线与同位角,内错角及同旁内角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图形培养过程中,培养学生辩证唯唯主义观点。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进行平行的性质与判定的基础顺练
难点:进行平行的性质与判定的基础顺练
三、学法指导练习法
四、教具多媒体课件,教学用书知识链接:平行线性质与判断
五、教学过程
导学过程
二次复备
一、判断题.
1.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则同旁内角互补.( )
2.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旁内角互补,那么同位角相等.( )
明确:1.∠1,∠5,∠8,∠4,∠BAD;∠2,∠6,∠3,∠7,∠BCD
(设计意图:让学生掌握几何语言表述能力)
三、解答题
1.如图,已知:∠1=110°,∠2=110°,∠3=70°,求∠4的度数.
明确:70°
2.如图,已知:DE∥CB,∠1=∠2,求证:CD平分∠ECB.
答案:因为DE∥CB,所以∠1=DCB(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又∠1=∠2所以∠2=∠DCB,即CD平分∠ECB.
3.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则一对同旁内角的平分线互相平行.( )
明确:1.×;2.∨;3.×;
(设计意图:让学生回顾平行线性质与判定有关命题)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练习二 北师大版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练习二北师大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求表格中的平均数的方法。
2.加深学生对于平均数的理解和掌握。
3.锻炼学生的表格运算能力。
二、教学重点
1.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2.表格的阅读和运算。
三、教学难点
如何运用平均数的计算方法解决现实问题。
四、教学准备
电子学案、课件等。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新知
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常见分数的相关概念和运算方法。
再通过课堂热身活动,如口算、小游戏等,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2. 学习新知
1.利用电子学案或课件,给出相应的计算模板,解释求平均数的方法。
2.让学生自主完成练习二中关于平均数的部分。
通过探究的方式,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3.引导学生按照模板填写表格并运用平均数的计算方法,解决练习二中的问题。
3. 巩固练习
布置课堂作业,让学生在家用自己的方法解决相应的问题,如何助教可以布置一些和练习二类似的题目,以巩固学生的知识。
4. 课堂总结
对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和如何在表格中运用进行总结,点名检查学生课堂笔记和课堂答题情况,及时回答学生提出的疑问。
六、教学延伸
让学生自己寻找现实生活中可用平均数计算的例子并加以运算。
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数学运用能力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同时,可以对各科学习产生帮助。
七、教学评价
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表现,如课堂答题情况、学生的课堂笔记等进行评估。
同时,课后可以通过学生课堂作业及时了解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并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成效。
八年级数学12..2习题课教案
八年级上册数学学科教案
主备教师吾兰使用教师吾兰
图
2D B A C 教 学 设 计
1.如图 AD=AC,BC=BD。
三角形ABD与三角形ABC全等么?
用 SSS 判定法来完成。
证明过程在黑板上演示。
2. 如图,AB=AC ,AD=AE , 求证 ∠B=∠C 。
用AB=AC ,AD=AE ,∠A =∠A 的等量关系也就是SAS 判定法来证明。
工程在黑板上演示。
3.如图,把两根钢条的中点连在一起,可以做成一个测量工件内糟宽的工具在图中要测量工件内糟宽AB ,只要测量那些量?为什么?
这个实际问题改成数学问题。
A D
O
用全等三角形的概念知AB和DC相等,所以我们要量AB的长度只量DC的长度就可以了。
证明过程在黑板上演示。
4,
用ASA的判定法来确定⊿ABD≌⊿ABC,然后说出AC=AD(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
1.如图,∠1=∠2,∠B=∠D。
求证 AB=CD。
用角角边 AAS的判定法来证明两个三角形的全等,然后说出
AB=CD。
过程黑板上演示
6,如图,从C地看A,B两地的视角C是锐角,从C地到A,B两地的距离相等。
A地到路段BC的距离AD与B地到路段AC的距离BE相等么?为什么?。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2.10《用数学》习题课教案2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2.10《用数学》习题课教案2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用数学进行简单计算的方法。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用数学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
2.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1.学生能够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复杂问题。
2.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不同类型的问题。
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制定详细的教案,准备好教学所需的教材、教具和课件。
2.学生准备:学生需带好课本和写字工具,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四、教学流程1. 导入新知识教师通过举例介绍如何用数学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2. 学习新知识教师带领学生学习《用数学》一课的相关知识点,讲解基本方法和技巧。
3. 操练训练学生进行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拓展延伸教师设计一些拓展性问题,帮助学生提高思维能力,拓展数学视野。
5. 课堂总结教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并引导学生发言,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想。
五、教学反馈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鼓励学生继续努力,指出存在的问题并加以引导。
六、课堂作业布置相应的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并要求学生按时完成并认真批改。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如何?是否需要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下次如何更好地开展教学?这是本节课的教案内容,希望能够有效的帮助学生掌握《用数学》的相关知识,提高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语文初中习题课教案
教案:初中语文习题课课程目标:1. 提高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帮助学生掌握解题技巧和方法,提高解题效率。
教学内容:1. 课文内容回顾:回顾上节课所学的课文内容,巩固知识点。
2. 习题讲解:讲解课后习题,分析习题考查的重点和难点。
3. 解题技巧讲解:讲解解题技巧和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4. 课堂练习:学生自主完成练习题,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回顾上节课所学的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回忆相关知识点。
2. 提问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习题讲解(15分钟)1. 发放课后习题,让学生自主完成。
2. 教师讲解习题,分析习题考查的重点和难点。
3. 引导学生思考解题思路,解答学生的问题。
三、解题技巧讲解(15分钟)1. 讲解解题技巧和方法,如分析问题、寻找关键信息、推理等。
2. 举例说明解题技巧在实际解题中的应用。
3. 引导学生学会运用解题技巧,提高解题效率。
四、课堂练习(15分钟)1. 发放练习题,让学生自主完成。
2. 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3. 针对学生的错误,进行讲解和纠正。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巩固知识点。
2. 学生分享自己在解题过程中的收获和感悟。
3. 教师提出改进措施,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教学评价:1. 课后习题的完成情况,考察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 课堂练习的完成情况,考察学生对解题技巧的掌握和运用能力。
3. 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积极性,考察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课后习题,帮助学生巩固课文内容,提高理解能力。
通过讲解解题技巧,引导学生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解题效率。
在课堂练习环节,学生能够自主完成练习题,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针对学生的错误进行讲解和纠正。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高三数学习题课教案(通用10篇)
高三数学习题课教案(通用10篇)高三数学习题课教案 1一、教材简析:本节课是在认识了角及量角器量角的基础上教学的。
角的度量是测量教学中难点较大的一个知识点。
上节课学生第一次认识量角器,第一次学习用量角器量角,学生掌握这部分知识还不是特别熟练,学习这部分内容为学生牢固掌握角的度量,为后面学习角的分类和画角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1、通过练习,使学生巩固量角器量角的方法,能正确、熟练地测量指定角的度数。
2、通过练习,提高学生观察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3、使学生能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细心的习惯并获得成功的体验,能运用角的知识描述相应的生活现象,感受用实验数据说明问题的实事求是的态度与方法。
三、教学重点:掌握正确的量角方法,熟练的测量角的度数。
教学难点:1、测量不同方位角,量角器的正确摆放;2、量角时正确选择内外圈刻度,找准度数。
四、教具准备:教师用的量角器、课件学具准备:量角器、三角板、画图铅笔、尺子五、教学方法:比较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六、预设教学过程:(一)复习:交流怎样用量角器量角?师课件动画演示,重现巩固方法。
板书:两重一看(设计意图:第一节课学生练习量不够,量角方法没有得到巩固,知识回生快,用课件动态的演示,可加深对量角方法的理解,为本堂课的练习打下基础。
此环节的设计,符合人的遗忘规律。
)(二)基本练习1、看量角器上的刻度,说出各个角的度,完成P20第4题。
课件出示第一幅图,想想说说:这个角是多少度?怎么看的度数?让不同意见学生发表意见。
明确量角时把与0刻度线重合的边作为始边,始边对的0刻度在内圈,另一条边就看内圈刻度,始边对的0刻度在外圈,另一条边就看外圈刻度。
学生说出另两幅图上角的.度数。
(设计意图:本题练习主要是解决量角时读准另一条边的度数。
学生交流不同的读法,在讨论中加深印象,巩固方法。
)2、量出下面各个角的度数,完成P20第5题。
先照着图中量角器的摆法量出不同方向的角的度数,初步感知调整量角器量角。
中学数学习题课教案
中学数学习题课教案教案标题:中学数学习题课教案教学目标:1. 确保学生掌握数学基本概念和基本运算技巧。
2. 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教学内容:1. 复习数学基本概念和基本运算技巧。
2. 引导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3. 提供一系列习题,让学生进行练习和巩固。
教学步骤:一、导入(5分钟)1. 创设情境,引起学生兴趣。
2. 复习上节课的内容,温故而知新。
二、概念讲解和示范(15分钟)1. 介绍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重点。
2. 逐步讲解数学概念和基本运算技巧。
3. 通过示例演示解题方法和思路。
三、练习和巩固(25分钟)1. 提供一系列习题,包括基础题和拓展题。
2. 引导学生分别进行个人练习和小组合作解题。
3. 监督学生的解题过程,及时给予指导和反馈。
四、问题解答和讨论(10分钟)1. 针对学生在练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解答。
2. 引导学生讨论解题方法和策略的优劣。
3.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思考。
五、总结和拓展(5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要点。
2. 引导学生思考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3. 提出一些拓展问题,鼓励学生进一步思考和探索。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布置适量的作业,巩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提供必要的参考资料和解题思路。
教学方法和手段:1. 情境导入法:通过创设情境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习动力。
2. 示范演示法:通过示例演示解题方法和思路,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3. 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合作解题,促进学生互相合作、交流和学习。
4. 问题导向法:引导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评估:1. 教师观察法: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和解题过程。
2. 课堂练习:通过学生的练习情况和答题情况评估学生的掌握程度。
3. 问题解答和讨论:评估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4. 作业评价:评估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习题课的教案初中
习题课的教案初中课程目标:1. 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2.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时间管理能力。
教学内容:1. 分析习题的类型和特点2. 讲解解题方法和技巧3. 进行习题训练和讲解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回顾上一节课所讲的内容,引导学生复习相关知识点。
2. 提问学生对于习题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了解他们的困惑和问题。
二、习题分析(15分钟)1. 引导学生分析习题的类型和特点,例如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等。
2. 讲解解题方法和技巧,例如阅读题目、找出关键信息、列方程等。
3. 举例示范,进行解题过程的演示。
三、习题训练(15分钟)1. 给学生发放习题,要求他们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2.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遇到问题时可以与同桌或小组成员讨论。
3.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并提供帮助。
四、习题讲解(15分钟)1. 邀请学生上台讲解自己的解题过程和思路。
2. 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纠正学生的错误和不足。
3. 对于共性问题进行讲解和解释,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五、总结和反思(5分钟)1.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解题方法和技巧。
2. 鼓励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找出需要改进的地方。
3. 提醒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时间管理能力。
六、布置作业(5分钟)1. 发放课后习题,要求学生回家完成。
2. 提醒学生在完成作业时注意解题的步骤和规范。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2. 评估学生在习题训练中的表现和进步。
3. 收集学生的作业,检查他们的解题质量和准确性。
备注:本教案适用于初中各年级,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需求可以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过程。
习题课教案
习题课教案教案名称:习题课教案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点,提高复习效率;2. 培养学生解题的能力和思维方式;3. 提供适当的教学练习,帮助学生熟悉考试题型和难度。
教学重点:1. 学生自主解题,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2. 引导学生掌握解题的方法和技巧;3. 针对学生容易犯错的地方进行重点讲解和强化练习。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5分钟)- 回顾上一堂课学习的内容,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复习的热情。
Step 2: 习题解析(25分钟)- 准备一些与所学知识相关的练习题;- 将练习题分发给学生,让他们自主解题;- 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教师可以抽查学生的答案,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着重讲解难点、易错点,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解题方法和技巧。
Step 3: 错题集训练(15分钟)- 教师收集学生在课堂上的错误题目;- 逐个分析和解答学生的错误题目;- 教师可以通过示范解题,帮助学生找到错误的原因,并给出正确的解答方法。
Step 4: 综合演练(15分钟)- 准备一些与本章相关的综合练习题;- 学生自主解题;- 教师用时间限制,增加学生的练习效率;- 完成练习后,教师对学生答案进行批改,对出现的问题进行讲解和解答。
Step 5: 总结巩固(10分钟)- 教师对本堂课的重点知识进行总结;- 强调本堂课学习到的解题技巧和方法;- 提醒学生进行课后巩固,准备下堂课的学习。
教学资源:1. 相关练习题;2. 错题集。
教学延伸活动:1. 布置课后作业,巩固学习内容;2. 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数学竞赛,提高解题能力。
教学评估:1. 学生的课堂参与度;2. 学生在解题过程中的表现;3. 练习题和错题集的完成情况。
高中数学四人教A版教案《习题课2》
习题课—-三角恒等变换的应用1。
知识与技能(1)灵活应用三角公式进行化简、求值;(2)通过三角恒等变换解决与三角函数图象与性质有关的问题;(3)通过三角恒等变换解决三角函数的实际应用问题。
2。
过程与方法本节的内容是通过教材中例3和例4来展现的.通过例题的学习,引导学生对变换对象和变换目标进行对比、分析,促使学生形成对解题过程中如何选择公式,如何根据问题的条件进行公式变形,以及变换过程中体现的换元、逆向使用公式等数学思想方法的认识,从而加深理解变换思想,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教材把三角恒等变换的应用放在三角变换与三角函数间的内在联系上,从而使三角函数性质的研究得到延伸.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节内容的学习和运用实践,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加强学生的应用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重点:引导学生学习三角变换的内容、思路和方法,在与代数变换相比较中,体会三角变换的特点,提高推理、运算能力.难点:以变换函数名称与变换角的形式为考查方向,再结合三角函数性质和三角函数的实际应用进行综合考查.常见的三角变换技巧1。
常值代换用某些三角函数值或三角函数式来代替三角函数式中的某些常数,使之代换后能运用相关公式使化简得以顺利进行.我们把这种代换称为常值代换.如前面所讲到的“1”的代换就是一种特殊的常值代换。
2.切化弦当待化简式中既含有正弦、余弦,又含有正切时,利用同角的基本三角函数关系式tan α=sinαcosα将正切化为正弦和余弦,这就是“切化弦"的思想方法,切化弦的好处在于减少了三角函数名称,转化为正弦、余弦的恒等变换.3。
降幂与升幂由C 2α变形后得到公式:sin 2α=12(1—cos 2α),cos 2α=12(1+cos 2α),运用它就是降幂.反过来,直接运用倍角公式或变形公式1+cos 2α=2cos 2α,1—cos 2α=2sin 2α,就是升幂。
4。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习题课教案
一、教学分析
学完《离子反应》,并完成部分练习后,发现学生虽然了解到电解质与电离的的概念,并能够书写各种简单离子反应方程式,但是对离子反应表示的含义与发生条件的理解欠缺,特别是各种离子共存问题还十分陌生,需要通过习题课的细致讲解来补充学生的知识的缺口。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复习掌握离子反应的概念及其发生条件;了解离子反应方程式的正确书写;了解各类特殊的离子反应。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各类离子反应的讨论与分析,培养学生慎密的观察力与思考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与之前学习的物质的量以及分类的知识相联系,引导学生形成分类对比,归纳总结的思维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
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与离子共存问题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
选题课前预习作业
3、下列反应能用H++OH-=H2O表示的是(C )
A、醋酸和氢氧化钠溶液
B、氢氧化镁和盐酸
C、氢氧化钡和稀硫酸
D、澄清石灰水与硝酸
教学进程教学要点教师行为学生行为
引导读题,做标记
①读题引导学生读题,在关键
处做标记
讲授了解
②审题对离子方程式含义的理
解
讲授理解并记录
③析题理解H++OH-=H2O通常
表示强酸与强碱反应形
成可溶性盐和水的离子
方程式
引导思考,实践并记录
④思路A、B、C、D四个选项中
强酸与强碱反应产生可
溶性盐的选项,即可排
除A、B、C三项。
且补
充澄清石灰水主要成分
为Ca(OH)2,是强碱且能
拆分,石灰乳主要成分
也是Ca(OH)2,但为浊液
无法拆分,比较并牢记
两者区别。
⑤解题扣问解题指导练习
⑥巩固练习练习、下列化学反应中,不能用离子方程式H++OH-=H2O表示的是(D)
A、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
B、氢氧化钡溶液和盐酸
C、氢氧化钾溶液和盐酸
D、氢氧化铜和硝酸
选题课前预习作业
6、用一种试剂出去下列物质中的杂质(括号内物质为杂质,所用试剂
均为适量),写出所加试剂及有关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1)FeSO4溶液(CuSO4):试剂铁粉
离子方程式:Fe+Cu2+=Fe2++Cu
(2)Cu(Mg):试剂稀盐酸
离子反应方程式:2H++Mg=Mg2++H2 ↑
(3)CO(CO2):试剂氢氧化钠溶液
离子方程式:2OH-+CO2=CO32-+H2O
教学进程教学要点教师行为学生行为
①读题引导学生读题,在关键
处做标记
引导读题,做标记
②审题对离子反应发生条件的
理解
讲授听讲并理解
③析题(1)(2)(3)三个都是除杂,
除杂的三个规则:一是
能够与杂质反应;二是
不能与主要物质反应;
三是不能带进新的杂
质。
讲授与启发思考并回答除杂的规则
④思路(1)中FeSO4与CuSO4硫
酸根,要将铜离子出去
且不引入其他杂质离
子,最好的方法是用铁
进行置换反应
(2)中Cu和Mg均是金
属,但是可以明显看出
其金属活动性有界定性
的差异,可以用强酸来
除去Mg,但注意不能用
浓硫酸与硝酸,因为两
者可以和铜反应。
(3)中CO与CO2,CO在
分类的知识中提到过是
不成盐氧化物,不能与
碱和酸反应,而CO2是
酸性氧化物,可与碱反
应,可用强碱液除去
CO2,注意是除杂而非检
验,勿用澄清石灰水。
引导与启发思考,写出离子方程式
并比较。
记录
⑤解题点拨思维引导练习
⑥强调试剂的书写一般成粉剂
或溶液形式,而非单一
讲授听讲、思考并记录
的化学式
浓硫酸与硝酸是氧化性
酸,能与铜反应(氧化
还原反应,可略提)
除杂与检验间的区别
选题9、某无色透明溶液的PH=13,在该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是(B)
A、K+、Cl-、Fe3+、SO42-
B、Na+、CO32-、NO3-、SO42-
C、Na+、NO3-、SO42-、H+
D、Na+、SO42-、Cu2+、Cl-
教学进程教学要点教师行为学生行为
引导读题,做标记
①读题引导学生读题,在关键
处做标记
②审题涉及离子的颜色与离子
启发思考并回答
共存的条件
引导读题思考
③析题分析题干所给限制性条
件与溶液的酸碱性
④思路首先由无色透明溶液可
引导思考
以知道溶液中不能存在
有颜色的离子,A、D选
项可直接排除,因为
Fe3+溶液为黄色,Cu2+溶
液为蓝色。
然后PH=13
的条件说明该溶液呈碱
性,大量的H+无法存在,
故C也排除。
⑤解题逐一分析引导启发思考分析并理解
讲授思考并记录
⑥强调离子是大量共存,“大
量”应当十分注意,要
与共存区别开来。
⑦巩固练习练习、在某无色透明的酸性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离子组是(C)
A、Na+、K+、SO42-、HCO3-
B、Cu2+、K+、SO42-、NO3-
C、Na+、K+、Cl-、NO3-
D、Fe3+、K+、SO42-、Cl-
选题11、溶液中可能有下列阴离子中的一种或几种:SO42-、CO32-、Cl-。
(1)当溶液中有大量的H+存在时,则不可能有CO32-存在
(2)当溶液中有大量Ba2+存在时,溶液中不可能有SO42-、CO32-存在
(3)当溶液中有Ba2+和Ag+阳离子存在时,上述所有阴离子都不可能存
在。
①读题引导学生读题,在关键
引导读题,做标记
处做标记
引导与启发思考
②审题涉及离子间大量共存的
条件
③析题引导学生回忆离子间反
启发思考,写离子方程式
应生成气体、沉淀或者
弱电解质而无法大量共
存。
引导思考并实践
④思路首先是三种酸根离子:
两种含氧酸与盐酸根
(1)中是溶液有大量H +,
而CO32-与H+作用产生
气体,两者是无法大量
共存的。
(2)中有大量Ba2+,由溶
解性表可知BaSO4与
BaCO3均为不溶性盐,
即为沉淀,两者是无法
大量共存。
(3)中首先强调是阳离
子,再者使三种阴离子
都不能存在,说明是两
两能反应并产生了沉淀
或气体,但没有一种阳
离子能与这三种阴离子
反应产生气体,故是与
其反应生产沉淀,由(2)
可知Ba2+是其中一种,
能与Cl-反应产生沉淀的
通常便是Ag+。
⑤解题扣问答题指导思考并练习
教学反思:
(1)使用列表式的方式进行备课与讲课虽然内容十分的详尽有条理,但确实有些繁杂,在以后的教学中熟悉一定的教学环节后应当做到删繁就简,将重点与要点突出。
(2)在教学活动,特别是在习题讲解过程中,应该注重与学生的互动,多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并解题,激活课堂气氛的同时也使得学生对知识点的印象更为深刻。
实习
指导
老师
评语
指导教师签名:年月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