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心法要诀

合集下载

郝万山讲《伤寒论》病案精点录

郝万山讲《伤寒论》病案精点录

学经典记病案《伤寒论》郝万山(北京中医药大学)一、麻黄连翘赤小豆汤:①夜间荨麻疹、瘙痒、脉浮;②急性肾小球肾炎,头面浮肿、脉浮;③急性黄疸性肝炎,面黄如橘皮色、瘙痒、脉浮。

“不一定感冒表证才有脉浮”。

(刘渡舟治验)二、外散表寒,内化食滞治疗小儿发热不退,舌苔黄腻。

(郝万山治验)三、栀子豉汤治疗热邪留扰胸膈而作喘,患者每于五一而发病,十一而愈,因大渴后饮冷而致。

方以焦栀子15g淡豆豉15g(北京东直门医院宋孝至教授治验)四、柴胡桂枝甘姜汤:口渴、便溏、心情不舒(肝郁脾阳虚)五、小柴胡汤合小陷胸汤治疗河北某化工厂毒气伤(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

)六、桂枝汤加葛根汤(桂枝10g芍药15g葛根30g)治颈肩肌肉紧张综合征、颈椎病效果明显。

可加祛风湿药如威灵仙10g秦艽10g,鸡血藤30g。

(郝万山)七、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治疗小儿面白、舌质淡、发热、咳喘反复发作虽用麻杏石甘汤加银花、连翘、芦根但易反复案例一周效佳,后从未发作。

(任应秋)八、桂枝新加汤治疗产后身疼痛,生姜量应大一些,属营血不足,肌肤失养。

而气血不足,内脏失养的可用八珍汤、人参养荣汤。

(刘渡舟治验)九、小青龙汤主治的痰饮证为“咳吐大量泡沫痰,入盂化水”(寒饮射肺)。

面部胖肿,为水气盛的表现;面色黧黑为水气盛;面部色素沉着为水斑。

秋燥的咳嗽吐的白色泡沫痰,量较少。

不可久用,以防伤阴动血;缓解后以苓桂剂善后。

十、细辛不过钱之说,最早见于南宋陈承《本草别说》,现已佚失。

《证类本草》引《别说》的话说“细辛若单用末,不可过半钱匕,多则气闷塞不通者死”。

《本草纲目》引用陈承的话说“细辛若单用末,不可过一钱”北京阜外医院以麻黄附子细辛汤冶疗病窦综合征用细辛15~30g。

细辛含黄樟醚,是一种致癌的成分,故不能常用久用。

十一、汉代的度量衡与现代的换算班固《汉书·律历志》“千二百黍重十二铢,两之为两,十六两为斤,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

2020年医宗金鉴之伤寒心法要诀(背诵版)

2020年医宗金鉴之伤寒心法要诀(背诵版)

作者:空青山作品编号:89964445889663Gd53022257782215002时间:2020.12.13《医宗金鉴·伤寒心法要诀》伤寒一证,仲景论中立三百九十七法,一百一十三方,神明变化,可谓既详且尽矣.其治杂证也,则有『金匮要略』分门别类,包举赅括,无非示人以规矩准绳,欲其触类傍通, 以应变于无穷也. 但其辞旨古奥, 义薀幽深, 条目繁多, 未易领会, 人多苦之. 兹特撮其要旨,编为歌诀,俾学者便于熟读默记,融会贯通,然后再玩味全书,则易读易解,有会心之乐,而无望洋之叹矣。

由此登堂入室,将见二千年来大法微言,昭如日月,不致尘封,庶几于斯道不无小补云尔。

一、太阳病脉证并治1、伤寒传经从阳化热从阴化寒原委六经为病尽伤寒,气同病异岂期然;推其形藏原非一,因从类化故多端。

明诸水火相胜义,化寒变热理何难;漫言变化千般状,不外阴阳表里间。

2、太阳风邪伤卫脉证中风伤卫脉浮缓,头项强痛恶寒风;病即发热汗自出,鼻鸣干呕桂枝功。

3、太阳寒邪伤营脉证伤寒伤营脉浮紧,头疼身痛恶寒风;无汗而喘已未热,呕逆麻黄汤发灵。

4、风寒营卫同病脉证中风浮紧遍身痛,头疼发热恶寒风,干呕无汗兼烦躁;伤寒身重乍时轻,浮缓呕逆无汗喘,头疼发热恶寒风,烦躁而无少阴证,营卫同病大青龙。

5、误服三汤致变救逆伤寒酒病桂勿与,呕吐不已血脓鲜,尺迟服麻致漏汗,恶风肢急小便难;微弱汗风青龙发,厥惕悸眩热仍然,身瞤振振欲擗地,桂加附子真武痊。

6、三阳受病传经欲愈脉证伤寒一日太阳病,欲吐烦躁数急传,阳明少阳证不见,脉静身和为不传。

二、阳明病脉证并治7、阳明表病脉证葛根浮长表阳明,缘缘面赤额头疼,发热恶寒而无汗,目痛鼻干卧不宁。

8、阳明热病脉证白虎烦渴热阳明, 汗出身热脉长洪, 不恶寒兮反恶热, 合柴兼见少阳经。

9、阳明腑病脉证胃实脉大腑阳明, 大便难兮脾约同, 蒸蒸潮热濈濈汗, 满痛始可议三承。

10、阳明慎汗慎下阳明表证反有汗,桂枝加葛中风传。

(完整版)医宗金鉴伤寒心法要诀背诵版

(完整版)医宗金鉴伤寒心法要诀背诵版

伤寒心法要诀卷一伤寒传经从阳化热从阴化寒原委六经为病尽伤寒,气同病异岂期然,推其形脏原非一,因从类化故多端。

明诸水火相胜义,化寒变热理何难,漫言变化千般状,不外阴阳表里间。

太阳风邪伤卫脉证中风伤卫脉浮缓,头项强痛恶寒风,病即发热汗自出,鼻鸣干呕桂枝功。

太阳寒邪伤营脉证伤寒伤营脉浮紧,头疼身痛恶寒风,无汗而喘已未热,呕逆麻黄汤发灵。

风寒营卫同病脉证中风浮紧遍身痛,头疼发热恶寒风,千呕无汗兼烦躁;伤寒身重乍时轻,浮缓呕逆无汗喘,头疼发热恶寒风,烦躁而无少阴证,营卫同病大青龙。

误服三汤致变救逆伤寒酒病桂勿与,呕吐不已血脓鲜,尺迟服麻致漏汗,恶风肢急小便难,微弱汗风青龙发,厥惕悸眩热仍然,身振振欲擗地,桂加附子真武痊。

三阳受病传经欲愈脉证伤寒一日太阳病,欲吐烦躁数急传、阳明少阳证不见,脉静身和为不传。

阳明表病脉证葛根浮长表阳明,缘缘面赤额头疼,发热恶寒而无汗,目痛鼻干卧不宁。

阳明热病脉证白虎烦渴热阳明,汗出身热脉长洪,不恶寒兮反恶热,合柴兼见少阳经。

阳明腑病脉证胃实脉大腑阳明,大便难兮脾约同,蒸蒸潮热汗,满痛始可议三承。

阳明慎汗慎清慎下阳明表证反有汗,桂枝加葛中风传。

热证无汗亡津液,燥渴仍从白虎痊,胃实汗热原应下,恶寒浮缓表为先。

欲知定硬识矢气,不转微涩下之冤。

舌滑尿白小便数,便硬休攻导自安。

小便数多知便硬,无苦数少是津还。

少阳脉证往来寒热胸胁满,脉弦目眩而耳聋,口苦默默不欲食,心烦喜呕少阳经,或渴或咳身微热,或胁硬痛腹中疼,或悸不呕尿不利,舌苔滑白小柴宗。

少阳病用柴胡汤加减法胸烦不呕去参夏,加蒌若渴半易根,腹痛去芩加芍药,心悸尿秘苓易芩,胁下痞硬枣易蛎,不渴微热桂易参,咳去参枣加干味,小柴临证要当斟。

少阳禁汗禁吐禁下少阳三禁要详明,汗谵吐下悸而惊,甚则吐下利不止,水浆不入命难生。

少阳可吐可汗可下胸满热烦栀子豉,痞硬冲喉瓜蒂平,发热恶寒肢烦痛,微呕支结柴桂宁。

郁郁微烦呕不止,心下痛硬大柴攻,误下柴胡证仍在,复与柴胡振汗生。

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

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

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1各论一、内科症状一全身症状1畏恶风寒[概念]畏恶风寒即指怕冷的感觉,此症在外感及内伤疾病中皆较常见。

历代文献有"恶寒"、"恶风"、"畏寒"之称。

有认为"恶风"与"恶寒"不同,"恶寒"者不受风吹即有怕冷之感,虽居于密室之中,甚至覆被向火,仍全身觉冷;恶风者乃遇风吹始觉怕冷。

但临床所见,一般恶寒者皆恶风,恶风者也多兼有恶寒。

恶寒、恶风、畏寒表现相似,故本篇用畏恶风寒概括之,并统称为恶寒。

[鉴别]常见证候风寒束表恶寒:恶寒发热,无汗,头身疼痛,口不渴,舌苔薄白,脉浮紧。

寒中少阴恶寒:恶寒无热,身倦肢冷,精神萎靡,呕吐,下利清榖,小便清长,舌淡苔白,脉沉微。

阳虚阴盛恶寒:恶寒肢冷,倦怠无力,少气懒言,口淡不渴,尿清便溏,面白舌淡,脉沉迟无力。

阳盛格阴恶寒:恶肢冷,烦渴喜冷饮,胸中烦热,腹部扪之灼热,咽干口臭,溲黄便结,舌红苔黄,脉沉伏。

痰饮内停恶寒:恶寒,肢体沉重,胸腹满闷,纳呆,口渴不欲饮,苔腻脉滑。

疮疡恶寒:恶寒,甚则寒战,发热,疮疡局部肿痛发热,小便黄赤,大便秘结,舌苔黄,脉弦数或洪数。

寒疟恶寒:恶寒不发热,或热少寒多,休作有时,神疲肢倦,胸胁痞满,舌苔白腻,脉象弦迟。

鉴别分析风寒束表恶寒与寒中少阴恶寒:前者恶寒系风寒之邪外束,卫阳郁闭所致。

正邪交争则发热,卫阳不能舒展故头身疼痛,舌苔薄白、脉浮紧均为风寒表证。

治疗以辛温解表,发散风寒为原则,方选麻黄汤等加减。

后者恶寒系素体心肾阳虚,寒邪乘虚直中少阴所致。

心肾阳虚,阴寒内盛,正不胜邪,故见无热恶寒、身倦肢冷、脉微细等症。

治疗宜扶阳抑阴,方选四逆汤为代表方。

纵观二证虽均由外寒所引起,但风寒束表恶寒其寒邪在表,恶寒必伴有发热,且有头身重痛等一系列表寒证;寒中少阴恶寒其寒邪深达于里,但恶寒而无发热,且有下利清榖等阴寒内盛之症,两者不难区别。

太阳三证《医宗金鉴·伤寒心法要诀》

太阳三证《医宗金鉴·伤寒心法要诀》

太阳三证《医宗金鉴·伤寒心法要诀》
#「闪光时刻」主题征文二期#
太阳风邪伤卫脉证·太阳中风
中风伤卫脉浮缓,头项强痛恶寒风,
病即发热汗自出,鼻鸣干呕桂枝功。

太阳寒邪伤营脉证·太阳伤寒
伤寒伤营脉浮紧,头疼身痛恶寒风,
无汗而喘已未热,呕逆麻黄汤发灵。

风寒营卫同病脉证
中风浮紧遍身痛,头疼发热恶寒风,
干呕无汗兼烦躁,伤寒身重乍时轻,
浮缓呕逆无汗喘,头疼发热恶寒风,
烦躁而无少阴证,营卫同病大青龙。

吴谦的总结归纳真到位!
中风:头疼发热恶寒必有。

浮紧遍身痛:这是太阳伤寒的症状。

搞不清中风还是伤寒。

接着往下看,
干呕无汗兼烦躁:无汗也是伤寒的症状。

干呕(或者是呕逆)中风和伤寒都有。

烦躁二者都没有。

伤寒:头疼发热恶寒必有。

身重乍时轻:只是觉得重但不痛,不是伤寒的症状。

浮缓呕逆无汗喘:浮缓呕逆为中风,无汗喘为伤寒。

烦躁而无少阴证:烦躁是中风和伤寒都没有的,无少阴证(身重但欲寐)。

也就是说,不管是中风表现出脉浮紧,还是伤寒表现出脉浮缓,重点都不在中风伤寒的鉴别上。

在哪呢?在头疼发热恶寒的前提下,两者都有无汗兼烦躁,这才是大青龙汤的证。

医宗金鉴之伤寒心法要诀

医宗金鉴之伤寒心法要诀
30、阳证:阳证身轻气高热,目睛了了面唇红,热烦口燥舌干渴,指甲红兮小便同.
31、阴证:阴证身重息短冷,目不了了色不红,无热欲卧厥吐痢,小便白兮爪甲青.
32、阳盛格阴:阳盛格阴身肢厥,恶热烦渴大便难,沉滑爪赤小便赤,汗下清宜阴自完.
33、阴盛格阳:阴盛格阳色浅赤,发热不渴厥而烦,下痢尿清爪青白,浮微通脉复阳还.
4、风寒营卫同病脉证
中风浮紧遍身痛,头疼发热恶寒风,干呕无汗兼烦躁;伤寒身重乍时轻,
浮缓呕逆无汗喘,头疼发热恶寒风,烦躁而无少阴证,营卫同病大青龙。
5、误服三汤致变救逆
伤寒酒病桂勿与,呕吐不已血脓鲜,尺迟服麻致漏汗,恶风肢急小便难;
微弱汗风青龙发,厥惕悸眩热仍然,身瞤振振欲擗地,桂加附子真武痊。
6、xx受病传经欲愈脉证
伤寒一日太阳病,欲吐烦躁数急传,阳明少阳证不见,脉静身和为不传。
二、xx脉证并治
7、xx表病脉证
葛根浮长表阳明,缘缘面赤额头疼,发热恶寒而无汗,目痛鼻干卧不宁。
8、xx热病脉证
白虎烦渴热阳明,汗出身热脉长洪,不恶寒兮反恶热,合柴兼见少阳经。9、阳明腑病脉证
胃实脉大腑阳明,大便难兮脾约同,蒸蒸潮热濈濈汗,满痛始可议三承。
三曰少阳厥阴病,耳聋囊缩厥逆寒,水浆不入神昏冒,六日气尽命难全.
27、汗下失宜致变坏证
太阳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不解致逆成坏证,观其脉证犯何经,
难辨阴阳六经证,重困垂危莫可凭,惟用独参煎冷服,鼻上津津有汗生.
八、八纲
28、表证:表证宜汗太阳经,无汗发热恶寒风,头项强痛身体痛,若出自汗表虚明.
29、里证:里证宜下不大便,恶热潮热汗蒸蒸,燥干谵语满硬痛,便溏为虚不可攻.
34、阳毒
阳毒热极失汗下,舌卷焦黑鼻煤烟,昏噤发狂如见鬼,咽疼唾血赤云斑.

刘渡舟

刘渡舟

刘渡舟,中医学家。

着力于《伤寒论》的研究。

强调六经的实质是经络,重视六经病提纲证的作用。

提出《伤寒论》398条条文之间的组织排列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被誉为:当代中医伤寒学派代表人物,对伤寒研究做出了突出贡献。

著有《伤寒论通俗讲话》、《伤寒论十四讲》、《伤寒论诠解》、《伤寒契要》、《新编伤寒论类方》等书。

校定原文,其《伤寒论校注》被认为当代最具权威性的校注本。

顺文解释,如《伤寒论诠解》。

归类编注,如以证分类之《伤寒挈要》,以方类证之《新编伤寒论类方》。

专题发挥,如《伤寒论十四讲》、《伤寒论临证指要》普及读本,如《伤寒论通俗讲话》、《医宗金鉴.伤寒心法要诀白话解》。

编撰教材,如《伤寒论选读》、《伤寒论讲义》。

主编辞书,如《伤寒论辞典》。

他认为,《伤寒论》的六经辨证思想是在《内经·热论》六经分证方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六经辨证是以三阴三阳的六经经络及其相互络属的脏腑的生理、病理变化作为物质基础的。

离开六经经络及其相互络属的脏腑组织,则六经辨证就成了空中楼阁。

六经辨证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辨阴与阳,以三阴三阳的阴阳两纲统摄六经,然后进一步探求病位之表里,病情之寒热,病势之虚实。

但是,如果辨证只辨到阴阳表里、寒热、虚实,那还是很不够的。

因为它还没有具体地与人体脏腑经络的病理变化联系起来,仍然不能明确而深刻地阐明各种复杂的病理变化,以指导临床治疗。

所以,六经辨证必须要以经络为基础,通过经络而落实到具体的脏腑组织,使辨证言而有物,从而达到辨证以论治的目的。

他认为能否正确地理解六经实质,关系到能否正确地运用六经辨证理论以指导临床治疗,这是学习、研究《伤寒论》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研究《伤寒论》,首先要领会条文的组织排列意义,要在每一内容中,看出作者的布局和写作目的,能学到条文以外的东西,要与作者的思想共鸣,才能体验出书中的精神实质。

水气病,是中医特有的病证概念。

他刻意对水气病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发表了《试论水气上冲证治》、《谈谈人体的津液链》、《谈谈“水证”的证治》等专题学术论文。

医宗金鉴-伤寒心法要诀(六)

医宗金鉴-伤寒心法要诀(六)

医宗金鉴-伤寒心法要诀(六)方名:麻黄细辛附子汤麻黄附子甘草汤方歌麻黄细辛附子汤,减辛加草甘草汤。

两感太阳少阴证,能发表水里寒凉。

方剂麻黄细辛附子汤《伤寒论》:麻黄二两(去节)、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细辛二两上三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内经》曰:寒淫于内,治以甘热,佐以苦辛,以辛润之。

麻黄之甘,以解少阴之寒;细辛、附子之辛,以温少阴之经。

麻黄附子甘草汤《伤寒论》:麻黄二两(去节)、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炙甘草二两上三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一两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麻黄、甘草之甘,以散表寒;附子之辛,以温寒气。

原文麻黄细辛附子汤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

(301)少阴病,当无热恶寒,反发热者,邪在表也。

虽脉沉,以始得,则邪气未深,亦当温剂发汗以散之。

麻黄附子甘草汤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

以二三日无证,故微发汗也。

(302)二三日邪未深也,既无吐利、厥逆诸里证,则可与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寒以散之。

附:麻黄附子汤《金匮要略》水之为病,其脉沉小,属少阴;浮者为风,无水虚胀者,为气。

水,发其汗既已。

脉沉者宜麻黄附子汤;浮着宜杏子汤。

《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26》麻黄附子汤:麻黄三两、甘草二两、附子一枚(炮)上三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温服八分,日三服。

《伤寒论研究大辞典》麻黄细辛附子汤本方能温经解表。

方中麻黄发汗解太阳之表;附子温经扶少阴之阳;细辛通彻表里,既助麻黄解表发汗,又助附子温经散寒。

三药合用,为表里双解之剂。

原著用于治疗少阴太阳两感证。

现代常用于治疗虚人感冒,咽喉疾患,SSS等缓慢性心律失常、冠心病心绞痛、慢性支气管炎、过敏性鼻炎、面神经炎、三叉神经痛、风湿病、无汗症、荨麻疹等。

汤证名。

是一种以阳气内虚,寒邪外束为中心病机的病证。

医宗金鉴伤寒心法要诀白话解

医宗金鉴伤寒心法要诀白话解

医宗金鉴伤寒心法要诀白话解医宗金鉴是中国古代医学著作,其中包含了伤寒心法要诀。

伤寒心法是指在诊断和治疗伤寒病时,要重视心脏的作用和症状。

下面是伤寒心法要诀的白话解释:
1.伤寒病的特征是心脏的症状明显,因此要着重观察心脏的症状。

2.在诊断伤寒病时,要注意观察心脏的症状,包括心悸、心绞痛、心慌、心力衰竭等。

3.在治疗伤寒病时,要根据不同的心脏症状使用不同的药物,以缓解心脏的症状。

4.在治疗伤寒病时,要注意调节心脏功能,使心脏能够平稳运转。

5.在治疗伤寒病时,要注意心脏症状的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6.在治疗伤寒病时,要注意保护心脏,避免发生心脏损伤。

7.在治疗伤寒病时,要注意预防心脏病发作,通过调节生活方式、保持良好心理状态等方式维护心脏健康。

总之,伤寒心法要诀是指在诊断和治疗伤寒病时,要重视心脏的作用和症状,并采取适当的治疗方案,以缓解心脏的症状,保护心脏健康。

中医妇科汤头歌

中医妇科汤头歌
八仙长寿丸(《医级·杂病·五宇丸》)
麦冬 五味子 熟地 茯苓 丹皮 泽泻 山茱萸 山药
人参麦冬汤(《妇人秘科》)
人参 麦冬 茯苓 黄芩 知母 生地 竹茹 炙甘草
人参养荣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当归 白芍 熟地 人参 黄芪 陈皮 茯苓 白术 远志 肉桂 五味子 甘草
人参黄芪汤(《济阴纲目》)
人参 山药 熟地 杜仲 当归 山茱萸 枸杞 炙甘草
大补阴丸(《丹溪心法》)
炒黄柏 肥知母 熟大黄 炙龟甲
下乳涌泉散(《清太医院配方》)
当归 白芍 生地 川芎 柴胡 青皮 天花粉 漏芦 桔梗 木通 通草 白芷 穿山甲 王不留行 甘草
下瘀血汤(《金匮要略》)
大黄 桃仁 土鳖虫
失笑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蒲黄 五灵脂
归脾汤(《校注妇人良方》)
白术 茯神 黄芪 龙眼肉 酸枣仁 人参 木香 当归 远志 甘草 生姜 大枣
归肾丸(《景岳全书》)
熟地 山药 山茱萸 茯苓 当归 枸杞 杜仲 菟丝子
四君子汤(《和剂局方》)
党参 白术 茯苓 炙甘草
四物汤(《和剂局方》)
丹皮 栀子 当归 白芍 柴胡 白术 茯苓 煨姜 薄荷 炙甘草
少腹逐瘀汤(《医林改错》)
小茴香 干姜 延胡索 没药 当归 川芎 官桂 赤芍 蒲黄 五灵脂
六味回阳饮(《景岳全书》)
人参 制附子 炮姜 甘草 熟地 当归
六君子汤(《和剂局方》)
党参 白术 茯苓 甘草 半夏 陈皮
左金丸(《丹溪心法》)
黄连 吴茱萸
正气天香散(《证治准绳》)
香附 陈皮 乌药 甘草 干姜 紫苏叶
玉屏风散(《医方类聚》)

《伤寒论》第4条释义

《伤寒论》第4条释义

《伤寒论》第4条释义发布时间:2022-09-20T00:36:46.718Z 来源:《医师在线》2022年5月10期作者:宋子云[导读]《伤寒论》第4条释义宋子云(山东省乳山市中医院;山东乳山264500)摘要:本文对于通行本《伤寒论》第4条内容进行解读。

认为“太阳受之”就是指肤表受邪。

“脉静”指的脉象和缓平静,它不是某种具体的脉象。

“传”是指由前驱期进入出现某病的症状期而判定发为某病的术语,不是由一经的病变传变为另外一经病。

“不传”是指的病变较轻,机体在某经病定型之前的前驱期即康复。

关键词:伤寒论;脉静;传经;理论辨析现代通行本《伤寒论》第4条曰:“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对于此条内容的理解,历代注家存在着众多分歧。

综合各家的分析,分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对于“太阳受之”的理解有别。

(二)对于诸脉症所代表的意义理解不同。

(三)对于“传”与“不传”的认识有分歧。

这里涉及对一些基本概念的理解和领会的问题,笔者根据古今注家的解释,试对此条进行分析。

错误片面之处难免,敬祈大家指正。

我们都知道,《伤寒论》是一部主要论述外感病的发病规律和根据脉症表现进行辨证论治的经典著作。

书中章节井井有条,看似各自独立,实际又紧密联系,互相印证,可以说遥相呼应而相得益彰。

王肯堂谓《伤寒论》的章节“如神龙出没,首尾相应,麟甲森然”。

通过历来注家对于原文的阐发和开显,我们可以发现,论中诸多条文确实是有机而密切地联系的,某处的难点疑惑可以通过论中别处的条文来进行印证遣疑,对一些术语的理解也可以通过对过去和当时其他著作进行借鉴。

根据这个思路,笔者试对此段的内容进行细致辨析。

《伤寒论·序》中说作者“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等等,由于论中没有直接成段引用《黄帝内经》的内容,有些医家对于序文的真实性表示怀疑。

《医宗金鉴》序中谓《伤寒论》“发明《内经》奥旨……并不引古经一语,皆出心裁”,主旨非常准确,但是“不引古经一语”的说法却有些言过其实。

医宗金鉴之伤寒心法要诀(背诵版)

医宗金鉴之伤寒心法要诀(背诵版)

《医宗金鉴·伤寒心法要诀》伤寒一证,仲景论中立三百九十七法,一百一十三方,神明变化,可谓既详且尽矣.其治杂证也,则有『金匮要略』分门别类,包举赅括,无非示人以规矩准绳,欲其触类傍通,以应变于无穷也.但其辞旨古奥,义薀幽深,条目繁多,未易领会,人多苦之.兹特撮其要旨,编为歌诀,俾学者便于熟读默记,融会贯通,然后再玩味全书,则易读易解,有会心之乐,而无望洋之叹矣。

由此登堂入室,将见二千年来大法微言,昭如日月,不致尘封,庶几于斯道不无小补云尔。

一、太阳病脉证并治1、伤寒传经从阳化热从阴化寒原委六经为病尽伤寒,气同病异岂期然;推其形藏原非一,因从类化故多端。

明诸水火相胜义,化寒变热理何难;漫言变化千般状,不外阴阳表里间。

2、太阳风邪伤卫脉证中风伤卫脉浮缓,头项强痛恶寒风;病即发热汗自出,鼻鸣干呕桂枝功。

3、太阳寒邪伤营脉证伤寒伤营脉浮紧,头疼身痛恶寒风;无汗而喘已未热,呕逆麻黄汤发灵。

4、风寒营卫同病脉证中风浮紧遍身痛,头疼发热恶寒风,干呕无汗兼烦躁;伤寒身重乍时轻,浮缓呕逆无汗喘,头疼发热恶寒风,烦躁而无少阴证,营卫同病大青龙。

5、误服三汤致变救逆伤寒酒病桂勿与,呕吐不已血脓鲜,尺迟服麻致漏汗,恶风肢急小便难;微弱汗风青龙发,厥惕悸眩热仍然,身瞤振振欲擗地,桂加附子真武痊。

6、三阳受病传经欲愈脉证伤寒一日太阳病,欲吐烦躁数急传,阳明少阳证不见,脉静身和为不传。

二、阳明病脉证并治7、阳明表病脉证葛根浮长表阳明,缘缘面赤额头疼,发热恶寒而无汗,目痛鼻干卧不宁。

8、阳明热病脉证白虎烦渴热阳明,汗出身热脉长洪,不恶寒兮反恶热,合柴兼见少阳经。

9、阳明腑病脉证胃实脉大腑阳明,大便难兮脾约同,蒸蒸潮热濈濈汗,满痛始可议三承。

10、阳明慎汗慎下阳明表证反有汗,桂枝加葛中风传。

热证无汗亡津液,燥渴仍从白虎痊。

胃实汗热原应下,恶寒浮缓表为先。

欲知定硬识失气,不转微涩下之冤。

舌滑尿白小便数,便硬休攻导自安.小便数多知便硬,无苦数少是津还。

医宗金鉴--伤寒心法要诀汇方(十四)

医宗金鉴--伤寒心法要诀汇方(十四)

医宗金鉴--伤寒心法要诀汇方(十四)方名:小承气汤大承气汤麻仁丸桃仁承气汤抵挡汤丸三一承气汤黄龙汤方歌小承大黄同枳朴,加硝即是大承方。

麻仁小承麻杏芍,桃仁调胃桂枝长。

抵挡汤丸分微甚,俱用桃黄水蛭虻。

三承合一名三一,加参归桔黄龙汤。

方剂小承气汤《伤寒论》:小承大黄四两酒洗苦寒同枳实三枚(大者,炙)苦温厚朴二两(炙,去皮)苦温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二服。

处服汤当更衣,不尔者,尽饮之,若更衣者,勿服之。

大热结实者,与大承气汤。

小热未结者,与小承气汤。

以热不大甚,故与大承气汤,去芒硝。

又以结不至坚,故减厚朴、枳实也。

大承气汤《伤寒论》:加硝即是大承方大承气汤=小承气汤+芒硝三合咸寒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内大黄,更煮取二升,去滓,内芒硝,更上微火一两沸,分温再服,得下余勿服。

《内径》曰:燥淫所胜,以苦下之。

大黄、枳实之苦,以润燥除热。

又曰;燥淫于内,治以苦温。

厚朴之苦,下结燥。

又曰:热淫所胜,治以咸寒。

芒硝之咸以攻蕴热。

麻仁丸《伤寒论》:麻仁小承麻子仁二升甘平杏仁一升(去皮尖,熬,别作脂)甘温芍药半斤酸平麻子仁丸=小承气汤(大黄一斤(去皮)、枳实半斤(炙)、厚朴一尺(炙,去皮))+麻子仁二升杏仁一升(去皮尖,熬,别作脂)芍药半斤上六味,蜜和丸如梧桐子大,饮服十丸,日三服,渐加,以知为度。

《内经》曰: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

麻仁、杏仁之甘,缓脾而润燥;津液不足,以酸收之,芍药之酸,以敛津液;肠燥胃强,以苦泄之,枳实、厚朴、大黄之苦,下燥结而泄胃强也。

桃仁承气汤《伤寒论》:桃仁调胃桂枝长桃仁承气汤=调胃承气汤(芒硝二两)+桃仁五十个(去皮尖)味甘平、桂枝二两(去皮)味辛热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去滓,内芒硝,更上火,微沸下火,先食温服五合,日三服,当微利。

甘以缓之,辛以散之。

少腹急结,缓以桃仁之甘;下焦蓄血,散以桂枝之辛,大热之气,寒以取之。

热甚搏血。

故加二物于调胃承气汤中也。

医宗金鉴之伤寒心法要诀(背诵版)

医宗金鉴之伤寒心法要诀(背诵版)

《医宗金鉴·伤寒心法要诀》伤寒一证,仲景论中立三百九十七法,一百一十三方,神明变化,可谓既详且尽矣.其治杂证也,则有『金匮要略』分门别类,包举赅括,无非示人以规矩准绳,欲其触类傍通, 以应变于无穷也. 但其辞旨古奥, 义薀幽深, 条目繁多, 未易领会, 人多苦之. 兹特撮其要旨,编为歌诀,俾学者便于熟读默记,融会贯通,然后再玩味全书,则易读易解,有会心之乐,而无望洋之叹矣。

由此登堂入室,将见二千年来大法微言,昭如日月,不致尘封,庶几于斯道不无小补云尔。

一、太阳病脉证并治1、伤寒传经从阳化热从阴化寒原委六经为病尽伤寒,气同病异岂期然;推其形藏原非一,因从类化故多端。

明诸水火相胜义,化寒变热理何难;漫言变化千般状,不外阴阳表里间。

2、太阳风邪伤卫脉证中风伤卫脉浮缓,头项强痛恶寒风;病即发热汗自出,鼻鸣干呕桂枝功。

3、太阳寒邪伤营脉证伤寒伤营脉浮紧,头疼身痛恶寒风;无汗而喘已未热,呕逆麻黄汤发灵。

4、风寒营卫同病脉证中风浮紧遍身痛,头疼发热恶寒风,干呕无汗兼烦躁;伤寒身重乍时轻,浮缓呕逆无汗喘,头疼发热恶寒风,烦躁而无少阴证,营卫同病大青龙。

5、误服三汤致变救逆伤寒酒病桂勿与,呕吐不已血脓鲜,尺迟服麻致漏汗,恶风肢急小便难;微弱汗风青龙发,厥惕悸眩热仍然,身瞤振振欲擗地,桂加附子真武痊。

6、三阳受病传经欲愈脉证伤寒一日太阳病,欲吐烦躁数急传,阳明少阳证不见,脉静身和为不传。

二、阳明病脉证并治7、阳明表病脉证葛根浮长表阳明,缘缘面赤额头疼,发热恶寒而无汗,目痛鼻干卧不宁。

8、阳明热病脉证白虎烦渴热阳明, 汗出身热脉长洪, 不恶寒兮反恶热, 合柴兼见少阳经。

9、阳明腑病脉证胃实脉大腑阳明, 大便难兮脾约同, 蒸蒸潮热濈濈汗, 满痛始可议三承。

10、阳明慎汗慎下阳明表证反有汗,桂枝加葛中风传。

热证无汗亡津液, 燥渴仍从白虎痊。

胃实汗热原应下,恶寒浮缓表为先。

欲知定硬识失气,不转微涩下之冤。

舌滑尿白小便数, 便硬休攻导自安. 小便数多知便硬,无苦数少是津还。

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

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

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1各论一、内科症状一全身症状1畏恶风寒[概念]畏恶风寒即指怕冷的感觉,此症在外感及内伤疾病中皆较常见。

历代文献有"恶寒"、"恶风"、"畏寒"之称。

有认为"恶风"与"恶寒"不同,"恶寒"者不受风吹即有怕冷之感,虽居于密室之中,甚至覆被向火,仍全身觉冷;恶风者乃遇风吹始觉怕冷。

但临床所见,一般恶寒者皆恶风,恶风者也多兼有恶寒。

恶寒、恶风、畏寒表现相似,故本篇用畏恶风寒概括之,并统称为恶寒。

[鉴别]常见证候风寒束表恶寒:恶寒发热,无汗,头身疼痛,口不渴,舌苔薄白,脉浮紧。

寒中少阴恶寒:恶寒无热,身倦肢冷,精神萎靡,呕吐,下利清榖,小便清长,舌淡苔白,脉沉微。

阳虚阴盛恶寒:恶寒肢冷,倦怠无力,少气懒言,口淡不渴,尿清便溏,面白舌淡,脉沉迟无力。

阳盛格阴恶寒:恶肢冷,烦渴喜冷饮,胸中烦热,腹部扪之灼热,咽干口臭,溲黄便结,舌红苔黄,脉沉伏。

痰饮内停恶寒:恶寒,肢体沉重,胸腹满闷,纳呆,口渴不欲饮,苔腻脉滑。

疮疡恶寒:恶寒,甚则寒战,发热,疮疡局部肿痛发热,小便黄赤,大便秘结,舌苔黄,脉弦数或洪数。

寒疟恶寒:恶寒不发热,或热少寒多,休作有时,神疲肢倦,胸胁痞满,舌苔白腻,脉象弦迟。

鉴别分析风寒束表恶寒与寒中少阴恶寒:前者恶寒系风寒之邪外束,卫阳郁闭所致。

正邪交争则发热,卫阳不能舒展故头身疼痛,舌苔薄白、脉浮紧均为风寒表证。

治疗以辛温解表,发散风寒为原则,方选麻黄汤等加减。

后者恶寒系素体心肾阳虚,寒邪乘虚直中少阴所致。

心肾阳虚,阴寒内盛,正不胜邪,故见无热恶寒、身倦肢冷、脉微细等症。

治疗宜扶阳抑阴,方选四逆汤为代表方。

纵观二证虽均由外寒所引起,但风寒束表恶寒其寒邪在表,恶寒必伴有发热,且有头身重痛等一系列表寒证;寒中少阴恶寒其寒邪深达于里,但恶寒而无发热,且有下利清榖等阴寒内盛之症,两者不难区别。

医宗金鉴之伤寒心法要诀

医宗金鉴之伤寒心法要诀

《医宗金鉴·伤寒心法要诀》伤寒一证,仲景论中立三百九十七法,一百一十三方,神明变化,可谓既详且尽矣.其治杂证也,则有『金匮要略』分门别类,包举赅括,无非示人以规矩准绳,欲其触类傍通, 以应变于无穷也. 但其辞旨古奥, 义薀幽深, 条目繁多, 未易领会, 人多苦之. 兹特撮其要旨,编为歌诀,俾学者便于熟读默记,融会贯通,然后再玩味全书,则易读易解,有会心之乐,而无望洋之叹矣。

由此登堂入室,将见二千年来大法微言,昭如日月,不致尘封,庶几于斯道不无小补云尔。

一、太阳病脉证并治1、伤寒传经从阳化热从阴化寒原委六经为病尽伤寒,气同病异岂期然;推其形藏原非一,因从类化故多端。

明诸水火相胜义,化寒变热理何难;漫言变化千般状,不外阴阳表里间。

2、太阳风邪伤卫脉证中风伤卫脉浮缓,头项强痛恶寒风;病即发热汗自出,鼻鸣干呕桂枝功。

3、太阳寒邪伤营脉证伤寒伤营脉浮紧,头疼身痛恶寒风;无汗而喘已未热,呕逆麻黄汤发灵。

4、风寒营卫同病脉证中风浮紧遍身痛,头疼发热恶寒风,干呕无汗兼烦躁;伤寒身重乍时轻,浮缓呕逆无汗喘,头疼发热恶寒风,烦躁而无少阴证,营卫同病大青龙。

5、误服三汤致变救逆伤寒酒病桂勿与,呕吐不已血脓鲜,尺迟服麻致漏汗,恶风肢急小便难;微弱汗风青龙发,厥惕悸眩热仍然,身瞤振振欲擗地,桂加附子真武痊。

6、三阳受病传经欲愈脉证伤寒一日太阳病,欲吐烦躁数急传,阳明少阳证不见,脉静身和为不传。

二、阳明病脉证并治7、阳明表病脉证葛根浮长表阳明,缘缘面赤额头疼,发热恶寒而无汗,目痛鼻干卧不宁。

8、阳明热病脉证白虎烦渴热阳明, 汗出身热脉长洪, 不恶寒兮反恶热, 合柴兼见少阳经。

9、阳明腑病脉证胃实脉大腑阳明, 大便难兮脾约同, 蒸蒸潮热濈濈汗, 满痛始可议三承。

10、阳明慎汗慎下阳明表证反有汗,桂枝加葛中风传。

热证无汗亡津液, 燥渴仍从白虎痊。

胃实汗热原应下,恶寒浮缓表为先。

欲知定硬识失气,不转微涩下之冤。

舌滑尿白小便数, 便硬休攻导自安. 小便数多知便硬,无苦数少是津还。

医宗金鉴-伤寒心法要诀(八)

医宗金鉴-伤寒心法要诀(八)

医宗金鉴-伤寒心法要诀(八)方名:干姜附子汤白通汤白通加人尿猪胆汁汤四逆汤通脉四逆汤茯苓四逆汤理中汤桂枝人参汤附子理中汤治中汤方歌姜附加葱白通剂,更加尿胆治格阳。

加草四逆葱通脉,加参茯苓四逆方。

理中参术干姜草,加桂桂枝人参汤。

加附名曰附子理,加入青陈治中汤。

方剂干姜附子汤《伤寒论》:干姜一两辛热、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味辛热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顿服。

《内经》曰:寒淫所胜,平以辛热。

虚寒大甚,是以辛热胜剂之也。

白通汤《伤寒论》:姜附加葱白通剂白通汤=干姜附子汤+葱白四茎辛温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温再服。

《内经》曰: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

葱白之辛,以通阳气;姜、附之辛,以散阴寒。

白通加人尿猪胆汁汤《伤寒论》:更加尿胆治格阳百通加人尿猪胆汁汤=白通汤+人尿五合咸寒、猪胆汁一合苦寒上五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纳胆汁、人尿,和令相得,分温再服。

若无,胆亦可用。

四逆汤《伤寒论》:加草四逆葱通脉四逆汤=干姜附子汤(干姜一两半)+甘草二两,炙,味甘平《内经》曰:寒淫于内,治以甘热。

又曰:寒淫所胜,平以辛热。

甘草、姜、附相合,为甘辛大热之剂,乃可发散阴阳之气。

上三味,呋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

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

通脉四逆汤《伤寒论》:加草四逆葱通脉通脉四逆汤=四逆汤(附子大者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干姜三两,强人可四两)上三味,以水三升,u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其脉即出者,愈。

面色赤者,加葱九茎。

腹中痛者,去葱,加芍药二两。

呕者,加生姜二两。

咽痛者,去芍药,加桔梗一两。

利止脉不出者,去桔梗,加人参二两。

茯苓四逆汤《伤寒论》:加参茯苓四逆方茯苓四逆汤=四逆汤+茯苓六两味甘平、人参一两味甘温四逆汤以补阳,加茯苓、人参以益阴。

上五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理中丸《伤寒论》:理中人参甘温白术甘温干姜辛热炙甘草甘平各三两《内经》曰: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用甘补之。

医宗金鉴之伤寒心法要诀doc

医宗金鉴之伤寒心法要诀doc

医宗金鉴之伤寒心法要诀《医宗金鉴》是明代医学家吴鞠通所编写的一本医书,被誉为中医界的“金字招牌”。

伤寒是常见的疾病,伤及人体心脏,其症状复杂,常需在临床中进行合理的诊断和治疗。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医宗金鉴》中关于伤寒的心法要诀。

什么是伤寒?伤寒是一种由伤风寒邪导致的传染病。

其病因、症状及临床表现非常复杂,而且易于引起并发症,给患者带来较高的健康风险。

伤寒具有节律性、寒热交替及中医六经相应等特点。

医宗金鉴中的伤寒心法要诀心法原则《医宗金鉴》中介绍了治疗伤寒的一些关键思路,如“唇口燥渴,不能过食,汗出则渴,反便结危,此为胃口脾虚热盛,不可以辛凉散寒为主”,“太阳证须汗出而愈,少阳证须汗出而不可”,“升降失常而为病者,皆当调其升降,善从其所在调之有获效”。

这些心法原则基本概括了伤寒的治疗原则及方向。

饮食调理伤寒治疗中,饮食调理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在恢复患者体力过程中。

医宗金鉴提出了“黄芪加减汤”,“参麦理中丸”等治疗方案,同时还介绍了一些易餐和适当的清淡饮食,如薏粥、粥糜、莲子粥、梨汤、竹叶汤等,以促进患者身体的恢复。

针灸配合针灸是一种非常有效的伤寒治疗方式。

在伤寒治疗中,医宗金鉴提出了“按痛取穴法”,“热针刺金陵十二针”,“冷散敷背法”,“甘草贴固肝胆经穴”,“三阴交补肾法”等一些常用的针灸治疗方法。

中药配方除了针灸及饮食之外,中药方剂更是治疗伤寒最常用的手段之一。

《医宗金鉴》中提供了一些有效的方剂,如“白虎加人参汤”,“五苓散加泽泻、茯苓解毒汤”等方剂,通过用药调理患者体内的阴阳平衡,从而有效治疗伤寒。

伤寒是一种常见的传染病,其治疗手段及方法复杂多样。

《医宗金鉴》中关于伤寒的心法要诀非常有价值,值得我们在临床中认真和应用。

希望本文能让大家更好地了解伤寒的治疗方法和原则,以便在临床中更好的为患者服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伤寒心法要诀伤寒传经从阳化热从阴化寒原委六经为病尽伤寒,气同病异岂期然?推其形藏原非一,因从类化故多端。

明诸水火相胜义,化寒变热理何难?漫言变化千般状,不外阴阳表里间。

太阳风邪伤卫脉证中风伤卫脉浮缓,头项强痛恶寒风,病即发热汗自出,鼻鸣干呕桂枝功。

太阳寒邪伤营脉证伤寒伤营脉浮紧,头疼身痛恶寒风,无汗而喘已未热,呕逆麻黄汤发灵。

风寒营卫同病脉证中风浮紧遍身痛,头疼发热恶寒风,干呕无汗兼烦躁,伤寒身重乍时轻,浮缓呕逆无汗喘,头疼发热恶寒风,烦躁而无少阴证,营卫同病大青龙。

误服三汤致变救逆伤寒酒病桂勿与,呕吐不已血脓鲜,尺迟服麻致漏汗,恶风肢急小便难,微弱汗风青龙发,厥惕悸眩热仍然,身瞤振振欲擗地,桂加附子真武痊。

三阳受病传经欲愈脉证伤寒一日太阳病,欲吐烦躁数急传,阳明少阳证不见,脉静身和为不传。

阳明表病脉证葛根浮长表阳明,缘缘面赤额头疼,发热恶寒而无汗,目痛鼻干卧不宁。

阳明热病脉证白虎烦渴热阳明,汗出身热脉长洪,不恶寒兮反恶热,合柴兼见少阳经。

阳明腑病脉证胃实脉大腑阳明,大便难兮脾约同,蒸蒸潮热濈濈汗,满痛始可议三承。

阳明慎汗慎清慎下阳明表证反有汗,桂枝加葛中风传。

热证无汗亡津液,烦渴仍从白虎痊。

胃实汗热原应下,恶寒浮缓表为先。

欲知定硬识失气,不转微涩下之冤。

舌滑尿白小便数,便硬休攻导自安。

小便数多知便硬,无苦数少是津还。

少阳脉证往来寒热胸胁满,脉弦目眩而耳聋,口苦默默不欲食,心烦喜呕少阳经,或渴或咳身微热,或胁硬痛腹中疼,或悸不呕尿不利,舌胎滑白小柴宗。

少阳病用柴胡汤加减法胸烦不呕去参夏,加蒌若渴半易根,腹痛去芩加芍药,心悸尿秘苓易芩,胁下痞硬枣易蛎,不渴微热桂易参,咳去参枣加干味,小柴临证要当斟。

少阳禁汗禁吐禁下少阳三禁要详明,汗谵吐下悸而惊,甚则吐下利不止,水浆不入命难生。

少阳可吐可汗可下胸满热烦栀子豉,痞硬冲喉瓜蒂平,发热恶寒肢烦痛,微呕支结柴桂宁。

郁郁微烦呕不止,心下痛硬大柴攻。

误下柴胡证仍在,复与柴胡振汗生。

三阳合病并病合病两三经同病,并病传归并一经。

二阳合病满喘发,自利葛根呕半同。

太少利芩呕加半,明少弦负顺长生,滑数宿食大承气,三阳合病腹膨膨,口燥身重而谵语,欲眠合目汗蒸蒸,遗尿面垢参白虎,浮大汗下禁当应。

二阳并病汗不彻,面赤怫郁大青龙,表罢潮热手足汗,便难谵语大承攻。

太少头项痛眩冒,心下痞硬如结胸,禁汗吐下惟宜刺,谵惊不食利多凶。

三阴受病传经欲愈脉证伤寒三日三阳尽,热微烦躁入阴传。

其人能食而不呕,脉小尿清为不传。

太阴阴邪脉证太阴阴邪沉迟脉,吐食腹满有时疼,手足自温利不渴,理中汤主悸加苓,腹满去术加附子,吐多去术加姜生,虽吐下多还用术,渴欲得水倍术宁,欲作奔豚术易桂,干姜寒倍参腹疼。

太阴阳邪脉证阳邪嗌干腹满痛,误下时痛大实疼,大承桂枝加芍大,脉弱芍大当审行。

太阴阳明表里同病腹满时减复如故,此是寒虚气上从,腹满不减不大便,转属阳明乃可攻。

少阴阴邪脉证少阴阴邪脉沉细,背寒欲寐口中和,咽痛腹痛骨节痛,厥利清谷四逆瘥。

少阴阳邪脉证少阴阳邪沉细数,口燥咽干大承汤,少阴心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是主方。

少阴太阳表里同病少阴脉沉反发热,麻黄附子细辛汤,若二三日无里证,减辛加草用之良。

厥阴阴邪脉证厥阴阴邪微细厥,肤冷脏厥躁难安。

囊缩舌短胎滑黑,四逆当归四逆先,少满痛厥姜萸入,蛔厥静而复时烦,得食而呕蛔闻臭,烦因蛔动乌梅丸。

厥阴阳邪脉证阳邪热厥厥而热,消渴热气撞心疼,烦满囊缩舌焦卷,便硬尚任大承攻,四逆不分四逆散,咳加姜味下利同,悸加桂枝腹痛附,下重薤白秘尿苓。

少阴厥阴外热里寒脉证少阴里寒外热证,面赤身反不恶寒,厥利清谷脉欲绝,通脉四逆主之先,利止参加脉不出,怱入面色赤炎炎,腹痛加芍咽桔梗,呕加圣药用姜鲜。

两感一日太阳少阴病,头痛口干渴而烦。

二日阳明太阴病,满不欲食身热谵。

三日少阳厥阴病,耳聋囊缩厥逆寒,水浆不入神昏冒,六日气尽命难全。

汗下失宜致变坏证太阳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不解致逆成坏证,观其脉证犯何经,难辨阴阳六经证,重困垂危莫可凭,惟用独参煎冷服,鼻上津津有汗生。

表证表证宜汗太阳经,无汗发热恶寒风,头项强痛身体痛,若出自汗表虚明。

里证里证宜下不大便,恶热潮热汗蒸蒸。

燥干谵语满硬痛,便溏为虚不可攻。

阳证阳证身轻气高热,目睛了了面唇红,热烦口燥舌干渴,指甲红兮小便同。

阴证阴证身重息短冷,目不了了色不红,无热欲卧厥吐利,小便白兮爪甲青。

阳盛格阴阳盛格阴身肢厥,恶热烦渴大便难,沉滑爪赤小便赤,汗下清宜阴自完。

阴盛格阳阴盛格阳色浅赤,发热不渴厥而烦,下利尿清爪青白,浮微通脉复阳还。

阳毒阳毒热极失汗下,舌卷焦黑鼻煤烟,昏噤发狂如见鬼,咽疼唾血赤去斑。

六七日前尚可治,表里俱实黑奴丸,热盛解毒里实下,表实三黄石膏煎。

阴毒阴毒寒极色青黑,咽痛通身厥冷寒,重强身疼如被杖,腹中绞痛若石坚,或呕或利或烦躁,或出冷汗温补先,无汗还阳退阴汗,急灸气海及关元。

表热里热阴热阳热发热无时热翕翕,炊笼腾越热蒸蒸,表热尿白里热赤,外需麻桂内凉承。

燥干烦渴为阳热,厥利外热属阴经,阳热宜清白虎辈,阴热四逆与白通。

恶寒背恶寒辨恶寒表里阴阳辨,发热有汗表为虚,发热无汗表实证,实以麻黄虚桂枝,无热恶寒发阴里,桂枝加附颇相宜,背寒口和阴附子,口燥渴阳白虎需。

恶风风寒相因相离少,三阳俱有恶寒风,恶风属阳法从表,三阴恶寒无恶风。

头痛三阳头痛身皆热,无热吐沫厥阴经,不便尿红当议下,尿白犹属表未清。

项强项背几几强太阳,脉浮无汗葛根汤,有汗桂枝添葛入,脉沉瓜蒌桂枝方。

结胸项强如柔痉,大陷胸丸下必康。

但见少阳休汗下,柴胡去半入蒌良。

身痛身痛未汗表实证,汗后身疼属表虚,桂加生姜参芍药,尺迟血少建中芪。

少阴沉厥附子治,厥阴汗利四逆医,风湿尽痛难转侧,掣引烦疼桂附宜。

烦躁不眠懊恼躁身不静烦心扰,不躁难眠作热观,懊恼烦甚无冷病,惟躁阴阳表里看。

诸烦无论三法后,便软栀竹等汤煎,便硬白虎三承气,躁同阴见便属寒。

自汗头汗自汗热越多急下,更兼热利不休凶,头汗热蒸不得越,黄湿水火血皆成。

手足汗手足濈濈然汗出,便硬尿利本当攻,寒中汗冷尿不利,攻之痼瘕泻澄清。

潮热时热午后一发为潮热,无休发热汗蒸蒸,时热自汗无里证,先时与药桂枝称。

谵证郑声谵证为实声长壮,乱言无次数更端;郑声为虚音短细,频言重复更呢喃。

同阳经见均属热,同阴经见总为寒。

阳无可攻当清解,阴不能温清补痊。

渴证三法伤津胃燥干,阳往乘阴渴亦然,渴欲饮水少少与,莫使停留饮病干。

太阳五苓尿不利,阳明白虎饮连连,少阳证具心烦渴,小柴去半粉加添。

舌胎舌心外候本泽红,红深赤色热为轻,外红内紫为热重,滑白寒表少阳经,沉迟细紧脏寒结,干薄气液两虚空,黄黑胎润里热浅,焦干刺裂热深明,黑滑若与三阴见,水来克火百无生。

胸胁满痛邪气传里必先胸,由胸及胁少阳经。

太阳脉浮惟胸满,过经不解有阳明。

干呕潮热胸胁满,大柴加硝两解行。

心腹引胁硬满痛,干呕尿秘十枣攻。

呕证呕病因何属少阳?表入里拒故为殃,太阳之呕表不解,食谷欲呕在胃阳,太阴有吐而无呕,厥阴涎沫吐蛔长,少阴呕利有水气,饮呕相因是水乡。

往来寒热如疟寒热往来寒热少阳证,寒热相因小柴胡,如疟寒热三五发,太阳麻桂等汤除。

目眩耳聋少阳目眩神自正,诸逆昏乱不能生,重暍耳聋湿温汗,不语面色变身青。

腹满痛腹满时痛不足证,腹满大痛有余名,误下邪陷太阴里,汗热便硬转阳明。

吐证中寒吐食不能食,不渴而厥吐寒虚,得食吐渴火为逆,饮吐相因水病居。

热利寒利热利尿红渴粘秽,寒利澄清小便白。

理中不应宜固涩,仍然不应利之瘥。

但欲寐行阴嗜卧无表里,呼醒复睡不须惊,风温脉浮热汗出,多眠身重息鼾鸣。

阴阳咽痛咽痛干肿为阳热,不干不肿属阴寒,阳用甘桔等汤治,阴用甘桔附姜攒。

气上冲气撞吐蛔厥阴本,无蛔阳表桂枝汤,少腹急引烧裩散,冲喉难息瓜蒂良。

饥不欲食饥不欲食吐蛔厥,下后不食属阳明,懊恼头汗栀子豉,厥紧心烦邪在胸。

手足厥逆太阴手足温无厥,少阴厥冷不能温,厥阴寒厥分微甚,热厥相因辨浅深。

少腹满痛少腹满而按之痛,厥逆尿白冷膀胱,不厥血蓄小便利,小便不利水为殃。

神昏狂乱蓄血发狂神昏胃热重阳狂,三黄三承白解汤,蓄血发狂小便利,少腹硬痛属太阳。

阳明蓄血大便黑,其人如狂而喜忘,桃仁承气抵当治,须识作汗奄然狂。

循衣摸床循衣摸床有二因,太阳火劫热伤阴,小便利生不利死,阳明热极热弥深。

皆缘三法失成坏,脉实堪下弱难禁,虚实阴阳难辨处,独参六味可回春。

太阳阳邪停饮太阳阳邪有水逆,消渴发热汗出烦,小便不利水入吐,脉浮而数五苓攒。

太阳阴邪停饮太阳阴邪有水气,伤寒无汗热烘烘,主证干呕咳微喘,外发内散小青龙。

小便不利少腹满,下利除麻共入苓,噎麻易附喘加杏,渴加花粉减半平。

少阴阳邪停饮少阴阴邪有停饮,六七日反不得眠,下利而渴咳而呕,小便不利猪苓煎。

少阴阴邪停饮少阴阴邪有水气,腹痛四肢重沉疼,小便不利自下利,或咳或呕真武平。

咳加干姜辛味共,小便若利去茯苓,呕去附子生姜倍,利去芍药入干宁。

喘急短气喘息喝喝数张口,短气似喘不抬肩,促难布息为实证,短不续息作虚观。

内因饮病或痰热,外因阴阳表里看,直视神昏汗润发,脉微肢厥命难全。

心下悸筑筑惕惕心动悸,怔怔忡忡不自安,饮多尿少为停水,厥冷汗后是虚寒。

战振栗战身耸动栗心禁,振虽耸动比战轻,故振责虚因无力,栗战相交邪正争。

此证若生三法后,虚其中外逆而成,不逆因和而作解,正胜邪却战汗平。

呃逆哕噫呃逆今名()古名,不似哕哕胃里声,()声格格连声作,原夫脐下气来冲,颇类嗳噫情自异,均属气逆治能同。

虚热橘皮竹茹治,二便不利利之宁,气不归原宜都气,寒虚丁萸附理中,痞硬下利生姜泻,痞硬噫气代赭功。

结胸按之满硬不痛痞,硬而满痛为结胸,大结从心至少腹,小结心下按方疼。

热微头汗为水结,漱水不咽血结名,瘀衄未尽经适断,内实沉大审的攻,抵当桃仁大小陷,误攻浮大命多倾,不实浮滑小陷证,脏结悉具躁烦凶。

痞硬阳证痞硬为热痞,大黄黄连泻心宁,汗出恶寒寒热痞,附子泻心两收功。

误下少阳发热呕,痞满半夏泻心能,虚热水气生姜泻,心烦干呕腹雷鸣。

虚热水气生姜泻,痞急气逆甘草灵,桂枝表解乃攻痞,五苓烦渴利尿通。

发黄湿热发黄头汗出,小便不利渴阳明。

素有寒湿发汗后,黄从阴化太阴经。

阳色鲜明阴色暗,太阳血蓄并狂生。

表实麻翘赤小豆,茵陈里实栀子清。

阴黄茵陈四逆主,便溏尿秘茵五苓。

环口黧黑柔汗死,体若烟熏阳绝征。

疹斑伤寒疹斑失汗下,感而即出时气然。

表邪复郁营卫分,外泛皮脉痧疹斑。

痧白疹红如肤粟,斑红如豆片连连。

红轻赤重黑多死,淡红稀暗是阴寒。

未透升麻消毒治,热盛三黄石膏煎。

已透青黛消斑饮,双解痧疹法同前。

衄血阳明衄血热在里,太阳衄血热瘀经,太阳头痛目瞑兆,阳明漱水不咽征。

衄后身凉知作解,不解升麻犀角清。

未衄表实麻黄汗,里热犀角芩连同。

吐血伤寒吐血多因逆,下厥上竭少阴经,三阳热盛宜清解,血瘀胸满痛当攻,暴吐腐臭内溃死,过多血脱面无红,犀角桃仁宜拣用,救脱圣愈及养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