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心法要诀

合集下载

医宗金鉴-伤寒心法要诀(九)

医宗金鉴-伤寒心法要诀(九)

医宗金鉴-伤寒心法要诀(九)方名:五苓散春泽汤五苓甘露饮苍附五苓散茵陈五苓散胃苓汤方歌五苓停水尿不利,內蓄膀胱外太阳。

二苓泽术桂分用,虚渴加参春泽汤。

甘露寒水膏滑入,苍附内寒附子苍。

茵陈发黄小便涩,食泻合胃胃苓方。

方剂五苓散《伤寒论》:二苓(茯苓十八铢味甘辛、猪苓十八铢(去皮)味甘平)泽泻一两六铢味酸咸白术十八铢味甘平桂枝半两(去皮)味辛热分用上五味,捣为散,以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

多饮暖水,汗出愈。

如法将息。

淡者,一也。

口入一而为甘,甘甚而反淡,甘缓则淡渗。

猪苓,白术、茯苓三味之甘,润虚燥而利津液;咸味下泄为阴,泽泻之咸,以泄伏水;辛甘发散为阳,桂枝之辛甘,以和肌表。

春泽汤《证治要诀类方》:虚渴加人参春泽汤。

方以五苓散淡渗利湿,加人参益气生津。

治伤暑,泻止仍渴者。

附:春泽汤《奇效良方》:五苓散(泽泻三钱、猪苓、茯苓、白术各二钱、桂心一钱)+柴胡一钱、人参、麦门冬各一钱半。

渴甚去桂,加五味子,黄连各二钱。

为粗末,每服七钱,加灯芯二十茎,水煎,食远服。

方以五苓散化气利湿,加柴胡调理枢机,通畅三焦,人参、麦冬补气养阴。

治伏暑发热,烦渴引饮,小便不利。

五苓甘露饮:甘露寒水石石膏滑石入苍附五苓散:苍附内寒附子苍耳子。

茵陈五苓散《金匮要略》:茵陈发黄小便涩茵陈五苓散=五苓散五分+茵陈蒿末十分上二物和,先食饮方寸匕,日三服。

胃苓汤《丹溪心法》:食泻合平胃散胃苓方。

胃苓汤=五苓散+平胃散为粗末,每服五钱,加生姜五片,大枣二枚,水煎服。

原文五苓散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

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71)发汗已解,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饮水者,少少与之,胃气得润则愈。

若脉浮者,表未解也;饮水多,而小便少者,谓之消渴,里热甚实也;微热消渴者,热未成实,上焦燥也,与五苓散,生津液和表里。

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

(72)发汗已,脉浮数者,表邪未尽也。

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

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

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1各论一、内科症状一全身症状1畏恶风寒[概念]畏恶风寒即指怕冷的感觉,此症在外感及内伤疾病中皆较常见。

历代文献有"恶寒"、"恶风"、"畏寒"之称。

有认为"恶风"与"恶寒"不同,"恶寒"者不受风吹即有怕冷之感,虽居于密室之中,甚至覆被向火,仍全身觉冷;恶风者乃遇风吹始觉怕冷。

但临床所见,一般恶寒者皆恶风,恶风者也多兼有恶寒。

恶寒、恶风、畏寒表现相似,故本篇用畏恶风寒概括之,并统称为恶寒。

[鉴别]常见证候风寒束表恶寒:恶寒发热,无汗,头身疼痛,口不渴,舌苔薄白,脉浮紧。

寒中少阴恶寒:恶寒无热,身倦肢冷,精神萎靡,呕吐,下利清榖,小便清长,舌淡苔白,脉沉微。

阳虚阴盛恶寒:恶寒肢冷,倦怠无力,少气懒言,口淡不渴,尿清便溏,面白舌淡,脉沉迟无力。

阳盛格阴恶寒:恶肢冷,烦渴喜冷饮,胸中烦热,腹部扪之灼热,咽干口臭,溲黄便结,舌红苔黄,脉沉伏。

痰饮内停恶寒:恶寒,肢体沉重,胸腹满闷,纳呆,口渴不欲饮,苔腻脉滑。

疮疡恶寒:恶寒,甚则寒战,发热,疮疡局部肿痛发热,小便黄赤,大便秘结,舌苔黄,脉弦数或洪数。

寒疟恶寒:恶寒不发热,或热少寒多,休作有时,神疲肢倦,胸胁痞满,舌苔白腻,脉象弦迟。

鉴别分析风寒束表恶寒与寒中少阴恶寒:前者恶寒系风寒之邪外束,卫阳郁闭所致。

正邪交争则发热,卫阳不能舒展故头身疼痛,舌苔薄白、脉浮紧均为风寒表证。

治疗以辛温解表,发散风寒为原则,方选麻黄汤等加减。

后者恶寒系素体心肾阳虚,寒邪乘虚直中少阴所致。

心肾阳虚,阴寒内盛,正不胜邪,故见无热恶寒、身倦肢冷、脉微细等症。

治疗宜扶阳抑阴,方选四逆汤为代表方。

纵观二证虽均由外寒所引起,但风寒束表恶寒其寒邪在表,恶寒必伴有发热,且有头身重痛等一系列表寒证;寒中少阴恶寒其寒邪深达于里,但恶寒而无发热,且有下利清榖等阴寒内盛之症,两者不难区别。

医宗金鉴之伤寒心法要诀

医宗金鉴之伤寒心法要诀
30、阳证:阳证身轻气高热,目睛了了面唇红,热烦口燥舌干渴,指甲红兮小便同.
31、阴证:阴证身重息短冷,目不了了色不红,无热欲卧厥吐痢,小便白兮爪甲青.
32、阳盛格阴:阳盛格阴身肢厥,恶热烦渴大便难,沉滑爪赤小便赤,汗下清宜阴自完.
33、阴盛格阳:阴盛格阳色浅赤,发热不渴厥而烦,下痢尿清爪青白,浮微通脉复阳还.
4、风寒营卫同病脉证
中风浮紧遍身痛,头疼发热恶寒风,干呕无汗兼烦躁;伤寒身重乍时轻,
浮缓呕逆无汗喘,头疼发热恶寒风,烦躁而无少阴证,营卫同病大青龙。
5、误服三汤致变救逆
伤寒酒病桂勿与,呕吐不已血脓鲜,尺迟服麻致漏汗,恶风肢急小便难;
微弱汗风青龙发,厥惕悸眩热仍然,身瞤振振欲擗地,桂加附子真武痊。
6、xx受病传经欲愈脉证
伤寒一日太阳病,欲吐烦躁数急传,阳明少阳证不见,脉静身和为不传。
二、xx脉证并治
7、xx表病脉证
葛根浮长表阳明,缘缘面赤额头疼,发热恶寒而无汗,目痛鼻干卧不宁。
8、xx热病脉证
白虎烦渴热阳明,汗出身热脉长洪,不恶寒兮反恶热,合柴兼见少阳经。9、阳明腑病脉证
胃实脉大腑阳明,大便难兮脾约同,蒸蒸潮热濈濈汗,满痛始可议三承。
三曰少阳厥阴病,耳聋囊缩厥逆寒,水浆不入神昏冒,六日气尽命难全.
27、汗下失宜致变坏证
太阳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不解致逆成坏证,观其脉证犯何经,
难辨阴阳六经证,重困垂危莫可凭,惟用独参煎冷服,鼻上津津有汗生.
八、八纲
28、表证:表证宜汗太阳经,无汗发热恶寒风,头项强痛身体痛,若出自汗表虚明.
29、里证:里证宜下不大便,恶热潮热汗蒸蒸,燥干谵语满硬痛,便溏为虚不可攻.
34、阳毒
阳毒热极失汗下,舌卷焦黑鼻煤烟,昏噤发狂如见鬼,咽疼唾血赤云斑.

医宗金鉴-伤寒心法要诀汇方(二十)

医宗金鉴-伤寒心法要诀汇方(二十)

医宗金鉴-伤寒心法要诀汇方(二十)方名:四逆散吴茱萸汤乌梅丸方歌柴芍枳草四逆散,人参姜枣吴茱萸。

乌梅参归连柏细,椒姜桂附苦酒需。

方剂四逆散《伤寒论》:柴胡苦寒芍药酸微寒枳实(破,水渍,炙干)苦寒炙甘草甘平四逆散上四味,各十分,捣筛,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

《内经》曰:热淫于内,佐以甘苦,以酸收之,以苦发之。

枳实、甘草之甘苦,以泄里热;芍药之酸,以收阴气;柴胡之苦,以发表热。

咳者,加五味子、干姜各五分,并主下利;肺寒气逆则咳。

五味子之酸,收逆气;干姜之辛,散肺寒。

并主下利者,肺与大肠相表里,上咳下利,治则颇同。

悸者,加桂枝五分;悸者,气虚而不能通行,心下筑筑然悸动也。

桂,犹圭也。

引导阳气,若执以使。

小便不利者,加茯苓五分;茯苓味甘而淡,用以渗泄。

腹中痛者,加附子一枚,炮令坼;里虚遇邪则痛,加附子以补虚。

泄利下重者,先以水五升,煮薤白三升,煮取三升,去滓,以散三寸匕内汤中,煮取一升半,分温再服。

泄利下重者,下焦气滞也,加薤白以泄气滞。

吴茱萸汤《伤寒论》:人参二两甘温生姜六两辛温大枣十二枚(掰)甘温吴茱萸一升辛热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内经》曰:寒淫于内,治以甘热,佐以苦辛。

吴茱萸、生姜之辛以温胃,人参、大枣之甘以缓脾。

乌梅丸《伤寒论》:乌梅三百枚人参六两当归四两黄连十六两黄柏六两细辛六两,蜀椒四两(出汗)干姜十两桂枝六两(去皮)附子六两(炮,去皮)苦酒需上十味,异捣筛,,合治之。

以苦酒渍乌梅一宿,去核,蒸之五斗米下,饭熟捣成泥,和药令相得,内臼中,与蜜杵二千下,丸如梧桐子大,先食饮服十丸,日三服,稍加至二十丸。

禁生冷、滑物、臭食等。

肺主气,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乌梅之酸,以收肺气;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人参之甘,以缓脾气;寒淫于内,以辛润之,以苦坚之,当归、桂、椒、细辛之辛,以润内寒;寒淫所胜,平以辛热,姜、附之辛热,以胜寒;蛔得甘则动,得苦则安,黄连、黄柏之苦,以安蛔。

医宗金鉴伤寒心法要诀白话解

医宗金鉴伤寒心法要诀白话解

医宗金鉴伤寒心法要诀白话解医宗金鉴是中国古代医学著作,其中包含了伤寒心法要诀。

伤寒心法是指在诊断和治疗伤寒病时,要重视心脏的作用和症状。

下面是伤寒心法要诀的白话解释:
1.伤寒病的特征是心脏的症状明显,因此要着重观察心脏的症状。

2.在诊断伤寒病时,要注意观察心脏的症状,包括心悸、心绞痛、心慌、心力衰竭等。

3.在治疗伤寒病时,要根据不同的心脏症状使用不同的药物,以缓解心脏的症状。

4.在治疗伤寒病时,要注意调节心脏功能,使心脏能够平稳运转。

5.在治疗伤寒病时,要注意心脏症状的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6.在治疗伤寒病时,要注意保护心脏,避免发生心脏损伤。

7.在治疗伤寒病时,要注意预防心脏病发作,通过调节生活方式、保持良好心理状态等方式维护心脏健康。

总之,伤寒心法要诀是指在诊断和治疗伤寒病时,要重视心脏的作用和症状,并采取适当的治疗方案,以缓解心脏的症状,保护心脏健康。

郝万山伤寒论病案

郝万山伤寒论病案

学经典记病案《伤寒论》郝万山(北京中医药大学)一、麻黄连翘赤小豆汤:①夜间荨麻疹、瘙痒、脉浮;②急性肾小球肾炎,头面浮肿、脉浮;③急性黄疸性肝炎,面黄如橘皮色、瘙痒、脉浮。

“不一定感冒表证才有脉浮”。

(刘渡舟治验)二、外散表寒,内化食滞治疗小儿发热不退,舌苔黄腻。

(郝万山治验)三、栀子豉汤治疗热邪留扰胸膈而作喘,患者每于五一而发病,十一而愈,因大渴后饮冷而致。

方以焦栀子15g淡豆豉15g(北京东直门医院宋孝至教授治验)四、柴胡桂枝甘姜汤:口渴、便溏、心情不舒(肝郁脾阳虚)五、小柴胡汤合小陷胸汤治疗河北某化工厂毒气伤(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

)六、桂枝汤加葛根汤(桂枝10g芍药15g葛根30g)治颈肩肌肉紧张综合征、颈椎病效果明显。

可加祛风湿药如威灵仙10g秦艽10g,鸡血藤30g。

(郝万山)七、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治疗小儿面白、舌质淡、发热、咳喘反复发作虽用麻杏石甘汤加银花、连翘、芦根但易反复案例一周效佳,后从未发作。

(任应秋)八、桂枝新加汤治疗产后身疼痛,生姜量应大一些,属营血不足,肌肤失养。

而气血不足,内脏失养的可用八珍汤、人参养荣汤。

(刘渡舟治验)九、小青龙汤主治的痰饮证为“咳吐大量泡沫痰,入盂化水”(寒饮射肺)。

面部胖肿,为水气盛的表现;面色黧黑为水气盛;面部色素沉着为水斑。

秋燥的咳嗽吐的白色泡沫痰,量较少。

不可久用,以防伤阴动血;缓解后以苓桂剂善后。

十、细辛不过钱之说,最早见于南宋陈承《本草别说》,现已佚失。

《证类本草》引《别说》的话说“细辛若单用末,不可过半钱匕,多则气闷塞不通者死”。

《本草纲目》引用陈承的话说“细辛若单用末,不可过一钱”北京阜外医院以麻黄附子细辛汤冶疗病窦综合征用细辛15~30g。

细辛含黄樟醚,是一种致癌的成分,故不能常用久用。

十一、汉代的度量衡与现代的换算班固《汉书·律历志》“千二百黍重十二铢,两之为两,十六两为斤,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

医宗金鉴之伤寒心法要诀(背诵版)

医宗金鉴之伤寒心法要诀(背诵版)

《医宗金鉴·伤寒心法要诀》伤寒一证,仲景论中立三百九十七法,一百一十三方,神明变化,可谓既详且尽矣.其治杂证也,则有『金匮要略』分门别类,包举赅括,无非示人以规矩准绳,欲其触类傍通,以应变于无穷也.但其辞旨古奥,义薀幽深,条目繁多,未易领会,人多苦之.兹特撮其要旨,编为歌诀,俾学者便于熟读默记,融会贯通,然后再玩味全书,则易读易解,有会心之乐,而无望洋之叹矣。

由此登堂入室,将见二千年来大法微言,昭如日月,不致尘封,庶几于斯道不无小补云尔。

一、太阳病脉证并治1、伤寒传经从阳化热从阴化寒原委六经为病尽伤寒,气同病异岂期然;推其形藏原非一,因从类化故多端。

明诸水火相胜义,化寒变热理何难;漫言变化千般状,不外阴阳表里间。

2、太阳风邪伤卫脉证中风伤卫脉浮缓,头项强痛恶寒风;病即发热汗自出,鼻鸣干呕桂枝功。

3、太阳寒邪伤营脉证伤寒伤营脉浮紧,头疼身痛恶寒风;无汗而喘已未热,呕逆麻黄汤发灵。

4、风寒营卫同病脉证中风浮紧遍身痛,头疼发热恶寒风,干呕无汗兼烦躁;伤寒身重乍时轻,浮缓呕逆无汗喘,头疼发热恶寒风,烦躁而无少阴证,营卫同病大青龙。

5、误服三汤致变救逆伤寒酒病桂勿与,呕吐不已血脓鲜,尺迟服麻致漏汗,恶风肢急小便难;微弱汗风青龙发,厥惕悸眩热仍然,身瞤振振欲擗地,桂加附子真武痊。

6、三阳受病传经欲愈脉证伤寒一日太阳病,欲吐烦躁数急传,阳明少阳证不见,脉静身和为不传。

二、阳明病脉证并治7、阳明表病脉证葛根浮长表阳明,缘缘面赤额头疼,发热恶寒而无汗,目痛鼻干卧不宁。

8、阳明热病脉证白虎烦渴热阳明,汗出身热脉长洪,不恶寒兮反恶热,合柴兼见少阳经。

9、阳明腑病脉证胃实脉大腑阳明,大便难兮脾约同,蒸蒸潮热濈濈汗,满痛始可议三承。

10、阳明慎汗慎下阳明表证反有汗,桂枝加葛中风传。

热证无汗亡津液,燥渴仍从白虎痊。

胃实汗热原应下,恶寒浮缓表为先。

欲知定硬识失气,不转微涩下之冤。

舌滑尿白小便数,便硬休攻导自安.小便数多知便硬,无苦数少是津还。

医宗金鉴--伤寒心法要诀汇方(十四)

医宗金鉴--伤寒心法要诀汇方(十四)

医宗金鉴--伤寒心法要诀汇方(十四)方名:小承气汤大承气汤麻仁丸桃仁承气汤抵挡汤丸三一承气汤黄龙汤方歌小承大黄同枳朴,加硝即是大承方。

麻仁小承麻杏芍,桃仁调胃桂枝长。

抵挡汤丸分微甚,俱用桃黄水蛭虻。

三承合一名三一,加参归桔黄龙汤。

方剂小承气汤《伤寒论》:小承大黄四两酒洗苦寒同枳实三枚(大者,炙)苦温厚朴二两(炙,去皮)苦温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二服。

处服汤当更衣,不尔者,尽饮之,若更衣者,勿服之。

大热结实者,与大承气汤。

小热未结者,与小承气汤。

以热不大甚,故与大承气汤,去芒硝。

又以结不至坚,故减厚朴、枳实也。

大承气汤《伤寒论》:加硝即是大承方大承气汤=小承气汤+芒硝三合咸寒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内大黄,更煮取二升,去滓,内芒硝,更上微火一两沸,分温再服,得下余勿服。

《内径》曰:燥淫所胜,以苦下之。

大黄、枳实之苦,以润燥除热。

又曰;燥淫于内,治以苦温。

厚朴之苦,下结燥。

又曰:热淫所胜,治以咸寒。

芒硝之咸以攻蕴热。

麻仁丸《伤寒论》:麻仁小承麻子仁二升甘平杏仁一升(去皮尖,熬,别作脂)甘温芍药半斤酸平麻子仁丸=小承气汤(大黄一斤(去皮)、枳实半斤(炙)、厚朴一尺(炙,去皮))+麻子仁二升杏仁一升(去皮尖,熬,别作脂)芍药半斤上六味,蜜和丸如梧桐子大,饮服十丸,日三服,渐加,以知为度。

《内经》曰: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

麻仁、杏仁之甘,缓脾而润燥;津液不足,以酸收之,芍药之酸,以敛津液;肠燥胃强,以苦泄之,枳实、厚朴、大黄之苦,下燥结而泄胃强也。

桃仁承气汤《伤寒论》:桃仁调胃桂枝长桃仁承气汤=调胃承气汤(芒硝二两)+桃仁五十个(去皮尖)味甘平、桂枝二两(去皮)味辛热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去滓,内芒硝,更上火,微沸下火,先食温服五合,日三服,当微利。

甘以缓之,辛以散之。

少腹急结,缓以桃仁之甘;下焦蓄血,散以桂枝之辛,大热之气,寒以取之。

热甚搏血。

故加二物于调胃承气汤中也。

医宗金鉴之伤寒心法要诀(背诵版)

医宗金鉴之伤寒心法要诀(背诵版)

《医宗金鉴·伤寒心法要诀》伤寒一证,仲景论中立三百九十七法,一百一十三方,神明变化,可谓既详且尽矣.其治杂证也,则有『金匮要略』分门别类,包举赅括,无非示人以规矩准绳,欲其触类傍通, 以应变于无穷也. 但其辞旨古奥, 义薀幽深, 条目繁多, 未易领会, 人多苦之. 兹特撮其要旨,编为歌诀,俾学者便于熟读默记,融会贯通,然后再玩味全书,则易读易解,有会心之乐,而无望洋之叹矣。

由此登堂入室,将见二千年来大法微言,昭如日月,不致尘封,庶几于斯道不无小补云尔。

一、太阳病脉证并治1、伤寒传经从阳化热从阴化寒原委六经为病尽伤寒,气同病异岂期然;推其形藏原非一,因从类化故多端。

明诸水火相胜义,化寒变热理何难;漫言变化千般状,不外阴阳表里间。

2、太阳风邪伤卫脉证中风伤卫脉浮缓,头项强痛恶寒风;病即发热汗自出,鼻鸣干呕桂枝功。

3、太阳寒邪伤营脉证伤寒伤营脉浮紧,头疼身痛恶寒风;无汗而喘已未热,呕逆麻黄汤发灵。

4、风寒营卫同病脉证中风浮紧遍身痛,头疼发热恶寒风,干呕无汗兼烦躁;伤寒身重乍时轻,浮缓呕逆无汗喘,头疼发热恶寒风,烦躁而无少阴证,营卫同病大青龙。

5、误服三汤致变救逆伤寒酒病桂勿与,呕吐不已血脓鲜,尺迟服麻致漏汗,恶风肢急小便难;微弱汗风青龙发,厥惕悸眩热仍然,身瞤振振欲擗地,桂加附子真武痊。

6、三阳受病传经欲愈脉证伤寒一日太阳病,欲吐烦躁数急传,阳明少阳证不见,脉静身和为不传。

二、阳明病脉证并治7、阳明表病脉证葛根浮长表阳明,缘缘面赤额头疼,发热恶寒而无汗,目痛鼻干卧不宁。

8、阳明热病脉证白虎烦渴热阳明, 汗出身热脉长洪, 不恶寒兮反恶热, 合柴兼见少阳经。

9、阳明腑病脉证胃实脉大腑阳明, 大便难兮脾约同, 蒸蒸潮热濈濈汗, 满痛始可议三承。

10、阳明慎汗慎下阳明表证反有汗,桂枝加葛中风传。

热证无汗亡津液, 燥渴仍从白虎痊。

胃实汗热原应下,恶寒浮缓表为先。

欲知定硬识失气,不转微涩下之冤。

舌滑尿白小便数, 便硬休攻导自安. 小便数多知便硬,无苦数少是津还。

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

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

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1各论一、内科症状一全身症状1畏恶风寒[概念]畏恶风寒即指怕冷的感觉,此症在外感及内伤疾病中皆较常见。

历代文献有"恶寒"、"恶风"、"畏寒"之称。

有认为"恶风"与"恶寒"不同,"恶寒"者不受风吹即有怕冷之感,虽居于密室之中,甚至覆被向火,仍全身觉冷;恶风者乃遇风吹始觉怕冷。

但临床所见,一般恶寒者皆恶风,恶风者也多兼有恶寒。

恶寒、恶风、畏寒表现相似,故本篇用畏恶风寒概括之,并统称为恶寒。

[鉴别]常见证候风寒束表恶寒:恶寒发热,无汗,头身疼痛,口不渴,舌苔薄白,脉浮紧。

寒中少阴恶寒:恶寒无热,身倦肢冷,精神萎靡,呕吐,下利清榖,小便清长,舌淡苔白,脉沉微。

阳虚阴盛恶寒:恶寒肢冷,倦怠无力,少气懒言,口淡不渴,尿清便溏,面白舌淡,脉沉迟无力。

阳盛格阴恶寒:恶肢冷,烦渴喜冷饮,胸中烦热,腹部扪之灼热,咽干口臭,溲黄便结,舌红苔黄,脉沉伏。

痰饮内停恶寒:恶寒,肢体沉重,胸腹满闷,纳呆,口渴不欲饮,苔腻脉滑。

疮疡恶寒:恶寒,甚则寒战,发热,疮疡局部肿痛发热,小便黄赤,大便秘结,舌苔黄,脉弦数或洪数。

寒疟恶寒:恶寒不发热,或热少寒多,休作有时,神疲肢倦,胸胁痞满,舌苔白腻,脉象弦迟。

鉴别分析风寒束表恶寒与寒中少阴恶寒:前者恶寒系风寒之邪外束,卫阳郁闭所致。

正邪交争则发热,卫阳不能舒展故头身疼痛,舌苔薄白、脉浮紧均为风寒表证。

治疗以辛温解表,发散风寒为原则,方选麻黄汤等加减。

后者恶寒系素体心肾阳虚,寒邪乘虚直中少阴所致。

心肾阳虚,阴寒内盛,正不胜邪,故见无热恶寒、身倦肢冷、脉微细等症。

治疗宜扶阳抑阴,方选四逆汤为代表方。

纵观二证虽均由外寒所引起,但风寒束表恶寒其寒邪在表,恶寒必伴有发热,且有头身重痛等一系列表寒证;寒中少阴恶寒其寒邪深达于里,但恶寒而无发热,且有下利清榖等阴寒内盛之症,两者不难区别。

医宗金鉴之伤寒心法要诀

医宗金鉴之伤寒心法要诀

《医宗金鉴·伤寒心法要诀》伤寒一证,仲景论中立三百九十七法,一百一十三方,神明变化,可谓既详且尽矣.其治杂证也,则有『金匮要略』分门别类,包举赅括,无非示人以规矩准绳,欲其触类傍通, 以应变于无穷也. 但其辞旨古奥, 义薀幽深, 条目繁多, 未易领会, 人多苦之. 兹特撮其要旨,编为歌诀,俾学者便于熟读默记,融会贯通,然后再玩味全书,则易读易解,有会心之乐,而无望洋之叹矣。

由此登堂入室,将见二千年来大法微言,昭如日月,不致尘封,庶几于斯道不无小补云尔。

一、太阳病脉证并治1、伤寒传经从阳化热从阴化寒原委六经为病尽伤寒,气同病异岂期然;推其形藏原非一,因从类化故多端。

明诸水火相胜义,化寒变热理何难;漫言变化千般状,不外阴阳表里间。

2、太阳风邪伤卫脉证中风伤卫脉浮缓,头项强痛恶寒风;病即发热汗自出,鼻鸣干呕桂枝功。

3、太阳寒邪伤营脉证伤寒伤营脉浮紧,头疼身痛恶寒风;无汗而喘已未热,呕逆麻黄汤发灵。

4、风寒营卫同病脉证中风浮紧遍身痛,头疼发热恶寒风,干呕无汗兼烦躁;伤寒身重乍时轻,浮缓呕逆无汗喘,头疼发热恶寒风,烦躁而无少阴证,营卫同病大青龙。

5、误服三汤致变救逆伤寒酒病桂勿与,呕吐不已血脓鲜,尺迟服麻致漏汗,恶风肢急小便难;微弱汗风青龙发,厥惕悸眩热仍然,身瞤振振欲擗地,桂加附子真武痊。

6、三阳受病传经欲愈脉证伤寒一日太阳病,欲吐烦躁数急传,阳明少阳证不见,脉静身和为不传。

二、阳明病脉证并治7、阳明表病脉证葛根浮长表阳明,缘缘面赤额头疼,发热恶寒而无汗,目痛鼻干卧不宁。

8、阳明热病脉证白虎烦渴热阳明, 汗出身热脉长洪, 不恶寒兮反恶热, 合柴兼见少阳经。

9、阳明腑病脉证胃实脉大腑阳明, 大便难兮脾约同, 蒸蒸潮热濈濈汗, 满痛始可议三承。

10、阳明慎汗慎下阳明表证反有汗,桂枝加葛中风传。

热证无汗亡津液, 燥渴仍从白虎痊。

胃实汗热原应下,恶寒浮缓表为先。

欲知定硬识失气,不转微涩下之冤。

舌滑尿白小便数, 便硬休攻导自安. 小便数多知便硬,无苦数少是津还。

伤寒心法要诀

伤寒心法要诀
六经传变
桂枝汤
虚证 腹满痛 表虚 气阴虚 心阳虚 邪凌心 兼有证 烧伤 腹满痛
喜按 自汗
体痛 体虚
心悸
烦躁 胸闷
奔豚
咳喘 项强 惊狂 拒按
桂枝 桂枝 加 加 芍 附 药 子 汤 汤
新 加 汤
小 健 中 汤
桂枝 甘 草 汤
桂 甘 龙 牡 汤
桂枝 桂枝 去 加 芍 桂 药 汤 汤
桂枝 加 厚 杏 汤
桂枝 桂枝 桂枝 加 加 救 葛 大 逆 根 黄 汤 汤 汤


桂枝忌:
酒客:舌苔浊腻。 吐家:上消化道溃疡、肿瘤、癌症。


附子忌:
请务必使用不含胆巴的炮附子。胆巴就等于防腐剂,会造成肝肾功能异常.甚至衰竭,害人性命 。 辨别有无含胆巴之方法:以舌尖舔一下炮附子,若有咸味即是有胆巴。
麻黄九禁
条文号 83 84 85 86 禁例 咽喉干燥 淋家 疮家 衄家 阴虚 阴虚兼下焦湿热 气血两虚 阴血亏虚 尿血 痉 额上陷脉急紧,直视不能 眴,不得眠 寒慄而振 恍惚心乱,小便已阴疼 吐蛔 病机 误汗变证 推荐治法 滋阴解表 育阴清热,兼散表邪 补气养气兼解表 滋阴解表
少阴篇 热化
寒化
咽痛
兼表
里虚
甘草汤
泻火 养阴
利尿 养阴
苦酒汤 麻黄 麻黄 附子 附子 细辛汤 甘草汤 真 武 汤 附 子 汤 黄连 阿胶 汤
里寒、宜四逆辈
半夏汤
猪 苓 汤
少阴之为病、脉微细、欲寐也
猪肤汤
厥阴篇
肝寒 犯胃

蛔厥 及久利
正虚阳郁 唾脓血 泄利
食入 即吐
里寒
吴茱萸汤
乌梅丸
麻黄 升麻汤
干芩 连参汤

医宗金鉴-伤寒心法要诀(八)

医宗金鉴-伤寒心法要诀(八)

医宗金鉴-伤寒心法要诀(八)方名:干姜附子汤白通汤白通加人尿猪胆汁汤四逆汤通脉四逆汤茯苓四逆汤理中汤桂枝人参汤附子理中汤治中汤方歌姜附加葱白通剂,更加尿胆治格阳。

加草四逆葱通脉,加参茯苓四逆方。

理中参术干姜草,加桂桂枝人参汤。

加附名曰附子理,加入青陈治中汤。

方剂干姜附子汤《伤寒论》:干姜一两辛热、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味辛热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顿服。

《内经》曰:寒淫所胜,平以辛热。

虚寒大甚,是以辛热胜剂之也。

白通汤《伤寒论》:姜附加葱白通剂白通汤=干姜附子汤+葱白四茎辛温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温再服。

《内经》曰: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

葱白之辛,以通阳气;姜、附之辛,以散阴寒。

白通加人尿猪胆汁汤《伤寒论》:更加尿胆治格阳百通加人尿猪胆汁汤=白通汤+人尿五合咸寒、猪胆汁一合苦寒上五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纳胆汁、人尿,和令相得,分温再服。

若无,胆亦可用。

四逆汤《伤寒论》:加草四逆葱通脉四逆汤=干姜附子汤(干姜一两半)+甘草二两,炙,味甘平《内经》曰:寒淫于内,治以甘热。

又曰:寒淫所胜,平以辛热。

甘草、姜、附相合,为甘辛大热之剂,乃可发散阴阳之气。

上三味,呋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

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

通脉四逆汤《伤寒论》:加草四逆葱通脉通脉四逆汤=四逆汤(附子大者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干姜三两,强人可四两)上三味,以水三升,u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其脉即出者,愈。

面色赤者,加葱九茎。

腹中痛者,去葱,加芍药二两。

呕者,加生姜二两。

咽痛者,去芍药,加桔梗一两。

利止脉不出者,去桔梗,加人参二两。

茯苓四逆汤《伤寒论》:加参茯苓四逆方茯苓四逆汤=四逆汤+茯苓六两味甘平、人参一两味甘温四逆汤以补阳,加茯苓、人参以益阴。

上五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理中丸《伤寒论》:理中人参甘温白术甘温干姜辛热炙甘草甘平各三两《内经》曰: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用甘补之。

伤寒心法要诀-清-吴谦

伤寒心法要诀-清-吴谦

伤寒心法要诀-清-吴谦伤寒心法要诀清吴谦卷一伤寒一证,仲景论中立三百九十七法,一百一十三方,神明变化,可谓既详且尽矣。

其治杂证也,则有《金匮要略》,分门别类,包举该括,无非示人以规矩准绳,欲其触类傍通,以应变于无穷也。

但其辞旨古奥,义蕴幽深。

条目繁多,未易领会,人多苦之。

兹特撮其要旨,编为歌诀,俾学人便于熟读默记,融会贯通,然后再玩味全书,则易读易解,有会心之乐,而无望洋之叹矣。

由此登堂入室,将见二千年来大法微言,昭如日月,不致尘封,庶几于斯道不无小补云尔。

卷一伤寒传经从阳化热从阴化寒原委六经为病尽伤寒,气同病异岂期然,推其形脏原非一,因从类化故多端。

明诸水火相胜义,化寒变热理何难,漫言变化千般状,不外阴阳表里间。

【注】六经,谓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也。

为病尽伤寒,谓六经为病,尽伤寒之变化也。

气同,为天之六气,感人为病同也。

病异,谓人受六气生病异也。

岂期然,谓不能预先期其必然之寒热也。

推其形脏原非一,谓推原其人形之浓薄,脏之虚实非一也。

因从类化故多端,谓人感受邪气虽一,因其形脏不同,或从寒化,或从热化,或从虚化,或从实化,故多端不齐也。

明诸水火相胜义,谓水胜则火灭,火胜则水干也。

化寒变热理何难,谓邪至其经,或从阴化为寒,或从阳变为热,即水火相胜从化之理,何难明也。

漫言变化千般状二句,谓伤寒变化千般、总不外乎阴阳表里间也。

卷一太阳风邪伤卫脉证中风伤卫脉浮缓,头项强痛恶寒风,病即发热汗自出,鼻鸣干呕桂枝功。

【注】中风,病名也。

伤卫,谓风伤卫也。

脉浮缓,谓中风脉也。

头痛项强,恶寒恶风,发热汗自出,鼻鸣干呕,谓中风证也。

桂枝功,谓桂枝汤功能治中风虚邪也。

详太阳上篇。

卷一太阳寒邪伤营脉证伤寒伤营脉浮紧,头疼身痛恶寒风,无汗而喘已未热,呕逆麻黄汤发灵。

【注】伤寒,病名也。

伤营,谓寒伤营也。

脉浮紧,谓伤寒脉也。

头疼身痛,恶寒恶风,无汗而喘,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呕逆,谓伤寒证也。

麻黄汤发,谓伤寒实邪,当与麻黄汤发汗最灵也。

《伤寒心法要诀》卷三汇方

《伤寒心法要诀》卷三汇方

《伤寒心法要诀》卷三汇方汇方桂枝汤小建中汤当归建中汤黄建中汤桂枝加葛根汤桂枝新加汤当归四逆汤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桂枝加附子汤芍药甘草汤桂枝甘草汤桂枝芍药草姜枣,加饴归曰建中,加葛根汤加干葛,新加倍芍加参称。

当归四逆归通细,更加吴萸姜用生,加附子汤加附子,去桂去芍两名兴。

【注】桂枝汤,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也。

根据本方倍芍药加饴糖,名小建中汤,更加当归,名当归建中汤,更加黄,名黄建中汤。

根据本方加葛根,名桂枝加葛根汤。

根据本方倍芍药加人参,名桂枝新加汤。

根据本方加当归、通草、细辛,名当归四逆汤,更加吴茱萸、生姜,名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

根据本方加附子,名桂枝加附子汤。

根据本方去桂枝,名芍药甘草汤。

根据本方去芍药,名桂枝甘草汤。

桂枝去芍药加茯苓白术汤苓桂术甘汤茯苓甘草汤茯苓棱枝甘草大枣汤桂枝去芍加苓术,苓桂术甘去枣姜,茯苓甘草生姜桂,加枣除姜大枣汤。

【注】桂枝去芍药加茯苓白术汤,即桂枝、甘草、生姜、大枣、茯苓、白术也。

根据本方减去大枣、生姜,即苓桂术甘汤也。

茯苓甘草汤,即茯苓、甘草、桂枝、生姜也,根据本方加大枣减生姜,即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也。

葛根汤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二麻黄一汤桂枝二越婢一汤葛根桂枝加麻葛,合麻桂麻各半汤,桂二麻一麻减半,桂二越一桂倍方。

【注】葛根汤,即桂枝汤加麻黄、葛根也。

桂枝麻黄各半汤,即桂枝汤、麻黄汤二方合剂也。

桂枝二麻黄一汤,即桂枝汤合减一半麻黄汤也。

桂枝二越婢一汤,即越婢汤合加一倍桂枝汤也。

麻黄汤大青龙汤越婢汤越婢加附子汤越婢加半夏汤麻黄麻桂甘草杏,加膏姜枣大青龙,越婢大青减桂杏,加附加半风水清。

【注】麻黄汤,麻黄、桂枝、甘草、杏仁也。

根据本方加石膏、生姜、大枣,名大青龙汤。

根据大青龙汤减桂枝、杏仁,名越婢汤,治风水病之肌热者。

若阳虚恶寒,加附子,名越婢加附子汤。

喘咳上气,加半夏,名越婢加半夏汤。

当分别而施治也。

麻黄加术汤三拗汤麻杏石甘汤麻黄加术风湿痛,三去桂喘寒风,加膏麻杏石甘剂,外寒内热喘收功。

医宗金鉴之伤寒心法要诀doc

医宗金鉴之伤寒心法要诀doc

医宗金鉴之伤寒心法要诀《医宗金鉴》是明代医学家吴鞠通所编写的一本医书,被誉为中医界的“金字招牌”。

伤寒是常见的疾病,伤及人体心脏,其症状复杂,常需在临床中进行合理的诊断和治疗。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医宗金鉴》中关于伤寒的心法要诀。

什么是伤寒?伤寒是一种由伤风寒邪导致的传染病。

其病因、症状及临床表现非常复杂,而且易于引起并发症,给患者带来较高的健康风险。

伤寒具有节律性、寒热交替及中医六经相应等特点。

医宗金鉴中的伤寒心法要诀心法原则《医宗金鉴》中介绍了治疗伤寒的一些关键思路,如“唇口燥渴,不能过食,汗出则渴,反便结危,此为胃口脾虚热盛,不可以辛凉散寒为主”,“太阳证须汗出而愈,少阳证须汗出而不可”,“升降失常而为病者,皆当调其升降,善从其所在调之有获效”。

这些心法原则基本概括了伤寒的治疗原则及方向。

饮食调理伤寒治疗中,饮食调理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在恢复患者体力过程中。

医宗金鉴提出了“黄芪加减汤”,“参麦理中丸”等治疗方案,同时还介绍了一些易餐和适当的清淡饮食,如薏粥、粥糜、莲子粥、梨汤、竹叶汤等,以促进患者身体的恢复。

针灸配合针灸是一种非常有效的伤寒治疗方式。

在伤寒治疗中,医宗金鉴提出了“按痛取穴法”,“热针刺金陵十二针”,“冷散敷背法”,“甘草贴固肝胆经穴”,“三阴交补肾法”等一些常用的针灸治疗方法。

中药配方除了针灸及饮食之外,中药方剂更是治疗伤寒最常用的手段之一。

《医宗金鉴》中提供了一些有效的方剂,如“白虎加人参汤”,“五苓散加泽泻、茯苓解毒汤”等方剂,通过用药调理患者体内的阴阳平衡,从而有效治疗伤寒。

伤寒是一种常见的传染病,其治疗手段及方法复杂多样。

《医宗金鉴》中关于伤寒的心法要诀非常有价值,值得我们在临床中认真和应用。

希望本文能让大家更好地了解伤寒的治疗方法和原则,以便在临床中更好的为患者服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伤寒心法要诀<篇名>伤寒传经从阳化热从阴化寒原委属性:六经为病尽伤寒,气同病异岂期然,推其形藏原非一,因从类化故多端。

明诸水火相胜义,化寒变热理何难,漫言变化千般状,不外阴阳表里间。

<篇名>太阳风邪伤卫脉证属性:中风伤卫脉浮缓,头项强痛恶寒风,病即发热汗自出,鼻鸣干呕桂枝功。

<篇名>太阳寒邪伤营脉证属性:伤寒伤营脉浮紧,头疼身痛恶寒风,无汗而喘已未热,呕逆麻黄汤发灵。

<篇名>风寒营卫同病脉证属性:中风浮紧遍身痛,头疼发热恶寒风,干呕无汗兼烦躁;伤寒身重乍时轻,浮缓呕逆无汗喘,头疼发热恶寒风,烦躁而无少阴证,营卫同病大青龙。

<篇名>误服三汤致变救逆属性:伤寒酒病桂勿与,呕吐不已血脓鲜,尺迟服麻致漏汗,恶风肢急小便难,微弱汗风青龙发,厥惕悸眩热仍然,身振振欲擗地,桂加附子真武痊。

<篇名>三阳受病传经欲愈脉证属性:伤寒一日太阳病,欲吐烦躁数急传、阳明少阳证不见,脉静身和为不传。

<篇名>阳明表病脉证属性:葛根浮长表阳明,缘缘面赤额头疼,发热恶寒而无汗,目痛鼻干卧不宁。

<篇名>阳明热病脉证属性:白虎烦渴热阳明,汗出身热脉长洪,不恶寒兮反恶热,合柴兼见少阳经。

<篇名>阳明腑病脉证属性:胃实脉大腑阳明,大便难兮脾约同,蒸蒸潮热汗,满痛始可议三承。

<篇名>阳明慎汗慎清慎下属性:阳明表证反有汗,桂枝加葛中风传。

热证无汗亡津液,燥渴仍从白虎痊,胃实汗热原应下,恶寒浮缓表为先。

欲知定硬识矢气,不转微涩下之冤。

舌滑尿白小便数,便硬休攻导自安。

小便数多知便硬,无苦数少是津还。

<篇名>少阳脉证属性:往来寒热胸胁满,脉弦目眩而耳聋,口苦默默不欲食,心烦喜呕少阳经,或渴或咳身微热,或胁硬痛腹中疼,或悸不呕尿不利,舌苔滑白小柴宗。

<篇名>少阳病用柴胡汤加减法属性:胸烦不呕去参夏,加蒌若渴半易根,腹痛去芩加芍药,心悸尿秘苓易芩,胁下痞硬枣易蛎,不渴微热桂易参,咳去参枣加干味,小柴临证要当斟。

<篇名>少阳禁汗禁吐禁下属性:少阳三禁要详明,汗谵吐下悸而惊,甚则吐下利不止,水浆不入命难生。

<篇名>少阳可吐可汗可下属性:胸满热烦栀子豉,痞硬冲喉瓜蒂平,发热恶寒肢烦痛,微呕支结柴桂宁。

郁郁微烦呕不止,心下痛硬大柴攻,误下柴胡证仍在,复与柴胡振汗生。

<篇名>三阳合病并病属性:合病两三经同病,并病传归并一经。

二阳合病满喘发,自利葛根呕半同。

太少利芩呕加半,明少弦负顺长生,滑数宿食大承气,三阳合病腹膨膨,口燥身重而谵语,欲眠合目汗蒸蒸,遗尿面垢参白虎,浮大汗下禁当应。

二阳并病汗不彻,面赤怫郁大青龙,表罢潮热手足汗,便难谵语大承攻。

太少头项痛眩冒,心下痞硬如结胸,禁汗吐下惟宜刺,谵惊不食利多凶。

<篇名>三阴受病传经欲愈脉证属性:伤寒三日三阳尽,热微烦躁入阴传,其人能食而不呕,脉小尿清为不传。

<篇名>太阴阴邪脉证属性:太阴阴邪沉迟脉,吐食腹满有时疼,手足自温利不渴,理中汤主悸加苓,腹满去术加附子,吐多去术加姜生,虽吐下多还用术,渴欲得水倍术宁,欲作奔豚术易桂,干姜寒倍参腹疼。

<篇名>太阴阳邪脉证属性:阳邪嗌干腹满痛,误下时痛大实疼,大承桂枝加芍大,脉弱芍大当审行。

<篇名>太阴阳明表里同病属性:腹满时减复如故,此是寒虚气上从,腹满不减不大便,转属阳明乃可攻。

<篇名>少阴阴邪脉证属性:少阴阴邪脉沉细,背寒欲寐口中和,咽痛腹痛骨节痛,厥利清谷四逆瘥。

<篇名>少阴阳邪脉属性:少阴阳邪沉细数,口燥咽干大承汤,少阴心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是主方。

<篇名>少阴太阳表里同病属性:少阴脉沉反发热,麻黄附子细辛汤,若二三日无里证,减辛加草用之良。

<篇名>厥阴阴邪脉证属性:厥阴阴邪微细厥,肤冷脏厥躁难安,囊缩舌短苔滑黑,四逆当归四逆先,少满痛厥姜萸入,蛔厥静而复时烦,得食而呕蛔闻臭,烦因蛔动乌梅丸。

<篇名>厥阴阳邪脉证属性:阳邪热厥厥而热,消渴热气撞心疼。

烦满囊缩舌焦卷,便硬尚任大承攻,四逆不分四逆散,咳加姜味下利同,悸加桂枝腹痛附,下重薤白秘尿苓。

<篇名>少阴厥阴外热里寒脉证属性:少阴里寒外热证,面赤身反不恶寒,厥利清谷脉微绝,通脉四逆主之先,利止参加脉不出,葱入面色赤炎炎,腹痛加芍咽桔梗,呕加圣药用姜鲜。

<篇名>两感属性:一日太阳少阴病,头痛口干渴而烦。

二日阳明太阴病,满不欲食身热谵。

三日少阳厥阴病,耳聋囊缩厥逆寒,水浆不入神昏冒,六日气尽命难全。

<篇名>汗下失宜致变坏证属性:太阳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不解致逆成坏证,观其脉证犯何经,难辨阴阳六经证,重困垂危莫可凭,惟用独参煎冷服,鼻上津津有汗生。

<篇名>表证属性:表证宜汗太阳经,无汗发热恶寒风,头项强痛身体痛,若出自汗表虚明。

<篇名>里证属性:里证宜下不大便,恶热潮热汗蒸蒸,燥干谵语满硬痛,便溏为虚不可攻。

<篇名>阳证属性:阳证身轻气高热,目睛了了面唇红,热烦口燥舌干渴,指甲红兮小便同。

<篇名>阴证属性:阴证身重息短冷,目不了了色不红,无热欲卧厥吐利,小便白兮爪甲青。

<篇名>阳盛格阴属性:阳盛格阴身肢厥,恶热烦渴大便难,沉滑爪赤小便赤,汗下清宜阴自完。

<篇名>阴盛格阳属性:阴盛格阳色浅赤,发热不渴厥而烦,下利尿清爪青白,浮微通脉复阳还。

<篇名>阳毒属性:阳毒热极失汗下,舌卷焦黑鼻煤烟,昏噤发狂如见鬼,咽疼唾血赤云斑。

六七日前尚可治,表里俱实黑奴丸,热盛解毒里实下,表实三黄石膏煎。

<篇名>阴毒属性:阴毒寒极色青黑,咽痛通身厥冷寒,重强身疼如被杖,腹中绞痛若石坚,或呕或利或烦躁,或出冷汗温补先,无汗还阳退阴汗,急灸气海及关元。

<篇名>表热里热阴热阳热属性:发热无时热翕翕,炊笼腾越热蒸蒸,表热尿白里热赤,外需麻桂内凉承,燥干烦渴为阳热,厥利外热属阴经,阳热宜清白虎辈,阴热四逆与白通。

<篇名>恶寒背恶寒辨属性:恶寒表里阴阳辨,发热有汗表为虚,发热无汗表实证,实以麻黄虚桂枝。

无热恶寒发阴里,桂枝加附颇相宜,背寒口和阴附子,口燥渴阳白虎需。

<篇名>恶风属性:风寒相因相离少,三阳俱有恶寒风,恶风属阳法从表,三阴恶寒无恶风。

<篇名>头痛属性:三阳头痛身皆热,无热吐沫厥阴经,不便尿红当议下,尿白犹属表未清。

<篇名>项强属性:项背几几强太阳,脉浮无汗葛根汤,有汗桂枝添葛入,脉沉栝蒌桂枝方。

结胸项强如柔痉,大陷胸丸下必康。

但见少阳休汗下,柴胡去半入蒌良。

<篇名>身痛属性:身痛未汗表实证,汗后身疼属表虚;桂加生姜参芍药,尺迟血少建中耆,少阴沉厥附子治,厥阴汗利四逆医,风湿尽痛难转侧,掣引烦疼桂附宜。

<篇名>烦躁不眠懊属性:躁身不静烦心扰,不躁难眠作热观,懊烦烦甚无冷病,惟躁阴阳表里看。

诸烦无论三法后,便软栀竹等汤煎,便硬白虎三承气,躁同阴见便属寒。

<篇名>自汗头汗属性:自汗热越多急下,更兼热利不休凶,头汗热蒸不得越,黄湿水火血皆成。

<篇名>手足汗属性:手足然汗出,便硬尿利本当攻,寒中汗冷尿不利,攻之固瘕泻澄清。

<篇名>潮热、时热属性:午后一发为潮热,无休发热汗蒸蒸,时热自汗无里证,先时与药桂枝称。

<篇名>谵语、郑声属性:谵语为实声长壮,乱言无次数更端,郑声为虚音短细,频言重复更呢喃。

同阳经见均属热,同阴经见总为寒。

阳无可攻当清解,阴不能温清补痊。

<篇名>渴证属性:三法伤津胃燥干,阳往乘阴渴亦然,渴欲饮水少少与,莫使停留饮病干。

太阳五苓尿不利,阳明白虎饮连连,少阳证具心烦渴,小柴去半粉加添。

<篇名>舌苔属性:舌心外候本泽红,红深赤色热为轻,外红内紫为热重,滑白寒表少阳经,沉迟细紧脏寒结,干薄气液两虚空,黄黑苔润里热浅,焦干刺裂热深明,黑滑若与三阴见,水来克火百无生。

<篇名>胸胁满痛属性:邪气传里必先胸,由胸及胁少阳经。

太阳脉浮惟胸满,过经不解有阳明。

干呕潮热胸胁满,大柴加硝两解行。

心腹引胁硬满痛,干呕尿秘十枣攻。

<篇名>呕吐属性:呕病因何属少阳?表入里拒故为殃,太阳之呕表不解,食谷欲呕在胃阳,太阴有吐而无呕,厥阴涎沫吐蛔长,少阴呕利有水气,饮呕相因是水乡。

<篇名>往来寒热如疟寒热属性:往来寒热少阳证,寒热相因小柴胡,如疟寒热三五发,太阳麻桂等汤除。

<篇名>目眩耳聋属性:少阳目眩神自正,诸逆昏乱不能生,重蝎耳聋湿温汗,不语面色变身青。

<篇名>腹满痛属性:腹满时痛不足证,腹满大痛有余名。

误下邪陷太阴里,汗热便硬转阳明。

<篇名>吐证属性:中寒吐食不能食,不渴而厥吐寒虚,得食吐渴火为逆,饮吐相因水病居。

<篇名>热利寒利属性:热利尿红渴粘秽,寒利澄清小便白,理中不应宜固涩,仍然不应利之瘥。

<篇名>但欲寐属性:行阴嗜卧无表里,呼醒复睡不须惊,风温脉浮热汗出,多眠身重息鼾鸣。

<篇名>阴阳咽痛属性:咽痛干肿为阳热,不干不肿属阴寒,阳用甘桔等汤治,阴用甘桔附姜攒。

<篇名>气上冲属性:气撞吐蛔厥阴本,无蛔阳表桂枝汤,少腹急引烧散,冲喉难息瓜蒂良。

<篇名>饥不欲食属性:饥不欲食吐蛔厥,下后不食属阳明,懊头汗栀子豉,厥紧心烦邪在胸。

<篇名>手足厥逆属性:太阴手足温无厥,少阴厥冷不能温,厥阴寒厥分微甚,热厥相因辨浅深。

<篇名>少腹满痛属性:少腹满而按之痛,厥逆尿白冷膀胱,不厥血蓄小便利,小便不利水为殃。

<篇名>神昏狂乱蓄血发狂属性:神昏胃热重阳狂,三黄三承白解汤。

蓄血发狂小便利,少腹硬痛属太阳,阳明蓄血大便黑,其人如狂而喜忘,桃仁承气抵当治,须识作汗奄然狂。

<篇名>循衣摸床属性:循衣摸床有二因,太阳火劫热伤阴,小便利生不利死,阳明热极热弥深,皆缘三法失成坏,脉实堪下弱难禁,虚实阴阳难辨处,独参六味可回春。

<篇名>太阳阳邪停饮属性:太阳阳邪有水逆,消渴发热汗出烦,小便不利水入吐,脉浮而数五苓攒。

<篇名>太阳阴邪停饮属性:太阳阴邪有水气,伤寒无汗热烘烘,主证干呕咳微喘,外发内散小青龙,小便不利少腹满,下利除麻共入苓,噎麻易附喘加杏,渴加花粉减半平。

<篇名>少阴阳邪停饮属性:少阴阳邪有停饮,六七日反不得眠,下利而渴咳而呕,小便不利猪苓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