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宗金鉴之伤寒心法要诀

合集下载

医宗金鉴-伤寒心法要诀(九)

医宗金鉴-伤寒心法要诀(九)

医宗金鉴-伤寒心法要诀(九)方名:五苓散春泽汤五苓甘露饮苍附五苓散茵陈五苓散胃苓汤方歌五苓停水尿不利,內蓄膀胱外太阳。

二苓泽术桂分用,虚渴加参春泽汤。

甘露寒水膏滑入,苍附内寒附子苍。

茵陈发黄小便涩,食泻合胃胃苓方。

方剂五苓散《伤寒论》:二苓(茯苓十八铢味甘辛、猪苓十八铢(去皮)味甘平)泽泻一两六铢味酸咸白术十八铢味甘平桂枝半两(去皮)味辛热分用上五味,捣为散,以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

多饮暖水,汗出愈。

如法将息。

淡者,一也。

口入一而为甘,甘甚而反淡,甘缓则淡渗。

猪苓,白术、茯苓三味之甘,润虚燥而利津液;咸味下泄为阴,泽泻之咸,以泄伏水;辛甘发散为阳,桂枝之辛甘,以和肌表。

春泽汤《证治要诀类方》:虚渴加人参春泽汤。

方以五苓散淡渗利湿,加人参益气生津。

治伤暑,泻止仍渴者。

附:春泽汤《奇效良方》:五苓散(泽泻三钱、猪苓、茯苓、白术各二钱、桂心一钱)+柴胡一钱、人参、麦门冬各一钱半。

渴甚去桂,加五味子,黄连各二钱。

为粗末,每服七钱,加灯芯二十茎,水煎,食远服。

方以五苓散化气利湿,加柴胡调理枢机,通畅三焦,人参、麦冬补气养阴。

治伏暑发热,烦渴引饮,小便不利。

五苓甘露饮:甘露寒水石石膏滑石入苍附五苓散:苍附内寒附子苍耳子。

茵陈五苓散《金匮要略》:茵陈发黄小便涩茵陈五苓散=五苓散五分+茵陈蒿末十分上二物和,先食饮方寸匕,日三服。

胃苓汤《丹溪心法》:食泻合平胃散胃苓方。

胃苓汤=五苓散+平胃散为粗末,每服五钱,加生姜五片,大枣二枚,水煎服。

原文五苓散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

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71)发汗已解,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饮水者,少少与之,胃气得润则愈。

若脉浮者,表未解也;饮水多,而小便少者,谓之消渴,里热甚实也;微热消渴者,热未成实,上焦燥也,与五苓散,生津液和表里。

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

(72)发汗已,脉浮数者,表邪未尽也。

2020年医宗金鉴之伤寒心法要诀(背诵版)

2020年医宗金鉴之伤寒心法要诀(背诵版)

作者:空青山作品编号:89964445889663Gd53022257782215002时间:2020.12.13《医宗金鉴·伤寒心法要诀》伤寒一证,仲景论中立三百九十七法,一百一十三方,神明变化,可谓既详且尽矣.其治杂证也,则有『金匮要略』分门别类,包举赅括,无非示人以规矩准绳,欲其触类傍通, 以应变于无穷也. 但其辞旨古奥, 义薀幽深, 条目繁多, 未易领会, 人多苦之. 兹特撮其要旨,编为歌诀,俾学者便于熟读默记,融会贯通,然后再玩味全书,则易读易解,有会心之乐,而无望洋之叹矣。

由此登堂入室,将见二千年来大法微言,昭如日月,不致尘封,庶几于斯道不无小补云尔。

一、太阳病脉证并治1、伤寒传经从阳化热从阴化寒原委六经为病尽伤寒,气同病异岂期然;推其形藏原非一,因从类化故多端。

明诸水火相胜义,化寒变热理何难;漫言变化千般状,不外阴阳表里间。

2、太阳风邪伤卫脉证中风伤卫脉浮缓,头项强痛恶寒风;病即发热汗自出,鼻鸣干呕桂枝功。

3、太阳寒邪伤营脉证伤寒伤营脉浮紧,头疼身痛恶寒风;无汗而喘已未热,呕逆麻黄汤发灵。

4、风寒营卫同病脉证中风浮紧遍身痛,头疼发热恶寒风,干呕无汗兼烦躁;伤寒身重乍时轻,浮缓呕逆无汗喘,头疼发热恶寒风,烦躁而无少阴证,营卫同病大青龙。

5、误服三汤致变救逆伤寒酒病桂勿与,呕吐不已血脓鲜,尺迟服麻致漏汗,恶风肢急小便难;微弱汗风青龙发,厥惕悸眩热仍然,身瞤振振欲擗地,桂加附子真武痊。

6、三阳受病传经欲愈脉证伤寒一日太阳病,欲吐烦躁数急传,阳明少阳证不见,脉静身和为不传。

二、阳明病脉证并治7、阳明表病脉证葛根浮长表阳明,缘缘面赤额头疼,发热恶寒而无汗,目痛鼻干卧不宁。

8、阳明热病脉证白虎烦渴热阳明, 汗出身热脉长洪, 不恶寒兮反恶热, 合柴兼见少阳经。

9、阳明腑病脉证胃实脉大腑阳明, 大便难兮脾约同, 蒸蒸潮热濈濈汗, 满痛始可议三承。

10、阳明慎汗慎下阳明表证反有汗,桂枝加葛中风传。

《伤寒心法要诀》卷三伤寒附法

《伤寒心法要诀》卷三伤寒附法

《伤寒心法要诀》卷三伤寒附法伤寒附法伤寒传变大法,已详《伤寒论注》及《心法要诀》中矣。

然近世治四时伤寒者,咸用河间两解等法,每多神效,诚治斯证之捷法也。

今复采双解散。

防风通圣散诸经验名方,编为歌诀,附于心法之后,俾后之学人,知所变通,庶几于伤寒一证,经权常变,有所遵循,而无遗法云。

双解散完素解利初法双解通圣合六一,四时温热正伤寒,两许为剂葱姜豉,汗下兼行表里宣,强者加倍弱减半,不解连进自然安,若因汗少麻倍入,便硬硝黄加倍添。

【注】名曰双解散者,以其能发表攻里,即防风通圣散、六一散二方合剂也。

河间制此,解利四时冬温春温,夏热秋热,正令伤寒。

凡邪在三阳表里不解者,以两许为剂,加葱、姜、淡豆豉煎服之,候汗下兼行,表里即解。

形气强者,两半为剂,形气弱者,五钱为剂。

若初服因汗少不解,则为表实,倍加麻黄以汗之。

因便硬不解,则为里实,倍加硝黄以下之,连进二、三服;必令汗出下利而解也。

今人不知其妙,以河间过用寒凉,仲景伤寒初无下法,弃而不用,深可惜也。

不知其法神捷,莫不应手取效,从无寒中痞结之变,即有一、二不解者,非未尽法之善,则必已传阳明,故不解也。

防风通圣散详在后。

河间解利后法汗下已通仍不解,皆因不彻已传经,内热烦渴甘露饮,甚用白虎解毒清,有表热烦柴葛解,表实大热三黄宁,里热尿赤凉天水,胃实不便大柴承。

【注】服双解散,汗下已通而仍不解者,皆因汗之彻,或已传经治之不及也。

若表已解而里有微热烦渴者,用桂苓甘露饮,以和太阳之里。

若内热太甚,大热、大烦、大渴者,用白虎汤合黄连解毒汤,以清阳明之里。

若表未解又传阳明,身热而烦,用柴葛解肌汤,以解两阳之邪。

若表实无汗,大热而烦,用三黄石膏汤以清表里之热。

若里有热,尿赤而涩者,用凉膈散合天水散以清利之。

若胃实潮热不大便有微表者,用大柴胡汤下之。

无表者三承气汤下之。

桂苓甘露饮、白虎汤、大柴胡汤、三承气汤,已详伤寒要诀。

六一散、凉膈散,详在《杂病要诀》。

防风通圣散防风通圣治风热,郁在三焦表里中,气血不宣经络壅,栀翘芩薄草归芎,硝黄芍术膏滑石,麻黄桔梗共防荆,利减硝黄呕姜半,自汗麻去桂枝增。

医宗金鉴伤寒心法要诀白话解

医宗金鉴伤寒心法要诀白话解

医宗金鉴伤寒心法要诀白话解医宗金鉴是中国古代医学著作,其中包含了伤寒心法要诀。

伤寒心法是指在诊断和治疗伤寒病时,要重视心脏的作用和症状。

下面是伤寒心法要诀的白话解释:
1.伤寒病的特征是心脏的症状明显,因此要着重观察心脏的症状。

2.在诊断伤寒病时,要注意观察心脏的症状,包括心悸、心绞痛、心慌、心力衰竭等。

3.在治疗伤寒病时,要根据不同的心脏症状使用不同的药物,以缓解心脏的症状。

4.在治疗伤寒病时,要注意调节心脏功能,使心脏能够平稳运转。

5.在治疗伤寒病时,要注意心脏症状的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6.在治疗伤寒病时,要注意保护心脏,避免发生心脏损伤。

7.在治疗伤寒病时,要注意预防心脏病发作,通过调节生活方式、保持良好心理状态等方式维护心脏健康。

总之,伤寒心法要诀是指在诊断和治疗伤寒病时,要重视心脏的作用和症状,并采取适当的治疗方案,以缓解心脏的症状,保护心脏健康。

伤寒心法要诀

伤寒心法要诀

伤寒心法要诀<篇名>伤寒传经从阳化热从阴化寒原委属性:六经为病尽伤寒,气同病异岂期然,推其形藏原非一,因从类化故多端。

明诸水火相胜义,化寒变热理何难,漫言变化千般状,不外阴阳表里间。

<篇名>太阳风邪伤卫脉证属性:中风伤卫脉浮缓,头项强痛恶寒风,病即发热汗自出,鼻鸣干呕桂枝功。

<篇名>太阳寒邪伤营脉证属性:伤寒伤营脉浮紧,头疼身痛恶寒风,无汗而喘已未热,呕逆麻黄汤发灵。

<篇名>风寒营卫同病脉证属性:中风浮紧遍身痛,头疼发热恶寒风,干呕无汗兼烦躁;伤寒身重乍时轻,浮缓呕逆无汗喘,头疼发热恶寒风,烦躁而无少阴证,营卫同病大青龙。

<篇名>误服三汤致变救逆属性:伤寒酒病桂勿与,呕吐不已血脓鲜,尺迟服麻致漏汗,恶风肢急小便难,微弱汗风青龙发,厥惕悸眩热仍然,身振振欲擗地,桂加附子真武痊。

<篇名>三阳受病传经欲愈脉证属性:伤寒一日太阳病,欲吐烦躁数急传、阳明少阳证不见,脉静身和为不传。

<篇名>阳明表病脉证属性:葛根浮长表阳明,缘缘面赤额头疼,发热恶寒而无汗,目痛鼻干卧不宁。

<篇名>阳明热病脉证属性:白虎烦渴热阳明,汗出身热脉长洪,不恶寒兮反恶热,合柴兼见少阳经。

<篇名>阳明腑病脉证属性:胃实脉大腑阳明,大便难兮脾约同,蒸蒸潮热汗,满痛始可议三承。

<篇名>阳明慎汗慎清慎下属性:阳明表证反有汗,桂枝加葛中风传。

热证无汗亡津液,燥渴仍从白虎痊,胃实汗热原应下,恶寒浮缓表为先。

欲知定硬识矢气,不转微涩下之冤。

舌滑尿白小便数,便硬休攻导自安。

小便数多知便硬,无苦数少是津还。

<篇名>少阳脉证属性:往来寒热胸胁满,脉弦目眩而耳聋,口苦默默不欲食,心烦喜呕少阳经,或渴或咳身微热,或胁硬痛腹中疼,或悸不呕尿不利,舌苔滑白小柴宗。

<篇名>少阳病用柴胡汤加减法属性:胸烦不呕去参夏,加蒌若渴半易根,腹痛去芩加芍药,心悸尿秘苓易芩,胁下痞硬枣易蛎,不渴微热桂易参,咳去参枣加干味,小柴临证要当斟。

医宗金鉴之伤寒心法要诀(背诵版)

医宗金鉴之伤寒心法要诀(背诵版)

《医宗金鉴·伤寒心法要诀》伤寒一证,仲景论中立三百九十七法,一百一十三方,神明变化,可谓既详且尽矣.其治杂证也,则有『金匮要略』分门别类,包举赅括,无非示人以规矩准绳,欲其触类傍通,以应变于无穷也.但其辞旨古奥,义薀幽深,条目繁多,未易领会,人多苦之.兹特撮其要旨,编为歌诀,俾学者便于熟读默记,融会贯通,然后再玩味全书,则易读易解,有会心之乐,而无望洋之叹矣。

由此登堂入室,将见二千年来大法微言,昭如日月,不致尘封,庶几于斯道不无小补云尔。

一、太阳病脉证并治1、伤寒传经从阳化热从阴化寒原委六经为病尽伤寒,气同病异岂期然;推其形藏原非一,因从类化故多端。

明诸水火相胜义,化寒变热理何难;漫言变化千般状,不外阴阳表里间。

2、太阳风邪伤卫脉证中风伤卫脉浮缓,头项强痛恶寒风;病即发热汗自出,鼻鸣干呕桂枝功。

3、太阳寒邪伤营脉证伤寒伤营脉浮紧,头疼身痛恶寒风;无汗而喘已未热,呕逆麻黄汤发灵。

4、风寒营卫同病脉证中风浮紧遍身痛,头疼发热恶寒风,干呕无汗兼烦躁;伤寒身重乍时轻,浮缓呕逆无汗喘,头疼发热恶寒风,烦躁而无少阴证,营卫同病大青龙。

5、误服三汤致变救逆伤寒酒病桂勿与,呕吐不已血脓鲜,尺迟服麻致漏汗,恶风肢急小便难;微弱汗风青龙发,厥惕悸眩热仍然,身瞤振振欲擗地,桂加附子真武痊。

6、三阳受病传经欲愈脉证伤寒一日太阳病,欲吐烦躁数急传,阳明少阳证不见,脉静身和为不传。

二、阳明病脉证并治7、阳明表病脉证葛根浮长表阳明,缘缘面赤额头疼,发热恶寒而无汗,目痛鼻干卧不宁。

8、阳明热病脉证白虎烦渴热阳明,汗出身热脉长洪,不恶寒兮反恶热,合柴兼见少阳经。

9、阳明腑病脉证胃实脉大腑阳明,大便难兮脾约同,蒸蒸潮热濈濈汗,满痛始可议三承。

10、阳明慎汗慎下阳明表证反有汗,桂枝加葛中风传。

热证无汗亡津液,燥渴仍从白虎痊。

胃实汗热原应下,恶寒浮缓表为先。

欲知定硬识失气,不转微涩下之冤。

舌滑尿白小便数,便硬休攻导自安.小便数多知便硬,无苦数少是津还。

医宗金鉴--伤寒心法要诀汇方(十四)

医宗金鉴--伤寒心法要诀汇方(十四)

医宗金鉴--伤寒心法要诀汇方(十四)方名:小承气汤大承气汤麻仁丸桃仁承气汤抵挡汤丸三一承气汤黄龙汤方歌小承大黄同枳朴,加硝即是大承方。

麻仁小承麻杏芍,桃仁调胃桂枝长。

抵挡汤丸分微甚,俱用桃黄水蛭虻。

三承合一名三一,加参归桔黄龙汤。

方剂小承气汤《伤寒论》:小承大黄四两酒洗苦寒同枳实三枚(大者,炙)苦温厚朴二两(炙,去皮)苦温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二服。

处服汤当更衣,不尔者,尽饮之,若更衣者,勿服之。

大热结实者,与大承气汤。

小热未结者,与小承气汤。

以热不大甚,故与大承气汤,去芒硝。

又以结不至坚,故减厚朴、枳实也。

大承气汤《伤寒论》:加硝即是大承方大承气汤=小承气汤+芒硝三合咸寒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内大黄,更煮取二升,去滓,内芒硝,更上微火一两沸,分温再服,得下余勿服。

《内径》曰:燥淫所胜,以苦下之。

大黄、枳实之苦,以润燥除热。

又曰;燥淫于内,治以苦温。

厚朴之苦,下结燥。

又曰:热淫所胜,治以咸寒。

芒硝之咸以攻蕴热。

麻仁丸《伤寒论》:麻仁小承麻子仁二升甘平杏仁一升(去皮尖,熬,别作脂)甘温芍药半斤酸平麻子仁丸=小承气汤(大黄一斤(去皮)、枳实半斤(炙)、厚朴一尺(炙,去皮))+麻子仁二升杏仁一升(去皮尖,熬,别作脂)芍药半斤上六味,蜜和丸如梧桐子大,饮服十丸,日三服,渐加,以知为度。

《内经》曰: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

麻仁、杏仁之甘,缓脾而润燥;津液不足,以酸收之,芍药之酸,以敛津液;肠燥胃强,以苦泄之,枳实、厚朴、大黄之苦,下燥结而泄胃强也。

桃仁承气汤《伤寒论》:桃仁调胃桂枝长桃仁承气汤=调胃承气汤(芒硝二两)+桃仁五十个(去皮尖)味甘平、桂枝二两(去皮)味辛热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去滓,内芒硝,更上火,微沸下火,先食温服五合,日三服,当微利。

甘以缓之,辛以散之。

少腹急结,缓以桃仁之甘;下焦蓄血,散以桂枝之辛,大热之气,寒以取之。

热甚搏血。

故加二物于调胃承气汤中也。

中医经典名著白话解--医宗金鉴伤寒心法要诀白话解

中医经典名著白话解--医宗金鉴伤寒心法要诀白话解

中医经典名著白话解--医宗金鉴伤寒心法要诀白话解
李丽
【期刊名称】《中国临床医生》
【年(卷),期】2005(033)009
【摘要】@@ 头痛rn[原文]三阳头痛身皆热无热吐沫厥阴经rn不便尿红当议下尿白犹属表未清rn[提要]论头痛的临床特点及治法.rn[白话解]三阳头痛,指的是太阳、阳明、少阳的头痛而言.凡是头痛属于三阳病范围的,一定会伴有发热,可根据三阳病变的不同特点而进行治疗.如头痛而不见发热,反见呕吐涎沫、手足厥冷,则是属于厥阴寒邪上逆所致,应当用吴茱萸汤温阳散寒以降逆.三阳病头痛,如果见到大便不通、小便红赤,则为里热实证,应当考虑用攻下里热的治法,可以选用三承气汤.如果头痛而小便色白,即使有大便不通的情况,只是说明里热尚未成实,而表邪尚未得解,此时则应当先解其在表之邪.
【总页数】2页(P59-60)
【作者】李丽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
【相关文献】
1.圣书与白话——《圣谕》俗解和一种现代白话的夭折 [J], 姚达兑
2.试析《四言色脉要诀》为《医宗金鉴·四诊心法要诀》之蓝本 [J], 魏睦森
3.《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在中医外科教学中的运用 [J], 柳研;杨春艳;姚丽萍;张剑;柴盼盼
4.《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在中医外科教学中的运用 [J], 柳研;杨春艳;姚丽萍;张剑;柴盼盼
5.元明时期白话的转折与渐进
——以《大学直解》《四书章句集注》《四书集注直解》(大学)词语比较为例 [J], 邢怒海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医宗金鉴之伤寒心法要诀(背诵版)

医宗金鉴之伤寒心法要诀(背诵版)

《医宗金鉴·伤寒心法要诀》伤寒一证,仲景论中立三百九十七法,一百一十三方,神明变化,可谓既详且尽矣.其治杂证也,则有『金匮要略』分门别类,包举赅括,无非示人以规矩准绳,欲其触类傍通, 以应变于无穷也. 但其辞旨古奥, 义薀幽深, 条目繁多, 未易领会, 人多苦之. 兹特撮其要旨,编为歌诀,俾学者便于熟读默记,融会贯通,然后再玩味全书,则易读易解,有会心之乐,而无望洋之叹矣。

由此登堂入室,将见二千年来大法微言,昭如日月,不致尘封,庶几于斯道不无小补云尔。

一、太阳病脉证并治1、伤寒传经从阳化热从阴化寒原委六经为病尽伤寒,气同病异岂期然;推其形藏原非一,因从类化故多端。

明诸水火相胜义,化寒变热理何难;漫言变化千般状,不外阴阳表里间。

2、太阳风邪伤卫脉证中风伤卫脉浮缓,头项强痛恶寒风;病即发热汗自出,鼻鸣干呕桂枝功。

3、太阳寒邪伤营脉证伤寒伤营脉浮紧,头疼身痛恶寒风;无汗而喘已未热,呕逆麻黄汤发灵。

4、风寒营卫同病脉证中风浮紧遍身痛,头疼发热恶寒风,干呕无汗兼烦躁;伤寒身重乍时轻,浮缓呕逆无汗喘,头疼发热恶寒风,烦躁而无少阴证,营卫同病大青龙。

5、误服三汤致变救逆伤寒酒病桂勿与,呕吐不已血脓鲜,尺迟服麻致漏汗,恶风肢急小便难;微弱汗风青龙发,厥惕悸眩热仍然,身瞤振振欲擗地,桂加附子真武痊。

6、三阳受病传经欲愈脉证伤寒一日太阳病,欲吐烦躁数急传,阳明少阳证不见,脉静身和为不传。

二、阳明病脉证并治7、阳明表病脉证葛根浮长表阳明,缘缘面赤额头疼,发热恶寒而无汗,目痛鼻干卧不宁。

8、阳明热病脉证白虎烦渴热阳明, 汗出身热脉长洪, 不恶寒兮反恶热, 合柴兼见少阳经。

9、阳明腑病脉证胃实脉大腑阳明, 大便难兮脾约同, 蒸蒸潮热濈濈汗, 满痛始可议三承。

10、阳明慎汗慎下阳明表证反有汗,桂枝加葛中风传。

热证无汗亡津液, 燥渴仍从白虎痊。

胃实汗热原应下,恶寒浮缓表为先。

欲知定硬识失气,不转微涩下之冤。

舌滑尿白小便数, 便硬休攻导自安. 小便数多知便硬,无苦数少是津还。

医宗金鉴之伤寒心法要诀

医宗金鉴之伤寒心法要诀

《医宗金鉴·伤寒心法要诀》伤寒一证,仲景论中立三百九十七法,一百一十三方,神明变化,可谓既详且尽矣.其治杂证也,则有『金匮要略』分门别类,包举赅括,无非示人以规矩准绳,欲其触类傍通, 以应变于无穷也. 但其辞旨古奥, 义薀幽深, 条目繁多, 未易领会, 人多苦之. 兹特撮其要旨,编为歌诀,俾学者便于熟读默记,融会贯通,然后再玩味全书,则易读易解,有会心之乐,而无望洋之叹矣。

由此登堂入室,将见二千年来大法微言,昭如日月,不致尘封,庶几于斯道不无小补云尔。

一、太阳病脉证并治1、伤寒传经从阳化热从阴化寒原委六经为病尽伤寒,气同病异岂期然;推其形藏原非一,因从类化故多端。

明诸水火相胜义,化寒变热理何难;漫言变化千般状,不外阴阳表里间。

2、太阳风邪伤卫脉证中风伤卫脉浮缓,头项强痛恶寒风;病即发热汗自出,鼻鸣干呕桂枝功。

3、太阳寒邪伤营脉证伤寒伤营脉浮紧,头疼身痛恶寒风;无汗而喘已未热,呕逆麻黄汤发灵。

4、风寒营卫同病脉证中风浮紧遍身痛,头疼发热恶寒风,干呕无汗兼烦躁;伤寒身重乍时轻,浮缓呕逆无汗喘,头疼发热恶寒风,烦躁而无少阴证,营卫同病大青龙。

5、误服三汤致变救逆伤寒酒病桂勿与,呕吐不已血脓鲜,尺迟服麻致漏汗,恶风肢急小便难;微弱汗风青龙发,厥惕悸眩热仍然,身瞤振振欲擗地,桂加附子真武痊。

6、三阳受病传经欲愈脉证伤寒一日太阳病,欲吐烦躁数急传,阳明少阳证不见,脉静身和为不传。

二、阳明病脉证并治7、阳明表病脉证葛根浮长表阳明,缘缘面赤额头疼,发热恶寒而无汗,目痛鼻干卧不宁。

8、阳明热病脉证白虎烦渴热阳明, 汗出身热脉长洪, 不恶寒兮反恶热, 合柴兼见少阳经。

9、阳明腑病脉证胃实脉大腑阳明, 大便难兮脾约同, 蒸蒸潮热濈濈汗, 满痛始可议三承。

10、阳明慎汗慎下阳明表证反有汗,桂枝加葛中风传。

热证无汗亡津液, 燥渴仍从白虎痊。

胃实汗热原应下,恶寒浮缓表为先。

欲知定硬识失气,不转微涩下之冤。

舌滑尿白小便数, 便硬休攻导自安. 小便数多知便硬,无苦数少是津还。

(完整版)医宗金鉴伤寒心法要诀背诵版

(完整版)医宗金鉴伤寒心法要诀背诵版

伤寒心法要诀卷一伤寒传经从阳化热从阴化寒原委六经为病尽伤寒,气同病异岂期然,推其形脏原非一,因从类化故多端。

明诸水火相胜义,化寒变热理何难,漫言变化千般状,不外阴阳表里间。

太阳风邪伤卫脉证中风伤卫脉浮缓,头项强痛恶寒风,病即发热汗自出,鼻鸣干呕桂枝功。

太阳寒邪伤营脉证伤寒伤营脉浮紧,头疼身痛恶寒风,无汗而喘已未热,呕逆麻黄汤发灵。

风寒营卫同病脉证中风浮紧遍身痛,头疼发热恶寒风,千呕无汗兼烦躁;伤寒身重乍时轻,浮缓呕逆无汗喘,头疼发热恶寒风,烦躁而无少阴证,营卫同病大青龙。

误服三汤致变救逆伤寒酒病桂勿与,呕吐不已血脓鲜,尺迟服麻致漏汗,恶风肢急小便难,微弱汗风青龙发,厥惕悸眩热仍然,身振振欲擗地,桂加附子真武痊。

三阳受病传经欲愈脉证伤寒一日太阳病,欲吐烦躁数急传、阳明少阳证不见,脉静身和为不传。

阳明表病脉证葛根浮长表阳明,缘缘面赤额头疼,发热恶寒而无汗,目痛鼻干卧不宁。

阳明热病脉证白虎烦渴热阳明,汗出身热脉长洪,不恶寒兮反恶热,合柴兼见少阳经。

阳明腑病脉证胃实脉大腑阳明,大便难兮脾约同,蒸蒸潮热汗,满痛始可议三承。

阳明慎汗慎清慎下阳明表证反有汗,桂枝加葛中风传。

热证无汗亡津液,燥渴仍从白虎痊,胃实汗热原应下,恶寒浮缓表为先。

欲知定硬识矢气,不转微涩下之冤。

舌滑尿白小便数,便硬休攻导自安。

小便数多知便硬,无苦数少是津还。

少阳脉证往来寒热胸胁满,脉弦目眩而耳聋,口苦默默不欲食,心烦喜呕少阳经,或渴或咳身微热,或胁硬痛腹中疼,或悸不呕尿不利,舌苔滑白小柴宗。

少阳病用柴胡汤加减法胸烦不呕去参夏,加蒌若渴半易根,腹痛去芩加芍药,心悸尿秘苓易芩,胁下痞硬枣易蛎,不渴微热桂易参,咳去参枣加干味,小柴临证要当斟。

少阳禁汗禁吐禁下少阳三禁要详明,汗谵吐下悸而惊,甚则吐下利不止,水浆不入命难生。

少阳可吐可汗可下胸满热烦栀子豉,痞硬冲喉瓜蒂平,发热恶寒肢烦痛,微呕支结柴桂宁。

郁郁微烦呕不止,心下痛硬大柴攻,误下柴胡证仍在,复与柴胡振汗生。

《医宗金鉴杂病?心法要诀》

《医宗金鉴杂病?心法要诀》

《医宗金鉴杂病•心法要诀》1、内伤总括内伤劳役伤脾气,饮食伤胃伤其形,伤形失节温凉过,气湿热暑火寒中。

2、内伤外感辨似内伤脉大见气口,外感脉大见人迎,头疼时痛与常痛,恶寒温解烈火仍,热在肌肉从内泛,热在皮肤扪内轻,自汗气乏声怯弱,虽汗气壮语高声,手心热兮手背热,鼻息气短鼻促鸣,不食恶食内外辨,初渴后渴少多明3、补中益气汤补中益气升阳清,热伤气陷大虚洪,头痛表热自汗出,心烦口渴畏寒风,困倦懒言无气动,动则气高喘促声,保元甘温除大热,血归气术补脾经,佐橘降浊散滞气,升柴从胃引阳升,阴火肾躁加地柏,阳热心烦安神宁。

4、调中益气汤调中弦洪缓沉涩,湿热体倦骨痠疼,气少心烦忽肥瘦,口沫食出耳鸣聋,胸膈不快食无味,二便失调飧血脓,保元升柴苍橘柏,去柏加木亦同名。

5、升阳益胃汤内伤升阳益胃汤,湿多热少抑清阳,倦怠懒食身重痛,口苦舌干便不常,洒洒恶寒属肺病,惨惨不乐乃阳伤,六君白芍连泽泻,羌独黄芪柴与防。

6、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补中升阳泻阴火,火多湿少困脾阳,虽同升阳益胃证,然无泻数肺阳伤。

补脾胃气参芪草,升阳柴胡升与羌,石膏芩连泻阴火,长夏湿令故加苍。

7、内伤补中、调中、益胃等汤加减法冬加姜桂草蔻益,秋芍白蔻缩槟榔,夏月气冲芩连柏,春加风药鼓清阳,长夏沉困精神少,人参麦味泽苓苍。

肺热咳嗽减参去,春加金沸款冬芳,夏加麦冬五味子,秋冬连根节麻黄。

头痛蔓荆甚芎入,巅脑藁本苦细尝。

沉重懒倦或呕逆,痰厥头疼半夏姜。

口干嗌干或表热,加葛生津清胃阳。

大便燥涩元明粉,血燥归桃熟大黄,痞胀香砂连枳朴,寒减黄连加炒姜。

胃痛草蔻寒益智,气滞青皮白蔻香。

腹痛芍草芩桂审,脐下痛桂熟地黄。

内外烦疼归和血,胁下痛急草柴良。

身重脚软己苍柏,身疼发热藁防羌。

8、清暑益气汤清燥汤长夏湿暑交相病,暑多清暑益气功,汗热烦渴倦少气,恶食尿涩便溏行,补中去柴加柏泽,麦味苍曲甘葛青,湿多痿厥清燥地,猪茯柴连减葛青。

9、升阳散火汤火郁汤血虚胃弱过食凉,阳郁于脾散火汤,肌肤筋骨肢困热,扪之烙手热非常,羌独芍防升柴葛,人参二草枣生姜,火郁加葱减参独,恶寒沉数发之方。

医宗金鉴中的伤寒论歌诀

医宗金鉴中的伤寒论歌诀

医宗金鉴中的伤寒论歌诀《伤寒论》是医宗金鉴中的重要篇章,它是一部阐述外感热病诊疗规律的经典著作,由东汉医学家张仲景所著,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它的重要性在于,它是世界上第一部全面、系统地论述外感热病的专著,对后世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奉为中医经典的地位。

《伤寒论》歌诀是中医学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简洁、押韵、易于记忆的方式总结了《伤寒论》中的重要知识点和临床经验。

这些歌诀不仅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还为后世医家提供了宝贵的临床参考。

《伤寒论》歌诀的分类与特点:1.按内容分类:《伤寒论》歌诀按内容可分为三类:方剂歌诀、辨证歌诀和经验歌诀。

方剂歌诀主要总结了《伤寒论》中的经典方剂和其适应症;辨证歌诀则从六经辨证的角度,概括了各种证型的临床表现和治则;经验歌诀则总结了历代医家的临床经验和学术思想。

2.按形式分类:《伤寒论》歌诀按形式可分为韵文歌诀和散文歌诀。

韵文歌诀具有押韵、对仗工整、语言简练的特点,易于口头传颂;散文歌诀则侧重于表达清晰、详尽,对学习者的阅读和理解能力要求较高。

针对不同章节的代表性歌诀介绍:1.太阳病篇:太阳病是《伤寒论》的开篇章节,介绍了外感热病的初期阶段。

代表性的歌诀有“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发热恶寒恶风,桂枝汤主之”。

2.阳明病篇:阳明病主要论述了热证和实证的证治规律。

代表性的歌诀有“阳明病,里热实证,承气汤主之”。

3.少阳病篇:少阳病主要论述了半表半里的证治规律。

代表性的歌诀有“少阳之为病,寒热往来,小柴胡汤主之”。

4.太阴病篇:太阴病主要论述了脾虚寒证的证治规律。

代表性的歌诀有“太阴之为病,脉濡缓,腹满而吐,食不下,四君子汤主之”。

5.少阴病篇:少阴病主要论述了心肾阳虚的证治规律。

代表性的歌诀有“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四逆汤主之”。

6.厥阴病篇:厥阴病主要论述了寒热错杂证的证治规律。

代表性的歌诀有“厥阴之为病,寒热错杂,乌梅丸主之”。

歌诀在《伤寒论》学习中的应用与价值:1.帮助记忆:歌诀具有押韵、对仗工整、语言简练的特点,易于口头传颂,有助于学习者快速记忆知识点和临床经验。

医宗金鉴之伤寒心法要诀doc

医宗金鉴之伤寒心法要诀doc

医宗金鉴之伤寒心法要诀《医宗金鉴》是明代医学家吴鞠通所编写的一本医书,被誉为中医界的“金字招牌”。

伤寒是常见的疾病,伤及人体心脏,其症状复杂,常需在临床中进行合理的诊断和治疗。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医宗金鉴》中关于伤寒的心法要诀。

什么是伤寒?伤寒是一种由伤风寒邪导致的传染病。

其病因、症状及临床表现非常复杂,而且易于引起并发症,给患者带来较高的健康风险。

伤寒具有节律性、寒热交替及中医六经相应等特点。

医宗金鉴中的伤寒心法要诀心法原则《医宗金鉴》中介绍了治疗伤寒的一些关键思路,如“唇口燥渴,不能过食,汗出则渴,反便结危,此为胃口脾虚热盛,不可以辛凉散寒为主”,“太阳证须汗出而愈,少阳证须汗出而不可”,“升降失常而为病者,皆当调其升降,善从其所在调之有获效”。

这些心法原则基本概括了伤寒的治疗原则及方向。

饮食调理伤寒治疗中,饮食调理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在恢复患者体力过程中。

医宗金鉴提出了“黄芪加减汤”,“参麦理中丸”等治疗方案,同时还介绍了一些易餐和适当的清淡饮食,如薏粥、粥糜、莲子粥、梨汤、竹叶汤等,以促进患者身体的恢复。

针灸配合针灸是一种非常有效的伤寒治疗方式。

在伤寒治疗中,医宗金鉴提出了“按痛取穴法”,“热针刺金陵十二针”,“冷散敷背法”,“甘草贴固肝胆经穴”,“三阴交补肾法”等一些常用的针灸治疗方法。

中药配方除了针灸及饮食之外,中药方剂更是治疗伤寒最常用的手段之一。

《医宗金鉴》中提供了一些有效的方剂,如“白虎加人参汤”,“五苓散加泽泻、茯苓解毒汤”等方剂,通过用药调理患者体内的阴阳平衡,从而有效治疗伤寒。

伤寒是一种常见的传染病,其治疗手段及方法复杂多样。

《医宗金鉴》中关于伤寒的心法要诀非常有价值,值得我们在临床中认真和应用。

希望本文能让大家更好地了解伤寒的治疗方法和原则,以便在临床中更好的为患者服务。

《医宗金鉴·伤寒心法要决》白话解第三版

《医宗金鉴·伤寒心法要决》白话解第三版

《医宗金鉴·伤寒心法要决》白话解第三版
在五十年代,我们伤寒教研组对《医宗金鉴·伤寒心法要决》进行了白话解,20年后,到70年代,我们伤寒教研组又对它进行了一点修订,出了第二版,到现在,又是20多年,再回来看这个书的话,有些内容需要更新,有些文字需要修改,于是人民卫生出版社又委托我们做了第三版的修订。

我上个月把这个书稿,已经交给人民卫生出版社了,《医宗金鉴·伤寒心法要决》是学习伤寒论的一个辅助读物,它有许多歌决。

过去师带徒的时候,都在教《伤寒论》这门课的时候,都要求学生背歌决中的许多东西。

我们这次在修订的时候,补充了它的临床应用,补充了方义,补充了它的临床意义,就是加了按语,在过去的版本里是没有的,把原来10万字的一本小册子,结果扩充成20多万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0、阳证:阳证身轻气高热,目睛了了面唇红,热烦口燥舌干渴,指甲红兮小便同.
31、阴证:阴证身重息短冷,目不了了色不红,无热欲卧厥吐痢,小便白兮爪甲青.
32、阳盛格阴:阳盛格阴身肢厥,恶热烦渴大便难,沉滑爪赤小便赤,汗下清宜阴自完.
33、阴盛格阳:阴盛格阳色浅赤,发热不渴厥而烦,下痢尿清爪青白,浮微通脉复阳还.
4、风寒营卫同病脉证
中风浮紧遍身痛,头疼发热恶寒风,干呕无汗兼烦躁;伤寒身重乍时轻,
浮缓呕逆无汗喘,头疼发热恶寒风,烦躁而无少阴证,营卫同病大青龙。
5、误服三汤致变救逆
伤寒酒病桂勿与,呕吐不已血脓鲜,尺迟服麻致漏汗,恶风肢急小便难;
微弱汗风青龙发,厥惕悸眩热仍然,身瞤振振欲擗地,桂加附子真武痊。
6、xx受病传经欲愈脉证
伤寒一日太阳病,欲吐烦躁数急传,阳明少阳证不见,脉静身和为不传。
二、xx脉证并治
7、xx表病脉证
葛根浮长表阳明,缘缘面赤额头疼,发热恶寒而无汗,目痛鼻干卧不宁。
8、xx热病脉证
白虎烦渴热阳明,汗出身热脉长洪,不恶寒兮反恶热,合柴兼见少阳经。9、阳明腑病脉证
胃实脉大腑阳明,大便难兮脾约同,蒸蒸潮热濈濈汗,满痛始可议三承。
三曰少阳厥阴病,耳聋囊缩厥逆寒,水浆不入神昏冒,六日气尽命难全.
27、汗下失宜致变坏证
太阳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不解致逆成坏证,观其脉证犯何经,
难辨阴阳六经证,重困垂危莫可凭,惟用独参煎冷服,鼻上津津有汗生.
八、八纲
28、表证:表证宜汗太阳经,无汗发热恶寒风,头项强痛身体痛,若出自汗表虚明.
29、里证:里证宜下不大便,恶热潮热汗蒸蒸,燥干谵语满硬痛,便溏为虚不可攻.
34、阳毒
阳毒热极失汗下,舌卷焦黑鼻煤烟,昏噤发狂如见鬼,咽疼唾血赤云斑.
六七日前尚可治,表里俱实黑奴丸,热盛解毒里实下,表实三黄石膏煎.
35、阴毒
阴毒寒极色青黑,咽痛通身厥冷寒,重强身疼如被杖,腹中纹痛若石坚,
或呕或痢或烦躁,或出冷汗温补先,无汗还阳退阴汗,急灸气海及关元.
(学习的目的是增长知识,提高能力,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努力就一定可以获得应有的回报)
少阴脉沉反发热,xx附子细辛汤,
草用之良.
六、厥阴病脉证并治
23、厥阴阴邪脉证
厥阴xx微细厥,肤冷脏厥躁难安,
xx先,
少满痛厥xx入,蛔厥xx而复时烦,
动xx圆.
24、厥xx邪脉证
xx热厥厥而热,消渴热气撞心疼,
xx攻,
四逆不分四逆散,咳加xx下痢同,
白秘尿苓.
25、少阴厥阴外热里寒脉证
少阴里寒外热证,面赤身反不恶寒,
逆主之先,
痢止参加脉不出,葱入面色赤炎炎,
药用xx.
七、变证
26、两感腹满不减不大便,咽痛腹痛骨节痛,少阴心烦不得卧,若二三日无里证,囊缩舌短胎滑黑,得食而呕蛔闻臭,烦满囊缩舌焦卷,悸加桂枝腹痛附,厥痢清谷脉微绝,腹痛加芍咽桔梗,转属阳厥痢清黄连阿减辛加四逆当烦因蛔便硬尚下重薤通脉四呕加圣一曰太阳少阴病,头痛口干渴而烦.二曰阳明太阴病,满不欲食身热谵.
二阳并病汗不彻,面赤怫郁大青龙,表罢潮热手足汗,便难谵语大承攻.
太少头项痛眩冒,心下痞硬如结胸,禁汗吐下惟宜刺,谵惊不食痢多凶.
16、xx受病传经欲愈脉证
伤寒三日二阳尽,热微烦躁入阴传,其人能食而不呕,脉小尿清为不传.
四、xx病脉证并治
17、xx阴邪脉证
太阴阴邪沉迟脉,吐食腹满有时疼,手足自温痢不渴,理中汤主悸加苓,腹满去术加附子,吐多去术加姜生,虽吐下多还用术,渴欲得水倍术宁,欲作奔豚术易桂,干姜寒倍参腹疼.
《医宗金鉴
伤寒一证,仲景论中立三百九十七法,一百一十三方,神明变化,可谓既详且尽矣.其治杂证也,则有『金匮要略』分门别类,包举赅括,无非示人以规矩准绳,欲其触类傍通,以应变于无穷也.但其辞旨古奥,义薀幽深,条目繁多,未易领会,人多苦之.兹特撮其要旨,编为歌诀,俾学者便于熟读默记,融会贯通,然后再玩味全书,则易读易解,有会心之乐,而无望洋之叹矣。由此登堂入室,将见二千年来大法微言,昭如日月,不致尘封,庶几于斯道不无小补云尔。
18、太xx邪脉证
阳邪嗌干腹满痛,误下时痛大实疼,大承桂枝加芍大,脉弱芍大当审行.
19、xxxx表里同病
腹满时减复如故,此是寒虚气上从,
xx可攻.
五、少阴病脉证并治
20、少xx邪脉证
少xx邪脉沉细,背寒欲寐口中和,
xx逆瘥.
21、少xx邪脉证
少xx邪沉细数,口燥咽干xx,
胶是主方.
22、少阴xx表里同病
14、少阳可吐可汗可下
胸满热烦栀子豉,痞硬冲喉瓜蒂平,发热恶寒肢烦痛,微呕支结柴桂宁.
郁郁微烦呕不止,心下痛硬大柴攻.误下柴胡证仍在,复与柴胡振汗生.
15、xx合病并病
合病两三经同病,并病传归并一经.二阳合病满喘发,自痢葛根呕半同.
太少痢芩呕加半,明少弦负顺长生,滑数宿食大承气,三阳合病腹膨膨,
口燥身重而谵语,欲眠合目汗蒸蒸,遗尿面垢参白虎,浮大汗下禁当应.
或渴或咳身微热,或胁硬痛腹中疼,或悸不呕尿不利,舌胎滑白小柴宗。
12、少阳病用xx汤加减法
胸烦不呕去参夏,加蒌若渴半易根,腹痛去芩加芍药,心悸尿秘苓易芩,
胁下痞硬枣易蛎,不渴微热桂易参,咳去参枣加干味,小柴临证要当斟。
13、少阳禁汗吐禁下
少阳三禁要详明,汗谵吐下悸而惊,甚则吐下痢不止,水浆不入命难生。
10、xx慎汗慎下
阳明表证反有汗,桂枝加葛中风传。热证无汗亡津液,燥渴仍从白虎痊。
胃实汗热原应下,恶寒浮缓表为先。欲知定硬识失气,不转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涩下之冤。
舌滑尿白小便数,便硬休攻导自安.小便数多知便硬,无苦数少是津还。
三、少阳病脉证并治
11、少阳病脉证
往来寒热胸胁满,脉弦目眩而耳聋,口苦默默不欲食,心烦喜呕少阳经,
一、xx病脉证并治
1、伤寒传经从阳化热从xx原委
六经为病尽伤寒,气同病异岂期然;推其形藏原非一,因从类化故多端。
明诸水火相胜义,化寒变热理何难;漫言变化千般状,不外阴阳表里间。
2、xx邪伤卫脉证
中风伤卫脉浮缓,头项强痛恶寒风;病即发热汗自出,鼻鸣干呕桂枝功。
3、xx寒邪伤营脉证
伤寒伤营脉浮紧,头疼身痛恶寒风;无汗而喘已未热,呕逆麻黄汤发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