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宗金鉴

合集下载

《医宗金鉴四诊心法要诀》(背诵版)

《医宗金鉴四诊心法要诀》(背诵版)

四诊心法要诀上毕以目察,闻以耳占,问以吉审,切以指参,明斯诊道,识病根源,能合色脉,可以万全。

五行五色,青赤黄白,黑复生青,如环常德。

变色大安,生克顺逆。

青赤兼化,赤黄合一,黄白淡黄,黑青深碧,白黑淡黑;白青浅碧,赤白化红,青黄变绿,黑赤紫成,黑黄黧立。

天有五气,食人入鼻,藏于五脏,上华面颐,肝青心赤,脾藏色黄,肺白肾黑,五脏之常。

脏色为主,时色为客,春青夏赤,秋白冬黑,长夏四季,色黄常则,客胜主善,主胜客恶。

色脉相合,青弦赤洪,黄缓白浮,黑沉乃平,已见其色,不得其脉,得克则死,得生则生。

新病脉夺,其色不夺。

久病色夺,其脉不夺。

新病易巳,色脉不夺。

久病难治,色脉俱夺。

色见皮外,气舍皮中,内光外泽,气色相融,有色无气,不病命倾,有气无色,虽困不凶。

缟裹雄黄,脾状并臻。

缟裹红肺,缟裹朱心。

缟裹黑赤,紫艳肾缘。

缟裹蓝赤,石青属肝。

青如苍壁,不欲如蓝。

赤白裹朱,衃赭死原。

黑重漆炱,白羽枯盐。

维黃罗裹,黄土终难。

舌赤卷短,心官病常。

肺鼻白喘,胸满喘张。

肝目毗青,脾病唇黄。

耳黑肾病,深浅分彰。

左颊部肝,右颊部肺,额心颏肾,鼻脾部位。

部见本色,深浅病累,若见他色,按法推类。

天庭面首,阙上喉咽,阙中印堂,候肺之原。

山根候心,年寿候肝,两傍候胆,脾胃鼻端。

颊肾腰脐,颧下大肠,颧内小府,面王子膀。

当颧候肩,颧外候臂,颧外之下,乃候手位。

根傍乳膺,绳上候背,牙车下股,膝胫足位。

庭阙鼻端,高起直平,颧颊蕃蔽,大广丰隆,骨胳明显,寿享遐龄,骨胳陷弱,易受邪攻。

黄赤风热,青白主寒,青黑为痛,甚则痹挛,恍白脱血,微黑水寒,痿黄诸虚,颧赤劳缠。

视色之锐,所向部官。

内走外易,外走内难。

官部色脉,五病交参。

上逆下顺,左右反阽。

沉浊晦暗,内久而重,浮泽明显,外新而轻。

其病不甚,半泽半明。

云散易治,抟聚难攻。

黑庭赤颧,出如拇指,病虽小愈,亦必卒死;唇面黑青,五官黑起,擦残汗粉,白色皆死。

善色不病,于义诚当;恶色不病,必主凶殃。

五官陷弱,庭阙不张,蕃蔽卑小,不病神强。

医宗金鉴-四诊心法要诀

医宗金鉴-四诊心法要诀

医宗金鉴-四诊心法要诀医家造精微,通幽显,未有不先望而得之者。

近世惟事切巧,不事望神,大失古圣先贤之旨。

今采医经论色诊之文,确然可法者,编为四言,合崔嘉彦'四言脉诀'名曰:四诊要诀,实该望、闻、问、切之道。

使后之为医师者,由是而教;为弟子者,由是而学。

熟读习玩,揣摩日久,自能洞悉其妙。

则造精微通幽显也,无难矣。

望以目察,闻以耳占,问以言审,切以指参。

明斯诊道,识病根源,能合色脉,可以万全。

【注】此明望、闻、问、切为识病之要道也。

经曰:望而知之谓之神,是以目察五色也;闻而知之谓之圣,是以耳识五音也;问而知之谓之工,是以言审五病也;切而知之谓之巧,是以指别五脉也。

神、圣、工、巧四者,乃诊病要道。

医者明斯,更能互相参合,则可识万病根源。

以之疗治,自万举而万当矣。

五行五色,青赤黄白,黑复生青,如环常德。

【注】此明天以五行,人以五脏,化生五色,相生如环之常德也。

木主化生青色,火主化生赤色,土主化生黄色,金主化生白色,水主化生黑色,肝主化生青色,心主化生赤色,脾主化生黄色,肺主化生白色,肾主化生黑色。

变色大要,生克顺逆。

青赤兼化,赤黄合一,黄白淡黄,黑青深碧,白黑淡黑。

白青浅碧,赤白化红,青黄变绿,黑赤紫成,黑黄黧立。

【注】此明五色生克顺逆,相兼合化之变色也。

五色相兼合化,不可胜数,而其大要,则相生之顺色有五,相克之逆色亦有五:青属木化,赤属火化,黄属土化,白属金化,黑属水化,此五行所化之常色也。

木火同化,火土同化,土金同化,金水同化,水木同化,金木兼化,木土兼化,土水兼化,水火兼化,火金兼化,此五行所化之变色也。

如青赤合化,红而兼青之色。

如赤黄合化,红而兼黄之色。

如黄白合化,黄而兼白,淡黄之色。

如白黑合化,黑而兼白,淡黑之色。

如黑青合化,黑而兼青,深碧之色。

皆相生变色,为病之顺也。

如白青兼化,青而兼白,浅碧之色。

如赤白兼化,白而兼赤之红色。

如青黄兼化,青而兼黄之绿色。

如黑赤兼化,黑而兼赤之紫色。

背诵医宗金鉴法

背诵医宗金鉴法

背诵医宗金鉴法1、医宗金鉴《医宗金鉴》是中国古代医学著作,由明朝太医沈诚所著。

该书分为上、中、下三篇,共400卷,是中国古代医学理论和实践的集大成之作。

2、医宗金鉴法《医宗金鉴法》是通过背诵《医宗金鉴》书中的内容而形成的一套临证用药、治疗疾病的法宝。

通过背诵和运用该法,可以快速掌握《医宗金鉴》中的精华,为临床治疗提供有效的指导。

具体来说,背诵医宗金鉴法的过程包括以下两个部分:2.1 背诵背诵是背诵医宗金鉴全书,重点将其理论和实践内容进行融会贯通。

背诵的过程包括以下几个阶段:2.1.1 粗背粗背就是先将《医宗金鉴》全书的内容过一遍,只注重对全书的整体印象,暂不考虑深层次的细节。

2.1.2 求精求精就是在粗背的基础上,逐渐加深对每个章节和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通过反复读、反复思考、反复来加深记忆深度并完善知识点。

2.1.3 背诵真传在精通《医宗金鉴》全书的内容后,背诵真传是要进一步深入掌握书中实践经验,并将其融合到临床治疗实践中。

2.2 运用背诵只是理论掌握。

背诵后的实践运用才更能体现医宗金鉴法的价值。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2.2.1 临床咨询运用医宗金鉴法,医生能够在诊病过程中,深入掌握疾病的病因、病机,快速定位并提供有效的治疗方案,让患者更快恢复健康。

2.2.2 辅助诊断使用医宗金鉴法进行辅助诊断,可以更迅捷地了解病情及其诊治要点,有效减轻患者就诊的负担,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体验。

2.2.3 学术交流不仅在医疗领域,运用背诵医宗金鉴法可以推动医学学术交流。

背诵者能够准确地分享自己的诊疗经验,结合《医宗金鉴》的内容,与其他同行进行学术交流,促进医学领域的共同发展。

3、背诵医宗金鉴法是一种将中医古籍运用于临床实践的方式,它不仅可以帮助医生精通中医理论,更能让中医药走向更深远的发展。

对于我们从事医学领域的人员来说,掌握并运用该法是提高自己医学素养的有效途径。

医宗金鉴脉诊口诀

医宗金鉴脉诊口诀

医宗金鉴脉诊口诀
医宗金鉴脉诊口诀是中医诊断方法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下面是一种常见的医宗金鉴脉诊口诀:
春脉浮,夏脉长,长夹浮带,常属平。

秋脉沉,冬脉短,短沉沉带,脾胃病。

阴脉细,阳脉多,细多脉数,热多胃溏。

阴脉钝,阳脉疾,钝疾无力,肺疾多肥。

拘带脉滑,沉紧驶腊,腰腿疼痛,心腹沉下。

画脉多征,事舌见真,春画胃肝,夏为心肺,秋画大肠,冬画小肠,十有三命,脾胃肾西,阴里巨显,条理最精。

滑为痞症,沉紧有脑,轻者畏服,遥为忧著,画指重症,状见心火。

这是一个用于辨别脉象的助记口诀,通过观察脉搏的浮沉、长短、细钝、快慢等特征来判断疾病的归属和病情的轻重,从而指导治疗。

不同的脉象特征对应着不同的脏器和疾病,医生根据脉象来进行诊断和治疗。

然而,口诀只是一个辅助工具,实际操作中还需要结合临床经验和综合分析才能做出准确的诊断。

医宗金鉴舌诊口诀

医宗金鉴舌诊口诀

医宗金鉴舌诊口诀以下是为您生成的十个适用于小学生的“医宗金鉴舌诊口诀”:1. 《看舌色》一看舌尖红又红,心肺有热在其中。

二看舌中黄又黄,胃肠积热要提防。

三看舌根白又白,肾阳不足身体弱。

四看舌边紫又紫,气血不畅瘀滞起。

舌尖红如草莓样,心火旺来脾气躁。

舌中黄厚苔如腻,消化不好胃口差。

舌根白厚阳气虚,手脚冰冷常乏力。

舌边紫暗有斑点,气血瘀阻经络乱。

正常舌头淡红色,薄白舌苔又均匀。

2. 《辨舌苔》一瞧舌苔薄又薄,身体还算挺不错。

二瞅舌苔厚又厚,湿浊内阻胃口臭。

三看舌苔白又白,寒证常见要明白。

四观舌苔黄又黄,热证来袭别慌张。

舌苔薄白如雪花,健康之象笑哈哈。

舌苔厚腻像奶酪,饮食不当要改掉。

舌苔白滑寒邪侵,保暖添衣暖身心。

舌苔黄燥火气大,多喝水来多吃瓜。

3. 《观舌形》一观舌头胖又胖,多是脾虚湿邪荡。

二察舌头瘦又瘦,阴虚火旺常守候。

三望舌头有齿痕,脾气虚弱湿缠身。

四审舌头裂纹深,阴津亏损要养神。

胖舌就像大面包,行动迟缓懒得跑。

瘦舌好似小竹条,燥热内生把水烧。

齿痕舌像锯齿样,湿气太重没商量。

裂纹舌如旱地沟,滋阴润燥不能丢。

4. 《察舌态》一查舌头伸又伸,灵活自如神气存。

二探舌头颤又颤,肝风内动要防范。

三验舌头歪又歪,中风先兆别瞎猜。

四视舌头短又短,心窍闭阻病情险。

舌头伸出像小鱼,健康活泼笑嘻嘻。

舌头颤抖似筛糠,气血不足风邪狂。

舌头歪斜不正中,脑血管病来势凶。

舌头短缩难伸展,病情危重快救援。

5. 《识舌下》一看舌下脉络清,气血通畅身安宁。

二瞧舌下脉络紫,瘀血阻滞病来欺。

三望舌下脉络粗,气血不畅堵路途。

四审舌下脉络迂,久病成瘀要去除。

舌下脉络如丝线,清晰可见很自然。

舌下紫暗像青筋,疼痛瘀阻要当心。

脉络粗大有结节,气血凝滞病难歇。

脉络迂曲如蛇行,活血化淤早进行。

6. 《诊舌面》一诊舌面光又光,阴津亏损营养伤。

二断舌面糙又糙,热盛伤津火在烧。

三判舌面滑又滑,水湿内停痰饮下。

四测舌面涩又涩,气滞血瘀循环差。

舌面光滑像镜子,口干咽干没津液。

医宗金鉴原文及译文

医宗金鉴原文及译文

医宗金鉴原文及译文
《医宗金鉴》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医学著作,由明代医学家吴鞠通所著。

全书分为十二卷,系统地总结了唐、宋、元以来的医学成就,包括医学理论、诊断、治疗等内容。

这部著作在中国医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对后世医学教育和临床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由于《医宗金鉴》是一部古代医学著作,其原文采用了古代汉语,对于普通读者来说可能较难理解。

因此,关于《医宗金鉴》的译文,不同的翻译者和版本可能会有所不同。

一些现代出版的版本可能会配有现代汉语的注释和解释,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内容。

总的来说,如果你对《医宗金鉴》感兴趣,可以通过图书馆或在线书店找到相关的中英文对照版本,以便更好地理解其内容和意义。

同时,也可以寻求相关领域专家的帮助,深入研究其中的医学知识和智慧。

医宗金鉴·四诊心法要诀

医宗金鉴·四诊心法要诀

《医宗金鉴·卷三十四·四诊心法要诀》医家造精微,通幽显,未有不先望而得之者。

近世惟事切巧,不事望神,大失古圣先贤之旨。

今采医经论色诊之文,确然可法者,编为四言,合崔嘉彦"四言脉诀"名曰:四诊要诀,实该望、闻、问、切之道。

使后之为医师者,由是而教;为弟子者,由是而学。

熟读习玩,揣摩日久,自能洞悉其妙。

则造精微通幽显也,无难矣。

上篇望以目察,闻以耳占,问以言审,切以指参。

明斯诊道,识病根源,能合色脉,可以万全。

五行五色,青赤黄白,黑复生青,如环常德。

变色大要,生克顺逆。

青赤兼化,赤黄合一,黄白淡黄,黑青深碧,白黑淡黑。

白青浅碧,赤白化红,青黄变绿,黑赤紫成,黑黄黧立。

天有五气,食人入鼻,藏于五脏,上华面颐。

肝青心赤,脾脏色黄,肺白肾黑,五脏之常。

脏色为主,时色为客。

春青夏赤,秋白冬黑,长夏四季,色黄常则,客胜主善,主胜客恶。

色脉相合,青弦赤洪,黄缓白浮,黑沉乃平。

已见其色,不得其脉,得克则死,得生则生。

新病脉夺,其色不夺。

久病色夺,其脉不夺。

新病易已,色脉不夺。

久病难治,色脉俱夺。

色见皮外,气含皮中。

内光外泽,气色相融。

有色无气,不病命倾。

有气无色,虽困不凶。

缟裹雄黄,脾状并臻,缟裹红肺,缟裹朱心,缟裹黑赤,紫艳肾缘,缟裹蓝赤,石青属肝。

青如苍壁,不欲如蓝。

赤白裹朱,岯赭死原。

黑重炱漆,白羽枯盐。

雄黄罗裹,黄土终难。

舌赤卷短,心官病常。

肺鼻白喘,胸满喘张。

肝目眦青,脾病唇黄,耳黑肾病,深浅分彰。

左颊部肝,右颊部肺,额心颏肾,鼻脾部位。

部见本色,深浅病累,若见他色,按法推类。

天庭面首,阙上喉咽,阙中印堂,候肺之原,山根候心,年寿候肝,两傍候胆,脾胃鼻端。

颊肾腰脐,颧下大肠,颧内小腑,面王子膀。

当颧候肩,颧外候臂,颧外之下,乃候手位。

根傍乳膺,绳上候背,牙车下股,膝胫足位。

庭阙鼻端,高起直平。

颧颊蕃蔽,大广丰隆。

骨胳明显,寿亨遐龄。

骨胳陷弱,易受邪攻。

黄赤风热,青白主寒,青黑为痛,甚则痹挛。

医宗金鉴脉诊口诀

医宗金鉴脉诊口诀

医宗金鉴脉诊口诀
医宗金鉴是明代医家吴昆所著的医学巨著,其中的“四诊心法要诀”和“四言脉诀”是中医脉诊的重要内容。

“四诊心法要诀”是指医生在诊断疾病时,需要通过望、闻、问、切四种方法来获取病情信息,其中“切”即是指脉诊。

这四种方法是中医诊断的基本方法,也是中医辨证施治的基础。

“四言脉诀”则是脉诊的口诀,是历代医家在脉诊实践中总结出的经验和规律,是中医脉诊的精华所在。

其中包括以下四句:
1.浮沉迟数滑涩虚实,皆可辨病之虚实寒热;
2.浮大数滑为表热,沉细数涩为里热;
3.浮大虚数为表虚,沉小实滑为里实;
4.浮大虚滑为表虚里实,沉小实滑为里虚表实。

这四句口诀涵盖了脉诊中的基本脉象及其特点,可以帮助医生快速准确地判断病情,指导治疗方案的制定和调整。

医宗金鉴

医宗金鉴

一、感冒病状歌
伤风感冒风伤肺,发热憎寒头痛疼;有汗嚏涕脉浮缓;速风解表欠从容。

治感冒药方
第一方:杏苏饮汤
杏仁10克,紫苏10克,前胡10克,桔梗10克,枳壳6克,桑皮10克,黄芩10克,炎草6克,麦冬10克,贝母6克,橘红10克。

6克,
7个。

柴葛解肌解三阳,葛根柴胡白芷羌,桔梗石膏芩赤芍,甘草煎服自安康。

柴胡10克,葛根10克,白芷10克,羌活10克,桔梗10克,石膏10克,黄芩10克,赤芍10克,甘草6克,
方法:水煎服
第五方:大柴胡汤
精心整理
大柴胡治邪传经,少阴阳明表里,柴胡黄芩赤芍药,半夏枳实大黄同。

柴胡10克,黄芩10克,赤芍10克,半夏10克,枳实10克,大黄6克,方法:水煎服
二、感冒伤寒病状歌
感冒伤寒表感寒,发热恶寒而无汗,头痛身痛脉浮紧,呕逆烦渴病邪传。

第一方:九味羌活汤
10
精心整理。

医宗金鉴(上册)

医宗金鉴(上册)

读书笔记
相当于中医药学的大百科全书,里面有大量的古代临床医学经验也是留给后世的宝贵财富。
目录分析
导读
出版者的话
整理说明
1
御纂医宗金鉴 首卷
2
诸臣职名
3
凡例
4
订正仲景全书 伤寒论注
5
订正仲景全书 金匮要略注
订正仲景全书凡例 御纂医宗金鉴卷一 御纂医宗金鉴卷二 御纂医宗金鉴卷三 御纂医宗金鉴卷四 御纂医宗金鉴卷五 御纂医宗金鉴卷六 御纂医宗金鉴卷七 御纂医宗金鉴卷八
御纂医宗金鉴卷十八 御纂医宗金鉴卷十九 御纂医宗金鉴卷二十 御纂医宗金鉴卷二十一 御纂医宗金鉴卷二十二 御纂医宗金鉴卷二十三 御纂医宗金鉴卷二十四 御纂医宗金鉴卷二十五
精彩摘录
这是《医宗金鉴(上册)》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替换为自己的精彩内容摘录。
作者介绍
这是《医宗金鉴(上册)》的读书笔记模板,暂无该书作者的介绍。
感谢观看
医宗金鉴(上册)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读书笔记 05 精彩摘录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目录分析 06 作者介绍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内容
医要
御纂
医宗金鉴
伤寒论

出版者
医宗金 鉴
分门别类
医书
职名
要略
心法
仲景
全书
诸臣
仲景全书金
内容摘要
本书90卷,是清政府组织编纂的大型医学丛书,也是清代广为流传的医学教科书。将中医内容分门别类,采 精发蕴,编成医书15种。即:伤寒论法、金医要略法、删补名医方论、四诊心法要诀、运气要诀、伤寒心法要诀、 杂病心法要诀、妇科心法要诀、幼科杂病心法要诀、痘疹心法要诀、幼科种痘心法要旨、外科心法要诀、眼科心 法要诀、刺灸心法要诀、正骨心法要诀。内容涉及临床各科疾病的辨证论治,深入浅出,切合临床,便于诵习。

医宗金鉴面诊口诀

医宗金鉴面诊口诀

医宗金鉴面诊口诀1.额头火星有斑痣:三横纹向(额头部位横纹深,精神压力大;有斑痣者,心脑血管有病,预防三高)2.胸乳显现两眼间:(眼角发青者,患乳腺增生或乳腺癌。

)3.眉宇中分肝为外:(眉梢有斑者,肝有病。

)4.内侧心脑肺相连:(两眉中间有竖道者肺有病;横道竖道相连者心有病。

)5.肺主皮毛窍于鼻:(酒糟鼻,毛孔粗大者肺有病。

)6.脾主肌肢白唇边:(唇有白道,肌肉无弹性者脾有病。

)7.准头主脾两翼胃:(鼻头发红有坑毛孔粗大者脾有病;鼻翼鼻唇沟发红者胃有病。

)8.鼻梁中肝两侧胆:(鼻梁中间有斑者肝有病;两侧有斑者胆有病。

)9.肝主筋脉华在爪:(肝不好者指甲有竖纹,手脚抽筋。

)10.恰好开窍于双眼:(肝不好者眼干涩,视物不清。

)11.舌上为肾中为心:(舌根部为肾区,黑,黑者有肾病;舌中部为心区。

)12.心窍于舌华在面:(舌有裂缝、脸红有血丝者心脏有病。

)13.大肠本在颧骨外:(颧骨外发黑发红者大肠有病。

)14.小肠颧内即可见:(颧骨内侧发黑或眼袋早现者小肠有病。

)15.巧嘴一张生殖器:(唇上有斑或有皱生殖器有病。

)16.人中膀胱相关联:(人中有斑或痣,男有膀胱瘤,女有子宫肌瘤或卵巢囊肿。

)17.水星地阁是肾区:(下巴壳或耳发黑、有斑者有肾病。

)18.主骨生髓非等闲:(肾不好者腰痛、腿沉、记忆力差、牙不好、阳痿早泄。

)19.开窍于耳一脉通:(肾不好者耳聋耳鸣。

)20.其华在发可直观:(肾不好者脱发、白发)21.颜面望诊熟于心:(烂熟于心如子弹上膛。

)22.不是神仙胜神仙。

(功力到家如虎添翼。

)。

医宗金鉴讲解

医宗金鉴讲解

医宗金鉴讲解
医宗金鉴是明代医学家吴鞠通所著的医学巨著,共分为三十卷,内容包括医学理论、病证诊治、方剂治疗等方面。

全书系统、全面、精深,被誉为“明代医学之宝”。

医宗金鉴的理论体系主张“以病为中心”,强调“辨证论治”。

在诊断上,吴鞠通提出了“望闻问切”四诊法,即通过望、闻、问、切四种方式,全面地了解病情及病因,确定病名。

在治疗上,医宗金鉴注重“方证合一”,即方药的选择应根据病证特点来确定,不应死板地套用经方。

医宗金鉴虽然是古代医学著作,但其理论对现代医学也有借鉴意义,特别是其治疗思想,强调个体化治疗,注重“因人而异”,也是现代医学的重要理念之一。

- 1 -。

医宗金鉴

医宗金鉴
法要诀
3
<目录>卷五面
部吉凶论
1
4
<目录>卷五痘
中杂证
<目录>卷五男
妇年长出痘门
<目录>卷五疹

2
5
<目录>卷五编
辑幼科种痘心
法要旨
<目录>外科卷上编辑
外科心法要诀
<目录>外科卷上面部
<目录>外科卷上头部
<目录>外科卷上项部
<目录>外科卷上腰

<目录>外科卷上背

<目录>外科卷上眼

<目录>外科卷上鼻部

<目录>卷三禽兽鱼
虫禁忌并治第二十

<目录>卷三藏府经
络先后第一
<目录>卷三金
匮要略存疑
<目录>卷三删
补名医方论
3
<目录>卷三桂
枝人参葛根黄
芩黄连二汤合

4
<目录>卷三删
补名医方论七

1
2
5
<目录>卷四
3
<目录>卷四运
气要诀
1
4
<目录>卷四伤
寒心法要诀
<目录>卷四医
宗金鉴三十七

<目录>卷四杂
<目录>卷五喘证门
<目录>卷五痰证门
<目录>卷五疝证门
3
<目录>卷五淋
证门
1

医宗金鉴简介

医宗金鉴简介

医宗金鉴简介《医宗金鉴》是清乾隆四年由太医吴谦负责编修的一部医学教科书。

《医宗金鉴》这个名字也是由乾隆皇帝钦定的。

《医宗金鉴》被《四库全书》收入,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对《医宗金鉴》有很高的评价。

自成书以来,这部御制钦定的太医院教科书就被一再的翻刻重印。

《医宗金鉴》全书共分90卷,是我国综合性中医医书中比较完善而又简要的一种。

全书采集了上自春秋战国,下至明清时期历代医书的精华。

图、说、方、论俱备,并附有歌诀,便于记诵,尤其切合临床实用。

流传极为广泛。

公元1739年,乾隆皇帝诏令太医院右院判吴谦主持编纂一套大型的医学丛书。

吴谦,字六吉,安徽歙县人,他是清朝雍正、乾隆年间的名医。

吴谦奉旨后,下令征集全国的各种新旧医书,并挑选了精通医学兼通文理的70多位官员共同编修。

历时三年的时间,终于编辑完成。

《医宗金鉴》经过三年时间完成,共90卷,15个分册。

即伤寒17卷、金匮8卷,名医方论8卷,四诊1卷,运气1卷,伤寒心法3卷,杂病心法5卷,妇科心法6卷,幼科心法6卷,痘疹心法 4卷,种痘心法1卷,外科心法16卷,眼科心法2卷,针灸心法8卷,正骨心法4卷。

该书特点:图、说、方、论俱备,歌诀助诵。

细读之有着十分明显的时代性,适应18世纪中国疾病谱。

例如:公元17-18世纪,康熙、乾隆由于天花危害甚大,对太医院压力更大,因此,太医院在分科设置上也有明显的反映,如将痘疹作为一科从幼科中分立出来,在《医宗金鉴》中也单独成册,特别还将《种痘心法》作为一卷与幼科心法并列,可见对天花一病的专门研究与防治得到了高度重视,促成幼科被分解为三科。

由于接种人痘的推广与普及,天花之危害明显降低,太医院又将痘疹一科合并回幼科。

另外,还有对正骨一科整理提高也十分明显,通过《医宗金鉴》的编纂,使中国历代相传的正骨理论与技术更加系统,更将宫廷上驷院绰班 (正骨) 处的丰富经验融为一体,使太医院正骨科与上驷院绰班处合并一处,理论与技术均得到提高。

医宗金鉴四诊心法要诀白话解

医宗金鉴四诊心法要诀白话解

医宗金鉴四诊心法要诀白话解
《医宗金鉴》是医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古典名著,它汇集了我国古代多位杰出的医学家的医学著作,其中四诊心法是诊断病情的重要基础,相当于我们现代医学所使用的病理、影像学、检验与实验室等方法,是一种实践性的诊断方式。

四诊心法的总要诀是:“视诊、闻诊、问诊、切诊”。

视诊是以观察病人的全身情况及面容色泽等,即置身事物前观察,把病人体貌变化等仔细观察;
闻诊是利用医生的嗅觉,尤其是鼻腔的分泌物,可以观察病人的消化道疾病;
问诊是利用医生的耳朵来问询病人的病史、病情,帮助进行诊断;
切诊是根据病人的脓液、黄疸、出血等表现来观察,可以掌握疾病的种类、时间、病情等。

实践性诊断最终应依据全方位索取信息,融合多重检查手段考虑,把微观个体病人的全面病理地质考虑,以此了解整个自然界情况,对病因病机以及诊疗必要性有一定定量标准,把四诊心法作为实践性诊断的重要依据,从而用传统理论指导实践,实现安全有效的诊断治疗结果。

医宗金鉴条文总结

医宗金鉴条文总结

医宗金鉴条文总结
医宗金鉴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共分为三篇,主要包含了医学理论、病证分类、诊断治疗方法等内容。

以下是医宗金鉴的主要条文总结:
第一篇:“六腑谬论辨”、“脏腑论辨”、“脏大腑小偏”等条文总结了人体内脏功能及与病症的关系。

第二篇:“病因辨证论方”、“疗法十二论”等条文总结了病因辨证、治疗方法和药方应用。

第三篇:“辨證法则”、“脉法”等条文总结了病症辨证和脉诊方法。

医宗金鉴的主要观点包括:
1. 强调脏腑功能和平衡的重要性,认为人体脏腑之间的协调是维持健康的关键。

2. 强调辨证论治的重要性,即根据病症和体质特点进行个体化的治疗。

3. 强调脉诊的准确性,脉搏反映了人体的病症和生理状况,是判断病情的重要依据之一。

4. 强调养生的重要性,倡导平衡饮食、适度锻炼和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来维持健康。

总的来说,医宗金鉴通过系统的理论和治疗方法总结了古代医学的经验和智慧,对于现代医学研究和临床实践仍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御纂医宗金鉴

御纂医宗金鉴

《御纂医宗金鉴》,全书九十卷,清乾隆朝时由国家编著的大型医学丛书,由供奉内庭太医、太医院右判吴谦奉敕主编,后收入《四库全书》之中。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给与这套书籍相当高的评价。

在乾隆四年(西元1739年),乾隆皇帝下诏,由吴谦与康雍乾三朝御医、院使刘裕铎,共同领衔编纂这套丛书,历时三年完成。

为同类书籍中最为简明、完备、实用者。

本书共分15部,有《订正仲景全书伤寒论注》、《订正金匮要略注》、《删补名医方论》、《四诊心法要诀》、《运气要诀》、《伤寒心法要诀》、《杂病心法要诀》、《妇科心法要诀》、《幼科心法要诀》、《痘疹心法要诀》、《种痘心法要旨》、《外科心法要诀》、《眼科心法要诀》、《刺灸心法要诀》及《正骨心法要旨》。

其中,《伤寒论注》中,收集了二十名医家的注解,内容极为详尽。

口诀的部份也极为实用,在本书刊行之后,成为当时医学教育最重要的读本。

本书也成为中国北方中医界最重视的一本套书,对于北方中医界有极深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编辑]。

医宗金鉴 妇科心法要诀白话解

医宗金鉴 妇科心法要诀白话解

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白话解
摘要:
1.《医宗金鉴》概述
2.《妇科心法要诀》的内容简介
3.《医宗金鉴》对中医妇科的重要性
4.白话解对《妇科心法要诀》的解读
5.结论
正文:
《医宗金鉴》是一部清代综合性中医医书,由太医吴谦于清乾隆四年(公元1742 年)负责编修。

全书共分90 卷,采集了自春秋战国至明清时期历代医书的精华,堪称中国综合性中医医书中较为完善而又简要的一种。

其中,《妇科心法要诀》是该书的一部分,主要讨论了中医妇科四大证:胎、产、经、带。

《妇科心法要诀》的内容涉及疾病的病因、症状、诊断、治疗等各个方面。

在疾病种类上,妇科包括月经病、崩漏、带下病、癥瘕等,这些病证及其治疗方法与男科有所不同。

妇女在受孕、胎前、产后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疾病,也具有特殊性。

虽然男女外生殖器与乳房都有可能患病,但其在疾病的种类和发病机制上存在差异。

《医宗金鉴》对中医妇科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一部御制钦定的太医院教科书,它对后世的中医学术影响深远。

特别是其中的各科心法要诀,简明扼要,提纲挈领,便于记诵,深受广大读者欢迎。

白话解对《妇科心法要诀》的解
读,使得更为广大的读者能够理解其中的医学知识,对于普及中医妇科学具有积极意义。

综上所述,《医宗金鉴》和《妇科心法要诀》在中医妇科领域具有重要地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宗金鉴
清·吴谦
消渴小便利淋病脉证并治十四
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疼热,饥而不饮食,食即吐蛔,下之利不止。

[按]此条是《伤寒论》厥阴经正病,与杂病消渴之意不同,必是错简。

寸口脉浮而迟,服即为虚,迟即为劳,虚则卫气不足,劳则荣气竭。

[按]此条当在《虚劳篇》中,错简在此。

[注]寸口,通指左右三部而言之,浮而有力为风,浮而无力为虚,按之兼迟,即为虚劳之诊,故主卫外荣内虚竭也。

趺阳脉浮而数,浮即为气,数即消谷而大坚,气盛则溲数,溲数即坚,坚数相传,即为消渴。

[按]“而大坚”句不成文,“大”字之下当有“便”字,必是传写之遗。

[注]趺阳,胃脉也。

胃脉浮盛,按之而数,为胃气热,故善消谷也。

火盛消谷,则大便必坚;气盛消水,则小便必数,故溲数即坚也,坚数相传,即为消谷消渴之病。

趺阳脉数,胃中有热,即消谷饮食,大便必坚,小便即数。

[注]此复申上条大便坚、小便数之义也。

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肾气丸主之。

[注]饮水多而小便少者,水消于上,故名上消也;食谷多而大便坚者,食消于中,故名中消也;饮水多而小便反多者,水消于下,故名下消也。

上、中二消属热,唯下消寒热兼之,以肾为水火之藏也。

饮一溲一,其中无热消耗可知矣。

故以肾气丸从阴中温阳其阳,使肾阴摄水则不直趋下源,肾气上蒸则能化生津液,何消渴之有耶!
[集注]程林曰:小便多则消渴。

经曰:饮一溲二者不治。

今饮一溲一,故与肾气丸治之。

肾中之动气,即水中之命火,下焦肾中之火,蒸其水之精气,达于上焦,若肺金清肃,如云升雨而降,则水精四布,五经并行,自无消渴之患。

今其人必摄养失宜,肾水衰竭,龙雷之火不安于下,但炎于上而荆肺金,肺热叶
焦,则消渴引饮,其次如于胃,游溢渗出,下无火化,直入膀胱,则饮一斗,溺亦一斗,故用桂附肾气丸,助真火蒸化,上升津液,何消渴之有哉!
沈明宗曰:“男子”二字,是指房劳伤肾,火旺水亏而成消渴者。

肾气丸方
见妇人杂病中
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宜利小便、发汗,五苓散主之。

[注]脉浮,病生于外也;脉浮微热,热在表也;小便不利,水停中也;水停则不化津液,故消渴也。

发表利水,止渴生津之剂,惟五苓散能之,故以五苓散主之也。

于此推之,曰脉浮,可知上条脉沉也,曰微热,可知上条无热也。

且可知凡脉沉无热之消渴,皆当用肾气丸方也。

五苓散方
见痰饮中
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

[注]此与上条文同义异。

文同者,脉浮小便不利、发热、微热、渴欲饮水、消渴也。

而义异者,一以五苓散利水发汗,一以猪苓汤利水滋干也。

审其所有义异之意,必在有汗、无汗之间也。

何以知之?一以发汗为主,其因无汗可知;一以滋干为主,其因有汗可知。

故文同而义异,病同而治别也。

仲景之书,言外寓意处甚多,在学着以意会之自识也。

猪苓汤方
猪苓
(去皮)茯苓阿胶滑石泽泻
各一两
上五味,以水四升,先煮四味,取二升,去滓,内胶烊消,温服七合,日三服。

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注]消渴则渴欲饮水,水入即消,而仍口干舌燥者,是热邪盛也,故以白虎加人参汤,清热生津也。

白虎加人参汤方
见中暍中
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注]渴欲饮水,水入即吐,名水逆者,是里热微而水邪盛也,故以五苓散利水止吐也。

[集注]李彣曰:内有积水,故水入则拒格而上吐,名水逆也。

五苓散利水,故主之。

渴欲饮水不止者,文蛤散主之。

[注]渴欲饮水,水入则吐,小便不利者,五苓散证也,渴欲饮水,水入则消,口干舌燥者,白虎人参汤证也。

渴欲饮水而不吐水,非水邪盛也;不口干舌燥,非热邪盛也。

惟引饮不止,故以文蛤一味,不寒不温,不清不利,专意于生津止渴也。

或云:文蛤即今吴人所食花蛤,性寒味咸,利水胜热,然屡试而不效。

尝烤五倍子亦名文蛤,按法制之名百药煎,大能生津止渴,故尝用之,屡试屡验也。

文蛤散方
文蛤
五两
上一味,杵为散,以沸汤五合,和服方寸匕。

小便不利者,有水气,其人苦渴,栝楼瞿麦圆主之。

[注]小便不利,水蓄于膀胱也,其人苦渴,水不化生津也。

以薯蓣、花粉之润燥生津,而苦渴自止;以茯苓、瞿麦之渗泄利水,而小便自利;更加炮附宣通阳气,上蒸津液,下行水气,亦肾气丸之变制也。

然其人必脉沉无热,始合法也。

栝楼瞿麦丸方
栝楼根
(即花粉)二两茯苓
三两
薯蓣
三两
附子
(炮)一枚
瞿麦
一两
上五味,末之,炼蜜丸梧子大,饮服三丸,日三服。

不知,增至七八丸。

以小便利,腹中温和为知。

[集解] 李彣曰:此方与五苓散同为利水生津之剂。

此用薯蓣即五苓用白术之意也。

但五苓兼外有微热,故用桂枝走表;此内惟水气,故用附子温下也。

尤怡曰:此下焦阳弱日冷,而水气不行之证,故以附子溢阳气,茯苓、瞿麦行水气,观方后云:腹中温为知,可以推矣。

其人若渴,则是水气偏结于下,而燥火独聚于上。

夫上浮之焰,非滋不熄;下积之阴,非暖不消;而寒润辛温,并行不桲,此方为良法也。

求变通者,于此三复焉。

小便不利,蒲灰散主之,滑石白鱼散,茯苓戎盐汤并主之。

[注]无表里他证,小便不利而渴者,消渴水邪病也;小便不利不渴者,小便㝫闭病也。

主蒲灰散、滑石白鱼散者,蒲灰、乱发,血分药也。

滑石、白鱼,利水药也。

然必是水郁于血分,故并主是方也。

观东垣以通关丸,治热郁血分之
小便不利,则可知在血分多不渴也。

主茯苓戎盐汤者,茯苓淡渗,白术燥湿,戎盐润下,亦必是水湿郁于下也。

盐为渴者之大戒,观用戎盐则不渴可知也。

[集注]魏荔彤也:小便不利者,所因有所不同,治法也不一,仲师并列三方,以俟主治者择其善而从之。

蒲灰散方
蒲灰
七分滑石
三分
上二味,杵为散,饮服方寸匕,日三服。

滑石白鱼散方
滑石
二分乱发
三分
白鱼
二分
上三味,杵为散,饮服半钱匕,日三服。

茯苓戎盐汤方
茯苓
半斤白术
二两
戎盐弹丸大
一枚
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淋之为病,小便如粟状,小腹弦急,痛引脐中。

[注]小便不利及淋病,皆或有少腹弦急,痛引脐中之证。

然小便不利者,水道涩少而不痛,淋则溲数、水道涩少而痛,有不同也。

小便溺出状如粟米者,即今之所谓石淋也。

淋家不可发汗,发汗必便血。

[注]淋家,湿热蓄于膀胱之中病也。

若发其汗,湿从汗出,热则独留,水府告匮,热迫阴血从小便出即今之所谓淋病也。

[集注]高世栻也:淋家之膀胱津液先虚,故不可发汗,若发汗更夺其津液,则膀胱气竭,胞中并虚,故必便血。

便血,溺血也。

消渴总括
试观年老多夜溺,休信三消尽热干,饮多尿多浑赤热,饮少尿多清白寒。

[注]上消属肺,饮水多而小便如常;中消属胃,饮水多而小便短赤;下消属肾,饮水多而小便浑浊,三消皆燥热病也。

然试观年老好饮茶者,夜必多溺,则休信三消皆热,而亦有寒者矣,饮水多,小便少而浑赤者属热,是火盛耗水而浑也。

饮水少,小便多而清白者属寒,是火虚不能耗水也。

消渴生死
三消便硬若能食,脉大实强尚可医,不食舌白传肿泻,热多舌紫发痈疽。

[注]三消,饮水多而不能食,若能食大便硬,脉大强实者,为胃实热,下之尚可医也,若不能食,湿多舌白滑者,病久则传变水肿泄泻。

热多舌紫发干者,病久则痈疽而死也。

消渴治法
竹叶黄芪汤
便硬能食脉大强,调胃金花斟酌当,不食渴泻白术散,竹叶黄芪不泻方,黄芪黄苓合四物,竹叶石膏减粳姜,气虚胃热参白虎,饮一溲二肾气汤。

[注]调胃,谓调胃承气汤。

金花,谓栀子金花汤。

方俱在伤寒门,酌其所当用可也。

不食而渴,亦属胃虚,兼之泻泻,胃虚无热也,故用七味白术散,方在虚损门。

若不食而渴,亦不泻者,是虽虚而犹有燥热也,亦用黄芪竹叶汤,即黄芪、黄苓、当归、川穹、白芍、生地、竹叶、石膏、人参、炙草、麦冬、半夏也。

若气虚胃热盛者,宜用人参白虎汤。

若下焦虚寒,饮一溲二者,宜用肾气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