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犯罪嫌疑人心理
犯罪心理学 重点复习知识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犯罪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与犯罪人的犯罪行为有关的犯罪心理现象、规律以及犯罪对策的心理学依据的学科。
犯罪心理的犯罪:指行为人实施的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应当受到处罚、有意识的客观外在活动。
(犯罪心理学中研究的犯罪包括1.刑法的犯罪 2.违法行为 3.青少年的不良行为)特点: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应受刑法惩罚性范围:1.刑法学中的犯罪2.其他法律文件所规定的违法行为3.不良行为(越轨行为)犯罪人:指实施了严重危害社会行为,应受法律和道德纪律责罚的人。
三个基本条件:1.刑事责任年龄 2.具有刑事责任能力 3.实施了法律规定的犯罪行为范围:1.刑法学中的犯罪人(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备刑事责任能力,触犯刑法、应受刑法处罚)2.一定范围内严重违法或者越轨、应受法律和道德纪律责罚的人3.不具备刑法学中犯罪人特征但实施了违法犯罪或者越轨行为的未成年人、变态人格者以及精神病人理论任务:1.建立我国犯罪心理学的理论体系2.发展和完善犯罪科学的内容,提高犯罪科学的理论水平3.丰富和发展心理科学的内容,提高心理科学的理论水平实践任务:1.为家庭、学校和社会提供犯罪心理科学知识,更好地培养和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2.为公安司法人员提供心理科学知识,增强犯罪对策的业务能力,提高办案质量3.为党和政府制定刑事司法政策,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献计献策第二节犯罪心理学研究的特点:(1)犯罪心理隐蔽性(2)犯罪人对研究活动的抵触情绪(3)现场研究的困难性犯罪心理研究的具体方法:1.心理分析法心理分析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确定犯罪嫌疑人作案的行为方式(2)确定犯罪嫌疑人作案后的行为表现(3)判断犯罪嫌疑人的行为是在常态心理支配下进行的还是在异常心理支配下进行(4)了解犯罪嫌疑人作案时的心理压抑、需要冲突、动机斗争等(5)刻画犯罪嫌疑人的特征、背景,如智力水平、体貌特征、生活习惯、家庭情况、社会交往等,直接为排查犯罪嫌疑人提供依据。
犯罪嫌疑人的常见心理分析

犯罪嫌疑人的常见心理分析要了解一个人的心理状况是一件不容易的事,要了解和把握犯罪嫌疑人的心理,迅速突破全案就会更难。
因此,就需要检察人员依照政策与法律同违法犯罪分子进行一场短兵相接的心理战斗。
特别是对于那些刚刚被关押之后的犯罪嫌疑人,更要慎重。
因为在这种情况下,会使他们在危及前途命运的特殊环境中,心理成份更加复杂、多变。
大致可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恐惧心理。
其主要表现有三:一是生理异常。
当嫌疑人第一次被关押时,会使其心理失去平衡或精神恍惚,两眼发呆,疑神疑鬼,坐卧不宁或全心颤栗,极端恐惧,血压增高,甚至大小便失禁等。
二是语言反常。
审讯时,语言闪烁或语无伦次,所问非所答,甚至说一些让人费解的话,或抱头不语,或时而痛哭。
三是精神反常。
被抓获后,惊慌失措,思绪万千,不食不眠。
产生这种心理的人多系青少年犯和偶犯、从犯或胁从犯。
对于这类犯罪嫌疑人,只要运用正确的方式方法,极易攻破。
第二,悔恨心理。
其主要表现:被关押后,时而对天长叹,或默默无语,时而顿足撞脑,或悲痛欲绝。
产生这种心理的人,多数属于初犯和共同犯罪中的从犯以及过失犯罪者,特别是一些涉世不深、思想偏颇,行为放任的青少年。
犯罪被关押,等其冷静下来之后,如梦初醒,悔恨莫及。
如某甲得知酒后将其好友用刀砍伤致死的消息之后,悲声大放,撞墙欲死。
第三,戒备心理。
其主要表现:在审讯中,自知有罪,但不肯主动交待;对办案人员的言语行动特别警觉和戒备,致使办案难度大,多次提讯,效果不佳。
这类人多属国家工作人员,特别是政法内部人员违法犯罪者。
因为他们本身懂法,有一定的反侦查能力。
在提讯中,往往以记不清、没看见、不知道为由来软抵硬抗。
这类人的心理复杂、多变、疑虑甚多。
往往会出现想交待而又怕交待,想老实而又怕老实,欲言又止等,表面镇静内心空虚。
这类心理的人,只有采取深入调研,外围取证,用强有力的证据证实其犯罪,才能促其就范。
如一名犯罪嫌疑人,在证据未出示前,该人心存侥幸,一副官相,毫不在乎。
犯罪行为心理学一至三章演示文稿

Diagram
Company History
2003
2000
2000.10 Add Your Text 2000.10 Add Your Text
2000.10 Add Your Text
情绪体验
4种形式 3种状态 3种情操
情绪生理
•能力
智能 技能
•气质
情绪表现
表情 言语 动作
•性格
•兴趣 •需要 •观念 •信念 •信仰 •归因
第8页,共56页。
第一章.犯罪、犯罪学与心理学
引言 刑法与刑事司法制度
刑罚哲学
犯罪、犯罪学与心理学
犯罪研究 科学哲学与犯罪解释
心理学与犯罪学
第9页,共56页。
• 2、理想的法律目标是为了更大的社会利益而维护社会 秩序。它体现惩罚功能和预防功能。
• 3、加强少年司法制度的建立与健全。
第19页,共56页。
第三节 刑罚哲学
一、报应与公平模式 1、法律报应与报复的区别:国家与个人;公平与公正; 2、报应与矫正区别:罪行相适应;回归社会。
二、功利主义 功利主义是人类理性和社会契约概念为基础提出的一种法律惩罚理论。代表
有意大利法律理论家贝卡里亚《论犯罪与刑罚》,提出刑罚的目的是预防,不是 制造痛苦或补偿,刑罚是达到目的的一种手段,使用刑罚时应该着眼未来而不是 过去;英国法学家边沁在《道德与立法原理导论》精心阐述了这些原则。功利主 义指向犯罪行为,而不是犯罪人。
三、改造和矫治:
1、改造新古典学派强调刑罚个别化,与矫治哲学相吻合。改造观点认为应当通过 受苦与对危害行为赎罪,并且公开承认进行危害行为的人要避免将来再次犯罪, 方式包括道德教诲、劳动和教育。 2、矫治学说认为,犯罪是个人的缺陷或者适应不良的产物。将注意力集中到犯罪 人身上,而不是集中在犯罪行为方面。 • 四、监禁的目的:剥夺犯罪的能力
犯罪心理学与刑事侦查

犯罪心理学与刑事侦查第一章:引言犯罪行为是人类社会中的一种严重问题,对社会治安和公共安全构成了重大威胁。
因此,犯罪心理学与刑事侦查成为了社会治安和公共安全领域中不可或缺的学科。
犯罪心理学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犯罪者的思想和行为,而刑事侦查则是通过各种手段搜集证据,找到犯罪者并为公众维护正义。
本文将介绍犯罪心理学与刑事侦查的相关内容。
第二章:犯罪心理学基础犯罪心理学是一门研究犯罪者的思想和行为的学科。
它揭示了犯罪者的犯罪动机、心理特征以及犯罪行为的规律。
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了各种各样的犯罪者,例如连环杀手、性犯罪者、暴力犯罪者等。
常见的犯罪心理学研究方法包括问卷调查、心理测试、案例分析等。
2.1 犯罪动机犯罪动机是指犯罪者进行犯罪行为的原因。
常见的犯罪动机包括财务诈骗、性犯罪、报复心理等。
通过了解犯罪动机,可以帮助刑事侦查人员更好地找到犯罪者,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2.2 心理特征犯罪者的心理特征是指在心理学上与犯罪行为相关的特点。
研究表明,与犯罪行为相关的心理特征包括攻击性、低自我控制、情绪不稳定等。
通过了解犯罪者的心理特征,刑事侦查人员可以更好地制定策略以找到犯罪者。
2.3 犯罪行为规律犯罪行为规律是指犯罪者进行犯罪行为时表现出的一系列行为特征。
例如在重大聚会活动中,犯罪率会上升等。
了解这些规律,可以帮助刑事侦查人员更好地预测犯罪行为,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维护社会安全。
第三章:犯罪心理学在刑事侦查中的应用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对于刑事侦查过程中的各个环节都具有指导作用。
3.1 研究案件特征犯罪心理学研究的过程中会注意案件的各个细节,通过探究案件特征,得出事件发生的可能时间,地点,和犯罪者的可能心理特征等等,有助于侦查人员快速锁定犯罪者。
3.2 问卷调查犯罪心理学中的问卷调查可以帮助侦查人员更好地了解案件背后的具体情况。
问卷调查可以提供一些心理学的数据,帮助侦查人员绘制作案特征图或作案者的轮廓图,以更好地锁定犯罪团伙。
犯罪心理第五章 犯罪心理的应用

犯罪人特征描述指标的建立是犯罪心理画像 技术趋于完善的标志。因此 ,要建立一个针 对中国人的犯罪心理指标系统。 接到报案的时候有一个行为指标的登记,在 案件破了以后,通过讯问再建立一个人格指 标的登记,积攒起来,形成一个犯罪心理指 标的系统。
第五章 犯罪心理的应用
第一节 犯罪心理画像 第二节 犯罪心理测试
第一节
犯罪心理画像
在刑事案件的侦破过程中,有一个重要的辅 助手段,就是根据证人对犯罪嫌疑人体貌特征 的描述完成画像。但另一种在西方被广泛采用 的“心理画像”方式,虽然20世纪90年代开 始在我国得到局部运用,但更多的只是对前期侦 破工作提供参考,事实上它本可以在研究和预防 犯罪方面做得更多。
第二节
犯罪心理学测试技术
一、 犯罪心理测试技术的概述 1、定义:根据案件情况,用事先编制 好的题目提问,以形成对被测试人的心 理刺激,再用心理测试仪记录其情绪的 生理反应,以此分析被测试人与案件的 关系,帮助侦查、甄别的一种心理鉴定 技术。 俗称“测谎技术”或“测谎”。
一、什么是犯罪心理画像
又称为犯罪人特征描述,它被看成是一种提供 某些类型犯罪嫌疑人的信息的经验性尝试,是 一种对行为模式、趋势和倾向进行的个人传记 性简要描述。 它的基本假设是,个人的思维方式指导个人行 为。
人的行为总是在一定心理活动的支配下完成的。
我国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研究犯罪心理 画像 。 但是在中国,犯罪心理学研究最缺乏的就是可 供研究的案例,破案单位在破案之后,根本没 有精力和兴趣接待犯罪心理学专家,而罪犯很 快被处决之后,这些专家更失去了最好的“临 床”研究标本。因此至今我们在这方面,还要 借鉴国外的经验。
分析犯罪嫌疑人心理问题干预的方法

分析犯罪嫌疑人心理问题干预的方法引言犯罪嫌疑人的心理问题对于刑事司法系统至关重要。
了解和干预这些心理问题可以有助于减少犯罪的发生,改善司法程序的公正性,以及确保对嫌疑人的合适处理。
本文将分析犯罪嫌疑人心理问题干预的方法。
方法一:心理评估进行全面的心理评估是干预犯罪嫌疑人心理问题的首要步骤。
通过面对面的会谈、心理测试和观察,专业心理学家可以确定嫌疑人是否存在心理问题,例如精神疾病、人格障碍或创伤后应激障碍。
心理评估的结果可以为制定个性化的干预计划提供依据。
方法二:心理咨询和治疗基于心理评估的结果,犯罪嫌疑人可能需要接受心理咨询和治疗。
心理咨询师或心理治疗师可以与嫌疑人建立信任,提供支持和指导,帮助他们理解和管理自己的心理问题。
常见的治疗方法包括认知行为疗法、心理动力治疗和群体治疗等。
通过这些治疗,犯罪嫌疑人可以学会应对压力、控制冲动以及改变不良行为模式。
方法三:心理教育和技能培训为了减少犯罪再次发生的风险,犯罪嫌疑人还应接受心理教育和技能培训。
这些培训可以提供有关控制冲动、解决冲突和有效沟通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通过提高嫌疑人的自我认知和社交能力,他们可以更好地适应正常生活,减少再次犯罪的可能性。
方法四:支持系统和社区资源犯罪嫌疑人的心理干预应该与支持系统和社区资源相结合。
这些资源可以包括庇护所、康复中心、就业培训机构以及社区志愿者组织。
通过提供稳定的居住环境、职业培训和社会支持等资源,犯罪嫌疑人可以更好地重返社会,并避免再次陷入犯罪。
结论犯罪嫌疑人心理问题的干预是刑事司法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心理评估、心理咨询和治疗、心理教育和技能培训,以及支持系统和社区资源的综合应用,可以帮助嫌疑人理解和管理自己的心理问题,减少犯罪的发生,并促进司法程序的公正性和人道性。
刑事嫌疑人心理分析与讯问技巧

刑事嫌疑人心理分析与讯问技巧在刑事侦破中,了解嫌疑人的心理特征并采用相应的讯问技巧,是提高侦破效率和准确性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围绕刑事嫌疑人的心理分析和讯问技巧展开探讨。
一、刑事嫌疑人心理分析1.心理特征的分析刑事嫌疑人往往具有某些心理特征,如焦虑、紧张、恐惧等。
这些心理特征常常会对其言行产生一定的影响。
侦查人员需要通过对嫌疑人的行为表现、言语举止和肢体语言等进行观察和分析,掌握其心理状态,从而更好地开展讯问工作。
2.动机的研究嫌疑人犯罪的动机是进行心理分析的重要考察点。
通过了解嫌疑人的动机,侦查人员可以更好地理解其行为背后的原因,并进行相应的引导和讯问。
例如,如果嫌疑人犯罪动机为经济利益,那么在讯问过程中可以重点关注其涉及的财产状况,以揭示其犯罪动机和手段。
二、刑事嫌疑人讯问技巧1.建立良好的讯问氛围在讯问嫌疑人时,侦查人员应努力创造一个相对放松和安全的氛围。
这可以通过选择合适的地点、让嫌疑人坐在舒适的位置、避免过于严厉或恶劣的言辞等方式实现。
良好的讯问氛围可以促进嫌疑人的合作和真实表达。
2.使用恰当的语言技巧在讯问嫌疑人时,侦查人员需要注意使用适当的语言技巧。
首先,要尽量保持语言简洁明了,避免复杂难懂的词汇和长句子。
其次,要避免询问问题时使用否定的词语,以免给嫌疑人心理上的压力和抵触情绪。
最后,在引导嫌疑人回忆事件过程时,可以运用开放性的问题,让嫌疑人更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维。
3.运用心理战术在进行刑事嫌疑人讯问时,合理运用心理战术,可以更好地获取信息。
例如,侦查人员可以通过观察嫌疑人的语言表述,发现其中的矛盾或漏洞,进而进行有针对性的追问。
此外,利用沉默、时间压力和情绪控制等战术手段,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嫌疑人的心理状态,并对讯问取得更好的效果。
4.听辨技巧的运用侦查人员在讯问嫌疑人时,需要善于运用听辨技巧。
首先,要学会倾听,真正理解嫌疑人的表达意图,而不是急于打断或做出主观判断。
其次,通过观察和分析嫌疑人的肢体语言和微表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判断其真实性和情感状态。
犯罪嫌疑人心理

犯罪嫌疑人心理讯问中犯罪嫌疑人的心理状态讯问犯罪嫌疑人的工作,从一定意义上讲,是一场十分复杂的心理交锋,犯罪分子在犯罪之后如何不被发现是主要的心理状态。
被立案或被采取强制措施之后,主要的心理状态转化成惊恐、畏罪或侥幸,并由此产生对抗审讯的种种表现,随着审讯工作的进行,犯罪嫌疑人的心理也随之产生变化。
这是人的本能的必然反映。
讯问人员要做好审讯工作,必须要重视研究犯罪嫌疑人的心理,只有了解和把握好犯罪嫌疑人的心理变化,才能有的放矢地采取相应的对策,从而使犯罪嫌疑人认罪。
一、犯罪嫌疑人在审讯中的一般心理表现。
1、畏罪心理。
畏罪心理是犯罪嫌疑人犯罪后由于罪恶感的压力和法律的威慑力量对其心理刺激而形成的,一种害怕罪行被揭露从而受到法律处罚的心理。
有畏罪心理的犯罪嫌疑人,主要顾虑是害怕罪行被揭露后受到法律的制裁。
对于贪污受贿犯罪嫌疑人来说,其畏罪心理还有担心其罪行败露后由此产生损害个人名誉、地位、前途或牵连家属子女等。
从而对审讯采取抗拒态度。
抗拒的表现形式很多,但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一是投石问路,试探摸底。
二是假装老实,蒙混过关。
三是避实就虚,避重就轻。
四是寻找空隙,狡猾抵赖。
五是编造口供,以假乱真。
畏罪心理是犯罪嫌疑人的一种普遍心理,常常贯穿于审讯的全过程。
审讯开始因为畏罪,犯罪嫌疑人对抗审讯,拒不认罪;当意识到我们掌握了其犯罪的证据时,又可能避重就轻,但因顾虑被严惩而出现反复。
对此,审讯人员要给其讲明政策,让其正确对待犯罪事实;同时给其指明出路,让其知道我们会依法处理。
2、侥幸心理。
侥幸心理是犯罪嫌疑人希望因某种原因,如领导出面讲情,能够侥幸不受刑事追究或重罪轻判的一种心理状态。
侥幸心理是犯罪嫌疑人盲目地认为可以逃避罪责,在自信感的基础上产生的。
侥幸心理又分为两类,一类是盲目自信,犯罪嫌疑人主观臆断,自认为犯罪手段高明,行动诡秘,攻守同盟牢固,轻看我们的办案能力,认为审讯人员不掌握他们的犯罪证据,因而在审讯中对抗审讯的盲目性较大,拒供提不出有利根据,狡辩找不出正当理由,难以自圆其说,漏洞百出,情绪起伏不定;另一类是建立在冷静思考的基础上的侥幸心理。
犯罪嫌疑人临界供述心理分析

犯罪嫌疑人临界供述心理分析【摘要】在侦查讯问中犯罪嫌疑人受趋利避害心理的影响,一开始往往是以拒供或者谎供的形式对付侦查人员的讯问,但是顽抗到底的嫌疑人为数极少,他们大都经历了一个由拒供到坦白的过程。
处于对供与不供的矛盾选择的犯罪嫌疑人会出现临界供述心理,了解临界供述心理的特点并能准确识别出该阶段的各种行为特点有助于纠正犯罪嫌疑人供述障碍强化其供述动机,及时获取犯罪嫌疑人口供。
【关键词】临界供述;特点;行为特点;强化一、临界供述心理的特点预审人员通过出示证据、情感感化以及说服教育等讯问方法使犯罪嫌疑人的心理防线逐渐动摇,其侥幸心理与抵触情绪渐趋缓和,犯罪嫌疑人想供述罪行但仍然抱有逃避惩罚的侥幸心理,想继续对抗但又害怕受到从严的处罚,仍然处于犹豫不决和观望中,讯问的进展迫使犯罪嫌疑人进入利弊权衡的重要关头,此阶段犯罪嫌疑人的临界供述心理主要有以下特点:(一)趋向性犯罪嫌疑人的拒供心理开始动摇,他们认为如实供述并非一定会对自己不利,相反可能会比不交代更有利,所以产生供述动机,其注意力也开始向供述方面转化。
(二)可变性犯罪嫌疑人的拒供动机开始动摇并产生供述动机是由一定的事件和情境引起的,这些事件有可能是因为讯问人员对其家人或者本人给予了帮助,也有可能是因为讯问人员的行为感动了被讯问人员,但此阶段犯罪嫌疑人的侥幸心理或者畏罪心理仍未完全消除,倘若侦查人员不能及时有效地利用这一契机,待被讯问人员的心境恢复平静之后,其拒供动机仍有可能占据主要位置。
(三)外显性心理学基本原理告诉我们,人的行为是其心理活动的外在表现,犯罪嫌疑人的任何一种心理活动,如紧张、得意、戒备等都会在其意识性动作与下意识性动作中表现出来,只是由于个体心理差异的存在使得其外露程度会有所不同,我们可以通过犯罪嫌疑人动摇或者供述行为特征来把握其心理活动。
二、犯罪嫌疑人产生供述临界心理时的外在行为表现(一)供述临界心理的意识性动作表现此阶段的犯罪嫌疑人徘徊在如实供述还是继续对抗的十字路口上,动机斗争异常激烈,其矛盾心理有其突出,犯罪嫌疑人的心理顾虑主要反应在三个方面:一是能否确实得到从轻处理;二是讯问人员掌握的证据是否确凿;三是交代罪行能否得到家人的理解与支持。
审判心理学

第五章 犯罪嫌疑人心理分解

机械化测试仪
(二)现代心理测试仪
1、PG-X系列 2、PG-A系列 3、TH系列
第三节 犯罪嫌疑人心理转化过程
四、坦白交罪 心理特点:
供认心理为主导,拒供心理残存
主要表现:
心情平静,供述坦然 供述有反复、保留、不彻底 试图改变案件性质
对策:
1、耐心说服教育。 (肯定认罪,强调彻底,消除紧张) 2、深追细问具体犯罪细节,及时固定口供
第四节 心理测试技术
一、心理测试的含义:
第一节 影响制约犯罪嫌疑人心理的因素
一、外部因素
(一)身份地位的变化 (二)强制措施的影响 (三)人际交往的影响 (四)涉嫌犯罪性质、后果等
二、内在因素
(一)生理因素:年龄、性别等 (二)性格气质因素 (三)犯罪经历因素 (四)社会背景因素
第二节 犯罪嫌疑人常见心理
一、犯罪嫌疑人常见心理的分类 观点一:二分法 观点二:四分法 二、拒供心理 (一)畏罪心理
二、拒供心理 (四)戒备心理
1、含义:犯罪嫌疑人担心并防备罪行被揭露而产生的警觉感 2、产生原因:1、防御本能 2、身份地位对峙 3、不信任感。 3、对策:自由交谈,转变话题
(五)悲观心理
1、含义:犯罪嫌疑人自知罪行将被揭露,面对法律的惩罚而对前 途、追求丧失信心的心 理现象。
2、产生原因:1、怕判重刑 。 2、缺乏正确人生观。3、过于自责 后悔。
1、含义:畏罪心理是犯罪嫌疑人惧怕罪行被揭露而受 到刑罚惩罚的一种心理现象。
2、产生原因:A、法律意识和行为性质认知 。 B、 利益丧失的预感。C、恐惧的情绪体验。
3、对策:A、加压。B、减压
第二节 犯罪嫌疑人常见心理
二、拒供心理 (二)侥幸心理
犯罪心理学

(二)犯罪心理学产生的历史背景和理论 基础 1、欧洲的资本主义发展; 2、犯罪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 作为理论学科的犯罪心理学源流——创始 者是精神病学家、犯罪学家; 作为应用学科的犯罪心理学源流——是从 传统心理学工作者所进行的实验心理学 研究开始的。 20世纪20年代,犯罪心理学真正独立。
(三)当代西方犯罪心理研究概况 1、个体犯罪心理; 2、犯罪的社会心理学; 3、犯罪预测; 4、犯罪预防; 5、犯罪矫正。
• 董仲舒、韩愈“性三品”论:上品“圣人之性”
不会犯罪;下品“斗筲之性 ”很容易犯罪,中 品“中民之性”。可善可恶,关键在引导。
(3)后天环境与犯罪心理
• 孔子“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 晋傅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2、关于犯罪心理预防的思想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 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 • 董仲舒“教化立而奸邪皆止。”
依多元统一标准所做的犯罪分类有: • 性别标准; • 年龄标准; • 犯罪动机标准; • 犯罪经历标准; • 犯罪行为方式标准; • 犯罪主体数量标准; • 心理状态标准; • 犯罪行为实施形态标准; • 精神正常与否标准。
二、犯罪人概述 (一)犯罪人的定义 (1)《刑法学》的界定:犯罪人是指实施 了犯罪行为的人以及受过刑事处罚的人。 (2)《犯罪心理学》的界定:犯罪人包括 以下对象:犯罪嫌疑人,罪犯(已判刑的 人),虞犯(即有可能犯罪的人),刑满释 放人员。
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不认为是犯罪的行 为和违反治安法规的行为而又为治安部门所 处理的人。)
3、虞犯(最有可能犯罪的6类人员:经常 与有犯罪习性的人交往者;经常出入不 良场所者;经常逃学或离家出走者;参 加不良组织者;无正当理由经常携带被 政府所禁止的器具者;人格有严重缺陷 者。) 4、刑满释放人员和解除劳动教养人员; 5、揭露与惩治犯罪的有关人员; 6、监管矫治罪犯的人员。
审讯阶段犯罪嫌疑人的心理活动规律及讯问策略

审讯阶段犯罪嫌疑人的心理活动规律及讯问策略摘要:犯罪嫌疑人在讯问中各种外在现象的变化与其心理活动密切相关。
在讯问阶段,犯罪嫌疑人的心理往往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特征,可能产生怕罪、侥幸、冲突、警惕、悲观五种基本心理状态。
大部分犯罪嫌疑人都要经历四个阶段:探查、对抗、动摇、坦白,最后才坦白自己的罪行。
针对这些心理活动,侦查人员应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讯问中的相关知识,因案制宜,合理采用攻心式讯问策略,即政策攻心、思想攻心、证据攻心等策略,以保证侦查活动的顺利进行和发展。
关键词:犯罪嫌疑人;审讯心理;矫正策略一、讯问过程中犯罪嫌疑人心理变化的一般过程(一)探索阶段试探行为往往发生在讯问开始的时候。
在这一阶段,讯问人员与犯罪嫌疑人通过肢体动作、语言或眼神交流信息,了解对方的心理活动或性格特征。
之所以会有这种行为,是因为犯罪嫌疑人被捕后,对周围环境不适应,情绪波动较大。
同时,他开始反复考虑自己被捕的原因,拼命想知道侦查人员对他犯罪的证据材料掌握到什么程度,以此来缓解自己的紧张和焦虑,制定相应的防御对策。
常见表现如下:1.接下这个案子。
接案是指犯罪嫌疑人会有意无意地通过各种方式向讯问人员询问案件情况,希望获得对自己判断当前形势有用的信息。
2.求证据。
索要证据是指犯罪嫌疑人会主动向侦查人员公开索要证据,以观察侦查人员的反应,可以作为判断掌握证据的依据。
3.假口供。
假口供是指犯罪嫌疑人故意作出事先设计好的口供,这种口供要么是编造的口供,要么是混合口供,以试探侦查人员的反应。
一旦发现调查人员没有具体信息,会立即推翻之前的口供。
(二)对抗和相持阶段对抗是指犯罪嫌疑人以语言或武力手段对讯问人员进行反击,试图逃避法律制裁,妨碍正常讯问的阶段。
这个阶段是侦查人员和犯罪嫌疑人最激烈的心理对抗,也是对双方智力、情感和意志力的考验。
犯罪嫌疑人通过探查对侦查人员的心理活动有了大致的了解,认为自己有应对各种讯问情况的经验,所以犯罪嫌疑人会产生强烈的侥幸心理和对抗心理。
浅析犯罪嫌疑人在审讯中常见的心理特点及应对策略

浅析犯罪嫌疑人在审讯中常见的心理特点及应对策略作者:何蔚来源:《法制与社会》2012年第07期摘要本文通过运用心理学理论,分析了犯罪嫌疑人在审讯中常见的侥幸、畏罪、悲观和抵触四种心理特点,并对如何突破犯罪嫌疑人心理特点提出了应对策略,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审讯犯罪嫌疑人嫌疑人心理特点作者简介:何蔚,广州市番禺区人民检察院办公室副主任科员。
中图分类号:D9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2)03-137-02一、犯罪嫌疑人在审讯中常见的心理特点(一)侥幸心理侥幸心理是犯罪嫌疑人自认为可以逃避侦查和法律惩罚的一种自信感,是刑事犯罪案件中犯罪嫌疑人最常见的心理特点。
犯罪嫌疑人之所以会产生侥幸心理主要有以下原因:(1)认为自己作案的手段高明、行动隐蔽,没有留下任何作案痕迹,可以瞒天过海。
特别是一般贸易价格瞒骗案件的犯罪嫌疑人,由于实施价格瞒骗时的“洗单”环节都是在香港或者境外进行,一般没有第三者在场,知情人很少,没有留下痕迹,并且侦查人员要进行境外取证的难度非常大,所以犯罪嫌疑人往往会自持只要自己不招供就不会被定案治罪。
(2)认为自己多年来在社会上影响广,利用“钱”、“权”交易编织了不少的“关系网”和找到不少的“后台”,这些都会对自己起到很大的帮助,侦查人员不敢对自己怎么样。
(3)认为自己在进来之前订立的攻守同盟牢不可破,同伙不会出卖自己也不敢出卖自己。
只要不自乱阵脚,只要自己不供述,侦查人员就找不到自己的有罪证据,就不能给自己定罪。
(4)过去经验的影响。
那些过去曾有过违法犯罪行为或犯过错误而未被发现的犯罪嫌疑人,容易产生侥幸心理,而且经验越多,其侥幸心理就会不断得到强化。
有的犯罪嫌疑人虽无上述直接经验,但受一些间接经验的影响,也会产生侥幸心理。
例如很多海上偷运走私和在口岸充当“水客”的犯罪嫌疑人,往往都是惯犯或者累犯,心态非常镇定,侥幸心理非常强烈。
(二)畏罪心理畏罪心理是犯罪嫌疑人惧怕案件事实真相被揭露而受到法律惩罚的一种心理特点。
犯罪嫌疑人抗拒心理形成的原因

犯罪嫌疑人抗拒心理形成的原因犯罪行为人在实施犯罪以后,被司法机关立案侦查进入了司法程序的侦查阶段,就会以犯罪嫌疑人的身份出现,客观原因引起了这些人主观上的心理变化,从变化的基本规律来看,多数犯罪嫌疑人处于矛盾的心理状态,既不甘心如实交代,也不敢一味对抗。
侦查部门为了查清犯罪事实,其侦查手段之一就是对犯罪嫌疑人进行审讯,而犯罪嫌疑人在审讯中的消极心理就是抗拒心理。
审讯的全过程就是从消极心理向积极交罪心理转化的过程,也是讯问人员消除对抗心理的过程。
由于犯罪嫌疑人的主客观条件不同,在接受审讯时的心理特点也不相同,有其各自其主导作用的心理特征,消极的心理特征是我们审讯对象的心理障碍。
在审讯中,犯罪嫌疑人抗拒心理形成的原因主要有:1、畏罪。
这是一般犯罪嫌疑人普遍存在的心理状态,在犯罪嫌疑人身上表现得比较突出。
无论是有一定社会地位和职权的国家工作人员,还是普通老百姓,面对将要受到的惩罚,害怕和恐惧心理困扰着自己,在审讯时表现为:拒绝回答、反复无常、供述时供时翻、供词不稳定、情绪消沉、对审讯人员进行反侦查、趋利避害等,例如犯罪嫌疑人在接受审讯时,由于畏罪心理的作用,他或主动坦白或抗拒审讯;或检举揭发或嫁祸他人,犯罪嫌疑人会做出有利于自己的选择,以逃避或减轻法律对他的制裁。
2、侥幸。
侥幸心理是犯罪嫌疑人自以为能逃脱法律惩罚的主观存在的自信心理,是犯罪嫌疑人对自己的犯罪行为所产生的后果的一种认识的心理状态。
表现为以下几种情况:第一、认为自己作案手段高明、隐藏得较深,司法机关拿不到证据,只要自己不说就无法定罪;第二、轻视司法机关的侦查能力,认为审讯只是问问话而已,只要没有证据摆在眼前,我不说你就没有办法;第三、认为自己多年来在社会上影响广,利用钱权交易编织不少“关系网”和找到不少“靠山”,这些都会对自己起到很大帮助,司法机关不敢对我怎么样;第四、认为自己订立的攻守同盟牢不可破,不会出卖自己;第五、有的犯罪嫌疑人对司法机关内部情况有所了解,更是不怕审讯,片面认为所有的调查、讯问只不过是怀疑自己,并没有真凭实据,这种心理状态时妨碍犯罪嫌疑人认罪服法的主要心理障碍。
如何研究和掌握犯罪嫌疑人心理

如何研究和掌握犯罪嫌疑人心理
李悦
【期刊名称】《经济技术协作信息》
【年(卷),期】2007(000)021
【摘要】@@ 一、畏罪心理rn畏罪是犯罪嫌疑人害怕罪行被揭露和受到法律处罚而产生的一种心理,并常常贯穿于审讯的全过程.开始因为畏罪,犯罪嫌疑人可能千方百计的对抗审讯,拒不认罪;当意识到检察机关掌握了他的犯罪证据时,又可能讲小不讲大,避重就轻;当犯罪嫌疑人交代了罪行时,又可能会顾虑法院从严惩处而出现反复,畏罪心理具有两重性,一方面它是妨碍犯罪嫌疑人交代罪行的心理障碍,另一方面由于他害怕从严处罚,审讯人员可针对具体案件,教育他正确对待犯罪事实,相信政法机关会依照法律进行处理.
【总页数】1页(P103)
【作者】李悦
【作者单位】哈尔滨铁路运输检察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9
【相关文献】
1.涉拐案件犯罪嫌疑人心理特征及讯问策略研究 [J], 安军;董杰;李良
2.流动人口犯罪嫌疑人心理研究——个体心理特征 [J], 周沃欢
3.流动人口犯罪嫌疑人心理研究——反社会心理探究 [J], 尹春生
4.经济犯罪案件中犯罪嫌疑人的心理特点及讯问研究 [J], Lu Jia
5.基于心理咨询技术的命案犯罪嫌疑人的讯问模式研究 [J], 刘雪静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犯罪嫌疑人常见心理的分类 观点一:二分法 观点二:四分法 二、拒供心理 (一)畏罪心理
1、含义:畏罪心理是犯罪嫌疑人惧怕罪行被揭露而受 到刑罚惩罚的一种心理现象。 2、产生原因:A、法律意识和行为性质认知 。 B、 利益丧失的预感。C、恐惧的情绪体验。 3、对策:A、加压。B、减压
第二节 犯罪嫌疑人常见心理
第一节 影响制约犯罪嫌疑人心理的因素
一、外部因素
(一)身份地位的变化 (二)强制措施的影响 (三)人际交往的影响 (四)涉嫌犯罪性质、后果等 (一)生理因素:年龄、性别等 (二)性格气质因素 (三)犯罪经历因素 (四)社会背景因素
二、内在因素
第二节 犯罪嫌疑人常见心理
一、心理测试的含义:
是指测试人员依据一定的规则,运用心理测试 仪记录被测人在接收案件信息过程中发生的一 系列生理上的变化,并分析记录的这些生理变 化,对被测人作出是否与案件有关的判断。
二、心理测试的原理
(一)最基本的原理——生理心理变化原理 (二)认知心理反应原理 (三)说谎心理反应原理
(三)对立心理
第二节 犯罪嫌疑人常见心理
Biblioteka 二、拒供心理 (四)戒备心理
1、含义:犯罪嫌疑人担心并防备罪行被揭露而产生的警觉感 2、产生原因:1、防御本能 2、身份地位对峙 3、不信任感。 3、对策:自由交谈,转变话题 1、含义:犯罪嫌疑人自知罪行将被揭露,面对法律的惩罚而对前 途、追求丧失信心的心 理现象。 2、产生原因:1、怕判重刑 。 2、缺乏正确人生观。3、过于自责 后悔。 3、对策:1、唤起求生欲望。2、陈明利害,指明出路。3、调动 家庭、社会力量规劝。
第四节 心理测试技术
三、心理测试仪器 (一)传统心理测试仪
机械化测试仪
(二)现代心理测试仪
1、PG-X系列 2、PG-A系列 3、TH系列
第三节 犯罪嫌疑人心理转化过程
四、坦白交罪 心理特点:
供认心理为主导,拒供心理残存
主要表现:
心情平静,供述坦然 供述有反复、保留、不彻底 试图改变案件性质
1、耐心说服教育。 (肯定认罪,强调彻底,消除紧张) 2、深追细问具体犯罪细节,及时固定口供
对策:
第四节 心理测试技术
(五)悲观心理
第二节 犯罪嫌疑人常见心理
三、伪供心理 (一)含义:指讯问中犯罪嫌疑人故意作出虚 假供述的心理状态。 (二)产生原因:
1、因畏罪和侥幸而伪供。 2、因替人受过而伪供。 3、因被逼供、诱供、指名指事问供而伪供。
(三)分类:无预谋的伪供&有预谋的伪供 (四)对策:
1、审查翻供的原因 2、审查翻供的内容 3、获取口供的途径和方法
第二节 犯罪嫌疑人常见心理
(一)含义:指犯罪嫌疑人主动或被迫交待犯罪事实 的心理状态。 (二)产生原因:
1、罪责压力 ,悔过自新 2、接受劝告,争取从宽 3、试探摸底,构筑防御体系 4、恐慌,排除压抑 5、为证据所迫,无可奈何
二、拒供心理 (二)侥幸心理
1、含义:犯罪嫌疑人自以为可以逃避法律惩罚的一种 自信感 2、产生原因:1、盲目的侥幸。 2、过于自信的侥幸。 3、对策:针对原因技巧地使用证据 1、含义:指讯问中犯罪嫌疑人对预审人员抵触、敌视、 不信任的心理现象 。 2、产生原因:1、立场反动 。 2、反社会意识。3、自 我评价错误。4、讯问方法不当 3、对策:缓解情绪,说服教育
(三)对策:
第三节 犯罪嫌疑人心理转化过程
三、动摇反复 心理特点:
拒供和供认心理持平:对立、侥幸缓解,畏罪上升
主要表现:
应审态度变化:温和 紧张不安,无所适从 打探案情,讨价还价 反应敏感,担心上当
政策攻心,说服教育,满足合理要求 使用证据,利用矛盾,指明最佳出路
对策:
揭露矛盾(深追细问具体细节,必然暴露矛盾)
第二节 犯罪嫌疑人常见心理
四、翻供心理 (一)含义:是指犯罪嫌疑人已经作出交代,又推翻 原来供词的心理状态。 (二)产生原因:
1、严重畏罪。 2、有了新的防御计划。 3、受教唆 4、非法讯问。 5、情势变化 6、交罪需要
(三)分类:推翻真实供述&推翻虚假供述 (四)对策:
1、心理沟通。2、提问发难。 3、说服教育。4、抓住破绽,心理震慑
对策:
第三节 犯罪嫌疑人心理转化过程
二、对抗相持 (一)心理特点:
畏罪、戒备心理下降 ;侥幸、对立心理上升
(二)主要表现:
骗:有预谋的伪供 赖:装病装疯 推:嫁祸于人 拖:软磨硬泡,拖延时间
1、分析拒供心理因素。2、使用证据。 3、揭露矛盾。 4、说服教育。
(三)特征:反复性、不彻底性、虚假性 (四)对策:
不能盲目轻信,态度谨慎,全面分析,区别对待
第三节 犯罪嫌疑人心理转化过程
一、试探摸底 心理特点:
畏罪、侥幸、戒备、对立等心理交织
主要表现:
行为谨慎,高度警觉 索要证据 避重就轻,交小瞒大 伪供,真假混杂 要求会见、通信、送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