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d_犯罪嫌疑人心理
犯罪嫌疑人心理在正确制定讯问对策中的运用
犯罪嫌疑人心理在正确制定讯问对策中的运用【摘要】在侦查讯问中,不同的犯罪嫌疑人具有不同的心理表现,尽管犯罪嫌疑人心理变化多样,但概括起来无非有两种,即拒供心理和供认心理。
大多数羁押期间的犯罪嫌疑人都是处于这两种心理的冲突中,哪一种心理占了主导地位,就决定着犯罪嫌疑人的行为表现,或拒供、或供述。
因此,一方面,研究犯罪嫌疑人拒供心理产生的原因,才能对症下药,及时采取矫正对策,使犯罪嫌疑人的不良心理向良性心理转变;另一方面,了解犯罪嫌疑人供认的心理动机,才能更快速、有效地判断口供的真实程度,为充分利用口供查清案件真相提供依据。
这是讯问过程中研究的重点内容。
本文结合公安实际,对两种犯罪心理进行剖析并提出相应对策,以进一步加速办案速度,提高办案质量。
【关键词】拒供心理;供认心理;讯问对策The use of the mentalities of the suspects in making Correct interrogation countermeasuresHu Zhongning[Abstract] Different criminal suspects have different mentalities when interrogated. Although they are varied, the mentalities of the criminal suspects are simply divided into two kinds, that is, refusing or confessing to admit. The majority of the criminal suspects who are taken into custody are under conflicts between these two kinds of mentalities, the mentality which plays a major role will determine a criminal suspect’s behavior, or refusing to admit, or confession. Therefore, on the one hand, researching the causes of refuse of the criminal is the only way to take suitable measures to make the suspect turn to a opposite attitude. On the other hand, only learn the psychological motivation of the suspect, can we judge the real degree of the confession fast and efficiently, and provide the evidence to find out the facts of the cases by using the confession. The above mentioned are the main content during the interrogation This paper combines with the reality of public security affairs and analyses the two kinds of the suspects’ psychology and put forward the countermeasures to enhance the efficiency and the quality of working on the cases.[Key words] Psychological refusion;Psychological confession;Countermeasures of interrogation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人们的思想意识,价值取向都在发生变化。
法医心理学揭示犯罪嫌疑人的心理状态
法医心理学揭示犯罪嫌疑人的心理状态犯罪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犯罪行为和犯罪嫌疑人心理状态的学科。
而法医心理学则是通过心理学的方法,结合法医学的知识,来揭示、分析和判断犯罪嫌疑人的心理状态。
本文将从法医心理学的角度,探讨犯罪嫌疑人的心理状态以及其对犯罪行为的影响。
一、犯罪嫌疑人的心理状态及表现Cherney(1989)认为,犯罪嫌疑人的心理状态主要包括焦虑、抑郁、痴呆、冲动以及精神分裂等不同的情绪和行为特征。
1. 焦虑:犯罪嫌疑人在犯罪过程中,常常伴随着焦虑情绪。
焦虑是一种紧张、不安、无法集中注意力的情绪状态,长期处于焦虑状态的犯罪嫌疑人容易做出冲动的行为。
2. 抑郁:抑郁是一种情感低落、情绪低沉的状态。
犯罪嫌疑人可能因为困境或内心的不满而产生抑郁,这种情绪状态会影响其对他人的情感和道德判断。
3. 痴呆:犯罪嫌疑人中,部分人可能患有智力障碍或痴呆等疾病。
这些心理异常会影响其社会适应能力和判断力,进而增加其犯罪风险。
4. 冲动:冲动是指犯罪嫌疑人在受到刺激时,大脑对控制冲动的神经过程发生紊乱,导致无法抑制行为冲动。
冲动性行为是一些犯罪行为的主要特征之一。
5. 精神分裂:精神分裂是一种严重的精神疾病,会导致犯罪嫌疑人产生幻听、妄想等症状。
这些症状会直接影响犯罪嫌疑人对现实世界的认知和行为。
二、法医心理学在破案中的作用1. 评估犯罪嫌疑人的心理状态:通过对犯罪嫌疑人进行心理测量,可以评估其心理状态。
法医心理学家可以利用多种心理学测试工具,如MMPI(明尼苏达心理学测验仪)、SCI(疑似造假测谎仪)等来分析犯罪嫌疑人的心理特点,从而更好地了解犯罪嫌疑人的心理构造和心理状态。
2. 构建嫌疑人心理画像:通过分析犯罪现场,结合法医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警方可以建立嫌疑人的心理画像。
法医心理学家通过犯罪现场留下的线索、遗留物以及与犯罪嫌疑人的交谈,可以分析嫌疑人的个性特点、动机和心理状况,从而帮助警方更准确地确定嫌疑人。
(完整word版)浅析犯罪嫌疑人供述的心理障碍与审讯方法
浅析犯罪嫌疑人供述的心理障碍与讯问方式犯罪嫌疑人供述的心理障碍, 是指影响犯罪嫌疑人作出真实和完整供述的消极的心理活动。
犯罪嫌疑人到案后接受讯问的过程中, 由于环境和地位发生了巨大变化, 心理活动是比较复杂的, 各种各样的心理活动和情绪交织在一起, 错综复杂, 矛盾重重。
刑侦民警在讯问实践中, 支持嫌疑人拒供行为的心理原因不同, 在讯问中表现各异, 侦查人员要准确、有效的把握嫌疑人的心理障碍。
侦查人员根据案情, 确定讯问的目标和讯问的基本任务。
采取不同的讯问方法, 确保嫌疑人如实供述, 进一步理清犯罪情节, 最关键理清嫌疑人作案的主观动机。
1.犯罪嫌疑人供述的心理障碍犯罪嫌疑人到案后, 总的心理倾向是趋利避害, 企图逃避打击, 表现出畏罪、侥幸、抵触、悲观的心理障碍。
1.1畏罪心理。
犯罪嫌疑人一是担心供述后受到法律的追究, 被判刑罚甚至判重刑;二是担心对自己的名誉、地位、前途带来的影响;三是担心自己的家庭、父母、妻子、子女、朋友等受到牵连;四是担心供述后遭到相关人员的(特别是地域犯罪和同案犯)报复。
产生畏罪后, 犯罪嫌疑人就千方百计地掩盖和隐瞒犯罪事实的真相, 否认犯罪, 幻想用通过否认自己与案件的全部或部分关联来逃避打击, 关键情节上言辞谨慎, 努力克制其内心的恐惧, 采取对抗讯问, 蛮不讲理、一言不发、失口否认、甚至谎供。
犯罪嫌疑人进一步表现出思维紊乱失去自我控制能力, 答非所问东扯西拉, 语无伦次。
更有犯罪嫌疑人对侦查人员的讯问存有高度的戒备心, 侦查人员一字一句都用心琢磨, 疑神疑鬼, 倒以试探、推诿来抵制讯问。
1.2侥幸心理。
侥幸心理是犯罪嫌疑人自认为可以逃避罪责的一种自信感。
犯罪嫌疑人不是到案才产生的, 一般在犯罪动机或犯罪时就已经存在。
一是自认作案手段高明, 行动诡秘, 没有留下痕迹;二是自认为同伙在逃、被害人死亡、知情人无法找到, 盲目相信攻守同盟;三是自认有后台和靠山, 在外面有人活动关系;四是自认为有对付侦查讯问的经验和方法(主要是侵财案的累犯), 无视侦查机关的侦查能力和侦查人员的讯问能力, 犯罪嫌疑人自信能抗过侦查机关讯问, 曾审讯一盗窃犯, 他直接给我讲能在公安机关抗过十天。
第四章犯罪嫌疑人心理分析——讯问学课件PPT
(二)畏罪心理对讯问的影响 (三)畏罪心理的矫正方法
调压 触动 导行
忏悔吧, 我的孩子!
二、侥幸心理
是犯罪嫌疑人自认为可以逃避罪责的一种自信感。
(一)侥幸心理产生的原因
自恃作案手段高明,行动诡秘,没有留下痕迹,只要不 供认就不能定案治罪。
盲目相信攻守同盟,认为同伙不会也不敢出卖自己。相 信不会受到检举揭发。
问:“作案人拿走的是电影《十面埋伏》的光盘吗” 答:“不知道”。 问:“作案人拿走的是电影《卧虎藏龙》的光盘吗” 答:“我不知道”。 但测试图谱发生了强烈变化。
三、自欺欺人
美国俄克何拉马州案例 平托上校审讯德国间谍
四、有软肋
《度心术》里说:“狡吏恃智,其勇必缺, 迫之可也。悍吏少谋,其行多疏,挟之可也。 廉吏固傲,其心系名,誉之可也。” 人之软肋不外乎: 迷信、亲情、孝道、名节、风俗习惯。
第三节 犯罪嫌疑人拒供心理 (抗审心理)
一、拒供的主要形式
谎言 沉默
一、拒供(抗审)的心理基础
利益 条件 支点
心理现象的构成
心理是指人的心理现象的总称,人的心理现象包 括人的心理过程、个性心理和心理状态。
心理是人的全部生活经历和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在 反映,又对言行起着支配和调节作用。
二、心虚
姚柬之装鬼 摸钟抓小偷 目光读心术
测谎测试题
问:“是一个人作的案吗?” 答:“不知道。” 但测试仪的心理图谱上有了显著的变化。 问:“是两个人作的案吗?” 答:“不是” 问:“作案人是把光盘放在裤袋里拿走的吗?” 答:“你说呢” 问:“作案人是把光盘放在手提包里带走的吗?”
答:“…”嫌疑人没有说话。
认为某些领导或单位的疏忽大意和官僚主义造成的漏洞可 以利用。
犯罪嫌疑人心理危机排查工作总结
犯罪嫌疑人心理危机排查工作总结一、工作背景在犯罪调查中,心理危机排查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犯罪嫌疑人可能经历各种心理问题,如压力、焦虑、自杀倾向等,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发现和干预,可能会对调查工作产生不利影响甚至引发意外事件。
因此,我们组织了犯罪嫌疑人心理危机排查工作,旨在保障调查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工作内容1. 制定排查标准和流程:我们根据心理学理论和相关实践经验,制定了犯罪嫌疑人心理危机排查的标准和流程。
这些标准和流程包括心理评估工具的选择和使用、会谈技巧的培训、危机干预的操作步骤等。
2. 心理评估和风险评估:我们对每个犯罪嫌疑人进行了心理评估和风险评估。
心理评估主要通过与嫌疑人的面谈和观察来获取信息,评估其心理状态和应对能力。
风险评估则侧重于评估嫌疑人对自己和他人的潜在危害程度。
3. 危机干预和支持:一旦发现犯罪嫌疑人存在心理问题或潜在危害,我们立即进行危机干预和提供心理支持。
危机干预包括采取适当的措施来缓解嫌疑人的心理压力和情绪困扰,并确保其安全不受伤害。
同时,我们也提供心理咨询和支持,帮助嫌疑人理解并应对他们的心理问题。
三、工作效果通过犯罪嫌疑人心理危机排查工作的实施,我们取得了以下效果:1. 及时发现心理问题:通过心理评估和观察,我们及时发现了犯罪嫌疑人存在的心理问题,如焦虑、抑郁等。
这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了解嫌疑人的心理状态,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
2. 预防危机事件发生:通过对嫌疑人的风险评估,我们能够提前发现潜在的危害,采取措施预防危机事件的发生。
这有助于保障嫌疑人的安全,并确保调查工作顺利进行。
3. 提供有效支持:通过危机干预和心理支持,我们帮助犯罪嫌疑人缓解了心理压力,增强了应对能力。
这有助于他们更好地配合调查工作,并为他们的心理健康提供了必要的支持。
四、改进措施在犯罪嫌疑人心理危机排查工作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为了进一步提升工作效果,我们提出以下改进措施:1. 加强培训和指导:加大心理评估工具和危机干预技巧的培训力度,确保工作人员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
犯罪嫌疑人心理压力源及其利用
第28卷第4期江苏警官学院学报Vol.28No.4 2013年7月JOURNAL OF JIANGSU POLICE OFFICER COLLEGE July.2013·侦查学研究·犯罪嫌疑人心理压力源及其利用徐加庆摘要:讯问的目的是使犯罪嫌疑人形成供述动机并交代犯罪行为。
犯罪嫌疑人心理压力源主要来自于政策与法律;案件的证据、嫌疑依据、犯罪相关信息;强制措施和羁押;讯问人员的能力和技巧;讯问环境;案件的社会关注度等。
讯问人员在讯问中给犯罪嫌疑人施加一定的心理压力,使其如实供述全部犯罪事实。
关键词:犯罪嫌疑人心理压力供述讯问中图分类号:D918.5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672-1020(2013)04-0109-04讯问过程其实就是调节犯罪嫌疑人心理压力的过程。
讯问中,什么时候给犯罪嫌疑人加压,什么时候必须给他减压,构成讯问的主旋律。
而加压是前提,只有把犯罪嫌疑人的心理压力强化到了临界状态,使犯罪嫌疑人难以承受这样的心理压力时,讯问人员才有必要适当给其减压,即给犯罪嫌疑人指明出路:只有彻底供述自己的全部犯罪事实才能获得从轻处罚,并由此促其真正形成供述动机。
因此,认识和明确犯罪嫌疑人的心理压力源并加以合理利用就成为关键。
笔者认为,犯罪嫌疑人心理压力源来自于以下方面。
一、政策与法律1.政策。
政策是犯罪嫌疑人如实供认自己犯罪事实并由此取得从轻或减轻处罚的情节。
反之,则可能得到从重或加重处罚的原则规定。
讯问中,多数犯罪嫌疑人在侥幸心理、畏罪心理等支配下拒供,以期逃避法律的惩处;同时,犯罪嫌疑人也知道侦查机关既然对自己采取了强制措施说明已经掌握了部分证据,自己如果拒不交代犯罪事实,必将受到法律的从严惩处,这就给犯罪嫌疑人制造出心理矛盾:是继续继续抗拒还是坦白自首,在难以取舍的情况下,犯罪嫌疑人将承受心理压力。
“从重或加重处罚”是对犯罪嫌疑人在讯问中拒不交代自己犯罪事实的情节的认定,可以使犯罪嫌疑人认识到拒供行为对其的危害性,增加犯罪嫌收稿日期:2013-06-19作者简介:徐加庆(1962-),男,浙江浦江人,汉族,浙江警察学院副教授,杭州,310053。
(完整word版)如何突破犯罪嫌疑人的心理防线
摘要:审讯是指立案侦查后,侦查人员通过对犯罪嫌疑人的讯问谈话,迫使其交代已被我掌握的和尚未掌握的犯罪事实的一种侦查活动。
从心理学角度出发,根据犯罪嫌疑人的犯罪心理和抵抗心理,论述侦查人员审讯的方法技巧,以期完善侦查人员的专业知识结构,提高同犯罪作斗争的能力.关键词:犯罪嫌疑人审讯心理侦查人员在社会急剧转型时期,我国犯罪率大幅飙升,同比破案率却往往在低位徘徊,彰显公安审讯的重要性,当前提高公安侦查人员审讯技能已成为迫切需要.本文拟从心理学视角就审讯过程中如何突破犯罪嫌疑人心理防线做一粗浅探索。
审讯是指立案侦查后,侦查人员通过对犯罪嫌疑人的讯问谈话,迫使其交代已被我掌握的和尚未掌握的犯罪事实的一种侦查活动。
审讯虽在形式上是典型的法律行为,例如,只能由具备侦查主体资格的人实施、侦查措施的运用、围绕证据展开等等,但其运作机理,却并不仅仅是法律行为,更多的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对抗博弈关系在特殊背景下的表现形式,而审讯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审讯人员把握对抗双方互动关系的能力。
认识到这一点,分析掌握犯罪嫌疑人审讯时的心理特点就显得尤为重要。
犯罪嫌疑人审讯心理是指犯罪嫌疑人在审讯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及其变化规律。
在审讯阶段,犯罪嫌疑人的心理变化最激烈、最迅速、也最明显,一般是围绕着“利”与“弊"这对矛盾而展开。
权衡利弊,趋利避害是犯罪嫌疑人普遍存在的心理倾向。
当犯罪嫌疑人意识到不交代会受处罚,交代也难逃惩罚的情况下,则会权衡利弊择其轻,交代一点,隐藏一点或伪供一点,其目的是为了逃避或减轻惩罚。
犯罪嫌疑人之所以要采取这种方式对抗审讯,主要是在内心深处还存在着畏罪、侥幸、恐慌、戒备、抵触和悲观的心理。
一、审讯前期对犯罪嫌疑人心理进行分析(犯罪心理现场勘查)〈孙子兵法〉云:“知己知彼,胜乃不殆;知天之地,胜乃可全”.欲使审讯成功,必须做好先期对犯罪嫌疑人心理的分析。
首先了解犯罪嫌疑人的捕后心理。
就一般规律而言,犯罪嫌疑人捕后心理大致可分四个阶段.第一是通过对犯罪过程的回忆、分析,寻找可能在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出什么样的问题,这些问题会出现哪几种后果;或是哪个同案犯会顶不住压力向公安机关交代什么问题,他的交代会对我产生什么影响及后果。
分析犯罪嫌疑人心理
证据确实充分
CPPSU 二、讯问僵局的突破 (一)讯问僵局的概念 讯问僵局是指在讯问中侦讯双方 因立场、利益或因讯问方式方法不当 等因素发生冲突,侦讯双方相持胶着 ,犯罪嫌疑人拒供,讯问陷入停滞的
局面。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侦查系
CPPSU
CPPSU (二)形成讯问僵局的原因
侦查主体 因素
1、讯问准备不充分 2、对案情没有吃透,对 被讯问人员不了解 3、讯问策略方法不当 4、业务水平不高,经验 不足,应变能力不强
审查作案工具 审查犯罪嫌疑人的体貌特征
审查作案技能
CPPSU
CPPSU
二、审核证据
7
审查知情程度 8 审查现场痕迹物证
审 核 证 据
9
审查赃证
10 审查作案手段 11 审查反常情况 12 审查同案犯罪嫌疑人的关系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侦查系
CPPSU
CPPSU
三、分析犯罪嫌疑人心理
犯罪嫌疑人的主要供述障碍 以及形成的主要原因 犯罪嫌疑人极力否认和隐瞒 的犯罪事实和情节 犯罪嫌疑人的个性
面的讯问笔录
人用作证据的
鉴定意见
录像光盘
固讯问成果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侦查系
CPPSU
CPPSU 国外权利告知原则示例
《德国刑事诉讼法典》第136条(一)中规定:“初 次讯问开始时,要告诉被指控人所被指控行为和可能适
用的处罚规定。接着应当告诉他,依法他有就指控进行
陈述或者对案件不予陈述的权利,并有权随时地,包括 在讯问之前,与由他自己选任的辩护人商议。此外,对
(一)深挖重点
1.重点案件
深 挖 犯 罪
2.重点人员
(二)深挖讯问要点
第14章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刑事诉讼过程中的心理及对策
(二)控制嫌疑人意向活动的策略 为转移其注意力 自由交谈法 声东击西法 四面出击法 (三)控制嫌疑人情绪的策略 制造紧张与消除紧张 出其不意,攻其不备
返回
第三节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审判 过程中的心理及对策
一、开庭时 羞耻 紧张 忏悔 矛盾 共犯的心理效应
二、法庭辩论过程中 侥幸 抗拒 狡辩 对公诉词的心理反应 对律师辩护的心理反应 对证人陈述的心理反应 三、判决后 情绪稳定 抵触 悔恨
第十四章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 在刑事诉讼过程中的 心理及对策
第一节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侦查过程中的心理及 对策
第二节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讯问过程中的心理及 对策
第三节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审判过程中的心理及 对策
按“Esc”键返回到章目录
第一节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侦查 过程中的心理及对策
一、犯罪嫌疑人在作案前后的反侦查心理 反侦查心理及其表现: 1.精心设计作案时间 2.破坏和伪造犯罪现场 3.伪装个体形象特征 4.毁灭处理罪证 5.伪装积极 6.串供和谎供
返回Βιβλιοθήκη 原因:1.自我保护的本能 2对侦讯人员不信任 表现:
1.对一切讯问活动报有戒心 2.对周围环境有着高度警觉 (五)悲观
原因:
1.害怕判处重刑 2.缺乏正确的人生观 3.犯罪后自责、后悔 4.犯罪心理已经定型,犯罪已成为一种需要,但又 无法摆脱人身自由受限的局面
二、犯罪嫌疑人在讯问过程中的心理变化过程 (一)试探摸底阶段 (二)对抗相持阶段 (三)动摇反复阶段 (四)供述罪行阶段 三、讯问犯罪嫌疑人的策略 (一)控制犯罪人认识活动的策略 允许编造谎言和制止撒谎 顺水推舟、将计就计 形成错觉,改变认识 引而不发 连续使用证据
(二)侥幸
犯罪嫌疑人心理研究报告
犯罪嫌疑人心理研究报告
标题:犯罪嫌疑人心理研究报告
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究犯罪嫌疑人的心理特征,以加深对犯罪行为形成和发展的了解。
通过对犯罪嫌疑人的心理分析和调查,揭示了犯罪嫌疑人的心理因素,并提供了为预防和治疗犯罪行为提供基础的信息。
引言:
犯罪行为一直是社会研究的热点话题之一。
了解犯罪嫌疑人的心理特征,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预防犯罪,保护社会安全。
本研究旨在考察犯罪嫌疑人的心理特点,从而提供更深入的了解和解释。
方法:
本研究采用了心理分析和调查的方法,对一定数量的犯罪嫌疑人进行了个案研究,并分析了其心理因素。
我们使用了心理测量工具,如问卷调查和心理测试,以收集相关数据。
结果:
通过对犯罪嫌疑人的心理特点进行分析,我们发现了一些普遍的心理因素。
这些因素包括但不限于:冲动控制困难、社会适应问题、情绪调节困难、外部归因倾向等。
这些因素可能是导致犯罪行为的重要原因。
讨论:
本研究的结果对犯罪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我们可以通过对犯罪嫌疑人的心理特点进行干预,提供恰当的心理辅导和治疗,以减少犯罪行为的发生。
结论:
犯罪嫌疑人的心理特点是多样化且复杂的。
了解这些心理特点对于预防和治疗犯罪行为至关重要。
进一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深化对犯罪嫌疑人心理的理解,为社会提供更有效的犯罪预防和治疗策略。
【刑侦 课件 幻灯】侦查讯问(第三章)犯罪嫌疑人心理
以上几张图据说作为美国犯罪心理测试之用。 好象静止的,但如果你跑几圈回来再看,结果会大不相同。
全套仪器
主机
呼吸传感器(胸部和腹部)
血压传感器
皮电和指脉传感器
反测谎
耦合剂(导电膏)、信号线、电源
三、影响犯罪嫌疑人心理的因素
(一)犯罪嫌疑人的自然条件。
(二)犯罪嫌疑人的社会经历。 (三)犯罪嫌疑人的犯罪经历。
过去有过违法犯罪行为而侥幸逃过责任追究的直接或间接的 经验。
因素(按序排列)
百分比 是否
你认为警察手中的证据有限,只要自己不 承认,警察就无法查清。
26.4
70.5
你认为警察没有发现你的犯罪事实,而且 也无法发现你的犯罪事实。
23.8
71.6
你认为自己干的很完满,不会有漏洞的。 20.7 75.9
1、畏罪心理产生的原因: 罪责感的压力
法律的威慑力
2、畏罪心理在讯问中的表现
(1)表情:精神恍惚,两眼无神,面色发白,口干舌燥; (2)语言:吞吐,闪烁,推脱; (3)动作:坐立不安,手足乱动,身体发颤。
3、畏罪心理的矫正方法
因素(按序排列)
你认为监狱生活很苦,你害怕蹲监狱。 你认为被抓、被判刑是没有面子的事,同时 也害怕家人为此受连累。 你想念家人,害怕判刑后见不到他们。 你特别怀念以前的生活,判刑后无法再过这 些日子。 你认为说得越多,对自己越不利。
的法 4 有 3 2 1
. . .
.
权鉴鉴
利
定 进
定 结
行论
补 充 鉴
的 知 情
定 或 者
权 和 申
拒侦
绝 回
讯 过
答程
的 权 利
中 对 本
分析犯罪嫌疑人心理问题干预的方法
分析犯罪嫌疑人心理问题干预的方法引言犯罪嫌疑人的心理问题对于刑事司法系统至关重要。
了解和干预这些心理问题可以有助于减少犯罪的发生,改善司法程序的公正性,以及确保对嫌疑人的合适处理。
本文将分析犯罪嫌疑人心理问题干预的方法。
方法一:心理评估进行全面的心理评估是干预犯罪嫌疑人心理问题的首要步骤。
通过面对面的会谈、心理测试和观察,专业心理学家可以确定嫌疑人是否存在心理问题,例如精神疾病、人格障碍或创伤后应激障碍。
心理评估的结果可以为制定个性化的干预计划提供依据。
方法二:心理咨询和治疗基于心理评估的结果,犯罪嫌疑人可能需要接受心理咨询和治疗。
心理咨询师或心理治疗师可以与嫌疑人建立信任,提供支持和指导,帮助他们理解和管理自己的心理问题。
常见的治疗方法包括认知行为疗法、心理动力治疗和群体治疗等。
通过这些治疗,犯罪嫌疑人可以学会应对压力、控制冲动以及改变不良行为模式。
方法三:心理教育和技能培训为了减少犯罪再次发生的风险,犯罪嫌疑人还应接受心理教育和技能培训。
这些培训可以提供有关控制冲动、解决冲突和有效沟通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通过提高嫌疑人的自我认知和社交能力,他们可以更好地适应正常生活,减少再次犯罪的可能性。
方法四:支持系统和社区资源犯罪嫌疑人的心理干预应该与支持系统和社区资源相结合。
这些资源可以包括庇护所、康复中心、就业培训机构以及社区志愿者组织。
通过提供稳定的居住环境、职业培训和社会支持等资源,犯罪嫌疑人可以更好地重返社会,并避免再次陷入犯罪。
结论犯罪嫌疑人心理问题的干预是刑事司法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心理评估、心理咨询和治疗、心理教育和技能培训,以及支持系统和社区资源的综合应用,可以帮助嫌疑人理解和管理自己的心理问题,减少犯罪的发生,并促进司法程序的公正性和人道性。
第十三章 犯罪嫌疑人在刑事诉讼中的心理
(1)多疑。其紧张心理无法抑制,所以特别谨慎。
(2)试探。他们往往用些反侦查的试探心理,检测是否被人跟踪。
(3)急欲脱离被监控的心理。这时会使出种种狡猾手法。
第十五章 犯罪心理矫治
一、什么是罪犯
罪犯是指被人民法院认定有罪,依法判处死刑、死缓、无期徒刑、有期徒刑、管制、拘役或其他附加刑,并交付执行的犯罪人。
二、罪犯心理形成机制
罪犯心理是在犯罪人心理的基础上,经受讯问、审判以及被剥夺一定期限的人身自由等外界刺激,其个性心理逐渐发生为化而形成的。
七、维护和保持心理健康,进行犯罪心理的自我预防,主要措施有哪些?
(1)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2)不对自己过分苛求,把奋斗目标定位在自已力所能及的范围内;(3)对他人期望不要过高;(4)学会自我调控情绪;(5)适当倾诉和心理咨询;(6)自我娱乐;(7)不盲目处处与人竞争;(8)积极参加社会活动,扩大人际交往。
三、什么是广义的心理诊断?
广义的心理诊断,是指用心理学的方法和技术,对被测试的心理状态和人格特点作出推断。
四、什么是罪犯心理诊断?
罪犯心理诊断是指通过对犯罪的社会化过程,犯罪经历的考察,并运用心理测量等技术,对其人格特征及促成犯罪行为的心理障碍与缺陷,有无病理上之异常等作出检查与判断,为实施分管分教方针和矫正治疗提供依据的活动过程。
三、被缉捕的犯罪嫌疑人有什么心理状态:
1、自首心理;
2、潜逃心理;
3、对抗心理。
四、对缉捕的犯罪嫌疑人应采取什么政策?
对准备潜逃和对抗缉捕的嫌疑人要分别采取不同的对策。
罪犯心理形成机制:
(1)犯罪人的心理结构是产生罪犯心理的前提和基础;
犯罪心理学
二、犯罪嫌疑人在讯问中的心理变化过程 (一)试探摸底阶段 (二)对抗相持阶段 1、拒供 2、谎供 3、翻供 (三)动摇反复阶段 (四)供述罪行阶段 三、讯问犯罪嫌疑人的策略和方法 (一)讯问策略
1、控制犯罪嫌疑人认识活动的策略 (1)允许编造谎言和制止撒谎 (2)顺水推舟、将计就计 (3)形成错觉,改变认识 (4)引而不发 (5)连续使用证据 2、控制犯罪嫌疑人意向活动的策略 (1)自由交谈法 (2)声东击西法 (3)四面出击法
(四)戒备 产生戒备心理的原因: 1、自我保护的本能 2、对侦讯人员不信任 讯问过程中的表现 1、对一切讯问活动抱有戒心,疑虑重重 2、对周围环境有着高度警觉 (五)悲观 1、害怕被判处重刑 2、缺乏正确的人生观 3、犯罪心理已经定型 4、犯罪后自责、后悔
4、控制犯罪嫌疑人动机斗争的策略 (1)削弱残存心理障碍,强化供述意识 (2)利用趋利避害需要,促其供述抗拒 (3)分析并正确处理其要求,促其产生如 实供述的决意 (二)讯问的基本方法 1、自由陈述法 2、问答法 (1)侦查式 (2)迂回式 (3)直接式 (4)跳跃式
(二)缉捕犯罪嫌疑人的对策 1、缉捕潜逃的犯罪嫌疑人的对策 (1)准确掌握犯罪嫌疑人的经验和能力 (2)了解和掌握犯罪嫌疑人的社会关系 (3)了解和掌握地理交通,风俗民情 2、缉捕对抗的犯罪嫌疑人的对策(查缉战术) 三、被跟踪守侯犯罪嫌疑人的心理特点及对策 (一)被跟踪的犯罪嫌疑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 表现 1、多疑 2、试探 3、急欲脱梢心理 4、侥幸自慰
第四节:刑罚心理
一、刑罚的个体心理效应 (一)刑罚对犯罪人心理的正效应 1、畏惧;2、痛苦;3、感激;4、预防效应 (二)刑罚对犯罪人心理的负效应 1、不畏惧刑罚;2、抵触 二、刑罚的社会心理效应 (一)刑罚对民众心理的正效应
第五章 犯罪嫌疑人心理分解
机械化测试仪
(二)现代心理测试仪
1、PG-X系列 2、PG-A系列 3、TH系列
第三节 犯罪嫌疑人心理转化过程
四、坦白交罪 心理特点:
供认心理为主导,拒供心理残存
主要表现:
心情平静,供述坦然 供述有反复、保留、不彻底 试图改变案件性质
对策:
1、耐心说服教育。 (肯定认罪,强调彻底,消除紧张) 2、深追细问具体犯罪细节,及时固定口供
第四节 心理测试技术
一、心理测试的含义:
第一节 影响制约犯罪嫌疑人心理的因素
一、外部因素
(一)身份地位的变化 (二)强制措施的影响 (三)人际交往的影响 (四)涉嫌犯罪性质、后果等
二、内在因素
(一)生理因素:年龄、性别等 (二)性格气质因素 (三)犯罪经历因素 (四)社会背景因素
第二节 犯罪嫌疑人常见心理
一、犯罪嫌疑人常见心理的分类 观点一:二分法 观点二:四分法 二、拒供心理 (一)畏罪心理
二、拒供心理 (四)戒备心理
1、含义:犯罪嫌疑人担心并防备罪行被揭露而产生的警觉感 2、产生原因:1、防御本能 2、身份地位对峙 3、不信任感。 3、对策:自由交谈,转变话题
(五)悲观心理
1、含义:犯罪嫌疑人自知罪行将被揭露,面对法律的惩罚而对前 途、追求丧失信心的心 理现象。
2、产生原因:1、怕判重刑 。 2、缺乏正确人生观。3、过于自责 后悔。
1、含义:畏罪心理是犯罪嫌疑人惧怕罪行被揭露而受 到刑罚惩罚的一种心理现象。
2、产生原因:A、法律意识和行为性质认知 。 B、 利益丧失的预感。C、恐惧的情绪体验。
3、对策:A、加压。B、减压
第二节 犯罪嫌疑人常见心理
二、拒供心理 (二)侥幸心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讯问中犯罪嫌疑人的心理状态讯问犯罪嫌疑人的工作,从一定意义上讲,是一场十分复杂的心理交锋,犯罪分子在犯罪之后如何不被发现是主要的心理状态。
被立案或被采取强制措施之后,主要的心理状态转化成惊恐、畏罪或侥幸,并由此产生对抗审讯的种种表现,随着审讯工作的进行,犯罪嫌疑人的心理也随之产生变化。
这是人的本能的必然反映。
讯问人员要做好审讯工作,必须要重视研究犯罪嫌疑人的心理,只有了解和把握好犯罪嫌疑人的心理变化,才能有的放矢地采取相应的对策,从而使犯罪嫌疑人认罪。
一、犯罪嫌疑人在审讯中的一般心理表现。
1、畏罪心理。
畏罪心理是犯罪嫌疑人犯罪后由于罪恶感的压力和法律的威慑力量对其心理刺激而形成的,一种害怕罪行被揭露从而受到法律处罚的心理。
有畏罪心理的犯罪嫌疑人,主要顾虑是害怕罪行被揭露后受到法律的制裁。
对于贪污受贿犯罪嫌疑人来说,其畏罪心理还有担心其罪行败露后由此产生损害个人名誉、地位、前途或牵连家属子女等。
从而对审讯采取抗拒态度。
抗拒的表现形式很多,但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一是投石问路,试探摸底。
二是假装老实,蒙混过关。
三是避实就虚,避重就轻。
四是寻找空隙,狡猾抵赖。
五是编造口供,以假乱真。
畏罪心理是犯罪嫌疑人的一种普遍心理,常常贯穿于审讯的全过程。
审讯开始因为畏罪,犯罪嫌疑人对抗审讯,拒不认罪;当意识到我们掌握了其犯罪的证据时,又可能避重就轻,但因顾虑被严惩而出现反复。
对此,审讯人员要给其讲明政策,让其正确对待犯罪事实;同时给其指明出路,让其知道我们会依法处理。
2、侥幸心理。
侥幸心理是犯罪嫌疑人希望因某种原因,如领导出面讲情,能够侥幸不受刑事追究或重罪轻判的一种心理状态。
侥幸心理是犯罪嫌疑人盲目地认为可以逃避罪责,在自信感的基础上产生的。
侥幸心理又分为两类,一类是盲目自信,犯罪嫌疑人主观臆断,自认为犯罪手段高明,行动诡秘,攻守同盟牢固,轻看我们的办案能力,认为审讯人员不掌握他们的犯罪证据,因而在审讯中对抗审讯的盲目性较大,拒供提不出有利根据,狡辩找不出正当理由,难以自圆其说,漏洞百出,情绪起伏不定;另一类是建立在冷静思考的基础上的侥幸心理。
多为有丰富经验的犯罪嫌疑人,自持作案手段狡猾、诡秘,对抗审讯有充分的思想准备,但这类人对证据特别敏感,一旦发现审讯人员掌握了其犯罪证据,侥幸心理就会开始动摇。
针对侥幸心理,审讯人员应巧妙地显示证据,这是打消其侥幸心理的根本方法;同时,侥幸心理也可以利用,犯罪嫌疑人得罪行没有被揭露之前,他们主观上认为可以逃避罪责,当他们得罪行被揭露之后,又幻想可以得到从宽处理,针对这种心理,审讯人员应当抓住这一时机,做好政策攻心,指明出路,使其侥幸心理转化为供述犯罪的动力。
3、蒙辱心理。
蒙辱心理一般存在于立案逮捕之后身为领导干部或司法工作人员中,特别是司法工作人员。
原在社会上有地位、有身份,自持管人得人,其初进监所对监所中许多强制规定及与其他犯人关在一起接受不了,对囚禁生活极不适应。
认为是一种耻辱压力较大,盼望早日解脱。
针对这一心理,审讯人员可以因势利导,把其消极的蒙辱心理改变为争取主动坦白认罪、早日从宽处理的心理。
4、对立情绪。
对立情绪是犯罪嫌疑人被立案特别是被拘留逮捕后,审讯时常见的心理状态之一。
产生对立情绪的原因很多,如认为自己罪行不太严重或已经做过交待,认为自己工作兢兢业业、没有功劳还有苦劳等,以抵触情绪作为对抗审讯的手段来表现自己。
对立情绪危害很大,有对立情绪的犯罪嫌疑人在审讯中,可能公开顶撞,出言不逊,拒供抗供或对审讯人员提出的问题不与理采,变相对抗等。
消除对立情绪,要根据不同的原因,采取不同的方法。
对被拘留或者逮捕的犯罪嫌疑人,要拒理指明其犯罪行为触犯的有关法律,对自持有功得人,要指明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功过是不能相抵的。
对以对抗手段企图逃避罪责得人,要揭穿阴谋。
对于因为对我们审讯人员不满而产生对立情绪得人,要根据具体情况作出解释,消除对立情绪。
5、恐慌和紧张。
恐慌和紧张来源于畏罪或环境的变化。
是犯罪嫌疑人被立案、拘留、逮捕后的一种必然的心理变化。
恐慌和紧张心理的出现会使人的思维发生紊乱,判断能力减弱,动作不协调。
对审讯人员的问话反映迟钝,语无伦次,对审讯中的突然发问措手不及穷于应付。
犯罪嫌疑人心理恐慌和紧张是运用审讯策略的有利时机。
审讯人员应当充分抓住这个有利时机,采取恰当的审讯策略,促使犯罪嫌疑人交代罪行,迅速实现审讯计划。
此外,犯罪嫌疑人在审讯中还表现自矜、绝望、孤独、疑虑、戒备等心理。
二、犯罪嫌疑人在审讯中的心理变化。
犯罪嫌疑人的心理变化,是决定他是抗拒还是交代罪行的内在原因,正确的分析判断犯罪嫌疑人的心理变化,有针对性的运用审讯策略,是促使犯罪嫌疑人,坦白交代罪行的关键所在。
实践证明,犯罪嫌疑人在被立案、拘留或逮捕之后,马上交代自己罪行的有,但为数极少而坚持顽抗到底甚至判刑后仍不认罪的也有,但也是少数。
多数犯罪嫌疑人在认罪交代问题上都要有一个过程,一般要经过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试探摸底。
这种情况一般发生在犯罪嫌疑人刚被立案拘留和逮捕之初。
这是由于情况的突然变化和外界的隔离,情绪紧张思想紊乱,心中无数不知到我们到底掌握他什么证据,也无法推测案件结果与自己的前途,要得到答案的唯一途径是通过审讯人员的问话来揣测和猜想。
他们的表现通常有以静观动,等待发问,内紧外松不公开对抗,投石问路以虚待实,企图从审讯人员的问话中得到启发,窥测方向,从对审讯人员的接触和观察中判断审讯人员水平的高低上下,以便制定自己的防御计划。
实践证明在犯罪嫌疑人刚被拘捕的初期阶段,也是审讯对策最易发挥效能的阶段,审讯人员要充分抓住这一有利时机,采取正确的审讯策略,一鼓作气取得全胜。
第二阶段对抗相持。
如果犯罪嫌疑人在被立案拘捕之初没有交代罪行,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犯罪嫌疑人对周围环境逐渐适应,自认为从审讯人员的问话中得到底细(有时确实摸到底细)侥幸心理上升,对抗审讯计划逐渐完善在审讯中,想方设法和审讯人员抗衡,动摇审讯人员的意志,逃避法律的制裁。
造成对抗相持局面的原因要么是由于犯罪嫌疑人顽固狡猾,富有一定的反侦查能力,要么是审讯人员对策失当或者是审讯人员的问话暴露了意图,不适当的暴露了证据材料,给犯罪嫌疑人传递了信息。
在此种情况下审讯人员只有谨慎筹措审讯计划,树立顽强的斗志,才能打破僵局制服罪犯。
第三阶段动摇反复,犹豫不决。
随着审讯工作的推和发展,在强大的政策攻心和有计划的审讯下,犯罪证据被展开,犯罪嫌疑人的狡辩被揭穿,防御体系逐渐瓦解,是选择从宽还是从严的矛盾日渐突出,想交代怕追罪不交代又怕从严。
上述心理表现是在审讯人员的对策击中要害,抗拒心理开始瓦解,认罪与否两种思想激烈斗争的必然反映。
一般的说这是审讯工作中最有利的时机,审讯人员要不失时机地的抓住它,一鼓作气穷追不舍,促使犯罪嫌疑人彻底交代。
第四阶段供述罪行。
随着犯罪嫌疑人防御体系被摧毁其心理也产生相应变化,有的从傲慢拒供,转变为逐渐低头认罪,有的从压抑转变为轻松自然,但这并不意味着犯罪嫌疑人都老老实实的交代问题,多数犯罪嫌疑人仍然是且站且退。
如有的只讲问题轮廓不交代罪行细节或避重就轻,推卸责任,也有一些犯罪嫌疑人认罪之后,由于种种原因又推翻原供。
审讯人员在犯罪嫌疑人供认罪行这个阶段仍不可掉以轻心,放松警惕,要认真听取供述,随时观察犯罪嫌疑人的心理变化。
及时疏导,才能彻底的实现预期目的。
犯罪嫌疑人在不同阶段的不同表现,反映了犯罪嫌疑人不同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的核心是利于害的斗争,不管是避重就轻蒙混过关,还是坦白交代,都是为了对自己有利,但是除了利于害的冲突外,还有两个普遍的因素,即对我们是否掌握了他的犯罪证据和从宽还是从严的相信程度。
一般的说犯罪嫌疑人对上述两个问题的相信程度越深,认罪态度也就越好,相反,怀疑程度越深,不供、拒供的态度越深。
对这两点我们要牢牢把握。
三、了解和掌握犯罪嫌疑人心理的一般方法。
犯罪嫌疑人在审讯期间的心理变化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审讯人员能否了解和掌握它则是另外一回事。
根据审讯实践了解和研究犯罪嫌疑人的心理变化,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案件的性质和身份是决定犯罪嫌疑人心理状态的条件之一。
如:司法工作人员犯罪和一般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犯罪、故意犯罪和过失犯罪,在他们的罪行被揭露之后,其心理状态和对抗审讯的表现是不同的。
司法工作人员犯罪,他们执法懂法,考虑到自己所要承担的法律后果,必然在审讯中竭力反抗以逃避罪责,畏罪心理较为突出,抗拒审讯要顽强得多,从抗拒到交代罪行转化过程较慢,但是他们知法懂法对证据特别敏感,单纯的政策攻心效果不明显,但对于其他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采取政策攻心效果比较好。
2、从从犯罪手段的高明与拙劣入手。
分析判断犯罪嫌疑人在审讯中的心理。
手段狡猾隐蔽,说明其智商较高,在审讯中必然有周密的对抗审讯的准备。
这类犯罪嫌疑人的心理防线比较牢固,一般不易突破,而犯罪手段拙劣的犯罪嫌疑人,则漏洞较多,他们缺乏对抗审讯的准备,相对比较容易突破。
3、从犯罪嫌疑人的出身、阅历、家庭情况和个性特征上分析其在审讯中所持的心理。
年龄大阅历深、文化程度,职务较高的犯罪嫌疑人,一般社会经验丰富,处事老练,考虑周全,形成的观念不易改变,相反,年青阅历浅、文化低,职务不高的人,一般思想简单,情绪起伏不定。
但前者顾虑多,胆子小,后者相对顾虑少,敢说敢为,相对地说,后者比前者较易突破。
4、通过正面审讯,观察研究犯罪嫌疑人的心理。
人的心理活动是通过一定的形式在一定的程度上表现出来,审讯人员对犯罪嫌疑人回答问题或提出问题的方式或意向对犯罪嫌疑人的一言一行只要认真观察,仔细分析可以了解和摸准犯罪嫌疑人的心理变化。
比如:犯罪嫌疑人对审讯人员的发问指东问西要求指点,可能是在试探摸底。
犯罪嫌疑人盛气十足,夸夸其谈,实际上是色厉内荏(任),企图以此动摇和影响审讯人员的意志。
犯罪嫌疑人在强大攻势面前,言谈举止失常,要烟吸、要水喝,要求上厕所,要求考虑考虑等,一般的说是思想斗争激烈,抗拒心理开始转化的前奏。
审讯人员准确的分析判断犯罪嫌疑人的心理,对制定相应的审讯策略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这个时候用证据一促就会招供)5、了解犯罪嫌疑人在监所内的表现,也是准确判断其心理的一个重要途径。
被拘留或被逮捕的犯罪嫌疑人大部分时间在监所里度过,与外界隔绝,有时容易与其他犯罪嫌疑人产生共鸣,有的犯罪嫌疑人在审讯中尽管能极力克制感情不予外露,但一回到监所内会对整个审讯过程进行回忆,有时会向其他被监管人主动介绍被审讯的情况,要求在对抗审讯中出谋划策;有的不吃不喝,表现出思想压力很大。
特别注意的是如果犯罪嫌疑人回到监所后心情表现轻松,则说明审讯人员的策略失当,起码是有些问题没有抓住要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