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管理学电子教案第02章(行为科学)

合集下载

环境管理学(第3版)第01章_绪论_20130801

环境管理学(第3版)第01章_绪论_20130801

海洋
已订立了若干全球性、区域性和次区域性公约、议定书和协定, 以保护海洋环境免受污染,支持综合而可持续地利用海洋和沿 海资源,及以生态系统为基础的水资源管理。 尽管如此,海洋退化迹象仍持续不绝。自1990年以来,富营 养化沿海地区的数量已显著上升,至少有415个沿海地区已表 现出严重的富营养化现象,而其中只有13个正在恢复。 海洋垃圾、海洋酸化现象也较为突出,需要做更多的研究。得 到保护的海洋面积不到总面积的1.5%,这与《生物多样性公 约》要求到2020年前达到10%的目标还有差距。 沿海地区和海洋资源的可持续管理,包括建立海洋保护区,还 需要采取国家行动,需要各级的有效协调与合作。。
大 规 模 开 发
全 球 环 境 恶 化
工业时代
远古
不同时期, 人类对环境影响不同,人类对环境问题认识不同
人类对环境问题认识的发展历程:
远古时代 农业文明时代 工业文明时代 20世纪以后
人类以渔猎和采集 为生,对自然环境 的干预微乎其微, 不存在当前所说的 环境问题。
在追求经济增长的驱使下,人类对自然 环境展开了前所未有的大规模的开发利 用。环境问题具有了与以往完全不同的 性质,已经上升为从根本上影响人类社 会生存和发展的重大问题。 资源过度开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 坏的形势愈演愈烈。区域环境质量 下降、温室效应引发全球气候变暖 等一系列的环境问题,成为当今世 界最重要的全球性问题之一。
不可持续发展方式
环境外部性 生产技术问题
时 间
经济学 治理污染
最初阶段
由于人们最初感知环境问题是从局地工业污染开始的, 因此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人们将环境问题产生的原 因仅仅看作是生产技术方面的问题,于是对各种污染的 治理成了在这段时期环境保护的主要工作。 基于“环境外部性”理论,在这一时期,社会特别是政 府对生产者采用了许多经济手段,以图达到控制环境污 染的目的。当然,这对环境问题的解决起到了很大的作 用。同时也使环境经济学这门学科迅速地成长发展起来。 但是,环境问题仍在继续恶化。 1972年,罗马俱乐部发表了《增长的极限》一书,该书 第一次将环境问题与经济增长问题联系在一起来寻找环 境问题产生的根源,而不是局限于从生产技术上去找根 源。1987年,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了《我 们共同的未来》,又进一步将环境问题与社会发展问题 联系起来思考。

环境管理学电子教案第01章

环境管理学电子教案第01章
• 2.积极开发、使用新技术和新工艺.推广应用新材料和新设备
•3.坚持科学的施工程序和合理的施工顺序,采用流水施工和 网络计划等方法.科学配置资源,合理布置现场,采取季节性
施工措施,实现均衡施工.达到合理的经济技术指标 .
• 4.采取技术和管理措施,推广建筑节能和绿色施工;
• 5.与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二个管理体系有效结合
PPT文档演模板
环境管理学电子教案第01章
3rew
演讲完毕,谢谢听讲!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再见,see you again
PPT文档演模板
2020/11/23
环境管理学电子教案第01章
PPT文档演模板
环境管理学电子教案第01章
•二、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依据
l 施工组织设计应以下列内容作为编制依据: 1)与工程建设有关的法律、法规和文件 ; 2)国家现行有关标准和技术经济指标 ; 3)工程所在地区行政主管部门的批准文件,建设单位对施
工的要求; 4)工程施工合同或招标投标文件; 5)工程设计文件; 6)工程施工范围内的现场条件、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气
象等自然条件; 7)与工程有关的材料供应情况; 8)施工企业的生产能力、机具设备状况、技术水平等。
PPT文档演模板
环境管理学电子教案第01章
•三、施工组织设计的基本构架
l 1 .工程慨况 l 2 .施工安排 l 3 .施工进度计划 l 4 .施工准备与资源配置计划 l 5 .施工方法及工艺要求 l 6 .主要施工管理计划
l 施工组织设计应包括编制依据、工程慨况、施工 部署、施工进度计划、施工准备与资源配置计化、 主要施工方法、施工现场平面布置及主要施工管 理计划等基本内容。
PPT文档演模板

(完整word版)环境管理学(第三版)重点整理

(完整word版)环境管理学(第三版)重点整理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环境问题与环境管理一、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1.环境问题:一切危害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和发展的环境结构或状态的变化。

环境科学所说的环境问题不包括自然因素引起的环境变化,所指的是狭义环境问题。

二、环境科学与环境管理1.环境科学的产生:环境科学是伴随着对环境问题及其解决途径的研究而诞生和发展的。

环境科学是一门以交叉为特点的综合科学,它以环境学位核心,包括环境自然科学、环境工程科学、环境社会科学、环境人文科学、环境管理科学等主要分支学科。

2.环境科学的内涵、功能与作用:环境科学不仅要研究自然环境在人类活动影响下的变化规律,更重要的是要研究调整和控制人类行为的方法以达到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和谐、协同演进的目的。

从根本意义上来看,这是一类非常重要的关于人类活动的组织、协调、控制活动的全过程。

三、环境管理任务1.转变环境观念2.调整环境行为3.控制“环境—社会系统”中的物质流4.创建人与自然和谐的生存方式,建设人类环境文明第二节环境管理的主体与对象一、政府1.作为环境管理主体的政府2.作为环境管理对象的政府二、企业1.作为管理主体的企业2.作为环境管理对象的企业三、公众1.作为环境管理主体的公众2.作为环境管理对象的公众第三节环境管理学的形成于发展一、环境管理学的形成1、把环境问题作为一个技术问题,以治理污染为主要管理手段的阶段:20世纪50年代末~~70年代末2.把环境问题作为经济问题,以经济刺激为主要管手段的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 90年代初3.把环境问题作为一个社会发展问题,以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为主要管理手段的阶段:1987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出版《我们共同的未来》;1992年,又通过了《里约宣言》4.把解决环境问题作为人类文明演替推动力的新阶段二、环境管理学的概念和特点1.环境管理学:为环境管理提供理论、方法和技术的一门科学。

环境管理所需要解决的不是单纯的技术问题,也不是单纯的经济问题,而是人类社会发展同自然环境相协调的问题。

环境科学导论第2章课件

环境科学导论第2章课件
(3)生态系统(Ecosystem):生态系统是任何一个生物群落与周围非生物环境的综合体,是自 然界一定空间内的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不断演变而达到动态平衡的相对稳定的统 一体。
(4)生物圈(Ecosphere):生物圈是地球表面全部有机体及与之发生作用的物理环境的总称。
2024年7月30日7时4分
(1)能量形式的转变 (2)能量的转移 (3)能量利用 (4)能量耗散
2024年7月30日7时4分
图2-5 生态系统能流模式图
L=太阳总辐射;PG=总初级生产固定能量;PN=净初级生产固定能量;R=呼吸耗 能量;C=摄入的能量;A=同化固定能量;P=次级生产能量;NU=为利用能量; FU=随粪尿流失能量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及其作 用机理的科学。生态学定义反映出了该学科最基本的特点,即 生物是具有适应能力的,环境是复杂变化的统一系统。
2024年7月30日7时4分
环境科学导论
第2页
第2章 生态学基础
2.1.2生态学研究对象
生态学研究的对象包括生物分子、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直到生物 圈。生态学涉及的环境从无机环境,生物环境到人与人类社会,以及由人类活 动所导致的环境问题。
1.空间结构 2.时间结构 3.营养结构 ➢ 食物链( Food chain) ➢ 食物网(Food web)
2024年7月30日7时4分
图2-4 陆地生态系统食物网
环境科学导论
第12页
第2章 生态学基础
2.2.5生态系统基本功能
1.物质生产(Material production) ➢ 初级生产( Primary production)
环境科学导论
第14页

环境管理学

环境管理学

第一节:环境问题与环境管理一、环境问题及其产生根源环境问题:一切危害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和发展的环境结构或状态的变化——环境问题(严格)环境科学中的环境问题——不包括自然因素对环境问题的认识程度:1、农业文明以前的远古时代---不存在2、农业文明时代---局部地区水土流失、荒漠化3、工业文明时代——环境灾难具体:区域环境质量下降、自然资源耗竭、全球生物多样性减少、固体有害废气物分类:1、按性质分:环境污染问题(大气、水等),二次污染问题(酸雨、全球变暖),生态破坏问题(土地荒漠化),矿藏资源衰竭问题(煤炭、石油)2、介质:大气、水体、土壤3:、产生原因:农业、工业、生活环境4、地理空间:局地、区域、全球产生的原因:单个的生产厂商将环境成本转嫁给社会的结果——环境外部性,环境资源为可自由取用的公共物品根源:人类将自己异化与大自然,以自己为中心,按照自己的尺度和意志对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随意操纵人类社会物质流动:索取资源——加工——流通——消费——弃置二、环境科学与环境管理△(最后背)环境科学的基本任务:1、探索自然环境演化规律2、揭示人类活动同自然环境系统的相互作用3、探索环境变化对地球生命支持系统的影响4、揭示环境污染物在环境中的变迁及其对人体健康与生物的影响5、研究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资源循环利用技术6、探索人类与环境和谐共处的途径三、环境管理的目的和任务根本目的:从宏观到微观对人类自身的行为进行管理,控制人与环境系统之间的物质流,已尽可能快的速度逐步恢复被损害了的自然环境,并减少甚至消除新的发展活动对环境的结构、状态、功能造成的损害,保证人类与环境能够持久地、和谐地协同发展下去基本任务:转变人类社会的一系列关于自然环境的基本观念,调整人类社会直接和间接作用于自然环境的社会行为,控制人与环境系统的物质流动,进而形成和创建一种新的、人与自然相和谐的生存方式,更好地满足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环境需求第二节:环境管理的主体、对象、内容一、环境管理的主体——由谁来管政府:环境管理中的主导性力量企业:既与政府、公众的管理行为互动,又发挥着推动作用公众和非政府组织:环境管理的最终推动着与直接受益者二、环境管理的对象——管什么管理政府行为、企业行为、公众行为三、环境管理的内容按管理领域划分:1、要素环境管理---水、气、声等自然环境要素2、产业环境管理---人类社会的产业活动,工农业等3区域环境管理---城市、农村等4、政府环境管理、企业环境管理、公众环境管理---落到环境管理的主体上按环境物质流分:1、自然资源环境管理2、产业环境管理3、废弃物环境管理4、区域环境管理---环境管理的核心内容,重点中心(国家环境管理、全球环境管理)第三节:环境管理学的形成与发展一、环境管理学的形成与发展1、把环境问题作为一个技术问题,以治理污染为主要管理手段2、把环境问题作为经济问题,以经济刺激为主要管理手段——外部性3、把环境问题作为一个社会发展问题,以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为主要管理手段(最后背)生命周期评价(LCA)二、环境管理学的概念、内涵、特点1、概念和内涵——以环境管理的实践为基础,以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为指导,以研究环境管理的一般规律、特点和方法学为基本内容的科学2、特点:首先,环境管理学是在传统学科交叉、综合基础上形成的一门新科学其次,环境管理学是综合性科学再次,环境管理学是正在发展的科学第九章:中国和外国的环境管理简介第一节:中国环境管理简介一、中国环境管理的机构设置:1、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2、国家环境保护总局3、国务院其他与环境保护相关的机构……. 4、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5、地方环境管理机构二、中国环境管理的主要政策手段基本政策、基本方针、基本政策:1、环境保护是中国一项基本国策2、基本方针:i、三十二字方针ii、三同步、三统一方针3、中国环境保护的基本政策——预防为主、谁污染谁治理、强化环境管理中国环境管理的主要政策手段:1、“老三项”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三同时”制度和排污收费制度——“三同时”:建建设项目中防止污染的措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2、新五项制度:1、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2、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3、排污申报登记与排污许可证制度4、污染集中控制制度5、污染限期治理制度三、中国环境管理中的环境投资(最后背)环境投资:是指社会各有关投资主体从社会的积累资金和各种补偿资金中,拿出一定的数量用于防治环境污染、维护生态平衡及与其相关联的经济活动。

环境管理的课程设计

环境管理的课程设计

环境管理的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环境管理的概念,掌握环境问题的主要类型及影响。

2. 学生能掌握环境管理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了解我国环境管理的政策与法规。

3. 学生能了解环境管理在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技能目标:1. 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生活中遇到的环境问题,并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

2. 学生能运用环境管理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参与设计与实施简单的环境保护活动。

3. 学生能通过小组合作,进行环境调查、数据分析和报告撰写,提高实践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能树立环保意识,关注环境保护,积极参与环保行动。

2. 学生能认识到环境问题的全球性,培养国际合作与交流的意识。

3. 学生能尊重自然、珍惜资源,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环境教育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环境管理的基本知识,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和实践能力。

学生特点:六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对现实生活中的环境问题有一定的关注,但环境保护知识有限。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实践活动等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实践能力。

将课程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以便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1. 环境管理概念:讲解环境管理的定义、意义及其在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 教材章节:第一章 环境管理概述2. 环境问题类型及影响:分析水资源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等主要环境问题,探讨其对人类生活、生态系统的影响。

- 教材章节:第二章 环境问题及其影响3. 环境管理原则与方法:介绍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公众参与等环境管理原则,以及环境评价、环境监测、环境规划等方法。

- 教材章节:第三章 环境管理原则与方法4. 我国环境管理政策与法规:解读我国环境保护法、环境影响评价法等相关政策法规。

- 教材章节:第四章 我国环境管理政策与法规5. 环境保护实践活动:设计实践活动,让学生参与环境保护行动,如垃圾分类、节能减排等。

环境管理学讲义

环境管理学讲义

目录第一章绪论 (1)一、环境问题及其产生根源 (1)(一)定义 (1)(二)环境问题的类型 (1)(三)当今环境问题的主要表现 (1)(四)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2)二、环境管理的概念、目的和任务 (2)(一)定义 (2)(二)目的 (2)(三)任务 (3)三、环境管理思想与方法的演变阶段 (3)四、环境管理学的特点 (3)五、环境管理学的发展趋势 (3)第二章环境管理学的基本理论 (3)一、三种生产理论在环境管理学中的地位与作用 (3)(二)作用 (3)二、界面活动控制论 (4)(一)界面的定义 (4)(二)界面活动的特征 (4)(三)界面活动控制的方法学原则 (4)三、冲突协同理论 (5)(一)基本概念 (5)(二)冲突协同理论 (5)四、系统论 (5)(一)基本概念 (5)(二)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5)(三)系统论的基本观点 (5)(四)系统理论在环境管理中的应用 (6)五、环境管理的基本原则 (6)第三章环境管理的对象、内容与手段 (6)一、环境管理的对象 (6)(一)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关系 (6)(二)环境问题的实质 (7)(三)环境管理的对象 (7)二、环境管理的内容 (7)(一)环境质量管理 (7)(二)生态环境管理 (7)三、环境管理手段 (8)第四章环境管理的技术支持与保证 (8)一、环境监测 (8)二、环境监测的质量保证 (8)三、环境预测 (9)四、环境标准 (9)五、环境审计 (10)六、环境管理信息系统 (10)第五章区域环境管理 (10)一、城市环境管理 (10)(一)城市生态系统特征 (10)(二)城市主要环境问题 (10)(三)城市环境管理的基本途径和方法 (12)二、农村环境管理 (13)(一)特征: (13)(二)农业生产活动对农村环境的影响 (13)(三)乡镇工业污染对农村环境的影响 (13)三、流域环境管理 (14)(一)流域环境管理的基本特点 (14)(二)流域环境管理的基本原则 (14)(三)流域环境管理的主要内容 (14)四、开发区环境管理 (14)(一)开发区环境问题的基本特征 (14)(二)编制开发区环境规划的基本原则 (14)(三)开发区环境规划的主要内容 (15)第六章工业企业环境管理 (15)一、工业企业环境管理的概念和内容 (15)(一)概念 (15)(二)内容: (15)(三)工业企业环境管理的体制 (15)二、作为管理主体的工业企业的环境管理 (16)(一)在企业内部建立环境管理体系 (16)(二)防治生产过程中排出的污染物与废弃物 (17)(三)推行清洁生产 (17)三、作为环境管理对象的工业企业环境管理 (18)(一)工业企业发展建设过程中的环境管理 (18)(二)产品生产过程的环境管理 (19)(三)对产品生命周期的环境管理 (20)(四)对企业环境管理体系的环境管理 (20)第七章自然资源保护与管理 (20)一、土地资源的保护与管理 (20)(一)基本概念与特点 (20)(二)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中的环境问题 (21)(三)土地资源管理的原则 (21)(四)土地资源环境管理的方法 (21)二、水资源的保护与管理 (21)(一)水资源的特点 (21)(二)我国水资源的分布及特点 (21)(三)水资源开发利用中的环境问题 (21)(四)水资源环境管理的原则 (22)(五)水资源环境管理的方法 (22)三、海洋资源的保护与管理 (22)(一)概念 (22)(二)海洋资源的特点 (22)(三)海洋资源开发利用中的环境问题 (22)(四)海洋资源环境管理的原则 (22)(五)海洋资源管理的方法 (23)四、森林资源的保护与管理 (23)(一)概念 (23)(二)特点 (23)(三)我国森林资源特点 (23)(四)森林资源开发利用中的环境问题 (23)(五)森林资源环境管理的原则 (23)(六)森林资源的管理办法 (24)五、草原资源的保护与管理 (24)(一)概念 (24)(二)草原资源开发利用中的环境问题 (24)(三)草原资源环境管理的原则 (24)(四)草原资源的管理办法 (24)六、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管理 (24)(一)概念 (24)(二)破坏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因素 (24)(三)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管理 (25)七、自然保护区的管理 (25)(一)定义 (25)(二)建立自然保护区的作用和意义 (25)(三)自然保护区的分区管理 (25)第八章全球环境问题与管理 (25)一、全球环境问题的现状、类型与特点 (25)(一)全球环境问题的现状 (25)(二)全球环境问题的特点 (26)(三)全球环境问题的类型 (26)(四)全球环境问题的发展趋势 (26)二、当前全球环境问题的管理与国际行动 (26)(一)全球环境管理所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26)(二)当前全球环境管理的主要机构 (27)(三)当前全球环境管理的重要国际行动 (27)三、中国关于解决全球环境问题的立场与态度 (27)第一章绪论一、环境问题及其产生根源(一)定义在人类活动或自然因素干扰下引起环境质量下降或环境系统的结构损毁,从而对人类及其它生物的生存与发展造成影响和破坏的问题。

环境管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环境管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环境管理学课件第一章绪论第二章环境管理的理论基础第三章环境管理的政策方法第四章环境管理的技术方法第五章区域环境管理第六章废弃物环境管理第七章产业环境管理第八章自然资源保护与管理第九章中国和外国的环境管理简介第十章全球环境管理《环境管理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环境管理学课程类型: 专业选修课总学时: 36 讲课学时: 36 实验学时:0学分: 2适用对象: 环境科学、环境工程专业的本/专科学生先修课程:环境化学,环境学概论,环境生态学等环境基础课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环境管理是指运用法律、行政、经济、技术、教育等手段,限制人类损害环境质量的活动,通过全面规划使经济发展与环境相协调,达到既要发展经济满足人类的基本需要,又不超出环境的容许极限。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站在理论的高度,来认识中国的环境管理实践以及在实践中出现的实际问题,从宏观和微观管理的两个层面上解决环境管理中“管什么”和“怎么管”的基本题,为今后从事各领域的环境管理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课程为环境科学与工程系专业选修课,拟采取以下形式进行教学:1.课堂讲解、提问、讨论等形式进行启发式理论教学;2.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思考,查资料,互相探讨;3.安排学生去环保局了解目前的环境管理等形式进行实践教学。

二、教学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环境管理的内容、手段以及基本理论有系统的认识,熟悉我国的环境保护方针政策以及11项环境管理制度体系,对区域环境管理、工业企业环境管理、自然保护区环境管理有较深入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对ISO14000系列环境管理国际标准以及全球环境问题管理有一定的认识。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四、课程的重点和难点第一章环境管理的概念、对象、内容及手段重点、难点: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

第二章环境管理学的思想和理论基础重点、难点:1、三种生产理论、界面活动控制论和协调理论在实际环境管理中的应用。

2、环境管理的全过程控制原则和双赢原则并能对具体的环境管理制度进行分析。

《环境管理学》参考讲义

《环境管理学》参考讲义

2011级环境工程专业《环境管理学》参考讲义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环境管理的概念、内容和特点一、环境问题及其产生根源:在于人类社会的生存方式和发展方式的选取不当。

二、环境管理的概念及任务(一)环境管理的概念狭义的环境管理主要是指采取各种措施控制污染和生态破坏的行为。

如:通过制定法律、法规和标准,实施各种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方针、政策,控制各种污染物的排放。

广义的环境管理是指运用多种手段更新人类社会的生存发展观念,调整人类的社会行为,协调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其核心就是实施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二)环境管理的任务——转变人类社会的一系列基本观念:指导和培育环境文化,使人与自然和谐——调整人类社会的行为第二节环境管理学的形成与发展一、环境管理思想与方法的演变(见作业题的点评)20世纪50年代末至70年代末思想:把环境问题作为一个技术问题,以治理污染为主要管理手段20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末思想:把环境问题作为经济问题,以经济刺激为主要管理手段的阶段,基本原则为外部性成本内在化,及设法将环境的成本内在化到产品的成本中去。

1987年至今思想:把环境问题作为一个社会发展问题,以协调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关系为主要管理手段的阶段。

二、环境管理学的内涵、特点1.内涵:以研究环境管理的规律、特点和方法学为基本内容的科学,也可以称为是人类行为的组织学。

2.特点:(1)在传统学科交叉、综合基础上形成(2)复杂性、综合性的科学(3)新兴的、正在发展的科学本章重点➢掌握环境管理的基本概念、环境管理的目的、任务➢理解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根源➢掌握环境管理思想的形成与发展过程第二章环境管理的理论基础(了解,考试不要求)第三章环境管理的主体、对象和内容第一节环境管理的主体和对象一、环境管理的主体:广义地说是指环境管理活动中的参与者和相关方。

环境问题的形成源自人们的社会经济活动,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主体可以分为三个方面:政府、企业、公众,因此环境管理的主体也是这三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行为科学的主要理论
(一)个体行为理论
个体行为 个体对当前情境和其他 先行原因作出的反应, 是所有人类行为的基础 行为。
公平 理论
双因素 理论
需求 理论
激励需 求理论
研究个体行为的理论
X-Y 理论
……
1.梅奥的“社会人”:霍桑实验
行为科学理论,重视研究人的心理、行为等高效率 地实现组织目标的影响作用。这些研究,起源于以 梅奥(G.E.Mayo)为首的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与西 方电气公司合作进行的霍桑实验(1924-1932)。 该实验的结论是:职工是“社会人”而非“经济 人”,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新型的领导 能力,在于提高职工的满足度。霍桑效应引起了管 理学者对人的行为的兴趣。该理论主要研究个体行 为、团体行为与组织行为,从而促进了行为科学理 论的发展。
(4)尊重的需要
尊重的需要可分为自尊、他尊和权力欲三类,包括自我尊重、自 我评价以及尊重别人。与自尊有关的,如自尊心、自信心,对独 立、知识、成就、能力的需要等。 尊重的需要也可以如此划分:①渴望实力、成就、适应性和面向 世界的自信心、以及渴望独立与自由;②渴望名誉与声望。声望 为来自别人的尊重、受人赏识、注意或欣赏。 满足自我尊重的需要导致自信、价值与能力体验、力量及适应性 增强等多方面的感觉,而阻挠这些需要将产生自卑感、虚弱感和 无助感。 基于这种需要,愿意把工作做得更好,希望受到别人重视,借以 自我炫耀,指望有成长的机会、有出头的可能。显然,尊重的需 要很少能够得到完全的满足,但基本上的满足就可产生推动力。 这种需要一旦成为推动力,就将会令人具有持久的干劲。
(二)群体行为理论
是 否 群体: 有 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 明 体组成的集合体。 确 的
组 织 正式群体 结 构 和 目 标 非正式群体
研究群体行为的理论
关于群体如何构成及其性质的理论。该理 论认为,群体可以分为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 体,也可以分为命令型群体、任务型群体、 利益型群体和友谊型群体等。 群体分 类理论 群体竞 争理论
行为科学的形成:霍桑实验 行为科学的发展:心理学、生物学和医学、经济学、 人类学、社会学、管理学等多个学科的共同参与和 合作。包括应用于企业管理的组织行为学,应用于 思想政治教育等多个领域等。 现代行为科学:常用两条标准来衡量一门科学是否 是行为科学。(1)这门科学是否以行为作为其研 究对象;(2)它是否用科学的方法收集材料和进 行研究。
第三节 行为科学理论
向大家推荐一本书

国内较好的行为科学教科书
之一。

内容全面,富有启发性、很
有趣味,有助于从多学科的
视角,全面了解和掌握行为 科学的理论和实践。
一、行为科学概述
(一)行为和行为学概述
行为科学 行为科学:研究人类行为的交叉性、综合性的学科。 个体行为 群体行为
人类行为学研究要回答的基本问题: 行为是什么?人类行为的基本规律是什么?


3.赫次伯格(F•Herzberg)的双因素理论
该理论把影响人员行为绩效的因素分为“保健因素” 与“激励因素”。前者指“得到后则没有不满,得
不到则产生不满”的因素;后者指“得到后则感到
满意,得不到则没有不满”的因素。主管人员必须 抓住能促使职工满意的因素。
4.麦克莱兰(D.C.Macleland)的激励 需求理论
人的五种基本需要在一般人身上往往是无意识的。对于个体 来说,无意识的动机比有意识的动机更重要。对于有丰富经 验的人,通过适当的技巧,可以把无意识的需要转变为有意 识的需要。 马斯洛还认为:在人自我实现的创造性过程中,产生出一种 所谓的“高峰体验”的情感,这个时候是人处于最激荡人心 的时刻,是人的存在的最高、最完美、最和谐的状态,这时 的人具有一种欣喜若狂、如醉如痴、销魂的感觉。 试验证明,当人呆在漂亮的房间里面就显得比在简陋的房间 里更富有生气、更活泼、更健康;一个善良、真诚、美好的 人比其他人更能体会到存在于外界中的真善美。当人们在外 界发现了最高价值时,就可能同时在自己的内心中产生或加 强这种价值。总之,较好的人和处于较好环境的人更容易产 生高峰体验。
2.马斯洛(A.H.Maslow)的需求层次理论
该理论认为,人的需求分为生理的需求、安定或安 全的需求、社交和爱情的需求、自尊与受人尊重的 需求,以及自我实现的需求等5个层次,当某一层 次的需求满足之后,该需求就不再具有激励作用。 在任何时候,主管人员都必须随机制宜地对待人们 的各种需求。
自我 实现的需要 尊重的需要 社交的需要 安全的需要 生理的需要
(二)行为科学的理论来源和研究方法
判断 一是它是否以行为作为其研究对象; 研究是否属 于行为科学 两条标准: 二是它是否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研究。
行为科学 直接理论 来源
观察法
心理学 社会学 经济学 人类学
典型个 测验法 案法 文献调 查法
行为科学 研究方法 来源
实验法
自然科学
社会科学
生物学和医学
统计调 数学模 查法 型法
行为科学 主要特点:
行为科学汇聚了多学科成果,既包括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也包括自然科学;
行为科学以揭示人类共同的行为特征和依据为主要内容,
其研究对象是行为规律而不是具体行为本身; 行为科学的目的是预测、引导和调控个人及至社会行为, 旨在服务社会发展,这是行为科学的价值所在。
行为科学发展简史
行为科学的前科学阶段:医学和心理学
人”、“自我实现人”的假设,并归纳了马斯洛及 其他类似观点后提出的,是行为科学理论中比较有 代表性的观点。随着对人的假设发展至“复杂人”, 又有人提出了超Y理论。
6.Z理论
“Z理论”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教授乌契于20世 纪70年代提出来的,他通过对美国企业管理实况的 分析,他指出美国多数企业仍然是X性管理,强调 个人竞争、强制性明显、全力以赴地追求报酬,造 成了利己主义的恶性发展,人际关系恶化,不利合 作,反而影响了企业的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美 国出现了一部分既不是X性的也不是Y性的企业,而 是采取了X性与Y性相结合的人事管理方式,以争取 既追求效率又尽可能减少当局与职工的对立,尽量 取得行动上的统一。乌契将这种方式概括为“Z理 论”。

人类存在两类不同的需要,一类是沿生物谱系上升方向逐渐变 弱的本能或冲动,称为低级需要和生理需要。一类是随生物进 化而逐渐显现的潜能或需要,称为高级需要。

人都潜藏着这五种不同层次的需要,但在不同的时期表现出来
的各种需要的迫切程度是不同的。人的最迫切的需要才是激励 人行动的主要原因和动力。在高层次的需要充分出现之前,低



(5)自我实现的需要
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最高等级的需要。满足这种需要就要求完 成与自己能力相称的工作,最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潜在能力, 成为所期望的人物。这是一种创造的需要。有自我实现需要 的人,似乎在竭尽所能,使自己趋于完美。 自我实现意味着充分地、活跃地、忘我地、集中全力全神贯 注地体验生活。成就感与成长欲不同,成就感追求一定的理 想,往往废寝忘食地工作,把工作当是一种创作活动,希望 为人们解决重大课题,从而完全实现自己的抱负。
层次的需要必须得到适当的满足。低层次的需要基本得到满足
以后,它的激励作用就会降低,其优势地位将不再保持下去, 高层次的需要会取代它成为推动行为的主要原因。 高层次的需要比低层次的需要具有更大的价值。热情是由高层 次的需要激发。人的最高需要即自我实现就是以最有效和最完 整的方式表现他自己的潜力。

行为科学
研究人类行为的各门学科
许多学科都把揭示人类行为的秘密作为自己的任务。 哲学是力图说明人的行为同世界观、人生观的密切关系; 心理学着重揭示人类心理活动产生、发展、变化与行为 的相关性;
人类学则说明人类起源、体质差异、种族的分化组合、
语言文化沿革变迁等;
经济学论证物质利益的追求如何化为不同的行为取向;
(2)安全需要
安全的需要要求劳动安全、职业安全、生活稳定、希望免于 灾难、希望未来有保障等,具体表现在: ①物质上的:如操作安全、劳动保护和保健待遇等; ②经济上的:如失业、意外事故、养老等;

③心理上的:希望解除严酷监督的威胁、希望免受不公
正待遇,工作有应付能力和信心。

安全需要比生理需要较高一级,当生理需要得到满足以后就 要保障这种需要。每一个在现实中生活的人,都会产生安全 感的欲望、自由的欲望、防御的实力的欲望。
保健待遇
自我 实现的需求
自我 实现的需 求
社保 养老
尊重的需求 社交的需求 安全的需求
自我 实现的 需求
尊重的需求 社交的需求
社交的需求 安全的需求 尊重的需求 生理的需求 生理的需求
安全的需求
生理的需求
(1)生理需要
生理的需要是人们最原始、最基本的需要,如吃饭、穿衣、 住宅、医疗等。若不满足,则有生命危险。这就是说,它是 最强烈的不可避免的最底层需要,也是推动人们行动的强大 动力。 显然,这种生理需要具有自我和种族保护的意义,以饥渴为 主,是人类个体为了生存而必不可少的需要。 当一个人存在多种需要时,例如同时缺乏食物、安全和爱情, 总是缺乏食物的饥饿需要占有最大的优势,这说明当一个人 为生理需要所控制时,那么其他一切需要都被推到幕后。
人类行为的动机与组织,即人类行为是由什么 原因引起和推动的,行为的发展变化受哪些因素支 配?有什么规律?以求对人类的行为进行预测和控 制。 研究内容包括个体行为、群体行为与组织行为三个 部分。支配个体行为的理论有需要理论、双因素理 论、期望理论、成熟理论和挫折理论等;支配群体 行为的理论主要有群体分类理论(人与人之间的关 系是如何结合起来的理论)和 群体冲突理论(人 与人之间发生冲突的原因和解决方法的理论);支 配组织行为的理论主要有领导效率的理论。
这一理论指出,任何一个组织,都代表了实现某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