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医学流派研究的现状与展望
岭南文化背景下形成的岭南中医妇科流派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8 年6 月第38 卷 S1 Journal of Hunan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June 2018, Vol.38·1132·朱 敏 耿红玲 黄健玲*广东省中医院妇科 510120摘要:在岭南文化和岭南中医药文化的影响下,岭南中医妇科流派在其逐渐形成与发展。
本文为探讨岭南文化对岭南中医妇科流派形成及发展的影响,梳理并研究蔡氏妇科及罗氏妇科等特色派系具有的特点及其影响,深入探究蔡氏妇科和罗氏妇科的传承脉络和文化背景,以了解岭南中医妇科流派形成与发展历程。
关键词:中医妇科;学术流派;岭南地区岭南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岭南地区具有的独特地理特征及气候特点,其以农业文化及海洋文化为文化的发展源头,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吸取及融汇了大量的海外文化及中原文化,将现代文化与陶传统的岭南文化有机融合,逐渐形成自身独有的特点,孕育了务实、开放、兼容、创新的特特色的现代化岭南文化。
广府文化、潮汕文化及客家文化是岭南文化的主体部分[1]。
岭南文化的不断发展与沉淀,为岭南地区的中医妇科流派的形成及发展提供了沃土。
岭南中医妇科流派是岭南中医人在原有的中医框架上开展争鸣式的学术交流与探讨,其以医家、学说、医著及学术传承关系而构成一个特具岭南特色的中医妇科流派。
蔡氏妇科、罗氏妇科是两支岭南最主要的中医妇科流派体系,也存在部分以专治妇科病及治疗杂病兼治妇科病的岭南医家。
本研究探讨的方向主要蔡氏妇科及罗氏妇科的传承脉络[2]。
1 蔡氏中医妇科脉络1.1 潮汕文化为蔡氏中医妇科的主要地域文化背景潮汕文化系为潮州方言区的最主要的民系文化。
两晋时期是潮汕第一次移民的高潮时期,在此之前,潮州地区的居民多为闽越族人,随着移民潮流的不断发展福建人及中原汉族人逐渐移民至该地区,从历史记载的资料中可以看出,无论是被贬至潮汕地区的仕官还是至潮汕地区进行发展的人民,初到之期均难以适应岭南地区的常年潮湿瘴气的气候及其地理位置的荒芜偏僻及交通不便,因此如何适应潮汕地区特有的环境并在该地区得到繁衍是迁移至潮汕地区发展的劳动力或者科举仕途后代最重视的生存问题[3]。
岭南中医药地域文化特色的探讨
岭南中医药地域文化特色的探讨高日阳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文献教研室摘要:岭南历史上名医辈出,他们不仅医术精湛,而且深研歧黄奥旨,参以已验,著书立说,汇成浩瀚的岭南医籍,为中国医药学的发生、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在祖国医学发展史上有重要的地位,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为了进一步弘扬历代岭南中医药文化的优良传统,突显岭南中医药文化的地域特色,本文从传承性、地域性和开放性三方面对岭南中医药的地域文化特色作一探讨.关键词:岭南中医药地域文化文化特色中医药地域文化是当地人们在长期医疗实践中逐渐积累起来的一笔巨大的财富,它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且都利用自然优势具有自己的鲜明特色,是地方人民中医药卫生保健的重要载体。
由于中医药地域文化有着自身传统文化的丰厚底蕴和深刻的精神内涵,因此它对人们中医药卫生保健的影响作用是潜移默化而又至深至远的。
我国因幅员辽阔,地区间的差异相当悬殊,形成了一系列颇具特色的中医药地域文化。
如绵延千余年至今而不衰的新安医学、上古名医岐伯故里的庆阳医学、在中医近代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孟河医学、具有南国特色的岭南医学等等。
中国中医药学之所以能枝繁叶茂数千年,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是其深深扎根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土壤之中。
中国幅员辽阔,中医药地域文化空间极其广阔。
在历史的长期发展过程中,不同的地区形成了具有不同文化特质的中医药文化,这些中医药文化除了具有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特质以外,还分别具有各自不同的文化特质并分布于不同的地域空问。
近年来,随着对中国传统医学文化研究的重视,巾医药地域文化的研究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中医药地域文化是中国传统医学文化的分支。
研究中医药地域文化,是为了更好地弘扬中国传统医学文化的优秀传统。
从魏晋到南北划,我国中原地区多次发生战乱,迫使人口大量南迁,随之带入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科学文化,岭南得到第一次较大的开发。
医学史上也首次出现了一批著名的人物”1,如开创我国脚气病防治学的先驱支法存;善治脚气病的仰道人;原籍江苏,而载誉于岭南,著有名著《肘后备急方》的葛洪,以及其妻,擅长灸治的鲍姑等。
岭南伤寒流派:学术争鸣,求是创新
岭南伤寒流派:学术争鸣,求是创新学界将历史上不同时期研治伤寒⽽卓有成就的医家统称为伤寒学派,其以汉代张仲景《伤寒论》为其学术研究的主要对象。
仲景⽅列为经⽅,伤寒学派有错简重订派、维护旧论派、辨证论治派三派的学术争鸣。
岭南伤寒学术流派,是当代学者依据明清治伤寒学的流派背景、岭南伤寒名家医著、岭南伤寒学科讲义、伤寒专业论⽂等学术载体分析⽽定。
据现存⽂献资料显⽰,伤寒岭南学术流派研究始于清初,与明清伤寒三派有关联。
其以清初南海何梦瑶《伤寒论近⾔》、郭元峰《伤寒论》,为早期伤寒岭南流派名著。
清代中叶以降,岭南研究仲景学说者⽇多,有⽂献可徵著作存世者,东莞陈焕堂、⾹⼭麦乃求;清末民初新会陈伯坛、顺德黎庇留、南海谭彤晖、鹤⼭易巨荪,号称“四⼤⾦刚”,⼴东近代经⽅派四⼤家;民国时期番禺陈庆保、东莞卢觉愚等,也属于伤寒岭南流派学之余绪;⽽中医教学编撰《伤寒论讲义》,影响较⼤的有南海冯瑞鎏、番禺邓柏游、开平许振庆、台⼭伍律宁等;同时,民国时期⼴东地区中医杂志创办活跃,值得⼀提的是⼴州医药专门学校出版的《杏林医学⽉报》,连续出版⼋年半时间,共101期,其中关于《伤寒论》研究的⽂章更是从没间断过,陈应期、张确余等⼀批伤寒岭南流派医家脱颖⽽出。
及⾄建国之初,岭南伤寒名家有番禺邓鹤芝、中⼭程祖培、⼤埔何志雄、新会钟耀奎等⼀批⼴东省名⽼中医及熊曼琪等⼴东省名中医。
(⼀)南海何梦瑶《伤寒论近⾔》何梦瑶(1693-1764年),字报之,号西池,清初南海⼈,岭南著名医家,著有《医碥》、《伤寒论近⾔》等医学著作。
其中,《伤寒论近⾔》为其研究伤寒之专著,但因传世量少⽽鲜为⼈知。
直⾄2012年⼴东科技出版社将天津市医学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所藏《伤寒论近⾔》清乾隆⼆⼗四年⼄卯(1759年)乐只堂刻本影印出版,研读者⽅⽇渐以增。
何梦瑶赞同“伤寒例”为王叔和所作,并将“平脉法”、“辨脉法”改置篇末,⼜重编伤寒条⽂次序,均与错简重订派观点相同;但⼜反对该派主要观点“风伤卫,寒伤营,风寒两伤营卫”之三纲⿍⽴说,并肯定王叔和《伤寒例》的学术贡献,认为诸家对其攻击太过。
当代中医学术流派研究现状综述
·016··学术探讨·当代中医学术流派研究现状综述幸孙慧明韩雅丽王振国(通讯作者) 山东中医药大学济南250355摘要中医学术流派的形成与发展,促进了中医学术传承发展、临床疗效不断提高及理论体系的不断完善,对中医学的发展繁荣产生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该文就当代中医学术流派研究成果,从理论研究、地方流派、专科流派、跨学科研究、教育传承模式等方面进行分析。
关键词当代中医学术流派研究综述近年来,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支持下,王振国教授围绕学术流派的概念、判定标准、划分方法及文化对学带领=‘‘中医学术流派研究课题组”首次在全国范围内术流派的影响等方面进行研究,分析学术流派的发展进行了当代中医学术流派调查研究。
当代中医学术流现状与前景,揭示了影响中医学术流派发展的因素和派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大批论文相继发表,专著也不存在的问题,提出当代中医学术流派的研究思路和方断出版发行。
本文就当代中医学术流派研究成果,从法。
理论研究、地域流派、专科流派、跨学科研究、教育传承何少初等人肯定了学术流派对中医发展的重模式等方面进行分析。
要作用,认为流派的传承是造就特色中医的重要方式,也是繁荣中医学术,倡导百家争鸣,丰富中医内涵,呈中医学术流派理论研究现中医生机的有力保障。
黄政德∞1指出:中医学术流目前,关于中医学术流派理论研究较多。
研究者派是医学理论产生的土壤,丰富发展了中医学理论,充实丰富了中医学临床经验,是医学人才培养的摇篮,是’基金项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项课题“中医学术流派研究”(编号:国中医药科2006ZX09) 促进学术发展的重要因素。
王琦∞1认为:学术流派的质辨识技术为主、以西医健康体检为补充,运用被测者面规划医疗卫生资源配置。
而我国现行所有的医疗机自填的《体质辨识表》提供的健康信息,依据《中医体构基本都是仅面向病患者群体服务的,并不涵盖“未质分类判定标准》自主研发的《HMS计算机系统》,对病”范畴。
岭南特色针灸流派的海外传承传播整理研究
2020年第6期•学术流派•燃南持色针灸旎派的海外借承借播整理斫究**基金项目:广东省省级科技计划项目(2017A030303071);2018年广州中医药历史文化研究基地项目(201801)△通信作者,E-mail : tsgzz@ 广州中医药大学(广州,510006)朱世哲 涂新莉 曾 召△摘要:岭南特色针灸作为岭南中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岭南医学史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文通过查阅大量的史料、文献,按照不同的针灸流派对岭南特色针灸在海外的传播情况进行分类整理,并对岭南特色针灸在海 外的传播途径进行总结和分析。
关键词:岭南针灸流派海外传播中图分类号:R-092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 4737 (2020) 06- 0064- 05A Reorganization Research on Overseas Wide spreading of AcupunctureSchool with Lingnan CharacteristicZHU Shizhe , TU Xinli , ZENG Zhao(Guangzhou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Guangzhou 510006, China)Abstract :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Lingnan Chinese medicine , Lingnan characteristic acupuncture plays an irreplaceable role in the medicalhistory of Lingnan. This paper reviews and disseminates a large number of historical materials and literatures according to different acupuncture schools to classify the abroad spread of Lingnan featured acupuncture genres , to summarize and analyze the abroad transmissionroutes of Lingnan featured acupuncture.Keywords : Lingnan ; acupuncture ; school ; overseas communication 随着“一带一路”的建设和发展,中医药越来越被更多人接受和认可。
岭南中医皮肤病流派核心学术思想特点分析
岭南屮医皮肤病流派核心学术思想特点分析王武浩李红毅党若楠陈秋媚莫俊熙吴元胜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广东广州510120[摘要]岭南中医皮肤病流派根植于岭南医学的土壤,是岭南医学流派的重要分支,分析归纳其核心学术思想既有利于中医药理论体系的传承创新,又可充实岭南医学的学术内涵。
岭南中医皮肤病流派的核心学术思想是由国医大师禤国维教授在继承中医学经典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岭南地区特点及50余年临证经验凝练总结、融合创新而来,具体思想内涵包括:重视中医五种临证思维;提倡平调阴阳是治病之宗,强调对于难治性、顽固性皮肤病可从“肾”、从“毒”论治;倡导皮肤病处方用药需中西、内外结合,并要三因制宜,灵活运用地方药材;注重多视角看待诊疗问题,强调社会心理因素对皮肤病防治的影响。
[关键词]中医皮肤病;学术流派;岭南医学;学术思想[中图分类号]R2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7210(2021)03(C)-0152-04Analysis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re academic thoughts of Lingnan dermatology schoo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WANG Wuhan LI Hongyi DANG Ruonan CHEN Qiumei MO Junxi WU YuanshengThe Second Clinical Medical School,Guangzhou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Guangdong Province,Guangzhou 510120,China[Abstract]Lingnan dermatology schoo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s rooted in the soil of Lingnan medicine,which is an important branch of Lingnan medicine school.Analyzing and summarizing its core academic thoughts is conducive to the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of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which also can enrich the academic connotation of Lingnan medicine.The core academic thought of Lingnan dermatology schoo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s born by Xuan Guowei,a master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based on inheriting the classical 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combin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ingnan region and clinical experience of more than50years.The specific ideological connotation includes:attaching importance to five kinds of clinical thinking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it is advocated that regulating yin and yang is the school of curing diseases,and it is emphasized that the treatment of refractory and intractable skin diseases can be based on the principles of“kidney”and 野poison冶;the prescription of skin diseases should be combined with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internal and external medicine,and three factors should be taken into consideration;paying attention to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from multiple perspectives,and emphasizing the influence of social and psychological factors on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skin diseases.[Key words]Dermatosi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Academic school;Lingnan medicine;Academic thought在中医的历史长河里,并没有独立的皮肤病学科形成,也未曾出现专门论述皮肤病的著作。
岭南医学与岭南中医妇科
案例三:更年期综合症的中医养生
总结词
中医养生方法对更年期综合症具有良好效果,通过调 整饮食、运动和情志等方面,缓解症状、延缓衰老。
详细描述
更年期综合症是女性进入更年期后常见的生理现象,表 现为潮热、出汗、心悸、失眠等症状。岭南中医认为更 年期综合症与肝肾亏虚、气血不和有关。通过调整饮食 ,增加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品;适当运动 ,如太极拳、八段锦等传统健身方法;以及情志调养, 保持心情舒畅、愉悦,可有效缓解更年期症状,延缓衰 老过程。同时可配合中药调理和针灸等治疗方法,提高 整体养生效果。
THANKS
感谢观看
02
岭南中医妇科的特色与优势
岭南中医妇科的定义与特点
岭南中医妇科
岭南地区特有的中医妇科流派,以中医药理论为基础,结合地域特点和临床实践 ,形成了一套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
特点
注重整体观念和个体化治疗,强调调理气血、平衡阴阳,擅长运用天然中草药和 针灸等非药物治疗方法,注重预防保健和生态养生。
岭南医学与岭南中医妇科
• 岭南医学概述 • 岭南中医妇科的特色与优势 • 岭南医学与岭南中医妇科的关联与融
合 • 案例分享:岭南中医妇科临床实践 • 总结与思考
01
岭南医学概述
岭南医学的定义与特点
定义
岭南医学是指起源于中国岭南地区(包括广东、广西、海南等地)的传统医学 体系,是中华民族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岭南中医妇科的治疗原则与方法
治疗原则
以调理脏腑、行气活血、扶正祛 邪为主,注重调理人体内环境, 提高机体免疫力。
治疗方法
中药内服、外敷、熏洗、针灸、 推拿、拔罐等多种非药物治疗方 法,以及饮食调理、运动养生等 综合疗法。
六大小儿推拿流派治疗小儿便秘概述
二、新安推拿流派
新安推拿流派注重穴位配伍和手法操作,强调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以下是 新安推拿流派治疗小儿腹泻的基本方法:
1、补脾经:脾经位于拇指外侧,推拿时用拇指螺纹面着力,自指根向指尖 方向单方向直推,每次推50-100次。
2、揉板门:板门位于手掌大鱼际中部,推拿时用拇指螺纹面着力,在板上 做环形揉动,每次揉50-100次。
谢谢观看
6、传承与创新:在传承传统推拿理论和技术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理念 和方法,不断创新和发展小儿推拿的理论和技术体系。
参考内容
小儿腹泻是一种常见的儿科疾病,常常表现为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症 状。推拿作为一种传统的治疗方法,在小儿腹泻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 次演示将概述推拿各流派治疗小儿腹泻的方法。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二、主要流派
1、传统中医推拿流派:该流派以中医理论为基础,强调整体观念和辨证论 治。通过推拿手法,调理脏腑功能,改善气血循环,达到治疗便秘的目的。
2、岭南儿科推拿流派:该流派以岭南地区独特的儿科推拿手法为基础,注 重清肝利胆、健脾和胃,以促进消化和排便。
3、湖南儿推流派:该流派强调“治未病”的思想,注重预防性治疗。其推 拿手法以调和脾胃、补益气血为主,旨在恢复小儿的消化功能。
3、摩腹:摩腹位于腹部,推拿时用手掌面或食、中、无名指指面附着在一 定部位,以腕关节连同前臂做环形移动摩擦,称摩法。每次摩5-10分钟。
4、捏脊:捏脊位于背部正中线,自第一胸椎至尾椎端呈一直线。推拿时用 拇指桡侧面顶住皮肤,食、中指前按,三指同时用力捏拿肌肤,双手交替捻动, 自下而上进行,每次捏3-5遍。
一、传统推拿流派
传统推拿流派注重辨证施治,根据不同的证型采用不同的推拿手法。以下是 传统推拿流派治疗小儿腹泻的基本方法:
岭南中医药文库
中医药在未来的应用与展望
应用
随着人们健康观念的提升和中医药在防治常见病、多发 病等方面的优势,中医药在未来的应用将更加广泛,如 中医养生保健、慢性病管理、康复等领域。
展望
未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类健康需求的变化,中医药 将不断创新和发展,同时将更加注重与现代医学的融合 与交流,共同为人类健康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中药材的种植与养护
种植
岭南地区的气候适宜,土地肥沃,适合中药材的种植。
养护
中药材的种植需要精心的养护,包括浇水、施肥、除草、防治病虫害等。同时还要注意控制采收时间和方法, 以保证药材的质量和产量。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04
岭南中医药文化
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传承
中医药文化源远流长,岭南地区作为中医药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有着丰富的中医药历史和文化遗产。 加强对这些文化遗产的挖掘、整理和研究,对于传承和发扬中医药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朱良春
南通市中医院院长,擅长治疗风湿病和肾病,其医术深受患者信 赖。
颜德馨
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主任医师,擅长治疗心脑血管疾病, 其研究成果在国际上产生了重要影响。
当代名医及其贡献
吴以岭
中国工程院院士,河北以岭医院院长,擅长治疗心脑血管疾病, 其科研成果“中医脉络学说”为中医药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
种类
岭南地区拥有丰富的中药材资源,包括黄连、茯苓、苍术、 黄芪、丹参等。
分布
这些中药材主要分布在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等地区的山 区和丘陵地带。
岭南特色药材及其应用
特色药材
如广东的陈皮、佛手,广西的蛤蚧、三七,云南的砂仁、白豆蔻等。
应用
这些特色药材在中医临床上具有独特的应用,如陈皮用于治疗脾胃不和,佛手用 于治疗肝气郁结等。
岭南罗氏妇科流派传承与经验特色研究
岭南罗氏妇科流派传承与经验特色研究发表时间:2015-11-04T16:18:27.393Z 来源:《医师在线》2015年8月第16期供稿作者:陈思韵阮晓枫胡泽涛[导读] 广州中医药大学岭南医学发展历史悠久,世代名医辈出,医学流派纷呈,对中医学的发展影响极大。
陈思韵阮晓枫胡泽涛( 广州中医药大学 510405)【摘要】通过研究岭南罗氏妇科学术流派的传承脉络,总结岭南罗氏妇科的主要学术思想和用药特色,为临床中医妇科辩证、诊断、治疗用药方面提供经验。
【关键词】岭南;罗氏妇科【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5)16-0219-01岭南医学发展历史悠久,世代名医辈出,医学流派纷呈,对中医学的发展影响极大。
其形成与岭南中医药文化息息相关,见证了南越文化、中原文化等多个文化体系的相互融合,充分体现创新性、开放性和实用性。
岭南中医妇科便是在此背景下蓬勃发展。
现在岭南中医妇科流派的构成主体主要是蔡氏妇科、罗氏妇科两大妇科派系,以及部分专治和兼治妇科病的医家。
本文通过浅析岭南妇科体系较为成熟的罗氏妇科的传承脉络,为岭南中医妇科辩证诊断、治疗用药提供经验。
1 罗氏中医妇科学术流派罗氏中医妇科起源于罗棣华,盛于罗元恺,对现代中医妇科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这与其顺应社会的变迁,将家系传承、师承教育、院校教育三者有机结合的特点密切相关。
罗元恺出生于南海书香之家,其父罗棣华是晚清儒士,以儒通医,悬壶于南海、广州等地。
罗元恺幼承庭训,在父亲的医学启蒙下奠定了扎实的中医药文化根底。
1930年罗元恺考入广州中医药专门学校,1935年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成为广东中医院医师,并留校任教,以传播和振兴中医药为己任。
在院校教育的传入和医药兴教的背景下,罗元恺意识到中医药的发展与壮大必须依靠院校教育来培养大批优秀人才[1]。
1956年,罗元恺在广州中医学院建校之初便开设了中医妇科学学科,成立妇科教研室,成为建国后第一代中医妇科学术带头人,培养了欧阳惠卿、张玉珍和罗颂平等第二、三代学科带头人和众多优秀学子。
岭南中医流派集萃(2):岭南温病学术源流
岭南中医流派集萃(2):岭南温病学术源流岭南医学作为地域性医学流派,注重运用中医经典理论辨治岭南地区多发病、常见病,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形成了具有岭南特色的临床辨治经验。
整理研究并继承发扬先辈们对岭南医学的学术经验,将有助于当前的岭南中医临床实践。
本栏目旨在介绍岭南中医学术流派精要,以期对当代岭南中医工作者有所帮助。
温病· 中岭南温病是岭南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前文展示了岭南医家对岭南温病学术特点的认识。
本文梳理岭南温病学术源流,将有助于发掘岭南温病学术内涵,展望岭南温病学术前景。
1发源阶段(晋代至宋代)目前岭南有文献可考的外感病认识最早可追溯至晋代《肘后备急方》。
《肘后备急方》注意到外感温热病与伤寒不同,采用循日辨证论治的方法,创制表里双解的系列方剂治疗外感温热病。
《肘后备急方》治“瘴”也形成较为完整的用药经验。
但是,葛洪对外感病缺乏系统的理论阐述。
可以认为该时期是岭南温病学术的滥觞。
《肘后备急方》对温病学的成就在于:已经注意到温病与伤寒有所区别,并开始对“瘴”有专门的考察。
这也成为宋代以前岭南温病学术的两个主要研究命题。
对于温病与伤寒的关系,南北朝时期释深师《深师方》认识到天行、温病与伤寒既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也认识到治疗天行有不同于治疗伤寒的理法方药。
宋代刘昉《幼幼新书》分为温壮、壮热、时气、温病、热病、伤风、伤暑、伤寒、囟风伤寒、夹食伤寒、夹惊伤寒,说明刘昉对外感发热性疾病已经能够根据病因不同对其分类。
该时期岭南医家逐步呈现出将温病脱却伤寒的认识趋势。
对于瘴,葛洪将“瘴”与“疫”同论,说明葛洪已认识到“瘴”也是外感病的一种,但并无深入认识。
唐代郑景岫《广南四时摄生论》之“瘴毒”、“岚瘴”,杨炎《南行方》之“瘴痢”、“瘴疟”,这些病名的出现可以看出该时期岭南医家将“瘴气”纳入外感病的范畴并对其分类,但对其认识仍不明朗。
这两个研究命题都是该时期岭南医家对构建岭南外感病学术体系的探索。
岭南湿热病证学术源流与湿热概念的认知演变
岭南湿热病证学术源流与湿热概念的认知演变汇报人:2024-01-09•岭南湿热病证的历史背景•岭南湿热病证的学术源流•湿热概念的认知演变目录•岭南湿热病证的治疗方法与特色01岭南湿热病证的历史背景岭南地理环境与湿热病的关系岭南地区地处亚热带,气候湿润、多雨,地理环境特殊,为湿热病的形成提供了有利条件。
岭南地区的地理环境与湿热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如气候、土壤、植被等因素都可能影响湿热病的流行和传播。
岭南地区的气候特点使得该地区居民易感湿热之邪,从而引发一系列湿热病证。
在古代文献中,已有关于岭南地区湿热病的记载,如《肘后备急方》、《千金要方》等医籍中均有相关描述。
古代医家对岭南湿热病的认识主要停留在经验层面,缺乏系统的理论阐述和科学分析。
随着时间的推移,岭南湿热病的认识逐渐深入,治疗方法也日趋丰富和完善。
010203古代岭南湿热病的记载与认识在治疗方面,现代医学结合传统中医理论,形成了许多有效的治疗方案,如中药汤剂、针灸、推拿等。
同时,研究者们也在积极探索新的治疗方法和技术,以期更好地服务于患者。
近现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医学研究的深入,岭南湿热病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研究者们从多个角度对岭南湿热病进行了深入探讨,包括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诊断标准和治疗方案等方面。
近现代岭南湿热病的研究进展02岭南湿热病证的学术源流古代医家对岭南湿热病证的认识秦汉时期唐宋时期明清时期岭南湿热病的理论形成岭南湿热病证的理论完善岭南湿热病的初步认识岭南湿热病证的研究起步民国时期岭南湿热病证研究的蓬勃发展新中国成立后岭南湿热病证研究的深入与拓展改革开放后近现代医家对岭南湿热病证的研究以温病理论为指导,注重清热解毒、化湿通络岭南温病派以调理脾胃为核心,强调运化水湿、调理气机岭南脾胃派以疏肝利胆为重点,注重调畅气机、清热利湿岭南肝胆派以杂病论治为特色,灵活运用温病、脾胃、肝胆理论,综合调理湿热病证岭南杂病派当代岭南湿热病证的学术流派与特色03湿热概念的认知演变秦汉时期湿热概念初步形成,主要与气候、地理环境相关,涉及脾胃、肝胆等脏腑。
清代岭南医家研究概述
关键 词 : 南 医 家 ; 著 ; 代 岭 医 清 中图 分 类 号 : R一0 2 9 文献 标 识 码 : A
Ovri b u ersac nseil t i esuho ef er gs f n y at eve a o t h ee rho pcai s nt t f h i i e gD n sy w t s h o t v d o Qi
维普资讯
江 西 中 医 学 院 学 报 200 2月 第 1 7年 第 1 9卷 期
J RNALOFJ ANG NI E I 0U I XI U V RS TYOF T M 2 0 o . 9 No I C 0 7 V 11 .
清代岭南医家研究概述
o sso rs rp in f le a ie . ea t o o n e u h t i i v r mp ra tt r a d c n u p i fP e c it so d n C b n t Th u h r p it o t t a t s e y i o tn o s t n s mma e t e bo r p y o o Go d o o t h ig a h f
ig.h ioyo pdmi a dmuri i l a rg n tecmbn tn o aio a C ieeMein ( M )a d Mo e n stehs r fei c n r n n o l ei ,h o i i fTrd i l h s dc e TC t e a c o ao tn n i n dr n
据 不完 全统 计 , 清代 (64 9 1 期 间 的岭 南 医家 14 ~1 1 )
岭南针灸学术源流探讨与近代学术流派整理
2023-11-09•岭南针灸学术源流探讨•岭南针灸主要学术流派•近代岭南针灸学术流派整理•岭南针灸学术源流探讨与近代学术流派整理的意义及价值目录01岭南针灸学术源流探讨岭南地区拥有丰富的中医学资源和独特的地理环境,为针灸学术的起源提供了有利条件。
起源背景历史记载文化融合据史书记载,岭南针灸学术最早可追溯到秦汉时期,当时已有关于岭南地区针灸治疗的记载。
岭南地区多元文化的交融,为针灸学术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和思路。
03岭南针灸的起源0201在唐宋时期,岭南针灸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并开始在当地广泛流传和应用。
初步发展明清时期,岭南针灸学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推广,成为当时针灸学的重要流派之一。
繁荣时期近代以来,岭南针灸学术在传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进行创新和发扬,适应了时代的需求。
传承与创新岭南针灸的发展历程岭南针灸的特色及优势岭南针灸学术注重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强调通经活络、调和气血,注重治疗过程中的身心调节。
特色疗法岭南针灸的手法独特,注重轻柔、渗透、刺激量适中,强调“以气至病所”为原则,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手法特点岭南针灸在临床实践中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特别是在一些常见病和疑难杂症的治疗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临床效果岭南针灸学术在当地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文化认同,对于推动中医学在岭南地区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文化认同02岭南针灸主要学术流派岭南脏腑派是重视针灸与中医脏腑理论相结合的学术流派。
总结词该流派强调根据脏腑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运用针灸方法治疗疾病。
特别重视对脾胃和肝肾的调理,强调针灸与中药的结合治疗。
详细描述脏腑派总结词岭南经络派注重运用针灸手法疏通经络,以达到治疗目的。
详细描述该流派注重针灸手法和经络理论,强调通过刺激穴位、疏通经络来治疗疾病。
经络派还重视针灸与导引、气功等方法的结合。
经络派总结词岭南俞穴派强调根据穴位主治功能,采用特定针灸技术治疗疾病。
详细描述该流派注重穴位的功能主治,根据不同穴位的主治功能,采用相应的针灸技术进行治疗。
岭南医学流派研究的现状与展望(下)
20世纪90年代以来,医院扎扎实实、积极而有步骤地开展对岭南名医学术经验的传承工作。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要求,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第1-4批导师邓铁涛、罗元恺、黄耀燊、刘仕昌、钟耀奎、赵思兢、黎炳南、王德鉴、靳瑞、刘亦选、熊曼琪、陈纪藩、丘和明、彭胜权、许鑫梅、赵立诚、周岱翰、陈镜合、欧阳惠卿、陈基长、王士贞、关国华、崔学教等遴选学术继承人,目前已有三批结业出师。另一方面,也对已故的老一辈名医学术经验进行整理研究,成果收载入良性循环。
(二)提升学科整体实力,培育新一代名医、名师群体
中医流派是以名医群体及其传承者为主体,以学术主张为内涵,因学术有专攻,治法有特效而得到社会的认可和流传。因此,流派必有名医,而单一的名医则未必能形成流派。在研究整理名医学术经验的基础上,医院建立了“岭南名医工作站”,继而成立以邓铁涛教授为名誉所长的“岭南医学流派研究所”,构建岭南医学流派研究平台,将系统梳理岭南医学各个专科的学术传承、独门秘笈、专方用药。通过跟师临证,记录医案,编纂专著等方式,培养新一代的各科名医、名师。并通过与其他地域医学流派的学术交流,研讨中医流派的文化与学术特色,推动学术进步,提高临床疗效。
5.岭南医学流派学术的创新性
岭南医学流派具有传承、地域、务实、兼容特色,是学术创新的基础。当代岭南医学学术流派通过学术团队形式来体现。罗元恺教授(1914~1995年)、罗颂平教授(珠江学者)及其团队,学术渊源,本于医经,受陈自明《妇人良方》、张介宾《妇人规》和傅山《傅青主女科》等名家医著的影响,注重脾肾和气血,调理冲任,融合岭南温病学派养阴保津的学术观点,提出妇科的主要病机是冲任损伤,而调理冲任就在于调理肾肝脾,并在长期临证实践中形成自己的学术风格。对月经不调、崩漏、闭经、痛经、滑胎、不孕以及更年期综合征、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肌瘤等有丰富经验。创制了补肾安胎的“滋肾育胎丸”和活血止痛的“田七痛经胶囊”,获卫生部科技成果乙等奖;“月经周期的调节及其与月相的关系”研究,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二等奖;研究“免疫性自然流产与免疫性不孕的中医治疗”获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系列论著有《罗元恺医著选》、《罗元恺论医集》、《罗元恺女科述要》、《中医妇科名家医著医案导读》等。
当代岭南医学流派与名家学术传承
当代岭南医学流派与名家学术传承日期:目录•岭南医学流派概述•岭南医学名家介绍•岭南医学流派学术思想传承•岭南医学流派临床经验传承•岭南医学流派与名家学术传承的价值与意义•当代岭南医学流派与名家学术传承的展望与思考岭南医学流派概述岭南地区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对当地人民的疾病和医疗需求产生了特殊的影响,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医疗方法和流派。
岭南地区有着丰富的医药文化历史,如“岭南药侠”等历史名医的传承和发扬,为当代岭南医学流派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历史传承的延续地理环境的影响岭南医学流派强调人体的整体性和统一性,注重从整体上调理身体,强调预防和治疗相结合。
重视整体观念岭南医学流派注重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辨证施治,强调个体化治疗,力求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强调辨证施治岭南地区有着丰富的中草药资源,岭南医学流派在用药上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特点,注重药物的选用和配伍。
用药独特服务地方民众岭南医学流派以其独特的医疗风格和效果,为当地民众提供了优质的医疗服务,赢得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誉。
推动中医药发展岭南医学流派作为中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医药的发展和创新提供了重要的推动力。
弘扬中医文化岭南医学流派的传承和发展,弘扬了中医文化,为中医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岭南医学名家介绍学术思想陈伯坛强调掌握温病发展的规律,正确使用清热解毒药物,避免寒凉冰伏,主张早用通利二便,以顺其势。
传承与创新陈伯坛在传承岭南医学流派的基础上,不断进行学术创新,提出了一系列新的学术观点和治疗方案。
擅长领域陈伯坛擅长治疗时病及杂病,注重温病理论的临床应用,提倡中西医结合治疗疾病。
名家一:陈伯坛黎庇留擅长治疗温热病和内科杂病,注重运用中医理论指导临床实践,强调掌握疾病传变规律,灵活运用扶正祛邪的治疗原则。
擅长领域黎庇留主张寒温统一,认为寒温病都是外感疾病,治疗上应分清寒热,分别治疗。
同时强调掌握疾病传变规律,早用攻下法,以顺其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岭南医学充分体现岭南文化的兼容性、开放性和实用性。一方面扎根于民间,应用岭南特有之生草药,以凉茶、汤醴等特有的药膳模式融入百姓生活,发挥养生保健和防病治病作用;另一方面,彰显海洋文化之优势,得风气之先,引入“海药”,取西方医学之长,衷中参西,融会贯通,并适应地方疾病谱的变化,在防治伤寒、温病、时疫以及骨伤、妇科、儿科等疾病方面传承创新,提出新的学术观点,形成新的学说,促进中医学术的进步与专科的发展。(
其三,具有实用性与世俗性商业文化。广州是中国古代对外通商的重要港口之一,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在唐宋年间,广州的对外贸易已十分繁荣,是全国最大的贸易港口。因此,商务活动中灵活、务实,讲求诚信,注重实效的特点,以及善于在竞争中发展的精神亦渗透到岭南文化之中。岭南文化的特质体现在岭南医学、岭南画派、岭南园林与建筑流派、岭南戏剧、岭南茶道等领域,形成独特的风格,在历史的长河中绽放出绚丽的光彩。
1962年,广东省卫生厅、广东省中医药研究所、广州中医学院联合在《广东中医》发出“征集广东历代名医、现代名中医医案医话启事”通知,同年10月就有报道:广东历代较有名望的中医中药人员550多人,已知著作394人465种,1150多卷册。
1975年,广东省医药研究所中医研究室编写《广州近代老中医医案医话选编》,辑录潘兰坪、程康圃、易巨荪、陈伯壇、黎庇留、吕楚白、吕安卿、杨鹤龄等8位已故广州近代名医论著摘要。
岭南,五岭以南,古为百越之地。清·屈大均《广东新语·山语》综述明代以前有关“五岭”注释,认为五岭以大庾为首,台城之峤在大庾,骑田之峤在桂阳,都庞之峤在九真,萌渚之峤在临贺,越城之峤在始安。《辞海》“岭南”条曰:“地区名。即岭表、岭外。指五岭以南地区。”“岭表”和“岭外”是从不同的地理位置来看岭南:从中原地区看,称为岭外;从珠江三角洲看,又可称为岭表。它位于祖国最南端,属热带亚热带气候,四季不甚分明,南濒海洋,北靠五岭,大庾岭、骑田岭、都庞岭、萌渚岭、越城岭五条山脉自然屏障,使之与中原内地阻隔,形成了独特的地理环境,不仅风土人情、习俗气候不同,人的体质、饮食习惯亦不尽相同。岭南医学就是在这样一种特殊的地理气候环境下,把中医药学的普遍原则与岭南地区医疗实践相结合,经过漫长的历史岁月逐渐形成起来的地域性医学。
2006年广东省中医药局贯彻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建设中医药强省的决定,设立广东中医药强省建设科研专项,如2007年立项《岭南中医药名家》研究。该项研究收录岭南中医药名家共162人,完成了对岭南中医药名家的界定,即古代岭南中医药名家,根据历代中医药文献查阅检索以及他们存世著述调研整理结果拟定;近代岭南中医药名家,应当是受近代百年国内同行公认的已故老一辈知名中医药名家;现代岭南中医药名家,是广东省学术造诣高深同时受国内同行公认的知名中医;当代岭南中医药名家,是广东省中医药学科带头人或领军人物或大师级学者。主要是1962年、1978年广东省人民政府授予两批广东省名老中医称号者;1993年、2000年广东省人民政府授予两批广东省名中医称号者;自1992年起两部(卫生部、人事部)一局(国家中医药局)开展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的三批指导老师。他们是在长期为民众医疗卫生服务过程中疗效得到认可、并经政府管理部门批准的名医。岭南中医药名家及其著作的整理发掘,为岭南医学流派的研究奠定坚实基础。
三、岭南医学流派与岭南文化关系及其特色 (一)岭南文化与中医
岭南医学发端于岭南地区,其形成和发展均与岭南文化息息相关。岭南地区很早就有人类的生产活动。在粤北曲江发现的“马坝人”距今已有13万年。岭南古称南越,土著居民为越族。岭南文化虽起源于土著越族文化,但自晋朝南渡、宋代逾岭而来的两次开发,中原文化随民众南移岭外;又因地域通海,得风气之先。岭南文化在继承华夏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荟萃外来文化精华,形成独特的风格。岭南唐代诞生了佛教禅宗祖师六祖惠能;明代陈献章“白沙之学”传湛若水甘泉先生,所谓“孔孟之学在濂溪,而濂溪之学在白沙”。近代维新派康有为与梁启超、民主革命家孙中山和朱执信等均为有重大影响的文化名人。
岭南医学流派的研究积累了几代人的心血。1949年3月,苏寿琪在《广东文物特辑》发表“清代广东中医药文献”,收集102种广东中医药古籍目录,文曰:“予对于本省人士所著医籍,颇肯留心,数十年来所见者,不下百种,以为如能翻印成岭南医学丛书,则嘉惠于本省人民之健康者至大。盖疾病与地理有连带关系,采本省医界前哲之宝贵临床经验,以治疗本省之病者,当较胜采用其他书本多矣。”
二、岭南医学流派研究的基础
医学流派,其含义较为宽泛。医学流派可界定为对某一地域,或具有某种特定风格,或以某一诊疗技艺、技法的传承而构成的医疗活动或医学现象。岭南医学,源远流长,学术流派的产生与形成离不开著名医家及其传世之作与传承者们杰出的医疗实践活动。历代官修史书编撰者,都给予医家医著以一定地位。如清代同治甲子(公元1864年),两广总督阮元重修《广东通志》,给南海何梦瑶等13位岭南名医立传,并于艺文志子部栏目下收录岭南历代中医药文献16部137卷。我国幅员辽阔,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和历史上开发的先后,各个地区的情况千差万别,医学发展也表现出明显的不平衡性,岭南医学就具有地方与时代的特色。岭南医学重视南方炎热多湿,地处卑下,植物繁茂,瘴疠虫蛇侵袭等环境因素,着眼于南方多发、特有疾病的防治,勇于吸取民间经验和医学新知,充分利用本地药材资源,逐渐形成了以研究岭南地区常见多发病种为主要对象的岭南医学。它既有传统医药学的共性,又有其地方医疗保健药物方式的特性。正是通过对这些特殊性的研究,才更有助于认识整个中医学术发展的全过程。
岭南医学流派研究的现状与展望
在中医学术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地域性医学流派如孟河医学、新安医学、海派中医、岭南医学的出现,促进了中医学术进步、繁荣和发展。不同地域医学流派的崛起、争鸣与交融,是构成当代中医学术研究可持续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
一、岭南地域之界定
二、岭南医学流派研究的基础
真正从学术层面深入研究岭南医学是在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1979年改革开放先从广东开始,我国著名中医学家邓铁涛教授当时已有远见,认为我国中医药学术重心,有从黄河流域到长江流域再到珠江流域逐渐转移的趋势。邓铁涛教授首先开拓岭南医学领域的研究,指导研究生进行岭南医学的研究。如果说邓铁涛教授是岭南医学研究开拓者的话,彭胜权教授则是这一研究的积极倡导者。记得当时有人提出疑问:医学难道也有岭南岭北之分吗?《素问》曰“地势使然也”。邓老躬身实践,1980年点注出版岭南名医何梦瑶《医碥》,其后又点校出版清代程康圃、民国杨鹤龄《岭南儿科双璧》,成为研究岭南医学不可缺少的珍贵读本。彭胜权教授主持的“岭南温病理论与临床系列研究”,获1999年度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是岭南医学研究首次获得省部级奖励的项目。
1957年6月,《广东省中医药展览会画刊》有“广东名医及其著作”专栏。文曰:“晋朝自永嘉南渡,广州的支法存以治脚气,名闻全国。葛洪来到广东,总结了劳动人民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使祖国医学开展了全面性的南北交流。……广东历代有著述的医学家,据统计共128人,其中以南海籍最多,顺德籍次之,医学著述总计319册370卷。”
学界认为岭南文化具有三个主要特点:其一,兼容性与创新性的多元文化。由南越土著文化与中原文化融合,并受到荆楚、闽越、吴越文化的影响,吸收西洋文化的优点,形成自身的特色。其二,开放性与辐射性的海洋文化。中国古代文明以河流文化为特征,如中原文化发端于黄河流域;而近代文明则以海洋文化为特征,具有更广泛的开放性,以及外向型的辐射性。
岭南之名始于唐贞观时十道之一,其所辖范围约在我国当今之广东、海南两省及广西大部分,也包括越南北部,历史上曾有“南海”、“广州”、“广南东路”等名称。广东作为一个行政区域的出现是在明代,清初因明制定为省。基于岭南地区历史沿革,学者对岭南医学的研究,采取“博古约今”取材原则。古代岭南地域较今广阔,故明清以前岭南医学取材范围较为广博,古代人物流寓入岭表、岭外,有文献可徵者,皆收而录之,此即“博古”;约今,是指明清以降,岭南医学取材范围相对约定。岭南地区的核心部位在广东尤其珠三角,现时粤省之穗佛港澳,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影响辐射周边省市,学界习惯把广东称谓为“岭南”。因此,岭南医学流派研究,重点在明清以后尤其近代和当代,相对约定在广东省范围内。“岭南”所具有的人文地理含义决定了岭南医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指这一地域的传统中医药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