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灾害一一一高考真题讲义
全国卷1 地理历年高考真题总结 选修5自然灾害
201543.(10分)自然灾害与防治图10a示意某地区地形及M城位置,图10bM城年内各月气温及降水量。
2011年该地区9、10两月降水量远超常年。
M城被水淹80多天,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分析M城水患严重的自然原因【答案】当地为热带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在夏季,降水量大且多暴雨。
河流上游流域面积广,集水范围大,夏季河流来水量大,河流洪峰水位高。
M地地形平坦,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河水下泄速度慢。
受海湾地形影响风暴潮多发,河口地区受海水顶托作用明显。
试题分析:从气候、地形、水系特征、风暴潮等方面进行分析说明。
当地为热带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在夏季,降水量大且多暴雨。
河流上游流域面积广,集水范围大,夏季河流来水量大,河流洪峰水位高。
M地地形平坦,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河水下泄速度慢。
受海湾地形影响风暴潮多发,河口地区受海水顶托作用明显。
考点:洪涝灾害43、(10分)自然灾害与防治近年来,沿海地区城市遭受严重涝灾的现象时有发生。
读图7,分析M市易出现重度涝灾的自然原因。
43.【自然灾害】(10分) 阅读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冻雨是由过冷水滴组成,当它在降落过程中遇到温度低于0℃的物体或地面时,立即冻结成冰的降水。
它是初冬和冬末春初时节的一种灾害性天气。
下图是我国冻雨多发地区。
请分析图中所示地区冬春季节冻雨多发的主要原因及冻雨可能造成的主要危害。
【答案】原因:海拔较高,冷空气受地形抬升,气温低;并且与南来的暖气团相遇,形成准静止锋,降水天气多。
主要危害:路面结冰,影响交通;电线结冰,易被压断,影响电力输送;冻坏越冬农作物,农业减产;压倒树木,破坏森林。
【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冻雨形成原因分析该地区冬春季节冻雨多发的原因。
该地区冬春季节阴雨天气多,且地面温度仍然较低,所以容易形成冻雨。
冻雨的主要危害有路面结冰,影响交通;电线结冰,易被压断,影响电力输送;冻坏越冬农作物,农业减产;压倒树木,破坏森林。
考点:本题考查我国的主要自然灾害;自然灾害与环境43(10分)自然灾害与防治福建低山丘陵区是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多发区,图9示意该区域1990~2006年地质灾害各月多年平均发生的次数。
《高考复习自然灾害专题》PPT 人教课标版
火山灰颗粒长时间加剧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到 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将会使地球气温下降,有 效减轻温室效应
3. 冰岛素有“冰火之国”称号,试分析其成因?
鼠灾
森林火灾
过度开发资源
人 类 活
加剧了自然灾害的 频率和强度
动 与
任意排放废弃物
自
措施
然
灾
害
应用地理信息技术
大量排放温室气体 防灾减灾
易混知识比较
1.沙尘暴与寒潮分布图比较
2.
寒 潮 与 沙 尘 暴 路 线 比 较
3.我国滑坡、泥石流分布比较
1.结合材料,分析目前澳大利亚蝗灾的分布特征。4分 分布在国土的东部,并不断向南部蔓延 集中分布在热带草原气候和地中海气候区
•
3. 安 南 提 交 的报告 如果能 够得以 通过, 日本就 有希望 获得常 任理事 国席位 。对此 ,曾经 深受日 本军国 主义之 害的中 、韩等 邻国存 有很深 的疑虑 。
•
4. 娄 机 为 人 正直。 关心国 事。做 皇太子 老师时 ,向皇 太子陈 说正直 道理, 并上密 奏章陈 述 将 帅专权 ,对军 纪的管 理松懈 ,不训 练检阅 军队。
•
8. 作 为 最 深 层次的 认同, 文化的 认同在 维护民 族团结 和和睦 之中具 有最根 本的作 用,因 此就要 建设好 各民族 共同的 精神家 园,培 养中华 民族的 共同体 意识。
感谢观看,欢迎指导!
2.分析澳大利亚小麦受灾严重的原因。
处于小麦的发芽期,蝗灾使小麦死亡导致绝产
2025届高考地理总复习一轮复习配套PPT课件(湘教版)第1篇 自然地理 第7章 自然灾害 第1讲
(1)下列地区中,融雪洪水灾害多发的是( D )
A.尼罗河流域 B.中南半岛 C.北冰洋沿岸 D.亚洲中部
(2)春季与秋季融雪洪水灾害频次差异大,主要是因为( A )
①春季地表积雪较多 ②气温变化趋势不同 ③秋季气温低于春季
④秋季雨水少于春季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3)一般认为,混合型洪水比升温型洪水破坏力更强,其理由最可能是( C )
三、台风灾害 1.概念:发生在北太平洋西部风力达12级或以上的 热带气旋 。
2.危害 台风的破坏力很大,常有 狂风 、 暴雨 ,沿海岸并有风暴潮,造成重 大灾害。 (1)狂风能吹倒房屋,拔起大树,破坏交通、通信设施等。 (2)暴雨会引发洪水、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并危害近海养殖。 (3)风暴潮侵蚀海岸,破坏海堤,造成海水倒灌。 3.我国台风灾害时空分布 台风灾害主要分布在 东南沿海 地区,多发于 夏秋 季节。
3—5 月 6—8 月 9—11 月 12—2 月 总计
纬度
0°~30°N
0000 0
30°N~40°N 5 24 25 21 0
40°N~50°N 132 151 10 12 1
50°N~60°N 34 22 3 5 0
60°N~70°N 16 1 0 6 1
0 0 1 01 1 3 12 33 58 5 27 49 170 217 0 3 7 40 34 0 0 1 17 8
2025
高考总复习一轮复习
GAO KAO ZONG FU XI YI LUN FU XI
第一讲 气象灾害
课标呈现 基本概念 基本原理
运用资料,说明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了解避灾、防灾的措施 气象灾害、干旱灾害、洪涝灾害、寒潮灾害、台风灾害、工程 措施、非工程措施 旱涝灾害形成及致灾机理、寒潮灾害发生及致灾机理、台风灾 害发生及致灾机理、气象灾害防灾减灾原理
2021年浙江高考地理复习练习讲义:专题十三 自然灾害与防治
专题十三自然灾害与防治探考情悟真题【考情探究】考点内容解读要求5年考情预测热度考题示例考查点一、自然灾害概述、类型和分布1.自然灾害的主要类型2.自然灾害的特点3.世界主要自然灾害的分布4.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的相互关系bbcd2019浙江4月选考,29(2),4分2018浙江11月选考,28(4),3分2018浙江4月选考,28(3),4分2017浙江11月选考,28(2),4分2016浙江10月选考,27(4),2分2016浙江4月选考,29(2),4分泥石流的人为原因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的关系及自然灾害的主要类型火山喷发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旱灾的自然原因防治洪涝灾害的措施地质灾害的类型及地面塌陷的成因★★★★★1.干旱、洪涝、寒潮与台风等气象灾害的形成原因2.主要地质、地貌灾害的产生机制与发生过程3.虫灾和鼠灾等生物灾害带来的主要危害ddb二、自然灾害与环境、防灾与减灾1.同一自然灾害造成危害程度的地域差异2.某地或某种自然灾害频发的原因并列举防治措施cd2017浙江4月选考,29(2),5分2015浙江10月选考,28(1),5分分析白灾的成因及人类抗灾能力增强的原因旱灾的成因及其防治★★★☆☆应对自然灾害的方法或应急措施b分析解读本专题考查的核心内容是自然灾害的成因和治理措施。
常考的是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
浙江考试中本专题内容的考查题型主要是综合分析题。
自然灾害与防治的知识理解,建议与必修Ⅰ的内容联系起来综合复习。
题目考查中涉及知识点的细节,如教材中的“活动”“阅读”等内容建议给予重视。
【真题探秘】破考点练考向【考点集训】考点一自然灾害概述、类型和分布1.[2020届浙江五校10月联考,21(4)]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厄瓜多尔是南美最小的国家之一,生物种类繁多,被称为自然景观最丰富多样的国家。
但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多发。
材料二厄瓜多尔概况及两城市气候统计图。
简述厄瓜多尔泥石流频发的自然原因。
新高考新教材2024届高考地理二轮总复习专题6自然灾害课件
D.②④
3.一般认为,混合型洪水比升温型洪水破坏力更强,其理由最可能是( C )
A.混合型比升温型洪水频次高 B.雨水的流动性比积雪融水强
C.积雪面雨水会加速积雪消融
D.混合型洪水中有冰凌和融冰
解析:第1题,根据表格数据可知,融雪洪水灾害次数累计在40°N~50°N范围 最多。尼罗河流域和中南半岛都位于低纬度地区,北冰洋沿岸位于北极圈 以北地区,只有亚洲中部的高大山脉地区符合,D项正确。第2题,根据统计 表格数据可知,融雪洪水灾害频次春季远远高于秋季。冬季的降雪量大,导 致春季地表积雪较多,春季随着气温回升,积雪融化,①②正确。秋季进入 降温阶段,秋季气温不一定低于春季,秋季雨水不一定少于春季,③④错误。 第3题,混合型洪水发生频次高,破坏力不一定大;雨水的流动性比积雪融水 强不是混合型洪水破坏力更强的主要原因;雨水会加速积雪消融,雨水混合 积雪融水,水的径流量增大,产生了更强的破坏力;由题目材料可知,升温型 洪水中也常夹杂着冰凌和融冰。故选C项。
辨差异 洪水和洪涝的区别
河流、湖泊、海洋等水体上涨超过一定水位,威胁有关地区安全,甚至造成
灾害的水流称为洪水。若洪水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则形成洪涝灾害。
(2)我国三大河流洪涝灾害的防御措施。 ①淮河的治理。
②黄河的治理。
③长江的综合利用和治理。
3.气象灾害的相关性 (1)我国气象灾害成因的相关性。
第一编
专题六 自然灾害
地理
内容索引
网络构建·专题总览 高频考点·能力突破 专项模块·素养培优
网络构建·专题总览
洪涝 滑坡
寒潮
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监测
高频考点·能力突破
核心考点一 气象灾害
[归纳提升·学技法]
北京市高考地理总复习第一讲自然灾害概述讲义新人教版
自然灾害概述学习目标:自然灾害的主要类型自然灾害的主要特点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世界主要自然灾害的分布中国的自然灾害的分布学习内容:一、自然灾害的概念1、定义2、形成条件二、自然灾害的成因系统三、自然灾害的分类1、地震、地质灾害2、气象与洪涝灾害3、海洋(水文)灾害4、生物(农林)灾害四、自然灾害的特点1、具有严重的危害性2、具有突发性和渐发性3、发生种类、频率具有区域性4、连锁发生—关联性—灾害链五、自然灾害的影响1、人员伤亡2、财产损失3、自然资源和环境破坏六、自然灾害的分布1、世界主要灾害自然带(1)环太平洋灾害带(2)北纬(20—50度)环球灾害带2、中国自然灾害的地域差异(1)种类差异(2)灾情差异(3)中国主要灾害分区典型例题涝渍灾害是我国主要自然灾害之一.下图是我国涝渍灾害主要分布地区示意图。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0分)(1)说明图示涝渍灾害空间分布形成的原因。
(6分)(2)如何有效预防涝渍灾害?(4分)尊敬的读者:本文由我和我的同事在百忙中收集整编出来,本文稿在发布之前我们对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不尽如人意之处,如有疏漏之处请指正,希望本文能为您解开疑惑,引发思考。
文中部分文字受到网友的关怀和支持,在此表示感谢!在往后的日子希望与大家共同进步,成长。
This article is collected and compiled by my colleagues and I in our busy schedule. We proofread the content carefully before the release of this article, but it is inevitable that there will be some unsatisfactory points. If there are omissions, please correct them. I hope this article can solve your doubts and arouse your thinking. Part of the text by the user's care and support, thank you here! I hope to make progress and grow with you in the future.。
历年自然灾害高考试题及答案..教案资料
历年自然灾害高考试题及答案..2007-2014年自然灾害历年各地高考试题及答案(2014新课标I卷)43,(10分)自然灾害与防治图所示区域地处青藏高原东部边缘的断裂带,2013年4月20日,这里发生了7.0级强烈地震,2013年4月21日夜至24日,震区出现多次降雨,本次地震后,图示区域发生了严重的次生地质灾害。
说明本次地震后图示区域次生地质灾害严重的原因。
(2014新课标II卷)43.(10分)[自然灾害与防治]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福建低山丘陵区是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多发区,图9示意该区域1990-2006年地质灾害各月多年平均发生的次数。
概况该区域地质灾害月际分布特点,说明6月、7月地质灾害发生次数差异的自然原因(2014福建卷)B.[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图15示意洪涝年份鄱阳湖与长江相连河段的水位变化。
读图回答问题。
(1)说出滨湖地区涝灾最可能发生的时间,简析产生涝灾的自然原因。
(9分)(2)简述滨湖农业区防治涝灾可采取的主要措施。
(6分)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2014山东卷)44、(10分)[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三江源地区位于青海省南部,农业生产以草地畜牧业为主。
20世纪50年代以来耕地面积比重增加。
该地区是我国冰雹天气多发地区,但近60年来冰雹天气次数呈下降趋势,冰雹成灾次数却呈明显上升趋势。
图11为三江源地区1950-2011年各月雹灾累积次数统计图。
⑴简述三江源地区冰雹灾害的年内分布特征。
⑵分析近60年来三江源地区冰雹成灾次数呈上升趋势的原因。
(2014海南卷)25.(10分)自然灾害与防治初春气温逐渐升高,山坡上的冻土层和积雪融化,并因重力作用向下移动,形成泥流。
规模较大的泥流能摧毁或掩埋植被、建筑物、道路灯。
图13所示区域年降水量约1500—1700毫米,年雨日约180天,甲地海拔约1000米,平原平均气温约4℃,公路西端海拔约3000米。
北京市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辅导讲义 第23讲 自然灾害及其
第23讲选修5 自然灾害及其防治(上)重难点易错点解析一、自然灾害定义题一:下列现象属于自然灾害的是()A. 中生代小行星撞击地球,导致恐龙灭绝B. 新疆降水稀少,旱灾严重C. 上海一楼房突然发生倒塌,一名工人被埋身亡D. 四川康定发生泥石流5人遇难,50人失踪二、自然灾害的主要类型题二:下图所示为我国东南部某地出现的灾害现场,其灾害类型是()A. 泥石流B. 地面沉降C. 陨石坠落D. 滑坡题三: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示意美国本土飓风、地震灾害的空间分布。
判断甲、乙自然灾害的种类并说明判断的依据。
(6分)题四:下表为某地气候相关数据。
读表回答:经纬度位置1月平均气温(℃)7月平均气温(℃)年降水量(mm)多年平均暴雨日数(天)33°N,98°E-12.8 8.7 561.4 <0.2A.纬度位置B. 海陆位置C. 地形D. 植被2. 该地易发生的主要自然灾害是()A.雪灾B. 台风C. 泥石流D. 暴雨洪涝三、自然灾害的特征题五:在下图所示的山区自然灾害链中,①②③④依次是()A.滑坡、泥石流、地震、崩塌 B.泥石流、地震、崩塌、滑坡C.地震、崩塌、滑坡、泥石流 D.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震题六:2004年12月,Q地附近发生数次里氏8.9级以上地震,震源深度为10千米左右,并引发海啸。
1.下列有关Q地地震的叙述,正确的是()A.震源位于地核B.成因与厄尔尼诺现象有关C.还可能诱发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灾害D.处于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交界处2.1998年Q所在地区发生干旱,说明干旱引发的最主要的次生灾害____________。
3.分析说明旱灾和蝗灾的关系;这种关系反映出自然灾害的特点是____________。
(3分)题七: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若图中丙、丁两地是地震高发区,根据自然灾害的关联性特点,分别写出⑤、⑥两地极易诱发的自然灾害。
(2)应对⑥地发生的次生灾害类型,指出预防这些次生灾害的工程措施。
(新课标)高考地理专项复习:自然灾害
(新课标)高考地理专项复习:自然灾害一主要自然灾害的类型与分布(附参考答案)对应考点自然灾害的主要类型;自然灾害的主要特点;自然灾害的规律;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世界主要自然灾害带的分布。
重点、难点自然灾害的关联性;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区域灾情分析。
主干知识梳理一、自然灾害及其影响1.概念:自然灾害是由于自然异常变化作用于人类社会,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秩序混乱、资源破坏,从而影响和阻碍社会经济发展的现象或一系列事件。
2.基本要素(1)致灾因子:要有自然异变作为诱因。
可以是纯自然的,也可以人类活动所诱发的自然作用。
大部分灾害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引发。
(2)承灾体:承受灾害的客体(人类和人类社会),要有受到损害的人、财产、资源作为的客体。
二、自然灾害的主要类型1...按成因:....天文灾害(如太阳风暴导致通讯中断、磁暴等)、气象灾害(暴雨洪涝、干旱、台风、寒潮霜冻雪灾等低温冷害、酷热、雷击、冰雹、大风、干热风、龙卷风、浓雾及沙尘暴等)、地质灾害(地震、火山、滑坡、泥石流、山崩、地陷等)、海洋灾害(风暴潮、海啸、巨浪,海冰、赤潮等)以及生物灾害(农林病虫草鼠害以及森林火灾等)、人为诱发灾害等。
2.按表现特征:突发型灾害、缓发型灾害、过渡型灾害。
3...按发展过程:......原生灾害、次生灾害。
4.按承灾体的性质:城市灾害、农业灾害、矿山灾害等。
三、自然灾害的主要特点自然灾害最基本的特点就是对人类的危害性。
此外还有以下基本属性。
1.突变和渐变的双重性2.联系(关联性)和分异的双重性关联性主要表现为灾害成因上的关联。
这种关联性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灾害的群发性和严重性。
例如,我国川、滇、黔接壤地带形成了以地震、滑坡、泥石流为主的灾害系统。
这是因为该地区现代地壳活动强烈,地震频发,震级高。
由于地壳活动强烈,山体断层发育,岩石破碎,风化严重,加上干湿季分明,暴雨集中,促使滑坡、泥石流频发。
备考2025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义第一部分自然地理第七章自然灾害考点1气象灾害
第七章自然灾难课标要求命题方向考题取样核心素养1.运用资料,说明常见自然灾难的成因,了解避灾、防灾的措施。
2.通过探究有关自然地理问题,了解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气象灾难分析2024湖南,T11—132024浙江6月,T272024全国甲,T37【人地协调观】相识避灾、防灾的措施,树立正确的环境观;相识地理信息技术对人类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综合思维】从区域空间联系的角度,相识各种自然灾难的分布及其相互联系;从地理要素综合的角度,分析各种自然灾难的成因。
结合地理信息技术的相关学问,综合分析理解地理信息技术在防灾减灾以及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区域认知】相识典型地区的自然灾难类型地质灾难的成因及危害2024福建,T15—162024山东,T18地理信息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2024广东,T11—122024浙江6月,T1—2命题分析预料各区域突发的自然灾难增多,成为命题的热点情境备考策略复习自然灾难部分要基于自然环境整体性的思想,分析自然灾难的发朝气制、分布规律以及相互联系。
结合实际案例设计不同的问题,梳理基础学问,强化综合思维考点1气象灾难1.气象灾难的成因及危害灾难成因时空分布危害防治措施洪涝长时间、高强度的降水,[1]排水不畅我国东部季风区,夏秋季节多发;易受台风影响的沿海地区沉没农田、村镇,造成人员伤亡;造成经济损失兴修水利,植树造林干旱长时间无降水或降水少,大气和土壤中严峻缺水我国华北地区的春季(春旱)、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2]伏旱);副热带高气压带限制的地区造成粮食减产、人畜饮水困难;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台风热带、副热带洋面猛烈发展的[3]热带气旋夏秋季节的西北太平洋等海疆带来强风、暴雨、风暴潮,易造成洪涝灾难;影响海上作业刚好预报,做好台风过境打算寒潮[4]强冷空气入侵冬半年,我国大部分地区、北美洲中部等农作物受冻害,影响交通、通信等刚好预报、作物覆盖、烟熏等2.典型自然灾难分析(1)寒潮我国大部分地区都会受到寒潮天气的影响,除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寒潮天气较少外,其他地区均有明显寒潮天气,西北地区、东北地区、华北地区以及长江中下游地区受影响较大。
第19讲自然灾害与地理信息技术(讲义)-2024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新教材新高考)(原卷版)
移动路径:
①西移路径:台风形成后,向偏西方向移动,主要影响海南、广东、广西。
②西北路径:台风形成后,向西北方向移动,主要影响台湾、福建、浙江。
③转向路径:台风形成后,先向西北方向移动,后转向向东北方向移动,对我国影响相对较小。
(7)台风防避措施
①加强台风监测与预报、预警;
②加强宣传,提高人们防台抗台意识;
③建立健全防灾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
④船舶及时入港,做好防风措施;
⑤加固建筑物;
⑥建设沿海防护林体系和海岸防护(或堤防)工程;
⑥加固门窗,从危险建筑物中撤离。
台风是强烈的海-气相互作用现象,会对过境海区产生重要影响,研究台风与海洋的相互作用对于海洋环境预报具有重要意义。科研人员选取(20°N-25°N,127°E)的海域,研究1521号超强台风“杜鹃”对海水温度的影响。图1示意该台风移动路径及剖面位置,图2示意该台风过境前和过境时剖面M-N的海水温度变化。据此完成1~3题。
④水利设施年久失修,河道淤塞,泄洪能力差。
(5)洪涝灾害的时空分布时空分布:
我国东部季风区,夏秋季节多发;易受台风影响的沿海地区。
(6)危害
(7)洪涝防治措施
工程性措施
可从拦洪、蓄洪、行洪、分洪、泄洪等方面来思考,具体要求是:
①上游:修水库蓄洪和植树造林,保持水土。
②中游:利用低洼地建蓄洪、分洪工程。
综合思维:掌握地理信息技术在
防灾和减灾中的应用。
区域认知:以区域图为背景,判断自然灾害类型、成因、危害及防御措施和自救、互救的基本方法。
人地协调观:以防灾减灾中出现的问题为材料,说明如何利用地
专题09 自然灾害(讲义)(PPT版)-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课件 讲义 分层训练(新高考专用)
考点01 气象灾害
【真题探究01】
(2022·全国)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02年4-10月,澳大利亚大部分地区气候严重异常。同 年10月22-23日,一场沙尘量创纪录的沙尘暴袭击了澳大 利亚部分地区。下图示意澳大利亚及周边区域当地时间10 月23日4时的海平面气压分布。
(4)对于“人类是否应干预沙尘暴”这一问题,提出自己的 观点,并说明理由。
【答案】(3)风向变化:从偏北风转为西南风;气温变化:气温降低,温差变小。 【解析】(3)此次沙尘暴受锋面影响较为显著,受锋面西部高压的影响,图中槽线不断由西向东移动。从图中可 以看到丙地位于锋后,锋前为偏北风,来自低纬,属于暖性气流,锋后为西南风,来自高纬,属于冷性气流。故 沙尘暴所经过的地区,其风向由偏北风转为西南风,同时也是冷气团取代暖气团的过程,伴随着气温下降;由于 大气中尘埃较多,致使白天削弱作用增强,气温较低,夜间保温作用增强,使得全天温差变小。
读高考 研考向考情(近三年)
学科素养
(2022·湖南)
6.该地易发山洪,主要是因为
(2021·山东)
18.海巴洛沟流域位于青藏高原东南 缘
(2020·山东)
1.下图为某区域滑坡与地貌演化关系 示意图
(2020·天津)
17(4)说明川、滇、黔交界处多发 泥石流灾害的自然条件。
1.综合思维:结合景观图、地形图、等压线图等,综 合分析自然灾害的形成过程。 2.区域认知:以常见的寒潮、台风等生活中的自然灾 害,推测区域内自然灾害的危害。 3.地理实践力:根据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灾害,对自然 灾害的形成原理进行分析。
13(3)说明这些圩田易发水灾的原因。
学科素养
1.综合思维:结合景观图、 地形图、等压线图等,综合 分析自然灾害的形成过程。 2.区域认知:以常见的寒潮 、台风等生活中的自然灾害 ,推测区域内自然灾害的危 害。3.地理实践力:根据生 活中常见的自然灾害,对自 然灾害的形成原理进行分析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组三年高考真题
1.(2015·山东文综,45)【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556年1月23日24时左右,陕西关中地区发生8.0级以上地震。
据《明史·五行志》记载:“山西、陕西、河南同时地震,声如雷。
渭南、华州、朝邑、三原、蒲州等处尤甚。
或地裂泉涌,中有鱼物,或城廓房屋陷入地中,或平地突成山阜,或一日数震,或累日震不止。
河、渭大泛,华岳、终南山鸣,河清数日。
官吏、军民压死八十三万有奇。
”
据材料分析此次地震导致重大人员伤亡的主要原因。
2.[2015·天津文综,13(3)]读图,回答问题。
上图所示甲、乙两地2014年先后发生了地震,相关情况见下表。
甲地损失比乙地大,主要是由于甲地的地震引发了__________灾害,此灾害是如何形成的?请利用表中两条信息加以说明。
3.(2015·新课标Ⅱ,43)自然灾害与防治
近年来,沿海地区城市遭受严重涝灾的现象时有发生。
读上图,分析M市易出现重度涝灾的自然原因。
4.(2015·福建文综,40B)【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
风暴潮是指由于强烈大风扰动,引起近海水面异常升高,海水漫溢上陆的现象。
下图示意我国东南某省超警戒风暴潮平均发生次数的逐月变化。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该省超警戒风暴潮发生的主要季节,并分析其原因。
(2)简述该省防御风暴潮灾害应采取的主要措施。
5.(2014·课标全国Ⅰ,43)下图所示区域地处青藏高原东部边缘的断裂带。
2013年4月20日,这里发生了7.0级强烈地震。
2013年4月21日夜至24日,震区出现多次降雨。
本次地震后,图示区域发生了严重的次生地质灾害。
说明本次地震后图示区域次生地质灾害严重的原因。
6.(2014·课标全国Ⅱ,43)福建省低山丘陵区是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多发区,下图示意该区域1990~2006年地质灾害各月多年平均发生的次数。
概括该区域地质灾害月际分布特点,说明6月、7月地质灾害发生次数差异的自然原因。
7.(2014·山东文综,4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三江源地区位于青海省南部,农业生产以草地畜牧业为主。
20世纪50年代以来耕地面积比重增加。
该地区是我国冰雹天气多发地区,但近60年来冰雹天气次数呈下降趋势,冰雹成灾次数却呈明显上升趋势。
下图为三江源地区1950~2011年各月雹灾累积次数统计图。
(1)简述三江源地区冰雹灾害的年内分布特征。
(2)分析近60年来三江源地区冰雹成灾次数呈上升趋势的原因。
答案A组
1解析根据材料判断,该地震震级高,烈度大,破坏性强,而且地震发生在午夜,人员来不及躲避灾害,加剧了地震的危害程度。
地震波及的范围广、人口多,房屋倒塌严重。
引发的次生灾害也是造成大量人员伤亡的原因。
答案地震震级高,烈度大;地震发生在午夜,人员来不及反应;地震波及的范围广、人口多,房屋倒塌严重;次生灾害(水灾)严重。
2解析据表分析,甲地地震震级小于乙地,震源深度大于乙地,而地震损失大于乙地,说明甲地地震引发了次生灾害,如滑坡、崩塌、泥石流等。
滑坡、崩塌的发生不一定要有水的参与,而泥石流的发生必须有水的参与,表格中的地震时间可用于判断降水状况。
滑坡发生的机制是不稳定的山坡形态、软弱面的存在、破坏平衡的触发作用;泥石流发生机制是充足的水、足够多的堆积物、足够的地表和沟谷坡度;崩塌发生则要求有一定坡度和凌空面的存在。
本题中关于次生灾害的形成原因,可根据三种次生灾害的发生机制,提取甲地地震时间、地形状况、植被状况加以分析说明。
答案滑坡(崩塌、泥石流)。
A信息:高山峡谷地区:说明:山体坡度大,岩体不稳定。
B信息:植被稀疏;说明:地表松散物质裸露,容易滑落。
C信息:地震发生时间为8月:说明:正值雨季,降水多。
若答滑坡,则ABC任答两条。
若答崩塌,则AB必答。
若答泥石流,则C必答,AB任答一条。
3解析洪涝灾害产生的自然原因主要从气候、天气系统、地形等方面分析。
答案地处平原,地势低平,受南部山区洪水和河流上游汇水的共同影响:排洪通道少,易受到潮水和其他河流洪水的顶托,排水不畅:处于台风过境或登陆区,台风常带来强降雨。
4解析第(1)题,由图示可以看出风暴潮次数相对集中于7~10月,属于夏秋季节;解答形成风暴潮的原因,可以抓住大风的动力作用,夏秋季节,沿海地区台风多发,容易形成大风,同时河流入海径流增多,对海水的顶托明显。
第(2)题,防灾减灾措施可以从工程、技术、生物、宣传教育等展开。
答案(1)季节:主要集中夏、秋季节。
原因:该省沿海夏、秋季节多台风活动,易形成超警戒风暴潮;河流入海流量大,对风暴潮
起顶托作用(或与天文大潮相逢),增加超警戒风暴潮发生的次数。
(2)加强风暴潮灾害的监测和预报;加固堤防;保护生物(红树林、珊瑚礁)海岸,营造沿海防护林;加强宣传教育,提高群众防御风暴潮灾害的意识。
(其它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5解析地处断裂地带,岩石破碎,这里山高谷深,是地质灾害多发区域,此次地震造成岩体松动,降雨又加剧了地质灾害的发生。
答案图示区域(地处断裂带)岩石破碎,山高、坡陡、谷深,强烈地震造成震区岩体松动、破裂,形成崩塌、滑坡等次生地质灾害;降雨致滑坡、崩塌加剧,引发泥石流。
6.解析由图可知该地每月都有地质灾害发生且6月份最多。
暴雨是诱发泥石流的重要原因,福建位于我国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集中在夏季且多暴雨,所以6月份最多,7月份因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出现伏旱天气,降水少,地质灾害较少,而8月份东南沿海开始出现台风,所以8月较7月多。
答案特点:各月都有地质灾害发生,(夏季多,冬季少)5~8月相对集中,其中6月份发生次数最多。
7原因:福建省低山丘陵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6月,降水多,且多暴雨,易引发地质灾害;7月,受副热带高压控制,降水少,地质灾害发生次数减少。
7.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有的月份多,有的月份少,年内分布不均,集中在5~9月。
第(2)题,从材料中提取有用信息:耕地面积扩大,种植业易受冰雹危害。
答案(1)年内分布不均(雹灾发生在4~10月,其他月份无雹灾);主要集中在5~9月;8月最多。
(2)冰雹对种植业的危害大于畜牧业;该区种植业面积增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