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跟着诗词去旅行NO18
《爱莲说》原文及译文
《爱莲说》原文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宝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译文水上,陆上各种草和木的花,可爱的非常多。
晋朝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
从唐朝以来世人的人们非常喜爱牡丹。
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污泥中长出来,却不受到污染,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不显得妖媚,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的,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可以远远地观赏但是不能贴近去轻慢地玩弄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宝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
唉!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
对于莲花的爱好,像我一样的人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爱好,人数当然就很多了。
赏析邓韶玉周敦颐是北宋理学濂洛学派创始人、二程(程颖、程颐)的老师。
他博学力行,品德高尚,为官清廉,不媚权贵,明断狱案,得到人民的赞赏。
北宋中叶,士大夫在封建统治者诱掖下,追求富贵利达,耽于享乐之风盛行。
作者目击时弊,慨然命笔,写成此篇借物咏志的小品,通过对莲花的爱慕与礼赞,表明自己对美好理想的憧憬,对高尚情操的崇奉,对庸劣世态的憎恶。
其懿德高行与美学情趣,在当时具有现实意义,在今天也不失其思想价值。
作者起笔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选用“可爱”二字,包罗群芳,表明托物寄兴,并不刻意求工,极见其立言斟酌之妙。
接着叙说“晋陶渊明独爱菊”。
陶渊明不肯为五斗米折腰,解绶归隐后,饮酒赋诗,安享“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逸趣。
“独爱菊”,显示渊明雅致芬芳,傲然物外的性格。
继写“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据唐人李肇《国史补》卷中载:“京城贵游,尚牡丹,三十馀年矣。
每春暮,车马若狂,以不耽玩为耻。
执金吾铺官围外寺观种以求利,一本有值数万者。
出淤泥而不染的诗句
出淤泥而不染的诗句大全每天都有不同的诗句,以下是出淤泥而不染的诗句资料是由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学习吧!1.描写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的诗句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出自宋·周敦颐《爱莲说》,意思是说,我则唯独爱莲花,莲花从污泥中生长出来,却不被沾染污秽。
(.)2、素蘤多蒙别艳欺,此花真合在瑶池。
无情有恨何人觉?月晓风清欲堕时。
出自唐·陆龟蒙《白莲》,意思是说,素雅之花经常要被艳花欺,白莲花总应生长在瑶池里。
月儿明风儿清花儿要凋谢,只有恨却无情谁人了解你?3、青春花姊不同时。
凄凉生较迟。
艳妆临水最适宜。
风来吹绣漪。
出自宋·吴文英《醉桃源·芙蓉》,意思是说,荷花与百花开花于不同的时间,荷花因开花太迟而孤寂特别。
荷花红装绿裳摇曳在碧水边是最合适的,风吹荷花,使水中的倒影也在摇曳起舞,水面上形成了彩色的涟漪。
扩展资料:《爱莲说》:《爱莲说》具有“说”这1文体的共同特点,即托物言志。
文章从“出淤泥而不染”起,以浓墨重彩描绘了莲的气度、莲的风节,寄予了对抱负人格的确定和追求,也反射出鄙弃贪图富贵、追名逐利的世态的心理和其追求洁身自好的美妙情操。
同时,文章还运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在文中几次以菊、牡丹衬托莲之美;还把菊花的隐逸,牡丹的富贵和莲花的高洁相对比,使“爱莲”之1主题得以加深,没有空洞的说教,而是通过3种形象的对比,起到了突出中心,加深立意的作用,手法可谓高超之极。
而且,文章以1个“爱”字贯穿全文,使得文章结构严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出淤泥而不染百度百科-白莲百度百科-醉桃源·芙蓉2.出污泥而不染的全诗爱莲说(宋)周敦颐水陆草木之花①,可爱者甚蕃②。
晋陶渊明独爱菊③。
自李唐来④,世人盛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⑤,濯清涟而不妖⑥,中通外直,不蔓不枝⑦,香远益清⑧,亭亭⑨净植,可远观而不行亵玩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①①也;牡丹①②,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①③者也。
形容干净的诗句
形容干净的诗句形容干净整洁的诗句: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爱莲说》宋代:周敦颐【译】我唯独喜爱莲花从积存的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
(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也不枝枝节节,香气传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竖立在水中。
(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莲),而不可轻易地玩弄它啊。
2、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宋代:苏轼【译】游玩蕲水的清泉寺,寺庙在兰溪的旁边,溪水向西流淌。
山脚下刚生长出来的幼芽浸泡在溪水中,松林间的沙路被雨水冲洗的一尘不染,傍晚,下起了小雨,布谷鸟的叫声从松林中传出。
3、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书湖阴先生壁》宋代:王安石【译】茅草房庭院经常打扫,洁净得没有一丝青苔。
花草树木成行成垄,都是主人亲手栽种。
4、湖上朱桥响画轮,溶溶春水浸春云,碧琉璃滑净无尘。
——《浣溪沙·湖上朱桥响画轮》宋代:欧阳修【译】带有彩绘的的豪华马车经过朱红色的桥,车轮的响声在湖上响起。
春水丰盈的湖面,倒映着柔美的白云。
湖面平静的好像碧绿的玻璃,平滑干净没有灰尘。
5、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游兰溪/游沙湖》宋代:苏轼【译】山下兰芽儿,短短的,浸在溪水里,松林里沙子路上好干净,没有污泥。
6、画楼洗净鸳鸯瓦,彩绳半湿秋千架。
——《醉太平·寒食》元代:王元鼎【译】把画楼的鸳鸯瓦洗得干干净净,还打湿了系着彩绳的秋千架。
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 意思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意思出自北宋诗人周敦颐的《爱莲说》花的水和土地,可爱的人很甜。
金元明独爱菊花。
自从唐力来了以后,牡丹受到了全世界的喜爱。
唯一的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清而不邪。
中间直,外面直,不散开,不分叉。
其香远而清,婉约而植。
从远处看也不可笑。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欣赏荷花,历来是历代文人墨客笔下咏叹的对象,但大多惊叹于其姿态清丽,品貌平平,并把它摆成各种形状。
然而,这篇优秀的散文有一种独特的方式。
它通过对荷花形象和品质的描写,讴歌了荷花忠贞不渝的品格,也表现出洁身自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鄙弃和厌恶名利世界的高尚人格。
从内容上看,本文可以清晰地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着力于对芙蓉形象的布局和描写;第二部分揭示莲花的隐喻意义,评价三朵花,表达对莲花的深切哀叹。
文章的前一部分,写出了莲花的高贵品质。
首先,“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写出了莲花身处污泥之中,却纤尘不染,不随世俗、洁身自爱和天真自然不显媚态的可贵精神;其次,“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写出了它空管挺直、不牵扯攀附的高尚品质;再次“可远观而不可亵玩”,写出了莲如傲然不群的君子一样,凛然不可侵犯。
前文所说的一切,事实上是人格的写照,是心志的自明,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文章的第二部分得到明证。
正如所说:“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其间的潜台词就是感慨于像他一样具有莲花之洁的人实在太少了。
文章第一段以菊花和牡丹衬托,表明自己独爱莲花,并描绘莲花的形象,赞美莲花的品格。
第二段与菊花的“隐逸”、牡丹的“富贵”相比较,点明莲花“君子”的比喻意义,表明对君子的向往之情和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全文以托物言志,以莲喻人,通过对莲花的描写和赞美,歌颂了君子“出淤泥而不染”的美德,表达了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和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鄙弃和厌恶。
在写法上,《爱莲说》具有“说”这一文体的共同特点,即托物言志。
余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意思
余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意思《余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意思》“余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意思是: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淤泥中生长出来,却不受淤泥的沾染;它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媚。
一、衍生注释“淤泥”代表了恶劣的环境,通常是脏污、混浊且充满杂质的,象征着世间的不良风气或者污浊的世俗环境。
“染”在这里表示被影响、被玷污。
莲花身处这样的恶劣环境却能保持自身的洁净,体现出一种坚守自我的品质。
“清涟”是清澈的水,在清澈的水中洗涤后,莲花也不变得娇艳、轻浮,这表明它不会因为外界的美化或者良好的环境而改变自己本真的、质朴的特性。
二、赏析这短短的一句话,却将莲花的高洁品质刻画得淋漓尽致。
通过对莲花生长环境和自身状态的描写,作者不仅仅是在赞美莲花,更是以莲花自比,表达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志向。
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官场黑暗,社会风气复杂,很多人在名利的诱惑下失去了本心。
而作者看到莲花这种出淤泥而不染的特性,心生向往。
这种托物言志的写法,使文章具有了深刻的内涵和感染力,让读者在欣赏莲花之美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作者内心的那份高洁。
三、作者介绍这句话出自周敦颐的《爱莲说》。
周敦颐是北宋五子之一,是宋朝儒家理学思想的开山鼻祖。
他一生淡泊名利,胸怀洒落,就如同他笔下的莲花一样。
他虽身处官场,但始终坚守自己的道德底线,追求一种纯粹的精神境界。
他的理学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而《爱莲说》这篇文章也成为了千古名篇,不断地被后人传颂和学习。
运用片段:例子1我站在那片荷塘边,看着满池的莲花,就想起了那句“余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嘿,你说这莲花是不是很神奇?它就长在那黑乎乎、脏兮兮的淤泥里,可你看它那模样,白的像雪,粉的像霞,干净得很呢!这就好比咱生活里那些坚强的人,周围的环境乌烟瘴气的,可他们就像这莲花,不被那些坏风气影响。
我有个朋友,他家那小区风气可不好了,大家都乱扔垃圾,可他就不一样,每天把自家门口打扫得干干净净,还跟大家说要爱护环境。
爱莲说原文翻译及注释赏析
爱莲说原文翻译及注释赏析《爱莲说》通过对莲花的形象和品质进行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的品格,表明了作者对莲花的赞美,也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和洒落的胸襟。
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爱莲说原文翻译及注释赏析”,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爱莲说原文: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翻译:水上和陆地上草本木本的花中,可以喜爱的有很多。
晋代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
自从唐朝以来,世上的人们很喜爱牡丹。
我唯独喜欢莲花,它从淤泥中生长出来,却不受淤泥的沾染;它经过清水的洗涤后,却不显得妖媚。
它的茎中间是贯通的,外形是笔直的,不生枝蔓,不长枝节。
香气传播得越远越清幽,它笔直洁净地立在那里,(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它们,却不可靠近去玩弄它。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的花;莲花,是花中的君子。
唉!(感叹词,在此作助词,以加重语气。
)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之后就很少听说了。
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对于牡丹的喜爱,人该是很多了。
注释:说: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
“说”是古代用以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的文体,大多是借事物或一种现象来抒发作者的感想,写法上不拘一格,行文崇尚自由活泼,波澜起伏,篇幅一般长短不定,跟现代杂文颇为相似。
它可以直接说明事物,阐述事理,也可以托物寓意,借物抒情。
之:的。
可爱:值得怜爱。
者:花。
甚:很,非常。
蕃(fán):多。
晋陶渊明独爱菊:晋朝陶渊明只喜爱菊花。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自称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死后谥靖节),是著名的隐士。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原文、赏析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出自宋代周敦颐的《爱莲说》
原文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甚爱一作:盛爱)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宋营道楼田堡(今湖南道县)人,北宋著名哲学家,是学术界公认的宋明理学开山鼻祖。
“两汉而下,儒学几至大坏。
千有馀载,至宋中叶,周敦颐出于舂陵,乃得圣贤不传之学,作《太极图说》、《通书》,推明阴阳五行之理,明于天而性于人者,了若指掌。
”《宋史·道学传》将周子创立理学学派提高到了极高的地位。
创作背景:宋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周敦颐来到星子(现已撤销,原为江西省九江市下辖县)任南康知军。
周敦颐来星子后,
第 1 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我司不为其真实性及所产生的后果负责,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爱莲说原文及翻译注释
爱莲说原文及翻译注释爱莲说原文及翻译注释《爱莲说》是北宋理学家周敦颐创作的一篇散文。
这篇文章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的品格,从而也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和洒落的胸襟。
下面是店铺整理的关于爱莲说原文及翻译注释,欢迎大家参考!爱莲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注释晋陶渊明独爱菊:晋朝陶渊明只喜爱菊花。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自称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东晋浔阳柴桑(现在江西省九江县)人,东晋著名诗人。
是著名的隐士。
他独爱菊花,常在诗里咏菊,如《饮酒》诗里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向来称为名句。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从唐朝以来,人们很爱牡丹。
李唐,指唐朝。
唐朝的皇帝姓李,所以称为“李唐”。
世人,社会上的一般人。
唐人爱牡丹,古书里有不少记载,如唐朝李肇的《唐国史补》里说:“京城贵游,尚牡丹……每春暮,车马若狂……种以求利,一本(一株)有直(同“值”)数万(指钱)者。
”盛:特别,十分。
甚:很,十分。
之:的。
可:值得。
者:花。
蕃:通“繁”多独:只,唯独。
自:自从。
予(yú):我。
之: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际意义。
淤泥:河沟或池塘里积存的污泥。
染:沾染。
濯(zhuó):洗涤。
清涟(lián):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
妖:妖艳。
焉:声词,相当于现在的“啊”。
李唐:指唐朝。
唐朝皇帝姓李所以称为“李唐”。
通:空。
直:挺立。
中通外直:(它的茎)内空外直。
不蔓(màn)不枝:不生枝蔓,不长枝节。
蔓:名词用作动词,生枝蔓。
枝:名词用作动词,长枝节。
香远益清:香气远播,更加显得清芬。
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翻译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句话的意思是: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淤泥中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不显得妖媚。
予:我。
之: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际意义。
淤泥:河沟或池塘里积存的污泥。
染:沾染(污秽)。
濯:洗涤。
清涟: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
妖:妖艳。
美丽而不端庄。
扩展资料:《爱莲说》是北宋理学家周敦颐创作的一篇散文。
这篇文章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的品格,从而也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和洒落的胸襟。
这篇文章第一部分对莲花高洁的形象极尽铺排描绘之能事;第二部分则揭示了莲花的比喻义,分评三花,并以莲自况,抒发了作者内心深沉的慨叹。
文章从“出淤泥而不染”起,以浓墨重彩描绘了莲的气度、莲的风节,寄予了作者对理想人格的肯定和追求,也反射出作者鄙弃贪图富贵、追名逐利的世态的心理和自己追求洁身自好的美好情操。
在文章结尾,作者一叹真正隐逸的高士极少,二叹品格高尚的君子罕见,三叹贪慕富贵的俗人很多,这使文章更具思想特色。
【原文】《爱莲说》周敦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译文】水上、陆地上的各种花草树木,值得喜爱的非常多。
晋朝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
自唐朝以来世间的人们异常喜爱牡丹。
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淤泥中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不显得妖媚,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可以远远地观赏但是不能玩弄它。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
唉!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
对于莲花的喜爱,和我一样的还有谁?对于牡丹的喜爱,当然有很多人了。
古诗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翻译赏析
古诗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翻译赏析“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出自文言文《爱莲说》,其含义如下:【原文】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注释】可:值得。
蕃:多。
晋陶渊明独爱菊:晋朝陶渊明只喜爱菊花。
予(yú):我。
之: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际意义。
淤泥:河沟或池塘里积存的污泥。
染:沾染污秽。
濯(zhuó):洗涤。
清涟(ián):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
妖:妖艳。
美丽而不端庄中通外直:(它的茎)内空外直。
通,空。
直,挺立。
不蔓(àn)不枝:不生枝蔓,不长枝节。
蔓,名词用作动词,生枝蔓。
枝,名词用作动词,长枝节。
香远益清:香气远播,更加显得清芬。
远,名词作动词,遥远,空间距离大。
益,更,更加。
亭亭净植: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
亭亭,耸立的样子。
植,“植”通“直”,立。
可:只能。
亵(xiè):亲近而不庄重。
玩:玩弄。
焉:助词。
谓:认为。
隐逸者:指隐居的人。
在封建社会里,有些人不愿意跟统治者同流合污,就隐居避世。
君子:指品德高尚的人。
噫:感叹词,相当于“啊”。
菊之爱:对于菊花的喜爱。
之,的。
一说为“宾语提前的标志”。
下文“莲之爱”、“牡丹之爱”同。
鲜(xiǎn):少。
闻:听说。
同予者何人:像我一样(喜爱莲花的)还有什么人呢?宜乎众矣:(喜爱牡丹的)人应该是很多了。
宜乎,当然。
宜,应当。
众,多。
[2-3]【翻译】水上,陆地上的各种花草树木,值得喜爱的非常多。
晋朝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
从唐朝以来世间的人们非常喜爱牡丹。
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淤泥中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不显得妖媚,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b/21289,可以远远地观赏但是不能贴近去轻慢地玩弄啊。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爱莲说》(2)全文赏析,作者,出处及意思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爱莲说》
(2)全文赏析,作者,出处及意思
接下句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像是重复,但实为加深语意也,而且此句入文,让对比感更为强烈,为其求莲之高洁铺下了引子。
大意是周敦颐本人独爱莲与晋陶渊明的爱菊避世不同,为保持一份高洁,宁愿终老南。
他要在尘世中当个出淤泥而不染的君子。
这种在污世保持清白与独自避世求真的心态,与众人皆羡富贵(牡丹)的从众心态是有着思想境界上本质的区别的。
这为爱莲说所要表达的出淤泥而不染作了最好的铺垫。
下句周敦颐就直接进入了正题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写莲之语,爱莲之心,喻莲之志,可谓一气呵成,看似是对莲的直观描写,其实字字句句皆是借莲之表像倾诉心衷也。
此运笔之老到,实让人叹为观止。
可说通篇读者都无一丝喘息之机。
语言超凡脱俗,而回味却是隽永绵长,越品越有滋味。
收篇,周敦颐先用花进行比喻,让花的特性喻人,虽平淡,但比喻帖切,让人读来也别有一番滋味。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
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此平淡之句接上节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可谓浑然一体,不着丝毫痕迹。
而更重要的是,借花喻人,将陶渊明的避世,世人皆追求荣华富贵的心态描写的淋漓尽致,而无一言直接指责。
在。
清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意思
清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意思
这句话出自中国古代文学家刘禹锡的《陋室铭》。
它的意思是指人应该像清泉一样,能够从淤泥中脱颖而出而不受到污染,像清澈的泉水一样纯洁而不妖艳。
这句话在意境上借用了自然界的景象,通过比喻来表达人应该保持清纯、不受外界诱惑和腐败的影响,保持真实、纯粹和高尚的品德。
这句话的深层含义是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常常面临各种诱惑和挑战,比如金钱、权力、名利等,这些诱惑会让人们迷失自我,违背自己内心的真实和正直。
因此,这句话呼吁人们在面对外界诱惑时,应该保持清醒和警惕,坚守自己的原则和价值观,不被污染和迷惑,保持清澈的心灵和高尚的品德。
这句话也常常被引用来形容文人墨客的风格和品性,表达他们在文学创作和为人处世中应该追求纯洁、高尚和真实的境界。
它强调了人应该追求内在的清纯和真实,不被外界的功利和诱惑所左右,保持自己独立的思考和独特的价值观。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诗词赏析)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诗词赏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来源:古诗词网编辑:明月文轩水陆草木之花,可憎者甚蕃。
晋独爱菊。
自李唐来,众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正人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出自北宋诗人的《爱莲说》赏析莲花,曾是古往今来文人笔下高歌咏叹的对象,但大多数文人都是赞叹于它的清姿素容,并将其形诸笔端;而这笔散文精品却独辟蹊径,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的品格,从而也表示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和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鄙视和厌恶。
从内容上看,这篇文章可显明分为二部分:前一部分对莲花高洁的形象极尽铺排描绘之能事;第二部分则揭示了莲花的比喻义,分评三花,并以莲自况,抒发了作者心坎深沉的感慨。
文章的前一局部,写出了莲花的高尚品德。
首先,“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写出了莲花身处污泥之中,却一尘不染,不随世俗、守身如玉和无邪天然不显媚态的可贵精力;其次,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写出了它空管挺直、不牵扯攀附的崇高品质;再次“可远观而不可亵玩”,写出了莲如傲然不群的君子一样,凛然不可侵略。
前文所说的,事实上是作者人格的写照,是作者心志的自明,对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文章的第二部门得到明证。
正如作者所说:“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其间的潜台词就是感叹于像他一样存在莲花之洁的人确实太少了。
文章第一段以菊花和牡丹烘托,表明自己独爱莲花,并描写莲花的形象,讴歌莲花的品格。
第二段与菊花的“隐逸”、牡丹的“富贵”相比拟,点明莲花“君子”的比喻意思,表明作者对君子的憧憬之情和守身如玉的生涯态度。
全文以托物言志,以莲喻人,通过对莲花的描写和夸奖,歌颂了君子“出淤泥而不染”的美德,表达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咼尚品格和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唾弃和讨厌。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诗词赏析)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诗词赏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来源:古诗词网编辑:明月文轩水陆草木之花,可憎者甚蕃。
晋独爱菊。
自李唐来,众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正人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出自北宋诗人的《爱莲说》赏析莲花,曾是古往今来文人笔下高歌咏叹的对象,但大多数文人都是赞叹于它的清姿素容,并将其形诸笔端;而这笔散文精品却独辟蹊径,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的品格,从而也表示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和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鄙视和厌恶。
从内容上看,这篇文章可显明分为二部分:前一部分对莲花高洁的形象极尽铺排描绘之能事;第二部分则揭示了莲花的比喻义,分评三花,并以莲自况,抒发了作者心坎深沉的感慨。
文章的前一局部,写出了莲花的高尚品德。
首先,“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写出了莲花身处污泥之中,却一尘不染,不随世俗、守身如玉和无邪天然不显媚态的可贵精力;其次,“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写出了它空管挺直、不牵扯攀附的崇高品质;再次“可远观而不可亵玩”,写出了莲如傲然不群的君子一样,凛然不可侵略。
前文所说的,事实上是作者人格的写照,是作者心志的自明,对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文章的第二部门得到明证。
正如作者所说:“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其间的潜台词就是感叹于像他一样存在莲花之洁的人确实太少了。
文章第一段以菊花和牡丹烘托,表明自己独爱莲花,并描写莲花的形象,讴歌莲花的品格。
第二段与菊花的“隐逸”、牡丹的“富贵”相比拟,点明莲花“君子”的比喻意思,表明作者对君子的憧憬之情和守身如玉的生涯态度。
全文以托物言志,以莲喻人,通过对莲花的描写和夸奖,歌颂了君子“出淤泥而不染”的美德,表达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和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唾弃和讨厌。
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这句话出自周敦颐的《爱莲说》。
以下是全文: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这句话的意思:我唯独喜爱莲花从积存的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
(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也不枝枝节节,香气传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竖立在水中。
(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莲),而不可轻易地玩弄它啊。
莲淤泥诗词 莲出淤泥真的不染吗
莲淤泥诗词莲出淤泥真的不染吗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莲淤泥诗词,以及莲出淤泥真的不染吗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莲花出污泥而不染的全诗是莲花出污泥而不染的全诗是1、意思是:我唯独喜爱莲花从积存的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
原文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2、出自北宋理学家周敦颐创作的一篇散文《爱莲说》。
原文为: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3、您好。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出自北宋周敦颐的《爱莲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4、⑤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我单单喜欢莲花,喜欢它从污泥里生出却不被沾染。
予,我。
淤泥,池塘里积存的污泥。
⑥濯(zhuó)清涟而不妖:在清水里洗过却不妖艳。
濯,洗涤。
清涟,水清而有微波的样子,这里指清水。
5、“出淤泥而不染,灌清涟而不妖”的高尚品格。
实际上,他说的意思就是:官场黑暗,要在官场上保持自己高洁的品格,就如同莲花出淤泥而不染那么难。
这也是他为官的经验总结,因为他不想同流合污。
淤泥的诗词淤泥的诗词是什么淤泥的诗词淤泥的诗词是什么1、泥淤莲淤泥诗词的诗句有莲淤泥诗词:花前烂醉如泥淤,破驾曳泥淤。
泥淤的诗句有:泾水杂泥淤,下视官爵如泥淤。
注音是:ㄋ一_ㄩ。
拼音是:níyū。
结构是:泥(左右结构)淤(左右结构)。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出自宋·周敦颐《爱莲说》,意思是说,莲淤泥诗词我则唯独爱莲花,莲花从污泥中生长出来,却不被沾染污秽。
素蘤多蒙别艳欺,此花真合在瑶池。
无情有恨何人觉莲淤泥诗词?月晓风清欲堕时。
3、你好莲淤泥诗词!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龚自珍《己亥杂诗》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4、出淤泥而不染出自哪首古诗出淤泥而不染出自出自周敦颐的《爱莲说》。
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意思
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意思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意思是:莲花从积存的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
出处《爱莲说》是北宋理学家周敦颐创作的一篇散文。
这篇文章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的品格,从而也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和洒落的胸襟。
全文: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译文:水上,陆地上的各种花草树木,值得喜爱的非常多。
晋朝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
从唐朝以来,世间的人们非常喜爱牡丹。
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淤泥中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不显得妖媚,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可以远远地观赏但是不能玩弄它。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
唉!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
对于莲花的喜爱,和我一样的还有谁?对于牡丹的喜爱,当然有很多人了。
扩展资料:作者对三种花象征的不同性格进行了比较和品评:“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本来,花是不具备人格的,但在作者眼里,莲花近于菊,却不像菊那样清高冷傲,似乎是逃避现实的隐者;它更不像牡丹那样妍丽妖冶,以富贵媚人。
莲花出于污浊现实而不受沾染,受清水洗濯而不显妖冶,实为百花丛中的贤君子。
最后,作者评花进而对“爱”也作出评价:“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深深地慨叹:当今之世真隐者少,有德者寡,而趋炎附势钻刺富贵之门的小人比比皆是;这莽莽红尘,能有几个志同道合之人,共同去根治这社会痼疾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
不妖跟着诗词去旅行NO18
成长路上,有诗,也有远方!
?点上方绿标即可收听第183期节目 ?
点以下列表,收听往期节目
古往今来,莲花始终是文人笔下高歌咏叹的对象,但大多数人都是惊叹于它的清姿素容,将其形诸笔端;而有一篇散文精品却是独辟蹊径,以莲花来比喻君子洁身自爱的高尚品格,并开创后人此类譬喻的先河。
这就是北宋学者周敦颐的《爱莲说》。
爱莲说
周敦颐(北宋)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今湖南省道县)人,北宋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教育家,宋明理学开山鼻祖。
因晚年在江西庐山莲花峰下傍水而筑“濂溪书堂”定居,世称濂溪先生,儒者尊其为“周子”。
展开剩余86%
周敦颐从小喜爱读书,在家乡颇有名气,人人都说他“志趣高远,博学力行,有古人之风”。
父亲去世后,他和母亲一同投奔在朝中当龙图阁直学士的舅父郑向。
经由舅父举荐,走上仕途。
周敦颐为人清廉正直,襟怀淡泊,平生酷爱莲花。
宋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他来星子任南康知军,在军衙东侧开挖了一口池塘,全部种植荷花。
每当 * ,他或独身一人,或邀三五幕僚好友,于池畔赏花品茗,并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散文《爱莲说》。
文章开篇就深沉大气“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水上、陆上各种草和木的花,可爱的非常多。
其中“可爱”二字,既包罗群芳,也点明了莲也是“可爱”者之一。
接着叙说“晋陶渊明独爱菊”。
借用典故,陶渊明不肯为五斗米折腰,饮酒赋诗,安享“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逸趣。
作者用这句,更加明确了题意:陶渊明可以爱菊抒怀,我怎不可独爱莲呢?
接下来,周先生写道“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从唐朝以来世人的人们非常喜爱牡丹。
这几句像是重复,但实为加深语意也,让对比感更为强烈,为其求莲之高洁铺下了引子。
大意是陶渊明的爱菊避世,是为了保持一份高洁,宁愿终老南山。
众人喜爱富贵(牡丹),却是一种从众心态,而我(周敦颐)独爱莲则是要在尘世中当个出淤泥而不染的君子,这与他们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然后,作者撇开一笔说,让那班人爱其所爱吧,“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其写莲之语,爱莲之心,喻莲之志,
可谓一气呵成。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写出了莲花身处污泥之中,却纤尘不染,不随世俗、洁身自爱和天真自然不显媚态的可贵精神;“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写出了它空管挺直、不牵扯攀附的高尚品质;而“可远观而不可亵玩”,则写出了莲如傲然不群的君子一样,凛然不可侵犯。
语言超凡脱俗,而回味却是隽永绵长,越品越有滋味。
接下来“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本来,花是不具备人格的,但在周先生眼里,莲花近于菊,却不像菊那样清高冷傲,似乎是逃避现实的隐者;它更不像牡丹那样妍丽妖冶,以富贵媚人。
莲花出于污浊现实而不受沾染,受清水洗濯而不显妖冶,实为百花丛中的贤君子。
最后,周先生深深地慨叹“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唉!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
对于莲花的爱好,像我一样的人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爱好,人数当然就很多了。
作者借花喻人,将陶渊明的避世,世人皆追求荣华富贵的心态描写的淋漓尽致,虽无一言直接指责,却暗讽当时真隐者少,有德者寡,而趋炎附势、攀附富贵之门的小人比比皆是,象他一样具有莲花之洁的人实在太少了。
周敦颐爱莲、写莲,人如其文,他为官正直,数洗冤狱,为民作主;晚年定居庐山,著书明道,洁身自爱。
黄庭坚亦称赞他“人品甚高”,如“光风霁月”。
他在世之时,人们只知道他“政事精绝”,宦业“过人”,尤有“山林之志”,胸怀洒脱,有仙风道骨。
但没多
少人了解他的理学思想,只有南安通判程珦(字太中)倾慕周敦颐的学识,将两个儿子——程颢、程颐专程送到他的门下。
后来,二程及再传弟子朱熹均成为宋代著名理学家,周敦颐才盛名天下传。
宋宁宗时,赐周敦颐谥号为“元”;宋理宗,又将他从祀孔子庙庭,从而确定了周敦颐的理学开山地位。
可惜,他的著述甚少,一辈子留给后人的主要著作仅有6000余字。
其中《通书》2832字、《太极图说》249字、《养心亭说》140字、《爱莲说》119字、《拙赋》65字(含序),以及若干诗词书信等。
但是,由他区区6000字的哲学思想发展而成的宋代明理学,是一种既贯通宇宙自然(道教)和人生命运(佛教),又继承孔孟正宗,并能治理国家的新儒学,并成为之后中国思想史上七百年不动摇的官学。
周敦颐先生因此被尊为“孔孟后一人”和“理学鼻祖”。
朋友们,莲乃周子一生所爱,让我们再次诵读这篇《爱莲说》,细细品味周先生蕴含其中的人品、官声和学问文章吧。
爱莲说
作者=周敦颐(北宋)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第183期
-诗词译文-
“
水上,陆地上的各种花草树木,值得喜爱的非常多。
晋朝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
从唐朝以来世间的人们非常喜爱牡丹。
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淤泥中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不显得妖媚,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可以远远地观赏但是不能玩弄它。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
唉!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
对于莲花的喜爱,和我一样的还有谁?对于牡丹的喜爱,当然有很多人了。
”
-重点字词解释-
(1)可:值得。
(2)蕃:通“繁”,多。
(3)晋陶渊明独爱菊:晋朝陶渊明只喜爱菊花。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自称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东晋浔阳柴桑(现江西省九江县)人,东晋著名诗人。
是著名的隐士。
他独爱菊花,常在诗里咏菊,如《饮酒》诗里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向来称为名句。
独,只,唯独。
(5)予(yú):我。
(6)之: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际意义。
(7)淤泥:河沟或池塘里积存的污泥。
(8)染:沾染(污秽)。
(9)濯(zhuó):洗涤。
(10)清涟(lián):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
(11)妖:妖艳。
美丽而不端庄。
(12)中通外直:(它的茎)内空外直。
通,空。
直,挺立。
(13)不蔓(màn)不枝:不生枝蔓,不长枝节。
蔓,名词用作动词,生枝蔓。
枝,名词用作动词,长枝节。
(14)香远益清:香气远播,更加显得清芬。
远,形容词作动词,遥远,空间距离大。
益,更,更加。
(16)可:可以。
(17)亵(xiè):亲近而不庄重。
(18)玩:玩弄。
(19)焉:助词。
(20)谓:认为。
(21)隐逸者:指隐居的人。
在封建社会里,有些人不愿意跟 * 同流合污,就隐居避世。
(22)君子:指品德高尚的人。
(23)噫:感叹词,相当于“啊”。
(24)菊之爱:对于菊花的喜爱。
之,的。
一说为“宾语提前的标志”。
下文“莲之爱”、“牡丹之爱”同。
(25)鲜(xiǎn):少。
(26)闻:听说。
(27)同予者何人:像我一样(喜爱莲花的)还有什么人呢?
(28)宜乎众矣:(喜爱牡丹的)人应该是很多了。
宜,当,这里与乎连用有当然的意思。
众,多。
每天七点半推送
丰富的童书推荐,温馨的睡前故事,专业的唐诗宋词解读,
听故事、读唐诗、查书单、看文章
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