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病人的护理考点总结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护理常规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护理常规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是一种危重疾病,其特点是凝血与抗凝平衡失调,导致血栓形成和出血的病理过程。
主要通过凝血因子激活和纤溶系统异常激活引起。
对于DIC患者,护理措施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下面将介绍DIC的护理常规。
1.观察及监测:针对DIC病情的观察和监测是护理的首要任务。
包括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定期测量、监测出血和血栓的情况、观察皮肤黏膜的颜色和水肿情况、监测凝血功能和纤溶系统参数。
2.相似病症的警戒:DIC的临床表现与其他疾病(如感染、癌症、创伤等)相似,所以护理人员需要警惕和及时辨别DIC的病情发展,以便调整治疗方案。
3.安全护理:由于DIC患者易出血,护理工作中需保持环境安静,防止跌倒和伤害,嘱患者避免剧烈运动和外伤,保持床上安全。
4.减少出血风险:DIC患者出血是常见的临床表现,护理措施包括定时更换干净的床单和衣物,避免使用草制品、牙签等物品,控制局部压力和减少注射穿刺次数。
5.凝血功能及纤溶系统的调控DIC患者的凝血功能和纤溶系统交替进行,护理人员需要通过合理的药物治疗来调控这两个系统的平衡。
针对不同的情况,可以使用抗凝剂、纤溶酶和降压药物来恢复平衡。
6.补液和改善循环:DIC患者需要维持体内足够的血容量和循环稳定,通过静脉输液、血制品输注和利尿剂等治疗手段来实现。
7.感染的预防和控制DIC常与感染密切相关,护理工作中需要加强感染的预防和控制工作,包括手卫生、患者隔离、清洁环境等措施。
8.心理护理:DIC是一种严重的疾病,患者往往伴有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护理人员需积极与患者交流,提供精神上的支持与安慰。
9.定期复查:DIC患者需要定期进行相关检查,包括凝血功能、纤溶系统参数以及病情变化的监测。
总之,针对DIC患者的护理工作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个体差异和病情变化,以及对患者的综合护理来实施,并随时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指导医生的要求进行调整。
DIC患者的护理
DIC患者的护理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是许多疾病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复杂的病理过程,是一组严重的出血性综合征。
其特点是在某些致病因素作用下首先出现短暂的血液高凝状态及血小板聚集、纤维蛋白沉着,形成广泛的微血栓,继之出现消耗性低凝状态并发继发性纤溶亢进。
临床表现为出血、栓塞、微循环障碍及溶血等。
1.备齐抢救设备及药品如抢救车、吸氧装置、输液器、输血器及各种急救药物。
2.按危重患者常规护理,嘱患者绝对卧床休息发生休克者按休克常规处理。
3.严密观察病情变化根据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协助医师判断病程分期,以便正确处理。
4.出血 DIC时所发生多部位出血倾向,应根据不同情况予以处理。
(1)皮肤出血:若有血疱、紫癜性大片坏死时,要用无菌辅料包扎;保持床铺清洁、干燥、衣服和被单应柔软,翻身操作宜轻;穿刺部位和注射部位可行压迫止血;每日应观察记录皮肤出血点的面积大小、颜色深浅、软硬度等。
(2)鼻出血应鼻部冷敷,用0.1%肾上腺素棉条或凡士林纱布填塞鼻腔。
(3)口腔黏膜出血用凉开水100ml加去甲肾上腺素2mg含漱,并保持口腔清洁。
(4)呕血应按上消化道出血护理。
5.减少有创性操作(1)在消耗性低凝血期和抗凝治疗期间,应尽量减少有创性检查和治疗。
(2)静脉穿刺或注射力争一针见血,避免止血带捆扎过紧。
(3)静脉穿刺或导管拔除后,压迫穿刺点5~10min,防止出血。
(4)避免测量直肠体温和肌内注射。
(5)尽量减少袖带血压计测量血压的次数。
6.观察治疗反应(1)输入血液或血液成分时,注意有无荨麻疹、寒战、发热、面色潮红、头痛、心悸、呼吸困难和胸痛等反应。
一经发现,立即减慢输注速度或停止输注,并报告医师及时处理。
(2)应用肝素治疗,静脉给药时要缓慢注入,定时检查凝血酶原时间和部分凝血时间等凝血参数,备好鱼精蛋白。
注意观察皮肤黏膜有无新的出血点、紫癜、血肿,静脉注射处、胃肠道、泌尿道出血量有无增多。
7.了解肢体活动情况肢体活动障碍常有肌肉或关节腔出血引起的继发性疼痛所致。
dic的急救护理措施
dic的急救护理措施
以下是DIC(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急救护理措施:
1. 立即呼叫急救:DIC是一种严重的疾病,需要紧急处理。
立即拨打当地的急救电话号码,寻求医疗援助。
2. 保持患者安静:确保患者保持平静和安静,避免剧烈运动或活动,以减少进一步的出血风险。
3. 控制出血点:如果有明显的出血点,应迅速进行压迫止血。
使用干净的纱布或绷带轻压在出血处,直到出血停止或医疗人员到达。
4. 维持通畅的呼吸道:确保患者的呼吸道通畅,如果出现呼吸困难或窒息的症状,应立即采取适当的急救措施,如人工呼吸或CPR。
5. 补充液体:DIC常伴随着大量的内源性凝血物质消耗和出血,可能会导致循环血容量不足。
在医疗人员到达之前,可以尝试给予患者适量的液体补充,例如生理盐水。
6. 寻求专业医疗援助:DIC是一种复杂且严重的疾病,需要专业医疗团队的紧急干预和治疗。
及时将患者送往最近的医院,以便得到进一步的评估和治疗。
请注意,以上仅为一般性的急救护理措施,实际处理过程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和医疗专业人员的指导进行。
1。
【内科学血液系统】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考点总结
【内科学血液系统】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考点总结●病因●严重感染●细菌感染●病毒感染●立克次体感染●其他感染●恶性肿瘤●病理产科●见于羊水栓塞、感染性流产、死胎滞留、重度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子宫破裂、胎盘早剥、前置胎盘等●手术及创伤●严重中毒或免疫反应●其他●发病机制●组织损伤● TF 或组织因子类物质释放入血,激活外源性凝血系统●血管内皮损伤●血小板活化●纤溶系统激活●由炎症等导致的单核细胞、血管内皮 TF 过度表达及释放,某些病态细胞(如恶性肿瘤细胞)及受损伤组织TF 的异常表达及释放,是DIC 最重要的始动机制●凝血酶和纤溶酶的形成是DIC发生过程中导致血管内微血栓凝血因子减少和纤溶亢进的两个关键机制●病理生理●微血栓形成●广泛微血栓形成是DIC的基本和特异性病理变化●凝血功能异常●高凝状态:为 DIC 的早期改变●消耗性低凝状态:出血倾向,PT显著延长,血小板及多种凝血因子水平低下。
此期持续时间较长,常构成 DIC 的主要临床特点及实验检测异常●继发性纤溶亢进状态:多出现在 DIC 后期●微循环障碍●临床表现●出血倾向——最常见的早期症状●休克或微循环衰竭●微血管栓塞●微血管病性溶血●原发病临床表现●诊断●国内标准●临床表现●存在易引起DIC的基础疾病●有下列一项以上临床表现●多发性出血倾向●不易用原发病解释微循环衰竭或休克●多发性微血管栓塞的症状、体征●实验室指标●同时有下列3项以上异常●血小板<100×10^9/L 或进行性下降,肝病、白血病病人血小板<50×10^9/L●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1. 5g/L 或进行性下降,或>4g/L,白血病及其他恶性肿瘤<1. 8g/L,肝病<1.0g/L●·3P 试验阳性或血浆 FDP>20mg/L,肝病、白血病 FDP>60mg/L,或D-二聚体水平升高或阳性,优球蛋白溶解时间<2h●PT 缩短(高凝状态)或延长 3 秒以上,肝病、白血病延长 5 秒以上,或 APTT 缩短或延长 10 秒以上●中国DIC诊断积分系统●鉴别诊断●重症肝炎●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原发性纤维蛋白溶解亢进症●治疗●治疗基础疾病及消除诱因●是终止DIC病理过程的最为关键和根本的治疗措施●一孕妇因胎盘早剥诱发DIC,首要治疗是终止妊娠●抗凝治疗●使用方法●普通肝素●使APTT延长60%~100%为最佳剂量●低分子量肝素●适应证与禁忌症●适应证●DIC早期●血小板和凝血因子呈进行性下降,微血管栓塞表现(如器官功能衰竭)明显的病人●消耗性低凝期但病因短期内不能去除者,在补充凝血因子情况下使用●禁忌症●手术后或损伤创面未经良好止血者●近期有大咯血或有大量出血的活动性消化性溃殇●蛇毒所致 DIC●DIC 晚期,病人有多种凝血因子缺乏及明显纤溶亢进●监测●普通肝素过量可用鱼精蛋白中和●替代治疗●新鲜冷冻血浆等血液制品●血小板悬液●纤维蛋白原●FⅧ及凝血酶原复合物●纤溶抑制物●仅适用于 DIC 的基础病因及诱发因素已经去除或控制,并有明显纤溶亢进的临床及实验证据●溶栓疗法●其他治疗●GCs●基础疾病需糖皮质激素治疗者●感染-中毒休克并且 DIC 已经有效抗感染治疗者●并发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者。
读书笔记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患者的护理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患者的护理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是一种由多种基础病变所致的临床综合征,以全身凝血系统的激活、纤溶系统的紊乱、纤维蛋白沉积及多器官内微血栓形成等为特征,最终可出现广泛出血和多器官功能衰竭。
感染、肿瘤、创伤、病理产科、严重肝病等是常见的病因,该病预后差,死亡率高,属临床重症。
若不及早诊断和有效治疗病死率极高。
长期以来人们对DIC的基础和临床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本文就近年来国内外有关DIC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及护理等方面进展进行描述。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本病病因很多,大致常见为感染性疾病(如细菌、病毒、螺旋体、败血症等)、恶性肿瘤、组织损伤、病理产科(如胎盘早剥、胎死宫内、羊水栓塞等)。
DIC 的发展过程,大体上分为高凝血期、消耗性低凝血期、继发性纤溶亢进期三期。
临床上各期可能有部分交叉或重叠,很难截然分开。
影响DIC发生发展的因素包括:①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受损;②血液凝固的调控失调;③肝功能严重障碍;④血液高凝状态;⑤微循环障碍。
(二)临床症状出血:DIC最常见的早期症状之一。
出血多突然发生,为广泛的皮肤和黏膜自发性出血。
伤口及注射部位渗血可呈大片瘀斑。
严重者可有内脏出血,如呕血、便血、咯血、阴道出血及血尿,颅内出血。
分娩或产后流出的血液可完全不凝或凝成很小的凝块。
(1)栓塞:内脏栓塞常见于肺﹑脑﹑肝﹑肾和胃肠等。
栓塞在慢性病例中比较明显器官内血管中有血栓时可伴有相应器官的缺血性功能障碍甚至功能衰竭,以肺部及肾脏最常见。
肾脏有血栓时常有腰痛﹑血尿﹑蛋白尿﹑少尿,甚至尿毒症及急性肾功能衰竭等;肺栓塞可引起呼吸困难﹑发绀﹑肺出血﹑呼吸窘迫综合征;肝受累可出现黄疸·肝功能衰竭等。
消化系统则可出现呕吐﹑腹泻﹑消化道出血。
累及肾上腺时可引起皮质出血性坏死,导致华-佛综合征。
累及垂体发生坏死,可致席汉综合征。
神经系统受累可出现神志模糊、嗜睡、昏迷、惊厥等非特异症状。
(2)微循环障碍:皮肤黏膜出现发绀,并有少尿或尿闭,呼吸循环衰竭等症状。
dic的护理要点
DIC的护理要点1. 什么是DIC?DIC(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是一种严重的病理状态,它在全身范围内导致血液异常凝固和出血。
DIC通常是其他疾病或损伤的并发症,如感染、创伤、恶性肿瘤等。
它是一种危及生命的情况,需要紧急治疗和细心护理。
2. DIC的护理目标•控制出血并预防进一步出血•恢复正常的凝血功能•管理基础病因和诱因•维持器官功能•提供支持性治疗3. DIC的护理措施3.1 监测和评估•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心率、呼吸、体温、血压等,并记录下来。
•定期检查患者的出血情况,包括皮肤、粘膜、尿液等。
•监测凝血功能指标,如PT(凝血酶原时间)、AP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等。
•定期进行血常规、尿常规和凝血功能检查。
3.2 出血控制•谨慎处理患者,避免不必要的活动或操作,以减少出血风险。
•观察和记录出血部位、性质和程度,并及时报告医护人员。
•使用软性口腔护理用品,避免牙刷或牙线等可能导致出血的物品。
•给予适当的止血药物,如止血海绵、止血喷雾等。
3.3 恢复凝血功能•根据医嘱给予适当的凝血因子或新鲜冰冻血浆来纠正凝血功能障碍。
•监测患者的凝血指标,并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鼓励患者遵守治疗计划,包括定期复查和药物使用。
3.4 管理基础病因和诱因•对于感染相关DIC,积极控制感染源,并给予适当的抗生素治疗。
•对于恶性肿瘤相关DIC,进行积极的抗肿瘤治疗,如化疗、放疗等。
•对于创伤相关DIC,及时处理和修复创伤,并给予适当的止血药物。
3.5 维持器官功能•监测患者的呼吸、循环、肾功能等器官功能,并采取相应措施维持其稳定。
•给予适当的液体支持,以保持循环稳定。
•鼓励患者进行主动康复训练,以促进器官功能的恢复。
3.6 提供支持性治疗•给予患者足够的营养支持,包括高蛋白饮食和补充维生素。
•提供心理支持和安慰,帮助患者应对疾病和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负面情绪。
4. DIC护理中的注意事项•注意个体化护理,根据每位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护理计划。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护理及相关知识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护理及相关知识在多种致病因素的作用下,以微血管体系损伤为病理基础,凝血和纤溶系统被激活,导致全身微血管血栓形成、凝血因子大量消耗并继发纤溶亢进,从而引起全身性出血、微循环衰竭的临床综合征。
病因(1)严重感染:是诱发DIC的主要病因之一:包括细菌感染、病毒感染、立克次体感染、其他病原体的感染等。
(2)恶性肿瘤:主要病因之一。
常见于造血系统肿瘤(如急慢性白血病)、淋巴瘤、和其他实体瘤等,广泛转移者更易发生。
(3)手术及创伤:富含组织因子的器官如脑、胰腺、前列腺、子宫及胎盘等,可因手术及创伤,使大量组织因子释放而诱发DIC。
大面积烧伤、骨折、严重挤压伤也易致DIC。
(4)病理产科:常见于羊水栓塞、感染性流产. 前置胎盘、胎盘早剥、重症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等。
(5)严重中毒或免疫反应:常见于输血反应、毒蛇咬伤和移植排斥等,(6)其他:如恶性高血压、急性胰腺炎、供血性贫血、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急进性肾炎等。
发病机制(1)组织损伤:组织因子或组织因子类似物释放入血,激活外源性凝血系统。
(2)血管内皮损伤:缺氧、感染、炎症及变态反应损伤血管内皮,导致组织因子释放入血而启动凝血系统。
(3)血小板活化: 各种缺氧、炎症反应、药物等诱发血小板聚集和释放反应,通过多种途径激活凝血。
(4)纤溶系统激活:多种病因直接或间接方式同时激活纤溶系统、导致凝血一纤溶平衡进一步失调。
在DIC的发生过程中,各种细胞中组织因子的异常表达和释放,是DIC最重要的启动机制。
凝血酶与纤溶酶的形成,是导致血管内微血栓形成、凝血因子减少及纤溶亢进等病理生理改变的两个关键机制。
炎症因子加剧凝血异常,而凝血异常又加剧炎症反应,两者形成恶性循环。
病理生理主要表现为微血栓形成、凝血功能异常和微循环障碍。
微血栓形成是DIC的基本和特异性病理变化:凝血功能异常包括高凝血(DIC 早期)、消耗性低凝血、继发性纤溶亢进(DIC后期)三个状态。
临床表现1.出血倾向:具有自发性和多发性的特点。
产科急性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护理要点
产科急性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护理要点产科急性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是比较严重的突发病,在护理产妇的过程中是否能够及时发现病人的症状,并将情况报告给医生,是病人得到及时的治疗的关键。
本文主要通过对产科急性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护理要点的阐述来体现护理的重要性。
标签:产科;急性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护理要点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主要是因为多种疾病导致的、全身会出血的一个综合症。
这种情况的出现,对于病人而言是十分危险的。
一、产科急性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护理要点(一)寻找诱因,仔细观察是否正确地找到引发事故的原因是处理疾病的关键。
每个产科护理人员都要熟悉DIC发生的原因。
一般情况下,产科DIC的诱因有产科大出血导致休克、羊水堵塞、胎盘早剥、死胎、重度的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等等。
对于有上述疾病的病人,护理人员应该警惕DIC的发生,在日常护理中仔细观察是否有出血的症状,如皮肤下面是否有淤血、针眼处是否出血以及阴道的出血量等等。
在护理过程中一旦出现子宫收缩且乏力、阴道大流血且不凝等现象,应该考虑DIC的可能。
及时报告给医生,采取保护产妇和婴儿的相关措施。
(二)快速建立静脉通道DIC的病患一般情况下主要症状为,大量的出血和休克。
所以最主要的步骤就是在最短时间内建立静脉通道,疏松大量的液体来进行救治。
在建立静脉通道时一般为两条以上,分别用于输液、输血、用药。
同时还要保持通道的通畅,这样有利于更好的输送液体,补足病人的能量。
其次,护士在护理过程中,要及时的对病人进行抽血项目,来检验的血型。
预先进行配血,以此来克服失血性休克等问题。
最后,深静脉穿刺留置管是建立静脉通道最好的方式。
原因在于,病人尤其是休克的病人的浅表静脉处于一个塌陷的状态,不适合建立静脉通道。
及时在浅表静脉建立了,也不能达到快速传递血液的功能,勉强只能作为需要控制滴速的液体的通道。
而相反,深静脉穿刺留置管在保持输液的速度的同时还可以通过量中心静脉压准确的确定输入液体的成分等。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护理及应急预案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护理及应急预案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是一种临床上常见的病理生理现象,其特点是全身微循环系统中出现普遍性的血管内凝血现象,引起全身性出血、循环障碍和内脏损伤。
DIC是多种疾病的共同病理生理基础,如感染、恶性肿瘤、创伤、妊娠等。
为了及时、有效地处理DIC患者,需要制定一套完善的护理和应急预案。
一、DIC的护理措施1. 观察病情变化。
DIC患者常伴有全身感染等疾病,因此要密切观察病人的体征和状况变化,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做出相应处理,避免病情恶化。
2. 保持患者安静。
DIC患者出现出血现象,需要保持患者安静,以减少身体活动对出血的刺激。
同时,避免患者长时间保持一个体位,防止血液凝固。
3. 必要情况下使用止血剂。
DIC患者出现出血现象需要注意,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止血剂,防止出血加重。
但要特别注意剂量,以免引起过度止血和新的并发症。
4. 补充营养和水分。
DIC患者出现出血现象,身体消耗大量营养和水分。
因此,需要给予患者足够的营养和水分,以保持体力和代谢的平衡。
5. 抗菌药物的使用。
DIC患者常伴有全身感染等疾病,因此需要使用抗菌药物进行治疗,预防有细菌感染的并发症。
二、DIC的应急预案1. 急救措施。
若DIC患者出现严重出血,应首先进行急救。
急救措施包括密切观察、输血、使用止血剂,以促进血液凝固,防止血液代谢的失衡。
2. 及时治疗病因。
DIC是由多种疾病引起的病理生理现象,需要针对病因进行治疗。
对于感染性DIC,需要使用抗菌药物、抗病毒药物等进行治疗,以消除感染源;对于肿瘤性DIC,需要使用化疗、放疗等进行治疗。
3. 补充凝血因子。
DIC患者的凝血机制失调,需要补充凝血因子来促进血液凝固。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凝血因子进行补充。
4. 应用中药。
一些中药对DIC有很好的治疗效果,如桂枝茯苓丸、玉屏风散等。
但应谨慎使用,确保能够避免不必要的副作用。
5. 远程医疗。
对于DIC患者在地区医院无法得到良好治疗的情况,可以采用远程医疗技术进行诊疗。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护理常规患者的护理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护理常规患者的护理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是一种发生在许多疾病基础上,由致病因素激活凝血及纤溶系统,导致全身微血栓形成,凝血因子大量消耗并继发纤溶亢进,引起全身出血及微循环衰竭的临床综合征。
一、一般护理1.绝对卧床休息,保持病室环境安静、清洁。
2.置病人于休克体位,分别抬高头、足30°,以利回心血量及呼吸功能的改善。
3.给予高营养、高蛋白质、高维生素的易消化半流质或流质饮食。
有消化道出血者应酌情进冷流质饮食或暂时禁食,避免粗硬食物刺激胃黏膜,昏迷者给予鼻饲。
4.正确采集血标本,协助实验室检查以判断病情变化和治疗效果。
5.加强危重病人基础护理,特别是口腔及皮肤护理,防止并发症。
二、病情观察1.严密观察病人血压、脉搏、呼吸及意识变化,每小时1次。
2.密切观察皮肤及甲床色泽、温度,每2小时1次。
3.观察有无DIC的出血表现,特别是皮肤黏膜、口腔、鼻腔、消化道、呼吸道、泌尿道、阴道等部位的出血以及出血而不凝的现象。
应详细记录出血量。
4.监测血小板、凝血酶原时间、3P试验等,若有异常,及时报告医生。
5.准确记录24小时出入液量,尤其是记录每小时尿量的变化。
三、对症护理1.肝素疗法的护理。
(1)滴注肝素的剂量,应根据实验室结果和病人的临床情况而定。
肝肾衰竭的病人应改变剂量。
(2)严密监测凝血、凝血酶原时间,每小时1次。
2.出血的预防和护理。
(1)保持皮肤清洁,避免搔抓、碰撞。
(2)尽量减少创伤性检查和治疗。
(3)静脉注射时,止血带不宜扎得过紧,力争一针见血,操作后用干棉球压迫穿刺部位5分钟。
尽量避免肌内注射。
(4)保持鼻腔湿润,防止鼻出血。
3.微循环衰竭的护理。
(1)保持呼吸道通畅,持续吸氧,以改善缺氧症状。
(2)密切注意皮肤、甲床等处的微循环变化,观察尿量、尿色变化,若有明显少尿或无尿和(或)意识障碍、抽搐,应警惕存在肾栓塞和(或)脑栓塞,及时通知医生。
(3)按医嘱给药,纠正酸中毒,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维持血压。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护理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护理
一、护理评估
1、患者血压、脉搏、呼吸及意识状态。
2、出血情况。
二、护理措施
1、休息与体位:绝对卧床休息,保持病室环境安静、清洁,置患者于休克体位、以利回心血量及呼吸功能的改善,严重呼吸困难者可取半坐卧位。
2、饮食:给予高营养、高蛋白质、高维生素的易消化半流质或流质饮食,有消化道出血者应酌情进冷流质饮食或暂禁食,避免粗硬食物刺激胃黏膜,昏迷者给予鼻饲。
3、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
4、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发现休克和重要器官衰竭,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准确记录 24 小时出入液量,尤其是记录每小时尿量的变化,观察皮肤的颜色与温、湿度,有无皮肤粘膜和重要器官栓塞的症状和体征。
5、遵医嘱给药,纠正酸中毒,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维持血压。
6、出血的预防和护理。
7、做好各项基础护理,预防并发症。
三、健康指导要点
1、保持皮肤清洁,避免搔抓、碰撞。
2、保持鼻腔湿润,防止鼻出血。
四、注意事项
1、尽量减少创伤性检查和治疗。
2、静脉注射时,止血带不宜扎得过紧,力争一针见血,操作后用干棉球压迫穿刺部位 5 分钟以上。
尽量避免肌内注射。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患者的护理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患者的护理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是在许多疾病基础上,凝血及纤溶系统被激活,毛细血管、小动脉、小静脉内有广泛纤维蛋白沉积和血小板聚集,形成广泛的微血栓,凝血因子及血小板大量消耗和继发性纤溶亢进引起的全身性出血,导致微循环功能乃至多脏器功能衰竭的综合征。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1. 病因①感染:最多见,占DIC发病数的31%~43%,各种严重的细菌感染,革兰阴性菌如脑膜炎球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等,革兰阳性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病毒感染如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肝炎病毒、麻疹病毒等;立克次体感染如斑疹伤寒立克次体、恙虫立克次体等和寄生虫感染如疟原虫、钩端螺旋体等,均可引起DIC。
②恶性肿瘤:占DIC发病数的24%~34%,如急性早幼粒白血病、淋巴瘤、前列腺癌、胰腺癌及肝癌、绒毛膜上皮癌、肾癌、肺癌及脑肿瘤等。
③产科疾病:占DIC发病数的4%~12%,常见于羊水栓塞、感染性流产、死胎滞留、重症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子宫破裂、胎盘早剥、前置胎盘等。
④手术创伤:占DIC发病数的1%~15%,常见于大面积烧伤、严重创伤,富含组织因子的器官手术及创伤,如脑、前列腺、子宫及胎盘等。
⑤医源性:占DIC发病数的4%~8%,常见于肿瘤手术、放疗、化疗等。
⑥其他:全身各系统多种疾病,如肺心病、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2. 发病机制组织和细胞破坏,促使组织因子释放或其类似物质直接作用,启动外源性或内源性凝血途径,激活机体凝血系统,导致弥漫性微血栓形成,并可直接或间接激活纤溶系统,继发纤溶亢进。
DIC造成组织器官供血不足,进而导致一个甚至多个器官功能衰竭。
微血栓形成是DIC的基本病理变化和特异性病理变化,主要为纤维蛋白血栓及纤维蛋白血小板血栓,毛细血管微血栓形成、血容量减少、血管舒缩功能失调、心功能损害等因素造成的微循环障碍。
中毒致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护理要点
中毒致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护理要点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是在许多疾病基础上,以微血管体系损伤为病理基础,凝血及纤溶系统被激活,导致全身微血管血栓形成,凝血因子大量消耗并继发纤溶亢进,引起全身出血及微循环衰竭的临床综合征。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毒蛇咬伤等严重急性中毒是导致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一个重要病因。
严重的毒物或毒素中毒可引起血管内皮或组织损伤、血细胞损伤或出凝血物质入血等,这些因素均可激活凝血系统,使血液呈高凝状态,导致微循环内广泛性血小板聚集和纤维蛋白沉积,形成弥散性微小血栓,从而消耗大量凝血因子和血小板,血液由高凝状态转为消耗性低凝状态,出现出血倾向。
纤维蛋白网在血管内形成,当红细胞通过时发生机械损伤,可引起微血管内性溶血。
激活物、纤维蛋白沉积在血管壁,凝血酶的生成等许多因素激活纤溶系统,使纤溶酶原转变为纤溶酶,促进纤维蛋白原和纤维蛋白溶解,产生纤维蛋白原和纤维蛋白的降解物,抑制凝血过程,加重出血倾向。
二、临床表现急性中毒导致的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其临床表现除了有原有中毒症状和体征外,还有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综合临床表现:①低血压、休克;②多发性出血倾向,如皮肤、黏膜出血点或斑,鼻出血、牙龈出血,咯血、呕血、尿血或便血等;③多发性微血管栓塞的症状及体征,如皮肤、皮下、黏膜栓塞坏死及肺、肾、脑等脏器衰竭;④微血管病性溶血,轻度溶血临床表现不明显,重度急性溶血可出现皮肤苍白、黄疸,发热、腰痛、深茶色尿等。
三、实验室检查(一)血常规检查血小板数<100×109/L 或进行性下降。
(二)凝血功能试验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1.5 g/L.或进行性下降,或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4g/L。
PT 缩短或延长3s以上。
(三)其他3P试验阳性或血浆 FDP>20 mg/L,或D-二聚体水平升高或阳性。
四、诊断有导致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严重急性中毒的病因,根据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可明确诊断。
五、治疗与护理要点(一)病因治疗及时控制急性中毒及其并发症,及早使用解毒剂,有效纠正休克,是终止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病理过程最关键和最根本的治疗措施。
dic的护理要点
dic的护理要点
以下是DIC(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护理要点:
1.快速识别和诊断:DIC是一种严重且迅速进展的疾病,识别
和确认诊断的速度至关重要。
监测患者的凝血功能、出血症状和全身状况,及时报告医生。
2.调整液体管理:保持患者的容量状态平衡,避免过度输液,
因为液体过载可能加重出血风险。
3.控制出血:密切观察患者的出血情况,包括皮肤、黏膜、尿
液、粪便等部位。
及时处理活动性出血,包括应用局部压力、冰敷和其他止血措施。
4.补充凝血因子:根据实验室检查结果和医生的指示,及时补
充出血所需的凝血因子,例如新鲜冰冻血浆、血小板浓缩物和凝血因子浓缩物等。
5.控制感染:DIC往往与感染有关,因此及时处理和控制感染
非常重要。
使用适当的抗生素治疗,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定期更换导尿管和其他导管。
6.监测全身状况: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血压、心率、
呼吸频率和体温等,及时发现并处理全身性并发症,如感染、多器官功能衰竭等。
7.心理支持:DIC是一种严重疾病,对患者和家人来说可能带
来很大的心理压力。
提供情绪支持和教育,解释病情和治疗方案,帮助患者和家人应对困难和焦虑。
8.护理防范:保持患者的舒适和安全,预防压疮、肺栓塞、深
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的发生。
DIC是一种及时干预和治疗的严重疾病。
护理要点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和医生的指示进行调整。
与患者的医疗团队密切合作,了解最新的护理指南和治疗方案,以确保提供适当的护理和支持。
新生儿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患者的护理
谢谢您的观赏聆听
新生儿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患 者的护理
目录 导言 护理措施 护理注意事项 总结
导言
导言
什么是新生儿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发生的原因是什 么?
导言
新生儿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症状有哪些 ?
护理措施
护理措施
早期识别和干预 - 如何早期识别新生儿弥散
性血管内凝血? - 早期干预的目的是什么?
护理措施
控制出血 - 如何进行有效的出血控制? - 有哪些常用的控制出血的方法?
护理措施
补充凝血因子和血小板 - 什么是凝血因子和血小板? - 如何进行凝血因子和血小板的
补充治疗?
护理措施
防止感染 - 新生儿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容易引发
哪些感染? -Βιβλιοθήκη 如何预防感染的发生和传播?护理措施
营养支持 - 新生儿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对营养的需求有什么特殊之处 ?
- 如何进行适当的营养支持 ?
护理注意事项
护理注意事项
定期观察和监测 - 如何进行新生儿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的观察和监测? - 有哪些需要特别注意的观察指标?
护理注意事项
保持环境整洁和安静 - 为什么需要保持环境整洁和安
静? - 有哪些措施可以帮助保持环境
整洁和安静?
护理注意事项
提供心理支持 - 新生儿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对患者和
家属的心理产生什么影响? - 有哪些方法可以提供心理支持?
总结
总结
新生儿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患者 的护理是一个综合性的工作 通过早期识别、出血控制、凝 血因子和血小板补充、感染预 防、营养支持等措施进行护理
总结
密切观察和监测、保持环境整洁和安静 、提供心理支持等是护理中需要注意的 事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病人的护理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是一种发生在许多疾病基础上,由致病因素激活凝血及纤溶系统,导致全身微血栓形成,凝血因子大量消耗并继发纤溶亢进,引起全身出血及微循环衰竭的临床综合征。
微血栓形成是DIC的基本和特异性病理变化,其发生部位广泛,多见于肺、肾、脑、肝、心、肾上腺、胃肠道及皮肤、黏膜等部位,主要为纤维蛋白血栓及纤维蛋白-血小板血栓。
一、病因
1.感染性疾病最多见。
常见的有败血症、斑疹伤寒、流行性出血热、内毒素血症、重症肝炎、麻疹和脑型疟疾等。
2.恶性肿瘤次之,常见的有急性白血病、淋巴瘤、前列腺癌、胰腺癌、肝癌、绒毛膜上皮癌、肾癌、肺癌及脑肿瘤等。
3.病理产科如胎盘早剥、羊水栓塞、感染性流产、死胎滞留、重症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等。
4.组织损伤少见。
如大面积烧伤、严重创伤、毒蛇咬伤、广泛性手术。
5.其他
除以上病因外,几乎涉及各系统疾病,如恶性高血压、肺心病、巨大血管瘤、ARDS、急性胰腺炎、肝衰竭、溶血性贫血、血型不合输血、急进性肾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系统性红斑狼疮、中暑、脂肪栓塞、GVHD(移植物抗宿主病)等。
二、临床表现
DIC按起病急缓、病情轻重分为急性型、亚急性型、慢性型3型。
三、辅助检查
血小板减少、凝血酶原时间延长、D-二聚体水平升高或阳性、纤维蛋白原含量逐渐减低、3P试验阳性等。
四、治疗原则
1.治疗基础疾病,消除诱因如抗感染、治疗肿瘤、产科及外伤;纠正缺氧、缺血及酸中毒。
2.抗凝治疗原则上使用肝素抗凝。
一旦病因消除,DIC被控制,应及早停用肝素治疗。
3.补充所减少的血浆凝血因子及血小板,低分子右旋糖酐及抗纤溶药等。
4.溶栓治疗主要用于DIC后期。
五、护理问题
1.组织灌注量改变与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有关。
2.潜在并发症出血、多器官功能衰竭。
六、护理措施
1.对于神志清醒的病人解释病情,争取其积极配合治疗。
安静卧床,病情会逐渐好转,避免病人情绪紧张。
做好家属的工作,给予理解和配合。
保持呼吸道通畅,持续吸氧,以改善组织缺氧状况及避免脑出血发生。
2.病情观察:
定时监测病人生命体征,注意意识状态的变化,记录24小时尿量,观察皮肤颜色、温度、末梢感觉,有无各器官栓塞的症状和体征,
如肺栓塞表现为突然胸痛、呼吸困难、咯血;脑栓塞引起头痛、抽搐、昏迷等;
肾栓塞会出现腰痛、血尿、少尿或无尿,甚至发生急性肾衰竭;
胃肠黏膜栓塞有消化道出血;
皮肤栓塞出现干性坏死、手指、足趾、鼻、颈、耳部发绀。
3.用药护理
遵医嘱给予预防低血压的药物,维持静脉输液畅通,以防止血压降低后进一步减少末梢循环血量。
遵医嘱准确给予肝素抗凝治疗,护士应熟知肝素的药理作用、适应证和禁忌证,使用时注意观察出血减轻或加重情况,定期测凝血时间以指导用药,在肝素抗凝过程中,补充新鲜凝血因子,并注意观察输血反应。
4.加强心理护理,减轻病人紧张、焦虑状态。
DIC最常见的病因是
A.肺心病
B.大面积烧伤
C.产科意外
D.感染性疾病
E.恶性肿瘤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DIC最常见的病因是感染性疾病。
DIC病人最早的临床表现是
A.皮肤黏膜出血
B.消化道出血
C.伤口出血
D.注射部位出血
E.取血时血液不易抽出,血易凝固
『正确答案』E
『答案解析』DIC早期是微血栓的形成,此时血液处于高凝状态,表现为取血时血液不易抽出,血易凝固。
对DIC病人早期进行抗凝治疗时,首选的药物是
A.肝素
B.双嘧达莫(潘生丁)
C.链激酶
D.尿激酶
E.阿司匹林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对DIC病人早期进行抗凝治疗时,首选的药物是肝素,一旦病情得到控制,立即停药,同时密切观察病人有无出血倾向。
某创伤性休克的晚期患者,出现咯血、呕血,护士抽血化验时发现皮肤上出现瘀点和瘀斑。
收缩压60mmHg,血小板30x109/L,纤维蛋白原1.0g/L,凝血酶原时间延长。
该患者可诊断为
A.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B.急性呼吸衰竭
C.急性肾衰竭
D.休克
E.肝性脑病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该患者有出血的表现,血压的下降,血小板的减少,同时纤维蛋白原减少,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很可能发生了弥散性血管内凝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