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达会被数码技术淘汰吗
柯达面对技术替代的失与得
柯达面对技术替代的失与得在2003年9月,柯达现任CEO丹尼尔·卡普宣布了柯达历史上最大的转折点——柯达将停止在传统胶片领域进行重大投资,对研发和收购提供30亿美元资金。
这表明,经历了几年的艰难抉择,柯达终于做出了从传统胶片领域转向数码技术领域的重大战略转折。
之所以说这是一次艰难的抉择,是因为柯达在胶片以外寻找自己的未来,这并不是第一次。
早在1995年时任公司CEO的乔治?菲舍尔曾宣称:“柯达正在改变照相业,公司的战略是把数码成像带进新市场。
”但基于对传统技术的固守和依恋,使乔治·菲舍尔的愿望直至8年之后才成为现实。
这里,我们简要回顾一下柯达在面对技术替代时的失与得,期望正与柯达面临同样处境的国内企业可以从中获得一些启示。
错失机会任何技术和产品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因此产品的更新换代是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
为此,企业只需要思考这样两个问题:如何利用已经掌握的成熟技术为自己赚取更大的利润,以及如何把握产品更新换代的时机,适时地推出采用新技术的新产品。
事实上,要回答好这两个问题并不容易,原因是时机的把握并不容易。
新产品上市时间早了,会与自己的传统产品形成竞争,造成利润下滑;时机晚了,会被新出现的替代产品抢占先机,若重新收复失地,恐怕需要成倍的付出。
柯达在过去数年的经历无疑印证了这个道理。
1993年,对数码打印业务并不看好的柯达以7000万美元将这块业务出售给了以色列的Scitex,2003年,当其准备重整旗鼓进入数码打印业务,将Scitex收购回来时,却向其支付了2.5亿美元。
这杯自酿的苦酒柯达只好独自承受了,那么我们国内的企业从中可以吸取哪些经验和教训呢?产品从引入市场,到成长期、成熟期以至衰退期所经历的四个阶段为一个生命周期。
任何一种产品都无法摆脱衰退期的到来。
为此,在衰退期到来之前,适时地抛弃一个产品线或者为其注入新的生机,就是势在必行的。
根据Handy提出的用S 曲线模型表示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见图1),只要预先识别关键点(图1中的点B),制订有效的战略决策,就可防止衰落。
柯达衰落的真实教训
Frontier 前沿Vision视界柯达衰落的真实教训柯达公司通常被援引为未抓住科技转型的机遇从而断送自身前途的经典案例。
这个案例的普遍版本是:柯达公司设计了世界上第一款数码相机,但是,柯达却并未给予数码技术充分的重视,进而在眼皮子低下错失了发展机遇。
然而,这个鸡汤故事其实是大有问题的。
它忽视了柯达在发展中的许多实质性的问题。
最重要的,在当时,柯达的高管是十分清楚数码技术在未来的趋势的,柯达难以转型的原因并不仅在于技术的变革,还在于市场环境与组织架构等多种因素。
可以说,在多种力量作用下,柯达难以改变其业务定位。
艰难的技术转变柯达凭借胶卷的复杂技术与照相元件的复杂性维持了一个多世纪的竞争优势,唯有富士和爱克发·吉华集团才能给它带来一定的挑战。
然而,从胶卷到数码成像技术的转变带来了一系列挑战。
首先,基于通用半导体技术平台的数码成像技术与传统摄影工艺没有任何关系,它拥有自己的领域和学习曲线。
其次,数码技术具有更广泛的适用性,门槛低,每个消费者都能够获取相应的设备。
更重要的是,数码技术是模块化的,优秀的工程师可以购买各种零件而后组合成一部相视 界胶卷销量并从中获得最大的利益则也带来了另一系列的难题。
对于成长型企业来说,通过扩大生产,降低单位成本提高资本效率是增加利润的很好策略,但是对于资本不断贬值的企业,减小规模往往很难进行,当产量降低到一定程度时,固定成本对于企业而言就已经难以承受了。
在柯达的案例中,由于胶卷贮存期间有限,公司不得不在降低规模的机,而各种零件几乎分解了所有技术。
可以说,摄影不再需要专门的训练和技术了。
对于柯达来说,半导体技术远在其核心技术与组织能力之外。
尽管他们在这方面做了大量投入并实现了几项突破,但柯达已经不能在数码成像市场提供有突破的产品了。
而与此同时,索尼公司却因起步早、技术底子好而在这一市场上脱颖而出了。
技术革新的潮流一波接一波,而企业在这个过程中不断被挑战或淘汰。
战略管理失败案例柯达
1880年,乔治·伊士曼发明了干版配方, 并由此建立了伊士曼柯达公司。
1889年,由伊士曼柯达公司完全自主研发 的第一卷商业透明卷装胶片投入市场之后推 出折叠便携式柯达相机,该相机如今被视为 现代卷装胶片相机的鼻祖。
1932年,推出第一盘8毫米业余电影胶片、 摄像机和投影仪
1937年推出第一台幻灯片投影仪 1961年推出第一部极为成功的KODAK
战略管理失败案例柯达
要正确认识市场,选择合适的发展 战略
柯达之所以破产,就在于对市场没有做出正 确的预期,低估了数码时代的到来速度,导致战 略转型的失败。从长远来看,需要从横向和纵向 上了解产业演变的规律。其中最为常用的是斯坦 福研究院拟定的六项步骤法(明确决策焦点、识 别关键因素、分析外在驱动力量、选择不确定的 轴向、发展情景逻辑、分析情景内容)。通过横 向和纵向的综合分析,企业就能更为全而地认识 到自己所处的竞争环境,选择合适的产品组合策 略,制定相宜的发展战略,从而为顺利地实现产 业演变做好准备
战略管理失败案例柯达
森严的等级制度
• 尽管柯达的创始人乔治·伊士曼早已在1932 年作古,他的影响力却一直牢牢统治着这 个公司,其中最为显著的就是他影响了柯 达的公司文化——过于迷信领导人的权威 和森严的等级制度。
战略管理失败案例柯达
伊士曼认为,一个团体若想发展良好, 必须具有良好的精神引导,而这个团体的领 导人物必须担此重任。“他创立并管理柯达 公司的模式和乔布斯的模式简直如出一辙— —对每个细节都实行绝对的控制,因为他们 想要最好的质量。”柯达公司前发言人保 尔·艾伦如此评价伊士曼。柯达历史上有段时 间甚至自己养牛,因为伊士曼需要从牛骨中 自行提取用于制造照相明胶的物质。
战略管理失败案例柯达
柯达:倒在技术拐弯处
柯达:倒在技术拐弯处柯达公司是一家以生产和销售相机为主的公司,它曾经是摄影界的巨头。
然而,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数字相机的兴起,柯达公司逐渐倒在技术拐弯处。
下面我们将从柯达公司的发展历程和技术发展方向两个方面探讨其倒闭的原因。
柯达公司成立于1888年,从20世纪开始,它在相机技术的发展中处于领先地位。
柯达公司不断推出新产品,例如,它是第一个生产便携式照相机的公司,它也是第一个生产35mm相机的公司。
此外,它在彩色照片的开发和制造方面也领先同行。
到了1980年代,柯达公司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相机和胶卷制造商之一。
然而,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和数字相机的兴起,柯达公司开始遭受巨大的冲击。
数字相机将传统相机所具有的许多优点变得无关紧要。
首先,数字相机无需底片,可以拍摄无数张照片,而且可以立即查看拍摄的结果。
其次,相片可以无损地传输到计算机中,方便分析和编辑。
最后,数字相机具有自动纠正和增强功能,使照片更加清晰和明亮。
柯达公司没有及时作出反应,它坚持生产传统的胶片相机。
尽管柯达公司始终在研发数字相机,但它的产品没有达到市场要求的水平。
一方面,其产品的质量和价格无法与竞争对手匹敌;另一方面,柯达公司离市场的发展方向越来越远。
2005年,柯达公司宣布不再生产胶片相机,转向生产数码相机。
然而,这一举动太迟了。
柯达公司已经失去其市场份额,销售额急剧下降。
它不得不请求破产保护,并出售部分业务。
最终,柯达公司无法扭转颓势,在2012年宣布退出相机市场。
总之,柯达公司逐渐倒在技术拐弯处的原因是其对市场发展方向的错误判断和对科技发展趋势的缺乏预见。
它没有及时跟上市场的步伐,一直坚持生产传统相机,并未能及时推出具有竞争力的数字产品。
因此,柯达公司才会失去市场,最终倒闭。
柯达公司的破产保护和退出相机市场的消息,不仅让摄影业界感到震惊,也引发了各方对于大型企业在技术拐弯处的生存危机的深思和探讨。
在商业竞争日益激烈的大背景下,企业要在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紧跟技术的步伐,对未来的行业趋势充分了解。
柯达的成功与失败
原因:
1、柯达长期依赖相对落后的传统胶片部门,而对于数字科技给予传 统影像部门的冲击,反应迟钝。由于对于现有技术带来的现实利润和 新技术带来的未来利润之间的过渡和切换时机把握不当,造成柯达大 量资金用于传统胶片工厂生产线和冲印店设备的低水平简单重复投资, 挤占了对数字技术和市场的投资,增大了退出/更新成本。 2、管理层作风偏于保守,满足于传统胶片产品的市场份额和垄断地 位,缺乏对市场的前瞻性分析,没有及时调整公司经营战略重心和部 门结构,决策犹豫不决,错失良机。 3、短视的战略联盟,从市场竞争角度看,柯达经营战略中技术竞争 与合作的关系,被短期市场行为所左右,竞争者与合作者的战略定位 和战略角色模糊。技术市场竞争激烈,电子技术领先周期缩短,进入 细分市场领域的增加,国际级竞争对手增加,在数字相机、可拍照手 机、数字冲印、数字打印机领域中遭遇如:富士、索尼、惠普、佳能、 爱普生等大公司的激烈竞争。
2011年10月1日凌晨,美国当地时间周五,拥有131年历史的相机制 造商伊斯曼-柯达公司(EK)可能提交破产保护申请。受此消息影响, 美国股市盘中柯达股票一度暴跌68%,创下该公司自1974年以来最大 的单日跌幅。
在拍照从“胶卷时代”进入“数字时代”之后,昔日影像 王国的辉煌也似乎随着胶卷的失宠,而不复存在。
谢谢
观看......
冲击
2003 亏本 亏本 亏本
2003年9月26日,柯达宣布实施一项重大的战略性转变:放弃传统的 胶卷业务,新战略要点包括: 1.整顿传统业务管理以扩大现金收入; 2.加速发展公司已有数字图像产品和服务;
3.严格聚焦的收购行为填补已有业务的不足,并加速进入紧密关联的 图像市场;
4.在诸如电子显示和喷墨打印领域发掘长期增长机会。
2012柯达沉没:败于战略性失调
2012柯达沉没:败于战略性失调与此前很多伟大公司一般,1932年,伊士曼柯达公司创始者乔治·伊士曼举起手枪,结束了自己77年的生命。
他留给世人的遗言是,“我的使命已经完成,还等什么?”今时今日,这句话却不幸在他所创办的柯达公司身上应验——132年的企业已宣布申请破产保护。
这个百年老店,曾经因为它的全产业链业务覆盖、垂直管理结构、终身雇佣制度以及剃须刀式的盈利模式(柯达采用剃刀和刀片的两段定价策略,以低廉的价格销售相机,再从底片上赚取高额利润)和在卤化银领域的领先技术,在全球胶卷和影像市场独占鳌头。
为何以往的成功经验会成为柯达迈向革新的桎梏?柯达“英雄末路”的背后原因到底是什么?请关注本期专题报道“2012柯达沉没”。
巨无霸式自信导致贻误战机柯达:败于战略性失调与此前很多伟大公司一般,伊士曼柯达公司(以下简称“柯达”)似乎已经走到尽头。
在诞生132年后,那个一直致力于要把别人拍出最佳状态、最漂亮肤色、最动人表情、记录最美好回忆的柯达,却恰恰没有拍好自己。
2012年1月底,柯达宣布已向纽约州南部地方法院提交破产保护文件。
柯达表示,希望在2013年时从破产中复苏,期间将会把从花旗集团筹集而来的9.5亿美元用于重组业务。
不过,尽管柯达总部在给《中国经营报》记者的邮件回复中表示:“我们将专注于重组业务,新的业务架构将致力于提升生产率,减少成本和加速转型为数字公司,从而获取可持续的利润为股东创造价值”,但多方认为,柯达这个百年老店的倒下其实只是时间问题。
易凯资本CEO王冉感叹,“对柯达来说,错过数码相机浪潮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
”看得到未来却看不到结果长期以来,柯达对业务转型的必要性心知肚明,也不缺乏转型所需的技术储备,但在执行层面却异常迟缓。
柯达中国区员工的2012年春节,过得有些五味杂陈。
1月19日,在中国农历春节还有三天就要到来的时候,他们收到了柯达CEO彭安东(Antonio M. Perez)的一封很长的邮件。
百年柯达或以破产落幕的警示
市场预计最终将
以笔者看,
这些公司最终都输在创新
力不足上。
与此
苹果公司正是由于
取得全胜。
只有创新还不够,必须把创新变为生转化成公司效益,给企业带来丰厚利润,走在世都说柯达是被数码相机打败的,但是,正是于1975年发明了数码相机,但这家企业却依然错过了这一领域的发展。
在其鼎盛时期,柯达拥有世界上最具创新性的研发部门,企业拥有专利就高达几千柯达公司却没有很好把创新转化成生产力己公司的利润效益,反而被自己发明的世界数码颇具讽刺意味。
企业发展的战略定位和发展方向至
,在影像市场占据绝对地位的柯达
“迷失”了方向,企业发展战略出现了从整个战略上,柯达公司应该紧紧围绕自己优势的影像行业创新发展,比如1975年就发明了数码相应该把其做大做强,而其却在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经营起与其优势产业相差甚远的化学制品、浴室。
数码时代抛弃胶卷巨人
数码时代抛弃胶卷巨人“柯达之死”令世界唏嘘“我能做的都做了,是不是还有什么在等着我?”1932年,处于事业高峰的美国胶片巨头柯达公司创始人乔治·伊斯特曼因疾病自杀前留下这样的遗言。
80年后,“等待”伊斯特曼的是柯达即将破产的厄运。
5日,《华尔街日报》报道说,柯达准备数周内申请破产保护。
百年老店或就此崩塌。
美国人哀叹,世界也唏嘘不已。
柯达把照相机送入太空,曾经代表了美国梦。
“柯达131多年的历史是世界影像行业发展的缩影”,它曾经通过“傻瓜相机”让昂贵和谜一样的摄影技术走进寻常百姓家。
它是数码相机的开创者,却最后躺在“数码魔鬼”的刀下。
是谁杀了这个“黄色巨人”?德国专家博西尔指出,柯达5/6的生命里一直是领先者,但在后面1/6的时间里,也就是数字影像大发展时期,却不求改变,“它并非自杀也非他杀,是被时代抛弃了”。
131年历史的胶卷王国没落据《华尔街日报》5日报道,柯达公司可能最早本月或2月初申请破产保护。
届时,柯达将在法庭监督下出售大约1100项专利。
5日当天,穆迪评级机构给柯达打出Caa3的级别,这意味着“有严重资不抵债风险,且可能丧失偿还债务能力”。
法国《法兰西晚报》称,柯达的破产并不出人们意料,自2008年以来一直严重亏损,市值只剩下1.2亿美元,几天前它就因连续30个交易日股价低于1美元,受到纽交所的摘牌警告。
即将破产的消息传出后,柯达股价周三大跌近30%,周四跌了6.15%。
实际上,2004年,这家老牌蓝筹股公司被驱逐出道琼斯70指数股行列,已预示了今天的悲剧。
报道指出,它虽然仍拥有许多专利,却大多早已过时,如今谁还会花钱搜集这些用不上的古董?出卖专利无异于“烧了家当取暖”。
对于为柯达创造60项专利的退休员工保罗·吉尔曼来说尤其如此。
82岁的保罗1956年进入柯达工作,为公司效力33年。
“在柯达工作是我的梦,就算扫地我也愿意。
”保罗说,在公司全盛时期,工程师和科学家们都想为公司创新和突破,“工作充满乐趣,薪水之高令我感到不好意思”。
告别胶片时代
时光网特稿10月9日,著名导演冯小刚发了这样一条微博:“据闻,因为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拥有一百三十余年历史的美国柯达公司将面临破产。
这个不幸的消息意味着胶片时代的终结,同时也意味着《温故一九四二》将是本人使用胶片拍摄的最后一部电影。
一个时代翻篇了,挥之不去的是胶片留在心里的味道。
”这条微博被迅速转发了上万次,很多人在回复中大发感慨。
冯导说的“柯达公司面临破产”事件,指的是影像产品巨头伊士曼柯达公司,也就是我们熟知的柯达公司,在9月30日时遭遇申请破产保护传闻重击,股票价格暴跌近54%,处于38年来最低点。
柯达公司不得已只好出卖专利以期度过难关。
据新任大中华区总裁李强称,柯达在全中国的几千家快速彩色冲印店,有2000家改造成为了数码影像店。
且不管柯达公司到底命运如何,冯导的一席话确实道出了一个事实:继数码相机全面取代胶卷相机之后,在电子阅读正在横扫纸质书籍的时候,电影业也已经站在了一个新的时代门口。
胶片已死,数字为王的时代也许终于全面到来了?电影从一出生就与胶片联系在一起,事实上,电影的英文用法之一“film”就源自“胶片”这一意思。
如今的电影越来越多采用数字化技术:数字放映机、数字拷贝、数字拍摄。
胶片早已从电影唯一介质的王座上跌落下来,这是世人皆知的事情。
但也许我们都没想到,它这么快就将面临“死亡”的命运。
胶片是否会从此退出历史舞台?有哪些事实宣布了胶片的末日来临?数字技术真的会在未来一统天下么?胶片死亡证明之一:德国的阿莱(ARRI)、法国老牌公司阿通(Aaton)与美国潘纳维申(Panavision)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三家电影摄影机生产厂家,它们已经在过去一年内全部停止量产胶片摄影机(仅接受个别专门定制的胶片摄影机订单),代之以数字摄影机。
现有胶片摄影机的出租率也降到了以往水平的30%-40%左右。
“胶片摄影机在全球基础上的需求已经完全消失了,”阿莱公司的副总裁表示,“也许在美国以外的地区胶片摄影机还有些市场,但也比之前减少了很多。
柯达公司案例
柯达“陨落”启示:不进则退慢进也退新年伊始,曾经在摄影、胶卷领域独步全球的美国柯达公司就宣布接到纽约证券交易所的退市警告,即将申请破产保护传闻和评级下调等坏消息接踵而至,令这个胶片帝国几乎摇摇欲坠。
柯达,曾经是行业的代名词,绝对的龙头霸主,短短几年间,却因为在创新的新浪潮中没有“赶上趟”,面临着可能被时代无情淘汰的厄运。
并不仅仅是柯达,去年以来,诺基亚、惠普等业界巨擘都因创新不足而黯然败退。
创新世界中,不进则退,慢进也退。
“巨人”疲弱甚至倒塌的教训,给正在积极探索转型创新之路的中国更多启示和反思。
百年柯达“陨落”美国时间2012年1月3日,柯达官网发布公告,由于柯达股价已连续30个交易日低于1美元,纽约证券交易所已对其发出退市警告。
根据纽交所规定,在接到退市警告6个月内为调整期,柯达只有在股价达到相关标准后才算合规。
1881年,柯达公司的前身在美国成立。
在一百多年的时间里,它先后研制出胶片和“傻瓜相机”,将摄影的乐趣带向普通百姓。
柯达从1886年就开始赞助奥运会,1986年成为奥运会顶级赞助商,进一步提升了它的全球知名度。
柯达有过这样自豪的口号:“你只要按下快门,其他的交给我们。
”但对于今日的柯达而言,那些曾经的辉煌都已是明日黄花。
2011年12月《财富》杂志评选出“美国500强10大烂股”,柯达以85%的跌幅名列第三。
而1月3日的退市警告让柯达股价雪上加霜,根据纽交所公布的数据,从2011年1月11日到2012年1月5日,柯达的股价跌去了93.7%。
据最新报道,柯达可能会在未来几周内申请破产保护。
就算柯达真的提出破产申请,公众也不会吃惊。
另一项关于“2015年前消失的五个品牌”的预测调查中,柯达受到了27%的被调查者提名,排在首位。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EMBA中心副主任罗彪分析,柯达的失败主要基于两方面原因:首先,传统相机和数码相机的工作原理不同,在数码时代,柯达基于传统相机的供应链优势和专利优势不复存在。
柯达:被IT击倒的巨人
24封面故事 │ Cover Story2012.05 Shanghai Economy1月5日,美国《华尔街日报》报道,美国伊士曼柯达公司准备数周内申请破产保护。
报道援引知情人士的话说,这家131年历史的企业仍在做最后自救努力,期望以出售部分专利权方式筹措资金。
同时,柯达已着手筹备申请破产保护,包括与银行商量筹资大约10亿美元,确保企业在破产保护期间继续运转。
对此,柯达发言人说:“我们对市场传言和投机不予置评。
” 但是,2012年1月5日,柯达已经正式接到纽交所的退市警告,如果在6个月内不能达到纽约证券交易所的上市标准,柯达股票将被摘牌。
跌去九成的股价伊士曼柯达公司K o d a k,简称柯达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影像产品及相关服务的生产和供应商,总部位于美国纽约州罗切斯特市,是一家在纽约证券交易所(微博)挂牌的上市公司,业务遍布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球员工最多时达到8万人。
但自1997年以后,柯达再没有年度的盈利记录,其股票价格1997年最高时超过每股90美元,而今市值已经跌去九成以上。
柯达来自何方?1877年,照相机已被发明出来,但当时的照相设备极为庞杂,包括一个黑色的大帐篷,一个水箱,一个装着厚厚的玻璃感光板的容器……更复杂的是操作,没有专门的知识和技术,谁也无法驾驭这个庞然大物。
柯达创始人乔治·伊斯曼第一次接触到照相机时,就忍不住想:照相机能不能做得小一些呢?伊斯曼坚持不懈的追求终于给感光业带来了一场划时代的革命。
1886年,小型、轻便、“人人都会用”的照相机诞生了。
伊斯曼为它起了一个字母不多,但读起来很响亮的名字——“柯达”。
上世纪30年代,人们常可以从电台上收听到“这就是柯达一刻,别让它溜走”、“柯达串起每一刻”,在一幕幕动人的画面中,这些广告语深深刻进了消费者的脑海,使消费者自然而然把享受快乐时光与“柯达”这一名字联系在一起。
1930年,柯达占世界摄影器材市场75%的份额,利润占这一市场的90%。
柯达,从国王到乞丐的衰落
柯达,从国王到乞丐的衰落2019-10-20不管你是不是愿意看到,柯达最终还是破产了。
这家具有100多年历史、影响了世界影像进程的超级公司,在飞速发展的数码时代,终于被时代抛弃,空留下怀旧的⼈们思念曾经的胶⽚时代。
今年1⽉,柯达公司在纽约依据美国《破产法》第⼗⼀章提出破产保护申请。
这家创⽴于1880年的世界最⼤的影像产品及相关服务⽣产和供应商,在数码时代的⼤潮中由于跟不上步伐,⽽不得不⾯对残酷的结局。
在宣布破产之前,柯达的平均收盘价已连续30个交易⽇位于1美元以下,不符合纽交所的上市要求。
曾经的柯达风光⽆限。
伊⼠曼·柯达公司Eastman Kodak Company(简称柯达公司),曾经是世界上最⼤的影像产品及相关服务的⽣产和供应商,总部位于美国纽约州罗切斯特市,是⼀家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挂牌的上市公司,业务遍布150多个国家和地区。
柯达是胶卷的研发者并⽣产出第⼀台为⾮专业⼈⼠使⽤的相机。
柯达作为感光⾏业的王牌品牌,曾经创造出⼀系列的辉煌成绩。
在胶卷时代,柯达曾是绝对王者,占据全球2/3的市场份额;最⿍盛时期拥有全球超过14.5万名员⼯,地位相当于今天的苹果或⾕歌。
现在柯达破产了,⼈们普遍把这归罪于柯达没有把握住数码时代的机遇,但世界上第⼀台数码相机其实就出⾃柯达之⼿。
早在1976年,柯达就开发出了数字相机技术,并将数字影像技术⽤于航天领域。
但是,当20世纪末,影像世界全⾯进⼊数码时代的时候,柯达却落后了——由于担⼼其胶卷销量受到影响,柯达⼀直未敢⼤⼒发展数字业务,使其逐渐被数字化潮流淘汰,⾃1997年起再也没有年度盈利。
⽽在这个时候,⽇本的影像企业开始⼤⼒发展数码影像产品。
以佳能、尼康、富⼠、索尼等企业为代表,他们开发出了从摄像机、单反照相机到数码卡⽚机的⼀系列畅销产品。
到2000年,柯达的数字产品只卖到30亿美元,仅占其总收⼊的22%;2002年柯达的产品数字化率也只有25%左右,⽽竞争对⼿富⼠已达到60%。
柯达的衰落(2024
柯达的衰落1975年独创世界第一台数码相机的柯达公司,自2024年起就多次传出破产消息。
2024年,柯达股价跌幅超80%。
2024年至今,柯达仅有2024年一年实现全年盈利,公司市值也从1997年2月的310亿美元降至2024年9月的21亿美元,十余年蒸发99%。
2024年1月3日,因平均收盘价连续30个交易日位于1美元以下,纽交所已向柯达发出退市警告。
2024年1月19日早间柯达提交了破产爱护申请,此前该公司筹集新资金进行业务转型的努力宣告失败。
紧接着,柯达遭受了评级机构下调评级、股票暂停交易、高层纷纷离职等一系列危机,最终,不得不贱卖专利以维持生存。
危机产生缘由首先是来自市场领域的激烈的价格竞争。
自加标签将柯达产品的价格压低了40%。
在东欧和发展中国家市场上,价格便宜的胶卷也给柯达造成极大的威逼,因为低收入水平的人更留意价格而非品牌和质量。
柯达实施了一系列价格反击策略,曾经在肯定程度上起了作用,但仍无法彻底清除价格战带来的恶劣影响。
柯达面临的另一个挑战来自数字成像技术对传统成像技术造成的冲击。
虽然柯达1998年就起先深感传统胶卷业务萎缩之痛,但柯达的决策者们,由于担忧胶卷销量受到影响,始终未敢大力发展数字业务。
2000年之后,全球数码市场连续高速增长,翻了差不多两倍,而全球彩色胶卷的需求起先以每年10%的速度起先急速下滑。
2024年,柯达的数字化率只有25%左右,而竞争对手富士已达到60%。
2024年,柯达推出6款姗姗来迟的数码相机,但利润率仅1%,其82亿美元的传统业务的收入则萎缩了17%。
从前辉煌1975年,美国柯达试验室研发出了世界上第一台数码相机,但由于担忧胶卷销量受到影响,柯达始终未敢大力发展数码业务。
1964年,马上自动相机上市,当年销售750万架,创下了照相机销量的世界最高纪录,是感光界当之无愧的霸主。
在巅峰时期,柯达的全球员工达到14.5万。
它吸引了全球各地的工程师、博士和科学家前往其纽约州罗彻斯特市的总部工作,许多专业人士都以在该公司工作为荣。
营销案例分析(柯达)
《营销案例分析》平时作业柯达会被数码技术淘汰吗传统的照相技术基于光化学过程,感光材料从最初的蜡板发展到彩卷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历史。
一个产业的兴衰沉浮,最大的现实依据是社会的需求结构与消费结构。
20世纪90年代数码技术的迅猛发展,使电子成像的大规模应用成为可能,照相正经历着从化学成像向电子成像的转变。
一、辉煌的发展史从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中国的彩卷市场基本都是富士的天下,柯达在与富士的角逐中由于更擅长于营销,最终取得了胜利。
它成功的经验是:①营销技术。
富士不肯向中国转让先进技术,只提供产品,给柯达留下了市场空缺。
为了打开中国市场,柯达愿意提供先进技术,并救活了几个濒临倒闭的合资企业,柯达得到了进攻中国内地市场的机会。
②营销政府。
在营销技术的基础上,柯达全球副总裁叶莺女士开始营销政府,就是与中国政府签订排他性协议,规定从1998年以后的三年内中国政府不得引进其他外资(主要指富士)和建立合资企业。
这保证了柯达在中国市场的垄断地位。
二、面临的困境美国影像市场协会(PMA)统计显示,2003年美国数码相机的销量首次超过了传统相机,传统相机在2000年创出的销售高点已经成为历史“绝唱”。
对于主营传统影像业的柯达而言,虽然还是市场老大,但日子可能会越来越难过。
2002年,柯达收入的70%来自传统的胶卷和摄影产品,公司全部营运收益亦来源于此。
该公司2003年7月23日公布的第二季度财务报告显示,利润约为1.12亿美元,比2002年同期锐减60%。
来自中国信息产业部的一份市场调研报告显示:2000年第一季度,全国家庭数码照相机的拥有率仅为3%,而2002年全国将卖出80万台数码照相机,而且还在以年均35%的速度增长。
在这样的市场背景下,一直占据中国胶卷市场绝对领先地位的柯达当然不甘落后,宣布要将70%的研发费用投入到数码领域,并立志要在中国达到平均每一万人拥有一家柯达快速彩色冲印店的目标。
柯达的战略无疑是希望通过这些举措能保住自己在行业内的霸主地位。
柯达、索尼殊途同归的灭亡路
柯达、索尼殊途同归的灭亡路柯达曾经是一代人的记忆,在我小的是电视里面老人与孩子咔哒的广告令人印象十分深刻。
可是他却经受不住数码科技的吞噬,在苦命坚持了十几年后终于在数码时代轰然倒下了。
其实对于数码科技的认识,柯达是十分深刻的。
但是它不愿意放弃眼前的既得利益,认为自己一旦推出数码柯达,那么势必影响原来的业务结构造成的冲击力是致命的。
尽管比对手优先掌控了数码科技,但是它采取了封锁与压制的策略。
既然当初有这么清醒的认识,难道一项技术就可以凭一个公司永远封杀下去吗?果不其然,对手很快掌握了数码技术,并迅速的普及,柯达的宿命终于来临了。
虽然后来也采取了改革措施,但是错失了巨大的市场份额。
加上柯达定位的失误,关门大吉也只是时间的问题,终于在二十一世纪撑不下去了,永远的成为历史的记忆。
索尼的成功不是团队的功劳,而是一个倔强而人性的领导者,尽管全部反对创新,可是领导者认定的事情终于实施下去了,事实上也带这这个品牌打响了。
然而这也印证了一个问题,在新的时代不再是个人英雄主义的时代了。
一个厉害的领导者也无法挽救一个失败的团队。
所以索尼最大的问题在于其内部的人才机制与管理机制,而这些也终于导致它失败的苦果。
当今移动互联网时代,阿宝支付、微信支付已然布局了市场,各大银行推出的虚拟支付方式也陆续上线,不过终究无法与之媲美。
说实在的,这些虚拟支付方式银行早就有所开发了,只是封藏不用。
因为这有这样才能维系当前业务方式的存活,从眼前来看才能获得更大的利益。
这与柯达何其神似。
不过有银行作为国家为后盾,倒闭倒是不可能,不过收入锐减倒是成为可能。
不过,现在众多的传统企业存在着类似索尼的问题,就是人才机制与管理机制的问题。
改革开放后,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都是个人英雄时代,只要领导者具有魄力且眼光独到就可以带领一个团队生存发展。
但是很多传统企业转型也面临一个很现实的问题,他们不愿意做出根本性的改变,不愿意破坏原有的体制与结构。
因为这种动荡是无法预料的,他们宁可软着陆,也不愿意提前冒风险。
柯达数字时代的没落者
柯达:数字时代的没落者作者:来源:《商周刊》2012年第03期有人说是柯达自己发明的数码相机杀死了柯达,这个说法不无道理,但更确切地说,是柯达对数码相机发明后的市场形势犯了战略误判的错误。
虽曾参与数码技术变革的每个细节,但对胶片业务的固执和对数码时代的迟钝,最终导致柯达百年兴盛后的陨落。
谁也未曾料到,于1975年发明世界上第一台数码相机的伊士曼柯达(以下简称“柯达”),反倒自导悲剧断送其百年基业。
曾几何时,不论是春节这样合家团聚的日子,还是婚礼、出游这些承载欢笑的日子,柯达胶卷都是最忠实的记录者。
然而昔日的世界胶卷之王、感光界的霸主、被喻为“黄色巨人”的柯达,日前却传出破产消息,很多人担心,柯达如果不能在破产保护的缓冲期内通过资产重组实现重生,这个131年的“老字号”会否就此在市场消失?在无奈申请破产保护之前,一度曾经拥有世界胶卷市场2/3份额的柯达,平均收盘价已连续30个交易日位于1美元以下,不符合纽交所的上市要求。
柯达在1月初宣布,该公司已收到纽约证券交易所警告,如果未来6个月内股价无法上涨,则有可能退市。
柯达表示,由于公司面临着流动性挑战,并不能保证在未来6个月的期限内能够达到纽交所的上市标准。
对于日趋激烈的市场经济时代而言,企业的优胜劣汰亦遵循着均衡法则,随时有新生企业横空出世,随时有老牌企业黯然出局。
很不幸,这一次悲剧落在了拥有131年历史的柯达头上。
作为美国的产业象征之一,柯达有过辉煌的历史。
1880年,乔治·伊斯曼在美国纽约州的罗切斯特成立了伊斯曼于版制造公司,利用自己研制的乳剂配方制作照相机用于版胶片;1888年,伊斯曼公司正式推出了柯达盒式相机。
在胶卷诞生之后,柯达迅速占据了全球三分之二的市场份额,是毫无疑问的绝对王者。
1930年,柯达占世界摄影器材市场75%的份额,利润占这一市场的90%;1966年,柯达公司的海外销售额达到21.5亿美元,在《财富》杂志中排名第34位,纯利居第10位;1975年,柯达垄断了美国90%的胶卷市场以及85%的相机市场份额;2002年,柯达的全球营业额增至128亿美元,全球员工总数约7万人。
那些你所熟悉的被市场淘汰的知名企业们
电商的发展速度远远超过人们的想象,家电这种标 准化产品,越来越成为京东等电商巨头的口中物。 苏宁2012年的财报显示,当年苏宁在海内外置换/关 闭连锁店182家,可比店面销售收入同比下降12.38%。 即便是进驻中国的外资品牌美国百思买、日本山田 电机、德国万得城,以将产品定位高端,通过提升 购物环境的差异化方式来吸引消费者,也难以逃脱 撤离中国市场的命运。
7、任天堂
颠覆指数:★★★★
颠覆原因:家用游戏机被网游和手游取代, 往昔的游戏巨头未能跟上时代前进的脚步。
实习招聘
相信“红白机”、“超级玛丽”、“GameBoy”是不少 80后对游戏机的最初印象,任天堂曾经就是电子游戏机 的代名词,它的游戏机和游戏曾经席卷全球,现在却连 续两年亏损超过300亿日元。
对微软来说,Windows和Office这样的核心产品,以 及软件授权收费的商业模式,就是它庞大帝国的根 基,一切不符合它们利益的创意和产品都会被砍掉。 微软前员工史蒂夫·斯通曾这样评价:“Windows就 是上帝,对于一些权势人物来说,拥有比PC机更清
10、苏宁
颠覆指数:★★★
颠覆原因:零售业的店面模式正在被电商 取代,苏宁感到威胁后,选择了自我颠覆。
颠覆指数:★★★★★
颠覆原因:当革命性的智能手机技术出现 后,依然固守传统思维与产品,终于错失 良机而江河日下。
大学生实习
曾几何时,NOKIA几乎就是手机的代名词。它曾经 连续14年占据市场份额第一,是当之无愧的移动老 大。诺基亚最早提出了智能手机概念,并宣称自己 不再是一个手机制造厂,而是一家互联网公司。但 是它在理念上照搬了电脑和传统互联网的概念,想 要把智能手机做成像电脑一样强大,于是想尽办法 要把键盘、鼠标、桌面管理方法都搬到智能机上。
柯达发明了全球第一台数码相机,为什么拒绝发展?当时看来很明智
柯达发明了全球第一台数码相机,为什么拒绝发展?当时看来很明智柯达数码干掉柯达最强劲的对手,是数码相机。
那么,世界上第一台数码相机是哪家公司研制的?柯达。
1877年,照相机就已经被发明出来,但是当时的照相设备极为复杂:黑色帐篷、水箱、玻璃感光板容器等一大堆装备。
不经过专门的培训学习,普通人根本无法驾驭这个"高科技设备"。
这台照相机的样子,也是后来柯达公司错过机遇的关键之一。
▲乔治·伊斯曼柯达的创始人,乔治·伊斯曼,在第一次接触这种笨重的照相机时,便立志发明一款小巧便捷,人人都会用的相机。
终于,在1886年,他实现了这个梦想。
这款相机传到我国的时候,人们亲切的称它为"傻瓜相机"。
也正是这个小小的傻瓜相机,拉开了柯达帝国的帷幕。
之所以将品牌起为"柯达"这个名字,是因为它和照相机按下快门的声音非常像。
辉煌的柯达,比今天的苹果和华为还要逆天得多。
柯达常年占据全球市场上至少70%的份额。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只有一款相机和胶卷,就是柯达公司生产的。
街角的店里,摆上柯达黄色的胶片盒子,是几代人的记忆。
1983年时,柯达的业务遍布全球,并拥有超过12万名员工。
在1997年时,柯达迎来辉煌的顶峰,市值就接近300亿美元,在全球品牌排行榜上位列第四名。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星星之火,足以燎原。
1975年,一名叫史蒂夫·萨森(Steven Sasson)的柯达工程师,发明了第一台数码相机,他后来被称为"数码相机之父"。
如果是现代人穿越到柯达公司的高层,在当时一定会坚定地选择大力开展数码相机业务,放弃胶片相机产业链。
不过,这是因为你掌握了未来的发展动向,真实的情况远远不是现在的样子。
这个全球第一台数码相机,重达3.6公斤,什么概念?相当于3.6升水。
我们常见的易拉罐是380ml上下的,也就是说,这台数码相机相当于满装的9罐易拉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柯达会被数码技术淘汰吗?
人们已听惯了雅虎、亚马逊平地起高楼的神话,其实技术变革时代的主角,更有参照意义的是那些在旧技术中不可一世的“霸主”如何应变。
■任薇君《中外管理》
在市场竞争极度激烈的今天,国外一些著名企业凭借其敏锐的嗅觉对最新技术做了充分的利用、对自己的发展方向也及时做了调整,这些使用全球战略的企业对我国企业造成了极大的威胁。
面对这一切、我国的企业怎样才能同国外企业相抗衡,求得生存与发展呢?与外国一些实力强大的企业相比,我国大部分企业在战略经营和管理方面是极其欠缺的,这方面的欠缺往往造成我国企业在经营策略和决策上缺乏前瞻性和长远性,往往是“无战略经营”,削弱了企业竞争力,阻碍了企业的长期发展。
在化学感光行业,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新技术不断被应用,历经几十年的传统技术面临淘汰,数码成像的时代即将到来。
国外企业对此已有所准备,调整了经营战略,如果我国的企业还不能对经营战略做出重大调整,用战略管理的思想来应对瞬息万变的市场,那么就很难逃脱在竞争中败退而被迫将很大一部分市场拱手让给国外企业的噩运。
形势正在发生变化
传统的照相技术基于光化学过程,感光材料从最初的蜡板发展到今天的彩卷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历史,然而今天,化学成像作为一种产业,其寿命也许将不到十年。
这是因为,一个产业的兴衰沉浮,最大的现实依据是社会的需求结构与消费结构。
信息时代的到来,技术将极大地改变我们的需求与消费,这必然使产业的兴衰更迭日益加速。
九十年代数码技术的迅猛发展,使电子成像成为可能,照相正经历着从化学成像向电子成像的转变。
就像电灯的普及及淘汰了煤油灯一样,电子成像技术也将把化学成像的技术(传统相机、冲晒机械等)变成古董,赶进博物馆。
在中国的化学成像市场上,国外企业似乎是真正的主角:柯达始终处于霸主地位,富士、爱克发、柯尼卡等在其强大攻势下始终没有良好表现。
乐凯,几乎是中国唯一可在这个市场上分一杯羹的企业,尽管用自己的低价牵制着霸主柯达,但因代价过高,仍是在苦苦支撑着。
柯达选择了战略转型
面临着数码成像时代的巨变,柯达及时地实施了其战略转型,即重点发展芯片、软件和打印设备这个“新三件”,逐步取代胶卷、相纸和冲晒套药这个“老三件“。
当然,柯达的芯片主要是用来存储图像信息的,它的软件主要是用来处理图像信息的,而它的打印技术从功能上说,则类似于化学成像中的冲晒。
柯达的三大主打产品全变了,虽然其行业结构没变,核心业务及业务定位都没变,新三件与老三件之间也有明显的继承关系,但是功能价值的载体变了,未来照相技术及应用功能不再是建立在光化学基础上,而是建立在微电子与数码技术基础上。
从柯达的战略转型来看,它缘于对技术改变人类生活方式的历史有所了解,对技术的最新进展有起码的前瞻,因而才能根据外部经济、技术环境的变化及时地调整自己的发展战略。
数码相机可以说是数码成像时代的较早期的产品,过去几年中在我国的销量直线上升。
据有关资料显示, 1999年柯达以34%的市场占有率雄居中国数码相机市场第一位。
可见,柯达在数码相机这个产品上又走在了前面。
柯达的战略转型不仅体现在对技术的选择上,包括管理的选择也都是为这一战略服务的。
例如,柯达前任CEO费希尔,是大肆收购感光材料企业的传奇人物,他曾在中国一掷十亿美金。
但在世纪之交他被撵
下了台,原因很简单,据说是柯达董事会认为费希尔不具备把柯达带入数码时代的能力。
由此可以看出,柯达对未来技术变化的发展极其敏感和重视,并能迅速做出反应。
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数码成像时代,像柯达这样的企业才能成为真正的赢家。
成功转型缘自战略管理
柯达面对变化及时地进行了战略调整,而我国的化学感光企业仍是以“求生存”者居多,大多数企业经营者把精力放在“业务目标“上,而无暇去关心和承受周期较长的研究工作。
事实证明,企业必须根据所处的各种环境状况制定战略规划,用战略的眼光来看企业的发展,这是企业实现长远发展的必由之路。
战略是实现长期目标的方法,实施战略管理可使企业更主动地、而不是被动地塑造自己的未来。
在制定战略之前,首先要对企业进行外部分析,在企业面临的诸多外部因素经济、文化、法律等等当中,技术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
在战略制定过程中必须考虑技术因素所带来的机会与威胁。
变革性的技术进步正在对企业发生着巨大的影响:可以极大地影响到企业的产品、服务及竞争地位,可以创造新的市场,改变企业在产业中的相对成本及竞争位置等。
当今,没有任何企业或产业可以将自己与发展中的新技术隔离开来。
企业对外部技术环境进行评价以制定战略,往往需要解决许多关键问题,例如:公司拥有的主要技术是什么?这些技术在未来可能会发生何种变化?公司在技术上的主要竞争者以往的和计划的投资内容及投资方式如何?为实现企业目前经营目标需要增加哪些新技术?公司的技术及业务组合对企业经营战略的影响如何?等等。
对这些技术环境方面的因素有了全面的认识后,企业就可制定出具有先行性、长远性的战略规划,从而为企业在市场上赢得先机打下基础。
柯达在历史上曾经积极推动机械相机到电子化傻瓜相机的发展,从而促进了胶卷、相纸市场的成长。
在电子、数码成像技术日渐成熟时,柯达又极力成为数码技术市场化的促进者。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这个技术更替时期,柯达的战略目标就是,紧紧抓住化学成像市场的最后机会,同时积极促进数码成像市场的成长。
因为在数码成像时代,整套游戏规则全变了,人们不必把胶卷送到彩扩店去,而是把数码相机接上电脑,通过互联网让柯达这样的专业服务商去处理成像问题,在自己的邮箱中或去连锁店取相片。
这一变化也反映出人的认识从蒙昧到聪明、从产品(物质)万岁到服务(非物质)万岁的转变过程。
针对这一变化,柯达的战略框架是,将那些冲印连锁店改造成依托互联网的(照相)电子商务服务站点。
柯达在将来的发展中,将面临着从产品供应商向服务供应商的角色转变。
用战略的眼光创造未来的技术
企业家进行的所有重要决策都要涉及技术问题。
在这些决策中,重要的是要能够用分析的和战略的方法进行技术规划。
从柯达的战略发展规划来看,我国企业在这方面往往是忽视的,这种忽视的后果将是灾难性的。
因此,我国企业应逐步培养这种能力,即根据经营环境尤其是技术环境制定经营战略的能力。
具体来说,企业应做好以下几点:
1.树立战略意识,突破观念障碍。
满足了营销和一般财务需求后,仅将有限的资金用于技术开发,是我国许多企业的通病,是“无战略”意识的反映,对企业发展不利。
战略管理的目标就是使企业在技术不断更新的时代能够持续而有效地适应变化。
因此,我国企业急需扭转思维方式,紧紧根随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采取那些可以利用技术优势的战略,在市场竞争中取得持久的优势。
2.企业家应具备适应信息时代的能力。
企业家要对社会的变革有深刻的洞察力、对经济发展的复杂性要有独到冷静的分析力、判断力和驾驭力,对科学技术的进步有敏锐的预见力,即信息的掌握要快,要新。
只有这样才能使企业在不断变动的因素中滚动前进,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3.企业应加大科技投入力度。
我国企业应该切实推行面向知识经济的发展战略,加强科技研究,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建立和完善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机制,提高企业研究与开发能力,使技术创新成为企业经营的经常性活动,并作为企业经营的基础来运作。
4.企业的柔性管理变得更加重要。
技术创新要靠人来完成,科技成果转化为新产品也要靠人的智慧和双手来实现,人是决定性的因素。
因此,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管理将更注重人的因素,更强调以人为中心。
通过实施各种行之有效的管理措施,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智慧和潜能,发挥人在科技创新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历史已经证明,那些没能用技术迎接未来的企业,最终将发现自己的未来受到了技术的惩罚,技术的影响范围正远远超出高技术产业。
因此,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只有加强战略意识、利用战略规划,才能应对瞬息万变的信息技术。
□
(责任编辑孔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