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师大《中国教育史》 作业 叙述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陕师大《中国教育史》作业题

叙述分析:

1、私学产生的历史条件是什么?其有何历史作用?

是由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的。

春秋战国时期的私学兴起,是中国教育史上的划时代的革命:

①它冲破了"正教合一"的枷锁,教育从政治活动中分离出来。完成了学校教育独立化的过程。

②教师不再是官吏,而成为以教育人为谋生之道的专业化的教育工作者。

③扩大了教育对象,使受教育的范围由少数贵族扩大到广大平民,教育的社会基础更为广阔。

④有利于教育经验的积累和教育理论的形成,出现了以(学记)为代表的一批教育专著。

2、请解释“有教无类”的含义

主张打破少数奴隶主贵族对文化教育的垄断,扩大受教育的对象,使那些愿意学习而在经济条件和时间上又允许的人都能入学,不论贫富、贵贱以及‚国别‛,都可有受教育的权力和机会。

3、汉代的文教政策有哪些内容?

4、《中庸》是如何概括教学过程的?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5、简介请解释《大学》中的“三纲领”、“八条目”

三纲领指“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八条目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6、介绍《颜氏家训》的主要教育思想

(1)重视儿童早期教育与环境影响;

(2)教育内容:语言、道德、立志;

(3)严与慈相结合,切忌偏宠。

7、唐朝教育制度发展有何体现?

8、阐析孔子在中国教育史上的重大贡献

(1)首创私学,实行“有教无类”的教育方针,扩大教育对象的范围,促进文化学术的下移;

(2)他提出教育在社会发展和个体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强调要重视教育;

(3)他提倡“学而优则仕”,为封建官僚的政治体制准备了条件;

(4)他重视古代文化的继承和整理,进行了教材建设,奠定了后世儒家经典教育体系的基础;

(5)他总结了教育实践经验,提出了许多教育教学原则方法,揭示了许多教育教学规律。

总之,孔子的教育思想产生了重要的历史影响,为中国古代教育奠定了理论基础,是中华民族珍

贵的教育遗产。

9、简述朱熹的“朱子读书法”,它对今天有何启示?

答:“朱子读书法”是由元代程端礼整理归纳的北宋教育家朱熹有关读书的经验及方法。共有六条:(1)循序渐进,即按篇章的顺序依次阅读;

(2)熟读精思,即对正文及有关注解要熟读成诵,并反复回味,认真思考,理解其真谛;

(3)虚心涵泳,即读书不可先抱有成见、先入为主,要不抱偏见,认真取舍;

(4)切已体察,即要结合自己的实际,反省自我;

(5)着紧用力,即学习不可松懈,应抓紧时间,振作精神,努力上进;

(6)居敬持志,即要抱有远大的志向,消除一切浮躁的心态和杂念。

启示:朱子读书法是朱熹自己长期读书经验以及对前人读书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比较集中的反映了我国古代对于读书方法研究的成果。其中的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永、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等思想都是在读书治学中必须注意的问题,曾在历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在今天对我们也有借鉴作用。

10、书院兴起的历史原因是什么?

书院是中国古代特有的教育组织形式,它以私人创办和组织为主,将图书的收藏、校对,教学与研究合为一体,是相对独立于官学之外的民间性学术研究和教育机构。

始于唐代,宋代繁荣兴旺。

(1)宋初官学长期处于低迷不振的状态;

(2)北宋科举取士规模日益扩大促进了书院的发展;

(3)朝廷崇尚儒术,鼓励民间办学;

(4)佛教禅林的影响;

(5)雕版印刷术的普及及应用。

11、何谓“三舍法”?主要内容如何?

就是太学教学与升补制度。将太学生分为外舍、内舍、上舍三部分。初入学者为外舍,经过学习,考试成绩优良者升入内舍,内舍生成绩优良者升为上舍,上舍生考试成绩优良者可直接任官。对学生的考察和选拔力求做到将平时行艺和考试成绩相结合,学行优劣与他们的任职使用相结合,这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太学教学质量。

即用学校教育取代科举考试。“三舍法”,是把太学分为外舍、内舍、上舍三等,外舍2000人,内舍300人,上舍100人。官员子弟可以免考试即时入学,而平民子弟需经考试合格入学。“上等以官,中等免礼部试,下等免解”,后来地方官学也推行此法,反映了班级教学的特色。这一改革措施,

事实上将太学变成了科举的一个层次,学校彻底变成了选官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

12、简述科举制的废除经过及其历史意义

废除经过:科举制度一直是清末影响新式学堂发展的重大障碍,所以在制定学制的同时,就开始了如何让处置科举考试的讨论。1898年百日维新中已出台了设立经济特科,取消八股考试的措施,但戊戌政变后一笔勾销。1901年拟行新政后,又重新确认了这两项改革措施,与此同时,一些官僚和封疆大吏则提出了更进一步的请求,并说明暂时保留科举考试只是“稍宽停罢场屋试士之期,……”寓示科举将最终废除。1903年3月,张之洞、袁世凯上书疾呼废科举,要求确定废科举的最后期限、具体步骤和时间表,并提出按科递减的方案。1904年1月13日与《奏定学堂章程》同时奏呈,获得照准。按此方案,科举期于10年后停止。时隔两年,袁世凯、张之洞等各省督抚会奏立停科举以广学校。迫于形势,光绪帝于1905年9月2日宣告了自隋代起实行了1300年之久的科举考试制度终结。

意义:总之,科举制与生俱来的弊端随着封建专制政治的日趋腐朽,表现出了无法医治的严重弊病,使科举制越来越腐败,最终成为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科举从议到废,仅用了两年左右的时间,有力地配合了学制颁布后兴学政策的落实,出现了中国近代史上难得的兴办新学的热潮。

至1909年,办学业绩已斐然客观,各级各类新式学堂的数量已达5万多所,京师外在校生超过160万人。

13、书院在历史上兴起的原因是什么?

(1)官学衰落,士人失学。这是书院产生的直接原因;

(2)北宋科举取士规模日益扩大促进了书院的发展;

(3)朝廷崇尚儒术,鼓励民间办学;

(4)佛教禅林的影响;

(5)雕版印刷术的普及及应用。

14、宋代“重文”文教政策有何体现?

①重视科举,不断增大科举录取名额,不断提高及第后的政治待遇,极力提高知识分子的地

位。

②多次兴学,打破严格的门阀限制,扩大教育对象的范围。庆历兴学(苏湖教法)、熙宁-

元丰兴学(三舍法)、崇宁兴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