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老照片】一百多年前的津城影像
八国联军攻陷天津老照片
⼋国联军攻陷天津⽼照⽚
1900年7⽉13⽇凌晨,⼋国联军分两路向天津城内发起总攻,7⽉14⽇天津陷落。
这是⼀组2011年国外⽹站更新的照⽚,真实地记录了⼋国联军在京津地区的军事⾏动和当时的社会风貌。
天津总督衙门临时政府所在地
天津总督衙门内景
天津⼋国联军 1900
天津⼋国联军 1900
天津⼋国联军 1900
街上的⼋国联军 1900
天津⼋国联军 1900
天津⼋国联军 1900
天津⼋国联军的骑兵 1900
天津⼋国联军的营地 1900
天津⼋国联军攻城期间从军舰上拆迁来的⼤炮在城外炮击城区 1900
天津⼋国联军攻城期间炮击破坏的城区建筑物 1900
天津⼋国联军攻城期间英国俱乐部(医院)外的路障 1900
英军破坏的南门城墙 1900
天津⼋国联军攻城之后美军把守南门 1900
天津⼋国联军攻占南门后所见到的中国营垒残留的弹夹和空酒瓶等 1900
天津⼋国联军后勤部队离津赴京 1900
天津⼋国联军前⾯的中国乐队 1900
天津⼋国联军统帅⽡德西 1900
英军正在运输四英⼨的舰炮,⾃⾏车竟然出现在战场。
天津,⽇本兵将义和团俘虏押赴刑场。
俄军的马车运输部队。
封号严重,扫码加友,以备时需。
老照片,清末的天津城,带你看百年前的天津卫
老照片,清末的天津城,带你看百年前的天津卫天津东临渤海,北依燕山,海河绕城而过,在清朝的时候这里是直隶总督的驻地。
在1860年被开放为通商口岸后,天津成为中国北方开放的前沿和近代洋务运动的基地。
通过一组清末老照片,带大家去看那时的天津,带大家看天津那段历史。
图为天津大红桥周边景象。
图中的这座桥是铁桥,之前这里的桥为木制桥,在1888年(清光绪十四年)改成了铁桥。
大家看这桥的形状是不是很像彩虹啊,在当时这座桥也被称“虹桥”。
该桥的坡度很大,在桥的两头看不到对面的人。
不过这铁桥在1924年被洪水冲垮了,如今的大红桥是后建的,天津市红桥区的名字就由来于这座桥。
图为远眺大沽口炮台。
大沽口即白河口,这里是天津和北京的门户,为重要的军事要塞。
当时清朝在河的南、北两岸修筑威、镇、海、门、高5座大炮台和20多座小炮台,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清军在此三次抗击英法联军的侵略。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天津,第四次攻击大沽口,大沽口炮台再次沦陷。
图为1900年天津南门的一段城墙。
城墙已经破损严重了,这是当时八国联军入侵天津炮火所毁。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天津,占领天津后成立都统衙门。
都统衙门下令拆除天津的城墙,并不许再修建。
保卫了天津城400多年的城墙就在1900年都被拆除了,天津成为中国第一座失去城墙的城市。
图为海光寺和机器制造局西局,右边的亭子是海光寺大钟。
海光寺始建于1705年(清康熙四十四年),在当时也是天津的名刹。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在1858年(清咸丰八年),清朝在英国、法国、俄国、美国的胁迫下在海光寺正殿签订了不平等条约《天津条约》。
1860年英法联军再次攻占天津,他们占据了海光寺,在这里扎营,直到1861年才撤出。
在1867年9月,清朝在海光寺动工兴建西局(亦称南局),这里是军火机器总局的一个分局。
图为天津金华桥。
这里之前是一座浮桥,1888年(清光绪十四年)在李鸿章的主持下改建铁桥。
这是天津第一座悬臂式可开启式的西式铁浮桥,当地人俗称老铁桥。
天津旧照,哏都儿的商业不止滨江道,金店一条街了解一下
天津旧照,哏都儿的商业不止滨江道,金店一条街了解一下这是一帧清末的老照片,画面中天津城东北角热闹熙攘,那气派的西式高楼就是官银号。
它设立于1902年,为天津第一个官办金融机构。
也是中国第二家官办金融机构。
老天津人对官银号一往深情,《天津地理买卖杂字》就有“官银号、商务会、准备银行国币兑”之说,官银号的地名也一直沿袭至今。
平和洋行是较早在华开设的英国洋行,总部设在上海,后在天津、汉口设分行,主要从事打包业。
从19世纪到20世纪发展很快,当时天津出口的棉花、纱布、皮革及土特产品和进口的面粉、机械五金设备等数量巨大,这些商品的打包和仓储几乎为平和洋行所垄断。
这幅照片拍摄于上世纪即是该洋行在天津的分行,位于现大沽路与烟台道交口一带。
老城北门里曾是金店一条街。
请看这幅七八十年前老照片,守着北门东侧,正阳金店的圆亭式塔楼挺显眼:“正阳”的西边,凤祥金店的招牌也不小,店名还写到高高山墙上。
金店还有三益金店、世华金店、同丰金店、华昌金店。
一个挨着一个的金店,加上那些大事声张的金店招牌,使得北门里闪金烁银,一派珠光宝气,正应了那句话:“贵东门,金北门。
”上世纪40年代中央银行凭借发行钞票的特权,肆意增加钞票的发行量,使物价飞腾上涨,货币贬值,而银元(俗称“大头”)却相对稳定,人们都愿意把纸币换成银元,银行里可以兑换,街头上也有兑换的,比银行还便宜些。
解放初期在西马路上就有兑换的。
天津西南角早年是老城西部商店最密集的地带。
这块不大的地方集中了旅馆、糕点、鲜果、茶叶、中西药、五金等众多商家。
这张拍于1939年天津大水时的照片,依稀可见天一香等商店的字号,从前的街道已变成河道,往来的船只很多。
历史上,海河又称“白河”或“沽河”,老龙头一带与英租界、法租界近如唇齿,航运、物流、仓储最为繁盛,开滦矿务局、亚细亚火油公司等皆在此地设有码头。
这幅照片拍摄与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初。
图上的外商巨轮冒着浓烟、开足马力离开此地码头,驶向前方顺流出海。
老照片:几十张照片记录老天津1870-1946年的生活瞬间
1921年,拆除同年重建后的老城中心鼓楼,建国初期拆除。现在的鼓楼为2001年建成。
1923年,天津,路边理发。
民国,天津东站。
1920年代,天津,意大利风情街马可波罗广场的罗马柱。这里不少小洋楼里住的都是中国近代史中的风云人物。
1920年代,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津,泰安道旧影。
1920年代初,天津东站第一站台(国际站台)接发由“满铁”转运经奉天驿(今沈阳站)开往北京的一列国际列车。
1900年,天津,金汤桥。坐落于海河之上,连接奥匈帝国租界与其他地方的通道。通过大型船舶时,中央可开启供船只通过。
1901年,天津,美国第六骑兵俘虏的义和团囚犯。
1902年10月1日,英军在老龙头车站(今天津站)降下英国国旗。
1902年10月1日,由英军占据的京榆铁路移交仪式在老龙头车站举行。
京榆铁路是指由北京至山海关的一段铁路的旧称,1900年,八国联军占据京榆铁路。
建于1903年的天津北站是津浦线、京山线交会处,也是津浦线的起点站。
时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的袁世凯为摆脱老龙头火车站(今天津站)的租界管制而建天津北站。
天津,营口道与南京路交界处。照片大约拍摄于1936年。
1936年,天津码头,日本人装运走私和经济掠夺来的棉花。方大曾/摄。
1937年,日军占领天津火车站后欢呼。
1937年,在天津市街道上,一名日本兵展示受伤士兵的头盔。
1937年,日本士兵在中国天津街头。
1939年,天津,西开教堂前水灾场景。
1946年,天津,美国海军陆战队收养的中国孤儿。
民国时期,天津,压岁钱。
1900年,天津,战后,法租界被战争毁坏的建筑。
1900年,天津火车站附近,被八国联军毁坏的房屋。
100多张天津老照片告诉你一个百年的天津,看过50张以上算真土著
100多张天津老照片告诉你一个百年的天津,看过50张以上算真土著那时候的意大利风情街还不是景区,其中不少小洋楼里住的都是中国近代史中的风云人物。
图中是马可波罗广场的罗马柱。
上世纪二十年代的意式风情街那时候,大胡同人来人往,一辆辆黄包车驶过大街小巷,两旁的商铺热闹非凡。
大胡同没有现在的华丽丽,但是宽敞,行人不多,有味道的建筑伫立两侧,没有花里胡俏,让人赏心悦目。
上世纪二十年代的南市大街那时候,一眼望过去,就能看到一千多米的地方。
上世纪二十年代的英界中街上世纪二十年代的日界旭街当年的南京路马路如此宽敞,如今成为天津最热闹、车流量最大的一条路。
百年前的营口道与南京路交界当年的西开教堂还没有现在的人来人往,前面是一片洼地,现在这里已经繁华不已。
100年前的西开天主教堂民国时的五大道为了保证居住环境,限制商业设施的存在,这也促成了东北侧的小白楼以及西北侧的黄家花园两个商业中心。
五大道旧景那时候,利顺德还算是天津的的地标建筑,现在,它更成为了无数老天津人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天津的传统老建筑!上世纪二十年代的利顺德民国时期的小白楼也是非常繁华的商业圈之一,至今依旧如此。
小白楼音乐厅上世纪三十年代属于英租界,英国修的马路纵横交通便利,使黄家花园周围成为闻名遐迩的新商业繁华区。
黄家花园解放路分为北段和南段,民国时期的解放南路属于德国租界,是租界内最长的一条路,也叫威廉街。
当时德国总领事馆、司令官邸和德国俱乐部等都在这条路上。
德租界威廉街解放北路分为两段:解放桥至营口道一段属于法租界,称为大法国路;营口道至徐州道一段属于英租界,称为维多利亚道。
1925年的维多利亚道当时的解放北路被称为'东方华尔街',拥有来自世界各国的银行。
如今也是天津的金融街。
1896建成的华俄道胜银行(今解放北路的中国银行外汇部)解放路周围的利顺德大饭店,是1863年由英国传教士殷德森主持建造的,也是外国人在津开设最早的一家豪华饭店,如今仍是天津高端酒店之一。
【老照片】1238-天津老照片(组图)
【老照片】1238-天津老照片(组图) 1952年兴建的中山门工人新村1953年兴建的马场道职工宿舍大楼1951年7月1日天津市无轨电车运营无轨电车车库工人们正在装配无轨电车解放前南开蓄水池的原貌50年代扩建的自动化净水设备50年代海河右岸护岸50年代海河左岸护岸金钟河系统下水道施工照片50年代初子牙河与南运河汇流处护岸50年代初兴建的介园水厂混凝池民国国际运动会开幕英维多利亚道上1922年建成的汇丰银行营业大楼(今解放北路86号)和1926年建成的日本横滨营业大楼(今中国银行天津分行)1921年建成的美花旗银行天津分行营业大楼(今解放南路中国农业银行天津分行)意租界大马路(建国道)意国领事馆旧意租界大马路(建国道)上的比商天津电车电灯公司意国公议局(现河北区建国道)意国医院(现第一医院)英租界英驻津总领事官邸,位于马场道与咪哆士道(今浙江路与泰安道拐角处)天津东站(老龙头)1913年津浦铁路通车后,依此建成的天津西站英国工部局(现市政府所在地)维多利亚俱乐部(现市人大办公楼)英租界内的赛马俱乐部、高尔夫俱乐部法国工部局(现解放北路市粮食局)1911年落成的德国领事馆(解放北路与浦口道交口)1907年建成的康科迪亚俱乐部(解放南路与蚌埠道交口)意大利公议局(现河北区建国道)比利时商办仪品地产放款公司德国租界中街(今解放南路)上的蛱蝶大楼法租界法公议局门前的克雷孟梭广场,左侧建筑物为1932年建成的法公议局大楼(今承德道天津儿童图书馆)位于南市的玉清池澡堂50年代建成的金钟河大街旧时的东马路50年代建成的京塘公路50年代建成的解放南路1930年的大沽南路20世纪初期南市宫北大街旧时老官银号街景旧时的和平路与滨江道街景20世纪初期南市平安大街旧时南市慎益大街旧时天津大胡同一带街景民国初年大胡同商业街盛锡福帽庄的门前街景清末天津街貌清末时期的鼓楼原蔡家花园一角(今二五四医院)维多利亚公园(今和平区解放北路与泰安道交口的市政府花园处)1655年荷兰大使馆官员速写的炮台老官银号一带街景20年代海河中用来运输、捕鱼的木船天津卫的城墙根(现已不存在)英租界内的天主教堂昔日海河上漕运的景象旧时的三不管市场1858年重修位于宁河芦台镇的天尊阁1634年建于杨柳青的文昌阁1877年重修的位于蓟县鼓楼北大街的鲁班庙建于1913-1925年位于南开区南丰路的李纯祠堂建于1703年位于旧城西北角的清真大寺礼拜殿建于1436年位于老城东门的文庙建于1916年位于南京路与滨江道处的老西开教堂建于1903年位于泰安道与浙江路处的诸圣堂五十年代修建的京津桥五十年代修建的北洋桥五十年代建成的八纬南路解放前的墙子河原貌金钟河的旧貌五十年代兴建的第二工人文化宫五十年代修建的海河公园五十年代建成的海河浮桥(刘庄浮桥) 五十年代建成的狮子林桥1897年的天津城图。
天津老照片,你的童年里都有哪些~~~
天津老照片,你的童年里都有哪些~~~ 天津卫的记忆:
咱天津人过去烙饼用的:炙炉
英国菜市:大沽路副食品商场
张园:原来的晚报社,孙中山在津下榻于此
陕西路
南市
100年前的承德道,此建筑解放后做过市图书馆
100年前的西开天主教堂
天津人包饺子(改革开放初期)
蒙古路与万全道交界
七十年代知青下乡亲友送行
建国初期的百货大楼
抓革命,促生产
天津医药站
公安医院旧址
80年前的赤峰道营口道与南京路交界
老天津东站
中心广场的检阅台(已拆除)
民国时的小白楼,两老外走路的地方是老音乐厅门口
民国时的小白楼二,挂旗子的是现在的起士林餐厅,对转角原来是新华书店
百货公司售货员,挂着的是包捆商品的纸绳。
南市二
欲说当年好困惑
烙饼了
天津计划经济时期有代表性的粮店
买早点,锅里不是豆浆就是豆腐脑,锅盖上的东西是一种油炸食品:果蓖
老巷、枯藤、破屋(位于河北大街)
不太遥远的昨天
老天津人都认识的煤球筐
横跨墙子河的鞍山桥。
该建筑现仍存在,门前的小道是老南京路
从哈密道这边看鞍山桥。
斜坡楼梯位置即为现在电报大楼的位置。
有恍如隔世的感觉吧?
生炉子
南门里大街
还看得出来吗?这可是贵州路,远处影影绰绰的是法国教堂。
那时马路没几辆汽车。
天津老照片,你的童年记忆里都有哪些。
(40-49)天津老照片(韩_)(10[1].4.18)
獨山路 獨山橋
1937年洪水
滨江道 北辰饭店
滨江道 陕西路口
这几张北辰饭店门口游行的照片,是解放 前的,因为挂的国民党旗。从左起依次是 迓福食品店,皮鞋店,小吕宋服装店,北 辰饭店门,大元兴食品店,迪明文具店, 委托行(后来黄了,也成迪明了)。到了 六十年代除了迪明还有,其他好像是饮食 服务公司,再后来是三轮车合作社。
(滨 一江 九道 六辽 九宁 年路 拆口 除 )绿 牌 有 轨 电 车
耀华学校 之礼堂南京路口
山西路耀华里 现已拆除扩建为耀华学校校区
南京路 赤峰道 营口道交叉口 (赤峰道一侧现在是伊势丹商厦)
天 津 一 中
解放前天津一中旧址曾是英国驻屯军 兵营,这两张照片是20世纪30年代的
【每天老照片】-1万-4323-1900年天津老照片看第一代大红桥金华桥及鼓楼
【每天老照片】-1万-4323-1900年天津老照片看第一代大红
桥金华桥及鼓楼
今晚在分享一组1900年代的天津老照片。
本组照片收录了清末时期天津多个知名建筑,如城门、北洋器械局,初期的日租界,水师营炮塔(黑炮台),更难能可贵的是有第一代大红桥、金华桥及鼓楼的影像。
这些曾经的存在早已成为历史的碎影,只有通过老照片我们才得以见识到他们往日的身影。
一起来看吧。
天津第一代鼓楼
北洋机器局(东局)
拍摄地点不详
天津大营门
天津第一代大红桥
天津第一代大红桥
天津第一代金华桥
天津第一代日本领事馆(利顺德饭店斜对面)
天津海光门
海光寺(北洋机器局西局)
天津老城里
天津老城里
天津日租界日出学馆(万全道小学前身)
水师营炮塔(黑炮台)瞭望塔
水师营炮塔(黑炮台)瞭望塔
天津南门
天津望海楼教堂及黑炮台
疑似天津总督衙门
你认为120年前天津如何那?。
津市古老珍贵老照片,你还能记得吗?
津市古老珍贵老照片,你还能记得吗?前言:笔者心目中的津市,应该是一直留存于心底记忆中的1980年前后,那时候的津市繁华,人多,到处都充满了生机。
许多同学的祖辈都是外乡人,来自很多其他省市。
津市历史悠久,是孟姜女的家乡、车胤的故里。
“孟姜女哭长城”、“囊萤夜读”的故事更是流传千古,家喻户晓。
津市是十三省移民之地,博采众长,包容并蓄的饮食文化一直是津城人民津津乐道,引以为豪的津市移民码头文化。
津市移民文化的典型建筑物,各地的宫庙早已荡然无存,“三步一宫,五步一桥”的独特水乡城市格局也早已被掩埋在地下。
在一些地方收集了些津市的老照片,只能当做心中的念想,分享给爱家的津市人民浏览,以表留恋。
从1943年红色工厂新华工厂开始说起(已拆)原来的绸庄(目前还在)津市的人民电影院(已拆)革命工厂新华工厂(已拆)九码头棉纺仓库(已拆)六一路上的寿服店(现还在)津市合作社(集体企业的标志)老的华华糕点(还在)1990年津市澧水大桥的照片棉纺接待贵宾的东圆宾馆(老的拆,有新的)1990年的大桥(右边黄姑山)老生产街(通往老汽车站的路)已拆老车站(湖南较早的车站之一)原武装部(此照片应该在1980年左右)这里应该在大码头附近(此照片估计1975年)现在的后湖东边,估计在1985年,后来大桥建于此在建中的津市大桥应该是品元宫路1975津市师范在1993年搬离津市在长沙开校此照片应该是在1965年,那时候的津市高楼林立,其他周边的县城都只算农村1975年的盐矿码头1975年的澧水横渡庆祝什么那时候没有大桥,两个汽渡接送两岸的人们日夜忙个不停1985年左右的南苑宾馆此照片应该是照于2010年左右的大码头下面100米津市目前留存的道观中武当1955年的津市码头,船只多如牛毛1985年的津市澹津公园,游船,过山车,碰碰车,动物园已经齐备,周边的县市节日全家来游玩之地。
1986年的现在好润佳十字路口1985年的龙舟赛当年的斑马蚊香津市一共有三个分厂,是省优部优产品。
老照片里的天津,看这座古城的时代记忆
老照片里的天津,看这座古城的时代记忆这是一组天津的老照片,记录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天津的社会百态。
通过这组老照片,带大家重回那个时代,去逛逛那时的天津。
天津,简称“津”,别称津沽、津门。
这里东临渤海,是海河五大支流南运河、子牙河、大清河、永定河、北运河的汇合处和入海口,素有“九河下梢”“河海要冲”之称。
天津自古因漕运而兴起,隋朝修建京杭大运河后,在南运河和北运河的交汇处(如今金刚桥三岔河口),史称三会海口,是天津最早的发祥地。
到了唐朝中叶以后,天津成为南方粮、绸北运的水陆码头。
天津名字的由来有多种说法,有一种说法和明成祖朱棣有关。
明朝燕王朱棣为了与朱允炆争夺皇帝,发动了“靖难之役”。
1399年,朱棣率军南下,从海津镇三岔口渡河袭取沧州,于1402年攻入都城南京,夺得皇位。
朱棣做了皇帝后,对他经过的三岔河口十分赞赏,认为这是块风水宝地,叫群臣献名。
最后选中“天津”二字,意为:天子渡津之地,天津由此得名。
朱棣对这块风水宝地尤为重视,他把这里作为军事要地,在这里开始筑城设卫,当时称天津卫。
1404年(明永乐二年),这里正式筑城,这也是中国古代唯一有确切建城时间记录的城市。
从明永乐二年(1404年),天津正式筑城设卫算起,天津建城已经有600多年了。
在这600多年里,天津经历了开埠的繁荣,经历了九国租界,这里经历了一系列的社会变革。
这里曾是中国北方开放的前沿城市,这里曾是近代洋务运动的基地。
铁路、电报、邮政、近代教育等,这里均开全国之先河。
这里曾是中国第二大工商业城市和中国北方最大的金融商贸中心。
这里曾是最辉煌的北方城市,如今天津是一座经常被忽略的城市。
天津老城里,再也回不去了!
天津老城里,再也回不去了!昔时城墙变通路往日繁华如云烟老城里是天津文化的发祥地,是天津人的根,每一个天津人都对“老城里”有着非比寻常的感情。
如果你想探寻这座城的来历,如果你想感受这座城的厚重,如果你想回味这座城的辉煌,如果你想记住这座城的屈辱,如果你想见识旧时的深宅大院,如果你想怀念儿时的市井烟火。
天津老城里的每一寸土地,都是最生动的解说。
(图片来源于@lao92000)不论天津老城里是古旧的,还是崭新的,它都用未曾改变的格局和气质,牵动着整座城市的情怀与回忆。
1老城没有墙别看天津建卫史只有600多年,其实它是个实打实的古城。
不论是隋唐的“三会海口”,还是金代的“直沽寨”,还是元朝的“海津镇”,天津因水运而兴盛,逐渐发展为漕粮、军事重地,也使得各地富豪商贾陆续云集天津老城里。
(图片来自老城忆看)按照古代城郭的建设逻辑,为了防止野兽侵扰居住地,也为了防御敌人的进攻和控制人口,这城墙不仅要建,还要足够的宽阔结实。
那么,为什么如今西安等地的古城墙可以成为地标性景点,而天津的城墙却不见踪影呢?其实,天津真的有过城墙,而且我们至今还能看到城墙的“影子”。
明代永乐二年(1404年),天津设卫筑城,自此正式开启“天津卫”历史。
这个时期的天津就已经有城墙了,不过还只是土墙。
从高空俯视,城区为长方形,东西长、南北短,所以当时天津也被叫做“算盘城”。
(图片来自老城忆看)明弘治六年(1493年),天津重修城墙,在土墙外用砖石包砌,并且重建了四门城楼,分别提名为:“镇东”、“定南”、“安西”、“拱北”。
由于北门直通京城,所以“拱北”最为壮观。
于是,便有了“先有大直沽盐粮兵屯,后有天津卫干戈拱北”的说法。
后来到了雍正年间(1725年),海河洪灾致使城墙坍塌损毁,长芦盐运使莽鹄立请盐商安尚义、安岐父子捐巨款重修天津城。
重建后的天津城墙周长9.3里,降低城墙高为2.4丈,加宽城墙基座厚度为3.2丈,增强了抗洪、防御能力,为了表彰安氏父子,“卫安”被写在了西门匾额上。
一组老照片,带你穿越到清朝末年的天津,动荡年代的历史缩影!
一组老照片,带你穿越到清朝末年的天津,动荡年代的历史缩
影!
天津,意为天子经过的渡口,是中国四大直辖市之一,也是中国北方最大的开放城市和工商业城市。
天津自古因漕运而兴起,明永乐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1404年12月23日)正式筑城,是中国古代唯一有确切建城时间记录的城市。
历经600多年,造就了天津中西合璧、
古今兼容的独特城市风貌。
本组老照片拍摄于清朝末年的天津,再现了那个动荡年代的历史缩影。
图为当时天津一处破旧的古城门,路上好多行人,他们衣衫褴褛。
图为街边卖菜的小贩,这点和现在好像,不过那时应该不用担心有城管。
图为众多工人正在把货物装袋的工作现场。
图为一处精美古建筑前的清朝人,他们的辫子清晰可见。
图为骑着高头大马来视察的清朝官员,不知道当时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
图为清朝末年天津一条非常热闹的街道,远处是古城门。
图为拉黄包车的车夫经过一座牌坊。
图为冬天雪后的天津。
图为当时的新军军官和他夫人的留影。
1860年至1945年期间,英国、法国、美国、德国、意大利、俄国、日本、奥匈帝国和比利时等国,通过签订不平等条约和协议在中国天津老城东南相继设立的拥有行政自治权和治外法权的租借地。
1860年,英国首先在天津设立租界,最高峰时有9个国家在天津设立租界。
同时,天津也是中国最早收回租界的城市之一。
图为当时外国列强的办公地点。
【老照片】1285-天津老照片(解放前)
【老照片】1285-天津老照片(解放前)
1947年美国撤离在华美军,美陆战一师由北京撤往塘沽的军列在天津站受到天津中学生的欢送。
照片中女学生的鞋让很多人眼前一亮,和现在街上女孩穿的几乎一样。
有人说是匡威,有人说是回力。
天津卫有句老话:过了金华桥就是大胡同。
照片中的桥就是金华桥(二代),桥的另一端就是河北大胡同,这个“河北”不是今天的河北区,而是南运河(故道)以北,就是今天的金钢桥南端的大胡同。
随着海河的裁弯取直这一段的南运河被填埋,金华桥被移到北大关,“过了金华桥就是大胡同”这句话成了历史。
清末天津齐刘海少女
945年9月5日,一架由美太平洋舰队“勇猛"号(Intrepid 也译:无畏)”航空母舰(CV11,埃塞克斯级)上起飞的,隶属于VB10轰炸机中队的寇蒂斯SB2C-5 “地狱俯冲者”式俯冲轰炸机,飞临天津市区上空。
下面的城市面貌让人吃惊,很难想到这是天津,太欧洲了。
天津法租界航拍照片。
照片中除了克雷孟梭广场的法国公议局尚未建成外,天津法租界已具相当规模。
而现在照片中的建筑75%消失了
20世纪30年代初期,一张由渤海大楼上拍摄的天津法租界照片,照片中近处的街道是巴斯德路(赤峰道),那时的天津犹如欧洲城市一般
天津原法租界法国公园(今中心公园)
驻天津的美军兵营,今天津医科大学东院。
照片中的部队美国陆军第15步兵团在天津驻扎20余年,很好的维护了天津及周边地区的治安,此外有多位二战中著名的美军将领曾在天津服役,他们有:马歇尔、史迪威、李奇微、沃克、萨瑟兰、麦克鲁尔、包德瑞、魏德迈等!。
一组不太老的天津老照片,寻找记忆中的天津
一组不太老的天津老照片,寻找记忆中的天津原照片注明是1954年时的狮子林桥,当时桥栏杆还比较普通,没有狮子。
这也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狮子林桥,解放牌大卡车是那个时代的标志。
这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狮子林桥,此时还没有提升改造。
八、九十年代的狮子林桥下还有大龙的雕塑,有时还喷水呢!这应该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的解放桥,“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标语显示出时代特征。
这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金刚桥,当时还没有改造成现在双层的样子。
俯瞰金刚桥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三岔口地区,引滦入津工程纪念园正在建设中。
这张照片也是三岔口地区,比上图略晚,因为引滦入津工程纪念园已经建好了。
引滦入津工程纪念园。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金汤桥,解放天津时东西两路解放军会师之地。
如今也被提升,改造成观光桥了。
北开渡口,位于三岔口附近,是天津最后一个百年渡口,于2007年拆除。
这张拍摄于2000年的照片记录了它沧桑的身影。
海河上曾经的渡轮,是供渡河用的交通工具,不是现在那种供游览用的游船,记得那时票价是2分钱。
此地应该是河北大街与老城里交界之处,时间是上世纪八十年代。
河北大街。
官银号商场大约位置在今天东北角一带。
与上图时间不同,估计大约都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
南影棋牌室是个很有名的地方,网上能搜到,大约位置在南开区二纬路南开公园附近,不知是否现存。
如照片所标注的,这里是南开区靶档道破烂市,今长江道附近。
破烂市其实就是旧物市场。
此地应该是南京路与鞍山道交口,路边是老的地铁站。
此地应该是南市地区,街面上的黄大发显示时间应该是上世纪九十年代。
满街的黄大发,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标志。
南马路,过去是五金一条街。
大概是东马路一带。
这里是东北角附近,右侧建筑为著名的四面钟。
此为东南角一带,上世纪九十年代。
墙上贴着的煤饼子,看着很能勾起童年的回忆。
【每天老照片】-1万-4315-1930年代天津老照片80多年前的天津航拍风貌
【每天老照片】-1万-4315-1930年代天津老照片80多年前
的天津航拍风貌
1930年代天津老照片,本组照片为1930年代的天津航拍照,让我们通过这个难得的视角,一览80多年前的天津风貌。
天津西开教堂
教堂始位于天津和平区滨江道独山路,1916年由法国传教士杜保禄(Paul-Marie Dumond)主持修建。
天津丽思卡尔顿酒店
该地原为英租界工部局大楼(戈登堂);始建于1890年,坐落于当时天津英租界的维多利亚道(今和平区解放北路)。
天津中心公园
公园位于和平区市中心地带,环状花园路将其围在中间。
始建于1917年,1922年完工,当时称为法国花园。
图片中右侧为中山路,右偏上为金钢花园。
花园前身为1875年李鸿章为筹办北洋海军而建立的海防公所。
1928年成为天津市政府驻地。
1937年7月,遭日本飞机轰炸成为废墟。
天津八一礼堂
原名叫大和公园始建于1904年,位于现在鞍山道和新华路的交口
处西北角。
天津河东区海河沿岸
天津俄租界分西区与东区,俄租界西区位于今天的河北区,俄租界东区位于今天的河东区。
中原公司(今百货大楼)楼顶拍摄,可以看到西开教堂、张园。
天津和平区海河沿岸,图中高层建筑为原百货大楼。
天津金钢桥
该桥坐落在中山路南端、横跨海河之上。
英国档案馆:清末的天津城是啥样?洋人、火车、轮船随处可见
英国档案馆:清末的天津城是啥样?洋人、火车、轮船随处可见
3 1900年,天津。法租界的一幢旅馆。门口有很多等客津。衙门门口,一个带着枷锁的犯人和看守他的官兵。.jpg
5 1901-1902年,天津。天津火车站月台上的人们,一辆火车停靠在站台,天桥上也站着很多人。.jpg
6 1900年,天津。坐在轿子里的政府官员和抬轿子的人。.jpg
7 1901-1902年,天津。衙门门口的守卫士兵和马夫。.jpg
8 1900年,天津。海河边一艘轮船上一个挎着手枪的男孩。.jpg
9 1901-1902年,天津。在海河中行驶的轮船上的乘客们。.jpg
清末津门老照片:130多年前天津人的服饰和精神状态(1890年)
清末津门老照片:130多年前天津人的服饰和精神状态(1890年)今日与大家分享一组晚清时代的老照片,由美国人罗明希区柯克拍摄,1890年左右,他到过北京,天津,上海,芝罘,广州,摄影作品。
这套摄影作品于天津,除少数几幅描绘天津城市的街景及码头外,其余均以人物画像为主。
这些图片的品质非常好,能够让我们对130多年以前的天津人的衣着和心态有一个更加直观的认识。
1890年冬天,天津大街上,一间大厅的墙壁上摆着几个小摊,有几个赶牛车的人在上面歇息。
前景的道路上放着他们的行李。
一位身穿华服的女子正捧着一本厚厚的书籍站在院子里,她的指甲很长,说明她不需要工作,也不需要工作。
从侧面观察,可以看出她的发式更为完整,其发式酷似喜鹊的尾巴,因此得名“鹊尾头”,在当时满族和汉族妇女中十分流行。
一位年轻的旗人少女,扎着旗髻,身穿旗袍,脚上穿着一双靴子,手中握着一块香帕。
虽然穿的很是华贵,但是太过臃肿,没有任何美感。
两位旗人女子的合照,之前的照片里就有一个,从衣着上来看,应该是一对主仆。
摄像师把摄像机对准了一个汉族女孩,她一只手握着手绢,另一只手撑在桌子上,从她的一个小举动就可以看出她在做什么。
罗明希区柯克至少拍了四张这位女士的照片。
这是一张女人的侧脸,宽大的上衣衬托得淋漓尽致,和旗人女人最大的区别就是她的脚和鞋子。
少女裹着一双小脚,那可是当时无数少女的梦想。
其实,这么小的一只脚会让她的生活变得很不方便,所以当她站起来的时候,她总是用一只手撑着桌子。
这张照片上的汉人女人长得还不错,脸上抹着淡淡的红晕,身上还带着一丝婴儿肥,穿着一身得体的衣服。
一看就是出身名门。
院子里站着一个年轻人,他穿着一件长袍,一顶帽子,一只长长的袖子,一只手撑着一把遮阳伞。
在那个时代,雨伞以其轻巧、实用而深受人们的喜爱。
一位天津巡警,穿着“制服”,头上戴着帽子,手中拿着一根警棍,袖子也很长。
看他的样子,真不敢相信他有能力在关键时刻制服歹徒。
一个扛着重担的理发师,在他的肩上放着一个铜锅和一个炉灶,在他的身后,摆着一个板凳和一个工具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津老照片】一百多年前的津城影像
“照片选自日本1909年出版的《北清大观》,此书为“庚子事变”后日本占领军所出纪念册,内容包括日本军队图片及北京、天津等地风景名胜、民俗图片等,拍摄时间距今已有百年以上。
所谓“北清事变”,是日本人的叫法——准确的说,这是清末时期(1900年),八国联军侵略中国时、日本侵略军对“中国历史上的义和团运动”所下的定义。
注:点击图片可查看高清大图!
图片说明
天津德租界威廉街(今解放南路),德国总领事馆,司令官邸和德国俱乐部等都在这条路上。
德国的北清纪念碑上就站在这条路的终端(解放南路与浦口道的交叉口)。
图片说明
德国的北清纪念碑:身穿铁甲、手持宝剑和盾牌、武士派头的铜像乃卢兰德铜像。
是为纪念因征服法国有功而被德皇封为边疆伯爵的卢兰德而建的,位于今解放南路与浦口道的交叉口。
铜像建立时间为1906年之前,1918年德国战败后,被在津的英、法、美等国的商团所推倒。
图片说明
俄国北清事変紀念碑,位于俄国公园内。
俄国公园建于1902年,占地105亩,位于海河东岸原俄国租界领事路(今
十一经路)和花园路(今十二经路)的临河地段,是天津唯一临海河的租界公园。
图片说明
天津利顺德大饭店,在英租界。
这是从维多利亚公园看利顺德饭店。
图片说明
维多利亚公园和金色大厅(戈登堂),在英租界。
图片说明
天津赛马场主看台
天津赛马场跑道19世纪末,英籍德国人德璀琳在当时佟楼一带开设了赛马场,当年的赛马场,它与友谊俱乐部毗邻。
19世纪末以后,天津赛马运动和博彩,轰动影响了这个城市的许多方面。
占地206亩、由2400米的椭圆形跑道,能容纳上千观众。
每个马身上拿烙铁烫字,也有编号。
骑马师也有中国人也有外国人。
10分钟、20分钟就解决一场,每天开若干次赛马。
冬天下雪,夏天下雨不能使用,春秋时马场最为活跃。
看台就象今天的大体育场,设有主席台,相当讲究。
图片说明
英租界内的娱乐场
图片说明
英租界内的俱乐部
图片说明
日本驻天津屯军兵营全景
英国驻天津屯军兵营全景
图片说明
法租界巴黎路
图片说明李公祠即李鸿章祠堂,原名李文忠公家祠,位于河北区天纬路李公祠西箭道4号,现为天津市五十七中学校址。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由直隶总督袁世凯主持修建。
李鸿章(1820~1901),安徽合肥人,道光进士,淮军首领,因镇压太平军、捻军有功,先后担任江苏巡抚、湖广总督。
1870年继曾国藩任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事务大臣,掌管清廷外交、军事、经济大权,成为洋务派首领,开办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创立北洋海军。
1901年死后谥号“文忠”。
图片说明劝业会场
劝业会场正门
光绪二十八年(1902)七月十二日,新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袁世凯从八国联军手里接回天津统治权,在河北区海防公所(今金钢公园)建立直隶总督新署。
翌年虑及城厢已无发展余地,海河沿岸多辟为租界,使决定以“慈禧新政”精神开发河北区。
光绪三十三年(1907)五月建设占地200余亩综合性园林游乐场,命名为“劝业会场”。
设有荷花池、月牙池、鹤亭、鹿亭、八角音乐亭、抛球房等游乐设施,建有劝
工陈列所、教育品制造所、学办处、办公洋楼、茶房等,总共用房百余间。
图片说明
天后宫俗称“娘娘宫”,始建于元泰定三年(公元1326年),系世界三大天后宫(福建湄州祖庙、天津天后宫、台湾北港朝天宫)之一。
初建时仅为船夫、商贾祈求海神天后娘娘保佑航海安全,后扩展成百姓求福祈顺、消灾灭疫之所,并以此为中心成为天津最早的居民聚落点,是天津城市形成和发展的摇篮。
1954年、1982年先后两次被天津市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如果您觉得内容不错,请点赞让我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