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居关系会替代婚姻吗_美国的最新研究报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术动态

同居关系会替代婚姻吗?

——美国的最新研究报告

陈一筠编译

同居作为年轻男女开始住在一起的经验,正在取代着婚姻的神圣誓盟。美国90年代最终走上红地毯去举行婚姻庆典的新娘,有一半已经与男朋友同居过了。

在美国“离婚爆炸”年代(70年代)里出生的孩子,今天已到达结婚年龄。他们认为,同居是一种好办法,它既可提供婚姻的某些好处,又可避免离婚的危险。两人住在一起,可以分摊生活开支,并进一步相互了解,从而判断对方是否可以嫁娶作为终身配偶。如果同居了一段时间,彼此觉得不合适,分手是很容易的。同居伙伴分手不必去办理法律手续或得到宗教认可。所以不奇怪,年轻人青睐同居方式。据调查,大多数年轻人都认为结婚前同居是个好主意。

然而,仔细考察社会科学的研究资料便可发现,同居并不是婚前准备和避免离婚的好办法。而且,同居者的增多不是一种积极的家庭趋势。同居关系削弱了婚姻制度,给妇女和儿童带来明显的和现实的危险。研究表明婚前同居增加了婚后离异的危险,婚外同居增加了对妇女施暴的危险以及儿童遭受身体暴力和性暴力的危险。同居而不结婚的伙伴,难已享受到结婚夫妻那样的幸福及福利。

由于这一代年轻人中有许多是本身来自破碎家庭的,他们对婚姻的脆弱性十分敏感。他们只知道婚姻很难成功的消极经验,却并不知道同居关系面临危险的那些基本事实。家长、老师和进行婚姻指导的人们也很少接

触社会科学的最新研究结果。此外,使同居生活方式对年轻人具有吸引力的那些社会文化倾向也显而易见。

一、对研究结果的综合考察

1997年,在美国未婚同居的男女有400

万人;而1960年还不到50万人。据估计,在25至39岁的未婚妇女中,有1 4左右正在

与一个伙伴同居;一半左右的第一次婚姻是经过同居的。

最近的一次全国抽样调查表明,60%的高中生表示“同意”或“几乎同意”同居作为试婚的方式;将近3 4的高中男女生认为,男女住在一起不结婚,是一种试验性的生活方式,他们是做自己愿意做的事,与社会无关。

30年前,非婚同居、双性恋配偶曾经是

违反法律之举,被认为是不道德或邪恶的生活方式,至少是不适当的。一个女人向一个未婚男人提供性服务被认为至少是愚蠢之举,甚至是道德上有失体统。当时,曾经有过双重道德标准,但男人与非婚姻伙伴同居或姘居,也是不齿于人的。而今天,风回时转,同居被认为是两性关系进步的途径,是妇女解放和个人自由的体现,是避免离婚的好办法,等等。

然而,社会科学研究所积累的结果却另有解释。

11同居关系难稳定

今天的大多数妇女,仍是想结婚,生孩子

的。许多同居男女只是把同居视为检验双方般配性和增加婚姻持久稳固的可能性。他们的理由是:既然离婚率如此之高,为什么要急着结婚呢?为什么不用一两年时间通过同床共枕、共用厨房、卫生间的实际生活来试试两人是否般配,能否在一起过日子呢?如果过不到一起,散伙就是了,只需搬个住处,无需上法庭,多省事!出于这种考虑,同居关系通过“自然筛选法”淘汰着那些不合适的伙伴,也许经过几次同居试验,双方就最终能找到可资嫁娶的配偶了。

然而,近年来社会科学研究的种种证据,挑战着上述的想法。同居关系并未促进婚姻的般配性和长久性。同居关系的盛行几乎是与离婚率的上升并行的。实际上,正是同居关系的增多而使离婚的危险性上升的。几乎所有关于同居问题的研究都得出了大致相似的结论,即由同居关系演变成的婚姻比非同居关系而发展成的婚姻具有更高的离异风险。例如,1992年对3300个家庭住户的调查显示,同居关系演变成婚姻后的最终离异率,比非同居关系发展为婚姻的最终离异率高出46%。此项调查的实施者得出结论说,对过去所有调查结果进行分析之后,看出婚姻解体的风险随着同居关系的流行而增大,这已开始成为经验研究的共识。

有人问,为什么两种婚姻的不稳定性有这么悬殊的差距,一种解释是选择同居关系的人们比其他人更不循常规,更少有对婚姻作出承诺的意愿;同样,这类人在遇到婚姻生活的困难时,更容易选择逃避而离婚。根据这种解释,说明并非同居造成了离婚,只是同居和离婚者都较多来自不愿承诺婚姻的那一类人。所有研究结果都无法证明同居关系对婚姻有何积极的影响。而同居关系带来消极影响的原因,尚未被充分揭示。原因之一可能是婚姻关系往往靠更多的道德伦理观把两人凝聚在一起,而同居关系则是一种自然本能的倾向使然,缺少了伦理纽带。虽然同居关系在生活形式的许多方面都类似于婚姻,例如性生活、经济合作、住房安排,但二者仍有本质上的不同。首先是承诺程度的不同,自主性不同,对待孩子的态度不同。同居关系的双方更着重自己的自主独立和个人利益。研究者们指出,低承诺、高自主的关系类型是比较松散脆弱的,一旦双方有了矛盾,就很难协调解决。

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在1997年做的一项跟踪调查说明,同居关系增加了青年人对离婚的接受性,但其他人独立的生活经验却没有这样的影响。同居时间越长的伙伴,对婚姻和养育子女的热情越低。连续陷入同居关系的男女尤其是这样,也许是因为同居关系崩溃的经验导致了双方对婚姻解体的习惯性。同居关系改变了人们对婚姻的态度:既然婚姻并非必须,那么离婚又何妨?因此可以说,同居削弱了婚姻制度本身。

21同居会替代婚姻吗?

多数同居关系是相对短暂的,其中有60%演变为婚姻。但仍有相当多的同居关系基本上是作为“替代婚姻”而存在的。研究者之所以担心这种同居关系,是因为它使双方满意的程度远远低于婚姻。除了决定结婚前夕的短暂同居和年纪大的人因经济问题而同居外,其他同居关系与婚姻有着质量上的差别。同居伙伴的性关系的专一度和性生活满意度均低于婚姻配偶,与双方父母的关系也不那么亲密,整个幸福感要差些,因为同居双方对其关系发展的前景较少有确定感。

所以,不难理解,为什么同居关系不如婚姻关系稳定;同居关系的破裂率大大高于婚姻。在两年内,有一半的同居伴侣或分手,或演变为夫妻。据80年代后期的调查,五年之后,只有10%的同居伙伴仍保持着同居关系。比较而言,第一次婚姻在后来可能解体的比例只为45%。

广大公众至今并不清楚一个事实,即婚姻配偶比同居伙伴享有的劳动保护、身心保健、幸福感和预期寿命等都要多些。芝加哥大学人口学家林达・韦特(L inda W aite)概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