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案最全版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学案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课标要求]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课前准备区自主学习教材独立思考问题知识点一从“无为”到“有为”1.汉初的“无为”汉初经济凋敝,为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统治者采取了“无为而治”的政策。
2.汉武帝的“有为”(1)国力强盛:经过六十多年的休养生息,汉朝的经济实力逐渐恢复和增强,人民生活安定,社会繁荣,国力日盛。
(2)潜伏危机:王国问题、土地兼并和匈奴为患,都威胁着西汉安全。
(3)为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的发展形势,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的需要。
知识点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1.新儒学的形成董仲舒是汉代儒家的代表人物,他把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
2.新儒学的主要内容(1)为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董仲舒提出了“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2)为加强君权,董仲舒宣扬“君权神授”,提出了“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
(3)为维护统治秩序,董仲舒提出“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即“三纲五常”。
3.结果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对于扭转内外松弛的局势十分有利,深受汉武帝的赏识,于是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并付诸实行。
知识点三儒学成为正统1.原因(1)重用儒士:汉武帝起用很多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儒家学说成为政府选拔人才、任官授爵的标准。
(2)规定儒家经典为教科书:从汉武帝时起,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
汉武帝规定《诗》、《书》、《礼》、《易》、《春秋》为“五经”,并设立专事研究和传播五经的教官,称为“博士”。
(3)设立太学:公元前124年,汉武帝根据董仲舒的建议,兴办太学,规定太学生员一律由儒家五经博士负责教授,学完经考试合格后即可到政府任官。
太学的兴办,打破了以往由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陈规,使非贵族官僚家庭的子弟也可凭太学资格入仕,同时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教学设计

玉林市中学历史优质课评比教学设计模板课题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计者彭文菊单位历史12班教学内容课程标准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的史实教材分析“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的第二课,本课通过从“无为”到“有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和“儒学成为正统”三个方面介绍了新儒学在西汉被重视、推崇和发展为正统思想的过程。
它继承了先秦孔孟儒家思想,又对后世儒学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因此,这一课在本单元中的地位十分突出。
学情分析高二学生思维活跃,个性比较鲜明,具备一定的概括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经过政治制度、物质文明两大模块的学习,他们对高中历史课程也有了一个比较深入的了解,但是由于精神文明课程相对而言有些枯燥,学生们多数难以提起较高的情绪。
作为教师,理应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刺激学生的兴趣,使他们深入其中。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说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背景2、列举董仲舒的思想主张3、概括儒学成为正统的过程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史料,分析董仲舒的思想主张的含义,学会史料分析能力2、通过列表归纳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学会表格归纳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儒学的发展历程及其影响,感受思想文化对社会发展带来的巨大影响。
培养实事求是、辩证对待历史事件的科学态度和对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尊重与科学对待,陶冶情操,塑造健全人格。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董仲舒思想的主要内容、作用教学难点对新儒学思想主张的理解及其对后世产生的影响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教学设备,运用启发式和问题探究法。
课前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导学案教学资源多媒体教学辅助工具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激趣导入将司马光关于董仲舒的诗展示出来,引导学生进入董仲舒生活的那个时代,提问学生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导入新课学生集体朗读诗歌,并回到老师问题通过诗歌的形式让学生对董仲舒其人产生兴趣,进而开始对本课内容进行关注。
人教版高二历史必修三《“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教案

教案【一】教學準備教學目標教學目標:知識與能力:知道漢代儒學通過“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創辦太學等手段,逐步成為正統思想的史實。
認識漢代儒學“大一統”的精神的價值過程與方法:用資料分析法理解董仲舒的新儒學思想;用閱讀分析法理解儒家思想逐漸成為我國傳統文化的主流思想。
情感態度價值觀:通過董仲舒的新儒學思想認識仁政思想對穩定社會、發展經濟有積極作用;通過漢代教育體系的建立認識教育是培養人才的關鍵,重視教育對推動文化事業的發展有重要作用。
教學重難點重點董仲舒的新儒學思想,漢武帝重視儒學的具體措施難點對新儒學思想主張的理解及其對後世的影響教學過程【導入新課】董仲舒年少時讀書非常刻苦,常常夜以繼日地博覽群書。
他的書房緊挨著一個姹紫嫣紅的花園,但他卻三年都沒有進去瞧上一眼。
隨著年齡的增長,他的求知欲愈加強烈,遍讀了儒家、道家、陰陽家、法家等各家書籍,最終成為讓人敬仰的儒學大師。
後來,董仲舒開始“下帷講誦”,傳道授業,發揚光大儒家思想。
史書記載,董仲舒講學時,在講堂裏掛上一幅帷簾,他在裏面講,*在簾外聽,只有資性優異、學問高深的*才能登堂入室,得其親傳。
其餘*皆按授業的先後和深淺,在門下轉相傳授。
可見其聲譽之高,氣派之盛。
董仲舒十分推崇儒家學說,你知道他是如何發展儒家思想的嗎?儒學又是如何被確定為正統思想的呢?通過本課的學習,你將會有所收穫。
【推進新課】一、背景:從“無為”到“有為”1.“無為而治”(1)原因:秦末戰火紛飛,社會經濟破壞嚴重。
面對漢初如此形勢,劉邦吸取秦暴亡的教訓,西漢初年統治者在治國思想上走向另一個極端。
(2)措施:為了恢復生產和安定人心,統治者吸取教訓,採取與民休息政策。
如減租、免奴為庶人,士兵復員回鄉授予田宅,免其賦役等。
(指導學生閱讀課本,使學生瞭解“漢隨秦制”、“蕭規曹隨”的歷史典故)2.“有為”(1)原因:①漢朝經濟實力的恢復和增強;②社會潛伏著危機:王國問題、土地兼併、匈奴為患等(2)目的:加強中央集權,適應國家統一的發展趨勢漢武帝時,國力強盛,此時國家既需要一批有才能的人來協助治理,也更需要有一套廣泛的治國方略。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III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学设计

(二)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运用文献资料、图片等资源,自主学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独立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2.组织课堂讨论,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历史背景、影响及其在汉代政治、文化、思想领域的地位,提高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2)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图片、视频等,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生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结合现实问题,引导学生关注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影响,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
3.教学评价:
(1)注重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讨论、合作探究、习题练习等环节的表现,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2)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如口头提问、书面作业、小组讨论报告等,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董仲舒新儒学理论的核心观念,以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在汉代政治、文化、思想领域的影响。
2.难点:
(1)董仲舒新儒学理论的内涵及其在汉代政治、文化背景下的提出。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对后世政治、文化、思想发展的深远影响。
(3)如何引导学生客观、全面地评价这一历史事件,形成自己的观点。
4.视频观看与反思:
推荐学生观看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相关的历史纪录片,如《中华文明·汉代篇》等,要求学生在观看后撰写观后感,反思这一历史事件在现代社会中的启示。
5.口头作业:
鼓励学生在课后与家人、朋友分享本课所学内容,讨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在当时的意义及其在现代社会的影响。
作业布置注意事项: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教学目标1、识记汉初的无为而治,了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等概念。
2、理解“举贤良”的用人政策是国家政治、经济和国防的需要,理解汉武帝以后的新儒家思想的历史地位。
3、探究儒家思想的产生、发展过程与封建统治之间的关系以及儒家思想对中国正反两方面的影响。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董仲舒新儒学思想主张,西汉教育制度的初步建立。
难点:对新儒学思想的理解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第一目从“无为”到“有为”回顾儒学的发展历程:春秋时期:应运而生→战国后期:蔚然大宗→秦朝时期:遭到打击→西汉初年:逐渐复苏。
1、汉初实行“无为”的原因秦末战火频繁,社会经济坏破严重,汉初,为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统治者吸取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
2、汉武帝时实行“有为”的政策的原因A、经过多年的休养生息汉经济实力增强,社会繁荣。
B、但也存在许多问题:(1)、南北边境不宁。
(2)、王国威胁中央。
(3)、阶级矛盾激化。
第二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董仲舒的历史地位、生平及历史贡献他是汉代儒家的代表人物,也是使儒家思想成为我国传统主流思想的关键人物。
著有《春秋繁露》。
贡献:他把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新儒学。
2、董仲舒的思想主张A、针对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B、针对加强君权的需要,提出“君权神授”的政治思想和相应的儒家道德观点。
C、针对土地兼并的现实,进一步发挥儒家的仁政思想,主张限田、薄敛、省役。
D、针对为人处事标准,提出“三纲五常”提倡孝道。
第三目儒学成为正统1、汉武帝尊儒的措施A、思想方面:全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B、政治方面:用文人、儒者数百人参与国家大政。
C、教育方面:兴办太学,使天下文士都学儒家经典。
汉武帝的这些措施为儒学思想上升到独尊的地位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从此儒家思想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延续了两千年之久。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案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历史背景和意义;2. 掌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基本内容;3. 了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1.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背景和含义;2.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实施过程;3.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先秦时期百家争鸣的历史,展示当时各家学派的重要成就和贡献。
2. 讲授(1)背景和含义教师简要介绍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思想激荡,以及儒家、道家、墨家等各家学派的兴起。
然后,教师详细讲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背景和含义:“罢黜百家”是指秦始皇以后,废除其他学派的地位和影响,只提倡儒家学说;“独尊儒术”是指将儒家学说确定为唯一的正统思想,并加以推广和实施。
(2)实施过程教师介绍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开始实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
教师通过讲解秦始皇焚书坑儒、建立法家秩序等事件,展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实施过程。
(3)影响教师分析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影响,包括:①儒家成为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②强化中央集权,推行一统思想;③限制了思想的多元发展,导致学术落后和倒退。
3. 梳理教师带领学生梳理所学内容,总结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背景、含义、实施过程和影响。
4. 提问教师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回答: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影响有哪些?5. 小结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小结,强调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重要意义。
四、教学评价1. 随堂练习:根据教师提供的问题,学生回答相关内容。
2. 教学问答:教师进行课堂提问,鼓励学生积极回答问题。
3. 课堂讨论:教师组织小组讨论,学生就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影响进行深入思考和探讨。
4. 课外作业:要求学生以小组形式撰写一篇关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影响的短文。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导学案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提出的背景和过程。
2、理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3、分析“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发展的意义。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背景和主要内容。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中国古代社会的深远影响。
2、难点(1)如何客观评价“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思想文化史上的地位。
(2)理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当时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相互关系。
三、知识梳理(一)背景1、政治方面西汉建立初期,采取了“无为而治”的政策,使得社会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但到了汉武帝时期,诸侯国势力膨胀,土地兼并严重,边境匈奴侵扰,迫切需要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大一统的局面。
2、经济方面经过汉初几十年的发展,经济繁荣,国力强盛,为加强中央集权提供了物质基础。
3、思想方面汉初的“无为而治”思想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儒家的“大一统”“君权神授”等思想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
(二)提出者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
(三)主要内容1、董仲舒把儒家思想与当时的社会需要相结合,提出了“大一统”的思想,强调政治上的统一。
2、宣扬“君权神授”,认为君主的权力是上天赋予的,君主应当实行仁政。
3、提出“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标准,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
(四)影响1、积极影响(1)政治上,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
(2)思想上,确立了儒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正统地位,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
(3)教育上,推动了儒学教育的发展,设立太学,培养了大批儒家人才。
2、消极影响(1)限制了其他思想的发展,一定程度上禁锢了人们的思想。
(2)儒家思想逐渐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后期趋于僵化。
四、思考探究1、比较“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在目的和手段上的异同。
人教版必修三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学设计

3.学生回答问题,教师总结并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二)讲授新知,500字
1.教师结合教材,详细讲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原因、过程及影响。
(1)原因:汉武帝为了巩固中央集权,加强国家治理,需要统一思想,强化意识形态。
人教版必修三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西汉时期的历史背景,特别是汉武帝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
2.掌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一历史事件的基本过程、原因及影响。
3.理解儒家思想的基本观点,如仁、义、礼、智、信等,并分析其在西汉时期受到独尊的原因。
4.能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历史事件,培养历史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2)过程: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选拔儒家学者为官员,推广儒家教育。
(3)影响:儒家思想成为官方意识形态,影响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
2.教师通过典型史料,分析儒家思想的基本观点,如仁、义、礼、智、信等,以及在西汉时期受到独尊的原因。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1.教师提出讨论问题:“‘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一政策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哪些积极和消极的影响?”
5.结合所学知识,思考以下问题并撰写心得体会:
(1)如何看待“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一政策?
(2)从“罢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百家,独尊儒术”这一事件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启示?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中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在历史学科方面已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对秦汉时期的历史有所了解,但大部分学生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一历史事件的认识可能还不够深入。在学科能力方面,学生已具备初步的史料阅读与分析能力,但批判性思维和综合运用历史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仍有待提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必修三教案:第2 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知道汉代儒学通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创办太学等手段,逐步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认识汉代儒学“大一统”的精神的价值
2、过程与方法:
用资料分析法理解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用阅读分析法理解儒家思想逐渐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认识仁政思想对稳定社会、发展经济有积极作用;通过汉代教育体系的建立认识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关键,重视教育对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重点难点
重点: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汉武帝重视儒学的具体措施。
难点:对新儒学思想主张的理解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教学方法:材料分析法、讨论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
教师: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三教九流,各种学派即相互批驳,又相互融合,形成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而思想说到底是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的产物,同时又是为政治所服务。
时代不同,需要不同,统治者对思想学说的态度措施也不同
请问:
1、适应春秋战国到秦统治时期:法家“法治”,秦始皇统一中国“焚书坑儒”
2、汉初:道家“无为而治”(原因、措施、结果)
3、大家想想儒家思想自产生到西汉初期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发展过程?
春秋时期,孔子创立→战国后期,蔚然大宗→秦朝时候,遭到打击→西汉初年,逐渐复
苏”
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
1、概念解释?
2、为什么?背景
汉武帝时国力强盛但也存在一些社会问题:
汉武帝时期已经进入我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鼎盛时期,但是仍然存在几点隐患:
①南北边境不宁
②王国威胁中央
③土地兼并剧烈,阶级矛盾激化。
为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的发展形势,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的需要。
汉武帝发掘了一批治国人才,有力地推动了国家政治、经济和军事的发展。
董仲舒三次参加对策,阐发他的儒学思想。
1、董仲舒的历史地位、生平及贡献
董仲舒是汉代儒家代表人物,也是使儒家思想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关键人物。
董仲舒是西汉哲学家,今文经学大师。
汉景帝时期,董仲舒得到了“专精于述古”的声誉,当上了“博士”。
2、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特点
董仲舒的贡献在于他把道家、阴阳五行家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而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
3、董仲舒的思想主张重要内容
①针对中央集权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
认为大一统是天地之常理,国家之需要。
董仲舒应诏上《天人三策》中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认为现在国家统一,但学派纷呈,各执一见,思想无法统一。
主张儒家六经之外的各家学术,都应当罢黜,以保证国家统治的安宁一致。
以适合当时加强中央集权、形成封建大一统局面的需要。
②针对加强君权需要,提出“君权神授”的政治思想和相应的儒家道德观点
在过去,所有的君王都是从祖先承受君位,甚至秦始皇帝也不例外。
只是到了汉朝,情
况不同了。
汉高祖刘邦,出身布衣,而君临天下。
这需要某种理论的支撑,董仲舒正是提供了这种理论的支撑。
王者受命于天,并不是一个新理论。
在《书经》里,已经有这个思想。
孟子把它说得更清楚。
董仲舒则更具体地把它纳入了自己的天人一体论。
董仲舒认为,一个国君的统治是由于天命,这就为君王行使皇帝的权威有了合法的根据;但同时又对君王的权威施加了某种限制:皇帝必须时刻注意上天的喜怒表现,按照上天的意旨行事。
汉朝的皇帝和此后历朝的皇帝,每逢天灾时,都程度不等地要省察自己执政的表现,刻责自身,谋求改进。
“天立王,以为民也。
故其德足以安乐民者,天予之;其足以贼民者,天夺之。
”
④针对为人处世标准,提出“三纲五常”,提倡孝道
在此之前,儒家认为,社会是由五种伦常关系组成的:君臣、父子、夫妇、昆弟、朋友。
董仲舒从中选出君臣、父子、夫妇三项,称为“三纲”。
董仲舒对先秦儒家伦理思想进行了理论概括和神学改造,形成了一套以“三纲”“五常”为核心,以天人感应和阴阳五行说为理论基础的系统化、理论化的伦理思想体系。
他认为道德是“天意”、“天志”的表现,“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皆取诸阴阳之道。
君为阳,臣为阴,父为阳,子为阴,夫为阳,妻为阴”。
为此,他提出了“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五种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即三纲五常。
三纲是社会伦理,五常是个人品德。
纲常就用以泛指道德和道德规范。
人的自然发展应当依循道德规范的方向,而这是文化和文明的主要内涵。
他大力提倡孝道,认为孝是天经地义。
讨论: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哪些是积极可取得?哪些是今天应当扬弃的?
(积极可取和需要扬弃的有:①大一统是天地之常理,国家之需要的主张。
虽然董仲舒的大一统主张充满了唯心的色彩,但是大一统确实是中国发展的主流,尤其是今天祖国统一的需要。
所要扬弃的是其中唯心主义成分。
至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扼杀一切不同学术流派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应当鼓励各种学术思想的争鸣。
②“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纯属唯心主义,无稽之谈。
但是要求统治者爱护百姓,却是有利于封建统治长久的。
③三纲充满封建意识,应当抛弃。
五常推崇仁义礼智信,抛弃其中封建成分,就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弘扬。
尤其是其中的“信”为今天社会的迫切需要。
孝道应当注入社会主义的道德内涵,是人们的社会义务。
)
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得到汉武帝的全面肯定,汉武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1、汉武帝尊儒的措施
问:汉武帝采取了哪些措施使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①思想方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汉武帝说:“今子大夫既已著大道之极,陈治乱之端矣,其悉之究之,孰之复之。
”
②政治方面:用文学儒者数百人参与国家大政。
扩大了官员的队伍,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巩固了封建统治基础,成为汉武帝文治武功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给后世封建王朝在用人方式方法上面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迪。
③教育方面:兴办太学,使天下文士都学儒家经典。
这是封建国家利用政权的力量兴办教育、提倡儒学,其必然对整个社会的教育事业有一定的导向作用。
汉武帝的这三点措施,为儒家思想上升到独尊的地位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从此儒家思想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延续了两千年之久。
中国古代封建教育,最初是私人教育。
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就是师徒相传,而真正由国家开办教育始于汉武帝。
所以汉武帝在推动封建教育方面,对后世影响深远。
2、西汉的儒学教育状况
请同学结合西汉的儒学教育状况谈谈为什么儒家思想能够逐渐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①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教育为儒家所垄断。
汉武帝规定儒家经典为必读教科书,定《诗》《书》《礼》《易》《春秋》为“五经”。
其中《诗》就是《诗经》,是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书》就是《尚书》,是我国古代商贾文献资料汇编;《礼》就是《周礼》,周代的典章制度,道德规范;《易》就是《易经》,是我国古代一部具有一定的哲学思想的著作;《春秋》,是孔子以鲁国历史为主线所编写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汉武帝还立专事研究、传播五经的教官“博士”。
挑选“明于古今,温故知新,通达国体”的人为博士,负责传授学问,设置经学博士7人。
这是西汉大力弘扬儒学最切实际的举措。
②兴办太学,儒学地位大大提高。
前124年,汉武帝为了培养官吏,统一人们的思想,根据董仲舒的建议“定太学以教救国”,在长安兴办太学。
规定太学生员为博士弟子,太学的学习科目设五经,一律由儒家五经博士教授。
学生可任选一经学习,(相当于今天大学的专科),以自学为主,老师定期讲经,每年考试一次。
学完经考试合格后即可以做官。
太学,是中国
历史上董仲舒第一个创办的第一所大学,这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古老的正规大学。
太学是官办的最高学府。
起初,太学有经学博士7人和博士子弟50人,后来太学生发展到3 000人。
东汉时期更达到三万余人。
可以说,太学不但是中国第一个官办最高学府,而且也是世界上最早官方创办的以传授知识、研究学问为宗旨的高等学府。
太学的兴办,打破了以往由贵族官僚时代为官的规矩,使得非贵族家庭子弟也可以凭太学资格入仕。
至此,儒学的地位大大提高,与之对应的是,春秋战国以来的风云一时的诸子百家学说渐渐沉寂无闻。
③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使儒学在各郡县得到推广。
汉武帝下令全国郡县设置学校,这一措施真正使得儒学在民间光大,处于独尊地位。
汉武帝还鼓励学者从事私家的儒学教育,为弘扬儒学打下了坚实的社会基础。
3、独尊儒术的结果
西汉后期,儒学之士,在中国文化舞台上逐渐成为主角,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延续两千年之久。
小结:春秋战国——秦——汉初——(西汉后期)汉武帝以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