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穴位详解:翳风穴

合集下载

穴位详解

穴位详解

穴位详解模块一:头正面(1)印堂穴位置:两眉头连线的中点处。

主治:健脑醒神,安神定志,明目开窍。

适用于前头痛、目眩、眼疾、感冒、精神疲乏、失眠、鼻炎、高血压等病症。

感觉:按压有酸胀感。

(2)迎香穴位置:鼻翼外旁开5分,鼻唇沟内。

主治:清热散风,宣通鼻窍,预防感冒。

适用于感冒、鼻炎、鼻塞、嗅觉不灵、口眼歪斜等病症。

感觉:局部按压有胀感。

鼻子不闻香臭,经按压有“通气”感。

水沟穴(人中穴)位置:在人中沟上三分之一与下三分之二交点处。

主治:常用于小儿惊风、中暑、中风、面神经麻痹、急性腰扭伤的治疗与急救。

(3)睛明穴位置:目内眦旁上方0.1寸处。

主治:常用于目疾病的治疗与保健。

(4)攒竹穴位置:在眉头,当眶上切迹处。

主治:常用于头痛、目眩、眉骨痛、目赤肿痛、视物不清、流泪、口眼歪斜等病症的治疗与保健。

(5)太阳穴位置:眉梢与外眼角之间,向后移1寸凹陷处。

主治:醒脑明目,袪风镇痛,清堵除烦。

适用于头痛头晕、偏头痛、神经衰弱、感冒、视物不清、口眼歪斜等病症。

感觉:局部按压有酸胀感,重按较痛,有时向四周发散。

(6)下关穴位置:颧弓下缘,下颚切迹之间的凹陷处,闭口取穴。

主治:下颚关节炎、面颊肌肤麻木、口眼歪斜、上牙痛、耳鸣耳聋等病症。

(7)四白穴位置:四白穴位于面部,瞳孔直下,当眶下孔凹陷处。

解剖:在眶下孔处,当眼轮匝肌和上唇方肌之间;有面动、静脉分支,眶下动、静脉有面神经分支,当眶下神经处。

主治:目赤痛痒,目翳,眼睑(目闰)动,口眼歪斜,头痛眩晕。

指压该穴道,能提高眼睛机能,对于近视、色盲等眼部疾病很有疗效。

名解:四白。

四,数词,指四面八方,亦指穴所在的周围空间。

白,可见的颜色、肺之色也。

四白穴名意指胃经经水在本穴快速气化成为天部之气。

本穴物质为承泣穴传来的地部经水,其性温热,由地部流至四白穴时,因吸收脾土之热而在本穴快速气化,气化之气形成白雾之状充斥四周,且清淅可见,故名四白穴。

模块二:头背面(1)百会穴位置:头顶正中,两耳尖直上与头正中线交叉点处。

翳风穴作用功效

翳风穴作用功效

翳风穴作用功效穴位密码网 guoxr 更新时间:2021-06-15 10:05:01导读:翳风准确位置图位于耳垂后方耳根,翳风准确位置图和作用及功效为治疗耳鸣,神经麻痹,牙肿痛,风寒等,还具有活血通络,消除疲劳等功效,若是想具体了解翳风准确位置图,可以参考下方文章进行取穴。

翳风准确位置图位于耳垂后方耳根,翳风准确位置图和作用及功效为治疗耳鸣,神经麻痹,牙肿痛,风寒等,还具有活血通络,消除疲劳等功效,若是想具体了解翳风准确位置图,可以参考下方文章进行取穴。

翳风准确位置图翳风穴位于耳垂后方耳根部分,颞骨乳突和下颌支后缘之间的凹陷处。

(即:位于人体耳垂后部,在乳突和下颌角之间有凹陷。

)布有耳大神经,深层为面神经干从茎乳突孔穿出,并有耳后动、静脉、颈外静脉。

精确定位:耳垂后面,乳突和下颌角凹陷。

简易取穴:头稍微偏向一一侧,用手将耳垂下压,压盖部位凹陷处即为雾风穴。

翳风准确位置图和作用及功效翳风准确位置图翳风穴在我们的耳朵垂后边,有一个技巧可以找到这个穴位,把嘴唇伸开,这时耳朵后面就会出现一个凹痕,在这个凹痕的中间就是雾风穴翳风的作用及功效1、针对五官方面的疾病:如耳鸣、耳聋、口眼歪斜、牙肿痛等。

2、针对神经系统方面的疾病:如神经麻痹、头痛等。

3、按压翳风穴还有提神醒脑,消除疲劳,祛风寒,活血通络等功效。

翳风的穴位配伍•翳风穴1. 配地仓、承浆、水沟、合谷治口噤不开。

2. 配听宫、听会,有通窍复聪的作用,主治耳鸣,耳聋。

3. 配地仓、颊车、阳白、承泣,具有活血祛风通络的作用,主治面神经麻痹。

4. 配下关、颊车、合谷,有活络消肿的作用,主治颊肿。

翳风的按摩手法用拇指或食指慢慢按压穴位,慢慢吐气;持续几秒钟,然后慢慢放手,这样反复操作。

或是指着力于穴位,做一个轻柔的环旋转动。

在自我按摩时,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将两种技巧结合起来,每次按摩10-15分钟为宜。

该方法适用于各类人群,且操作不拘束,一天中选择方便时做1-2次即可。

针刺面部配合灸翳风穴对风寒型面瘫的临床效果及价值研究

针刺面部配合灸翳风穴对风寒型面瘫的临床效果及价值研究

67作者简介:王杨(1988.11-),女,硕士研究生,主治中医师,研究方向为针灸治疗肥胖和痛症△通讯作者:范家桂(1964.11-),男,本科,副主任医师,研究方向为针灸治疗神经性疾病,邮箱**********************针刺面部配合灸翳风穴对风寒型面瘫的临床效果及价值研究.王杨.范家桂△(镇江市第一人民医院针灸科,江苏 镇江 212002)【摘要】目的:观察电针联合艾灸翳风穴对风寒型周围性面瘫的临床治疗疗效。

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6月来本院就诊的风寒型周围性面瘫的患者68例,按照治疗方法分为A组(单纯电针组)和B组(联合艾灸组),各34例。

A组患者单纯使用电针治疗,B组患者在A组治疗的基础上加上艾灸翳风穴一起治疗;两组患者均治疗2个疗程,一个疗程为10天。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效果通过HB 分级量表和面部神经功能积分表的情况进行评定。

结果:A 组患者治愈率为44.11%,B 组患者的治愈率为82.35%;A、B 两组患者治疗后在治愈率方面有显著差异(P <0.05),但在总有效率方面,两组差异不明显(P >0.05);B 组患者面部功能积分表高于A 组(P <0.05)。

结论:电针联合艾灸翳风穴治疗风寒型周围性面瘫的治愈率要优于单纯电针治疗,遗留后遗症的概率也小于单纯电针组,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使用。

【关键词】电针;艾灸;艾盒;翳风穴;风寒型面瘫【中图分类号】R245.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5249(2023)15-0067-04周围性面瘫为临床常见疾病,起病急,发病迅速,以单侧面神经麻痹、面部肌肉瘫痪为主要表现,其发病机制不明,及早治疗与患者预后存在紧密联系。

常规治疗多以西药为主,可一定程度减轻病情,仍有患者症状缓解较慢。

中医称面瘫为“口眼喎斜”“口僻”,认为该病是由于正气不足,卫外不固,外邪乘虚而入致气血痹阻、经筋失养,筋肉纵缓不收。

中医治疗此病方法众多,中药、穴位贴敷、单纯针刺、放血、拔罐、灸法等,治疗效果明显且副作用发生率低[1]。

翳风穴针刺拔罐为主治疗周围性面瘫56例

翳风穴针刺拔罐为主治疗周围性面瘫56例
关键 词 : 围性 面瘫 翳风 穴 周 针 刺拔 罐
Pe i e y t ene ua wid e e a u n t ec p ngt e t h a ilpa a y i x m p e i a i rph r h b l n y c pu cur u pi r as t ef ca r lss56 e a lsprm rl y
【 文献标识码I B
【 文章编号1 0 8 8 9 2 1 )2 0 9 -0 1 0 —17 (0 0 0 - 0 0 1
( , 一) 肝脾 未 触 及 , 膝腱 反 射正 常 。诊 断 为左 侧 周 围性 面 瘫 。 即
5 例 均 为 门诊 病例 , 中男 3 6 其 2例 , 2 女 4例 ; 年龄 最 小 6岁 , 用 上 法治 疗 , 次 见 效 ,o次痊 愈 。 1 1 最 大 7 岁 ; 程最 短 1 , 长 4 天 ; 为 单 侧 面瘫 , 中左 侧 2 病 天 最 6 均 其 2 例, 侧3 6 右 o例 。 2 治疗 方 法 5 讨 论 祖 国医学 认 为“ 伏其 所 主 , 其 所 因 ” “ 病 必 求 其 根 本 ” 先 ,治 。 就是 说 在治 疗 疾病 时 , 先找 出 疾病 的 根源 , 对疾 病 的根本 原 要 针
Ke w r s Pe ih r a ilp r l ss Ne ua wi d e e Ac p n t r u p n y o d : rp e y f c a a y i a bl n y u u c u ec p ig
【 中图分类号1 2 4 3 R 4 .
1 一般 资 料
De gQi g n n
Ab ta t P r h r h a il a a y i i t eci ia c mmo r q e t - o c r ig ds a e c o d n o i e ilg e l g n , sr c : e i e y t ef ca r l ss s h l c l o p p n n fe u n l y c u r ie s ,a c r ig t sa t o ia e t n t o a t ea t o ee t h e u awid e et a r n t ete t n rma i a g t o in e .Th o g a r so h b e v t n t h u h rs lc st en b l n y o c ry o h r a me tp i rl t r e — re t d y r u h c r i n t e o s r a i o e o t e ci i l t r lq ie c mp e e 5 x mp e ,f a l n iae h tt i lw a h c p i ts lci n t e f w,t e p i s h l c n a ma e i u t o lt 6 e a ls i l id c t d t a h s a h s t e a u on ee t o b e a n y o h an i

翳风穴治疗呃逆

翳风穴治疗呃逆

龙源期刊网
翳风穴治疗呃逆
作者:张淑红等
来源:《健康必读·下旬刊》2012年第09期
【中图分类号】R24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9-0375-01
呃逆古称“哕”又称“哕逆”。

是胃气上逆动膈。

气逆上冲,喉间呃呃连声,不能自止的一种病证。

西医学中的单纯性膈肌痉挛即嘱呃逆。

多由饮食不当,情志不遂,正气亏虚等引起,西医多采用舒张平滑肌和镇静药物治疗,中医多采用丁香柿蒂散等草药治疗,本文主要介绍翳风穴对本病的治疗。

1、一般资料,选取2003年至2009年在我院收治的病人30例,其中男性10例,女性20例,年龄10-60岁,平均35岁,症状发生1天之内的20例,超过1天的10例。

2、方法:①拇指按压法,患者取坐位,医者立于患者身后,用双手拇指用力压翳风穴,力度要重,以患者疼痛难忍为度,按压时间每次10秒钟,如果1次治不愈,可再压2-3次,②、针刺法。

取1寸毫针,直刺0.5寸。

3、结果:这30例中1次按压或针刺治愈的26例,2次治愈的4例。

按压翳风穴,打嗝“手到病除”

按压翳风穴,打嗝“手到病除”

按压翳风穴,打嗝“手到病除”
打嗝,医学上称呃逆、膈肌痉挛,是一种常见症状,多发生在饱餐、吃饭过急、过食寒凉辛辣食物时,或因精神受刺激,患恶性肿瘤、脑中风等引起。

一般打嗝短时间内即可自行消失,而顽固性打嗝可持续数天、数月或者数年之久,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令病人痛苦不堪。

想要制止打嗝,按压翳风穴效果显著,大都有“手到病除”之效。

翳风穴位于耳垂后面的凹陷中,穴部前面是下颌骨,后面是乳突,本穴正当耳垂根部的骨缝中,按压酸胀感明显。

翳风穴属于手少阳三焦经腧穴,为手足少阳经之交会穴。

具有调理气机、通窍聪耳、熄风解痉、活络止痛之功效,主治:耳鸣、耳聋、聍耳、口眼歪斜、牙关紧闭、齿痛、痄腮、瘰疬及膈肌痉挛、下颌关节炎、偏头痛等症。

施术方法:
1. 让患者取坐位,先调匀呼吸、排除杂念。

2. 然后术者以两手拇指指尖(或食指指尖)按压其两侧翳风穴,指力由轻渐重,以产生明显酸胀感为度。

3. 持续按压1~2分钟,其打嗝即可被制止。

对顽固难愈的患者,可加强按压指力,使患者产生难以忍受的酸胀痛感。

术者让患者深吸气后屏气数秒钟,然后缓缓呼气,同时放松指力。

如果打嗝仍未止,可再加大指力重按,反复进行 2 ~ 3 次。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管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主办。

翳风穴针刺深度及角度CT定位探析

翳风穴针刺深度及角度CT定位探析
面神经 = F 周 围间 隙 向上 渗 透 到 面神 经 管垂 直 段 , 继 而 充分发 挥 药 物 作 用 j 。按 此 种 操 作 方 法 治 疗 贝 尔 麻 痹. 疗效 明显 优于 传统方 法 。
组织进 行 观察 总结 , 并 取 得 了较 好 的 I 临床疗 效 , 为 教 学、 科 研提 供 了客观依 据 , 也为腧穴 临床研究 做 了有益
的综 合 治 疗 。
研 究 施风 湿 骨 病 及 各 种 疼 痛 茎
[ 4 ] 王玉明

翼 阿 形 态 学 特 征 及 其 临 床 意 川 ・ 中
浅谈 穴位注射 疗法 的创新 [ J ] . 针灸 I 临床 杂 志 , 2 O 1 2, 2 8
△通 讯 作 者 : 王玉明( 1 9 6 2一) , 男, 主任 医 师 , 研究方 向: 颈 肩 腰 腿痛 针 灸 综
2 改进 后的定 位及 注射 方法 患 者侧 卧位 , 翳 风穴 常规 消毒 , 在 C T引导 下穿 刺
3 讨 论
图I 不 要 刺针 达 翳 风 穴 深 部 的茎 乳 孔 处
穴位 注射疗法 的核 心问题 是将 药物通过 穴位 直接 作用 于病灶 或病灶 周 围 , 从 而 提高 临 床疗 效 ] 。按 本 文介 绍 的方法 , 穿 刺针 针 尖 可 达翳 风 穴深 部 的茎-  ̄ L Z f L 处 。应用 C T技术 对 翳 风 穴 的进 针 深 度 、 角 度 及 相 关
度、 角度 。结论 : 应用 翳风 穴( 穴位 注射 疗 法 ) 治疗 贝 尔麻 痹 , 掌握 最佳 进 针 深度 与 角度 是 关键 , 且 改进
后 的 方 法优 于传 统 疗 法 。
关键 词 : 穴位 ; 翳风 ; 针 刺深度 ; 针刺 角度 ; C T定位

传统穴位的现代科普——翳风穴

传统穴位的现代科普——翳风穴

传统穴位的现代科普——翳风穴翳风穴,出处《针灸甲乙经》翳,这个字的本意是指羽毛做的大扇子,翳风穴的意思就是遮挡风邪。

所属经络翳风穴是手少阳三焦经的常用腧穴之一,主治口眼歪斜、牙关紧闭、齿痛、颊肿、耳鸣、耳聋等头面五官疾患,还有瘰疬(淋巴结核)。

穴位位置翳风穴位于头部侧面,耳朵下方耳垂后遮住之处(当耳后乳突与下颌角之间的凹陷处)。

穴位图片为Heal361版权所有未经许可擅自使用者,将追究法律责任解剖穴位机理①皮肤:分布着耳大神经。

②皮下组织:内有上述神经纤维以及淋巴组织、动静脉。

③腮腺:位于外耳道前下方、咬肌后缘和下颌后窝内。

腮腺的表面包以腮腺咬肌筋膜。

腮腺内有颈外动脉、下颌后静脉、面神经和耳颞神经经过。

由外向内的肌肉层次a 胸锁乳突肌b 头夹肌c 头最长肌d 二腹肌后腹翳风穴就位于上面肌肉组织和神经脉络之间,以量子的形态存在着,储藏和运输着气和能量,保证整条经络的良性循环。

功效和原理按摩翳风穴,具有聪耳通窍、散内泄热的功效。

如图所示,翳风穴位于手少阳三焦经的位置,是连接此经络头部穴位和身体穴位的地方,为手足少阳之会,本穴气血为天部的阳热风气,其性同于足少阳胆经气血。

当按摩翳风穴的时候,可以把淤堵揉开,疏通此穴,保证气血运行的通畅,促进其血液循环,加速新陈代谢,让神经的敏感度更加活跃,而且按摩的过程还会促进腮腺腺体的分泌,让经络所环绕的器官组织功能变得更加鲜活,所以长期按摩具有聪耳通窍的作用。

从整条经络来看,手少阳三焦经从手端汇集的阳气(新能量和气)经过翳风穴传输给此经络在头部的穴位,而头部穴位排泄多余的热量和浊气也将通过翳风穴的传输到经络手端的关冲穴(井穴)排出体外,保持经络完整的良性循环。

而且此经络深入内腑通三焦(即上焦胸部,包括心、肺两脏;中焦上腹部,包括脾、胃、肝、胆;下焦下腹部,包括肾、膀胱、小肠、大肠),通过按摩翳风穴,疏通整条经络的同时保证着内腑脏器的气血通畅并促进它们的新陈代谢,从而让它们更加健康的运作,这也就体现了翳风穴散内泄热的作用。

翳风穴的准确位置图及功效作用

翳风穴的准确位置图及功效作用

翳风穴的准确位置图及功效作用文章摘要:翳风穴具有活血祛风,通窍醒神之功效。

翳风穴是治疗面瘫的一大要穴。

翳风能够对一切“邪风”导致的疾病有效,即“善治一切风疾”。

翳风(Yìfēng)【所属经络】手少阳三焦经【国际代码】SJ17【特定穴】【别名】【定位】在耳垂后方,当乳突与下颌角之间的凹陷处。

翳风穴出处:《针灸甲乙经》隶属经络:手少阳三焦经翳风穴的准确位置图简易找穴法“翳风”位于耳根部,在耳朵遮蔽的风池穴之前。

取穴时,可采取正坐或侧伏姿势,耳垂微向内折,于乳突前方凹陷处取穴。

取穴:取正坐或侧伏,耳垂微向内折,于乳突前方凹陷处取穴。

【取穴位置】翳风穴位于耳垂之后,耳后尖角陷中,按之引耳中痛,即翳风穴。

患者可以自行按压,用中指扣压一分钟,再轻揉可使头痛缓解。

【取穴法】第1步:正坐或侧卧位;第2步:在耳垂后方可触及一凹陷,此凹陷张口时更明显处,即为本穴。

功能:益气补阳、聪耳通窍、散内泄热、聪耳明目、疏风通络主治:口眼歪斜、牙关紧闭、齿痛、颊肿、耳鸣、耳聋等头面五官疾患、瘰疬等【主治病症】①口眼歪斜,牙关紧闭,颊肿,耳鸣,耳聋,齿痛等头面五官疾患;②瘰疬,腮腺炎;③膈肌痉挛。

翳风穴位于耳根部,是耳部重要穴位,与下巴上的廉泉穴一起推拿,可疏通颈部气血,促进血液循环,加速新陈代谢,减去多余脂肪,并通过提拉使下巴肌肉紧实。

具体手法如下:先用拇指点按廉泉穴10次,然后顺着颌骨向上推,一直推到翳风穴,停下按压10次;重复上述步骤再按压、推拿几次便可。

点揉翳风,神采飞扬中医认为,翳风穴具有活血、祛风、通窍、醒脑的功用。

按摩此穴位可改善大脑供血状况,通过增加血流量,增加氧含量,消除大脑疲劳,松弛大脑神经,使人气血充足、神采飞扬。

按摩翳风穴,需首先将双手指尖朝上放在耳旁,然后用拇指指尖点按翳风穴,直到出现酸胀感为止。

疲劳时,按揉此穴可迅速恢复精力。

若每天坚持按揉数次,还可达到明目的功效。

翳风穴的作用按揉翳风,五官保健穴翳风穴,具有利颊、聪耳、正口癖的功效,现代医学常用于治疗五官科疾病,如聋、哑、面瘫、耳鸣、瘰疬、耳湿、耳痒等病症。

『史上最强』耳聋耳鸣治疗穴位和刺法(有图有真相)

『史上最强』耳聋耳鸣治疗穴位和刺法(有图有真相)

『史上最强』耳聋耳鸣治疗穴位和刺法(有图有真相)诊疗案例女性患者,32岁。

主诉右耳10个月前暴聋。

当时怀孕4个月,中西医治疗,听力改善不明显。

首诊10天前左耳也听力急剧下降。

8月22日求诊程老师,听力几乎全失,无法交流,只能文字书面对话。

她面灰黄暗,无神焦虑。

孕期甲低。

察舌胖大有齿痕,苔白厚腻,近期无咽喉不适。

查颈肩以辨经,触有形而明结构改变。

选穴:丰隆、胰腺点、阳陵泉、气海、外陵、肩井、颈六夹脊、翳风、耳前三针和健耳穴。

两天后复诊,左耳听力明显改善。

8月29三诊,听力提高40分贝,并且病人报告自己感觉天天在变好,交流一点都没问题。

精气神好多了,宛如新生,看起来恢复了阳光和信心。

--(程氏针灸海外弟子朱和明教授记录)今天是第四次来诊,带来了发病10天后的检查结果,结果显示本次发病的左耳,听力恢复了50分贝,已基本接近正常。

还记得主穴的针刺图么为什么针刺这几个穴位,又如何针刺呢,让我们先看看外耳道周围的解剖结构。

从图上看出,只有这三个位置,可以把针深深刺至外耳道之侧,最大程度上改善耳蜗内微循环,取所谓活血通络之功。

其针刺的角度如图所示。

第一个穴,是经外奇穴健耳穴。

近一年来,马来西亚李晔医生大力推广此穴,为其早年学自程莘农院士学生、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专家周允娴教授处,许多医生使用此穴治疗耳聋耳鸣,收效明显。

(图为李晔教授在程氏针灸精品小班课中的面授教学场景)(图为程莘农院士与周允娴教授合影)第二个穴,是手少阳经的翳风穴,是老牌的治疗耳聋耳鸣的穴位,我的老师耿恩广教授擅用此穴治聋鸣,但经验是进针时略向风池方向后移0.5寸,在刚刚结束的程莘农院士学术传承培训中,特邀授课嘉宾、山西针灸名医郭廷英老师,在课上提到的奇穴翳明,体表进针位置约在翳风穴后1寸处,其原理相同。

(图为耿恩广、郭廷英教授与程凯教授在程莘农学术思想高级研修班上交流讨论)第三个穴,准确的说是三个穴组合形成的组穴,即耳门、听宫、听会,须张口针刺,针刺时的技巧详见上图,即耳门斜向下刺,听会斜向上刺,听宫进针点自耳门与听会之间中点略向面颊方向前移0.5寸,斜向后刺,于是三针刺至外耳道前方一个共同位置。

耳鸣按摩

耳鸣按摩

耳鸣是指人们在没有任何外界刺激条件下所产生的异常声音感觉。

其主要症状表现为患者会听到外界并不存在的声音,有的如细雨沙沙,有的如洪水暴发,这种疾病极大地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

耳痛最主要的原因是耳朵发炎。

按摩主穴按揉>听宫、翳风穴位置:听官穴位于头部侧面耳屏前部,与耳珠平行,张口凹陷处;翳风穴位于耳朵下方耳垂后遮住之处的凹陷中间。

按摩方法:按摩者用两手拇指按在左右翳风穴上,食指按在听宫穴上,顺时针方向按揉约2分钟,然后逆时针方向按揉约2分钟。

功效:治疗耳鸣、耳痛、耳聋、三叉神经痛、头痛、目眩头昏等。

按揉>耳和髎位置:耳门前上方,鬓发后缘,平耳郭根的前方。

按摩方法:被按摩者仰卧,按摩者坐于被按摩者头后,双手拇指相对,同时轻轻用力按住耳和髎半分钟,然后顺时针方向揉约2分钟,以局部有酸胀感为佳。

功效:治疗耳鸣、耳聋、耳痛、头痛、鼻肿等。

小贴士在听宫、听会、翳风、耳门穴上滴香精油2滴,能清醒耳目,缓解耳鸣、耳痛。

坐立姿势也有助于消肿,能促使吞咽顺利,缓解疼痛。

按压>耳门穴位置:在耳屏前上方,张口时呈现凹陷处。

按摩方法:被按摩者仰卧,微微张口,按摩者坐于被按摩者头后,用双手拇指相对,同时轻轻用力按压耳门穴半分钟,然后自上而下推耳前18次,以局部有酸胀感为佳。

功效:治疗耳鸣、耳痛、耳道炎、头晕、面部肌肉酸痛、聋哑、牙痛、腮腺炎等。

辅助穴位头面部:听会。

腰部:肾俞、青门。

上肢:合谷、内关。

下肢:复溜、三阴交、悬钟。

按揉>太溪穴位置:脚内踝正后方凹陷中。

按摩方法:按摩者用手握住被按摩者脚踝,用拇指指面顺时针方向按揉太溪穴约2分钟,逆时针方向按揉约2分钟,以局部有酸胀感为佳。

功效:治疗高血压、耳鸣、耳胀、耳聋、齿痛、失眠、健忘、月经不调、遗精、阳痿、性交疼痛、小便频数等。

局部按摩按摩头部被按摩者仰卧位,颈下垫薄枕,按摩者坐于其头侧,点按其耳朵周围的穴位后,双手在被按摩者耳朵周围发际处,由前向后捋按36次,再从耳尖向耳垂方向按揉耳郭36次。

温针灸翳风为主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20例

温针灸翳风为主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20例

温针灸翳风为主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20例面神经麻痹系指茎乳突孔内的面神经急性非化脓性炎症所致的急性周围性面瘫,也称面神经炎,或Bell麻痹。

属祖国医学”中风”。

可见于任何年龄,以20~40岁为最多见,男多于女,多为一侧起病,双侧甚少,任何季节都可发病,尤以冬春两季多见。

轻症患者一般2~3w左右恢复,大部分患者4~8w内完全恢复,其病程和预后取决于面神经的损伤程度。

笔者经多年的临床实践,采用温针灸翳风穴为主的方法治疗本病,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例患者男13例,女7例,年龄均为40~50岁,左侧发病8例,右侧发病12例。

1.2诊断及纳入标准参照《内科疾病诊断标准》拟定:突然起病,有受风受寒史。

口角歪向一侧,额纹消失或变浅,眼裂增大,鼻唇沟变浅,或有乳突前下压痛,或有舌前2/3味觉障碍,或有听觉障碍。

中枢性疾病、创伤引起的面神经损害、伴有感染、带状疱疹、严重高血压(血压超过180mmHg/120mmHg),重度糖尿病均排除在外。

1.3方法取患侧翳风为主穴,配以患侧阳白,迎香,地仓,颊车,双侧合谷。

采用0.3×40mm一次性毫针快速刺入以上穴位。

翳风穴缓缓刺入1~1.2寸,轻轻捻转,微微有针感即可,其余各穴均浅刺0.3~0.5寸,平补平泻。

翳风穴用温针灸,一共三壮,总共30min左右。

以上温针灸法起病就进行治疗并贯穿治疗全过程。

治疗1w后翳风、阳白组成一对,接G-6805电针仪,阳白接负极,地仓、颊车组成一对接电针仪,负极接地仓穴。

1w治疗2次,4w为1疗程,如不愈则继续下1疗程,最多治疗3个疗程,疗程间隔5d。

1.4疗效标准参照《中醫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面神经功能恢复评定标准进行评定。

痊愈:面肌功能正常,无任何不适。

显效:仔细观察可看出有轻微的功能减弱,可能有轻微的联带运动,面部静止时对称、张力正常,上额运动中等,眼轻用力能闭合,口有轻度不对称。

好转:有明显的功能减弱,但双侧无损害性不对称,可观察到并不严重的联带运动、挛缩和(或)半侧面部痉挛,面部静止时张力正常,上额运动微弱,眼用力可完全闭合,口明显不对称。

翳风穴在临床中常见的应用

翳风穴在临床中常见的应用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中医学, 2023, 12(6), 1286-1291 Published Online June 2023 in Hans. https:///journal/tcm https:///10.12677/tcm.2023.126192翳风穴在临床中常见的应用罗亚琳1,赵 惠2*1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黑龙江 哈尔滨 2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黑龙江 哈尔滨收稿日期:2023年4月20日;录用日期:2023年6月12日;发布日期:2023年6月21日摘 要翳风穴是手少阳三焦经上的腧穴,其气血为天部的阳热风气,它的性质等同于足少阳胆经,又称之为手足少阳之会。

该穴位作用广泛,在神经解剖学上关联的神经也有很多,在临床应用中实用率高,使用率频繁。

本篇文章从对古代医学著作的解读和现代医学的神经解剖学两个大方向就常见的临床应用展开叙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头、面、耳鼻喉以及神经系统等疾病。

相同疾病或者是不同的疾患中,在翳风穴位置实施不同的操作方法的疗效列举。

关键词翳风穴Common Applications of Cataract Points in Clinical PracticeYalin Luo 1, Hui Zhao 2*1Graduate School of Heilongjia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Harbin Heilongjiang 2The 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Heilongjia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Harbin Heilongjiang Received: Apr. 20th , 2023; accepted: Jun. 12th , 2023; published: Jun. 21st , 2023AbstractThe cataract point is an acupoint on the Hand Shaoyang Sanjiao meridian, whose qi and blood are the yang-heat wind energy of the heavenly part; it is equivalent in nature to the foot Shaoyang Bile meridian and is also called the meeting of the hand and foot Shaoyang. The point has a wide range of effects and many neuroanatomically associated nerves, making it practical and frequently used *通讯作者。

穴位敷贴的操作方法有哪些

穴位敷贴的操作方法有哪些

穴位敷贴的操作方法有哪些穴位敷贴是一种传统的中医治疗方法,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以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促进身体的康复。

穴位敷贴方法有很多种,可以根据具体的症状和需要选择适合的穴位进行贴敷。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穴位敷贴的操作方法。

1.前天柱穴贴敷:前天柱穴位于手臂内侧,肘尖延长线与掌心相交的位置。

用温水将手臂上方的皮肤擦拭干净,然后取一张医用贴纸,将贴纸剪成适当的形状,贴敷在前天柱穴上,贴好后用力按压一下。

2.足三里穴贴敷:足三里穴位于小腿前外侧,膝盖下3寸的位置。

用温水将小腿上方的皮肤擦拭干净,然后取一张医用贴纸,将贴纸剪成适当的形状,贴敷在足三里穴上,贴好后用力按压一下。

3.内关穴贴敷:内关穴位于手腕横纹的正中线上,掌侧突骨的一横指之上。

用温水将手腕上方的皮肤擦拭干净,然后取一张医用贴纸,将贴纸剪成适当的形状,贴敷在内关穴上,贴好后用力按压一下。

4.后蒸腾穴贴敷:后蒸腾穴位于足背外翻腰窝中央。

用温水将足背上方的皮肤擦拭干净,然后取一张医用贴纸,将贴纸剪成适当的形状,贴敷在后蒸腾穴上,贴好后用力按压一下。

5.天柱穴贴敷:天柱穴位于颈椎正中线上,第七颈椎棘突下一横指的位置。

用温水将颈部上方的皮肤擦拭干净,然后取一张医用贴纸,将贴纸剪成适当的形状,贴敷在天柱穴上,贴好后用力按压一下。

6.翳风穴贴敷:翳风穴位于肩胛骨下缘与脊柱外侧缘的中间,第三胸椎棘突下一横指的凹陷处。

用温水将肩胛骨上方的皮肤擦拭干净,然后取一张医用贴纸,将贴纸剪成适当的形状,贴敷在翳风穴上,贴好后用力按压一下。

以上只是一小部分常用的穴位敷贴方法,实际上还有很多其他的穴位可以选择。

贴敷穴位的具体方法可以根据个人的需要和疾病情况进行选择,同时要注意贴敷的时间和频率,一般来说可以每天贴敷1-2次,每次持续10-30分钟。

在贴敷的过程中要保持坐姿放松,不要过度活动,以免贴敷部位受到影响。

此外,为了增加穴位敷贴的效果,有时还可以在贴敷的过程中使用一些辅助疗法,比如在贴敷前先用温水泡脚、热敷或按摩贴敷部位等。

谈翳风穴刺络放血法治疗周围性面瘫急性期的疗效观察

谈翳风穴刺络放血法治疗周围性面瘫急性期的疗效观察

谈翳风穴刺络放血法治疗周围性面瘫急性期的疗效观察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面瘫,中医俗称口噼、吊线风,西医称为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是世界卫生组织公认的针灸适宜治疗的43种疾病之一,以面部表情肌群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一种临床常见病,针灸治疗本病疗效确切。

急性期的治疗是本病治疗的关键,急性期时间的长短、面部症状改善的快慢,直接关系到最终治疗效果。

激素疗法作为西医治疗本病急性期的首选疗法,虽可有效减轻神经水肿,预防髓鞘脱失、轴突变性,及时修复损伤神经,但因其副作用多,临床使用多有限制,临床疗效难以保证。

中医传统疗法中的刺络放血法在治疗本病过程中具有优势,本研究旨在探讨刺络放血法在治疗周围性面瘫急性期临床治疗中的疗效。

临床资料入组患者120例均来自陕西省中医医院针灸科(2012~2015年住院患者),符合周围性面瘫的中西医诊断标准,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按照随机表中的数字,将入组患者随机分配至两组。

刺络放血组57例,其中男性39例,女性18例;年龄18~71岁,平均年龄!岁;入组时病程在1~9d,平均病程!。

激素组53例,其中男性36例,女性17例;年龄20~72岁,平均年龄!岁;入组时病程1~10d,平均病程为!。

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上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

治疗方法刺络放血组:以翳风穴为中心,直径约范围内;使用×40mm 华佗牌不锈钢一次性针灸针,选取2号小口径透明玻璃火罐;操作:将患侧翳风穴常规消毒后,左手拇、食、中三指夹紧翳风穴被刺部位,右手拇、食两指持毫针1~2支快速点刺数下,以局部有出血为度,先任血自然流出,待出血明显减少时,再以2号小口径透明玻璃罐以闪火法将罐扣吸在点刺部位,吸紧为度,见有血液流出即可,总刺出血5ml以上,3~5min后起罐并清洁皮肤;每日或隔日治疗1次,视出血量和病人耐受程度而定,连续治疗至发病第10d;注意事项:点刺时必须消毒严密,无菌操作,以防感染;点刺手法宜轻、宜快,出血不宜太多,也不宜太少,以5~15ml为宜;注意避免刺伤深部动脉,以免出现皮下血肿,如出现皮下血肿立即用消毒棉球加力按压2~3min,嘱患者6h内局部勿见水,以减少感染发生率。

风为百病之长,治风三要穴:翳风、风池、风府

风为百病之长,治风三要穴:翳风、风池、风府

风为百病之长,治风三要穴:翳风、风池、风府风是我们最常见的一种自然现象,自然界一年四季都有风,甚至每天都会刮风。

在中国传统医学看来,自然界的风不仅会给我们带来沙尘暴,它还会由自然界吹入我们的身体,使我们的身体因为风的入侵而患病。

其实在大多数情况下和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自然界的风对人都是没有害处的。

但是,如果人的体质比较弱,或者突然遭受猛烈的风的吹袭的话,人就会因为风而得病。

中医将这种能够让人患病的风称之为'风邪'或'贼风'。

'风'穴挡风的羽扇护城的河编辑|凉弘摄影、设计|王学民栏目题字|钟耳(著名书法家)我有一个朋友,是一个特别注意保养的人,虽然年过五十,但看起来十分年轻,加上穿着打扮十分讲究,看起来就像四十岁的人一样,以至于他去弟弟的单位时,别人一直以为他是弟弟。

深秋的一天,天气突然变冷了,还有点小风,我们约在一个咖啡厅见面,只见平素着装入时的他显眼地围了一件大围脖儿。

我就问他:'你怎么裹得这么严实啊,是感冒了吗?''哪里,今天不是变天了吗,天冷了,还有点小风,咱这把年纪可不如你啊,得小心,不能让风吹着了。

'他感叹着自己的年龄。

我说:'你这下可做对啦,中医里有句话叫'风为百病之长',你护住的部位正是风邪容易侵袭的地方啊!'颈项部是风口风为阳邪,易袭阳位,颈项就是阳位,易受风侵袭。

从穴位的名字上就可以看出来了,比如颈部有穴位天窗、天牖(牖也是窗户的意思),这都指的是人体体表开的小窗户,穴也位居颈侧,最易受风。

然而,这还不是最易受风的穴位。

要知道脖子的前半圈称为'颈',后半圈称为'项',天窗和天牖,虽易受伤,但因位居颈部,处头之下,就像在屋檐下似的,受不了多大风,受了风问题也不严重。

可是,项部有几个穴位无遮无拦,千万不能被冷风吹了,不然轻则面瘫,重则中风的危险。

治疗面瘫之法——刺激翳风穴

治疗面瘫之法——刺激翳风穴

治疗面瘫之法——刺激翳风穴中医认为翳风穴具有活血祛风,通窍醒神之功效,主治耳鸣、耳聋、口眼歪斜、颊肿、牙车急痛、耳红肿痛、视物不清等疾症。

除此之外,翳风穴还是治疗面瘫的一大要穴。

中医认为面瘫的发生主要与风邪有关,其主要诱因是受风。

夏天贪凉,对着风扇或空调吹,睡觉时不关窗,夜里着了风等,这些都会引起面瘫。

人们通常认为面瘫是面部受风引起,只要保护好面部就行,其实这是不完全正确的。

真正引起面瘫的原因是翳风穴受风所致。

翳风穴不但是治疗面瘫的主要穴位,而其受风受凉则是引起面瘫的主要原因。

中医认为,中老年人正气不足,脉络空虚,风邪容易乘虚而由翳风穴入经络,导致气血痹阻,经络失养,从而引发面瘫。

翳风穴在耳垂后方,当乳突与下颌角之间的凹陷处,左右侧各一穴。

取穴时,头微微偏向一侧,用力将耳垂下压,压盖部位的凹陷处即是,指压时有酸胀感。

刺激翳风穴可以采用点按的方法。

拇指压住翳风穴,以穴位局部有酸胀感为宜。

然后力量逐渐加大,缓缓吐气,用力深按,保持5~6秒后松开,休息3秒后再深按。

一压一松为一个循环,点按5~10分钟。

也可以采用按揉的方法。

用双手拇指或食指按压在翳风穴,然后以穴位为中心,保持一定的力量,做轻柔缓和的旋转按揉,力度以有酸胀感为宜。

每次按揉5~10分钟,坚持规律按揉。

还可以采用温和灸的方法。

将点燃的艾条对准翳风穴,在距离穴位处皮肤约2~3厘米进行熏灸,灸至穴位处皮肤感觉温和但无灼痛感为宜,每次灸15分钟,每日一次,5次为一个疗程。

总之,坚持刺激翳风穴不仅可以治疗面瘫,还可以减少面瘫的几率。

不仅如此,经常刺激它还能减少伤风感冒的几率,亦可提神醒脑,放松精神,消除疲乏。

翳风穴针刺深度及角度 CT定位探析

翳风穴针刺深度及角度 CT定位探析

翳风穴针刺深度及角度 CT定位探析张惠林;王玉明【摘要】目的:探讨翳风穴(穴位注射疗法)治疗贝尔麻痹的最佳进针深度与角度。

方法:应用CT技术对翳风穴的进针深度、角度、相关组织进行扫描观察,并获取影像学资料。

结果:当7号腰椎穿刺针与人体矢状面约120°、与人体冠状面约45°、进针深度约3.5 cm时,穿刺针针尖可达茎乳孔处,即最佳进针深度、角度。

结论:应用翳风穴(穴位注射疗法)治疗贝尔麻痹,掌握最佳进针深度与角度是关键,且改进后的方法优于传统疗法。

【期刊名称】《针灸临床杂志》【年(卷),期】2013(000)008【总页数】1页(P24-24)【关键词】穴位;翳风;针刺深度;针刺角度;CT定位【作者】张惠林;王玉明【作者单位】甘肃省武威针灸医院,甘肃武威,733000;甘肃省武威针灸医院,甘肃武威,733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24.2翳风穴属手少阳三焦经,定位在耳垂下缘后方,乳突前下方凹陷处,是治疗贝尔麻痹(Bell's palsy)的要穴。

笔者在临床实践中发现,翳风穴应用于穴位注射疗法时,进针深度及角度与疗效关系密切,并应用CT对翳风穴的进针深度、角度、相关组织进行扫描观察,现将结果简述如下,望各位同仁批评指正。

1 传统的定位及注射方法现有教科书及工具书所介绍的定位及操作方法差异较大,迄今未提出较统一的针刺深度、角度或客观标准。

王华等[1]《针灸学》记载:“翳风穴位于耳垂后方,乳突下端前方凹陷中,直刺0.5 ~1 寸。

”温木生[2]《穴位注射疗法治百病》介绍:“患者卧位或端坐靠背椅,头颈向健侧斜30°,前倾15°。

穴位消毒后,用5号针头刺入穴位内,得气回抽无血液方可注入药液。

”按上述方法治疗贝尔麻痹,虽然有一定疗效,但对贝尔麻痹的主要病机—茎乳孔内面神经非化脓性炎症不能进行有效治疗,原因是药液未充分作用于“病所”。

2 改进后的定位及注射方法患者侧卧位,翳风穴常规消毒,在CT引导下穿刺针(7号腰椎穿刺针)与人体矢状面约120°、与人体冠状面约45°、进针深度约3.5 cm时,穿刺针针尖可达翳风穴深部的茎乳孔处,见图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穴位详解:翳风穴
解析: (2)手足少阳之会。本穴气血为天部的阳 热风气,其性同于足少阳胆经气血,故为 手足少阳之会。
中医穴位详解:翳风穴
意义: 三运行: 由本穴输向头之各部。
中医穴位详解:翳风穴
气血: 气血物质为阳热风气。
中医穴位详解:翳风穴
治法: 寒则补之,热则泻针出气。
谢谢!
翳风穴 穴位详解
中医穴位详解:翳风穴
翳风穴
拼音:yìfēnɡ 别名: 经络:三焦经
中医穴位详解:翳风穴
中医穴位详解:翳风穴
取穴: 翳风穴位于头部侧面,耳朵下方耳垂后遮 住之处(当耳后乳突与下颌角之间的凹陷 处)。
中医穴位详解:翳风穴
解剖: 有耳后动、静脉,颈外浅静脉;布有耳大 神经,深部为面神经干从颅骨穿出处。
中医穴位详解:翳风穴
操作: 灸法:艾炷灸3-5壮或施以艾条灸10-20分 钟。
中医穴位详解:翳风穴
操作: 按摩法:用拇指对耳后凹陷处进行指压。 患者自己指压时,可先用手掌抵住面颊, 再以拇指指压,如此反复数次即可。
中医穴位详解:翳风穴
配伍: 配地仓穴、承浆穴、水沟穴、合谷穴治口 噤不开。
中医穴位详解:翳风穴
功能: 益气补阳。
中医穴位详解:翳风穴
主治: 指压翳风穴对去除慵懒感、产生活力非常 有效。耳鸣,耳聋,口眼歪斜,牙关紧闭, 颊肿,瘰疬。
中医穴位详解:翳风穴
操作:
刺法:直刺0.8-1.2寸或者斜刺1.5-2.0寸。 耳后酸胀,可扩散至舌前部及半侧面部, 以治面瘫、腮腺炎等(翳风穴向内前下方 斜刺1.5-2.0寸,局部酸胀,可向咽部扩 散,咽部有发紧发热感,以治聋哑。)
中医穴位详解:翳风穴
解析:
(1)翳风。翳:用羽毛做的华盖穴也,为 遮蔽之物,此指穴内物质为天部的卫外阳 气。风:穴内之气为风行之状也。该穴名 意指三焦经经气在此化为天部的阳气。本 穴物质为天牖穴传来的热胀风气,至本穴 后,热胀风气势弱缓行而化为天部的卫外 阳气,卫外阳气由本穴以风气的形式输向 头之各部,以此得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