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点排查、危险源辨方法
危险源辨识及风险控制(2篇)
危险源辨识及风险控制是指对工作环境中的危险源进行识别和评估,并采取控制措施,以减少工作人员受伤和财产损失的可能性。
在工业生产、建筑施工、化学实验等行业和领域中,对危险源进行辨识和风险控制是非常重要的,下面将详细介绍相关内容。
危险源辨识是指通过系统、全面地搜集、分析和研判工作环境中存在的危险源,找出潜在的危险因素和危险可能的事故或伤害。
辨识危险源的方法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种:1.文献调研:通过查阅相关的技术手册、标准和安全规范,搜集有关工作环境的危险源信息,如化学品的毒性、火灾爆炸的危险性等。
2.实地勘查:对工作环境进行现场调查,了解工作场所、设备、工艺和作业过程中存在的危险源,如高温、高压、高噪音等。
3.事故案例分析:研究已经发生的事故案例,找出导致事故发生的原因和危险源,以避免类似事故的再次发生。
在进行危险源辨识的过程中,需要实施风险评估,即对辨识出的危险源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并评估其可能的风险程度。
风险评估的目的是确定危险因素对工作人员和财产的潜在影响程度,以便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
常用的风险评估方法包括风险矩阵法、风险指数法、故障模式和效应分析等。
在评估完危险源的风险程度后,需要采取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以减少风险的发生概率和降低风险的影响程度。
风险控制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工程措施:通过改变工作环境或工作过程,消除或减轻危险源的影响。
例如,使用安全防护设备、改善工作条件、提升设备的安全性能等。
2.管理措施:通过制定相关的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保证工作人员按照规定的操作流程进行工作,提高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和安全素质。
3.个体防护措施:提供个体防护装备和设施,保护工作人员的身体和健康。
例如,戴防护眼镜、口罩、手套等。
4.培训教育措施:通过对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和教育,提高其对危险源的认识和风险控制的能力。
除了采取上述风险控制措施外,还需要建立相关的监测和评估机制,对风险控制措施的有效性进行评估并持续改进。
危险源辨识及隐患排查
危险源辨识及隐患排查1. 背景危险源是指可能造成人身、财产、环境损失的物、人、事、物质、能源等各种因素以及它们的相互作用。
危险源辨识及隐患排查是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中的重要环节,是确保企业安全生产、预防事故发生、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必要措施。
2. 危险源辨识危险源辨识的目的是查找潜在的危险源,了解危险源产生的机理和危害后果,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
危险源辨识应具备以下几个步骤:2.1 确定辨识范围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的范围往往十分广泛,因此在进行危险源辨识时需要明确具体的辨识范围。
一般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生产设施:包括生产车间、设备、工具等。
•生产过程:包括原料、半成品、成品、工艺流程等。
•劳动者:包括岗位工人、管理人员等。
2.2 确定辨识方法危险源辨识方法一般有以下几种:•风险评估法:根据危险源的性质、特点、后果等进行评估,确定危险等级。
•事故分析法:通过对过往的事故进行分析、总结,找出事故发生的共性和原因,以此推断潜在的危险源。
•经验法:根据过往的经验和实践,将类似危险源进行归纳和总结,再加以分析。
•专家咨询法:请相关行业的专家进行评估和分析。
2.3 辨识记录和分析在辨识危险源时,需要将发现的危险源及其危害后果、发现时间、概述和危险源的所在地或部位等记录下来,并对其进行分析,为后续的危险源排查工作提供基础数据。
3. 隐患排查隐患排查的目的是发现生产过程中潜藏的危险和隐患,消除隐患,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实现安全生产。
隐患排查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3.1 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建立和完善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制定和完善相应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对生产过程中的工作、劳动防护、安全设施及使用、值班交接、应急预案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规范化管理。
3.2 重点人员培训和宣传企业必须对全体从业人员进行必要的安全生产培训和安全教育,让他们掌握必要的安全生产知识和技能。
企业还需要加强安全宣传和教育,为大家营造一个良好的安全生产文化氛围。
辨识危险源的方法
辨识危险源的方法
危险源辨识是安全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辨识危险源的方法:
1. 危险源分类法:根据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危险能量和物质,将其分为第一类和第二类危险源。
第一类危险源是指生产过程中可能意外释放的能量 (能源或能源载体),如燃料、动力、高温、高压等;第二类危险源是指可能导致能量或危险物质约束或限制措施破坏的各种因素,如机械、电气、辐射、物质、火灾和爆炸等。
2. 广义危险源划分法:将危险源划分为机械类、电气类、辐射类、物质类、火灾与爆炸类等类别,根据不同类别的危险源的特点进行辨识和管理。
3. 事件树分析法 (ETA):事件树分析是一种用于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估的工具。
通过分析系统中可能发生的事情,及其可能导致的后果,来识别危险源和其潜在风险。
4. 故障树分析法 (FTA):故障树分析也是一种用于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估的工具。
通过分析系统中各个环节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其可能导致的后果,来识别危险源和其潜在风险。
5. 危险信息收集法:通过对生产过程中的各种信息进行收集和分析,如工艺参数、设备状态、人员操作行为等,来识别危险源和其潜在风险。
以上是几种常见的辨识危险源的方法,根据实际情况可以结合使用。
辨识危险源后,需要进行风险评估和控制措施制定,以降低危险
源的风险水平。
危险源辨识及隐患排查
危险源辨识及隐患排查一、相关术语危险源:可能导致人身伤害和(或)健康损害的根源、状态或行为,或其组合。
风险:指特定危害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引发的人身伤害或健康损害的严重性的组合。
安全事故隐患:指生产经营单位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存在的可能导致生产安全事故发生的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危险状态和管理上的缺陷。
二、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估及管控:上图为风险评估的流程图,首先是划分作业活动,然后进行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根据评价情况确定控制措施。
(一)作业活动划分在开展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之前,首先要准备一份作业活动表,用合理且易于控制的方式对其进行分类并收集必要的信息。
例如,其中必须包括不常见的维修任务,以及日常的生产活动。
(1)生产经营单位的地理位置;(2)生产过程或所提供服务的各个阶段;(3)有计划的工作和临时性的工作;(4)确定的任务。
要求:每种作业活动既不能太复杂,如多达几十个步骤,也不能太简单,仅一两个步骤或内容。
在划分作业活动的时候要考虑所有生产经营活动,包括辅助作业活动。
生产经营单位中的往往存在很多作业活动,比如配电站、车辆、试验活动、仓储物流、维修活动等,危险源识别时应全面考虑,不要遗漏。
(二)危险源识别实施危险源辨识活动的时,应考虑危险源的“三种时态”、“三种状态”、“两个种类”、“四个方面”,以便于在作业活动划分完毕后全面识别危险源。
1. 三种时态(1) 过去时态:作业活动及场所过去所遗留的危险危害因素(可能时)。
(2) 现在时态:作业活动及场所在现有(或拟定)控制措施下的危险危害因素。
(3) 将来时态:作业活动在开展后可能出现的危险危害因素。
2. 三种状态(1) 正常状态(常规):指正常的活动、经营、服务情况,作业活动按正常的活动、经营、服务流程进行,包括机械设备﹑工具等正常工作。
(2) 异常状态(非常规):非正常的活动、经营、服务情况,作业活动不能按正常的活动、经营、服务流程进行,包括机械设备的试运转、停机及发生故障和恶劣天气(雨天﹑高温﹑寒冷)。
辨识危险源有哪些方法
辨识危险源有哪些方法
1. 观察法:通过仔细观察周围的环境和工作场所,发现可能存在的危险因素,并及时采取措施避免发生危险事故。
2. 告警法:安装警示标志和提示牌以提醒员工周围可能存在的危险因素,增加员工对危险的识别和警惕的能力。
3. 分析法:通过系统性的分析,识别出可能出现的危险因素,对可能出现的危险进行风险评估和控制。
4. 线路检查法:对机器设备运转的线路进行系统性的检查,找出可能存在的故障点和危险点,及时把隐患消除,防止故障扩大引起危险。
5. 讲解法:员工通过培训和演习等形式,了解危险因素,掌握安全知识和操作技能,从而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减少事故发生率。
6. 沟通法:与员工沟通,收集安全领域相关问题,对问题进行归纳,分析,提出解决方案,减少潜在的危险。
危险源辨识及隐患排查重点讲解
危险源辨识及隐患排查重点讲解在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中,安全始终是至关重要的。
为了有效预防事故的发生,保障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我们需要进行危险源辨识和隐患排查工作。
这两项工作是安全管理的重要环节,能够帮助我们提前发现潜在的危险,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消除或控制。
接下来,让我们详细了解一下这两个方面的重点内容。
一、危险源辨识(一)什么是危险源危险源是指可能导致人员伤害、疾病、财产损失、工作环境破坏或这些情况组合的根源或状态。
简单来说,就是可能引发事故的潜在因素。
(二)危险源的分类1、第一类危险源指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可能发生意外释放的能量(能源或能量载体)或危险物质。
比如,高压电、易燃易爆物品、有毒气体等。
2、第二类危险源指导致能量或危险物质约束或限制措施破坏或失效的各种因素。
包括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环境因素等。
例如,违反操作规程、设备故障、恶劣的工作环境等。
(三)危险源辨识的方法1、询问、交谈与相关人员进行交流,了解他们在工作中所遇到的危险情况。
2、现场观察直接到工作现场进行观察,查看设备、操作流程、工作环境等方面是否存在潜在的危险。
3、查阅有关记录查看过去的事故报告、安全检查记录、设备维护记录等,从中发现可能的危险源。
4、安全检查表法制定详细的安全检查表,按照表中的项目逐一进行检查和评估。
(四)危险源辨识的步骤1、确定工作活动和场所明确需要进行危险源辨识的工作流程和具体的工作区域。
2、分解工作活动将复杂的工作活动分解为若干个相对简单的步骤。
3、识别危险源运用上述的方法,对每个工作步骤中可能存在的危险源进行识别。
4、评估危险源的风险确定危险源可能导致的事故后果的严重程度,以及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5、记录危险源将识别出的危险源及其风险评估结果进行详细记录,形成危险源清单。
二、隐患排查(一)什么是隐患隐患是指生产经营单位违反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章、标准、规程和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的规定,或者因其他因素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存在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物的危险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管理上的缺陷。
危险源辨识、风险分级与隐患排查重点(一)
危险源辨识、风险分级与隐患排查重点(一)危险源辨识、风险分级与隐患排查重点在日常生活和生产过程中,存在着各种危险源,如果不及时发现和处理,可能会造成严重的人员伤害和财产损失。
因此,危险源辨识、风险分级与隐患排查是预防事故的关键点。
本文将介绍危险源辨识、风险分级与隐患排查的基本概念和重点。
一、危险源辨识危险源是指在生产、劳动或生活过程中,带有危险性的物质、设备和场所等,其存在可能会导致人员伤害、环境污染以及财产损失等不良后果。
辨识危险源可以通过对生产过程、设备、环境等进行全面的审核和评估完成。
危险源辨识的重点:1.全面细致地了解生产过程、设备、环境等,识别可能存在的危险源;2.针对各个危险源实施分级管理,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3.重点关注高风险危险源,定期进行巡查和评估;4.建立完善的危险源管理制度和规范,确保危险源的有效控制。
二、风险分级风险分级是指对各个危险源的危害程度、可能性和暴露程度进行综合评估,确定其风险等级,以便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
风险分级的重点:1.对所有危险源进行评估,确定其风险等级;2.针对高风险危险源进行重点关注,确定防范措施;3.建立风险分级制度和标准,确保评估的科学准确。
三、隐患排查隐患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可能存在,但还没有发生事故的不安全因素。
隐患排查可以及时发现和处理潜在危险。
隐患排查的重点:1.对生产、设备、环境等进行全面排查和剖析,发现潜在隐患;2.针对不同的隐患实行不同的处理措施,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3.通过定期检查和复查,确保隐患处理的持续有效。
总之,危险源辨识、风险分级与隐患排查是重要的安全管理工作,需要赋予高度的重视。
只有通过全面的辨识、科学的分级和有效的排查处理,才能够确保生产、工作环境的安全,避免事故的发生,保护员工的生命健康和企业的正常运营。
风险点危险源辨识方案汇总
2022 年10 月7 日目录一、工程概况 (1)二、风险点危(wei)险源的识别 (2)三、风险点危(wei)险源的评价 (3)四、风险点危(wei)险源的综合预防、控制措施 (4)五、风险点危(wei)险源的具体预防措施 (5)六、风险点危(wei)险源的应急措施 (6)七、辨识名录 (7)项目名称:钱隆御景。
建设地点:佛冈县石角镇。
设计单位:深圳市华阳国际工程设计股分有限公司监理单位:广东正茂工程管理有限公司施工单位:从化市南方建造工程有限公司佛冈云星·钱隆御景一期,由佛冈篁胜投资有限公司投资建设。
项目拟建106 国道与环城西路交叉口,工程拟总用地面积15027.88m,总建造面积132213.2 ㎡。
建造业属于流动人员从事流动性作业、工序复杂、危(wei)险因素较多的行业,为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针对建造行业特性,结合所承担的建造工程施工项目的建造结构、类型、规模、高度、施工环境、施工季节等特点,从人、机、料、法、环等因素综合分析,识别确认有7个可能造成人员伤害、财产损失的危(wei)险源为:1.高处坠落2.物体打击3.机械伤害4.触电5.坍塌6.中毒、窒息7.火灾1、应急期间组织机构及职责1.1应急组织机构公司本部应急组织机构及人员安排如下:序号1 2 3 情况类型火灾爆炸机械事故伤亡事故指挥员通讯联络组灭火行动组疏散引导组安全防护救助组安全小组总指挥副总指挥通讯联络员现场疏导员运输队救护队组织机构及人员作业人员及设备人员各部安全员、班组长后勤保障部人员、资料员、安全员各班组长安全员1、高处坠落——凡在基准面2 米(含2 米)以上作业,建造物四口五临边、 攀登、悬空作业及雨天、雪天进行的高处作业,可能导致人身伤害的作业点和工 作面。
2、物体打击——高空坠落及水平崩溅物体造成人身安全伤害的事故。
3、机械伤害——机械运转工作时, 因机械意外故障或者违规操作可能造成人身 伤害或者机械伤害的事故。
危险源辩识、风险评价及风险控制
危险源辩识、风险评价及风险控制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及风险控制引言:在现代社会中,各种危险源无处不在。
为了保障人们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正确地识别危险源并评估风险,然后采取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是十分重要的。
本文将从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危险源辨识:危险源辨识是指通过对潜在危险源的识别和分析,确定出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因素。
其目的在于准确地识别出潜在的危险源,以便进一步进行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
1. 危险源辨识的方法:危险源辨识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进行:(1)观察法:通过实地观察和分析,识别出目标环境中可能存在的危险源。
例如,在工业厂房中,观察机械设备是否存在安全隐患。
(2)问卷调查法:通过对员工、客户或相关人员进行问卷调查,了解他们对可能的危险源的看法和意见。
例如,在医院中,可通过问卷了解医护人员对患者安全的看法。
(3)专家咨询法:请专业人员对目标环境进行评估和识别危险源。
例如,在建筑工地中,可以请建筑设计师和工程师进行专业评估。
2. 危险源辨识的要点:在进行危险源辨识时,应注意以下要点:(1)全面性:要全面、系统地辨识目标环境中的危险源,不遗漏任何潜在的危险因素。
(2)准确性:要对危险源进行准确的描述和定位,了解其特点和可能产生的风险。
(3)合理性:要根据目标环境的特点和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和手段进行危险源辨识。
二、风险评价:风险评价是对危险源造成的风险进行量化或定性评估,以确定其可能带来的危害程度和概率。
通过风险评价,可以确定哪些风险最为重要,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风险控制。
1. 风险评价的方法:风险评价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进行:(1)定性评价:根据专业知识和经验,对危险源可能产生的风险进行定性描述。
例如,某项工程可能导致的人员伤亡风险可以描述为“高”、“中”、“低”。
(2)定量评价:通过数据统计和模型分析,对危险源造成的风险进行定量计算。
例如,使用概率论和统计学方法,计算出某项工程可能导致人员伤亡的概率和数量。
危险源辨识、分类和风险评价、分级办法范文(三篇)
危险源辨识、分类和风险评价、分级办法范文一、引言危险源辨识、分类和风险评价、分级是企业安全管理中的重要环节,它们对于预防事故和保障员工安全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旨在探讨危险源的辨识、分类以及风险评价和分级的方法和原则。
二、危险源辨识危险源辨识是对企业内存在的各类危险源进行发现、识别和记录的过程,其目的是为了制定有效的控制措施,预防和减少事故的发生。
危险源辨识应包括以下内容:1. 确定危险源种类。
危险源可以分为物理危险源、化学危险源、生物危险源、机械危险源等。
通过对企业的生产过程进行分析,可以确定所涉及的危险源种类。
2. 辨识危险源。
通过观察和调查,发现和辨识企业内存在的各类危险源,如高温、高压、有害气体、毒性物质等。
同时,要考虑到不同危险源之间的相互关联和可能的危险源组合作用。
3. 记录危险源信息。
对于每一个辨识出的危险源,应制定相应的危险源信息记录表,详细记录危险源的名称、特性、危险程度等信息。
三、危险源分类和风险评价危险源分类和风险评价是对辨识出的危险源进行系统梳理和评估的过程,目的是为了确定各类危险源的风险程度,并据此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
1. 危险源分类根据危险源的性质和特征,可以将危险源进行分类。
常用的分类方法包括按照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生物学性质、机械性质等进行分类。
分类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进行风险评价和控制措施的制定。
2. 风险评价风险评价是对危险源进行定性和定量的评估,确定其对人员和环境的威胁程度。
常用的风险评价方法有定性评估方法和定量评估方法。
定性评估方法是通过专家判断和经验总结,对危险源进行主观评估,如利用风险矩阵、事件树等方法。
而定量评估方法则是基于数学和统计分析的方法,借助风险模型和风险计算公式进行风险评估。
3. 风险分级根据风险评价的结果,将危险源按照风险程度进行分级。
常用的分级方法有使用颜色、数字等符号来表示不同等级的风险,如红色表示高风险、黄色表示中风险、绿色表示低风险等。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办法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办法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是安全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环,能够帮助企业识别潜在的危险和评估相关风险水平,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防范和控制风险。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用的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办法。
一、危险源辨识方法1. 事故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历史事故案例,了解事故的发生原因和过程,识别可能存在的危险源。
2. 现场勘察法:通过对现场的实地勘察,观察和检查设备、工艺、场所等相关环境和条件,识别潜在的危险源。
3. 问卷调查法:通过向员工、管理人员等相关人员发放问卷调查表,了解他们对工作环境和工作过程中存在的危险源的认知和看法。
4. 蔓延效应分析法:通过对可能发生的事故或事故后果的蔓延路径进行分析,找出可能的危险源。
二、风险评价方法1. 定量风险评价法:采用数学模型和统计方法,对潜在危险源的概率和风险进行量化评估,并通过计算风险值或风险等级来评价风险的严重程度。
2. 定性风险评价法:根据经验和专业知识对潜在危险源的性质、特点和影响进行判断,并通过描述和比较来评估风险的严重程度。
3. 定性-定量风险评价法:结合定性和定量评价方法,首先基于专家经验和知识进行初步的定性评估,然后使用数学模型和统计方法对关键参数进行定量评估,最后综合定性和定量评估结果进行综合评价。
三、常见风险评价工具1. 危险与可操作性矩阵(HAZOP):对设备、工艺和操作过程进行系统化分析,通过专家小组讨论和思维导图的方式,识别可能的危险和操作失误。
2. 失效模式和影响分析(FMEA):对系统或设备的失效模式进行评估,通过评分和排名的方式,确定风险的严重程度和优先级,以便采取相应的措施。
3. 事件树分析(ETA):通过逻辑树的方式,分析事故可能发生的原因和过程,并对每个可能的发生事件进行概率计算,评估风险的概率和严重程度。
4. 风险矩阵:将可能的风险划分为不同的等级或区间,通过评估和比较,将潜在风险进行分类,以便采取相应的措施。
以上介绍的是一些常见的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办法,企业可以选择适合自身情况和需求的方法来进行相关工作。
危险源辨识三种方法
危险源辨识三种方法危险源辨识是指通过对工作环境和工作活动中的潜在危险因素进行识别和评估,以及采取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的过程。
下面将介绍三种常用的危险源辨识方法:安全检查、风险评估和事故调查。
第一种方法是安全检查。
安全检查是通过对工作场所的设施、设备、作业活动等进行勘察和检查,发现潜在的安全隐患和危险源。
常用的安全检查方法包括现场勘察、设备检查、安全标志检查、操作规程的检查等。
例如,在现场勘察中,可以查看各种设施、设备的使用情况,观察是否存在摆放不当、积灰堆积、电线松动等情况,以及查看操作人员是否穿戴安全防护用品。
在设备检查中,可以对各种机械装置进行检查,检查是否存在设备的磨损、松动、漏电、漏油等问题。
安全检查的优点是操作简单、直观易懂,适用于对一般场所和设备的危险源进行初步的辨识。
第二种方法是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是指通过对危险源本身和其产生的潜在伤害进行定量或定性评估,以确定其风险程度和优先级,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风险评估主要包括危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四个阶段。
在危险识别阶段,可以采用头脑风暴、层次分析法、故事板等方法,通过团队讨论或个人思考的方式,识别出工作环境和工作活动中存在的危险源。
在风险分析阶段,可以通过事件树分析、失效模式和影响分析、事件连锁分析等方法,对危险源的可能性和严重程度进行评估。
在风险评价阶段,可以采用风险矩阵、风险图等方法,将风险等级进行界定,并确定风险的优先级和采取的相应控制措施。
风险评估的优点是能够全面系统地识别和评估危险源,为风险控制和防范提供科学依据。
第三种方法是事故调查。
事故调查是通过对已经发生的事故进行调查和分析,找出事故的根本原因和潜在危险源,从而提出改进建议和控制措施。
事故调查的方法主要包括事件树分析、鱼骨图、因果分析等。
例如,在事件树分析中,可以通过构建事件树模型,分析并追溯事故发生的各个环节和原因,从而找出最初的失误或错误。
在鱼骨图中,可以将事故的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进行分类并归纳,从而深入分析事故的根本原因。
危险源辨识及隐患排查
危险源辨识及隐患排查一、相关术语危险源:可能导致人身伤害和(或)健康损害的根源、状态或行为,或其组合。
风险:指特定危害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引发的人身伤害或健康损害的严重性的组合。
安全事故隐患:指生产经营单位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存在的可能导致生产安全事故发生的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危险状态和管理上的缺陷。
二、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估及管控:上图为风险评估的流程图,首先是划分作业活动,然后进行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根据评价情况确定控制措施。
(一)作业活动划分在开展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之前,首先要准备一份作业活动表,用合理且易于控制的方式对其进行分类并收集必要的信息。
例如,其中必须包括不常见的维修任务,以及日常的生产活动。
(1)生产经营单位的地理位置;(2)生产过程或所提供服务的各个阶段;(3)有计划的工作和临时性的工作;(4)确定的任务。
要求:每种作业活动既不能太复杂,如多达几十个步骤,也不能太简单,仅一两个步骤或内容。
在划分作业活动的时候要考虑所有生产经营活动,包括辅助作业活动。
生产经营单位中的往往存在很多作业活动,比如配电站、车辆、试验活动、仓储物流、维修活动等,危险源识别时应全面考虑,不要遗漏。
(二)危险源识别实施危险源辨识活动的时,应考虑危险源的“三种时态”、“三种状态”、“两个种类”、“四个方面”,以便于在作业活动划分完毕后全面识别危险源。
1.三种时态(1)过去时态:作业活动及场所过去所遗留的危险危害因素(可能时)。
(2)现在时态:作业活动及场所在现有(或拟定)控制措施下的危险危害因素。
(3)将来时态:作业活动在开展后可能出现的危险危害因素。
2.三种状态(1)正常状态(常规):指正常的活动、经营、服务情况,作业活动按正常的活动、经营、服务流程进行,包括机械设备、工具等正常工作。
(2)异常状态(非常规):非正常的活动、经营、服务情况,作业活动不能按正常的活动、经营、服务流程进行,包括机械设备的试运转、停机及发生故障和恶劣天气(雨天、高温、寒冷)。
危险源辨识及分类方法
危险源辨识及分类方法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危险源辨识及分类方法:1.职业健康及安全风险评估(OHSRA)方法:OHSRA方法是一种常见的危险源辨识方法,它旨在识别并评估与工作环境相关的健康和安全风险。
这种方法通常包括以下步骤:-识别危险源:通过观察、访谈和文件分析等方式,确定工作场所中可能存在的潜在危险源。
-评估危险:评估每个危险源的潜在影响和暴露风险。
这可以通过量化或定性方法来实现。
-风险控制:采取适当的控制措施来减少或消除识别的危险源。
2.HAZOP分析方法:HAZOP(危害和操作性研究)分析是一种系统性的方法,旨在识别和评估工业过程中的潜在危险和操作失误。
该方法通常包括以下步骤:-准备:确定要进行HAZOP分析的过程和目标。
-分析:通过分析每个过程步骤的参数和变量,识别潜在的危害和操作失误。
-评估:评估识别到的每个危害和操作失误的潜在风险和严重性。
-措施:提出适当的控制措施来减少或消除危害和操作失误。
3.风险矩阵方法:风险矩阵是一种常见的危险源分类方法,它将危险源按照概率和严重性来分类。
通常使用颜色来表示不同的风险级别。
这种方法通常包括以下步骤:-识别危险源:通过观察、访谈和文件分析等方式,确定工作场所中可能存在的潜在危险源。
-评估危险:评估每个危险源的概率和严重性,并将其绘制在风险矩阵上。
-分类:根据风险矩阵的颜色分类,将危险源分为不同的风险级别。
-措施:根据风险级别,采取适当的控制措施来减少或消除识别的危险源。
4.故障模式和影响分析(FMEA)方法:FMEA是一种通过分析故障模式及其潜在影响来识别和分类潜在危险的方法。
该方法通常包括以下步骤:-识别故障:通过观察、访谈和文件分析等方式,确定可能的故障模式。
-评估影响:评估每个故障模式的潜在影响和严重性。
-确定原因:确定故障模式发生的可能原因。
-推导措施:根据故障模式的潜在影响,决定采取适当的控制措施。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危险源辨识及分类方法。
组织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合的方法,以确保工作环境的安全和健康。
危险源辨识方法有哪三种
危险源辨识方法有哪三种危险源辨识是指在工作场所或生活环境中,识别和确定潜在的危险源以预防事故和伤害发生的过程。
危险源辨识的目的是帮助组织认识和确定工作和环境中的风险,以采取适当的措施来控制和消除这些风险。
下面将介绍三种常用的危险源辨识方法。
1.现场观察法现场观察法是一种常用的危险源辨识方法,它通过对现场进行观察和检查,识别和记录各种潜在的危险源。
该方法通常由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员或具备安全意识的员工进行执行。
他们可以通过仔细观察和了解工作场所的工作流程、设备和工具的使用情况、物料储存和处理方式等,来发现潜在的危险源。
现场观察法的优点是直接有效,能够帮助组织全面了解现场风险,及时采取控制措施。
然而,它也存在一些缺点,如受观察者主观因素的影响,可能存在遗漏或忽视一些危险源的情况。
2.风险评估法风险评估是一种系统的、科学的方法,用于评估和量化工作场所或生活环境中各种潜在风险的严重性和可能性。
该方法基于对工作流程、设备和材料的特性、人员行为和环境条件等的详细分析,结合适当的风险评价工具和模型,来计算和评估潜在风险。
风险评估的优点是客观准确,能够提供基于数据和事实的风险评价结果,帮助组织有针对性地采取控制措施。
然而,风险评估也需要大量的信息和数据的收集和分析,以及专业的风险评估工具和模型的应用,对于普通员工而言可能较为复杂和困难。
3.专家访谈法专家访谈法是一种汇集专业知识和经验的方法,通常通过与业务专家、安全专家和相关从业人员的交流和访谈,来获取有关工作场所或生活环境中潜在危险源的信息和意见。
专家访谈法的优点是能够利用专业知识和经验来识别和确定危险源,及时获取可靠的信息和建议。
这种方法可以帮助组织从专业角度审视危险源,提供宝贵的参考和意见。
然而,专家访谈法也可能受到专家个人经验和偏见的影响,存在信息的滞后或不准确的风险。
综上所述,现场观察法、风险评估法和专家访谈法是常用的危险源辨识方法。
不同方法各有优缺点,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和需求选择适合的方法或进行综合应用,以提高危险源辨识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风险点排查危险源辨方法
1 工作程序和内容1.1 风险点确定1.1.1 风险点划分原则1.1.1.1 设施、部位、场所、区域风险点划分应当遵循“大小适中、便于分类、功能独立、易于管理、范围清晰”的原则,工贸企业风险点划分可按照原料、产品储存区域、生产车间或装置、公辅设施等功能分区进行划分;对于规模较大、工艺复杂的系统可按照所包含的工序、设施、部位进行细分;示例:按区域场所划分如原料仓库、生产车间、成品仓库、储罐区、制冷车间、污水处理场、锅炉房等;按工序划分如纺织行业的前纺工序、织造工序等;按设施划分如除尘系统等;按部位划分如铁合金生产企业的炉前部位、炉面部位等;1.1.1.2 操作及作业活动对操作及作业活动等风险点的划分,应当涵盖生产经营全过程所有常规和非常规状态的作业活动,风险等级高、可能导致严重后果的作业活动应作为风险点;示例:高温熔融金属吊运、危险区域动火作业、受限空间作业等危险作业;1.1.2 风险点排查1.1.2.1 风险点排查的内容工贸企业应按照风险点划分原则,在本单位生产活动区域内对生产经营全过程进行风险点排查,确定包括风险点名称、类型、区域位置、可能发生的事故类型及后果等内容的基本信息,建立风险点统计表,参见附录A;1.1.2.2 风险点排查的方法风险点排查应按生产工作流程的阶段、场所、装置、设施、作业活动或上述几种方法的结合等进行;1.2 危险源辨识1.2.1 辨识方法1.2.1.1 生产过程中的危险源辨识宜采用工作危害分析法JHA;即:针对每个作业活动中的每个作业步骤或作业内容,识别出与此步骤或内容有关的危险源,建立作业活动清单,参见附录,工作危害分析评价记录表,参见附录;1.2.1.2 企业可以针对设备设施等宜采用安全检查表法SCL法进行危险源辨识,建立设备设施清单,参见附录,安全检查分析记录表,参见附录;1.2.1.3 对于复杂的工艺可采用危险与可操作性分析法HAZOP、危险度评价、事故树分析法等进行危险源辨识;1.2.1.4 有能力的工贸企业进行危险源辨识时可不限于以上推荐的方法;1.2.2 辨识范围危险源的辨识范围应覆盖所有的作业活动和设备设施,包括:——规划、设计重点是新、改、扩建项目和建设、投产、运行等阶段;——常规和非常规作业活动;——事故及潜在的紧急情况;——所有进入作业场所人员的活动;——原材料、产品的运输和使用过程;——作业场所的设施、设备、车辆、安全防护用品;——工艺、设备、管理、人员等变更;——丢弃、废弃、拆除与处置;——气候、地质及环境影响等;1.2.3 危险源辨识1.2.3.1 企业应对全体员工进行危险源辨识方法的培训,按照确定的辨识范围组织全员有序地开展危险源辨识;1.2.3.2 辨识时应依据GB/T 13861的规定充分考虑四种不安全因素:人的因素、物的因素、环境因素、管理因素,应充分考虑国家安监总局组织编写的工贸行业较大危险因素辨识与防范指导手册2016版中提及的较大危险因素;1.2.3.3 运用工作危害分析法JHA对作业活动开展危险源辨识时,应在对作业活动划分为作业步骤或作业内容的基础上,系统地辨识危险源;在作业活动划分时,应以生产工艺、工作流程的阶段划分为主,也可以采取按地理区域划分、按作业任务划分的方法,或几种方法的有机结合;划分出的作业活动在功能或性质上相对独立,既不能太复杂如包括多达几十个作业步骤或作业内容,也不能太简单如仅由一、两个作业步骤或作业内容构成;1.2.3.4 运用安全检查表法SCL对场所、设备或设施等进行危险源辨识,应将设备设施按功能或结构划分为若干检查项目,针对每一检查项目,列出检查标准,对照检查标准逐项检查并确定不符合标准的情况和后果;附录A 风险点统计表附录作业活动清单记录受控号单位:№:填表人:填表日期:年月日审核人:审核日期:年月日注:当选用风险矩阵分析法LS时可不填写活动频率附录工作危害分析JHA评价记录工作危害分析JHA+评价记录记录受控号风险点:岗位:作业活动:№:分析人:日期:审核人:日期:审定人:日期:注:1.分析人为岗位人员,审核人为所在岗位/工序负责人,审定人为上级负责人;2.当选用风险矩阵分析法LS法时可不填写频次;3.现有管控措施结合企业实际情况按五种措施分类填写,内容必须详细和具体;4.可能发生的事故类型应结合工贸行业特点依据GB6441填写,包括物体打击、车辆伤害、机械伤害、起重伤害、触电、淹溺、灼烫、火灾、高处坠落、坍塌、锅炉爆炸、容器爆炸、其它爆炸、中毒和窒息,以及其它伤害等;5.评价级别是运用风险评价方法确定的风险等级;6.风险分级是指重大风险、较大风险、一般风险和低风险,分别用“红、橙、黄、蓝”标识;7.管控层级是指根据企业机构设置情况确定的管控层级,一般分为公司厂级、部室车间级、班组和岗位级;附录设备设施清单记录受控号单位:№:填表人:填表日期:年月日审核人:审核日期:年月日注:1.按照单元或装置进行划分,同一单元或装置内介质、型号相同的设备设施可合并,在备注内写明数量;2.厂房、管廊、手持电动工具、办公楼等可以放在表的最后列出;附录安全检查表分析SCL评价记录安全检查表分析SCL+评价记录记录受控号风险点:岗位:设备设施:№:分析人:日期:审核人:日期:审定人:日期:注:1.分析人为岗位人员,审核人为所在岗位/工序负责人,审定人为上级负责人;2.当选用风险矩阵分析法LS法时可不填写频次;3.现有管控措施结合企业实际情况按五种措施分类填写,内容必须详细和具体;4.可能发生的事故类型应结合工贸行业特点依据GB6441填写,包括物体打击、车辆伤害、机械伤害、起重伤害、触电、淹溺、灼烫、火灾、高处坠落、坍塌、锅炉爆炸、容器爆炸、其它爆炸、中毒和窒息,以及其它伤害等;5.评价级别是运用风险评价方法确定的风险等级;6.风险分级是指重大风险、较大风险、一般风险和低风险,分别用“红、橙、黄、蓝”标识;7.管控层级是指根据企业机构设置情况确定的管控层级,一般分为公司厂级、部室车间级、班组和岗位级;附录C 危险源统计表附件A:风险点分类标准物的不安全状态装置、设备、工具、厂房等a 设计不良——强度不够;——稳定性不好;——密封不良;——应力集中;——外型缺陷、外露运动件;——缺乏必要的连接装置;——构成的材料不合适;——其他;b 防护不良——没有安全防护装置或不完善;——没有接地、绝缘或接地、绝缘不充分;——缺乏个体防护装置或个体防护装置不良;——没有指定使用或禁止使用某用品、用具;——其他;c 维修不良——废旧、疲劳、过期而不更新;——出故障未处理;——平时维护不善;——其他;物料a 物理性——高温物固体、气体、液体;——低温物固体、气体、液体;——粉尘与气溶胶;——运动物;b 化学性——易燃易爆性物质易燃易爆性气体、易燃易爆性液体、易燃易爆性固体、易燃易爆性粉尘与气溶胶、其他易燃易爆性物质;——自燃性物质;——有毒物质有毒气体、有毒液体、有毒固体、有毒粉尘与气溶胶、其他有毒物质;——腐蚀性物质腐蚀性气体、腐蚀性液体、腐蚀性固体、其他腐蚀性物质;——其他化学性危险因素;c 生物性——致病微生物细菌、病毒、其他致病微生物;——传染病媒介物;——致害动物;——致害植物;——其他生物性危险源因素;有害噪声的产生机械性、液体流动性、电磁性有害振动的产生机械性、液体流动性、电磁性有害电磁辐射的产生——电离辐射X射线、γ离子、β离子、高能电子束等;——非电离辐射超高压电场、此外线等;人的不安全行为不按规定的方法——没有用规定的方法使用机械、装置等;——使用有安全隐患的机械、工具、用具等;——选择机械、装置、工具、用具等有误;——离开运转着的机械、装置等;——机械运转超速;——送料或加料过快;——机动车超速;——机动车违章驾驶;——其他;不采取安全措施——不防止意外风险;——不防止机械装置突然开动;——没有信号就开车;——没有信号就移动或放开物体;——其他;对运转着的设备、装置等清擦、加油、修理、调节——对运转中的机械装置等;——对带电设备;——对加压容器;——对加热物;——对装有危险物;——其他;使安全防护装置失效——拆掉、移走安全装置;——使安全装置不起作用;——安全装置调整错误;——去掉其他防护物;制造危险状态——货物过载;——组装中混有危险物;——把规定的东西换成不安全物;——临时使用不安全设施;——其他;使用保护用具的缺陷——不使用保护用具;——不穿安全服装;——保护用具、服装的选择、使用方法有误;不安全放置——使机械装置在不安全状态下放置;——车辆、物料运输设备的不安全放置;——物料、工具、垃圾等的不安全放置;——其他;接近危险场所——接近或接触运转中的机械、装置;——进入危险有害场所;——上或接触易倒塌的物体;——攀、坐不安全场所;——其他;某些不安全行为——用手代替工具;——没有确定安全就进行下一个动作;——从中间、底下抽取货物;——扔代替用手递;——飞降、飞乘;——不必要的奔跑;——作弄人、恶作剧;——其他;误动作——货物拿得过多;——拿物体的方法有误;——推、拉物体的方法不对;——其他;其他不安全行动作业环境的缺陷作业场所——没有确保通路;——工作场所间隔不足;——机械、装置、用具、日常用品配置的缺陷;——物体放置的位置不当;——物体堆积方式不当;——对意外的摆动防范不够;——信号缺陷没有或不当;——标志缺陷没有或不当;环境因素——采光不良或有害光照;——通风不良或缺氧;——温度过高或过低;——压力过高或过低;——湿度不当;——给排水不良;——外部噪声;——自然危险源风、雨、雷、电、野兽、地形等;安全健康管理的缺陷安全生产保障a 安全生产条件不具备;b 没有安全管理机构或人员;c 安全生产投入不足;d 违反法规、标准;危险评价与控制a 未充分识别生产活动中的隐患包括与新的或引进的工艺、技术、设备、材料有关的隐患;b 未正确评价生产活动中的危险包括与新的或引进的工艺、技术、设备、材料有关的危险;c 对重要危险的控制措施不当;作用与职责a 职责划分不清;b 职责分配相矛盾;c 授权不清或不妥;d 报告关系不明确或不正确;培训与指导a 没有提供必要的培训包括针对变化的培训;b 培训计划设计有缺陷;c 培训目的或目标不明确;d 培训方法有缺陷包括培训设备;e 知识更新和再培训不够;f 缺乏技术指导;人员管理与工作安排a 人员选择不当——无相应资质,技术水平不够;——生理、体力有问题;——心理、精神有问题;b 安全行为受责备,不安全行为被奖励;c 没有提供适当的劳动防护用品或设施;d 工作安排不合理——没有安排或缺乏合适人选;——人力不足;——生产任务过重,劳动时间过长;e 未定期对有害作业人员进行体检;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a 没有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b 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有缺陷技术性错误,自相矛盾,混乱含糊,复盖不全,不实际等;c 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不落实;设备和工具a 选择不当,或关于设备的标准不适当;b 未验收或验收不当;c 保养不当保养计划、润滑、调节、装配、清洗等不当;d 维修不当信息传达,计划安排,部件检查、拆卸、更换等不当;e 过度磨损因超期服役、载荷过大、使用计划不当、使用者未经训练、错误使用等造成;f 判废不当或废旧处理和再次利用不妥;g 无设备档案或不完全;物料含零部件a 运输方式或运输线路不妥;b 保管、储存的缺陷包括存放超期;c 包装的缺陷;d 未能正确识别危险物品;e 使用不当,或废弃物料处置不当;f 缺乏关于安全卫生的资料如MSDS或资料使用不当;设计a 工艺、技术设计不当——所采用的标准、规范或设计思路不当;——设计输入不当不正确,陈旧,不可用;——设计输出不当不正确,不明确,不一致;——无独立的设计评估;b 设备设计不当,未考虑安全卫生问题;c 作业场所设计不当定置管理,物料堆放,安全通道,准入制度,照明、温湿度、气压、含氧量等环境参数等;d 设计不符合人机工效学要求;应急准备与响应a 未制订必要的应急响应程序或预案;b 未进行必要的应急培训和演习;c 应急设施或物资不足;d 应急预案有缺陷,未评审和修改;相关方管理a 对设计方、承包商、供应商未进行资格预审;b 对承包商的管理——雇用了未经审核批准的承包商;——无工程监管或监管不力;c 对供应商的管理——收货项目与订购项目不符;给供应商的产品标准不正确,订购书上资料有误,对可修改订单不能完全控制,对供应商擅自更换替代品失察等造成——对产品运输、包装、安全卫生资料提供等监管欠妥;d 对设计者的设计、承包商的工程、供应商的产品未严格履行验收手续;监控机制a 安全检查的频次、方法、内容、仪器等的缺陷;b 安全检查记录的缺陷记录格式、数据填写、保存等方面;c 事故、事件、不符合的报告、调查、原因分析、处理的缺陷;d 整改措施未落实,未追踪验证;e 未进行审核或管理评审,或开展不力;f 无安全绩效考核和评估或欠妥;沟通与协商a 内部信息沟通不畅同事、班组、职能部门、上下级之间;b 与相关方之间信息沟通不畅设计者、承包商、供应商、交叉作业方、政府部门、行业组织、应急机构、邻居单位、公众等;上两条的“信息”包括:法规、标准,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危险控制和应急措施,事故、不符合及整改,审核或管理评审的结果等;c 最新的文件和资讯未及时送达所有重要岗位;d 通讯方法和手段有缺陷;e 员工权益保护未得到充分重视,全员参与机制缺乏;。
危险源辨识及隐患排查治理原理方法培训
危险源辨识及隐患排查治理原理方法培训危险源辨识及隐患排查治理原理方法培训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工程建设、生产生活等各个方面都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危险和隐患,这些隐患一旦爆发就会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造成重大损失。
因此,要确保生产和生活的安全,就必须对危险和隐患进行辨识和排查治理。
危险源辨识原理方法:
1.确定范围:要确定危险源的类型、性质、分布等事项,对规范危险源辨识工作有很好的意义。
2.资料收集:了解、收集与危险源有关的资料,建立危险源档案。
3.初步判断:根据已有的资料,初步推断危险源的类型及可能引起的危害,有问题或需进一步调查的危险源要列出并建立问题清单。
4.明确排查:进一步排查各危险源的具体情况,以及可能导致的事故场景、危害程度等。
5.综合分析:根据收集到的资料,在进行实地勘查和技术评价的基础上,对危险源进行综合分析、评估和辨识。
确定危险源的危害等级。
6.制订对策:对于分析确定的危险源,要针对其可能的影响因素进行预测,逐一制定具体的对策方案,并制定相应的预案。
1。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办法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办法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是企业安全管理体系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其目的是识别潜在的危险源,分析可能导致的风险,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以保障员工的安全和健康。
下面是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的一些办法。
一、危险源辨识的办法1、文献资料查询法通过查阅相关的技术资料、政府法规、行业标准和经验总结,了解和了解与企业相关的危险源和风险因素。
2、访谈法与企业的工作人员进行访谈,了解他们在工作中遇到的危险源和风险因素。
3、观察法通过实地观察企业的作业场所和设备,发现潜在的危险源,如设备的磨损、安全标志不清晰等。
4、事故调查法分析过去的事故和事件,发现导致事故的危险源和风险因素,以避免类似的事故再次发生。
5、专家评审法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评审,在集体研讨和讨论中,识别和确认危险源和风险因素。
二、风险评价的办法1、概率评价法根据统计数据和经验,评估特定事件发生的概率。
2、严重程度评价法对事件可能造成的损失、伤害和后果进行评估和量化,确定其严重程度。
3、风险矩阵法将概率和严重程度两个因素综合考虑,将事件的风险等级划分为不同的区域,以指导风险控制措施的确定。
4、风险指数法将概率和严重程度两个因素进行加权求和,得到风险指数,以指导风险管理工作的重点和优先级。
5、剧本分析法通过模拟和分析可能发生的事件情景,评估其潜在的影响和后果,确定风险等级和控制措施。
三、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的要点1、全面性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要尽可能涵盖所有可能的危险源和风险因素,避免遗漏。
2、客观性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要基于科学的方法和数据,尽量减少主观判断的影响。
3、实用性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的结果要具有可操作性,能够为制定控制措施和管理决策提供参考。
4、定期性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是一个动态过程,应该定期进行重新评估,及时发现和处理新的危险源和风险因素。
总之,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是企业安全管理的基础,通过科学的方法和办法,能够帮助企业识别并评估潜在的危险源和风险因素,为制定有效的控制措施和管理决策提供依据,最大程度地保障员工的安全和健康。
危险源辨识及风险评估
危险源辨识及风险评估引言概述:危险源辨识及风险评估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它可以帮助我们识别潜在的危险源,并评估这些危险源对人员、设备和环境的潜在风险。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详细阐述危险源辨识及风险评估的重要性和方法。
一、危险源的辨识1.1 了解工作场所在危险源辨识的过程中,首先要对工作场所进行全面了解。
这包括了解工作场所的布局、设备和工艺流程等。
通过对工作场所的了解,可以帮助我们发现存在的潜在危险源。
1.2 分析工作过程在工作过程中,可能存在一些潜在的危险源。
因此,对工作过程进行详细的分析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分析工作过程,我们可以识别出可能导致事故的关键环节和可能存在的风险。
1.3 研究类似事件研究类似事件是一种有效的危险源辨识方法。
通过对类似事件进行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类似事件发生的原因和导致事故的危险源。
这有助于我们在工作中避免类似的危险源。
二、风险评估的方法2.1 标识潜在风险风险评估的第一步是标识潜在风险。
在标识潜在风险时,我们需要考虑可能的危险源、可能的事故后果以及可能影响的范围等因素。
通过标识潜在风险,我们可以为后续的风险评估提供基础数据。
2.2 评估风险的可能性和严重性评估风险的可能性和严重性是风险评估的核心内容。
可能性指的是事故发生的概率,严重性指的是事故发生后可能造成的损失程度。
通过评估风险的可能性和严重性,我们可以确定哪些风险是高风险,需要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2.3 制定控制措施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我们需要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来降低风险。
控制措施可以包括工程控制、行政控制和个体防护等。
制定控制措施时,需要考虑到风险的可能性和严重性,以及控制措施的可行性和效果。
三、风险评估的工具3.1 事件树分析事件树分析是一种常用的风险评估工具。
它通过分析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来评估风险的程度。
事件树分析可以帮助我们理清事故发生的逻辑关系,从而找出可能导致事故的关键环节。
3.2 故障模式与影响分析故障模式与影响分析是一种常用的风险评估工具。
危险源辨识及隐患排查
危险源辨识及隐患排查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各种行业和领域的危险源不断涌现,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巨大的风险。
为了提高安全生产水平,预防和控制风险事故的发生,危险源辨识及隐患排查工作成为了安全生产的重要环节之一。
本文将介绍危险源辨识及隐患排查的基本概念、方法和步骤,并探讨其在安全生产中的作用。
一、危险源辨识的基本概念危险源是指在一定条件下有可能引发事故的物质、能量、设备、环境因素等。
危险源的特点是潜在性和隐蔽性,通常需要通过专门的方法和技术进行辨识和评估。
危险源辨识是指对企业或单位的生产、经营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危险源进行发现、识别和分析,以便及时采取措施,防范事故的发生。
危险源辨识的方法有很多,常见的有逐级递进法、事件树法、故障树法、层次分析法、知识库法等。
二、隐患排查的基本概念隐患是指在企业或单位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存在但尚未发生事故的不安全因素和生产安全管理方面存在的缺陷和漏洞。
隐患排查是指对企业内部存在的潜在的安全风险进行全面的检查和发现,并采取可行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及时消除隐患。
隐患排查的方法和工具也有很多,例如检查表、检查标准、隐患排查软件等。
隐患排查的目的在于发现危险源并及时排除,预防隐患发生,保障企业内部安全生产形势。
三、危险源辨识和隐患排查的步骤危险源辨识和隐患排查的步骤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确定辨识和排查的范围。
根据企业或单位的规模和情况,确定需要辨识和排查的区域、部门或场所。
2、获取辨识和排查的信息。
通过流程图、标准操作程序、事故记录、质量检验报告、安全检查报告和生产设备操作手册等资料,获取相关的信息和资料。
3、进行危险源辨识和隐患排查。
依据危险源辨识和隐患排查的方法和工具,对辨识和排查的范围进行细致的检查和分析。
4、对危险源和隐患进行评估。
通过量化或定性的方法,对发现的危险源和隐患进行评估,并确定其危害程度和优先处理的顺序。
5、编制辨识和排查报告。
根据危险源辨识和隐患排查的结果,编制辨识和排查报告,包括发现的危险源和隐患的描述、危害程度、应采取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和时间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工作程序和内容1.1 风险点确定1.1.1 风险点划分原则1.1.1.1 设施、部位、场所、区域风险点划分应当遵循“大小适中、便于分类、功能独立、易于管理、范围清晰”的原则,工贸企业风险点划分可按照原料、产品储存区域、生产车间或装置、公辅设施等功能分区进行划分.对于规模较大、工艺复杂的系统可按照所包含的工序、设施、部位进行细分。
示例:按区域场所划分如原料仓库、生产车间、成品仓库、储罐区、制冷车间、污水处理场、锅炉房等;按工序划分如纺织行业的前纺工序、织造工序等;按设施划分如除尘系统等;按部位划分如铁合金生产企业的炉前部位、炉面部位等.1.1.1.2 操作及作业活动对操作及作业活动等风险点的划分,应当涵盖生产经营全过程所有常规和非常规状态的作业活动,风险等级高、可能导致严重后果的作业活动应作为风险点。
示例:高温熔融金属吊运、危险区域动火作业、受限空间作业等危险作业.1.1.2 风险点排查1.1.2.1 风险点排查的内容工贸企业应按照风险点划分原则,在本单位生产活动区域内对生产经营全过程进行风险点排查,确定包括风险点名称、类型、区域位置、可能发生的事故类型及后果等内容的基本信息,建立风险点统计表,参见附录A。
1.1.2.2 风险点排查的方法风险点排查应按生产(工作)流程的阶段、场所、装置、设施、作业活动或上述几种方法的结合等进行。
1.2 危险源辨识1.2.1 辨识方法1.2.1.1 生产过程中的危险源辨识宜采用工作危害分析法(JHA).即:针对每个作业活动中的每个作业步骤或作业内容,识别出与此步骤或内容有关的危险源,建立作业活动清单,参见附录B.1,工作危害分析评价记录表,参见附录B.2. 1.2.1.2 企业可以针对设备设施等宜采用安全检查表法(SCL法)进行危险源辨识,建立设备设施清单,参见附录B。
3,安全检查分析记录表,参见附录B.4.1.2.1.3 对于复杂的工艺可采用危险与可操作性分析法(HAZOP)、危险度评价、事故树分析法等进行危险源辨识。
1.2.1.4 有能力的工贸企业进行危险源辨识时可不限于以上推荐的方法。
1.2.2 辨识范围危险源的辨识范围应覆盖所有的作业活动和设备设施,包括:——规划、设计(重点是新、改、扩建项目)和建设、投产、运行等阶段;——常规和非常规作业活动;——事故及潜在的紧急情况;——所有进入作业场所人员的活动;——原材料、产品的运输和使用过程;——作业场所的设施、设备、车辆、安全防护用品;——工艺、设备、管理、人员等变更;——丢弃、废弃、拆除与处置;——气候、地质及环境影响等。
1.2.3 危险源辨识1.2.3.1 企业应对全体员工进行危险源辨识方法的培训,按照确定的辨识范围组织全员有序地开展危险源辨识。
1.2.3.2 辨识时应依据GB/T13861的规定充分考虑四种不安全因素:人的因素、物的因素、环境因素、管理因素,应充分考虑国家安监总局组织编写的《工贸行业较大危险因素辨识与防范指导手册(2016)版》中提及的较大危险因素。
1.2.3.3 运用工作危害分析法(JHA)对作业活动开展危险源辨识时,应在对作业活动划分为作业步骤或作业内容的基础上,系统地辨识危险源。
在作业活动划分时,应以生产(工艺、工作)流程的阶段划分为主,也可以采取按地理区域划分、按作业任务划分的方法,或几种方法的有机结合.划分出的作业活动在功能或性质上相对独立,既不能太复杂(如包括多达几十个作业步骤或作业内容),也不能太简单(如仅由一、两个作业步骤或作业内容构成)。
1.2.3.4 运用安全检查表法(SCL)对场所、设备或设施等进行危险源辨识,应将设备设施按功能或结构划分为若干检查项目,针对每一检查项目,列出检查标准,对照检查标准逐项检查并确定不符合标准的情况和后果。
附录A风险点统计表附录B。
1作业活动清单(记录受控号)单位:№:填表人:填表日期:年月日审核人:审核日期:年月日注:当选用风险矩阵分析法(LS)时可不填写活动频率附录B.2工作危害分析(JHA)评价记录工作危害分析(JHA)+评价记录(记录受控号)风险点:岗位:作业活动:№:分析人:日期:审核人:日期:审定人:日期:注:1。
分析人为岗位人员,审核人为所在岗位/工序负责人,审定人为上级负责人。
2。
当选用风险矩阵分析法(LS)法时可不填写频次.3。
现有管控措施结合企业实际情况按五种措施分类填写,内容必须详细和具体.4.可能发生的事故类型应结合工贸行业特点依据GB6441填写,包括物体打击、车辆伤害、机械伤害、起重伤害、触电、淹溺、灼烫、火灾、高处坠落、坍塌、锅炉爆炸、容器爆炸、其它爆炸、中毒和窒息,以及其它伤害等;5。
评价级别是运用风险评价方法确定的风险等级。
6.风险分级是指重大风险、较大风险、一般风险和低风险,分别用“红、橙、黄、蓝”标识.7。
管控层级是指根据企业机构设置情况确定的管控层级,一般分为公司(厂)级、部室(车间级)、班组和岗位级.附录B.3设备设施清单(记录受控号)单位:№:填表人:填表日期:年月日审核人:审核日期:年月日注:1。
按照单元或装置进行划分,同一单元或装置内介质、型号相同的设备设施可合并,在备注内写明数量。
2。
厂房、管廊、手持电动工具、办公楼等可以放在表的最后列出。
附录B。
4安全检查表分析(SCL)评价记录安全检查表分析(SCL)+评价记录(记录受控号)风险点:岗位:设备设施:№:分析人:日期:审核人:日期:审定人:日期:注:1.分析人为岗位人员,审核人为所在岗位/工序负责人,审定人为上级负责人。
2。
当选用风险矩阵分析法(LS)法时可不填写频次.3。
现有管控措施结合企业实际情况按五种措施分类填写,内容必须详细和具体。
4。
可能发生的事故类型应结合工贸行业特点依据GB6441填写,包括物体打击、车辆伤害、机械伤害、起重伤害、触电、淹溺、灼烫、火灾、高处坠落、坍塌、锅炉爆炸、容器爆炸、其它爆炸、中毒和窒息,以及其它伤害等;5。
评价级别是运用风险评价方法确定的风险等级.6。
风险分级是指重大风险、较大风险、一般风险和低风险,分别用“红、橙、黄、蓝”标识。
7.管控层级是指根据企业机构设置情况确定的管控层级,一般分为公司(厂)级、部室(车间级)、班组和岗位级.附录C 危险源统计表附件A:风险点分类标准A。
1 物的不安全状态A.1。
1 装置、设备、工具、厂房等a) 设计不良-—强度不够;—- 稳定性不好;—-密封不良;——应力集中;——外型缺陷、外露运动件;-—缺乏必要的连接装置;-—构成的材料不合适;——其他.b)防护不良——没有安全防护装置或不完善;——没有接地、绝缘或接地、绝缘不充分;——缺乏个体防护装置或个体防护装置不良;——没有指定使用或禁止使用某用品、用具;—-其他。
c)维修不良——废旧、疲劳、过期而不更新;——出故障未处理;——平时维护不善;—-其他。
A.1。
2物料a) 物理性——高温物(固体、气体、液体);-—低温物(固体、气体、液体);—- 粉尘与气溶胶;——运动物。
b)化学性——易燃易爆性物质(易燃易爆性气体、易燃易爆性液体、易燃易爆性固体、易燃易爆性粉尘与气溶胶、其他易燃易爆性物质);-—自燃性物质;—- 有毒物质(有毒气体、有毒液体、有毒固体、有毒粉尘与气溶胶、其他有毒物质);——腐蚀性物质(腐蚀性气体、腐蚀性液体、腐蚀性固体、其他腐蚀性物质);—- 其他化学性危险因素。
c)生物性-—致病微生物(细菌、病毒、其他致病微生物);——传染病媒介物;——致害动物;——致害植物;-—其他生物性危险源因素。
A。
1.3 有害噪声的产生(机械性、液体流动性、电磁性)A。
1.4 有害振动的产生(机械性、液体流动性、电磁性)A.1。
5 有害电磁辐射的产生——电离辐射(X射线、γ离子、β离子、高能电子束等);-- 非电离辐射(超高压电场、此外线等)。
A.2 人的不安全行为A.2。
1不按规定的方法—-没有用规定的方法使用机械、装置等;——使用有安全隐患的机械、工具、用具等;—- 选择机械、装置、工具、用具等有误;—-离开运转着的机械、装置等;——机械运转超速;——送料或加料过快;-—机动车超速;—- 机动车违章驾驶;——其他。
A。
2。
2 不采取安全措施——不防止意外风险;——不防止机械装置突然开动;——没有信号就开车;-- 没有信号就移动或放开物体;—- 其他。
A。
2。
3 对运转着的设备、装置等清擦、加油、修理、调节——对运转中的机械装置等;--对带电设备;——对加压容器;——对加热物;——对装有危险物;—-其他.A。
2。
4使安全防护装置失效——拆掉、移走安全装置;——使安全装置不起作用;——安全装置调整错误;——去掉其他防护物。
A。
2.5 制造危险状态-—货物过载;——组装中混有危险物;--把规定的东西换成不安全物;——临时使用不安全设施;—-其他。
A.2。
6 使用保护用具的缺陷——不使用保护用具;-—不穿安全服装;——保护用具、服装的选择、使用方法有误。
A。
2。
7 不安全放置——使机械装置在不安全状态下放置;-- 车辆、物料运输设备的不安全放置;-—物料、工具、垃圾等的不安全放置;—- 其他.A。
2.8 接近危险场所-—接近或接触运转中的机械、装置;——进入危险有害场所;——上或接触易倒塌的物体;——攀、坐不安全场所;——其他。
A。
2。
9某些不安全行为——用手代替工具;—-没有确定安全就进行下一个动作;——从中间、底下抽取货物;—-扔代替用手递;-—飞降、飞乘;——不必要的奔跑;——作弄人、恶作剧;-—其他。
A。
2。
10 误动作——货物拿得过多;——拿物体的方法有误;-—推、拉物体的方法不对;--其他.A.2。
11 其他不安全行动A。
3 作业环境的缺陷A.3.1 作业场所—-没有确保通路;—-工作场所间隔不足;——机械、装置、用具、日常用品配置的缺陷;-—物体放置的位置不当;——物体堆积方式不当;-—对意外的摆动防范不够;-—信号缺陷(没有或不当);--标志缺陷(没有或不当).A。
3.2环境因素-—采光不良或有害光照;—- 通风不良或缺氧;——温度过高或过低;—- 压力过高或过低;——湿度不当;——给排水不良;—- 外部噪声;——自然危险源(风、雨、雷、电、野兽、地形等).A。
4 安全健康管理的缺陷A。
4。
1 安全生产保障a)安全生产条件不具备;b) 没有安全管理机构或人员;c) 安全生产投入不足;d) 违反法规、标准.A。
4。
2危险评价与控制a) 未充分识别生产活动中的隐患(包括与新的或引进的工艺、技术、设备、材料有关的隐患);b)未正确评价生产活动中的危险(包括与新的或引进的工艺、技术、设备、材料有关的危险);c)对重要危险的控制措施不当.A。
4.3 作用与职责a)职责划分不清;b)职责分配相矛盾;c) 授权不清或不妥;d) 报告关系不明确或不正确.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