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然灾害与防治
自然灾害防治与减灾管理条例(2024)
自然灾害防治与减灾管理条例(2024)引言: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自然灾害防治与减灾管理工作,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本条例制定。
第二条本条例适用于我国境内自然灾害防治与减灾活动的组织、实施和监督管理。
第六章监督与评估第二十六条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对本条例实施情况的监督执法,并对灾害防治与减灾工作进行定期评估和监测。
第二十七条监督管理部门在发现违反本条例或灾害防治与减灾工作失职的行为时,应当及时进行查处,并依法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第二十八条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建立健全信息公开制度,向社会公布有关自然灾害防治与减灾的数据和信息,并及时回应公众的关切和咨询。
第二十九条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加强与其他相关部门和社会组织的合作,共同推动自然灾害防治与减灾工作的开展,并及时交流和共享经验和教训。
第七章法律责任第三十条违反本条例的规定,未采取必要的防灾减灾措施,造成严重后果的,依法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第三十一条违反本条例的规定,故意隐瞒、虚报或者不报告自然灾害情况,导致严重后果的,依法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第八章附则第三十二条自然灾害防治与减灾的具体实施细则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应急管理部门、地方政府等相关部门制定。
第三十三条本条例自2024年1月1日起施行。
结语:通过制定《自然灾害防治与减灾管理条例(2024)》,我国将进一步加强对自然灾害防治与减灾工作的法律法规体系建设,提高我国在自然灾害防治与减灾管理方面的能力和水平。
这将有助于提高人民群众在自然灾害面前的抵抗能力,减少自然灾害给社会经济带来的损失,推动社会稳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同时,本条例的实施还将进一步完善我国的自然灾害防治与减灾管理制度,促进相关部门的合作与协调,增强社会各方面的参与和共同治理能力。
我们相信,通过不断努力,我国将能够建设出更加安全、稳定、繁荣的社会。
中国的自然灾害及其应对措施
中国应对自然 灾害面临的挑 战和未来发展
面临的挑战和困难
自然灾害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中国地大物博,自然灾害类型多样,如地震、洪涝、台风、干旱 等,应对难度大。
贫困地区抗灾能力薄弱:部分贫困地区由于经济条件落后,基础设施不完善,抗灾能力较弱, 易受自然灾害影响。
预警系统建设不足:虽然中国在预警系统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然存在不足,如预 警覆盖面不够广、预警准确率不够高等问题。
中国的自然灾害 及其应对措施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内容
汇报人:XX
目录
壹
和中 特国 点自
然 灾 害 的 类 型
贰
措中 施国
应 对 自 然 灾 害 的
叁
害中 中国 的在 成应 就对 和自 经然 验灾
肆
临中 的国 挑应 战对 和自 未然 来灾 发害 展面
中国自然灾害 的类型和特点
地震灾害
类型: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塌陷地震等 特点:具有分布广、频率高、强度大、灾害重等特点 应对措施:加强地震监测预报、提高建筑物抗震等级等 案例:唐山大地震、汶川地震等
中国应对自然 灾害的措施
预警系统建设
预警系统的定义和作用 中国预警系统的建设历程 预警系统的组成和运行机制 预警系统的应用和效果评估
应急救援体系
建立应急救援指挥中心,统一协调救援工作 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提高救援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技能 完善应急救援物资储备和调配体系,确保救援物资及时到达灾区 加强应急救援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应急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气象灾害
暴雨:中国东部地区夏季常见,易引发洪涝灾害 干旱:中国北方地区常见,影响农作物生长和供水 雷电: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夏季多发,易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冰雹:中国北方地区春季多发,对农作物和人员造成伤害
高中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点总结一、主要灾害的地域特点和形成原因:1、水土流失问题(我国典型地区:黄土高原、南方低山丘陵地区,长江黄河中上游地段)产生的原因:(1)自然原因: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多暴雨;地表植被稀少;黄土土质疏松(黄土高原)、山区坡陡(南方低山丘陵)。
(2)人为原因:过度开垦(陡坡开荒)、过度樵采,植被的破坏;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开矿(黄土高原)。
(3)治理的措施:控制农业用地,扩大林、草种植面积(退耕还林还草);植树造林;小流域综合治理;加强生态建设(黄土高原);保护天然草场、草地,及时对土地进行复垦(采矿后)发展立体农业(南方山区);综合多种措施,解决农村生活用能问题(如营造薪炭林、发展沼气池、推广省柴灶等控制人口数量。
(4)治理的意义:a有利于因地制宜地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经济效益b建立生态农业模式,建立良性生态系统,有利于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
——生态效益c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有利于促进生态和经济可持续发展式。
社会效益2、荒漠化问题:(我国典型的地区:西北地区)(1)产生的原因:a自然原因:全球变暖,蒸发旺盛;处于内陆地区,降水少;鼠害;蝗害。
b人为原因: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开垦;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交通线等工程建设保护不当。
(2)治理措施:a制定草场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强管理;b控制载畜量;营造“三北防护林”建设;c建设人工草场;推广轮牧;d禁止采伐发菜等;退耕还林、还牧e综合多种措施,解决农村生活用能问题(如营造薪炭林、发展沼气池、推广省柴灶等);控制人口数量。
(3)治理意义:a有利于因地制宜地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b有利于保护土地资源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
c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有利于促进生态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3、干旱缺水问题:(我国典型地区:华北地区、西北、长江中下游地区)华北地区水资源短缺问题:(1)产生原因:a自然原因:温带季风气候,全年降水少,河流径流量小;降水变率大;春季蒸发旺盛。
预防和应对我国自然灾害的思考与建议
预防和应对我国自然灾害的思考与建议自然灾害是由自然因素引发的突发性灾害事件,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严重威胁。
我国是一个地大物博的国家,面临的自然灾害多种多样,包括地震、洪涝、台风、干旱等。
为了有效预防和应对自然灾害,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我提出以下建议:1. 加强预警体系建设。
建立健全灾害预警系统,对各类自然灾害进行及时、准确的预测和预警,提高灾害应对能力。
加强与气象、地质等部门的合作,共享数据和技术,提高预警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2. 完善灾害防治法律法规。
加强自然灾害防治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完善,明确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个人的责任和义务,规范灾害防治工作的组织、实施和监督。
3. 加强灾害监测与评估。
加大对自然灾害的监测力度,及时掌握灾情、灾害形势和灾害风险,为灾害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加强灾害评估,及时分析灾害的影响和损失,为灾后重建提供参考。
4. 推进科技创新。
加强科技创新,提高自然灾害的预测和应对能力。
加大对地震、洪涝、台风等重点灾害的科研力度,开展多学科、多领域的合作研究,提高我国自然灾害的科学防治水平。
5. 加强灾后救援和恢复重建。
健全灾害应急救援机制,提高救灾能力和效率。
加强对受灾群众的紧急救助和灾后恢复重建,保障灾区群众的基本生活和生产生活。
6. 加强公众教育与意识提升。
加大对公众的灾害防范教育,提高公众的灾害防范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加强对灾害知识的宣传和科普,提高公众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和素质。
7. 加强国际合作。
加强与国际组织和其他国家的合作,共享经验、技术和资源,提高我国自然灾害防治的国际化水平。
积极参与国际自然灾害防治的合作与交流,推动全球灾害治理的进步与发展。
8. 加强地方政府责任。
各级地方政府要加强对自然灾害防治工作的重视,制定科学合理的防灾减灾规划和措施,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确保灾害防治工作的顺利实施。
9. 建立健全灾害保险制度。
推动建立全面、多层次的自然灾害保险制度,加强对个人、家庭和企事业单位的灾害风险保护,提高社会对自然灾害的应对能力。
地理中国的主要自然灾害及其防治措施
地理中国的主要自然灾害及其防治措施中国的主要自然灾害及其防治措施中国是一个地大物博的国家,自然灾害频繁,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为了有效应对自然灾害,保护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中国采取了一系列的防治措施。
一、洪涝灾害洪涝灾害是中国最常见的自然灾害之一,经常发生在夏秋季节。
由于中国大部分地区地势较为平坦,且气象条件复杂多变,降雨量大、集中等因素,洪涝灾害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为了减少洪涝灾害的危害,中国采取了以下措施:1. 加强水利工程建设:中国在防治洪涝灾害方面加大了对水利工程的投资,修建了大量的水库、堤坝和排水系统,以有效调控水流,保护周边地区免受洪水侵袭。
2. 拓宽河道和整治河网:为了增加河流的承载能力,中国拓宽了一些狭窄的河道,整治了河网,消除了河道淤积等问题,以保证洪水的安全疏导。
3. 加强气象监测和预警系统建设:中国加强了对气象信息的监测和预测能力,建立了现代化的气象监测和预警系统,及时发布洪涝灾害预警信息,提醒人们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
二、地震灾害地震是中国的另一大自然灾害,尤其在西南地区,地震频繁。
为了减少地震灾害对人们的影响,中国采取了以下防治措施:1. 加强地震监测和预警系统建设:中国建立了完善的地震监测和预警系统,通过监测地震震级和震源位置,及时预警和发布信息,提醒人们采取避震措施。
2. 加强建筑物抗震能力:中国加强了对建筑物的抗震设计和建设,规范了建筑行业的相关标准,提高了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减少了地震给建筑物造成的损失。
3. 提升公众防震意识:中国通过广泛开展防震宣传教育活动,提高了公众对地震的认识和防护意识,提醒人们在地震发生时保持冷静,采取正确的避震行动,减少人员伤亡。
三、台风灾害台风灾害主要发生在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给沿海城市和渔村带来了严重的损失。
为了减轻台风灾害的破坏程度,中国采取了以下防治措施:1. 加强气象监测和预警系统建设:中国对台风的监测和预测能力不断加强,及时发布台风预警信息,提醒沿海地区的居民和渔民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
中国的地理环境与自然灾害防治
中国的地理环境与自然灾害防治中国是一个地域辽阔、地理环境复杂多样的国家,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壮观的自然景观。
然而,由于地理环境的特殊性,中国也经常受到各种自然灾害的侵袭,如地震、水灾、旱灾等。
为了保护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中国采取了多种措施来预防和减轻自然灾害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中国的地理环境特点以及中国在自然灾害防治方面所做的努力。
一、地理环境特点中国地理环境多样,包括高山、平原、河流、湖泊等多种地貌类型。
首先,中国地处亚洲东部,拥有长江、黄河等重要河流,以及青藏高原、喜马拉雅山脉等高山地带。
这些地理特点为中国的农业、工业和城市发展提供了独特的条件,但同时也增加了自然灾害的风险。
例如,黄河的氾滥、地震的频繁发生等都对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二、自然灾害与防治1. 水灾中国是世界上水灾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
由于中国地域广阔、气候多变,加上人口众多,水灾成为了中国最主要的自然灾害之一。
为了应对水灾,中国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包括修建水利工程、加强防洪体系建设、改善流域管理等。
此外,中国还致力于生态恢复与治理,增加湿地保护和河流整治,以减少水灾的发生。
2. 地震作为地震活跃区之一,中国时常经历地震灾害。
为了减轻地震对人民的影响,中国建立了完善的地震监测网络和预警系统,并加强了地震工程建设的规范性和科学性。
此外,中国还着重加强地震宣传与教育,提高公众的地震应对能力,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3. 旱灾尽管中国也常常面临干旱灾害的威胁,但中国政府通过推行节水政策、加强水资源管理、发展节水型农业等措施,不断提高旱灾抵御能力。
此外,中国也积极倡导全球气候变化合作,加强国际合作以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
4. 其他自然灾害除了水灾、地震和旱灾,中国还面临着台风、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多种自然灾害。
为了应对这些灾害,中国不仅加强了灾害监测与预警系统的建设,还加强了对危险地带的规划和管理,提高了公众的灾害防范意识。
政府如何应对自然灾害与紧急救援
政府如何应对自然灾害与紧急救援自然灾害是指由地球内部和外部力量造成的,对人类生命和财产构成威胁的灾害性事件。
这些灾害包括地震、洪水、台风、滑坡、火灾等。
面对自然灾害,政府担负着应对和救援的重要责任。
在本文中,将探讨政府如何应对自然灾害以及如何进行紧急救援,以保障公众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
一、建立有效的预警和监测体系政府应当建立完善的自然灾害预警和监测体系,以便在灾害来临前能够提前预警,通知相关单位和群众进行紧急避险。
这种预警体系可以通过各种手段实现,包括地质监测仪器、气象卫星、水位传感器等。
政府还应当加强对这些设施和技术的维护和更新,确保其正常运作。
二、制定科学的灾害防治规划政府在应对自然灾害时,应制定科学的灾害防治规划,包括对地质灾害的防治、水利设施的建设、街道和建筑物的规划等。
这需要政府调动各方力量,包括科研机构、企业以及社会组织等,形成合力应对自然灾害。
此外,政府还应加强对公众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灾害防范意识和应对能力。
三、组织紧急救援行动当灾害发生时,政府应立即组织相关部门和救援力量进行紧急救援。
政府应确保救援人员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提供必要的装备和资源,以便快速响应和救援。
此外,政府还应加强与国际社会的合作,互相支援和交流经验,提高国家的灾害救援能力。
四、健全灾后重建机制灾害过后,政府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科学的灾后重建规划。
政府可以通过相关政策和经济援助,帮助受灾地区重建基础设施、救助灾民、恢复生产等。
同时,政府还应加强对受灾地区的监测和管理,防止类似灾害再次发生。
总之,政府在应对自然灾害和紧急救援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政府应建立预警和监测体系,制定科学的灾害防治规划,组织紧急救援行动,并健全灾后重建机制。
只有通过这些措施的有效实施,政府才能更好地保障公众的安全和财产,减少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
我国的自然灾害类型及其防治措施
我国的自然灾害类型及其防治措施
中国作为一个拥有广大领土面积的国家,每年都会发生各种各
样的自然灾害。
自然灾害不仅对社会和经济造成了严重的影响,还
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自然灾害类型
我国的主要自然灾害类型包括洪涝灾害、地震灾害、气象灾害、矿山灾害、水土流失、荒漠化等。
其中,洪涝灾害是我国最常见的自然灾害之一,每年一度汛期
时常常会引发严重的水灾;地震灾害也是我国的一大灾害,尤其是
在华北地区和西南地区比较常见;气象灾害包括台风、暴雨等自然
灾害,也给我国南部地区带来了巨大的影响;矿山灾害也是一种比
较特殊的自然灾害,常常会造成矿难;水土流失、荒漠化等灾害则
与我国的环境问题密切相关。
自然灾害防治措施
针对不同类型的自然灾害,我们可以采取不同的防治措施来减
轻或避免灾害造成的影响。
对于洪涝灾害,我们可以采取生态防洪、人工防洪、水库蓄洪、河道整治等办法来控制洪涝灾害的发生;对于地震灾害,我们可以
加强地震监测预警,加强房屋抗震能力等措施来保护人们生命和财
产安全;对于气象灾害,我们可以加强气象监测预警,调整农业生
产结构等措施来减轻灾害造成的影响;对于矿山灾害,我们可以加
强安全生产管理,完善矿山安全设施等措施来预防矿难;对于水土
流失、荒漠化等灾害,我们可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改变人们的不
良生态行为,加强水土保持措施等来维护生态环境和人们的福祉。
综上所述,我国的自然灾害类型多种多样,我们需要加强科技、加强防灾减灾意识、加强灾后抢险救援等方面的建设,来更好地应
对自然灾害带来的挑战,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中国自然灾害防治策略
中国自然灾害防治策略自然灾害防治是中国政府一直以来高度重视的问题。
中国地域广阔,涵盖了各种自然灾害类型,如地震、洪水、台风、干旱等。
为了有效应对自然灾害带来的破坏和损失,中国制定了一系列灾害管理措施和策略。
本文将详细介绍中国自然灾害防治的主要策略和措施,并提供相关的实例和补充说明。
中国自然灾害防治的主要策略之一是预防为主。
中国政府采取了多种预防措施,以减少自然灾害的发生和影响。
例如,在地震防御方面,中国国家地震局成立了一套完整的地震监测、预警、预测和报告系统。
该系统通过监测地震活动并及时预警,使得政府和公众能够做出相应的应对措施,减少灾害损失。
此外,中国还注重加强台风防御,通过建设强台风易受灾区的抗台风设施和加强气象监测,预测和预警能力,有效减少了台风带来的损害。
除了预防措施,中国还致力于提高灾害应对和救援能力。
为了应对洪水、地震等自然灾害,中国组建了一支庞大的救援队伍,并配备了先进的救援设备和技术。
这些救援队伍经过专业训练,能够快速响应、高效执行任务,确保救援工作的顺利进行。
例如,在2018年的四川地震中,中国救援队伍紧急行动,成功营救了大量被困人员,并提供了灾后的安置和援助。
此外,中国政府还注重加强公众的灾害应对能力,通过举办演习、宣传教育和设立灾害应对热线等方式,提高公众对自然灾害的认识和应对能力。
在灾后重建方面,中国政府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帮助受灾地区尽快恢复正常生产和生活。
例如,在洪水灾害中,中国政府会向受灾地区提供经济支持,修复受损的基础设施,为受灾群众提供紧急救助和安置。
此外,中国还注重与国际社会的合作,接受国际援助,并提供技术和经验交流,共同应对全球自然灾害。
总的来说,中国自然灾害防治策略综合多方面的措施,包括预防为主、提高应对和救援能力以及灾后重建。
这些策略的实施不仅减少了自然灾害的破坏和损失,还保护了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然而,中国仍然面临着一些挑战,如人口密集地区的自然灾害风险和气候变化的影响。
自然灾害防治的法律法规与政策
自然灾害防治的法律法规与政策自然灾害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对于减少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及时有效地进行防治,各国都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法规与政策。
本文将介绍自然灾害防治的法律法规与政策,并分析其重要性与有效性。
一、灾害防治需建立的法律法规自然灾害防治需要建立一系列的法律法规,以保障公众的个人与财产安全。
这些法律法规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1.防灾减灾法律法规:这类法律法规通过制定各种措施,针对不同类型的自然灾害进行预防与减轻损失。
例如,地震防灾法规定了地震安全评估与防护的要求,旨在减少地震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与财产损失。
2.应急管理法律法规:这类法律法规主要针对突发自然灾害,如台风、洪水等,制定了相应的应急管理措施与机制,以提高对灾害的应对能力。
例如,国家级灾害应急预案规定了突发灾害发生时的应对流程与责任分工,保障了应急救援的顺利进行。
3.自然保护法律法规:这类法律法规旨在保护自然环境,减少自然灾害发生的可能性。
例如,森林法规定了森林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利用的原则,保护了森林资源,减少了山火等灾害的发生概率。
二、政府政策的重要性与有效性政府对于自然灾害防治的政策制定与执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以下是政府政策的重要性与有效性的说明:1.政策的重要性:政府通过制定一揽子的政策,对于自然灾害的防治提供了全方位的保障。
政策可以调动各方面的力量,组织社会资源共同应对灾害。
此外,政府还可以通过政策引导社会公众的行为,提高其防灾减灾的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2.政策的有效性:政府制定的自然灾害防治政策通过科学的分析和实证研究,能够提高防灾减灾的效果。
政府在灾害防治方面投入资金与人力,保障政策的顺利实施。
此外,政府还与相关部门、社会组织等建立紧密的合作机制,形成多方合力,提高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
三、我国自然灾害防治的法律法规与政策中国作为一个自然灾害多发国家,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与政策,以应对各种自然灾害。
以下是我国自然灾害防治的法律法规与政策的主要内容:1.《防洪法》:该法旨在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规定了防洪工程的建设、使用与管理,以及抗洪救灾工作的组织与实施。
自然灾害的防治措施
自然灾害的防治措施自然灾害是人类面临的一大威胁,也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难题。
在中国这样一个天灾频发的国家,灾害无处不在,为了尽可能减少自然灾害对我们的影响,我们必须探讨自然灾害的防治措施。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阐述自然灾害的防治措施,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1. 洪涝灾害的防治措施洪涝灾害是我国南方地区经常遇到的灾害。
为了有效地预防洪涝灾害,我们应该采取以下措施:(1)加强水利设施的建设。
水利设施建设包括堤防的建设和渠道的疏通等措施。
对于容易受到洪灾泛滥的地区,应该增强其水利设施的能力,确保能够保护周围居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2)加强水文监测管理。
及时监测水文数据,掌握河流的水位和流量情况,从而更好地预防洪涝灾害的发生。
(3)加强对洪水灾害的应急处理。
建立一套完善的应急处理机制,针对洪涝灾害的不同情况,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
对于那些危险地带,可以提前进行紧急转移。
2. 地震灾害的防治措施地震是一种不可预测的自然灾害,但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措施来减少地震灾害给我们带来的损失。
(1)加强建筑物的耐震能力。
现代建筑物的建设应该符合防震要求,采取一些防震措施,如加强框架结构、建造稳定的基础,以增强建筑物在地震中的抗震能力。
(2)加强地震监测和预警机制的建立。
可以通过地震监测站对地震进行实时监测,对于发现地震,可以及时发布预警措施,提醒人们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3)加强灾后救援和恢复工作。
针对地震灾害后的救援和恢复工作,应该制定一套完善的方案,以最短时间内恢复受灾地区的基本生活和社会秩序,以及尽可能减少损失。
3. 台风灾害的防治措施台风是我国沿海地区常见的自然灾害之一,也给人们带来了很大的损失。
在台风的严重威胁下,做好以下防治措施可以有效地保障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1)加强对自然灾害的监测和预警。
及时掌握台风的情况、路径和强度等,对可能受到台风影响的地区及时预警,采取有效的防范和转移措施。
(2)加强公共设施的抗风能力。
城市公共建筑物、道路、桥梁等建筑物应该优先考虑抗御台风的能力,提高其抗风标准和设计标准,以保障人们的安全。
地理教案:中国的自然灾害与防治
地理教案:中国的自然灾害与防治一、中国的自然灾害概述中国是一个地域广阔、自然环境复杂多样的国家,因此自然灾害频发。
自然灾害是指由自然力量引发的灾难,如地震、洪涝、干旱、台风等。
这些自然灾害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因此,我们需要加强对自然灾害的研究和防治。
本文将介绍中国常见的自然灾害及其防治措施。
二、地震与防治地震是指地壳发生的震动,是一种破坏性极大的自然灾害。
中国位于燕山-太行山-青藏高原地震带上,是全球最为活跃的地震区之一。
大地震往往伴随着强烈震动和地质变动,会导致建筑物和基础设施的损毁,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极大威胁。
为了防治地震灾害,我们需要采取以下措施:1. 加强地震预警系统建设:通过地震测量仪器,可以及时监测到地震的发生并发出预警。
当地震预警系统发出预警信号时,人们可以及时采取避险措施,减少伤亡和财产损失。
2. 加强建筑抗震能力:对于地震频繁区域,要求建设新的建筑物和基础设施时必须符合抗震设计规范,对现有建筑进行抗震改造。
同时,加强建筑材料的研发和应用,提高抗震能力。
3. 加强地质灾害预警与防治:在易发生地质灾害的地区,应加强地质勘测和监测,及时预警并采取相应措施,防止地质灾害引发次生灾害。
三、洪涝与防治洪涝是指由于降雨量超过地表和自然水体所能承受的范围,导致水体泛滥和涝灾的现象。
中国是一个雨水充沛的国家,长江、黄河等大河流域面积广阔,洪涝灾害频繁发生。
洪涝灾害不仅会造成农田的淹没和农作物的减产,还会破坏城市基础设施,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为了防治洪涝灾害,我们需要采取以下措施:1.加强水利设施建设:修建水库、水闸等,调节洪水的流量和水位,减轻洪涝灾害的影响。
同时,加强排涝设施的建设,确保城市排水系统的顺畅运行。
2.加强防洪堤坝的建设和维护:修筑强固的堤坝,保护河岸和城市不受洪水侵袭。
同时,定期检查和维护防洪设施,确保其正常运行。
3.加强流域管理和防洪规划:合理规划河流流域,建立流域管理体系,统筹考虑水资源、土地利用等因素,在流域范围内制定防洪措施和应急预案,提高防洪能力。
中国自然灾害的空间分布特征及预防对策
中国自然灾害的空间分布特征及预防对策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地域广阔,气候复杂多样,因此自然灾害频发。
自然灾害的空间分布特征主要受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和人类活动影响。
为了预防自然灾害,我们应该采取有效的对策。
首先,中国的自然灾害空间分布特征可以总结为东多西少,南多北少的特点。
东部地区多为沿海地带,地势平坦,易受台风、洪涝和海啸等自然灾害的影响。
而西部地区多为高原和山地,地势陡峭,易受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困扰。
南方地区气温偏高,降水量大,多遭受洪涝、暴雨等自然灾害。
北方地区则气候干旱,容易引发沙尘暴和干旱等自然灾害。
针对这些自然灾害,我们应该采取预防措施。
首先,加强地质灾害的预防。
在山区和高原地区,加强地质灾害的监测与预测,建立灾害遥感监测系统,实时掌握地质灾害隐患。
同时,加强土地整治,合理规划山区土地利用,防止土地资源过度开发造成的滑坡、泥石流等灾害。
其次,加强防洪工作。
对于易发洪涝的地区,应建设防洪堤坝和河道整治工程,提高防洪能力。
加强水文监测和预警体系建设,提前预警并组织疏散。
此外,还应加强海岸带和沿海地区的自然灾害防范,严格控制沿海城市扩张,加强海岸带生态修复,提高抗台风和海啸的能力。
此外,中央政府还应加强自然灾害防治的统筹规划。
各级政府要加强灾害防治工作组织和领导,加大投入力度,提高防灾救灾能力。
加强自然灾害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共享,建立统一的灾害数据库和信息平台,为防灾救灾提供科学依据。
加强人才培养,提高防灾救灾专业人才队伍的素质和能力。
总之,中国自然灾害的空间分布特征受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和人类活动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为了预防自然灾害,我们应加强地质灾害防范、防洪工作和海岸带防护工作。
同时,中央政府应加强统筹规划,加大投入力度,提高防灾救灾能力,加强人才培养。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效应对自然灾害的挑战,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中国的自然灾害与防治措施
中国的自然灾害与防治措施中国作为一个地域广阔的国家,自然灾害是不可避免的。
地震、洪水、台风等自然灾害时常给中国带来巨大的损失。
然而,随着科技的进步和防灾意识的提高,中国制定了一系列的防治措施,以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
首先,地震是中国面临的严重自然灾害之一。
中国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地震频发。
为了减少地震的危害,中国采取了多种措施。
首先,加强地震监测和预警系统的建设。
中国已经建立了全国性的地震监测网络,能够及时获取地震信息并进行预警。
其次,加强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中国制定了一系列的抗震建筑标准,要求在地震多发区建设的建筑物必须符合一定的抗震要求。
此外,中国还进行了地震科普教育,提高公众的地震防灾意识。
其次,洪水是中国面临的另一个自然灾害。
中国的江河众多,雨量丰富,洪水是常见的自然灾害。
为了减少洪水的危害,中国采取了一系列的防治措施。
首先,加强水利设施的建设。
中国修建了大量的水库、堤坝等防洪工程,能够调节水流,减少洪水的冲击。
其次,加强洪水预警和应急救援体系的建设。
中国建立了全国性的洪水预警系统,能够及时发布预警信息,提醒公众做好防洪准备。
同时,中国还加强了洪水救援队伍的建设,提高了应急救援的能力。
此外,台风也是中国面临的自然灾害之一。
中国位于西太平洋台风路径上,每年都会受到台风的影响。
为了减少台风带来的危害,中国采取了一系列的防治措施。
首先,加强气象监测和预警系统的建设。
中国建立了全国性的气象监测网络,能够及时获取台风信息并进行预警。
其次,加强建筑物的抗台风能力。
中国制定了一系列的抗台风建筑标准,要求在台风多发区建设的建筑物必须符合一定的抗台风要求。
此外,中国还进行了台风防灾教育,提高公众的台风防灾意识。
总之,中国面临着各种自然灾害的威胁,但中国也采取了一系列的防治措施来减少灾害的损失。
地震、洪水、台风等自然灾害的防治措施包括加强监测预警系统的建设、提高建筑物的抗灾能力以及加强公众的防灾意识等。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防灾意识的提高,相信中国在未来能够更好地应对自然灾害,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
新中国自然灾害防治制度的实践和启示
新中国自然灾害防治制度的实践和启示新中国自然灾害防治制度的实践和启示近年来,中国频繁遭受各类自然灾害的袭击,包括地震、洪水、台风、旱灾等。
为了应对这些灾害,中国建立了一套完善的自然灾害防治制度,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这一实践为其他国家和地区在自然灾害防治方面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启示。
首先,中国注重预防为主。
自然灾害的发生往往是不可预测的,但通过加强监测和预警系统的建设,可以提前发现灾害的迹象,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
中国在地震、台风、洪水等灾害监测和预警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人力,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其他国家和地区可以借鉴中国的经验,加强灾害监测和预警系统的建设,提高自身的应对能力。
其次,中国注重灾后重建和救灾工作。
面对灾后重建,中国采取了全面和有序的措施,保障了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需求。
在救灾工作方面,中国注重组织和协调,各级政府、社会组织和群众积极参与,形成了一支强大的救灾力量。
中国的这种做法有助于提高救灾效率和救灾质量,为其他国家和地区提供了借鉴。
最后,中国注重国际合作和技术创新。
面对自然灾害,国际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与其他国家和国际组织开展了灾害防治方面的合作,分享经验、技术和资源,提高了自身的防灾、减灾和救灾能力。
同时,中国还注重技术创新,尤其是在抗震、抗洪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创新,为自然灾害防治提供了科技支撑。
其他国家和地区可以通过加强国际合作和技术创新,提高自身的应对能力,共同应对自然灾害带来的挑战。
综上所述,新中国自然灾害防治制度的实践为其他国家和地区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启示。
通过注重预防为主、灾后重建和救灾工作、国际合作和技术创新,可以有效提高自身的防灾、减灾和救灾能力,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自然灾害防治与减灾方案
自然灾害防治与减灾方案自然灾害是人类社会面临的一大挑战,它们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巨大威胁。
然而,通过科学的防治和减灾方案,我们可以最大程度地降低自然灾害的损失。
本文将探讨自然灾害防治与减灾方案,希望能够为人们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考和启示。
一、地震防治与减灾地震是一种破坏力极大的自然灾害,它经常导致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为了减少地震造成的伤害,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防治和减灾措施。
首先,建筑物的抗震性能是关键。
政府应该制定相关的建筑法规,要求建筑物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考虑到地震的影响,确保建筑物能够在地震中保持稳定。
其次,加强地震监测和预警系统的建设也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提前探测地震的迹象并发出预警,可以让人们有更多的时间采取逃生措施,减少人员伤亡。
此外,公众教育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政府和媒体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向公众传达地震的基本知识和防护措施,提高公众的自救能力。
二、洪水防治与减灾洪水是另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它经常导致严重的洪涝灾害和农田水浸。
为了减少洪水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防治和减灾措施。
首先,加强河道治理是关键。
政府应该加大对河道的清淤和疏浚力度,确保河道的通畅,减少洪水的滞留时间和洪峰水位。
其次,建设防洪堤和排水系统也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修建防洪堤和排水系统,可以有效地减少洪水对城市和农田的侵袭,保护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此外,加强气象监测和预警系统的建设也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提前探测降雨量和河流水位的变化,并发出预警,可以让人们有更多的时间采取逃生措施,减少人员伤亡。
三、干旱防治与减灾干旱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它经常导致农田干旱和水资源短缺。
为了应对干旱的挑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防治和减灾措施。
首先,加强水资源管理是关键。
政府应该加大对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力度,合理规划水资源的分配和利用,确保人们的饮水安全和农田的灌溉需求。
其次,加强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也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修建灌溉渠道和水库,可以有效地提高农田的灌溉效率,减少干旱对农作物的影响。
中国的自然灾害防治
中国的自然灾害防治1. 引言中国是一个自然灾害严重的国家,每年都要面临各种自然灾害的威胁,如地震、洪水、台风、干旱、泥石流等。
这些灾害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巨大损失,也对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带来了严重影响。
为了减轻自然灾害的危害,中国政府高度重视自然灾害防治工作,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加强自然灾害防治体系建设,提高自然灾害防治能力。
2. 自然灾害种类及特点2.1 地震地震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振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
地球上板块与板块之间相互挤压碰撞,造成板块边沿及板块内部产生错动和破裂,是引起地震的主要原因。
2.2 洪水洪水指因暴雨、融雪、冰川湖泄溃、风暴潮等因素,导致河流、湖泊、地下水、城市排水系统等水体溢出,淹没土地、破坏设施、冲毁建筑物的一种自然灾害。
2.3 台风台风,属于热带气旋的一种。
热带气旋是发生在热带洋面上的热带低压或热带风暴,是一种强大而深厚的“热带天气系统”。
2.4 干旱干旱是指在一段时间内,降水量显著少于多年平均值,或降水量持续缺乏,造成土壤干燥、作物减产、水资源短缺等现象。
2.5 泥石流泥石流是指在山区或者其他沟谷深壑,地形险峻的地区,因为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灾害引发的山体滑坡并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
3. 自然灾害防治法律法规中国的自然灾害防治法律法规体系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为基础,以《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等为主要组成部分。
这些法律法规明确了自然灾害防治工作的责任主体、防治措施、资金投入、救援救助等方面的要求,为自然灾害防治工作提供了法制保障。
4. 自然灾害防治政策措施4.1 自然灾害预警预报中国气象局、自然资源部、水利部等部门负责自然灾害的预警预报工作。
通过电视、广播、手机短信等方式发布台风、地震、洪水、干旱等自然灾害预警信息,提醒各级政府和社会公众做好防范工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自然灾害与防治一、中国的地质灾害(一)地震灾害1.我国地震分布特点:西多东少四个地震多发区:青藏、新疆、华北和台湾。
地震带的分布基本上遵循活动性断裂带的分布。
2.我国地震灾情特点:东重西轻(1)灾情总体特征——东重西轻(2)灾情变化趋势——因地震死亡人数减少,经济损失却有加重趋势(二)滑坡、泥石流灾害1.我国滑坡、泥石流灾害的成因①山地面积广、山高谷深、地势陡峻,②地质构造复杂、上层岩性相对松软,③夏季降水丰富、多暴雨、久雨,④人类不合理开发、植被破坏严重,⑤受重力和水力作用以及山地开发程度不断加大等;2.时间分布特点(1)泥石流:与集中降水的时间规律相一致,具有明显的季节性规律(原因:爆发时受连续降雨、暴雨,尤其是特大暴雨的激发)(2)滑坡:表现出常发性,一年四季都可能发生,一般在雨季或春季冰雪融化时多发,尤其是大雨、暴雨、久雨中更多。
3.空间分布特点:主要发生在山区。
从太行山到秦岭(黄土高原),经鄂西、四川、云南到藏东一带滑坡发育密度极大;青藏高原以东的第二级阶梯,特别是西南地区为我国泥石流、滑坡灾害的重灾区。
4.地域上的总特点:广泛性和相对集中性-----范围广、频次高、强度大5.灾害的严重后果:人员伤亡大、经济损失严重、交通运输受阻等6.防治措施:①加强地质灾害的监测和预警(或预报)②植树造林、生态退耕、改善生态环境③修建护坡工程、改造或加固岩土体、合理采矿等④完善防灾、减灾的法律及制定规划⑤加强管理和教育、提高公众防灾意识;(三)地质灾害多发区——西南地区1.西南地区地质灾害多发的原因:①地质构造复杂,构造运动强烈,多地震,诱发滑坡和泥石流;②地貌类型多变,地势起伏大,大斜坡多,易发生滑坡;③降水多,尤其是山区多暴雨、久雨天气,极易发生泥石流;④人为因素,如开垦、开矿等,诱发或加剧滑坡和泥石流。
人为因素对地质灾害的影响严重,一方面是因人类的过度开发使一些坡地植被破坏,水土流失现象加剧;另一方面则是由于泥石流经常发生区域的人口和财产不断增加,导致了地质灾情日益严重。
因此,我们应树立正确的人地关系理念。
2.地质灾害的关联性3.灾害造成严重的损失①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②对交通干线的危害严重铁路:以成昆、宝成和云南的东川铁路支线最为严重公路:以川藏、川滇、川陕和川甘等线路最为严重。
③摧毁耕地和建筑物二、中国的水文灾害(一)洪水灾害1.我国洪水灾害分布总的特点:东部多,西部少;沿海多,内陆少;平原低地多,高原山地少;山脉东坡和南坡多,西坡和北坡少。
2.暴雨洪水——影响我国范围最广、时间最长、危害最大的洪水灾害。
①暴雨成因:台风、锋面等天气系统带来的暴雨②发生时间:与暴雨的时空分布高度一致,在东部季风区,暴雨集中发生在每年的4—9月,自南向北推移。
③分布:东部季风区各大江河的中下游平原。
洪水致灾有两个基本环节:一是洪水的形成,二是对人类造成损害。
3.雨涝①分布:集中分布在东经110°以东,北纬20°~45°这一范围②诱发雨涝的自然因素:季风区降雨多、暴雨集中;地势低平、河流排水不畅;4.我国洪涝灾害的灾情特点——范围广、发生频繁、突发性强,而且损失大。
其中,农业受洪水灾害影响最为严重。
5.人为因素对洪涝灾害的影响说明:人为活动对灾情有着“放大”和“缩小”的作用,只有建立良好的人地共存和协调关系,才能使生存环境变得更安全。
6.防治措施:①加强洪涝灾害的监测和预警(或预报)②(上游)植树造林(营造防护林)、生态退耕、修建水库、(中游)退耕还林还草、退耕(田)还湖、裁弯取直(修建蓄洪、行洪工程)(下游)疏浚河道、加固河堤(开挖入海新河-----淮河、海河)③关注河流汛期信息、及时迁出洪水高风险区④完善防灾、减灾的法律及制定规划⑤加强管理和教育、提高公众防灾意识;(二)风暴潮灾害——我国最严重的海洋灾害1.主要危害:毁坏船只,破坏房屋、农田、海堤以及码头、港口等工程设施,并造成不同程度的人员伤亡。
受灾体的价值越高,造成的损失越大。
2.危害地区:广泛发生在辽东湾到南海北部湾沿海。
东南沿海主要为台风风暴潮,其中长江口、钱塘江口、珠江三角洲、台湾、海南等地受灾最为严重。
3.类型:台风(热带)风暴潮和温带风暴潮4.发生时间:台风(热带)风暴潮主要发生在7~10月,以8月和9月最集中。
温带风暴潮主要发生在春季和秋季。
5.防治措施:①加强风暴潮灾害的监测和预警(或预报)②建设沿海防护林和海岸防护(堤防)工程③关注天气信息、及时迁出沿海高风险区④完善防灾、减灾的法律及制定规划⑤加强管理和教育、提高公众防灾意识;(三)水文灾害多发区——长江流域1.灾害链:暴雨 洪涝 风暴潮2.长江流域水文灾害灾情严重的原因:类 型发生季节 发生地区 特点 台风(热带)风暴潮 多在夏秋季节台风鼎盛时期 凡受台风影响的沿岸地区均可能发生来势猛、速度快、强度大、破坏力强 温带 风暴潮春秋季节 中纬度沿海地区,以欧洲北海沿岸、美国东海岸以及我国的北方海区沿岸为多。
增水过程相对平缓我国长江流域水文灾害多发的原因既有自然因素,又有人为因素。
虽然人类难以改变自然规律,但我们可以从减少人为不合理的开发利用、降低脆弱性等方面减轻灾情。
人类的合理活动,如生物措施(种树种草)、工程措施(修建水库,打坝淤地)、保护水域和合理利用土地等,都能最大程度的减少洪水灾害的威胁。
三、中国的气象灾害(一)旱灾——我国发生范围最广、频次高、持续时间最长的渐发性气象灾害。
1.四个旱灾多发中心:华北、华南、西南和江淮地区2.旱灾多发原因:自然原因:我国大部分地区受季风控制,由于夏季风不稳定,导致(降水变率大)降水的季节、年际变化大,所以极易发生持续性干旱;人为原因:人口众多,人均径流量(水资源)少;工农业发达地区,用水量大;(东部季风区)人口稠密地区,城市集中、经济较发达,资产密度大;3.不同区域的旱灾特点:(1)东北地区盛夏干旱,“三天一小干,五天一大旱”。
由于降水相对稳定,旱灾频次相对较少。
(2)华北地区春旱严重,有“春雨贵如油”的说法。
旱灾频次居首位。
(3)长江地区伏旱,有农谚“春旱不算旱,夏旱减一半”。
7月份雨带北移,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易发生旱灾,但是,台风雨经常可以缓解灾情。
(4)华南地区夏秋旱。
(5)西南地区四季均可发生旱灾。
总的说来,我国旱灾以春旱发生地域最广,频率最高,夏旱和秋旱次之。
探究:我国干旱、半干旱区为何不是严重旱灾区?提示:干旱对人类造成了损害,才称旱灾,如果干旱发生在无人区,不会给人类带来灾害,也就不会形成旱灾。
并且旱灾的严重程度与人口、经济的发达程度有关,人口越密集,经济越发达,同样程度的干旱造成的旱灾越严重。
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虽然雨水不多,年年干旱或“十年九旱”,但由于人口稀疏,经济落后,因此旱灾并不是最严重的地区。
旱灾区主要分布在常年雨水较多、干旱程度较低的广大东部季风区。
4.旱涝关系(1)旱灾和涝灾在时间上交替:我国主要旱涝交替区有黄河流域、海河流域、长江中下游及珠江流域等地区(2)旱灾和涝灾在空间上交错出现:即某一地带雨涝而另外大片地区干旱,即“这里不涝那里涝,这里不旱那里旱”的现象。
5.我国农业旱灾灾情严重(1)干旱发生的季节往往与当地作物的生长发育季节相吻合,加重了农牧业灾情。
(2)我国水土资源组合不平衡,特别是北方耕地多、城市和人口密集,但水资源少,造成北方地区十分缺水。
6.防治措施:①加强干旱灾害的监测和预警(或预报)②植树造林(营造水土涵养林)、生态退耕、兴修水利工程③发展节水农业、改进灌溉技术、改良作物品种(耐旱)④跨流域调水(如:南水北调)、合理抽取地下水⑤调整产业结构、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防治水污染⑥加强水资源管理(如:调高水价)、提高节水意识(减少浪费)⑦完善防灾、减灾的法律及制定规划⑧加强管理和教育、提高公众防灾意识;(二)台风灾害1.我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遭受台风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我国位于太平洋西岸,由于西北太平洋台风具有向西北方向移动的特征,因此,我国极易遭受台风的袭击。
2.台风发生的时间:主要为盛夏至秋初(7—10月)3.台风灾害的空间分布特点:沿海重、南方重。
4.台风造成的损失:台风造成的损失约占全国自然灾害损失的15%--20%,其中沿海省区的台风灾情最重。
5.防治措施:①加强台风灾害的监测和预警(或预报)②建设沿海防护林和海岸防护(堤防)工程③关注台风天气信息、及时迁出沿海高风险区④完善防灾、减灾的法律及制定规划⑤加强管理和教育、提高公众防灾意识;(三)寒潮灾害1.发生时间:9月至次年5月;每年春、秋两季有两个寒潮高峰期,即3~4月和10~11月,前者更强。
春、秋季节爆发的寒潮对农作物的危害最大。
2.源地:北方大陆(冬季的亚洲高压)与冰雪洋面(北冰洋的极地冷气团)3.路径:偏西路径——经新疆和蒙古高原向日本海及东海北部移动;偏北路径——经蒙古高原向我国南方移动;东北路径——经日本海或我国东北向我国东部沿海侵入。
4.我国山脉走向对寒潮的影响(1)东西走向山脉:如天山、阴山、秦岭和南岭等,山体北侧冷空气堆积,灾害加剧;山体南侧相对温暖,灾害减弱。
(2)南北走向山脉:形成冷空气的通道,使冷空气可以分流南下,影响到长江中下游地区和两广地区甚至海南岛。
(3)我国青藏高原的海拔高于寒潮天气系统的上界,因此很少受到寒潮影响。
5.影响地区:除青藏高原、滇南谷地外,全国大部分地区受到寒潮影响。
发生频次高,东北地区最多,华北次之,再次为西北和长江流域,华南最少。
6.各地灾害表现:北方主要表现为大风、降温、霜冻、暴风雪等;南方主要表现为降温、冻害、雨雪等。
(四)沙尘暴——华北地区春季影响很大的气象灾害1.概念:沙尘暴是沙暴和尘暴两者兼有的总称;是指强风把地面大量沙尘卷入空中,使空气特别混浊,水平能见度低于1千米的天气现象。
2.发生与防治①沙尘暴发生时间:冬春季节②沙尘暴产生需要三个基本条件:一是大风——形成沙尘暴的动力条件;二是地面的沙尘物质——形成沙尘暴的物质条件;三是不稳定的空气状态和局部地区的热力条件。
③防治沙尘暴最有效的人类行为植树造林、种草,增加地表植被覆盖,这样可以减小风速,降低沙尘暴的动力条件,保护森林草地、退耕还林还草、严禁滥垦滥伐和过度放牧,增加大气湿度,调节并改变局部地区的热力条件;可以减轻沙化,降低沙尘暴的物质来源条件。
(五)气象灾害多发区——华北地区1.最常发生的气象灾害:干旱、寒潮、沙尘暴、冰雹、干热风、霜冻等,其中干旱—沙尘暴和干旱—虫灾是主要的气象灾害。
2.气象灾害多发的原因:各种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自然原因:①水热条件不稳定,导致降水的季节分布不均,春旱严重;②冬季风的通道(离源地近);③接近沙源地;④蒸发强烈,植被覆盖率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