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生化思考题答案版本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是什么?其组成单位的结构特点、分类和重要理化性质有哪些?

氨基酸是组成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

结构特点:除了脯氨酸为a亚氨基酸,甘氨酸不含手性碳原子外,其余均为L-a 氨基酸;

分类:非极性疏水性中性氨基酸、极性中性氨基酸、酸性氨基酸、碱性氨基酸;理化性质:1. 两性解离及等电点:氨基酸是两性电解质,其解离程度取决于所处溶液的酸碱度。等电点(isoelectric point, pI)氨基酸解离成兼性离子时(呈电中性)溶液的pH值。2. 紫外吸收:色氨酸、酪氨酸的最大吸收峰在 280 nm 附近。大多数蛋白质含有这两种氨基酸残基,为分析溶液中蛋白质含量的快速简便的方法。3. 茚三酮反应:氨基酸+茚三酮水合物共热后蓝紫色化合物(最大吸收峰570nm)吸收峰值与氨基酸含量成正比,可作为氨基酸定量分析方法。

2.蛋白质的分子结构有几种?维持蛋白质一、二、三、四级结构化学键各有哪些?

蛋白质的分子结构有:一、二、三、四级结构;

维持一级结构的化学键是:肽键、二硫键;

维持二级结构的化学键是:氢键;

维持三级结构的化学键是:疏水键、离子键、氢键和 Van der Waals力等;

维持四级结构的化学键是:氢键和离子键

3.简述蛋白质一、二、三、四级结构并结合结构举一例简述蛋白质结构和功能的关系。

蛋白质一级结构:蛋白质的多肽链中氨基酸(N-C)的排列顺序;

蛋白质二级结构:蛋白质分子中某一肽段主链局部的空间结构,并不涉及氨基酸残基侧链的构象;

蛋白质三级结构:整条肽链中(包括主链和侧链)全部氨基酸残基的相对空间位置。即肽链中所有原子在三维空间的排布位置;

蛋白质四级结构:二条或二条以上多肽链,每一条多肽链都有完整的三级结构,称为蛋白质的亚基 (subunit)。

血红蛋白的构象变化与结合氧。

4.什么是Bohr效应,对于胚胎型血红蛋白和成人型血红蛋白,为什么成人型血红蛋白更有利于适应高原环境。

增加【 H+】 or 【CO2】可降低Hb与 O2 的亲和力 (而肌红蛋白无此效应). 此称为巴赫效应(Bohr effect);

胚胎型血红蛋白与氧气的亲和力强,不易释放出氧气,故更不适应高原环境。

5.试从镰刀性红细胞贫血的DNA序列变化,直到最终引起蛋白质高级

结构变化,以说明镰刀性红细胞性贫血缺氧的原因。

HbS和HbA的α链是完全相同的,所不同的是B链上从N末端开始的第6位的氨基酸残基,在正常的HbA分子中是谷氨酸,在病态的HbS分子中却被缬氨酸所代替。在HbS中,由于带负电的极性亲水谷氨酸被不带电的非极性疏水缬氨酸所代替,致使血红蛋白的溶解度下降。在氧张力低的毛细血管区,HbS形成管状凝胶结构(如棒状结构),导致红细胞扭曲成镰刀状(即镰变)。这种僵硬的镰状红细胞不能通过毛细血管,加上HbS的凝胶化使血液的黏滞度增大,阻塞毛细血管,引起局部组织器官缺血缺氧。

6.什么是变构效应,正协同效应,负协同效应,试举例说明。

变构效应:别构效应又称为变构效应,是寡聚蛋白与配基结合改变蛋白质的构象,导致蛋白质生物活性改变的现象。别构效应(allosteric effect)某种不直接涉及蛋白质活性的物质,结合于蛋白质活性部位以外的其他部位(别构部位),引起蛋白质分子的构象变化,而导致蛋白质活性改变的现象。

协同效应(cooperativity):一个寡聚体蛋白质的一个亚基与其配体结合后,能影响此寡聚体中另一个亚基与配体结合能力的现象,称为协同效应。如果是促进作用则称为正协同效应。如果是抑制作用则称为负协同效应。

血红蛋白与氧气的结合。

7.蛋白质分离、纯化及测定的四种方法。

(一)透析及超滤法:透析(dialysis):利用透析袋把大分子蛋白质与小分子化合物分开的方法。超滤法:应用正压或离心力使蛋白质溶液透过有一定截留分子量的超滤膜,达到浓缩蛋白质溶液的目的。

(二)丙酮沉淀、盐析:0~4℃低温,丙酮(乙醇)体积=10倍蛋白质体积,沉淀后立即分离。盐析----破坏蛋白质稳定因素,常用试剂:硫酸铵、硫酸钠或氯化钠

(三)电泳:蛋白质在高于或低于其pI的溶液中为带电的颗粒,在电场中能向正极或负极移动。这种通过蛋白质在电场中泳动而达到分离各种蛋白质的技术, 称为电泳(elctrophoresis) 。根据支撑物的不同,可分为薄膜电泳、凝胶电泳等。

(四)层析

层析(chromatography)分离蛋白质的原理:待分离蛋白质溶液(流动相)经过一个固态物质(固定相)时,根据溶液中待分离的蛋白质颗粒大小、电荷多少及亲和力等,使待分离的蛋白质组分在两相中反复分配,并以不同速度流经固定相而达到分离蛋白质的目的。

8.简述DNA双螺旋结构的特点及tRNA二、三级结构特点和意义。

1. DNA是由脱氧核糖核酸的单体聚合而成的聚合体,单体有四种;

2. DNA的每一种脱氧核苷酸由三个部分所组成:一分子含氮碱基、一分子五碳糖(脱氧核糖)、一分子磷酸。DNA都是由C、H、O、N、P五种元素组成的;

3. DNA的含氮碱基分为四类:腺嘌呤A胸腺嘧啶T胞嘧啶C鸟嘌呤G(所有生物);

4. DNA的四种含氮碱基的比例在同物种不同个体间是一致的,在不同物种间则有差异;

5. DNA 的四种含氮碱基比例是 A=T、C=G;6,较稳定,携带信息量大;

tRNA二、三级结构特点和意义:tRNA的二级结构是三叶草形:氨基酸臂、DHU环、反密码环、TψC环、附加叉;主要运输氨基酸并与mRNA进行配对,在翻译中起重要作用

tRNA的三级结构:倒L形

9.解释变性、复性、增色效应、减色效应、解链温度、探针、等概念。

变性:DNA双链解离为单链的过程;

复性:当变性条件缓慢地除去后,两条解离的互补链可重新配对,恢复原来的双螺旋结构,这一现象称为DNA复性(renaturation) ;

增高的现象。增色效应:增色效应(hyperchromic effect):DNA变性时其溶液OD

260

减色效应:减色效应:DNA复性时,其溶液OD260降低。

解链温度:解链过程中,紫外吸光度的变化达到最大变化值的一半时所对应的温度;

探针:是一小段单链DNA或者RNA片段(大约是20到500bp),用于检测与其互补的核酸序列。双链DNA加热变性成为单链,随后用放射性同位素(通常用磷-32)、萤光染料或者酶(如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成为探针。磷-32通常被掺入组成DNA的四种核苷酸之一的磷酸基团中,而荧光染料和酶与核酸序列以共价键相连。当将探针与样品杂交时,探针和与其互补的核酸(DNA 或RNA)序列通过氢键紧密相连,随后,未被杂交的多余探针被洗去。最后,根据探针的种类,可进行放射自显影、萤光显微镜、酶联放大等方法来判断样品中是否,或者何位置含有被测序列(即与探针互补的序列)

10.什么是核酸分子杂交?核酸分子杂交常见的有哪些?试简述3种核酸分子杂交的原理。

不同种类的DNA单链分子或RNA分子放在同一溶液中,只要两种单链分子之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碱基配对关系,在适宜的条件可以在不同的分子间形成杂化双链(heteroduplex)。这种杂化双链可以在不同的DNA与DNA之间形成,也可以在DNA 和RNA分子间或者RNA与RNA分子间形成。这种现象称为核酸分子杂交。

探针

核酸酶:可以水解核酸的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