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心理学》考试要点
高等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
高等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
答:高等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 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包括心理学的定义、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心理学的历史和发展等。
2. 认知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认知过程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以及认知过程在教育中的应用。
3. 情感和意志过程:包括情绪、动机、意志等情感和意志过程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以及情感和意志过程在教育中的应用。
4. 个性和社会性:包括个性、人格、人际关系、社会行为等基本概念和理论,以及个性和社会性在教育中的应用。
5. 心理健康与教育:包括心理健康的概念、标准,心理问题的识别与干预,以及心理健康教育在教育中的应用。
6. 学习理论:包括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等基本概念和理论,以及学习理论在教育中的应用。
7. 教学设计与评价:包括教学设计的原则和方法,教学评价的方法和工具,以及教学设计与评价在教育中的应用。
8. 特殊儿童心理与教育:包括特殊儿童的基本概念和分类,特殊儿童的心理特点和教育需求,以及特殊儿童的教育干预措施。
以上是高等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的一般内容,具体考试大纲可能会因不同的考试机构和要求而有所不同。
高等教育心理学考试知识点
高等教育心理学考试知识点高等教育心理学考试是专门针对高等教育心理学的一种考试。
本文将从认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学习理论等几个方面介绍相关知识点。
一、认知心理学知识点1. 认知过程:指人们获取、加工、存储和使用信息的过程,包括注意、感知、记忆、思维等。
2. 概念和范畴:人们对事物的一般特征和共同属性进行抽象的心理表征。
3. 语言和思维:语言在思维中起到的重要作用,思维方式对语言的影响。
二、发展心理学知识点1. 儿童认知发展:包括感知、运动、认知和语言发展等方面,如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2. 青少年心理发展:青少年时期的身心发展情况和心理特点,如身体变化、性别认同、自我认同等。
3. 成年期心理发展:成年期心理危机、角色转换、社会支持等方面的心理发展情况。
三、学习理论知识点1. 经典条件作用:由巴甫洛夫提出的学习理论,通过刺激与反应的关联来形成条件反射。
2.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由斯金纳提出,认为学习是行为的结果,通过奖惩来调节行为。
3. 认知学习理论:由皮亚杰提出,关注学习者的主动参与和思维过程,注重认知结构的变化。
四、心理评估与测量知识点1. 心理评估的意义:通过各种心理测量工具和方法,了解个体的心理特征和问题,为干预提供依据。
2. 测量的可靠性与效度:衡量心理测量工具的质量,可靠性指测量结果的稳定性,效度指测量结果是否准确。
五、教育心理学知识点1. 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包括行为主义、认知理论、构建主义等,这些理论对教育实践有指导作用。
2. 学习者特点与教学策略:了解学习者的差异性,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提高学习效果。
3. 教育评价与反馈:评估学习成果和教学质量,提供指导性反馈和改进建议。
综上所述,高等教育心理学考试的知识点主要涉及认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学习理论、心理评估与测量以及教育心理学等方面的内容。
考生需要对每个知识点进行深入理解和掌握,以便在考试中能够正确运用。
通过对这些知识点的学习和掌握,考生能够更好地理解高等教育中学生的心理特点,为他们提供有效的教育和支持。
高等教育心理学考试要点(各章节总结要点)
高等教育心理学考试要点第一章心理学概论1.1 学习目标1.识记人类心理现象的主要内容;2.熟悉心理学产生的背景;3.了解近代西方心理学的主要流派及基本观点;4.理解心理学、心理动力、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心理特征等概念;5.识记个体心理、群体心理、意识、无意识、行为等基本概念;6.举例说明心理学对教育工作的作用;7.比较不同心理学流派的主张;8.熟悉心理学各流派在心理学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方面的利弊。
1.2 核心内容纲要(4)心理特征2.个体心理与行为(1)行为指有机体的反应系统。
它由一系列反应动作和活动构成。
任何行为总是在一定的情况下产生的,引起行为的各种因素叫刺激。
(2)行为和心理密切相关。
人的行为的复杂性缘于心理活动的复杂性。
同一刺激可能引起不同的反应,不同刺激也可能引起相同的反应。
3.个体意识与无意识(1)意识指能为个体所清晰觉察的心理活动。
意识是人的精神生活的重要特征,也是人的心理活动的主导方面。
(2)无意识指人们在正常情况下觉察不到,也不能自觉调节和控制的心理现象。
4.个体心理与群体心理(1)群体心理是在群体的共同生活条件和环境中产生的,它是该群体内个体心理特征的典型表现,而不是个体心理特征的简单总和。
(2)群体心理不能离开个体心理,它对生活在其中的个体来说,是一种重要的社会现实,直接影响着个体心理的形成与发展。
二、心理学的过去和现在1.心理学产生的哲学背景(1)唯理论(2)经验论2.西方心理学的理论流派(1)构造主义(2)机能主义(3)行为主义(4)格式塔心理学(5)精神分析学派3.心理学的主要发展趋势(1)认知心理学(2)人本主义心理学高等教育心理学考试要点第二章教育心理学与高等教育心理学2.1 学习目标1.识记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2.了解教育心理学研究对象及任务;3.了解高等教育区别于普通教育的特点及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学科特征;4.掌握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方法论原则和主要研究方法;5.理解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心理学、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个案法等基本概念;6.能够用实例说明教育心理学对高等教育的作用;7.能够分析教学过程的构成环节;8.结合高等教育实际,按实验法的要求,就高等教育的某一问题做一个实验设计;9.理解教育心理学在各环节中的作用。
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之《高等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整理
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之《高等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整理心理学题型:填空1*15;名词解释5*4;简答6*5;论述1*20;案例分析1*15第一编一、填空和名词解释美国心理学家XXX,他于1903年出版《教育心理学》一书。
1对科学教育心理学的创建作出突出贡献的是2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高等教育情境中学生的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它是学校教育心理学的重要分支。
3教师领导方式的类型:强硬专断型、仁慈专断型、放任自流型、民主型。
4教学风格:在计划相同的教学目的前提下,教师根据各自的特长,经常所采用的教学方式方法的特点。
学生中心的教学风格和教师中心的教学风格。
典型的教学风格有两种形式:即5教师的教学效能感:指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研究行为和研究成绩的能力的主观判断。
这种判断,会影响教师对学生的指导等行为,从而影响教师的工作效率。
6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理论,教师的教学效能感分为一般教诲效能感和个人教学效能感两方面。
7教学反思:对于举动的反思;举动中的反思;为举动反思。
8教学监控能力:是指教师为了保证教学达到预期的目标而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将教学举动本身作为意识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主动地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
二、简答(一)高等教育心理研究的方法论原则(简答或填空)4教育性原则:研究方法应符合我国的教育方针和教育原则,能够在日常教育工作中发挥积极的作用,绝不能为了获取某些研究材料,而违背教育的原则和规律,给学生的身心健康带来不良的影响。
(二)教学反思过程1具体经验阶段:这一阶段任务是使教师意识到问题的存在,并明确问题情境,试图改变这种状况,进入反思。
2观察与分析阶段:借助自述回忆、录音录像等获得观察数据,收集并分析有关经验,以批判的眼光反观自身的思想、行为、信念、价值观等。
3重新概括阶段:在观察分析的基础上,反思旧思想,积极寻找新思想与新政策来解决所面临的问题。
4积极的验证阶段:检验上阶段所构成的概括的行动和假设,可能是实际尝试,也可能是角色扮演。
高等教育心理学考试重点
教育心理学一、名词解释1 高等教育心理学——是研究高等教育情境中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是一门介于社会与自然、应用与理论之间的学科。
2 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所作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
3 教育机智(新加)——是教师胜任力的一种,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一种特殊智力定向能力,是指教师对学生的各种表现,特别是对意外情况和偶发事件,能够及时作出灵敏的反应,并采取恰当措施解决问题的特殊能力。
4 学生学习——是狭义的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系统地进行的,是在较短时间内接受前人所积累的科学文化知识,并以此来从事自己的过程。
人类学习——广义的学习,指人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以语言为中介,通过思维自觉地、有目的地、有计划地掌握社会历史经验和个体经验的过程。
5 学习迁移——是指在一种情境中获得的技能、知识或形成的态度对另一种情境中技能、知识的获得或态度的形成的影响。
本质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6 问题解决——个人应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的过程。
存在三种状态:一初始状态,二中间状态,三目标状态。
四个基本特点:问题情境性,目的指向性,操作序列性,认知操作性。
7 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指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和规范行动时,对社会、对他人、对周围事物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或倾向。
8 健康——除了躯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良好外,还有道德健康。
只有这四个方面都健全的人,才算完全健康。
9 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在情感上与他人心理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的心境发展到最佳的状态。
10发现学习:学生要学习的概念原理等不直接呈现,而是通过学生独立思考探索或发现而获得。
11接受学习:学生要学习的概念原理等以结论的方式直接呈现,教师传授学生接受。
北京市高校教师岗前培训高等教育心理学考核要点
《高等教育心理学》考试要点和答案第一章绪论1、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所包含的环节,心理学在其中的作用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应包括:明确教学目标、任务分析、确定学生原有水平、课的设计、实施教学和教学评价六个方面。
心理学可以为整体教学过程科学化提供依据。
2、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原则与研究方法研究原则包括: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教育性原则研究方法包括: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个案法第二章大学生的生理与心理发展1、心理发展的概念心理发展是指心理活动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
通俗地讲,就是心理活动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通常说的心理发展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心理发展主要说的的是心理的种系发展,是指心理的发生或起源的问题,指心理的从无到有的过程。
狭义的心理发展是指一个人从出生到衰老过程中的心理发展,即个体心理发展。
是指心理在时间上的变化过程,指心理的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2、大学生生理发展对心理发展产生的影响(1)生理变化对心理发展产生影响的方式: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直接作用是指身体变化直接导致心理变化,即认为身体变化与心理发展之间有直接的因果关系.间接作用是指身体变化对心理发展产生的影响是由其他因素传递的,即通过个人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的折射而起作用.实际上神力变化对心理发展的影响既有直接作用又有间接作用的影响,而间接作用的影响占着更重要的地位。
(2)体态变化的影响(3)早熟和晚熟的影响3、大学生情绪情感的发展特点情绪、情感是人脑对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人都需要而产生态度体验。
大学生的情绪、情感表现出的新特点有:情绪、情感体验的波动性、情绪、情感体验的延续性和心境化、情绪体验的丰富性和深刻性、情绪、情感的内隐性。
第三章学习理论概述1、学习的心理学涵义学习是通过主客观的相互作用,在主体头脑内部积累经验、构建心理结构以积极适应环境的过程,它可以通过行为或者行为潜能的持久变化而表现出来。
高等教育心理学考试要点
第一章心理学与高等教育心理学1、心理学的概念与研究对象答: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研究动物心理和人的心理。
心理现象是人的心理活动经常表现出来的各种形式、形态或状态。
2、意识的特征:能动性、目的性、具有自我意识3、心理现象的构成答:心理现象由心理过程、个性心理两部分组成。
个性心理中的个性倾向性构成离心力发展的动力因素。
心理过程包含:认识、情绪情感、意志.个性心理包括:个性倾向、个性心理特征。
个性倾向包括:需要、动机、兴趣、价值观等,个性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性格。
注意是独立的心理特性,不属于心理过程,也不属于个性心理。
4、心理的实质答: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客观现实是心理活动内容的源泉●心理是客观现实的主观、能动的反映●心理与实践活动:发展、制约5、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答:教育学与心理学的产物,是研究学校教育情境中的学与教得基本心理学规律的科学。
研究任务: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教师的教学行为6、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产生,以1903年桑代克的《教育心理学》出版为标志7、高等教育与普通教育区别1)教育任务:高专2)教育对象:大学生 3)教育职能: 三大职能4)教育地位作用:最高层次、经济政治文化5)培养方式不同:科研引入教学、教学方法特殊性高等教育在教学方法上的特殊性具体表现在:①教学中学的比重逐渐增加,教的比重逐渐降低,教师注重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主体活动增加;②教学上由传授法向指导法转化,学习法由再现式向探究式转化;③教学内容上,由传授基础知识为主向传授专业知识为主转化,由注重教知识向注重教思维方式转化;④校内教学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互渗透。
8、理解并能与实际相结合阐述学习教育心理学的意义答: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教育者必先受教育);其次有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因材施教);第三,有助于促进教育教学改革1、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及意志过程三种心理过程的概念及其关系※答: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都是属于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活动,即,是为了搞清楚客观事物的性质和规律而产生的心理活动,称为认识过程。
高等教育心理学考试重点
高等教育心理学考试重点(总8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第一章高等教育心理学概述第二节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对象与任务一、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对象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高等教育情境中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基本心理学规律的科学。
第二章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第一节心理发展概述二、个体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选择)(一)个体心理发展的先天和后天规律(二)个体心理发展的内因与外因规律(三)个体心理发展的量变与质变规律(四)个体心理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规律四、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矛盾(简答)(一)大学生心理的闭锁性与交往需要的矛盾(二)大学生求知欲与识别力之间的矛盾(三)大学生渴望独立和依然依赖的矛盾(四)大学生情绪与理智的矛盾(五)大学生理想的“我”与现实的“我”的矛盾(六)大学生性生理与性心理的矛盾第二节大学生的认知发展二、大学生记忆力发展的特点(把握)(一)意义记忆占主导地位(二)记忆的敏捷性和准备性迅速增强(三)记忆的持久性和准确性显著提高第三节大学生的社会性发展一、大学生情感发展的特点(判断对错)(一)大学生情绪情感的两极性(二)大学生情绪的稳定性和波动性(三)大学生情绪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四)大学生情绪的阶段性和层次性(五)爱情逐渐成为情感体验的重要方面(六)大学生高级情感日趋成熟稳定第三章大学生学习心理概述第一节学习心理概述二、学习的分类(一)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认知领域目标、情感领域目标和动作技能领域目标学习是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形成,是一种反应概率上的变化,而强化是增强反应概率的手段。
(强化理论)有效地使用惩罚要注意以下几点:(建议看)①要就事论事,使被罚者认识到行为的错误所在,即要将罚与教育结合在一起,使受罚者的消极情绪与自己的所作所为联系在一起。
②防止惩罚的程度太轻。
惩罚太轻往往出现在受罚的行为存在着其他强化之时。
③防止惩罚后奖赏。
④不同时间场合、不同教育者之间惩罚要有一致性。
《高等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总结)精选全文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高等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总结)(老师没具体划范围, 故整理了知识点)考试题型:1.选择题2.名词解释3.简答题4.论述题(或应用分析题)接说, 提出了对心理学影响巨大的建立在操作性条件反射学说基础上的学习理论, 为教育心理学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包括动物实验、操作性行为与操作性条件反射、强化原理)。
强化可分为积极强化(正强化)和消极强化(负强化)。
积极强化通过呈现某种刺激增强反应概率;消极强化通过中止某种(讨厌的、不愉快的)刺激来增强反应概率。
强化还可以划分为一级强化和二级强化。
一级强化物马祖人和动物的基本生理需要, 能直接起强化作用, 如食物、水、安全、温暖、性等。
二级强化物事任何一个中性刺激如果与以及强化反复联合, 它就能获得自身的强化性质,多元智力理论认为, 人类的认知并非一元, 而是多元, 传统智力只有书本知识的学习能力, 过于狭窄。
因此, 加德纳认为, 人类有七种不同的智力, 即: 言语能力、逻辑数理智力、空间智力、音乐智力、身体运动智力、社交智力本规律的科学。
它既研究学生学的规律, 也研究教师教的规律, 但以研究学生学习的心理学规律为主。
②教育心理学的任务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首先是研究、揭示学生学的心理规律, 以逐步建立和不断完善学习理论, 使学生能运用这些规律提高自己的学习成效, 包括研究学生学习的性质、特点以及学生学习结果的性质与结构;研究学生学习的分类;研究学生学习的过程;研究学生学习的条件;其次是研究、揭示教的心理规律, 为确立合理的教学原则和建立完善的教学理论提供心理依据, 并帮助教师配合学生学习的各个19世纪教育与心理学的结合, 为教育心理学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做好了准备。
19世纪西方资本主义政治经济的发展, 迫切要求改善教育过程的组织、提高教育工作的成效, 同时还因为19世纪心理学本身的长足发展, 教育心理学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高等教育心理学》各章节知识点
《高等教育心理学》各章节知识点章节题型一、名词解说二、辨析题第一章高等教育心理学归纳三、简答题四、论述题章节题型一、名词解说二、辨析题内容1.高等教育心理学2.个性心理1.高等教育心理学就是研究高校教师如何教的一门科学。
2.教育工作中的“是为了不教”。
(教育工作中的“教是为了不教”的说法有道理吗?)3.高等教育心理学主若是研究大学生学习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4.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没有多大现实意义。
5.高校里有些老教师从前从没学过高等教育心理学,课相同上得很好,有的还当了教授,可见学不学这门课没多大关系。
6.有些优秀教师固然没有学过《高等教育心理学》,但倒是一位名符其实的优秀教师。
所以,个别青年教师说:不学高等教育心理学依旧可以当好教师。
你对此论有何看法?7.全部教育的最后目的不过是教育学生学会做事和学会做人,高等教育的目的也不例外。
你对此论有何看法?1.简述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学科特色及其对象。
2.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学科特色。
3.简述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4.简述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的意义。
5.试述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1.. 联合《高等教育心理学》学习领会,说说学习该课程的现实意义。
内容1.教师胜任力2. 教育机智 3 教课反思 .4. 自我效能感5.教师希望效应6. 教课监控能力7. 教师角色8. 教课风格9.教课效能感1.现代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素质教育改革的推动,对高等学校教师的能力和素质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今世教师不但要有广博深沉的知识和热爱教育事业的感情,还要有吻合教育教课工作的高能力和素第二章质。
高等学校教师2. 专家教师与生手教师的差异就在于专家教师掌握更心理多的知识。
3.“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大学教师只要努力饰演好教课者的角色就已足够。
三、简答题 1. 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门路。
2.简述教课效能感的影响和作用。
3.简述教课反思的过程。
4.简述如何理解现代教育条件下教师角色的作用?5. 联系本质解析说明教课效能感对教师和学生的影响。
高等教育心理学考试知识点
高等教育心理学考试知识点一、学习与记忆学习与记忆是高等教育心理学中非常重要的知识点。
学习是指个体在特定环境中主动获取和获取新知识、技能、概念或行为的过程。
记忆是指个体通过感知和思维来保持和重建先前学到的信息的过程。
学习与记忆的关系密不可分。
学习与记忆的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获取信息、存储信息和检索信息。
在获取信息阶段,个体通过感觉器官获取信息,这个过程称为感知。
在存储信息阶段,个体将获取的信息加工、编码并储存在记忆系统中。
在检索信息阶段,个体通过思维活动来检索并重建存储的信息。
二、认知与智力认知与智力是高等教育心理学领域的关键概念。
认知是指个体对外界信息的感知、加工、储存、检索和运用的过程。
智力是个体进行认知活动时所显示出的能力和水平。
智力测试是评估个体智力发展水平的常用手段。
智力发展和认知发展密切相关。
认知发展理论包括皮亚杰、维果茨基和布鲁内尔斯等学者提出的理论。
他们认为,个体的认知能力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发展。
具体而言,个体在认知上经历了传感期、运动期、前操作期、具体操作期、形式操作期等不同的发展阶段。
三、情绪与动机情绪与动机也是高等教育心理学中的重要考点。
情绪是个体对特定刺激产生的主观情感体验。
动机是个体追求目标时的内部驱动力。
情绪和动机对学习和记忆有着重要的影响。
积极的情绪和良好的动机能够促进学习和记忆的效果,而消极的情绪和低下的动机则会对学习和记忆产生负面影响。
情绪与动机可以相互影响。
例如,当个体对学习任务持有积极的情绪时,会增加对学习任务的注意力和投入程度,从而促进学习和记忆的效果。
相反,如果个体对学习任务持有消极的情绪,可能会导致学习困难和记忆失效。
四、教育与发展教育与发展是高等教育心理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教育是指通过系统的教学和学习过程来促进学生的发展和成长。
发展是指个体在生物、心理和社会方面的持续变化。
教育与发展研究关注如何通过教育活动来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
研究表明,教育环境对学生的认知、情绪和社会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高等教育心理学必考知识点
高等教育心理学必考知识点高等教育心理学是对大学生心理状态、学习行为和发展特点进行研究的一门学科。
它不仅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为其提供合适的教学支持,还能够引导学生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并实现自我发展。
在高等教育心理学中,有一些必考的知识点,本文将探讨其中一些重要的内容。
一、发展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是高等教育心理学的重要基础。
它研究人的生命周期中的各个阶段,包括儿童、青少年和成年期等。
在大学生心理状态的了解中,了解发展心理学的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他们当前所处的阶段,从而更好地进行指导和帮助。
二、学习理论学习理论是研究人类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一门学科。
在高等教育心理学中,学习理论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学生的学习方式和认知特点,从而为教师提供具体的指导建议。
我们可以通过了解一些学习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例如行为主义、认知心理学和社会文化理论等,来更好地理解学生的学习行为和提供相应的支持。
三、适应心理学适应心理学是研究人类适应过程的一门学科。
在大学生活中,许多学生面临着从高中到大学的转变,这是一个重要的适应过程。
适应心理学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适应过程和困难,为他们提供相应的支持和帮助。
在适应心理学中,我们可以了解到适应的概念、适应风险和适应支持等重要内容,从而更好地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帮助。
四、人格心理学人格心理学是研究人类个体差异、特质和心理类型的一门学科。
在高等教育心理学中,了解学生的人格特点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他们的需要和目标,并根据其个性特点提供相应的教学支持。
因此,熟悉人格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是非常重要的。
五、情绪调节情绪调节是高等教育心理学中一个重要的知识点。
大学生活往往伴随着很多压力和挑战,情绪调节能力对于他们的心理健康和学业成绩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因此,了解情绪调节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对教师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他们可以通过在教学中使用一些情绪调节的方法来帮助学生更好地应对压力和情绪困扰。
总结:高等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涵盖了发展心理学、学习理论、适应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和情绪调节等重要知识点。
[笔试] 高等教育心理学复习要点
概念:心理学: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高等教育情景中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学习动机: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内部动力。
观察:知觉的高级形态,是指有目的、有计划的、较持久的知觉过程。
记忆:一个人过去经历过的事物或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
遗忘:对识记过的事务不能再认和重现,或者是错误的再认和重现。
思维: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内部规律性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
创造思维:人们运用新颖、独特的方式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
注意:人的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能力:直接影响人们顺利、有效地完成活动所必备的心理活动。
气质:人的心理活动全部的动力特点的总和。
性格:一个人在个体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稳定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了的行为方式。
品德:个体在按照一定的道德规范和准则行为是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
群体:两个以上的个人为了一定的共同目的、以一定的方式结合在一起进行共同活动并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集合体,其成员之间存在一种稳定的联系和心理依附关系。
从众:群体压力下,个体放弃自己的意见而与大多数人保持一致。
心理健康:个人心理处于正常、积极的状态,并同环境保持良好的适应。
集体凝聚力:集体成员之间结合上的协调性和整合性,表现为集体成员共同一致的合作行为。
问答题1、心理现象分类心理过程: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个性心理:个性倾向性、个性的特征2、心理学独立的标志冯特1879 德国莱比锡大学3、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的意义1、有利于提高高校教育教学质量2、促进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3、有利于教师的自身建设和发展4、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1、客观性原则2、系统性原则3、教育性原则5、大学生学习特点1、学习动机的社会性日渐增强2、间接性学习动机站主体3、学习动机的多元性4、学习动机的职业化6、大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1、教育大学生确立新的学习目标和远大理想2、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3、正确运用奖惩4、适当开展竞赛5、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6、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1、加强学习目的、意义教育,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培养学生对每门课程积极的学习态度,形成定势有助于培养学习兴趣3、提高教师讲课的艺术和水平4、组织学生参加课内外实践活动5、注重学生的知识积累6、把学生的其他兴趣转移到学习上来7、引导学生正确归因7、大学生观察的发展特点1、一般知觉能力达到成熟水平2、观察的目的性日益增强3、观察具有敏感性和系统性4、观察具有相对的深刻性和稳定性8、利用直观教学提高对知识感知的效果1、实物直观2、模象直观3、言语直观9、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1、材料的意义2、材料的性质和数量3、学习程度4、材料的序列位置10、大学生记忆能力的特点1、逻辑记忆能力得到显著提高2、各种记忆品质得到全面发展3、掌握各种有效的记忆方法11、利用遗忘规律正确组织复习1、合理地安排复习时间,复习要及时2、合理地分配复习时间,一般来讲分散复习的效果比集中复习效果好3、阅读与尝试回忆相结合4、复习的形式要多样化,多种感受器官协同活动12、思维的种类1、动作思维2、形象思维3、抽象思维13、知识理解的一般过程1、分析与综合2、比较、分类、系统化3、抽象、概括、具体化14、影响知识理解的因素1、过去的知识经验2、变式与比较3、形成知识体系4、运用知识15、问题解决的一般思维过程1、发现问题2、分析问题3、提出假设4、检验假设16、影响问题解决因素1、问题情境2、有关的知识经验3、定式4、功能固着5、情绪状态和动机强度5、个性差异17、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1、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和求知欲2、创设有利于创造性行为发展的环境3、培养发散思维引导学习突破习惯的思维定势4、教给学习创造方法5、引导大学生积极参加性活动18、注意的外部表现1、适应性动作2、多余动作停止3、呼吸运动的变化4、还有其它外部表现19、注意的属性注意本身不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它是伴随其他心理过程而产生的一种心理状态。
[笔试] 《高等教育心理学》复习要点总结
《高等教育心理学》复习要点总结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心理学概论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它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心理动力、心理过程、心理状态、个性心理特征等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四个方面。
▲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心理动力:动机、需要、兴趣和世界观等心理成分心理过程:认识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等)、情感过程、意志过程心理状态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和性格▲心理学主要流派及其基本观点简介1)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是奥地利维也纳精神病医生弗洛伊德,认为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无意识,研究手段为自由联想、分析梦境。
2)行为主义学派,创始人是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后期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斯金纳,认为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应该是行为,采用的研究手段为实验法。
3)认知心理学派,创始人是美国心理学家奈塞尔,其标志为发表了《认知心理学》一书,其研究手段为计算机模拟的方法,它强调刺激与行为之间的内在的认知过程以及学习者内在的特征对学习的影响,将行为主义学派的S-R改成了S-O-R。
4)人本主义心理学派,其发起人是马斯洛,后来影响最大的代表人物是罗杰斯。
研究的对象是个人,认为研究应以整体分析和经验描述。
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教育对象和教育活动的特殊性1)人有区别于其他物质或产品的心理现象——“因心施教”;2)不同年龄、不同年级的学生有不同的年龄特征——“因龄施教”;3)男女学生具有不同的性别特征——“因性施教”;4)同年级、同年龄、同性别的学生还存在不同的个体差异,表现在每一个体具有不同的能力、气质、性格、需要、动机、理想、价值观等——“因材施教”。
▲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理论”?(简答题)基于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经过教师教育、学生自身努力促进学生达到“可能的发展水平”。
“可能的发展水平”与“现在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
教育就是实现“最近发展区”的过程。
▲教育心理学独立的标志,通常认为是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教育心理学》的正式出版为标志。
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之《高等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整理
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之《高等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整理心理学题型:填空1*15;名词解释5*4;简答6*5;论述1*20;案例分析1*15第一编一、填空和名词解释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他于1903年出版《教育心理学》一书。
1对科学教育心理学的创建作出突出贡献的是2 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高等教育情境中学生的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它是学校教育心理学的重要分支。
3 教师领导方式的类型:强硬专断型、仁慈专断型、放任自流型、民主型。
4 教学风格:在计划相同的教学目的前提下,教师根据各自的特长,经常所采用的教学方式方法的特点。
学生中心的教学风格和教师中心的教学风格。
典型的教学风格有两种形式:即5 教师的教学效能感:指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的能力的主观判断。
这种判断,会影响教师对学生的指导等行为,从而影响教师的工作效率。
6 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理论,教师的教学效能感分为一般教育效能感和个人教学效能感两方面。
7 教学反思:对于活动的反思;活动中的反思;为活动反思。
8 教学监控能力:是指教师为了保证教学达到预期的目的而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主动地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
二、简答(一)高等教育心理研究的方法论原则(简答或填空)1客观性原则:研究应遵循客观规律,即在研究中要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按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反映事物。
2发展性原则:研究对象是生理心理都在迅速发展的青年大学生,要从发展的角度来分析研究其心理趋势。
3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研究的首要任务是为了高等教育实践服务。
它的研究课题必须来源于高等教育实践,研究成果也必须能够付诸于高等教育实践,并保证科研成果的实际应用效能。
4教育性原则:研究方法应符合我国的教育方针和教育原则,能够在日常教育工作中发挥积极的作用,绝不能为了获取某些研究材料,而违背教育的原则和规律,给学生的身心健康带来不良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名词解释部分1、教师反思含义。
(名词解释)P57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所作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
2、先行组织者的含义。
(名词解释)P103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高于学习任务,并且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学习任务相关联。
其目的是为新的学习任务提供观念上的固着点,增加新旧知识的可辨性,以促进学习的迁移。
3、自我提高的内驱力。
(名词解释)P113是指个体由自己的学业成就而获得相应的地位和威望的需要。
4、形式训练说。
(名词解释)P142是最早的有关学习迁移现象的系统假说,它把迁移看作是通过对组成“心灵”的各种官能进行分别训练来实现的,迁移的发生是自动的;并把训练和改进“心灵”的各种官能作为教学的重要目标,认为学习的内容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所学对象的难度和训练价值。
5、同化说。
(名词解释)P200根据奥苏伯尔的观点,同化说是指在有意义的学习中,前后相继的学习不是相互干扰而是相互促进,遗忘的实质是知识的组织与认知结构简化的过程。
6、陈述性知识。
(名词解释)P205是个人具备有意识的提取线索,因而能够直接陈述的知识。
7、程序性知识。
(名词解释)P205也称为操作性知识,十个人缺乏有意识的提取线索,只能借助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测其存在的知识。
8、群体极化。
(名词解释)P318是指群体成员原已存在的倾向性得到加强,是一种观点或态度从原来的群体平均水平,加强具有支配性地位的现象。
9、从众。
(名词解释)P321指人们在群体影响和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用与大多数人一致性的行为的心理状态,即在知觉、判断、信仰以及行为上表现出与群体多数人一致的现象。
10、行为目标的定义与条件。
(名词解释)P375是用预期学生学习后将产生的行为变化来陈述的目标,也就是用可观察和可测量的行为来陈述目标。
条件有:(1)要说明通过教学后,学生能做什么;(2)要规定学生的行为产生的条件;(3)要规定符合要求的作业标准。
11、任务分析。
(名词解释)P378也称作业分析,指在开始教学活动之前,预先对教学目标中规定的且需要学生形成的能力或者品格的构成成分及其层次关系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并据以确定促使这些能力或品格习得的有效教学条件。
二、简答题部分1、教师扮演着多重角色主要有哪些?(简答题)P43a)知识传播者、学习发动者、组织者和评定者。
教师的特殊功能是传授知识,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促进他们的智力发展。
教师根据教育的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组织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使其牢固地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发展多方面能力。
b)父母长者、朋友和管理员。
教师在课堂上、学习上是老师,在生活中是长者和父母。
因此教师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习,还要培养他们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技能,解答他们在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充满热情地关怀、期望、帮助学生,扮演父母形象角色。
c)榜样和模范公民。
教师是育人的人,社会上的人们按照教师的地位和作用,理所当然地要求他成为学生和公民的榜样。
要通过自己的榜样、模范、表率作用去感染每一个学生,教育每个学生,对学生施之以潜移默化的影响。
d)学生灵魂塑造者。
教师要向学生传授科学技术、文化知识,培养其能力而且还要按照一定的世界观塑造学生的灵魂;要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远大理想,培养他们丰富而高尚的精神境界,培养他们追求真理、热爱科学、热爱和平的品质和不断完善自己的道德品质。
e)教育科学研究人员。
教师不能仅满足于向学生传授现有知识,而要积极探索和研究教学与学习中出现的问题,成为一个科学研究者,使自己成为教育实践家和理论家。
2、教师威信的维护与提高。
(简答题)P73形成教师威信的主客观条件是处于不断变化中的,只要某一方面的条件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教师的威信就会受到影响。
教师威信的维护和发展主要包括:巩固已获得的威信,发展不全面的威信为全面的威信;发展低水平为高水平的威信;防止威信的下降和丧失;提高威信的教育影响力等等。
教师威信的维护与发展主要有以下特征:要有坦荡的情怀,实事求是的态度;要正确认识和合理利用自己的威信;要有不断进取的精神;言行要一致,做学生的楷模。
3、试比较巴甫洛夫经典条件作用论与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论,并举例(简答题)P91-94巴甫洛夫经典条件作用论:能解释有机体是如何学会在两个刺激之间进行联系,从而使一个刺激取代另一个刺激并与条件反应建立起联结。
但经典条件作用无法解释有机体为了得到某种结果而主动做出某种随意反应的学习现象。
(eg:狗唾液的分泌与摇铃之间建立的关系)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论:是有机体自发作出的随意反应,又称为自发反应,其不与任何特定刺激相联系,主要受到强化规律的制约,并以操作性行为条件作用的研究对象,所以对其研究更能揭示实际生活中的学习规律。
(eg:白鼠迷箱取食)4、区别正、负强化与正、负惩罚的区别,并举例。
(简答题)P95正强化:奖励那些符号组织目标的行为,以使得这些行为得到进一步的加强,从而有利于组织目标的实现。
(eg:儿童生病不愿意吃药,当出现吃药行为时,给予奖励。
)负强化:是通过厌恶刺激的排除来增加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eg:让猫吃辣椒)。
正惩罚:当个体出现不适宜的行为时,可以施加一个坏的刺激,给予个体处罚的方式,从而使个体改善行为,通常该刺激是个体极力避免的。
(eg:儿童生病不愿意吃药,就罚他不准看电视,直到吃药为止。
)负惩罚:通过厌恶刺激的呈现来降低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eg:给予上班迟到者罚款)5、意义学习的条件是什么?(简答题)P102意义学习的产生既受到学习材料本身性质而影响,也受到学习者自身因素的影响。
前者为外部也即客观条件,后者为主观也即主观条件。
客观条件方面:意义学习的材料本身必须满足能与认知结构中有关知识建立实质性和非人为性联系的要求,即材料具有逻辑意义,在学习者的心理上的是可以理解的,是在其学习能力范围之内的。
主观条件方面:①、学习者必须具有积极主动地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适当知识加以联系的倾向性;②、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适当的知识,以便与新知识进行联系。
③、学习者必须积极主动地使这种具有潜在意义的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有关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使得认知结构或者旧知识得到改善,使新知识获得实际意义即心理意义。
6、大学生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简答题)P159a)处于有形式逻辑思维向辩证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
形式逻辑思维是指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对事物本质联系进行的抽象概括的反应。
辩证逻辑思维是对客观现实的本质联系的对立统一的反应。
两者从反映内容在反映形式上都有明显的区别。
b)在常规思维继续发展的同时,创造性思维也在显著发展。
常规思维所要解决的问题是人类认识已经解决了的,但对于问题的解决者可能是新的。
创造思维所要解决的问题则是人类认识尚未解决并且具有社会价值的问题。
两者是根据解决问题的性质不同而划分的。
c)在思维能力高度发展的同时,形成了对思维的元认知。
大学生元认知表现在:大能够直接地思考自己的认识活动,能清晰意识到自己的认识活动过程及其活动方式;他们对自己内心的认知互动和情绪活动都充满兴趣,能进行比较深刻的反思活动;他们不仅懂得规则的内容以及意义,而且能对规则的规则进行认识,在现实中无法比较的规则在他们的头脑中可以比较,可以在头脑中对运算进行运算,由法则推导出法则。
7、提高教材概括与知识理解成效的条件(简答题)P173a)配合运用正例与反例:正例指包含着概念或者规则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的例证;反例指不包含或者只包含一小部分概念或者规则的主要属性和关键特征的例证。
通过正反两面例证,可以使概念的属性更容易显示出来,是概念的范围更容易确定。
b)提供丰富多彩的变式:理性概括是通过对感性知识的加工改造而完成的,感性知识的获得是把握事物本质的基础与前提。
变式是用不同形式的直观材料或事例说明事物的本质属性,即变换同类事物的非本质特征,以便突出本质特征;简言之就是概念或者规则的肯定例证在无关特征方面的变化。
c)科学进行比较:有两种比较方式:同类与异类比较。
同类比较时同类事物的比较,便于区分对象的一般与特殊、本质与非本质。
异类比较即不同类但是相似、相近、相关的事物之间的比较,能使相比客体的本质更加清楚,而且有利于确切了解彼此间的联系与区别,防止知识间的混淆与割裂,有助于知识的系统化和建立网络化得知识结构。
d)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教学方法有指导法与发现法。
概括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去总结与归纳。
8、结合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谈谈如何合理复习、防止遗忘?(简答题)P201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而且遗忘的过程最初进展的很快,以后逐渐缓慢;过了相当的时间后,几乎不再遗忘。
由此可以看出为了合理复习、防止遗忘最重要是复习时机要得当。
应该遵守:a)“及时复习”的原则:遗忘开始的一般标志是识记的精确性下降,相似、相近的材料在再认和回忆中容易发生混淆,有时也表现为只能再认而不能回忆(不完全遗忘)。
b)“间隔复习”的原则:刚学过的新知识要多复习,每次复习所用的时间应该长些,而间隔时间要短些;随着记忆巩固程度的提高,每次复习的时间可以短些,而间隔的时间可以长些。
c)“循环复习”的原则:复习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试,更重要的是为了在将来的工作岗位中服务,用所学的知识为社会服务。
9、问题解决的主要影响因素(简答题)P246a)有关知识经验:任何问题解决都离不开一定的知识、策略和技能,知识经验的不足常常是不能有效解决问题的重要原因。
b)习惯定势与功能固着:习惯定势是在先前的活动中形成的影响当前问题解决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
功能固着是一种从物体的正常功能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定势。
c)问题情境:是个体面临刺激模式与其已有知识结构所形成的差异。
d)酝酿效应:一个人长期致力于某问题解决而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作出暂时性地停止而去做其他事情,在一段时间后想出解决办法的现象,它可能能克服定势的影响。
e)原型启发:所谓启发就是指从其他事物上发现解决问题的途径与办法。
对解决问题起了启发作用的事物叫做原型。
原型与要解决的问题之间存在着某些共同点或者相似处。
f)情绪和动机状态:它们影响问题解决的效果。
就它们的强度而言,在一定限度中,它们与问题的解决效率成正比,但动机太强与太弱、情绪过于高昂或低沉都会降低问题解决的效率。
此外,还有个体智力水平、性格特征、认知风格和世界观等个性心理特征,不仅直接影响着解决问题的动力,还制约着问题的解决方向与效果。
10、创造力与智力的关系(简答题)P255创造性与智力的关系是一种相对独立、在一定条件下又有相关的非线性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