馋人说吃——“两面三刀”炸油饼鲁迅的饮食习惯和待客之道
鲁迅对绍兴人饮食的评价
鲁迅对绍兴人饮食的评价【原创实用版】目录1.鲁迅对绍兴人饮食的评价2.鲁迅的童年与家乡美食3.绍兴特色美食介绍4.鲁迅故里景区小吃推荐正文鲁迅对绍兴人饮食的评价鲁迅,原名周树人,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
他对绍兴人的饮食有着自己独特的评价。
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关于家乡绍兴的美食描写,这些描写反映出绍兴独特的饮食文化以及鲁迅对家乡的热爱。
鲁迅的童年与家乡美食鲁迅的童年是在绍兴度过的,那里的美食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他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鲁迅描述了他童年时代的生活,其中就包含了许多关于家乡美食的描绘。
比如,鲁迅提到了他喜欢吃的桑葚、覆盆子等水果,还有腌制的咸鸭蛋、冬笋炖蹄筋等家乡特色菜肴。
这些美食不仅让鲁迅的童年充满了欢乐,也培养了他对家乡的深厚感情。
绍兴特色美食介绍绍兴地处江南水乡,物产丰富,因此当地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
绍兴的特色美食有以下几种:1.乌鱼蒸蛋:这是一道色香味俱佳的家常菜,选用新鲜的乌鱼和鸡蛋蒸制而成,口感鲜美。
2.绍兴黄酒:绍兴黄酒是我国著名的传统酒类,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酿造工艺。
其味道醇厚,香气浓郁,是绍兴人饮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3.腌制食品:绍兴地区的腌制食品种类繁多,如腌鱼、腌肉、腌菜等,口感独特,风味鲜美。
4.绍兴糕点:如桂花糕、芝麻糕等,制作精细,口感香甜,是绍兴地区的特色小吃。
鲁迅故里景区小吃推荐如果您有机会游览鲁迅故里景区,那么一定不要错过那里的特色小吃。
以下是一些值得品尝的小吃:1.鲁迅故里酸辣粉:鲁迅故里酸辣粉口感独特,酸辣适中,是当地的招牌小吃。
2.臭豆腐:绍兴的臭豆腐外酥里嫩,味道鲜美,是当地的特色小吃之一。
3.茴香豆:茴香豆是绍兴的传统小吃,口感香脆,咸甜适中,具有独特的茴香味。
总之,鲁迅对绍兴人饮食的评价展现了他对家乡的热爱和深厚的感情。
鲁迅饮食记略
鲁迅饮食记略夜吃辣椒鲁迅在南京江南水师学堂第一学期结束时,因考试成绩优异,学校发给他一枚金质奖章。
鲁迅没有把奖章作为自我炫耀的标牌,却跑到鼓楼街把它卖了,用卖掉的钱买了几本自己喜欢的书和一大串红辣椒。
鲁迅是浙江绍兴人,那里没有吃辣椒之好,独鲁迅有辣椒之嗜?非也。
原来,鲁迅是用此物解困的。
以后鲁迅每读书至夜深人静、天寒人困之时,就摘下一只辣椒来,分成几截,放进嘴里咀嚼,直嚼得额头冒汗,眼里流泪,嘘唏不已,只觉周身发暖,睡意顿消,于是捧书再读。
喜欢北方面食和菜肴鲁迅居北京15年,这使他养成了喜食北方面食和菜肴的习惯,晚年居上海,仍念念不忘北方口味。
为这,许广平欲在家中为他请一北方厨师,因鲁迅嫌费用太高未果。
在上海,鲁迅常上北方馆子。
在北京的最初几年,鲁迅住在宣武门外南半截胡同的绍兴会馆。
会馆当时伙食很差,鲁迅有时就买只鸡回来加工,或下面吃,或到附近的清真馆吃清汤大块牛肉面,这是用原汁牛肉汤加上肥瘦相当切成方块的牛肉,配以北方的切面,售价不高却经济实惠,很受鲁迅喜爱。
推介家乡菜三十年代,鲁迅听说杭州人来沪开设了知味观,不久即偕同亲友到知味观就餐。
当他品尝了家乡菜肴后,十分高兴。
自此,每逢有亲友来沪,他总要在知味观设宴招待。
据鲁迅日记记载,从1932年到1934年三年间,他曾八次光顾知味观。
每次到知味观,鲁迅总是热情地向亲友们介绍“龙井虾仁”、“荷叶三鲜”以及“东坡肉”等名菜,还风趣地给大家讲述“西湖醋鱼”的传说,使客人对杭州菜印象更加深刻。
1933年10月23日,鲁迅在知味观宴请日本福民医院院长和内山君等好友,亲自点了“叫化鸡”、“西湖莼菜汤”等杭州名菜。
特别向客人介绍了“叫化鸡”的来历和做法。
他告诉客人“叫化鸡”是采用1500克左右的母鸡为原料,腹中藏有虾仁、火腿等辅料,鸡身用网油包住,外裹荷叶,再用酒瓮泥涂抹,然后上火烧烤三四小时。
食用时敲掉泥块,整鸡上桌,色泽金黄,香气扑鼻,举箸入口,肉质酥嫩,味鲜异常。
关于吃的描述 鲁迅
关于吃的描述鲁迅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伟大作家,也是一位思想家。
他的作品深刻地揭示了社会现实,呼吁人们对社会问题进行思考和改变。
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各种问题的独特见解和深刻洞察力。
然而,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聚焦于一个与鲁迅有所关联的话题:吃。
作为一个生活在中国的人,鲁迅对于吃的问题也有着自己的观点和思考。
在鲁迅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于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关注和批判。
他认为,中国的饮食文化在某种程度上是封建社会的产物,它强调了等级和地位的差异。
在旧社会中,只有封建贵族才能享受到精美的美食,而普通人则只能吃一些简单的食物。
这种差异不仅体现在食物的品质上,也体现在用餐的仪式和规矩上。
鲁迅在他的作品中指出,这种差异不仅仅是对人的不公平,也是对人的尊严和平等的侵犯。
他呼吁人们应该摒弃这种传统观念,追求真正的平等和公正。
他认为,每个人都应该有平等的权利去享受美食,而不是被社会地位所限制。
除了对传统饮食文化的批判,鲁迅还对于现代饮食习惯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他认为,现代人在追求快节奏的生活方式时,往往忽视了对于健康饮食的关注。
他指出,现代人往往忙于工作和生活,不愿意花时间去准备健康的食物,而是选择了一些方便快捷的食品。
然而,这种追求快捷的饮食习惯却给人们的健康带来了很大的威胁。
现代人的饮食结构往往过于单一,缺乏均衡的营养。
他们过多地摄入了高热量、高脂肪的食物,而忽略了蔬菜和水果的摄入。
这种不健康的饮食习惯导致了很多健康问题,如肥胖、心血管疾病等。
鲁迅在他的作品中呼吁人们应该重新审视自己的饮食习惯,追求健康的生活方式。
他认为,人们应该多吃蔬菜和水果,减少高热量食物的摄入。
同时,他也强调了饮食的多样性和均衡性,认为人们应该根据自身的需要,合理安排自己的饮食结构。
除了对于饮食习惯的关注,鲁迅还关注了食品安全的问题。
他在他的作品中指出,现代社会中存在着很多食品安全的隐患,这给人们的健康带来了很大的威胁。
他呼吁人们应该关注食品的来源和加工过程,提高对食品安全的重视。
鲁迅美食趣闻
鲁迅美食趣闻作者:孔润常来源:《烹调知识》 2017年第6期孔润常鲁迅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毕生创作出许多优秀文学作品,他富于正义感和民族气节,思想深刻,忧国忧民,耐住寂寞,甘于清贫,富有才情,文笔犀利。
先生虽然是伟人,但也和普通人一样食人间烟火,离不开衣食住行,人情交往,美食让鲁迅这样的大文豪也成了品味酸甜苦辣的平常人。
鲁迅在京期间,几乎尝遍京城著名餐馆,老北京著名的“八大楼”和“八大居”,都或多或少地留下了他的足迹。
这份与北方美食结下的不解之缘,让离开北京后的他也一直念念不忘。
从1912年到1926年,仅从这一时期鲁迅日记中,不难发现他去过的有名的餐馆就有65家!可以说鲁迅手中有一幅北京美食地图。
当时鲁迅住在北京的西城,吃饭就近,经常去西四牌楼路西的同和居,这也是北京著名的“八大居”之一,经营山东菜,其名菜有炸肥肠、九转大肠等。
鲁迅最喜欢这里的炸虾球,这个菜是绍兴口味,是南北融合时北方菜馆引进的新菜。
另外,鲁迅喜欢这里的烤大馒头,就是在馒头上刷一层油然后烤制。
除同和居外,在众多餐馆里,鲁迅去的最多、最喜欢的是广和居。
该店有一道叫“三不粘”的菜,是用鸡蛋黄、淀粉、白糖、清水搅匀炒成的。
这道菜讲究烹制时动作快,成品似糕非糕,似羹非羹,不仅色彩金黄,味道甘美,更令人称奇的是它不粘盘子、不粘筷子、不粘牙齿,清爽利口,故名“三不粘”,还有解酒的功用。
爱吃“三不粘”大概也与鲁迅爱喝酒有关系,鲁迅属于每顿饭必喝酒的人。
现在北京城讲究“吃在东边”,鲁迅那时候,东城也有很多美食,但由于他工作在西城,去的比较少。
日记中记录的比较著名的馆子有东兴楼。
鲁迅和胡适在东边曾有两次饭局,都是在东兴楼。
一次是胡适请鲁迅,另一次是郁达夫请鲁迅和胡适。
鲁迅在1932年2月27日日记中记道:“午后胡适之至部,晚同至东安市场一行,又往东兴楼应郁达夫招饮,酒半即归。
”看来这次吃的不愉快,或许为胡鲁两人纷争的开端之一。
浅析鲁迅小说中的饮食书写
李翠青,汪成法摘 要:鲁迅小说因其鲜明的启蒙意义和富有战斗力的国民性批判在五四文学革命中独树一帜。
鲁迅往往着眼于普通民众的生活常态,从饮食出发,书写茶楼酒肆的时效性意义,透过重复性的家常饮食展现生存之态,并由传统习俗阐释封建礼仪的权威。
饮食场景的呈现冲淡了小说的政治意味,增添了文学性,饮食作为一种象征符号,易于人物形象的塑造,小说由饮食产生的悖论书写形成一股张力,具有幽默的批判性意味。
关键词:《呐喊》;《彷徨》;《故事新编》;饮食书写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014(2021)01-0089-06收稿日期:2020-12-01作者简介:李翠青(1995- ),女,山东淄博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汪成法(1972- ),男,河南泌阳人,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文献研究。
“食者,万物之始,人之所本者也”。
[1]中国文学中的饮食书写最早可以追溯到诗歌总集《诗经》中,如《周南·关雎》中流动的“参差荇菜”,亦如《唐风·采苓》里位于首阳之巅的“采苓”,“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无不呈现出早期人民的饮食生活状态。
随着文学的不断发展,从汉赋到唐诗、宋词、元曲,各类体裁都对饮食书写有所涉及。
明清时期小说兴盛,描绘宴饮以及家常饮食成为小说叙事中十分普遍的现象,《金瓶梅》《红楼梦》《西游记》展现出了地域性的贵族宴席特色;《水浒传》中“大碗喝酒,大口吃肉”的饮食模式彰显了梁山好汉的豪爽气质;《儒林外史》以饮食来构建名士群体,小说中饮食描写作为小说的背景呈现,是对时代性、地域性文化的再度还原,饮食氛围的构建赋予了小说浓厚的审美意蕴。
综观鲁迅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正如李欧梵所说“在他二十五篇小说的十四篇中,我们仿佛进入了一个以S 城(显然就是绍兴)和鲁镇(他母亲的故乡)为中心的城镇世界”。
[2]鲁迅的小说空间集中在江浙水乡,其小说具有鲜明的地域性色彩。
吃货鲁迅
吃货鲁迅大部分人对鲁迅的印象,停留在中学语文课本中。
鲁迅是语文老师口中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鲁迅是《孔乙己》、《药》、《风筝》的作者,是闰土的小伙伴。
其实,除了这些,鲁迅还是一枚吃货。
鲁迅在南京江南水师学堂第一学期结束时,因考试成绩优异,学校发给他一枚金质奖章。
鲁迅没有把奖章作为自我炫耀的标牌,却跑到鼓楼街把它卖了,用卖掉的钱买了几本喜欢的书和一大串红辣椒。
吃货本色毕露无疑。
——国馆君按鲁迅是吃货,一枚可爱的吃货。
怎样才能算是可爱的吃货?可爱的吃货必须有品位。
有一次,鲁迅和日本友人川岛一起吃饭。
刚吃饭时,川岛吃惯了日料,不太懂中国菜的美味。
清炖火腿鲁迅点了好几道菜,着重向川岛介绍了“清炖火腿”:“干贝要用小粒的,炖火腿的汤撇去浮油,火腿要蘸着胡椒吃,这道菜的功用和鱼肝油相仿。
”从点菜、烹饪再到吃饭、食疗,显然,在吃的方面,鲁迅是个高手。
在十五年北平生活中,日记里共记载了北平有名餐馆共六十五家。
最喜欢广和居的三不粘、炒腰花、辣鱼粉皮、加辣椒等的梅干菜扣肉,同和居的炸虾球和混糖大馒头,东兴楼的酱爆鸡丁,致美楼的抓炒鸡丝和糟溜鱼片……鲁迅在上海的最后九年里,他最喜欢吃知味观的叫化鸡和莼菜汤,德兴馆的扣三丝和虾子大乌参,梁园的扒猴头……扣三丝扒猴头而他一生念念不忘的是绍兴菜的清炖鱼翅、油煎大头鱼、什锦蒸蛋、梅干菜炒毛豆、溜鳝片、清汤越鸡、茴香豆、小香干等。
溜鳝片一个有品味的吃货,不仅懂得吃的层次和档次,而且有对吃的独到的追求。
有所吃,有所不吃,好恶分明。
鲁迅去过很多地方,会以吃喝的水准来评判一个地方是否宜居。
他最反感的是福建,因为福建菜实在太难吃了!1926年9月7日,当时正是鲁迅在厦门大学任教期间。
他写信给好朋友许寿裳:“此地风景极佳,但食无极乐。
”他致章廷谦的信中又说:“但饭菜可真难吃,厦门人似乎不大能做菜也。
饭中有沙,其色白,视之莫辨,必吃而后知之……又开水亦可疑,必须用火酒灯(酒精灯)沸之,然后可以安心者也。
〖鲁迅的菜谱与伙食〗我是个低级趣味之人,...
〖鲁迅的菜谱与伙食〗我是个低级趣味之人,...〖鲁迅的菜谱与伙食〗我是个低级趣味之人,看不懂鲁迅那些微言大义,却常关心他吃什么。
从现有档案来看,至少最后10年,鲁迅每天伙食是很好的。
即便不能说奢侈,和当时老百姓比起来,也算得上豪横。
甚至,比起现在的我家,也要好很多。
自从本地猪肉一斤涨到45后,三五天才能见顿荤,对老母亲敢怒不敢言啊。
鲁迅自己,日记中爱写吃喝等琐事。
有段时间,鲁迅每天吃啥,许广平也都是有记录的,而且那份《鲁迅家用菜谱》,留到了现在(见图)。
这份菜谱,记录了鲁迅在1927年11月~1928年6月的伙食,看菜单就知道丰盛又好吃。
这几个月三餐,还是请沪上大饭店定做的。
因为刚到上海,还没很安定,索性不开火;也可能是蜜月期,鲁迅还不好意思让许操劳。
每餐,饭店送上门,说“高级外卖定制”也能成立吧。
但夫妻俩每顿至少三菜一汤,两荤一素,从没落下过。
从菜谱内容看,以广帮菜、绍帮菜、海派菜为多,每月单菜金20多元。
这价,一般家庭撑不住,对鲁迅而言,又当然小case。
要知道,鲁迅那年,平均每月买书就要花掉47.9元——尽管,据现存上海富新第三面粉厂的工资账单,那一年上海工人的月平均工资仅为17.14元,还要养一家子的。
底下农村的,更不好说了。
那时,萧红萧军去拜访鲁迅,蹭完饭,连回去的公交车费都拿不出。
而且,别说1927了,我家据说到了1980年代,都吃不饱。
现在看,和许广平同居后,绝对是鲁迅一生中吃的最好、最正常的10年。
鲁迅之前,不缺钱,但单身汉吃的没节制,很坏身体。
本来,他年轻那会,在水师学堂念书时,要靠吃辣椒御寒,就已经严重伤胃,胃痛腹泻啥的尴尬病,屡屡发作;“事实单身汉”时期,也即1912年8月~1919年11月在绍兴县馆蜗居7年多那段,吃饭更是既随意又暴饮暴食,饮食挺糟糕的。
据其日记,那7年,他叫外卖的多,日常多“喝粥”、“山药做饭”、“烹两鸡并面”、“虾仁面”、蒸山药、生白菜、鸡丝”、“买饼饼、饮牛乳”、“买馒头”,挺将就。
鲁迅与美食 名言
鲁迅与美食名言
鲁迅与美食相关的名言有:“所谓天才,不过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功夫都用在吃清炖火腿加柿霜糖加辣椒加螃蟹加茴香豆上了。
”这句话体现了鲁迅对美食的热爱,以及他独特的幽默感。
他将吃美食与天才相提并论,表现出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食的独特见解。
此外,鲁迅在《祝福》等作品中也有许多关于美食的描写,通过这些描写可以看出他对美食的细致观察和热爱。
鲁迅不仅善于品味美食,还善于用文字将美食的魅力展现出来,让读者也能感受到美食的诱惑和美好。
总之,鲁迅与美食相关的名言和作品展现了他对美食的热爱和独特见解,也表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细节的关注。
有关鲁迅的“小闲事”-“吃饼干说坏话”与“找玩具丢银两”-最难的牛吃草问题
有关鲁迅的“小闲事”:“吃饼干说坏话”与“找玩具丢银两”|最难的牛吃草问题《两地书》没看过,也没想到要找来看,因为怕上世纪三十年代的书现在看起来会隔阂,语言,思维,等等。
“小闲事”里描绘得却挺有意思。
主要是它把当时的背景和人事加以扩展开拓,添了一些“不相干”的人和事。
街头巷尾的奇谈八卦,立刻让从前的人和事有了立体感而趣味横生。
鲁迅当年的弃厦去广,对中山大学的今日之形势起了决定性作用。
而鲁迅到广州,主要是冲着许广平去的。
那么中大的同学们是不是应该感谢当年的这桩师生之恋呢。
当年的鲁迅貌似Steve Jobs(乔布斯),是名牌的保障。
“迅粉”们趋之若鹜,鲁迅去哪里就呼应而去。
中山大学那时候才开张,几十个人七八幢房。
而厦门大学有林语堂挂牌。
好奇林语堂如果后来不去美国会怎样?会不会把厦门大学办成南方的北大?遥想当年我去中大可是部分为了跳舞的原因,除了对中大的礼堂印象深刻外,对中大校园里的宿舍楼之类倒没什么特别印象,就觉得树高而隐秘,遮天蔽日。
《小闲事》里提到这些地方,令人感到很亲切,想象当年鲁迅先生曾经在这里走过,今朝我们也踏着这地方走过。
那么,鲁迅当年为什么要离开厦门?厦门那么好的地方,临海而据,整天椰子树摇曳生风,美不胜收。
想起住过海边人的评论:海风有一股腥臭味。
鲁迅是冲着林语堂去的。
林语堂聘请鲁迅,然后又聘请了鲁迅的“敌人”,鲁迅不愿意了,你来我走好了。
林语堂图片来源:东方IC中国的裙带关系源远流长。
厦门大学简直就是“林”家铺子,林语堂的一家子都在里面。
林家哥哥有次年会上感谢校长一年来的辛苦,竟然说:感谢校长给我们吃饼干......另一位教员站起来指责他讲话有失水准。
鲁迅后来借题发挥,说,校长给我吃饼干,我也要说他的坏话。
呵呵,鲁迅的风趣机智可见一斑。
鲁迅照片上永远都是一脸严肃认真,原来私底下也是一派活泼。
《两地书》里的小闲事包括很多生活的琐碎,挣多少钱了,吃什么东西,在哪儿上厕所,等等。
对,是上厕所。
鲁迅食事四则
后 来 在 13 年 底写 成 的那 一 篇 95
《 采薇》 《 (故事新编 》 一 ) , 之 中 鲁迅描
写伯夷 、 叔齐把 薇菜 ( 种野 菜 ) 成 一 做 烤 薇菜 、 薇汤 、 薇羹 、 薇酱 、 清炖薇 、 原 汤焖薇 芽 、 晒嫩 薇 叶等 , 生 虽只是 因 为山上 “ 不 到酱油 , 买” 做不 出红 烧 、 红焖 、 炖 的薇菜 来 , 花 式也够 多 红 但 了, 足见先生对烹 饪之道确有研究 。
家 中吃 了块 “ 溪扣 肉” 他 赞不绝 口。 梅 , 又欣赏 “ 卜 氽鲫 鱼汤” 萝 丝 的清新爽 口, 连说 “ 好极 ”待 到端上主人特地制 作的 ,
浦江 乡间点心“ 小麦铃” 更是边 吃边饶 ,
怎样 ” 的回答后 , 鲁迅笑道 :那好 !"l “ l' fi ] 就吃这荞麦条子吧 ! 皇帝老儿未必享受 过这 么美味的佳 肴 。” 这小饭摊上 只有
“ 平民化 ’ , 的饮食基调
鲁迅的 日常生活是平 民化的 , 燕 对 窝、 银耳 等食 品 , 他并 不看重 , 至连吃 甚 饭吃菜 也不讲究。 许广平 曾回忆说 , 有时 起迟 了 , 因事耽搁了正 当用餐 , 或 他愿意
简单地吃碗 蛋炒饭 , 至于饭烂饭燥 , 菜咸
于美 食的品味 , 只不过一切 当然首先离
维普资讯
食文化
鲁 迅
宦 事 四 则
到北京 后 , 鲁迅的住所总有 一个大 大 的书架 , 下一格放一个点 心罐 和一个
福 建漆 的八 角朝珠 盒 , 内装 甜点 、 果 糖
之类 ; 另有 一个 洋铁筒 , 内里 总有着 油 炸小花生之类 的零 食。有客人来或夜晚 写作迟 了总是顺手取来享用 。 往往一 盒 存货不出一周就吃完 了。
鲁迅先生吃东西的故事
鲁迅先生吃东西的故事鲁迅先生是中国现代伟大的作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他一生勇敢地站在人民一边,用笔和言辞揭露社会的黑暗和人们的苦难。
然而,很少有人关注他的吃饭习惯以及他对食物的态度。
今天,我将分享一些关于鲁迅先生吃东西的故事,希望读者能够更全面地了解这位伟大的文化巨人。
一、简朴的生活方式鲁迅先生的生活非常简朴,他一直过着与他的思想相符的生活。
同他的思考方式一样,他对待饮食也是非常简单而不繁琐的。
他不追求豪华的餐点,也没有各种讲究的烹饪方式。
相反,他喜欢吃一些普通家庭都能做到的家常菜。
他经常吃的食物有白粥和简单的蔬菜,他更喜欢清淡的味道,认为这样能够保持身体的健康,并能更好地专注于他的写作和事业。
二、对食物的克制态度鲁迅先生并不是一个大胃王,他对食物有着很强的控制力。
他相信节制的饮食可以让身体更健康,并能够更好地发挥他的才能。
在他的日记中,我们可以看到他经常提到自己饮食的问题,他写道:“吃得太多会消散我的精力,会让我变得懒散和迟钝。
”这种态度不仅体现了他对自己身体健康的关注,也体现了他对精神食粮的追求。
三、对食物背后的社会问题的关注作为一位对社会问题极为敏感的作家,鲁迅先生对食物背后的社会问题也有着深刻的思考。
他深知中国社会存在着很多人们吃不饱饭的问题,他在他的作品中多次揭露了这些问题,呼吁人们关注农民和工人的生存条件,并为之努力。
他曾经写道:“食物是人民的根本,我们不能让这些人民失去吃饭的权利。
”这种关注不仅反映了他对社会平等和公正的追求,也体现了他的人道主义精神。
四、鲁迅先生和他的小小美食尽管鲁迅先生的生活简朴,但在他的书信和日记中,我们可以找到一些小小美食的痕迹。
他经常写信给朋友,询问他们的近况,并附上一些小吃或水果。
这些小吃和水果对于鲁迅先生来说,是一种表达关心和友谊的方式。
他从不求回报,只希望通过这样的小小礼物,让朋友们感受到他的关怀和温暖。
总之,鲁迅先生吃东西的故事揭示了他简朴的生活方式和对食物的克制态度。
《鲁迅日记》(1912—1936)中的美食与文学
“1926年12月25日:矛尘赠书、糟鸡、鱼干一盘。”[20]
“1926年12月26日:崔真吾赠五香凤尾鱼一合。”[21]
“1932年2月29日:下午达夫来并赠干鱼。”[22]
“1935年1月26日:朱可铭夫人寄赠酱鸭二只、鱼干一尾。”[23]
“1935年2月14日:晚内山君赠鱼饼四枚。”[24]
“1935年7月13日:得阿芷信并酱肉、鱼干等一碗。”[25]
馒头,别称“馍馍”或“蒸馍”,以面粉和水发酵后蒸制而成,外形以半球形居多,是中国传统的面食之一,也是北方的主食之一,传说是三国时期蜀国丞相诸葛亮所发明。这种食物制作简单,携带方便,易于饱腹。
鲁迅在日记中记录去买馒头吃的情形,如:
“1914年6月29日:与稻孙出买馒头食之。”[12]
“1924年5月16日:往中央公园饮茗,食馒首。”[13]
美食作为一种物象出现在鲁迅的文学作品中,便与文学发生了特殊的联系。它不仅可以满足人现实的食欲,更能在文学中充实人的精神世界;它也不单纯是一种食物,更是文学中用来言志、言情、言心声的对象;它作为物象来表达深意,可使作品更含蓄,更有感染力。以下选取日记中的几种食物,对鲁迅先生文学中的食物做探讨。
无非求碗热汤喝——鲁迅之吃《呐喊》
无非求碗热汤喝——鲁迅之吃《呐喊》【摘要】鲁迅的作品《呐喊》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其中对饮食的描写具有独特的象征意义。
汤在《呐喊》中常常被用作一种寓言,代表着温暖、安慰和希望。
饮食场景是鲁迅作品中常见的一个元素,尤其是碗热汤喝的情景更是无处不在,突显了人们对温暖的渴望。
通过汤的象征意义和饮食描写,鲁迅对当时社会的讽刺也得以体现,呈现出一种对现实的深刻观察和批判。
通过对《呐喊》中的饮食描写的分析,可以看出鲁迅对于当时社会的现实问题有着深刻的关注和批判,展现出他对社会风气的强烈不满和无奈。
【关键词】鲁迅,《呐喊》,现代文学,饮食描写,汤,象征意义,社会讽刺,观察反映。
1. 引言1.1 鲁迅《呐喊》作品介绍鲁迅的《呐喊》是一部描写中国社会现实的小说,被认为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这部小说以其深刻的思想和犀利的批判风格而闻名于世。
鲁迅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审视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并将其表现在小说中。
他通过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揭露了社会种种不公和矛盾,表达了对旧社会的愤懑和对新社会的期望。
《呐喊》是一部揭示社会黑暗面的小说,其中充满了对人性的探讨和对社会的批判。
鲁迅通过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事件,反映出了当时社会的种种弊端和虚伪。
他以细腻入微的笔触描绘了人们的生活境况和内心世界,呈现了一幅真实而深刻的社会画卷。
在《呐喊》中,鲁迅描绘了各种各样的人物形象,展现了不同阶层和群体的生活状态。
他通过这些形象,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人们的生存境况。
这些形象各具特色,有的悲惨,有的荒诞,有的可笑,有的令人感伤。
这些形象的塑造,使小说更加生动和具有说服力。
通过这些人物形象,鲁迅让读者看到了社会的丑陋和人性的丑恶,引起了人们对社会现实的深思和对未来的期许。
1.2 鲁迅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先驱鲁迅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先驱,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
他以其犀利的笔触和深沉的思想,深刻地影响了中国文学的发展轨迹。
鲁迅在《呐喊》及其他作品中,着重揭示了现代社会的黑暗现实和人性的扭曲,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反响。
鲁迅的饮食习惯和待客之道
鲁迅的饮食习惯和待客之道鲁迅先生生命中的最后九年(1927.10~1936.10)是在上海度过的。
“民以食为天”。
笔者通过阅读鲁迅的文稿及亲友们的回忆,关注到了先生的日常饮食,那么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鲁迅先生的饮食喜好和待客之道。
老三样与饭局菜的反差鲁迅籍贯绍兴,系南方人,但他却喜欢吃北方饭,吃油炸的东西,吃硬的东西。
尽管他的胃不好,每饭后必吃胃药丸一两粒以助消化,但他还是乐此不疲。
鲁迅平时自家吃的菜是“老三样”,一碗素炒豌豆苗,一碗笋炒咸菜,一碗黄花鱼。
这样的菜是上海普通市民的家常菜。
如来了客人,那鲁家的饭局还算丰盛的,“鱼、肉都是用大碗装着,起码四、五碗,多则七、八碗。
”尽管鲁家有两个年老的女佣,但女主人许广平还是亲自下厨房,可见对客人的尊重。
鲁迅当年在上海是自由撰稿人,平均每月收入723.87圆(约合今人民币2万多元),可算中产阶级水准。
自己饮食的简单,招待友人菜食的丰盛,也反映出了鲁迅的自律与大气。
茶烟酒的食相鲁迅喜欢喝茶,曹聚仁先生在《鲁迅评传》中说:“鲁迅爱喝清茶,他所爱的不是带花的香片,而是青涩的龙井茶。
”在上世纪30年代的上海,喝咖啡是很流行的,西装革履,一杯清咖,似乎摩登而时尚。
然而一袭长衫布袍、一杯清茶的鲁迅,还是恪守着自己的喜好。
每一个和他熟悉的人都知道他工作越忙,烟也抽得越多,每天总在五十支左右。
”曹聚仁叙说道。
然而,鲁迅的抽烟也像吃菜那样己俭客优。
他常备有绿听子的烟,四五角一听,大都是“黑猫牌”廉价品,他自己抽。
白听子是“前门牌”,平时放在书桌的抽屉里,来了客人作招待之用,客人走了就又放回。
对于鲁迅的喝酒,萧红曾写道:“鲁迅先生喜欢吃一点酒,半小碗或一碗,多半是花雕。
”鲁迅喝酒是颇有节制的。
鲁迅喜欢吃硬的东西说明什么?说明他牙好!
鲁迅喜欢吃硬的东西说明什么?说明他牙好!儿子今年上高一,现在放假在家,我经常和他聊聊学习上的事,听他说说学校的新鲜事,也有时给他提点建议。
前两天,听儿子讲了他们语文课上曾经发生的一件事,先是令我忍俊不禁,继而又引发了我深深的思考。
事情是这样的,上语文课时,老师提了个问题——鲁迅喜欢吃硬的东西,这说明了什么?儿子起来不假思索地回答:“说明鲁迅牙好!”我当时忍不住发笑。
儿子把我的笑理解为与他老师一样的否定,就认真地并大惑不解地质问:“难道不是吗?鲁迅如果牙不好,怎么能咬动硬的东西?”其实,我的笑并不是在否定儿子的答案,而是觉得老师的问题有些好笑,尤其是与儿子的答案合在一起,更是越想越觉得好笑。
老师要的当然不会是儿子给的浅显的答案,但儿子的答案却无可挑剔!无比正确,却又绝对错误——这种幽默效果在喜剧原理不知如何定义,如果还没有相关定义,我看可以命名为“正确的乖谬”。
我明白老师心中的答案一定是在于某种深意,可是直觉告诉我,这种深意是想当然,是一种荒唐地所谓深度解读,在这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实在太常见了。
看着儿子认真的表情,我终于止住笑,本能地开始思考老师想要的答案,虽然明知是故弄玄虚,但还是想看看能不能扯到边上,能不能勉强说得通。
当时我并不知道这道题出自哪篇文章,但从问题本身,以及对鲁迅的一些了解,我大体揣摩到老师意之所指,无非是想说明鲁迅性格刚强不屈。
然而,我对这种解读是持保留态度的,并准备对儿子讲我的看法。
可是还没等我开口,儿子就又质问:“我就弄不明白,喜欢吃硬的东西与性格刚强之间有什么关系?喜欢吃软的东西,性格就不刚强了吗?”他语文老师给的答案,果然如我所料!我十分认可儿子的质疑,但因为关系到他们的考试成绩问题,我也没有否定他语文老师给的答案,告诉他考试时写老师的答案,或者把自己的答案与老师的答案合二为一,总之光写说明鲁迅牙好,大概是一分不得的。
屈服于考试,而写违心甚至违背常理的答案,这说起来多少有点悲催。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3.回忆鲁迅先生(节选)
(2)如果你选择研究“鲁迅先生的文学成就”,你会怎样 展开研究工作?请写出你的两种做法。
示例:读鲁迅先生的文学作品并分类整理。上网查找 有关鲁迅先生文学作品的鉴赏资料并提取主要观点。 了解鲁迅先生生活的时代和他的经历。了解鲁迅先生 文学作品的创作背景和创作缘由。(写出两种即可)
对他竭力避免加以赞美,若一赞美起来,怕他更做得起劲• 。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调gēng()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鲁迅先生很喜欢北方饭。还喜欢吃油炸的东西,喜欢吃硬的
东西,就是后来生病的时候,也不大吃牛奶。鸡汤端到旁边用调 gēng蹈了一二下就算了事。
9. 请简要概括选文中杨绛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 是非分明,淡泊名利,关心他人,富有爱心。
10. 鲁迅先生以冷峻的眼光审视世界,以敏锐的头脑思考世 界,以犀利的笔锋剖析世界。为了深入了解鲁迅先生, 学校组织了以“走近鲁迅”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请你参与。
(1)根据你积累的关于鲁迅的知识,补全下联。 上联:译著尚未成功,惊闻陨星,中国何人领呐喊? 下联: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_彷__徨___!
4.填空。 (1)本文选自《_萧__红__全__集__》,作者是_萧__红__,现代著名女作
家,其代表作有小说《_生__死__场___》《__呼__兰__河__传____》等。 (2)本文是一篇回忆文章,作者选取了_夜__谈__沉__思_____、
__饮__食__习__惯____、__调__侃__玩__笑____、__夜__里__工__作____、 ___品__尝__鱼__丸___等生活场景来描写鲁迅先生。(请用四字 短语概括)
对他竭力避免加以赞美,若一赞美起来,怕他更做得起劲• 。
鲁迅吃人名言警句
鲁迅吃人名言警句1. 鲁迅《狂人日记》里“吃人”名言有哪些想起来,我从顶上直冷到脚跟。
他们会吃人,就未必不会吃我。
你看那女人“咬你几口”的话,和一伙青面獠牙人的笑,和前天佃户的话,明明是暗号。
我看出他话中全是毒,笑中全是刀。
他们的牙齿,全是白厉厉的排着,这就是吃人的家伙。
1、《狂人日记》,是中国第一部现代白话文小说,首发于1918年5月15日4卷5号《新青年》月刊,是鲁迅的一篇短篇作品,收录在鲁迅的短篇小说集《呐喊》中。
内容大致上是以一个“狂人”的所见所闻,指出中国文化的朽坏。
《狂人日记》在近代中国的文学历史上,是一座里程碑,开创了中国新文学的革命现实主义传统。
2、《狂人日记》写于一九一八年四月,是鲁迅创作的第一个短篇白话小说,也是现代中国的新文学的第一篇杰出作品。
首发于1918年5月15日4卷5号《新青年》月刊,后收入《呐喊》集,编入《鲁迅全集》第一卷。
3、《狂人日记》的主题,据鲁迅说,是“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
“弊害”何在?乃在“吃人”。
鲁迅以其长期对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的深刻观察,发出了振聋发聩的呐喊:封建主义吃人!4、鲁迅曾说,《狂人日记》“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它以“‘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抨击了一部分青年读者的心”。
的确,《狂人日记》在近代中国的文学历史上,是一座里程碑,开创了中国新文学的革命现代主义传统。
2. 有关鲁迅的亲情的名言关于读写:读书要眼到、口到、心到、手到、脑到。
(写作)要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
写小说,说到底,就是写人物。
小说艺术的精髓就是创造人物的艺术。
写不出的时候不硬写。
关于勤奋:哪里有天才,我只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了工作上了。
时间就是性命。
无端的空耗别人的时间,其实是无异于谋财害命的。
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
关于做人: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我好像是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血。
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鲁迅民国文豪的吃喝情怀
龙源期刊网 鲁迅民国文豪的吃喝情怀作者:尘世美来源:《餐饮世界》2017年第06期即便是在当下,依旧有许多人对鲁迅先生的印象都停留在“金刚怒目的战斗者”、“严肃紧张有余而活泼和蔼不足”的标签里,认为先生的文字作品像手枪、像匕首,字里行间都充满着“战斗的气氛”。
虽然这种看法并没有错,但却有失偏颇。
其实鲁迅先生作品里也不乏怡情悦性描绘市井之处,倘若只把他的文字作品当作学习历史政治的教材,难免委屈了先生的才情。
鲁迅先生的文章纵使针砭世事,也从不妨碍笔下流露吃喝情怀。
“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勇士”鲁迅有一句名言“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勇士”。
这出自于鲁迅的《今春的两种感想》,文中写道:“许多历史的教训,都是用极大的牺牲换来的。
譬如吃东西罢,某种是毒物不能吃,我们好像全惯了,很平常了。
不过,这一定是以前有多少人吃死了,才知道的。
所以我想,第一次吃螃蟹的人是很可佩服的,不是勇士谁敢去吃它呢?”在鲁迅的著作中关于螃蟹的话题不少,《论雷锋塔的倒掉》一文里,鲁迅极其详细地描写了江南食蟹的风俗:“秋高稻熟时节,吴越间所多的是螃蟹,煮到通红之后,无论取哪一只,揭开背壳来,里面就有黄、有膏;倘是雌的,就有石榴子一般鲜红的子。
先将这些吃完,即一定露出一个圆锥形的薄膜,再用小刀小心地沿着锥底切下,取出,翻转,使里面向外,只要不破,便变成一个罗汉模样的东西,有头脸,身子,是坐着的,我们那里的小孩子都称他‘蟹和尚’,就是躲在里面避难的法海。
”鲁迅先生这段对食蟹的描写生动细腻,俨然一位食蟹专家的姿态。
据许广平讲,鲁迅先生到了晚年,“吃的东西虽随便,但隔夜的菜是不大喜欢吃的,只有火腿他还爱吃,预备出来不一定一餐用完,那么连用几次也可以。
”如此说来,鲁迅先生喜食火腿由来已久,连给妻子的家书也不例外。
1929年鲁迅由上海回北京探亲,5月22日他在给许广平信中提道:“云南腿已经将近吃完,是很好的,肉多油也足,可惜这里的做法千年一律,总是蒸。
听说明天要吃蒋腿了,但大约也还是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龙源期刊网 馋人说吃——“两面三刀”炸油饼/鲁迅的饮食习惯和待客之道
作者:
来源:《饮食与健康·下旬刊》2013年第08期
馋人说吃——“两面三刀”炸油饼
文/孟凡贵
一说北京的早点啊,很多朋友都得说就那老三样:烧饼、油条带豆浆。
现在北京有很多炸油条的,但是老北京人吃的正宗的炸油条、炸油饼可就少了。
说起油条还有一个传说。
宋朝时,精忠报国的岳飞被秦桧害死了。
老百姓非常恨秦桧,就把面搁在油锅里炸,管这叫油炸鬼,谐音就是“油炸桧”。
油条是用两根面剂儿拧在一块儿搁在油锅里炸,为什么搁俩啊,说是用来代表秦桧跟他的夫人,是这俩人使坏害了岳飞,所以老百姓就把他们一起下油锅给炸了,吃了。
北京人不光爱吃油条,还爱吃油饼。
做油饼的原料跟油条一样。
要是早晨8点钟炸油条、油饼,那6点钟就得把面和出来,让它先饧着,里面搁上面起子,或者搁碱,过去还要泡一点儿白矾。
要有咸淡味,还得搁上盐。
是一矾二碱三盐,还是一碱二矾三盐啊,这个比例我记不清了。
我记得小时候去买炸油饼的时候,不是拿家伙什盛着,而是拿一根大马蔺串着,串七八个或者五六个,串在一块儿提溜着就回来了,隔了十来分钟到家,这油饼不软不塌,到家还是鼓鼓囊囊的,挺脆的,吃起来好吃。
不知道为什么现在吃的油饼没有小时候那个味道了。
我记得小时候的油饼是一两面炸一个,那会儿还要一两粮票,现在的油饼没有那会儿的个儿大了,也不用马蔺串着了,全然没那感觉了。
油条是两根面剂儿拧在一块儿的,炸出来可以分开,一根油条一劈两半慢慢吃着。
油饼呢,过去讲究“两面三刀”,什么叫两面三刀呢?这油饼下锅前,面坯子中间要切三刀,打上三个口。
如果从中间一撕,这边一半是两条,那边一半也是两条,它还能分成四块儿。
因为秦桧这个人就两面三刀,当人一面,背人一面,所以人们管这个油饼又叫“两面三刀”。
现在的油饼有的就捅一刀,没有那个刀口,也没那个形了。
所以我建议老字号小吃店卖油饼,还应当继承咱们的饮食文化,来一个“两面三刀”。
鲁迅的饮食习惯和待客之道
文/王琪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