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强化农民群众法治意识的方法

合集下载

群众法治意识增强汇报材料

群众法治意识增强汇报材料

群众法治意识增强汇报材料
随着我国法治建设的不断推进,群众法治意识的增强成为了当前重要的任务。

为了进一步加强群众的法治意识,我单位近日组织了一系列相关活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首先,我们开展了法治宣传教育活动,通过组织法律知识讲座、宣传展览和走进社区、企业进行宣传,向群众普及了法律法规的基本知识和法治精神。

在宣传活动中,我们特别注重针对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进行讲解,解答疑惑,使群众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法律的价值和意义。

其次,针对群众对法治的实际需求,我们加强了法律援助工作。

成立了法律援助团队,为有需要的群众提供法律咨询、代理和法律文件的起草服务。

通过实际行动,我们让群众深刻感受到法律对他们生活的直接关系,提高了群众对法律的依赖度。

同时,我们还积极推进社会治安管理,组织开展了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和打击破坏环境资源违法犯罪行动,维护了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通过及时依法处置各种违法犯罪行为,我们增强了群众的安全感和法治信任度。

此外,我们还开展了法制宣传日活动,通过制作悬挂条幅、发放宣传资料等方式,将法治理念融入到群众的日常生活中。

通过宣传教育和互动交流,我们引导群众养成依法办事、维护法律尊严的良好习惯。

总的来说,通过一系列的举措,我们在群众法治意识的增强方
面取得了积极的效果。

群众对法律的了解和认同程度明显提高,更多人主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良好的法治环境逐渐形成。

但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法治意识的增强需要长期的宣传和教育,今后我们将继续努力,持续推进群众法治意识的提升工作。

驻村书记如何增强农民群众的法律意识

驻村书记如何增强农民群众的法律意识

驻村书记如何增强农民群众的法律意识在中国农村,法律意识的薄弱一直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作为驻村的书记,我们有责任帮助农民群众增强法律意识,提升法律素养。

本文将从宣传教育、培训,以及示范引领三方面探讨如何有效实施。

一、宣传教育宣传教育是提高农民法律意识的基础工作。

书记可以积极组织法治宣传活动,通过多种形式向农民普及法律知识。

以下是一些可行的方式:1. 举办法治讲座和宣传活动,邀请法律专家或宣传人员到村里进行现场讲解。

可以结合具体案例,生动形象地介绍法律条文和相关法律知识,使农民更易理解和接受。

2. 制作宣传材料,如海报、宣传单等,用简单明了的语言解释法律概念和法规条文。

通过张贴、发放等方式,让农民随时了解相关法律知识。

3. 利用村级广播、电视台等媒体平台,定期播放法律知识宣传片或栏目,增加农民对法律的接触和了解。

二、培训除了宣传教育,培训也是提高农民法律意识的重要环节。

书记可以组织相关培训班,或者借助外部资源,开展专题培训。

具体操作如下:1. 邀请地方法院、法律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到村里开展法律培训,针对农民关注的问题进行讲解和答疑。

比如,土地承包、劳动合同、拆迁补偿等问题,深入浅出地传达法律知识。

2. 注重培训结果的实践应用。

培训结束后,书记要引导农民将学到的法律知识应用到实际生产和生活中去。

可以利用村务会议等场合,让农民分享他们在应用法律知识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加深对法律的理解和认同。

三、示范引领作为驻村书记,我们不仅要传播法律知识,更要以身作则,成为农民群众的法律行为的示范者。

以下是一些具体方法:1. 遵守法律法规,守法办事。

书记在日常工作中要坚守法律原则,做到言行合一,以身作则。

严禁违法行为,积极推进国家法律法规的贯彻执行。

2. 帮助农民处理法律疑难问题。

书记要倾听农民的法律疑问,鼓励他们向自己咨询和求助。

及时为农民提供法律帮助和引导,解答他们遇到的法律问题。

3. 组织法治实践活动。

书记可以组织农民参观法院、公安机关等执法机构,让他们近距离感受法律的威严和正义。

如何提升少数民族地区乡村群众的法治意识

如何提升少数民族地区乡村群众的法治意识

公共管fl!Public Management 如何提升少数民族地区乡村群众的法治意识肖中元(云南大学滇池学院法学院,云南昆明650000)摘要:在依法治国全面建设的背景下,经过多年的普法宣传和法治教育,我国法治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全社会法治意识、法治观念、法治思维明显增强。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强农村民主法制建设,基层组织建设,社会管理任务繁重。

可以看到加快乡村法治建设势在必行,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法治建设。

本文从提升少数民族地区乡村群众法治意识的角度,分析乡村群众法治意识的现状以及原因,并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乡村群众;法治意识;法治宣传;法治教育中图分类号:D927文献标识码:A1少数民族地区乡村群众的法治意识现状1.1法治意识弱少数民族地区乡村群众法治意识弱,在办事、解决问题、化解矛盾没有 想要找法、用法、靠法的行为。

案例1,村民因砍伐自家山地上的树被定滥伐林 木罪并处以刑罚。

该村民说,他租赁同 村其他村民的地种香蕉,知道砍伐林木 需要履行审批手续,但是不知道砍伐自 留地上的树也要履行审批手续,他还是 按程序写了申请交到乡政府,一个月过 去了乡政府没有任何反映,自己去催也 没有任何结果,眼看最好的栽种时间就 要过了,在没有等到政府的审批手续就 对承租的一些山地进行砍伐。

他不知道 自己的行为己经触犯了刑法,当时也没 有相关的工作人员来阻止他的行为。

案 例2,男女双方因生活琐事产生矛盾提 出离婚,女方要求分割男方现所有的家 产;男方说,离婚可以,但是财产不能 给对方,因为对方要分割我家所有的财 产,包括祖辈留的地,它是整个家庭经 济来源。

从上述两个实例可以看到,首先,村民有一定的法制意识,知道砍伐林木 需要履行审批手续,知道离婚可以分得 财产。

但是他们的法律知识只停留在表 面,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出现问题没有想到应该去找法律途径解决,反而一意孤行,让自己、让家人陷入困境中。

其次,村民遇到问题时,将实施或正在实施违法行为,没有相关领导或者人员对其进行劝说,阻止或者帮忙解决问题。

论新农村建设中对农民法律意识的培养

论新农村建设中对农民法律意识的培养

的深层次矛盾 , 妥善 处理工 农关 系 , 我 国农村 整体 面貌发 使
生 根 本 改 变 。新 农 村 建 设 能不 能成 功 , 键 是在 于 农 村 建 设 关
化, 带动农村走人 现代社 会 , 法律取 代传统 成为农 民的行 为 准则是大势所趋。法律 意识 的树立 有利 于农 村社会 的整体
曾 凯
( 丘 师 范 学 院 思 想 政 治 理 论 教 学 部 , 南 商 丘 46 0 ) 商 河 7 00
摘 要: 民法律意识的淡薄成为 中国正在进行的法治社会、 农 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的主要 障碍 , 农 民进 行 法律 意识 的培 养 , 利 于发 挥 农 民作 为新 农 村 建设 的 主体 力 量 , 利 于城 对 有 有 乡经济社 会 的协 调发展 , 利 于农村 基层 民主 的进 步。要培 养 农 民的法律 意识 , 有 必须 重视 农村 经济 发展 , 固农 民法律意识 在农 村得 以树 立 的基 础 ; 过 多种 形 式加 强 对农 民 的文化 教 育和观 念 灌 巩 通 输; 将公民意识的培养落实到农民生活的方方面面, 就必须推进政府和社会 的普法教 育, 在执法和 司法 实践 中对农 民进行 法律教 育 , 时国家和社会 要 营造 法律 意识 培 育的 法治环境 。 同
第2 6卷第 8期
2 1 年 8 月 00
商 丘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J U N LO H N Q U T A H R O L G O R A FS A G I E C E SC L E E
V0 . No 8 126 . Au u t 2 0 g s. 01
论 新 农 村 建 设 中对 农 民法 律 意 识 的培 养
趋 稳 、 利 于 农 民群 众 更 好 更 快 的 步 入 现 代 社 会 大 潮 , 时 有 同

推动农村法治建设的方法与经验

推动农村法治建设的方法与经验

推动农村法治建设的方法与经验随着我国农村综合实力不断提升,农村法治建设也日益受到重视。

推动农村法治建设不仅能够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促进农村社会稳定和繁荣,还对于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建立健全法规制度、加强法治队伍建设以及推进农村纠纷解决机制建设四个方面,提出推动农村法治建设的方法与经验。

一、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农村法治建设的第一步是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工作。

要深入农村,以易懂方式向农民普及法律知识,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

可以通过开展法律讲座、法律知识竞赛等形式,加深农民对法律的了解。

此外,还可以利用媒体、广告等渠道,将法治理念融入农村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中,提高法治意识的内化和外化。

二、建立健全法规制度农村法治建设必须依法治理,建立健全法规制度是关键。

政府应当加强对农村法规的制定和修订,充分吸纳农民的意见和建议,确保法规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同时,还需要加大对法规的宣传和解释工作,确保农民了解法规,依法办事。

此外,建立健全法规的执行机制和监督机制,加强对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为农村法治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三、加强法治队伍建设农村法治建设需要有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法治队伍作为保障。

政府应当加大对农村法治干部的培训力度,提高他们的法律素养和执法水平。

同时,还需要加强法律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吸引更多优秀的法学专业人才到农村从事法律服务工作。

此外,还可以建立农村法律援助制度,为农民提供法律援助,增强他们的法律意识和维权能力。

四、推进农村纠纷解决机制建设农村纠纷频发是农村法治建设的难点和痛点,必须加强农村纠纷解决机制的建设。

政府可以建立多元化的纠纷解决渠道,包括法律途径、调解途径和非诉讼途径等,为群众提供多种选择。

要加强农村调解工作,构建和谐的社会关系。

同时,还可以建立农村人民调解组织,由群众选聘合适的人员担任人民调解员,增强农民的纠纷解决能力。

推动农村法治建设,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农民工学法

农民工学法

农民工学法
农民工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为城市的发展和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

然而,由于农民工大多来自农村,法律意识相对薄弱,容易受到不法侵害。

因此,加强农民工的法律教育,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对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农民工学法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实现。

首先,可以开展法律知识培训,组织专业律师或法律工作者为农民工进行法律讲座,讲解与他们生活和工作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如劳动合同法、社会保险法、安全生产法等,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

其次,可以利用互联网和移动终端等新媒体,开展农民工法律知识普及活动。

通过制作法律知识短片、发布法律法规解读等方式,让农民工随时随地都能学习到法律知识,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此外,可以建立农民工法律援助机制,为农民工提供法律咨询和法律援助服务。

设立法律援助热线,为农民工提供法律咨询和指导,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法律问题。

最后,可以加强对农民工的法律宣传,通过举办法律宣传活动、发放法律宣传资料等方式,提高农民工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让他们了解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增强他们的自我保护能力。

总之,加强农民工的法律教育,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是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举措。

我们应该采取多种措施,为农民工学法提供便利和支持,让他们在城市生活和工作中得到更好的保障和发展。

推进法治乡村建设的建议

推进法治乡村建设的建议

推进法治乡村建设的建议
推进法治乡村建设需要通过一系列综合措施,以下是一些建议:
1. 加强法治宣传教育:通过开展法律知识宣传、法治教育活动,提高农民群众的法律意识和依法乡土意识,增强法治精神。

2. 完善农村法律服务体系:设立农村法律服务站,提供法律咨询、法律援助等服务,帮助村民解决法律问题,提高村民的法律素养。

3. 加强农村基层治理能力建设:加强农村干部的培训,提高他们的法治意识和执法水平,推动基层治理能力建设。

4. 建立健全乡村社会组织:鼓励农民自愿组成村规民约、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组织,提升自治能力,促进农村社会的良性发展。

5. 促进农村法律服务网点建设:建立健全农村法律服务网点,完善法律援助、调解、仲裁等机制,为农民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法律服务。

6. 健全农村法治体系:建立健全农村法治制度,规范村务事项的决策程序,依法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推动农村社会的法治化。

7. 强化农村执法监督机制:建立健全农村执法监督机制,加强对农村执法行为的监督,防止执法滥用问题的发生,维护农民
的合法权益。

8. 加强农村纠纷调解机制建设:建立多元化的纠纷调解机制,充分发挥乡村社会组织和村干部的作用,快速解决农村纠纷,维护社会稳定。

9. 深化农村法治文化建设:通过举办法治文化活动、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培育和弘扬法治精神,树立良好的法治氛围,推动法治乡村建设。

10. 推动科技与法治的融合:利用信息技术和大数据等科技手段,提高农村法律服务的智能化水平,为农民提供更加便捷、精准的法律服务和法律信息。

建设新农村应提高农民法律意识

建设新农村应提高农民法律意识

农 民法 律 意识 的现 状
改革开放 以来 , 随着经济 决速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地不断 提高, 农村社 会关系和经济 关系逐渐复 杂 , 村法制建 设也因 农
形势 需要而不断加快。党中央围务院高度重视农村法制建设 。
发 展 , 期以来 , 乡管理体 制导致二元 经济结构剪刀差 的 但长 城
卫生条件差 , 大大 落后 于城 市 , 缺少社会保障 。而农村教育 、 卫
生事业落后也是影响农民法律意识 的一个重要方面 。法律意识
经济 的发展 , 维护 广大农村社会 的稳定起 到了重要作用。我们
也应清醒地看到 , 由于经济发展 的不平衡 和传 统法律文化深厚 影响 , 广大农村存在 以下几方面 的缺陷 。
存 在 , 村的发展远远落 后于城市 , 国绝 大多数地方 的农 村 农 我 小康水平普遍低 于城 市。由于农村人 口多 , 经济产 出少 , 农民收
从 18 96年开始实施五年普法 , 农村干部群众的法 制观念和权益
意识 不断增强 , 法律 意识也逐渐提 高 , 这些都 为促进农村 市场
入增长缓慢 , 生活水平低 , 导致农村地区不少地方 的教 育、 医疗
素, 法制观念 、 法律素质是社会主义新 型农民 的必备素质。只有 通过深入持久的普 法工作来丰富 农民的法律知识 , 增强其法制
观念 , 高其法律 素质 , 广大农民群 众养成 自觉守法的 习惯 , 提 使
学会依法维护合法权益 , 正确行使 当家作 主 、 民主管理的权利 , 才能进一步提高农民群 众依 法 自我管理的本领 , 之担 当起社 使 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管理 的重任 , 从而使农村 各项 活动依法健
大于法 的思想观念在农村 中得 到了进一步的强化 。直到今 天 , 这些传统的观念还在深深地影响和左右着广大农民。

提高农民法治素质培养新型农民

提高农民法治素质培养新型农民


四、 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提高农民法治素 质 的对策分析 法治素质是构成 国民整体素质 的一个重要方面 。农 民的 法治建设是农村政治文明建设 的一个重要 内容 。以法治村也 是建设 社会 主义新农村问题中应有之义 。针对 当前农 民法治 意识的现状 , 本文作了如下思考 :
提高农民法治素质的重要性 2 1 世纪是竞争的世纪 , 虽然竞争形式 多样 , 包括 : 经济竞 争、 知识竞争 、 综合 国力竞争 、 信息技术竞争 以及 武力竞争等 等, 但是 , 在这些竞争 中 , 最关键 、 最根本 的还是人 才得 竞争 。 人是竞争的主体 , 而主体的素 质是竞争结果的决定性 因素 。 人 的素质是人在遗传基础 之上 ,经过环境和教育的影 响形 成的 人的人 的品格 。 农 民的法治素质就是指农 民知法 、 懂法 、 守法 、 会 用法律保护 自己的素质。 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曾指出“ 在改 善穷人 的生活方面 , 决定性的 因素不是 国土的大小 、 能源和耕 地, 而是提高人 口的质量 。” 由于农 民是我 国建设社会主义新 农 村的主力军 , 因此 , 及时的提高农 民法治素质具有十分重要
1 、 健全法律运行机制 。 使农民建立起对法律的信仰 在农村 , 建立农 民对法律 的信任 , 必须着眼于提升农 民的 思想 道德素质 , 引导广大农 民树立法律信仰 , 维护农 民利益 , 着 眼于促进农民的全 面发展 。树立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相 适应 、与法律规范相协调 、与思想道德体系相符合的法治理 的意义。 念, 发扬 优秀的道德传统 。提高农 民的法治 素质 , 从农 民的思 二、 我国农民法 治素质存在的主要问题 想观念上进行正确引导 , 使农 民的思想道德水平与现代文 明 市场经济离不开法治的运行 , 农 民在参与经济活动 的过 相适应 , 达到人 与人关系的和谐发展以及社会秩序的稳定。 程 中必须依 法守法 , 会用法律 的武器保护 自己。 虽然我国的法 2 、 改 善 普 法 方式 治建设随着经济 的发展在不断加强和完善 , 但目 前仍有 不少 当前 , 农 民在渴求致 富 的同时 , 更加渴求 知法 、 懂法 、 守 地 区农 民的法律素质低下 , 法律观念淡薄 , 经常 因不懂法 、 不 法 、 依法 , 希望通过法律保护 自己的合法权益 , 渴求公正 、 和谐 知法、 不用法 , 感觉到 困惑 和难 度在增加 , 甚 至造成一定程度 的社会秩序。通过提高农 民法治素质来切 实维护农 民的根本 的经济损失 。当农民遇到 问题时更多的是不是通过法律来维 利益 , 通过深入开展普法工作 , 及时纠正农民群众对普 法观念 护 自己的权益 , 而是通过讲“ 情” 来解决 。 更有些农 民虽然对法 的认识偏差。注重法律 的有效性 , 普法宣传的案例 , 要 尽量与 律 有一定 的了解 , 但却不愿运用法律保护 自身的利益。 当农 民 农 民的实际生活结合起来 ,针对农 民实际生活中的法律需求 之间发生利益纠纷时 ,他们更愿意寻求法律 以外 的手段来调 进行 培训 , 要 以案讲法 , 要进 一步做好农村法律 服务 工作 , 为 节, 比如舆论或是打架来解决 。 农 民咨询法律 、 运用法律提供便利 。 3 、 为贫困农 民提供特别法律援助 三、 农民法治素质淡薄的成因分析 农 民法治意识淡薄是多因素的综合结果 ,概括起来 主要 当前 , 一些贫困的农 民由于司法成本太高 , 无法通过法律 有 以下几个方 面 : 维权 。 当一些贫困农 民合法利益受到侵害的时候 , 往往就面 临 1 、 传统文化的影响 着两种选择 : 一种是牺牲 自身的一些利益和对方私了 ; 另一种 中国传统社会的“ 仁、 义、 礼、 智、 信” 以及 “ 中庸 尚和” 的思 就是要面临着高 昂的法律维权成本 。 在权衡之下 , 很多当事人 想, 对农 民的法制意识单薄的思想产生 了深厚的影 响。 在农村 认为法律 维权 的成本大于收益很可 能就放弃 维权 。这就需要 很 多时候大家都是 “ 以和为贵” , 很多人认 为依 靠法律解决 纠 政府成立专门的机构为贫 困农民提供相应的法律援助 ,这样 纷是“ 伤和气 ” 的事。 一旦有人想通过法律 的方式解决 纠纷 , 他 既有力于维护农 民的根本利益 ,也为有利于促进 农村进步和 可能就会面 临着巨大的舆论压力 ,更有甚者会面临着失去周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围人的信任 的危机。 许多农 民 基 于利益选择 , 只能选择倾向于 参考文献 : 传统伦理或 乡土规范的行为来解决他们所 面临的难题 。 [ 1 】 迟 慧. 新农 村建 设视域下 的农 民素质 问题 研究『 J 1 . 广 西 2 、 法律运行 机制 的影响 农业, 2 0 0 9 ( 4 ) 在现实生活过程 中,一些看似简单 的村 民之间的矛盾一 『 2 1 张 时碧. 和谐视 角下我 国新 型农 民素 质现状及 成 因浅 旦走上 了法律程序 , 农 民就 开始 担心 , 一方 面 , 打官 司需要一 析[ J ] . 世纪桥 , 2 0 0 9 ( 4 ) 定的花费 , 很多农 民由于家庭的原因难以支付相关 的费用。 农 【 3 1 杨 蓓. 培 育新型农 民: 新农村建设 的关键 『 J ] . 理论前 沿 ,

农村治理法治化与农民法律意识培育

农村治理法治化与农民法律意识培育

农村治理法治化与农民法律意识培育作者:曹益平来源:《党政干部论坛》 2017年第6期农民法律意识是农民通过对法律的认知和运用所形成的法律知识、法律情感、法律思想、法律评价和法律信仰的总称。

推进农村治理法治化的目标是让法治成为农村治理的基本方式,不仅需要基层公共权力部门树立法治理念,维护法律权威,也要求普通农民要提高法律意识,养成尊法、守法、用法的习惯。

由于农村社会更多地沿袭传统,农民对伦理道德和乡村习俗的遵守和自觉维护已经形成习惯,而对国家法律却相对陌生,表面上看国家法律已深入乡土社会,实际上农民还远未形成适合于农村治理向法治化转型的各种观念,培育农民法律意识仍有一个艰难的过程。

一、农民法律意识现状——超越“淡薄”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简单地以“淡薄”二字来表述农民法律意识的现状。

事实上,随着法治建设不断推进,特别是各级司法行政部门法制普及和公众媒体法制宣传的不断深入,农民对法律的认识逐渐增多,运用法律解决的矛盾纠纷不断增多,“淡薄”二字已不适合于用来概述当前农民法律意识的现状了。

为了解目前普通农民的法律意识,笔者在“关于益阳农村法治建设的调查问卷”中随机抽取了100 份由农民填写的问卷进行统计。

受调查者男性76 人,女性24人;小学学历53 人,初中学历33 人,高中或中专学历12 人,大专学历2 人。

此次问卷调查情况如下。

(一)农民法律需求日益增多,但对法律知识缺乏系统了解农民的法律需求日益增多。

在回答“你是否希望多了解一些法律知识”时,81%的农民选择“非常希望”,17%的农民选择“有需要时就学一点”,只有2%的人选择“没必要”。

有73%的农民认为法律在现实生活中非常有用,27%的农民认为法律的作用不大。

在回答“您认为自己了解法律吗?”时,有25 人选择“比较了解”,66 人选择“了解一些,不太多”,有9 人选择“不了解”。

这说明大部分农民已认识到法律与日常生活的关系,十分渴望了解法律知识,也了解了一些法律知识。

浅议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民主法治建设

浅议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民主法治建设

政法论坛浅议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民主法治建设□陈慧颖(安徽省淮北市委党校安徽淮北235000)摘要随着国家实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决策部署,农村地区民主法治建设工作的相对落后已经成为制约农村各项事业发展的瓶颈。

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走法治化的农村发展道路,是推动农村社会经济全面发展,实施依法治国方略,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中面临的一个重大举措。

本文对农村民主法治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作了比较系统的分析,并对农村民主法治建设工作的进一步开展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民主法治中图分类号:F3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06)10-159-02一、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民主法治建设的重大意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大局出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和部署。

依法治国,建立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国家,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人民的全面发展,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战略任务。

农村法治,作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法治建设中的重点和难点。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农村的法治化是必由之路,没有农村这个最大社会区域的法治化,也就没有整个地区真正的法治化。

农民合法权益的保护、农村法治建设的加强,对我市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起着根本性的推动作用。

民主法治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也是和谐社会的六大基本特征之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把农村民主法治建设摆在基础性的位置,走法治化的农村发展道路,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提供坚强有力的法治保障。

加强民主法治建设,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让农民群众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新农村建设还需要一系列的法律改革和制度创新,通过新的法律与制度,把农村、农民、农业植入新的法律环境和制度环境中,保障新农村获得更多的发展空间与发展动力。

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民主法治建设符合依法治国方略的要求。

农村法治宣传整改措施

农村法治宣传整改措施

农村法治宣传整改措施农村法治宣传整改措施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明显提高,但在法制宣传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

为了进一步推进农村法治宣传工作,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和素养,需要采取一系列整改措施。

首先,要加强基层法治宣传力度。

农村法治宣传工作应该以乡镇为单位,建立具体的工作机构,组织专门人员负责宣传工作。

乡镇工作人员要加强法律学习,提高自身法律素质,做到知法守法。

同时,还要加强对村民的法律宣传,定期组织法律知识讲座,向农民普及相关法律法规。

通过举办法律咨询活动,帮助农民了解自己的权益,并给予法律援助。

其次,要加强农村法制教育。

在农村学校,要把法制教育纳入课程体系,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和教材,加强对学生的法律教育。

除了学校教育,还可以通过在农村开展法治文化活动,如法治书画展览、法治知识竞赛等形式,吸引农民群众参与,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

第三,要建立健全农村法律援助制度。

农民如果遇到法律问题,有时因为条件限制无法得到及时的法律援助。

因此,需要建立健全农村法律援助制度,设立法律援助机构,提供专业的法律援助服务。

在乡镇和村级设立法律援助点,安排专门的法律援助人员,为农民提供法律咨询、代理和调解等服务,解决他们的法律问题。

第四,要加强媒体宣传。

媒体在法制宣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等媒体渠道,向农村居民宣传法律知识,增强他们的法律意识。

要加大对农村法治典型案例的报道力度,让农民通过案例了解法律的应用和效果,进一步提高他们的法律素质。

最后,要加强对农民的法律援助培训。

由于农村群众的法律意识相对较低,他们在遇到法律问题时很难判断和处理。

因此,需要加强对农民的法律援助培训,教育他们认识法律、熟悉法律途径,并提供相关的法律知识和技能培训,增强他们的法律素质和自我保护意识。

综上所述,农村法治宣传整改措施可以从加强基层法治宣传力度、加强农村法制教育、建立健全农村法律援助制度、加强媒体宣传以及加强对农民的法律援助培训等方面入手。

农村法治宣传教育

农村法治宣传教育

农村法治宣传教育
农村法制宣传教育是提高农民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的重要途径,也是推进农村法治建设的基础性工作。

以下是一些关于农村法制宣传教育的建议:
1.利用多种渠道进行宣传:可以通过农村广播、宣传栏、标语、海报等形式,广泛宣传法律知识和法治观念,让农民在日常生活中不断接触和了解法律。

2.开展法律知识培训:组织专业法律人员或志愿者深入农村,开展法律知识讲座、培训和咨询活动,解答农民关心的法律问题,提高农民的法律素养。

3.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宣传:以身边的实际案例为素材,通过生动形象的方式向农民宣传法律的作用和意义,让农民更好地理解法律的实际应用。

4.举办法律文化活动:通过举办法律知识竞赛、法治文艺演出、法律故事征集等活动,调动农民参与的积
极性,增强农民对法律的认知和尊重。

5.建立法律服务站点:在农村建立法律服务站点,为农民提供法律咨询、法律援助等服务,让农民在需要法律帮助时能够及时得到支持。

6.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在农村学校开展法制教育课程,培养青少年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从源头上预防农村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

7.发挥村干部和法律明白人的作用:加强对村干部和法律明白人的培训,提高他们的法律素养和法律服务能力,使他们成为农村法制宣传教育的重要力量。

通过以上措施的综合实施,可以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促进农村法治建设,维护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

我国农民法律意识薄弱问题思考

我国农民法律意识薄弱问题思考

我国农民法律意识薄弱问题思考1. 引言1.1 问题背景农民作为我国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法律意识的薄弱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农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其法律意识却相对较低。

农民在日常生活中往往缺乏对法律规定的了解和遵守,导致一些法律纠纷和矛盾屡见不鲜。

土地承包经营权纠纷、农民工工资拖欠等问题频发,这些都与农民法律意识薄弱密切相关。

农民的法律意识薄弱不仅影响了他们自身的合法权益,也影响了整个农村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加强对农民的法律教育,提升他们的法律意识已成为当务之急。

只有让农民深刻认识到法律的重要性,增强法律意识,才能更好地维护自身权益,促进农村社会的和谐与发展。

中的内容到此结束。

1.2 研究意义研究农民法律意识薄弱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农民是我国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在农村地区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而农民法律意识的薄弱不仅影响到他们自身的权益保障,也可能对整个社会的法制建设和社会稳定产生负面影响。

农民法律意识的薄弱还可能导致法律纠纷频发,给司法机构和社会管理带来一定困扰。

研究农民法律意识薄弱问题,探讨其原因和影响因素,寻找提升途径,加强法律教育的重要性,推动农民法律意识的发展,对于构建法治农村,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这一问题,可以为相关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依据,为农民提供更好的法律服务和保障,促进农村社会的健康发展和法治建设。

2. 正文2.1 农民法律意识薄弱的原因农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对法律知识的了解相对较少。

他们大部分时间都是忙于农活,对法律知识了解少,甚至不知道一些基本的法律常识。

农村地区法律宣传教育不到位。

由于农村地区资源相对匮乏,法律宣传教育的力度不够,导致很多农民对法律知识的认识模糊,无法正确处理日常生活中的法律问题。

一些地方存在“管得严”、“治得严”等现象。

为了稳定社会秩序,一些地方对农民严格管理,导致农民心生畏惧,不敢了解和维护自己的权益,进而影响了其法律意识的形成。

我县农民法律意识的现状及对策

我县农民法律意识的现状及对策

试论我县农民法律意识的现状及对策【关键词】天柱;农民;法律意识所谓法律意识,是人们对法的各种现象的态度、心理、知识、思想和观点的总和,是支配人们的法律行为方式的一种意识。

天柱县是个农业大县,培养农民法律意识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及建设我县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

目前,该县有42万多人口,其中农业人口为37万多人,占该县总人口的88%。

这群农民是该县农业生产的生力军,又是社会发展中最不稳定的因素。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民的维权、讨薪等问题引发的社会矛盾与日俱增。

如何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直得大家去深思。

笔者就该县农民律意识的现状及对策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一、当前天柱县农民法律意识的现状(一)农民法律知识欠缺一直以来,该县的生产方式都是小规模生产,一家一户生产现象普遍。

人们的生产技能以及生产技术较为保守,普遍是传统的生产模式,百姓劳动强度大,但生产劳动效率却较为低下。

老百姓普遍是为了生存,不断劳作,且收获较小,他们每天每天为了生存,种地种田,每天重复着繁重的农业生产劳动和家务劳动,因此,大部分老百姓都是兢兢业业的劳动,他们文化知识较为欠缺,法律意识较为淡薄。

遗憾的是,由于文化观念和传统因素的影响,很多老百姓以为:学不学法与种田人无关,那是别人的事情。

归咎原因是因为农民法律知识极为欠缺,农民法律意识较为薄弱。

正是由于缺乏相应的法律知识,所以农民们才会对法律知识有很多的盲点,他们不懂法、不用法,形成了较为严重百姓对法盲点。

农民对于法律知识掌握的局限性,导致他们对法律知识的理解只停留在比较肤浅的层面上。

农民对法律知识的认识不多,以至于农村农民对法律知识的欠缺程度较大。

(二)农民法律知识不多,法律意识淡薄据了解,天柱县很多农民百姓不太懂法律所规定的权利和义务,他们对这方面知识的欠缺和法律意识的淡薄,使得很多人认为法律不是保障人民权利的实现,而在更多的限制人的行为的发生。

在自己权利利用上面,很多农民不能很好地把握自己的权利,例如某些村民自治选举中,我们发现部分村民把自己的选票转化成经济的形式,候选人用钱“买选票”的事情在农村选举中已经有所抬头。

人民群众 法制观念

人民群众 法制观念

人民群众法制观念
人民群众的法制观念,是指广大民众对法律的认知、尊重和运用法律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意识。

在一个法治国家中,强化人民群众的法制观念是实现社会公正和谐的基础。

以下是提升人民群众法制观念的几个关键点:
1. 法律教育普及:通过学校教育、社区讲座、媒体宣传等途径,普及法律知识,让每个公民都有机会了解法律,知晓自己的权利和义务。

2. 法律服务体系完善:建立健全法律服务网络,包括公共法律服务站、法律援助中心等,使民众在遇到法律问题时能够及时获得专业帮助。

3. 司法公正透明:确保司法机关独立公正地行使审判权,公开透明的司法程序可以增强民众对法律的信任感。

4. 普法与依法治理结合:在处理社会事务和矛盾纠纷时,坚持依法行政和普法教育相结合,引导民众通过法定程序解决问题。

5. 培养法治精神:倡导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鼓励公民在日常生活中自觉遵守法律,反对任何违法行为。

6. 激励和表彰机制:对于积极学法用法、在维护法治秩序中作出贡
献的个人或集体,应予以表彰和奖励,形成良好的法治氛围。

7. 加强监督和问责:对违法行为进行有效监管,并依法追究责任,防止和纠正法律实施过程中的不公正现象。

8. 促进法律适应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群众需求的变化,及时修订和完善法律法规,使法律更加符合实际需要。

通过上述措施,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法制观念,有助于构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社会环境,推动法治国家的建设进程。

加强农村司法建设的措施与方法

加强农村司法建设的措施与方法

加强农村司法建设的措施与方法近年来,中国农村司法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为了更好地保障农村社会稳定和公平正义,需要加强农村司法建设。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加强农村司法建设的措施与方法。

一、提供法律知识普及教育农村地区普遍存在着法律知识缺乏的问题,这给农村司法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因此,我们应该加大农村地区法律知识普及教育的力度。

可以通过开展法律宣传讲座、举办法律培训班等形式,向农民群众普及基本的法律知识,提高他们的法律素养。

二、加强农村司法队伍建设农村司法队伍建设是农村司法工作顺利进行的基础。

要加强农村法律援助人员的培养和选拔,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和服务能力。

同时,要加大农村法律援助人员的数量,确保农民群众能够及时获得法律援助服务。

此外,还应推动农村法官和检察官的定期轮岗,增强他们对农村地区的了解和工作经验。

三、建立健全农村法律服务体系农村地区法律服务体系相对薄弱,需要加强建设。

可以通过设立农村法律援助站、指派律师到农村地区驻点服务、发展农村法律咨询热线等措施,为农民群众提供更便捷的法律服务。

同时,还可以加强与基层政府、社区组织等机构的合作,共同推动农村法律服务的完善。

四、推动农村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建设农村地区纠纷多、矛盾复杂,需要建立起一套科学合理的纠纷解决机制。

可以通过设立农村调解中心、推行农村人民调解制度、发展农村仲裁等方式,推动农村纠纷的多元化解。

此外,还可以鼓励发展农村调解员队伍,加强对农村调解员的培训和指导,提高他们的调解水平和解决纠纷的能力。

五、完善农村法治环境建设要加强对农村法治环境的建设,树立起农村地区的法治观念。

可以通过组织各类法治宣传活动、加强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农民群众的法律意识。

此外,还应加强农村地区执法监督,保障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六、加大农村司法信息化建设力度农村司法信息化建设是提高农村司法工作效率和质量的关键。

可以通过建设农村司法信息平台、提供在线法律服务等方式,实现农村司法工作的信息化和智能化。

浅谈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

浅谈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
那么怎样才能消除上述现象呢?当前社会上已存在明显的做法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其一是大众传媒的灌输与影响。随着农村广播、电视等的普及以及农民渴望法律意识的增强,各种传播媒介诸如报纸、杂志、广播和电视等,为农民提供了接触法律的有效途径,使他们通过多种形式学习法律知识,提高了法制观念,增强了依法保障自己合法权益的意识。一些村民甚至养成了定期订阅报刊杂志、收听收看广播电视的习惯。
其二是自学。据2002年19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报道,重庆有一为叫里裕芬的老太太,因为儿子18年前被派出所抓去,仅仅8个小时便不明不白死亡,公安的尸检报告只说死者因精神失常“服毒自杀。”为此,她自学了一大摞《法医学》、《尸体解部学》、《精神分折学》.等大学专业书籍。18年间,除了写申诉、上访,她从不间断学习,这个只有小学文化程度的老太太硬是啃完了这些大学教科书籍。支撑她如此顽强地十几年如一日孜孜不倦刻苦学习的,是为了弄清真相.洗刷冤屈。无独有偶,也有媒体披露,一位农民因为官司久拖不决,便自学法律,最后竟然通过了律师资格考试。[2]除了农民个人自学法律知识之外,平时应经常相互动员学习法律,并在本村从事普法活动。如有的上访者利用晚上、农闲的时间组织大家一起学习《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浙江省村民委员会选举办法》和《浙江省信访条例》等法律法规。他还自费掏钱复印有关法律宣传资料在村里四处张贴。应该说,这可以算是农民自己组织的普法教育[3]。经过这样的学习农村农民的回答几乎众口一辞:“通过学法,干部们知道的法,我们也知道;干部们不知道的法,我们想方设法去知道。这样以后如果上访或同干部打官司,我们的腰杆子更直了,说话也更有底气了。跟谁对话、上法庭,我们都不会怕了!”
(四)执法、司法的公正和体制的完善。法律生活中对农民影响最为深刻的,莫过于国家机关的执法、司法状况。农民的法律认知、观念、情感最直接地来自于执法、司法机关的具体行为。可以说,农村基层的执法、司法关系着千家万户,反过来,千家万户都会通过它的状况来认识我国的法和法治。必须要下决心解决基层组织和基层干部“权力运用”的合法性问题,必须注重解决法律在农村的运作路径与运作体制问题。只有改善目前农村执法、司法的状况,才能在农民心中树立起良好的法律形象。

农村民主法治建设略论方法

农村民主法治建设略论方法

农村民主法治建设略论一敬元沭在法学家眼中只有法理没有法律,在执法者手中只有法律没有法理,普法者的使命是将法律交给人民,惠泽众生。

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方略,有力地推动了建设法治国家的进程。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省在依法治省的道路上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取得了丰硕成果,一个崇尚法治的社会氛围正在逐步形成。

安徽是农业大省,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70%,农村的重要地位自不待言。

安徽还是全国粮、油、棉生产基地等农产品产量最多的省区之一,是全国重要的粮、油、棉生产基地。

我省农村的经济在很大程度上促进或制约着全省经济的发展,农村的安定也决定了全省社会的稳定发展。

从未来发展看,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最繁重、最艰巨的任务也在农村。

回顾我省法治建设的进程,我们深深感到,推进法治建设的重点和难点同样在农村,要想在农村形成一种法律理念,显得任重而道远。

农村基层的民主法制建设,关系到依法治省的成败,关系到全省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所以,在推进依法治省的过程中,应特别注重农村的民主和法治建设问题。

这里我们且对农村民主法治建设的有关问题作些许思考,试阐述如下。

一、我省农村法治建设现状的分析多年来,我省农村基层经过持续深入开展普法教育,法治观念逐渐深入人心,运用法律手段解决矛盾纷争,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正在成为更多农民的首选,农村的民主法制建设有了长足的发展,正在向建设较高层次提升。

但在一些地方,受自然经济长期形成的传统观念影响,法制建设相对滞后,农民的法治观念依然比较淡漠,法律在调整和化解社会矛盾、维护公民合法权益方面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社会法治化的程度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

(一)农村基层村民自治的进步轨迹为适应农村改革的需要,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我国就撤消了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体制,建立了基层政权组织—乡镇人民政府。

1982年宪法规定“城市和农村按居民居住地区建立的居民委员会或者村民委员会是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即以宪法方式确立了基层自治制度。

群众法律意识淡薄案例(3篇)

群众法律意识淡薄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法治建设日益加强,但群众法律意识淡薄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

本文将以一个真实的案例为切入点,分析群众法律意识淡薄的原因及其带来的后果,以期为提高群众法律意识提供参考。

二、案例描述案例一:张先生是一位农民,因与邻居李先生发生土地纠纷,多次找村委会协调未果。

张先生认为李先生侵犯了自己的土地权益,于是采取私自占用李先生土地的行为进行报复。

李先生发现后,报警处理。

在警方调查过程中,张先生承认了自己的违法行为,但辩称是出于无奈。

最终,法院判决张先生赔偿李先生损失,并处以罚款。

案例二:王女士在一家超市购物时,发现购买的洗发水质量不合格。

王女士认为超市侵犯了她的合法权益,于是向当地工商部门投诉。

然而,在调查过程中,王女士提供的证据不足,导致投诉无果。

王女士感到十分失望,认为维权无门。

三、案例分析1. 案例一分析(1)原因分析:张先生法律意识淡薄,不了解自己的合法权益,也不知道如何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权益。

当遇到纠纷时,采取了私自占用土地的违法行为,导致事态恶化。

(2)后果分析:张先生的行为不仅侵犯了李先生的合法权益,还给自己带来了法律风险。

最终,张先生赔偿了李先生的损失,并受到了法律的制裁。

2. 案例二分析(1)原因分析:王女士法律意识淡薄,不知道如何收集证据,也不知道如何运用法律手段维权。

在投诉过程中,由于证据不足,导致投诉无果。

(2)后果分析:王女士的合法权益未得到维护,导致她对维权失去信心。

此外,超市可能因王女士的投诉而面临调查,增加了经营成本。

四、对策建议1. 加强法律宣传教育:通过多种渠道,如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普及法律知识,提高群众的法律意识。

2. 建立健全法律服务体系:鼓励群众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为群众提供法律援助。

3. 完善法律法规: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法律问题,及时修订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提高法律的可操作性。

4. 强化执法力度: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让违法者付出应有的代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强化农民群众法治意识的方法摘要: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人民权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权威要靠人民维护,必须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了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关键词:法治法律农民群众.一个社会奉行法治的理念是构建社会和谐平安的基础.我们有十四亿人口,农村人口有近八亿,占57%。

所以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增强农民的法治观念是非常重要的,也是非常必要的。

现就增强农民法治观念的有效方法作一浅要分析。

一、增强农民法治观念的重要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们党根据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全面分析经济发展阶段特征的基础上,从社会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确定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同时也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为全体人民创造福祉的重要基础。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要健全和完善村务公开制度,深入开展普法教育,增强农民的法制观众,提高农民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性,确保广大农民依法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

这对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

从现阶段看,增强农民的法治观念是时代的要求。

加强公民的法律意识,提高司法、执法水平和公民自觉遵纪守法、参与法律监督的积极性,是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实现依法治国的前提。

第一,法律意识在完善立法工作,促进有法可依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依法办事的前提是有法可以,没有法,或者法残缺不全,那么依法办事就无从谈起。

第二,法律意识在司法机关和司法人员中的外在表现,直接影响着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

第三,法律意识是公民守法、依法办事的重要保证。

社会主义法律是我国工人阶级和各族人民群众共同利益的体现,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客观反映和要求。

建国来的司法实践,使我们体会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其公民的法律意识的强弱,将直接影响国家的法制建设。

由此,我们可以推断:只有我国公民法律意识之“水”涨了,依法治国之“船”才能真正地高起来。

二、人民群众法治意识积极态度和消极态度并存积极态度:从1986年开始,我国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普法活动,至今已二十余年,长期普法极大地促进了公民法治意识的提高。

农民对法律、法治的认识在不断发展、深化,愈益趋于理解、认同和接受。

消极态度:一是轻法观念。

部分农民群众不了解法律,依然倾向于用非法律方式解决矛盾纠纷。

例如在处理日常生活纠纷时,老百姓倾向于找人说和、私了、上访等方式,很少会想到依靠法律。

由此可见,人民群众法治意识仍然很淡薄。

二是轻诉观念。

儒家代表人物孔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

”(论语.颜渊)。

自古以来,中国传统观念就重视宗法伦理,重义轻利,提倡息诉罢讼,追求和谐,所以中国老百姓对打官司有一种本能的反感和恐惧。

随着思想观念的开放,人们遇到纠纷逐渐诉至法庭。

但仍部分人即使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也以“和为贵、忍为上”处理。

这在广大农民群众中表现极为明显。

三是重情观念。

中国是个传统的乡土社会,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人们的活动被牢固限定在人情、礼俗、宗法、习惯的网格秩序内,由此形成重宗法秩序的道德意识。

人们“习惯于用情感化、伦理化和道德化来建立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在今天,我们仍然可以感受到,人们对法律的态度往往与血缘关系的远近、亲疏密切相关。

四是重权观念。

几千年来,受君权思想影响,法律强调的是人民对国家、对统治者的义务,而不主张人民群众的权利。

人们在权力和法律面前,对权力充满信心,对法律没有信仰,也缺乏信心,更不会自觉地去寻求法律的保护。

五是人治观念。

农村老百姓对包公、海瑞的传奇故事耳熟能详。

深入其本质,都透露出老百姓对法律的不信任。

农民群众对国家法律制度与传统法律文化的这种不同认识也构成了农民法治意识的提高及农村法治化进程的推进的深层障碍。

三、农民群众法治意识淡薄的原因分析一是传统文化影响。

“中华民族经历了五千年的封建宗法制度和建国以来的历次政治运动,人治已经根深蒂固,传统习惯势力及其惯性巨大且积重难返。

”邓小平同志也指出:“旧中国留给我们的封建专制传统文化比较多,民主法治比较少。

”传统文化早已经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

而与现代法治相左的传统法律、臣民意识和宗法观念等还深深的影响着农民的思想和意识,对现今法治建设存在着许多消极影响,羁绊着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步伐。

二是农村经济发展滞后。

目前,虽然我国已经走向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时期,但新疆农村市场经济的发育还很不完善,还处于探索阶段,农村经济相对还很落后,农民依靠市场、靠契约关系进行经济活动的意识还很淡薄,法治和法律尚未成为公众日常生活的必备要素。

三是村民自制制度不健全。

要进一步坚持并完善村民自治制度,扩大基层群众自治范围,发展基层民主,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际的民主权利。

但是,当前我国农村的村民自治制度还很不健全,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和督促机制,导致广大农民对参政议政缺乏应有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村务管理方面,大部分村民缺乏主人意识、平等意识和自主意识,依附观念浓厚,这在一定程度上怂恿并纵容了极少数村干部在村务管理上独断专横。

如此种种,对村民民主和法治意识的提高极为不利。

四是农村文化教育落后。

我疆农村人口文化素质低,受教育程度不高,平均文化水平远远低于城镇居民。

农村义务教育的基础比较薄弱,地区、学校之间发展不平衡,部分地区中学生辍学率偏高。

另外,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文体活动场地较少,许多农村连简陋的文化站都没有,更谈不上电影院、棋牌室了。

农村教育资源的短缺,教育设施、师资力量的不足,以及普法宣传的乏力都对农民文化素质、法治意识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五是农村法治体系不健全。

农村基层干部执法不规范,部分村干部法治素质低下,法治意识薄弱,在执行公务中,习惯以个人意志办事,以权代法;部分乡镇行政执法不规范,执法水平低,不能严格依法办事,执法随意性大,导致普通民众对法律缺乏信心和信任。

农村法律服务资源欠缺,导致农民无法获取有效的法律帮助,法治意识更淡薄。

现阶段农村纠纷解决过程中,习惯倾向仍起着普遍的指导作用,出现矛盾纠纷,往往通过私了、找干部调解等方式,有时甚至采用暴力方式解决,这种意识根深蒂固,也成为提高农民法治意识的障碍。

四、浅谈如何提高农村人民群众法治意识的提高一是加强领导,改善机构,提供组织保障。

在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中,一定要抓住领导这个龙头,多想办法,多出点子,当好参谋,积极主动地争取领导的重视和支持,推动领导推动部门支持、帮助我们做好工作。

要注重利用行业、部门的职能优势,促进、引导、推动工作的开展。

普法工作的重大决策众多问题的解决,离不开领导的协调和支持,要建立例会制度,定期汇报总结工作,研究解决实际问题。

二是转变群众思想,树立正确的法律观念。

在处理人民群众纠纷或案件时注重讲法析理,耐心讲解,培养人民群众的规则意识、权利义务意识和程序意识,让人民群众在与法律的交涉中认识法律、尊重法律、信仰法律,学会用法律保护自己。

健全公民和组织守法信用纪录,完善守法诚信褒奖机制和违法失信行为惩戒机制,使尊法守法成为全体人民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

减少交换中的不确定因素。

强化权利观念,可以使广大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原则得以真正体现,在社会活动中充分利用权利,发挥其创造性,以唤醒人民群众行使权利的自主意识、求实态度与自律观念。

诉讼是解决矛盾和纠纷的正当途径。

逐渐改变群众对诉讼的偏见。

充分利用当地法律工作者的优势,组成宣讲团,根据群众的需要巡回村组宣讲最实用的法律,逐渐破除中国传统文化留下的重情轻法、崇尚人治思想,在群众心中树立法律权威,让群众在内心深处认可法律,信任法律。

三是找准切入点。

从制度、监督制约机制上解决农村法制宣传教育基础薄弱的问题。

首先要从了解农民最关心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了解农民的处境和困难入手,专题制定符合农村、农民实际的农村普法规划和年度普法计划,制定详细的年度考核内容标准,并在财政预算列支上保障普法经费落实到位。

加强文化建设要注重发展多种形式和多层教育,提高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法制观念。

坚持正确的舆论异向,弘扬正气,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

在村级组织中建立图书室、棋牌室、法务咨询室等,让人民群众的劳余生活充实起来,以看书代替打麻将,潜移默化的更改人们的法制观念,在全体公民中广泛进行“道德规范进万家”和遵纪守法宣传活动,普及法律常识,增强全民的法治观念,使群众懂得公民的权利、义务和与自己工作生活相关的法律知识,促使他们依法办事、依法律己、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这样可以逐步提高公民的整体素质,进而达到真正从根本上提高全民法治意识的目的。

四是抓好全民普法,多举措提高普法效果。

因地制宜进行普法宣传。

既可集中授讲,也可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体宣传,要注重普法教育选材的典型性、灵活性、生动性。

普法教育要面向群众,在机关、学校、农村和群众务工集中地点广泛进行。

当前普法工作应以领导干部为重点,使之依法行政;同时领导干部的责任和影响比普通群众大,提高其依法办事能力,使群众真正感受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对于提高群众的法律意识也是一种积极影响。

要建立法官、检察官、行政执法人员、律师等以案释法制度。

加强普法讲师团、普法志愿者队伍建设。

把法制教育纳入精神文明创建内容,开展群众性法治文化活动,健全媒体公益普法制度,加强新媒体新技术在普法中的运用,提高普法实效。

要重视法学教育,开展法学研究。

法学教育不发达,法律专业人才少,势必影响到法律意识的提高。

要通过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为执法机关提供尽可能多的受过专门教育的法学人才,并为在职的执法人员继续学习和提高,提供更多的方便。

注重群众道德意识培养。

在普法宣传中,引导人民群众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和家庭责任。

加强文化建设要注重发展多种形式和多层教育,提高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法制观念。

坚持正确的舆论异向,弘扬正气,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

在村级组织中建立图书室、棋牌室、法务咨询室等,让人民群众的劳余生活充实起来,以看书代替打麻将,潜移默化的更改人们的法制观念,在全体公民中广泛进行“道德规范进万家”和遵纪守法宣传活动,普及法律常识,增强全民的法治观念,使群众懂得公民的权利、义务和与自己工作生活相关的法律知识,促使他们依法办事、依法律己、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这样可以逐步提高公民的整体素质,进而达到真正从根本上提高全民法治意识的目的。

五是要想方设法全面增强农村法律宣传教育的效果。

农村普法应该有侧重,以更贴近农村实际生产生活需要为出发点。

要加大与土地承包有关的法律法规的宣传;加大与市场经济有关的法律法规的宣传,解决农民群众在与市场经济大潮的搏击中出现的有理赢不了官司的情况;加大与劳动保障有关的法律法规的宣传;加大与消费权益有关的法律法规的宣传,使广大农民朋友了解鉴别产品质量、投诉、打击制假、假冒产品的法律法规,掌握在合法权益受到损害时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方法、途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