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物理下册 11.4核能教案 (新版)教科版
乐平市某中学九年级物理下册 第十一章 物理学与能源技术第4节 核能教案教科版
![乐平市某中学九年级物理下册 第十一章 物理学与能源技术第4节 核能教案教科版](https://img.taocdn.com/s3/m/a2b95cc243323968001c9246.png)
[进行新课]
教学探究点1 原子核核能
1.学生阅读课本第49页〞原子核核能〞局部 , 以问题引导学生回顾原子的知识.
PPT展示 :
问题1 : 一切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 , 那么分子是由什么组成的 ?
问题2 : 原子有多大 ?原子是由什么组成的 ?它们的带电情况如何 ?
问题3 : 组成原子的微粒的质量大小和体积大小的情况是怎样的 ?
使学生明确 :质子、中子依靠强大的核力紧密结合在一起 , 一旦使原子核分裂或聚合 , 就能释放出巨大的能量 , 这就是核能.它包括核裂变能和核聚变能这两种主要形式.
教学探究点2 核裂变能及其利用
1.核裂变能
师介绍同时PPT展示 :科学家们发现 , 用中子去轰击质量数为235的铀 , 铀核会分裂成大小相差不大的两局部 , 这种现象叫做裂变.裂变后的产物以很大的速度向相反方向飞开 , 与周围物体的分子碰撞 , 使分子动能增加 , 核能转化成周围物体的内能.实验说明 , 裂变时释放的核能十分巨大 , 1千克铀-235中的铀核如果全部发生裂变 , 释放出的核能相当于2500吨标准煤完全燃烧时放出的能量 , 是同样质量的煤燃烧时放出能量的2.5×106倍.
4.核能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原子核的组成
2.了解同位素的概念、放射现象与核结构 , 了解放射性的应用与保护
九年级物理下册11、4核能教案新版教科版
![九年级物理下册11、4核能教案新版教科版](https://img.taocdn.com/s3/m/b99a1a6b67ec102de3bd8921.png)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知道原子的行星模式结构,了解模型提出的实验依据。
2.知道原子核的组成。
3.知道原子核的转变及核能的应用。
4.知道核反应堆和核电站。
二、过程与方法
1.初步分析“三种射线在磁场中的运动”,知道原子核的组成。
2.观看核裂变模拟动画,获得对核裂变过程比较直观的了解。
教材内容设置理论性知识较少,主要目的是扩展学生的视野,故可以采用带着问题自学的方式组织教学。
利用录像、图片等引起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科研意识。
三、反思总结
1.请学生反思自己本节课的学习情况,谈谈收获和体会。
2.老师利用板书小结。
┃教学小结┃
【板书设计】
第4节 核 能
1.放射现象与核结构
(1)具有放射性的元素叫做放射性元素。
提出问题:你知道我们国家第一颗原子弹是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爆炸成功的吗?
展示资料:为了打破核垄断,抵制核讹诈,我国科技工作者自力更生、发愤图强,从1961年起自己进行核武器的研制,在党中央的亲切关怀下,全国齐心协力,用了短短4年时间就完成了研制工作,并于1964年10月16日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
结论:
(1)具有放射性的元素叫做放射性元素。
(2)α射线是________,β射线是高速运动的________,γ射线是________。
(3)原子由质子、中子、电子三种粒子组成。质子带正电荷,电子带负电荷,中子不带电。质子和中子的质量比电子大得多,处于原子中心,构成非常小的原子核。
2.放射性的应用和保护
阅读分析:中国核电站建设已有20年的历史,截至目前中国共有核电站8座,15台机组,其中已建成运行的9台,正在建造的2台,已报送国务院并得到批准近期将开工的4台。秦山核电站是中国第一座自行设计、建造、营运的原子堆核电站,位于中国浙江省海盐县秦山山麓北侧,杭州湾之畔。
初中新课标九年级物理优秀教案 核能
![初中新课标九年级物理优秀教案 核能](https://img.taocdn.com/s3/m/83a83f0cb5daa58da0116c175f0e7cd1842518ff.png)
初中新课标九年级物理优秀教案核能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常识性了解核能、裂变和聚变。
了解原子弹爆炸的威力。
了解如何利用核能给人类造福。
(二)过程与方法让同学们带着对新能源的好奇心,对核能发现、原子弹和氢弹有初步了解,关注和平时期核能的利用对未来核能的发展等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认识到:科学及相关技术对于人类生活的影响。
通过学习还要认识到:我国在核能的应用方面还处于起步时期,这更需要我们努力学习,增长才干,将来去发展科技,广泛地应用核能,使我们的祖国在国防上更强大,人们生活更富强。
教学重点:了解如何利用核能更多地给人类造福。
教学难点:核能的发现、裂变和聚变的原理。
教学方法:图片资料和影像教学用具:如果有教学课件、图片、各种资料、影像资料等可以放给学生看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1.下列能源中,不属于一次能源的是()A.电能 B.风能C.核能D.水能2.下列能源中,不属于可再生能源的是()A.天然气 B.风能 C.太阳能 D.水的动能3.下列属于新能源的是()A.太阳能、潮汐能、地热能、核能B.煤、石油、天然气C.太阳能、水能、风能、地热能D.太阳能、水能、风能、地热能、潮汐能、核能(二)引入新课二战中,广岛、长崎原子弹的爆炸加快了二战的结束,原子弹有着怎样的威力呢?和平时期,核能的利用越来越被世界各国重视,我国在此方面还属于滞后状态,这更需要大家好好学习知识,掌握技能去发展它,早日赶上并超过世界强国。
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一些有关核能的知识。
(三)新课教学1.自学指导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本P151-P152页,时间10分钟,并独立完成下列思考题:1、原子和原子核的结构分别是什么?2、核能是如何释放出来的?3、裂变是如何发生的?4、什么叫链式反应?链式反应加以控制和不加以控制的应用分别是什么?5、什么是聚变?你知道聚变的应用吗?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3.后教与点拨1、原子和原子核的结构:原子:原子的中心是原子核,在原子核的周围,有一定数目的电子在绕核运动。
九年级下册物理《核能》教案、教学设计
![九年级下册物理《核能》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39c8cf78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518ce37.png)
-设计一个小型实验,验证质量亏损现象,要求学生详细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并进行分析讨论。
-调查身边核能应用实例,如核电站、核技术产品等,了解其工作原理和优缺点,撰写调查报告。
3.拓展阅读:
-推荐阅读核能相关的科普书籍和文章,让学生了解核能发展的历史、现状及未来趋势。
-观看核能相关的纪录片,了解核能在国际能源领域的地位和影响。
5.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核能的相关知识,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2.利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形式,帮助学生理解核能的实际应用,提高他们的合作能力。
3.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身感受核能的奥妙,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3.实践作业要注重实验操作规范,确保实验安全,真实记录实验结果。
4.拓展阅读和思考题要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深入思考,形成自己的见解。
5.小组合作要充分发挥团队协作精神,共同完成任务。
4.设计课堂提问和课后作业,巩固学生对核能知识点的掌握,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5.结合现实生活中的核能问题,引导学生关注核能发展对社会和环境的影响,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核能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未知世界的热情。
2.使学生认识到核能在我国能源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增强他们的国家意识。
(二)讲授新知
1.核能基本概念:讲解核能的定义、来源及特点,通过示意图和动画,使学生形象地理解核反应过程。
2.核反应原理:详细讲解核裂变和核聚变的过程,解释质量亏损和质能方程,引导学生理解能量与质量之间的关系。
3.核能应用:介绍核能发电的原理和过程,阐述核电站的主要组成部分及其功能。
秋九年级物理下册第十一章物理学与能源技术4核能教案新版教科版2
![秋九年级物理下册第十一章物理学与能源技术4核能教案新版教科版2](https://img.taocdn.com/s3/m/960d26c0cc22bcd127ff0c33.png)
4.核能教学目标知识要点课标要求1.原子核核能了解原子核的组成;知道释放核能的两种方式2.核裂变能及其利用了解铀核链式反应的大致情况和核电站的大致工作过程3.核聚变了解核聚变及氢弹教学过程情景导入同学们谁能说出我们人类制造的杀伤性武器中,杀伤性最强的武器是什么?那谁能告诉我为什么核武器具有这么大的杀伤力,它爆炸时的巨大能量是怎样得来的?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学习核能。
合作探究探究点一原子核核能活动:展示原子结构的挂图或投影,回忆原子的结构组成。
请回答:原子核是原子中最小的结构吗?电子为什么会绕核运动?学生交流、讨论后回答: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的,电子在绕核运动。
原子核也是可分的,它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
原子核中的质子带正电,电子带负电,原子核吸引电子绕核转动。
原子的质量几乎集中在原子核中,质子和中子的质量几乎相同。
原子核的体积相对于原子的体积来说非常小,相当于足球场上的一个鸡蛋。
质子和中子依靠强大的核力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因此十分牢固,要使它们分裂或结合是极其困难的。
但是,一旦原子核发生变化时,就可能释放出惊人的能量,这种能量被称为核能。
探究点二核裂变能及其利用活动1:铀235只有在中子的轰击下才能发生裂变且释放出核能,那么是不是要不断地从外界提供中子才能使反应不断进行呢?实验:利用火柴模拟链式反应。
利用类比的方法来模拟研究核裂变过程如果去掉其中火柴(1),火柴(2)、(3)会燃烧吗?展示链式反应原理的挂图或动画。
链式反应如果不加以控制,大量原子核就会在一瞬间发生裂变,释放巨大的能量,产生极大的破坏性,就如前面所见的原子弹。
(播放纪录片广岛原子弹爆炸)核能发电:活动2:在链式反应中,可以通过控制中子数量来控制链式反应的速度。
可控的核裂变在实际中有什么应用呢?学生讨论、交流后回答:可以用于核能发电、核动力航母等。
活动3:投影核电站图片,介绍我国核电站的情况。
核电站运行中能源是由重核裂变提供的,核能是安全、洁净、廉价的能源。
2023九年级物理下册第十一章物理学与能源技术11.4核能教案(新版)教科版
![2023九年级物理下册第十一章物理学与能源技术11.4核能教案(新版)教科版](https://img.taocdn.com/s3/m/53128f7f492fb4daa58da0116c175f0e7cd119f5.png)
学生在小组讨论、互动探究等环节中,培养了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学会了倾听他人观点,表达自己的看法。同时,学生通过预习、课堂学习、巩固练习等环节,掌握了有效的学习方法,提高了自主学习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对核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认识到核能在现代能源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同时,学生关注核能安全与环保问题,形成了正确的能源观念,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和环保意识。
5.针对难点问题,设置课后探究任务,鼓励学生主动查阅资料,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1.讲授法:通过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表达,对核能的基本概念、释放原理和发电过程进行讲解,使学生形成清晰的知识框架。
2.讨论法:针对核能安全与环保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发表观点,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核能安全与环保问题的深入理解。
解决办法与突破策略:
1.采用动画、图示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核能释放原理和发电过程。
2.设计课堂实验或模拟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核能转换过程,加深对重点知识的掌握。
3.通过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关注核能安全与环保问题,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4.结合时事新闻、科普视频等多媒体资源,拓展学生视野,激发学习兴趣,降低学习难度。
这些核心素养目标与新课标要求相符,旨在全面提升学生的物理学科素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核能的基本概念及其释放原理。
2.核能发电过程及其在能源领域的应用。
3.核能安全与环保问题的认识。
难点:
1.核能释放原理中涉及的反应方程和能量转换过程。
2.核能发电中涉及的热交换、发电机原理等工程技术问题。
九年级物理下册《核能》教案、教学设计
![九年级物理下册《核能》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58f019816e1aff00bed5b9f3f90f76c660374c6d.png)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核能的基本概念,知道核能的定义、特点及分类;
2.掌握核反应的基本原理,理解链式反应、核裂变和核聚变的概念;
3.熟悉目前核能的利用方式,了解核电站的组成、工作原理及安全措施;
4.了解我国核能事业的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5.能够运用物理知识分析核能相关的实际问题,具备初步的核能应用与评价能力。
在此环节,我将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主要围绕以下问题展开:
1.核能的优点和缺点;
2.核能利用对环境的影响;
3.核能发展的未来趋势。
(四)课堂练习
课堂练习环节旨在巩固学生对核能知识的掌握,我将设计以下类型的题目:
1.选择题:测试学生对核能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
2.计算题:让学生运用核能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从生活实例中感受核能的魅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重视基础知识巩固,帮助学生建立核能与已有知识的联系,降低学习难度;
3.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核能知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4.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及时解答学生的疑惑,消除学生对核能的恐惧心理;
5.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因材施教,提高教学质量。
-以核能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为主线,循序渐进地引入核能的应用和发展;
-结合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动画、视频等,直观展示核能原理和核电站结构,降低学习难度;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核能利用中的环境保护问题,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2.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核能知识,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3.分析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核能相关的社会热点问题。
九年级物理下册11.4核能教案新版教科版
![九年级物理下册11.4核能教案新版教科版](https://img.taocdn.com/s3/m/37aa7939e87101f69f31952b.png)
第4节核能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原子和原子核的组成.2.了解裂变、链式反应、聚变的大致情况和原子弹、氢弹的制造原理.3.知道核反应堆的作用以及核电站的大致工作过程.【过程与方法】1.以阅读讨论为主,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2.观察核裂变模拟动画,获得对核裂变过程比较直观的了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常识性介绍可控核聚变的重大意义,启发学生想象人类开发利用核能的美好前景,激发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技术的热情.2.通过初步认识物质世界的本质,体会探索微观世界的乐趣.重点难点【重点】知道核能利用的两种方式.【难点】1.核电站的工作原理.2.核结构的探索.教学过程知识点一原子核核能【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49-50,完成以下问题:1.一切物质都是由分子组成,分子又由原子组成,有些物质的分子就是由一个原子构成的.2.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绕核旋转的电子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带正电,电子带负电,中子不带电.3.质子和中子依靠强大的核力紧密结合在一起.4.释放核能的两种方式:一种是由重原子核分裂成较轻的原子核释放出来的,叫作裂变;另一种是由较轻原子核结合成较重的原子核释放出来的,叫作聚变.【合作探究】演示一原子结构图示原子核是原子中最小的结构吗?电子为什么会绕原子核运动?答:原子核不是原子中最小的结构.原子核也是可分的,它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原子核中的质子带正电,电子带负电,原子核吸引电子绕核转动.原子的质量几乎集中在原子核中,质子和中子的质量几乎相同.原子核的体积相对于原子的体积来说非常小,相当于足球场上的一个鸡蛋.【教师点拨】由于原子核结构发生变化而释放出的巨大能量叫作核能.【跟进训练】核能来源于( D )A.质子的内能B.中子的动能C.电子的势能D.原子核的结合能知识点二核裂变能及其利用【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50-52,完成以下问题:1.铀核受到中子的轰击发生裂变,释放出巨大的核能,同时还释放出中子,如果中子继续轰击其他铀核而发生裂变,就可以使反应不断地进行下去,这种反应叫作链式反应.2.能够控制链式反应的装置叫作核反应堆.3.核电站的特点:消耗很少的核燃料,最后可以产生大量的电能;可以大大减少燃料的运输量,特别适合在能源缺乏地区使用;对大气基本无污染.【合作探究】演示二链式反应示意图1.如果不对链式反应加以控制,将会发什么情况?答:假设不加以控制,链式反应的速度将会爆炸式增加,能量将会瞬间释放出来,原子弹就是这样制造出来的.2.针对控制链式反应速度,人类采取了什么措施,有什么意义?答:人类制作了核反应堆以控制链式反应的速度,这对人类和平利用核能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演示三核电站示意图1.核电站是怎么发电的呢?答:利用核反应堆工作时释放的能量使水汽化,推动蒸汽机带动发电机发电.2.由上图可知核反应堆有厚重的保护层,这是为什么呢?答:这是因为用于核反应的燃料,是具有强烈放射性的物质,能够发出射线.如果没有足够的保护措施,这些射线会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伤害.【教师点拨】1.核电站消耗很少的燃料却能放出非常多的能量.2.核反应堆能控制链式反应的速度.3.核燃料具有强烈的辐射,一定要做好防护措施,避免泄露.核废料同样具有放射性.【跟进训练】从核能到电能,下列能量转化过程中正确的途径是( B )A.核能→机械能→内能→电能B.核能→内能→机械能→电能C.核能→内能→电能D.核能→电能知识点三核聚变【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52-53,完成以下问题:1.聚变反应要求一开始就要有很高的温度,因而聚变反应又称热核反应.2.氢弹是根据轻核聚变的过程中会释放大量能量的原理制成的.3.太阳内部进行着大规模的聚变,并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外释放核能,这就是太阳的来历.【合作探究】演示四轻核聚变1.观察上图,说明轻核聚变的过程.答:氢的同位素氘和氚的原子核在超高温下就可能聚合成氦核,并释放出巨大的能量.2.既然聚变需要高温,那么,会出现“入不敷出”的现象吗?答:不会,聚变释放的核能远远大于“点火”所需的能量,甚至比裂变还大很多,所以根本不会出现这种情况.3.举出聚变的实例.答:氢弹,威力比原子弹还大;太阳,46亿年来从未停止过聚变.4.人类目前的核聚变研究到什么阶段了?答:虽然可控核聚变研究已经在实验室取得重大进展,可要达到真正利用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不过海水中有着丰富的氘,因此一旦攻克,就有望彻底解决人类的能源需求.【教师点拨】1.聚变是轻原子核结合成较重的原子核并释放出核能的反应.2.目前,核聚变不可控.【跟进训练】(多选)关于轻核聚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D )A.两个轻核聚变为中等质量的原子核时释放出能量B.同样质量的物体发生聚变时放出的能量比同样质量的物质裂变时释放的能量大很多C.聚变反应的条件是聚变物质的体积达到临界体积D.发生聚变反应时的原子核必须有足够大的动能.课堂小结1.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2.获得核能两种方式:重核裂变和轻核聚变.3.裂变:重原子核分裂成较轻的原子核,叫裂变.链式反应可制成原子弹.4.核电站的主要组成部分及能量转化.5.轻原子核结合成较重的原子核,也会释放核能,这种核反应叫聚变.氢弹就是根据核聚变原理制成的.练习设计完成本课对应训练.温馨提示:实验视频见课件.。
九年级物理下册 11.4 核能教案 (新版)教科版
![九年级物理下册 11.4 核能教案 (新版)教科版](https://img.taocdn.com/s3/m/02a95fee51e79b8969022653.png)
11.4核能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释放核能的两种方式.(2)了解铀核链式反应的大致情况和核电站的大致工作过程.过程与方法本节的学习方法应以阅读讨论为主,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利用核能利与弊的讨论,培养学生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2)通过了解核能的和平利用过程,认识到科学之路是艰苦的,激发学生献身于这一事业的决心.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获取核能的两条途径——重核的裂变和轻核的聚变.难点:核电站的工作原理.导入新课同学们谁能说出我们人类制造的杀伤性武器中,杀伤性最强的武器是什么?是核武器.同学们能否说得具体一些呢?原子弹、氢弹.那谁能告诉我为什么核武器具有这么大的杀伤力,它爆炸时的巨大能量是怎样得来的?这时学生似乎不像刚才那么明白了,我们这节课的学习就要收获这些知识,解决同学们想弄清的,长久以来所闲惑的问题.不仅能明白以上老师提出的问题,还能知道更多呢.随着世界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不断发展,能源的消耗持续增长.能源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物质.人类现在主要利用的化石能源是不可再生的能源,我们现在开采得越多,留给子孙后代的就越少.面对这种情况你有何感想?在注意节约能源的同时,还应该开发利用新能源.请学生们说一说哪些是未来的理想能源并说明其道理.(由此引入核能)同学们知道原子是由什么组成的(电子和原子核).原子核又是由什么组成的呢? (质子和中子).中子不带电,质子带正电同种电荷互相排斥,许多带正电的质子拥挤在一个小小的原子核中,它们之间必定会产生很大的相互排斥的力.那么,为什么原子核里的质子和中子还能紧紧地结合在一起呢?原子核内的各个粒子质子和中子正是依靠强大的核力紧紧地结合在一起的.当原子核发生变化时,就可能释放惊人的能量.我们怎样利用原子核内的这种巨大的能量呢?解读探究读一读:引导学生阅读“核能”一段内容.想一想:什么叫做核力?什么叫做核能?说一说:原子核内各个粒子间的吸引力,称为核力;原子核在发生变化过程中而产生的能量,叫做核能.思考:怎样才能让原子核里蕴藏的能量释放出来呢?点拨:核能非常巨大,所以由原子核的裂变和原子核的聚变这两条途径获得核能.原子弹是利用原子核在裂变时产生的核能爆炸的,氢弹是利用原子核聚变时产生的核能爆炸的.人类已经可以控制核能的平稳释放,让核能和平地为人类服务.链式反应和核电站看一看:用多媒体播放用巾子轰击铀时,铀核裂变(同时有释放能量的信息),裂变过程中释放的中子又轰击其他铀核,使其他铀核发生裂变,从而放出更多的中子,使这一过程自行地继续下去,干下万万个铀核在极短时间内相继分裂.想一想: 铀核裂变的过程还伴随着什么过程?说一说:还伴随着能量释放.点拨:刚才同学们看到的,用中子作为“炮弹”去轰击铀原子核,使铀核分裂,同时释放2个中子和核能,这2~3个中子又使2—3个铀核分裂,放出更多的中子,使更多的铀核裂变,把这种现象称为铀核的链式反应.这种反应若不加以控制,在极短时间内将释放出大量的核能原子弹就是利用这种情况.同学们可参阅信息库进一步了解.议一议:能否让链式反应缓慢平稳地进行,从而达到计核能服务于人类的目的呢?读一读:引导学生阅读课本“核电站”一段.说一说:核电站的主要组成及工作过程.点拨:为了安全地利用核能,核电站常利用循环水流把反应堆中的内能引导出来.但由于从反应堆中出来的水和蒸汽是有放射性的,不能直接用来推动机器,因而要把它跟产生蒸汽并推动汽轮机的水分隔开来,形成两个回路(如图18—2一l所示).第一同路用不锈钢管子做成,管子通过反应堆中心,用泵使水在管子里循环流动,把核反应放出的能量带出;第二网路包在第一回路的外面,吸取第一回路的热量,使得第二回路里的水转化成蒸汽,推动汽轮机运转,将内能转化成机械能,然后进入冷凝器,液化成水。
教科初中物理九下《11.4 核能》word教案
![教科初中物理九下《11.4 核能》word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5796f6449649b6649d747b4.png)
7.1 《力》【教材分析】力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物理现象,力学是初中物理的重点知识。
学好力的概念是今后学习力学知识的基础。
【学情分析】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力已有许多感性认识,如何将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知识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先让学生列举一些有关力的实例,然后用不完全归纳法归纳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再通过实验现象概括出力的作用效果是使物体发生形变或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最后通过实验,让学生体验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本节教学设计的思路是“实例(实验)——分析——概括”。
教学中要注意联系生活实际,突出科学探究中的分析与论证这一环节。
二、三、过程与方法1.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2.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3.“实例——分析——概括”。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科学道理。
2.善于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并与他人交流,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力的概念、单位及其作用效果。
2.力的三要素,会用示意图表示力。
教学难点:1.力的概念。
2.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讨论法、探究法,分析归纳法【教学用具】气球,弹簧,磁铁,铁钉,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情景导入通过吹气球的小游戏,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气球会飞出去?”,同时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进行新课一、什么是力通过这几幅图“人推.车人拉.弹簧起重机提.重物压路机压.路面”归纳总结出力的概念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1)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单独存在,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总是同时存在的。
(2)不直接接触的物体间也会产生力的作用。
(让学生举事例说明)2.在物理学中,力的符号为F.3.(为了纪念伟大的科学家牛顿,我们把)力的单位规定为:牛顿,简称牛,符号为N。
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下册11.4核 能教案
![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下册11.4核 能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152b4f8294ac850ad02de80d4d8d15abe2300be.png)
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下册 11.4 核能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下册第11章第4节“核能”。
本节主要介绍核能的概念、核反应的类型及其优缺点。
具体内容包括:1. 核能的定义及分类2. 核反应的类型:核裂变和核聚变3. 核能的优点:清洁、高效、高能量密度4. 核能的缺点:放射性污染、核废料处理、核事故风险二、教学目标1. 理解核能的概念,掌握核裂变和核聚变的特点。
2. 分析核能的优点和缺点,认识核能作为一种新型能源的潜在价值及挑战。
3.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对核能研究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核能的概念、核裂变和核聚变的原理及其特点。
难点:核能的优点和缺点,以及核能在未来能源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核能发电厂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核能的特点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
2. 新课讲解:(1)核能的概念:介绍核能的定义,解释核能的来源。
(2)核裂变和核聚变:讲解核裂变和核聚变的原理,通过示例分析两种反应的特点。
(3)核能的优点:以图表等形式展示核能的高能量密度、清洁和高效等特点。
(4)核能的缺点:介绍核能发电产生的放射性污染、核废料处理和核事故风险等问题。
3. 实例分析:通过分析我国核能发展的现状和未来趋势,让学生了解核能在国家能源战略中的地位。
4.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就核能的优点和缺点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团队协作的能力。
5.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题目,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主要包括核能的概念、核裂变和核聚变的原理及其特点、核能的优点和缺点等关键信息。
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七、作业设计2. 答案:核能的优点:(1)清洁:核能发电过程中,大气污染物排放较少,对环境污染小。
(2)高效:核能的能量密度较高,相同质量的核燃料释放的能量远大于化石燃料。
教科版九下物理第十一章物理学与能源技术第4节《核能》教学设计
![教科版九下物理第十一章物理学与能源技术第4节《核能》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56287621326c1eb91a37f111f18583d049640fef.png)
教科版九下物理第十一章物理学与能源技术第4节《核能》教学设计作为一名资深的幼儿园教师,我始终坚持以幼儿的兴趣和需求为导向,设计有趣且富有教育意义的课程。
在本次活动中,我将以《核能》为主题,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让幼儿了解核能的基本概念,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思维力和创造力。
一、设计意图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核能的基本概念;2. 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思维力;3. 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幼儿了解核能的基本概念;难点: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思维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核能图片、视频、实验器材等;学具:画笔、纸张、实验器材等。
五、活动过程1. 情景引入(5分钟):通过展示核能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幼儿对核能产生兴趣和好奇心。
2. 观察和实践(10分钟):让幼儿观察核能实验的过程,并亲自动手进行实践,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思维力。
4. 创作环节(10分钟):让幼儿利用画笔和纸张,创作与核能相关的作品,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让幼儿了解核能的基本概念;难点: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思维力。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拓展延伸:可以让幼儿进一步了解核能的应用和优缺点,引导他们思考如何合理利用核能,为我们的生活和环境带来更多的好处。
同时,也可以组织幼儿参观核能发电站等实地,让他们更加直观地了解核能的产生和应用。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本次《核能》主题的教学设计中,有几个关键的细节是需要特别关注的。
这些细节不仅是教学活动的核心,也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所在。
情景引入环节的设计是我特别关注的重点。
在这个环节中,我选择了图片和视频的方式来展示核能的相关内容。
这是因为幼儿对于图像和动态画面往往有更强的兴趣和好奇心,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有效地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对核能的学习兴趣。
我选择了能够直观展示核能特点的图片和视频,希望能够让幼儿对核能有更直观的认识。
观察和实践环节也是我重点关注的环节。
2019-2020最新九年级物理下册11、4核能教案新版教科版word版word版
![2019-2020最新九年级物理下册11、4核能教案新版教科版word版word版](https://img.taocdn.com/s3/m/069d27645a8102d277a22f57.png)
A.利用核能发电的电站叫核电站
B.核电站里用核能转化为蒸汽的内能,再通过汽轮发电机转化为电能
C.核电站的核心是发电机
D.核电站消耗燃料少,可获得较多的能量
18.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其带电情况是 ( )
A.质子带正电荷,电子带负电荷B.质子、中子都带正电荷
9.从核能到电能,下列能量转化过程中正确的是 ( )
A.核能一内能一电能B.核能一机械能一内能一电能
C.核能一机械能一电能 D.核能一内能一机械能一电能
10.关于核电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核电站利用轻核的聚变产生的能量来发电
B.核电站的核心是核反应堆,它是以铀为燃料的
C.核电站的反应堆中放出的核能可以直接转化为电能
取应该注意什么问题?为什么?(能写出一条即可)
22.前苏联建造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在乌克兰境内)的一个反应堆1982年发生严重事故,造成核泄漏,切尔诺贝利市民已全部迁移,该市已成为一座空城,该核电站于20xx年全部关闭.
(1)核电站是利用能发电,它的核心设备是.
(2)核泄漏为何给环境造成如此巨大的影响?
导入新课
同学们谁能说出我们人类制造的杀伤性武器中,杀伤性最强的武器是什么?是核武器.同学们能否说得具体一些呢?原子弹、氢弹.那谁能告诉我为什么核武器具有这么大的杀伤力,它爆炸时的巨大能量是怎样得来的?这时学生似乎不像刚才那么明白了,
我们这节课的学习就要收获这些知识,解决同学们想弄清的,长久以来所闲惑的问题.不仅能明白以上老师提出的问题,还能知道更多呢.随着世界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不断发展,能源的消耗持续增长.能源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物质.
D.核电站不适用于缺少煤、石油、水能等能源的地区
初三物理下册核能教案
![初三物理下册核能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8d99a966429647d27284b73f242336c1eb930bf.png)
初三物理下册核能教案推荐文章记念刘和珍君优秀教案热度:人教版八年级思想品德上册期末试卷及答案热度:讲道德有品行专题研讨会发言提纲3篇热度:小学语文教师工作计划热度:初中数学教研员教研工作总结3篇热度:初三物理学习是初中物理学习的关键,下面店铺为你整理了初三物理下册核能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物理下册核能教案【设计理念】新课程标准强调:物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重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渗透,让学生通过物理知识的学习懂得科技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精神,要有独立思索和自主探索的精神,从而培养崇高的人格,自觉地为人类的文明和社会的进步而奉献,这一阐述明确地指出:物理知识的学习,不仅要强调科学基础知识的学习,更要强调人文教育。
初中物理《核能》一节,对学生的知识掌握要求较低,均为“了解”层次。
教师可以在该节课程中通过大量的史料使学生了解核能的研究、开发和利用的历史过程,使学生初步认识科学对于人类生活的影响,科学能够造福于人类,同时也可能给人类造成伤害;通过介绍居里夫人、爱因斯坦等一批物理学家们的工作、情感使学生受到多方面的人文精神教育;通过我国物理学家钱三强和邓稼先的事迹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精神的教育;介绍当前以美国、俄国为首的几个核大国拥有的核力量增强学生的忧患意识。
本节教学应以讲授为主,甚至可以是讲座的方式进行教学。
由于核能、裂变、聚变、链式反应等概念均涉及到核反应知识,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理解起来会感到吃力,讲授过程中要贯彻通俗性原则,不宜过深,尽可能讲得通俗易懂。
因此,笔者认为,《核能》一节只需要学生粗浅的了解核能的相关知识,重点却是使学生受到多方面的人文精神的教育。
物理下册核能教案【学情分析】学生已知道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也通过化学学科的学习理解了化学反应的本质是物质的分子发生改变,原子核和元素都没有发生改变。
但对于核反应、核能、质量亏损、质能方程等物理概念的知识是一片空白,容易把核反应与化学反应混为一团。
初中九年级(初三)物理《核能》教案
![初中九年级(初三)物理《核能》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ae138ea76a20029bd642d9d.png)
核能教案教案背景:在学校电脑室上课,每学生一台电脑(配有宽带)。
教学课题:核能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核能、裂变、聚变,知道核能的优点和可能带来的环境问题。
2、过程与方法⑴通过收集信息、阅读资料、相互交流,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与自学能力。
⑵通过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培养学生合作技能与探究技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⑴初步认识科学及相关技术对于人类生活的影响有两面性。
⑵引导学生开发新能源的意识,增强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关注能源与环保的关系。
⑶增强学生热爱和平的意识与振兴中华的使命感、责任心。
教学方法:讲授法、合作学习法、探究法。
一、引导新课教师: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能源和能源的利用,大家回顾一下,目前使用的常规能源有哪些?教师:解决能源问题的出路是什么?学生思考后回答:学生:煤、石油、天然气学生:1、提高能源利用率;2、开发和利用新能源。
二、学生自学质疑(一)原子、原子核通过引导学生对第十一章第一节的复习,完成以下填空。
宇宙→()→()→()→()(带正电)()(带正电)()(带负电)()(不带电)要求学生能自行独立完成,三、利用多媒体探究(二)核能介绍:原子核靠强大的核力结合在一起,一旦使原子核分裂或聚合,就可以释放出核能。
这种原子核分裂或聚合时从核内释放出的能量,叫核能。
获得核能有两种途径,裂变和聚变。
(三)裂变教师:引导学生通过百度搜索2~3张关于裂变图片。
教师:同学们讨论一下,各个裂变图片有什么共同点。
教师:用中子轰击较大原子核,原子核分裂成两个中等大小的原子核,同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
叫裂变。
教师:原子核分裂成两个中等大小的原子核时,还有什么?教师:两个中子会不会又去轰击其它原子核?教师:这些中子又会去轰击其它铀核,导致一系列裂变,并释放出大量核能。
这就是链式反应。
教师:请同学们点击百度主页“网页”,在搜索窗口输入“链式反应.SWF”,并进行搜索。
观看“链式反应.swf - 全文数据-中小学教育资源交流中心”①视频。
教科版2020年物理九年级下册第11章《第4节 核能》教案
![教科版2020年物理九年级下册第11章《第4节 核能》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edbf0f6192e45361166f5d4.png)
《第四节核能》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原子和原子核的组成;知道核反应堆的作用以及核电站的大致工作过程。
2.了解裂变、链式反应、聚变的大致情况和原子弹、氢弹的制造原理。
3.以阅读讨论为主,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观察核裂变模拟动画,获得对核裂变过程比较直观的了解。
4.通过常识性介绍可控核聚变的重大意义,启发学生想象人类开发利用核能的美好前景,激发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技术的热情。
教学重点知道核能利用的两种方式。
教学难点核电站的工作原理;核结构的探索。
课时安排1课时课前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谁能说出我们人类制造的杀伤性武器中,杀伤性最强的武器是什么?那谁能告诉我为什么核武器具有这么大的杀伤力,它爆炸时的巨大能量是怎样得来的?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学习《第四节核能》的相关知识。
(板书课题)二、自学互研(一)原子核核能回答下列问题:1.原子的核式结构物质→分子→原子⎩⎪⎨⎪⎧原子核⎩⎪⎨⎪⎧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核外电子——带负电2.质子、中子依靠强大的核力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一旦质量较大的原子核发生分裂或者质量较小的原子核相互结合,就有可能释放出惊人的能量,这就是核能。
(二)核裂变能及其利用自主阅读教材P 50-52的内容,回答下列问题:3.用中子轰击质量较大的原子核,原子核会分裂成两个质量中等大小的原子核,同时释放出巨大能量的过程,叫作裂变。
归纳总结:快速的裂变反应可以引起猛烈的爆炸,原子弹就是利用快速裂变制成的。
如果控制链式反应的速度,就可以把核能用于和平建设事业,“核反应堆”就是控制裂变反应的装置,已成功地应用到核潜艇、核电站等装置。
独立完成知识板块一、二、三,教师巡视。
根据完成情况挑几组同学带领大家分别学习模块一、二、三,其他同学补充或纠错。
教师选择两组将讨论结果在全班进行展示,小组之间互相进行点评。
各小组长将各知识板块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展示到小黑板上,寻求小组间合作探究,共同解决。
对照学习目标思考:1.今天我学到了什么知识?2.我还存在的疑惑是什么?4.铀核裂变时所产生的中子,又轰击其他铀核,导致一系列铀核持续裂变并释放出大量核能的反应过程叫链式反应。
教科版物理九年级下册-11.4《核能》教案设计
![教科版物理九年级下册-11.4《核能》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3d6337cdfe4733687e21aafa.png)
教学重点
获取核能的两条途径——重核的裂变和轻核的聚变。
教学难点
核电站的工作原理。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点评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谁能说出我们人类制造的杀伤性武器中,杀伤性最强的武器是什么?
同学们能否说得具体一些呢?
那谁能告诉我为什么核武器具有这么大的杀伤力,它爆炸时的巨大能量是怎样得来的?
核能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原子核的组成。
2.知道释放核能的两种方式。
3.了解铀核链式反应的大致情况和核电站的大致工作过程。
4.了解核聚变及氢弹。
(二)过程与方法:
本节的学习方法应以阅读讨论为主,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利用核能利与弊的讨论,培养学生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
答:核武器。
原子弹、氢弹。
不明白——看书。
从学生有一定了解的知识出发引入课题。
二、进行新课
我们这节课的学习就要收获这些知识,解决同学们想弄清的问题。
人类现在主要利用的化石能源是不可再生的能源,我们现在开采得越多,留给子孙后代的就越少。面对这种情况你有何感想?
请学生们说一说哪些是未来的理想能源并说明其道理。
(学生看书)
3.如果链式反应不加控制——原子弹。
4.核电站
(1)在人工控制下缓慢进行的链式反应。
(2)核心设备:核反应堆。
(3)与火力发电相比,核能发电的优点:
a.消耗核燃料少。
b.对环境污染小。
c.成本低。
(4)讨论交流:核泄漏。
看书后回答:质量较大的原子核分裂成两个或两个以上中等质量原子核的过程——裂变。
【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下册教案】11.4核能
![【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下册教案】11.4核能](https://img.taocdn.com/s3/m/660930d8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5243e77.png)
11.4 核能教课目的【知识与能力】1.知道原子的行星模式构造,认识模型提出的实验依照。
2.知道原子核的构成。
3.知道原子核的转变及核能的应用。
4.知道核反响堆和核电站。
【过程与方法】1. 初步剖析“三种射线在磁场中的运动”,知道原子核的构成。
2.观看核裂变模拟动画,获取对核裂变过程比较直观的认识。
【感情态度价值观】1.认识居里夫人的事迹,学习科学家勤劳学习、勤苦研究、努力探究真谛的精神。
2.经过知识性介绍控制核聚变中的重要意义,启迪学生想象人类开发利用核能的美好远景,激发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技术的热忱。
教课重难点【教课要点】知道核能利用的两种方式。
【教课难点】核构造的探究。
课前准备多媒体设施、课件等。
教课过程情形导入多媒体展现资料:你知道广岛吗?1945 年 8 月 6 日,美国向日本广岛投下第一颗原子弹,该城大多数被摧毁。
据日本相关部门统计,迄今为止,因广岛原子弹轰炸而逝世的人已达22 万。
出示原子弹爆炸后浓烟笼盖广岛上空的图片。
提出问题:你知道我们国家第一颗原子弹是在什么时间、什么地址爆炸成功的吗?展现资料:为了打破核垄断,抵制核敲诈,我国科技工作者独自自主、发奋图强,从1961 年起自己进行核武器的研制,在党中央的和蔼关心下,全国同心合力,用了短短 4 年时间就达成了研制工作,并于1964 年 10 月 16 日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
播放录像: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实况。
教师:指着原子弹爆炸后形成的蘑菇云问学生: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你知道为何原子弹的威力这么大吗?你想知道它的原理吗?学习了本节知识后你就会理解了!教课活动1.放射现象与核构造提出问题:原子核的构造发现过程是如何?原子核的构造是如何的?活动:阅读议论教材第 49 页相关内容。
教师解说居里夫人的事迹,指引学生领会科学家勤劳学习、勤苦研究、努力探究真谛的精神。
点拨:电磁波在生产、生活、工作、学习中的应用不胜列举。
利用多媒体睁开“三种射线在磁场中沿不一样方向运动”和“α 粒子散射实验”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准备
多媒体电脑(原子弹和氢弹爆炸的图片、铀核裂变模拟动画、动画“三种射线在磁场中沿不同方向运动”和“α粒子散射实验”)。
◆学生准备
预习教材。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
批注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资料:你知道广岛吗?1945年8月6日,美国向日本广岛投下第一颗原子弹,该城大部分被摧毁。据日本有关部门统计,迄今为止,因广岛原子弹轰炸而死去的人已达22万。出示原子弹爆炸后浓烟笼罩广岛上空的图片。
教材内容设置理论性知识较少,主要目的是扩展学生的视野,故可以采用带着问题自学的方式组织教学。
利用录像、图片等引起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科研意识。
三、反思总结
1.请学生反思自己本节课的学习情况,谈谈收获和体会。
2.老师利用板书小结。
┃教学小结┃
【板书设计】
第4节 核 能
1.放射现象与核结构
(1)具有放射性的元素叫做放射性元素。
此资源为word格式,您下载后可以自由编辑,让智慧点亮人生,用爱心播种未来。感谢您的选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居里夫人的事迹,学习科学家勤奋学习、刻苦钻研、努力探索真理的精神。
2.通过常识性介绍控制核聚变中的重大意义,启发学生想象人类开发利用核能的美好前景,激发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技术的热情。
【教学重点】
知道核能利用的两种方式。
【教学难点】
核结构的探索。
【教学突破】
先让学生自学讨论有关知识,然后利用多媒体展示“三种射线在磁场中沿不同方向运动”和“α粒子散射实验”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原子的结构。
第4节 核 能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知道原子的行星模式结构,了解模型提出的实验依据。
2.知道原子核的组成。
3.知道原子核的转变及核能的应用。
4.知道核反应堆和核电站。
二、过程与方法
1.初步分析“三种射线在磁场中的运动”,知道原子核的组成。
2.观看核裂变模拟动画,获得对核裂变过程比较直观的了解。
(2)α射线是带正电的氦原子核流,β射线是高速运动的电子流,γ射线是贯穿能力很强的电.放射性的应用和保护
3.核能及其利用
(1)裂变和聚变及其区别。
(2)核反应堆和核电站。
【教学反思】
通过教学发现课堂时间比较紧张。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要想充分发挥学生对探究问题的自主性、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它们间存在着矛盾,把握不好就会使一个问题的讨论面太大,时间拖得太长,还会远离研究主题,浪费时间等。所以在组织教学过程中,必须使每个环节十分严密,力争排除一些客观干扰因素,也就是要把握好引导的“度”,对于如何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兴趣,培养发散性、创造性思维等方面的问题也值得再讨论。
阅读分析:中国核电站建设已有20年的历史,截至目前中国共有核电站8座,15台机组,其中已建成运行的9台,正在建造的2台,已报送国务院并得到批准近期将开工的4台。秦山核电站是中国第一座自行设计、建造、营运的原子堆核电站,位于中国浙江省海盐县秦山山麓北侧,杭州湾之畔。
展望未来:如何实现聚变,如何利用聚变释放的核能,科学家正在积极地探索着。海水中蕴藏着丰富的、可以实现聚变的氘核。科学家预言,通过可控制聚变来利用核能,有望彻底解决人类能源问题。愿同学们今后对此做出贡献。
提出问题:原子核的结构发现过程是怎样?原子核的结构是怎样的?
活动:阅读讨论教材第49页有关内容。教师讲解居里夫人的事迹,引导学生体会科学家勤奋学习、刻苦钻研、努力探索真理的精神。
点拨:电磁波在生产、生活、工作、学习中的应用不胜枚举。
利用多媒体展开“三种射线在磁场中沿不同方向运动”和“α粒子散射实验”。
播放录像: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实况。
教师:指着原子弹爆炸后形成的蘑菇云问学生: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你知道为什么原子弹的威力这么大吗?你想知道它的原理吗?学习了本节知识后你就会明白了!
若没有录像设备,可以出示挂图。利用历史材料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学习热情。
二、进行新课
1.放射现象与核结构
结论:
(1)具有放射性的元素叫做放射性元素。
(2)α射线是________,β射线是高速运动的________,γ射线是________。
(3)原子由质子、中子、电子三种粒子组成。质子带正电荷,电子带负电荷,中子不带电。质子和中子的质量比电子大得多,处于原子中心,构成非常小的原子核。
2.放射性的应用和保护
提出问题:你知道我们国家第一颗原子弹是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爆炸成功的吗?
展示资料:为了打破核垄断,抵制核讹诈,我国科技工作者自力更生、发愤图强,从1961年起自己进行核武器的研制,在党中央的亲切关怀下,全国齐心协力,用了短短4年时间就完成了研制工作,并于1964年10月16日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
学生讨论活动:学生阅读并讨论教材,回答下列几个问题。
(1)如何知道地球的年龄?
(2)放射性的应用有哪些?
(3)如何处理核废料?
3.核能及其利用
学生讨论活动:学生阅读并讨论教材,回答下列几个问题。
(1)什么叫裂变和聚变?
(2)核能的获取途径有哪些?
(3)核电站的特点有哪些?
老师用视频展示核裂变模拟过程。学生认真阅读教材第50页~53页,让学生领会核裂变以及核聚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都会释放出巨大的核能,有效地利用裂变、聚变产生的核能,是我们必须努力实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