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联的来历

合集下载

关于春节对联的来历

关于春节对联的来历

关于春节对联的来历
关于春节对联的来历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年俗文化。

对联是指在春节期间,在门额或贴在墙上的红纸上写上句对,以表达美好祝福和寓意。

对联通常由两个句子组成,左右呼应,意境丰富,语言优美。

春节对联的来历可以追溯到早期的祭神习俗。

古人将神像供奉在门前,用对联表达对神明的敬意和祝福,以求来年平安、丰收和幸福。

随着时间的推移,对联开始成为春节期间人们互相交流良好祝福的一种方式。

对联可以表达对家庭幸福安康、事业顺利、子孙昌盛等美好愿景。

同时,对联还承载着一种文化传统和艺术形式。

春节对联的写作要求高,需要符合平仄韵律,表达深刻的意义,同时注重字句之间的对应和呼应,形成一种美感和和谐之境。

因此,春节对联作为一种传统的文化艺术形式,既具有美学价值,也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

这使得春节对联成为了中国春节期间的一种传统文化活动,广泛流传至今。

春联的来历由来

春联的来历由来

春联的来历由来贴春联、换门神,是我国民间过春节的一个重要习俗。

大家知道春联的来历吗?下面店铺为大家整理了春联的来历,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春联的来历春联是怎么来的呢?《山海经》里有这么一则故事。

传说东海里有座风景秀丽的度朔山,又名桃都山。

山上有一棵蟠曲三千里的大桃树,树顶有一只金鸡,日出报晓。

这棵桃树的东北一端,有一概拱形的枝干,树梢一直弯下来,挨到地面,就像一扇天然的大门。

朔山住着各种妖魔鬼怪,要出门就得经过这扇鬼门。

天帝怕鬼怪下山到人间作祟,派了两个神将去把守,一个叫神荼,一个叫郁垒。

这两个神的名字有特别的念法,神荼要念“伸舒”,郁垒要念“郁律”。

两员神将专门监察鬼怪的行为。

发现哪个鬼怪为非作歹,便用草绳捆起来送去喂老虎。

此后,从这个故事中引申出了鬼怪桃木之说。

于是,那时候,人们每逢过年,便用两块桃木刻上神荼、郁垒的像或写上他俩的名字,挂在门的两边,叫做桃符,以示驱灾压邪。

唐以后逐渐改为尉迟恭、秦叔宝。

传说唐太宗李世民发动玄武门政变,杀死兄弟,逼迫父亲唐高祖李渊退位当太上皇,自己登上皇位。

此后因魏徵梦斩泾河老龙,每夜好像听见寝官外有鬼往屋里扔砖瓦,奇呼怪叫。

唐太宗无奈,把这件事告诉了群臣。

唐开国功臣大将秦叔宝自告奋勇愿意到宫门口守夜驱鬼,另一位开国功巨大将尉迟恭也愿意陪伴守夜。

当晚两人全身披戴盔甲,手执武器,在寝宫门口守了一夜。

唐太宗果然睡了个好觉,接连几天,唐太宗身体逐渐康复,不忍心再让两位大将持续守夜,于是便命人将两位大将的威武形象画下来,把画像贴在门上。

此事传播开来,尉迟恭和秦叔宝渐渐被奉为门神。

中国最早的春联由桃符演变成春联,据说是在五代时候,五代十国中的后蜀国主孟昶在公元964年的除夕。

令学士辛寅逊在桃符版上写两句吉语献岁,他不中意辛学士的作品,以其词不工,就自己提笔写下: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便是我国最早的一副春联,此后,文人学士把题春联视为雅事,题春联风气便逐渐流传开来。

到了宋代,春节贴春联已成为一种士族习俗。

贴春联的来历_贴春联的习俗

贴春联的来历_贴春联的习俗

贴春联的来历_贴春联的习俗贴春联是中国春节传统习俗,表达人们对未来的美好愿望!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带来贴春联的来历,我们一起来看看吧!贴春联的来历春节贴春联的汉族民俗起于宋代并在明代开始盛行。

春联的来源其一是桃符。

最初人们用以避邪,后来画门神像木刻人形应挂在门旁于桃木上,再简化为在桃木板上题写门神名字。

春联的另一来源是春贴,古人在立春日多贴“宜春”二字,后渐渐发展为春联,表达了汉族劳动人民一种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春联,起源于桃符(周代悬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桃木板)。

据《后汉书·礼仪志》说,桃符长六寸,宽三寸,桃木板上书“神荼”、“郁垒”二神。

“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户,名仙木,百鬼所畏。

”所以,清代《燕京时岁记》上说:“春联者,即桃符也。

”五代时,西蜀的宫廷里,有人在桃符上提写联语。

据《宋史·蜀世家》说:后蜀主孟昶令学士章逊题桃木板,“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便是我国的第一副春联。

直到宋代,春联仍称“桃符”。

王安石的诗中就有“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

宋代,桃符由桃木板改为纸张,叫“春贴纸”。

明代:桃符才改称“春联”。

明代陈云瞻《簪云楼杂话》中载:“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

帝都金陵,除夕前忽传旨:公卿士庶家门口须加春联一副,帝微行时出现。

”春节贴春联的汉族民俗起于宋代并在明代开始盛行。

春节贴春联的典故为了祈求一家的福寿康宁,一些地方的人们还保留着春节贴门神的习俗。

据说,大门上贴上两位门神,一切妖魔鬼怪都会望而生畏。

在民间,门神是正气和武力的象征,古人认为,相貌出奇的人往往具有神奇的禀性和非凡的本领。

他们正直善良,捉鬼擒魔是他们的天性和责任,所以民间的门神永远都怒目圆睁,相貌狰狞,手里拿着各种传统的武器,随时准备同敢于上门来的鬼魅战斗。

由于我国民居的大门,通常都是两扇对开,所以门神总是成双成对的。

钟馗是民间比较流行的门神之一。

传说唐明皇在夜里突发疾病,昏睡中梦见一个小鬼盗走了贵妃的香囊和自己的玉笛,并绕殿而跑。

春联的起源

春联的起源

春节贴春联:传承历史,喜迎新年
春节对联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至少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当时称之为“桃梗”,是桃木刻成的,上面刻着灭降福的咒语,一年一换。

后来在五代后蜀时期,皇帝孟昶在春节时心血来潮,令人将桃树削片,并在上面题写了联句“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这是中国最早的春联。

到了明朝时期,明太祖朱元璋下旨要求公卿士庶之家在春节时写春联一副,以点缀新年,此后春联得以广泛推广,并沿袭至今。

现在,在春节期间,人们会在门框上贴上崭新的春联,以表达喜迎新年的美好祝愿。

春联通常由红纸写成,红底黑字,稳重而鲜艳,形式上讲究对仗工整、韵律和谐,意义深刻、语言优美。

在春节这个重要的传统节日中,贴春联已经成为一种传统习俗,深受人们的喜爱和重视。

春联文化知识点1

春联文化知识点1

春联文化知识点1春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在中国农历新年期间贴在门上的对联。

下面是关于春联起源和发展的一些知识点:1. 春联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中国汉朝。

当时,人们在门上贴上红纸并写上吉祥的话语,以祈求神明的保佑和庇护。

2. 春联最初的形式是一种祭祀标识,用来告诉神灵家中的成员和家族的名字。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开始在春节期间贴上包含吉祥祝福的对联。

3. 春联的发展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密切相关。

它不仅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也传递了一种希望和祝福的情感。

4. 春联的内容通常是由四个字组成的,其中前两个字为上联,后两个字为下联。

上联和下联之间的内容通常是相对应的,可以是对仗、对仗或转折。

5. 春联的内容主题多种多样,常见的主题包括福、财富、健康、团圆、幸福等。

这些主题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

6. 春联的写作技巧要求简洁明了,语言优美,富有诗意。

一般来说,春联的字数越少越好,但要能够表达出完整的意思。

7. 春联的字体通常是楷书或行书,以增加艺术美感。

字体的形状和大小也需要与纸张的大小和门的大小相匹配。

8. 春联的制作过程需要经过精心的筹划和设计。

在选择对联的时候,要注意字的意义和谐,不出现歧义或荒谬的字句。

9. 春联的制作材料有很多种,主要包括红纸、毛笔、墨汁和丝线。

红纸象征着喜庆和吉祥,是春联的主要材料。

10. 春联的制作和贴在门上是一个重要的传统习俗,它象征着新年的开始和祝福。

人们相信,贴上春联可以驱除邪恶,保佑家庭平安和幸福。

春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它不仅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也传承了中国人的智慧和情感。

通过学习春联的起源和发展,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春节写春联的由来

春节写春联的由来

春节写春联的由来
春节是中国最隆重的传统节日,相传在春节期间写挂春联,意味着吉祥如意、招财纳福。

春联的由来可以追溯到唐代,当时有一种名为"门对"的民间习俗,就是在正月初一利用红纸剪成不同形状,贴于门楣上,寓意吉祥美好。

到了宋代,这种风俗逐渐演变为在门楣上书写上下对联。

明清时期,春联书写更加盛行,内容也更加丰富多彩。

一般以吉祥祝福语、历史典故佳句、谚语俗语等为主题,用通俗语言表达对美满生活的祝福和期盼。

春联的书写形式有横批、门联、楹联、斗联等,也有单联出现。

人们将精心书写的春联贴挂在门楣、柱子等显眼处,借此寄托对新一年的祝福,成为迎新春佳节的重要仪式。

春联传承至今,已成为中华民族新年习俗中弥足珍贵的文化符号。

亲朋好友走访问候,欣赏彼此家中贴挂的春联,不仅是传统文化传承,更是情谊凝聚的表达方式。

可谓"一纸一字慎为之,两人两喜看春来"。

春联的来历和故事

春联的来历和故事

春联的来历和故事春联的来历和故事春联属于楹联的一种,是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

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中国的文学形式。

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春节增加喜庆气氛。

据说五代时的后蜀国国君孟昶是个喜欢标新立异的国君,在公元964年岁尾的除夕,他突发奇想,让他手下的一个叫辛寅逊的学士,在桃木板上写了两句话,作为桃符挂在他的住室的门框上。

这两句话是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第一句的大意是:新年享受着先代的遗泽。

第二句的大意是:佳节预示着春意常在。

由此开始,桃符的形式和内容都发生了变化,这不仅表现在开始用骈体联语来替代神荼、郁垒,而且还扩展了桃符的内涵,不只是避邪驱灾,还增加了祈福、祝愿的内容。

这就成了中国最早的一副春联。

到了宋代,在桃木板上写对联,已经相当普遍了。

王安石的《元日》诗中写的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就反映了每到除夕之日,家家户户挂桃符的盛况。

同时,随着门神的出现和用象征喜气吉祥的红纸来书写桃符,以往的桃符所肩负的驱邪避灾的使命逐渐转移给门神,而桃符的内容则演化成用来表达人们祈求来年福运降临和五谷丰登的美好心愿。

春联一词的出现,则是在明代初年。

当年明太祖朱元璋当上皇帝之后,喜欢排场热闹,也喜欢大户人家每到除夕贴的桃符,就想推广一下。

在一年的除夕前他颁布御旨,要求金陵的家家户户都要用红纸写成的春联贴在门框上,来迎接新春。

大年初一的早晨,朱元璋微服巡视,挨家挨户察看春联。

每当见到写得好的春联,他就非常高兴,赞不绝口。

在巡视时见到一家没有贴春联,朱元璋很是生气,就询问什么原因,侍从回答说:这是一家从事杀猪和劁猪营生的师傅,过年特别忙,还没有来得及请人书写。

朱元璋就命人拿来笔墨纸砚,为这家书写了一副春联: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

写完后就继续巡视。

过了一段时间,朱元璋巡视完毕返回宫廷时,又路过这里,见到这个屠户家还没有贴上他写的春联,就问是怎么回事?这家主人很恭敬地回答道:这副春联是皇上亲自书写的,我们高悬在中堂,要每天焚香供奉。

春联的来历故事

春联的来历故事

春联的来历故事相传在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山海经》里,有一个鬼域的世界,中间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盖三千里的大桃树,树梢上有一只金鸡。

每当清晨金鸡长鸣的时候,夜晚出去游荡的鬼魂必赶回鬼域。

鬼域的大门坐落在桃树的东北,门边站着两个神人,名叫神荼、郁垒。

如果鬼魂在夜间干了伤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郁垒就会立即发现并将它捉住,用芒苇做的绳子把它捆起来,送去喂虎。

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惧神荼、郁垒。

于是民间就用桃木刻成他们的模样,放在自家门口,以避邪防害。

后来,人们干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郁垒的名字,认为这样做同样可以镇邪去恶。

这种桃木板后来就被叫做“桃符”。

到了宋代,人们便开始在桃木板上写对联,一则不失桃木镇邪的意义,二则表达自己美好心愿,三则装饰门户,以求美观。

又在象征喜气吉祥的红纸上写对联,新春之际贴在门窗两边,用以表达人们祈求来年福运的良好心愿。

唐朝以后,除了以往的神荼、郁垒二将以外,人们又把秦叔宝和尉迟恭两位唐代武将当作门神。

相传,唐太宗生病,听见门外鬼魅呼号,彻夜不得安宁。

于是他让这两位将军手持武器立于门旁镇守,第二天夜里就再也没有鬼魅搔扰了。

其后,唐太宗让人把这两位将军的形象画下来贴在门上,这一习俗开始在民间广为流传。

------------春联,又叫“春贴”、“门对”,它以对仗工整、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美好形象,抒发美好愿望,是汉族特有的文学形式。

对联的上下联字数不限,但必须相等。

春联起源于桃符,是华人过春节的重要标志。

当人们在自己的家门口贴上春联的时候,意味着过春节正式拉开序幕。

余亚飞《迎新岁》称:“喜气临门红色妍,家家户户贴春联;旧年辞别迎新岁,时序车轮总向前。

”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大红春联贴于门上,辞旧迎新,增加喜庆的节日气氛。

传统春联是用毛笔书写,但亦有印制的春联。

春联的种类较多,有街门对、屋门对等。

------------春联,起源于桃符(周代悬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桃木板)。

春联对联的来历

春联对联的来历

春联对联的来历春联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独特形式,常常用于春节期间张贴在门楣上。

它以短小精悍的词句,巧妙表达了人们对新年的期盼和祝福。

现如今,春联对联作为一种传统艺术手法,正在逐渐被更多人所认可和喜爱。

本文将探讨春联对联的来历,揭示它背后的文化意义。

一、春联的起源春联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祭神活动。

在古代中国,人们常常使用鲜花、香烛以及祭器来祭祀神灵。

而后来,人们发现将寓意吉祥如意的祝福语写在纸上,用于祭祀活动。

这个习俗逐渐演变成了春联的形式。

二、对联的形式和特点对联是春联的核心组成部分。

它由上联和下联组成,上下联之间一般通过音韵、意义或者形式上相对应的关系来连接。

对联的长度通常相等,每联一般由四到八个字组成。

除了富有吉祥祝福的内涵外,对联还要求表达简练、语言优美而又通俗易懂。

三、春联的文化意义春联对联以其独特的形式和丰富的内涵,成为中国人春节庆祝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不仅仅代表了人们对新年的美好愿景,更是传递着祖国文化的璀璨光辉。

春联对联承载着人们的希望和对未来的憧憬,同时也传达了家庭和睦、互爱互助的温暖情感。

四、春联的创作方法春联的创作通常需要一定的文化素养和艺术才能。

创作春联对联需要考虑到字词的搭配、音韵的押韵、意义的表达等诸多因素。

同时,春联的内容也应该贴切、富有创意,能够表达出自己的个性和想法。

创建完整、美观的春联对联需要一定的艺术造诣和创新能力。

五、春联的摆放位置春联对联一般摆放在门楣上,有时也可以贴在门窗的两侧或墙壁上。

摆放春联对联的位置,通常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无论摆放位置如何,春联对联都应该能够吸引人们的眼球,给他们以美好的感受和启迪。

总结:春联对联作为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承载着人们对新年的祝福和美好期望。

其独特的形式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使之成为了春节期间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今天,春联对联不仅仅是一种祝福表达的方式,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传承着中华民族丰富多样的智慧和情感。

总结春联的来历和起源

总结春联的来历和起源

总结春联的来历和起源总结春联的来历和起源随着社会一步步向前发展,大家都对那些朗朗上口的春联很是熟悉吧,春联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是华人们过年的重要习俗。

你知道什么样的春联才能算得上是好的春联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总结春联的来历和起源,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总结春联的来历和起源篇1春联,起源于桃符。

“桃符”,周代悬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桃木板。

据《后汉书、礼仪志》说,桃符长六寸,宽三寸,桃木板上书“神荼”、“郁垒”二神。

“正月一日,造桃符着户,名仙木,百鬼所畏。

”所以,清代《燕京时岁记》上说:“春联者,即桃符也。

” 五代时,西蜀的宫廷里,有人在桃符上提写联语。

据《宋史、蜀世家》说:后蜀主孟昶令学士章逊题桃木板,"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便是我国的第一副春联。

直到宋代,春联仍称“桃符”。

王安石的诗中就有“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

宋代,桃符由桃木板改为纸张,叫“春贴纸”。

明代,桃符才改称"春联"。

明代《簪云楼杂话》中载:"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

帝都金陵,除夕前忽传旨:公卿士庶家门口须加春联一幅帝微行时出现。

"朱元璋不仅亲自微服出城,观赏笑乐,他还亲自题春联。

他经过一户人家,见门上不曾贴春联,便去询问,知道这是一家阉猪的。

朱元璋就特地为那阉猪人写了"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的春联。

联意贴切、幽默。

经明太祖这一提倡,此后春联便沿习成为习俗,一直流传至今。

还有,贴春联,也有个门当户对问题,就是贴春联也要注意自己的身份和环境。

我这样说,可能会有人异议,说我顽固保守,不合民主自由潮流。

不是向来有行业春联吗?行业春联贴近行业性质特点,不仅起着广告的作用,还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给人以特殊美的享受。

既然是行业联,就要符合自己行业的性质特点,就要体现本行业的诚实诚信,绝不能说大话、说过头话,这事关行业(企业、单位)形象,事关人们对其行业(企业、单位)的信任程度。

春联的来历 我国的第一副春联是什么

春联的来历 我国的第一副春联是什么

春联的来历我国的第一副春联是什么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这是宋代王安石咏春节的《元日》诗。

诗中所咏的“桃符”,就是古代春联的前身。

张贴春联,是中华民族所独有的文化现象。

红艳艳的春联,给新年增添了绚丽的色彩和喜庆的气氛。

所谓“桃符”,就是古代用桃木制成的两块七八寸长、一寸多宽的小木板,上面分别写上“神荼”和“郁垒”这两位神的名字,钉在门的左右两侧以保佑家庭平安。

后来人们为了省事,渐渐地不用桃木而是干脆用两片纸写上神茶郁垒这两位神的名字,贴在门的左右两边。

据说这种挂桃符的风俗,延续并发展到五代时期,西蜀的宫廷里开始在桃符上题写吉祥语,用来表达某种意愿。

公元964年除夕,后蜀皇帝孟昶命学士辛寅逊题写联语,嫌其不工巧,于是自己提笔写了一副联语:
新年纳余庆
嘉节号长春
这便是我国明文记载的第一副春联。

“春联”的正式命名则是明朝的事。

明太祖朱元璋酷爱对联,有一年除夕,他传令文武百官和平民百姓,家家户户都要贴上用红纸写的春联,号称“万年红”,因为红与朱同意,以示朱姓永坐天下。

圣旨传出后,
1。

对联的来历精选

对联的来历精选

对联的来历精选对联,是我国一种独有的文学艺术形式。

对联历史悠久,始于五代,盛于明清,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一笔宝贵财富。

接下来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对联的来历,欢迎大家阅读!对联的来历一对联的文体渊源对联是由律诗的对偶句发展而来的,它保留着律诗的某些特点。

古人把吟诗作对相提并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两者之间的关系。

对联要求对仗工整,平仄协调,上联尾字仄声,下联尾字平声。

这些特点,都和律诗有某些相似之处,所以有人把对联称为张贴的诗。

但对联又不同于诗,它只有上联和下联一般说来较诗更为精炼,句式也较灵活,可长可短,伸缩自如。

对联可以是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八言、九言,也可以是十言、几十言。

在我国古建筑中,甚至还有多达数百字的长联。

对联无论是咏物言志,还是写景抒情,都要求作者有较高的概括力与驾御文字的本领,才可能以寥寥数语,做到文情并茂,神形兼备,给人以思想和艺术美的感受。

对联的起源时间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过年就有悬挂桃符的习俗。

所谓桃符,即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茶”和“郁垒”的名字,分别书写在两块桃木板上,悬挂于左右门,以驱鬼压邪。

这种习俗持续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于桃木板上。

据《宋史蜀世家》记载,五代后蜀主孟昶“每岁除,命学士为词,题桃符,置寝门左右。

末年(公元九六四年),学士幸寅逊撰词,昶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这是我国最早出现的一副春联。

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王安石诗中“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就是当时盛况的真实写照。

由于春联的出现和桃符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人又称春联为“桃符”。

对联的发展高峰一直到了明代,人们才始用红纸代替桃木板,出现我们今天所见的春联。

据《簪云楼杂话》记载,明太祖朱元璋定都金陵后,除夕前,曾命公卿士庶家门须加春联一副,并亲自微服出巡,挨门观赏取乐。

尔后,文人学士无不把题联作对视为雅事。

春联的来历

春联的来历

春联的来历一、春联——是从两千多年前战国时期的“桃梗”演变而来的。

《淮南子》上说,桃符(即桃梗)是桃木刻成的。

上面刻着灭降福的咒语,一年一换。

五代后蜀皇帝孟昶在过春节时心血来潮,令人将桃树削片,他提笔在上面题写了联句:“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

这就是中国最早的春联了。

至于春联这一名称的正式诞生,则在明朝。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建都金陵后,曾在除夕时下旨:“公卿士庶之家,须写春联一副,以缀新年”。

以后,春联得以推广,沿袭至今过年时,各家各户都要贴春联。

二、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

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

春节贴春联的民俗起于宋代并在明代开始盛行。

据史书记载,明太祖朱元璋酷爱对联,不仅自己挥毫书写,还常常鼓励臣下书写。

有一年除夕,他传旨:“公卿士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

”初一日太祖微服出巡,看见交相辉映的春联感到十分高兴。

当他行至一户人家,见门上没有春联,便问何故。

原来主人是个杀猪的,正愁找不到人写春联。

朱元璋当即挥笔写下了“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的春联送给了这户人家。

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出朱元璋对春联的大力提倡,也正是因为他的大力提倡,推动了春联的普遍盛行。

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一一论述。

春联在当时已成为一种文学艺术形式。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

“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同时,家家户户都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

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

春联来源 春联的来历 关于春联的传说

春联来源 春联的来历 关于春联的传说

春联来源春联的来历关于春联的传说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 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 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 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 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另一种说法春节,在我国人民心目中是农历一年中的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传统节日。

春节来临,千家万户写春联、贴春联,是上千年来流传下来的象征吉祥、表达人们向往美生活的民族风俗。

这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

按照当代艺术大师周汝昌先生的话说,春联是举世罕有伦比的最伟大、最瑰奇的文艺活动。

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中原春节就户悬桃梗,又称桃符。

清代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春联》记载:春联者,即桃符也。

自入腊以后,即有文人墨客,在市肆檐下书写春联,以图润笔,祭灶之后,则渐次粘挂,千门万户,焕然一新。

从传统春联爆竹一声除旧;桃符万象更新和宋王安石诗句千门万户幢幢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中,也看出春联与桃符的关系。

什么是桃符呢?据《淮南子》说,这种桃符是用一寸宽、七八寸长的桃木做的。

在桃木板上写上神荼、郁垒二神的名字,悬挂在门两旁。

或者还画上这两个神象左神荼、右郁垒。

古人是以桃符上书画此二神来压邪的。

这也就是民间俗称的门神。

到了公元七百多年的五代,蜀后主孟昶亲写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是我国最早的一副春联。

自孟昶题桃符以后,文人学士便群起效仿,把题春联视为雅事,于是题春联之风便逐渐流传。

但是,到时了宋代,春联还是称之为桃符的。

联语却不限于题写在桃符上,推用在楹柱上,后人名曰楹联。

宋代以后,宜春帖多用联语,且把粉红笺写出。

有些人集诗经古语,有的集唐宋诗句。

相传可考的,有王沂公皇帝阁立春联:北陆凝阴尽,千门淑气新。

这是春联中挂人齿颊的。

桃符真正称之为春联。

那是明代的事。

据明代文人陈云瞻记载,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

帝都金陵,除夕前勿传旨,公卿士庶家,门口须加春联一副,,帝微行出观。

朱元璋不仅亲自微服出游,观赏笑乐,他还亲笔给学士陶安等人题赠春联。

春联的起源与意义

春联的起源与意义

春联的起源与意义春联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每逢春节都会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

它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形式,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祝福的美好寓意。

本文将从春联的起源和意义两个方面进行探讨,旨在展现其深厚的历史渊源和传统价值。

一、春联的起源春联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中国。

据史书记载,最早的春联最早出现在汉代,那时候的春联还是一种通衡的形式,主要是由八个大字组成,用来祈求神灵的保佑与祝福。

而到了唐代,春联逐渐演化成了现在我们所熟知的形式,即横批、对联和悬挂。

二、春联的意义1. 祈福祝贺春联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一种祈福和祝贺的表达方式。

人们在春节期间常常会挂上与吉祥寓意相符的春联,以表达对新年的美好期许。

例如,“福”字春联代表着幸福和福气,人们常常将其挂在门上以迎接新的一年。

这种祈福祝贺的意义使得春联成为了春节期间的重要文化元素。

2. 传承历史文化春联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历史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

在春联中,往往可以体现出一些古人的哲学思想、人生观和价值观。

它不仅仅是一种美观的艺术形式,更是一种能够传承历史文化的载体,通过春联的传递,人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和感受到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3. 喜庆瑞气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人们团聚和欢庆的时刻。

而春联作为春节的标志性物品之一,能够给人带来喜庆和瑞气。

春联的红纸和鲜艳的颜色,使人们在观赏时可以感受到浓厚的节日氛围,让整个春节更加热闹和欢快。

4. 美化环境春联的悬挂不仅仅是为了祈福和祝贺,还可以起到美化环境的作用。

挂上春联后,家门显得更加庄重,整个院落也因此增添了喜庆的氛围。

同时,春联的文字和图案设计一直都是人们追求美感的重要方面,不仅要注意表达的意义,还要注重其排版和字体的美观。

5. 弘扬民族文化春联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元素之一,有着宣传和弘扬民族文化的使命。

通过春联的传递,在不经意间也传递和弘扬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和文化传统。

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春联都承载着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一张窗口。

最早的春联写在哪里

最早的春联写在哪里

最早的春联写在哪里最早的春联写在哪里在中国,春节是一个值得热闹的节日,一切以新为主,春节前要大扫除,春节要穿新衣,还要贴春联。

最早的春联写在哪里呢?下面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春联的相关介绍,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最早的春联写在哪里春联,又名对联、门对,古时有“桃符”、“门帖”之称。

最早的春联春联的雏形是古代的桃符。

据史书记载,五代后蜀皇帝孟昶于964年除夕,命翰学生辛寅逊题词于门上“桃符”板。

孟昶嫌其作得不好,就亲自在“桃符”上题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这是我国最早的春联。

战国时每逢过年,人们便用桃木板上传说中镇妖降鬼的大神“神荼”、“郁垒”名字,悬挂于门旁,用于压邪,谓之“桃符”,故以桃符作春联的别称。

所以说最早的春联是刻在桃木板上的.。

春联的来历春节贴春联的汉族民俗起于宋代并在明代开始盛行。

据说五代时的后蜀国国君孟昶是个喜欢标新立异的国君,在公元964年岁尾的除夕,他突发奇想,让他手下的一个叫辛寅逊的学士,在桃木板上写了两句话,作为桃符挂在他住室的门框上。

这两句话是“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第一句的大意是:新年享受着先代的遗泽。

第二句的大意是:佳节预示着春意常在。

由此开始,桃符的形式和内容都发生了变化,这不仅表现在开始用骈体联语来替代“神荼”、“郁垒”,而且还扩展了桃符的内涵,不只是避邪驱灾,还增加了祈福、祝愿的内容。

这就成了我国最早的一副春联。

春节对联到了宋代,在桃木板上写对联,已经相当普遍了。

总把新桃换旧符”就反映了每到除夕之日,家家户户挂桃符的盛况。

同时,随着门神的出现和用象征喜气吉祥的红纸来书写桃符,以往的桃符所肩负的驱邪避灾的使命逐渐转移给门神,而桃符内容则演化成用来表达人们祈求来年福运降临和五谷丰登的美好心愿。

“春联”一词的出现,则是在明代初年。

当年明太祖朱元璋当上皇帝之后,喜欢排场热闹,也喜欢大户人家每到除夕贴的桃符,就想推广一下。

在一年的除夕前他颁布御旨,要求金陵的家家户户都要用红纸写成的春联贴在门框上,来迎接新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春联的来历一、春联——是从两千多年前战国时期的“桃梗”演变而来的。

《淮南子》上说,桃符(即桃梗)是桃木刻成的。

上面刻着灭降福的咒语,一年一换。

五代后蜀皇帝孟昶在过春节时心血来潮,令人将桃树削片,他提笔在上面题写了联句:“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

这就是中国最早的春联了。

至于春联这一名称的正式诞生,则在明朝。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建都金陵后,曾在除夕时下旨:“公卿士庶之家,须写春联一副,以缀新年”。

以后,春联得以推广,沿袭至今过年时,各家各户都要贴春联。

二、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

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

春节贴春联的民俗起于宋代并在明代开始盛行。

据史书记载,明太祖朱元璋酷爱对联,不仅自己挥毫书写,还常常鼓励臣下书写。

有一年除夕,他传旨:“公卿士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

”初一日太祖微服出巡,看见交相辉映的春联感到十分高兴。

当他行至一户人家,见门上没有春联,便问何故。

原来主人是个杀猪的,正愁找不到人写春联。

朱元璋当即挥笔写下了“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的春联送给了这户人家。

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出朱元璋对春联的大力提倡,也正是因为他的大力提倡,推动了春联的普遍盛行。

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一一论述。

春联在当时已成为一种文学艺术形式。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

“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同时,家家户户都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

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

据《梦梁录》记载:“岁旦在迩,席铺百货,画门神桃符,迎春牌儿……”;“士庶家不论大小,俱洒扫门闾,去尘秽,净庭户,换门神,挂钟旭,钉桃符,贴春牌,祭把祖宗”。

文中的“贴春牌”即是写在红纸上的“福”字。

“福”字现在的解释是“幸福”,而在过去则指“福气”、“福运”。

春节贴“福”字,无论是现在还是过去,都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也是对美好未来的祝愿。

民间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倒”“福气已到”。

“福”字倒贴在民间还有一则传说。

明太祖朱元璋当年用“福”字作暗记准备杀人。

好心的马皇后为消除这场灾祸,令全城大小人家必须在天明之前在自家门上贴上一个“福”字。

马皇后的旨意自然没人敢违抗,于是家家门上都贴了“福”字。

其中有户人家不识字,竟把“福”字贴倒了。

第二天,皇帝派人上街查看,发现家家都贴了“福”字,还有一家把“福”字贴倒了。

皇帝听了禀报大怒,立即命令御林军把那家满门抄斩。

马皇后一看事情不好,忙对朱元漳说:“那家人知道您今日来访,故意把福字贴倒了,这不是“福到”的意思吗?”皇帝一听有道理,便下令放人,一场大祸终于消除了。

从此人们便将福字倒贴起来,一求吉利,二为纪念马皇后。

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过去民间有“腊月二十四,家家写大字”的说法,“福”字以前多为手写,现在市场、商店中均中出售。

【文学释义】春联属于楹联的一种。

楹联分为春联、寿联、挽联,门联、厅联、庙联,名胜联、商业联、游戏联等多种形式,而春联只是楹联其中的一种。

所谓楹联,就是挂在或贴在堂屋前的廊柱或门框上的上下相对的联语,因此,楹联也叫对联。

这种对联是由两串字数相等、互相对仗,而且具有一定内涵的独立文体。

就是说,对联的上下联字数不限,但必须相等,内容要有意义,平仄要合律,对仗要工整。

凡符合这些条件的就是对联,否则就不是对联。

楹联我们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源远流长的文学形式。

它最初起源于桃符。

桃符是我国古代挂在门框上的,画着或刻有避邪图形或字迹的两块桃木板。

桃符早在秦汉以前就出现了,当年我国民间每逢过年,就有在大门的左右悬挂画着或刻着降鬼大仙“神荼”、“郁垒”桃符的习俗。

那么为什么桃木能避灾驱邪呢?根据我国古代神话《山海经》的记载,远古时代有座山是个鬼的世界,叫鬼域。

在这个鬼域门口,有棵大桃树,树冠能覆盖三千里,在树上生活着一只金鸡,负责每天的报晓。

每当清晨金鸡啼叫的时候,夜晚出去游荡的鬼魂就必须赶回鬼域。

在鬼域的大门两边站着两个神人,名叫神荼、郁垒。

如果鬼魂在夜间干了伤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郁垒就会立将它们捉住,用绳子捆起来,送去喂虎,因而所有的鬼魂都畏惧神荼、郁垒。

这样在民间就流传开用降鬼大仙神荼、郁垒和桃木驱邪、避灾的风习。

他们用桃木刻成神荼、郁垒的模样,或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郁垒的名字,挂在自家门口,用以避邪防害。

这种桃木板被称做“桃符”。

春节民俗春节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

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

在春节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

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

活动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祭灶] [扫尘] [吃灶糖]我国的春节一般是从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揭开序幕的,有所谓“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说法,也就是官府在腊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则在二十五日举行祭灶仪式。

举行过祭灶后,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

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到除夕的这段时间,民间称之为“迎春日”。

[洗浴]传统民俗中在这两天要集中地洗澡、洗衣,除去一年的晦气,准备迎接来年的新春,京城有"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的谚语。

腊月二十六洗浴为“洗福禄”。

[贴门神][贴春联][守岁][吃年夜饭][放爆竹][祭祖][给压岁钱]“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部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是农历全年最后的一个晚上。

故此期间的活动都围绕着除旧部新,消灾祈福为中心。

[祭财神][财神的传说]北方在正月初二祭财神,这天无论是商贸店铺,还是普通家庭,都要举行祭财神活动。

各家把除夕夜接来的财神祭祀一番。

实际上是把买来的粗糙印刷品焚化了事。

这天中午要吃馄饨,俗称“元宝汤”。

祭祀的供品用鱼和羊肉。

[祭财神][路头神][送穷][开市]正月初五俗称破五。

一说破五前诸多禁忌过此日皆可破。

按照旧的习惯要吃“水饺子”,北方叫“煮饽饽”。

妇女们也不再忌门,开始互相走访拜年道贺。

新嫁娘在这日归宁。

一说破五这一天不宜做事,否则本年内遇事破败。

[谷日][顺星]民间以正月初八为众星下界之日,制小灯燃而祭之,称为顺星,也称“祭星”、“接星”。

又传说初八是谷子的生日。

这天天气晴朗,则主这一天稻谷丰收,天阴则年歉。

[元宵节][送孩儿灯][迎紫姑][走百病][偷菜节][巴乌节]元宵节也叫元夕、元夜,又称上元节,因为这是新年第一个月圆夜。

因历代这一节日有观灯习俗,故又称灯节。

元宵节俗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汉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宫祭祀“太一”的活动,被后人视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声。

[接玉皇][赶乱岁][照田蚕][千灯节]送灶神上天后至除夕才迎回,其间人间无神管辖,百无禁忌,民间多嫁娶,被称为“赶乱岁”。

乱岁是民众为自己设计的调节社会生活的特定时段。

岁末年终,人们有了闲暇与积蓄,对于平时难得有精力操办大事的人来说,这是一个好时机。

[小除夕] [过赶年]除夕前一日,叫“小除夕”,家置酒宴,人们往来拜访叫“别岁”。

焚香于户外,叫“天香”,通常要三天。

[拜年][开门炮仗][占岁][贴画鸡][聚财]这一天是一年的头一天,春季的头一天,正月的头一天,所以称为“三元”;这一天还是岁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所以又称“三朝”。

中国不同的历史时期曾根据自己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更改正月初一的时间。

[烧门神纸][谷子生日][小年朝]小年朝,即天庆节。

宋代宫廷节日,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因传有天书下降人间,真宗下诏书,定正月初三日为天庆节,官员等休假五日。

后来称小年朝,不扫地、不乞火,不汲水,与岁朝相同。

[人日][摊煎饼][吃七宝羹]传说女蜗初创世,在造出了鸡狗猪牛马等动物后,于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这一天是人类的生日。

汉朝开始有人日节俗,魏晋后开始重视。

古代人日有戴“人胜”的习俗。

因是人日,所以在古代这日还有不行刑的风俗。

[石头生日][贺老鼠嫁女][新年十日歌]旧时民间在正月举行的祀鼠活动,亦称“老鼠嫁女”“老鼠娶亲”。

具体日期因地而异,有正月初七、有正月十七,有正月二十五,不少地区是正月初十。

各地祀鼠的方式也有所不同。

[东郊迎春][春帖子][春牛][咬春]立春日迎春,是中华先民于立春日进行的一项重要活动。

在周代,立春时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去东郊迎春,祈求丰收。

回来之后,要赏赐群臣,布德和令以施惠兆民。

使之成为后来世世代代的全民的迎春活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