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行为学-第八章需要、动机与行为
第八章 组织学习与创新 (《组织行为学》PPT课件)
二、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
中国制造业的规模已经在2010年超过美国位居世界第一,但中国制造业的发展依然没有摆脱高 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粗放式发展模式,在激烈的全球竞争中,中国制造业更加迫切需要推 广智能制造,实现产业升级。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 地位和主导作用, 形成一批有国际竞 争力的创新型领军 企业。
2018年3月,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广东省推广支持创新相关改革举措的工作方案》, 持续深化全面创新改革试验,进一步营造有利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制度环境和公平竞争的 市场环境。 2018年1月,安徽省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深入发展的实施意见》, 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完善金融财税政策,促进实体经济转型升级,
一、个体创新与组织创新
(二)个体创新
个体创新研究主要聚焦于个体创造力和个体创新行为两方面。
• 个体创造力主要关注创意的产生。个体创造力的经典定义为:个体在工 作上的一种方法,它产生新奇而适当的想法、过程和解决办法。
• 个体创新行为是一个过程,与前文述及的创新定义更贴近。也有人将个 体创新行为界定为能够引导新的、有用的观点、过程、产品或程序产生 和应用的行为,认为个体创新行为包含寻找机会、产生想法、形成调查、 支持以及应用五个阶段,并将个体创新视为有益的创意予以产生、导入 以及应用于组织中任一层次的所有行为。
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角度来理解 忽视了组织的整体学习,未探索组 组织学习,关注学习主体——人 织学习中知识的流动过程
组织学习是组织成员运用各种手段和方式不断从组织内部和外部获取知识,及时 总结经验教训,实现组织成员间的知识共享,从而增加组织的知识积累,提升学 习能力,改善组织运行并最终提升组织绩效的持续改进的过程。
一、个体创新与组织创新
需求与动机-组织行为学
04
需求与动机在组织行为学中 的应用
招聘与选拔
识别员工需求
在招聘过程中,组织需要了解员 工的职业需求和发展动机,以便 选拔出符合组织文化和岗位要求 的员工。
制定选拔标准
根据员工的职业需求和发展动机, 制定相应的选拔标准,以确保选 拔出的员工具备与组织匹配的价 值观和技能。
面试技巧
面试官需要掌握一定的面试技巧, 通过提问和观察,了解应聘者的 需求和动机,从而判断其是否适 合组织。
需求与动机-组织行为学
目录 Contents
• 引言 • 需求理论 • 动机理论 • 需求与动机在组织行为学中的应用 • 结论
01
引言
主题简介
1
需求与动机是组织行为学中的核心概念,主要研 究个体在组织中的行为及其背后的原因。
2
组织行为学关注个体、群体和组织层面的行为, 以及这些行为如何影响组织的绩效和成功。
跨文化研究
比较不同文化背景下需求与动机 对组织行为的影响,以了解文化 差异如何影响这些关系。
02
03
个性特质与动机
动态性研究
进一步探讨个性特质如何与需求 和动机相互作用,以更全面地理 解个体在工作中的表现。
研究需求和动机在时间上的变化, 以及这些变化如何影响组织行为 和绩效。
THANKS
动机的类型
内在动机
01
指个体由于对任务本身的兴趣和挑战而产生的动机,如求知欲、
好奇心等。
外在动机
02
指个体由于外部因素的刺激和诱导而产生的动机,如奖励、惩
罚等。
混合动机
03
指个体同时受到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的共同影响而产生的行为
动力。
动机的激发与维持
组织行为学简答题附答案
组织行为学简答题附答案ZUCC组织行为学简答题第一章什么是组织行为学1)描述三个基本管理技能,并提供一个可以用这些技能处理企业的衰退时期的重点的工作场所的例子。
答:这三个基本管理技能是技术技能、人际技能和概念技能。
技术技能是应用专业知识或技术的能力。
人际技能是理解他人、与他人沟通、激励他人、支持他人的能力。
概念技能是具备足够的智力水平去分析和判断复杂的情况的能力。
在企业衰退时期,人际能力在激励员工方面是至关重要,创造一个积极的工作环境降低工作场所人员减少。
技术技能可以在应用专业知识,提高产量方面发挥作用,概念技能,可以用来寻找小的细分市场,分析该行业情况,保持企业继续盈利。
2)解释弗雷德?卢森斯区分成功和有效的管理者。
答: 弗雷德?卢森斯认为成功的管理者是根据他们在组织中的晋升速度来衡量。
有效的管理者被定义根据他们工作绩效的数量和质量以及他们下属的满意程度和承诺程度来界定。
成功的管理者使用更多的人际交往技巧,而有效的管理者使用更多的沟通技巧。
3)为什么在我们试图理解组织行为时,用系统研究完善直觉是重要的?答:系统研究指的是通过对事物之间关系的考察,试图解释其中的原因和结果,并把结论建立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之上。
系统研究包括一些重要的事实和关系,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更为准确的预测行为的基础。
也就是说,行为不是随机发生的,我们可以找到所有人行为中存在的一些基本的一致性,然后加以修正以反映个体间的差异。
4)通常怎么样确定组织行为学模型的因变量和自变量?答:因变量是我们要解释或预测的关键因素,他受其他因素的影响。
组织行为学者历来强调生产率、缺勤率、流动率和工作满意度。
今天,工作场所偏差行为和组织公民已经被添加到该列表。
自变量因变量变化的假设性原因。
自变量分为个体层面、群体层面和组织层面。
个体层面的变量包括个人特点、能力、价值观、态度、个性、情感、认知、个人决策、学习、和动机。
群体变量包括沟通、领导、权力和政治。
组织行为学考试 复习重点
10,社会知觉。根据知觉对象的不同,知觉分为(1)物体知觉(以物或事为知觉对象的知觉)(2)社会知觉(人们在社会环境中,对于有关人或团体特性的知觉成为社会知觉)
11,知觉的基本特征:(一)知觉的选择性(人在知觉客观世界时,总是有选择性的把少数事物当成知觉的对象,而吧其他事物当成知觉的背景,以便更清晰地感知一定的事物和对象)(二)知觉的整体性。(在知觉过程中,人能够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把由多种属性构成的事物知觉为一个同意的整体。知觉整体性的几条定律:接近律,相似率,连续律。)(三)知觉的理解性(人在知觉过程中,以过去的知识经验为一句,力求对知觉对象做出某种解释,使它具有一定的意义)(四)知觉的恒常性(当知觉的客观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知觉的影响在相当程度上却保持着它的稳定性)(五)知觉定势(人们当前的活动常受到前面曾从事的活动的影响,倾向于带有前面活动的特点。当这种影响发生在知觉过程中,就是知觉定势。)(六)错觉(人的知觉不能正确的表达外界事物的特征,从而出现种种歪曲。)研究错觉的实践意义:1它有助于消除错觉对人类实践活动的不利影响。2人们还可以利用某些错觉为人类服务。
20,气质在组织管理中的应用,1气质不决定人的社会价值和成就高低,2气质既有稳定性,又有可塑性,3气质本身并不好坏,4气质与工作匹配。【性格结构特征】1对现实的态度方面的性格特征,2性格的情绪特征,3性格的意志特征,4性格的例子特征。【性格的类型】内倾型与外倾型,场独立型和场依存型,A型性格B型性格,文化-社会类型说,特质分析说26,【避免极端性转移】1提高个体素质,转换领导模式,2改进群体结构和环境,3优化群体成员的构成,4打破群体和外界隔绝状况,5加强对群体决策的进程管理即使改编,6,积极利用现今的决策方法和技术
组织行为学第八章
《组织行为学》第八章专题8压力与冲突一,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专题的学习,考生应当掌握以下内容1,组织中产生压力的因素;2,能够用来减轻压力的方法;3,组织内部冲突的性质;4,冲突的解决方案;二,本章知识脉络:1—四节讲授压力,六五节讲授冲突。
第一节压力;压力的普遍性;压力的概念;第二节压力产生的原因;工作产生的压力;组织产生的压力;非工作因素产生的压力;第三节压力的反应及后果;对压力的反应;压力的缓和剂;压力的三种后果;第四节减轻压力;员工个人减轻压力的途径;组织方面减轻压力的途径;第五节冲突;理解冲突;冲突的三个层面;冲突的两种类型;冲突的原因及后果;冲突的过程五阶段;调和---冲突模型;第六节冲突管理处理冲突的步骤及方法激发冲突的技术与预防冲突的技术;谈判;第一节压力共讲授两个问题:压力的普遍性;压力的概念;一、压力的普遍性---一般掌握工作压力具有普遍性,并带来了严重的后果。
根据介绍,1983年至l993年间,美国邮政业务领域发生了l2起枪击事件,有34人丧生,20人受伤。
据说在所有的事件中,工作压力(比如,要求在机器上以每秒一封信的速度分检信件等)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
当前,许多企业在进行裁员,尤其各大跨国公司的裁员更加引入注目。
在这样一个裁员过程中不论是被裁掉的员工,还是被继续留下来的员工,都将面临巨大的工作压力。
一些单位的员工由于工作压力过大,曾出现辞职现象。
日本人创造了一个词,叫作“过劳死”,意思是因工作过度引起心脏病发作或中风而暴死。
在日本,一天工作l6小时的人并不罕见。
专家估计,每年因工作过度而死亡的日本人并不罕见。
上面列举的事实表明,工作压力是组织中的一个严重问题,具有普遍性。
二、压力的概念---重点掌握压力是~种动态情境,在这种情境中,个体要面对与自己所期望的目标相关的机会、限制及要求,并且这种动态情境所产生的结果被认为是重要而又不确定的。
(一)如何理解压力具有两重性---重点掌握压力本身不一定是件坏事,它有积极的、有价值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组织行为学个体需要动机行为
组织行为学个体需要动机行为组织行为学是研究个体在组织中的行为和互动方式的学科。
个体在组织中的行为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动机行为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本文将探讨组织行为学中个体需要动机行为的相关内容。
动机行为的定义动机是指一个人在实现某种目标过程中所产生的驱动力或内在激励。
动机行为则指个体在组织中为了实现某种目标或满足某种需要而展现出的行为。
在组织行为学的研究中,动机行为是个体行为的重要驱动力之一。
动机理论在组织行为学中,有许多关于动机行为的理论,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和维罗的期望理论等。
这些理论从不同的角度解释了个体动机行为的形成和表现。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认为人的需求可以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个层次,个体会在满足一个层次需求之后才会追求下一个层次的需求,从而影响动机行为的表现。
•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赫茨伯格认为满足感和成长感是个体动机行为的两个基本因素,而这两个因素可以分别影响个体对工作的满意度和动机水平。
•维罗的期望理论:维罗认为个体的动机行为受到期望、仪表和激励的影响,个体会根据自己对目标的期望和实现目标所需的努力来决定是否展现出动机行为。
个体需要动机行为在组织中的意义个体需要动机行为在组织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组织的运行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提高员工绩效:个体的动机行为可以激励员工更好地完成工作任务,提高工作绩效,从而促进组织的发展。
2.增强员工忠诚度:当个体得到了从事动机行为带来的满足感和成就感时,会增强他们对组织的忠诚度,降低员工流失率。
3.促进团队合作:个体需要动机行为的表现可以促进团队成员之间的合作与协作,提高团队整体的绩效水平。
4.带动组织创新:个体在追求自我实现需求的过程中会更具创新力,为组织带来新的思路和想法,促进组织的创新与进步。
动机行为管理策略在组织中,管理者需要制定有效的动机行为管理策略,激励个体展现出积极的动机行为,从而推动组织的发展。
《组织行为学》教案
组织行为学教案(高树军版本2016年修订)
绪论
日期:本章课时:2课时
第一章个体心理与行为日期:本章课时:6课时
第二章个体心理与行为
第三章群体行为基础
第四章沟通日期:本章课时:6课时
第五章团队日期:本章课时:6课时
日期:本章课时:4课时
第六章冲突与冲突管理日期:本章课时:4课时
第七章组织结构与组织变革日期:本章课时:4课时
第八章组织文化
第九章组织学习和学习型组织日期:本章课时:4课时
第十章领导及领导理论的发展
第十一章激励日期:本章课时:4课时。
组织行为学(西北大学)第八章 激励理论
3.2 目标设置理论的应用
管理者可以直接设置、调整和控制目标,作 为激励员工的重要手段和技术。
管理者在为员工设置目标的过程中: 应该尽量使员工参与目标设置;
帮助员工设立具体的、并且有相当难度的目 标;
对目标的实现应该采取各种形式的激励和肯 定。
积极做好目标的反馈。 促进目标管理的实现。
A为存在公平或不公平的个体; B代表与A有某种关系或A与之比较的个体; O代表所获得的报酬; I 代表工作的付出。
当员工感到不公平时,可能采取以下几 种方式来减少自己不满意的程度:
改变自己的投入;
采取相应对策,改变自己的收入以寻求实 际平衡;
改变别人的投入;
通过各种方法,减少别人的报酬;
动机是行为的直接原因,但不是全部的原 因,因为行为不仅受到个人个性、经历、 知识等的影响,还会受到家庭、组织、社 会、国家等众多文化因素的影响,动机与 行为之间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
1.2 激励的概念与过程
激励是以满足个人的某些需要为条件而 使其产生去做某事的意愿。通俗地讲,激励 就是激发鼓励。管理中的“激励”,就是日 常所说的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的问题。
美国耶鲁大学教授克莱顿·阿尔德弗提出 把人的需要归为三类: 生存需要
指的是全部的生理和物质上的欲望。 关系需要
主要强调了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联系。 成长需要
指一种要求得到提高和发展的内在欲望。
2.2 ERG理论
特点: 当某一需要仅得到了较少满足,一般会产
生更强烈的需要,要求得到更多的满足。 若较低层次需要满足得越充分,则对较高
对于组织不希望发生的行为,除了直接的惩罚措施外, 还可以“冷处理”或“论的应用
组织行为学
1、社会学家关注的是(),主要研究个体及其社会行为以及人类社会和人们社会行为的变化发展规律。
A.群体B.组织C.个体D.社会【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本题考查组织行为学的学科基础。
社会学家关注的是个体,主要研究个体及其社会行为以及人类社会和人们社会行为的变化发展规律。
参见教材P31。
2、()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现象的心理学分支,是心理学和社会学相结合的产物,属于心理学的领域。
A.政治学B.心理学C.社会心理学D.社会学【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本题考查组织行为学的学科基础。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现象的心理学分支,是心理学和社会学相结合的产物,属于心理学的领域。
参见教材P31。
3、20世纪20年代,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梅奥主持“霍桑试验”,发现了工作群体的重要性并提出了()。
A.人际关系学说B.理性人假说C.科学管理学说D.社会人假说【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本题考查组织行为学的产生。
20世纪20年代,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梅奥主持“霍桑试验”,发现了工作群体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人际关系学说”。
参见教材P32。
4、随着环境因素对管理工作的影响程度越来越大,20世纪70年代,组织行为学发展出一个新的流派,称为()。
A.制度学派B.权变学派C.人际关系学派D.古典学派【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本题考查组织行为学的发展。
随着环境因素对管理工作的影响程度越来越大,20世纪70年代,组织行为学发展出一个新的流派——权变学派,又称情境学派。
参见教材P35。
5、最早对权变理论作出理论性评价的人是心理学家费德勒,他于1962年提出了()。
A.群体功能理论B.人际关系学说C.有效领导的权变模式理论和Y理论【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本题考查组织行为学的发展。
最早对权变理论作出理论性评价的人是心理学家费德勒,他于1962年提出了一个“有效领导的权变模式”(即费德勒模式)。
参见教材P35。
6、基于“经济人”假设的管理中,管理工作的重点在于()。
组织行为学第八章 个性心理特征与行为
一、分类
1、一般能力 特殊能力 一般能力是每个个体完成一切活动所必须具备的 共同能力,包括思维力、观察力、语言力、想象 力、记忆力和操作力。即智力,IQ,智力的核心 是抽象概括能力,创造能力是智力的高级表现。 特殊能力即专门能力,是从事某种专门活动所必 须的各种能力有机结合而成的能力。如教学能力、 管理能力、数学能力、写作能力、音乐能力等等。
根据人的气质特征进行组织管理活动
1.根据人的气质来调动积极性,合理用人 多血质适合社交性工作,胆汁质适合开拓性突击 性工作,黏液质适合一些监督核算职能工作,抑 郁质可以做一些研究工作。 2.根据人的气质特征合理调整组织结构,合理调 整不同气质的人员,形成气质互补的组织克服气 质的消极影响,发挥其积极作用,增加团队战斗 力。 3.根据人的气质特征来做好思想工作。注意不同 气质的人对挫折、压力、批评、惩罚的容耐接受 程度的不同。
第二节 气质与行为
一、概述 一般人们称之为“性情、脾气” 在心理学上,把由人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制约的、 表现在人的心理与行为活动进行的速度、强度、 内外倾向及灵活性等动力性方面个性心理特征, 称之为人的气质。 人的气质受个体的生物组织制约,具有先天性, 所以稳定性较强,但在强烈的刺激下可能改变
2、环境和教育,环境和教育是人的能力发 展的关键条件。
社会环境:外在条件,提供了肥沃土壤。
教育:主导作用。 3、社会实践因素。 决定性意义。能力是在实践中发展起来的。 4.其他因素。包括营养、疾病和药物、个人 的爱好兴趣等。
三、能力对人行为的影响
1、活动进行的效率(不仅是意志特征) (职业能力测试)(最初工业心理学中的研 究,一个人适合做什么事、一件事情选择 谁来做) 2、劝说的方式(A、受影响方式 B、情还 是理) 3、不同的能力说明了不同的爱好(人愿意 做自己拿手的事),从而有不同的选择。
组织行为学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组织与组织行为学知识巩固一、简答题1.什么是组织、组织行为和组织行为学?答:组织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
首先,组织有明确的目标;其次,组织要实现自己的目标,必须要拥有相应的资源;最后,组织有特定的结构。
组织行为是指在一定组织环境中,全体组织成员工作时表现出来的所有行为的总和。
组织行为学是一门以组织中的个体、群体及组织自身的行为及规律为研究对象的社会学科,其旨在帮助管理者更好地预测、理解、引导和控制组织成员的行为,从而成就高绩效组织。
2.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有哪些?答: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
心理活动是行为的内在表现,行为是心理活动的外在表现,组织行为学将两者结合起来作为统一体进行研究。
因此,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范围是一定组织中的个体、群体和组织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
3.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哪些?答:观察法、谈话法、实验法、问卷法、测验法、个案研究法等。
二、不定项选择题1.B2.BC3.A4. C5. C6. C三、应用练习题1.阅读管理学相关内容,谈谈组织行为学与管理学的差异。
答:组织行为学是一门以组织中的个体、群体及组织自身的行为及规律为研究对象的社会学科。
其旨在帮助管理者更好地预测、理解、引导和控制组织成员的行为,从而成就高绩效组织。
组织是管理的对象,管理是组织运营的目标。
组织行为学是管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属于管理学的一门重要学科。
2运用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对你所感兴趣的相关内容做一次研究。
答:略案例讨论:IDEO让互助文化深入人心对领导者来说,没有什么比倡导组织中的互助行为更重要的了。
员工在工作中互助是优秀企业的一道常见风景。
如果不考虑员工自觉性,即组织行为学者所说的组织公民行为,公司希望高效运转,就需要将所有任务完美分配,中间不能出现任何差错,任务在执行中不能随意更改,而且所有任务必须同步,不能在进度上有半分差池。
不仅如此,在知识型工作时代,商业成果往往与人们在复杂项目中表现出的创造力密切相关。
自考00152组织行为学-章节重点复习资料
组织行为学绪论第一章 个性与个体行为分析第二章 个体心理与行为 重点第三章 群体行为基础 重点第四章 沟通 重点 难点第五章 团队第六章 冲突与冲突管理 重点第七章 组织结构与组织变革 重点第八章 组织文化 重点第九章 组织学习与学习型组织第十章 领导及领导理论的发展 难点第十一章 激励 难点 重点题量分值25×1F25 5×2F10 5×3F15 5×6F30 2×10F20本章重难点分析本章目录一、组织行为学的概念及学科性质(名解)对象是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性。
范围是特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
包括:目的是提高预测、引导及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提升员工绩效及员工满意度。
一、组织行为学的概念及学科性质(选择)二、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内容(选择/简答)(1)个体心理与行为研究二、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内容(选择/简答)(2)群体心理与行为研究(3)组织行为研究(4)领导行为研究【答案:ABCE】【答案:ABCD】一、组织行为学的学科基础(选择)1.心理学:测量、解释、引导及改变人的行为的一门学科。
2.社会学:研究处于社会中的人的行为。
3.社会心理学: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现象的心理学分支,是心4.人类学:从生物和文化的角度对人类进行全面研究的学科群。
5.政治学:研究在政治环境中个体和群体的行为。
包括冲突的结构、二、组织行为学的产生(选择)泰勒《科学管理原理》,标志着管理学正式成为独立的科学。
闵斯特伯格,1912年《心理学与工业效率》,工业心理学创始人,梅奥主持的“霍桑实验”,发“人际关系学说”。
二、组织行为学的产生(选择)莱维特,1958年,《管理心理学》,如何引导、莱维特在其为《心理学年鉴》所写的一篇文章二、组织行为学的产生(选择)20世纪60年代起,从各大学的心理学系转入管理学院、系,又吸命名为“组织行为学”。
三、组织行为学的发展(选择)四个阶段:泰勒、韦伯和法约尔等为代封闭的理性模式。
组织行为学之激励
3.洛克的目标设置理论
(1)该理论的基本观点
①有目标比没有目标好;②具体、可操作、分 阶段性目标比空泛的号召性目标好;③有一定 难度的目标比随手可得的目标好;④能被人接 受的目标比不能接受的好。
(2)目标设置理论示意图
目标难度 目标具体性
员工的目标接受度
向目标努力
绩效
员工对目标的承诺
内在奖励 外在奖励
M=V×E
M( )代表个人所受激发的程度;
V()指个人对自己所要采取的行动将会达到 某一成果或目标的偏爱程度,是个体对这一成 果或目标之有用性的主观估计;
E()指某一特定行为将会导致预期成果(或 目标)的概率,即个人根据自己的经验对自己 所采取行为将会导致某种预期成果之可能性的 主观估计。
2.亚当斯的公平理论
2.在组织管理中的应用 我们不要以为设置了激励目标、采取了激励手 段,就一定能获得所需的行为和努力,并使员 工满意。一定要认识到, (1)对员工的激励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2)任何一种激励模式都很难包容一切。 (3)必须根据现实问题的不断变化,灵活应 用各种激励理论,并高度重视激励理论的创新。
1.佛隆(弗罗姆的期望理论
佛隆在1964年首次提出了期望理论。
其基本观点是:人们只有在预期其行为有助于 达到某种目标的情况下,才会被充分地激励起 来,产生内在的激发力量,从而产生真正的行 为。这种激发力量(M)的大小等于该目标对 人的效价(V)与人对能达到该目标的主观估计 ( E,即期望值)的乘积,即
③在组织中注重发现、培养、宣传有高成就需 要且获得成功的杰出员工并树为楷模。
④为避免员工想入非非,在激励他们成就需要 的时候,一定要引导他们脚踏实地的工作。
4.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
组织行为学考试重点(更新版)
第一章:绪论组织行为学是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及其规律,提高管理人员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科学。
▪组织行为学的产生与发展▪一、近代管理理论理论1先驱们的贡献2科学管理的诞生3古典组织理论的创立▪二、人群关系学说1霍桑实验2人群关系学说的主要内容3行为科学的诞生▪三、行为科学的发展▪四、其他科学理论人际关系学说:霍桑实验证明人是社会人,生产效率主要取决于职工的积极性,除了正式群体意外职工中还存在非正式群体,这种非正式群体有其特殊的感情倾向,影响着成员行为。
善于提高职工的满足感,善于倾听和沟通职工意见。
组织行为学产生的标志第二章个体心理和个体行为感觉:是直接作用于人们的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或个别部分在人脑中的反映。
知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或各个部分在人脑中的反映。
错觉:是社会知觉中的各种偏见。
需要:人对某种目标的渴求与欲望。
动机:引起并维护个人行为,并将该行为导向某一目标。
价值观: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物、事)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
气质:指个人心理活动的动力特点。
心理活动的动力特点指心理过程的强度、速度和稳定性,以及心理活动的指向性等方面的特点。
(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需要、动机与行为的关系刺激——个体需要——动机——行为---目标需要——行为——目标价值观与管理制定企业价值观时,要考虑与企业有关的各种群体的价值观。
根据客观环境的变化,积极树立和培植新的价值观。
知觉与管理1.知觉对人员聘用的影响问题:人员聘用中,首因效应、晕轮效应等常常发挥重要影响。
措施:面谈情景设计、题目合理编制、主持培训、评分者信度等。
2.知觉对人员绩效期望的影响问题:知觉歪曲、不公等。
措施:考核量表设计、工作情景评估、主持人培训、360o考评等。
个性与管理.根据个性类型合理使用人员,这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出发点。
.根据员工的个性特点采用不同的管理方法。
组织行为学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上海海事大学
第一章测试1.下列属于组织的是()。
A:海尔集团的生产车间B:一群正在等公交车的人C:疫情期间停工的厂房D:阿里巴巴的创始人答案:A2.下列哪种管理者的管理效率最高?()A:大权独揽,说一不二的管理者B:凡事亲力亲为的管理者C:优柔寡断,犹豫不决的管理者D:分工明确,适当放权的管理者答案:D3.某公司的销售经理对新员工和老员工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这体现了组织行为学的什么特点?()A:层次性B:跨学科性C:两重性D:适应性答案:D4.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体现了行为的什么规律?()A:环境律B:遗传律C:本我律D:差异律答案:A5.公司组织团建,提高员工对公司的归属感,这运用了古典管理学派中的什么理论?()A:社会人理论B:科层管理理论C:科学管理理论D:行政管理理论答案:A6.福特公司创造了汽车生产线,大大提高了汽车装配的效率,这运用了古典管理学派中的什么理论?()A:行政管理理论B:社会人理论C:科学管理理论D:科层管理理论答案:C7.小明认真地完成了作业,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这体现了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的哪一层次?()A:社会需要B:安全需要C:尊重需要D:生理需要答案:C8.某公司给员工的工资很高,但缺乏晋升和培训机制,这体现了双因素理论的哪一方面?()A:既没有实现保健因素,也没有实现激励因素B:实现了激励因素,但没有实现保健因素C:实现了保健因素,但没有实现激励因素D:既实现了保健因素,又实现了激励因素答案:C9.量体裁衣,对症下药体现了什么组织行为学学派的理论?()A:系统学派B:人际关系理论C:权变学派D:行为科学理论答案:C10.小红想要对化学实验室的实验员的工作内容进行调研,最适当的方法是什么?()A:实验研究法B:观察法C:访谈法D:问卷调查法答案:C第二章测试1.知觉包括哪两个阶段?()A:感觉和感知B:感知和认知C:感觉和认知D:感觉和认识答案:C2.()以“经济人”的假设为前提,它假定决策者是完全理性和客观的,并拥有完整全面的信息。
《组织行为学》
个性差异与管理对策
性格特征 开朗直率 沉默寡言 气质类型 多血型 粘液型 行为表现 坦白直爽、兴趣广泛、爱发牢骚、 不拘小节、言行有时易被人误解 管理对策 表扬为主,防微杜 渐
倔强刚毅 心胸狭窄
粗暴急躁 自卑心理 傲慢自负 疲疲沓沓
胆汁型 忧郁型
胆汁型 各类型 多血型 各类型
能吃苦、办事有始有终,但缺乏灵 经常鼓励,多教方 活性,与领导意见不一致时不冷静, 法 容易产生抗拒情绪,求胜心切
气质差异管理:
1、正确认识人的气质类型 2、根据员工气质类型合理安排工作和选 拔人才 3、根据气质特征合理搭配群体成员 4、根据气质特征对员工进行教育和培训
五.性格
性格的概念: 指人对现实的态度及其行为方式中比较稳 定的、独特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性格和气质: 1、区别:先天与后天、可塑性 2、联系:气质影响性格形成,性格一定程 度上可以掩盖或改变气质。
二.态度
态度的概念: 个体对某一种现象所持有的评价和行为 倾向。 态度的结构: 认知成分/情感成分/意向成分 态度的特征: 对象性/内隐性/后天性和社会性/相对稳 定性
态度的功能: 适应、自我防御、价值表现、认识或理 解 态度与行为的关系: 1、态度影响行为:分离或一致 2、行为对态度的影响 影响态度和行为关系的因素: 态度结构方面的因素/行为反应方面的因 素/态度自身的因素
二、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 1、组织行为 可分为微观组织行为和宏观组织行为两大类。 (1)微观行为:个体行为、人际行为、群体行为、 群际行为。 (2)宏观行为:组织变革、组织发展、组织学习。 2、研究对象 个体心理和行为、群体心理和行为、领导心理和 行为、组织心理和行为、组织环境和组织文化。
组织行为学 第8章 组织文化和组织行为
• 三、利用从众心理
利用舆论工具,宣传组织文化,利用从众心理,促进组织成员行为一 致。及时坚决制止不正之风和舆论,防止消极从众。
• 四、培养认同心理
培养员工对领导人和组织的认同感
• 五、激发模仿心理
领导人身先士卒、树立积极榜样
• 六、化解挫折心理
畅通的表达通道、减压阀和出气筒的存在
第十二节 组织文化与组织竞争力
第十一节 组织文化建设的心理机制
组织文化概览P318
• 一、运用心理定势
对新员工通过培训,形成心理定势,尽速发挥指导和制约作用。 组织变革时要打破传统的心理定势,建立新的心理定势。
• 二、重视心理强化
及时表扬或奖励与组织文化相一致的思想和行为,及时批评和惩罚与 组织文化相背离的思想和行为。使物质奖励或惩罚尽量成为组织精神 的载体,使组织精神变成可见的、可感的现实因素。
第十三节 文化资本
• 一、文化资本的内涵
• 二、物质凝聚和精神凝聚
(一)物质凝聚 指通过满足职工的生存、安全需要,以物质满足形式形成的凝聚作用,是 组织凝聚力的基础。包括劳动报酬、公共福利、劳动保护、劳动保险等。 (二)精神凝聚 指通过满足员工的社交、自尊、自我实现和超越自我的需要,以精神满足 形式形成的凝聚作用。精神凝聚需要解决的问题是: (1)为每位员工提供施展才智的舞台,使其成就,从工作本身受到激励; (2)尊重员工的权利,倾听其建议和意见,提供参与机会和渠道;(3) 尊重和鼓励员工钻研,提高素质,并提供有计划的培训。(4)建立和谐 的人际关系,使员工感受到群体的温暖和组织的关怀;(5)培养良好的 组织文化,使员工形成高尚的追求、高雅的情趣、良好的道德和作风,从 而感受到人生的真正价值。
• 一、三力理论
组织行为学课程考试习题(含答案)
1、什么是组织?答:组织是对完成特定使命的人的系统性安排.1、是由人组成的集合;2、组织是适应于目标的需要;3、组织通过专业分工和协调来实现目标。
2、组织行为研究的三个层面各包括哪些内容?答:第一:把组织看成是个人的集合:有关人性、需要、动机和激励等方面的理论是用来说明单个组织成员的行为和绩效的。
对诸如价值观、知觉、态度、个性、意志和情感这些因素也予以考虑,并对他们在工作中的个体行为与绩效的影响进行研究。
第二:把重点放在组织成员的小组、群体上,研究其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人们在一起工作的常规方式是小组、部门、委员会这些组织形式。
因此,在组织行为学中,一个可选择的富有成效的方法是分析工作群体的功能,如规范、凝结力、士气、沟通、人际、合作与竞争等. 第三:把组织看成是一个整体来研究:力求理解组织结构和组织设计如何影响组织效率温和氛,如何影响有效沟通和信息传递,认识组织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及其影响,认识组织变革和发展的规律,从而尽可能提高组织的有效性,改进组织气氛。
1、组织行为学发展过程中产生了哪些主要学说?受到哪些学科发展的影响?答:组织行为学是随着管理的发展而产生和发展的。
(一)古典理论时期(1900—1930 年) ,受管理科学发展的影响; (二)人力资源理论,受心理学研究的影响; (三)权变理论进入管理领域-—组织行为学的形成,受哲学思想发展与社会学发展的影响; (四)组织文化研究的兴起—-组织行为学的深入,行为科学发展的影响。
2 、21 世纪组织行为学面临的挑战有哪些?答:一、经济全球化对组织行为学研究的影响;二、高新科技,特殊是信息技术的发展,对组织行为学研究的影响. (网络化、扁平化、灵便性、多元化、全球化)1、行为研究中的原则?答:1949 年,行为科学命名大会上的四项决定: 1、理论的肯定和证明必须靠公众都能够观察了解的客观事实,不能单凭学者个人的经验;2、尽量使用数理化的方式来说明假设,以便精密地测试和修正;3、尽量使各种论述精确,以便能用严密的试验予以肯定或者否定;4、使用自然科学所惯用的“厘米—克—秒”制作为度量工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理学家一般把动机定义为激发、维持、调节人们从事某种活 动,并引导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心理过程或内在动力。
动机是无法直接观察到的,它是一种内部心理现象,入们只 能从观察表面行为的变化来推测背后的动机。
动机作为行为过程中的一个中介变量,在行为产生以前就已 存在,并以隐蔽内在的方式支配着行为的方向性和强度。
■调节与维持功能
动机会决定行为的强度,动机愈强烈,行为也随之愈强 烈。
动机也决定个体行为的久暂性,在没有达到目标之前,行 为会一直存在。有时行为看似不存在了,但只要动机仍然存 在,行为就不会完全避免,它只不过是以别的形式存在,如由 外显行为改为内潜行为。
• 3、动机的来源: • 一是内在条件(需要), • 二是外在条件(刺激)。
第八章 需要、动机与行为
需要、动机与行为,是人的一切活动的一条主 线,抓住了这条主线,就抓住了做人的工作的根本。
需要
动机
行为
需要的满足
一、需要
个人对其生存和发展的外部环境感到缺乏的一种心理现象。
它有下列含义:
1、需要是由有机体与环境之间的不平衡引起的。 2、人的需要分为生理需要和社会需要。 3、需要与人的生存和发展相关 4、需要是个体行为的原动力,而且是个体行为的目的。 5、动机是需要激发的。
■指向功能:
动机使个体进入活动状态之后,指引个体的行为指向一定的方向。
例如,在成就动机支配下的人会积极的学习,主动选择有挑战性的 任 务去做。
动机不同,有机体行为的目标也不相同,这就是动机的方向性在起作 用。
例如,同样是努力学习,有些孩子是为了获得教师和家长的赞赏,并 不 十分在意是否真的掌握了知识。而有些孩子则是对所学的内容本身有浓 厚的兴趣。
挣钱
取决于
兴趣、 爱好、
性格 价值观 知识水平等
报恩、荣誉 高职位、多挣钱 掩盖错误动机等
努力工作
需要房子
(二)需要、动机、目标与行为的关系
需要产生动机,动机产生行为,整个过程受到行为主体 的人格因素和外资环境因素的影响。
一般来说,需要和动机有相似的含义。但是,严格地 说,需要和动机的概念是有区别的。需要是人的积极性的基 础和根源,动机是推动人们活动的直接原因。当人的需要具 有某种特定的目标时,需要才转化为动机。从这个意义上 说,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无论是物质的需要还是 精神的需要,只要它以意向、愿望或理想的方式指向一定的 对象,并激起人的行为时,就可构成行为的动机,所以动机 是行为的出发点。
人性是贪婪的! 人的需要是无止境的!
归纳:理解人的需要的意义
• 人性是贪婪的! • 理解人的需要,可以理解行为动机! • 理解人的动机,可以理解人的行为!
迫切的需求——强烈的动机 高层的需要——长久的心理动力 如果需要在工作中得到满足,工作的积极性就高
二、动机
(一)什么是动机
1、含义:
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此活 动导向某一目标(个人需要的满足)的心理过程或内 部动力。
美国的史布兰格认为在美国社会中被重视的中 心价值有6种:
A、以知识真理为中心的理论性价值; B、以形式与调和为中心的美的价值; C、以权力地位为中心的政治性价值; D、以群体他人为中心的社会性价值; E、以有效实惠为中心的经济性价值; F、以信仰为中心的宗教性价值。
3、抱负水准。
所谓抱负水准是指一种想将自己的工作做到某种质量标 准的心理需求。一个人的嗜好与价值观决定其行为的方向, 而抱负水准则决定其行为达到什么程度。
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
动机对于提高活动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证明,各种活动都存在动机的最佳 水平。动机过强或不足,都会使工作或学习 效率降低,中等强度的动机最有利于发挥最 佳工作效率。
研究还发现,动机的最佳水平随活动性 质的不同而不同。在简单容易的活动中,工 作效率随动机的提高而上升;当活动难度 加大时,动机强度要降低(见图
经济人假设 (X理论)
以金钱 满足其需求
生理的需要
安全的需要
自我实现人假设 (Y理论)
社会人假设 (参与管理理论)
以工作的合理安 排满足其需求
以社会承认 满足其需求
自我实现的需要
受人尊敬的需要
感情的需要
(人际关系学说)
复杂人假设 (权变管理理论)人心不足蛇吞象• 终身奔忙只为织,才得有食又为衣。 • 置下绫罗身上穿,抬头却嫌房室低。 • 盖了高楼与大厦,床前缺少美貌妻。 • 娇妻美妾都娶下, 忽虑门前没马骑。 • 买得高头金鞍马,马前马后少跟随。 • 招了家人数十个,有钱没势被人欺。 • 时来运转作知县,抱怨官小职位低。 • 做过尚书升阁老,朝思暮想要登基。 • 一朝面南做天子,东征西讨打蛮夷。 • 四海万国都降服,想和神仙下象棋。 • 洞宾陪他把棋下,吩咐快做上天梯。 • 上天梯子未做好,阎王发牌鬼来催。 • 若非此人大限到,升到天上还嫌低。 • 玉皇大帝让他做,定嫌天宫不华丽。
我们经常看到的是动机所驱动的行为,如好朋友们经常在一 起玩、学习,但友谊行为背后的交往动机是无法直接观察到的。
2、动机的功能
■激活功能:
动机会推动人们产生某种活动,使个体由静止状态转化 为活动状态。动机的驱使下个体会产生某种行为并维持一定 的行为强度。
例如,饥饿会促使个体做出觅食的活动。 生理的需求产生的动机往往比较急迫,需要立即获得满 足。
动机强度、活动难度和工作效率的关系
4、动机的特点:
(1)主观性。 (2)内隐性。
◇表现出来的是现象,内隐是实质; ◇社会知觉的文饰性,掩盖其实动机; ◇次要动机掩盖主要动机。
(3)实践性。
动机与行为并非一一对应:
同一动机可以引发多种行为; 同一行为可能出自不同的动机。
努力工作 利用职权 偷、抢等
(三)影响个人动机的因素
1、嗜好与兴趣。 如果同时有好几种不同的目标,同样可以
满足个人的某种需求,则个人在生活过程中养 成的嗜好,影响他选择那一个目标。
2、价值观。 价值观的最终点便是理想。
价值观与兴趣有关,但它强调生活的方式与生 活的目标,牵涉到更广泛、更长期的行为。有人认 为“人生以服务为目的”,有人以追求真理为目标, 有人则重视物质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