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节奏的划分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词节奏的划分方法
上传: 陈建洪更新时间:2012-5-25 10:23:34
古诗词节奏的划分方法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它们对人类情绪、体验的感性叙说,是有赖于语言的审美化运作的。而所谓审美化运作,就诗歌而言,是指在总体上遵循一般语言规律的前提下,创造性地改变一些普通语言的组构程式,并将这些在语音、词汇、句法、修辞等方面的变异组构,逐步形成为一种诗歌特有的运作规范,用以对诗中的情意蕴涵、人生体验进行审美化的描述。这是古典诗歌的又一重要的美学特色。
诗歌就其本身来讲,是一种用讲节奏和有韵律的语言来抒情言志的文学文体。什么是诗的节奏?节奏原来是音乐术语。《礼记•乐记》云:“节奏足以感动人之善心。”孔颖达曰:“节奏谓或作或止,作则奏之,止则节之。”比如唢呐吹就是奏,不吹就是节。有吹有停,再加上声音按照一定规律,或高或低,或快或慢,或长或短,或强或弱,就会圆满地表现或欢乐,或悲哀的情绪。诗歌也一样,我们通常将诗歌语言形式上的规律称之为诗的节奏。郭沫若在《论节奏》一文中指出:“节奏之于诗是她的外型,也是她的生命,我们可以说没有诗是没有节奏的,没有节奏的便不是诗。”
诗的节奏主要表现在:
2.1押韵
韵是古典诗歌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作者在诗歌中用韵,叫“押韵”。从《诗经》一直到以后的诗歌,包括民歌,几乎没有不押韵的。所谓韵,就是相当于汉语拼音中的韵母。一个汉字的拼音一般都有声母,有韵母。例如“方”字拼成fāng,其中f是声母,ang 是韵母。再看“帮”bāng,“长”cháng,等,它们的韵母都是ang,所以他们是同韵部的字。凡是同韵部的字都可以押韵,也就是把同韵的几个字都放在句尾,所以也叫“韵脚”,一首诗里都用一个韵部的韵脚,就叫“押韵”。例如:王昌龄《闺怨》:
闺中少妇不知愁(chóu),春日凝妆上翠楼(lóu)。
忽见陌头杨柳色(sè),悔教夫婿觅封侯(hóu)。
这里的“愁”、“楼”、和“侯”押韵,因为它们的韵母都是ou。“色”字不押韵,因为它读作sè,它的韵母是e,跟“愁”、“楼”、“侯”不是同韵字。依照诗律,像这样的
四句诗,第三句诗是不用押韵的。
在汉语拼音中,a,o,e的前面有时还有i、u、ü,如ia,ua,ie,üe;后边有时还有i,o,n,ng,如uai,ao,iao,an,ian,uan,üan,iang,uang,iong,u,ueng,ün等,这种i,u,ü叫做韵头;i,o,n,ng叫做韵尾。不同韵头、韵尾的字也算是同韵字,因为它们的韵干(韵的主干)也可以押韵。例如:杜荀鹤《蚕妇》:
粉色全无饥色加(jiā),岂知人世有荣华(huá)?
年年道我蚕辛苦,底事浑身着苎麻(má)?
“加”、“华”、“麻”的韵母是ia,ua,a,韵母虽不完全相同,但它们的韵干都是a,因此也是同韵字,押在一起,读起来时同样谐和的。押韵的目的是为了声韵的谐和。同类的音韵在同一位置上的重复,这就构成了声音回环的美。
但是,为什么当我们读古人的诗的时候,常常会觉得它们的韵并不是十分和谐,甚至很不和谐呢?这是因为时代变迁,语音起了变化,我们用现代的语音去读古诗词,自然就会有这样的现象了。例如:韩翃《寒食》:
春城无处不飞花(huā),寒食东风御柳斜(xié)。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jiā)。
xié和huā,jiā不是同韵字,但是,唐代“斜”字读像jiá,和现代上海、杭州等地“斜”的读音一样。因此,在当时是谐和的。
总之,押韵的主要作用就是造成鲜明的节奏。诗歌有了鲜明的节奏,更有利于抒发特定的思想感情。
2.2大体整齐的语言形式
除押韵外,诗的节奏主要是由大体整齐的语言形式造成的。大体整齐的语言形式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大体整齐的字数;二是大体整齐的句式;三是朗诵或歌唱时。停顿的次数也是大体整齐的。或者说是有一定规律的。
我国古代诗歌可分为齐言诗、杂言诗两类,应当说其形式都是大致整齐的。但又略有不同。先来看齐言诗。例如在四言诗中,一般是一句两顿,二二句式: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曹操《观沧海》)
在五言诗中,一般是一句三顿,二二一或二一二句式: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古诗十九首》)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陶渊明《饮酒》)
而在七言诗中,一般是四顿,二二二一或二二一二句式: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群燕——辞归——雁——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
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
(曹丕《燕歌行》)
以上是自先秦至汉魏六朝古诗节奏句式的一般特点。南朝齐梁之后,随着汉字四声的发现,诗人注意到平上去入按照一定的规律交错互用,会产生一种特别悦耳的音调效果,于是反复试验,结果就形成了字数、句式、音韵等皆有严格要求的近体诗——格律诗。常见的格律诗有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五言绝句与七言绝句等。这里的关键是平仄。所谓平仄,是古人对汉字四声的归纳,与现代汉语的四声不尽相同。一般而言,平声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一声和二声(即阴平、阳平),仄声是上、去、入三声的总称,其中上声相当于三声,去声相当于四声,而入声字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已经消失,转入到其他各声调中去了。赵元任在《国音新诗韵》中曾对这五音的标准读法作了说明,指出这五声若交错相间地排在一起,可造成高低起伏而有一定节奏感的效果。
五言或七言格律诗的句式与古体诗节奏句式基本相同,如: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王维《杂诗》)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黄鹤楼》)
但为保持意义单位的完整,句式不一定这样细分,而可以采取比较粗略的方式,即五言为二三句式,七言为四三或二五句式,如: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下——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李商隐《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