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吉诃德形象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堂吉诃德形象分析
姓名:万玉龙学号:130101061 年级专业:13级卓越语文
摘要:《堂吉诃德》是一部不朽的文学著作,它塑造的堂吉诃德也是世界文学
史上一个非常成功的艺术典型。

而这部小说之所以能被世人奉为经典,其主要原因就是在于对堂吉诃德这一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

作为一个杰出的艺术典型,堂吉诃德的形象复杂而又多样,本文将从他的矛盾性格入手分析其人物形象。

关键词:堂吉诃德疯子智者骑士精神人文主义
《堂吉诃德》是西班牙文学黄金时代的代表作家塞万提斯的代表作,同时它
也被别林斯基誉为欧洲“近代小说的开山之作”。

作品的主人公堂吉诃德是世界
文学史上非常成功的一个典型,在西方,人们把他与哈姆莱特、浮士德并称为三
个最杰出的典型。

对这一人物角色的研究从未停止过,杨绛就曾在《堂吉诃德》
的译本序中对堂吉诃德的形象有过这样的描述:“堂吉诃德究竟是怎样的人,并
不是大家都熟悉,更不是大家都能了解。

他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性格,各个时代、
各个国家的读者对他的理解都不相同”,从最初的“可笑的疯子”到之后的“悲
剧性的英雄人物”,堂吉诃德本身被赋予了许多时代的精神,于是他逐渐理想化,
也正因为如此,“堂吉诃德的性格不仅复杂,而且变得混杂了”。

塞万提斯笔下的堂吉诃德是一位住在拉·曼却地区的五十来岁的身材瘦削,
面容清癯,体格很强健的老乡绅。

他有个癖好,闲来无事就爱埋头看骑士小说,
完全沉浸在那些骑士故事中而不能自拔,梦想着有朝一日能做个游侠骑士到世界
各处去猎奇冒险,扶危济困,消灭一切暴行。

渐渐地,他失去了理性,深信小说
中那些荒诞的故事都是千真万确的,所以,他要将梦想变为现实,准备充分后就
开始了自己的游侠骑士之行。

书中总共写了他的三次出行经历,第一次单枪匹马,
从第二次开始,他带上了自己的邻居桑丘。

三次出行,他都挥着长矛,挎着长剑,
梦想着他美丽的夫人,做了许许多多荒唐可笑的傻事。

直到临终前,他才从对骑
士小说的疯狂和痴迷中醒悟过来,并立下遗嘱对骑士小说进行了严厉的批判。


说的情节并不复杂,但却十分荒诞,可也正因如此,我们才能看到一个有血有肉、
复杂多变的堂吉诃德。

在未看这本书前,通过一些评论,我对堂吉诃德有一个基本的认识,知道他
是位“可笑的疯子”。

的确,他就是个疯子,可笑却也可悲,在他荒诞滑稽的种
种行为背后透出无尽的悲凉,他为骑士小说而疯狂,但是在这种疯狂背后却藏着
理性的种子。

他近乎癫狂的行为惹人发笑,背后理想的思考却让人不得不慨叹。

可以说,堂吉诃德就是这么一种具有矛盾性和多重性的典型,他本身就蕴含并揭
示了许多本质的东西,而这些东西穿过历史显示出超越时空的普遍性。

“他活着是个疯子,死了就是个智者”,我觉得这是对他最好的概括。

接下来,我将就我所理解的堂吉诃德的复杂形象与性格进行阐述。

(一)脱离现实、耽于幻想、行动盲目
首先堂吉诃德是一个脱离现实、耽于幻想、行动盲目的人。

善于幻想,脱离现实可以说是他的代名词了。

他因读骑士小说入了迷而想入非非,丧失了基本的理性。

他把骑士小说的描写当成了现实生活,无视已经发生了变化的时代,企图用自己的游侠行为来复活过时的骑士制度。

因此,“他要去做个游侠骑士,披上盔甲,拿起兵器,骑马漫游世界,到各处去猎奇冒险”,他把单枪匹马打抱不平当作主持正义、改造社会的途径,他还妄想用这种方式去“消灭一切暴行,承当种种艰难,将来功成业就,就可以名传千古”。

可以说这时的堂吉诃德完全沉浸在幻想中,丧失了对现实的感觉与判断。

他带着幻想中的骑士狂热,把风车当成了巨人,把穷旅店当作城堡,把妓女当成贵妇,把理发师的铜盆当作魔法师的头盔,把皮酒囊当作巨人的头颅,把羊群当作魔法师的军队……在他眼里,身边发生的所有事情都是因为魔法师的捣乱,因此,他经常不分青红皂白肆意地对着自己臆想出来的敌人进行攻击。

尽管他是出于善意的动机,怀着一腔热血与真诚,但却只能是处处碰壁,受尽嘲笑与伤害,使自己沦为一个可笑而滑稽的存在。

他丰富而又荒唐的想象力,创造出种种离奇而又生动的幻象。

正是这些脑中的幻想,增强了他“扫尽天下的丑恶与不平”的信念,同时也促进了他的热忱。

于是他扶危济困的大事业,就成了一连串的发疯胡闹,成为人们的笑料。

(二)完全的理想(信仰)主义者
其次,堂吉诃德是一位完全的理想(信仰)主义者,勇于献身,但也正因这理想化的骑士道使他变得偏执乖戾。

他是真诚而又正直的,三次出行,均是为了实现其“用剑去维护真理和正义,扫荡一切罪恶,使人间重归公正”的理想。

在途中,他扮演的是“游侠骑士”的角色,在不同时间、场合,他多次发表有关“骑士”、“骑士书”与“游侠学”的见解,他认为一名真正的骑士必须“得受晒、受冻,风里雨里、日日夜夜、或步行或骑马,一步一个印地踏遍世界”,所以他说了,也做了。

他追求的不是享乐,而是受苦,“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他同情劳苦大众,向往自由,把保护人的正当权利与尊严,锄强扶弱作为自己的人生理想,为了这个理想他甘于献身。

在他看来,“人是天生自由的,把自由的人当奴隶未免残酷”,而这恰好与当时盛行的人文主义相呼应。

“信仰”是什么?信仰就是一种精神的承载与寄托。

任何一个民族或人都有其信仰,而这种信仰正好可以化作一种理想、一种追求,成为动力之源,堂吉诃
德也不例外。

在堂吉诃德心中,骑士道就是他的信仰,为了这份信仰,他可以抛弃其他的一切。

他对骑士道的信仰,从某种角度来说,其实已经承载了他的生命,并不断地推动它前行,哪怕前路艰辛,也挡不住他的脚步。

随着他的出行,最初的骑士道也已经发展成对平等自由幸福的世界的追求。

他对这理想化的骑士道无比的迷恋与执着,久而久之,这份迷恋与执着也完全化作了偏执乖戾。

因此,他把风车看成巨人,勇敢地冲上去与之搏斗,最后遍体鳞伤;明明是一队苦役却硬说成是受害的骑士而坚持去解救他们……这些无不体现他对理想化的骑士道的偏执,而等他碰壁后看到真相时,却又以自己想象的魔法师作为解释来掩盖自己的荒唐,这种主观偏执直接导致了他行为的乖戾反常。

因偏执而行为变得疯狂,所有人都把他当做疯子。

但他却从不害怕周围的议论与嘲笑,更不怕侮辱和打击,即使四处碰壁,也百折不悔。

无论什么都不能使他改变初衷,对于他来说之所以珍重自己的生命,无非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

他活着就是为了铲除邪恶,反抗魔法师和巨人等压迫人类的势力。

他坚信理想,并愿为这个理想而献身。

谈到骑士道,我们就不得不来说说堂吉诃德的骑士爱情。

堂吉诃德是一个深受骑士道影响的人,而中世纪的其实都有一位意中人,而且骑士所爱的女人往往都带有一种理想的光辉,她们美丽,优雅而有教养,她们是天上的女神,骑士们只能崇拜她,服侍她,为她付出生命。

因此,堂吉诃德就将邻近托博索村的一位姑娘作为他理想的情人,并取名为杜尔西内娅。

按堂吉诃德的说法,他的意中人就是一位绝代佳人,任何赞美的词汇都能在她身上体现,可实际上,这位杜尔西内娅并不是什么绝代佳人,而是一位普通的想庄稼汉一样的壮硕的农村姑娘。

他对她崇拜得五体投地,任何名媛淑女在他眼里都不及杜尔西内娅一分,因此,当得知意中人中了魔,则坐立不安,废寝忘食,千方百计地要为意中人解除身上的魔法。

而堂吉诃德对她的感情其实就是骑士道的演化,是骑士爱情在他身上的再现。

为了这份骑士爱情的再现,他选择了杜尔西内娅,由此也可以看出他对骑士道的迷恋与偏执。

(三)悲剧的永不妥协的斗士
第三,堂吉诃德是一个带有浓厚悲剧色彩的永不妥协的斗士,为了理想(信仰)他可以奋不顾身,但却不被人所理解,从而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何谓“斗士”?正如字面意思,就是充满勇气与斗志的战士或勇士。

毫无疑问,堂吉诃德就是这样一个斗士。

尽管“身材瘦削,面容清癯”,但在扶危济困的过程中,他就好像突然变成另一个人,做出常人不敢做的行为。

他大胆鲁莽却又正直善良,敢于为主持正义、惩恶扬善而献身,不管遇到怎样的敌人,他都可以毫不怯弱,永不退缩。

所以,他愿意帮助乔装的米戈朵公娜公主,支持穷人巴西琉智娶新娘……这
些都是出自他正直善良的本性。

他自觉去扫除暴行,承担艰险,并认为风餐露宿是游侠骑士的本分;被打得伤筋断骨同样是游侠骑士的必经艰难。

这些行为都体现了他对骑士事业的执着,对于不平命运的永不妥协。

他的理想固然伟大,可他却是一位脱离现实的理想主义者,因此,即使他出于善良的动机,拼尽全力,结果往往是事与愿违,害了别人,也伤了自己。

正如鲁迅所说:“堂吉诃德的立志去打不平,是不能说他错误的。

不自量力也并非错误,错误的是他的打法”。

他是位勇敢的斗士,这不可否认,但同时他也是位鲁莽冲动的斗士,他在济危扶困的过程中,既不考虑周围环境如何,也不考虑时间和空间是否合适,全凭一时冲动而出手。

因此,他所做的不仅不是在帮助被压迫者,反而给他们带来了更大的伤害,而这些恰恰是他所不知道的。

例如,他把牧童安德列斯从乡下财主的皮条的毒打下拯救出来。

可是他一走,乡下财主又把孩子抓起来,绑在树上打得半死。

还有一次,他碰上了一队送葬的人,却把他们误认为是一伙盗窃了骑士骸骨的强盗,不由分说地就向那些手无寸铁的僧侣冲去,并把其中一位僧人直接打倒在地,摔断了一条腿……诸如此类的事情还有很多,尽管他是出于善良的动机,想要保护那些被压迫者,但因自身的局限性,他的所作所为都是非正义的,不仅不能达到既定的目标,反而是他所要拯救的人再次受害。

因此,人们都把遇见堂吉诃德当作“最大的灾难”,而他就一路挨着毒打,受尽了嘲笑,真是悲哀!
他从疯狂中清醒过来的时候,却也是他的生命走向终结之时。

在临死之前,他终于醒悟,对骑士小说深恶痛绝,他认识到“那些胡扯的故事真是害了我一辈子;但愿天照应,我临死能由受害转为得益”。

他将自己的全部家产都留给了外甥女安东尼娅·吉哈娜,并明确地表示:“安东尼娅·吉哈娜如要结婚,得嫁个从未读过骑士小说的人;如查明他读过,而我外甥女还要嫁他,并且真嫁了他,那么,我的全部财产她就得放弃,由执行人随意捐赠慈善机关”。

就是这样一份遗嘱,看似简单,却充满了悲剧色彩。

堂吉诃德深受骑士小说影响,迷失了自己,做了许多荒唐滑稽的事情,直至临死前,才真正摆脱骑士小说的影响。

立下这么一份遗嘱,其实也就是对他从前人生的一种全盘否定,而一切都已太迟,他只能带着遗憾离开这个世界,这才是他最大的悲哀。

(四)博学睿智却又僵硬机械
最后,堂吉诃德还表现出博学睿智却又僵硬机械的性格特征。

堂吉诃德虽然行动癫狂。

但他的头脑各方面都是很清楚、很稳健的,所以只要不谈骑士道,所有的人都认为他是高明的。

在清醒时,堂吉诃德的言行举止都闪耀着人文主义的思想光辉。

他对人的自由价值和尊严予以充分的肯定,他认为“人是天生自由的,
把自由的人当奴隶未免残酷”,所以他把解救这些人作为自己的责任,虽然结果不尽如人意,但谁也不能否认他的初衷的伟大与高尚;他还强调人应当“一心向往美德,以品行高尚为荣”,他不只是嘴上说说,实际上也是这么做的;另外他也肯定人的感情,认为每个人都有追求纯洁爱情和幸福生活的权利,这其中就包括他对杜尔西内娅的思慕;同时他还由衷地向往一个财产公有、没有私有制、没有压迫、人人平等的和谐的理想的世界……这些行为无疑都是先进的、伟大的,可以说这些表述是堂吉诃德身上人文主义精神的外化,也可以说是作者借其之口,在向全社会宣扬先进的人文主义思想。

除此之外,堂吉诃德还是一位博学的智者,他与桑丘一路上的对话内容涉及到社会各方各面的问题,堂吉诃德常常都能给出一些深刻的见解,而且整个对话的过程都是生动机智,妙趣横生,让桑丘,也让读者更容易接受。

有时候,他对现实问题的本质也是一语道破,比如当巴西琉新婚时,堂吉诃德就对他说过这么一句话:“饥饿和贫穷是爱情的大敌”,如此简单的一句话,其实就道出了现实的真谛。

但是,这些睿智的行为都只是在他清醒时才会出现,当他陷入疯狂时,他就是个疯子,一个痴迷于骑士小说的疯子。

他以一切骑士小说中所写的骑士行为为标准,名字、马匹、意中人、甚至就连住旅店都被他认为是不用花钱的,这些疯癫行为是对骑士行为的僵硬模仿,这时的他失去了理智,完全按骑士的逻辑去推理判断。

僵硬机械的行为让读者在捧腹的同时不免感觉可悲,明明是位智者,却偏偏因为骑士小说变成了一个滑稽可笑的疯子。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堂吉诃德的形象与性格都是多方面的,但这些性格本身却是矛盾而又不协调的,似乎无法在一个人身上同时存在。

但这些性格的矛盾性和不可调和性仿佛在堂吉诃德身上找到了一个完美的契合点,在这些性格的碰撞中彰显了堂吉诃德的人物形象及意义,也因此凸显出这一人物形象所要表达的作者意图或社会现实以及对人性和世界的探索。

比如,他耽于幻想、行动盲目却又博学睿智、永不妥协,这正是那一时期人文主义者的真实写照。

他们想要追求人文主义,但由于对现实的错误认知,使得他们脱离了现实,找不到出路,最后走进了一条死胡同。

奈何他们多么博学睿智,在这样一条死胡同里也找不到出路,于是他们的永不妥协就逐渐变成了偏执乖戾。

所以,堂吉诃德那些疯狂而又天真的行为,不由地让读者在感觉滑稽可笑的同时又为他心酸落泪。

诸如此类的例子还有很多,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了。

尽管作者用了大量的篇幅来描写一个沉迷于骑士小说的堂吉诃德那些疯狂滑稽的行为,但在小说的结尾,他终于不负众望地从幻想中清醒过来,或许这也是作者的一种希望吧。

参考文献:
[1] 塞万提斯著,杨绛译. 堂吉诃德[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5.
[2] 刘玉华. 哈姆雷特与堂吉诃德的人物形象之比较——从他们的性格矛盾试作分析人物形象塑造[J]. 文学界,2011(8),143-144.
[3] 李彦美,杨洁. 堂吉诃德的形象分析及意义[J]. 时代文学,2011(4),70-7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