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基础》期末复习资料复习进程

合集下载

《教育学基础》期末复习资料

《教育学基础》期末复习资料

《教育学基础》期末复习笔记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1.教育的定义(名)(1)从社会的角度定义。

有三个层次:广义的:教育是凡是能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所有活动。

狭义的:教育主要是学校教育,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更狭义的:教育指思想教育活动。

(2)从个体的角度定义。

教育等同于个体的学习或发展过程,如“成功地学习知识、技能与正确态度的过程”。

出发点是“学习”和“学习者”。

准确的定义: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2.(填空)教育这个子系统包括三种基本要素:“教育者”“学习者”“教育影响”。

3.教育的形态(简答)(一)非制度化的教育与制度化的教育(根据教育系统自身形式化的程度)非制度化教育是指那些没有能够形成相对独立的教育形式的教育。

制度化教育是指由专门的教育人员、机构及其运行制度所构成的教育形态。

(二)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根据教育系统赖以运行的场所或空间标准)(三)农业社会的教育、工业社会的教育与信息社会的教育(根据教育系统赖以运行的时间标准)4.教育的劳动起源说(社会起源说)教育起源于生产劳动。

它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形成的。

主要内容:生产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教育起源于生产劳动过程中经验的传递;生产劳动过程中的口耳相传和简单模仿是最原始和最基本的教育形式;生产劳动的变革是推动人类教育变革最深厚的动力。

教育的劳动起源说提供了理解教育起源和教育性质的一把“金钥匙”。

5..工业社会的教育特征(简答) 农业社会3、信息社会4a、现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b、教育与生产劳动从分离走向结合,教育的生产性日益突出c、教育的公共性日益突出d、教育的复杂性程度和理论自觉性都越来越高,教育研究在推动教育改革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6.定义(任务):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分析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教育学》大学期末考试 复习资料(完整版)

《教育学》大学期末考试 复习资料(完整版)

《教育学》期末复习提纲一、选择题1.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代表人物、主要观点)(一)教育学的萌芽1、中国萌芽阶段的教育思想:孔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启发教学;“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学思结合;“学而时习之”的学习结合;“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的学行结合;“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的以身作则;因材施教)道家老子主张回归自然,一切任其自然就是最好的教育。

2、西方萌芽阶段的教育思想:苏格拉底:以其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而著名(产婆术)。

明确提出“美德是否可教”的问题。

柏拉图:《理想国》,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统治者。

亚里士多德: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

最早提出教育要适应儿童的年龄阶段,提出和谐发展教育。

古罗马昆体良:西方第一部教育著作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又称《雄辩术原理》)。

比较系统论述了有关儿童教育的问题,被称为第一本研究教学法的书。

(二)独立形态教育学的阶段1.英国哲学家培根:近代实验科学的鼻祖,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提了出来。

2.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提出“泛智教育”思想,探讨“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

全面系统论述了班级授课制。

首先提出让一切男女儿童都受教育的普及教育思想,按照年龄分期确定了学校教育制度和教育内容。

3、英国教育家洛克的《教育漫话》,提出著名“白板说”。

4、法国教育家卢梭提出近代教育论述中最完备的关于教育年龄阶段的划分。

5、德国哲学家康德明确主张进行“教育实验。

6、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旧三中心7、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奇《林哈德与葛笃德》书中提出教育目的是全面和谐发展人的一切天赋力量和能力。

明确提出“使人类教育心理学化”的口号。

8、美国教育家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提出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造。

提出“做中学”的思想,构成了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完整体系。

(新三中心)现代教育派的代表。

(三)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建立2.教育家及代表作:克鲁普斯卡娅《国民教育与民主主义》被认为是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写成的第一本教育著作。

教育学基础复习步骤

教育学基础复习步骤

考研指导:教育学基础综合复习进度详细安排来源:文都教育2007年9月17日【考试吧:中国教育培训第一门户】模拟考场视频课程百度推广进入9月份,应该说专业课已经进行了一轮的复习。

第一轮的复习顺序应该是教育学原理——中外教育史——教育心理学——教育研究方法,基本是按分值的分布来排列先后次序,这样可以保障分值大的科目的复习效果。

教育学原理是教育学统考中的重要部分,分值100分,且由于是最基础的科目,所以放在复习的初期。

第一轮复习的主要在于把基础打牢,注意掌握复习方法,避免第一轮复习走弯路,使后续复习更有效果。

教育学复习要把握两点:一是知识点要尽可能地全面;二是学习时不必做记忆,概念要重在深入理解,了解知识点的来龙去脉。

第一轮复习的关键是要对中外教育思想史和教育制度形成整体的观念,头脑中有一个清晰的轮廓。

9月份,专业课就进行第二轮的复习了。

第二轮复习的科目顺序可以与第一轮相反,这样的排列顺序不仅能避免复习的疲劳感,而且,教育心理学和教育研究方法在理解上难度比前两门学科要大些,尤其心理测验和有关效度、信度评估等内容比较抽象,所以第一轮刚看过第二轮再了解的基础上加深理解有助于强化复习的效果。

所以9月份就可以看下教育心理学和教育研究方法,9月份,新考纲已经出炉,这时可以借鉴新考纲,对照考纲进行提问复习。

这一个月的时间,把重点可以放在这两门上。

10月份,建议考生利用好考前的十一黄金周。

短短的七天如果利用得当,将会事半功倍。

经过前一阶段的复习,黄金周期间一方面要调整身心,以便更好地从疲惫中恢复;另一方面要对前两个阶段的复习进行总结,重点总结复习的主次安排、方法选用和效果,以便及时调整策略。

10月可以主攻中外教育史,把该记的内容都记住,大的纲领都列出来,也方便日后的复习。

11月份,这时大多数课程应该都心里有数了,就剩下一科,教育学原理。

前一阶段的学习,应该对内容有个宏观的把握了。

这个阶段,就要把概念都挑出来,个个击破。

《教育学》期末考试复习提纲

《教育学》期末考试复习提纲

《教育学》期末考试复习提纲1、广义的教育概念和狭义的教育概念;教育学的概念;十八大教育热点2、人的发展以及影响人的发展因素;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具体特点;教育与人的尊严的关系;素质教育概念;当前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在教育改革中推行素质教育3、经济、政治、文化发展与教育发展的辩证关系4、教育目的概念;《教育法》规定的教育目的内容;对我国教育目的分析;我国教育目的实施要求(应试教育、素质教育与教育目的);教育目的价值取向概念;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区别;我国教育目的价值取向;人的全面发展概念及内涵5、学制的概念及类型;现代学校教育制度发展趋势;义务教育的概念;义务教育的特征;当前实施义务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6、教师职业道德;教师成长阶段特点;进步主义学生观代表人物及思想;现代学生观;青少年儿童的合法权利;师生关系的内涵和意义7、广义的课程概念;影响课程的因素;课程标准概念;学科课程与综合课程、潜在课程;课程资源利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8、当代教学观的演变趋向;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教学设计的概念;中小学常用的具体教学方法;9、德育的概念及地位;德育原则;德育基本途径10、班主任概念;班主任素养;班主任工作内容;班级活动的设计。

考试题型:名词解释、判断、选择、简答、论述、班级活动设计、案例分析教育学考点一、名词解释1.教育学教育学就是通过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研究,去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教育目的狭义的教育目的是指由国家提出的教育总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目标,以及课程与教学等方面对所培养的人的要求。

3.个人本位论个人本位论者认为,教育目的应当由人的本性、本能的需要来决定,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人的本性和本能的高度发展,这就是所谓个人本位论。

代表人物:卢梭、福禄培尔、裴斯泰洛齐4.社会本位论社会本位论者认为,教育目的是由社会的需要所决定的,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就是教育要追求的根本目的,教育应该按照社会对个人的要求来设计。

教育学基础复习资料

教育学基础复习资料

教育学基础复习资料在现代社会中,教育已成为一个至关重要的领域,它涉及到许多方面,包括教学法、心理学、社会学和哲学等。

因此,在进行教育学基础的学习和复习时,需要掌握一定的知识点和技巧。

一、教学法教学法是教育学的重要分支之一。

在进行教学法的学习和复习时,需要掌握以下几点:1. 教学目标的设定和评估:在进行教学活动之前,需要明确教学目标,以此来确定教学内容、方法和评估标准。

2. 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适用于不同的学习要求和情境。

在进行教学活动时,需要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以便能够取得最佳的效果。

3. 课程设计和教学计划的制定:在进行教学活动之前,需要进行课程设计和教学计划的制定。

课程设计应该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而教学计划应该包括时间安排、教材选择、教学评估等方面。

二、心理学心理学是教育学的另一个重要分支。

在进行心理学的学习和复习时,需要掌握以下几点:1. 学习过程和学习动机:学习能力和动机是学习成效的关键。

在进行教学活动时,需要充分理解和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并为学生提供具有挑战性的学习环境。

2. 认知和发展过程:学生进行学习时,需要了解其认知和发展过程。

在教学活动中,需要根据学生的思维和发展水平,进行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合理选择和设计。

3. 学生评估和指导:学生评估和指导是教学质量评估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进行教学活动时,需要确保对学生进行全面和合理的评估,并为学生提供有效的指导和帮助。

三、社会学社会学是研究社会现象和社会关系的学科。

在进行社会学的学习和复习时,需要掌握以下几点:1. 社会结构和变迁:社会结构和变迁对教育活动有着直接的影响。

在进行教育活动时,需要了解和考虑社会结构和变迁对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影响,并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和调整。

2. 社会文化背景和教学内容的匹配:教学内容需要与社会文化背景相匹配。

在进行教育活动时,需要根据学生的文化水平和社会文化背景,进行合理的教学内容选择和设计。

教育学基础复习整理2024

教育学基础复习整理2024

教育学基础复习整理2024一、导论1. 教育学的定义与功能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科学,旨在揭示教育规律,指导教育实践。

教育学具有以下功能:解释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预测教育发展、指导教育实践、评价教育效果。

2. 教育学的发展历程(1)教育学的初创阶段:代表人物有夸美纽斯、卢梭、裴斯泰洛齐等。

(2)教育学的独立阶段:代表人物有康德、赫尔巴特等。

(3)教育学的多样化阶段:20世纪初至今,教育学形成了多种流派,如实验教育学、文化教育学、批判教育学等。

二、教育与社会发展1. 教育与社会关系的理论基础(1)生产力理论:教育是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生产力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2)经济基础理论:教育是经济基础的一部分,受经济基础的制约,并为经济基础服务。

(3)文化理论:教育是文化的一部分,具有传递、保存、创新文化的功能。

2. 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1)教育与社会政治的关系:教育具有政治功能,为社会政治服务。

(2)教育与社会经济的关系:教育具有经济功能,推动社会经济发展。

(3)教育与社会文化的关系:教育具有文化功能,促进文化传承与创新。

三、教育与个体发展1. 个体发展的内涵个体发展是指个体在生理、心理、社会性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2. 个体发展的规律(1)连续性与阶段性:个体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同时具有阶段性。

(2)定向性与可塑性:个体发展具有定向性,但同时也具有可塑性。

(3)不平衡性:个体在不同方面、不同阶段的发展速度和水平存在差异。

3. 教育与个体发展的关系(1)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促进作用:教育通过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塑造人格等方面促进个体发展。

(2)个体发展对教育的制约作用:个体发展水平、特点等制约教育的内容、方法、手段等。

四、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1. 教育目的(1)教育目的的定义: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对教育活动预期结果的设定。

(2)教育目的的类型:可以分为终极目的、阶段目的、具体目的等。

《教育学基础》期末复习资料

《教育学基础》期末复习资料

《教育学基础》期末复习资料《教育学基础》期末复习笔记第⼀章教育与教育学1.教育的定义(名)(1)从社会的⾓度定义。

有三个层次:⼴义的:教育是凡是能增进⼈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们的思想品德的所有活动。

狭义的:教育主要是学校教育,指教育者根据⼀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的活动。

更狭义的:教育指思想教育活动。

(2)从个体的⾓度定义。

教育等同于个体的学习或发展过程,如“成功地学习知识、技能与正确态度的过程”。

出发点是“学习”和“学习者”。

准确的定义:教育——是在⼀定社会背景下发⽣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2.(填空)教育这个⼦系统包括三种基本要素:“教育者”“学习者”“教育影响”。

3.教育的形态(简答)(⼀)⾮制度化的教育与制度化的教育(根据教育系统⾃⾝形式化的程度)⾮制度化教育是指那些没有能够形成相对独⽴的教育形式的教育。

制度化教育是指由专门的教育⼈员、机构及其运⾏制度所构成的教育形态。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根据教育系统赖以运⾏的场所或空间标准)(三)农业社会的教育、⼯业社会的教育与信息社会的教育(根据教育系统赖以运⾏的时间标准)4.教育的劳动起源说(社会起源说)教育起源于⽣产劳动。

它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形成的。

主要内容:⽣产劳动是⼈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教育起源于⽣产劳动过程中经验的传递;⽣产劳动过程中的⼝⽿相传和简单模仿是最原始和最基本的教育形式;⽣产劳动的变⾰是推动⼈类教育变⾰最深厚的动⼒。

教育的劳动起源说提供了理解教育起源和教育性质的⼀把“⾦钥匙”。

5..⼯业社会的教育特征(简答) 农业社会3、信息社会4a、现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b、教育与⽣产劳动从分离⾛向结合,教育的⽣产性⽇益突出c、教育的公共性⽇益突出d、教育的复杂性程度和理论⾃觉性都越来越⾼,教育研究在推动教育改⾰中的作⽤越来越⼤。

《教育学基础》期末重点知识整理复习资料

《教育学基础》期末重点知识整理复习资料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1.教育的含义广义的教育,是指有目的、有意识地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和首要的目标的社会活动。

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以及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期望受教育者发生预期变化的活动。

2.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3.教育的基本形式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特点:(1)启蒙性与长期性(2)全面性与渗透性(3)针对性和权威性学校教育的特点:(1)职能的专门性(2)组织的严密性(3)内容的系统性社会教育的特点:(1)对象的开放性(2)内容的多样性(3)媒介的多元化4.教育理念的含义及作用含义:所谓教育理念,就是人们在理性思考和亲身体验基础上形成的关于教育事物本身及其价值和价值实现途径的根本性判断与看法,是教育主体在教育教学实践及教育思维活动中形成的对“教育应然”的理性认识和主观要求。

作用:(1)反思与概括作用(2)导向与激励作用(3)创新作用5.当代主要的教育理念(1)终身教育理念【特征:终身性、整合性、民主性、灵活性】(2)全民教育理念【特征:差别平等、普及化】(3)素质教育理念【特征:全体性、全面性、基础性、发展性、主体性】6.教育学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意义(简答或论述)(1)教育学知识是教师专业知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2)教育学有助于教育工作者教育自觉性的提升(3)教育学为反思性、研究性教师的成长奠定了基础第二章教育功能(上)1.教育功能的分类(1)个体功能与社会功能个体功能:是指教育对个体生存与发展的作用。

社会功能:是指教育对于维系社会运行,促进社会变革与发展的作用。

(2)正向功能与负向功能正向功能:指教育有助于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积极影响和作用。

负向功能:指阻碍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消极影响和作用。

(3)显性功能与隐性功能2.影响人类发展的基本因素及其作用(1)遗传因素首先,遗传素质是人类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必要前提,它为个体发展提供了多种潜在的可能。

教育学基础期末复习提纲.doc

教育学基础期末复习提纲.doc

教育学基础名词解释名词解禅:1、教育: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具冇历史性、社会性、文化性,在阶级社会里不可避免地有其阶级性。

从社会角度定义教育:(1)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是教育;(2)指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3)指思想教育活动。

从个体角度定义教育:往往把教育等同于个体的学习或发展过程。

2、教育学:是一门以教冇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是通过研究教育现象来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是教冇科学体系中的一门基础学科。

教育学主耍来源丁•教育实践发展的客观需要。

它的产生和发展大致经历了萌芽时期、创立时期、发展时期三个大的历史阶段。

每个时期都除了一批代表人物和著作,熟悉这些人物和若作,掌握他们的代表牲观点,有助于提高学习者的教育学修养。

3、教育要素:三个教育耍素如教育者、学习者、教育影响的有机结合构成了一种社会实践系统, 即为教育。

a)教育者:教育者是指能够在一定社会背景Z下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活动的人, 冇明确的教育意图或教育目的,理解他/她在实践活动中所肩负的促进个体发展及社会发展的任务或使命,具冇必要的能够实现促使个体发展及社会发展任务或使命的知识。

b)学习者:学习者自身的特征:(1)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学习日的,即使两个人在学习日的的表述方而相同,也未必有同样的理解和同样的理由;(2)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学习背景或基础,并由此影响到各自的学习兴趣、能力或风格;(3)不同的人在学习过程屮所遭遇的问题或困难不同,因此进行有效学习所需耍的帮助也不同;(4)不同的学习者对于自身学习行为的反思和管理意识与能力不同,从而影响到他们各自的学习效率和质量。

c)教育影响:教育影响及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了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了信息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式和内容的统-。

教育学基础复习提纲

教育学基础复习提纲

教育学基础复习提纲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一、教育(4):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二、教育的要素及其关系(5)1.三要素说:教育者+ 受教育者+教育影响教育者:有意识地去影响人;专业资格(教育意义案例)受教育者:主动;个性;不分年龄(终身教育)教育影响:教育内容与教育形式的统一2.五要素说:教育者+ 受教育者+教育目的+ 教育影响+ 教育时空三、信息社会的教育(后工业社会)(14)第一,学校将发生一系列的变化;第二,教育的功能将进一步得到全面理解;第三,教育的国际化和教育的本土化趋势都非常明显;第四,教育的全民化和终身化理念成为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

四、教育的起源学说生物起源说:利托尔诺,沛西·能心理起源学说:孟禄劳动起源学说(11):马克思主义五、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现象、教育问题(17)教育学就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教育规律就是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教育与其它事物之间的具有本质性的联系,以及教育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康德(理性的态度)赫尔巴特(现代教育学之父或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普通教育学》,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洛克、卢梭、裴斯泰洛齐六、实用主义教育学(20)人物及著作: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经验与教育》克伯屈的《设计教学法》基本观点:教育即生活;教育即个体经验的不断增长;学校即社会;课程组织以学生经验为中心;师生关系以学生为中心;教学中注意学生的独立发现、体验、差异。

七.、马克思主义教育学(20)人物及著作:凯洛夫的《教育学》基本观点:社会历史现象;起源;目的全面发展;教劳结合;教育与社会关系;方法论基础八、当代教育学的状况(22)1、教育学研究的问题域急剧扩大2、教育学的研究基础和研究模式多样化3、发生了细密的学科分化,形成了初步的学科体系4、教育学研究与教育实践的关系日益密切5、教育学加强了对自身的反思,形成了教育学的元理论(如教育学的学科性质、教育规律)九、教育学的价值(24)1、反思日常教育经验2、科学解释教育问题3、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1启发教师实践工作者的教育自觉,使他们不断领悟教育的真谛2获得大量的教育理论知识,扩展教育工作者的理论视野3养成正确的教育态度,培植坚定的教育信念4提高教育实践工作者的自我反思与发展能力5为成为研究型的教师打下基础第二章教育功能一、教育功能含义(31):是教育活动和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

教育学基础复习

教育学基础复习

教育学基础复习一、教育学与教育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教育与教育学: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产生于生产劳动,在本质上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这一社会活动是与人在一起的。

由此决定了教育与教育学的产生。

二、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1、教育学萌芽阶段:孔子的《论语》、老子的《道德经》、鬼谷子的《鬼谷子》和《孟子》中有关教育的言论。

2、教育学创立阶段:本文1)培根为近代教育学的创立作出了重要贡献。

他的《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中科学分类的见解为教育学的产生奠定了理论基础;本文2)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是近代教育学产生的标志,他提出了“泛智教育”和“统一学校制度”,设计了普通教育的六项原则:系统性、循序渐进性、广泛性、简明性、彻底性、迅速性;本文3)康德的《教育论》中把教育学规定为研究人的自然发展和教育的科学,论述了教育的目的、作用、内容、方法等;本文4)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的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

3、教育学的发展阶段:20世纪以来,教育学的发展有四大派别:实验教育学、文化教育学、实用主义教育学和批判教育学。

4、教育学的“哥白尼革命”:从对教育的展望主要转向对教育的分析。

这一转变可以被称为教育学的“哥白尼革命”。

它改变了人们对教育的看法,使教育研究的方法开始从思辨转向实证。

5、教育学研究对象的确定:从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中探寻教育规律,揭示教育本质。

三、教育学的价值与意义1、教育学对于我们认识和理解教育的本质、价值、目的、过程和规律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2、教育学对于我们进行教育改革,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效率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3、教育学对于我们培养和提高自身的教育素养以及实施有效教育有着重要的支持作用。

一、教育学概述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2、教育学的任务是要探讨、揭示种种教育的规律,阐明各种教育问题,建立教育学理论体系。

3、教育学研究对象:教育现象、教育问题及教育规律。

教育学基础复习提纲

教育学基础复习提纲
价值观、生活观、道义观、审美观、社会观、世界观等方面发展 的指向和要求,反映教育在建构和引领人的精神世界、人文情感、 人格品行、审美意识、生活态度、社会倾向等方面所要达到的结 果。
(名)功用性目的:教育在发展人从事或作用于各种事物的活动性能方面所预 期的结果。内含对人的功用性发展的指向和要求,在教育实践中 以能力、技能技巧等方面的具体要求呈现出来。
1.教育目的及其质的规定性
① 教育目的的内涵(名) 教育目的——即教育意欲达到的归宿所在或预期实现的结果。反映着办教育的
主体对教育活动在努力方向、社会倾向性和人的培养规格标准等 方面的要求和指向。
狭义的教育目的特指一定社会为所属各级各类教育人才培养所确立的总体要求。 整体教育意欲达到的根本所在。
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对教育活动具有指向性作用的目的领域,含有不同层次预 期实现的目标系列。它不仅标示着一定社会对教育培养人的要求, 也标示着教育活动的方向和目标,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社会本位认为,社会的价值高于个人的价值,教育要根据社会的要求, 培养社会需要的工具人。
个人本位认为,个人的价值高于社会的价值,教育就是要根据人身心发 展的要求,促进人自由和谐的发展。
② 教育功能的释放(了解) 包括两个环节:产品(人才产品和文化产品)社会的输入;产品社会的
利用。 受到外部社会因素和教育产品本身的影响,因此要提高释放效益,一要提 高教育产品自身素质,二要创造良好外部环境。 第三章教育目的(重点章)
(3)教育对个体发展的负向功能(负向功能)
① 过重的学业负担,摧残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了学生体质的普遍下降和心里 问题的大量出现。
② 学校管理模式,对学生管得过宽、过严,不利于学生主体性发挥和创造性培 养。
③ 教育的功利性使教育丧失了对生命的关怀。 因此,应克服和矫正教育对个体发展的负向功能,要做到:

★教育学基础期末复习资料

★教育学基础期末复习资料

教育学基础期末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教育学:教育学是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社会科学。

2、教育:广义:教育是指对一个人身心和性格产生塑造性影响的任何行动或经验。

狭义:主要指学校教育,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组织、有系统的,以影响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教育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3、人的发展:广义:指个人从胚胎到死亡的变化过程。

狭义:个人从出生到成人的变化过程,主要指儿童的发展。

人的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人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中,身体、心理和社会意识等方面发生积极变化的过程。

4、教育目的:广义:指人们在进行教育活动之前,在头脑中预先存在着的教育活动所要取得的结果,它指明教育要达到的标准和要求。

狭义:主要指国家和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人的质量规格和标准上的总的规定。

5、社会本位论:社会本位论认为个人的发展离不开社会,认为衡量教育好坏的最高标准是教育能否为社会服务,因此主张教育目的应根据社会需要来确定,从而促使个人社会化,使人适应社会需要。

6、个体本位论:个人本位论认为教育在于使人的本性得以最完善的发展,认为应以个人需要为本,因此主张教育目的应根据个人的发展需要来确定,从而促进个人的完善和发展。

7、课程:广义:指课业与进程,是由一定的育人目标、特定的知识经验和预期的学习活动方式构成的一种动态的教育存在。

狭义:指一门学科。

8、学科课程:指根据学校的教育任务和学生一定年龄阶段的发展水平,从各门科学中选出最基本的原理、知识,组成各种不同的学科,彼此分立地安排它们的顺序、学习时数和期限的课程。

9、教学:教学是在一定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

在这一活动中,学生在教师的有计划地组织与引导下,能动地学习、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发展自身的智能与体力,养成良好的品行与美感,逐步形成全面发展的个性。

(完整word版)教育学基础(期末考试考点及整理)

(完整word版)教育学基础(期末考试考点及整理)

《教育学基础》期末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教育: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广义的教育指能增长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提高人的认识能力、增强人的体质、完善人的个性的一切活动,它包括有计划的和偶然的教育、有组织的和无组织的教育、有固定场所和无固定场所的教育等等。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的是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以影响入学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从而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教育目的:是社会对教育所培养出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要求, 它规定了通过教育要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质量和规格的人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教师专业发展有广义跟狭义之分。

广义的教师专业发展包括教师群体的专业发展和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两个方面。

其中教师群体专业发展指的是教师职业不断成熟,逐渐达到作为一门专业所要求的标准,并获得相应的专业地位的过程。

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指的是教师个体在专业素质方面不断成熟,并逐渐从新手教师成长为专家型教师的过程即为狭义的教师发展课程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学校的培养目标,由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学科课程:是根据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和科学发展水平。

从各门科学中选择出适合一定年龄阶段学生发展水平的知识,组成各种不同的教学科目。

课程计划:课程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的层次,不同类型学校的培养目标,有教育主管部门制定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它对学校的教学、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方面做出全面安排,具体规定学校设置的课程,各门课程开设的先后顺序,课时分配和学年、学周的编制。

课程标准:是对希望在小期间应形成的特定知识、技能和形态的非常清晰明确的阐述。

课程标准主要是对学生学习结果的描述,而不是对教学内容的具体规定。

课程标准关照绝大多数学生,提出的是一些基本的要求,而不是最高的要求。

教育学基础期末复习提纲

教育学基础期末复习提纲

教育学基础期末复习提纲教育学基础名词解释名词解释:1、教育: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具有历史性、社会性、文化性,在阶级社会里不可避免地有其阶级性。

从社会角度定义教育:(1)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是教育;(2)指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3)指思想教育活动。

从个体角度定义教育:往往把教育等同于个体的学习或发展过程。

2、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是通过研究教育现象来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是教育科学体系中的一门基础学科。

教育学主要来源于教育实践发展的客观需要。

它的产生和发展大致经历了萌芽时期、创立时期、发展时期三个大的历史阶段。

每个时期都除了一批代表人物和著作,熟悉这些人物和著作,掌握他们的代表性观点,有助于提高学习者的教育学修养。

3、教育要素:三个教育要素如教育者、学习者、教育影响的有机结合构成了一种社会实践系统,即为教育。

a)教育者:教育者是指能够在一定社会背景之下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活动的人,有明确的教育意图或教育目的,理解他/她在实践活动中所肩负的促进个体发展及社会发展的任务或使命,具有必要的能够实现促使个体发展及社会发展任务或使命的知识。

b)学习者:学习者自身的特征:(1)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学习目的,即使两个人在学习目的的表述方面相同,也未必有同样的理解和同样的理由;(2)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学习背景或基础,并由此影响到各自的学习兴趣、能力或风格;(3)不同的人在学习过程中所遭遇的问题或困难不同,因此进行有效学习所需要的帮助也不同;(4)不同的学习者对于自身学习行为的反思和管理意识与能力不同,从而影响到他们各自的学习效率和质量。

c)教育影响:教育影响及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了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了信息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学基础》期末复习资料《教育学基础》期末复习笔记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1.教育的定义(名)(1)从社会的角度定义。

有三个层次:广义的:教育是凡是能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所有活动。

狭义的:教育主要是学校教育,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更狭义的:教育指思想教育活动。

(2)从个体的角度定义。

教育等同于个体的学习或发展过程,如“成功地学习知识、技能与正确态度的过程”。

出发点是“学习”和“学习者”。

准确的定义: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2.(填空)教育这个子系统包括三种基本要素:“教育者”“学习者”“教育影响”。

3.教育的形态(简答)(一)非制度化的教育与制度化的教育(根据教育系统自身形式化的程度)非制度化教育是指那些没有能够形成相对独立的教育形式的教育。

制度化教育是指由专门的教育人员、机构及其运行制度所构成的教育形态。

(二)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根据教育系统赖以运行的场所或空间标准)(三)农业社会的教育、工业社会的教育与信息社会的教育(根据教育系统赖以运行的时间标准)4.教育的劳动起源说(社会起源说)教育起源于生产劳动。

它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形成的。

主要内容:生产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教育起源于生产劳动过程中经验的传递;生产劳动过程中的口耳相传和简单模仿是最原始和最基本的教育形式;生产劳动的变革是推动人类教育变革最深厚的动力。

教育的劳动起源说提供了理解教育起源和教育性质的一把“金钥匙”。

5..工业社会的教育特征(简答) 农业社会3、信息社会4a、现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b、教育与生产劳动从分离走向结合,教育的生产性日益突出c、教育的公共性日益突出d、教育的复杂性程度和理论自觉性都越来越高,教育研究在推动教育改革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6.定义(任务):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分析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7..(填空)(1)中国:《学记》是我国古代最早也是世界最早的成体系的古代教育学作品《大学》、《师说》等(2)西方:苏格拉底“产婆术”亚里士多德《政治论》柏拉图《理想国》、昆体良《雄辩术原理》等(3)英培根“近代实验科学的鼻祖”提出了归纳法;最先提出教育学这个概念的;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科学提出。

(4).捷克 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1提出了泛智教育思想,○2系统地提出了教育目的论、方法论、教育原则、课程与教学论、德育论等理论思想,他首次提出班级授课制。

○3、不仅指出了教育应该怎么办,而且努力为教育措施寻找理论依据。

(5)德赫尔巴特“现代教育学之父”或”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6)《普通教育学》——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不仅论述了教育学的独特性,还明确地提出了教育学的学科基础即心理学和哲学。

创办了第一个教育科学研究所和实验学校(7).英国洛克的《教育漫画》提出完整的绅士教育理论体系、白板说(8).法国卢梭《爱弥尔》表达了资产阶级教育思想,是反封建的理性革命声音在教育领域的表达(9).瑞士裴斯泰洛齐的《林哈德与葛笃德》,把教育目的规定为全面、和谐地发展人的一切天赋力量和能力。

(当前教育学的问题)1/2/3/4/58.教育学的价值(简答)一、反思日常教育经验二、科学解释教育问题三、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一)启发教育实践工作者的教育自觉,使他们不断领悟教育的真谛(二)获得大量的教育理论知识,扩展教育工作者的理论视野(三)养成正确的教育态度,培养坚定的教育信念(四)提高教育实践工作者的自我反思和发展能力第二章教育功能1.(名)教育功能——教育活动和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

2.教育功能的类型(4、保守和超越功能)①从作用对象看,可分为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个体功能(本体功能或固有功能)社会功能(工具功能或派生功能)③从作用的呈现形式看,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3..教育的个体功能(是现代社会的产物)(简答)(1)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促进功能(正向功能)①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功能a促进个体思想意识社会化b促进个体行为社会化c培养个体的职业意识和角色②教育促进个体个性化的功能a促进人的主题意识的形成和主体能力的发展b促进个体差异的充分发展,形成人的独特性c开发人的创造性,促进个体价值的实现(2)教育的个体谋生和享用功能(正向功能)①教育的个体谋生功能————是成“才”的教育,是成“人”的教育a通过个体社会化,个体可以获得未来社会生活或职业生活中相应的角色和意识,在进入社会生活时能尽快地适应新环境。

b传授“何以为生”的本领,教学生“学会生存”。

个体把教育当作一种生存的手段和工具。

②教育的个体享用功能a人的成长必须接受教育。

教育教人“成为人”。

b受教育过程是一个通过促进个体发展不断追求自由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教育知识的传授,促进人的知情意、德智体全面发展,从而造就了自由人。

一个人受到的教育越多,就越能体现自己的意志自由。

(3)教育对个体发展的负向功能(负向功能)①过重的学业负担,摧残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了学生体质的普遍下降和心里问题的大量出现。

②学校管理模式,对学生管得过宽、过严,不利于学生主体性发挥和创造性培养。

③教育的功利性使教育丧失了对生命的关怀。

因此,应克服和矫正教育对个体发展的负向功能,要做到:首先,关键是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其次,要改革不合理的教育制度,如整齐划一的管理制度、扭曲的考试制度等,尊重学生的差异,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条件。

再次,要纠正教育活动和过程中的失当行为。

4.教育的社会功能————教育对其他社会子系统的作用(1)教育改善人口质量,提高民族素质(2)教育促进文化延续和发展(4)(3)教育促进经济发展(3)(4)教育促进政治民主化(3)(5)教育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对人与自然的关系(6)教育对社会的负向功能①教育功能取向的确立社会本位认为,社会的价值高于个人的价值,教育要根据社会的要求,培养社会需要的工具人。

个人本位认为,个人的价值高于社会的价值,教育就是要根据人身心发展的要求,促进人自由和谐的发展。

第三章教育目的(重点章)1.教育目的及其质的规定性①教育目的的内涵(名)(备注特点1/2)教育目的——即教育意欲达到的归宿所在或预期实现的结果。

反映着办教育的主体对教育活动在努力方向、社会倾向性和人的培养规格标准等方面的要求和指向。

狭义的教育目的特指一定社会为所属各级各类教育人才培养所确立的总体要求。

整体教育意欲达到的根本所在。

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对教育活动具有指向性作用的目的领域,含有不同层次预期实现的目标系列。

它不仅标示着一定社会对教育培养人的要求,也标示着教育活动的方向和目标,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②我国的“教育方针”:“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和谐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教育目的的基本类型①根据教育目的自身实践的特点看,分为价值性教育目的和功用性教育目的。

(名)价值性目的:教育在人的价值倾向性发展上意欲达到的目的,内含对人的价值观、生活观、道义观、审美观、社会观、世界观等方面发展的指向和要求,反映教育在建构和引领人的精神世界、人文情感、人格品行、审美意识、生活态度、社会倾向等方面所要达到的结果。

(名)功用性目的:教育在发展人从事或作用于各种事物的活动性能方面所预期的结果。

内含对人的功用性发展的指向和要求,在教育实践中以能力、技能技巧等方面的具体要求呈现出来。

②从教育目的要求的特点看,分为终级性教育目的和发展性教育目的(名)终级性教育目的:也称理想的教育目的,是指具有终级结果的教育目的,表示各种教育及其活动在人的培养上要最终实现的结果,它蕴含着人发展的那种最为理想的要求,具有“完人”的性质。

(名)发展性教育目的:也称现实的教育目的,是指具有连续性的教育目的,表示教育及其活动在发展的不同阶段所要实现的各种结果,表明对人培养的不同时期,不同阶段前后具有衔接性的各种要求。

前者是后者的根本依据,后者是前者的具体体现。

③从被实际所重视的程度看,分为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和非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④从教育发展史上,把教育目的区分为内在目的和外在目的。

3.教育目的的功能:指教育目的对实际教育活动所具有的作用。

(简答)①对教育活动的定向功能a.对教育社会性质的定向作用;b.对人培养的定向作用;c.对课程选择及其建设的定向作用;d.对教师教学方向的定向作用。

②对教育活动的调控功能借助三种方式进行:确定价值的方式;标准的方式;目标的方式;调控对象:教育工作者(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受教育者(对学生的外部调控和学生的自我控制)③对教育活动的评价功能a对价值变异情况的判断与评价b对教育效果的评价三个功能相互联系、综合体现。

定向功能伴随评价功能和调控功能而发挥;调控功能的发挥需要以定向功能和评价功能为依据;评价功能的发挥凭借定向功能。

4.教育目的选择与确立(含义、依据1/2)教育目的价值取向:对教育目的的价值性进行选择时所具有的倾向性。

①特点:a、教育价值在于满足人的个性发展及需要b、教育目的根本在于促使人的本性、本能得到自然发展,使其需要得到满足;c、教育目的的选择应依据人的本性发展和自身完善这种“天然的需要”。

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表现不尽相同。

不同历史发展阶段,各种人本位的价值取向背景和针对性有所不同,在对待人与社会的关系上,人本位的价值取向在态度上,具有对立与非对立之分,激进与非激进之别。

评价:优点:a、高扬人的个性自由解放的旗帜,打破了宗教神学和封建专职对人的束缚,促进了人的解放,使教育回归人间。

b、提升人的价值和地位缺点:带有历史唯心主义色彩,具有片面性。

激进的人本位无视人发展的社会要求和社会需求,甚至把满足人的需要和满足社会的需要对立起来,导致个性、自由和个人主义的绝对化。

②19世纪到20世纪鼎盛时期。

有两种观点:a、基于人的社会化,适应社会需求来主张的涂尔干b、基于社会稳定或延续的重要性来主张的凯兴斯泰那评价:优:强调教育目的从社会出发,满足社会的需要,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因为人的存在和发展是无法脱离社会的。

缺:过于强调人对社会的依赖,把教育的社会目的绝对化。

完全割裂了人与社会的关系。

5.我国的教育目的及精神实质①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4a社会主义是我国教育性质的根本所在(填空)明确了我国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b使受教育者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明确了我国人才培养的素质要求。

c注重提高全民族素质是我国当今社会发展赋予教育的根本宗旨,也是我国当代教育的重要使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