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脂异常老年人使用他汀类药物中国专家共识
他汀类药物安全性评价专家共识(全文)
他汀类药物安全性评价专家共识(全文)他汀类药物(简称他汀)降脂疗效好和心血管获益明确已得到反复证实和充分肯定。
但因其应用广泛,诸多与此药物相关的不良反应屡见报道。
正确认识和处理临床应用中出现的他汀不良反应十分重要。
2011年国内心血管病学和临床血脂学专家针对他汀与癌症风险、肾脏损害、新发糖尿病风险、肝脏损害和肌病等5个主要问题进行了仔细、认真地讨论,并将专家的主要观点集中发表在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1年第3期上,这对国人正确使用他汀起到很好推动作用[1]。
2012年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FDA)发布他汀类说明书需要修改的告示,再次引起人们关注他汀安全性[2]。
2013年10月中国食品药品监管总局(CFDA)发布修订他汀类药品说明书通知,进一步提醒中国医生和患者关注他汀安全性。
最近,美国脂质协会专题就他汀安全性问题发表更新版专家共识[3]。
他汀使用的潜在风险和获益已成为中国医生和广大患者共同关注的公共健康问题。
为此,专家组经充分讨论,针对目前他汀主要安全性问题及其处理对策达成如下共识。
一、他汀与肝脏安全性2012年FDA推荐在服用他汀前应进行肝酶检测,此后只有当临床需要时才检测肝酶,并建议删除原有他汀药物说明中关于"服用他汀的患者需常规定期监测肝酶"的规定。
2013年CFDA并未完全赞同FDA的建议,因此,中国医生仍应关注他汀肝脏安全性。
1.他汀引起肝脏损害的发生率:早期临床试验及长期大规模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均发现,他汀应用与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及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水平升高存在相关性。
目前认为所有他汀都可能引发肝酶增高。
在所有接受他汀治疗患者中,约1%~2%出现肝酶水平升高超过正常值上限3倍,停药后肝酶水平即可下降。
在一项包含9 360例药物警戒数据中,他汀所致肝脏不良反应发生风险与未服用他汀者比较增加3倍,其中以肝酶升高为常见[4]。
与他汀可能相关的肝脏损害发生率为1.2/10万,急性肝功能衰竭发生率约为0.2/100万,提示他汀类药物确实有罕见特异性肝损害[5]。
血脂异常老年人使用他汀类药物中国专家共识
老年人他汀药物治疗的其他临床试验
3.老年心力衰竭 • CORONA(Rosuvastatin in Older Patients with Systolic Heart Failure)瑞舒伐他汀治疗组心 血管死亡、心梗、卒中主要联合终点发生 率与安慰剂组差异无统计学差异。但老年 患者对瑞舒伐他汀治疗依从性、耐受性及 安全性良好。 • Shah 观察3年,出院后使用他汀的心衰患者 比未用者生存率更高。
老年人使用他汀类药物的二级预防 证据
• 中国冠心病二级预防研究(CCSPS)4870例 心梗患者,随机服用血脂康胶囊1.2g/d(含 洛伐他汀10mg)或安慰剂,平均随访4年。 2550例60-75岁老年亚组分析显示:血脂康 组总死亡危险降低35%,冠心病病死率降低 34%,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 异。
血脂异常老年人使用他汀类药 物中国专家共识
老年人血脂异常特点
• 血脂水平随着增龄发生变化,基因、环境 因素、生活方式与衰老过程中的血脂异常 密切相关。 • 我国流行病学调查显示,TC、LDL-C、TG水 平随着年龄增加逐渐升高;与欧美国家相 比,我国老年人TC、LDL-C、TG平均水平低 于西方人群,以轻、中度增高为主。
他汀类 使用与 否对退 伍军人 死亡率 的比较 研究
汇总 分析
平均 67.3 岁, 46.4% >70岁
退休军 人
老年人使用他汀类药物的一级预防证据
研究 文献 JUPFTER 研究 类别 随机 安慰 对照 亚组 年龄 例数 5695 ≥70岁 人群 LDLC<3.38且 超敏 CRP≥2.0的 无心血管 疾病 没有心梗 病史的高 胆固醇血 症男性 他汀 瑞舒伐 他汀 20mg/d 随访期 (年) 5 结论 一级终点事件比 安慰剂组降低
血脂异常老年人使用他汀类药物中国专家共识
血脂异常老年人使用他汀类药物中国专家共识――避免盲目应用大剂量他汀类药物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 )是导致老年人死亡和影响生活质量的主要疾病。
而随着年龄增长,ASCVD患病率和病死率相应增加。
他汀类药物是安全、有效的调脂药物。
然而,医生对老年人使用他汀类药物是否获益以及长期治疗安全性存在担忧。
2010年,我国发布了血脂异常老年人使用他汀类药物的中国专家共识”;2015年,我国血脂领域专家借鉴近年发布的国际血脂管理指南和临床证据,对指南进行了修订。
一、老年人血脂异常特点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随着年龄增加,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甘油三酯(TG)水平逐渐增加。
与欧美国家相比,我国老年人的TC、LDL-C和TG平均水平均低于西方人群,以轻、中度增高为主。
二、临床证据老年人临床试验和老年亚组的结果显示,他汀类药物明显降低心脑血管病的患病率、病死率和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
但目前缺乏转为80岁以上老年人设计的他汀类药物防治心脑血管的临床试验数据。
三、治疗目标共识建议,应用他汀前,充分权衡治疗获益风险比,根据个体特点确定老年人他汀类药物治疗的目标、种类和剂量,推荐调脂治疗目标见表1。
表1老年人血脂异常调脂治疗的目标值[mmol∕L(mg∕dl)]注:非HDL-C = TC-HDL-C i K其他危险因素包括:年龄(男耳45 岁,女"岁)、吸烟、HDL-C < 1.04 Inlnot/L(40 mg∕dl)j BMI ⅛28 <g∕∏ιj、早发缺血性心血管病家族史四、药物的选择国内现有他汀类药物有洛伐他汀、辛伐他汀、普伐他汀、氟伐他汀、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和匹伐他汀。
洛伐他汀、辛伐他汀、氟伐他汀、阿托伐他汀和匹伐他汀为亲脂性他汀类药物;普伐他汀、瑞舒伐他汀为亲水性他汀类药物。
血脂康胶囊的主要调脂成分为洛伐他汀及他汀类同系物,1.2 g的血脂康胶囊约含10 mg洛伐他汀。
2024他汀不耐受的临床诊断与处理中国专家共识
2024他汀不耐受的临床诊断与处理中国专家共识他汀类药物用千心血管疾病(CVD)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的临床价值无可争议,其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入减少CVD发病及死亡风险的益处已在大量研究及广泛人群中得到证实,是国内外众多指南一致推荐的血脂管理及防治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的基石药物。
近年来,随着他汀类药物应用人群的不断扩大、新型降脂药物的相继问世,医学信息的可及性增加和大众媒体科普宣讲的普及,有关他汀类药物使用的顾虑有增加趋势,他汀不耐受诊断与处理的问题逐渐突出。
尽管国内外多个学术机构/组织相继发布了他汀不耐受相关指南或共识,但他汀不耐受的定义和诊断标准并不完全一致,致使临床实践中他汀不耐受的诊断与处理尚欠科学,他汀不耐受被高估的清况时有发生。
多项研究提示,我国人群的他汀类药物使用率和血脂达标率明显低千发达国家,究其原因,主要与患者对他汀类药物相关不良反应的担忧及临床医师对他汀不耐受的诊断与处理欠规范有关。
为提高人们对他汀不耐受的科学认知水平,规范他汀类药物的临床使用,提高我国人群血脂达标率,国家心血管病专家委员会心血管代谢医学专业委员会特组成专家组,全面复习他汀不耐受的全球相关研究数据包括中国人群他汀类药物使用和耐受渭况的相关资料,参考国外他汀不耐受相关指南与共识,制定了《他汀不耐受的临床诊断与处理中国专家共识》,提出了适合我国人群的他汀不耐受基本定义、科学诊断标准及干预策略,以期改善我国他汀类药物的临床应用现状提高我国ASCV D的防治水平。
1、中国人群他汀类药物的应用现状中国人群血脂异常的患病率高治疗率达标率低,这是我国CV D负担持续加重的主要原因之一中国脑卒中筛查与预防项目(CNSSPP)数据显示,40岁以上居民血脂异常患病率高达43%,其中3.4mmol/� LDL-C < 4.1 mmol/L者占18.4%,lDL-C � 4.1mmol/L者占8.1%但血脂异常患者中仅18.9%接受降脂治疗,.2%得到充分控制。
他汀类降脂药防治缺血性卒中TIA专家共识
他汀类药物防治缺血性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专家共识他汀类药物防治缺血性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专家共识北京天坛医院作者:王拥军文章号:W030777【编者按】卒中是中国第一位致残和第二位致死原因。
血脂异常是缺血性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
2007年1月,国内脑血管病和血脂领域的专家组成员在参考了近10年来血脂领域大规模随机对照研究及相关的循证医学的证据基础上,结合中国实际国情和现状,正式出台《他汀类药物预防缺血性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专家建议》,对规范临床治疗起到了很好的效果,目前他汀类药物治疗高胆固醇血症和防治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又有了新的循证医学证据,为此国内有关专家又进行讨论,达成了他汀类药物防治脑血管病专家新的共识,以期给临床医生更明确的临床指导。
1 胆固醇与卒中的流行病学尽管流行病学资料并非一致地提示总胆固醇水平与卒中存在相关性,而针对卒中不同类型进行分析发现胆固醇水平与缺血性卒中相关性更大。
在冠心病人群中,随着胆固醇水平的增高,缺血性卒中的危险相应增加。
胆固醇每增加1mmo l/L),缺血性卒中的危险增加25%[1]。
流行病学研究和随机临床对照研究表明随着LDL-C水平的降低,心脑血管事件的风险减少。
共识1胆固醇水平增加是缺血性卒中/短暂脑缺血发作(TIA)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其中LDL-C的升高与缺血性卒中发生密切相关。
降低LD-C是减少缺血性卒中风险的有效手段之一(I,A)2 他汀类药物与卒中的一级预防降低胆固醇水平主要通过治疗性生活方式改变和使用他汀类药物[2]。
使用他汀类药物并非单纯预防卒中,而是预防全身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的进展,包括心脑血管及其他与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相关事件的全面减少[3]。
降低胆固醇并不能完全解释使用他汀类药物所获得的相对危险下降,这说明他汀类药物调脂以外的作用至关重要[4]。
对97981例患者的26项临床试验的荟萃分析表明,他汀类药物可降低21%的卒中危险(P<0.0001);LDL-C水平每降低10%,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CIMT)减少0.73%/年,卒中危险降低15.6%(P=0.002),获益与基线LDL-C水平无关,而与LDL-C的降低幅度有关[5]。
降脂药物的规范化使用专家共识(2023)
他汀类药物
肝酶异常 ▪ 肝酶异常主要表现为转氨酶升高,发生率约0.5%~3.0%,呈剂量依赖性。 ▪ 考虑由他汀类药物引起的肝酶异常,若丙氨酸氨基转移酶(谷丙转氨酶)和/
或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谷草转氨酶)升高,≥3倍正常值,及合并总胆红素 升高患者,应酌情减量或停药。 ▪ 对于转氨酶升高在3倍以内者,可在原剂量或减量的基础上进行观察,也可换 用另外一种代谢途径的他汀,部分患者经此处理转氨酶可恢复正常。 ▪ 失代偿性肝硬化及急性肝功能衰竭,是他汀类药物应用禁忌证。
降脂治疗的其他措施
▪ 脂蛋白分离、肝移植、部分回肠旁路手术和门腔静脉分流术,作为辅助 治疗措施用于FH患者。脂蛋白血浆置换效果肯定。
▪ 脂蛋白分离(LA)是FH,尤其是C水平降低55%~70%。英国和德国指南推荐Lp(a)>150 nmol/L的进展 性冠心病患者进行LA。长期治疗可使皮肤黄色瘤消退。最佳的治疗频率 是每周1次,但多采用每2周1次。妊娠期间LA仍可应用。
▪ 另一种胆固醇吸收抑制剂海博麦布是近期上市的国产一类新药,其作用机制、 用法和降脂疗效等与依折麦布相似。
胆固醇吸收抑制剂
PCSK9抑制剂 ▪ 目前获批上市的依洛尤单抗和阿利西尤单抗可显著降低平均LDL-C水平达
50%~70% ▪ 依洛尤单抗140 mg或阿利西尤单抗75 mg,每两周1次皮下注射,安全性和耐受
耐受性良好。
降脂药物的联合应用
严重高甘油三酯血症的降脂药物联合应用 ▪ 甘油三酯严重升高(≥5.6 mmol/L),生活方式及单一降脂药物不能良好
控制甘油三酯水平时,可采用贝特类药物、大剂量(2~4 g/d)高纯度ω3脂肪酸、烟酸类药物之间的两两或以上联合。 ▪ 联合高纯度ω-3脂肪酸和烟酸类药物基本不进一步增加贝特类药物单用 的肝肾安全性风险,常见不良反应有胃肠道反应、出血、心房颤动(与 ω-3脂肪酸应用剂量正相关)以及颜面潮红(与烟酸类药物相关)等。
2015年《血脂异常老年人使用他汀类药物中国专家共识》解读
2015年《血脂异常老年人使用他汀类药物中国专家共识》解读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老年内科刘梅林北京市第二医院心脑血管科陈亚红老年人是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的高危人群,是他汀类药物治疗的适宜人群。
而出于对老年人应用他汀类药物是否获益及安全性的担忧,老年人他汀类药物的应用严重不足。
2015年第5期《中华内科杂志》发表了《血脂异常老年人使用他汀类药物中国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
本版共识是在2010年发表的《血脂异常老年人使用他汀类药物中国专家共识》的基础上,结合近年血脂异常治疗的进展,综合众多老年心脑血管疾病专家的建议更新而成的,本文就该共识推出的背景及要点进行解读。
一、“共识”推出的背景近年血脂异常治疗领域更新了多部指南。
2013年国际动脉粥样硬化学会(IAS)发布的“全球血脂异常诊治建议”推荐对<80岁人群进行长期风险管理,提出依据ASCVD的一级或二级预防达到不同的调脂目标值。
2013年美国心脏病学学会/美国心脏协会(ACC/AHA)降脂治疗指南推荐他汀类药物用于ASCVD一级预防、心功能尚好和非透析患者的二级预防,推荐年龄>75岁的ASCVD老年患者使用中等强度[使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降低30%~40%]他汀类药物治疗。
2014年美国国家脂质协会(NLA)发布的“血脂异常管理建议”推荐生活方式干预对血脂异常患者预防ASCVD至关重要,治疗强度应根据患者发生ASCVD事件的绝对危险进行调整。
2014年英国国家优化卫生与保健研究所(NICE)新版血脂管理指南推荐根据患者危险分层进行不同强度的他汀类药物治疗。
2014年“中国胆固醇教育计划血脂异常防治专家建议”推荐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确定个体化的他汀类药物用药剂量,仍以LDL-C为治疗靶点。
因缺乏老年人群他汀类药物治疗的大规模临床试验证据,各指南缺乏对老年人应用他汀类药物的细化措施。
二、“共识”的要点“共识”指出,我国人群血脂水平随年龄增长而升高,与西方人群不同,我国老年人的血脂水平以轻中度升高为主。
2022老年血脂异常管理:老年人血脂异常管理中国专家共识全文
2022老年血脂异常管理:老年人血脂异常管理中国专家共识(全文)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 )是老年人致死、致残的主要疾病,患病率和死亡率随增龄增加。
血脂异常是ASCVD及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大量证据表明,他汀类药物可延缓ASCVD的发生、发展并降低发生心血管事件及死亡的风险。
但由于对药物安全性的担忧,老年人群用药不足、停药率高。
为促进我国老年人ASCVD的防治工作,近日,《老年人血脂异常管理中国专家共识》于《中华内科杂志》发布,就我国老年人血脂异常管理提出临床管理建议。
中国老年人血脂异常的管理建议(-)生活方式治疗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是治疗老年人血脂异常的基本措施。
A主要包括戒烟、限酒,均衡饮食,减少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摄入,增加蔬菜、水果、鱼类、豆类、粗粮、全谷类、坚果及富含植物苗醇、纤维的食物摄入。
A不提倡老年人过度严格控制饮食和减轻体重。
A建议老年人坚持规律有氧运动,运动时应注意避免运动导致的损伤和跌倒,有条件者可在运动康复专业医师评估及指导下选择运动方案。
(二)调脂治疗目标及推荐药物L建议老年ASCVD患者积极使用他汀类药物,对于存在心血管病风险的老年人,根据心血管病危险分层制定血脂管理目标。
表1老年人调脂治疗目标值[mmol/L (mg∕dl)]危险分度临床疾病和/或危险因索LDLC目标⅜HDbC 目标超极高危<14 55)或较基找水平降低幅度250«<22(85)ASCVD并存以下之一:U ):K发AsCVD事件(2)冠状动脉多支命管病变(3)近IflAcS(12个月内)(4)LDL-C>4.9πιmol∕l.(S)物尿病极高危ASCVl)<1.8( 70)或较黑线水平降低««>50(»<2.6( 1∞)储尿病♦高・压is以病合并Ie器仃携吉(微盘门击门尔、现同段病变.肾病) 或合并至少3项JC他危险闪索独尿病+1项凡他危险因素∙H LI)L-C>3.4 mm<>IH.外周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畿(挟率>50%)<2.6( l∞)<3.4( 130)高危精尿病高11压+2项犬他危险因素'U LDL-C>2.6 mmuVl.慢性肾脏病(3或4期)TC>8 mπκ>l∕L.IJ)L-C>4.9 mιιud∕L或∙>*7[80∕l IO mmllχIOqASCVD发病风险》ιo¾低危/中危席血压成o∙3J∣Ut他危修因索• IO年AsCVD发病风龄MJ≤I0%<3,4(130)<4.2( 160)注:本人根据2019《欧洲心脏病学会/欧洲动脉粥样侵化协会♦脂异常管理指南》A及ZOl为中国胆固酹教育计划四指冷疗降低心血管窜件4家建议》”整合;ASCYD 为动脉甥样使化性心血管扶病;LDL∙C为低格度版蛋门肌周髀;HDLS为高密度垢杀白制因肿:ACS为急性冠状动脉琛合征;TC为总IIH冏辞;.北他危险因素包括:年龄(男Z5岁.女>55岁).吸烟川)I X X I.04m m,,l∕L(4O m W d l).体航指数>28k∕∏ΛF发统I i l性心管病家族史;1m m H g=O.I33k P a2 .推荐老年ASCVD患者及≤75岁具有多种心血管危险因素的老年人使用他汀类药物。
让老年人健康快乐地生活——记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老年内科_刘梅林_教授
让老年人健康快乐地生活
高风险人群。
为了促进我国绝经后女性的血脂异常管理,有效降低绝经后女性ASCVD的风险,借鉴国内外血脂异常管理指南,由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女医师工作委员会和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女性心脏健康学组的相关专家共同制定此“共识”。
盛会:忙碌的身影
在第26届长城会发布会在国家会议中心举行,刘梅林教授主持会议。
出席新闻发布会的嘉宾有长城会创始人胡大一教授,第二十六届长城会主席马长生教授,ACC主席Kim A.Williams,ESC前任主席MichelKomajda,AHA前任主席Sidney C.Smith,美国心脏病学会院士、美国心脏病学院院士、欧洲心脏学会院士Mariell Jessup等。
在此次会议上,长城会创始人胡大一教授阐述了本届长城会的主旨,第26届长城会主席马长生教授介绍了本届大会的盛况,Mariell Jessup教授介绍了引入中国的、由美国心脏协会发起的旨在减少女性心血管疾病的“珍爱女人心”活动。
5-2 甘油三酯升高的血脂异常防治中国专家共识(完整版)
甘油三酯增高的血脂异常防治中国专家共识 血脂异常是心血管系统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
大量临床研究证实,应用他 汀类药物降低胆固醇水平可以降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与致死 致残率。
然而近年研究显示,血脂异常患者即使经过大剂量他汀强化降胆固醇治 疗后仍面临很高的心血管剩留风险[1] ,而在 2 型糖尿病、肥胖、代谢综合征 和/或心血管病患者中,甘油三酯(TG)升高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 降低是构成心血管剩留风险的主要血脂异常表型[2] 。
因此,在关注高胆固醇血 症的危害性以及强调他汀类药物在心血管疾病防治中基石地位的同时, 亦应充分 重视对 TG 增高等其他类型血脂异常的筛查和干预。
为提高国内广大临床医生对 TG 增高及心血管剩留风险的重视程度,推动高 TG 血症的规范化管理,中华医 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循证医学评论专家组会同中国老年学学会心脑血管病专业委 员会组织相关领域的专家制定并颁布本共识文件。
1. 高 TG 血症的流行病学现状 美国健康与营养调查研究 (National Health and Nutrition Examination Survey, NHANES) 调查数据显示 [3] 美国成年人血 TG 水平≥1.7 mmol/L , ( 1 mmol/L=88.5 mg/dl )者 高达 31%,TG≥ 2.26 mmol/L 和≥5.6 mmol/L 者分别占 16.2%和 1.1%。
在欧洲和加拿大共 12 个国家进行的血脂异 常国际研究则发现,经过他汀治疗后,高危和低危受试者中高 TG 血症患者的比 例仍高达 39.2%和 34.4%[4] 。
近年来以我国人群为基础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 也有相似发现。
2002 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结果显示,我国≥18 岁 人群高 TG 血症患病率为 11.9%[5] 。
北京地区 1992-2002 年间 35~44 岁青 年人 10 年间 TG 水平平均升高 50.3%, TG 血症患病率由 1992 年的 13.3% 高升至 2002 年的 30.2%,增幅 127.1%[6] 。
老年人血脂异常管理中国专家共识
老年人血脂异常管理中国专家共识摘要血脂异常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的重要危险因素,他汀类药物延缓ASCVD的发生、发展并降低心血管事件及死亡的风险。
由于对安全性的担忧,老年人调脂药物使用不足、停药率高。
本专家共识依据老年人使用调脂药物的临床证据,参考国内外血脂管理指南及专家共识推荐,对我国老年人的血脂异常提出管理建议,旨在促进我国老年ASCVD防治工作。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是老年人致死、致残的主要疾病,患病率和死亡率随增龄增加。
血脂异常是ASCVD及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大量证据表明,他汀类药物可延缓ASCVD的发生、发展并降低发生心血管事件及死亡的风险。
由于对药物安全性的担忧,老年人群用药不足、停药率高。
为促进我国老年人ASCVD的防治工作,相关多学科专家经多次讨论形成本共识。
一、老年人血脂异常的特点血脂异常与基因、年龄、生活方式及环境等因素相关。
我国老年人的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总体水平低于西方人群,血脂异常以轻、中度增高为主[4]。
中国慢性病和危险因素监测对163 641名成人的调查显示,70岁以下成人LDL-C和TG水平随年龄增加而升高,70岁以后呈降低趋势。
二、调脂药物用于老年人ASCVD防治的临床证据(一)他汀类药物防治老年人ASCVD的临床证据老年人临床试验和老年亚组分析显示,他汀类药物可降低ASCVD 的患病率、死亡率和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尚缺乏75岁以上老年人使用他汀类药物防治ASCVD的大规模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证据。
1.他汀类药物用于老年人ASCVD一级预防的临床证据:他汀类药物用于ASCVD一级预防获益的证据,75岁以下老年人多来自随机对照研究,75岁及以上老年人多来自亚组分析及荟萃分析。
HOPE-3(h eart outcomes prevention evaluation-3)研究入选存在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人群12 705例(包含中国人3 691例),随访5.6年,结果显示服用瑞舒伐他汀10 mg/d使主要终点事件发生风险减少24%,70岁以上亚组分析显示同样获益。
≥75岁老年患者血脂异常管理的专家共识(2020完整版)
≥75岁老年患者血脂异常管理的专家共识(2020完整版)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随增龄显著升高。
在心血管疾病中,高脂血症是重要危险因素,积极控制血脂可显著降低心血管病发病率和死亡率早已为临床共识。
相对于65岁以下人群,65岁以上患者血脂管理的循证医学证据较少,高龄(≥75岁)老年人群的血脂管理证据尤为不足。
且老年人常合并多系统疾病、同服多种药物,因此用药还需考虑治疗成本、药物特性和相互作用、患者体能、虚弱程度以及余寿等。
尤其是≥75岁高龄老年患者,个体差异极大,而且不同的危险因素对高龄老年人的影响具有其独特性。
此外,随着增龄,以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预测冠状动脉事件的能力逐渐减弱,这种冠状动脉疾病与TC水平之间缺乏更直接的相关性,在高龄女性中更为明显。
缘此,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老年医学专业委员会荟萃了海峡两岸血脂领域的专家,整合现有临床循证证据,深入研讨并撰写《≥75岁老年患者血脂异常管理的专家共识》。
本共识立足于严谨的科学证据,提供具体实用的方法,提出适合我国≥75岁老年患者的血脂评价体系和治疗建议,进而有效管理我国高龄患者的血脂代谢异常。
1 高龄(≥75岁)老年人生理变化特点及共病对血脂代谢的影响1.1 增龄带来的代谢变化随年龄的增长,老年人从脂肪中摄取的热量百分比逐渐下降。
同时,老年人无功能脂肪组织增加、低密度脂蛋白(low-density lipoprotein,LDL)受体减少、肝脏胆固醇储量增加等导致体内脂肪分解加速,为肝脏合成极低密度脂蛋白(very low-density lipoprotein,VLDL)提供更多游离脂肪酸(free fatty acid,FFA),引发高三酰甘油(triglyceride,TG)血症、高密度脂蛋白(high-density lipoprotein,HDL)降低和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small dense low-density lipoprotein,sdLDL)增多,后者更易于转化为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idized low-density lipoprotein,ox-LDL),具有更强的致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老年人血脂异常管理中国专家共识
风险等级划分
根据评估结果,可将老年人血脂异 常的风险等级划分为低危、中危和 高危,以指导后续的管理和治疗。
个体化评估
在风险评估过程中,应充分考虑老 年人的个体差异,如合并其他疾病 、用药情况等,进行个体化的评估 和管理。
03
药物治疗策略与选择
常用降脂药物介绍及作用机制
他汀类药物
通过抑制HMG-CoA还原酶,减少胆固醇合成,并上调肝细胞表面LDL受体表达,加速血 清LDL分解代谢。主要降低血清TC和LDL-C,也降低血清TG水平和轻度升高HDL-C水平 。
血脂异常分类
根据血脂异常的原因,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原发性血脂异常大多原因不明,可能与遗传和环境因素有 关;继发性血脂异常则由其他疾病(如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等)或药物(如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等)引 起。
血脂异常对老年人健康影响
动脉粥样硬化
血脂异常是动脉粥样硬 化的重要危险因素,可 导致冠心病、脑梗死等
严重疾病。
脂肪肝
长期高血脂可导致脂肪 肝,进而影响肝功能。
糖尿病
高血脂与糖尿病密切相 关,两者并存可显著增
加心血管疾病风险。
其他疾病
血脂异常还可增加高血 压、肥胖、代谢综合征
等疾病的患病风险。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趋势
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外对血脂异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流行病学、发病机制、危险因素、临 床诊断和治疗等方面。已有大量证据表明,积极控制血脂异常可显著降低心血管 疾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
个体化治疗方案调整和优化
在药物治疗过程中,应定期监测患者 的血脂水平、肝功能、肌酸激酶等指 标,并根据监测结果及时调整治疗方 案。
对于使用贝特类药物或烟酸类药物的 患者,如出现胃肠道不适、皮肤瘙痒 等不良反应时,应减少药物剂量或停 药,并改用其他降脂药物。
他汀不耐受的临床诊断与处理中国专家共识(2024)解读PPT课件
药物代谢动力学因素
药物相互作用
他汀类药物与其他药物(如某些抗生 素、抗真菌药等)同时使用,可能影 响他汀的代谢和清除,导致血药浓度 升高,增加不耐受风险。
肝脏代谢差异
不同个体肝脏对他汀类药物的代谢能 力存在差异,可能导致部分患者体内 药物蓄积,引发不耐受反应。
免疫机制及其他可能原因
免疫反应
01
部分患者对他汀类药物成分或辅料产生过敏反应,导致不耐受
误区提示
并非所有服用他汀类药物的患者都会 出现不耐受反应,因此不能一概而论 ;同时,也不能因为担心不耐受反应 而拒绝使用他汀类药物进行治疗。
03
他汀不耐受发生机制探讨
遗传因素影响
基因多态性
某些基因变异可能导致他汀药物代谢或 效应的个体差异,增加不耐受风险。
VS
家族遗传倾向
有家族性高脂血症或对他汀类药物敏感性 的遗传背景,可能增加患者不耐受的几率 。
患者教育和科普宣传工作
制作通俗易懂的教育材料
01
包括宣传册、动画视频等,帮助患者了解他汀不耐受
的相关知识。
开展患者科普讲座和义诊活动
02 邀请专家为患者讲解他汀不耐受的处理方法和注意事
项,提供现场咨询和答疑服务。
利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进行科普宣传
03
通过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平台发布他汀不耐受的相关
知识,扩大科普宣传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本共识由国内心血管领域知名 专家组成编写组,经过多轮讨
论和修改,最终达成共识。
共识的制定对于规范他汀不耐 受的诊断和处理流程,提高临 床医生的诊疗水平具有重要意
义。
同时,本共识也为患者提供了 更加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选 择,有助于改善患者的生活质 量和预后。
老年人心脑血管病和糖尿病共病管理中国专家共识
注意肌肉等长收缩引起的血压升高反应及憋气用力时心血 管的负荷增加,轻度高血压、冠心病或其他心血管系统疾 病的患者应慎做抗阻运动训练。
注意事项
暂停运动训练 感冒、发热、腹泻、乏力时暂停运动训练,糖尿病患者禁止空腹运动训练 。 运动终止情况 运动中出现症状、血压反应异常、心电图异常、呼吸功能受限时需立即停 止运动,必要时进一步处理。 转诊标准 共病患者在基层医院进行运动康复时,出现阵发性胸痛、胸闷、新发生心 律失常或原有心律失常明显加重、低血压或者血压波动较大、PCI术后需 要调整药物治疗方案时应及时转诊至二级及以上医院治疗。
03
DAPT方案
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治 疗是抗血小板治疗的标准方案,但需 注意出血风险。
卒中预防风险
65岁以上老年患者采用DAPT可降低 卒中复发率,但会增加主要出血风险
。
05
04
老年患者策略
对于共病老年患者中的稳定性冠心病 患者,目前的推荐策略是联合应用阿 司匹林和氯吡格雷。
康复治疗管理
抗血小板治疗是心脑血管病二级预防 的重要环节,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药
物可降低心脑血管事件风险。
老年患者抗血小板治疗
老年患者抗血小板治疗需进行综合评 估,掌握适应证,选择合适种类和剂
量,以降低出血风险。
上消化道出血预防
上消化道出血是长期抗血小板治疗的 常见并发症,可使用质子泵抑制剂进
行预防。
氯吡格雷使用建议
老年人心脑血管病和糖尿病 共病管理中国专家共识
@雪柳PPT模板
目录
01 血脂管理 02 血糖管理 03 血压管理 04 抗血小板治疗 05 康复治疗管理
血脂管理
血脂管理
血脂管理目标
血脂异常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
目录
01 引言
03
中西医结合诊疗的方 法
02
血脂异常的定义及危 害
04 参考内容
引言
引言
血脂异常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对人体健康产生严重危害。近 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血脂异常的发病率呈逐年上 升趋势。为了更好地防治血脂异常,我国专家在中医和西医两方面进行了大量研 究,并逐步形成了中西医结合诊疗血脂异常的方法。本次演示将就血脂异常中西 医结合诊疗的方法及优势进行综述。
四、中西医结合诊疗
3、运动疗法:运动疗法包括颈椎操、太极拳等中医传统运动疗法,以及现代 康复运动疗法等。适当的运动有助于增强颈部肌肉力量、改善颈椎稳定性,预防 颈椎病的发生和复发。
四、中西医结合诊疗
4、生活方式调整:颈椎病患者应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如长期低头、久坐等。 平时应注意保持正确的坐姿和站姿,适当进行颈部肌肉的放松活动,避免过度劳 累和精神紧张。
四、中西医结合诊疗
四、中西医结合诊疗
1、药物治疗:轻度颈椎病患者可采用药物治疗,包括中药和西药。中药治疗 以活血化瘀、舒筋通络为主,如丹参、红花、川芎等。西药治疗主要包括消炎止 痛药、营养神经药等。
四、中西医结合诊疗
2、物理治疗:物理治疗包括针灸、推拿、拔罐等中医传统疗法,以及颈椎牵 引、物理疗法等西医治疗方法。根据患者病情选择合适的物理治疗方法,有助于 缓解症状、改善病情。
血脂异常的定义及危害
血脂异常的定义及危害
血脂异常是指血液中脂质代谢紊乱,导致血脂水平异常升高或降低的一种病 理状态。血脂异常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脑卒中、高血压等疾病的发生 率显著增加,严重影响人体健康。其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升高和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降低是血脂异常的主要特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血脂异常老年人使用他汀类药物中国专家共识
——避免盲目应用大剂量他汀类药物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是导致老年人死亡和影响生活质量的主要疾病。
而随着年龄增长,ASCVD患病率和病死率相应增加。
他汀类药物是安全、有效的调脂药物。
然而,医生对老年人使用他汀类药物是否获益以及长期治疗安全性存在担忧。
2010年,我国发布了“血脂异常老年人使用他汀类药物的中国专家共识”;2015年,我国血脂领域专家借鉴近年发布的国际血脂管理指南和临床证据,对指南进行了修订。
一、老年人血脂异常特点
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随着年龄增加,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甘油三酯(TG)水平逐渐增加。
与欧美国家相比,我国老年人的TC、LDL-C和TG平均水平均低于西方人群,以轻、中度增高为主。
二、临床证据
老年人临床试验和老年亚组的结果显示,他汀类药物明显降低心脑血管病的患病率、病死率和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
但目前缺乏转为80岁以上老年人设计的他汀类药物防治心脑血管的临床试验数据。
三、治疗目标
共识建议,应用他汀前,充分权衡治疗获益风险比,根据个体特点确定老年人他汀类药物治疗的目标、种类和剂量,推荐调脂治疗目标见表1。
表1 老年人血脂异常调脂治疗的目标值[mmol/L(mg/dl)]
四、药物的选择
国内现有他汀类药物有洛伐他汀、辛伐他汀、普伐他汀、氟伐他汀、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和匹伐他汀。
洛伐他汀、辛伐他汀、氟伐他汀、阿托伐他汀和匹伐他汀为亲脂性他汀类药物;普伐他汀、瑞舒伐他汀为亲水性他汀类药物。
血脂康胶囊的主要调脂成分为洛伐他汀及他汀类同系物,1.2 g的血脂康胶囊约含10 mg洛伐他汀。
洛伐他汀与食物同服更容易吸收,瑞舒伐他汀、辛伐他汀和匹伐他汀不受食物影响,阿托伐他汀、氟伐他汀和普伐他汀与食物同服影响吸收。
不同种类和剂量他汀类药物的降胆固醇幅度不同。
表2 不同种类不同剂量的他汀类药物降LDL-C的幅度
注:摘自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网站
(http :///Drugs/DrugSafety/ucm256581),基于单个他汀类药物、非老年人疗效数据,他汀类药物非直接疗效比较数据;a高强度:他汀类每日剂量降低LDL-C≥50%,中等强度:他汀类每日剂量降低LDL-C 30%-50%,低强度:他汀类每日剂量降低LDL-C<30% ;b血脂康1.2 g/d可使LDL-C降低28. 5%。
五、血脂监测
生活方式干预者:于6~8周复查血脂水平,达标或明显改善者坚持干预,并于3~6个月后复查;如持续达标,6~12个月复查。
应用他汀者:要关注有无肌痛、肌肉压痛、肌无力、乏力和消化道症状等。
在服药前、服药后4周复查血脂、肝酶、肌酶及肾功能;3~6个月未达标者,应调整他汀类药物剂量或种类,达标后每6~12 个月复查。
停用他汀:当血ALT、AST超过正常上限3倍或肌酸激酶升高超过正常上限5倍时需停用他汀并复查,直至恢复正常;若未恢复正常,应排除其他原因。
对发生肝酶、肌酶异常者,应再次评估获益与风险,再决定是否继续应用,若继续用,可更换种类或减少剂量后密切观察。
六、老人用他汀的安全性
通常老年人对他汀类药物安全性和耐受性好,避免盲目应用大剂量他汀类药物导致不良反应。
注意他汀类药物禁用于活动性肝病、失代偿性肝硬化及急性肝衰竭、不明原因肝酶持续升高和任何原因导致血清肝酶升高超过3倍正常上限的患者。
慢性肝脏疾病,并非他汀类药物使用的禁忌证。
不过他汀类药物与抗肝炎病毒药物合用时可增加不良反应,应选择不经肝脏细胞色素P450酶(CYP)3A4代谢的他汀类药物。
肾功能不全者容易发生他汀类药物相关的不良反应,因此对于肾功能受损(GFR<60 ml•min-1•1.73 m2)者推荐使用目前临床试验已经证实安全有效的剂量:
表3 慢性肾病成人推荐应用的他汀类药物剂量(mg/d)
七、建议及注意事项
1、鼓励所有血脂异常的老年患者调整饮食结构、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
如何减轻体重和运动需根据患者自身情况决定,不提倡老年人过分严格控制饮食和过快减轻体重。
2、应根据老年人个体特点选择调脂药物,如无特殊原因或禁忌证,应鼓励具有多种ASCVD危险因素的老年人使用他汀类药物。
对于不能耐受他汀类药物的老年患者,可考虑:(1)更换不同种类的他汀类药物;(2)减少他汀类药物剂量;(3)隔日小剂量服用他汀类药物。
对于使用小剂量他汀类药物后TC或LDL-C水平迅速下降的老年人,应注意排除是否患有肿瘤等消耗性疾病。
3、他汀类药物相关的肌肉、肝脏、肾脏及新发糖尿病等不良反应随他汀类药物剂量增大而增加。
老年ASCVD患者使用他汀类药物应从小或中等剂量开始,以后根据他汀类药物疗效调整剂量,以避免他汀类药物的不良反应。
与<65岁患者相比,相同剂量的他汀类药
物可使老年患者的LDL-C多降低3%~4%,多数老年患者使用中、小剂量的他汀类药物血脂即可达标。
对于ACS等极高危患者可使用中等剂量他汀类药物,尽快使血脂达标。
对使用中等剂量他汀类药物不能达标的老年患者,可与依折麦布联用。
对具有多种心血管疾病危险的老年人,可考虑使用小剂量他汀类药物进行一级预防。
4、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生理性改变导致肌肉萎缩、肌力减弱,他汀类药物引起的肌肉不良反应可使相关症状加重,影响身体的功能状态和生活质量。
部分患者在尚无肌酶升高或肌病发生时即可出现不利影响,如肌肉无力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并增加跌倒所致创伤的可能。
因此,使用他汀类药物前后应充分评估老年人调脂治疗的获益/风险,避免他汀类药物的不利影响。
5、女性、体形瘦小、合并慢性肾功能不全、围手术期、存在低血容量的老年患者发生肌病的危险增加,应严格掌握适应证并监测不良反应。
他汀类药物用于缺血性脑血管病预防时,血压控制不佳、有脑出血病史或脑出血风险高的老年人需权衡风险和获益后再决定是否使用。
6、老年人的生理变化导致肝肾功能减退、常使用多种药物,应重视药物间的相互作用。
合并用药选择不当,可增加药物的不良反应或降低疗效。
应尽量选择使用在肝内或体内不同代谢途径的药物。
7、年龄不应成为高龄老年人(≥80岁)使用他汀类药物的障碍,应根据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分层,结合生理年龄、肝肾功能、伴随疾病、合并用药、预期寿命等,充分权衡调脂治疗的利弊,积极、稳妥地选择调脂药物。
8、使用他汀类药物使血脂达标后,应坚持长期用药,可根据血脂水平调整剂量甚至更换不同的他汀类药物,如无特殊原因不应停药。
停用他汀类药物后血脂升高甚至反跳,使心血管事件及死亡率明显增加。
摘编自:血脂异常老年人使用他汀类药物中国专家共识组.血脂异常老年人使用他汀类药物中国专家共识.中华内科杂志, 2015, 54:467-4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