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生理学 (部分章节)
动物生理学章节试题及答案

动物生理学题库绪论一、填空题1动物生理学是研究动物机体生命命活动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
2 生理学的研究水平大致可分为细胞和分子水平、器官和系统水平和整体和环境水平等。
3 机体机能活动的调节方式包括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
4 受控部分回送的信息加强控制部分对受控部分的调节,该调控模式称为反馈,它是机体较多(多/少)的调控形式。
5 机体维持稳态的重要调节方式是负反馈调节.6 神经调节的特点是迅速、准确、局限和短暂。
7 体液调节的特点是缓慢、持久和较广泛。
8 自身调节的特点是范围局限、调节幅度小、灵敏度低、效应准确及对维持稳态具有一定意义。
9 生命现象至少应包括三种表现,即新陈代谢、兴奋性与适应性。
二、简答题2 举例解释正反馈与负反馈。
当输出变量或生理效应发生偏差,反馈信息使控制系统的作用向相反效应转化时,即反馈信息抑制或减弱控制部分的活动,称为负反馈。
负反馈具有双向性调节的特点,是维持机体内环境稳态的重要途径。
(体温调节)从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促进与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称为正反馈.(排便、分娩、血液凝固)3 什么叫稳态?稳态有何生理意义?稳态是指在正常的生理情况下,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只在很小的范围内发生变化。
○1,能够扩大生物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范围,少受外界不良环境的制约。
错误!,能够让生物的酶保持最佳状态,让生命活动有条不絮地进行。
三、论试题1 试述机体机能活动的调节方式有哪些?各有何特点?机体机能活动的调节方式主要有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错误!神经调节是指通过神经系统的活动对机体各组织、器官和系统的生理功能所发挥的调节作用.神经调节的基本过程(方式)是反射。
神经调节的特点是反应迅速、准确、作用部位局限和作用时间短.错误!体液调节是指由体内某些细胞分泌的某些化学物质经体液运输到达全身有相应受体的组织、细胞,调节这些组织、细胞的活动。
体液调节的特点是反应速度较缓慢,但作用广泛而持久。
错误!自身调节是指某些细胞、组织和器官并不依赖于神经或体液因素的作用也能对周围环境变化产生适应性反应。
动物医学《动物生理学-绪论》课件

1. 刺激与反应 刺激:能引起机体发生反应的内外环境的变化称为刺激。
反应
兴奋:活动变强 抑制:活动变弱
◆兴奋性是反应的基础和前提条件;反应是机体具有兴奋性的表现
2. 衡量兴奋性的标准 阈强度:刚能引起组织产生反应的最小刺激强度,
称为该组织的阈强度。简称阈值。
阈刺激:强度等于阈值的刺激。 阈上刺激:刺激强度﹥阈值 阈下刺激:刺激强度﹤阈值
定义:控制部分对受控部分发出指令,受控部分按指 令产生活动或停止活动,受控部分不能反过来影响控制部 分的活动。
(二)反馈控制系统-闭环系统
由效应器(受控部分)发出反馈信息调整控制部分的作用称 为反馈。
分为正反馈和负反馈。
控制部分 指 令 受控部分
正 反 馈 信 息+
控制部分 指 令 受控部分
负 反 馈 信 息-
生命体与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的物质和能量的交换过程
合成自身 分解自身
同化作用
(物质代谢)
异化作用
(合成代谢) 贮存能量 释放能量 (分解代谢)
(能量代谢)
◆新陈代谢是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特征,一旦停止,生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也就终止。
二、兴奋性
兴奋性:活的组织或细胞对内外环境的变化发生反应的能力, 即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
3.自身调节
定义:在神经、体液调节之外,组织、细胞自身对刺激做出 的适应性反应。 特点:调节范围较小、不十分灵敏
如:血压↑ → 小A的灌注压↑→血管平滑肌受到牵拉→血
管平滑肌收缩→小A的口径↓→小A的灌注量不致增大。
二、体内的控制系统
控制系统
非自动控制系统 反馈控制系统 前馈控制系统
(一)非自动控制系统—开环系统
动物生理学PPT课件

(结合“内分泌”自学,了解) 3.细胞的生长、增殖、凋亡与保护
(自学;了解) 4.细胞的兴奋性与生物电现象
(熟悉和掌握)
动物生理学
§2-1 细胞膜结构特点与物质转运功能
一、结构特点
“液态镶嵌模型”: Singer和Nicholson指出, 细胞膜的分子结构形式为“内外脂质双分子 层中镶嵌有具有不同生理功能的蛋白质”
动物生理学
2、抗凝系统 和纤维蛋白溶解
●抗凝系统 血浆中有多种抗凝物质。主要是:抗凝血酶Ⅲ、肝素和蛋 白质C ●纤溶系统 纤溶:纤维蛋白被分解、液化的过程。 纤溶系统:纤溶酶原、纤溶酶、纤溶酶原激活物与抑制物。
血管内膜损伤
Ⅻ
Ⅻa
凝血系统 纤溶系统
凝血酶原激活物
Ⅰ
Ⅱ
Ⅱa
Ⅰa
纤溶酶
纤维蛋白降解物
动物生理学
(三)血量
晶体~(全血占血浆99粘粘.5红%血度度细)浆比比胞血::水 水:腥维1大大1.味0持41.02..、55细74~~0~咸胞62~1..1.味05内0.倍倍03外91;;0水平 衡与物质对交血换压;和在血营液养流速物有质一吸定收影、响消化
●动●●动成物血一;●●●对冲●年可液次超胶正生血。对血动达总性过体常命液N:液a物体量急3腺~p耐p中H0HH(血重中性%分C受N7保占Oa,量的包失.泌的3H持305危:括血1/之、Cp.H~相05HO及约循量7%2间尿%C极对.34以生为环超)含的生O5限稳上 命3体血过:量液成为7定。重量2.维成体中0血,00的和%为持平起浆~取,储57碱血衡重中决%.8影备贮浆要最~0于响血9。和作主血%生量组用要;浆命织的幼缓活液缓年冲
动物生理学
动物生理学第十章肾与排泄

1、肾小球滤过作用的动力
二、肾小球的滤过机能
肾小球毛细血管网内血浆成分向肾小囊腔滤过—尿生成第一步
囊内液就是血浆的超滤液,实际上是去蛋白质的血浆。 (图)
影响滤过的因素
1、肾小球滤过作用的动力 有效滤过压 = 肾小球毛细血管压 —(血浆胶体渗透压+肾小囊内压)
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平均为45mmHg, 囊内压约10mmHg, 血浆胶体渗透压: 在入球小动脉处(20mmHg) 出球小动脉处(35mmHg) (图)
集合管还重吸收Na+ ,分泌K+、H+和氨。
4、集合管
3、远曲小管
髓袢、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各段对溶质和水的转运和通透性
NaCl
尿素
水
备注
髓袢
降支细段
不易通透
不易通透
高度通透
升支细段
高度通透
中等通透
不通透
升支粗段
高度主动吸收
不通透
不通透
远曲小管
主动吸收
不通透
不通透
有ADH时水易通透
髓袢降支细段和升支细段都由很簿的扁平上皮细胞构成,无刷状缘,少线粒体,代谢水平低。
升支细段:对Na+、Cl-通透性很高,对尿素具中等通透性,对水不通透。
从管内的低渗溶液中重吸收水,形成高渗的尿。重吸收水受抗利尿激素(ADH)的调节。
将K+、H+和氨转运进管内,而将Na+、Cl-和HCO3- 转运出肾单位。 盐类的转运在激素(醛固酮)的控制下进行。
近球细胞位于入球小动脉的血管壁内,内含肾素分泌颗粒。 致密斑位于远曲小管的起始部分。远曲小管近血管极处一侧的上皮成椭圆形隆起,变高变窄,排列紧密。 致密斑感受小管液中的Na+的变化,并将信息传至近球细胞,调节肾素的释放。
第02篇 动物生理学

第二篇:动物生理学概述体液:动物体内所含的液体,约占体重的60%。
机体内环境:指细胞外液,约占体液的1/3.内环境稳态: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
动物机体功能的调节方式:①神经调节;②体液调节;③自身调节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个环节。
细胞基本功能静息电位:指细胞(膜)未受到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
即K+在浓度差作用下向细胞外扩散,而形成的跨膜平衡电位。
(一般为-70~-90MV)动作电位:是细胞受到刺激时静息膜电位发生改变的过程。
因膜外Na+具有较高的浓度势能,当膜电位减少到0时,仍继续内转移,即为Na+的平衡电位。
兴奋性:细胞受到刺激后能产生动作电位的功能。
可兴奋细胞:神经细胞、肌肉细胞、某些腺细胞。
细胞兴奋性变化的四个时期:绝对不应期、相对不应期、超常期、低常期。
阈刺激:引起细胞兴奋或产生动作电位的最小刺激强度。
该刺激强度的值称为刺激的阈值。
阈电位:从静息电位变为动作电位的这一临界值。
“全或无”现象:产生动作的关键是去极化能否达到阈电位的水平,而与原刺激的强度无关。
动作终板:即神经—骨骼肌接头。
突触后电位(终板电位):是一种局部电位,不具“全或无”特征,不能传播;主要是Na+大量内流引起。
骨骼肌兴奋-收缩偶联:在以膜电位的变化为特征的兴奋过程与以肌丝滑行为基础的收缩活动之间,存在的能把两者联系起来的中介过程。
其所需要的Ca2+(100%)来自肌浆网。
血液循环血量:血液总量中,在循环系统中不断流动的部分。
储备血量:指滞留于肝、脾、肺、皮下的血窦、毛细血管网和静脉内,流动很慢。
血量:指机体血液的总量是血浆和血细胞的总和。
约为体重的5%~9%;失血不超过10%,不影响健康;失血到血量的20%,生命活动受明显影响;一次失血超出血量的30%,则会危及生命。
红细胞比容(红细胞压积):用离心法测得的血细胞在全血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
血液的比重为1.050~1.060;血液呈弱碱性,PH为7.35~7.45。
动物生理学---第四章.

吸入气PO2降低,呼吸加深加快,肺通气 增加
3) O2、CO2、H+在呼吸调节中的相互作用 CO2的作用最强;H+的作用次之;O2的作用最弱。
本章重点
重点: 肺通气和气体交换 氧解离曲线及其影响因素 难点: 胸内负压 氧解离曲线 呼吸运动的调节
4.生理无效腔=解剖无效腔+肺泡无效腔
4.2 气体交换 4.2.1 气体交换原理
1)气体扩散的动力--分压差
4.2.2 气体交换过程
1)
气 体 在 肺 的 交 换
4.2.2 气体交换过程 2)气体在组织的交换
(2)
组 织 换 气 过 程
4.2.2 气体交换过程 3)影响呼吸器官内气体交换的因素
(1) 外周化学感受器
4.4.2 化学因素对呼吸的调节
1)化学感受器 (2)中枢化学感受器:
4.4.2 化学因素对呼吸的调节
2) PCO2 、H+和PO2对呼吸的调节 (1) PCO2
一定的PCO2水平对维持呼吸和呼吸中枢的兴 奋性是必需的 (2) H+
动脉血[H+]增加,呼吸加深加快 动脉血[H+]降低,呼吸受到抑制
肺 泡 与 气 血 屏 障
4.1.1 肺通气原理 呼气 吸气
1)肺通气动力 吸气运动
(1)呼吸运动 胸廓 呼吸肌
呼气运动
呼吸类型
(2)肺内压
(3)胸膜腔和胸膜腔内压
负压、气胸、生理意义
吸气和呼气时肺内压、胸膜腔内压和潮气量的变化
4.1.1 肺通气原理
2)肺通气的阻力
1.弹性阻力和顺应性(compliance) 肺组织本身的弹性回缩力 1/3
1)呼吸中枢
4.4.1 神经调节
动物生理学-02第二章

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
01
02
03
04
线粒体
叶绿体
线粒体是细胞的“能源工厂”, 负责氧化磷酸化,产生ATP作为 细胞的主要能源。
叶绿体主要存在于植物细胞中 ,负责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化 为化学能。
内质网
内质网是细胞内的主要膜系统 ,参与蛋白质合成、加工和运 输,以及脂质的合成和转运。
高尔基体
高尔基体参与蛋白质的加工、 分类和肌肉组织是由可收缩的肌细胞构成的 ,具有运动功能。
分类
肌肉组织可以分为横纹肌和平滑肌两 类。
神经组织
定义
神经组织是由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 构成的,具有感觉、运动和自主神经 等功能。
分类
神经组织可以分为中枢神经和外周神 经两类。
04
动物器官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消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消化系统的结构
口腔、食道、胃、小肠、大肠等器官组成。
消化系统的功能
将食物消化分解为可吸收的营养物质,并吸收进入血液,供给身体各部分需要。
呼吸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呼吸系统的结构
鼻腔、喉、气管、肺等器官组成。
呼吸系统的功能
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维持身体内环境的氧和二氧化碳平衡。
循环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循环系统的结构
心脏、血管、血液等组成。
生殖系统的功能
产生生殖细胞,繁殖后代,分泌性激素等维持性征和性功能 。
05
总结与展望
本章总结
消化系统概述
介绍了消化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包括口腔、 食道、胃、小肠和大肠等部分的作用。
食物的消化与吸收
探讨了食物在消化系统内的消化过程,以及营养 物质在肠道内的吸收机制。
消化酶与消化液
动物医学《动物生理学》课件

第八章 泌 尿 第九章 肌 肉 第十章 神经系统 第十一章 内分泌 第十二章 生 殖 第十三章 泌 乳
•
1、1904年,巴甫洛夫(俄国)。在神经生理学方面,提出
了著名的条件反射和信号学说。
•
2、1909年,埃米尔·特奥多尔·科赫尔(Emil Theodor
Kocher)(瑞士)。关于甲状腺生理学,病理学和外科学方面
绪论
2、体液调节(Humoral regulation):
内分泌腺和具有内分泌功能的组织细胞产生的特殊化 学物质,通过体液到达较远或邻近的特定器官、组织或 细胞,影响并改变其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
内分泌(endocrine) 作用方式: 旁分泌(paracrine)
自分泌(autocrine) 特 点: 范围广、缓慢、持续时间长。
特 点:范围小,不够灵活,是神经和体液调 节的补充。
绪论
六、动物体内的控制系统(图示)
1、非自动控制系统——开环系统
(Open loop system) 系统内受控部分的活动不会反过来影响控 制部分的活动。
2、反馈控制系统——闭环系统
(Closed loop system)
绪论
反馈调节(Feedback):
整合生理学
➢ 整合 (integration) ➢ 对生命个体来说:时间和空间的整合(“联系
”和“发展”) ➢ 对生态系统来说:动物、环境和人的协调共存
和可持续发展
绪论
小 结(Summary)
一、动物生理学的研究内容 二、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 三、动物生理学的研究方法 四、内环境与稳态 五、高等动物生理功能的调节 六、动物体内的控制系统
• 多利是由三只母羊的基 因克隆的。
体细胞克隆技术分4个步骤:
动物生理学(课件)

论
生 理 功 能 的 调 节
一,神经调节(nervous regulation) 神经调节( (一)神经调节的概念
——指通过神经系统的活动来实现对机体 ——指通过神经系统的活动来实现对机体 生理功能的调节. 生理功能的调节.
(二)神经调节的特点
迅速,准确,局限,短暂. 迅速,准确,局限,短暂. 这与神经传导速度快, 这与神经传导速度快,传出纤维与效应器呈 对应性联系有关. 对应性联系有关.
Human Organ Systems
第 一 章 绪 论
Cardiovascular system Respiratory system Digestive system Renal system Reproductive system Musculo-skeletal system Nervous system Endocrine system Immune system
Human Organ Systems
第 一 章 绪 论
Cardiovascular system Respiratory system Digestive system Renal system Reproductive system Musculo-skeletal system Nervous system Endocrine system Immune system
Heart, Lungs, Kidneys, Liver, Brain, Pancreas etc...
6×1013 cells
200 cell types
Human Organ Systems
第 一 章 绪 论
Cardiovascular system Respiratory system Digestive system Renal system Reproductive system Musculo-skeletal system Nervous system Endocrine system Immune system
动物生理学各章节知识点

动物生理学各章节知识点引言动物生理学是对动物体内各种生理过程的研究,它包括细胞、组织和器官水平的研究。
本文将介绍动物生理学的各章节知识点,包括细胞生理学、神经生理学、消化生理学、循环生理学和呼吸生理学。
细胞生理学细胞是生物体中最基本的单位,细胞生理学研究的是细胞内的各种生理过程。
细胞内的主要生理过程包括细胞呼吸、细胞分裂和细胞运输等。
细胞呼吸是细胞通过氧气和葡萄糖产生能量的过程,细胞分裂是细胞繁殖和生长的过程,细胞运输是细胞内物质和信息传递的过程。
神经生理学神经生理学研究的是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神经系统由神经元和突触组成,它负责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并传递信息。
神经生理学研究的重点包括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神经冲动的传导和神经递质的作用等。
消化生理学消化生理学研究的是消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消化系统负责将食物分解成小分子物质并吸收营养物质。
消化生理学研究的重点包括消化器官的结构和功能、消化液的分泌和食物消化吸收的过程。
循环生理学循环生理学研究的是循环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循环系统通过心脏和血管将氧气和营养物质输送到身体各个组织和器官。
循环生理学研究的重点包括心脏的结构和功能、血液的循环和血压的调节等。
呼吸生理学呼吸生理学研究的是呼吸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呼吸系统负责将氧气吸入体内并将二氧化碳排出体外。
呼吸生理学研究的重点包括呼吸器官的结构和功能、气体交换的过程和呼吸节律的调节等。
结论动物生理学的各章节知识点涵盖了细胞生理学、神经生理学、消化生理学、循环生理学和呼吸生理学等方面。
通过对这些知识点的学习和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动物体内各种生理过程的运作机制,为动物健康和生产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动物生理学

条件反射是建立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的。 例如:狗吃食----有唾液分泌-------非条件反射。而 某种声响如铃声则不能引起唾液分泌,因此对唾 液分泌来说铃声是无关刺激。若在每次饲喂这条 狗时都预先或同时伴有这种铃声,经过多次铃声 与食物两种刺激这样结合后,则单有铃声而不伴 有食物时也能引起唾液分泌。这就是在一定条件 下,建立了由这种铃声引起唾液分泌的反射,因 此称为条件反射,这种铃声就由无关刺激转变成 了条件刺激。通过建立条件反射,可以使大量的 无关刺激成为预示着某些非条件刺激出现的信号, 使机体对环境条件的变化预先作出准备,大大提 高了机体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2、条件反射:
是人的高等动物在个体生活过程中,根据个体所处的 生活条件而建立起来的一类反射。例如:望梅止渴。 这种反射是后天在一定条件下获得的,其反射活动不 是一成不变的,当环境条件改变时,相应的反射也会 改变。因此,条件反射的反射弧是不固定的,易变的。
建立条件反射一般要有大脑皮层的参与,所以它是一
目录
• 绪论 • 神经系统 • 血液
• 消化和吸收
• 能量代谢和体温
• 尿的生成和排出 • 内分泌系统
• 血液循环
• 呼吸
• 生殖系统
第一章 绪 论
教学目的和要求
1.掌握机体内环境及其稳态的概念 2.掌握生理功能的调节
教学内容
生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机体的内环境 生理功能的调节
第一节 生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1、非条件反射:
是指不必特殊训练的一类反射。
例如:物体触及新生儿唇部时,就引起吸吮动 作(吸吮反射)等等。 特点: (1)有固定的反射弧
(2)先天遗传的, 因此受到一定刺激便出现一些相应的反应。非 条件反射的中枢大都位于中枢神经系统的低 级部位。它是机体适应环境的基本手段,对 个体生存和种族繁衍都具有重要意义。
动物生理学课件第一章

19
20
(一)内环境(internal environment)
1.外环境: 机体整体直接接触和生活的环境。
(外界、大气环境) 2.内环境: 细胞直接接触和生活的环境。
(细胞外液)
21
(二)稳态(homeostasis)
1.稳态的概念: 内环境的理、化因素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W. Cannon
2.稳态的含义: ①指细胞外液的成分和理化因素在一定水平上是 恒定的; ②指这个恒定状态并不是固定不变的,是一个动 态平衡,在微小波动中保持相对恒定。
22
3.稳态的意义:维持细胞、器官、系统乃至整体 的正常功能及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动物生理学
1
动物生理学(48学时)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细胞的基本功能 第三章 神经系统 第四章 感觉器官 第五章 血液 第六章 血液循环 第七章 呼吸 第八章 消化与吸收 第九章 能量代谢及体温 第十章 排泄与渗透压调节 第十一章 内分泌生理 第十二章 生殖生理
2
第一章 绪 论
第一节 动物生理学的研究内容和任务 第二节 生 理 功 能 的 调 节 第三节 体 内 的 控 制 系 统
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
25
(二)、体液调节 体液调节:机体的某些组织细胞分泌的的化学物质经
体液途径到达并作用于靶器官,调节靶器官生理活动 的一种调节方式。
调节特点:缓慢、广泛、持久
26
调节方式: ①远程分泌:内分泌腺→激素→血液运输→受体→生 理效应。 ②旁分泌:激素不经血液运输而经组织液扩散达到的 局部性体液调节。 ③神经分泌:神经细胞分泌的激素释放入血达到的体 液调节。 ④自分泌:激素由腺体分泌出来后对自身作用,产生 效应。
动物生理学 第2、3、4、5章 神经与肌肉生理学

(二)非脂溶性小分子物质——易化扩散
易化扩散(facilitated diffusion): 非脂溶性 小分子物质,借助膜蛋白质的帮助而实现的被动扩 散。
如Na+、Ca2+等。
根据帮助转运的蛋白质的活动方式不同,可 分为载体介导和通道介导两种转运形式:
1、由载体介导的易化扩散
载体(carrier)是镶嵌于细胞膜中的蛋白质,上面存 在着特异性的结合点结合某种物质,然后引起分子 构形发生改变,将物质转运到膜的另一侧再分离开, 本身的分子构形然后再复原。
钠—钾泵目前已经被提纯,分子量大约为25万, 当被装配到人工细胞膜中时,仍然具有转运Na+和K+的 能力。
钠—钾泵大约消耗细胞代谢能量的20~30%。
钠—钾泵的工作为细胞建立了一种势能储备,是神 经和肌肉细胞具有兴奋性的基础。
(四)大分子团块物质的转运——入胞和 出胞作用
这种方式转运的是固态或液态的物质团块, 是一种更加复杂的主动转运方式。
第二章 神经肌肉的一般生理学
完整的神经肌肉标本应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本章主要讨论以下几个大问题
第一节 细胞膜的跨膜物质转运和信号的传递功能 第二节 神经肌肉的兴奋和兴奋性 第三节 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第四节 兴奋由神经向肌肉的传递 第五节 肌肉的收缩
第一节 细胞的跨膜物质转运和信号传递功能
一、细胞膜的结构模式 1895年,人们发现甲基脲(脂溶性)很容易穿过细
主动转运消耗的能量来自细胞代谢产生的ATP。 帮助主动转运的是细胞膜中的蛋白质。 专门转运某种离子的物质是镶嵌在细胞中的膜 蛋白质,因此被形象地称为“离子泵”。
钠-钾泵
钠—钾泵:又称为钠—钾依赖ATP酶,它普遍存在于动物 的各种细胞膜上,也是目前研究最多的一种离子泵。 当细胞内液的Na+浓度升高、细胞外液K+浓度升高时, 在Mg2+的参与下,它可以分解ATP,每分解一个ATP分子, 可以向细胞外液泵出3个Na+,与此同时向细胞内液摄入2 个K+。
智慧树知到《动物生理学》章节测试含答案

B.错误 正确答案:A 第一章测试 1.氨基酸跨膜转运进入一般细胞的形式为:() A泵转运 B.通道转运 C.载体转运 D.吞饮 E.单纯扩散 正确答案:A .受体的化学本质是:() A.蛋白质 B.核酸 C.糖类
D.脂质 正确答案:A .在静息时,细胞膜外正内负的稳定状态称为:() A.去极化 B.极化 C.超极化 D.反极化 E.复极化 正确答案:B .细胞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的状态称为:。 A.极化 B.反极化 C.超极化 D.去极化
A.正确 B.错误 正确答案:A 13.当环境温度变化时,体表温度可随之发生相应的波动。 A.正确 B.错误 正确答案:A 14.小汗腺受交感神经支配,其节后纤维为胆碱能纤维,末梢释放的递质是乙酰胆碱。 A.正确 B.错误 正确答案:A 15.体温的稳定全靠机体产生热量来维持。 A.正确 B.错误
B.乙酰胆碱 C.肾上腺素 丫-氨基丁酸 正确答案:B .下述哪些是终板电位的特点:() A不是“全或无”的 B.成电紧张性扩布 C.无不应期 D.能形成反极化 正确答案:D .下述兴奋在神经-肌肉接头传递的特点有()。 A.单向传递 B.时间延搁 C.易受环境因素的影响
D.化学传递 .肌肉的初长度取决于后负荷。 A.正确 B.错误 正确答案:B .骨骼肌的物理特性包括展长性、弹性和粘滞性。 A.正确 .错误 正确答案:A 第四章测试 1.血液的组成是:() A.血浆+红细胞 B.血清+血浆 C.血清+红细胞
1.下列对肺通气的描述正确的是。 A.组织液与细胞间的气体交换 B.肺与外界气体交换 C.血液与组织液间的气体交换 D.肺泡与血液气体交换 正确答案:B 2.使血红蛋白易与氧结合的情况是() C02分压增高 C。中毒 02分压增高 PH增高 正确答案:C .肺牵张反射的感受器位于答() A.主动脉弓
2024年动物生理学课件第四章血液循环(共122张PPT)

听诊器(胸壁区域)
“通—塔”这两个心音
第一心音:
第二心音:
发生在心缩期,持续 时间长、音调低,主要反 映心肌的收缩能力及房室 瓣的功能状况。
发生在心舒期,持续 时间短、音调高,主要反 映动脉血压的高低及半月 瓣的功能状况。
(1) 第一心音产生因素:
①产生于心室收缩时,房室瓣闭合运动时所发生的振动;
心室内浦肯野氏纤维(细胞)
生理意义? 保证心室肌几乎完全同步收缩,产生较好的射血效果
血液循环
窦性节律(窦性心律sinus rhythm) 正常心搏节律由自律性最高处—窦房结发出冲动 引起,故称窦性节律。称窦房结为心搏起源或心 搏起步点(pacemaker)。
异位节律(异位心律ectopic rhythm) 由窦房结以外的自律细胞取代窦房结而主宰心搏节律。
②心室肌收缩所引起的心室壁振动。 (2) 第二心音产生原因:
①产生于心室舒张时; ②主动脉瓣和肺动脉瓣迅速关闭所产生的振动。
(3) 第三心音 一种低频、低振幅的心音。由心室快速充盈末期
,血流充盈减慢,流速突然改变,引起心壁和瓣膜发生振动 而产生的。 (4) 第四心音 是与心房收缩有关的一组心室收缩前的振动, 故也称心房音。
抢先占领(capture)和超速驱动压抑(overdrive suppression)
决定和影响自律性的因素:
1.最大复极电位与阈电位之间的差距 2.4期自动除极速度
兴奋性(Excitability)
心肌细胞同神经纤维和骨骼肌细胞一样具有兴奋性
有效不应期:
0期去极化到3期复极至- 60mV 心肌: 250~300ms 骨骼肌: 1~3ms 绝对不应期: 0期去极化到3期复极 至- 55mV
《动物生理学》章节笔记

《动物生理学》章节笔记第一章:绪论一、动物生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1. 研究对象- 动物生理学关注的是动物机体的生命现象,包括生物化学过程、细胞活动、组织功能、器官系统的工作以及整个生物体的行为和生存策略。
- 研究范围涵盖从单细胞生物到高等哺乳动物,重点关注动物如何通过各个生理系统维持内环境稳定(Homeostasis)。
2. 研究任务- 揭示生命现象的物理和化学基础:探究动物体内发生的各种生理过程背后的分子和细胞机制。
- 了解机体功能的调节机制:研究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系统如何协同工作,调节身体的各种功能。
- 探索环境适应的生理机制:分析动物如何通过生理调整来适应不同的环境条件。
- 应用于实践:将动物生理学知识应用于医学、兽医学、农业、生态保护和生物工程等领域。
二、动物生理学的发展简史1. 古代阶段- 古埃及、古希腊和古印度等文明对动物生理学有所探讨,但多限于观察和哲学思考,缺乏科学实验。
- 我国古代医学家如扁鹊、张仲景、孙思邈等对脉搏、呼吸、消化等生理现象有所记载。
2. 中世纪阶段- 欧洲中世纪,阿拉伯学者如伊本·纳菲斯对血液循环有了初步的认识。
- 解剖学的兴起为生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 近代阶段- 17世纪,哈维发表了《动物心血运动论》,奠定了血液循环理论。
- 18世纪至19世纪,贝尔纳、普尔扎等人通过实验方法推动了生理学的发展。
4. 现代阶段- 20世纪,生理学进入分子和细胞水平,如诺贝尔奖获得者霍奇金、埃克尔斯对神经传导的研究。
- 分子生物学、遗传工程等技术的应用使动物生理学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三、动物生理学的研究方法1. 实验方法- 急性实验:在短时间内对动物进行生理功能的观察和测量,如血压、心率等。
- 慢性实验:长时间跟踪动物生理功能的变化,如植入电极监测神经活动。
- 活体实验:在不影响动物生存的前提下进行的实验,如使用显微镜观察活细胞。
- 离体实验:在体外环境中研究组织、细胞或分子的功能,如器官切片培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9章 内 分 泌9-1 经典内分泌腺体及其分泌的主要激素和化学性质表9–1 经典内分泌腺体及其分泌的主要激素和化学性质内分泌腺分泌的主要激素主要靶细胞化学性质腺垂体促甲状腺激素(TSH)甲状腺糖蛋白促卵泡激素(FSH)性腺糖蛋白黄体生成素/间质细胞刺激素(LH/ICSH)性腺糖蛋白促性腺激素(鱼,GtH)鱼类性腺糖蛋白生长激素(GH)骨、软骨组织191肽催乳素(PRL)乳腺199肽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肾上腺皮质39肽促黑(素细胞)激素(MSH)黑素细胞18肽促脂解素(LPH)脂肪组织18肽β–内啡肽神经垂体抗利尿激素/血管升压素(ADH/VP)肾、血管9肽催产素(OXT,缩宫素 OT)输卵管、子宫、乳腺等9肽松果体褪黑素(MLT)多种组织胺类8–精缩宫素甲状腺甲状腺素(T4)全身组织胺类三碘甲腺原氨酸(T3)全身组织胺类甲状腺C细胞鳃后体(鱼、禽)降钙素(CT)降钙素(CT)骨、肾、肠32肽甲状旁腺甲状旁腺激素(PTH)骨、肾、肠32肽胰岛B细胞胰岛素多种组织蛋白质胰岛A细胞胰高血糖素肝、脂肪组织29肽胰岛D细胞生长抑素(SS)消化器官等14肽胰岛F细胞胰多肽消化器官等36肽肾上腺髓质去甲肾上腺素(NE)多种组织胺类肾上腺素(E)多种组织胺类肾上腺皮质糖皮质激素(如皮质醇)多种组织类固醇盐皮质激素(如醛固酮)肾等排泄器官类固醇胸腺胸腺素T淋巴细胞肽类内分泌腺分泌的主要激素主要靶细胞化学性质睾丸、卵巢睾酮(T)睾丸及全身组织类固醇抑制素腺垂体糖蛋白雌二醇(E2)卵巢及全身组织类固醇激活素松弛素卵巢孕酮(P)子宫类固醇9-2 内分泌腺和激素的发现内分泌的概念最初由法国生理学家Claud Bernard 提出,1855年Claud Bernard从实验中发现,肝细胞可不通过任何导管将糖分泌到血液中,他认为这是一种不同于消化腺和汗腺需要通过固定的管道来释放自己的分泌物的新的分泌方式,并与机体内环境成分恒定有密切关系。
他的观点给后人研究内分泌的思路以很大的启发。
1902年英国的生理学家Bayliss和他的学生Starling发现,用盐酸溶液刺激失去神经支配而保持血液循环的小肠襻黏膜时,能引起去神经的胰腺分泌胰液,而将盐酸直接注射入血液却没有此效应。
进一步实验证明,该小肠黏膜分泌的物质[后来证明是促胰液素(secretin)] 是通过血液循环到达胰腺的,从而刺激胰腺的分泌(见第5章)。
因此他们认为,机体内除了神经调节(nervous regulation)外,可能还存在一个通过无管腺分泌特异的化学信使到血液中,经血液循环运送,调节远距离靶器官活动的新的调节方式,即体液性化学调节(chemical regulation)。
1905年,Hardy 创用了用“hormone”一词(希腊文,意为刺激、使兴奋)来概括这类化学信使。
几年后,Penole引入了“内分泌学”(endocrinology)这一术语。
9-3 功能器官生成的主要激素及其化学性质表9–2 功能器官生成的主要激素及其化学性质主要来源激素名称主要靶细胞化学性质下丘脑促甲状腺素释放素(TRH)腺垂体3肽促性腺素释放素(GnRH)腺垂体10肽促性腺素释放抑制因子(鱼,GnRIF)腺垂体(鱼)多巴胺促肾上腺皮质素释放素(CRH)腺垂体41肽生长素释放抑制素/生长抑素(GHRIH/ SS)腺垂体14肽生长素释放激素(GHRH)腺垂体44肽催乳素释放因子(PRF)腺垂体肽催乳素释放抑制因子(PIF)腺垂体多巴胺促黑(素细胞)激素释放因子(MRF)腺垂体5肽促黑(素细胞)激素释放抑制因子(MIF)腺垂体3肽主要来源激素名称主要靶细胞化学性质消化管、脑促胃液素(G)消化器官17肽促胰液素(S)消化器官27肽缩胆囊素(CCK)消化器官33肽心血管心房钠尿肽(ANP)内皮素一氧化氮(NO)肝胰岛样生长因子-1 (IGF-1)/ 生长激素介质(SM)25–羟维生素D3胎盘雌二醇(E2)卵巢及全身组织类固醇孕酮(P)子宫类固醇人胎盘人绒毛膜促性腺素(HCG)卵巢等糖蛋白人绒毛膜生长腺素(HCS)母体及胎儿191肽母马胎盘孕马血清促性腺素(PMSG)卵巢糖蛋白肾1,25-二羟维生素D3 [1,25-(OH)2D3] 消化管类固醇促红细胞生成素(EPO)骨髓165肽尾下垂体(鱼)尾紧张素Ⅰ、Ⅱ(UⅠ、UⅡ)肾、鳃等41肽、23肽其他组织前列腺素(PG)周身组织脂肪酸衍生物血小板源生长因子(PDGF)上皮生长因子(EGF)细胞因子血管紧张素(Ang) 血管、肾上腺皮质小分子肽瘦素(LP)9-4 脊椎动物内分泌系统的起源与进化比较生理学研究证明,最原始的内分泌调节作用是由神经内分泌细胞产生的神经分泌物完成的,它们比一般神经细胞产生的神经递质能保持较长的时间,并扩散或运送到较远的部位,作用于较大的范围。
无脊椎动物的内分泌主要是神经分泌作用,只有较高等的无脊椎动物(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和脊椎动物才具有非神经性分泌特征和起源于非神经性组织的内分泌腺体。
脊椎动物内分泌系统的起源主要集中在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和部分生肾组织。
低等脊椎动物(如圆口类)的神经分泌细胞广泛分布在脑和脊髓。
随着动物的进化,高等脊椎动物的神经分泌细胞主要集中在2~3个很小的部位。
一是松果体,它是由间脑的上丘脑区发展起来的。
二是间脑的下丘脑区,出现了许多神经内分泌细胞集中的核团,如低等动物的视前核,哺乳动物的视上核、室旁核、弓状核、腹内侧核、视交叉上核等。
在鱼类由脊髓末端的神经分泌细胞逐渐集中形成的尾下垂体是神经分泌的第三个部位。
肾上腺髓质的细胞和交感神经节细胞均来自神经嵴,当用铬盐处理时,它们的细胞内颗粒都变为棕色,因而称为嗜铬组织。
嗜铬反应是这些细胞和交感神经系统有关的重要标志之一,表明它们都含有儿茶酚胺——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
因此,肾上腺髓质可以看成是一个交感神经的外周神经节,而嗜铬细胞实质上是没有纤维的交感神经节后神经元。
它们的分泌活动直接受交感神经节前纤维的调节。
甲状腺、甲状旁腺、鳃后体、胰岛、腺垂体及胃肠道内分泌细胞等均由消化管前部发展而来。
原始脊索动物的消化管前部是滤食器官,在口腔和鳃部产生大量黏液性分泌物,能黏住随水流进口腔的食物,并能连同食物被送至消化管后部,在消化和代谢活动中起重要作用。
随着颚的形成,捕食习性和周期摄食出现,消化管前部尤其是黏液分泌细胞逐渐形成了一系列的内分泌器官,以适应于对化学调节物质需要日益增加的趋势。
例如七鳃鳗幼体没有甲状腺,变态时由幼体器官内柱形成了甲状腺(图9–1),而内柱在原始脊索动物和七鳃鳗幼体的主要作用就是分泌黏液黏着食物,并促使碘与酪氨酸结合,参与代谢调节。
在这个部位的其他一些内分泌器官也发生了类似的进化发展情况。
如胃和肠上皮散布着一些分泌激素(促胰液素和促胃液素)的细胞。
胰岛和胃肠内分泌细胞均起源于内胚层。
七鳃鳗幼体的胰岛组织埋藏于前肠黏膜下层。
有些硬骨鱼类和蛇类的胰岛组织位于胆囊附近,大多数脊椎动物的胰岛散布于胰腺内。
鳃后体和甲状旁腺起源于鳃囊,它与胸腺均由内胚层的咽上皮所形成。
一般甲状旁腺有两对,起源于第Ⅲ、Ⅳ 对鳃囊。
鱼类没有甲状旁腺,两栖类以上的陆栖脊椎动物才有,这可能和陆地生活及钙盐的储存与调节活动有关。
鳃后体起源于最后一对鳃囊。
除圆口类以外,所有脊椎动物都有鳃后体,一般位于心脏周围,但哺乳动物的鳃后体在个体发育过程中移到甲状腺内,成为甲状腺的C细胞,又称滤泡旁细胞。
腺垂体也由消化管前部形成,胚胎时期口腔顶部上皮向上生长形成拉克氏囊,与其上方由间脑底部向下生长的神经组织紧密接触,囊上皮继续生长形成腺垂体,向下生长的神经组织形成神经垂体,腺垂体和神经垂体共同构成脑垂体。
图9–1 脊椎动物内分泌系统起源和进化模式图表示甲状腺和脑垂体的系统发生性腺和肾上腺皮质是由生肾组织和体腔的一部分中胚层组织发展形成的,位于体腔内侧的生殖嵴形成性腺;而位于肾和性腺之间的生肾组织形成肾上腺皮质。
胚胎时期生肾组织与体腔联系,而在原始脊索动物体腔具有排泄和生殖双重功能。
随着动物进化,性腺的激素主要控制生殖功能,而肾上腺皮质激素则主要调节物质代谢。
由来自外胚层的肾上腺髓质和肾上腺皮质一起形成肾上腺。
鱼类没有具体的肾上腺,但有相应的组织与哺乳动物的肾上腺髓质同源,为嗜铬组织;而与皮质同源,分散于肾之间的称肾间组织。
板鳃类的肾上腺的皮质和髓质完全分开;而在硬骨鱼类中这两种组织或多或少地密切相联。
还有些鱼类和两栖类的嗜铬组织常排列于肾间组织之中,形成肾上腺复合体。
爬行类以上的脊椎动物均形成一对肾上腺,而且嗜铬组织和肾上腺皮质结合紧密。
但爬行类和鸟类的嗜铬组织是分散在肾上腺皮质内部的。
只有哺乳动物的嗜铬组织才集中位于肾上腺皮质内部,形成典型的肾上腺髓质和肾上腺皮质界限分明的肾上腺(图9–2)。
只有硬骨鱼类才有斯坦尼斯小体,简称斯氏小囊,也是一种肾间组织,来自前或中肾管。
但与肾间组织没有联系,其功能类似于高等动物的甲状旁腺。
图9–2 脊椎动物肾上腺与肾的关系深色部分为嗜铬组织;浅色部分为皮质组织9-5 激素的合成、分泌、转运与代谢(1)激素的合成肽类和蛋白质激素的合成与一般蛋白质合成过程相似,即需要通过基因转录、翻译并合成肽链,先形成的是比激素相对分子质量大的前体物质,即前激素原(pre-prohormone),前激素原进一步裂解为激素原(prohormone),最后经高尔基复合体包装和降解形成有活性的激素。
类固醇激素和胺类激素分别以胆固醇、酪氨酸等为原料,依靠细胞质或分泌小泡制造的各种专门的酶,经过一系列酶促反应过程而合成。
(2)激素的分泌内分泌细胞将激素释放到细胞外液的过程,称为分泌。
各种激素由于其合成和储存的方式不同,分泌的方式也有较大差异。
含氮类激素合成后都以颗粒形式在细胞内储存,然后经胞吐作用从细胞释放到细胞外液中。
类固醇激素合成后很少储存,主要通过单纯扩散经细胞膜释放至细胞外液中。
(3)激素的转运激素分泌后,经血液循环或体液扩散,到达靶细胞的过程称为转运。
转运的路程有长、有短,方式也多种多样。
如肽类和胺类水溶性激素能直接溶于血浆,以游离状态随血液运行,而脂溶性激素和甲状腺激素必须与非特异性或特异性蛋白结合才能转运,只有少量呈游离状态,游离态激素与结合态激素之间可以相互转变,并保持动态平衡。
虽然游离态激素比例很低,但只有这些游离态激素才能通过毛细血管壁进入靶细胞,发挥调节作用。
因此,就生理意义而言,激素游离态浓度比结合态更为重要。
(4)激素的代谢激素从释放出来到失活并被消除的过程,称为激素的代谢。
代谢通常以半衰期(half life),即指激素的浓度或活性在血液中减少一半需要的时间表示。
激素在血液中的半衰期很短,一般只有几分钟到几十分钟,最短的(如前列腺素)甚至不到1 min,较长的如类固醇激素也不过几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