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先秦诸子选读》 第四单元 《老子》导学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先秦诸子选读》第四单元《老子》导学案

教学目标

本单元主要是讲授选自《老子》的一些篇章,引导学生把握《老子》处理人生问题的辩证法思想。具体教学目标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向学生讲授选文,其间涉及材料的思想及词汇等多方面的内容;二是引导学生通过学习选文,来把握《老子》对社会、人生问题的思考;三是引导学生从中找到立身处世的借鉴。

1.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天下都知道什么是美,就知道什么是丑了;都知道什么是善,就知道什么是不善了。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有和无是互相生成的(有有就有无,有无就有有),难和易是互相促成的,

长短相形,高下相盈,

长和短是互相比较的(没有长也就无所谓短,反过来也一样),高和下是互相补足的,

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乐器的音响和人的声音是互相应和的,前和后是互相跟随的,这道理是永恒的。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成功不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因此圣人用无为的观点对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实行身教:听任万物自然兴起而不干预,生养万物而不据为己有;向别人施与恩惠但不凭此而达到利己的目的;功成业就而不据为己有。正因为不居功,所以也没有丧失功绩。

赏析:老子把很多社会人生现象提炼为一系列的对立项,比如美与丑、善与恶、有与无、难与易、长与短、高与下、前与后等等,认为所有这些因素都是相反相成的有无相生、对立统一,是来于自然的重要启示,是道的永恒规律。

2.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三十根辐条,聚集到车毂上,只有车毂中间是空的(就是说只有有了它中间空的地方),才成就了车子的作用。埏yán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

和陶土来做陶器,只有器皿中间是空的,才具备器皿的作用。开凿门窗来建造房屋,只有门窗四壁中间是空的,

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才具备房屋的作用。因此有车子、器皿、房屋等是一种便利,但恰恰是“无”使它们发挥了作用。

赏析:器物实体这个“有”,只是提供便利的条件;器物中空这个“无”,才是发挥作用的关键显然,“有”与“无”是辩证统一、互相依存的,二者缺一不可,而老子更强调的是空虚不盈的作用。

3.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

踮着脚跟的人站不牢,跨步行的人走不远,(就好像)自逞己见的人反而不能使人明了,

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

自以为是的人反而得不到彰显,自我炫耀功劳的人反而不能成就大功(或不被认为有功),

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

自尊自大的人反而得不到敬重。(“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等行为)用道的观点来看,

曰余食赘形,物或恶之。

是吃剩下的食物或身体上的肉瘤,就连有的畜生都厌恶这些东西。

故有道者不处。

所以有道的人不居于“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的境地。

赏析:在本章中,老子用“企者不立,跨者不行”作,说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的后果都是后果都是不好的,不足取的。这些轻浮、急躁的举动都是反自然的,短暂而不能持久。急躁冒进、自我炫耀的行为不可恃,也喻示着雷厉风行的政举将不被人们所普遍接受。这一章,老子探讨了人生真谛与生活哲理,其重点在于人的的完善,强调了的价值与意义。

4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

了解别人的人聪明,了解自己的人圣明(即了解自己更重要)。战胜别人的人有劲儿,

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战胜自己的人刚强(即战胜自己更重要)。知道满足的人就是富人。确定不移、竭力实行的人有意志。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不丧失合适位置的人(比如那些自知、自胜的人)能够长久。死得不荒唐亦即正常死亡的人就是长寿的。

赏析:中国有一句话“人贵有自知之明”,这句话的最早表述者,就是老子。在老子看来,知人、胜人十分重要,但是更加重要。“自知者明”,就是说,这才是;一般人认为富有就意味着拥有大量的财产,可《老子》却说那的人就是富有的人。因为一个拥有大量财产的人如果不知道满足,那么他就会有跟缺乏财物的人一样苦恼;一般人认为一个人心里有长远打算就意味着他有志了,《老子》却说的人才算得上有志。其中的人生意义同样是很深刻的,因为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都。《老子》认为,的人(即能够做到的人)才能够长久,死得不荒唐亦即正常死亡的人就算得上长寿。站在它的立场上看,活得年岁多却不得善终的人,有什么值得羡慕的呢?所有这些论断,都显示了《老子》对社会人生的独特理解。

本章中讲述与自我设计的问题,主张人们要丰富自己生活的一系列观点。一个人倘若能自己、自己的生活信念,并且,就能够保持和。

老子认为,个人的精神修养,可以使人具有智、明、力、强、富、志、久、寿这些品格和素质,这些都具有积极的意义。老子极力宣传“死而不亡”,并不是宣传有神论,不是在宣扬灵魂不灭,而是说,人的身体虽然消失了,但是不朽的,是永垂千古的,这当然可以算做长寿了。

5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以“无为”的态度作为,以不生事的态度做事,以恬淡无味为滋味。大生于小,多起于少,用恩德来报答怨恨,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

从难事的容易处入手来解决它,从大事的细小处入手来完成它。天底下的难事一定产生于一件件容易的事,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天底下的大事一定产生于一件件细小的事(解决了一件件容易的事,最终也就解决了难事;完成了一件件细小的事,最终也就完成了大事)。

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所以达到最高境界的人始终不做大事,因此成就了自己的伟大。

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轻易向人许诺一定缺少诚信,把很多事情看得容易一定会遭遇很多困难。

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因此达到最高境界的人遇事尚且把它看得困难,因此他始终没有困难。

赏析5本章旨在阐发“无为而无不为”的道理,也可以说是一种处世哲学。老子讲“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的道理,从前几章的内容来看,老子反对以繁琐的禁令去捆住人民的手脚,限制和扰乱百姓的生活。要想有所作为,就必须采取的态度,必须以平静的思想和行为对待生活。他提醒人们注意,做任何事情都是从到,由到,由到的,所以我们要重视;还要重视,行事。

老子理想中的圣人对待天下,都是持无为的态度,也就是顺应自然的规律去为,所以叫无为。把这个道理推及到人类社会的通常事务,就是要以无事的态度去办事。因此,所谓无事,就是希望人们从客观实际情况出发,一旦条件成熟,水到渠成,事情也就做成了。“图难于其易”。这是提醒人们处理艰难的事情,须先从细易处着手。面临着细易的事情,却不可掉以轻心。“难之”,这是一种慎重的态度,缜密的思考,细心而为之。

6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pàn,

事物安稳的时候容易持守,问题还没有显露迹象的时候容易解决,事物脆弱的时候容易分离,

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事物细小的时候容易散失。要在还没有出现问题的时候解决问题,要在还没有陷入混乱的时候治理混乱。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张开两臂才能抱得过来的大树,是从极细小的萌芽生长起来的。很高很高的台子,是从一筐土开始建起来的。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很遥远很遥远的行程,是从脚下那一小步走出来的。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