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

合集下载

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反复、设问、反问)

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反复、设问、反问)
果。
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基础,就是熟悉这些修辞手
法的一般修辞作用。反复、设问、反问三种修辞手法的一般 修辞作用分别是:
1)反复:反复咏叹,表达强烈的情感;使诗文句式
整齐有序,文章起伏回荡,充满语言美。运用反复,必须要 适合表情达意的需要。反复不是“重复” ,不必要的反复, 会使文章语言??唆、累赘;没有充实的内容,强烈的感情,
思路点拨:此题结合仿写考查正确运用比喻和反复的修
辞手法。在解此题时,无论选哪一个话题,首先要弄清句子 的结构,即从语法角度看,是“……是……只要……”的条 件假设复句;再从修辞角度看,三句使用了比喻的手法,且 三句构成排比;还暗含了间隔反复的修辞手法。
这个仿写的话题可以自选,有比较自由的空间,因此,
混淆,考生应能区别。例如: (1)“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自
候,你的感想如何呢?你不觉得我们的战士是可爱的吗?你 不以我们祖国有着这样的英雄而自豪吗?”这两个句子运用 了反问的修辞手法,增强了语言气势,使确定的意思得到增 强,不容置疑,语感强,富有感染力。
2.熟悉反复、设问、反问三种修辞手法的作用和表达效
3.反问。反问也叫激问、反诘、诘问,是用疑问形式表
达确定的意思的一种修辞手法。或用肯定形式反问表否定, 或用否定形式反问表肯定, 且只问不答, 答案暗含在问句中。
例如:“我呢,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的地方吗?”反问的修 辞作用在于加强语气,发人深思,激发读者情感,加深读者 印象,增强句子的气势和说服力。
味采用反复的形式,会让人厌烦。
2)设问: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加深理
解。
3)反问:加强语气,加重语势,激发情感,加深印
象。
三、例题分析 例:仿照下边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三句话,要求使用

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借代、夸张)

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借代、夸张)

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借代、夸张)【解题技巧】一、考点梳理借代1.概念:不直接说出要说的某人或某事物的本来名称,而是借用和它密切相关的名称来代替,这种修辞手法也叫作“换名”。

其中,用来代替的事物叫作借体,被代替的事物叫作本体。

借代即用借体代本体。

2.种类:(1)特征代本体。

如:大胡子凶神恶煞地吼叫着。

(2)材料代本体。

如:懒将白发对青铜。

(3)标志代本体。

如:谁料竟会落在“三道头”之类的手里呢,这岂不冤枉!(4)人名代著作。

如:我们要多读点鲁迅。

(5)绰号代本人。

例如:“芦柴棒”,去烧火!(6)专名代泛称。

如: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7)具体代抽象。

如: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8)部分代整体。

如: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3.作用:(1)形象生动、重点突出,如:那一对西装革履从前面慢悠悠地走过来。

(2)简洁、精练,如:公园里的长凳上坐着两个人,一个“马褂”,一个“西装”。

(3)灵活,不死板,给人以幽默感,如:从他的祖父到他,三代不捏锄头柄了。

夸张1.概念:夸张是为达到某种表达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扩大或缩小的修辞手法。

2.种类:(1)扩大夸张: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大、多、高、强、深……”的夸张形式。

(2)超前夸张:在时间上把后出现的事物提前一步的夸张形式。

如:农民们都说:“看见这样鲜绿的苗,就嗅出白面包子的香味来了。

”(3)缩小夸张: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小、少、低、弱、浅……”的夸张形式。

3.作用:(1)形象漫画化,使特点更显著。

(2)揭示事物本质,起强调作用。

(3)态度鲜明,有强烈的感情色彩。

二、答题方法1.辨析技巧借代:借代就是换称(即“换名”),因语境表达的需要,不用本体事物,而改换与本体相关的事物代替。

使用借代的手法时,必须抓住事物最典型的特征,对于所借代的事物一般应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有所交代。

另外,借代的借体和本体不能同时出现。

夸张:看表述与客观事物的原情况相比,是否有扩大、缩小或超前。

如何正确运用写作修辞手法

如何正确运用写作修辞手法

如何正确运用写作修辞手法我们在不知如何描述某件时间的时候,我们都会换另外一种说法,来让别人听得更明白。

语文课中我们也经常会学到一些修辞手法。

那么常见的修辞手法有哪些呢?该怎么正确使用并且举例子?跟着小编一起来学习吧。

一、常用的修辞手法有哪些?常用的修辞手法好几种,来看看你知道的有哪些?修辞手法一般都有:比喻、拟人、排比、对偶、夸张、引用、反问、设问、互文、通感、反语、反复、顶真、对比、借代等。

1.排比: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相关联的句子或成分排列在一起。

作用:增强语言气氛,加强表达效果。

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2.对偶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作用: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有音乐美感。

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3.比喻: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的,浅显的、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即打比方。

作用: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用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生疏的事物解说,帮助人深入理解。

比喻的三种类型:明喻、暗喻和借喻:类别特点本体比喻词喻体例句明喻甲向乙出现像、似的、好像、如、宛如、好比、犹如出现那小姑娘好像一朵花一样暗喻甲是乙出现是、成为出现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就是一幅青山绿水画借喻甲代乙不出现无出现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顶上落下万千条瀑布。

4.拟人:把物当作人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作用: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如: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5.夸张: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故意地夸张或缩小。

作用:提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

类别特点例句扩大夸张对事物形状、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夸大柏油路晒化了,甚至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缩小夸张对事物形象、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缩小只能看到巴拿大的一块天地超前夸张把后出现的说成先出现,把先出现的说成后出现她还没有端酒怀,就醉了。

高考语文解题指导: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讲解含答案)

高考语文解题指导: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讲解含答案)

高考语文解题指导: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讲解含答案)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仿用、变换句式和修辞”是考纲要求的考点,但全国卷近几年未做单独考查。

为了做到有备无患,本书对本考点也做到了精讲精练,达到备考无盲区的复习目标。

常考修辞手法辨识及运用“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是《考试说明》中明确规定的考点。

修辞不但在“语言文字应用”中隐性考查,而且在阅读和写作中隐性考查,“修辞”是学好语文的基本素养之一,有必要对修辞进行专门研究,为同学们上这一课。

修辞的类型较多,分为常用的和非常用的,根据考查情况,下面只介绍九种常用的修辞手法。

一、9种修辞手法明鉴(一)比喻比喻是用另一本质不同而又有相似之处的事物作比方的一种修辞方式。

1.特点比喻有三个基本要素:本体——被比喻物,喻体——比喻物,比喻词——联系本体和喻体的词语。

但是有些比喻句中三者并不同时出现。

构成比喻的基础是:本体和喻体两个事物存在着相似之处,但一般说来,本体和喻体又须是本质上完全不同的两个事物。

2.分类可按内容分,也可按形式分,种类繁多,现举常用的几例。

(1)明喻明喻是用“像,如,似,若,似的,像……似的,如同……一样”等比喻词连接本体和喻体的比喻,是较明显的打比方,其连接本体喻体的比喻词就明确表示了两者的相似关系。

例如:骄傲像隔年的草根,冬天刚过去,就钻出一丝丝的嫩芽。

(2)暗喻暗喻是本体和喻体同时出现,它们之间在形式上是相合的关系。

喻词常由“是”“就是”“成了”“成为”“变成”等表判断的词语来充当。

暗喻又叫隐喻。

例如:生活是海洋。

(3)借喻借喻是本体和比喻词都不出现,直接由喻体来代替本体的比喻。

较之明喻和暗喻,借喻形式最为简短,喻体和本体的关系最为密切,因为本体不出现,借喻也是最隐蔽的比喻。

所以它的使用常借助于一定的语言环境,才使人易于理解。

例如:最可恨那些毒蛇猛兽,吃尽了我们的血肉。

一旦把它们消灭干净,鲜红的太阳照遍全球!“毒蛇猛兽”借喻那些压迫和剥削劳动人民的反动统治阶级,具体形象,爱憎分明。

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教案

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教案

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修辞手法的概念和重要性。

引导学生认识到正确使用修辞手法能够提高写作和口语表达能力。

1.2 教学内容修辞手法的定义和分类。

修辞手法在语言表达中的作用。

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修辞手法的定义和分类。

互动法:引导学生举例说明修辞手法的应用。

第二章:比喻2.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比喻的概念和构成要素。

培养学生正确使用比喻的能力。

2.2 教学内容比喻的定义和构成要素。

比喻的类型和特点。

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比喻的定义和构成要素。

练习法:引导学生进行比喻句的编写和改写。

第三章:拟人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拟人的概念和特点。

培养学生正确使用拟人的能力。

3.2 教学内容拟人的定义和特点。

拟人的应用和效果。

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拟人的定义和特点。

练习法:引导学生进行拟人句的编写和改写。

第四章:夸张4.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夸张的概念和作用。

培养学生正确使用夸张的能力。

4.2 教学内容夸张的定义和作用。

夸张的类型和技巧。

4.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夸张的定义和作用。

练习法:引导学生进行夸张句的编写和改写。

第五章:反问5.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反问的概念和用法。

培养学生正确使用反问的能力。

5.2 教学内容反问的定义和用法。

反问的效果和作用。

5.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反问的定义和用法。

练习法:引导学生进行反问句的编写和改写。

第六章:排比6.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排比的概念和特点。

培养学生正确使用排比的能力。

6.2 教学内容排比的定义和特点。

排比的应用和效果。

6.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排比的概念和特点。

练习法:引导学生进行排比句的编写和改写。

第七章:对仗7.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对仗的概念和构成。

培养学生正确使用对仗的能力。

7.2 教学内容对仗的定义和构成。

对仗的类型和特点。

7.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对仗的定义和构成。

练习法:引导学生进行对仗句的编写和改写。

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

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
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
林下潼心
常见的修辞手法主要包括比喻、比拟、 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 问和反问等九种。
高考对修辞手法的考查:一是准确辨 识,二是灵活运用。
• 一、比喻 • 1.含义:比喻就是打比方,是用本质不同又有 相似点的事物描绘事物或说明道理的修辞手法。 • 2.作用:比喻用在记叙、说明、描写中,化无 形为有形,化抽象为具体,化平淡为生动,化冗 长为简洁,化深奥为浅显,给读者留下鲜明、深 刻的印象。 • 3.构成:比喻一般由三部分构成,即本体(被 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 (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组成。
七、反复 1.含义:反复是有意地重复同一词语或句子以强调某个意思 或抒发某种感情的修辞格。 2.作用:反复在诗文中,起到反复咏叹、表达强烈感情、突 出思想观点的作用(内容);同时还使诗文格式整齐有序,回 环起伏,充满语言美和节奏感(形式)。
如: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3.种类: (1)连续反复:接连重复相同的词语或句子,中间没有其他词 语间隔。如:你的每一个脚步,你的每一次呼吸,都是—— 革命……革命……革命…… (2)间隔反复:重复运用词语或句子,中间间隔其他词语或句 子。风雪一天比一天大,人们的干劲一天比一天猛,砍下的 毛竹一天比一天堆得高,为竹滑道修的架在两座高山之间的 竹桥,也一天比一天往上长。 补充: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也可以交错使用。
• 二、比拟
• 1.含义:根据想象把物当作人写或把人当作物写,或把甲物当作乙物来
写,这种修辞手法叫比拟。
• 2.作用:比拟可将人的动作神态、思想情感、精神品格赋予某事物,使
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情趣、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或把某事物的特点写得
生动形象、色彩鲜明、意蕴丰厚,进而表达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给读者

常见修辞手法使用说明

常见修辞手法使用说明

常见修辞手法使用说明修辞是文学创作中一种重要的技巧,可以通过巧妙的语言运用,达到表达深意、增加效果的目的。

常见的修辞手法有众多,其中包括比喻、拟人、夸张、对偶、排比、反问等。

下面将详细介绍常见的修辞手法及其使用说明。

一、比喻1.直接比喻:直接将被比较对象和比较对象进行比较,明确点出二者之间的相似之处。

例:他像个吃饱了撑的小猪,懒洋洋的在床上打滚。

2.隐喻:通过暗示、含蓄的方式来比较两种事物,给读者留下自由联想的空间。

例:她的目光如同夜空中繁星般闪烁,美丽而神秘。

二、拟人拟人是将无生命物体或抽象事物赋予人类的特质和行为,在表达上更加生动形象,更具感染力。

例:树木在微风的吹拂下,欢快地舞动着绿叶,似乎在诉说着欢乐和生机。

三、夸张夸张是在表达中夸大其词,突出其中一种特征或效果,以便更生动地表达出情感或观念。

例:他一夜之间长出了一台小王子。

四、对偶对偶是通过对比两个事物的相同或相似之处来强调其中一种东西的特性,以突出重点,增加表达的效果。

例:春江花月夜,夜深人静,江水波光闪烁,花儿含苞欲放。

五、排比排比是通过语言的平行结构,使各个事物并列呈现,以突出重点,增强表达的效果。

例:他的眼睛红红的,他的脸色发白,他的双唇发紫,他的手冰凉。

六、反问反问是通过提出问题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或情感,常用来加强说服力或修辞效果。

例:你难道不怕失败吗?七、倒装倒装是改变语序,把谓语动词或情态动词放在主语之前,以突出主语、强调语气或实现其中一种修辞性效果。

例:Only through hard work can you achieve success.八、括号括号是通过加入附加的说明或解释,来丰富内容、增加语言的精度。

例:我明天(星期五)要去参加比赛。

九、双关双关是通过一句话或一句词含有两种或多种意思,以便实现语言幽默效果或达到表达深意的目的。

例:父母是家庭的衡量器,男人娶妻是家庭的添乱器。

综上所述,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对偶、排比、反问、倒装、括号和双关等。

修辞手法运用技巧

修辞手法运用技巧

修辞手法运用技巧修辞手法是修辞学中的重要内容,通过巧妙地使用修辞手法,可以让文章更具有表现力和感染力。

下面将详细介绍一些常见的修辞手法及其运用技巧。

一、比喻比喻是通过将两个不同的事物进行比较,以便更好地说明或描述某个事物。

比喻是修辞手法中使用最广泛的一种。

具体运用技巧如下:1.选用恰当的比喻对象和被比较对象,以使比喻更具生动形象。

2.注意比喻的语言简洁明了,不要过于拖沓。

3.注意比喻的合理性,不要使用过于牵强的比喻。

二、拟人拟人是将生物以外的事物赋予生物的特质或表现出生物的行为,可以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

具体运用技巧如下:1.选择合适的对象进行拟人,例如对自然景物、抽象事物等进行拟人,以达到情感表达或形象描述的效果。

2.拟人时注意用词得体,符合被拟人事物的特点和情感。

三、夸张夸张是对事物的某一特征进行过分放大,以产生夸张效果,以引起读者共鸣或幽默感。

具体运用技巧如下:1.在夸张时要注意不要过度夸张,以免夸张效果变成矫枉过正。

2.夸张的语言要具有煽动性和形象感。

四、排比排比是将同类事物或同类语句排列在一起,起到强调和修饰的作用。

具体运用技巧如下:1.排列的对象应该属于同一类别,关联性强。

2.排比时要注意语句的平衡感,不要出现长短不一、层次不清的情况。

五、反问反问是答案已经明显,但反而提问,以突出问题的重要性或表达强烈的情感。

具体运用技巧如下:1.选择能引起读者共鸣的问题,让问题更具有说服力。

2.反问时语气要犀利,有力地引起读者的思考。

六、对偶对偶是指将两个相对矛盾或相对的事物进行组合,以产生鲜明的对比效果。

具体运用技巧如下:1.对偶的对象要相对明显或有差异。

2.对偶时要注意使用平衡的语句结构,避免过于偏重一方。

七、反复反复是通过在不同部分或不同句子中重复相同的词语、句子或类似的表达方式,以增加修辞效果和表现力。

具体运用技巧如下:1.反复的内容要有足够的吸引力和表现力。

2.反复时要注意适度,不要过分重复,以免破坏文章的整体流畅性。

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

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
参考答案:
S形的小道,一条曲折有致的绸带,缠绕在青 山之中。
人字形的雁阵,一个醒目的汉字,浮动在桔 红色的云霞间。
4.修辞分析之夸张
定义
夸张是为达到某种表达需要,对事物的形 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扩大或缩小 的修辞方式。
种类
扩大夸张: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大、多、高、 强、深……”的夸张形式。
巩固训练4
依照下面的比喻形式,另写一组句子。要求选 择新的本体和喻体,意思完整。(不要求与原句字 数相同)
例句:C形的月亮,一个孤零零的字母,写在墨 蓝色的天幕上。
参考答案:
S形的小道,一条曲折有致的绸带,缠绕在青 山之中。
人字形的雁阵,一个醒目的汉字,浮动在桔 红色的云霞间。
2.修辞分析之比拟
例句
明 喻√


西沉的落日像一只金色的 圆盘。
暗 喻√
√ 青春是盛开的鲜花。
借 喻
√ 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
条件
必须是两种不同事物; 两事物间应有相似点。
1.她的性格很像她母亲。
表示比较
2.这天黑沉沉的,好像要下雨了。
表示猜度
3.每当看到红领巾,我就仿佛置身于少年时代。表示想象
4.社会主义的中国,涌现出许多英雄人物, 表示举例
春是
,她

青春是
,她

参考答案:
青春是一团火,她燃烧了我们生活的热情; 青春是一面旗,她召唤着我们勇敢前行。
巩固训练2
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 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 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两句备受后人的称道,为什么?

12种修辞手法的用法

12种修辞手法的用法

12种修辞手法的用法修辞手法是一种提高语言表达的技巧,可以使句子更加生动、有力,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修辞手法及其用法:1. 比喻:用一个事物来形容另一个事物,以便更好地说明其特征或性质。

例如:“他的笑容如阳光般温暖。

”2. 拟人:将无生命的事物赋予人的特征,增加描述的细节和感情。

例如:“花儿低头向我们微笑。

”3. 夸张:夸大事物的程度或性质,以引起注意或制造一种特殊效果。

例如:“我等了一个世纪般漫长的时间。

”4. 对比:将两个或更多事物进行对比,以突出它们之间的差异或相似之处。

例如:“他是黑夜中的明灯。

”5. 排比:用相同结构或形式的句子来呈现一系列相似的事物或观点,以强调其重要性或效果。

例如:“他们努力,他们拼搏,他们永不放弃。

”6. 象征:用一个事物来代表另一个事物,以便传达特定的含义或寓意。

例如:“白鸽象征和平与自由。

”7. 借代:用一个代词或代名词来替代名词,使句子更加简洁清晰。

例如:“他走了,我却不知道他去了哪里。

”8. 反问:用疑问句的形式来表达肯定或否定的意思,以便引起读者的思考或强调。

例如:“他们难道不知道真相吗?”9. 排比对仗:使用相似的词语、短语或句子结构来搭配对比的内容,增强语言的魅力与节奏感。

例如:“你是我的阳光,你是我的激情。

”10. 省略:省略一个句子中某些明显的部分,使句子更加简明扼要,或者给读者留下余味、引起思考。

例如:“时间在不停地流逝。

”11. 重复:重复使用某个词语、短语或句子结构,增强语言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例如:“我要坚持,坚持到底。

”12. 借物抒怀:用一个特定的事物描绘出自己的感受或心情,以引起读者的共鸣或理解。

例如:“月亮如同一只纯洁的百灵鸟,默默地在夜空中飞翔。

”。

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 高考备考

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 高考备考

运用比拟,本体必须出现。拟体 不出现,一出现就成了比喻。 如: 1、勇敢的海燕。 只出现本体“海燕”,拟体“人” 没有出现。一出现拟体,变成了比喻。 2、只恐夜深花睡去……。 只出现本体“花”,拟体“人” 没有出现。一出现拟体,变成了比喻。
例如:下面溪水大概是干涸了, 看着有无数用为筑桥剩下的大而笨 像醉汉一样 懒懒散散 的白色石块, 睡了一溪沟。 例如:我到了自家的房外,我的
青 年 是 八 九 点 钟 的 太 阳
本 体
比 喻 词
喻 体
幸 福 像 花 儿 一 样
本 体
比 喻 词
喻 体
比 喻 词
张 三 像 一 个 大 英 雄
比喻的种类: 一、明喻:就是本体、喻体和比 喻词都出现的比喻。典型形式是:甲 像乙。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 词“像、好像、似、好似、仿佛、如, 犹如、像....一样”等相联结。
★运用夸张应注意的问题 ①夸而有据,夸而有节。夸张要
二、专名代泛称。用具有典 型性的人或事物的专用名称作借 体,代替本事物的名称,如“时
代需要千千万万个雷锋”,句中
“雷锋”已成了“助人为乐的人”
的代名词。
专名代泛称示例 1、我们的时代需要千千万万个雷 锋。 2、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 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第二个“李公朴”,
代指不怕流血牺牲,为争取民主和平而战斗的人们。) (用“诸葛亮”代具有聪明才智的人)
越事实的描述。要求使用时合乎情
理,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础和根据, 不能漫天浮夸,要给人以真实感。
夸张的种类: 一、扩大夸张。故意把一般事
物往大(多、快、高、长、强……)
处说。
例如:亦余心之所善兮,
虽九死其犹未悔。
例如:柏油路晒化了,甚

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

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

(6)排比:叙事透辟,条分缕析;结构紧凑,文意 贯通;语气强劲,抒情强烈。
(7)反复:强调感情,表达思想,增强气势。 (8)设问: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加深理解。 (9)反问:加强语气,加重语势。激发感情,加深印象。 培养使用修辞手法的能力,不仅包括审题能力, 还应包括捕捉有效信息的能力,特别是语境分析能力。 语境中往往隐含的信息较多,如果捕捉不住,拟写的 语句是不会符合要求的,当然还有具体的操作能力, 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等等。
培养正确使用修辞手法的能力。这里的能 力是多方面的,简述之:就仿写扩句题型而言, 主要是审题能力,此外还有联想能力、驾驭语 言的能力以及创造力;就“文学鉴赏”而言, 这两种题型主要是对修辞表达效果的考查,这 就要求考生有很强的捕捉有效信息的能力,特 别是语境的分析,语境把握不住是很难理解修 辞的表达效果的;就作文而言,是善于使用比 喻、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来写作句子的能力,
(1)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 化抽象为具体,化冗繁为简洁。
(2)比拟:把物拟做人或把人拟做物,使形 象栩栩如生,使语言生动形象。
(3)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 以事代情。
(4)夸张: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烘托气 氛,增强感染力;展开丰富的联想,以创造意境。
(5)对偶:便于吟诵,易于记忆;用于诗词, 有音乐美;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3.排比与对偶
排比与对偶的区别主要有以下三点: (1)排比是三项或三项以上的连说,而对偶则是两 项的对说。 (2)排比不限字数,句式大体整齐即可;对偶不仅 要求两联字数相等,还要求结构一致。 (3)排比中常含有反复出现的词语,对偶中则力求 避免同字反复的现象。
4.设问与反问
设问和反问都是“明知故问”,在这一点上,它 们不同于疑问句。二者的主要区别是:

正确理解常见的八种修辞手法

正确理解常见的八种修辞手法

1.比喻:用具体常见的事物、情境或道理来比方抽象、生疏的事物、情境或道理的修辞方法。

【作用】:可使语言形象、生动,把抽象的事理具体化,形象化。

【例句】: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

【作用分析】:以虹的形状比喻石拱桥的桥洞,形象生动地写出石拱桥形式优美的特点,引起人们美的联想。

2.拟人:拟物为人,把事物人格化,将它写成和人一样有感情、有行为的修辞方法。

【作用】:增强语言亲切感、形象性,使读者感到栩栩如生,往往有十分鲜明的情感色彩。

【例句】: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作用分析】:用拟人的方法写出了春花艳丽、桃李争春的热闹景象,使读者感到亲切、形象。

3.夸张:运用丰富的想象,为了更突出、鲜明地勾画某一事物而对其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传神的扩大或缩小描述的修辞方法。

【作用】:可以增强语言的形象性,可以突出事物的特征或在增强读者对作者主观感情、态度和理解上起积极作用。

【例句】: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作用分析】:形象地写出了黄河封冻之快,突出了北国的严寒。

4.排比: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基本相同或相似、语气基本一致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句子或短语递相排列,用来表达相近或相关语意的修辞方法。

【作用】:便于把复杂的内容表达得比较集中、透彻、感情强烈,使气势贯通、流畅,使形式整齐,音节响亮。

【例句】:他不能抬头,不能睁眼,不能呼吸,不能迈步。

【作用分析】:具体描绘了祥子在暴风雨中拉车的感受,渲染了在恶劣的环境下祥子的痛苦、无奈,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受。

5.对偶:用结构相同,字数相等,内容关联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的修辞方法。

【作用】:从形式上看句式整齐,增强语言的形式美;从内容上看,凝练集中,概括力强,加强了语意的相反相成,也使音韵和谐,节奏鲜明,读来琅琅上口,意义严谨而又富有表现力。

【例句】:(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作用分析】:描写了冬季北国气候严寒,冰雪覆盖的壮阔景色,读起来音调铿锵,节奏明快,更增强了表现力。

“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讲练(含答案解析)

“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讲练(含答案解析)

“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讲练(含答案解析)“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是《考试说明》中明确规定的考点。

修辞不但在“语言文字应用”中隐性考查,而且在阅读和写作中隐性考查,“修辞”是学好语文的基本素养之一,有必要对修辞进行专门研究,为同学们上这一课。

修辞的类型较多,分为常用的和非常用的,根据考查情况,下面只介绍九种常用的修辞手法。

一、9种修辞手法明鉴(一)比喻比喻是用另一本质不同而又有相似之处的事物作比方的一种修辞方式。

1.特点比喻有三个基本要素:本体——被比喻物,喻体——比喻物,比喻词——联系本体和喻体的词语。

但是有些比喻句中三者并不同时出现。

构成比喻的基础是:本体和喻体两个事物存在着相似之处,但一般说来,本体和喻体又须是本质上完全不同的两个事物。

2.分类可按内容分,也可按形式分,种类繁多,现举常用的几例。

(1)明喻明喻是用“像,如,似,若,似的,像……似的,如同……一样”等比喻词连接本体和喻体的比喻,是较明显的打比方,其连接本体喻体的比喻词就明确表示了两者的相似关系。

例如:骄傲像隔年的草根,冬天刚过去,就钻出一丝丝的嫩芽。

(2)暗喻暗喻是本体和喻体同时出现,它们之间在形式上是相合的关系。

喻词常由“是”“就是”“成了”“成为”“变成”等表判断的词语来充当。

暗喻又叫隐喻。

例如:生活是海洋。

(3)借喻借喻是本体和比喻词都不出现,直接由喻体来代替本体的比喻。

较之明喻和暗喻,借喻形式最为简短,喻体和本体的关系最为密切,因为本体不出现,借喻也是最隐蔽的比喻。

所以它的使用常借助于一定的语言环境,才使人易于理解。

例如:最可恨那些毒蛇猛兽,吃尽了我们的血肉。

一旦把它们消灭干净,鲜红的太阳照遍全球!“毒蛇猛兽”借喻那些压迫和剥削劳动人民的反动统治阶级,具体形象,爱憎分明。

“鲜红的太阳照遍全球”借喻自由平等的美好社会出现于全世界。

(4)博喻博喻是连用几个喻体从不同的角度、多方面地来说明或描绘本体的比喻,可用几个喻体说明本体的各个方面,也可用几个喻体说明本体的一个方面。

10,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

10,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
(1)同类相比。例如:她的性格很像母亲。 像我这样的好人不多,为何还要让我难过。 (2)表示猜度。例如:这天黑沉沉的,好像要下雨 了。他像是碰到了什么不开心的事。 (3)表示想象。例如:每当看到这条红领巾,我就 仿佛置身于天真烂漫的少年时代。
(4)表示举例的引词。例如:社会主义的中国, 涌现出许多英雄人物,像雷锋、焦裕禄等。
• 2、排比增强文势

诚信没有重量,却可以让人有 鸿毛之轻,可以让人有泰山之重; 诚信没有标价,却可以让人的灵魂 贬值,可以让人的心灵高贵;诚信 没有体积,却可以让人的心胸狭隘, 目光短浅,可以让人的胸怀宽广, 高瞻远瞩;诚信没有色彩,却可以 让人的心情灰暗、苍白,可以让人 的情绪高昂、愉悦!
我常常怀念远古,那 是一个充满人格魅力的时代。那些君子翩翩风 度的背后,是一个用诚实、信用、执着的信念 支撑的人的结构。那别萧萧易水而去的壮士, 难道他不留恋自己的家园故国?难道他不知道 深入虎穴的险恶与危难? 他义无反顾地去了, 去得那样坚定,带着一腔对国君的忠诚和对誓 言的忠贞。那手执和氏璧在秦王殿上慷慨陈词 的蔺相如, 难道不知秦王的阴险与贪婪? 他在 出发前已经许下完璧归赵的诺言!他正是循着 一条实践诺言的艰难道路在英勇地捍卫国家的 利益和个人心灵深处那份不朽的契约。
例如:(1)他们在园丁的辛勤培育下茁 壮成长。(2)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解析:(1)是借喻,“园丁”指的是老师, 可以说“老师是辛勤的园丁”。 (2)是借代,“一针一线”代群众利益, 是部分代整体,不能改为比喻。
1、下列熟语中,没有使用借代手法的一项 是() A.无事不登三宝殿 B.不为五斗米折腰 C.老鼠过街,人人喊打 D.庆父不死,鲁难未已 [答案]C(比喻,“老鼠”比喻丑恶害人的 东西。其他三项为借代。A“三宝殿”个别 代整体,代指门。B.“五斗米”具体代抽象, 代指微薄的俸禄。C.“庆父”代指祸乱的罪 魁,“鲁难”代指国家的灾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例①:住口,你这吠人的狗——比喻 住口,你再吠人,我可要一木棒打死你
例②:炮弹愤怒地向敌人飞去。 我们要谨防弹衣炮弹——比喻
比拟要注意问题
1、必须有真情实感的流露 2、进行比拟的人和物必须
有相近的地方
下面不用比拟手法的句子是: A.烟囱发出呜呜的声响,犹如在黑夜中哽咽。 B.被暴风雨压弯了的花草儿伸着懒腰,宛如刚从睡梦中苏 醒。 C.远处林舍闪闪发亮,犹如姑娘送出的秋波,使人心潮激 荡。 D.偎依在花瓣、绿叶上的水珠,金光闪闪,如同珍珠闪烁 着光华。
比拟
比拟是把甲事物模拟作乙事物 来写的修辞方式。包括把物当作人来 写(拟人);把人当作物来写(拟物) 和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拟物)三种 形式。事实上,前一种形式是把事物 “人化”,后两种形式则是把人“物 化”或“把甲物乙物化”。
例①:每条岭都是那么温柔,虽然下自山脚,上至 岭顶,长满了珍贵的林木,可是谁也不孤峰突起,盛气 凌人。——把运用于“人”的动词、形容词直接描写物。
①同类相比。例如:她的性格很像母亲。 ②表示猜度。例如:这天黑沉沉的,好像要下 雨了。
③表示想象。例如:每当看到这条红领巾,我 就仿佛置身于天真灿漫的少年时代。
④表示举例的引词。例如:社会主义的中国, 在党的阳光照耀下,涌现出许多英雄人物,像雷锋、 焦裕禄等。
(二)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
4、比喻的种类:
书;蛇山是一页纸,黄鹤楼就是纸上最神奇的文字。
地球好像一个部落,中国就是部落中的一个家庭; 沿海诸岛是一群可爱的孩子,台湾就是其中最俏皮的 一个。
江南是亭亭玉立的少女,杭州就是少女的脸庞;西湖 是水汪汪的眼睛,湖水就是眼中晶莹的泪。
阅读文段,解释下文两处划横线语句所隐含的意思,完成(1) (2)题。
高考专题复习
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
小结:高考如何考?
1、指出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 2、分析运用修辞手法作用
3、通过仿写、扩写、变换句式等形式考 查
4、在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中考查 5、通过作文进行考查
高考考查的九种修辞手法
比喻
比拟
借代
排比
对偶
夸张
设问
反问
反复
高考试题分析:
下列各句中的比喻不恰当的一句是( ) A.他提着两个包,气喘吁吁地走着,像踩在棉花上似的深
例如:高尔基的《海燕》用海燕象征革命先驱者和预言 家大无畏的革命精神;《药》中“红白相间的花环”,象征 了革命的希望前景。但是《拿来主义》的“大宅子”则只是 用来比喻中国、外国的文化的,不具有象征意义。当然在某 些文章中,象征中也含有比喻的性质,从表现抽象的精神来 说是象征,从表现具体的人来说是比喻。即或是这样,象征 与比喻也是分开的。
B.小战士斜跨着冲锋枪,在崎岖的小路上向前猛冲,脚步
C.一群仙女,踩在棉花似的云朵上,随着隐隐的仙乐,冉
D.她突然瞥见中央盘着一条大蛇,蛇头昂起,张着大口, 她顿时感到两脚像踩在棉花上似的。
解析:答案为B。B项中的“像踩在棉花上般的轻 快”不恰当,脚踩在棉花上,步履维艰,不 可能有轻
比喻的使用要注意本体和喻体有相似点,否则便不 能构成比喻。
例③:井岗山的翠竹啊,去吧,去吧,快快地去吧! 多少工地,多少工厂、矿山,多少高楼大厦,多少城市 和农村都在殷切等待着你们——把物当人来呼唤。
比拟与比喻的区别:
比拟是把人直接当物写,或把物直接当人写,把 写人的词语直接描写物,把惯用于写物的词语用来直 接写人。
比喻则不同。把甲物说成像乙物,或是乙物,或 者干脆用乙物来代替甲物。
⊙解释上文中两处划横线的语句所隐含的意思,完成(1)(2) 题。
(1)句“但总是乌龟跑不过兔爷。”隐含的意思是:(不 超过20字)
工资虽然增加了,但还是比不上物价上涨的快。
(2)句“都难逃“狗尾续貂”或“鼠尾续狗”的路数。“隐
含的意思是:
(不超过25字)
电视剧拍多长要适度,否则落得个越拍越差的结局。
①飞鸟:___比__喻__“__帆__”__,_写__舟__行__之__快______
②依然不负远来人:___形__容__巫__山__景__色__浓__秀__________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境,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分析“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两句运用的修 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①比喻句: 驼子摔跤 ②比喻所谈的是文言文和现代文的分量比例 的问 题。
(2004湖北高考卷)下面是四个意思连贯的比喻句。请选择新 的本体和喻体,仿写四个句子.(不要求与原句字数相同)
祖国是一座花园, 北方就是园中的腊梅; 小兴安岭是一朵花, 森林就是花中的蕊。
参考答案: 湖北是一座书库,武汉就是书库里最厚重的一本
坐在地球上,要食人间烟火。说到生活生计,也许是“热
胀冷缩”之故罢,物价上涨得猛了些。当然腰包也在胀,但总 是乌龟跑不过兔爷。……赶上电视中“关公战乾隆”。那关公 本不用刀,但举刀杀人差可相信,而乾隆用一把扇子作万人敌
则滑稽荒谬。试想:天下没有不散的戏,任何“剧”只要“续” 得太长,都难逃“狗尾续貂”或“鼠尾续狗”的路数。
(1)明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 似、仿佛、犹如”等联结,
例如: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2)暗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喻词“是、成 了、变成”等联结,有时暗喻不用喻词。
例如:更多的时候,乌云四合,层峦叠蟑。
(3)借喻。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 例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4)博喻。 例如:这种下笔以前的修改是最要紧不过的了, 正如盖房子首先要打好图样,作战首先要订好计划一 样。
D.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 无声。”——用“知”、“潜”把春雨人格化,写成有知 觉、有灵性的东西。
C“合”在这里是“环绕”的意思,“斜”在这里是“延 伸”,都是自然景物的本身状态。作者在这里是用描写景物 来衬托心情,并没有用拟人手法写青山、绿树有人的感情。
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
比喻
1、概念:
比喻就是“打比方”。即两种不同性质 的事物,彼此有似点,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 一事物的一种修辞格。
2、结构:
比喻的结构,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即本体 (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喻的事物)和 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组成。
3、构成比喻必须具备的条件:
(一)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否则不能构 成比喻。一个句于是不是比喻,不能单看有没有喻词, 下列几处情况,虽有喻词,但不是比喻。
DC.(能划引线起人部们分乐中趣“的好下文酒章物越多”越喻好为。“文章”,
“一斗诚不为多”喻为“读好文章应多读 几遍”。)
7、准确理解比喻句
我猜他把那信总该看了几十遍,每个字让他 嚼得稀烂,消化了。
本体是“看信”,喻体是“咀嚼食物”,相 似点是:仔细、反复、回味。
虽然这是些无关大局的小事,可是在这位观 察别人很精细的姑娘身上却投下了一个不太好的 阴影。
5、比喻的作用
①具体、形象、生动。 如:柳妈的打皱的脸也笑了起来,使她蹙缩得像 一个核桃。 ②浅显易懂。 如:小石头可以砸破大水缸——比喻小的可以战 胜大的。 ③表达感情。 如:地下“乌龟”(坦克)乱爬,头上“乌鸦” (飞机)成阵。
6、比喻要贴切
①在崎岖的道路上向前猛冲,脚步像踩在棉花上 似的轻快。
这两句写故乡水的“万里送行”,是拟人手法。 表达了诗人初次出峡的喜悦之情与离开生活已久的故 乡的缱绻(qiǎn quǎn)之情,又与题目“送别”照应。 “仍怜”,语气极轻柔婉转,而分量厚重。
借代
用借体代本体。它不直接说出 所要表述的人或物,而用上其相关的 事物来代替,可用部分代整体,以特 征代本体,以专名代泛称等,如《药》 中以“花白胡子”代人物,便是以特 征代本体。比喻要求本体与喻体有相 似点,借代要求借体与本体有相同处。
借用本事物有密切关系的其它事物来代替本 事物。
①红眼睛原知道他家里只有一个老娘——借 特征来代替所要说的人和事物。
②我买了一台“康佳”——借事物的名称代 替该事物。
③樯橹灰飞烟灭——借部分代替全体。 ④新时代的雷锋不知千千万——借专名代一 般人或事物。 ⑤他走进柜台,从腰间伸出手来,满把是银 的和铜的——借材料、工具代该事物。 ⑥读点鲁讯——借作者代著作。 ⑦于是大家替他们兄弟捏把汗——借结果代 事物本身。(代担心)
(二)比喻与象征的区别。 在概念上,比喻是使语言形象化的修饰词句的语言手段,
而象征则是通过一些具体形象,使人产生联想,从而表现与 之相联系的某种抽象的概念于局部。
从特点上看,象征是以物示意,以具体的表示抽象的, 具有含蓄性,而比喻是以物喻物,以具体的比方具体的,具 有鲜明性。
此例考查辨析修辞方法正误的能力。比拟又称拟 人。例①也考查辨析拟人和比喻两种修辞方法的能力。 A句中的烟囱“哽咽”、B句的花草儿“伸着懒腰”、 D句中的水珠“偎依”都运用了拟人的手法。C句用的 是比喻的手法,把闪闪发亮的“远处林舍”比作“姑 娘送出的秋波”。因此答案是C。
对诗句的词语解说错误的一项是(1993年高考题)
江上看山
苏轼
船上香山走如马,倏乎过去数百群。前山槎(chá)
牙忽变态,后岭杂沓如惊奔。仰看微径斜缭绕,上有
行人高缥缈。舟中举手欲与言,孤帆南去如飞鸟。
江上看山
苏辙
朝看江上枯崖山,憔悴荒村赤如赭。暮行百里
一回头,落日孤去霭新画。前山更新色更深,谁知可
爱信如今。惟有巫山最浓秀,依然不负远来人。
(1)下列词句在诗中的作用是:
A.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 阳城。” ——“气蒸”、“波撼”是夸张的写法,突出了 洞庭湖的雄伟气势。
B.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 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羌笛何须怨杨柳”用了 拟人的手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