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记叙文阅读专题之语言品析
中考记叙文考点语言赏析
• 一身乌黑的羽毛光滑漂亮,一队俊 俏轻快的翅膀,加上一个剪刀似的 尾巴,凑成了那样活泼可爱的小燕 子。 • 乌黑: 写出了燕子的颜色 • 俊俏轻快、剪刀:形状、样子 • 形容词生动形象、读来使人形象可 感。
方法归纳
答题方向: 结合具体语境分析词语含义和词语表达效果。 常见答题形式: (词语),写出了 (体现)表达了作者 质)
• 村里有两口古井,一口在村头高地, 一口在村中平地。……
• 高地的古井深十几米,从井口向 下望,井口窄,井腔渐大。井壁是 用一个个卵石杂乱而紧密地砌成的, 卵石上长满厚厚的翠绿的苔藓,苔 藓下挂着一滴滴水珠,亮晶晶地闪。
清暗的水面上映着一小圈天,人 趴在井沿往下看时,那一小圈天就 映着人的头脸。苔藓下的水珠积聚 到足够大滴,便长长的一挂“滴答” 下去,水面就荡起小涟漪,那一小 圈天便皱乱起来,人的头脸也一下 子碎裂变形,一会儿水面平静了, 头脸又完整地重现。
对比
形成强烈反差,加强读者的印象,突出文章的 中心 用其他人物衬托主要人物,突出主要人物的品 质。或用景物描写来衬托人物 性格或事件意义。 使所要表达的意思更为含蓄、深刻。
衬托
象征 伏笔 照应
对将要出现的事件作暗示,为情节发展做铺垫。 使文章结构严谨细密,令主题更加鲜明。
• “赏析”就是“赏+析”! • “赏” 就是品赏体现特点 的重点内容 (包括字、词、 修辞、手法)。 • “析” 就是分析其特点。
方法归纳
答题方向:
指出了所运用的修辞方法和在具体语境中的 特定作用。 常见答题形式:
运用 了 感情。 的修辞手法, 生动形象的写出 的特点,表达了作者 的思想
如《春》中“‘吹面不寒杨柳风’, 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一句 运用了 引用 、 比喻
中考记叙文阅读复习专项训练之语言赏析(带答案)
中考语文阅读之语言赏析语言赏析题一般答题思路:解答语言赏析题,可从以下四步入手分析,即:(1)怎样写的;例: 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2)写得怎样;生动形象地突出了(强调了)(3)写出了什么;写出了对象的……特征(4)给读者怎样的感受或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例:每当清晨阳光洒满村庄,可爱的鸡、鸭、鹅、狗蜂拥而出,鸡们寻找自己的玩伴或飞上草垛引吭高歌,狗们追逐友伴或吠天叫日,鸭与鹅们纷纷迈着骄傲的步伐向河湾奔去。
”赏析:作者运用拟人、排比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全村鸡鸭鹅狗自由快乐的生活状态,表现了老村与老屋的活力与生机,体现了作者对老村的喜爱与怀念之情。
★体会词语的妙用或表达效果解题思路:①词语本身的含义②修辞手法与表现手法③词语的感情色彩④词语适用的对象或范围⑤词语的准确性或生动性⑥近义词辨析答题格式:①动词:生动地表现出XX人/事/物的特点,(或生动形象地描摹出某人/某物XX的情态),表现了人物XX的心情。
②形容词、副词:生动形象地描摹出某人(某物)XX的特点、情态,反映了人物XX的心情。
一、从用词的角度赏析作品中优美、精彩、富有表现力的句子可以从词语的角度来分析,一般可从动词、形容词、副词、叠词、成语等入手。
(动词能准确地抓住事物的动态;形容词能生动传神地刻画出所要描写对象的状态;副词则强调了所要描写事物的特点;叠词则增添语言的音韵美。
特别要注意词语感情色彩发生变化的词语。
)例: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的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
赏析:本句用“扫”、“露”、“支”“撒”、“系”、“牵”、“看”、“拉”、“罩”等动词,准确而生动地描绘出雪地捕鸟的全过程,也写出了儿童捕鸟时兴奋、惊喜之情,乐在其中。
答题格式:。
词表现了(揭示了、突出了) ……准确或生动或形象或富有情趣…二、从修辞角度赏析例:朱自清《春》中:“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记叙文阅读之语言赏析
记叙文阅读之语言赏析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法、教学过程等四个方面对本课的教学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1.教材地位:记叙文是中考必考的文体形式,在中考试题中占有19分以上的分值。
因此,记叙文的复习在整个初三复习阶段中占有很重要的分量。
近年来,中考语文试卷加强了对叙事性文章的考察,其中词语的含义、赏析,句子的赏析等是常考题型。
二.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并掌握语言赏析四种类型题的答题技巧2.让学生学会运用答题技巧做相关习题三、说教法:由于疫情的特殊原因,这节课以钉钉直播的方式开展网上教学。
四、说教学过程(一)导入。
从记叙文的相关知识谈起,复习并强调文学常识的重要性。
(二)中考记叙文考点:明确本节课的复习内容,让学生明确复习重点。
(三)阅读方法指导:出示例题;引导学生分析解题思路,参考答案,教师讲解点播,最后归纳出答题规律、解题思路、答题格式等。
(PPT展示)文章一:1.分析文章一的情节发展:开端→老耿头进快餐店点菜不点酒,自带“高粱酒”发展→老耿头自斟自酌两小时,喝光了“高粱酒”高潮→老耿头接下自习的孙子,被孙子误会又喝酒后证明自己没喝酒结尾→店主确认老耿头又没喝酒后被感动,想起了自己的父亲(目的:让学生理清文章脉络,能够更好地分析文章内容和人物感情。
)2.出示考点:请按要求赏析下面划线的词语。
(1)稍顿,就静止不动,如一幅古画般定格在那里。
(划线词语的含义)(2)两杯酒下肚后,老耿头终于拿起筷子,伸向那盘花生。
(赏析划线词语的表达效果)3.考点分析:第(1)题→考察“词语含义”第(2)题→考察“赏析词语”4.探究答题技巧类型一:词语含义(,)2010原创:如此,告别便潦草地结束了。
(理解划线词语含义)(2分)中考常考其他设问链接2008河南10题:结合文艺,谈谈你对第7段中加点词语“令人尊敬的痛苦”的理解。
(2007设问方式同此)2019四川凉山州16题:请简要分析第四段中加点词语“博弈”的含义。
中考记叙文阅读指导(二)词句理解与语言品析
记叙文阅读指导(二)词句理解与语言品析(一)理解文中词语含义——包含意思理解和作用分析1、明确词语的意思——坚持“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原则,切忌“断章取义”。
——舍弃本义,注意其引申义、比喻义、双关义、语境义——结合语境,注重上下文(中心及作者的感情倾向)——词义表述可借助替换法例析:★《爱,从来不卑微》:“在真情有些消瘦..的年代里,这位或许因为贫穷而被人们遗忘的老人,却用生命里那条流淌着朴实的爱的血脉,尽了许多人冷漠地认为是义务的一点责任。
”(“消瘦”原指身体瘦弱,这里指感情淡漠或真情逐步丧失。
)★《爸爸的花儿落了》“爸爸的花儿落了.......。
我已不再是小孩子。
”(既指爸爸种的夹竹桃花凋零了,又指爸爸离开人世。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他没有先‘说’,但他‘做’了。
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向人家宣告自己要干什么)“‘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
他又由唐诗转到楚辞。
”(吹嘘,炫耀)“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领导人,闻一多先生说了。
起先,小声说,只有昆明的青年听得到;后来声音越来越大,他向全国人民呼喊,叫人民起来,反对独裁,争取民主!”(对革命的宣传动员,对反动派的揭露和斥责)2、分析词语的表达作用①表现出人物的精神风貌②表达了作者某种思想感情例析:★《藤野先生》“···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反语,“丑陋”的意思。
表达了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无情嘲讽和对东京的失望之情。
)★《最后一课》“我的孩子们,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们上法语课了。
”(意思是“普鲁士占领了阿尔萨斯,以后失去了教法语的机会。
”,表达了韩麦尔先生的不舍和愤怒。
)(二)品味语言表达1、品味语句中加点字词的表达作用(品味词语运用的精妙之处)★命题意图:句中加点的词语往往指动词、形容词、副词,它们揭示了事物、人物的某些特征,在表达思想感情或主题思想方面产生作用,体现出准确、生动、形象、传神等表达效果。
初中语文记叙文阅读专题——句子赏析题方法归纳
初中语文记叙文阅读专题——句子赏析题方法归纳★[考点概述]句子赏析历来是中考的热门考点。
课标明确考查的重点是“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主要是针对文中的某句话,分析其表达效果或者妙处或者作用。
考查内容主要有对语句修辞手法、关键词汇、语句丰厚蕴意、表达作用、描写方法等。
★[设问方式]1、请从请从xx角度,分析文章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2、自选角度,赏析x段中画线句子。
3、xx句子的含义是什么,请联系文章赏析。
……★[解题方略]①抓关键词语。
很多重点句的含义,往往是通过一、两个动词、形容词、副词、数量词等关键词语传递出来的。
抓住句中关键词语去深入理解句子,是常用的可取的一种赏析句子的方法。
②抓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的运用,能使句子表达的意思更形象、生动、传神。
修辞常见的有八种(即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它们在不同的语境中所起到的作用各不相同。
③抓句式特点。
常见的句式特点有:长短句结合、句子对仗工整、双重否定句、排比句、反问句、倒装句等。
④抓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是作家在创作中为塑造艺术形象、表达审美情感时所运用的各种具体的表现手段,如衬托、对比、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联想、想象、象征等。
⑤抓结构作用。
一个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有承上启下、前后呼应、总结上文或总结全文等。
我们应该抓住总领句、过渡句、总结句分析其在结构上的作用。
⑥抓思想内容。
准确把握内容及思想情感,每个句子本身都可提炼出一定的内容,也有的饱含作者的某种思想情感。
在赏析句子的答案中,内容及思想情感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技巧点拨]一、从修辞的角度入手。
1、答题模式:修辞手法+内容+感情。
运用的修辞手法,写出了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2、常见的几种修辞手法:(1)比喻:是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的、浅显的、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
生疏的事物。
作用:将A比作B,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某某事物的……特征,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帮助人们理解。
「中考」现代文阅读-记叙文语言表现力题型分析
「中考」现代文阅读-记叙文语言表现力题型分析展开全文壹~知识梳理~一、修辞:1、知识梳理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结合句子)拟人:生动地写现了……(结合句子)排比:增强了……的语气语势,表现了……(结合句子)反问:增强了……的语气,强调了……(结合句子)夸张:生动形象的写出了……(结合句子)设问:强调了……,引起思考。
(结合句子)注:以上列举的这些,只是我们常规的一些“帽子”,任何一种修辞手法的作用,不论是前面的“帽子”,还是后面所要表达的内容,都要结合具体的文本,切不可死板硬套。
2、解题步骤修辞手法+帽子+表层含义+作者的情感(情感是关键)修辞格基本作用比喻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
拟人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强烈的印象。
排比条理清晰,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
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反问态度鲜明,增强(语气),强烈抒情。
二、描写手法:分为两类,环境描写和人物描写。
特别是人物描写,一般要和动词结合起来分析。
分值2-3分。
1、环境描写:2、人物描写:按内容分:肖像、动作、语言、心理按角度分:正面和侧面(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是从侧面烘托人物形象,即在文学创作中,作者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以使其鲜明突出。
)①肖像描写(注意:包括外貌描写和神态描写)外貌描写指把人的容貌(脸型、五官)、神情、身体形态、衣饰、说话音调、姿势等方面的某一部分或几个部分,用生动具体的语言描述出来。
(注意:不要求写全貌,要以“形”传“神”,即通过人物的某些外部特征来揭示这个人物的性格)(举例:猪八戒——黑脸短毛,长嘴大耳,圆身肥肚,穿一件青不青、蓝不蓝的梭布衣服,提一柄九齿钉耙)神态描写专指脸部表情,描写时要用表示表情、神态的词语。
通过神态描写,揭示人物的内心情感。
例如:哭丧着脸,眼睛放出亮光等;(例“他长得很瘦弱,脸黑黑的,淡黄头发直披到闪闪发亮的眼睛上。
中考记叙文阅读之品味语言
中考记叙文阅读之品味语言记叙文阅读之品味语言一、考点落实u 命题形式1、结合语境,赏析加点的词语。
2、请从修辞方法角度,赏析画线句子。
3、请从人物描写方法角度,赏析画线句子。
4、请从环境描写角度,赏析画线句子。
5、请从内容理解、表达效果等角度,赏析画线句子。
6、阅读文章,比较画线句与改句在表达效果上的不同。
7、品味富有表现力的标点符号。
u 解题技巧u解题技巧品味语言一般出现在记叙文阅读第二题,由两小问组成,即赏析词语和赏析句子。
1、赏析词语:(1)解释字词的本义,并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解释其语境义。
(2)选择赏析的角度: 修辞(比喻、拟人、夸张等)、词性(动词、形容词、副词等)、感情色彩(褒义、贬义等)。
(3)将词语代入句子,生动形象地写出何种内容。
(4)分析表达效果,结合句子或文章内容做情感分析。
2、赏析句子:可从修辞、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句式、标点等角度考查。
(1)修辞手法:常见的修辞手法及表达效果。
比比问问反对夸人①比喻: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比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特点,表达了……情感。
②排比: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
③反问:加强语气。
④设问:引发思考,提醒注意。
⑤反复:富有音韵美,突出强调某种情感。
⑥对偶:句式整齐,表意凝练。
⑦夸张:突出强调。
⑧拟人: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特点,表达了……情感。
(2)人物描写:①判断人物描写方法:正面描写外语动心神(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 侧面描写。
②分析本句话所写内容,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何种内容。
③分析表达效果,结合句子或文章内容做情感分析。
(3)环境描写:①交代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环境。
②渲染……的气氛。
③烘托人物……的心情(感情);烘托人物……的形象。
④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作铺垫。
(专题九具体分析)(4)句式角度:①倒装句:强调……(词),突出所写物或人的……特点,表达作者……情感。
中考记叙文阅读考点例析(三)——赏句段 品语言
中考记叙文阅读考点例析(三)——赏句段品语言考点五:赏句段——理解分析重点句段的作用。
(1)何为重点句段?所谓重点句段,对于记叙文来说,包括:①标志文章层次转换的过渡句;②准确生动,极富表现力的句子;③对理解文意起关键作用的句段;④表现人物形象和表现事物特征的句段;⑤标志文章线索或主旨的句段。
(2)题型汇总:①文章中某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②文章某段话或某句话看似多余,能否去掉?为什么?(3)方法指导:结合上下文,一看结构,二看内容,三看句段本身的特点,强调人物与主旨的关系。
(4)知识点:①结构上的作用。
在开头:设置悬念、埋下伏笔、为下文作铺垫、引出下文、点题、总领全文、引起读者的兴趣或思考等。
在中间:呼应前文、承上启下、总结上文、引出下文。
在结尾:篇末点题、总结全文、首尾呼应,留下余味,想象空间。
②内容上的作用。
在开头:交代环境背景、奠定感情基调,暗示(点出)中心。
在中间或结尾:画龙点睛、点明中心、深化中心、升华情感。
③句子本身的特点,如:可以从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对比、夸张、引用、反问等)的作用考虑。
(5)中考点击:例(1)(2017山东济宁)胡记面馆马苏玥17.文章第②段有何作用?(4分)②老街人看到这代胡记的掌勺兼老板老胡都笑嘻嘻地打招呼:“老胡,多做一碗吧,馋面喽。
”老胡也笑:“三六九,年年有,祖宗的老规矩俺可不敢改了!饿饿吧,明天再来。
”【答案】承接上文表现胡记面馆口碑好,引出下文对胡记面馆工艺精细的描写;突出了老胡坚守规矩的形象特点;为后文写老胡反对破坏规矩做铺垫。
(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例(2)(2017宁夏)乡宴19.文章第①段有什么作用?说说你的看法。
(2分)(1)停刀落箸,乡宴至美。
19.(2分)开篇点题,揭示文章的内容;统领全篇;奠定全文感情的基调;吸引读者阅读的兴趣。
20.与第③段“只见‘大师傅’马步扎得稳当,一只炒锅盈握在手,翻炒之间尽显如虹气势”相照应的句子是。
《中考记叙文阅读专题复习之语言品析》课例实录及课后反思.docx
中考记叙文阅读专题复习之品析关键语句一、教学目标理解语句在语言环境中的含义、作用和表达效果。
二、教学重点掌握品味语句的方法及答题技巧三、教学时间一课时四、教学过程(一)考题回顾,明确考点1、同学们,我们一起来回顾一道做过的习题:《孔子心和庄子气》18、品析语言。
“他喜欢独自•人漫步在乡间小路上,看看大豆的长势,摸摸高粱的结节,听听蟋蟀的弹奏,望望远处的羊群……”这句话写得妙在何处?示例:这句话巧用叠词,写出了老人的乡野生活的自由悠闲、淡泊宁静,表现了老人对这种田园牧歌式生活的享受和喜爱。
师:这道题考查的是记叙文阅读中的哪一个知识点呢?生:品析关键语句。
师:在记叙文阅读中,品析文中关键语句是一个出现频率较高的考点。
(出示考纲要求:1.分清文章要素、线索、顺序,划分文章段落、层次,概括段意,归纳中心。
2.品析关键语句的含义及作用。
3.理解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表达方式的作用。
4.欣赏文学作品的人物形象、语言特色、表现手法等。
)2、师:对记叙文来说,哪些语句可以看作是关键性语句呢?生:发言。
师:所谓关键语句,对记叙文来说,包括A、标志文章层次转换的过渡句;B、准确、生动、极富表现力的词句;C、对理解文意起关键作用的词句;D、表现人物形象和表现事物特征的词句;E、标志文章线索或主旨的词句。
(二)考点解析(出示盐城市近三年中考题型)师:有关此类知识点的考查题每年都出现,但是考查的角度也不尽相同,有所变化。
从这些试题中,同学们能不能看出,中考试题中语言品析题通常从哪些角度进行考查呢?生:发言。
(归纳出示题型)理解词句的特定含义,分析语句的特殊作用,赏析语句的表达效果。
师:因此,当我们遇到语言品析题时,首先要审清题意,明确它是要求理解含义、作用,还是赏析语言的表达效果。
(三)温故知新,理解品味师:如何准确地理解关键语句,在答题是做到少丢分甚至不丢分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从学习过的课文中探讨语言品析题的解题方法吧。
记叙文语言评析
记叙文语言评析:可以从语言本身的风格来评;可以从修辞格来评(这个方面考查的比较多:时常是回答例句用了怎样的修辞?其作用是怎样?这类题型是:某句话中加点词语为何使用好?答题有三步:第一,这个词表示什么?是表示范围?是限制?或是估计等等;第二,联系本句内容做答;第三,使用了加点词后产生了怎样的效果?如果这个词或是句子好也可能是因为运用了什么修辞?首先回答运用了什么修辞,再回答其作用。
如果是比喻或是拟人必须要回答“生动形象的写出了什么内容?)文段的作用:开头段的作用通常是总领下文或是点题;文中段时常是过渡段;文末段是总结全文,或是深化主旨等。
归纳段意可用以下几种方法:(l)取舍法。
有的段落中包括几个方面的内容,但有主次之分,可略去次的,选用主要的进行归纳。
(2)综合法。
有的段落中几个意思都重要,分不出主次,可把段中几个意思联接综合起来进行归纳。
(3)摘引法。
有的段落中有揭示中心意思的关键词语或中心句,就可以直接摘引来作为文章的段落大意。
(4)概括法。
对没有揭示中心意思的关键词语或中心句的段落,要用自己的话简明扼要地归纳出段意。
总之,归纳段意要突出主要人物,主要事件,主要思想,舍弃次要人物、次要事件、次要思想内容概括的形式命题:做这类题目,要抓住核心要素人物和事件。
当然,有时候,重要的时间、地点、人物的身份,事件的起因和结果也要体现在答题中,同时,要注意题目是否有字数方面的限制,在字数范围之类,尽可能详细,字数超过要删去次要信息。
记叙文的人称及作用:第一人称,便于直抒胸臆,读起来可以增添文章的真实感。
第二人称,如同作者和读者对话,读起来给人一种亲切感。
第三人称,不受时空的限制,能从多方面自由叙述。
记叙的详略:考试中,常以这样的形式考查:“什么内容为何要详写或略写?”,回答的基本格式是“什么内容与什么中心或人物关系不大,所以略写。
或者是什么内容与什么中心或中心人物关系密切,能够更好的表达什么中心或更好的表现什么中心人物,所以详写。
初中语文_《记叙文阅读专题——精彩语言赏析》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记叙文阅读专题——精彩语言赏析》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掌握文学作品中富有表现力语言的赏析角度。
2、掌握基本解题思路。
3、掌握规范化的答题技巧。
一、自主学习:回顾记叙文基本常识1、记叙文主要表达方式:、,兼有、。
1、描写:从描写对象看,分为A、:主要有、、、、、B、:分为和2、修辞:常见8种修辞方法、、、、、、、、二、互动导学:(一)畅谈经验,明确角度回顾文章内容,自选角度,赏析以下语句。
第一类:生动语句1、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朱自清《春》第二类:人物描写2、“阿呀阿呀,真是愈有钱,便愈是一毫不肯放松,愈是一毫不肯放松,便愈有钱……”杨二嫂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出去了。
——鲁迅《故乡》第三类:景物描写3、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蓬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
)——鲁迅《故乡》第四类:描写角度4、“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
——朱自清《春》(二)梳理思路,总结方法常见类型:答题思路:(三)得法课内,运用课外:《微笑的可乐》——2010年福建中考语文试题①我七岁那年,故乡的夏天炎热异常。
没有一丝云朵,天空在灼热的阳光里呈现空洞的蓝色,空气中翻腾着热浪。
几乎所有的生物都是蔫蔫的,失去了往常的活力,除了那些整日泡在海水里的孩子们。
这一年的夏天,我再也没有走近大海,没有在沙滩上和小伙伴们追逐嬉闹,没有像一尾活泼的小鱼尽情遨游在无边的海水中。
我知道,所有的欢乐都已随着春天的一场噩梦灰飞烟灭了。
在那场车祸中,我永远地失去了右脚。
尽管我还是个孩子,却已深知悲伤与羞耻,我甚至拒绝在夏天穿短裤,害怕我丑陋的脚踝在众人的视线里暴露无遗。
语言品析(一) —记叙文的语言品析
• 【品析】人物描写角度:“望着……年迈的老树”中
“望着”这一动作写出了对老师恋恋不舍之情。“我 还看见……听自己的心跳一样”,心理描写表现出老 师带给作者心灵的震撼,也表明作者对老师的尊敬、 爱戴之情早已渗入到灵魂深处。 • 修辞运用角度:望着……年迈的老树”以树 喻人,人树合一,写出老师那平凡而伟大、年迈而充 满生命力的形象及对自“己一生的呵护荫庇。“如同 宁静里我在听自己的心跳一样”以夸张的手法写出对 教师的尊敬、爱戴之情早已渗入到灵魂深处。
语言品析(一)
—记叙文的语言品析
中学九年级语文组
学习目标
1. 了解记叙文的语言特点 2. 掌握记叙文语言赏析的基本方法
考点剖析
•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欣赏文学作品,品味 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于是语言赏析题应运而
生,并成为近年来语文中考中一道靓丽的风景,也是 其中的一个难点。纵观近几年记叙文阅读,语言赏析 题大致分为两类:词语赏析和句子赏析。
• 2.运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方法,如衬托、讽刺、欲扬
先抑、前后照应等; • 3.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排 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等; • 4.使用了什么表达方式,如记叙中的议论、抒情、 描写等。
技法点拨
• (一)分析词语的表达效果
• 答题思路:要分析此词怎样写,写得怎样和
写出了什么,给读者怎样的感受或表达了作 者(文中人物)怎样的情感,达到了什么效 果。
拓展训练:
1.老师从我家离去时,是我扶他站起;离开院子时,
是我扶他过的门槛;送至门口远去时,是我扶他 过的一片不平不整的地面。我的父亲离开人世太 早,扶着老师的时候,我就像扶着我年迈的父亲。 望着村头远去的父亲般的老师,落日中他如在大 地上移动的一棵年迈的树。直至他在村头缓缓消 失,我还看见他在我心里走动的身影和慢慢起落 的脚步,如同宁静里我在听我的心跳一样。
记叙文阅读之语言赏析
赏析语言三步曲
比喻 拟人 排比 夸 张 对偶 反问 设 问„„ 外貌 动作 心理 神态 语言 环境 侧面„„
抓角度: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
摘录动词、形容 词、四字短语 (
(
)描写,
)等词语,
扣内容:写出了(内容)或(对象)的(特征); 析情感(性格) :表现了(对象)的(特征、精神、
情感、性格、主题等)。
“咬牙”这一动作,写出男人原本收入不高,但仍 答应包月买花内心纠结与矛盾,体现男人的善良。
6、请用修辞的角度赏析“李阳心里咯噔一下, 这女人长得五大三粗,莫不是来找她算账, 要退钱吧的?” 此句运用反问的修辞, 生动形象地写出李阳
看见妇人找上门来内心疑惑和心虚。
学以致用:赏析句子(p20《石碾磨痕》第2段
用了“扫、露、支、撒、系、牵、看、拉、罩” 一组动词,准确生动地写出了雪地捕鸟的全过程, 表现了闰土的聪明能干。
第一:从词语运用的角度。
常见答题形式:
①“
”一词(等词),形象地写出了
特点或内容,表现(表达)了(人物)
的性格特点或思想感情 。
第二:从修辞的角度 例3、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 的,它生长着。
抓角度: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
摘录动词、形容 词、四字短语 (
(
)描写,
)等词语,
扣内容:写出了(内容)或(对象)的(特征); 析情感(性格) :表现了(对象)的(特征、精神、
情感、性格、主题等)。
答 题 启 示
①弄清写了什么、怎么写、为什么写? ②确定赏析的角度,是从修辞还是用 词或是描写入手?
记叙文阅读
——语言赏析
宁化五中 曾才秀
学习目标:
1、结合语境,揣摩句子的特点 和作用。 2、积累答题方法,形成语句的 赏析思维。 3、感受汉语言的意蕴,体会汉 语言的魅力。
初三记叙文语言鉴赏及总结
• 审题角度: • 1)看清题目要求有三个:A.抓住细节描写 • B.要有具体分析C.表达了什么情感 • 2)读完这篇文章你至少应该知道这篇文章是写父母 对“我”的爱,因而表达的情感十有八九是父母对我 的爱及“我”对父母的感恩等。 • 3)回想老师曾经讲过的此类题型的答题格式:“运 用了……表现手法(修辞∕描写方法),生动形象地写 出了…… ,表达了 …… 。
• 《备考》 • P205 第8题(1) • P214 第8题(2) • P227 第8题
四、融会贯通
若让你分析词语的好处,只需要把答题格式稍微 改变一下即可。 答题格式: 意思+表现手法(具体分析)+作用(效果)
例如:那一天,我走过办公室外的长廊尽头,不经意一瞥,发现 了那粉嫩粉嫩的一小朵花,正芳心半卷,袅袅娜娜地羞涩着盛开, 不由得分外惊喜,停下脚步认真地审视起来。 ——《我的那些花儿》
突出……的中心(主题)、照应前文,为下文埋下伏笔。
• 社会环境: • 交代社会背景,为下文做铺垫,营造……社会氛围。
• 4、结构及内容上的作用。 • 开头:总领全文,引出下文,为下文埋下伏笔, • 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或思考。突出中心。 • 中间: 呼应前文,承上启下;(总结上文; • 引出下文,表达……情感,突出……中心。) • 结尾: 照应开头;篇末点××题;总结全文, 深化××中心;首尾呼应;回味无穷。 • • 5、说明方法的分析: 运用了(说明方法),(准确地 /具体地 /生动地)的说明了(说明对象)的 特点。” • 运用了(论证方法),(准确地 • 6、论证方法的分析: /具体地)的论证了 观点。使文章更有说服力 •
任选一句品味语言,注意加点词句。
从文中画线的句子中,任选一句品味语 言。
2009年广东
中考阅读专题复习-语言品析课件22张
记叙文 法、表现手法、表现力词语等),
地写出了
(情状),表达了
(感情、主旨、性情)。
这句运用了
(说明方法、修辞手法、
说明文 表达方式),
地说明了
事
物的
(特征)。
这句话运用了
(论证方法、修辞手
议论文 法),
论证了
(观点)。
含义题
• 1、理解标题的含义: • (1)表层含义:标题的字面含义、文中内容; • (2)深层含义: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双关 义等。 • 具体步骤: • (1)结合语境思考 • (2)指出表层意思 • (3)发掘深层意思。
说明方法
作用
下定义
准确揭示
事物的
(本质属性)
作诠释
浅显易懂地说明
(事物)的
(特征)
列数字 准确地说明
(事物)的
(特征)
分类别 条理清楚地说明
( 事物)的
(特征)
作比较 突出说明了
(事物)的
(特性)
打比方 生动形象地说明
(事物)的
(特征)
举例子 具体而令人信服地说明
(事物)的
(特征)
摹状貌 具体生动地说明
设问: 自问自答,引起读者思考 章有起伏。
,使文
反问: 表达了———————— (的情感), 加强语气,使文章有起伏。
•常见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 1.悬念:引发下文情节,吸引读者,激发阅读兴趣。 • 2.巧合:展开情节,引出人物,暗示主题,使情节紧
张。 • 3.抑扬:以感情铺垫,引发好奇;突出强调了事物(人
•(2)结构上作用 :
• 开头:引出下文,为下文
做铺垫;中
间: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结尾:总结全文,呼
记叙文阅读:品析语言
记叙文阅读14.品析语言请先关注作者,不错过最近更新哦!记叙文阅读是中考现代文阅读的必考文体,且所占分值较大,比如河南中考,满分120,现代文阅读两篇共28分,其中记叙文阅读是第一篇,一般占16分。
这里所说的记叙文,其实也包括了散文和小小说。
因为这三类文体考点和题型比较相近,所以都将其放入记叙文阅读这一类来进行分析。
初中语文记叙文阅读第14讲:品析语言一、含义类考题【常见题型】1.结合上下文,说说文中某句话的(深层含义)。
2.分析某句话中加点词或短语的含义。
3.句中的指示代词(某一词语)具体指什么?4.如何理解文中某句话的含义?【答题技巧】品析语言,主要包含品析词语含义和品析句子含义两大类。
重要词语或句子的含义,有字面义、引申义、比喻义等。
常考的分析词语或句子的含义,大多不是字面意思,而是在特定语境中的特殊含义。
一般说来,考生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揣摩体会作者的真实意图,再用清晰的语言表达出来。
1.品析重点词语的含义:重点词语一般是指:①能点明文段中心或文章主旨的词语‘②特别富有表现力的词语;③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具有深层含义的词语;④有一定指代意义的词语;⑤有特殊用法的词语,包括贬词褒用、褒词贬用、大词小用、小词大用、词性活用等。
品析重点词语意思的答题思路:①一般先解释其字面义,即原指XX;②再联系具体语境,解释在文中的特定含义;③最后,指出该词的表达效果(作用)。
2.品析重要句子的含义:重要句子是指:①点明主旨的句子;②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③总结全文的句子;④引用的句子;⑤承上启下的句子等。
品析重要句子含义的答题思路:①解释字面意思;②联系语境,理解深层含义;③联系中心,体会句子表达的思想感情,如作者流露的喜怒哀乐、褒贬态度及思想倾向等。
【典题例析】2017年盐城中考题《丁香花》附文:丁香花(杨明)①初识丁香花,是在废品站里。
少年时代的我和家长去废品站卖废品,在废纸堆里我发现了一本品相还不算残缺的书,便抽出来翻看,废品站老板挥挥手说,拿去吧,送你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拿出手中材料,动手做一做
• 训练一:《没有一棵小草自惭形秽》毕淑敏(第2题) • 训练二:《夜晚》韩少功(第4题) • 训练三:《拥你入睡》肖复兴 (第2题的第(2)小题)
• 要求:1、注意答题步骤和方法。 2、先自己解答,再小组合作拟定答案, 相互提醒,又好又快。
明确答案,解析方法
记叙文中的关键语句
• A、标志文章层次转换的过渡句; • B、准确、生动、极富表现力的语句; • C、对理解文意起关键作用的语句; • D、表现人物形象和表现事物特征的语句; • E、标志文章线索或主旨的语句。
理解语句在语言环境中 的含义、作用和表达效果。
语言品析题通常考查的角度
•理解语句的特定含义 •分析语句的特殊作用 •赏析语句的表达效果
(2)雨住一会儿,又下一阵儿,比以前小了许多。祥 子一气跑回了家。抱着火,烤了一阵,他哆嗦得像风 雨中的树叶。 (老舍《在烈日和暴雨下》)
3、赏析语句的表达效果
归纳答题思路:
找准方法 —— 结合语境 —— 表达效果
(修辞、描写手法等) (写了什么)
(感情、性格等)
记内容角度 • 三个联系:联系上下文,联系人物形象,联系作者情感 • 四个关注:关注关键词,关注修辞手法,关注表达方式,
方法归纳:找修辞,抓关键词,体会比喻义 和言外之意。
联系主旨,体会其表意和蕴涵的 深意
2、分析划线语句的表达作用。
(1)后来我们终于动身了。我们上了轮船,离开栈桥, 在一片平静的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正 如那些不常旅行的人们一样,我们感到快活而骄傲。 后来大家都不再说话。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仿佛有一 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那就是哲尔赛岛了。 (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 (2)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 便这么过。(鲁迅《孔乙己》)
2、分析关键语句的表达作用。
方法归纳: 内容上——从句子与主题及人物的关系 分析。 结构上——总领全文、承上启下、铺垫伏笔、 推动情节、照应总收等。
3、赏析语句的表达效果
(这类语句多为富有表现力的句子。) (1)他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 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 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 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朱自清《背影》)
理解语句在语言环境中 的含义、作用和表达效果。
回顾中考对记叙文的考查要求
• 1.注重对文章的整体感知能力以及思想内容的理解。 • 2.品析关键语句在文中的含义及作用。包括人物描
写、环境描写等。 • 3.写人记事类考查对人物形象的理解把握。 • 4.开放题增加是一个趋势:答案不惟一,要有创意
地表达阅读感悟。
• 简要阐释“唐朝的地震不曾把它压倒,这些赞美会让它扑在地上”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3分)
• 这句话运用了象征(托物言志、比喻)的手法,表面上说的是树,实 际上说的是人。人容易战胜各种不幸与灾难,但常常会被名利压垮。
• 文章最后一段的描写有什么作用?(山谷里有一声长叫,大概是一只鸟被月光惊飞了。)
• “一只鸟被月光惊飞了”从侧面写出了月光的皎洁、明亮,以声衬静, 衬托出乡村月夜的宁静。总结全文,点明主旨,给读者留下较大的想 象空间。
(注意审清题意)
1、理解划线语句的含义。
(1)实在是标致极了。(鲁迅《藤野先生》) (2)他说,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 白,最精确;又说,我们必须把它记在心里,永 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 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 的钥匙。 (都德《最后一课》)
1、理解语句的含义。
• 简要说说第⑩段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因为儿子再不会像鸟儿一样蹦上你的枝头,倚在你的 怀里睡着了。)
• 用比喻修辞,表现儿子从前的纯真、可爱、调皮和父子亲昵的温馨情 景,表现对儿子因长大而不再与“我”亲昵的怅惘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