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树下的欲望》中的爱与精神救赎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榆树下的欲望》描写的是一个为利益争夺而导致的家庭悲剧,在这场争夺中继母爱碧与儿子伊本产生了爱情。

爱碧为了证明自己的真情将他们的儿子杀死了。

奥尼尔希望他的爱情角色能克服自私,消除贪欲,唤醒精神的力量,超越现实的束缚。

故事以爱碧与伊本甘愿共同赴死、正视死亡结束。

他们的爱得以升华,人性得以净化,灵魂得以拯救。

奥尼尔想通过其剧本告诉我们,唯有爱以及一切积极意义的情感方能将我们的精神救赎。

关键词:爱碧爱救赎

《榆树下的欲望》描写的是1850年新英格兰一座田庄上的家庭悲剧。

作为一家之主的父亲凯勃特冷酷自私,他是对物质利益追求的集中代表,他的眼里只有田庄这份看得到的财产。

他的前两任妻子被他逼迫为田庄辛勤劳作,终因过度劳累而早早离开人世。

他在七十多岁竟又娶了三十多岁的第三任妻子――爱碧。

凯勃特的三个儿子与他们的父亲一样,内心充满着占有田庄的强烈愿望。

小儿子伊本甚至不惜利用计谋给他的两个哥哥每人300元,将他们的田庄份额买走,将两个哥哥逼走,从而使他自己争夺田庄的压力减小许多。

之后,他又与继母爱碧,展开了争夺田庄的斗争,从而在这场斗争中上演了一幕丧失伦常却最终撞击心灵的悲剧。

麻木不仁、冷漠无情的不止是这个家庭,这个家庭所在的小镇亦是如此。

在第三幕中的舞会上镇上人们的言行向我们展示了一幅人心冰凉的画面。

舞会上,人们大声谈笑,挤眉弄眼,推推搡搡,有的还意味深长地向凯勃特点头。

这样的举止足以说明他们都知道一个秘密,只是心照不宣而已。

奥尼尔利用这些细节描写为读者所呈现的这幅画面中的人际关系状态图让人觉得窒息,农民所应具备的淳朴与良善荡然无存。

小提琴师甚至还提议“让咱们为老色鬼戴绿帽子庆祝一番”,这是多么具有讽刺意义的一幅场景,人们醇良本性消失殆尽的本质被展露无遗。

人们似乎一个个成了没有道德、丧失人性美好的驱壳。

这个场景所呈现的是一幅人性是多么漠然、邻里关系是多么畸形的悲凉画面。

作为局部代表的一个小小的闭塞村庄已然如此,社会的整体就会是一座被畸形心理和畸形人际关系所充满的精神荒原,整个社会也如同一座坚不可摧的石头牢笼。

在这个从外在到内在都被深深困住的牢笼里,人们努力追求物质的更大富足和超越他人,同时在心理上努力地嘲笑别人以满足自己的精神匮乏。

剧中人物被物质主义深刻侵蚀,精神惶惑不安且无所寄托,这些都是社会的精神荒芜在人物的生动展现。

人们追求人性本真与幸福的心理机制被摧毁,使人格与内心的追求出现了扭曲和异化,使人们的精神追求沦陷在物质主义泥潭之中,无法自拔。

生活在这里的人们遭受着多重的压抑,甚至包括无意识中的自我压抑,人们的精神乐园早已被挤压得不知影踪。


故事里的两位主人公爱碧与伊本就是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

爱碧作为伊本的继母,是心怀占有农庄的心理来到这个家庭里的,而伊本在此之前早已有了将农庄据为己有的盘算。

还有一个残酷的事实是:农庄始终是被伊本的父亲、爱碧的丈夫牢牢控制在自己手里的。

故事就围绕着争夺农庄展开了。

爱碧的出场描写是这样的:“身上有一种和伊本一样的骚动、野性和不顾一切的气质。

”奥尼尔很传神地将她的性格特点进行外化式的描述,似乎可以预见之后她与伊本的结合,因为他们在精神气质上是契合的。

爱碧与伊本在对农庄的争夺中、在这个缺乏爱与亲情的家庭里,果然逐渐爱上了彼此。

起初她与伊本的彼此吸引源于对肉欲的迷恋,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身体上的本能欲望逐渐升华为精神上的依恋。

爱碧在生活中经历了许多艰辛,缺乏爱。

而伊本一直对母亲无限怀念,他似乎可以在爱碧的身上将自己对母亲的依恋与怀念找到释放的出口。

他们相爱了,
各自处心积虑的阴谋诡计被诚挚的爱情所取代,他们的精神在爱中得到提升。

这种思想上的转变是符合人性规律的。

可是,当伊本听凯勃特的挑拨认为爱碧生子是为了夺走田庄之后,他怒不可遏,对爱碧也产生了强烈的恨意。

伊本对爱碧的恨不自觉地在言语中流露了出来,爱碧似乎是条件反射一般地认为是孩子的存在成为所谓的“罪证”,从而葬送了伊本对她的爱。

为了证明对伊本的爱的纯粹,以挽留伊本对她的爱,她杀死了他们的孩子。

杀死自己的孩子似乎是最有悖伦理和常理的。

其实孩子是作为一个物欲的象征物出现的,他象征着爱碧曾经热切追求的物欲,她杀死这个孩子,通过这一举动努力证明自己。

她在思想上超越了自身的浅薄和对物质利益的占有的欲望,此时她对伊本的爱情有着对精神之爱的渴求。

伊本感受到爱碧的爱的炽热与纯粹,他选择与她共同承担杀子后果,勇敢地面对法律的惩罚,共同赴死,他们的这一举动既是对真正的爱的理解,又是他们超越浅薄的物质追求、走向精神追求的直接表现。

是爱情,使他们的精神获得救赎,向健康人性的回归迈出了第一步。


爱情,是人类精神世界中最光明最闪耀的一道光辉。

相依相伴、永相厮守是情海之中的男女由衷的愿望。

爱碧为了证明自己最真挚且无法失去的爱情,亲手杀死了他们的孩子。

她的这种狂热的、不计后果地追求爱情的做法产生出冲击心灵的效果,显然她追求爱情的方式是令人惊骇的,这种行为是严重有悖生活常态的。

当然,爱碧是需要付出代价的,除了法律后果,她的精神亦是被撕裂的。

这是爱碧缺乏爱、渴望爱的一种极端表现。

她的行为的隐喻性在于,人类要想获得精神幸福,也是需要付出一定代价的。

爱是人类精神中最美的一种感情形式,爱也是文明的另一种动力,唯有它可以拯救人性。

爱是爱中的人渴望将自己生命提升的一种表现,也就是这种爱的力量将爱碧从庸俗的物质主义的泥潭中拯救。

爱,是一种属于人类的值得歌颂的高贵感情。

但不幸的是,《榆树下的欲望》里所呈现的世界是如此地缺乏爱,缺乏任何有积极意义的情感。

这个家庭以及这个家庭所在的小镇上的人们所呈现出的都是互相算计、互相嘲笑以及对物质利益的赤裸裸的疯狂追求。

抛却伦理不谈,爱碧与伊本之间的爱是此剧中唯一能够带给人温暖的积极情感。

这也是爱碧愿意舍弃其他甚至孩子去极力追求爱情的最大动力,这也是剧中其他人物最为悲哀的、缺乏精神追求的集体无意识集中所在。

我们所看到的是一个被物质主义所侵蚀、精神荒芜的人群。

奥尼尔在《榆树下的欲望》中所讲述的这一骇人听闻的故事及其发生的所在地并不是一个具体的某一个特定存在的地方,其实它更有着普遍性的象征意义。

也就是说,作者将这个故事“虚构”在新英格兰的某小镇,其实它的真正指射或地点所指并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作者奥尼尔想要呈现的是一个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所以这部作品应该被看成是“寓言”式的人类整体的悲剧――这是一个精神荒芜的世界。

在美国的资本主义经济迅猛发展的某一时期,物质主义、拜金主义等观念使人们精神追求缺失,陷入丧失健康自我与人性的精神沼泽里。

功利主义的病毒将人的思想与灵魂侵蚀得失了模样。

奥尼尔通过剧中骇人听闻的情节描写使我们看到物质主义的泛滥所导致的剧中人物精神的空虚和扭曲,追求人性本真与精神幸福的正常心理机制被摧毁,人格被扭曲。

这样的画面岂不是我们这个社会现状的写照与真实再现吗?
这种情况其实是现代社会的一种普遍精神病态。

爱以及一切美好的情感,在对物欲的追求的心理机制面前,显得轻如鸿毛。

奥尼尔直言不讳地指出对物质主义的追求对人类来说是一个最为惨痛的失败:人们努力地、千方百计地去占有外界的、物质的东西,但却逐渐失去了自己的灵魂和精神追求,其结果是人们的内心被丰富物质塞满,精神没有了存在的空间。

这就形成了人类文明前进过程中一个极具讽刺意义、但却让人胆战心寒的悖论:人每往高处走一分,就愈是跌入深渊。

人类征服了从海洋到天空几乎所有的领域,人类似乎是无所不能的,悲哀的是,人类在自己的精神领域中丢失了最美好的那一部分,被精神危机和精神荒芜
给折磨得千疮百孔,失去了爱的能力、失去了对精神愉悦的追求、失去了幸福感。

这真是莫大的悲哀。

然而,物欲和肉欲的满足终究填补不了精神的空虚。

真正的幸福终须来源于精神。

这也许就是奥尼尔在《榆树下的欲望》里塑造这一对为了追求爱情可以将一切其他甚至生命都抛下的恋人的积极意义之所在吧。


正如系统论的创始人、生物学家贝塔朗菲所说:我们已经征服了世界,但是却在征途的某个地方失去了灵魂。

奥尼尔认为,人有欲望是正常的,但灵魂更重要;灵魂是一种高尚的精神力量。

《榆树下的欲望》深刻展示了人性的复杂中却偏偏缺失了最为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人性当中所隐藏的神秘的精神力量。

只有在过度的物质欲望将人类的精神推向毁灭的深渊的时候,人们才会意识到灵魂的挣扎与呼喊。

只有理性的欲望,比如对爱与健全灵魂的渴盼与追求,才能给荒芜的精神世界投下了一缕希望之光。

人们不能沉迷于对物质和功利的追求与计算,这必将导致人类的灵魂与精神无处安放。

在通往健康人性的航程中,理性是路灯,是桥梁;然而,只有灵魂,也就是我们的精神,才是那可以揭示最后谜团达到精神救赎与精神幸福的金色钥匙。

奥尼尔希望他的爱情角色能克服自私,消除贪欲,唤醒良知,通过爱来唤醒健康的理性与人性。

只有爱能唤醒人性,正是对爱的渴望与追求把爱碧从一个具有强烈贪欲的女人变成一个胸中充满爱的激情的女人。

她与伊本之间的恋情尽管是畸形的,但在他们的爱里我们看到人性在他们身上并未泯灭,对精神之爱的追求依然存在。

最后他们甘愿共同赴死,正视死亡,人性中光明的力量最终驱散笼罩他们思想中的阴霾,至此,他们的爱得以升华,人性得到净化,他们的灵魂得以拯救。

爱碧和伊本经历了精神的洗礼,获得了爱与灵魂的自我救赎。

爱使他们摒弃了对财产的争夺,使他们那颗曾因贪婪而扭曲的心变得善良而有方向。

爱碧以自己的极端举动为身处物欲洪流的人们抛下了割下心中物质主义毒瘤的心灵之剑,为精神荒芜的世界带来了一缕光明,为《榆树下的欲望》所揭示的罪恶世界投射下了希望之光。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或许《榆树下的欲望》不能只是简单地被视为一部凄凉的悲剧,因为我们可以在悲剧的情节中看到希望,因为作者通过剧中人物在精神上的自我拯救将光明照于其中。

精神是人类内心的一部分,精神领域内出现的问题还需要从精神领域来解决。

奥尼尔通过这个剧本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方向,唯有爱以及一切积极意义的情感方能将我们的精神救赎。

这是现代文明世界一个共同的话题。

最后,鲁枢元先生的话是很值得我们深思:我们可否从物欲的世界退回一步,可否往精神的世界探出一步,也许,我们将发现一个多么辽阔、清朗、温馨、优美的天地。

那将是一个最能够将我们自己拯救、能够带给我们幸福感的天地。

注:本文系河南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提升人文精神促进我省城镇化对策研究”项目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42400410034。

参考文献:
[1] 尤金?奥尼尔,郭继德编译:《奥尼尔文集》,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

[2] 郭继德编:《尤金?奥尼尔戏剧研究论文集》,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3] 孙宜学:《论尤金?奥尼尔剧作的悲剧主题》,《艺术百家》,2001年版。

[4] 汪义群:《奥尼尔研究》,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5] 鲁枢元:《文学与生态学》,学林出版社,2011年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