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树下的欲望》中的爱与精神救赎
榆树下的欲望读后感
《榆树下的欲望》读后感《榆树下的欲望》是一部由陈忠实所著的长篇小说,以农村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富有戏剧性的故事。
这部小说通过揭示人性的弱点和欲望的冲动,以及社会环境对个体行为的影响,向读者展示了一个道德与欲望、人性与利益的较量。
小说以榆树为象征,展示了农村社会的现实困境。
榆树是农村地方的象征,它承载着人们对家园的向往和赞颂。
然而,在小说中,榆树却成为了一个欲望的象征。
故事中的主要角色王朝阳,一个村庄的平凡农民,因为对榆树的渴望而展开了一系列与欲望和道德的斗争。
从小说的开篇,便可以感受到主角王朝阳对榆树的渴望。
榆树的存在代表着权利、财富和荣耀。
而对于一个平凡的农民家庭来说,这样的事物无疑是一种诱惑和欲望。
然而,正因为对榆树的欲望,王朝阳开始了一系列的努力和冒险。
小说通过描写王朝阳的努力,展示了他对欲望的追求和犯罪倾向。
在他得知榆树的价值后,他不惜代价地去追求这个欲望。
他抛弃了家庭责任,背离了道德底线,最终陷入了罪恶的深渊。
在追求榆树的过程中,王朝阳逐渐变得疯狂和冷漠,失去了亲情和友情的触感。
与此同时,小说也通过王朝阳的经历,探索了社会和环境对人性行为的影响。
王朝阳作为一个普通农民,在现实生活中深受社会压力的影响,以及对功名利禄的渴望,使得他逐渐丧失了理智。
他在社会的冷漠和现实的无情中变得狡诈和无情。
小说通过这些方式,揭示了社会环境对人性的影响及其所产生的后果。
通过《榆树下的欲望》,陈忠实用朴素的语言和细腻的笔触,展示了农村社会中的人性与欲望的冲突。
他将现实中的欲望与农村的人文底蕴相结合,使得故事更加具有代表性。
小说中既有个人欲望的挣扎,也有社会环境的压力,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对人性深度思考的空间。
同时,《榆树下的欲望》也给予了读者不少启示。
我们从中可以看到,欲望的追求并非是一条通向成功的捷径,相反,它可能导致无尽的灾难和痛苦。
作为人,我们应该明辨是非,坚守道德底线,不被欲望所驱使。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找到内心的宁静和幸福。
《榆树下的欲望》的悲剧与人性
《榆树下的欲望》的悲剧启示作用摘要:《榆树下的欲望》是美国戏剧之父尤金·奥尼尔中期作品之一,描写了普通人在物欲与情欲的纠葛下产生的悲剧故事,反映了奥尼尔对人性独到的见解。
本文试图通过抽丝剥茧,重新审视作品中的丰富世界,以图获得新的发现。
关键词:榆树下的欲望;悲剧;人性尤金·奥尼尔(1888—1953)是著名的悲剧作家,是美国戏剧的缔造者。
《榆树下的欲望》是尤金·奥尼尔的中期作品。
这部戏剧中自然地叙述了一出古希腊悲剧和现代心理分析结合的家庭伦理悲剧。
讲述农场主凯伯特一家的故事,这是一个非常态下的家庭,为了各自心中的欲望,而导致兄弟反目,父子相残,通奸乱伦等一系列悲剧发生。
这出对金钱和性赤裸裸的欲望的现实悲剧不仅单纯的展示美国物质文明发展背后的残酷性和人类精神的堕落,更展现了悲剧的净化作用。
一、悲剧的净化作用当代学者余秋雨曾说到,悲剧乃是最深沉的文学。
早在古希腊,悲剧就是诸文体中的第一宝座。
那时我们就有三大悲剧作家埃斯库累斯、索福克勒斯和欧里皮德斯,到了十七世纪莎士比亚用其动人心魄的悲剧作品成为了世界文豪,近代的伏尔泰、雨果以至现代的尤金·奥尼尔都对悲剧做出了独到的精神阐释[1]。
我国知名学者朱光潜在他的《悲剧的理学》中提到:“悲剧向来被认为是最高的文学形式,取得杰出成就的悲剧家也是人间最伟大的天才。
”[2]“真正的悲剧是不仅能激起我们的悲伤,同情和同感,甚至还有思慎;还能给我们带来知识或启迪…激起一种升华了的意识,使我们意识到剧中人应该是怎样。
”[3]即是说预示事情应当是什么样子的是剧作者的责任之一。
因为,只因到得到希望而错失才能称之为悲剧。
悲剧作家把这样的错失呈现给观众,为的是激发观众思考。
“我们是谁,我们是什么样的人,我们必须是什么样的人——或者我们应当争取成为什么样的人。
”[4]面对他人悲剧而产生了自我的恐惧和深沉的反思,正是悲剧作家所希望的结果。
这是一种升华,也是一种净化。
浅析美国“戏剧之父”尤金·奥尼尔的《榆树下的欲望》
格中的悲剧 色彩可 以带给人 一种崇高 感,可 以净化人 的
心灵 ,让读 者和观众 更深刻地 感受 当时历史背景 下人物
内 心 的苦 如 ,
家庭 内部矛 盾 ,反 映了在金钱 占统治地 位 的资本主义 社 会 中 人 与 人 的 真 实情 感 和 人 性 被 压 抑 的 现 状 , 人 们 在 物
欲 横 流 的社 会 中 ,心 灵 被 扭 曲变 异 , 而 内心 的 欲 望 使 得
一
爱蓓为 了向伊本证 明 自己的爱,宁可 自己杀死 儿子 ,以
表 明 真 心 , 在 面 对 法 律 的 制 裁 时 ,其 依 然 毫 无 后 悔 之 意 , 而 伊 本 也 在 最 后 选 择 与 爱 蓓 一 起 承 担 罪 责 。当 他 们 面 对 毁灭时 ,一 度沉沦 的人性却被 作者彰显 出 了崇 高、悲壮 的色 彩 。 除 此 之 外 , 尤 金 ・ 奥 尼 尔 在 其 创 作 中还 继 承 了古
发生 了变化 ,人们不 再愿意恪 守清教徒式 的严格 的生活 信条 ,加之 ,该 时期 的加利福 尼亚州淘金 热使得越 来越
多 的 人 试 图 冲 击 传 统 、守 旧的 家 庭 宗 教 理 念 ,追 求 自由 、 理想 的生活 。尤 金 ・ 奥 尼 尔 曾 指 出 , 人 们 大 都 没 有 理 解
尤金・ 奥尼尔 被誉为美 国的 “ 戏剧之 父 ” ,作为美 国 现 代戏 剧 的奠 基人 ,其 曾多次 获得 美 国普利策 戏剧 奖 , 并成为美国历史上至今唯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剧作家 。 在 其创作 的作品 中,都 包含 了浓 厚的悲剧 思想和哲理 内 涵 ,其注重 对艺术 的不 断创新 ,形成 了独 具 自身特色 的
子 ,伊本在看 到 自己孩 子时 ,一方 面心 中感 到高兴 ,另
话剧榆树下的欲望观后感
话剧榆树下的欲望观后感第一篇嘿,朋友们!我刚看完《榆树下的欲望》这部话剧,心里那叫一个五味杂陈!一开场,那舞台布置就把我拉进了故事里。
那老旧的榆树下,仿佛藏着无数的秘密和欲望。
女主角爱碧,一开始我觉得她可有心机啦,为了财产嫁给了老头。
但看着看着,我发现她其实也是个可怜人,被欲望驱使着,却又在爱情面前迷失了自己。
男主角伊本呢,总是一脸的倔强和不满,和爱碧之间的情感纠葛真是让人揪心。
他们互相试探、互相伤害,又忍不住互相靠近。
最让我震撼的是他们的爱情爆发的时候,那股子疯狂劲儿,让人又感动又害怕。
爱碧为了证明自己的爱,做出的那些极端的事情,让我忍不住倒吸一口凉气。
还有那老头,固执又吝啬,把家里弄得乌烟瘴气。
整个话剧看下来,我就像坐了一趟情感的过山车。
演员们的表演太精彩了,每一个表情、每一个动作都那么到位,让我完全沉浸在故事里。
走出剧场的时候,我还在回味着,这欲望到底是个啥东西,能让人变得这么疯狂。
你们要是没看,真的太可惜啦!第二篇亲爱的小伙伴们,我来跟你们聊聊我看《榆树下的欲望》的感受哈。
先说爱碧这个女人,一开始我真不喜欢她,觉得她就是冲着钱去的。
可后来呢,她居然真的爱上了伊本,还爱得那么深,我都有点懵了。
伊本这小子,心里一直有怨气,觉得自己的东西被抢走了。
他和爱碧之间的争吵,那叫一个激烈,我在台下都替他们着急。
不过,看到他们后来为了爱情不顾一切,我又有点感动了。
这爱情的力量可真大,能让人啥都不管不顾。
还有那个老爹,简直就是个守财奴,把家里的人都逼得快疯了。
这部话剧里的每个人物都那么鲜活,就好像是我们身边的人一样。
他们的欲望、他们的挣扎,都让我感同身受。
演员们真是太棒啦,把每个角色都演活了。
我在台下跟着他们哭,跟着他们笑,完全沉浸在里面。
看完之后,我一直在想,人要是被欲望控制了,得多可怕呀。
这剧真的值得一看,相信你们看了也会有很多感触的!。
《榆树下的欲望》:男权社会中的一曲女性挽歌
、
样 , 的脸很漂亮 , 却“ 有几分 风骚 ”“ 的嘴角有力 、 她 但 带 ,她 执 拗 . 睛 里 有 着 一 股 坚决 的 、 不 退 却 的 神 气 。 身 上 有 一 种 骚 眼 毫 动 、 性 和 不 顾 一 切 的 气 质 ” 0’ e , 8 ) 为 了摆 脱 贫 困 状 野 ( N i3 3。 l 况 , 采 取 了主 动 进 攻 , 作 为 女 性 , 姻 是 她 改 变 命 运 的 唯 她 但 婚 “ 自我 本 质 的 危 机 ” 。他 痛 苦 地 大 声 疾 呼 ,质 问 镜 子 中 的 自 己 , 望 做 一 个 真 正 的 人 。 娄 通 过 犹 太 文 化 中 的 道 德 准 则 渴 贝 来 审 视 这 个 物 质 至 上 的世 界 , 索 格 发 出 的 呼 喊 , 是 贝 娄 赫 也 内心犹太 文化 的躁 动。 如 同 经 历 了 万 难 的 犹 太 民 族 仍 顽 强 不 息 地 固守 着 祖 先 的传 统 一 样 , 贝娄 对 现 代 人 和 人 性 深 表 忧 虑 , 并 没 有 完 全 却 丧 失 信 心 , 然 坚 信 人 性 有 美 好 的 一 面 。 因此 , 说 中 的 人 仍 小 物 如 赫 索 格 的 二 哥 威 利 , 精 明 圆 滑 , 对 弟 弟 赫 索 格 充 满 他 但 了 兄 弟 情 义 。 甚 至 对 赫 索 格 妻 子 的 情 夫 格 斯 贝 奇 这 样 的 人 物 . 说 中 也 写 到 他 给 赫 索 格 的 女 儿 琼 妮 洗 澡 的 一 幕 . 对 小 他 孩 子 的 柔 情 最 终 令 赫 索 格 放 弃 了 杀 他 的 念 头 。 赫 索 格 在 结 束 旅 程 时 领 悟 到 , 善 良 美 好 的 感 情 ,会 使 得 一 个 人 富 有 人 性 . 爱 与 欢 乐 充 满 人 间 。 , 为 他 寻 求 人 类 出 路 的答 案 。 让 爱 成 而 这 一 答 案 正 是 源 自犹 太 文 化 宣 扬 的 真 善 美 的 观 念 。小 说 的结尾 , 索格 回到 了乡 下的 别墅 , 的心 情 恢 复 了平 静 , 赫 他
浅谈《榆树下的欲望》
浅析《榆树下的欲望》尤金.奥尼尔是美国戏剧界中唯一获过诺贝尔奖的戏剧大师,曾有评论认为在他出现之前美国只有剧场,有了他美国才有了戏剧。
奥尼尔一生致力于心理悲剧的创作,试图展现二十世纪美国人民的精神桎梏以及社会的道德困境。
《榆树下的欲望》便成为了这一主题探索的杰出作品。
一、《榆树下的欲望》所渗透的社会悲剧因素《榆》是一场极致的人性悲剧。
但追其悲剧根源却不是无根去寻的,其中社会环境就是这场悲剧的第一大温床。
19世纪50年代的美国由于大发战争横财,带来了经济上的繁荣。
可是这种繁荣并没有如意想中那样美好,相反,物质的迅速发展冲毁了传统的道德信仰,对物欲和肉欲的追求充斥了人们的生活;一战的浩劫,更是全面瓦解了资本主义上升时期树立的价值准则,使美国民众精神上遭受了巨大的幻灭,甚至悲观绝望。
如此说来,剧中凯伯特的冷漠金钱观、伊本和爱碧通奸乱伦的爱情以及爱碧的弑子似乎都合理了许多。
另外在这一时期,新英格兰清教主义正在美洲盛行。
清教主义提倡不知疲倦的劳动与主动性的自我克制,力图将个人的职业劳动看作是自己在宗教方面洁身自好的理想方式,并把这种劳动所得的成果理解为上帝对自己的恩惠和挑选。
极端信奉清教主义的凯伯特,在恶劣的石头地里,如苦行僧般带领着一家人过着清教徒式的生活: 操劳、压抑,人最终沦为金钱的奴隶。
在《榆》中凯伯特有这样一段对白“上帝是严厉的,不是那么好说话的!上帝是在磐石上建立起圣殿的……遵循上帝的意志,就像他的仆人一样。
这可不容易啊!这很辛苦,是上帝让我这么辛苦的。
”他坚信在石头上开垦土地,是上帝赐予他的使命也是他必须坚持的理想哪怕“这么多日子我一直是孤独的”。
在这种观念的支配下,他奴役着自己,也奴役着家人,最终累死了两任妻子逼走了两个儿子激怒了伊本和爱碧。
二、以自然主义衬托出的奥尼尔悲剧意识《榆树下的欲望》一剧,以“欲望”作为自始至终的关键词,作家奥尼尔毫不掩饰的展露人心中黑暗的欲望造成的行为的扭曲,他用赤裸裸的自然主义手法将最肮脏、最冷漠的关系人情全权展现在大众面前。
榆树下的欲望读后感
榆树下的欲望读后感《榆树下的欲望》是美国著名作家斯坦利·威廉斯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对人性的深刻剖析和对社会现象的敏锐观察,展现了人类内心深处的欲望与追求,以及这种欲望所带来的痛苦和破坏。
小说以一个美国南方小镇的废弃榆树为背景,描绘了一个充满欲望和矛盾的家庭,以及他们之间的纠葛和矛盾。
通过对主人公布兰奇家族的描写,小说深刻地探讨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虚伪性,引发了读者对人性和社会的深刻思考。
小说的主要人物是布兰奇家族的成员,他们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欲望和追求,同时也都受到了各种外部因素的影响和限制。
父亲布兰奇是一个酗酒且暴力的男人,对家庭成员采取严厉的管教方式,同时又对妻子和儿女们有着复杂的情感。
母亲玛格丽特则是一个内心充满欲望,却又被现实所束缚的女人,她对儿女们的期望和对自己的追求之间产生了矛盾。
而儿女们则各自面对着成长、爱情、性欲等问题,他们的内心也充满了对未来的渴望和对现实的无奈。
小说通过对这个家庭成员的描写,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虚伪性。
布兰奇家族的成员们都在追求自己的欲望,同时也受到了各种外部因素的影响和限制。
父亲布兰奇的酗酒和暴力,反映了社会中男性对权力和控制的渴望,以及对自己内心脆弱和无助的掩饰。
母亲玛格丽特的内心欲望和对现实的无奈,反映了社会中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地位和角色的矛盾。
而儿女们面对成长、爱情、性欲等问题时的迷茫和挣扎,也反映了社会中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所面临的困惑和挑战。
通过对这些人物的描写,小说深刻地探讨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虚伪性。
人类内心深处的欲望和追求,常常会受到社会的束缚和限制,从而产生各种矛盾和痛苦。
人们在追求欲望的过程中,往往会忽视自己内心的真实需求,而沉溺于表面的繁华和虚荣。
社会中的虚伪和不公,也会对人们的内心产生深远的影响,使人们在追求欲望的过程中产生矛盾和挣扎。
小说《榆树下的欲望》通过对人性和社会的深刻剖析,引发了读者对人性和社会的深刻思考。
《榆树下的欲望》中奥尼尔的宗教思想解读
《榆树下的欲望》中奥尼尔的宗教思想解读论文关键词:清教精神宗教救赎自然本能情欲命定说论文摘要:作为一名杰出的剧作家,奥尼尔从不满足仅仅停留在事件层面的分析,而是努力寻找存在于事件背后的形而上的根源。
他一直致力于挖掘当代社会的病根——上帝的死亡、物质主义和科学的失败,并且苦苦探讨疗救的方式。
在他创作的不同时期,疗救的方式是不同的,在他的中期创作阶段,奥尼尔选择了宗教,《榆树下的欲望》就是这样一部作品。
作为奥尼尔创作中期的一部代表作品,通过对它的分析,我们可以从一个侧面了解到这个时期奥尼尔的宗教思想。
<榆树下的欲望》是奥尼尔中期创作阶段的一部重要悲剧。
剧本讲的是19世纪中叶发生在美国新英格兰农场的故事,农场主伊弗雷姆·凯勃特是一个典型的清教徒,性格如同他农场上的石头—坚硬、冷酷,一心想着如何赚更多的钱财,好为自己在天堂中预定一个位子。
剧本中故事发生时,他已经76岁了,但仍旧迎娶了他的第三位妻子—爱碧。
他的第一任妻子所生的两个孩子彼得和西蒙早已厌倦了在父亲的高压下无味而艰辛的农场生活,如今家中又来了一位继母,眼看继承财产无望,毅然离家前往西部,去圆他们的黄金梦去了。
老凯勃特与第二任妻子所生的伊本怀着对父亲和爱碧的深深的仇恨留了下来,目的是为母亲复仇,夺回这个在他看来是属于母亲的农场。
爱碧之所以嫁给比自己大40多岁的老凯勃特,目的是为自己找一个家,并且获得农场的所有权。
这样她就与伊本发生了冲突。
在她的诱惑下,她和伊本演了一场欺骗老凯勃特的好戏,以便让她的孩子最终能够从贪婪的老凯勃特手中获得农场的继承权。
但是,事情最终败露,付出真情的伊本为自己的受骗大发雷霆。
然而,爱碧却在诱惑伊本的过程中对他产生了真正的爱情,为了表明自己的真心,爱碧杀死了自己的孩子。
最终,两人冰释前嫌,重新走到了一起,共同承担起杀死婴孩的责任,接受了法律的制裁。
剧本深刻地揭示了在一个金钱占统治地位的社会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冷漠以及人性的扭曲。
浅谈《榆树下的欲望》
浅析《榆树下的欲望》尤金.奥尼尔是美国戏剧界中唯一获过诺贝尔奖的戏剧大师,曾有评论认为在他出现之前美国只有剧场,有了他美国才有了戏剧。
奥尼尔一生致力于心理悲剧的创作,试图展现二十世纪美国人民的精神桎梏以及社会的道德困境。
《榆树下的欲望》便成为了这一主题探索的杰出作品。
一、《榆树下的欲望》所渗透的社会悲剧因素《榆》是一场极致的人性悲剧。
但追其悲剧根源却不是无根去寻的,其中社会环境就是这场悲剧的第一大温床。
19世纪50年代的美国由于大发战争横财,带来了经济上的繁荣。
可是这种繁荣并没有如意想中那样美好,相反,物质的迅速发展冲毁了传统的道德信仰,对物欲和肉欲的追求充斥了人们的生活;一战的浩劫,更是全面瓦解了资本主义上升时期树立的价值准则,使美国民众精神上遭受了巨大的幻灭,甚至悲观绝望。
如此说来,剧中凯伯特的冷漠金钱观、伊本和爱碧通奸乱伦的爱情以及爱碧的弑子似乎都合理了许多。
另外在这一时期,新英格兰清教主义正在美洲盛行。
清教主义提倡不知疲倦的劳动与主动性的自我克制,力图将个人的职业劳动看作是自己在宗教方面洁身自好的理想方式,并把这种劳动所得的成果理解为上帝对自己的恩惠和挑选。
极端信奉清教主义的凯伯特,在恶劣的石头地里,如苦行僧般带领着一家人过着清教徒式的生活: 操劳、压抑,人最终沦为金钱的奴隶。
在《榆》中凯伯特有这样一段对白“上帝是严厉的,不是那么好说话的!上帝是在磐石上建立起圣殿的……遵循上帝的意志,就像他的仆人一样。
这可不容易啊!这很辛苦,是上帝让我这么辛苦的。
”他坚信在石头上开垦土地,是上帝赐予他的使命也是他必须坚持的理想哪怕“这么多日子我一直是孤独的”。
在这种观念的支配下,他奴役着自己,也奴役着家人,最终累死了两任妻子逼走了两个儿子激怒了伊本和爱碧。
二、以自然主义衬托出的奥尼尔悲剧意识《榆树下的欲望》一剧,以“欲望”作为自始至终的关键词,作家奥尼尔毫不掩饰的展露人心中黑暗的欲望造成的行为的扭曲,他用赤裸裸的自然主义手法将最肮脏、最冷漠的关系人情全权展现在大众面前。
_榆树下的欲望_主要人物浅析
_榆树下的欲望_主要人物浅析
《榆树下的欲望》是鲁迅的著名短篇小说,讲述了赞成郎、翠翎与远玉的故事。
赞成郎是一个游牧民族的年轻人,他情投意合,勇敢坚定,不畏强权,是一位博爱的人,不屈服于命运,充满了希望。
他对爱情的执着和坚守使他从充满恐惧的被害者变成了
实现梦想的勇者。
翠翎是赞成郎的妻子,具有温柔、善良和倔强的性格,爱情让她变得勇敢坚强,可以
不屈服于权威。
在男性朋友的鼓舞下,她能以伟大的毅力抗争,并为了爱情最终坚持并取
得胜利。
远玉是翠翎的姐姐,她看似坚强,实则受爱情折磨着,她的内心漩涡,被爱情的波涛
席卷,心有所属,却无处安放。
当她从暗黑中走出来并面临空无时,她有勇气面对未来,
承受自负的傷痛,去追寻自己的未来。
在小说中,赞成郎、翠翎与远玉三个主人公各具特色,面对社会的挤压和命运的挑战,他们使用不同的方式来实现人生目标,带领读者走进一个充满希望的世界。
《榆树下的欲望》的悲剧与人性
《榆树下的欲望》的悲剧启示作用摘要:《榆树下的欲望》是美国戏剧之父尤金·奥尼尔中期作品之一,描写了普通人在物欲与情欲的纠葛下产生的悲剧故事,反映了奥尼尔对人性独到的见解。
本文试图通过抽丝剥茧,重新审视作品中的丰富世界,以图获得新的发现。
关键词:榆树下的欲望;悲剧;人性尤金·奥尼尔(1888—1953)是著名的悲剧作家,是美国戏剧的缔造者。
《榆树下的欲望》是尤金·奥尼尔的中期作品。
这部戏剧中自然地叙述了一出古希腊悲剧和现代心理分析结合的家庭伦理悲剧。
讲述农场主凯伯特一家的故事,这是一个非常态下的家庭,为了各自心中的欲望,而导致兄弟反目,父子相残,通奸乱伦等一系列悲剧发生。
这出对金钱和性赤裸裸的欲望的现实悲剧不仅单纯的展示美国物质文明发展背后的残酷性和人类精神的堕落,更展现了悲剧的净化作用。
一、悲剧的净化作用当代学者余秋雨曾说到,悲剧乃是最深沉的文学。
早在古希腊,悲剧就是诸文体中的第一宝座。
那时我们就有三大悲剧作家埃斯库累斯、索福克勒斯和欧里皮德斯,到了十七世纪莎士比亚用其动人心魄的悲剧作品成为了世界文豪,近代的伏尔泰、雨果以至现代的尤金·奥尼尔都对悲剧做出了独到的精神阐释[1]。
我国知名学者朱光潜在他的《悲剧的理学》中提到:“悲剧向来被认为是最高的文学形式,取得杰出成就的悲剧家也是人间最伟大的天才。
”[2]“真正的悲剧是不仅能激起我们的悲伤,同情和同感,甚至还有思慎;还能给我们带来知识或启迪…激起一种升华了的意识,使我们意识到剧中人应该是怎样。
”[3]即是说预示事情应当是什么样子的是剧作者的责任之一。
因为,只因到得到希望而错失才能称之为悲剧。
悲剧作家把这样的错失呈现给观众,为的是激发观众思考。
“我们是谁,我们是什么样的人,我们必须是什么样的人——或者我们应当争取成为什么样的人。
”[4]面对他人悲剧而产生了自我的恐惧和深沉的反思,正是悲剧作家所希望的结果。
这是一种升华,也是一种净化。
论《榆树下的欲望》的清教主义解读
夂学教育论《榆树下的欲望》的清教主义解读□刘"#赵亚&内容摘要%《榆树下的欲望》奥尼尔创作中期的现实主义代表作,蕴含着浓郁的宗教色彩。
本文阐释了清教主义的精髓,解读了老凯伯特的典型清教徒表现及爱碧作为剧中唯一女性进行反抗的必然性,揭示了清教主义对于实现美国梦的重要意义,同时批判了清教主义对人性的压制,启迪人们:人类的救赎不仅要,同时不精的爱。
关键词%清教主义欲望爱物质女性《榆树下的欲望》是美国现代戏剧之父尤金4奥尼尔创作中期的一部现实主义杰作,也是一岀震撼人心的现代悲剧,有“美国第一部伟大的悲剧”之称s欲望》讲述了一位典型清教徒的美国新英格兰农场主老凯勃特、其第三任妻子爱碧与他的小儿子伊本之间错综复杂的人伦关系。
预示着的榆勃的欲望,也爱碧与伊本之间的爱s《欲望》希腊悲剧的乱伦和杀婴主题,并之剧本中,以表现代美国中清、主义和人的欲望之间的”叫无论清教人,人本的欲望s《欲望》,尼岀代的B之B女取新的B而这清主义的,金主义的S一•清教主义下的宗教观美国人的主新英格兰的清主义,主、、、实、勤劳和S茏期民期的人们付诸于实践,并北美蓬勃起来,之演变为白人盎格鲁-撒克逊新教徒s清教主义美国.的成有永久和深刻的影响,尤其是清徒们对于契约神学、恶说与“上帝选择”的考S清徒们认为,每个人有一个帝所赋予的天职B直接影响了美国人的职业s改革的代表人之一马丁•路德:天职分成了两种;一是精神服务帝B另一则是世俗中服务同胞s他认为世俗的职业是服务帝的手段,忽视世俗职业是忽视上帝s凯勃特看来,人们为了获得帝的恩典与和践天职,就必须清苦地农场中作,一步一步地搭建自己的石头王国s他不仅把清教徒的职业道德奉为圭臬,且也笃契约神学s根据契约论神学,帝和人们之间有个约,恩典之约s人们的所作所为是为了获得恩典s根据,任一的职业是岀于帝的与s凯特恩典之约的了,他认为自己和帝一样的品格,内心大,但“凯特心中强大的精神力量和自以为像上帝一样’严;孤的清主义是扭曲的,成了《欲望》中与他关的所有人的悲剧s”[&]清徒们认为,他们自己有义务I人们获得,这也是为什么凯勃特自己的妻子自己作的根本s剧中,凯勃特说道:“上帝是石头石上建立起自己的殳的——根石,我就:里面!”['#石头农场在凯勃特眼中就是那神的伊S凯勃特认为儿子们是头,是'设法算计自己农场的人,反映了凯勃特中典型的清主义“性恶说”,即人的天是恶的s凯勃特认清儿子们自己的清教精神的实质,所以宁愿一把农场得,也把农场儿子们S凯勃特之所第三任妻子爱碧,也是一个儿子,一个像自己一有清主义的儿子,以便把自己辛辛苦苦建的石头王国下去s剧中,现凯特的儿子们了清主义精神B'、皮特一心想到西部去找黄金,是了清主义中金的欲,同了清主义的工作伦凯伯特眼里,淘金本身B B是丄实实的工作S二•清教主义下的女性反抗凯勃特的第一任妻子B自我意识还没有觉醒B,只B地苦工作'之了人世B成为清教主义的品s女敏妮,终有得正的爱B是仅仅沦为凯勃特父子相互报复的B受尽了清主义的倾扎s凯勃特的第二任妻子B即伊本的母亲B虽生前有B死作幽灵,游荡在客厅B刻在提醒伊本要夺回属于她的农场/而爱碧的登场,从一开始,就为农庄添上了一抹鲜活的色彩/她的美,让伊本难以抗拒,也让凯勃特退避三舍5而她作为伊本的后母,又自带一种母性的光辉/应该说5她是伊本最理想的情人/爱碧自幼丧母5沦为孤儿5长大后却嫁了个酒鬼5之后孩子夭折5丈夫也因病去她于自由5却的自是去人劳作/这七十五岁的凯勃特岀了5虽在上爱碧大5爱碧是嫁去5一的因是凯勃特她一个爱碧在的的5爱的情5的伊本就这为了她的最凯特的子的是她从于凯勃特的的5而是从的情情农庄的5凯勃特的子5这也子的后爱碧她5她农庄的一种她从的是的蓬勃5是性的开始崛起5是让人无法阻挡的强大生命态性理论先驱厄斯特拉•金指岀:“自被客体化5被5为了统治者本质差异的’他者J女性在男权社会被等同于自然5被客体化5被5为了统治者本质差异的'他者J淬#在爱碧5女性的自身利益比从男性要要得多。
《榆树下的欲望》中奥尼尔的宗教思想解读(1)综述
《榆树下的欲望》中奥尼尔的宗教思想解读(1)论文关键词:清教精神宗教救赎自然本能情欲命定说论文摘要:作为一名杰出的剧作家,奥尼尔从不满足仅仅停留在事件层面的分析,而是努力寻找存在于事件背后的形而上的根源。
他一直致力于挖掘当代社会的病根??上帝的死亡、物质主义和科学的失败,并且苦苦探讨疗救的方式。
在他创作的不同时期,疗救的方式是不同的,在他的中期创作阶段,奥尼尔选择了宗教,《榆树下的欲望》就是这样一部作品。
作为奥尼尔创作中期的一部代表作品,通过对它的分析,我们可以从一个侧面了解到这个时期奥尼尔的宗教思想。
<榆树下的欲望》是奥尼尔中期创作阶段的一部重要悲剧。
剧本讲的是19世纪中叶发生在美国新英格兰农场的故事,农场主伊弗雷姆?凯勃特是一个典型的清教徒,性格如同他农场上的石头?坚硬、冷酷,一心想着如何赚更多的钱财,好为自己在天堂中预定一个位子。
剧本中故事发生时,他已经76岁了,但仍旧迎娶了他的第三位妻子?爱碧。
他的第一任妻子所生的两个孩子彼得和西蒙早已厌倦了在父亲的高压下无味而艰辛的农场生活,如今家中又来了一位继母,眼看继承财产无望,毅然离家前往西部,去圆他们的黄金梦去了。
老凯勃特与第二任妻子所生的伊本怀着对父亲和爱碧的深深的仇恨留了下来,目的是为母亲复仇,夺回这个在他看来是属于母亲的农场。
爱碧之所以嫁给比自己大40多岁的老凯勃特,目的是为自己找一个家,并且获得农场的所有权。
这样她就与伊本发生了冲突。
在她的诱惑下,她和伊本演了一场欺骗老凯勃特的好戏,以便让她的孩子最终能够从贪婪的老凯勃特手中获得农场的继承权。
但是,事情最终败露,付出真情的伊本为自己的受骗大发雷霆。
然而,爱碧却在诱惑伊本的过程当中对他产生了真正的爱情,为了表明自己的真心,爱碧杀死了自己的孩子。
最终,两人冰释前嫌,重新走到了一起,共同承担起杀死婴孩的责任,接受了法律的制裁。
剧本深刻地揭示了在一个金钱占统治地位的社会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冷漠以及人性的扭曲。
榆树下的欲望读后感
榆树下的欲望读后感在小说《榆树下的欲望》中,作者描绘了一个充满欲望和欺骗的世界。
小说通过描写主人公的一系列经历,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欲望的无穷。
小说中的角色在追求欲望的过程中,不断陷入痛苦和矛盾之中,最终导致了悲剧的结局。
通过对小说的深入阅读,我深刻地体会到了人性的扭曲和欲望的危险性,同时也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小说中的主人公是一个充满欲望的人,他不满足于现状,不断追求更高的物质享受和权力地位。
他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不择手段地去欺骗他人,甚至不惜伤害他人。
他的欲望让他变得冷酷和无情,最终导致了他自己和身边人的悲剧。
这让我深刻地反思了欲望的本质,以及欲望对人性的扭曲和破坏。
小说中的情节让我感受到了人性的复杂和矛盾。
在追求欲望的过程中,人们往往会失去自己的良知和道德底线,变得冷漠和无情。
他们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不择手段地去伤害他人,甚至不顾他人的感受和生命。
这让我深深地感到了人性的扭曲和欲望的危险性。
我们应该警惕自己的欲望,不要让欲望成为我们生活的主宰,否则我们最终会陷入无尽的痛苦和矛盾之中。
通过阅读《榆树下的欲望》,我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人生不仅仅是欲望的追逐,还有更多的东西值得我们去追求。
我们应该珍惜眼前的幸福,不要盲目地追求更多的物质享受和权力地位。
我们应该注重内心的修养,培养良好的品德和道德观念,不要让欲望成为我们生活的主宰。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获得内心的宁静和幸福。
总的来说,《榆树下的欲望》是一部充满深刻思考的小说。
通过对小说的深入阅读,我深刻地体会到了人性的扭曲和欲望的危险性,同时也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我相信,只有警惕自己的欲望,珍惜眼前的幸福,我们才能真正地获得内心的宁静和幸福。
欲海中的精神救赎——探析《榆树下的欲望》中的艺术情感构建
式, 成为情节逆转 的最 基本 条件 和“ 净化” 圭臬 的范本 。
3清教主义思想前提 下的多重情感漩涡一 深层情感结构
深层情感结构 是潜 隐在作品表层情感结构 中动态的暗流 , 包 括单线组合 和曲折性 的复杂组 合 , 中不 乏情感 的背离 和逆 转。 其 单线组合 的情感结构赋 予人 物始终如一的行为模式 , 曲折组合 而 的情感结构却促成 了人 物的心理 变化 , 造成 了人物行为 的突变甚 至逆转 , 为情 节 的 逆 转 创 造 了可 能 性 的空 间 。 () 1 凯伯特一单线 的贪婪 与偏 狭 纵观《 》 榆 的深层 情感 形式来 看 , 中主要 人物 的喜乐 愁苦 剧 和对财产 的疯贪都被搁置在倍受 清教 思想影 响的新 英格 兰 , 而凯 伯 特 也 正 是 奉 行 了清 教 信 条 中勤 勉 、 俭 和 自力 更 生 的积 极 思 想 节 才在乱世横生 的荒野里建造 了 自认 为属 于他一个人 的伊弗 雷姆 农 场 。他笃信上帝 , 自认 为 自己就是上帝 的“ 民” 并从对 上帝 选 , 的 虔 诚 膜 拜 和 个 人 艰 苦 奋 斗 的 历 程 中得 出 “ 帝 就 在 石 头 上 一 上 在磐石上建立起圣殿的一根基立 在磐 石上 , 我就在 它里面 ” 。所
文 学 导 ・丈学存街
欲 海 中 的精 神 救 赎
— —
探析《 榆树 下的欲 望》 中的 艺术情感构建
宋 林 立
(西 安 外 国语 大 学 , 西 西 安 7 0 1 ) 陕 128
摘要 :榆树 下的欲 望》 以下 简称《 )自上世 纪 2 《 ( 榆》 O年 代 《 问世 以来 , 内外的研 究突 出表现在神 话原型批评 、 榆》 国 精神 分 析、 女权主义批评、 存在主义和 悲剧主题及 美学思想等方 面, 可说 几臻极致 , 从文化领 域 的情 感角度 进行研 究还有待 进 一 步挖 但 掘 。因此 , 有必要从 英国伯 明翰 学派的文化理论家雷蒙德 ・ 威廉 斯所提 出的情感结构 角度 , 探析 《 榆》中的表层 情感形式 、 深层 情 感结构和 艺术情感构建 , 示情 节逆转 背后 的情 感逆转 , 而解 揭 从 读 其 悲剧 “ 化 ” 主 题 在 人 类 情 感 基 本 范 式 中 的 艺 术 建 构 过 净 的
话剧榆树下的欲望观后感
话剧榆树下的欲望观后感观后感一嗨,亲爱的朋友们!今天我要跟你们唠唠我看的话剧《榆树下的欲望》。
一开场,那舞台布置就把我吸引住了,简直太棒啦!演员们一亮相,我就知道这戏有看头。
先说这剧情,真的是一波三折,让我的心跟着起起伏伏。
那复杂的人物关系,欲望的交织,看得我是又紧张又好奇。
女主角伊本,她的那种挣扎和矛盾,演得太逼真啦!她在爱情和欲望之间徘徊,我都忍不住为她纠结。
还有那个男主角,他们之间的情感碰撞,就像火星撞地球,激烈得很。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那些激烈的冲突场面,演员们的台词和表情,真的是绝了,让我感觉自己就在现场,亲眼目睹这一切。
看到我不禁感叹,这欲望啊,真是个可怕又迷人的东西。
它能让人失去理智,也能让人找到真正的自己。
这部话剧真的太精彩啦,让我过足了戏瘾!观后感二哈喽呀,小伙伴们!我刚看完《榆树下的欲望》这部话剧,现在迫不及待要和你们分享我的感受。
刚坐下的时候,我还有点小期待呢。
结果开场没一会儿,我就完全被带入进去了。
这故事里的每个人,都像是被欲望的绳索绑住了,拼命挣扎。
尤其是女主角,她那种对爱的渴望,对物质的追求,感觉就像我们身边的人一样真实。
演员们的表演,那叫一个精彩!每一个眼神,每一个动作,都充满了戏。
我都怀疑他们是不是真的经历过这些。
还有那剧情,一会儿让我紧张得手心出汗,一会儿又让我感动得稀里哗啦。
特别是那些情感爆发的瞬间,我的心都跟着揪起来了。
而且啊,这舞台的灯光和音效也配合得恰到好处,把气氛烘托得特别到位。
看完之后,我在想,欲望这东西,到底是我们前进的动力,还是把我们推向深渊的黑手呢?真是让人深思。
反正,这部话剧真的是太棒啦,推荐你们也去看看,保证不会让你们失望!。
古希腊悲剧的现代演绎——《榆树下的欲望》中的伦理解读
外国文学古希腊悲剧的现代演绎——《榆树下的欲望》中的伦理解读赵艺瞳华中师范大学摘要:《榆树下的欲望》是现代美国剧作家,美国民族戏剧奠基者尤金•奥尼尔在1924年创作的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悲剧。
剧作中,人物的情感与贪欲交织成一条复杂而悲怆的线索,在不断走向高潮的情节之中使人物完成了由欲望走向真爱的救赎,在彰显了十分明晰的古希腊悲剧精神的同时,也给予了这部作品在文学伦理学批评的视域中继续得以深度研究的可行性。
关键词:尤金•奥尼尔;《榆树下的欲望》;文学伦理学;古希腊悲剧一、越界的伦理禁忌:《希波吕托斯》中乱伦关系的再现《榆树下的欲望》的情节是以老凯勃特一家,包括年迈而专制的父亲、年轻而魅惑的后母、英俊而健硕的继子所构成的复杂的三角人物关系为主要线索。
剧中父亲老凯勃特冷漠自私,心中只有他的田庄;亲生儿子伊本对父亲恨之入骨,怀有深重的恋母情结;后母爱碧本想引诱继子伊本并获得田庄继承权,最后两人却产生真正的爱情并共同走向死亡——故事中这样的一种混乱家庭伦理,令人不由得联想到了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悲剧家欧里庇得斯的《希波吕托斯》(Hippolytus)。
公元前428年,古希腊悲剧家欧里庇得斯在酒神节戏剧比赛中凭借着《希波吕托斯》一举摘得当年的桂冠。
这部取材于古希腊神话的杰出作品讲述了有关于一个叫作希波吕托斯的悲剧人物故事:希波吕托斯是雅典国王忒休斯的儿子,他因崇拜狩猎女神阿尔忒弥斯而招致了爱与美之神阿芙洛狄忒的愤怒,于是阿芙洛狄忒便设计使他的后母菲德拉对他这个继子产生了强烈的爱情。
剧中菲德拉由于向希波吕托斯求爱不成而羞愧自杀,却在临终前留下遗书向国王忒休斯控诉是希波吕托斯企图侮辱她,而忒休斯听信谗言,一怒之下借助海神波塞冬的力量将自己的亲生儿子希波吕托斯活活拖死。
在古希腊悲剧中,伦理禁忌往往是悲剧的基本主题,主人公的不幸多与乱伦有关。
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针对人的性与暴力所制定的两大禁忌便是“乱伦”与“弑亲”,尤其是建立在严格禁止乱伦基础上的“乱伦禁忌”,一旦触犯,便要受到最为严厉的惩罚。
贪欲扭曲人性,真爱拯救灵魂——以《榆树下的欲望》中的爱碧为例
贪欲扭曲人性,真爱拯救灵魂——以《榆树下的欲望》中的爱
碧为例
黄翠兰
【期刊名称】《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6(026)002
【摘要】爱碧是美国戏剧之父尤金·奥尼尔在《榆树下的欲望》中塑造的一个欲望强烈、性格鲜明的悲剧形象,在物欲与情欲的精彩博弈中,追求爱欲的爱碧最终走向毁灭.通过对爱碧由追求物欲导致人性沉沦及因爱欲而升华灵魂的解读,剖析她由欲望走向毁灭的悲剧根源,从而揭示奥尼尔特有的悲剧观.
【总页数】5页(P31-34,38)
【作者】黄翠兰
【作者单位】广东石油化工学院文法学院,广东茂名 525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106.4
【相关文献】
1.神话原型批评解析《榆树下的欲望》中的爱碧 [J], 邵丹
2.安全感的缺乏——《榆树下的欲望》中爱碧和伊本的爱情悲剧解析 [J], 张颖
3.贪欲扭曲人性,真爱拯救灵魂——以《榆树下的欲望》中的爱碧为例 [J], 黄翠兰;
4.安全感的缺乏——《榆树下的欲望》中爱碧和伊本的爱情悲剧解析 [J], 张颖
5.道德扭曲人性救赎--《榆树下的欲望》中的文学伦理学元素 [J], 马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榆树下的欲望》描写的是一个为利益争夺而导致的家庭悲剧,在这场争夺中继母爱碧与儿子伊本产生了爱情。
爱碧为了证明自己的真情将他们的儿子杀死了。
奥尼尔希望他的爱情角色能克服自私,消除贪欲,唤醒精神的力量,超越现实的束缚。
故事以爱碧与伊本甘愿共同赴死、正视死亡结束。
他们的爱得以升华,人性得以净化,灵魂得以拯救。
奥尼尔想通过其剧本告诉我们,唯有爱以及一切积极意义的情感方能将我们的精神救赎。
关键词:爱碧爱救赎一《榆树下的欲望》描写的是1850年新英格兰一座田庄上的家庭悲剧。
作为一家之主的父亲凯勃特冷酷自私,他是对物质利益追求的集中代表,他的眼里只有田庄这份看得到的财产。
他的前两任妻子被他逼迫为田庄辛勤劳作,终因过度劳累而早早离开人世。
他在七十多岁竟又娶了三十多岁的第三任妻子――爱碧。
凯勃特的三个儿子与他们的父亲一样,内心充满着占有田庄的强烈愿望。
小儿子伊本甚至不惜利用计谋给他的两个哥哥每人300元,将他们的田庄份额买走,将两个哥哥逼走,从而使他自己争夺田庄的压力减小许多。
之后,他又与继母爱碧,展开了争夺田庄的斗争,从而在这场斗争中上演了一幕丧失伦常却最终撞击心灵的悲剧。
麻木不仁、冷漠无情的不止是这个家庭,这个家庭所在的小镇亦是如此。
在第三幕中的舞会上镇上人们的言行向我们展示了一幅人心冰凉的画面。
舞会上,人们大声谈笑,挤眉弄眼,推推搡搡,有的还意味深长地向凯勃特点头。
这样的举止足以说明他们都知道一个秘密,只是心照不宣而已。
奥尼尔利用这些细节描写为读者所呈现的这幅画面中的人际关系状态图让人觉得窒息,农民所应具备的淳朴与良善荡然无存。
小提琴师甚至还提议“让咱们为老色鬼戴绿帽子庆祝一番”,这是多么具有讽刺意义的一幅场景,人们醇良本性消失殆尽的本质被展露无遗。
人们似乎一个个成了没有道德、丧失人性美好的驱壳。
这个场景所呈现的是一幅人性是多么漠然、邻里关系是多么畸形的悲凉画面。
作为局部代表的一个小小的闭塞村庄已然如此,社会的整体就会是一座被畸形心理和畸形人际关系所充满的精神荒原,整个社会也如同一座坚不可摧的石头牢笼。
在这个从外在到内在都被深深困住的牢笼里,人们努力追求物质的更大富足和超越他人,同时在心理上努力地嘲笑别人以满足自己的精神匮乏。
剧中人物被物质主义深刻侵蚀,精神惶惑不安且无所寄托,这些都是社会的精神荒芜在人物的生动展现。
人们追求人性本真与幸福的心理机制被摧毁,使人格与内心的追求出现了扭曲和异化,使人们的精神追求沦陷在物质主义泥潭之中,无法自拔。
生活在这里的人们遭受着多重的压抑,甚至包括无意识中的自我压抑,人们的精神乐园早已被挤压得不知影踪。
二故事里的两位主人公爱碧与伊本就是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
爱碧作为伊本的继母,是心怀占有农庄的心理来到这个家庭里的,而伊本在此之前早已有了将农庄据为己有的盘算。
还有一个残酷的事实是:农庄始终是被伊本的父亲、爱碧的丈夫牢牢控制在自己手里的。
故事就围绕着争夺农庄展开了。
爱碧的出场描写是这样的:“身上有一种和伊本一样的骚动、野性和不顾一切的气质。
”奥尼尔很传神地将她的性格特点进行外化式的描述,似乎可以预见之后她与伊本的结合,因为他们在精神气质上是契合的。
爱碧与伊本在对农庄的争夺中、在这个缺乏爱与亲情的家庭里,果然逐渐爱上了彼此。
起初她与伊本的彼此吸引源于对肉欲的迷恋,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身体上的本能欲望逐渐升华为精神上的依恋。
爱碧在生活中经历了许多艰辛,缺乏爱。
而伊本一直对母亲无限怀念,他似乎可以在爱碧的身上将自己对母亲的依恋与怀念找到释放的出口。
他们相爱了,各自处心积虑的阴谋诡计被诚挚的爱情所取代,他们的精神在爱中得到提升。
这种思想上的转变是符合人性规律的。
可是,当伊本听凯勃特的挑拨认为爱碧生子是为了夺走田庄之后,他怒不可遏,对爱碧也产生了强烈的恨意。
伊本对爱碧的恨不自觉地在言语中流露了出来,爱碧似乎是条件反射一般地认为是孩子的存在成为所谓的“罪证”,从而葬送了伊本对她的爱。
为了证明对伊本的爱的纯粹,以挽留伊本对她的爱,她杀死了他们的孩子。
杀死自己的孩子似乎是最有悖伦理和常理的。
其实孩子是作为一个物欲的象征物出现的,他象征着爱碧曾经热切追求的物欲,她杀死这个孩子,通过这一举动努力证明自己。
她在思想上超越了自身的浅薄和对物质利益的占有的欲望,此时她对伊本的爱情有着对精神之爱的渴求。
伊本感受到爱碧的爱的炽热与纯粹,他选择与她共同承担杀子后果,勇敢地面对法律的惩罚,共同赴死,他们的这一举动既是对真正的爱的理解,又是他们超越浅薄的物质追求、走向精神追求的直接表现。
是爱情,使他们的精神获得救赎,向健康人性的回归迈出了第一步。
三爱情,是人类精神世界中最光明最闪耀的一道光辉。
相依相伴、永相厮守是情海之中的男女由衷的愿望。
爱碧为了证明自己最真挚且无法失去的爱情,亲手杀死了他们的孩子。
她的这种狂热的、不计后果地追求爱情的做法产生出冲击心灵的效果,显然她追求爱情的方式是令人惊骇的,这种行为是严重有悖生活常态的。
当然,爱碧是需要付出代价的,除了法律后果,她的精神亦是被撕裂的。
这是爱碧缺乏爱、渴望爱的一种极端表现。
她的行为的隐喻性在于,人类要想获得精神幸福,也是需要付出一定代价的。
爱是人类精神中最美的一种感情形式,爱也是文明的另一种动力,唯有它可以拯救人性。
爱是爱中的人渴望将自己生命提升的一种表现,也就是这种爱的力量将爱碧从庸俗的物质主义的泥潭中拯救。
爱,是一种属于人类的值得歌颂的高贵感情。
但不幸的是,《榆树下的欲望》里所呈现的世界是如此地缺乏爱,缺乏任何有积极意义的情感。
这个家庭以及这个家庭所在的小镇上的人们所呈现出的都是互相算计、互相嘲笑以及对物质利益的赤裸裸的疯狂追求。
抛却伦理不谈,爱碧与伊本之间的爱是此剧中唯一能够带给人温暖的积极情感。
这也是爱碧愿意舍弃其他甚至孩子去极力追求爱情的最大动力,这也是剧中其他人物最为悲哀的、缺乏精神追求的集体无意识集中所在。
我们所看到的是一个被物质主义所侵蚀、精神荒芜的人群。
奥尼尔在《榆树下的欲望》中所讲述的这一骇人听闻的故事及其发生的所在地并不是一个具体的某一个特定存在的地方,其实它更有着普遍性的象征意义。
也就是说,作者将这个故事“虚构”在新英格兰的某小镇,其实它的真正指射或地点所指并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作者奥尼尔想要呈现的是一个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所以这部作品应该被看成是“寓言”式的人类整体的悲剧――这是一个精神荒芜的世界。
在美国的资本主义经济迅猛发展的某一时期,物质主义、拜金主义等观念使人们精神追求缺失,陷入丧失健康自我与人性的精神沼泽里。
功利主义的病毒将人的思想与灵魂侵蚀得失了模样。
奥尼尔通过剧中骇人听闻的情节描写使我们看到物质主义的泛滥所导致的剧中人物精神的空虚和扭曲,追求人性本真与精神幸福的正常心理机制被摧毁,人格被扭曲。
这样的画面岂不是我们这个社会现状的写照与真实再现吗?这种情况其实是现代社会的一种普遍精神病态。
爱以及一切美好的情感,在对物欲的追求的心理机制面前,显得轻如鸿毛。
奥尼尔直言不讳地指出对物质主义的追求对人类来说是一个最为惨痛的失败:人们努力地、千方百计地去占有外界的、物质的东西,但却逐渐失去了自己的灵魂和精神追求,其结果是人们的内心被丰富物质塞满,精神没有了存在的空间。
这就形成了人类文明前进过程中一个极具讽刺意义、但却让人胆战心寒的悖论:人每往高处走一分,就愈是跌入深渊。
人类征服了从海洋到天空几乎所有的领域,人类似乎是无所不能的,悲哀的是,人类在自己的精神领域中丢失了最美好的那一部分,被精神危机和精神荒芜给折磨得千疮百孔,失去了爱的能力、失去了对精神愉悦的追求、失去了幸福感。
这真是莫大的悲哀。
然而,物欲和肉欲的满足终究填补不了精神的空虚。
真正的幸福终须来源于精神。
这也许就是奥尼尔在《榆树下的欲望》里塑造这一对为了追求爱情可以将一切其他甚至生命都抛下的恋人的积极意义之所在吧。
四正如系统论的创始人、生物学家贝塔朗菲所说:我们已经征服了世界,但是却在征途的某个地方失去了灵魂。
奥尼尔认为,人有欲望是正常的,但灵魂更重要;灵魂是一种高尚的精神力量。
《榆树下的欲望》深刻展示了人性的复杂中却偏偏缺失了最为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人性当中所隐藏的神秘的精神力量。
只有在过度的物质欲望将人类的精神推向毁灭的深渊的时候,人们才会意识到灵魂的挣扎与呼喊。
只有理性的欲望,比如对爱与健全灵魂的渴盼与追求,才能给荒芜的精神世界投下了一缕希望之光。
人们不能沉迷于对物质和功利的追求与计算,这必将导致人类的灵魂与精神无处安放。
在通往健康人性的航程中,理性是路灯,是桥梁;然而,只有灵魂,也就是我们的精神,才是那可以揭示最后谜团达到精神救赎与精神幸福的金色钥匙。
奥尼尔希望他的爱情角色能克服自私,消除贪欲,唤醒良知,通过爱来唤醒健康的理性与人性。
只有爱能唤醒人性,正是对爱的渴望与追求把爱碧从一个具有强烈贪欲的女人变成一个胸中充满爱的激情的女人。
她与伊本之间的恋情尽管是畸形的,但在他们的爱里我们看到人性在他们身上并未泯灭,对精神之爱的追求依然存在。
最后他们甘愿共同赴死,正视死亡,人性中光明的力量最终驱散笼罩他们思想中的阴霾,至此,他们的爱得以升华,人性得到净化,他们的灵魂得以拯救。
爱碧和伊本经历了精神的洗礼,获得了爱与灵魂的自我救赎。
爱使他们摒弃了对财产的争夺,使他们那颗曾因贪婪而扭曲的心变得善良而有方向。
爱碧以自己的极端举动为身处物欲洪流的人们抛下了割下心中物质主义毒瘤的心灵之剑,为精神荒芜的世界带来了一缕光明,为《榆树下的欲望》所揭示的罪恶世界投射下了希望之光。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或许《榆树下的欲望》不能只是简单地被视为一部凄凉的悲剧,因为我们可以在悲剧的情节中看到希望,因为作者通过剧中人物在精神上的自我拯救将光明照于其中。
精神是人类内心的一部分,精神领域内出现的问题还需要从精神领域来解决。
奥尼尔通过这个剧本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方向,唯有爱以及一切积极意义的情感方能将我们的精神救赎。
这是现代文明世界一个共同的话题。
最后,鲁枢元先生的话是很值得我们深思:我们可否从物欲的世界退回一步,可否往精神的世界探出一步,也许,我们将发现一个多么辽阔、清朗、温馨、优美的天地。
那将是一个最能够将我们自己拯救、能够带给我们幸福感的天地。
注:本文系河南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提升人文精神促进我省城镇化对策研究”项目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42400410034。
参考文献:[1] 尤金?奥尼尔,郭继德编译:《奥尼尔文集》,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
[2] 郭继德编:《尤金?奥尼尔戏剧研究论文集》,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3] 孙宜学:《论尤金?奥尼尔剧作的悲剧主题》,《艺术百家》,2001年版。
[4] 汪义群:《奥尼尔研究》,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