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榆树下的欲望_创作背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70-
《榆树下的欲望》创作背后
赵华
(哈尔滨师范大学英语系,黑龙江哈尔滨150000)
尤金・奥尼尔是美国最杰出的戏剧家。在
他漫长的艺术生涯中,他起到了国家档案保管人、社会评论家和道德导师的作用。他的作品反映了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美国社会,但作为代表人类良心的诗人,奥尼尔对每个时代的人都具有启示。
在他第一部真正的美国历史剧《榆树下的
欲望》中,奥尼尔在新英格兰家族——
—卡伯特家族身上,展示了物质上的富裕的清教主义那种生活上的刻苦所造成的灾难性后果。奥尼尔经
常不断重写这“现代的浮士德戏剧”
,这是他在1927年就具有的一个剧作构想,描写出卖自己的灵魂,换取物质上的富裕的美国人。他说:“我们想方设法占有灵魂以外的东西,虚掷了灵魂。”贪婪本身并非美国的一种现象;只有在清教徒的狂热分子出于精神上的原因为之辩护
时,它才成为美国的一种现象了。
而正是根深蒂固的清教徒思想、对古希腊戏剧和神话的着迷和尼采的悲剧艺术观给奥尼尔的创作施加了影响。
戏剧开始时,七十五岁的父亲,伊弗雷姆・卡伯特,两个妻子都已去世,正热烈追求三十五岁分阿比・普特南,想娶她为第三个太太。伊弗雷姆身材又高又瘦。“他的脸容生硬,象石头凿成的,可是也有一项弱点,对本身有限的精力还
有一种微不足道的自豪。”他“眼睛十分近视”
,这个特征在后面用来象征他是睁眼瞎,看不出阿比背着他和他小儿子埃本偷情。埃本二十五
岁,是伊弗雷姆和第二个妻子生的儿子。
埃本脸蛋俊秀。他长着黑发、黑胡子。“他那双大胆的黑眼睛令人想起被生擒活捉的野兽的眼睛。天天都如坐囚笼,他在里面感到深入囹圄,但内心未被征服。他身上有一股受到强烈抑制的活力。”他是父母双方的结晶,既秉承母亲的那种敏感、对美的希冀和对爱的渴望,也继承了父亲那份残忍、贪婪和好色。他两个哥哥西米恩和彼得是
第一个妻子所生的,他们比埃本胖些,
“长相格外鲁钝、丑陋,为人也比较精明,比较实际”。
卡伯特一家人生活中最强大的势力就是清教徒思想。这布景不仅仅是一个农场;这地貌特指清教徒的新英格兰。奥尼尔在这部戏里展示了清教徒思想破坏精神,毁灭生命,以此抨击清教徒思想。奥尼尔通过他的爱尔兰天主教的传统,吸收了一点腐败的清教徒思想,在北美佬的新英格兰环境里又亲眼看到了种种不同的现
象,所以能够根据亲身经历描写其影响。在
《榆树下的欲望》中,奥尼尔刻画了一群物质上满足、但道德上放荡的清教徒的形象。卡伯特一家充满着强烈的着魔似的贪婪和肉欲正是使这些清教徒道德沦丧并最终导致他们垮台的罪恶。
伊弗雷姆对残酷无情的上帝倍加赞美,自己反而受了害。他受到清教徒那套教养的制约。他的感情早就给粉碎了,他对别人的需要无法
作出反应,也无法表达自己的需要。剧中每一个角色都是他自己的遗传和环境的受害者,这一点说明了该剧中最显著的自然主义成分。三个儿子个个显示了父母的性格特征。到头来埃本毁于反映在他父亲身上的自大、肉欲和贪婪上面,同样也毁于他母亲留给他的特征--对爱情的温柔的需要上面。阿比象埃本那样,也被写成为她的生活环境所困陷。这部戏的另一个自然主义成分是从家庭情境中演化出来的剧情:不同的家庭成员各自反对一种抑制他们的清教徒生活方式--第一部分中,两个哥哥反对自己的环境,第二部分中,一对情人反对一无生气的道德禁令。还有一种自然主义色彩,就是对白的语言。奥尼尔想方设法忠实照搬十九世纪新英格兰北美佬的那种做作、简短的说话方式。他们的语言索然乏味,平淡无奇;他们的思想模式讲求实际,毫无想象力,反映出感情受到节制的本性。
剧的第二部分充分体现了奥尼尔对古希腊戏剧和神话的着迷。在勾搭成奸一场戏里,他运用了恋母情结的动机,在这场戏里,埃本摆脱不了对母亲形象的强烈欲望。奥尼尔在本剧的最初札记中,把恋母情结的冲动写得更加露骨。“阿比摆出一副非常富有母性的姿态,这不是装出来,而是真正相信自己就是他母亲。她不断亲吻他,弄得他糊里糊涂,搞不清她的和自己的身份。”埃本“感到通过她,他重新找到了母亲”。他在这场戏里的动机符合古希腊悲剧中的主导思想,即有冤必伸,血债必报。
第二部分第一场中显然带有菲德拉神话的色彩,在这场戏中,埃本拒绝了阿比的求爱,她出于报复之心,竟向伊弗雷姆告状,反咬一口。菲德拉嫁给忒修斯之后,竟爱上了英俊而纯洁的继子希波吕托斯。遭到他拒绝后,她反诬他强奸她。忒修斯祈求他父亲海神波塞冬惩罚他儿子,海神就吓唬这年轻人的马,马受了惊把他顺着海岸拖,送了他的命。在最后一幕中,阿比有几分象杀害儿女的美狄亚,但这种类似仅限于杀婴一事。美狄亚的动机是惩罚贾森,因为他抛弃她去爱上克瑞翁的女儿;而阿比此举是为了讨好情人,并不是惩罚。
奥尼尔跟古希腊人一样,把人看成悲剧人物,他的垮台不仅是外部力量造成的,而且也是自己的悲剧性缺陷、荒诞的本身的一种弱点所造成的。如果人仅仅遭到外界力量的摧残,那他只不过是个受害的傀儡而已。另一方面,光是随心所欲并不足以把人拔高到神人的高度;他的命运也得受一种外部因素的支配。自然主义用遗传和环境来代替通过众神来显示命运的古希腊思想。而奥尼尔在《榆树下的欲望》中,恰恰是在作为悲剧形象的人物方面超越了自然主义的范围。从这戏一开头到勾搭成奸那场戏,阿比和埃本都能被看作自然主义的人物;而此后,他们
就逐步演变,剧终时竟成为悲剧形象,有意识地选择并走上自我毁灭的道路。
尼采对奥尼尔起了强有力的影响,他和这位哲学家同样认为人的身上同时存在着阿波罗的力量和狄俄尼索斯的力量。这种看法后来又出现在弗洛伊德对人类精神的概念里。人有两面性,每一面都力争支配他。一面,以希腊神阿
波罗,太阳神为化身,体现人的理性:逻辑性、
条理性、纪律性———这是奥尼尔赋予他笔下的实利主义商人的美德。在规定行为准则的法律中,在道德准则中,在强调遵纪守法中,社会带有阿波罗神的品性。狄俄尼索斯是酒神,多产之神,表示人的无礼性和富有感情的天性,创作力,思想无拘无束、行为放荡不羁的冲动,即尼采所谓的“黑暗的、令人痛苦的暗流”。奥尼尔把这些特征赋予他的理想主义的诗人,反对社会叛逆们。
尼采认为当阿波罗精神战胜人的狄俄尼
索斯精神时,悲剧就产生了。
一个明显的例子就是伊弗雷姆,他完全是阿波罗精神的体现,虽然在第二部分中,他受了阿比令人心软的影响,一时隐隐出现了感情勃发。感情丰富的阿比几乎完全是狄俄尼索斯精神的体现,虽然当她计划霸占农场时,理智占了上风。剧中这些人物所代表的一股股本能要求之间的斗争,在某些方面,都同埃本有关。正如他哥哥彼得所说,他跟爸
“活象一个人”
,他一定要把农场弄到手的决心、同哥哥们争夺农场所有权的推理和最初对以色
相迷人的阿比的抗拒,都体现了阿波罗精神。
等到在客厅一场戏中,他的抗拒终于破产时,他继承他母亲的那份狄俄尼索斯精神就脱缰而出。一旦完全不受约束,他那股新发现的热情也就压倒了他。在剧中最后一场,这股感情变化为最高形式的爱情。
该剧的剧名还可作另一种解释。榆树在全剧中代表着一种强大的超自然力量。亡母的幽灵渗透在树间。伊弗雷姆感到“榆树上掉下”几滴无形的露珠。卡伯特一家人的欲望分明只有在“榆树下”才能实现。最后一场戏里多次提到上帝,而卡伯特家个个都重新顺从上帝,这表明他们渴望的正是上帝。奥尼尔有一首最喜爱的诗是弗朗西斯・汤普森写的《天堂猎狗》,读者只要想起这首诗的诗句,就能理解剧中最后一场戏的内在含义了。诗句为“从白天到黑夜,从黑
夜到白天,我都在逃避他
(上帝)”。这里展示的是奥尼尔普遍应用的拯救循环:诱惑(犯罪)、背叛(通常是被母亲这个人物背叛,或是背叛母亲)、复仇、惩罚、受苦(死亡)、赎罪。
参考文献
[1]尤金・奥尼尔剧作集.3卷[M].纽约:蓝登书屋,1951.
[2]弗洛伊德,弗吉尼亚.尤金・奥尼尔在工作[M].纽约:哈佛大学出版社,1981.
摘要:《榆树下的欲望》是美国戏剧家尤金・奥尼尔的代表作之一。这部备受争议的作品充分体现了作者身上根深蒂固的清教徒思想和古希腊
戏剧神话及尼采的悲剧艺术观对他创作的影响。
关键词:《榆树下的欲望》;尤金・奥尼尔;清教徒思想;古希腊戏剧神话;尼采文化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