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榆树下的欲望_创作背后
榆树下的欲望读后感
《榆树下的欲望》读后感《榆树下的欲望》是一部由陈忠实所著的长篇小说,以农村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富有戏剧性的故事。
这部小说通过揭示人性的弱点和欲望的冲动,以及社会环境对个体行为的影响,向读者展示了一个道德与欲望、人性与利益的较量。
小说以榆树为象征,展示了农村社会的现实困境。
榆树是农村地方的象征,它承载着人们对家园的向往和赞颂。
然而,在小说中,榆树却成为了一个欲望的象征。
故事中的主要角色王朝阳,一个村庄的平凡农民,因为对榆树的渴望而展开了一系列与欲望和道德的斗争。
从小说的开篇,便可以感受到主角王朝阳对榆树的渴望。
榆树的存在代表着权利、财富和荣耀。
而对于一个平凡的农民家庭来说,这样的事物无疑是一种诱惑和欲望。
然而,正因为对榆树的欲望,王朝阳开始了一系列的努力和冒险。
小说通过描写王朝阳的努力,展示了他对欲望的追求和犯罪倾向。
在他得知榆树的价值后,他不惜代价地去追求这个欲望。
他抛弃了家庭责任,背离了道德底线,最终陷入了罪恶的深渊。
在追求榆树的过程中,王朝阳逐渐变得疯狂和冷漠,失去了亲情和友情的触感。
与此同时,小说也通过王朝阳的经历,探索了社会和环境对人性行为的影响。
王朝阳作为一个普通农民,在现实生活中深受社会压力的影响,以及对功名利禄的渴望,使得他逐渐丧失了理智。
他在社会的冷漠和现实的无情中变得狡诈和无情。
小说通过这些方式,揭示了社会环境对人性的影响及其所产生的后果。
通过《榆树下的欲望》,陈忠实用朴素的语言和细腻的笔触,展示了农村社会中的人性与欲望的冲突。
他将现实中的欲望与农村的人文底蕴相结合,使得故事更加具有代表性。
小说中既有个人欲望的挣扎,也有社会环境的压力,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对人性深度思考的空间。
同时,《榆树下的欲望》也给予了读者不少启示。
我们从中可以看到,欲望的追求并非是一条通向成功的捷径,相反,它可能导致无尽的灾难和痛苦。
作为人,我们应该明辨是非,坚守道德底线,不被欲望所驱使。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找到内心的宁静和幸福。
《榆树下的欲望》的悲剧与人性
《榆树下的欲望》的悲剧启示作用摘要:《榆树下的欲望》是美国戏剧之父尤金·奥尼尔中期作品之一,描写了普通人在物欲与情欲的纠葛下产生的悲剧故事,反映了奥尼尔对人性独到的见解。
本文试图通过抽丝剥茧,重新审视作品中的丰富世界,以图获得新的发现。
关键词:榆树下的欲望;悲剧;人性尤金·奥尼尔(1888—1953)是著名的悲剧作家,是美国戏剧的缔造者。
《榆树下的欲望》是尤金·奥尼尔的中期作品。
这部戏剧中自然地叙述了一出古希腊悲剧和现代心理分析结合的家庭伦理悲剧。
讲述农场主凯伯特一家的故事,这是一个非常态下的家庭,为了各自心中的欲望,而导致兄弟反目,父子相残,通奸乱伦等一系列悲剧发生。
这出对金钱和性赤裸裸的欲望的现实悲剧不仅单纯的展示美国物质文明发展背后的残酷性和人类精神的堕落,更展现了悲剧的净化作用。
一、悲剧的净化作用当代学者余秋雨曾说到,悲剧乃是最深沉的文学。
早在古希腊,悲剧就是诸文体中的第一宝座。
那时我们就有三大悲剧作家埃斯库累斯、索福克勒斯和欧里皮德斯,到了十七世纪莎士比亚用其动人心魄的悲剧作品成为了世界文豪,近代的伏尔泰、雨果以至现代的尤金·奥尼尔都对悲剧做出了独到的精神阐释[1]。
我国知名学者朱光潜在他的《悲剧的理学》中提到:“悲剧向来被认为是最高的文学形式,取得杰出成就的悲剧家也是人间最伟大的天才。
”[2]“真正的悲剧是不仅能激起我们的悲伤,同情和同感,甚至还有思慎;还能给我们带来知识或启迪…激起一种升华了的意识,使我们意识到剧中人应该是怎样。
”[3]即是说预示事情应当是什么样子的是剧作者的责任之一。
因为,只因到得到希望而错失才能称之为悲剧。
悲剧作家把这样的错失呈现给观众,为的是激发观众思考。
“我们是谁,我们是什么样的人,我们必须是什么样的人——或者我们应当争取成为什么样的人。
”[4]面对他人悲剧而产生了自我的恐惧和深沉的反思,正是悲剧作家所希望的结果。
这是一种升华,也是一种净化。
《榆树下的欲望》——悲剧致因述评
最 下 来 。 三 任 妻 子 爱 碧 之 所 以愿 意 嫁 绘年 龄 上 足 以做 自己父 亲 的凯 勃 他温暖和依托 。老 卡伯特 的禁欲主义 以及对妻子 内心需 求的漠视, 第 特 , 全 是 为 了 将 田庄 据 为 己有 。故 事 主要 描 写 了伊 本 和 爱 碧 出 于 各 终 成 为 把 她 推 向 道 德 深 渊 的 黑 手 。 完 伊 本 和 爱 碧 年 龄 相 当, 方 是 缺 少男 人 爱抚 年 轻 妩 媚 的 新 婚 少 妇 , 一 自不 可 告 人 的 目的 而 互 相 利 用 , 们 从彼 此 仇 恨 到 相 互 理 解 , 至 陷入 他 直
维普资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科技信息
。高校讲坛 o
S IN E&T C N L G F R A I N CE C E H O O Y N O M TO I
20 0 8年
第9 期
《 榆树下的欲望》
悲剧 致 因述 评
吴 丹 ’ 李 晶晶 郑 州 4 1 9 ;. 州航 空工 业管 理学 院 5 1 1 2郑
尔 戏 剧 创 作 的 最 高 成 就 , 在 于 它 的 宏 伟 悲 剧 色 彩 , 及 悲 剧 色 彩折 射 就 以
婚后 他 只 把 年 轻 貌 美 儿 子 以继 承 家 业 。 第 一 任 妻 子 留下 的两 个 儿 子 西 蒙 和 彼 得 , 继 承 田 私 欲 竟 然 娶 了小 自己 四 十 岁 的漂 亮 女 人 做 妻子 , 在 为 为 他 庄 的希 望 破 灭 后 , 赴 加 利 福 尼 亚 “ 金 ”以 实 现 他 们 的发 财 梦 。/ L 的 妻 子 作 为 为 农 庄 劳 作 的 劳 动 力 , 了 农 场 , 了金 钱 , 每 日每 夜 辛 远 淘 , bJ 他 只 子 伊 本 是 第 二 任 妻 子 所 生 , 替 死 去 的母 亲 复仇 , 为 占有 田庄 而 留 了 勤 劳 作 , 甚 至 宁愿 舍 弃 妻 子 而抱 着 农 场 的奶 牛入 睡 , 有 母 牛 才 能 给 为 也
《榆树下的欲望》的悲剧根源
教徒 的生活 方式 多为苦行僧般 的拼 命劳作 以及 服从上帝
物的人性 剖析 , 尔揭 示 出清教 思想 、 能和欲 念是他 奥尼 本
们人性异 化 、 人格分裂 的根本 原因。 悲 剧 成 因
一
并企求得到灵魂 的解脱 。这 些背景 因素是 导致 《 剧悲 榆》 剧 的社会历 史根 源 。
2 1年 9月 01
滁 州 I职 业 技 术 学 院 学 报
JU N L F E O R A U H UV C T A OC O E H IA O L G
S p2 1 e .0 1
第十卷第 3 期
Vo.0 No3 1 . 1
动所得 的成 果理解为上 帝对 自己的恩惠和挑选 。 因此 , 清
案深 恶痛 绝 , 是 , 但 他对 现代社 会 的犀 利解 剖 , 对现 代人 类精 神领域 的深入探索 ,对现代 悲剧产 生 的根源 及其表 现形式 的敏锐洞 察 . 疑会给 我们 以巨大 的启迪 。 无 在奥尼
尔 的中期 作 品中 ,榆 树 下 的欲 望》 以下简称 “榆 》 ” 《 ( 《 剧 ) 可谓 是探 索现代 人类精神 悲剧根源 的杰 作 。 《 剧给我们 展现 了一 场极致 的人性 悲剧 。剧 中悲 榆》
作者简介: 刘礼佑 (95 )男, 16- , 安徽太湖中学高级教师, 究方向: 美文 学, 研 英 英语教学法。 马可云 (95 )男, 16一 , 绍兴文理 学院外国语 学院副教授 , 士, 硕 研究方 向: 文学翻译, 英美文学, 文体 学。
・ 9・ 3
文学 与报刊研 究
《 榆树下的欲 望》 的悲剧根源
( ) 人 原 因 二 个
、
( ) 会 原 因 一 社
欲望的背后——浅析戏剧《榆树下的欲望》
关键词 :欲 望;悲剧 ;人 性复 归;希望
中 图分 类 号 :I 0 . 63 1 文 献 标 志码 :A 文 章 编 号 :17 -49 2 1 ) 5 0 10 6 25 0 ( 0 0 0 - 8 -2 0
尤金 ・ 尼尔 是美 国现代 著名 的剧作 家 。他 曾 奥 四次 获得普 利 策 奖 ,并 于 13 9 6年 荣 获 诺 贝尔 文学 奖 ,在 美 国戏剧 史上 享有 崇高 的地 位 。他使 美 国有 了真正 属 于 自己 的戏 剧 ,并 使美 国戏剧 成 为世 界戏 剧舞 台的 重要组 成部 分 。《 榆树 下 的欲 望 》 是 作 者 早 期 的 现 实 主 义 杰 作 ,是 一 部 三 幕 的 悲 剧 。 于 12 9 4年 1 1月 1 1日在 格 林 威 治 村 剧 院首 演 。尤 金
收 稿 日期 :2 0 .20 09 1- 4
在 对农 庄 的争 夺 中 ,人 物 的物质 欲望 与情 感 欲 望又都 交织 在一 起 ,纠缠不 清 。每个 人物 都对 农庄 表现 了极其 贪婪 的 占有 欲 。农场 主老 卡波 特极 度 的 自私 和吝啬 ,剧 作 家奥 尼尔 在原 始 的构思 中对 他是 这样进 行描 述 的— — 爱 土地 ,竞 至心 如铁 石 。他认 为农庄 是 自己一 砖 一瓦 在乱 石 中建起来 的 ,所 以他 拥 有绝对 的 占有 权 。他对 农 庄有 着深厚 的感 情 ,这 种感 情胜 过 了他 其 他 一 切 的感 情 ,包 括 父 子 之 情 , 夫 妻之情 。这种 强烈 的 占有 欲驱使 他想 长久 的霸 占 农庄 ,至 死 也 不 想 留 给任 何 人 ,而 是 想 “ 我 临 在 死 的时候 ,我 会放 一 把火 ,看着 它烧掉 —— 这 幢房 子 ,这儿 的每一个 麦 穗儿 ,每一棵 树 ,直 到最后 一 根草 …… ” 这 种 自私铸 成 了卡 波 特 虽 然 有 三 任 妻 子 和三个 儿子 却也 依 然孤 独终 身 。而对 卡波 特 的新 婚妻 子艾 比来 说 ,嫁 给 大 自己 4 0岁 的卡 波 特 的 目 的也 很 明确 ,一方 面是 要 继 承农庄 这笔 财产 ,另 一 方 面也是 为 了拥有 一个 属 于 自己的家 。艾 比的早 年 生活艰 辛 ,她 曾不 无 真诚 的 向伊本述 说 她 的不幸 身 世 ,“ 直是 在 给别人 干 活 ,从来 没有 给 自己 的家 一 干活 ” ,她 对 家 有 着 强 烈 的 欲 望 ,希 望 得 到 归 属 感 。所 以 在 她 一 开 始 来 到 农 庄 的 时 候 ,就 表 示 “ !真美— — 美极 了 !我 不 相 信 这 是 我 的 …… 一 家 个女人 是得 要 个 家 ” ,她 还 一 再 强 调 “ 的 农 庄 , 我 我的床 ” 。在 她 的声 音 中有 一 种 主 宰一 切 的 力 量 , 而艾 比人生 幸福 和 痛苦 的根 源都 恰 恰来 自 “ 的” 我 这 两个 字 。她 的这 种 占有 欲 望是 赤裸 裸 的 ,不 加掩 饰 的 ,在她 开 始几 次与伊 本 的对话 中毫不 避讳 地 承 认 了要 与伊 本争 夺农 庄 的继 承权 。而 卡波 特 的小儿 子伊 本对 农 庄 的态度 是矛 盾 的 ,有恨更 有 爱 。他想 逃 避农 庄 的苦活 、束 缚 和艰辛 。但更 是从 始至 终都 在 觊觎 着父 亲 的农庄 。可 以说伊 本对 父亲 卡波 特 的
浅析美国“戏剧之父”尤金·奥尼尔的《榆树下的欲望》
格中的悲剧 色彩可 以带给人 一种崇高 感,可 以净化人 的
心灵 ,让读 者和观众 更深刻地 感受 当时历史背景 下人物
内 心 的苦 如 ,
家庭 内部矛 盾 ,反 映了在金钱 占统治地 位 的资本主义 社 会 中 人 与 人 的 真 实情 感 和 人 性 被 压 抑 的 现 状 , 人 们 在 物
欲 横 流 的社 会 中 ,心 灵 被 扭 曲变 异 , 而 内心 的 欲 望 使 得
一
爱蓓为 了向伊本证 明 自己的爱,宁可 自己杀死 儿子 ,以
表 明 真 心 , 在 面 对 法 律 的 制 裁 时 ,其 依 然 毫 无 后 悔 之 意 , 而 伊 本 也 在 最 后 选 择 与 爱 蓓 一 起 承 担 罪 责 。当 他 们 面 对 毁灭时 ,一 度沉沦 的人性却被 作者彰显 出 了崇 高、悲壮 的色 彩 。 除 此 之 外 , 尤 金 ・ 奥 尼 尔 在 其 创 作 中还 继 承 了古
发生 了变化 ,人们不 再愿意恪 守清教徒式 的严格 的生活 信条 ,加之 ,该 时期 的加利福 尼亚州淘金 热使得越 来越
多 的 人 试 图 冲 击 传 统 、守 旧的 家 庭 宗 教 理 念 ,追 求 自由 、 理想 的生活 。尤 金 ・ 奥 尼 尔 曾 指 出 , 人 们 大 都 没 有 理 解
尤金・ 奥尼尔 被誉为美 国的 “ 戏剧之 父 ” ,作为美 国 现 代戏 剧 的奠 基人 ,其 曾多次 获得 美 国普利策 戏剧 奖 , 并成为美国历史上至今唯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剧作家 。 在 其创作 的作品 中,都 包含 了浓 厚的悲剧 思想和哲理 内 涵 ,其注重 对艺术 的不 断创新 ,形成 了独 具 自身特色 的
子 ,伊本在看 到 自己孩 子时 ,一方 面心 中感 到高兴 ,另
奥尼尔《榆树下的欲望》
剧中通过家庭成员之间的明争暗斗,展现了权力斗争的各种表现形式,如权力的争夺、 权力的滥用、权力的制衡等。
家庭关系与权力斗争的影响
这种斗争不仅影响了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也影响了整个家庭的命运和走向,使得剧情 更加扣人心弦。
04
艺术手法赏析
心理描写的深度
人物内心世界的刻画
奥尼尔在《榆树下的欲望》中深入挖掘了人物内心的矛盾和挣扎, 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多面。
对后世戏剧的影响
01
02
03
推动心理剧的发展
奥尼尔在《榆树下的欲望》 中深入探索了人物的心理 世界,为后来的心理剧创 作提供了启示和借鉴。
对悲剧的革新
该剧将悲剧元素与日常生 活场景相结合,打破了传 统悲剧的界限,为悲剧创 作带来了新的表现手法。
对美国戏剧的贡献
奥尼尔的作品对美国戏剧 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为美国戏剧在国际舞台上 赢得了声誉。
02
欲望与道德的冲突
剧中人物在追求个人欲望时,面临着 道德底线的挑战和挣扎,这种冲突使 剧情更加紧张和扣人心弦。
03
自然与社会的冲突
奥尼尔在剧中还隐含了自然与社会之 间的冲突,通过榆树这一象征物,暗 示着自然力量对人类情感的牵引和影 响。
语言的运用与风格
生动而富有表现力的对话
奥尼尔在《榆树下的欲望》中运用生动而富有表现力的对话,成功塑造了人物性格和内心世界,使观众能够更深刻地 理解人物。
1 2
高度赞誉
学术界和批评界对该剧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它 是奥尼尔的代表作之一,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深入剖析
该剧被多次深入研究和分析,从不同角度挖掘其 主题、人物塑造和艺术手法等方面的价值。
《榆树下的欲望》之原型解读
An Archetypical Interpretation of Desire under the Elms《榆树下的欲望》之原型解读摘要宗教和古代希腊神话对西方的文学领域有着深远的影响。
许多宗教和神话的原型出现在西方的文学作品中,特别是在《榆树下的欲望》这部作品中有着更多的体现。
这部戏剧是由一位伟大的美国剧作家---尤金·奥尼尔所创作的。
他是美国民族戏剧的奠基人,一生共四次获得普利策奖,并在1936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本篇通过诺若普·弗莱的原型理论,研究了此理论在剧中的应用。
论文的第一章介绍了戏剧《榆树下的欲望》的内容、评价、意义及其作者---尤金·奥尼尔的生平和文学成就。
第二部分为理论支持,即诺若普·弗莱的文学批判及其原型理论的内容。
论文在第三、第四章着重分析了《榆树下的欲望》一剧中的希腊神话原型,如俄狄浦斯、美狄亚、阿波罗和圣经原型,如伊甸园、上帝和圣经中的有关欲望和贪婪的内容。
第五部分,文章评述了此剧作的伟大意义和深远影响。
第六部分,也就是文章的结论部分总结全文,并提出原型理论及应用对中国的文学创作提供借鉴。
关键词:宗教;神话;原型理论;借鉴AbstractReligions and ancient Greek myths have a profound influence over the filed of literature in the western world. Many religious and mythological archetypes can be found in western literatures, especially in the play Desire under the Elms written by Eugene O’Neill, a great playwright in America. He was the founder of American national plays and won Pulitzer Prize for Drama four times and won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 in 1936.Using the Northrop Frye’s theory of archetype, this thesis has an archetypical interpretation of Desire under the Elms. The first chapter of the thesis shows a brief introduction, literature review and the influence of the play Desire under the Elms, and also the basic information about the playwright Eugene O’Neill and his literary achievements. The second part is the theoretical perspective—Northrop Frye’s literary criticism and the main idea of the archetype theory. The third and forth chapter interpret the archetypes in Greek mythology, such as Oedipus, Medea and Apollo and in the Bible, for instance, Eden, God and the desire and greedy deep in human’s hearts. In the fifth chapter, the thesis discusses the significance and the profound influence of the drama. The sixth chapter, namely the conclusion of the thesis, summarizes the whole idea of the thesis and proposes that the archetypes of religions and myths can be used as a reference for the literary creation in China.Keywords: religions; myths; the theory of archetype; referenceContentsChapter 1 Introduction (1)1.1 Eugene O’Neill and His Literary Achievements (1)1.2 A Brief Intruduction to Desire under the Elms (1)1.3 Literature Review (2)1.4 The Significance of This Thesis (3)Chapter 2 Theoretical Perspective-Northrop Frye’s Theory of Archetype4 2.1 Northrop Frye’s Literary Criticism (4)2.2 The Thoery of Archrtype (4)Chapter 3 The Archetypes in Greek Mythology (6)3.1 Oedipus and Eben’s Oedipus Complex (6)3.2 Medea and Abbie’s Revenge (6)3.3 Apollo---Cabot in the Drama (7)Chapter 4 The Archetypes in the Bible (8)4.1 Eden---The Scene of the Farm (8)4.2 God--- Cabot’s Creation And the Supreme Power (8)4.3 David and Eben’s Desire and Greedy (9)Chapter 5 Influence of the Drama (10)Chapter 6 Conclusion (11)References (12)。
《榆树下的欲望》和《雷雨》的比较分析
《榆树下的欲望》和《雷雨》的比较分析作者:刘丹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1年第11期摘要:《榆树下的欲望》与《雷雨》是中西方非常著名的两部戏剧剧作,其中写作的背景与人物性格之中都存在着一些共通点,本文主要通过对两部剧作的比较分析,研究两部作品的主线与人物性格之间的内在异同。
关键词:背景;欲望;情感;悲剧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33-0006-01首先从两部作品的背景来说,《榆树下的欲望》是尤金·奥尼尔1924年创作的一部作品。
故事发生在1850年新英格兰乡村的一个农场。
故事发生的社会背景是1850年的美国。
19世纪上半叶,美国是一个新生的国家,距英国承认其正式独立才仅仅五十余年,她的领土逐渐从大西洋沿岸扩张到太平洋沿岸。
此时,西欧移民的大批涌入并向西迁移,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自由雇佣劳动力,从历史角度看,这些移民是美国初期发展必不可少的积极因素。
奥尼尔的父亲詹姆斯·奥尼尔一家就是在1850年左右经历了马铃薯严重匮乏的饥荒后,离开爱尔兰来到美洲大陆的。
当时的詹姆斯一家非常困苦,父母加孩子一共八口,不堪重压的父亲不久就离家返回爱尔兰,重担落到了年仅十岁的詹姆斯身上。
大多数的评论都认为奥尼尔的《欲望》因抨击人性的贪婪和占有具有重大社会意义。
但这一主题与当时社会历史的发展相比较有相左之处。
剧中的卡伯特刚到新英格兰是身体强壮,十分勤劳。
他的宗教背景使其思想人格和生活方式都具有勤俭节约的民族传统。
前妻留下的儿子没有一个能让他感到欣慰,是他心目中农场的继承人。
《雷雨》是曹禺先生1933年的剧作,是一部反映现实的悲剧。
以本世纪20年代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社会为背景。
通过一个反动的封建资本家家族内部的纠葛以及矛盾冲突。
这部剧作反映了那个特定时期的封建与恶劣,揭露与抨击了封建资产阶级。
主角周朴园是资产阶级的典型代表,在优雅的伪装下实则是其庸俗恶劣的精神风貌。
榆树下的欲望读后感
榆树下的欲望读后感《榆树下的欲望》是美国著名作家斯坦利·威廉斯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对人性的深刻剖析和对社会现象的敏锐观察,展现了人类内心深处的欲望与追求,以及这种欲望所带来的痛苦和破坏。
小说以一个美国南方小镇的废弃榆树为背景,描绘了一个充满欲望和矛盾的家庭,以及他们之间的纠葛和矛盾。
通过对主人公布兰奇家族的描写,小说深刻地探讨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虚伪性,引发了读者对人性和社会的深刻思考。
小说的主要人物是布兰奇家族的成员,他们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欲望和追求,同时也都受到了各种外部因素的影响和限制。
父亲布兰奇是一个酗酒且暴力的男人,对家庭成员采取严厉的管教方式,同时又对妻子和儿女们有着复杂的情感。
母亲玛格丽特则是一个内心充满欲望,却又被现实所束缚的女人,她对儿女们的期望和对自己的追求之间产生了矛盾。
而儿女们则各自面对着成长、爱情、性欲等问题,他们的内心也充满了对未来的渴望和对现实的无奈。
小说通过对这个家庭成员的描写,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虚伪性。
布兰奇家族的成员们都在追求自己的欲望,同时也受到了各种外部因素的影响和限制。
父亲布兰奇的酗酒和暴力,反映了社会中男性对权力和控制的渴望,以及对自己内心脆弱和无助的掩饰。
母亲玛格丽特的内心欲望和对现实的无奈,反映了社会中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地位和角色的矛盾。
而儿女们面对成长、爱情、性欲等问题时的迷茫和挣扎,也反映了社会中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所面临的困惑和挑战。
通过对这些人物的描写,小说深刻地探讨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虚伪性。
人类内心深处的欲望和追求,常常会受到社会的束缚和限制,从而产生各种矛盾和痛苦。
人们在追求欲望的过程中,往往会忽视自己内心的真实需求,而沉溺于表面的繁华和虚荣。
社会中的虚伪和不公,也会对人们的内心产生深远的影响,使人们在追求欲望的过程中产生矛盾和挣扎。
小说《榆树下的欲望》通过对人性和社会的深刻剖析,引发了读者对人性和社会的深刻思考。
《榆树下的欲望》悲剧的成因分析
《榆树下的欲望》悲剧的成因分析作者:吕丽芳来源:《文学教育下半月》2019年第12期内容摘要:尤金·奥尼尔是美国著名的戏剧作家,尤其擅长悲剧创作。
《榆树下的欲望》就是其代表作之一。
奥尼尔自身的悲剧意识影响到其作品风格,同时受到作品创作时期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在人物塑造上体现出悲剧命运,由主人公的性格特点、物质占有欲望、扭曲的爱情观等原因造成。
关键词:尤金·奥尼尔《榆树下的欲望》悲剧一.悲剧悲剧是戏剧的主要体裁之一,在悲剧中,主人公不可避免地遭受挫折,受尽磨难,甚至失败丧命,但他们合理的意愿、动机、理想、激情预示着胜利、成功的到来。
叔本华认为,悲剧是人类苦难的一种特殊表现,人生来就有痛苦。
尼采说悲剧的美是一种痛苦与狂喜的交融状态,它使人回归到本真生活的世界,从痛苦中解脱出来,体验生命的永恒与欢乐。
戏剧作品根据悲剧所涉及生活范围的不同,划分为英雄悲剧、家庭悲剧和为表现“小人物”平凡命运的悲剧等几种类型。
美国剧作家奥尼尔是著名的悲剧大师。
其代表作《榆树下的欲望》是一部深刻的家庭悲剧,其根源在于对物质的占有欲望。
剧中主人公们被各种欲望包围。
在欲望的支配下,他们做出各种疯狂举动,造成悲惨的命运结局。
二.奥尼尔自身的悲剧意识奥尼尔的悲剧意识受到多方面的影响,根源在于他自身原生家庭的不幸。
其父亲是一名演员,但他对妻子和孩子吝啬和刻薄,奥尼尔感受不到父爱,很早步入社会谋生,尝尽生活辛酸艰难;其母亲因为对婚姻的失望而产生怨恨,极少关爱孩子,整个家庭环境冷漠而缺乏關怀和温暖。
不幸的家庭给奥尼尔的眼睛蒙上了一层悲剧的色彩,痛苦的心灵成为奥尼尔戏剧的源泉。
奥尼尔对家庭悲剧体会颇深。
这种体会使奥尼尔写出了许多极具价值的家庭悲剧,作品根植于其真实生活经历中,意义深刻值得研究。
除家庭原因外,意识形态上奥尼尔深受尼采的“超人哲学”和悲剧理论影响。
奥尼尔称自己的偶像是尼采。
“如果问我的偶像是谁,我的答案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尼采”(Sheaffer,1973)。
从剧本《榆树下的欲望》窥探其所处创作时代的美国社会现实
从剧本《榆树下的欲望》窥探其所处创作时代的美国社会现实蔡晓芝华南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摘要:《榆树下的欲望》是一部反映美国现代悲剧思想的戏剧作品,着重表现了剧中人物在特殊社会环境中的心理和本性,与其所处的创作时代紧密相联。
文章通过分析该戏剧创作与所处创作时代社会现实的关系,对剧本的文字描写和所处创作时代的社会现实进行比较研究,从中窥探并总结这一时期美国的社会现实。
关键词:《榆树下的欲望》;尤金·奥尼尔;20世纪20年代;社会现实1《榆树下的欲望》与其所处创作时代的社会现实的关系《榆树下的欲望》是尤金·奥尼尔完成于1924年的戏剧,以剧本《榆树下的欲望》为研究对象分析《榆树下的欲望》与其所处创作时代的社会现实的关系,能从中窥探其所反映的美国社会现实。
首先是奥尼尔写实的创作风格和思想,奥尼尔在创作该戏剧时以尖锐地反映美国的社会现实和病症为突出特点,不仅有对美国社会的反思,也包含对个体精神价值的追求和对生命本质的思考;其次是该戏剧注重刻画人物,在呈现每一个平凡但有血有肉的人物表象背后,奥尼尔更多关注人物内心和挖掘人物的深层次意识及精神冲突;最后是当时美国社会对奥尼尔戏剧的态度,当时奥尼尔的创作环境十分艰难,该剧曾因乱伦题材在波士顿遭禁演,1940年以前在美国不准公演,1925年在洛杉矶演出时全体演员遭逮捕,批评家对他的作品争议很大,连观众也表现得难以接受,他们极不愿承认“在舞台上惊奇地看到了自己。
”总而言之,这一时期奥尼尔戏剧作品与其所处时代的社会现实的关系包含一种冲突色彩。
2剧本《榆树下的欲望》与社会现实的比较将剧本《榆树下的欲望》中的文字描述与其所属创作时代的社会现实进行比较分析,能从人物刻画的细节当中窥探到一些重要特征。
2.1繁荣景象下享乐和物质主义的盛行《榆树下的欲望》一个突出特征是精神与物质冲突,物质主义是奠定小说悲剧基调的根源。
戏剧围绕争夺农庄继承权开展,凯勃特一生对农庄有强烈的占有欲和控制欲,农庄成为他获取安全感的精神载体;两个儿子执着于前往加利福尼亚淘金,渴望摆脱父亲的控制,对幻想中极具诱惑力的物质世界充满向往;而伊本和爱碧的冲突是由对农庄的争夺展开的,他们对物质的渴求狂热露骨,对于伊本,占有田庄是向父亲和苦难生活报复的最有力方式,唯有夺得田庄他才可能与自己和解,戏剧中杀子悲剧也根源于他无法完全占有物质的不安全感,以及引对人、生活和社会的不信任。
榆树下的欲望
E.奥尼乐(Eugene O'neill)的剧作。
3幕悲剧,1924年首演。
写农场主卡伯特为了农场所有权同儿子埃本和妻子爱碧之间发生的三角纠纷。
前妻所生的埃本对继承农场抱有希望,76岁高龄的父亲又娶了年轻美貌的爱碧做第三任妻子。
爱碧嫁给行将就木的老头,就是为了这份遗产,但是她跟年迈的卡伯特生不出孩子,继承权眼看要落空,于是引诱埃本同她发生关系,并生下了儿子。
在利用、引诱埃本的过程中,她对埃本产生了真正的爱情。
而埃本一直认为爱碧对他并无感情,只是为了生个继承人夺取农场。
爱碧百般表白也不能证明自己的真心,于是忍痛杀死了亲生婴儿。
她与埃本的隔阂消除了,但等待着他们的却是法律的制裁。
发生在这个家庭中的悲剧向人们揭示出,在金钱占统治地位的社会里,人的自然的情感与本性是如何被压抑与扭曲的,对财产的欲望使父子、母子、夫妻与兄弟之间尔虞我诈,虎视眈眈,一个个贪婪、狡诈、邪恶、虚伪。
作者也写了人性中美好的一面,当爱情的火花迸发而出,冲破对金钱的占有欲时,他们会变得真诚、善良,为了得到一份真情而奋不顾身地追求。
但是这种追求所表现出的疯狂依然造成了毁灭,这正是悲剧性所在。
Eugene O'Neill(1888-1953)尤金·奥尼尔是美国著名剧作家,他曾经在1936年凭借代表作《天边外》获诺贝尔文学奖,他的获奖理由是:“由于他剧作中所表现的力量、热忱与深挚的感情——它们完全符合悲剧的原始概念”奥尼尔是位多产作家,一生创作独幕剧21部,多幕剧28部。
其中优秀剧作有:《东航卡迪夫》(1914)、《加勒比斯之月》(1917)、《天边外》(1918)、《安娜·克利斯蒂》(1920)、《琼斯皇帝》(1920)、《毛猿》(1921)、《榆树下的欲望》(1924)、《奇异的插曲》(1927)、《啊、荒野》(1923)、《无穷的岁月》(1933)、《送冰人来了》(1939)等。
奥尼尔生前三次获普利策奖。
奥尼尔 《榆树下的欲望》
• 他在纽约当过秘书,1909年赴洪都拉斯,以期淘金致富。 在那里他染上了疟疾,被迫回国,协助管理他父亲的剧团。 不久他便不满于这种生活,南渡阿根廷,在那里供职一段 时间。以后他又赴南非、中美洲等地,归国后在往返于纽 约和英国海港上的船上谋生。他还演过戏,当过记者,并 曾因酗酒过度、精神沮丧而险些自杀。1912年,他因患肺 结核不得不疗养治病。在被迫休息的半年中,他阅读了希 腊悲剧和莎士比亚、易卜生、斯特林堡等众多名家的剧作, 开始进行严肃的思考,决定进行戏剧创作,以戏剧形式表 现自己的人生观。1913年至1914年写过8部独幕剧和2部 长剧。不久进入著名的哈佛大学“第47号戏剧研习班”, 在贝克教授指导下,剧作水平大有提高。
• 自然主义 自然主义是文学艺术创作中的一种倾向。作为创作方法, 自然主义一方面排斥浪漫主义的想象、夸张、抒情等主观 因素,另一方面轻视现实主义对现实生活的典型概括,而 追求绝对的客观性,崇尚单纯地描摹自然,着重对现实生 活的表面现象作记录式的写照,并企图以自然规律特别是 生物学规律解释人和人类社会。在文学艺术上,以“按照 事物本来的样子去摹仿”作为出发点的自然主义创作倾向, 是同现实主义创作倾向一样源远流长的。但作为一个比较 自觉的、具有现代含义的文艺流派,自然主义则是19世纪 下半叶至20世纪初在法国兴起,然后波及欧洲一些国家, 并影响到文化和艺术的许多部门。 自然主义是指非经审美形式变形、陌生化的逼真的摹仿和 镜子式的再现,这是亚里士多德戏剧的基本特征 。
主要作品
• 奥尼尔一生的创作可分为早期(1912年—1920年)、中期(1920 年—1934年)和晚期(1934年—1953年)。 • 奥尼尔一生写了45部戏剧,主要有: • 《渴》,1914年。 • 《东航卡迪夫》,1914年。有的批评家认为此剧的上演可以看作美国 戏剧的诞生。 • 《鲸油》,1917年 • 《天边外》,1918年。1920年上演于百老汇,获得普利策奖。“由 于他剧作中所表现的力量、热忱与深挚的感情——它们完全符合悲剧 的原始概念”,1936年奥尼尔凭此作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 《安娜· 克里斯蒂》,1920年 • 他创作的初期(1913-1920年)主要写航海生活的独幕剧,以现实主 义手法,如实地描写海上生活的艰辛单调,特别是刻画了海员孤苦无 望,自暴自弃的心态。风格上近似抒情散文。虽然题材狭窄,手法较 单调,但是比之迎合市民趣味的商业戏剧却有意义得多 。
奥尼尔《榆树下的欲望》培训资料
02
故事情节分析
伊迪丝的角和性格特点
伊迪丝是一个复杂而矛盾的角色。她 既是一个充满激情和欲望的女人,又 是一个受到社会和家庭束缚的受害者。
她渴望追求真爱和自由,但又无法摆 脱传统道德观念的束缚。她的内心充 满了挣扎和矛盾,这使得她的性格特 点十分鲜明。
埃德蒙的角色和性格特点
埃德蒙是一个复杂而多面的角色。他 既是一个富有魅力和激情的男人,又 是一个自私和冷酷的人。
通过以上三个角色的性格特点和命运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整个故事情节的发展和演变, 以及剧中人物之间的关系和互动。这些角色的性格特点和命运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和文化的背 景和价值观,使得该剧具有更加深刻的社会意义和文化内涵。
03
主题和象征意义
欲望与道德的主题探讨
01
02
03
欲望的驱动力
奥尼尔通过描绘人物对财 富、权力、爱情的追求, 展示了欲望对个体行为的 驱动力。
对社会道德观念的反思
道德选择
剧中人物在面对道德困境时所做的选择 ,引发了对社会普遍接受的道德观念的 反思,促使观众思考在特定情境下如何 坚守原则和价值观。
VS
道德冲突
剧中人物面临的道德冲突和内心挣扎,反 映了现实生活中人们常常面临的道德抉择 和困惑,促使观众深入思考道德与个人利 益、社会舆论之间的关系。
家庭与归属感
榆树下成为家庭成员聚集的场所,象征着家庭归 属感和亲情的力量。
家庭关系和社会道德的反思
家庭关系的复杂性
奥尼尔通过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展现了家庭关系的复杂性和矛 盾性。
社会道德的约束力
剧中人物在追求欲望时,受到社会道德的约束和压力,引发对道德 观念的反思。
个人选择与社会责任
剧中人物在面对欲望和道德冲突时,需要权衡个人选择和社会责任, 反映了个人与社会的互动关系。
浅谈《榆树下的欲望》
浅析《榆树下的欲望》尤金.奥尼尔是美国戏剧界中唯一获过诺贝尔奖的戏剧大师,曾有评论认为在他出现之前美国只有剧场,有了他美国才有了戏剧。
奥尼尔一生致力于心理悲剧的创作,试图展现二十世纪美国人民的精神桎梏以及社会的道德困境。
《榆树下的欲望》便成为了这一主题探索的杰出作品。
一、《榆树下的欲望》所渗透的社会悲剧因素《榆》是一场极致的人性悲剧。
但追其悲剧根源却不是无根去寻的,其中社会环境就是这场悲剧的第一大温床。
19世纪50年代的美国由于大发战争横财,带来了经济上的繁荣。
可是这种繁荣并没有如意想中那样美好,相反,物质的迅速发展冲毁了传统的道德信仰,对物欲和肉欲的追求充斥了人们的生活;一战的浩劫,更是全面瓦解了资本主义上升时期树立的价值准则,使美国民众精神上遭受了巨大的幻灭,甚至悲观绝望。
如此说来,剧中凯伯特的冷漠金钱观、伊本和爱碧通奸乱伦的爱情以及爱碧的弑子似乎都合理了许多。
另外在这一时期,新英格兰清教主义正在美洲盛行。
清教主义提倡不知疲倦的劳动与主动性的自我克制,力图将个人的职业劳动看作是自己在宗教方面洁身自好的理想方式,并把这种劳动所得的成果理解为上帝对自己的恩惠和挑选。
极端信奉清教主义的凯伯特,在恶劣的石头地里,如苦行僧般带领着一家人过着清教徒式的生活: 操劳、压抑,人最终沦为金钱的奴隶。
在《榆》中凯伯特有这样一段对白“上帝是严厉的,不是那么好说话的!上帝是在磐石上建立起圣殿的……遵循上帝的意志,就像他的仆人一样。
这可不容易啊!这很辛苦,是上帝让我这么辛苦的。
”他坚信在石头上开垦土地,是上帝赐予他的使命也是他必须坚持的理想哪怕“这么多日子我一直是孤独的”。
在这种观念的支配下,他奴役着自己,也奴役着家人,最终累死了两任妻子逼走了两个儿子激怒了伊本和爱碧。
二、以自然主义衬托出的奥尼尔悲剧意识《榆树下的欲望》一剧,以“欲望”作为自始至终的关键词,作家奥尼尔毫不掩饰的展露人心中黑暗的欲望造成的行为的扭曲,他用赤裸裸的自然主义手法将最肮脏、最冷漠的关系人情全权展现在大众面前。
古希腊悲剧的现代演绎——《榆树下的欲望》中的伦理解读
外国文学古希腊悲剧的现代演绎——《榆树下的欲望》中的伦理解读赵艺瞳华中师范大学摘要:《榆树下的欲望》是现代美国剧作家,美国民族戏剧奠基者尤金•奥尼尔在1924年创作的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悲剧。
剧作中,人物的情感与贪欲交织成一条复杂而悲怆的线索,在不断走向高潮的情节之中使人物完成了由欲望走向真爱的救赎,在彰显了十分明晰的古希腊悲剧精神的同时,也给予了这部作品在文学伦理学批评的视域中继续得以深度研究的可行性。
关键词:尤金•奥尼尔;《榆树下的欲望》;文学伦理学;古希腊悲剧一、越界的伦理禁忌:《希波吕托斯》中乱伦关系的再现《榆树下的欲望》的情节是以老凯勃特一家,包括年迈而专制的父亲、年轻而魅惑的后母、英俊而健硕的继子所构成的复杂的三角人物关系为主要线索。
剧中父亲老凯勃特冷漠自私,心中只有他的田庄;亲生儿子伊本对父亲恨之入骨,怀有深重的恋母情结;后母爱碧本想引诱继子伊本并获得田庄继承权,最后两人却产生真正的爱情并共同走向死亡——故事中这样的一种混乱家庭伦理,令人不由得联想到了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悲剧家欧里庇得斯的《希波吕托斯》(Hippolytus)。
公元前428年,古希腊悲剧家欧里庇得斯在酒神节戏剧比赛中凭借着《希波吕托斯》一举摘得当年的桂冠。
这部取材于古希腊神话的杰出作品讲述了有关于一个叫作希波吕托斯的悲剧人物故事:希波吕托斯是雅典国王忒休斯的儿子,他因崇拜狩猎女神阿尔忒弥斯而招致了爱与美之神阿芙洛狄忒的愤怒,于是阿芙洛狄忒便设计使他的后母菲德拉对他这个继子产生了强烈的爱情。
剧中菲德拉由于向希波吕托斯求爱不成而羞愧自杀,却在临终前留下遗书向国王忒休斯控诉是希波吕托斯企图侮辱她,而忒休斯听信谗言,一怒之下借助海神波塞冬的力量将自己的亲生儿子希波吕托斯活活拖死。
在古希腊悲剧中,伦理禁忌往往是悲剧的基本主题,主人公的不幸多与乱伦有关。
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针对人的性与暴力所制定的两大禁忌便是“乱伦”与“弑亲”,尤其是建立在严格禁止乱伦基础上的“乱伦禁忌”,一旦触犯,便要受到最为严厉的惩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70-
《榆树下的欲望》创作背后
赵华
(哈尔滨师范大学英语系,黑龙江哈尔滨150000)
尤金・奥尼尔是美国最杰出的戏剧家。
在
他漫长的艺术生涯中,他起到了国家档案保管人、社会评论家和道德导师的作用。
他的作品反映了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美国社会,但作为代表人类良心的诗人,奥尼尔对每个时代的人都具有启示。
在他第一部真正的美国历史剧《榆树下的
欲望》中,奥尼尔在新英格兰家族——
—卡伯特家族身上,展示了物质上的富裕的清教主义那种生活上的刻苦所造成的灾难性后果。
奥尼尔经
常不断重写这“现代的浮士德戏剧”
,这是他在1927年就具有的一个剧作构想,描写出卖自己的灵魂,换取物质上的富裕的美国人。
他说:“我们想方设法占有灵魂以外的东西,虚掷了灵魂。
”贪婪本身并非美国的一种现象;只有在清教徒的狂热分子出于精神上的原因为之辩护
时,它才成为美国的一种现象了。
而正是根深蒂固的清教徒思想、对古希腊戏剧和神话的着迷和尼采的悲剧艺术观给奥尼尔的创作施加了影响。
戏剧开始时,七十五岁的父亲,伊弗雷姆・卡伯特,两个妻子都已去世,正热烈追求三十五岁分阿比・普特南,想娶她为第三个太太。
伊弗雷姆身材又高又瘦。
“他的脸容生硬,象石头凿成的,可是也有一项弱点,对本身有限的精力还
有一种微不足道的自豪。
”他“眼睛十分近视”
,这个特征在后面用来象征他是睁眼瞎,看不出阿比背着他和他小儿子埃本偷情。
埃本二十五
岁,是伊弗雷姆和第二个妻子生的儿子。
埃本脸蛋俊秀。
他长着黑发、黑胡子。
“他那双大胆的黑眼睛令人想起被生擒活捉的野兽的眼睛。
天天都如坐囚笼,他在里面感到深入囹圄,但内心未被征服。
他身上有一股受到强烈抑制的活力。
”他是父母双方的结晶,既秉承母亲的那种敏感、对美的希冀和对爱的渴望,也继承了父亲那份残忍、贪婪和好色。
他两个哥哥西米恩和彼得是
第一个妻子所生的,他们比埃本胖些,
“长相格外鲁钝、丑陋,为人也比较精明,比较实际”。
卡伯特一家人生活中最强大的势力就是清教徒思想。
这布景不仅仅是一个农场;这地貌特指清教徒的新英格兰。
奥尼尔在这部戏里展示了清教徒思想破坏精神,毁灭生命,以此抨击清教徒思想。
奥尼尔通过他的爱尔兰天主教的传统,吸收了一点腐败的清教徒思想,在北美佬的新英格兰环境里又亲眼看到了种种不同的现
象,所以能够根据亲身经历描写其影响。
在
《榆树下的欲望》中,奥尼尔刻画了一群物质上满足、但道德上放荡的清教徒的形象。
卡伯特一家充满着强烈的着魔似的贪婪和肉欲正是使这些清教徒道德沦丧并最终导致他们垮台的罪恶。
伊弗雷姆对残酷无情的上帝倍加赞美,自己反而受了害。
他受到清教徒那套教养的制约。
他的感情早就给粉碎了,他对别人的需要无法
作出反应,也无法表达自己的需要。
剧中每一个角色都是他自己的遗传和环境的受害者,这一点说明了该剧中最显著的自然主义成分。
三个儿子个个显示了父母的性格特征。
到头来埃本毁于反映在他父亲身上的自大、肉欲和贪婪上面,同样也毁于他母亲留给他的特征--对爱情的温柔的需要上面。
阿比象埃本那样,也被写成为她的生活环境所困陷。
这部戏的另一个自然主义成分是从家庭情境中演化出来的剧情:不同的家庭成员各自反对一种抑制他们的清教徒生活方式--第一部分中,两个哥哥反对自己的环境,第二部分中,一对情人反对一无生气的道德禁令。
还有一种自然主义色彩,就是对白的语言。
奥尼尔想方设法忠实照搬十九世纪新英格兰北美佬的那种做作、简短的说话方式。
他们的语言索然乏味,平淡无奇;他们的思想模式讲求实际,毫无想象力,反映出感情受到节制的本性。
剧的第二部分充分体现了奥尼尔对古希腊戏剧和神话的着迷。
在勾搭成奸一场戏里,他运用了恋母情结的动机,在这场戏里,埃本摆脱不了对母亲形象的强烈欲望。
奥尼尔在本剧的最初札记中,把恋母情结的冲动写得更加露骨。
“阿比摆出一副非常富有母性的姿态,这不是装出来,而是真正相信自己就是他母亲。
她不断亲吻他,弄得他糊里糊涂,搞不清她的和自己的身份。
”埃本“感到通过她,他重新找到了母亲”。
他在这场戏里的动机符合古希腊悲剧中的主导思想,即有冤必伸,血债必报。
第二部分第一场中显然带有菲德拉神话的色彩,在这场戏中,埃本拒绝了阿比的求爱,她出于报复之心,竟向伊弗雷姆告状,反咬一口。
菲德拉嫁给忒修斯之后,竟爱上了英俊而纯洁的继子希波吕托斯。
遭到他拒绝后,她反诬他强奸她。
忒修斯祈求他父亲海神波塞冬惩罚他儿子,海神就吓唬这年轻人的马,马受了惊把他顺着海岸拖,送了他的命。
在最后一幕中,阿比有几分象杀害儿女的美狄亚,但这种类似仅限于杀婴一事。
美狄亚的动机是惩罚贾森,因为他抛弃她去爱上克瑞翁的女儿;而阿比此举是为了讨好情人,并不是惩罚。
奥尼尔跟古希腊人一样,把人看成悲剧人物,他的垮台不仅是外部力量造成的,而且也是自己的悲剧性缺陷、荒诞的本身的一种弱点所造成的。
如果人仅仅遭到外界力量的摧残,那他只不过是个受害的傀儡而已。
另一方面,光是随心所欲并不足以把人拔高到神人的高度;他的命运也得受一种外部因素的支配。
自然主义用遗传和环境来代替通过众神来显示命运的古希腊思想。
而奥尼尔在《榆树下的欲望》中,恰恰是在作为悲剧形象的人物方面超越了自然主义的范围。
从这戏一开头到勾搭成奸那场戏,阿比和埃本都能被看作自然主义的人物;而此后,他们
就逐步演变,剧终时竟成为悲剧形象,有意识地选择并走上自我毁灭的道路。
尼采对奥尼尔起了强有力的影响,他和这位哲学家同样认为人的身上同时存在着阿波罗的力量和狄俄尼索斯的力量。
这种看法后来又出现在弗洛伊德对人类精神的概念里。
人有两面性,每一面都力争支配他。
一面,以希腊神阿
波罗,太阳神为化身,体现人的理性:逻辑性、
条理性、纪律性———这是奥尼尔赋予他笔下的实利主义商人的美德。
在规定行为准则的法律中,在道德准则中,在强调遵纪守法中,社会带有阿波罗神的品性。
狄俄尼索斯是酒神,多产之神,表示人的无礼性和富有感情的天性,创作力,思想无拘无束、行为放荡不羁的冲动,即尼采所谓的“黑暗的、令人痛苦的暗流”。
奥尼尔把这些特征赋予他的理想主义的诗人,反对社会叛逆们。
尼采认为当阿波罗精神战胜人的狄俄尼
索斯精神时,悲剧就产生了。
一个明显的例子就是伊弗雷姆,他完全是阿波罗精神的体现,虽然在第二部分中,他受了阿比令人心软的影响,一时隐隐出现了感情勃发。
感情丰富的阿比几乎完全是狄俄尼索斯精神的体现,虽然当她计划霸占农场时,理智占了上风。
剧中这些人物所代表的一股股本能要求之间的斗争,在某些方面,都同埃本有关。
正如他哥哥彼得所说,他跟爸
“活象一个人”
,他一定要把农场弄到手的决心、同哥哥们争夺农场所有权的推理和最初对以色
相迷人的阿比的抗拒,都体现了阿波罗精神。
等到在客厅一场戏中,他的抗拒终于破产时,他继承他母亲的那份狄俄尼索斯精神就脱缰而出。
一旦完全不受约束,他那股新发现的热情也就压倒了他。
在剧中最后一场,这股感情变化为最高形式的爱情。
该剧的剧名还可作另一种解释。
榆树在全剧中代表着一种强大的超自然力量。
亡母的幽灵渗透在树间。
伊弗雷姆感到“榆树上掉下”几滴无形的露珠。
卡伯特一家人的欲望分明只有在“榆树下”才能实现。
最后一场戏里多次提到上帝,而卡伯特家个个都重新顺从上帝,这表明他们渴望的正是上帝。
奥尼尔有一首最喜爱的诗是弗朗西斯・汤普森写的《天堂猎狗》,读者只要想起这首诗的诗句,就能理解剧中最后一场戏的内在含义了。
诗句为“从白天到黑夜,从黑
夜到白天,我都在逃避他
(上帝)”。
这里展示的是奥尼尔普遍应用的拯救循环:诱惑(犯罪)、背叛(通常是被母亲这个人物背叛,或是背叛母亲)、复仇、惩罚、受苦(死亡)、赎罪。
参考文献
[1]尤金・奥尼尔剧作集.3卷[M].纽约:蓝登书屋,1951.
[2]弗洛伊德,弗吉尼亚.尤金・奥尼尔在工作[M].纽约:哈佛大学出版社,1981.
摘要:《榆树下的欲望》是美国戏剧家尤金・奥尼尔的代表作之一。
这部备受争议的作品充分体现了作者身上根深蒂固的清教徒思想和古希腊
戏剧神话及尼采的悲剧艺术观对他创作的影响。
关键词:《榆树下的欲望》;尤金・奥尼尔;清教徒思想;古希腊戏剧神话;尼采文化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