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第四纪大气圈与气候基本特征

合集下载

第三章 第四节 世界的气候(七年级地理知识点 每张重点汇总)

第三章 第四节 世界的气候(七年级地理知识点 每张重点汇总)

第三章 第四节 世界的气候要点一:气候的地区差异1.气候的两大要素气温和降水是气候的两大要素。

2.气候的地区差异不同地区的气温和降水情况不一样,气候就很不相同。

世界上有的地区终年炎热多雨;有的地区长冬无夏,终年寒冷;有的地区干旱少雨;有的地区冬季寒冷,降水稀少,夏季炎热,雨水集中。

根据各地气候的差异,人们将气候分为不同类型。

【例题1】我们最为关注的气候要素是( )A.气温和光照B.降水和风力C.气温和降水D.气温和风力点拨:气温和降水是气候的两大要素,人们根据不同气温和降水的组合,把全球分为不同的气候类型。

答案:C要点二: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重点)l. 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虽然世界各地的气候复杂多样,但是它们的分布有一定规律。

其中,热带的气候大致分布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寒带的气候大致分布在南、北极圈内,亚热带和温带的气候大致分布在北回归线与北极圈、南回归线与南极圈之间。

(1)热带气候的分布及特点。

[来源:学科网ZXXK](2)亚热带气候的分布及特点(3)温带气候的分布及特点(4)寒带和高原山地气候的分布及特点2.不同的自然景观不同的气候类型呈现不同的自然景观,如下表:【例题2】图中所示的气候类型是( )A.地中海气候B.热带雨林气候C.温带海洋性气候D.温带季风气候点拨:本题关键看气温曲线图和降水量柱状图来判断气候类型。

从图中可以看出,气温和降水的分配没有同期,也就是说冬季温和但是降水量多,夏季高温但是降水量少,所以这种典型的气候是地中海气候。

故选A。

答案:A【例题3】亚洲面积最大的气候类型是( )A.温带季风气候B.温带大陆性气候C.温带海洋性气候D.亚热带季风和湿润气候点拨:本题为单一型选择题,主要考查气候类型的分布状况。

亚洲地处世界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的东部,因而温带大陆性气候分布广。

故本题答案为B。

答案:B要点三: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难点)1.纬度位置纬度位置是影响气候最主要的因素,由于地球是一个球体,所以不同纬度地区接受太阳的辐射不同,纬度的高低决定了一个地区接受太阳光热的多少。

《地球科学概论》第三章 大气圈

《地球科学概论》第三章 大气圈

二、气象要素-气温
(一)气温周期变化
气温:大气热力状况的数 量度量,是空气分子平均 动能大小的体现。
气温的日变化
气温的年变化
气温日较差:一天之内最高 温与最低温之差;
气温年较差:年内最热月与 最冷月平均气温之差。
1.气温日较差的影响因素:
1)纬度:低纬>高纬; 2)下垫面:陆上>海上; 3)季节:夏季>冬季(中纬度最明显); 4)地形:凹地>平地; 凹下地形(盆地和谷地),白天比平地高,夜晚比平地低。 5)天气情况:晴天>阴天;干燥地区>潮湿地区。
自平流层顶至85km左右高空的大气层。 ① 由于没有臭氧吸收太阳辐射的紫外线,气温随高 度增大而迅速下降,至中间层顶界气温降至-83℃~113℃; ② 由于下热上冷,再次出现空气的垂直运动; ③ 顶部出现弱电离现象。
(4)热层(电离层)
从中间层顶到800km高空的大气层。
① 空气很稀薄,质量占大气圈总质量的0.5%; ② 在太阳辐射和宇宙高能粒子作用下,温度迅速 升高,再次出现温度随高度增加而升高的现象, 到500km高空处温度高达1201℃;
② 中纬环流与高纬环流
两极大气冷却收缩,形成“极地高压带”; 在南纬与北纬60°附近形成一个相对的“副极地低
压带”; 从极地高压带到副极地低压带之间形成“极地东风
带”,从副热带高压带到副极地低压带之间形成 “盛行西风带”; 极地东风与盛行行西风在副极地低压带相遇时形成 上升气流,构成中纬环流和高纬环流。
(2)大气中的凝结现象(雾):漂浮在近地面层的乳白色微小水滴
或冰晶。
(3)高空水汽凝结现象:云。
(三)大气降水
降水形成:从云层中降落到地面的液态或固态水。 条件:一是雨滴下降速度超过上升气流速度;二是雨滴从云

三圈环流与气候知识点

三圈环流与气候知识点

三圈环流与气候知识点1、热力环流与地球气候的关系大气环流主要表现为,全球尺度的东西风带、三圈环流(哈得莱环流、费雷尔环流和极地环流)、定常分布的平均槽脊、高空急流以及西风带中的大型扰动等。

大气环流既是地-气系统进行热量、水分、角动量等物理量交换以及能量交换的重要机制,也是这些物理量的输送、平衡和转换的重要结果。

太阳辐射在地球表面的非均匀分布是大气环流的原动力。

大气环流构成了全球大气运动的基本形势,是全球气候特征和大范围天气形势的主导因子,也是各种尺度天气系统活动的背景。

从全球来讲,大气环流实现了高低纬之间、海陆之间的水热交换,是全球各地天气和气候形成的重要因素,以亚欧非大陆为例,我们了解大气环流对气候的影响。

一、季风环流形成的季风气候。

季风环流对气候的影响,以东亚地区作为代表,东亚地区位于世界上最大的大陆和最大的大洋的之间,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最显著,东亚地区的季风气候是最显著和典型的。

在冬季,太阳直射点南移,陆地强烈降温,形成冷高压,东亚盛行西北风。

西北风来自寒冷干燥的亚欧大陆的内部,其影响下的地区寒冷干燥。

夏季,太阳直射点北移,太平洋上副高增强,东亚受到东南季风影响,此时的气候特征是增样的。

东南季风来自温暖湿润的洋面,夏季陆地强烈升温,此时东亚季风气候区高温多雨。

受季风影响的范围,最北达到东北地区和俄罗斯的远东地区,最南可达南亚和东南亚中南半岛,在这么广阔的区域内,因为纬度跨度大,南北热量条件差异大,因此自北向南依次出现了①温带季风气候,②亚热带季风气候、③热带季风气候。

(见幻灯)他们共同的特征是雨热同期。

二、三圈环流对气候的影响1、气压带和风带性质我们以赤道低压为例,其包含的两层信息,一是赤道地区,二是低压,气流强烈上升,因此我们可以推测出其控制下的地区,常年高温多雨。

与此相对的是副热带高压控制下的地区的气候的特征是怎样的?热量还是很充足,但是因为高压控制降水少,顾其控制下的气候是高温少雨。

读幻灯我们如何理解信风控制下的气候同样也是干热、少雨的,和垂直运动不同,信风大气虽然作水平运动,但大气是从高纬流向低纬,在其运动过程中,气温是不断升高的,故不易冷凝形成降水。

第四纪气候变化

第四纪气候变化

●第四纪——人类时代1.早期猿人阶段(2百万年-1百75万年前):能人2晚期猿人阶段(1百万年前):直立猿人3早期智人阶段(50万年前):智人4晚期智人(新人)阶段(25万年-3万5千年前):现代人生物大灭绝事件●生物灭绝又叫生物绝种。

它并不总是匀速的,逐渐进行的,经常会有大规模的集群灭绝,即生物大灭绝。

●整科,整目甚至整纲的生物在可以很短的时间内彻底消失或仅有极少数残存下来。

●却总有其它一些类群幸免于难,还有一些类群从此诞生或开始繁盛。

●大规模的集群灭绝有一定的周期性,大约6200万年就会发生一次,但集群灭绝对动物的影响最大。

●陆生植物的集群灭绝不象动物那样显著。

第一次生物大灭绝:●时间:为距今4.4亿年前的奥陶纪末期。

事件:导致大约85%的物种绝灭。

●是地球史上第三大的物种灭绝事件,约85%的物种灭亡。

●古生物学家认为这次物种灭绝是由全球气候变冷造成的。

在大约4.4亿年前,现在的撒哈拉所在的陆地曾经位于南极,当陆地汇集在极点附近时,容易造成厚厚的积冰---奥陶纪正是这种情形。

大片的冰川使洋流和大气环流变冷,整个地球的温度下降了,冰川锁住了水,海平面也降低了,原先丰富的沿海生态系统被破坏了,导致了85%的物种灭绝。

第二次生物大灭绝:又称:第二次物种大灭绝,泥盆纪大灭绝●时间:距今3.65亿年前的泥盆纪后期。

事件:海洋生物遭受了灭顶之灾。

●对古气候的研究显示泥盆纪时期是温暖的。

●第二次物种大灭绝发生在泥盆纪晚期,其原因也是地球气候变冷和海洋退却。

●在距今约3.65万年前的泥盆纪后期,历经两个高峰,中间间隔100万年,是地球史上第四大的物种灭绝事件,海洋生物遭到重创。

第三次生物大灭绝:又称:第三次物种大灭绝、二叠纪大灭绝时间:距今2.5亿年前的二叠纪末期….事件:导致超过95%的地球生物灭绝●这次大灭绝是由气候突变、沙漠范围扩大、火山爆发等一系列原因造成。

●陨石撞击、气候变化、大气成分改变、火山活动、沙漠肆虐第四次生物大灭绝:又称:三叠纪大灭绝,第四次物种大灭绝时间:距今2亿年前的三叠纪晚期。

第三章大气圈与气候系统

第三章大气圈与气候系统

有关辐射的基本规律
辐射能力强的物体,其吸收能力也强,黑体 的吸收率最大,故它是最好的放射体; 对于 同一物体,如果在温度为T时,它放射某一 波长的辐射,那么在同一温度下,它也吸收 同样波长的辐射; 任何物体在向四周放射能 量的同时,也吸收能量; 高温物体在单位面 积上放射的能量比低温物体多。斯蒂芬—波 尔斯曼定律:E=δ.T4 .δ=5.67×10-8W (m2.K4) 、大气上界太阳辐射:(可看作 黑体辐射) 太阳表面温度高达6000K左右, 是炽热的气态球体。
地表温度有一定影响;其含量多少,还直接影响到大 气能见度的好坏。
(注意)
1、由于煤、石油等矿物燃料的使用越来越多,人类社 会每年排放的二氧化碳总量在过去三十年里增加了一 倍,再加上大量砍伐森林,减少了绿色植物通过光合 作用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在 过去三十年里增长了12%。
2、氯氟烃是一种人工合成的化合物,主要用于制冷 剂、火箭推进剂等,到了80年代中期为止,全球氯氟 烃的年消费量已达到100万吨。
臭氧的含量下降。
(2)空气以垂直运动为主。但由于空气稀 薄,所出现的天气现象已不如对流层复杂。
(3)在80km处白天出现一个电离层。
4、暖层的特征
高度:中间层至800km处
特征:
(1) 空气质量小,空气稀薄,空气密度只角空气总 质量的0.5%,在120km高空,空气密度小至声音都 难于传播。
3·臭氧 主要分布在10~40km的高度处, 极大值在20~25km附近,称为臭氧层。臭氧 虽在大气中的含量很少,但具有强烈吸收紫 外线的能力。研究表明,人们大量使用氮肥 以及作冷冻剂和除臭剂使用的碳氟化合物 (氟利昂)所造成的污染是平流层的臭氧遭 到破坏。臭氧层的破坏能引起一系列不利于 人类的气候生物效应,因而受到广泛关注。

第四纪气候变化及其地质运动的影响(精)

第四纪气候变化及其地质运动的影响(精)

第四纪气候变化及其地质运动的影响一、第四纪构造运动的特点及其影响第四纪的构造运动,主要是延续第三纪以来且一直进行的型构造运动,及第四纪的大冰川运动.其影响即为新构造运动和冰川运动的影响。

李四光1934-1937年研究庐山冰川,《冰期之庐山》,认为中国第四纪时期存在冰川运动。

划分为几个冰期:鄱阳冰期、大姑冰期、庐山冰期,后人在庐山冰期之上增加了大理冰期.其证据主要有大坳冰斗、王家坡U形谷、漂砾等。

庐山冰期(Q 3: 分布于山上黄色泥砾,砾石擦痕少,近源,冰蚀地形保存完好.大姑冰期(Q 2:山上、山下均有红色泥砾冰蚀、冰碛地形均有保保存。

鄱阳冰期 (Q 1:分布于山下,山麓冰川,绛紫色泥砾,冰碛物坚硬。

古冰川研究的内容:1、冰川证据(遗迹的研究地形,沉积物,化石:提供气候条件 2、成冰条件(古冰川的研究气候条件:全球降温期、凉夏气候地形:雪线高度、坡度积冰区面积:ARR>0.6,形成冰川中国新构造运动同时也表现出继承性与新生性的特点。

新构造运动继承了老构造运动的方向和性质等特点对中国地貌形成的外动力,能够系统地或成套地追索其作用过程的,在时间上很难越出晚第三纪,多数是在上新世晚期到第四纪。

中国地貌的平面分布格局是燕山运动奠成的,而今天的地势高差却是新构造运动时期的喜马拉雅运动、尤其第二幕运动造成的,其对中国西部的影响远远大于东部。

新第三纪及第四纪堆积物大部分分布于现在地形的低洼处,如平原及山间盆地等,而这些地区大部分是新构造的下降地区,新构造运动的特点反映在沉积物的岩相结构上,如平原区河流冲击层中,一个河床相与河漫滩组合,是地壳一段稳定时期的产物。

大陆内也有许多新构造活动区。

中国黑龙江的五大连池、吉林长白山和云南腾冲等是第四纪火山活动区,京津唐、川西、云南等则是地震多发区。

青藏高原现今的地貌,也是新构造运动造成的,被视作地球的第三极。

青藏高原的大面积隆起对大气圈环流、印度洋暖湿气流的北行都有重要影响。

4[1].大气圈、生物圈

4[1].大气圈、生物圈
气候分异规律
气温分异:气温的分布主要受纬度、海陆、地形、海拔高度等因素的制约,其中纬度因素决定
了气温的纬度地带性分异,而海陆、地形及海拔高度则成为气温非地带性分异的因素。 湿度和降水的分异:海洋上空水汽充沛,湿度大,而陆地上空相对缺乏,湿度较小。沿海地区,
随着向陆地内部的逐渐过渡,湿度也逐渐减小。 气候分异: 纬度地带性:气候形成的主导因素是太阳辐射在地表的加热不均,以及由此产生的全球气压带、 风带的分布及季节移动,导致气候类型普遍具有沿纬度更替的趋向。 湿度分带性:由于海陆分布的不同,引起了海陆间气温、气压、风向、降水等气候要素随季节 的变化,使得同一纬度带内产生了海洋性气候和大陆性气候的分异。 垂直带性:高大山体本身在不同高度上,气温和降水组合不同,形成不同的水热特征,导致山
大气的辐合:在低压中心附近,大气由周围向中心集中。 大气的辐散:在高压中心附近,大气向周围散开。 气旋、反气旋:旋转着的向低压中心辅合的大气系统叫做气旋,旋转着的由高压中心向外辅散 的大气系统叫做反气旋。由于受地转偏向力的作用,气旋、反气旋旋转的方向正好相反。
大气的运动
大气环流:在太阳辐射、地球自转、地表面性质以及地面摩擦的共同作用,使得大气圈内的空气 产生了不同规模的三维运动。
4. 大气圈、水圈
刘玉
区域与城市经济研究所
大气圈与气候分异规律
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
大气圈的组成:地球表面的大气主要由氮(N2)、氧(O2)、氩(Ar)等气体组成。O3 大气圈的结构:根据气温从地面到高空垂直方向的分布,将整个大气分为对流层、平 流层以及高空的中间层、暖层和散逸层。 对流层 大气的最底层,它的底界是地面。对流层有三个主要特征:气温随高度升高 而降低;空气的对流运动显著;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云、雾、雨、雪等主要的天气现象 都出现在此层 。 平流层 从对流层顶以上到50~55 km高度为平流层。 中间层 自平流层顶到80~85 km左右为中间层(高空对流层)。 暖层 自中间层顶到800 km高空为暖层,该层中的大气物质(主要是氧原子)能强烈吸收波长

大气圈知识点归纳(资料)

大气圈知识点归纳(资料)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三、大气的水平运动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1.大气的热源⎩⎪⎨⎪⎧是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 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1)由于大气密度随高度增加而降低,不同高度的大气所承担的空气柱高度不同,导致在垂直方向上随着高度增加气压降低。

即PA>PC,PB>PD. (2)因地面冷热不均,导致同一水平面上出现气压差异,进而等压面发生弯曲,同一水平面上,等压面上凸者气压高,下凹者气压低,即PC>PD,PB>PA。

(3)同一垂直方向上,近地面和高空的气压区类型相反,即近地面为高压,高空则为低压。

2.应用(1)判断气压高低:如上图中比较同一地点不同高度气压值和同一水平面上不同点的气压值可得:PB>PA>PC>PD。

(2)判断下垫面的性质①判断陆地与海洋(湖泊)夏季:等压面下凹者为陆地,上凸者为海洋(湖泊)。

冬季:等压面下凹者为海洋(湖泊),上凸者为陆地。

②判断裸地与绿地裸地同陆地,绿地同海洋。

③判断城区与郊区等压面下凹者为城区,上凸者为郊区。

(3)判断近地面天气状况和气温日较差等压面下凹者,多阴雨天气,日较差较小,如A地;等压面上凸者,多晴朗天气,日较差较大,如B地。

2.某高一学生实验小组,在模拟验证某地理原理时,采用下列做法:在一个标有尺度的六面都封闭的透明玻璃柜内,分别放置一个电炉(有导线连到柜外)和一大碗冰块在底部两侧。

在玻璃柜顶面中部的内壁贴一张下垂的纸片a,在玻璃柜底面中部的内壁贴一张竖立的纸片b(如图)。

电炉通电一段时间后,根据纸片a、b的偏动情况,可以验证该原理。

据此回答(1)~(2)题。

(1)该实验要验证的地理原理是()A.天气系统B.锋面系统C.热力环流D.温室效应(2)电炉通电一段时间后,纸片a、b的偏动情况是()A.纸片a、b都向左偏B.纸片a向左偏,纸片b向右偏C.纸片a、b都向右偏D.纸片a向右偏,纸片b向左偏解析:玻璃柜内一侧放电炉,使气温升高,另一侧放冰块,使气温降低。

第四纪环境

第四纪环境
11
二、第四纪以来东亚季风的强度是如何变化的? 进入第四纪之后,由于西伯利亚冰盖的出现、青藏高原的强烈隆起和欧亚大
陆腹心地区大陆度的增大,季风得到明显的加强,其中西伯利亚冰盖的活动对季 风强度及方向的周期性变化影响颇大。
在寒冷时期,西伯利亚冰川扩大,极地气团加强,与此同时,位于太平洋 的热带海洋气团减弱,此时盛行冬季风。 在温暖时期,西伯利亚冰川缩小,极地气团削弱,与此同时,热带海洋气 团加强,此时以夏季风占优势。 第四纪期间,西伯利亚冰盖发生过多次变化,由此造成东亚季风的周期性 变化,即夏季风为主的时期和以冬季风为主的时期多次更替。这是第四纪期 间东亚季风变化的基本格局,它对我国东部第四纪环境的变化有很大的影响。
16
(3)海温型海平面变化 海水温度升降引起海水体积变化,导致海平面升降变化。如在厄
尔尼诺发生时,赤道附近东西太平洋因水温升高海平面有1m左右 的跷板式变化。 (4)沉积型海平面变化
沉积物由河流搬运入海,使海盆容积减少,引起海平面单向上升。 在堆积旺盛的河口地区较为显著。
17
第五章 第四纪生物界
四、第四纪沉积物的基本特征 (1)岩性松散:第四纪沉积物一般形成不久或正在形成,成岩作用微弱,绝大 部分岩性松散,少数半固结,绝少硬结成岩。 (2)成因多样:由于第四纪气候、外动力和地貌多种多样,由此而形成多种多 样成因的大陆沉积物和海洋沉积物。 (3)岩性岩相变化快:即使同一种成因的陆相第四纪沉积物,由于形成时动力 和地貌环境变化大,因此沉积物的岩性岩相结构变化也大。 (4)厚度差异大:剥蚀区第四纪陆相沉积物厚度一般小,堆积区可达几十米、 一百多米或几百米。 (5)不同程度地风化:陆相沉积物大多出露在地表,受到冷暖气候交替变化的 影响,时代越老风化越深。 (6)含有化石及古文化遗存:在有的第四纪陆相堆积物中,含有大型和小型哺 乳动物化石、古人类化石、石器和陶器、用火遗迹(如灰烬和炭屑)及村舍遗址 等。

伍光和《自然地理学》第四版-第三章-重点总结

伍光和《自然地理学》第四版-第三章-重点总结

第三章大气圈与气候系统1、通常把除水汽、液体和固体杂质外的整个混合气体称为干洁空气。

它是地球大气的主体,主要成分是氮、氧、氩、二氧化碳。

2、只要发生在最大高度上的某种现象与地面气候有关,便可定义这个高度为大气上界。

3、从观测高度到大气上界单位面积上(横截面积12)垂直空气柱的质量为大气压强,简称气压。

气象学把温度为0℃、维度为45°的海平面气压作为标准大气压,称为1个大气压,相当于1.01。

根据各地同一时刻的海平面气压值,在地图上用等压线绘出高、低气压的分布区域,就是水平气压场。

气压随高度升高而降低。

地面暖区气压常比周围低,而高空气压往往比同高度的临区高。

4、按照温度和运动情况,大气圈可以分为5层。

5、表示太阳辐射强弱的物理量,即单位时间内垂直投射在单位面积上的太阳辐射能,称为太阳辐射强度。

6、在日地平均距离(1.496×108)上,大气顶界垂直于太阳光线的单位面积上每分钟接受的太阳辐射称为太阳常数。

7、大气获得能量的具体结构为?1)对太阳辐射的直接吸收。

大气中吸收太阳辐射的物质主要是臭氧、水汽和液态水,占大气体积99%以上的氮和氧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微弱。

2)对地面辐射的吸收。

地表吸收了到达大气上界太阳辐射能的50%,变成热能使本身温度升高,而后再以大于3的长波(红外)向外辐射。

地面长波辐射几乎全被近地面40-50m厚的大气层所吸收。

3)潜热输送。

海面和陆面的水分蒸发使地面热量输送到大气中。

4)感热输送。

陆面、水面温度与底层大气温度并不相等,因此地表和大气间便由感热交换产生能量输送。

8、大气获得热能后依据本身温度向外辐射,称为大气辐射。

其中一部分外溢到宇宙空间,一部分向下投向地面,后者称为大气逆辐射。

大气逆辐射的存在使地面实际损失的热量略少于以长波辐射放出的能量,因此地面得以保持一定的温暖程度。

这种保温作用,通常称为“花房效应”或“温室效应”。

9、把地面直到大气上界当做一个整体,其辐射能净收入就是地气-系统的辐射平衡。

2022年高考地理总复习第一部分考点复习指导第三章地球上的大气第四节气压带和风带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2022年高考地理总复习第一部分考点复习指导第三章地球上的大气第四节气压带和风带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第四节气压带和风带及其对气候的影响【课标要求】运用示意图,说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并分析气压带、风带对气候形成的作用,以及气候对自然地理景观形成的影响。

【素养目标】综合思维:综合分析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季节移动及其对气候的影响;分析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人地协调观:结合现实中的地理现象,从人地关系的角度,分析大气环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地理实践力: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示意图,并能运用大气环流的相关知识分析大气环流对当地气候和天气的影响。

考点1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与移动1.认识大气环流:(1)概念:全球性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2)意义:使高纬度和低纬度之间、海洋和陆地之间的热量和水汽得到交换。

(3)成因:高、低纬度地区的受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

2.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1)写出三圈环流的名称:①低纬环流圈; ②中纬环流圈; ③高纬环流圈。

(2)写出图中气压带、风带的名称。

A赤道低压带,B东北信风带,C副热带高压带,D中纬西风带,E副极地低压带,F极地东风带,G 极地高压带。

(3)观察并总结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

3.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1)原因: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

(2)规律(在北半球,与二分日相比):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大致是夏季偏北,冬季偏南。

(2021·浙江1月选考)下图为非洲西部局部大气环流示意图。

完成(1)、(2)题。

(1)图中 ( )A.甲风带的风向有明显季节变化B.乙气流因受动力因素影响而上升C.丙风向形成受地转偏向力影响D.丁风带为大陆西岸带来充足水汽(2)图示季节,最可能出现的现象有 ( )A.北印度洋的洋流呈逆时针流动B.黄河中游含沙量明显增加C.北半球副极地低气压带被切断D.地中海沿岸地区温和多雨【思维路径】信息解读位置:非洲西部→气候以赤道为中心,南北对称分布气流:垂直上升→赤道低气压带;水平气流→吹向赤道→东北信风带和东南信风带综合分析图中垂直上升气流位置位于赤道以北,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向右偏转→判断该季节为北半球的夏季(季节)【解析】(1)选C,(2)选B。

第四纪气候变化

第四纪气候变化

全球气候变暖摘要:第四纪是地壳发展历史中最新的一个阶段,第四纪气候主要指距今103-106年时间尺度的气候变化。

通过对第四纪气候变化规律研究,可进一步推测现代气候变化和发展趋势,为长期气候变化预报服务。

在第三纪,古气候是相对稳定的,但从第四纪起,气候出现了巨大变更,有多次冷暖干湿交替。

由于欧亚大陆联成一片,青藏高原和喜马拉雅山大规模隆升,大陆性气候加强,现代东亚季风环流体系建立,纬向气流带受到破坏,气候变化频繁,幅度增大。

我国有广泛的冰川活动,亚热带北界逐步向南移到长江流域一带。

本文将从造成全球气候变暖原因和全球气候变暖的利与弊并且列举了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的影响。

引言:近几年来,许多国家的学者越来越注意对促成全球性气候变暖的作用的研究,从地球气候的长期变动和由于人为的作用而发生的短期变化两种不同角度来进行研究。

但对地球上目前所发生的变化究竟是上述因素之一造成的还是这些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的问题,至今尚无一致的意见。

二氧化氮、碳酸气和其他气体对大气层的污染起始于上世纪。

1950年后,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始,大气层污染的程度急剧加深。

因此在最近10年内,如果污染强度保持不变的话,将会产生所谓的“温室效应”的后果。

据预报,到2020年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将翻一番。

现在科学家们已经把中纬地带飓风的发生与由于温室效应所造成的气候变暖联系起来。

人们逐渐注意到一个事实:近百年全球的平均气温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全球气候出现这样的变化呢?是地球自身的规律使然抑或其他原因?人们逐渐惊奇地发现,与工业革命同步,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含量在急剧增加,目前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了近25%,远远超过科学家能勘测出的过去16万年的全部历史记录,而且目前尚无减缓的迹象。

温室气体增加的这一事实与全球平均气温变化的事实惊人的同步。

美国已经拟定了关于研究全球性气候变暖的规划。

其中最主要的任务是研究发生在海洋中的变化。

1989年10月在归金山举行的地球物理学协会学术讨论会上,科学家们得出结论,到2050年海平面的升高(因温室效应)可达0.3-0.7米。

气候知识点特点笔记总结

气候知识点特点笔记总结

气候知识点特点笔记总结1. 气候分类气候是地球表面大气层的长期平均状态。

气候根据不同的特点可以分为热带气候、亚热带气候、温带气候和寒带气候。

热带气候位于赤道附近,具有高温多雨的特点;亚热带气候位于热带和温带之间,冬季较温暖,夏季较炎热;温带气候居于赤道之北和南,四季分明,冬季寒冷,夏季凉爽;寒带气候则位于地球两极,气温极低,且寒冷干燥。

2. 气候变化气候变化是地球上的气候系统以及与之相关的地球系统(包括大气、海洋、陆地和生物)长期变化的主要特征,包括气温、降水量、风向等。

其原因主要是地球各种天然过程以及人类活动所致。

气候变化对地球人类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包括城市洪涝、农业干旱、海平面升高等。

3. 气候与环境气候与环境是相互联系的。

气候变化对环境产生了一系列的影响,包括生态系统失调、自然灾害增多等。

因此,保护环境,改善气候是人类不可回避的责任与义务。

4. 气候与健康气候与健康之间存在密切联系。

高温、酷热、寒冷等极端天气会对人类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同时,气候的变化也会导致疾病传播、空气污染等问题。

5. 气候与经济气候对经济也有直接影响。

气候变化可能导致农业产量减少,工业生产受阻等问题,从而对经济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6. 气候与能源能源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基础。

气候变化导致的自然灾害、风暴等天气极端事件对能源产出,分配和消耗都会产生重要影响。

7. 气候与政治气候变化也会对国家之间的政治关系产生影响。

气候变化导致的资源危机、边界争端等问题都可能成为政治纷争的导火索。

8. 气候变化的应对针对气候变化,国际社会已经开展了一系列的应对措施,包括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提倡可持续发展、推广清洁能源等。

9. 科学家对气候的研究科学家通过模型模拟、数据分析等手段,对气候变化进行科学研究,以提供决策者科学依据和建议。

总结气候是地球上一个重要的自然系统,它与环境、健康、经济和能源等方方面面都有着密切联系。

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需要全球各国共同努力,共同应对。

现代气候学第三章气候系统的热力过程

现代气候学第三章气候系统的热力过程

z dz z
地面A
0
k 称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质量削弱系数(m2g-1)
• 平面平行大气:大气物理量水 平方向均匀,只考虑垂直方向 上变化的大气模型

一 从大气顶到Z高度积分,得
节 l I I 0 e 0 k dl
I 0 : 大气上界波长为 的单色光辐射强度
I Z高度上波长为 的单色光辐射强度
不同性质地面的反射率
地表
反射率
地表
反射率
森林 田地(绿色) 田地(已开 垦的干地) 草地 裸地
沙地
3%~10% 3%~15% 20%~25%
10%~18% 7%~20%
25%~35%
雪地(新雪) 雪地(陈雪) 冰
80% 50%~70% 50%~70%
水面(h>40º) 2%~4%
水面
6%~40%
(h=5~30º)
光学厚度12向上通过单位时间单位水平面面积单位波长的长波辐射量向上单色辐射通量密度假设地气系统放射辐射与方位角无关各向同性即大气底部向上辐射仅由地表发射造成将地表大气在红外区近似当作黑体即z高度向下的单色辐射强度z高度向下的单色辐射通量密度第三章气候系统的热力过程第一节太阳辐射第二节地气系统的长波辐射第三节气候系统的辐射收支第四节气候系统的热量平衡第五节全球热量平衡大气圈的平均温度水圈陆圈冰雪圈及生物圈地表圈层的平均温度同一纬度水圈与陆圈的平均温度相比有怎样的差异
1计算北纬20、40度处, 春分、夏至和冬至 的日照时间、中午时刻的太阳高度角和天文辐 射日总量(日地距离近似等于日地平均距离), 由此分析两纬度处日照时间、中午时刻的太阳 高度角和日射量的季节演变。
2 计算地球在近日点和远日点处,地球上照射 到的太阳辐射占日地平均距离处的比例。

三圈环流、季风环流及其影响下的气候

三圈环流、季风环流及其影响下的气候

中纬西风带
东北信风带
东南信风带
中纬西风带
气压带、 气压带、风带分布规律总结
1.在春秋分时气压带中心为 0、30、60、90(宽约 °) . 、 、 、 (宽约10° 2.气压带与风带相间分布 反 3.同一半球,相邻的气压带气压相___,相邻的风带 同一半球,相邻的气压带气压相___,相邻的风带 ___, 反 风向相___.不同半球的同名风带以赤道为轴对称。 ___.不同半球的同名风带以赤道为轴对称 风向相___.不同半球的同名风带以赤道为轴对称。 湿 4.从干湿性质来看,凡是低压带控制下的地区多是__ .从干湿性质来看,凡是低压带控制下的地区多是__ 干 而高压带控制下的地区多是__ __的 在大陆西岸, 的,而高压带控制下的地区多是__的;在大陆西岸,一 干 般信风和极地东风控制下的地区多是__ __的 般信风和极地东风控制下的地区多是__的,而西风控制 下的地区多是__ __的 下的地区多是__的。 湿 5.气压带与风带随______的移动而南北移动。就 .气压带与风带随______的移动而南北移动。 太阳直射点 ______的移动而南北移动 北 南 北半球来说,大致是夏季__ __移 冬季__ __移 北半球来说,大致是夏季__移, 冬季__移。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受海陆位置影响: 受海陆位置影响: 深居内陆、终年受大陆气团控制——温带大陆性气候 深居内陆、终年受大陆气团控制 温带大陆性气候 地形因素影响:高原、 ●地形因素影响:高原、高山气候
1.只位于北半球的气候类型有: 1.只位于北半球的气候类型有: 只位于北半球的气候类型有
热带季风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
南北纬20º~35 南北纬 ~35º 夏高温多雨 , 的大陆 东 岸 冬 低温少雨, 北纬35º~60º附 夏高温多雨, 北纬 ~60 附 夏高温多雨, 近大陆 东 岸 冬寒冷干燥

第三章大气的运动-高中地理全册必背章节知识清单

第三章大气的运动-高中地理全册必背章节知识清单

第一节常见天气系统知识点1:锋与天气1.气团(1)概念:水平方向上温度、湿度等物理性质比较均匀,垂直方向上物理性质也很相似的大范围空气。

(2)分类及天气①分类:温度比移经地区气温高的气团叫暖气团,比移经地区气温低的气团叫冷气团。

①天气:单一冷气团或暖气团控制的区域,天气现象单一,多晴朗天气。

2.锋面(1)概念:当冷、暖两种性质不同的气团接触时,它们之间就会出现一个交界面,叫作锋面,如图中B。

锋面与地面相交而成的线,叫作锋线,如图中C。

一般把锋面和锋线统称为锋。

(2)天气特征锋面两侧的温度、湿度、气压差别很大,锋面附近常伴有云、大风、降水等天气现象。

知识点2:锋的类型根据锋面两侧冷、暖气团的移动方向,可把锋分为冷锋、暖锋、准静止锋等。

冷锋暖锋准静止锋概念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方向移动的锋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方向移动的锋冷、暖气团势力相当,使锋面移动幅度很小的锋符号剖面示意图气团位置冷气团密度大,在锋面下;暖气团密度小,在锋面上锋面坡度较大较小很小雨区位置天气特征过境前单一暖气团控制,温暖晴朗单一冷气团控制,低温晴朗单一气团控制,天气晴朗Chapter 3第三章大气的运动知识点1.低气压(气旋)(1)低气压:在等压线分布图上,凡等压线闭合,中心气压低于四周气压的区域,叫作低气压,简称低压。

(2)气旋:在水平气压梯度力的作用下,低压的气流由四周向中心流动,受地转偏向力影响,低压的气流在北半球向右偏转,按逆时针方向流动(南半球相反),大气的这种流动叫气旋。

(3)天气:低压中心形成上升气流,常出现阴雨天气。

2.高气压(反气旋)(1)高气压:在等压线分布图上,凡等压线闭合,中心气压高于四周气压的区域,叫作高气压,简称高压。

(2)反气旋:高压气流由中心向外流出,在北半球按顺时针方向旋转流出(南半球相反),这种环流系统与气旋相反,叫反气旋。

(3)天气:高压中心形成下沉气流,天气晴朗。

一、我国东部锋面雨带的推移规律(1)锋面类型北进过程主要是暖锋,南退过程主要是冷锋,6月江淮流域主要是准静止锋。

第三章 大气圈与气候系统 一

第三章 大气圈与气候系统 一
▪ 在垂直方向上影响空气密度的因素不仅仅是温度,地球的引力作用对高低空 大气密度分布也有着重要影响,越靠近地面,引力越大,空气密度也就越大, 相反就越小。在对流层里上冷下暖的温度结构,可以减小由于引力作用所造 成高低空大气密度的差异,因而有利于对流运动发展,特别是在上冷下暖差 异特别大时最为有利。
▪ 这里说对流层里上冷下暖有利于空气对流,意思是它并不一定形成大气对流 运动,还需要在水平方向上冷热分布不均,才能产生对流运动。因此,对流 层里大气的对流运动,是由于大气温度在垂直方向上递减和水平方向上冷热 不均所造成的。
2023/4/30
2
气象学的研究内容:
➢研究大气的特性和状态:包括大气的组成、范围、结构、 湿度、温度、压强和密度等等。
➢研究导致大气现象发生、发展的能量来源、性质及转化。
➢研究大气现象的本质,解释大气现象发生、变化的规律。
➢讨论如何利用这些规律,通过一定的措施,更好的满足 人类的生活和生产的需要。
➢ 循环:来源于江河湖海及潮湿物体表面的水分蒸发和植物 蒸腾,特别是海洋蒸发;借助空气对流垂直上升凝结后又 以降水的形式降到陆地和海洋。
➢ 循环周期:32次/年,11D/次。
➢ 水汽的变化:时间变化特征:夏季多于冬季。
空间变化特征:低纬度低空中水汽含量最大;高纬度寒冷 干燥陆面极少。
垂直方向,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少。
➢ 规律:随纬度增加而减少,离海洋愈远水汽含量减少。
➢ 特性:唯一发生相变的大气成分,相变过程中释放和吸收 热量。
2023/4/30
15
水汽的循环过程(相位变化)
2023/4/30
16
2023/4/30
17
1.3 固、液体杂质
大气悬浮固体杂质和液体微粒也可以称之为气溶胶粒子。

自然地理学概论:第03章-大气环流与大洋环流 2

自然地理学概论:第03章-大气环流与大洋环流 2

第3节表层大洋环流(surface -ocean current )1.净辐射的纬度差异产生热量的经向输送2.气候模式模拟的结果3. 推断4. 缺失项的估算5. 大洋环流的定义1.表层洋流运动与大气运动成因的差异2.风海流和简化表层洋流模式转,在南半球呈逆时针方向旋转。

3.实际表层洋流与简化模式的异同(一)埃克曼输送1.实地观测:2.理论推导:3.结论4.推论(二)地转流的产生1.辐合和辐散2.垂直运动3.地转流(geostrophic currents)(三)表层洋流的作用2.表层洋流的影响扩展视野:边界海流1. 表现:2. 原理:ϕωsin 2=f0)(=+ξf dtd3.结论4.北半球大洋涡旋不对称性的机理第4节深层大洋环流(Deep-ocean circulation)1. 风海流和埃克曼输送的存在表明:2. 地转流的存在表明:3. 深层洋流的驱动力是什么?1.盐度的概念2.海盐的基本成分0.0010.0034.48299.993. 海盐的来源(一)大洋的垂直结构1.大洋的分层2.温度、盐度和密度的垂直变化3. 大洋温度和盐度的垂直分布(二)底层水的形成1.原理:2.源地和流向1. 概念:2. 原理:3.流路与循环周期4.温盐输送带的作用5.认识的局限1. 热量输送特征2. 热量输送的机制第5节海洋—大气相互作用(Ocean-atmosphere interaction)导言:海洋和大气相互作用的性质1.海洋对大气的作用主要是热力的。

伍光和《自然地理学》(第四版)课后思考题答案

伍光和《自然地理学》(第四版)课后思考题答案

令狐采学创作第一章地球1. 令狐采学2. 宇宙的天体分为哪几种?P5 答:恒星、行星、卫星、流星、彗星、星云等。

3. 太阳系包含哪八大行星?可分为哪两组?P6答:地组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体积小,密度大,自转速度快,卫星数少)木组行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体积大,密度小,自转速度快,卫星多)4. 度量天体距离的单位?P9 答:天文单位:14960×410千米,光年:94600×810千米。

5. 行星的运动特征。

P6答:(1)所有行星的轨道偏心率都很小,近乎圆形(2)各行星轨道面都近似位于一个平面上对地球轨道面即黄道面的倾斜也都不大(3)所有行星都自西向东绕太阳公转;除金星和天王星外其余行星自转也自西向东(4)除天王星外其余行星的赤道面对轨道面的倾斜都比较小(5)绝大多数卫星的轨道都近似圆形,其轨道面与母星轨道面也比较接近(6)绝大多数卫星包括土星环内,公转方向均与母星公转方向相同6. 简述地球自转的意义。

P15-16答:①地球自转决定了昼夜的更替,并使地表各种过程具有一昼夜的节奏;(节奏)②由于地球自转的结果,所有在北半球作水平运动的物体都发生向右偏转,在南半球则向左偏;(偏移)③地球自转造成同一时刻、不同经线上具有不同的地方时间;(时差)④由于月球和太阳的引力,地球体发生弹性变形,在洋面上则表现为潮汐。

而地球自转又使潮汐变为方向与之相反的潮汐波,并反过来对它起阻碍作用;(潮汐)⑤地球的整体自转运动,同它的局部运动,例如地壳运动、海水运动、大气运动等,都有密切的关系。

大陆漂移、地震、潮汐摩擦、洋流等现象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地球自转的影响;(流体运动)⑥当地球自转加快时,离心力把海水抛向赤道,可以造成赤道和低纬区的海面上升,而中高纬度区海面则相应下降。

6.什么是黄赤交角?其地理意义?P17答:地球自转产生的赤道面与地球公转产生的黄道面之间的夹角为黄赤交角,为23度27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
显生宙大气中CO 显生宙大气中CO2含量的变化与火山活动关系 密切。新生代以来,随着火山活动的减弱, 密切。新生代以来,随着火山活动的减弱,CO2含 量降低,可见火山活动放出的CO 是大气CO 量降低,可见火山活动放出的CO2是大气CO2的重 要来源。图中火山活动强度以火山岩数量V表示。 要来源。图中火山活动强度以火山岩数量V表示。
13
近千年来大气CO 近千年来大气CO2浓度 变化
2.CO2变化的原因 大气圈形成以来,CO2由原始大气圈的主要成分(占91%)下降 由原始大气圈的主要成分( 91% 大气圈形成以来, 到现在的微量组分(0.035 到现在的微量组分(0.035%),其演化过程主要受制于自然因素, (0.035% 其演化过程主要受制于自然因素 主要受制于自然因素, 近百年来CO 的增长趋势则是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叠加的结果。 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叠加的结果 而近百年来CO2的增长趋势则是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叠加的结果。
5
一、现代大气圈的组成
2、现代大气圈的组成 地球大气由多种气体混合组成。低层(85km以下)大气的气体 地球大气由多种气体混合组成。低层(85km以下)大气的气体 多种气体混合组成 以下 成份可分为两类: 成份可分为两类: 一类为常定成分 主要包括氮 一类为常定成分,主要包括氮、氧、氩,以及微量的惰性气 常定成分, 体等,它们在大气成份中保持固定的比例; 在大气成份中保持固定的比例; 体等,它们在大气成份中保持固定的比例 第二类为可变成份 第二类为可变成份,其比例随时间、地点而变,其中水汽的 可变成份, 比例随时间、地点而变,其中水汽 水汽的 变化幅度最大,二氧化碳和臭氧所占比例最小,但对气候影 变化幅度最大,二氧化碳和臭氧所占比例最小, 所占比例最小 响较大。 响较大。
16
第四纪期间CH 的变化主要由冰岩芯测得。Vostok冰芯揭示出 第四纪期间CH4的变化主要由冰岩芯测得。Vostok冰芯揭示出CH4的变化 冰芯揭示出CH 同CO2的变化及温度变化是平行的。从倒数第二次冰期到工业革命前,大气中 的变化及温度变化是平行的。从倒数第二次冰期到工业革命前, 体积分数较少, 工业革命之后CH 体积分数有较大的提高。 CH4体积分数较少,而工业革命之后CH4体积分数有较大的提高。 17
20
(三)气溶胶 气溶胶由分散在气体介质中的、大小在10 cm之间的固 气溶胶由分散在气体介质中的、大小在10-7-10-5cm之间的固 体粒子所组成。 体粒子所组成。 1.气溶胶中固体粒子的来源 1.气溶胶中固体粒子的来源 大气中气溶胶粒子有自然来源和人为来源两方面的供给。 大气中气溶胶粒子有自然来源和人为来源两方面的供给。 自然来源和人为来源两方面的供给 自然来源主要包括宇宙尘、火山喷发带来的火山灰、 自然来源主要包括宇宙尘、火山喷发带来的火山灰、风力吹扬 主要包括宇宙尘 的粉尘和海水飞溅起来的各种盐类; 的粉尘和海水飞溅起来的各种盐类; 人为来源主要有工厂排放的烟尘、森林燃烧带来的烟尘等。 人为来源主要有工厂排放的烟尘、森林燃烧带来的烟尘等。 主要有工厂排放的烟尘 第四纪期间,大气气溶胶粒子几乎全部为自然来源, 在第四纪期间,大气气溶胶粒子几乎全部为自然来源,工业革命 以后,人为来源增加。 以后,人为来源增加。
Since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circa 1900, the burning of fossil fuels has caused a dramatic increase of CO2 in the atmosphere, reaching levels unprecedented in the last 400 thousand years. This increase has been implicated as a primary cause of global
9
warming
二、第四纪大气圈组成的变化
(一)二氧化碳 1.CO2起源与演化 地球形成之初并无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 地球形成之初并无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 伴随火山活动释放出来的水汽冷凝形成原始的海洋, 伴随火山活动释放出来的水汽冷凝形成原始的海洋,而放出的 释放出来的水汽冷凝形成原始的海洋 气体则形成以CO2为主的原始大气圈,当时大气圈中CO2的体 气体则形成以CO 为主的原始大气圈,当时大气圈中CO 积含量约为91% 积含量约为91%。 91 随着蓝绿藻的繁衍,海洋中出现碳酸盐沉积和有机碳沉积。 蓝绿藻的繁衍 碳酸盐沉积和有机碳沉积 随着蓝绿藻的繁衍,海洋中出现碳酸盐沉积和有机碳沉积。元 古代和显生宙时期,碳酸盐和有机碳的大规模发展, 古代和显生宙时期,碳酸盐和有机碳的大规模发展,导致了大 气中CO2的逐步减少。 气中CO整个地球的大气,质量约5300 覆盖整个地球的大气,质量约5300 万亿吨,相当于地球总质量的0.86%。 0.86%。 万亿吨,相当于地球总质量的0.86% 几乎全部的气体集中在离地面 几乎全部的气体集中在离地面100km 全部的气体集中在离地面100km 的高度范围内,其中75%的大气又集 75% 的高度范围内,其中75 中在地面至10km高度的对流层范围内。 中在地面至10km高度的对流层范围内。 10km高度的对流层范围内 根据大气分布特征, 对流层之上还 根据大气分布特征,在对流层之上还 可分为平流层 中间层、热成层等 可分为平流层、中间层、热成层等。 平流层、
(二)微量气体 2.臭氧 3)和氟氯 臭氧(O 和氟 和氟氯 臭氧 碳 臭氧层是指大 臭氧层是指大 气层的平流层 气层的平流层 中臭氧浓度相 对较高的部分, 对较高的部分, 主要作用是吸 主要作用是吸 收短波紫外 线。
18
19
大气中的臭氧主要取决于太阳辐射和氟氯烃的排放, 大气中的臭氧主要取决于太阳辐射和氟氯烃的排放,前者有利 主要取决于太阳辐射和氟氯烃的排放 于臭氧的增加和臭氧层厚度的加大, 于臭氧的增加和臭氧层厚度的加大,而氟氯烃则对臭氧层起破坏作 用。氟氯烃是工业合成气体,主要是用作致冷的各类氟里昂。氟氯 氟氯烃是工业合成气体,主要是用作致冷的各类氟里昂。 用作致冷的各类氟里昂 烃浓度的急剧增长,造成臭氧层的破坏,形成臭氧空洞。 烃浓度的急剧增长,造成臭氧层的破坏,形成臭氧空洞。 由于沉积地层和冰岩芯中很难找到O 的踪迹,因此, 由于沉积地层和冰岩芯中很难找到O3的踪迹,因此,目前尚无 法了解第四纪期间大气中臭氧的情况。 法了解第四纪期间大气中臭氧的情况。
第五章
第四纪大气圈与气候基本特征
第一节 第四纪大气圈的组成 第二节 第四纪大气环流 第三节 第四纪气候基本特征
2
第一节 第四纪大气圈的组成
一、现代大气圈的组成 二、第四纪大气圈组成的变化 三、大气组成变化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3
一、现代大气圈的组成
1、现代大气圈的简单介绍 大气圈(atmosphere) 地球最外部的一个圈层。 大气圈(atmosphere)是地球最外部的一个圈层。 大气的作用:是人类和生物赖以生存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是使 物质条件, 大气的作用:是人类和生物赖以生存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 地表保持恒温和水分的保护层 是促进地表形态变化的重要动力和 地表保持恒温和水分的保护层,是促进地表形态变化的重要动力和 保护层, 媒介。 媒介。
11
Vostok冰岩芯的 Vostok冰岩芯的 冰岩芯 CO2记录了 40× aBP以来 40×104aBP以来 的变化。 CO2的变化。揭示 出CO2变化曲线与 温度变化完全同步, 温度变化完全同步, 高时, 即CO2高时,温度 低时, 高, CO2低时,温 度亦低。 度亦低。
12
Vostok冰芯 Vostok冰芯
6
一、现代大气圈的组成
2、现代大气圈的组成 干洁空气是指大气中除去水汽、 干洁空气是指大气中除去水汽、液体和固体微粒以外的整个混合 是指大气中除去水汽 气体,简称干空气。主要成分是氮 二氧化碳等 气体,简称干空气。主要成分是氮、氧、氩、二氧化碳等,其容 积含量占全部干洁空气的99.99 以上。 积含量占全部干洁空气的99.99%以上。 99.99% 大气中存在着空气运动和分子扩散作用,使不同高度、 大气中存在着空气运动和分子扩散作用,使不同高度、不同地区 空气运动和分子扩散作用 的空气得以进行交换和混合。从地面向上至80~100km高度处, 80~ 高度处 的空气得以进行交换和混合。 地面向上至80 100km高度 干洁空气的各种成分的比例基本上是不发生变化的 干洁空气的各种成分的比例基本上是不发生变化的。 各种成分的比例基本上是不发生变化的。
14
自然因素:火山活动、生物生命活动、有机物的燃烧和海洋自然因素:火山活动、生物生命活动、有机物的燃烧和海洋大气之间的CO 交换等。海洋既从大气中吸收CO 大气之间的CO2交换等。海洋既从大气中吸收CO2,又向大气 中放出CO 中放出CO2,是CO2的贮存器和调节器。海洋-大气之间CO2的 的贮存器和调节器。海洋-大气之间CO 转移,决定于大气中CO2分压强和海水中CO2分压强之差,CO2 转移,决定于大气中CO 分压强和海水中CO 分压强之差, 总是向分压强低的一方转移,以期达到新的平衡。 总是向分压强低的一方转移,以期达到新的平衡。 人为因素:主要是化石燃料的消耗 随着工业化的进程, 人为因素:主要是化石燃料的消耗。随着工业化的进程,人们 化石燃料的消耗。 对化石燃料的需求愈来愈大,大量化石燃料的燃烧势必给大气 对化石燃料的需求愈来愈大, 圈提供数目可观的CO 圈提供数目可观的CO2。
7
一、现代大气圈的组成
大气的物质组成
8
二、第四纪大气圈组成的变化
第四纪大气圈的组成与现代基本相同, 二氧化碳、臭氧、 第四纪大气圈的组成与现代基本相同,但二氧化碳、臭氧、甲烷 及尘埃等 及尘埃等,在18世纪工业革命以来变化十分显著。 18世纪工业革命以来变化十分显著 世纪工业革命以来变化十分显著。
沃斯托克站,又称东方站(俄语: 沃斯托克站,又称东方站(俄语: Станция Восток;英语:Vostok ;英语: Station)是俄罗斯(前身苏联)的一 )是俄罗斯(前身苏联) 个科学考察站, 个科学考察站,位于澳洲南极洲领地 (Australian Antarctic Territory, , AAT)东南极冰盖(Antarctic Ice )东南极冰盖( Sheet)中心,南磁极(South )中心,南磁极( Geomagnetic Pole)附近。 )附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