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上第一单元情境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红星照耀,接棒前行——统编高中语文教材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一、设计依据01单元定位本单元是高中选择性必修阶段的第一单元,和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二单元同属于“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任务群。

本单元的课文以政论性、实用性的作品为主,其中《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是开幕词,《长征胜利万岁》、《大战中的插曲》是回忆录,《别了,“不列颠尼亚”》、《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是新闻作品。

它们涵盖了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改革开放的革命历程,共同反映了“伟大的复兴”这一人文主题。

教育部2021年1月颁布的《革命传统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指出:语文学科注重以文化人,引导学生深刻体会革命精神、深入感受爱国主义精神,体认英雄模范的高尚品质,陶冶性情、坚定志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因此,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希望同学们能从特定叙事中切身感受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逐渐形成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懂得尊重革命传统,珍惜当下,坚定自信,树立远大的志向;并能把握政论文、新闻、回忆录等实用类文本的风格特点,学习其写作技巧,运用到自己的语言表达和创作中。

02大单元主题与任务群并行从主题角度看,本单元主要学习以写实为主的反映革命传统、革命精神、革命榜样的作品,目的是在培养语文核心素养的同时进行革命传统教育,让学生树立爱国情怀、责任担当和文化自信等。

从语文核心素养来看,本单元属于“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任务群,课程标准还进一步明确指出这个任务群的学习目标与内容:阅读阐发革命精神的优秀论文与杂文,特别注意选择具有理论高度和引领作用的论著,分析其中论证的逻辑性和深刻性,体会革命理论著作严密逻辑和崇高精神有机结合的特点,提高理性思维水平;阅读关于革命传统的新闻、通讯、报告、演讲、访谈、述评等实用性文体的优秀作品,联系思想实际和亲身见闻,以正确的价值观,深入理解其内容,学习其写作手法。

基于此,本单元的设计可以通过单篇与群文,精读与泛读并举的方式,以作品中塑造的英雄人物形象为抓手,体会中华民族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和革命人格;鉴赏富有特色的语言,掌握实用类文的文体特征、阅读方法以及艺术特色。

时代浪潮下的青春抒情——统编版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上)第一单元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时代浪潮下的青春抒情——统编版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上)第一单元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时代浪潮下的青春抒情——统编版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上)第一单元群文阅读教学设计一、单元教学导语第一单元主题为“青春激扬”,共设置了3课,每课的篇目数量不同,实行群文教学。

《沁园春8226;长沙》这首词单篇构成第一课;《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红烛》《峨日朵雪峰之侧》《致云雀》四首中外现代诗组成第二课,其中《峨》与《致》这两首为自读课文;两篇小说《百合花》《哦,香雪》组成第三课。

按文体来看,第一单元就是由诗歌和小说组成的。

按课文内容来看,《沁园春8226;长沙》抒发了无产阶级革命家昂扬向上的青春激情、雄视天下的凌云壮志。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是郭沫若诗集《女神》中的代表作,表达“五四”时期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红烛》是闻一多同名诗集的序诗,赞美了红烛点亮世界的奉献精神,具有当时的时代新意。

《峨日朵雪峰之侧》创作于1962年,诗人受到时代、社会等因素影响后创作了这首蕴含谦卑而强劲生命力量的诗作。

《致云雀》是英国诗人雪莱的抒情诗代表作,热情赞颂了象征欢乐、光明、美丽的云雀。

《百合花》写战争年代一名革命军人的牺牲,《哦,香雪》写改革开放初期山村少女对现代生活的向往。

本单元的诗歌、小说所表现的不同青春情怀,带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其学习落脚点在学生对标各时代不同的青春情怀后,产生了对当下青春文化的理解,对自己青春人生的认识,对社会责任的担当和人生理想的确立。

本单元承担学习任务群5“文学阅读与写作”,该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阅读古今中外诗歌、散文、小说、剧本等不同体裁的优秀文学作品,使学生在感受形象、品味语言、体验情感的过程中提升文学欣赏能力,并尝试文学写作,撰写文学评论,借以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和表达交流能力。

本单元的设计主题是“时代浪潮下的青春抒情”,围绕“青春”“时代”“抒情”“文体”“手法”这些关键词来设计教学。

二、单元教学目标1.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和作者创作诗歌的心境,把握诗人的思想情感,丰富自我的青春情怀。

2.勾勒诗歌抒情主人公形象,解读意象具体内涵,学习基本朗诵技巧,尝试以吟诵理解与表达诗歌的青春情怀。

2021学年部编版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上)第一单元《哦,香雪》公开课教学设计

2021学年部编版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上)第一单元《哦,香雪》公开课教学设计

2021学年部编版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上)第一单元《哦,香雪》公开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理清小说情节,赏析细节描写对人物形象刻画的作用。

2.学生通过山村少女特定的视角,能够阐释细节描写与社会巨变之间的关联。

【教学重难点】赏析本文将细节描写融于景物描写及人物对话中的特殊手法。

【教学过程】—、导入小说标题《哦,香雪》,非常别致。

通过预习我们知道,“香雪”是小说的主人公。

小说主要写了一个女孩香雪与铅笔盒的故事。

故事很简单,可是作者为什么在“香雪”前面加了一个“哦”字呢?我们来读一下题目。

(学生用各种语调朗读“哦”,体会“哦”的韵味。

)这个“哦”为小说增加了些什么内容呢?正如标题所确定的基调一样,作者在小说中运用了抒情性、咏叹式的笔调,为我们描绘了一群美丽乡村少女的美好形象,叙述了一个发生在特定时代里的美好故事。

我们一起来看这个故事。

二、抓梗概、品细节(一)梳理情节脉络。

根据课前阅读理解,概述本文故事情节。

明确:问铅笔盒一换铅笔盒一得铅笔盒。

(二)感受细节魅力。

1.研读课文第49节,讨论:作者是如何借助细节描写将这一简单事件写得摇曳多姿的?(PPT):有时她也抓空儿向他们打听外面的事,打听北京的大学要不要台儿沟人,打听什么叫“配乐诗朗诵”(那是她偶然在同桌的一本书上看到的)。

有一回她向一位戴眼镜的中年相女打听能自动开关的铅笔盒,还问到它的价钱。

谁知没等人家回话,车已经开动了。

她追着它跑了好远,当秋风和车轮的呼啸一同在她耳边鸣响时,她才停下脚步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是多么可笑啊。

(学生分组讨论,由各小组代表发言。

)(1)此节中作者用了四个“打听”,用意何在?提示:从表述方式和内容两方面思考。

明确:从表述方式上看,连用四个“打听”,表示强调,强调香雪对外面的世界、对大学、对精神文化的东西是非常感兴趣的,她甚至还问到铅笔盒的价格,说明她动了想要得到它的念头,而且非常渴望;从“打听”的内容来看,香雪打听的四个事物:外界、大学、诗歌、铅笔盒,范围逐渐缩小,逐渐具体,最后落到“铅笔盒”上,构成了整个故事的线索。

第一二三单元教学设计讨论导引++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第一二三单元教学设计讨论导引++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统编教材必修上第一二三单元教学设计讨论导引一、关于“学习任务群”与“真实情境”(一)阅读下面几段话,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想一个教学设计的框架,使之能用这些话进行阐释。

1.语文学习任务群,以任务为导向,以学习项目为载体,整合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源,引导学生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提升语文素养。

2.新课标在“课程实施与评价”部分指出: “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创设与生活关联的、任务导向的真实情境,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

”3.新课标在“学业水平考试与高考命题建议”中对“情境”的内涵进行的阐释: “真实、富有意义的语文实践活动情境是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形成、发展和表现的载体。

语文实践活动情境主要包括个人体验情境、社会生活情境和学科认知情境。

个人体验情境指向学生个体独自开展的语文实践活动……社会生活情境指向校内外具体的社会生活……学科认知情境指向学生探究语文学科本体的相关问题,并在此过程中发展语文学科认知能力。

”4.所谓‘情境’,指的是课堂教学内容涉及的语境。

所谓‘真实’,指的是这种语境对学生而言是真实的,是他们在继续学习和今后生活中能够遇到的,也就是能引起他们联想,启发他们往下思考,从而在这个思考过程中获得需要的方法,积累必要的资源,丰富语言文字运用的经验。

我把这个真实情境概括为,从所思所想出发,以能思能想启迪,向应思应想前进。

(王宁)(二)自从高中课标颁布以后,任务群教学有席卷一切之势,特别是各种观摩课、示范课、比赛课、交流课,好像非多篇组合就羞于展示了。

对此,你从自己的教学实践出发,说说看法。

二、关于教材(统编教材必修上前三个单元)(一)下面是教材单元任务的设计和分析,你是否认同分析的内容?你是否愿意按教材中的单元任务设计组织教学?为什么?1.必修上第一单元单元学习任务一:作品中哪些地方最让你感动?哪些是你以前未曾留意,而读过之后感受很深的?哪些已经点燃了你思考人生、积极上进的热情?认真阅读,欣赏这些作品,从你最有感触的一点出发,与同学就青春的价值这一话题展开讨论。

2024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一单元《哦,香雪》新授课教学设计

2024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一单元《哦,香雪》新授课教学设计

2024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一单元《哦,香雪》新授课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哦,香雪》小说以北方小山村台儿沟为背景,叙写了每天只停留一分钟的火车给一向宁静的山村生活带来的波澜。

表达了姑娘们对山外文明的向往和追求。

小说更深刻的意义在于借台儿沟这一角,写出了改革开放后中国从历史的阴影下走出,摆脱封闭、愚昧和落后,走向开放、文明与进步的痛苦与喜悦。

二、教学目标(一)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梳理小说故事情节。

(二)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分析人物言行等方法,把握香雪的形象特征。

(三)审美鉴赏与创造:感受作品的自然美和人情美,体会艺术魅力。

(四)文化传承与理解:启迪学生对美好理想的憧憬,培养学生对现代文明的追求。

三、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正确理解作品的自然美和人情美,启迪学生对美好理想的憧憬,培养学生对现代文明的追求。

(二)教学难点:通过分析人物言行等方法,把握香雪的形象特征。

四、课时安排:2课时五、教学过程设计(一)任务导入——赏读标题:哦①é:吟哦低声唱,吟咏。

②ó: 哦,怎么回事?疑问、惊奇等。

③ò: 哦,我明白了。

领会、醒悟。

④ò: 哦,我一定会改的。

承诺、答应。

⑤ò: 哦,太棒了!惊喜、赞美。

任务:请立足全文情节,结合香雪这个主要人物来考虑分析,并且试用你觉得最好的感觉和声音读这个题目。

(二)知人论世1.作者简介:铁凝,1957年9月生于北京,祖籍河北赵县。

高中毕业,到河北博野农村插队。

后回保定,在《花山》编辑部任小说编辑。

1984 年成为河北省文联专业作家,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主席。

早期作品描写生活中普通的人与事,特别细腻地描写人物的内心,从中反映人们的理想与追求、矛盾与痛苦,语言柔婉清新。

1986 年和1988 年先后发表的反省古老历史文化、关注女性生存的两部中篇小说《麦秸垛》和《棉花垛》,标志着铁凝步入了一个新的文学创作时期。

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哦,香雪》《六月的话题》,中篇小说《麦秸垛》《没有纽扣的红衬衫》,长篇小说《玫瑰门》《大浴女》等。

课件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第一单元单元教学设计

课件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第一单元单元教学设计
必修上第一单元单元教学设计
领略纯真芳华,展示青春风采 新生六组
【单元导语】 单元导语一共三段 第一段规定了本单元的人文主题,即“青春的价值 〞 第二段是对选文的理解 第三段那么是告诉我们本单元的学习要点。本单元 的学习要点为理解诗歌运用意象抒发情感,把握小
一、单元学习目标:
1. 通读本单元3种不同体裁的作品,从内容上梳理青春的个 性表现与共同价值,围绕“青春的价值〞话题展开讨论。
4.文化传承与参与。 传承中华文化——着重理解革命文化的内涵和表现; 理解多样文化——通过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作品的比照,
三、课时安排:
六个环节,9个课时
环节一:重点鉴赏?沁园春·长沙?2课时。 环节二:梳理鉴赏现代诗歌2课时。 环节三:诗歌创作1课时。 环节四:鉴赏?百合花?2课时。 环节五:比较鉴赏?百合花?与?哦,香
主要形象特 征
青春价值
叙述视角
表达效果
《百合花》 通讯员
新媳妇
《哦,香雪》 香雪
任务二:茅盾评价?百合花?“它是结构谨严,没有闲笔的短篇 小说,但同时它又定于抒情诗的风味。〞阅读?哦,香雪?和其 他散文化小说片段,如:?竹林的故事?〔废名〕、?荷花淀? 〔孙犁〕、?受戒?〔汪曾祺〕等,阅读论文?小说与抒情?〔高 远东、吴增〕。请从环境描写、语言风格和故事情节等角度赏 析小说的诗化特色,200字左右。
环节一 追忆同学少年
任务一:请同学们收集描写秋天的诗句,梳理描写 了怎样的景物?体会诗句中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 并选择你喜欢的进行朗读。比较与?沁园春·长沙? 中景物描写的异同。
任务二:本词中描写了哪些景物?激发了作者怎样 的情思?〔解码意象: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 过创作主体独特情感活动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

人教版统编教材必修上册第一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人教版统编教材必修上册第一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人教版统编教材必修上册第一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一、设计背景分析本次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是因参加由安徽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材优质课评选活动而发起,跟以往不一样,本次优质课评选采用的是团队赛的形式,即每个市需要抽调选手形成一个团队,一个团队设计一整个单元,而且各市抽取的课题并不一样。

其目的很明显,就是想通过这种赛课的形式,集中省市优势力量为材、新课程标准、新的课程理念树立课堂教学的模范,从而更快地推行新课程教学改革的全方位落实。

因此,在本次优质课的设计中,一定要注重新课程标准、新课程理念的落实。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教学情境一定要真实。

教师教学用书上说这种真实情境可以概括为:“从所思所想出发,以能思能想启迪,向应思应想前进。

”也就是要立足于学生的真实感受、真实能力,完成学生应达到的素养目标。

这里强调“真实”,就是不能忘记我们设计的内容是必修上册的第一单元,我们面对的学生是初中刚毕业的,对高中研究方法还一无所知。

另外,也要警惕被“研究义务”绑架,被“群文浏览”绑架。

《教师教学用书》上也明确提到这一点,“不应该把课文地道作为解决问题、完成义务的材料大概讨论问题的‘支架’”。

因为不肯定性是文学作品意蕴的重要特征,文学作品的主题往往不是唯独的。

如本单元以“青春的价值”为主题,教学时还可以引导学生发觉青春以外的人文内在。

教学其别人文主题的作品,也可引导学生把相关的青春意蕴置放到“青春的价值”这个人文旌旗下,使之更为厚实。

同时,《教师教学用书》还说,“虽然强调解合,但一些基础常识的掌握和关键能力的养成照旧必须关注的,否则整合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虽然文字不多,但“水之源”“木之本”的喻体,告诉了我们基础常识和关键能力的重要性。

而对于浏览来说,关键能力中最根本的就是读懂文章,就是能捉住文本的文体特征,立足于文章的整体布局,自立地把握主旨、体会情感等等。

二、单元根本息学科使用教材单元名称单元课时第一单元9课时语文实施年级高一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教科书(2019版)语文必修上册本单元分为3课,第一课是单篇课文《沁园春·长沙》;第二课是新诗四首,即《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红烛》《峨日朵雪峰之侧》和《致云雀》;第三课是两篇小说,即《百合花》和《哦,香雪》。

统编版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上)第一单元大单元教学框架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上)第一单元大单元教学框架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上)第一单元大单元教学框架设计谱写青春华章——统编版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上)第一单元大单元教学框架设计一、设计依据、教学资源1.选文:第一课:《沁园春长沙》;第二课:《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红烛》《峨日朵雪峰之侧》《致云雀》四首中外现代诗;其中《峨》与《致》这两首为自读课文;第三课:两篇小说《百合花》《哦,香雪》;第一单元的选文,就文体来看,由诗歌和小说组成;从数量来看,共3课9篇课文;从课的组成来看,有单篇,有群文;就主题而言,以“青春激扬"为主题:《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时代鼓荡下青春之力的释放;《沁园春·长沙》—“万类霜天竞自由”的青春理想;《红烛》-—青春的觉醒:青春的价值在于一直燃烧和发光《峨日朵雪峰之侧》—青春的独立、征服与攀登;《致云雀》—青春的高贵:了解尘世同时超越尘世;《百合花》-—青春的光华与灵智在于奉献;《哦,香雪》——传统与现代交汇处青春的站立。

2. 单元导语及学习提示导语:学习本单元,可从“青春的价值"角度思考作品的意蕴,并结合自己的体验,敞开心扉,追寻理想,拥抱未来,要理解诗歌运用意象抒发感情的手法,把握小说叙事和抒情的特点,体会诗歌和小说的独特魅力;学习从语言、形象、情感等不同角度欣赏作品,获得审美体验……尝试写作诗歌。

学习提示。

课程标准1.核心素养2.学习任务群5“文学阅读与写作”该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阅读古今中外诗歌、散文、小说、剧本等不同体裁的优秀文学作品,使学生在感受形象、品味语言、体验情感的过程中提升文学欣赏能力,并尝试文学写作,撰写文学评论,借以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和表达交流能力。

3. 学业质量水平2-1能凭借语感,结合具体语境理解重要词语的隐含意思,体会词句所表达的情感。

具有反思并理解语文学习经验的意识,能用多种形式整理、记录自己学习、生活中的所得。

2-3能整体感受作品的语言、形象和情感,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能对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作出自己的评价。

人教课标版高中语文必修1第一单元《沁园春长沙》教案

人教课标版高中语文必修1第一单元《沁园春长沙》教案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一、教学设想:1.教材分析:《沁园春·长沙》是必修一第一单元(诗歌单元)的第一课,《沁园春·长沙》是一首古典诗歌,而其后两篇诗歌都是用白话写成的现代自由诗。

虽然《沁园春·长沙》被列为略读课文,但编者将其放在第一单元之首篇,是有其用意的。

在初中阶段,学生接触的多是古典诗歌,对现代自由诗比较陌生,在进入高中阶段后,在第一单元第一课安排《沁园春·长沙》,编者是要将其与新诗进行比照,让学生能初步了解古典诗歌和现代诗歌的异同,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故而,它起到了承前启后的衔接过渡作用,其作用不容忽视。

更何况其作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一代伟人毛泽东,所以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作为一首词,《沁园春·长沙》分为上下两阕,上阕写景,下阕抒情,表现了诗人和战友们改造旧中国,由无产阶级掌控国家民族命运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

学习这首诗应抓住词中壮景与豪情之间的关系进行品析。

同时结合诗人无产阶级革命者的特殊身份,及其心系国家民族命运前途的爱国思想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2.学情分析:学生刚从初中升入高中,他们虽然在小学阶段和初中阶段学习了一些古典诗歌,对古典诗歌也有了一些初步的认识,但是毕竟还是比较简单浅易。

在他们的心中,古典诗歌还是比较神秘的,对学习创作诗歌更是有为难情绪,因此,有必要采取措施,激发他们学习诗歌的热情,并进而能燃起他们创作诗歌的欲望,学习用诗的语言来表达他们丰富的情感。

二、教学目标1. 练习带感情诵读,提高诵读能力。

2. 体会诗歌通过绘“壮景”叙“壮事”抒豪情的艺术特色3. 激发创作诗歌的热情,学习创作诗歌4. 感受并学习伟人心系国家民族的爱国之情三、教学重难点重点:1.体会壮景、壮事抒豪情的艺术特色2.感受并学习伟人心系国家民族的爱国之情难点:学习创作诗歌四、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五、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多媒体展示自己创作的几首诗歌)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诗歌《沁园春长沙》,这首诗想必大家已经学习过了,今天我们再一起重新学习它,来个“老歌新唱”,就如孔子所说的那样:“温故而知新”,希望我今天的课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新意。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一单元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一单元

《大战中的插曲》教学方案教学目标1.学生通过预习,了解新闻报道的一般特征,掌握新闻各个结构部分的基本特征。

2.学生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梳理文章思路,理清文章的线索。

3.学生理解、赏析本文标题及写作视角的独特之处,理解、分析文中三次降旗的不同意义,探讨文本反映的时代精神。

4.学生掌握在新闻中运用现场景物表情达意与现实场景和背景资料相融合的写法。

教学重点学生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梳理文章思路,理清文章的线索。

教学难点学生理解、赏析本文标题及写作视角的独特之处,理解、分析文中三次降旗的不同意义,探讨文本反映的时代精神。

教学方法圈点勾画;讨论交流课前准备学生完成本科预习学案。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师出示课文标题:别了,不列颠尼亚,问:通过这个标题,你读出了哪些信息?产生了哪些疑问?明确:“别了,‘不列颠尼亚’”运用了倒装句式,新颖别致,意味深长。

“不列颠尼亚”,即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

从标题中,一方面,我们看到了“不列颠尼亚”号在中国人的目光中,渐渐消失在茫茫的海面上;另一方面,“不列颠尼亚”号的离去,象征着英国对香港150 多年管治的终结,中国的这段屈辱终被洗刷。

标题传递出中华民族在这个特定历史时刻的自豪感。

二、写作背景这篇新闻报道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创作的呢?1997年7月1日零点,中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

为了报道并见证这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盛事,世界各大新闻媒体纷纷聚集香港,其阵容之大、人数之多,是世界新闻史上所罕见的。

新华社的数位记者不辱使命,不负众望,作为历史的见证人,真实、准确地记录下了这难忘的时刻,写下《别了,“不列颠尼亚”》这篇实录性新闻佳作。

三、整体感知1.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说说:这篇新闻主要报道了什么内容?明确:本文描绘了英国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港督彭定康乘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撤离香港的情景,准确地记录了香港回归的难忘时刻,突出了这一事件的历史意义。

单元教学以情境为依托,以任务为引领——以统编教材语文必修上册第一单元为例

单元教学以情境为依托,以任务为引领——以统编教材语文必修上册第一单元为例

2021·02新课程标准理念下的语文课堂应以单元任务为核心,以真实情境为依托,突出语文课堂活力。

用单元学习任务来引领单元教学,是在实践中探索教学路径的一剂良方。

以统编教材第一单元为例,设计一个适应单元人文主题落实的需要,又生发于单元学习资源的综合实践活动来统领单元教学,以其为抓手,来统领单元教学。

与此同时,这个实践活动还能凸显单元与单元之间的关联与整合,通过这样的教材整合与实践活动,来突显“双线组元”下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

摘要关键词单元学习任务;单元教学;情境;实践;关联与整合2020年秋季,各省市高中教学开始普遍使用统编教材,正式进入了新课程的落地实践。

“语文学习任务群”和大单元教学概念成为了统编教材的最大亮点。

其中的第一单元“青春激扬”,第1、2课都是诗歌,第3课是两篇小说,打破了以往教材按照文章体例编排的习惯。

统编教材每个单元后面的学习任务如何实施才能展现完整的单元概念,并能体现人文主题和学习任务群的“双线组元”?这个问题在一线教师教学的过程中都不可避免地产生过。

那如何才能解决疑惑,笔者认为应该先从深入掌握“新课标”理念、尝试了解教材编写的意图开始,尝试从“单元学习任务”入手,进一步用好新教材。

一、教材的整合性体现新课改的顶层设计由《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可知,无论是之前的新增学业质量标准和以核心素养作为学业质量标准的衡量尺度,还是现在的统编教材18个学习任务群的系统性构建与序列化实施,都体现了从“知识的积累”转向“人的发展”的教育质量观的转变。

这一转变不仅仅体现时代的发展要求,也体现国家在教育改革上的顶层设计。

教育质量观的转变对我们一线教育教学中的教、考、评都有指导意义。

教育改革观念的进步最终要通过每一节课、每一个单元教学和每一个学习任务群来落实。

它需要教师转变老旧的以知识为本的教育质量观,改变旧教材的使用习惯,对统编教材的系统性与序列化要有全面而细致的了解,进而进行先导性的设计以回应教育质量观的转变。

统编教材高一语文必修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统编教材高一语文必修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统编教材高一语文必修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设计依据】根据第一单元的“单元导语”“学习提示”和“单元学习任务”和将要阅读的文本属性,参考《课程标准》中的“学业质量水平”评价标准和《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学科素养”“关键能力”等的有关表述设计本单元教学目标等。

【单元教学目标】1.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作者别样的青春年华;培养学生速读小说、概述小说的能力。

2. 品读、品味诗歌意象,理解诗词运用意象抒发感情的手法;学习小说通过物象,“以小见大”塑造人物的方法。

3. 读懂人物的心理活动,理解小说的主题4.尝试诗歌写作,点燃澎湃的青春激情。

【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运用意象抒发感情的手法。

(2)把握小说叙事和借“物象”抒情的特点。

2. 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诗词作者别样的青春年华,点燃澎湃的青春激情,尝试诗歌写作。

(2)理解小说人物的思想情感和主题。

【教学(学习)课时数】安排8个课时,二个环节:(1)第1-5课时:诗歌(2)第6-8课时:小说第一环节:诗歌【教学设计意图】为了让学生能够自主赏析,理解作者借意象抒发的情思,感受诗境,我选择了朗读探究、小组合作的学习形式,引导学生在朗读中领会文意并初步感受诗歌意境,指导学生分组学习,欣赏诗歌变幻多姿的意境。

同时采用比较阅读的教学策略,将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和郭沫若的《立在地球边上放号》闻一多的《红烛》进行比较,重点感悟《沁园春长沙》,从而引导学生理解毛泽、郭沫若、闻一多等老一辈革命家的伟大革命抱负,理解作者对国家命运前途的关注,激发青春的热情,敞开心扉,追寻理想,拥抱未来。

【教学目标】1.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作者别样的青春年华。

2. 品读、品味诗歌意象,理解诗词运用意象抒发感情的手法。

3. 尝试诗歌写作,点燃澎湃的青春激情。

【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运用意象抒发感情的手法2. 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诗词作者别样的青春年华,点燃澎湃的青春激情。

部编版高一语文新教材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部编版高一语文新教材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高一语文新教材第一单元教学设计单元主题:青春的价值第一部分:单元教学教材分析本单元的5 首诗歌和两篇小说,创作于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是对青春的吟唱,作者或感时忧国、抒发情怀,或感悟人生、思考未来,让我们体验到各具特色的文学表达,点燃澎湃的青春激情。

学习本单元可以从青春的价值角度思考作品的意蕴,并结合自己的体验,敞开心扉,追求理想,拥抱未来。

第二部分:单元教学目标设计第三部分:单元活动设计一、单元学习活动目标理解诗歌运用意象抒发情感的手法,把握小说叙事和抒情的特点,体会诗歌和小说的独特魅力;学习从语言、形象、情感等不同角度欣赏作品,获得审美体验;尝试写作诗歌。

二、单元学习活动任务欣赏本单元作品,从你最有感触的某一点出发,和同学就青春的价值这一话题展开讨论,反复诵读本单元诗歌作品,围绕意象和诗歌语言,探讨欣赏诗歌的方法,揣摩作品的意蕴和情感,感受不同的风格。

联系特定的历史背景,去理解两篇小说的内涵,欣赏小说的描写艺术,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分析典型的新细节描写,并作简要点评。

借鉴本单元诗歌意象选择,语言锤炼等方面的手法,发挥想象,写一首诗,书写你的青春岁月。

汇总所有同学的诗作,编一本诗集。

三、单元学习活动方案(一)规划活动过程,设计学习支架本单元的主问题是:小说和诗歌的意境创设何以如此回味无穷?次问题是:小说和诗歌还有哪些独特魅力?(二)分解主问题为三个子问题:1.意境的概念与特征是什么?如何欣赏其特征在文学作品中的艺术魅力?2.意象特征在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中是如何创设美感的?3.运用文本所学,尝试写作一首诗歌。

(三)分解次问题为二个子问题:1.《沁园春长沙》《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红烛》《峨日朵雪峰之侧》《致云雀》体现出怎样的意蕴和情感,各有什么不同的风格?2.《百合花》和《哦,香雪》两篇小说有何异同点?本单元的主问题与次问题都在课内进行。

学生须在认真研讨的基础上,借助课文相关的资料信息,通过自主完成学习任务单、小组讨论、师生问答、补充修正等活动,完成本单元的学习任务。

2022-2023学年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一单元任务设计教学

2022-2023学年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一单元任务设计教学

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第一单元任务设计教学例说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文化传承与理解”“审美鉴赏与创造”就成了高频热词。

如何借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将语文核心素养落实成学生的学习行为,如何整合学习资源设计语文学习任务群,如何创设学习活动中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许多问题,让使用新教材的广大教师感到困惑。

教师在设计单元学习任务中“应时而变”的创造智慧。

必修(上)第一单元是“学习任务群5 文学阅读与写作”的起始学习单元,以人文主题“青春激扬”组合了五首诗歌、两篇小说。

这些篇目中,《沁园春·长沙》《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红烛》《百合花》是精讲课文,《峨日朵雪峰之侧》《致云雀》《哦,香雪》是自读课文。

单元学习任务的写作要求是“学写诗歌”。

怎样在有限的课时内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怎样落实课标所说的“语文课程评价要综合发挥检查、诊断、反馈、激励、甄别、选拔等多种功能”,以“通过评价引导学生学会学习,自觉提升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一、“变革教学方式”中的读写融合设计智慧教师遵循语文教学规律,变革教学方式,在丰富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而长期以来高中语文教学存在的普遍问题是阅读、写作教学彼此割裂,且“阅读教学膨胀起来,挤压了写作教学的空间”。

在“阅读本位”范式下,自然迁就的是阅读的序,这就势必造成写作教学的无序,损害写作学习的效率,或者造成这样的情况,阅读教学的序和写作教学的序并行不悖、各行其是。

这样就导致了“读、写结合,以读带写”规范的名存实亡。

基础教育阶段的阅读和写作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

书面语写作需要阅读所得到的知识、见识和思考来充实,也需要阅读所学的文章作法为范例,于是写作也可以引发阅读选择和阅读积累的需求。

学习任务群中的读写融通策略能使学生阅读、写作两种能力在一个个任务挑战、完成中相互迁移、相互转化、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这是因为语文实践活动指向的是学生核心素养的综合培养,是一个言语“表现”系统,居于课堂主体地位的学生将在听说读写及思悟、潜能、兴趣等方面被激发。

《哦,香雪》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哦,香雪》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哦,香雪》教学设计教学背景分析:1. 教材分析:《哦,香雪》是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课文,作者是铁凝。

本文通过描绘一个偏远山村的日常生活,展现了山村青年与城市文明的碰撞与交融,反映了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农村青年对现代文明的向往和追求。

文章语言优美,情感真挚,富有诗意,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2. 学情分析:本单元的教学对象是高中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具备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

然而,在文学欣赏方面,他们的鉴赏能力还有待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语文核心素养:1. 语言的建构和运用:通过学习本文,学生可以丰富自己的词汇量,学习作者的语言表达技巧,并尝试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2. 思维的发展和提升:通过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等,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审美的鉴赏和创造:引导学生欣赏文章中的美景、美文,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并尝试进行文学创作。

4. 文化的理解和传承:让学生了解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农村的生活状况和青年人的精神追求,增进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传承。

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分析文章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并运用作者的语言表达技巧。

2. 教学难点: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题,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方法:1. 导入法: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关注课文内容,激发学习兴趣。

2. 讲授法:讲解文章的主题、结构、语言等特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的阅读感受和理解,互相启发思考。

4. 练习法: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写作练习,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5. 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让学生站在文中人物的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共情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引导学生回顾自己的人生经历,谈谈自己对人生的选择和追求。

湖南省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第1课沁园春长沙教案二

湖南省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第1课沁园春长沙教案二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一、内容与解析1、内容:《沁园春·长沙》写于1925年毛泽东再游长沙,所见所感抒发了作者的革命豪情。

2、解析:毛泽东用古典诗词形式写现代精神,他的诗词记录了他的革命心路历程。

本文反映了作者游经长沙,看到壮阔秋景抒发了革命志士主宰祖国命运的豪情。

二、目标与解析1、目标:(1)品味诗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壮阔深沉的意境。

(2)感受抒情主人公形象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3)培养诗词鉴赏能力。

2、解析:(1)理解本词景与情的关系,体会借景抒情的妙处,品读词中丰富的意象,展开丰富的联想。

(2)结合背景的分析,领悟诗人激越的情感,感受诗人胸中的豪情。

(3)体会诗人心中的豪情与壮志,树立远大的理想与抱负,培养开阔的胸襟和高尚的情操。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沁园春·长沙》中众多意象的描写运用了动静结合,远近结合,色彩渲染等表现手法,学生在鉴赏是容易遇到赏析不准确的问题,教师可以举一个例子加以点拨,然后让学生举一反三鉴赏全诗。

四、教学条件支持多媒体辅助教学五、教学流程(一)基本步骤(二)教学情境一、问题与例题导入:一提到深秋,人们往往想到的就是秋天的萧瑟。

如战国楚•宋玉《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三国魏•曹丕《燕歌行》: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杜甫《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柳永《雨霖铃》:“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自古逢秋悲寂寥,如被尊为秋思之祖的马致远的小令《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描绘了一幅秋郊黄昏图,渲染了悲凉的气氛,表现了一个长期漂泊异乡的人的惆怅之情。

但也有人发出不同的声音。

唐刘禹锡《秋词》中的“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作者另辟蹊径,一反文人悲秋的伤感情调,赞秋气、吟秋色,唤起人们冲破云霄凌空直上的勇气;更表现出诗人宽广的胸怀和积极向上的精神。

高中语文情境化教学策略——以必修上册第一单元的教学为例

高中语文情境化教学策略——以必修上册第一单元的教学为例

教学·视角情境化教学,通过创设贴近学生生活或情感体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促进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容,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审美鉴赏能力。

在处理充满情感与思想深度的内容时,情境化教学法的应用可以使学生在感悟文学作品的同时,更好地理解文本的多重价值和意义。

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一单元的主题是“青春情怀”,教学内容包含《沁园春·长沙》《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红烛》《峨日朵雪峰之侧》《致云雀》《百合花》《哦,香雪》等作品,不仅展现了青春的激昂、创造、奉献、拼搏、活力、纯真和质朴等不同面貌,还体现了作者对青春的独特感受和深刻思考。

为强化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教师可以采用情境化教学的方法,引导学生感受不同的青春价值,同时思考自己的青春与成长。

一、结合课文内容,创设生动情境情境化教学是以情境为基础的,教师首先需要精心创设与课文内容紧密相关的生动情境,如通过真实或虚构的故事、历史背景、文化背景介绍等,让学生置身于能够激发他们兴趣和好奇心的学习环境中。

一方面,教师可以利用或真实或虚构的故事来引入课文主题,通过讲述与课文内容相关联的故事,有效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另一方面,教师可以融入历史和文化背景介绍,通过深入浅出地介绍课文创作的历史背景、文化意义或作者的生平故事,帮助学生建立与课文内容更为深刻的情感和认知联系。

在本单元的情境化教学中,教师需要结合课文内容特点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

开始上课前,教师可以播放与青春主题有关的视频片段,如青春励志电影的精彩片段,或者著名人物关于青春的演讲,或与课文内容相匹配的场景等。

视频中展现的青春活力、挑战和奋斗能立即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然后,教师可以利用微课简要介绍每篇文章的创作背景,为接下来的课文学习做铺垫。

背景知识不仅能增加学生的学习深度,而且能够使学生在更广阔的视角下理解和感受主题的多重维度和价值,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深度理解,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名人故事的引入,也能使学生在引人入胜的故事情境中自然而然地触摸到课文的主题和思想,情节和人物可以设计得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契合,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时结构发生变化
此时: 任务驱动—获取知识—完成项目—形成能
力—情境运用—形成素养
彼时: 明确目标—传授知识—相关训练—形成能力
知识无所谓好坏,情境决定了方向
“三新”背景下
必修上第一单元情境教学设计
2
新高考
2018年第6题 .小说中历史与现实交织穿插这种叙 述方式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完成写作。
1919年5月4日,在学生集会上的演讲稿。 1949年10月1日,参加开国大典庆祝游行后写给家人 的信。
1979年9月15日,参加新生开学典礼后写给同学的信。 2019年4月30日,收看“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 后的观后感。2049年9月30日,写给某位“百年中国功勋 人物”的国庆节慰问信。
(3)创新文学作品鉴赏教学的形式,如举办朗诵会、 课本剧表演、读书报告会、家庭读书日等活动,使文学作 品阅读鉴赏活动融入学生的生活。
姜钢2016年10月11日《中国教育报》 一体四层四翼:为什么考、考什么、 怎样考
“诗意校园,诗意青春”诗歌原创与朗诵比赛
单元序中主题:青春的价值
• 《沁园春长沙》
借景抒情
•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直抒胸臆
• 《红烛》
托物言志
• 《峨日朵雪峰之侧》 写景叙事
• 《致云雀》
托物言志
• 《百合花》
形象主题
• 《哦,香雪》
人物形象
单元学习任务:学写新诗
价值引导 知识能力 素养要求
第一单元任务群
项目1. 四首现代诗阅读、鉴赏、展示活动
二篇小说阅读、鉴赏、展示活动 《沁园春 》《峨日朵雪峰》写景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直接抒情 《红烛》《致云雀》 托物言志 《百合花》《香雪》 人物分析 项目2. “寻找校园诗意”校园参观 项目3.“诗意校园、诗意青春”诗歌创作
2.分析细节:
2.树枝P13-1 P16-13 破布P15-5 P16-5 P19-4
3.百合P15-4 P16-6 P18最后
3.分析语言动作:
以百合花为题的作用?
1. 作为情节发展中心事物,推动情节发展。 2 .衬托出通讯员和新媳妇的纯洁善良。 3. 揭示了主题:象征纯洁的军民鱼水情
象征着人性美人情美
作业:《沁园春 二中》 阅读《峨日朵雪峰》
《红烛》课时项目设计
任务: 有人说,我不愿做蜡烛,燃烧自己,照亮他人。
我只愿做火把,点燃更多的火堆。 指向:
体会现实与文本情境的不同
初读: 感受新诗“三美”
再读: 把握感情 明确手法
三读: 释疑解惑 完成任务
为什么要烧破世人的梦?有梦不 好吗?
心火发光之时,正是泪流开始之 日。 烧的不稳时,才着急得流泪。如 何理解?
及优秀作品展(含创作与书写) 项目4.“诗意校园、诗意青春”诗歌朗诵
5课时 专题 阅读 比较 阅读
自主
作业 1课时
《沁园春》课时项目设计
任务: 不同形式展示出小组对这词的理解
项目一:诵读,读准字音与节奏; 项目二:根据想象画出湘江秋景图; 项目三:理解思想感情,分析艺术手法。
成果展示,教师点评
成果展示 教师点评
参考答案:
①既能表现当代人对赵一曼女士的尊敬之情, 又能表现赵一曼精神的当下意义,使主题内蕴更 深刻;
②可以拉开时间距离,更加全面地认识英雄, 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
③灵活使用文献档案,与小说叙述相互印证, 使艺术描写更真实。
2019年第9题. 《理水》是鲁迅小说集《故事新 编》中的一篇,请从“故事”与“新编”的角度 简析本文的基本特征。(6分)
人生都有陌生人的感动,朗读吧
新媳妇又短促地“啊”了一声。我强忍着眼泪,给那些担架员 说了些话,打发他们走了。我回转身看见新媳妇已轻轻移过一盏 油灯,解开他的衣服,她刚才那种忸怩羞涩已经完全消失,只是 庄严而虔诚地给他拭着身子,这位高大而又年轻的小通讯员无声 地躺在那里。……我猛然醒悟地跳起身,磕磕绊绊地跑去找医生, 等我和医生拿了针药赶来,新媳妇正侧着身子坐在他旁边。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切合身份,
贴合背景;符合文体特征;
神奇的2019年全国高考1试卷
6
新高考反映的问题
阅读没情感体验 学习与生活脱节
教育 素养
情境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
设计依据: “语文学习任务群”以任务为导向,以学习
项目为载体,整合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 习方法和学习资源,引导学生在运用语言的 过程中提升语文素养。
课时结构的变化
• 任务:展示对这词的理解 • 任务:做蜡烛还是做火把 • 任务:朗读者一样地朗读
你—作品 你—作品 你—作品
任务驱动—情境学习—生活作品—形成素养
赵一曼: 当下精神现实意义 时空距离 故事新编:对历史与现实均作出关照 写作: 运用能力解决现实问题
写作背景
茹志鹃写这篇小说时,正是反右斗争后不久,她的 家庭成员是这场扩大化运动的受害者。冷峻的现实生 活使她“不无悲凉地思念起战时的生活,那时的同志 关系”。她说:“战争使人不能有长谈的机会,但战 争却能使人深交,有时仅几十分钟,甚至只来得及瞥 一眼,便一闪而过,然而人与人之间,就在这一刹那 里,便能胆肝相照,生死与共。”所以,《百合花》 是她“在忧虑之中,缅怀追念时得来的产物”。
“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 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 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 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 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
“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 希望。”
是的,我虽然自有我的确信,然而说到希望,却是不能 抹杀的,因为希望是在于将来,决不能以我之必无的证明, 来折服了他之所谓可有……
文学类阅读任务群要求: (1)运用专题阅读、比较阅读等方式,设置
阅读情境,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引导学生阅读、 鉴赏、探究与写作。
《山东省普通高中2017级语文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文学类阅读任务群“教学建议” : (1)设计专题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阅读
兴趣,注意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引导学生描述自己独特 感受,帮助学生建立文学作品中的情感世界及生活图景与 现实社会的关联。
她低着头,正一针一针地在缝他衣肩上那个破洞。医生听了 听通讯员的心脏,默默地站起身说:“不用打针了。”我过去一 摸,果然手都冰冷了。
新媳妇却像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听到,依然拿着针,细 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我实在看不下去了,低声地说: “不要缝了。”她却对我异样地瞟了一眼,低下头,还是一针一 针地缝。我想拉开她,我想推开这沉重的氛围,我想看见他坐起 来,我想看见他羞涩的笑。但我无意中碰到了身边一个什么东西, 伸手一摸,是他给我开的饭,两个干硬的馒头。……
——鲁迅《呐喊·自序》(1922年)

合 花 茹
志 娟
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朗读
开端 什么人
小说阅读方法
发展
高潮结局
A1
A人 A2
A3
B1
B人 B2
B3
C人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性格前后 有没有变 化?
怎样塑造 的这些性 格?
通讯员 新媳妇

1.为什么不分析“我”? “我”有何作用?
总结:怎样塑的人物形象?
1.分析情节: 中秋节
参考答案:
(1)大禹治水的故事本身有史可据,作品查 考典籍,博采文采,不富有历史韵味。
(2)新编表现为新的历史讲述方式,如细节 的虚构,现代语词的掺入,杂文笔法的使用,作 品充满想象力及创造世性。
(3)对故事进行新编,源于对历史与现实均 作出关照,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性
22. 2019全国卷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请从下列任务中任选一个,以青年学生当事人的身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