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绘画的差异“焦点透视”和“散点透视”
中西方绘画的差异
库尔贝 打石工
散点透视和焦点透视
中国绘画采用散点透视,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把时间和空间相结合,根据需要移动着立足点进 行观察。
西方绘画强调科学准确地再现客观世界的三维空 间,要求对象、光源、环境、视点四固定。对客 观事物的位置和自己的观点一旦做出选择就不能 随便移动。
中国山水画能够表现“咫尺千里”的 辽阔境界,正是运用散点透视法的结 果。
留白与充实
中国画注重留白,有形
也可以虚,无形也可以 实。无形可实的空白是 中国画独特的构成手段。 西洋画景物充实,按 自然的秩序不满画面, 呈现出大自然的真实 境界。西洋画中也有 虚实变化,但一般靠 明暗层次的表现来处 理,亮处、有形处实, 无形处、阴影处虚。
3
1
留白是中国传统美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在中国传统绘画 作品中,不论是水墨写意还是工笔重彩,都不会把整张纸画满, 而是在画面中留有大量空白。这种艺术思想源于中国传统 哲学思想中的"虚实相生"原理,这与西方的"在场"和"不在场 "有密切的关系。
张择端 《清明上河图》
焦点透视法主要包括三种具体的表现方法:一是几何 学透视法,即以固定的、静止的角度观察事物,追求特定 时间里的空间真实性;二是光影透视法,根据物体受光的 阴暗明阳,烘托物体的立体空间;三是空气透视法,表现 物体因空气的浓淡阴晴,色彩的变化,表现远近的距离。 西方绘画的焦点透视法,不但要求画家创作时,设想自 己站在某个固定的地点上,在特定的时间里,从特定的距 离和角度,来观察和描绘视野范围内的事物,还要求画家, 使物象获得固定的光照,让物象在特定的光照下,产生明 暗不同的层次和阴影,增强描绘物象的真实感。这种固定 的观察和空间处理的方法,以及使用光的原理表现物象的 真实性,成为西方绘画艺术的主要表现方法。
中西方美术比较的总结
以下是对此次研究中对中西方美术比较的总结1.中国画讲究”气韵生动",西方绘画主要讲究形的要求。
2.作画方法,中国画讲究"默写”即获取素材之后回房作画,西方讲究写生.3.观察方法,中国画讲究在游玩中无意中获取素材,而西方讲究刻意的取景。
4。
构图,中国画讲究留白,而西方绘画出现留白则视为画面不完整.5。
透视,中国画为散点透视,西方绘画为焦点透视。
6.诗书画印的利用,中国画里诗书画印为一体,是画面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西方绘画没有此论. 7。
西方美术以注重实际,光影效果要求严格为主,形似神不似创意抽象留出想想空间为辅;中国美术以中国画为代表,注重意境,注重人的情感,神似形不似。
以画家的意志为转移。
中西方美术的最主要差异就在于透视,这是最根本的,中国绘画在创作上重视构思,讲求意在笔先和形象思维,注重艺术形象的主客观统一。
造型上不拘于表面的肖似,而讲求“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和“不似之似”,在透视上将焦点(一点)透视与散点(多点)透视结合;而西方绘画着重于焦点透视,比较客观科学地体现了物体的外观,真实客观是其特点。
绘画风格对于整个社会的影响都是巨大的,同时整个社会所形成的文化底蕴也同时反哺给了绘画。
举例来说,从建筑上来说,人文,天气和建筑材料以及建筑工艺都对其有很大的影响,同样是巴洛克风格,每个地方都有些细微的变化.西方人文在文艺复兴时期,思想波澜起伏,海纳百川形成了众多的艺术风格,功不在风格多少,而在于这一风气带动了人们的思想,不段的创新;反观中国古代,由于封建社会统治阶级的思想统治,迫使人们在一定框架中,不对君王,只对青山绿水,千年时间造就了中国画的辉煌,但也限制了中国绘画新时代的发展。
当然在明清两代发展起来的工笔绘画,在一定意义上也偏重了西方绘画的焦点透视(工笔建筑要稍少一些).绘画工具的不同也造就了中西方绘画的差异。
毛笔,纸张,绘画颜料可谓独树一帜,更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当然整个当时西方社会的工艺水平也是很高的。
中国画和西洋画的区别
中国画和西洋画的区别中国画和西洋画分别代表两种不同的文化,主要区别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散点透视与焦点透视中国绘画:是散点透视。
用不同的视点观察物象,然后将不同空间、不同时间内的物象共绘一画。
西方绘画:是焦点透视。
即立足一点,描写物象,讲究“写形象真”。
(2)写意与写实中国画:追求以貌取神,以抽象之美表达其意。
西方绘画:强调写实,以具象美表达构象。
(3)“点线结构”与“块面结合”中国绘画:是用尖锥毛笔通过“平、留、圆、重、变”等笔法筑成“点线结构”。
通过点线“模拟”外界事物,表达“面”的时候,逸笔草草,求得形似。
西方绘画:是用扁平的“刷子”结构成一种“块面组合”形式,这种“块面结合”的技法善于表现物象的“质量感”和“体积感”。
(4)墨分五色与色彩世界中国绘画:特别是水墨画,特别讲究用墨、用水。
通过用水使墨有浓淡之分,要求有凸凹之形,以线条来表现物象的质感,用“墨分五色”来暗示色彩。
西方绘画:画家用“感觉到的色彩”来表现物体之间形成的色彩关系。
往往选择特定的色调或强烈的对比色彩去构成油画的主题和意境。
(5)光影与透视中国绘画:由于“点线结构”的局限性,无法表现”块面”的“光影”和“透视”效果。
西方绘画:善于将物理学知识应用于绘画艺术,能十分“象真”地表达物象,用光表现物体的立体感、轮廓、深度和空间,追求“环境”和“透视”效果。
(6)构图中国绘画:在构图布局上要求空灵和单纯,讲究意境和情调,画面要气韵生动;在造型上多以偏侧、仰视和俯视下笔,使画中物象显出主次、虚实的分别,多留白。
西方绘画:在画面上全部绘图着色,用不同色彩表达、烘托主题。
一幅西方油画,在完成后,无法再添笔加彩。
(7)诗、书、画、印与签名中国绘画:讲究诗书画印结合。
书画同源,以书入画,印画同辉,几种艺术在同—画面上交相辉映,共同构成中国绘画的艺术语言。
西方绘画:完成后,画家仅在画面—角签名和注明日期。
这种签名和日期不构成画面的有机部分。
中西绘画的比较
中西绘画的比较1.文化背景不同:中国画是受到中国传统儒、释、道文化影响很大的产物,表现的是一种中国哲学思维里“天人合一”、“物我两忘”和谐自然的价值追求。
西方经过中古时代到文艺复兴,讲究艺术与科学一致,强调人的价值与理性的力量,透露出西方文明中对于对理性求实的精神。
2. 造型手段不同:中国画以线为主,讲究气韵与空灵超逸,造型简练传神,注重表现形象神韵。
西方绘画以明暗和色彩为主,造型详尽写实,注重光影和立体感的真实性3. 观察方法不同:中国画是散点透视,西方绘画是焦点透视。
(1)散点透视:是指画家的观察点不是固定在一个地方,也不受固定的视域限制,而是根据需要,移动着立足点进行观察,在各个立足点所看到的东西都可以组织进自己的画面上来。
中国画的大场面或长的立轴和长卷,都是运用了散点透视,这样会使山水画出现“可行”“可游”“可居”的境界。
(2)焦点透视:讲究科学性,用固定的视点表现同一个空间,有一个固定的视点,作画取景也只限于在这个视点、视向所决定的视域内。
中西美术作品比较专题一、人物1、中国美术古典人物造型特点:求“神似”,神似重于形似。
西方美术古典人物造型特点:鲜明的写实特点,犹如真人。
2、中国美术古典人物造型手法:是用线条描绘形象,长于简练、传神的表现人物形象。
西方美术古典人物造型手法:描绘形象体积、光影、长于详尽、写实的再现人物形象。
二、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1.中西景物绘画创作的不同特点:中国山水画创作是自然山水与画家心意之间互为启发,互为寄托的美感创作过程。
西方画家将自然景物作为研究分析的客观对象,追求一种严谨的写实的空间效果。
2.构图与描绘手法:中国画家通过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而获得对生活、对真山真水的感受,不求完全模仿自然景物某一特定角度下的直观形象,而是借助山水形象抒发自己的诗意情怀。
西方风景画家善于从特定的角度深究描绘景物的真实形象,力求获得如真如幻、空间深远的视觉效果。
3.空间处理手法:中国画使用“三远法”。
中西方绘画的透视方法之比较
中西方绘画的透视方法之比较内容摘要:画家在作画的时候,采用焦点透视和散点透视,把客观物象在平面上正确地表现出来,使它们具有立体感和远近空间感。
西洋画注重焦点透视,中国画善用散点透视。
关键词:焦点透视散点透视比较透视,是绘画和其他造型艺术的专用术语。
画家在作画的时候,把客观物象在平面上正确地表现出来,使它们具有立体感和远近空间感,这种方法叫透视法。
因为透视现象是近大远小的,所以也称为“远近法”。
西洋画一般是采用“焦点透视”,也叫“定点透视”。
它就象照相一样,观察者固定在一个立足点上,把能摄入镜头的物象如实地照下来,因为受空间的限制,视域以外的东西就不能摄入了。
中国画的透视法就不同了,画家观察点不是固定在一个地方,也不受下定视域的限制,而是根据需要,移动着立足点进行观察,凡各个不同立足点上所看到的东西。
都可组织进自己的画面上来。
这种透视方法,叫做“散点透视”,也叫“移点透视”。
一、焦点透视与《最后的晚餐》焦点透视,也叫定点透视,西方绘画的透视法,其基本原理,将隔着一块玻璃板看到的物象,用笔将其画在这块玻璃板上,就得出一幅合乎焦点透视原理的绘画。
其特征是符合人的视觉真实,讲究科学性。
在艺术与科学相结合的思想指导下,运用焦点透视,掌握了表现空间的规律。
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即是焦点透视的典范之作,在平面上创造了三维空间。
如果没有焦点透视法就没有西方的写实性绘画。
达芬奇作画构图,所用的是焦点透视。
焦点透视的原理,是根据人“目”(视点)的高度,看上去便形成一个放射状的圆锥体,圆锥体在画面上所截下的图形就是焦点透视图。
在这个圆锥体内的景物,是人眼所能清楚看到的,称为视圈,通过视点的水平面与画面的交线是视平线。
人的眼好比是一架照相机,愈远的东西映在视网膜上的就愈小,极远处消失在树干线上的一点.称为灭点,愈近的东西自然就愈大了。
这就是近大远小的透视原理。
这种透视的特点,要严格遵循着视点的限制,视点高时景物都跑到视平线以下去了,形成鸟瞰式的构图。
论述东西方传统绘画材料的差异性
论述东西方传统绘画材料的差异性冯光喜首先,中西方的绘画工具材料不同,所以中国画用线造型,用色为墨,而西方画用块面造型,用色为色彩。
其次中西方思维方式不同,所以中国画注重表现与写意,采用散点透视法,而西方画注重再现与写实,采用焦点透视法。
正因为上述特点,中西方绘画给人的感觉不同。
其次,中西方绘画用的工具材料不同。
中国绘画所用的工具和材料是经过几千年的不断改进而定型的笔、墨、纸(绫、绢)、砚,俗称文房四宝。
笔是指经过精心制作的尖头毛笔,毛是从毛皮好的小动物身上,经过精心挑选而来的,一般有狼毫、羊毫、兼毫等;纸是指中国特有萱纸(有生熟两种,其中红五星净皮为最好),质地柔软晕化效果好;墨是指高级的油烟墨,不是一般墨水或任何颜料可以代替的,它通过水可以分若干层次,有墨分五色之说,即枯、湿、浓、淡、焦;砚是指是用一种特有的石头制作而成的(其中以鸡血石最为名贵),专用来为磨墨的。
西方绘画的工具和材料有笔、纸(布)、色、刀等。
笔是用鬃毛制成的平头的,象刷子,纸(布)都比较粗糙而且厚,有水彩纸、水粉纸、油画纸和油画布等,还有在经过处理过的麻袋布上作画;色是西方各种绘画的主要材料之一,它是通过色相和明度来分层,来表现事物形象的,一般有水粉、水彩、油画等色彩(指不同的画种使用不同的颜色,画油画就用油画颜色);刀是画油画时专用来刮出特殊效果和处理脏颜色的工具。
中国绘画由于所用的笔是尖头,这就决定了是用线来造型。
不过中国绘画中的线是很有要求的,讲究曲直、粗细、浓淡、疏密等形态变化和组织得统一,以及笔法刚柔、轻重、疾徐等所形成的运动感和节奏感,体现出线条造型的艺术美。
如吴道子的《天王送子图》等古代人物画,特别是梁楷的《李白行吟图》通过潦潦几根线条就把诗仙李白那豪放的性格和才思横益的风度跃然纸上;而西方绘画由于用的是平头笔,一笔下来是一片,这就决定了是用块面来造型,它是利用色彩的色相、明度以及光的明暗表现客观形象,注重立体空间的真实效果,如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的画面效果就是如此。
中西美术比较
中西美术比拟当今世界,最有影响的是两大绘画体系,一是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绘画,一是以欧洲为代表的西洋绘画。
它们都是人类的精神创造,但由于东西方生活环境、自然条件、文化传统、哲学观念的差异,使得二者在艺术创造和表现形式上形成了鲜明对照。
1·技法:空间西洋画运用焦点透视营造空间,用明暗法造型,讲究立体感。
中国画运用散点透视营造空间,用线描造型,讲究平面装饰性。
中西绘画表现时空关系的一个重要差异,中国绘画通过引导观者的视线有洞而表达的,是故事的诗情美感,西方绘画通过在空间形式中融入时间因素而再现的,则是事件的事实过程。
例如五代的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与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就在同样的主题内容中更清晰的展示了这种差异"夜宴〞的构造语言是画面经营位置与观看的时间流程相和谐;"晚餐〞则是故事的典型瞬间与环境的空间构成相统一,一个是让空间服从时间的逻辑,主要人物的形象在一个画面中屡次出现,一个是让时间服从空间的设计,用典型瞬间凝练故事的演变过程。
中国注重留白,西洋画景物充实,按自然的秩序布满画面,呈现出大自然的真实境界。
西洋画中也有虚实变化,但一般靠明暗层次的表现来处理,亮处、有形处实,无形处、阴影处虚。
中国画有形也可以虚,无形也可以实。
无形可实的空白是中国画独特的构成手段。
2·光影中国画的造型语言是笔墨,西洋画的造型语言是光影色彩,是笔触。
中国画根本上是由线条和大块墨团、细碎墨点组成。
而墨团和墨点只不过是线的扩大和缩小。
所以中国画是线的艺术。
它的形式美感,是线条〔包括墨点、墨团〕交织而产生的音乐节奏的美感,即所谓"笔情墨趣〞。
西洋画尤其油画是由光影明暗色调组成,西洋画的形式美感,是由光色产生的韵律。
西洋画的空间构造、形象塑造是借光影色彩和笔触表现,它渊源于古希腊,希腊雕刻给人一种真实的、浑圆立体、可以触摸的感觉,在阳光下呈现出有节奏的明暗和光影。
戈雅:"在自然中那里找得到线呢?我所看见的只有一些暗的体和亮的体,由远而近的面和由近而远的面,我的眼睛从来看不到线,也看不到细部。
中西方绘画艺术比较
80年代中后期的油画作品出现
了新的艺术形式和风俗。中国油画出 现了空前的多样化的局面。新尚谊的 《瞿秋白》《塔吉克新娘》杨飞云的 《北方姑娘》 等等一批代表性画家及 其作品。
杨 飞 云 《 北 方 姑 娘 》
《塔吉克新娘》
《瞿秋白》
战洪宽作品
岭上雪
江南小镇
家乡雪
中 国 军 人
东方人是线性的唯美思维方式,西方 是三维空间的立体思维方式。不能说 这个说法对还是错,至少在绘画上有 这个趋势。据说,当年郎士宁给乾隆皇 帝画了一张肖像,乾隆皇帝说,“你画 的很象,但是不美!” 这一句话就概括 出了中西方美术风格的特点 。
差异总括
一.中西方美术最主要差异在于透视, 将焦点(一点)透视与散点(多点) 透视结合;而西方绘画着重于焦点透视, 真实客观是其特点。
民国中后期绘画
1927年,国Biblioteka 政府在南京成立。同一 年,吴昌硕在上海去世,齐白石则在 北京完成了他的“衰年变法”,中国 画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此时的代表 为:齐白石和北京的画家群;黄宾虹 和江南画家群;徐悲鸿及其传派
齐白石山水、花鸟、人物皆能,写意、
工笔兼善,尤以画花鸟虾蟹闻名。作画主 张“妙在似与不似之间”;书法及篆刻成 就亦很高。
未来派的重要性是激进的主张和无政府主
义的口号所具有的感染力和煸动性。 代表画家:塞弗里尼
《呐喊》 蒙克
表现派
达达主义
是一种无政府主义 的艺术运动,它试 图通过废除传统的 文化和美学形式发 现真正的现实。通 过反美学的作品和 抗议活动表达对资 产阶级价值观和第 一次世界大战的绝 望。 特点:荒谬,玩世 不恭,强调直觉、 反习惯性思维逻辑)
清代末年民国早期
上海形成了在"扬州八怪"之后中国近代 绘画史上最后一个画派--上海画派。画 派的代表人物首推任伯年和吴昌硕。
中国画与西洋画的透视差异
唐 周昉 簪花仕女图
• 介绍:绢本设色,纵46厘米,横180厘米。现藏辽宁 省博物馆全图分为四段,分别描写妇女们采花、看花、 漫步和戏犬的情形。人物线条简劲圆浑而有力,设色 浓艳富贵而不俗。此卷传为周昉真迹,一说系晚唐之 作,亦有论作五代画迹。作者画四嫔妃和两侍女,作 逗犬、执扇、持花、弄蝶之状,以主大从小的方式突 出主要人物,这是中古时期人物画常用的表现手法。 画中的犬、鹤和辛夷花表明了人物活动是在春意盎然 的宫苑。
遥 看 瀑 布 挂 前 川
日 李 望 照 白 庐 山 香 瀑 炉 布 生 紫 烟
沈 周 庐 山 高
白秋惯锦 沙水看里 翠才宾先 竹深客生 江四儿乌 村五童角 暮尺喜巾 ,,,, 相野得园 对航食收 柴恰阶芋 门受除粟 月两鸟不 色三雀全 新人驯贫 。。。。
南 邻 杜 甫
陆 俨 少 杜 陵 诗 意 秋 水
三、西洋画中的焦点透视
西方绘画的透视法,其基本原理,将隔 着一块玻璃板看到的物象,用笔将其画在 这块玻璃板上,就得出一幅合乎焦点透视 原理的绘画。其特征是符合人的视觉真实, 讲究科学性。 所谓焦点透视,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远小近大 远窄近宽 远矮近高
米德尔哈尼斯的林荫道 霍贝玛 荷兰
站在窗边的女孩 达利 西班牙
五代 顾闳中 韩熙载夜宴图
介绍:纵28.7厘米 横335.5厘米,绢本设色。该图为手卷形式, 以韩熙载为中心,全图分"听乐"、"观舞"、"休息"、"清吹"及"宴散" 五段。各段独立成章,又能连成整体。第一段写韩熙载和宾客们 宴饮,听教坊副使李家明的妹妹弹琵琶。第二段写王屋山舞‚六 么‛,熙载亲自击鼓。第三段写客人散后,主人和诸女伎休息盥 洗。第四段写熙载更便衣乘凉,听诸女伎奏管乐。第五段写一部 分亲近客人和诸女伎调笑。
中西方绘画的差异思考
1、中西方绘画的区别由于各个国家和民族在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传统等方面的差异,世界各国的绘画在艺术形式、表现手段、艺术风格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区别。
一般认为,从埃及、波斯、印度和中国等东方文明古国发展起来的称为东方绘画;从希腊、罗马绘画发展起来的以欧洲为中心的西方绘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两大绘画体系。
它们在历史上互有影响,对人类文明作出了各自的重要贡献。
中国绘画有它自己独特的艺术感染力和艺术魅力,这是中国绘画与西方绘画的最大差异。
第一,中国画重视空白的运用,有“虚实相生” 的效果。
第二,中国画重视艺术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以形写神”,讲究意境、神韵;散点透视。
西画则凌驾于自然之上,采用的是焦点透视,重写形。
第三,中国画与书法有很深的渊源,即“书画同源”、“书画同法”。
第四,中国画与诗有相通之处,因而推崇“画中有诗”;“诗中有画” 即“诗情画意”。
而西画则不然。
重形似、重再现、重理性、重时空、重光色效果。
第五,中国画还经常使用印章,是点缀.也增加韵味和美感。
第六,中国绘画描写的是心灵的故乡,西方绘画描写的是生命的家园。
最简单理解,中国画是在“写”、表现精神、偏抽象.;西方绘画是在“仿”、描摹、仿造事物,偏具象。
后期毕加索、凡高等人对中国画的意境都是十分崇拜!不能说谁比谁高,艺术是全人类共同的东西,是无等级的,只是世界观不同,文化差异之必然。
2、中西方绘画的联系无论是中国绘画,还是西方绘画,它作为艺术的一种形式,有其共同的特点,这主要表现在他们都是可以直接看到的、有形有色的具体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和抒发画家对客观现实的感受的。
它比小说、诗歌显得具体形象更易为广大群众所接受。
在取材上更为广泛。
所以,绘画是整个美术以至整个艺术门类中特别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之一。
对世界影响极其深远。
1、中西方绘画的差异取决于中西方人思维方式的差异中国人的感性主义传统和一元论的世界观与西方人的理性主义传统和二元论的世界观是相对立的。
中国绘画透视与西方绘画透视对比
中国绘画透视与西方绘画透视对比散点透视是与焦点透视相对的一种透视法则。
人的眼睛在观察活动中,本身就具有运动与静止的双重性。
散点透视在于散,特别是中国传统绘画认为“托不动之目有所极,故所见不周”,提倡用活动的视点观察景物,强调“景随人移”,以形成迂回连贯的空间,所构成的画面具有多视域特征和空间的跨越、时间的迁移性,也称“活点法”。
在一般人的印象中,认为只有西洋画有透视,传统的中国画没有透视。
这是不符合事实的。
传统的中国画是有透的但它的透视方法与西洋画的透视方法有很大的不同,西洋画讲究焦点透视法,传统的中国画讲究散点透视法。
所谓焦点透视法,就是严守一个特定的视点去表现景物,近大远小,呈放射状。
散点透视法不拘泥于一个观点,它是多视点的,在表现景物时,它可以将焦点透视表现的近大远小的景物,用多视点处理成平列的同等大小的景物。
散点透视法,可以比较充分地表现空间跨度比较大的景物的方方面面,这是传统中国画的一个很大的优点。
例如宋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长卷,它用散点透视的多视点原理,把古代汴京东郊以虹桥为中心的风景、人物、城郭、街道、桥梁。
船只等等丰富内容的场面散点在一个画面,给予了充分详尽的表现。
如果采用西洋画的焦点透视法,它只能突出地表现画家确定的一个视点周围的景物,也只能将其它许多景物根据近大远小的原则虚隐掉。
传统的中国画并不是不重焦点透视,它不过是在一幅画中根据需要采用多个焦点透视而已。
这是传统中国画区别于西洋画的一个重要特点。
中国古代确实没有系统的透视学,但对于科学的焦点透视法,也早有朴素的深刻认识。
早于德国透视画家丢勒一千多年的六朝刘宋时期的宗炳,就曾写过一篇《画山水叙》说明了透视学中按比例远近布置物景的法则。
但中国画家多喜欢表现空间跨度大的山川江河,甚至想把整条长江都画到一幅画中,他们不满足于用一个焦点来束缚自己的视野,因此,中国画家多采用移动式、减距式、以大观小的散点透视法来表现无限丰富的景象。
中国画和西洋画的区别
中国画和西洋画的区别中国画和西洋画分别代表两种不同的文化,主要区别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散点透视与焦点透视中国绘画:是散点透视。
用不同的视点观察物象,然后将不同空间、不同时间内的物象共绘一画。
西方绘画:是焦点透视。
即立足一点,描写物象,讲究“写形象真”。
(2)写意与写实中国画:追求以貌取神,以抽象之美表达其意。
西方绘画:强调写实,以具象美表达构象。
(3)“点线结构”与“块面结合”中国绘画:是用尖锥毛笔通过“平、留、圆、重、变”等笔法筑成“点线结构”。
通过点线“模拟”外界事物,表达“面”的时候,逸笔草草,求得形似。
西方绘画:是用扁平的“刷子”结构成一种“块面组合”形式,这种“块面结合”的技法善于表现物象的“质量感”和“体积感”。
(4)墨分五色与色彩世界中国绘画:特别是水墨画,特别讲究用墨、用水。
通过用水使墨有浓淡之分,要求有凸凹之形,以线条来表现物象的质感,用“墨分五色”来暗示色彩。
西方绘画:画家用“感觉到的色彩”来表现物体之间形成的色彩关系。
往往选择特定的色调或强烈的对比色彩去构成油画的主题和意境。
(5)光影与透视中国绘画:由于“点线结构”的局限性,无法表现”块面”的“光影”和“透视”效果。
西方绘画:善于将物理学知识应用于绘画艺术,能十分“象真”地表达物象,用光表现物体的立体感、轮廓、深度和空间,追求“环境”和“透视”效果。
(6)构图中国绘画:在构图布局上要求空灵和单纯,讲究意境和情调,画面要气韵生动;在造型上多以偏侧、仰视和俯视下笔,使画中物象显出主次、虚实的分别,多留白。
西方绘画:在画面上全部绘图着色,用不同色彩表达、烘托主题。
一幅西方油画,在完成后,无法再添笔加彩。
(7)诗、书、画、印与签名中国绘画:讲究诗书画印结合。
书画同源,以书入画,印画同辉,几种艺术在同—画面上交相辉映,共同构成中国绘画的艺术语言。
西方绘画:完成后,画家仅在画面—角签名和注明日期。
这种签名和日期不构成画面的有机部分。
论中西方绘画的艺术差异
论中西方绘画的艺术差异摘要:由于中西方地理位置的不同,生活方式的不同,历史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绘画表达方式。
本文将从中西方的文化哲学审美,以及中西方绘画技法等各方面,阐述中西方绘画艺术的差异和各自的特点。
关键词:三远;六法;诗书画印;散点透视;定点透视谈论中西方绘画的艺术差异,首先要分析的是中西方哲学和审美都不同。
是这种文化属性的差异造就了艺术追求上的差异。
中国的哲学追求的是天人合一,这是受传统道家思想影响的结果。
而传统的中国绘画都是植根于这个哲学思想之上的,所以中国画追求的是和谐之美。
所有的优秀画作,必定是宇宙本体、自然之道的体现,其终极表现目标是进于道、达于道。
《乐记,礼论篇》有云:“大乐与天地同和”,即艺术的精神境界是一种圆满具足而又与宇宙相感、相调和的状态。
西方哲学是以数理起源的,他们认为数是万物的质。
西方的宇宙本体论,就是一种合乎数学形体的理想图形。
因此,西方绘画重模仿、重形体、重比例、重结构,追求数理上的准确性。
他们对物体的描述必须是科学的、严谨的。
而中国画的特点是追求意境,不拘泥于标准的形成,寻求的是和谐之美。
从审美上来说,中国的审美学是真、善、美。
任何一幅炉火纯青,登峰造极的绘画作品,描述的必定是清新隽永,美好安详的氛围。
西方哲学是宗教哲学,他们的宗教强调忏悔,认为人生来是恶的。
这和中国“人之初,性本善”的思想是截然相反的。
所以西方的绘画更像是一种忏悔仪式,表达的是人性中的恶、丑、痛。
他们认为把人性中的这些不好的东西拿出来忏悔,得到了上帝的宽恕,人性就会变得美好。
由于出发点的不同,就造成了审美的不同。
除了哲学、审美都不同,由于所处的地理位置的不同以及生活方式都不同,绘画使用的工具和表达方式也不同。
一、绘画工具和载体的不同中国画用的是柔软、可千变万化的毛笔。
毛笔的特点可以自由地表现自己的想法或点或线、或粗或细、或大或小,一气呵成,随心所欲。
重墨色轻色彩,画于宣纸或绢帛之上为多。
西方绘画以硬排笔着油彩画于麻布之上,一笔一笔重复修改,发到想要表达的效果。
中西方绘画透视的区别及其艺术特征
中西方绘画透视的区别及其艺术特征中西方美术在本质上并无优劣之分,二者的差别在于各自的指导哲学的不同,因而给我们带来不同风格的震撼和美的感动。
中国人深受儒道思想的影响,因而在美术创作中比较多的以人的角度来考虑问题。
西方人较少了以人的情感角度进行创作,他们更多以理性去思考问题。
中西方美术的最主要差异就在于透视,这是最根本的,中国绘画在创作上重视构思,讲求意在笔先和形象思维,注重艺术形象的主客观统一。
造型上不拘于表面的肖似,而讲求“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和“不似之似”,在透视上将焦点(一点)透视与散点(多点)透视结合。
中国人的哲学讲求天人合一等,这在中国画中得到了较好的体现。
而西方绘画着重于焦点透视,比较客观科学地体现了物体的外观,真实客观是其特点。
绘画对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它本身也收到了社会的影响,甚至可以说绘画是社会在精神,艺术方面的投影。
中国绘画注重表现与写意即强调感性而西方绘画注重再现与写实即强调理性。
这就决定了中西方绘画的表现手法不同。
中国画不固定在一个立脚点作画也不受固定视域的局限而是根据画者的感受和需要使立脚点移动作画把见的到的和见不到的景物统统摄入自己的画面即运用了散点透视法,中国传统绘画讲究以行写神,形神兼备,注重画面情趣的表达,因此,在透视表现上既遵循透视上基本法则和规律,又不被一般法则和规律所限制。
中国画提倡用活动的视点观察景物,强调“景随人移”使画面所表现的内容更全面、更生动,不受视域的局限,具有时空的跨越性,故又称之为散点透视。
散点透视有移动视点、以大观小、高视位三种特点。
中国山水画家历来主张对所表现的景物要左看右看、前看后看。
对于一座山,可从山麓观至山顶,可从前山观至后山,每一处景物均尽收眼底,既能体现整座山峰的气势,又能于细微之处见精彩,形成一个整体印象。
例如,五代画家顾宏中的《韩熙载夜宴图》设计了听乐、观舞、休息、清吹、宾客酬应五个段落,把韩熙载在夜间一段时间中的活动生动而清楚地表现出来。
中西方传统绘画中的透视法比较
中西方传统绘画中的透视法比较Revised on November 25, 2020中西方传统绘画中的透视法比较摘要:中西方传统绘画中有截然不同的表示透视的方法,一般认为西方的是“焦点透视”,中国的是“散点透视”。
从这两种透视法的形成与发展及其概念的界定,着重分析这两种透视法的异同,并从哲学思想、载体形式、画家身份三个方面探究造成中西方透视法差异的影响因素。
关键词:中西方;焦点透视;散点透视;文化背景一、透视法中的焦点透视与散点透视物体由于距离远近不同、方位不同,在视觉上引起不同的反应,这种现象就是透视现象。
透视法是绘画技法的基础理论,是在一定的媒介中对形状进行组织的一种方法,能够帮助画家把现实世界中的三维立体空间表现在一个平面的二维画面中。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墨子等人就已发现了针孔成像的原理,到两宋时期有了比较成熟的绘画透视理论,北宋画家郭熙在画论《林泉高致》中提出的“三远”①法理论就是其成熟的标志;而西方在古希腊时期就有了对透视的研究,到文艺复兴时期透视的理论与实践趋于成熟,成为一门科学化的绘画技法。
由于地域文化等的差异,使得中西方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表示透视的方法,即“散点透视”和“焦点透视”。
“焦点透视”是指单元式的透视方法,即一个视点、一个视域、一条视平线、一组灭点;“散点透视”是指复元式的透视方法,即多视点、多视域、多视平线、多组灭点。
很多人对“散点透视”的说法提出质疑,认为在中国传统绘画中,既找不到产生散点透视的视点,也找不到体现散点透视的透视框架,在历史文献和画论中更找不到论述散点透视的理论依据②,认为中国画根本没有焦点,其透视观念只能称作“远近法”。
但笔者认为,具体用哪个词汇来描述中国与西方完全不同的透视方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有这么一个概念可以将他们区分开来,“散点透视”可以表达出中国传统绘画多视点、多角度的特点,又与“焦点透视”在词义上相对应,因此是合适的,本文仍沿用此概念。
我们都知道,中西方绘画都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西方后来出现了众多打破焦点透视的画派,例如印象派、构成主义、立体主义等。
中西方绘画的差异焦点透视和散点透视
中西方绘画的差异---“焦点透视”和“散点透视”“散点透视”与“焦点透视”是两种绘画结构方式;前者是穿越一条时间轴线的视觉收集;后者是站在一个空间点上的视觉总结..中国绘画在创作上重视构思;画者作画不受固定视域的局限;而是根据其感受和需要;使“立足点”移动作画;摄入画面;即运用了“散点透视”;而西方绘画着重于焦点透视;它就像照相一样;观察者固定在一个立足点上;把能摄入镜头的物象如实地照下来;比较真实客观地体现了物体的形象..中西方文化传统、思维模式的不同;必然导致各自的绘画在审美观念上的差异..中国文化的基本思维模式是“天人合一”..中国文化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上特别强调顺应自然;强调个人的“小我”必须融入民族的乃至宇宙的“大我”..这种文化精神反映在绘画观念上;就是认为人与自然之间、精神与物质之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认为艺术的最高层次不是站在客体之外把握它的特点与规律;而是尽可能融入到客体之内去;最终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因此;中国画历来不以再现自然、悦人眼目为目的;而是重在“立意”;使作品成为画家修养、人格和情绪的载体..如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局部画家虽没有准确地再现现实景象;但却气韵生动;给人以豁达壮阔之感;带给人一种意境之美;充满诗情画意;回味无穷..与中国文化相反;西方文化的思维模式和哲学传统;大体上是以人与自然的对立;即天人相分的观念为基础的..在西方;人与自然的关系;或是神临自然、宗教的权力至高无上;或是人要驾驭自然、征服自然..这两者的观念虽然有所不同;但都是天人对立、天人相分的..从这种观念出发;西方人文理想的最终目标就是认识自然、征服自然;西方的自然科学自伽利略以来的400年间;都是在走一条分析的道路;总是不断地将客观物质世界一分为二..这种精神渗透到绘画艺术中;便体现为强调客观地表现现实对象..西方绘画总是把科学运用到绘画中;要求画家以客观的方式来把握自然;即画家所画一定要与他所看见的保持一致..如文艺复兴时期的拉斐尔的雅典学院:雅典学院画家理智客观地进行构图;采用科学的透视学和色彩学来表现近大远小焦点透视和色彩的空间变化;形象的立体感很强;逼真肖似;具有典型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方绘画的差异---“焦点透视”和“散点透视”
“散点透视”与“焦点透视”是两种绘画结构方式,前者是穿越一条时间轴线的视觉收集,后者是站在一个空间点上的视觉总结。
中国绘画在创作上重视构思,画者作画不受固定视域的局限,而是根据其感受和需要,使“立足点”移动作画,摄入画面,即运用了“散点透视”;而西方绘画着重于焦点透视,它就像照相一样,观察者固定在一个立足点上,把能摄入镜头的物象如实地照下来,比较真实客观地体现了物体的形象。
中西方文化传统、思维模式的不同,必然导致各自的绘画在审美观念上的差异。
中国文化的基本思维模式是“天人合一”。
中国文化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上特别强调顺应自然,强调个人的“小我”必须融入民族的乃至宇宙的“大我”。
这种文化精神反映在绘画观念上,就是认为人与自然之间、精神与物质之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认为艺术的最高层次不是站在客体之外把握它的特点与规律,而是尽可能融入到客体之内去,最终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
因此,中国画历来不以再现自然、悦人眼目为目的,而是重在“立意”,使作品成为画家修养、人格和情绪的载体。
如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
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局部)
画家虽没有准确地再现现实景象,但却气韵生动,给人以豁达壮阔之感,带给人一种意境之美,充满诗情画意,回味无穷。
与中国文化相反,西方文化的思维模式和哲学传统,大体上是以人与自然的对立,即天人相分的观念为基础的。
在西方,人与自然的关系,或是神临自然、宗教的权力至高无上,或是人要驾驭自然、征服自然。
这两者的观念虽然有所不同,但都是天人对立、天人相分的。
从这种观念出发,西方人文理想的最终目标就是认识自然、征服自然;西方的自然科学自伽利略以来的400年间,都是在走一条分析的道路,总是不断地将客观物质世界
一分为二。
这种精神渗透到绘画艺术中,便体现为强调客观地表现现实对象。
西方绘画总是把科学运用到绘画中,要求画家以客观的方式来把握自然,即画家所画一定要与他所看见的保持一致。
如文艺复兴时期的拉斐尔的《雅典学院》:
雅典学院
画家理智客观地进行构图,采用科学的透视学和色彩学来表现近大远小焦点透视和色彩的空间变化,形象的立体感很强,逼真肖似,具有典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