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生活第九课第一框学案教案

合集下载

高中政治 第三单元 全面依法治国 第九课 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 1 科学立法教案

高中政治 第三单元 全面依法治国 第九课 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 1 科学立法教案

科学立法教师讲解: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那么法律就要维护和保障人民的利益,即要体现国家性质,符合人民根本利益,要符合当前我国国情和实际。

我们举个例子:2018年1月1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税法》正式施行,原由环保部门征收近40年的排污费正式谢幕,改由税务部门征收环保税。

《环保税法》规定,直接向环境排放应税污染物的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为环保税的纳税人,采用费税平移、当量计污等计税标准。

“费改税”不但减少了环保部门行政审批事项,方便了办事群众和企业,同时解决了行政收费存在的执法刚性不足等弊端,对保护和改善环境、减少污染物排放、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具体来说就是:①科学立法体现我国社会主义国家性质,顺应时代发展要求,推动国家发展进步,保障人民各项权利。

立法要符合中国的政治制度和历史传统,要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进程相适应,制定出适合中国的良法。

②科学立法符合国情和实际。

要立良善之法,立管用之法,完善立法体制机制,使每项立法都能科学合理地规范国家机关的权力与责任,规范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权利与义务,使法律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

相关链接:材料补充:宪法、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立法法等有关法律规定了我看图说明,科学立法还应该如何做?学生:回答教师总结:科学立法要充分发扬民主。

必须坚持民主立法,广开言路,集思广益。

相关链接:广东省在立法机制创新方面进行了很多具有开创性的尝试,1999年9月,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就广东省建设工程招标投标管理条例修正草案举行了国内首次立法听证会,再次被称为我国立法民主化公开化的一个标志性事件,经过不断探索,广东省的立法听证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机关社会团体。

企业,事业组织和公民都可以向省人大常委会。

书面提出听证建议,发起立法听证。

除充分运用信函电话传真电子邮件面谈问卷调查座谈会听证会等形式外立法机关还积极探索通过新型社交媒体等渠道进一步增强参与对便捷性。

科学立法:以良法,促善治—高中政治统编教材必修三第九课第一框议题式教学设计

科学立法:以良法,促善治—高中政治统编教材必修三第九课第一框议题式教学设计

科学立法:以良法,促善治—高中政治统编教材必修三第九课第一框议题式教学设计摘要:高中思政课教学在开展议题式教学的过程中,应当更进一步把握议题的思辨性、情景的真实性、设问的启发性、任务的多样性。

合情、合理的议题式教学设计,更能让学生走近科学立法,树立法治意识,培养理性精神,提升公共参与能力。

关键词:议题式教学科学立法教学设计一、本课地位科学立法是依法治国的前提,是法治中国建设的重要环节。

本框是第九课的逻辑起点,也是凸显“法治”主题的重要内容。

二、内容分析本框厘清了科学立法的内涵和基本标准,系统阐释了科学立法的要求,与后三框一起构成了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即四个环节。

三、学情分析高一学生接受过一定法治教育,但对法律的立、改、废、释等较为专业的问题缺少系统学习,社会生活经验相对缺乏。

四、教学目标与重难点(一)教学目标了解我国法律制定的流程,明确科学立法是依法治国的前提,理解科学立法的内涵、标准、要求,认同我国立法的科学性和民主性,增强对建设法治社会的信心, 增强立法等方面公共参与的意识和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科学立法的要求;难点:科学立法的内涵。

五、教学过程【总议题】科学立法:以良法,促善治导入话题:你的宠“爱”,把我宠“坏”?播放视频:《萨摩耶小区里没拴绳咬伤业主,民警:属禁养犬只,没收并罚款2千》【议题一】自由养狗?——保障人民权利呼唤良法活动一:议“最严养狗令”议学情景:材料一:为治“狗患”,部分地方出台“最严养狗令”:7点到22点,宠物狗禁止上街;不能饲养大型犬;不能在重点限养区饲养身高高于45CM的犬;城区禁止遛狗,三次就捕杀。

材料二:《昭通中心城区养犬管理通告》被称为“史上最严养狗令”:早上6:00-凌晨00:00内,禁止任何犬只进入中心城区主次干道、背街小巷、城市公共绿地等公共场所;中心城区内未拴绳、未在规定时间内进入公共区域、排泄物无人清理的犬只,均视为流浪狗进行进行集中收容处置。

材料三:网友热评:(1)对狗狗太残酷了!又是“一刀切”,管理者逃避责任!(2)现在城市楼群那么密集,养狗就是和人抢空间,凭什么我们不养狗的遭罪?就应该全面禁狗!(3)侵犯了养狗人士的自由!也难以执行吧?(4)80年代出台养犬条例已经废止了吧?昭通这么轰轰烈烈的“打狗令”有法律依据吗?活动任务:1. 说一说:你支持“最严养狗令”吗?谈谈你的理由。

高中政治必修一经济生活《第九课 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导学案及答案

高中政治必修一经济生活《第九课  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导学案及答案

3.宏观调控的手段 经济手段
法律手段
行政手段
内容不同
国家通过制定和实施 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经济 发展战略和规划、收入分配 政策、产业政策等对经济活 动参与者进行引导,以实现 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国家通过制定和运用 经济法规等法律手段,促 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国家通过采取强制 性的行政命令、指示等, 影响和调节宏观经济, 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 发展
3.单纯的市场调节造成的后果
二.自主探究(课前自主回答完成下列问题,把握教材知识联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问题导航(仔细阅读课本,将问题的有关内容在课本上画出,找出关键词句,试着快
速记忆。)
1.合理配置资源的必要性、手段? 2.市场经济的含义?市场调节资源的实现途径? 3.市场调节的优点? 4.良好市场秩序的重要性?如何规范市场秩序?
市场对资源配置的过程图示如下:
注意: 市场调节实质是价值规律在调节,价值规律引导商品生产者、经营者,调节人、财、物在全 社会的配置。 ①价格是市场机制的核心,是引导资源配置的指示器。价格提高,将会促进生产,增加供给, 抑制需求;反之;则减少供给,刺激需求。 ②供求双方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赖。生产者、经营者根据供求的变化不断调节生产经营活 动,引导人、财、物在全社会范围内的配置。 ③竞争是市场活动的灵魂,通过买者之间、卖者之间、买卖双方之间在价格和质量方面的较 量,使社会资源不断向效益高、急需发展的产业和企业流动。
1.原因


2.含义 ④


科学的宏观调控
3.目标 ⑥
(根本目标)
4.手段

手段

手段
必要的行政手段
以⑩

9.1文化发展的必然选择+教学设计 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9.1文化发展的必然选择+教学设计 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文化发展的必然选择》教学设计课型新课课时安排1课时授课对象高二上学期学生教材分析第九课第一框“文化发展的必然选择”,讲述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是中华民族由衰微走向重振的转折点,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创造了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阐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历史必然性。

本框题包括两目。

第一目“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主要讲述只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才能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史命。

阐明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第二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历史必然性”,阐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决定因素,阐明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重要意义。

这两部内容采用由实践到理论的讲述方式,以文化发展道路为主线阐述,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史命,引导学生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历史必然性。

学情分析第一,从教材角度分析,此课题的内容比较简单,学生较容易掌握。

第二,从学生角度分析,学生对社会生活中的文化现象了解较多,且十分感兴趣,这为理论联系实际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热情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第三,经过高一的政治理论熏陶,学生具备一定的政治学科素养与运用教材理论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核心素养目标1、政治认同:认同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理解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历史必然性。

2、科学精神:理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3、公共参与:积极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之中,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教学重难重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难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历史必然性。

点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积极地把认知结构梳理出来,并在情境分析中落实教学重点和难点采用学生任务驱动法,演示法,讨论法,分组合作探究法进行。

高中政治第四单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第九课第一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学案新人教版必修

高中政治第四单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第九课第一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学案新人教版必修

第一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备知识·自主学习一、中华民族复兴的必然选择1.历史结论:历史证明,“全盘西化”论、“文化复古主义”等主张,都不能解决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都无法使中华文化走上复兴之路。

“全盘西化”论或“文化复古主义”都不能使中华文化走上复兴之路。

所以,我们在推动中华文化复兴的过程中必须反对外来文化,批判传统文化。

这个观点正确吗?提示:在推动中华文化复兴的过程中,面对外来文化,我们应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对于传统文化,我们应批判继承,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2.重振标志: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是中华民族、中华文化由衰微走向重振的重要转折点。

中国共产党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

不能认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华民族、中华文化由衰微走向重振的重要转折点。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1)产生: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2)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是中华文化获得空前发展、重新走向辉煌的必然选择。

(3)内涵: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

二、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1.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要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

2.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3.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党中央指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是新时代党带领中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工作。

9.1中国与联合国 教学设计-高中政治新教材(选择性必修1)

9.1中国与联合国  教学设计-高中政治新教材(选择性必修1)

第九课中国与国际组织第一框中国与联合国教学设计【课标要求】说明中国与联合国的关系;说明我国在国际社会中是负责任的国家,增强对我国外交政策的政治认同。

【核心素养】政治认同:坚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增强对我国外交政策的认同。

科学精神:正确理解中国在联合国中的地位和作用。

展现我国在国际社会中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法治意识:自觉遵循国际法和国际规则。

公共参与:发挥中国在国际组织中的作用。

【重点难点】重点:了解中国与联合国关系的历史演变,分析中国在联合国的地位和作用,说明我国在国际社会中是负责任的大国。

难点: 理解联合国改革的中国主张。

【教学过程】探究点一中国与联合国关系的历史演变【合作探究】议题:中国是怎样重返联合国的?新华社的《中国重返联合国的重大意义》一文中说道:“联大第2758号决议的通过绝非偶然,这是世界进步的需要,也是历史的必然。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被非法剥夺了22年。

然而,这22年又是世界发生深刻变化的22年。

战后,民族解放运动风起云涌,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历史潮流。

在这股大潮的推动下,一大批亚非国家取得了独立加入了联合国。

没有这批国家的加入,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难以想象的。

他们把恢复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视为自己的事。

他们敢于仗义执言,不畏强权,表现出一种浩然正气,这股正气就是世界走向进步的反映。

”结合材料,简述中国重返联合国的过程。

答案(1)二战结束后,在中、苏、美、英、法等国的倡议下,一个旨在维护世界和平的国际组织——联合国宣告成立。

当时的中国成为联合国的创始国和安理会5个常任理事国之一。

(2)由于美国的阻挠,新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一直被逃到台湾的蒋介石集团非法占据。

(3)中国政府为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随着新中国的国际威望不断提高,越来越多主持正义的国家,支持中国重返联合国。

(4)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以压倒多数通过著名的第2758号决议,决议决定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中国与联合国的关系步入正轨。

高中政治 第九课维护世界和平 促进共同发展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政治 第九课维护世界和平 促进共同发展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

第九课第一框和平与发展:时代的主题学案【学习目标】1、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2、维护和平、促进发展的有效途径【学习重难点】维护和平、促进发展的有效途径【学习提纲】1、是当今时代的。

2、和平问题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问题。

3、发展问题是指 __ _____________,特别是 ___________的发展问题。

全球发展的最突出问题是 ____________问题。

4、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的存在是和平与发展的主要障碍。

建立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基础的国际新秩序是维护和平、促进发展的有效途径。

5、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就是要保障各国享有,保障各国享有,保障各国特别是,保障各个民族和各种文明共同发展的权利。

【自学检测】1、经济的繁荣与发展有利于和平力量的壮大,贫困落后则是国际动荡的一个重要因素。

有效地制止战争,维护和平与稳定的国际环境,归根到底取决于和平力量的经济发展程度。

这段话说明()①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②发展经济是维护世界和平的有力保障③没有和平就没有发展④维护和平是发展经济的基本前提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国家主席胡锦涛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大会上作重要讲话时指出:60年来,战后形成的冷战格局被打破,维护世界和平的力量不断增长,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和国际关系民主化不断推进,要和平、促发展成为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人类社会面临着美好前景。

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以下三题2、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是()A.人口与环境B.和平与发展C.战争与和平D.人口与资源3、当今国际局势发展的基本态势是()①总体和平、局部战乱②总体缓和、局部紧张③总体稳定、局部动荡④南北发展不平衡A.①②③B.①②C.①③④D.②③④4、下列影响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因素有()①恐怖主义②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③民族、宗教矛盾和边境、领土争端④南北差距进一步扩大A. ①②③B.②③④C. ①③④D. ①②③④朝核问题成为伊拉克战争后又一牵动全球的焦点。

思想政治文化生活第四单元第九课第一框教学课件

思想政治文化生活第四单元第九课第一框教学课件
(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p 97
2、社会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性和要求p98
3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与发展文化多样性 是一致的。p98
(三)高举旗帜,科学发展 1、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2、最根本的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这个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 表” 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 3、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进行文化创造
第九课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全盘西化论:该思潮最早 出现于戊戌变法时期,形 成于20世纪30年代,主要
人物是胡适、陈序经等人。 它认为百事不如人,物质不 如人,制度不如人,道德不如 人,知识不如人,文学不如人, 音乐不如人,艺术不如人,身 体不如人,它在批判封建专
制文化、宣传西方科学、
民主和自由思想方面,起
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
在总体上是一种错误的理
论,是一种数典忘祖的民
族虚无主义,是不符合中 国国情的。
文化复古主义:是近代产生的 一种文化思潮,它是在中西文 化的对撞中产生的。认为传统 文化的千年道统是不能放弃的, 中国文化的唯一出路就是重新 确立传统文化的主导地位,他 们坚决反对西化主张,要求返 回孔孟之道,在社会上提倡尊 孔运动,倡导诵经复古。文化 复古主义虽然在肯定中国传统 文化的作用方面,起到一定作 用,但他们死守传统的教条, 不肯对传统文化持扬弃的态度, 不愿向西方先进文化学习,这 是一种食古不化的观念,是完 全错误的。
探究二:
有人认为:“指导思想的一元化不 符合文化多样化发展的要求,建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没有必要。” 你认同吗?不认同请说明理由。
(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p 97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政治生活第九课第
一框学案教案
SANY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SANYUA16H-
****学校09级政治学案(沂源二中)
《政治生活》第九课第一框编辑人: 审核人: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北京奥运会主题歌《我和你》:“我和你,心连心,同住地球村。

为梦想,千里行,相会在北京。

来吧,朋友,伸出你的手。

我和你 ,心连心 ,永远一家人。


思考:歌词反映了当今时代的主题是什么?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三、知识梳理、归纳总结
(关键词:时代主题和平发展世界新秩序)
四、达标检测,挑战自我
国家主席胡锦涛2006年4月27日在尼日利亚国民一会发表题为《为发展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而共同努力》的重要讲话。

他说,当前国际形势正在发生深刻而复杂的变化,求和平,促发展,谋合作是当今时代的潮流。

在当今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情势
下,各国人民普遍希望携手互助、共享机遇,共迎挑战,共同发展。

据此回答1~3题:
1.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是
A.战争与和平B.和平与发展C.人口与环境D.人口与资源
2.当前,影响和平的因素还在增加,主要有
①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新的表现
②局部冲突此起彼伏
③国际各种形式的恐怖活动危害人们的安宁生活
④贫困、毒品等问题更加突出
⑤世界多极化的趋势进一步发展
A.②③④⑤B.①③④⑤C.①②④⑤D.①②③④
3.全球发展的最突出的问题及解决的根本途径是
A.南北发展不平衡建立国际新秩序
B.世界环境日益恶化建立国际新秩序
C.世界贸易条件恶化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
D.南北发展不平衡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
2005年9月23日,第六十联合国大会开幕,提交讨论的150多个议题围绕国际和平与安全、全球经济和社会发展、保护人类的基本权利三大主题而发展。

据此回答4~5题:
4.此次联大克服了“重安全、轻发展”的倾向,首次将发展问题摆到了第一位。

同时第一次明确强调,贫困是滋生恐怖主义的温床。

这一变化表明()
A.当今世界真正的主题是发展问题而不是和平问题
B.发展是和平的基础的观点已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可
C.没有持久的世界和平就没有世界经济的稳定发展
D.维护世界和平已成为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
5.在联大开幕的各国首脑峰会上,国家主席胡锦涛先后发表了《促进普遍发展,实现共同繁荣》,《维护安理会权威,加强集体安全机制》,《努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坚持民主协商,推动改革进程》等多个讲话,这些讲话所体现的共同主题是()
A.维护主权独立,互不干涉内政
B.努力构建国际经济新秩序
C.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D.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五、典例训练
1955年,在万隆召开了亚非会议,又称“万隆会议”。

在这次会议上,周恩来提出:“我们的会议应该求同而异……我们并不要求各人放弃自己的见解,因为这是实际存在的反映……我们应该承认,在亚非国家中是存在有不同的思想意识和社会制度的,但这并不妨碍我们求同和团结。


胡锦涛主席在2005年4月24日印尼亚非峰会上发表的讲话中指出:“50年前的亚非会议,是亚非民族解放运动的一座重要里程碑,是国际关系史上的一个伟大创举。

”“那次会议所确立的处理国家关系的十项原则,为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奠定了重要基础。


请回答:我国政府倡导的国际新秩序的内容是什么?为什么说它实质上与周恩来在第一次亚非会议上提出的“求同存异”的原则是一致的?
①政治上各国应相互尊重,共同协商,而不应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经济上各国应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而不应造成贫富悬殊;文化上各国应相互借鉴,共同繁荣,而不应排斥其他民族文化;安全上各国应相互信任,共同维护,树立互信、互利、平等和协作的新安全观,通过对话和合作解决争端,而不应诉诸武力相威胁。

②中国政府所倡导的国际新秩序反映了爱好和平、向往发展的国家和人民的共同要求。

国际新秩序的基础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它寻求国际关系的民主化和发展模式的多样化,以及和平与发展问题的逐步解决,这充分体现了求同存异的精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