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权下的女性存在_解读_黑暗的心_中的女性形象
男权社会中女性形象
Comedies 学科专业名称 英语语言文学
申请人姓名
朱秀芳Leabharlann 指导教师姜智芹 教授
论文提交时间 2011 年 6 月 6 日
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 学校 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有权保 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 学校 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 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保密的学位论文在 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摘要
在欧洲文学的发展史上,英国的威廉·莎士比亚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莎士 比亚是戏剧方面的一代巨擘,被称为英国戏剧之父。他的剧作实为世界文学宫殿 中的一块稀世瑰宝,他所刻画的那些美丽可爱、聪明勇敢的人物形象是对现实中 人物的概括,在每一个时代都是真实生动的。在莎翁的喜剧中女性形象占据了重 要的位置,没有这些女性人物,莎剧的魅力便会黯然失色。本论文包括引言,正 文与结论三大部分,其中正文部分从女性主义的视角出发,分三章来阐释在男权 思想占统治地位的社会中,女性自主意识的觉醒与发展。她们身上的女性主义意 识对近代以来西方女性及男权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这些影响主要体现在其社会 地位及政治、经济等领域的权利方面。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mages of Women in the Male-centered Society — An Analysis of Feminism Consciousness in
作为“他者”存在的女性
作为“他者”存在的女性作者:张莉来源:《青年文学家》2016年第30期摘要:本文以西蒙娜·德·波伏娃的女性主义伦理思想来探讨美国作家凯特·肖邦的小说《觉醒》中艾德娜这一形象,通过比较作品中两位女性因其对“他者”地位的不同态度而导致的截然不同的命运表明在男权规训下女人是作为“绝对他者”的存在。
关键词:女性主义伦理;《觉醒》;“绝对他者”[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6)-30--02“他者”是与“此者”相对而言的,表征着一种与“此者”相区别的“异质性”或“相异性”。
“他者”与“此者”既可以表达人与物的关系,也可以表述人(自我)与他人的关系,在表述人(自我)与他人之间的关系时,这对二元性范畴,可以表述为“自我(主体)与“他者(人)”[1] 112。
自我包含主体性即自由的超越性,他者蕴含他者性即内在性、对象性、客体性。
波伏娃认为人们会把自己树为主要者,把他人看成是与之对立的他者、次要者、客体。
在波伏娃看来,男权社会中的女人是“绝对他者”,只有纯粹的“他者性”,而没有自身的“主体性”,没有与男人互为主客体的“相互性”。
在两性关系中,女人没有对男性主权提出异议,成为纯粹的客体和次要者,及“绝对他者”。
女人要么是被强加于“绝对他者”的地位,或者女人自己成为男人的同谋,甘愿作为“绝对他者”存在。
她是附属的人,是同主要者相对立的次要者。
他是主体,是绝对。
所以女人只能作为男人的存在,作为“绝对他者”存在[1] 118。
在《觉醒》这部作品中读者可以深深地感触到女性作为“绝对他者”的生活境遇,只有纯粹的“他者性”,而没有自身的“主体性”。
一、作为“绝对他者”存在的阿黛儿波伏娃认为在男权社会中,女人不能为自己的生存作出辩护,不能通过自己的自由创造活动来证成自身,她需要给男人做妻子与家庭主妇,为孩子做母亲,才能获得社会的承认与尊重,得到自身存在的合理性证明。
男权世界里的女性舞台——浅析元杂剧中女性形象的特点
百度文库- 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6月第3期男权世界里的女性舞台——浅析元杂剧中女性形象的特点邱守仪(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新闻传播系,福建福州350012)摘要:世界被男性统治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一般认为,直到十九世纪世界女权运动才萌芽于欧洲。
其实早在中国元代就有女权运动的影子。
那就是元代戏剧家笔下的女性。
尽管她们的崛起或反抗总是显得势单力薄,但却有声有色,坚韧不拔。
她们尽显女性追求独立、自由的精神以及聪慧善良、爱憎分明的优秀品质,有力地讽刺、鞭挞了男权世界,从莱种角度展示了女性的价值和尊严,表达了女性的愿望和诉求。
关键词:元杂剧;欣赏;女性形象周易系辞上>说:“天尊地卑,乾坤定矣;总是同男性的理想联系在一起,不论在现实生活中,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乾道成男,坤道成女”。
又:“夫乾,天下之至健也……还是在文学世界里,主角通常都是男人,女人至多是背景;男人的工作被称为劳动和事业,女人承担的繁夫坤,天下之至顺也”。
《旧约创世纪》说:“耶和重家务则被视而不见。
在男权世界里,整个社会的核华神就用那人身上所取的肋骨造成一个女人,领她心价值主要体现在理想的男性文化上,如有控制权,到那人跟前。
那人说:‘这是我骨中的骨,肉中的强大有力,有效率,有竞争性,有强迫性,有主见,肉,可以称她为女人,因为她是从男人身上取出来的”。
女人被蛇引诱吃了智慧果,神对女人说:“我必多多加增你怀胎的苦楚,你生产儿女必多受苦楚。
有理性,能自立自足等,而女性气质、女性理想则属于次等的。
所谓“男观百行,而女取一节”。
同时男性还限制和阻碍女性的创造力,强调“男外女内”,你必恋慕你丈夫,你丈夫必管辖你。
”……尽力把女性隔离、禁锢在家里,《颜氏家训治家》人们所熟知的世界,从有文字记载以来基本上是一个以男性为中心的世界。
社会上所有权威的位置都属于男性,男性拥有统治地位似乎天经地义;男性对所谓“妇主中馈,唯事酒食衣服之礼耳”,不让女性接触社会知识和文化成就的很多领域。
从作品中女性形象看路遥的男权意识
从作品中女性形象看路遥的男权意识摘要路遥以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塑造了一批生活在“城乡交叉地带”这一独特的艺术形象。
除了刻画生活在黄土高原上的男性外,还描写了虽着墨不多,但鲜明生动的贤妻良母式的女性形象,她们有着中国传统女性的善良、吃苦耐劳、孝敬父母、相夫教子、无私奉献等等一切的优良品质,但这是符合男权观念的女性形象。
在人本主义、女性主义的视角下,贤妻良母式的女性,她们在传统观念的束缚下,表现的是以家庭为中心,对男性产生心理上的依附,她们失去“自我”、没有个性。
在路遥男权意识下的女性形象,她们是悲苦的、不幸福的。
关键词路遥;女性形象;女性主义;男权意识一、作品中的女性形象路遥在20世纪80年代以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在短暂的文坛期间创作了“诗与史的恢宏画卷”、“具有内在魅力的现实主义力作”。
【1】这些作品“以放射性结构形态集社会政史、经济史与人的命运史于一体,从全方位全景式摄录了平凡世界的全貌”【2】P63。
路遥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为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如《在困难的日子里》中在困难时刻会出现的帮助马建强的吴亚玲,《黄叶在秋风中飘落》中少女的卢若琴、具有母性的刘丽英,《人生》中“像金子一样纯净、像流水一样柔情”的刘巧珍,以及《平凡的世界》中的田晓霞、田润叶、贺秀莲、孙兰花等这些既平凡又不平凡的女性形象。
这些女性形象她们可以分为传统女性形象、处于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女性形象以及现代知识女性这三种女性形象,她们有着共同的特征,又有着各自的风采。
(一)共同的特征1.优越的自然条件。
刘巧珍、田晓霞、田润叶、吴亚玲等她们的家人居有一定的社会地位,甚至是大院里的高干子女。
她们不会为生计苦恼,可以享受到当时的精麦乳、蛋糕等奢侈的物品。
虽有着优越的自然条件,她们却没有所谓富二代、官二代的骄横。
她们待人诚恳、热情大方、助人为乐等等,可谓秀外慧中受到周围人的喜爱,因此这些女主人公与男主人公之间存在着“女高男低”的模式。
2.爱情的悲剧。
《2024年男权视角下的女性形象——希区柯克电影中的女性论》范文
《男权视角下的女性形象——希区柯克电影中的女性论》篇一一、引言在电影艺术的长河中,希区柯克以其独特的导演风格和深刻的社会洞察力,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生动的社会图景。
其中,女性形象作为希区柯克电影中不可或缺的元素,不仅丰富了电影的内涵,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男权视角下的女性观念。
本文将从希区柯克电影中的女性形象出发,探讨其背后的女性论。
二、希区柯克电影中的女性形象希区柯克的电影中,女性形象往往具有复杂性和多面性。
她们或是柔弱无助的淑女,或是机智勇敢的女强人,或是充满神秘感的女性角色。
这些女性形象在男权社会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女性的期待和观念。
1. 柔弱无助的淑女在希区柯克的电影中,柔弱无助的淑女形象较为常见。
这类女性往往需要男性的保护和拯救,她们在情感上依赖男性,缺乏独立自主的能力。
这种形象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女性的传统期待,即女性应该柔弱、温顺、依赖男性。
2. 机智勇敢的女强人与柔弱无助的淑女形象相反,希区柯克电影中也有一些机智勇敢的女强人形象。
这些女性具有独立自主的能力,能够在危机时刻挺身而出,解决问题。
这种形象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女性的新期待,即女性也应该拥有与男性同等的权利和能力。
3. 充满神秘感的女性角色除了上述两种形象外,希区柯克电影中还有一些充满神秘感的女性角色。
她们往往具有复杂的心理和动机,令人难以捉摸。
这种形象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女性角色的多元期待,即女性可以拥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和魅力。
三、希区柯克电影中的女性论通过对希区柯克电影中女性形象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其中所反映出的女性论。
在男权视角下,女性被视为需要保护和拯救的对象,同时又被期望具有独立自主的能力。
这种矛盾的期待反映出当时社会中男女关系的不平等。
然而,希区柯克并没有将女性形象简单地划分为单一的类型,而是通过不同的角色和情节展示了女性的复杂性和多面性。
总的来说,希区柯克电影中的女性形象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女性的多元期待和观念。
虽然存在男权视角下的局限性,但他的作品也展示了女性的复杂性和多面性,为后世对女性形象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2024年男权视角下的女性形象——希区柯克电影中的女性论》范文
《男权视角下的女性形象——希区柯克电影中的女性论》篇一引言在电影艺术的丰富画卷中,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Alfred Hitchcock)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和深邃的心理探索,塑造了无数令人难以忘怀的银幕形象。
他的电影作品中,女性形象尤为引人注目。
本文旨在从男权视角出发,探讨希区柯克电影中的女性形象及其背后的深层含义,从而揭示希区柯克电影中女性论的独特之处。
一、希区柯克电影中的女性形象概述希区柯克的电影作品以心理惊悚和悬疑为主,其中女性形象通常作为情节的推动者和角色发展的催化剂。
从《惊魂记》中的玛丽莲·梦露式的“完美女性”,到《后窗》中聪明机智的格蕾丝·凯利,再到《电话谋杀案》中的海伦·米伦,这些女性形象在希区柯克的镜头下展现出复杂而多元的特质。
二、男权视角下的女性形象塑造在希区柯克的电影中,男性导演的视角无疑对女性形象的塑造产生了影响。
这种影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传统性别角色的呈现:希区柯克电影中的女性往往被塑造成符合传统性别角色的形象,如贤妻良母、柔弱无助的女性等。
这些形象在男权视角下被赋予了特定的期待和价值。
2. 情节推动的焦点:女性形象在希区柯克电影中常作为情节发展的关键角色。
这种设定使得女性角色在故事中占据重要地位,但同时也使得她们的形象在一定程度上被局限。
3. 符号化的意义:希区柯克的电影中的女性形象常常具有某种符号化的意义,如性感的梦露式微笑、优雅的凯利式气质等。
这些符号化的形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男权视角下的审美取向。
三、女性论的深度解读尽管希区柯克电影中的女性形象受到男权视角的影响,但这些形象并非简单的刻板印象。
通过对这些女性形象的深度解读,我们可以发现希区柯克对女性的理解和关注:1. 独立自主的女性形象:在部分作品中,如《惊魂记》中的女主角,尽管身处险境,却展现出独立自主、勇敢面对困境的特质。
这些女性形象打破了传统的女性形象束缚,展现了女性的力量和魅力。
男权桎梏下的女性悲歌——解读德莱塞作品中的弃妇形象
中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男权桎梏下的女性悲歌——解读德莱塞作品中的弃妇形象姓名:***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指导教师:***20100501硕J.学位论文摘要摘要妇女被弃是文学作品中经常出现的现象。
美国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德莱塞在其小说中为我们塑造了一群弃妇形象,她们善良、美丽,但最终都难逃脱被冷落被抛弃的命运。
她们的悲剧一方面是由男权社会文化造成的,另一方面她们自身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本文从女性主义的角度研究德莱塞作品中的弃妇形象。
文章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德莱塞作品中的弃妇形象分类。
主要介绍德莱塞作品中的两类弃妇形象,即传统型弃妇和现代型弃妇。
德莱塞作品中的传统型弃妇一般能自觉遵守男权社会为女性设置的种种规范,她们善良、温顺、具有自我奉献、自我牺牲精神。
现代型弃妇往往不愿安于自己“第二性”的性别定位,她们自信、主动、敢于蔑视男性权威、挑战文化传统。
第二部分:不能承受的生命之重。
描述传统型弃妇的痛苦与绝望、现代型弃妇的挣扎与迷惘。
德莱塞作品中的传统型弃妇对她们生命中的男性都温顺而忠诚,然而她们仍然免不了被搁置、被抛弃的命运。
现代型弃妇在爱情或婚姻中耗尽了她们的生命潜能后,同样成为了无处逃遁的“绝望主妇”。
第三部分:德莱塞笔下弃妇悲剧命运成因。
揭示弃妇悲剧产生的原因。
男权社会的性别等级观念、性别角色分工及基督教文化的贞洁观念对女性的肉体摧残和精神毒害是造成女性悲剧命运最根本的原因;女性自身的奴性、依赖性是悲剧产生的直接原因;作家独特的家庭背景、生活经历以及他所受到的文化传统的影响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
关键词德莱塞,弃妇悲剧,男权压迫,自身局限硕士学位论文英文摘要ABSTRACTItiSacommonphenomenonthatthewomenaredesertedinliteraryworks.TheodoreDreiser,anrealisticwriterfromAmerica,hasdescribedtheimagesofagroupofdesertedwomeninhisworks.Theywerebeautifulandkind.hearted.butallofthemwereboundtobeadesertedwoman.Thepatriarchaloppressionscanaccountfortheirtragedies,butthereiSnodenyingthefactthattheythemselvesshouldtakeresponsibilityfortheirownunfortunatefates.ThisthesisprobestomakearesearchonthedesertedwomeninDreiser’SWrorksfromtheperspectiveoffeminism.Thethesiscanbedividedintothreeparts:PartonemainlyintroducestheclassificationsofdesertedwomeninDreiser'sworks.TherearetwomainkindsofdesertedwomanimagesinDreiser’Sworks.namelythetraditionaldesertedwomanandthemodemones.Beingkind—heartedandobedient,theformerwithspiritsofdedicationandsacrificecanabidebytheregulationsmadebypatriarchalsocietywithoutanycomplaintswhilethelatterwiththeirinitiativeandconfidenceusuallydaretodefythepatriarchalauthorityandchallengeculturaltraditionsbecausetheywerenotsatisfiedwiththeirpositionof“thesecondgendeF’.ParttwodepictstheunbearableburdenofthedesertedwomeninDreiser’SWorks,namelythesufferinganddespairofthetraditionaldesertedwomen,thepuzzleandstraggleofthemodemdesertedwomen.Thetraditionaldesertedwomenwereloyaltotheirbelovedmen.buttheywereabandonedintheend.Meanwhile,themodemdesertedwomenbecamethedesperatewiveshopelesslywhentheyusedupalltheirlifepotentialintheirloveormarriagelife.PartthreeexplainsthepossiblereasonsfortheirtragediesofthedesertedwomeninDreiser'sWbrks.Therearefourmainreasonsresponsiblefortheirtragedies.First,thesenseofgenderhierarchyandthedivisionofgenderrolefrom.patriarchalsociety,togetherwiththeVirtuousideafromChristianculture,aretherootsoftheirphysicalandmentaltorture.Second,theIl硕士学位论文英文搞要servilityandthedependenceoftheirownledtotheirtragicfate.Finally,thefamilybackgroundandthelifeexperiencesofDreiser,alongwiththeculturethatthewriterhadreceived,callnotbeignored.KEYWORDS:TheodoreDreiser,tragedyofdesertedwomen,patriarchaloppression,limitationoftheirownⅡl硕+学位论文导论导论西奥多·德莱塞(TheodoreDreiser,1871~1945)是20世纪美国现实主义作家最重要的代表之一,也是美国现代小说的先驱。
_黑暗的心_中女性形象的解读
女的描写, 她显得那么冷漠, 像一个活在自己的世界的人; 境地, 将她们排除在男人的意义之外, 将她们埋没于被动 她又是那么的麻木迟钝,不知是什么让她对周围毫无兴 趣。 马罗没有描写她的面部表情, 但我们却从字里行间仿 佛看见一张毫无表情的脸。 她的麻木, 她的冷漠仿佛都在 无语的空间。当这些人带着库兹起航离开时,她在那条 “ 沉郁的闪着亮光的大河堤岸上, 悲伤地张开赤裸的双臂跟 在我们的后面” 对于这个不懂得男权社会中女性角色的 。
告诉马洛, 她已习惯了送走那些冒险者, 也习惯了永远的 “狂野” 黑人女子, 此时在被利用之后渐渐的内化了她 “应 离去。再看另一位年长的妇女: “年老的那个仍然坐在椅 子上, 她脚上的平纹布拖鞋蹬在一个脚炉上, 怀里躺着一 只猫。 她头上戴着一件浆洗过的白玩艺儿, 脸上有一颗疣 子,鼻尖上架着一副银丝眼镜。她从眼镜上面瞅了我一 眼。 她那一扫而过, 十分冷漠的目光使我气恼。 有两个长 有的女性道德” 。而事实上对于库兹来说, 她只是一种装 饰品或附属物, 绝无自己存在的价值, 她唯一的作用, 就是 舒缓或滥用 “主人” 库兹过剩的性欲。 与上面所提的魔鬼女性形象相比, 马罗的姑妈及库兹 的未婚妻应该属于男权社会中所认为的天使形象了。因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首先透过马罗的视线及感受看看两个 “织毛线女人” 男性视角, 黑人情妇魔鬼般的形象栩栩如生。此外, 小说 的形象:两个妇女, “ 一胖一瘦, 正坐在草垫椅子上织着黑 毛线。 那瘦个子站起身直冲我走来, 仍然一直低头织着毛 中马罗将库兹的情妇毫不遮掩的原始情欲以及对库兹的 公然责怪描述为邪恶的诱惑, 贪婪, 罪恶与危险。似乎她
至库兹未婚妻画像的背景也几乎是黑的一片。 墙上的画: 些年轻人的一切,知道等待着他们中的大多数人的是死 “那位女子手擎一只熊熊燃烧的火炬, 试图向茫茫的黑暗 投入一丝光亮, 然而一条织带无情地遮掩住她那原本明亮 的双眸”眼罩是谁给她戴上的?是自己?抑或他人?这也是 下文将要说明的一个事实: 男人蒙骗女人。 从性别的奥秘 来看, 马罗到 “黑暗的心” 之旅高度地暗示了他要侵占并殖 民女性天地的意图。通过马罗对小说中所有女性的描绘 和感受, 他的一贯男权意识和对女性的误读显露无疑。 男人生来被赋予权势和创造力的象征。 马罗, 作为本 部小说的叙事者, 作为一个白人男人, 更无可避免地融通 了西方经久不衰的男权霸势。由于男性承担了帝国殖民 的绝大部分任务, 小说中的女性人物寥寥无几, 群体的女 性形象更是无从谈起。 “她们, 女人, 生活在现实之外, 应 该在现实之外。的确, ” 小说中的马罗自然拒女人于这个有 着狂怒的大海, 有着飘摇的航船, 有着神秘莫测的河流与 丛林, 有着邪恶与荒芜的世界之外。 在这部小说中共有五 位女性, 对于小说的主旨而言, 她们没有什么重要关系或 价值, 也算不上重要角色, 但康拉德却给予了细致巧妙的 描写, 为她们赋予了深意。 亡。 因此她给人一种宿命感, 正如马洛所感觉到的:她们 “ 守着黑暗的大门, 仿佛在编织尸衣似的织着黑毛线, 一个 不停的介绍, 把人介绍到无人知晓的地方去, 另一个则用 她那双无比冷漠的老眼望着那些愉快而愚蠢的脸, ‘万 福’编织黑毛线的老女人,死神向你致意’” , ‘ 。这两个女人 向马洛暗示了未来将发生的悲剧, 她们就像死神的使者, 守着地狱的大门。她们冷眼旁观, 引领男性走入歧途, 走 向死亡, 无疑这儿马罗将她们视为魔鬼的化身。 从马罗的叙事话语中可以看出, “狂野” 那个 的黑人女 子充满了罪恶的诱惑和恐怖。那么他对黑人女性的恶意 贬低也昭然若揭。 “沿着阳光照射下的河岸, 从右向左走 着一个粗犷的衣着花里胡哨的鬼一般的女人” 她显得既 , “ 野蛮又华贵, 眼睛既犷野又威严; 在她从容不迫的步履中, 具有某种不吉祥的却又威武庄严的东西” 突然, , “ 她张开 裸露的双臂, 笔直地举到头顶上, 好像迸发出一股驾御不 住的欲望, 非要摸一摸头顶上的苍天不可。也就在这时, 迅速漫过来的阴影很快地遮住了大地, 扫过河道, 将我们 的汽艇也收拢进它那阴暗的怀抱中去了” 透过马罗这一 。
《黑暗之心》中的“她”者
《黑暗之心》中的“她”者作者:杨静宜屈彩娥来源:《青年文学家》2018年第36期摘; 要:在《黑暗之心》中,只有八次提到了女性角色,不难发现在那个时期女性是受到忽视和排挤,并被边缘化的。
本文将通过对女性的忽视以及小说中男性眼中的女性形象来分析《黑暗之心》中的“她”者关键词:黑暗之心;女性;“她”者作者简介:杨静宜(1998-),女,汉族,陕西省黄陵县人,延安大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硕士在读,研究方向:英美文学;屈彩娥(1977-),女,汉族,陕西省榆林人,延安大学副教授,英语语言文学硕士,研究方向:英美文学、英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36--01对于《黑暗之心》中马洛这段激动人心且令人深思的冒险经历,很多人在殖民主义、后殖民主义以及生态主义给出了不同的看法。
从女性视角看,不难发现在整篇小说中只有八次提到了女性角色,有趣的是,这些被忽视的女性在这段冒险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她们为男性服务,为男性说话,为男性而活,为男性而存在,但是男性并不相信她们的力量,抛弃她们。
女性被边缘化,还与黑暗联系在一起。
在《黑暗之心中》中,女性地位并不高,马洛提起这些“她”者的态度也是轻蔑讽刺的。
《黑暗之心》是一部大约二百万字的小说,但仅有八次提到了女性角色,其中最长的描述也只有大约两千字。
这篇小说一共提到了五位女性,但她们都没有姓名。
这五位女性分别是帮助马洛得到工作的姨妈,公司的两个看门人,库尔兹的非洲情妇以及未婚妻。
除了对这些女性的叙述很少之外,这些女性也缺少话语权。
这五位女性可以分为两种:沉默的和为男性发言的。
贸易公司的看门人什么都没有说,只是沉默地打着自己的毛线,她们没有参与到航行中,但正是她们在马洛去往“黑暗之心”的过程中起了引导作用。
她们尽职尽责地引导着来这里的人,或许她们有着好奇心,但她们依然从不提问;或许她们知道些什么,但她们仍然一言不发。
汉语言文学文献综述范文
汉语言文学专业文献综述范文题目:伪男权康拉德——从女性主义角度分析《黑暗的心》约瑟夫·康拉德(JosephConrad1857-1924)1857年生于波兰,曾航行世界各地20余年,积累了丰富的海上生活经验,1889年开始小说创作,有“海洋小说大师”之称,著有《吉姆爷》(1900年)、《神秘参与者》(1912年)等,《黑暗的心》是他最负盛誉的小说,把殖民主义者的心态刻画得淋漓尽致。
小说以马洛为叙述者,以回忆者的身份出现在故事里,他的叙述穿梭于过去与现在、自己和克尔兹及听众之间,讲述了一个叫克尔兹的白人——一个矢志将“文明进步”带到非洲的理想主义者,后来却堕落成贪婪的殖民者的经过。
一、《黑暗的心》中女性人物形象《黑暗之心》中一共只有五位女性,在小说叙述者马洛的讲述中,她们愚昧、无足轻重与野蛮无知。
按照对话语权的拥有,可以将这五位女性分为两组,一组是两个看门人和库茨的黑人情妇,她们在小说中无声地存在着;另一组是库茨的姑妈以及他在欧洲的未婚妻,她们在小说中拥有话语权。
Gabrielle McIntire(2002)认为《黑暗的心》中的女性人物在马洛的叙述中虽然只起辅助和补充的作用,但她们象征着欧洲与非洲的差异和距离,代表着不同性别、不同意识形态的不可比性。
[1]李伟(2007)从当代女性主义文学理论解读此部小说中具有代表性的五位女性:马洛的姑妈、公司的两位妇女、库尔兹的未婚妻和库尔兹的黑人情妇,表明了作者康拉德是站在女性的立场上塑造《黑暗的心》书中女性形象的。
[2朱学帆(2011)认为在《黑暗的心》这部作品中,康拉德巧妙地通过叙述者马洛之口,塑造了五位女性形象,揭露了那些强加在欧洲女性身上的男权意识形态的伪善,展示了非洲女性摆脱殖民者个人或者说强加在非洲之上的西方男权意识形态束缚的勇气。
[3]孙煥从女性主义视角对《黑暗的心》中的男性和女性形象进行解析,旨在揭示潜存的男权意识和女性的边缘化形象。
《2024年男权视角下的女性形象——希区柯克电影中的女性论》范文
《男权视角下的女性形象——希区柯克电影中的女性论》篇一一、引言希区柯克,这位电影史上的传奇人物,以其独特的电影语言和深刻的心理洞察,塑造了一系列令人难以忘怀的女性形象。
在男权视角下,这些女性形象不仅具有丰富的情感色彩和复杂的心理层次,更是对女性地位和角色的一种深刻探讨。
本文将从希区柯克电影中的女性形象出发,探讨其背后的男性视角和女性论。
二、希区柯克电影中的女性形象特点1. 女性角色的塑造希区柯克的电影中,女性往往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他通过对女性角色的刻画,展示了女性的柔弱、坚韧、智慧等多重特质。
在许多情节中,女性成为了推动故事发展的关键力量。
2. 女性形象的符号化在希区柯克的电影中,女性形象往往被符号化。
她们不仅是爱情的象征,更是社会观念和男性心理的反映。
这些符号化的女性形象在男权视角下被赋予了特定的意义和价值。
3. 性别角色的固化尽管希区柯克的电影对女性形象进行了深刻的挖掘,但在男权视角下,女性角色仍存在一定的固化现象。
例如,一些女性角色被塑造成弱势、被动、依赖的形像,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女性形象的多元发展。
三、希区柯克电影中的女性论解读1. 对女性地位的反思希区柯克的电影中,对女性地位的反思贯穿始终。
他通过塑造一系列复杂的女性形象,探讨了女性在家庭、社会和爱情中的地位和角色。
同时,他也揭示了男权社会中存在的性别歧视和偏见。
2. 对女性心理的洞察希区柯克擅长通过对女性心理的深入挖掘,展现女性的内心世界。
他通过对女性角色的情感刻画,揭示了女性在面对爱情、家庭、社会压力时的复杂心理变化。
这种对女性心理的洞察,使观众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女性形象背后的心理动机。
3. 对性别平等的呼吁尽管希区柯克的电影带有一定的男权视角,但他在一定程度上也呼吁性别平等。
他通过对女性形象的深刻挖掘和对女性地位的反思,使观众意识到性别平等的重要性。
同时,他也通过塑造一些具有独立性格和智慧的女性形象,为女性争取更多的权利和机会。
四、结论希区柯克的电影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心理洞察,塑造了一系列令人难忘的女性形象。
男权社会下的女性
男权社会下的女性——读《罪与罚》有感教师教育学院汉语言文学22110143徐婷婷《罪与罚》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尽管作品的大部分笔墨放在对男性的行为和心理的描写上,但我觉得其作品中的女性也是不可忽略的一部分,不管从人物的性格、地位还是最终的结局上都注入了作者自己的思想,给作品以生命力。
读完《罪与罚》,我发现其女性大体可以分为两大类。
第一类是生活比较富裕的上层阶级,这其中又可分为两类,一是一直处于“贵妇人”状态的女性,这在《罪与罚》中比较少,我读完觉得只有司维里喀罗夫的妻子玛尔法.彼得罗夫娜可以算是了,而在其另一部作品《卡拉马佐夫兄弟》中确有一个有钱的寡妇在这点上比较明显,这里就不叙述了;另一种是原先处于上层阶级,但是中途落魄了的,如加迭里娜.伊凡诺夫娜应该算是典型代表了。
第二类是生活艰难的下层阶级,这其中也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在社会和生活的压迫下变得奸狠狡诈的女性,像本书中的当铺老太婆亚里昂纳.伊凡诺夫娜;二是不管生活如何艰苦依然保存心中那份善良的女性,比如索尼娅和都丽亚等。
当然,为了表达作者的中心思想(我觉得应该是“善”,或者说是作者所信仰的基督教),作者也为她们安排了不同的经历和结局。
下面我想就这些女性为她们做一个简单的介绍和点评,顺序不是以书中的出场或是别的,而是按照我刚刚上面列举的。
1、玛尔法.彼得罗夫娜玛尔法是好色并且卑鄙的地主司维里喀罗夫的妻子,她在丈夫因为欠了一笔巨款而被关在债户拘留所的时候能够把丈夫赎出来,家里有钱聘请教师,说明生活相对而言比较富裕了,因此,我把她归在第一类“贵妇人”的行列里。
但是物质上的富裕并不代表生活精神上的富裕。
玛尔法的内心是具有恐惧感的,尽管我们看上去她应该什么都不缺,但是,她的丈夫司维里喀罗夫却很花心,并且应该属于败家那一类了,所以玛尔法需要时刻提心吊胆,害怕丈夫跟别人跑了。
比如说在后面司维里喀罗夫跟主人公拉思科里涅珂夫对话中自己说“在我们之间订立了一个口头的协定:第一,我绝不离开玛尔法.彼得罗夫娜,永远做她的丈夫;第二,没有她的允许我绝不离家;第三,我决不搞一个长久的情妇……”,协定一共六条,从这里可以看出,玛尔法内心多么害怕这份丈夫的离去,尽管在书中这个人物没有正面出场,只在别人的叙述中出现,但是,还是能够感觉到她的存在,尽管金钱对她的生活不能构成威胁,但是精神上的折磨已经让她够受的了。
被埋没的女性存在_解读约瑟夫_康拉德的_黑暗的心脏_
被埋没的女性存在:解读约瑟夫・康拉德的《黑暗的心脏》王秀杰(大连大学英语学院,辽宁大连 116622)摘 要:《黑暗的心脏》在通篇的叙事中展现出第一叙事人马罗的男权话语。
他对女性充满了歧视与贬诋,从而将女性的存在埋没于男权的视域之下。
然而,男人在蔑视女人之时却忽视自身的女性特质。
而女性非但如马罗所言被动与失语,她们积极,有力且富于光彩。
关键词:约瑟夫・康拉德;《黑暗的心脏》;男权;女性存在中图分类号:I3Π7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395(2006)01-0045-03收稿日期:2005-12-15作者简介:王秀杰(1972-),女,大连大学英语学院讲师。
伟大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说过女性之所以称为女性是因为她们缺失某种资质。
所以女性天生就要遭受心智残缺的折磨。
而神话中的夏娃—传说中的人类的始祖母,更被传说为亚当胁骨的衍生物。
“女人”是男人“骨中的骨,内中的肉。
”[1]7woman这一概念就是from man的意思。
由此,奥古斯丁和阿奎那对女人受造过程的目的进行了阐释,从而得出结论:“女人从何而来?出自男人!女人为何而造?为了男人!”[2]62脉系相承,女人作为男人的附属,作为男人主体的客体,作为男权话语中的失语,作为男人绝对中的“他者”,作为“人”中的“非完人”而存在于男人的视域之下。
于是这种起始于远古而延伸于今世的绵长的男权文化一直统治着人们的思想,占据着人们的身心。
文学作品和批评理论领域也随处充斥着性别歧视话语。
于是在一些作品中,女人,无论是白人女人还是黑人女性,无论在过去还是现今,均被置放于生存空间的边缘,被定位为被动,失语,非完人,从而使女人的身份迷失于男人的权欲之内。
男人生来被赋予权势与创造力的象征。
他们似乎己习惯于将女人卑微,顺服的境地与情质视为自然平常。
他们不会也不情愿去探究:同为造物主的产物,女性存在的世界深处是否也孕育着一种犹如春风中万物复苏的勃发的生命活力,是否也如同狂风怒雪中仍然昂立的松柳在证明着自己的存在,在向世间彰显自己不容忽视的身份与威力。
《黑暗的心》中的女性形象
浅析《黑暗的心》中的女性形象摘要:本文将从女性主义的角度,并结合帝国罗曼司小说中的女性建构解读康拉德小说《黑暗的心》中的女性形象。
借助这些女性作为二十一世纪新女性自我的参照系。
关键词:天使致命女人东方学他者因康拉德所处的具体的文化背景及其为西方男权与殖民主义代表的主体身份的规定性,说话主体的社会存在决定了人物的形象建构。
读者接受理论要求读者带着自己原有的知识与自身的情感经验去解读作品,作品的意义因的读者而异。
以下是个人对小说中女性形象的解读。
在人物塑造上,主人公通常是模式化塑造的帝国罗曼司英雄人物。
而女性形象则常分为“天使”,“致命女人”等。
女性建构都是为男性的定位服务的。
在《黑暗的心》中,克尔兹被塑造成一位为传播新文明,远度重洋,踏上非洲蛮夷之地,肩负开化野蛮人的重任的大英雄。
这个帝国罗曼司英雄有众多的崇拜者。
其中一个就是其未婚妻。
虽然作为主人公克尔兹的未婚妻,作者却始终未提及她的姓名。
她被塑造成天使形象。
这个天使是罗曼司英雄保护的对象,她柔弱,圣洁,忠于自己的感情。
当克尔兹死后,她感觉“这是多么大的损失啊,对于我--对于我们!”“对整个世界来说”。
这个天使是欧洲传统女性的缩影。
她贤良淑德,在克尔兹离去后,自己一人在家照顾未来丈夫的母亲。
她不贪慕虚荣,一心追求自己的爱情,虽然自己父母极力反对这门不当户不对的亲事,但仍不屈于父母的胁迫,毅然选择放弃优越的物质生活而选择与克尔兹定婚。
但她却是男权制社会的压迫者。
她受周围人的影响完全不知晓自己无限崇拜的未婚夫却是一个杀人如麻的人。
自己为之坚守忠贞的人早已在非洲有一个土著情人。
就连最后马洛也欺骗她说克尔兹死时说的最后一句话是她的名字。
其实受害最深之处是她一直活在自己的幻觉世界中。
而这个幻觉世界正是整个社会和她深爱的未婚夫亲手为她编织的。
她被自己深爱的人排斥在外。
在克尔兹眼中她不仅是自己事业的“局外人”也是自己心里的“局外人”。
其未婚夫从未对她透露自己在殖民地的具体工作。
《2024年男权视角下的女性形象——希区柯克电影中的女性论》范文
《男权视角下的女性形象——希区柯克电影中的女性论》篇一一、引言希区柯克,这位电影史上的传奇导演,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和深入人心的剧情赢得了全球观众的喜爱。
在他的电影中,女性形象往往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然而,在男权视角下,这些女性形象如何被塑造、被解读,以及所反映出的社会现象和性别问题,都是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
本文将从希区柯克电影中的女性形象出发,探讨男权视角下的女性形象及其背后的社会文化内涵。
二、希区柯克电影中的女性形象希区柯克的电影中,女性形象往往具有复杂性和多面性。
从《惊魂记》中的玛丽莲·梦露式的女性形象,到《电话谋杀案》中的智慧女侦探,再到《迷魂记》中迷失自我的女性角色,希区柯克以其独特的镜头语言和叙事手法,将女性形象塑造成各种性格鲜明、充满魅力的角色。
然而,在男权视角下,这些女性形象的塑造和呈现方式带有一定的局限性和刻板印象。
男性导演往往从男性的角度出发,将女性角色设定为依赖男性、渴望爱情、具有性魅力等形象。
这种塑造方式使得女性形象在某种程度上失去了独立性和自主性,成为男性主角的附属品或工具。
三、女性形象的解读与反思在希区柯克的电影中,女性形象往往被塑造成美丽、迷人但同时又脆弱的角色。
这种形象的塑造反映出当时社会中对于女性的刻板印象和期待:女性应当具有美丽的外貌和柔弱的性格,同时也需要承担起家庭和爱情的职责。
然而,这种刻板印象和期待往往限制了女性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使她们在家庭和社会中处于弱势地位。
此外,希区柯克的电影中还经常出现一些被男性主角所救赎的女性形象。
这些女性往往因为种种原因而陷入困境,需要男性主角的帮助才能摆脱困境。
这种情节设置不仅强化了男性的英雄形象,也进一步削弱了女性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四、女性形象的启示与展望尽管希区柯克的电影中存在一些带有男权色彩的元素和情节,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其中所蕴含的女性主义思想和启示。
希区柯克的女性角色往往具有强烈的情感需求和内心世界,这反映出导演对于女性情感和内心世界的关注和尊重。
《黑暗的心》所涵盖的生态女性主义观
毛 艳 华
( 江万 里 学 院 ,浙 江 宁波 浙 350 ) 1 10
摘 要 :生 态 女 性 主义 主 要 关 注父 权 制世 界 观 对 女性 的统 治 与对 自然 的 统治 之 间 的 关 系 。 瑟 夫 ・ 拉德 的《 暗 约 康 黑
的 心》 通过 讲 述 欧 洲 白人 在 非洲 大 陆 探 险 、 民 的故 事 , 示 了西 方 先 进 文 明对 原 始 自然 的 迫 害 , 及 女性 在 男性 殖 揭 以
第 5期
力, 而植 物 和岩 石 没有 ; 此 能 力 者 在 伦理 上 高 于 无此 能 力 者 , 类 使植 物 和 石 头屈 从 于 自己具 有 伦 理 有 人 上 的合 理 性 。( ) 2 女性 等 同于 自然 , 于 物 质世 界 , 性 等 同于 “ ” 属精 神 世 界 ; 属 男 人 , 凡是 等 同于 自然 , 于 属 物 质世 界 的都 比等 同 于“ ” 属 精 神世 界 的要 低 等 , 人 , 因而女 性 比男性 低 等 , 男性 统 治 女性 也 是合 理 的 。2 _ _
生 态女 性 主义 观认 为 . 西方 文化 中在 贬低 自然和 贬低 女人 之 间 存在 着 某种 历 史性 的 、 征性 的和 政 象 治 的关 系 。I 关 系就是 父权 制世 界观 。 I 这种 它具 有 三个 重要特 征 : 二元思 维 方式 、 价值 等级 观念 上 的 以人与 自然 的突 出对 立为标 志 的各种 象 征性 的阴 阳对立 , 值 等级 观念 即 价 “ 尊女 卑 ” 男 观念 。 统治逻 辑 即父权 主义 态度 和对 自然 、 女人 、 色人 种 的征服 式 、 有 掠夺式 的发 展逻 辑 。 种 这 世界 观 在《 暗的 心》 黑 中体 现在 女性 就像 远离 欧 洲先 进文 明的非 洲 丛林 一样 被 以男性 为 代表 的人类 所 排 斥 和压 迫 , 性 和 自然 同处 于 以父 权 制度 为核 心 的主流社 会 的对立 面 。 女 因此 , 文将 结合 生态 女性 主 义 的 本 相关 理论 知识 重新 对文 本进 行解 读 , 旨在挖 掘文 本 中潜存 的父 权制 对女 人和 自然 残酷 迫害 以及 二者 对 父 权制 度 勇敢反 抗 的深刻 主题 。
【男权社会下的女性】男权社会中的女性生存
【男权社会下的女性】男权社会中的女性生存男权社会中的女性生存男权社会中的女性生存--读老舍的《月牙儿》与《阳光》指导老师:冯欣学生:付建兵二oo六年十月内容提要:本文把《月牙儿》与《阳光》进行互补性阅读,发现《月牙儿》的主题并不只是反映了贫穷对于妇女命运的改变,因为《阳光》中的女主人公出身富有,但却同样面临着《月牙儿》的主人公的悲剧。
所以,《月牙儿》和《阳光》主题都是在揭示女性在男权社会中的生存困境。
几千年来以男权为核心的传统文化给予女性依附性生存规范,女性在这样的生存规范中,也不由自主地以此为自己的生存原则,由此导致了自主、独立意识的匮乏,也导致了自己悲剧性的存在。
老舍在揭示女性的困境时,由于其隐在的男性视角、市民文化的偏见,限制了他对女性问题的进一步发掘,而由于30年代个性解放的式微,老舍笔下的两位女性,更接近于旧式女性,他们以男性的观念去索取自己的生存,只能陷入更大的困境。
所以,《月牙儿》、《阳光》也更像是市民文学中传奇故事的现代版。
男权社会中的女性生存--读老舍的《月牙儿》与《阳光》《月牙儿》是老舍1935年由散失的长篇小说《大明湖》中的一段加工而成的。
这对一个惯用全知全能的第三人称叙事模式,以现实主义而称道的作家来说是一个新的尝试,应该说尝试是成功的,作家本人也感到庆幸,并接着写了姊妹篇《阳光》,收在《樱海集》中,于1935年8月由人间书屋出版。
《月牙儿》因其第一人称的叙事模式,浓郁的抒情笔调,贴切的象征意蕴赢得了读者和研究者的青睐,但具有同样风格的《阳光》却相对被冷落。
也许,正由于此,限定了对《月牙儿》主题探讨的视野,仅将其定位于贫穷与女性命运的关系上,也限定了对老舍妇女观的进一步挖掘。
如果将《月牙儿》与《阳光》进行互补性阅读,不难发现:如果说前者是贫穷与女性,后者则是富有与女性,但两者所面临的实质性问题及其行为与思想却具有相同性。
由此,我们认为,《月牙儿》的主题并不只是贫穷。
饭,独立与依附等问题,也是富有的女性阶层所面临的。
他者视域下解读《黑暗的心》中的女性形象
他者视域下解读《黑暗的心》中的女性形象闫晓丽(河南工程学院外语学院,河南郑州451191)收稿日期:2020-04-19基金项目:2017年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2017SJGLX478)作者简介:闫晓丽(1982—),女,河南郑州人,河南工程学院外语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
摘要:康拉德《黑暗的心》是一部描写殖民者残暴掠夺非洲丛林的现代主义小说。
在少量的女性形象描写中,小说着重描写了主人公库尔兹的未婚妻和与库尔兹有关系的非洲女人。
不同的处境使两位女性具有不同的他者特征,未婚妻被禁锢在家庭中,具有内在性,而非洲女人具有他者的特殊性。
父权制度下,她们被蒙蔽、驯化,依附于男人实现价值。
随着残暴的库尔兹的离去,这两个女人所有的一切也崩塌了,她们成了男人的“殉道者”。
关键词:他者;《黑暗的心》;内在性;特殊性;女性形象中图分类号:I561.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3318(2020)04-0067-04 《黑暗的心》是康拉德丛林小说中最为著名的一部,叙述人马洛为我们描绘了一段欧洲殖民者入侵非洲丛林的历程。
在非洲腹地,这些殖民者尔虞我诈,马洛对撒谎深恶痛绝,他认为谎言带有死亡的气息。
但在小说结尾处,马洛对库尔兹的未婚妻撒谎了。
马洛性格前后的改变,值得思考。
本研究试从“女人是他者”这一哲学理论角度出发解析残暴殖民者库尔兹身边的两位女性,探讨马洛性格前后变化的原因,进一步揭示康拉德对女性认识的局限性。
一、“女人是他者” “女人是他者”是波伏娃在关于女性的哲学著作《第二性》中提出的概念:“女人是由男人决定的,除此之外,她什么也不是。
女人相较男人而言,而不是男人相较女人而言确定下来并且区别开来;女人面对本质是非本质。
男人是主体,是绝对,而女人是他者。
”[1]11该书从生物学、精神分析学和历史唯物主义范畴追溯“女人是他者”的历史渊源,通过对女性命运和处境的历史考察,揭示并澄清了他者的性质[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女的描写, 她显得那么冷漠, 像一个活在自己的世界的人; 境地, 将她们排除在男人的意义之外, 将她们埋没于被动 她又是那么的麻木迟钝,不知是什么让她对周围毫无兴 趣。 马罗没有描写她的面部表情, 但我们却从字里行间仿 佛看见一张毫无表情的脸。 她的麻木, 她的冷漠仿佛都在 无语的空间。当这些人带着库兹起航离开时,她在那条 “ 沉郁的闪着亮光的大河堤岸上, 悲伤地张开赤裸的双臂跟 在我们的后面” 对于这个不懂得男权社会中女性角色的 。
42
2007 年第
11 期
安徽文学
文 学 评 论
为马罗的姑妈一直像对亲生儿子一样对待马罗, 愿意为他 做任何事情而不计任何代价。库兹的未婚妻作为男权社 任何这样的天地, 也决不可能存在。 她们的这种天地真是 太美妙了, 如果建立起来, 不等日落西山就会土崩瓦解的,
会中的模范妻子, 无怨无悔地为她的男人保持着圣洁贞操。 我们男人自从创世以来一直心满意足地接受下来的某个 情理上来说, 马罗应该看重这两个白人女性 , 毕竟她们拥 有马罗视为高贵的白人血统及象征着人类高度文明的白 人文化。但她们是女人。她们存在的目的也只是作为男 性的附属品。她们似乎总是生活在孤立的领域之中, 对周 围的世界充满幻想, 而从不怀疑命运的不公。所以无知与 梦幻成了她们的代名词。马罗的姑妈尽力安慰着马罗, 鼓 励着马罗, 帮助着马罗。当她最终为马罗谋得心仪的差事 后, 她自我感觉是如此的自豪, 而迎来的却是马罗的一些无 关痛痒的轻蔑和嘲讽。而眼前的这个再好不过的女人, “ 就 是生活在所有这些谎言的急流之中, 因此自觉不自觉的随 波逐流起来” 。可见, 姑妈的服从, 内化了男性心目中的女 性角色, 她盲目地强烈支持着帝国男人的事业, 盛赞帝国的 殖民政策。 姑妈对马罗来说 “太幼稚, 太不了解事实” 她竟 , 然提醒马罗穿着厚绒衣去地球的中心——非洲热带丛林。 尽管库兹的未婚妻自始至终毫无怨言地为库兹奉献 着, 而她在库兹的脑海里绝不具备自我身份, 因为她没有 属于自己的特殊的名字, 只有一个代名词 “未婚妻” 她被 。 库兹也被马罗蒙骗, 误以为最起码库兹临终前不会忘记叫 喊她的名字, 殊不知事实是如此的凄凉。库兹死之前, 死 之时都未曾提过她的名字, 她只是他一个家庭关系的一个 载体, 不是有独立人格的个人。 她对库兹在黑暗非洲大陆 该死的事实, 会突然冒出来, 把她们的整个的这一套打得 粉碎的。如果马罗最后说谎是因为担心女性的美妙天地 ” 会被砸的粉碎而难以承受的话, 他或许太小看太不了解女 性了。马罗的意图其实准确地说是将女性排除于男性生 活的世界之外。马罗的谎言进一步坚固了阻碍她与外界 通连的壁垒, 埋没了她自醒自悟的可能, 使她永远沉溺于 无尽的虚无世界。因此使得他们男性的权势地位更加牢 固。 “哦, 女人根本与此无关——一点关系也没有! 她们, 我是说那些娘儿们, 她们和这事无关, 也应该没有关系。 我们(作为男人)应该帮助她们, 帮助她们呆在她们自己的 美丽世界里, 以免我们的世界有什么不测。马罗的这番言 ” 语 “究竟是不想女人进入他的故事, 还是不想让她们卷进 殖民主义的罪恶勾当呢?” 显然, 前者才是马罗的本意。 《黑暗的心》 这部被称康拉德的巅峰之作也因此被男 性为主体的康翁评论家们称赞为善于张扬男子汉气概的 一部 “没有女人的男人” 小说。或许男性已习惯于将女人 卑微, 顺从的情质视为平常, 或许他们刻意忽略女性的存 在, 隐去女性的声音, 剥夺女性的话语权。而后者恰恰显 示了男性对女性内蕴潜力的惧怕, 对他们高高在上的男性 权威受其动摇的惧怕。女人不是天生的。正如女权主义 先驱西蒙・波夫娃所言, “女人不是生来就是女人, 而是
告诉马洛, 她已习惯了送走那些冒险者, 也习惯了永远的 “狂野” 黑人女子, 此时在被利用之后渐渐的内化了她 “应 离去。再看另一位年长的妇女: “年老的那个仍然坐在椅 子上, 她脚上的平纹布拖鞋蹬在一个脚炉上, 怀里躺着一 只猫。 她头上戴着一件浆洗过的白玩艺儿, 脸上有一颗疣 子,鼻尖上架着一副银丝眼镜。她从眼镜上面瞅了我一 眼。 她那一扫而过, 十分冷漠的目光使我气恼。 有两个长 有的女性道德” 。而事实上对于库兹来说, 她只是一种装 饰品或附属物, 绝无自己存在的价值, 她唯一的作用, 就是 舒缓或滥用 “主人” 库兹过剩的性欲。 与上面所提的魔鬼女性形象相比, 马罗的姑妈及库兹 的未婚妻应该属于男权社会中所认为的天使形象了。因
在英国文学史上, 约瑟夫・康拉德是个特殊的人物。 与 “情色化” 英国著名诗人蒲柏诗言 。 “存在即是道理” 但 。 他从一个直到二十多岁对英语目不识丁的英国水手一跃 而成英国现代文学中的一颗明星。著名作家老舍称他是 “一个现代最伟大的境界与人格的创造者” 。而且康拉德 向来被视为以讲述男人的故事, 关照男性世界而著称的作 家, 其享有 “十九世纪最有影响力的中篇小说” 之誉的作品 《黑暗的心》 往往被引为体现康翁雄健风格的代表之作。 读者通过小说不难发现在 《黑暗的心》 的叙述者马罗的眼 中, 在克兹的眼中, 抑或在现实世界的诸多男人的眼中, 女 人隶属于男人, 卑微于男人。女人, 无论是白人女人还是 黑人女人, 均被置防于生存空间的边缘, 被定位为被动的, 无助的, 失语的及被利用的。她们虽真切的存在着, 但却 被强行的淹没了。 不仅如此, 这个充满男权意味的叙事文
上, 康拉德显然深受夫权思想及其对女性幻想观念的影响, 是一个探索自我, 发现人内心的黑暗世界的历程。 但若从 在 《黑暗的心》 一小说中有意识的强化男女性别二元对立, 马罗叙事话语中潜存的男权意识来看, 可以将 “黑暗的心” 将本土女性 “客体化” “他者化” 和 将非洲黑人女性 “异己化” 理解为女性世界的象征。因为从马罗的叙事结构中可看
长的男权文化一直统治着人们的思想, 占据着人们的身心。 各批评家也众说纷纭:心灵” “ 既是指形似心脏的非洲大陆, 此外夏娃外。文学作品和批评 理论也随处充斥着性别歧视话语。在性别形象塑造问题 特别是它的心脏地区刚果河上游, 同时也是指人的精神世 界, 特别是它的潜意识与无意识的神智活动。 因此小说所 描述的刚果之行, 不仅是进入黑非洲腹地的行程, 同时也
2007 年第
11 期
安徽文学
41
文 学 评 论
出女性与黑暗确实紧密相连。文中马罗多次将女性囚禁 在一片黑暗的世界当中。看看马罗对两个织毛线女人的 描述: “她们守着黑暗的大门, 手里忙着织黑毛线, 好像在 准备一件保温用的柩衣” 库兹的未婚妻:她向前走了过 。 “ 来, 全身穿着黑服, 面色苍白, 在夜幕下向我飘了过来” 甚 , 着一幅蠢相, 满脸堆笑的青年被带了过来, 她也同样带着 仿佛无所不知的神态迅速而冷漠的瞅了他们一眼。她对 他们似乎完全了解, 对我也一样。织毛线的老人那冷漠的 ” 仿佛无所不知的眼神, 使得这个老年妇女看起来像一个巫 婆。 过去, 未来, 一切都好像在她的掌握之中, 她预见了这
至库兹未婚妻画像的背景也几乎是黑的一片。 墙上的画: 些年轻人的一切,知道等待着他们中的大多数人的是死 “那位女子手擎一只熊熊燃烧的火炬, 试图向茫茫的黑暗 投入一丝光亮, 然而一条织带无情地遮掩住她那原本明亮 的双眸”眼罩是谁给她戴上的?是自己?抑或他人?这也是 下文将要说明的一个事实: 男人蒙骗女人。 从性别的奥秘 来看, 马罗到 “黑暗的心” 之旅高度地暗示了他要侵占并殖 民女性天地的意图。通过马罗对小说中所有女性的描绘 和感受, 他的一贯男权意识和对女性的误读显露无疑。 男人生来被赋予权势和创造力的象征。 马罗, 作为本 部小说的叙事者, 作为一个白人男人, 更无可避免地融通 了西方经久不衰的男权霸势。由于男性承担了帝国殖民 的绝大部分任务, 小说中的女性人物寥寥无几, 群体的女 性形象更是无从谈起。 “她们, 女人, 生活在现实之外, 应 该在现实之外。的确, ” 小说中的马罗自然拒女人于这个有 着狂怒的大海, 有着飘摇的航船, 有着神秘莫测的河流与 丛林, 有着邪恶与荒芜的世界之外。 在这部小说中共有五 位女性, 对于小说的主旨而言, 她们没有什么重要关系或 价值, 也算不上重要角色, 但康拉德却给予了细致巧妙的 描写, 为她们赋予了深意。 亡。 因此她给人一种宿命感, 正如马洛所感觉到的:她们 “ 守着黑暗的大门, 仿佛在编织尸衣似的织着黑毛线, 一个 不停的介绍, 把人介绍到无人知晓的地方去, 另一个则用 她那双无比冷漠的老眼望着那些愉快而愚蠢的脸, ‘万 福’编织黑毛线的老女人,死神向你致意’” , ‘ 。这两个女人 向马洛暗示了未来将发生的悲剧, 她们就像死神的使者, 守着地狱的大门。她们冷眼旁观, 引领男性走入歧途, 走 向死亡, 无疑这儿马罗将她们视为魔鬼的化身。 从马罗的叙事话语中可以看出, “狂野” 那个 的黑人女 子充满了罪恶的诱惑和恐怖。那么他对黑人女性的恶意 贬低也昭然若揭。 “沿着阳光照射下的河岸, 从右向左走 着一个粗犷的衣着花里胡哨的鬼一般的女人” 她显得既 , “ 野蛮又华贵, 眼睛既犷野又威严; 在她从容不迫的步履中, 具有某种不吉祥的却又威武庄严的东西” 突然, , “ 她张开 裸露的双臂, 笔直地举到头顶上, 好像迸发出一股驾御不 住的欲望, 非要摸一摸头顶上的苍天不可。也就在这时, 迅速漫过来的阴影很快地遮住了大地, 扫过河道, 将我们 的汽艇也收拢进它那阴暗的怀抱中去了” 透过马罗这一 。
线, 直到我想着她可是一个梦游者, 准备给她让路的时候, 俨然摇身变为一头残忍的吸血鬼, 最终将库兹, 这个文明 她才站住脚扬起脸来。 她的衣服像伞面一样平整, 她一句 话没说就转身把我引进了一间候见室。这是对年轻的妇 ” 与权利的象征, 变的精竭血枯。 而马罗是绝不能容忍女性 对男人的如此束缚的。所以马罗将她们置于无声无息的
首先透过马罗的视线及感受看看两个 “织毛线女人” 男性视角, 黑人情妇魔鬼般的形象栩栩如生。此外, 小说 的形象:两个妇女, “ 一胖一瘦, 正坐在草垫椅子上织着黑 毛线。 那瘦个子站起身直冲我走来, 仍然一直低头织着毛 中马罗将库兹的情妇毫不遮掩的原始情欲以及对库兹的 公然责怪描述为邪恶的诱惑, 贪婪, 罪恶与危险。似乎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