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式与方程 教案
等式与方程教案
等式与方程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够准确地把握“等式”的概念,学会写等式。
2、理解“方程”的概念,学会用字母和数字表示一个未知数。
3、了解方程的解的概念,学会解方程。
二、教学重点1、准确地理解“等式”的概念,学会写等式。
2、理解方程的概念,学会用字母和数字表示一个未知数。
3、掌握解方程的方法和步骤。
三、教学难点1、理解未知数的概念和解方程的方法。
2、掌握解一元一次方程和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和步骤。
四、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2、教学实例五、教学过程Step1 引入新知识1、启发式引入,如:小明有一些苹果,小李比小明多吃了5个苹果,这样可以用什么表示?学生回答:可以用等式表示。
2、教师进一步解释:等式是指两个数或者两个代数式之间用“=”连接的语句。
如:2+3=5,a+3=7等。
Step2 教学讲解1、等式的一般形式:代数式=代数式2、等式的性质:等式两边加(减)同一个数或同一个代数式,等式仍然成立;等式两边乘(除)同一个非零数或同一个非零代数式,等式仍然成立。
3、列方程解决问题。
(1)学习用字母表示未知数。
(2)根据问题列方程。
(3)解方程。
4、方程的解的概念:把一个未知数的值代入方程使方程成立时,该值称为方程的解。
5、解一元一次方程:(以一元一次方程为例)(1)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1的方程。
(2)解法:①方程两侧同时加(减)或乘(除)同一个数,方程仍然成立。
②方程两侧交换位置,方程仍然成立。
③用逆运算的法则(3)解方程的步骤:①用逆运算的法则消去方程中的常数项,即把常数项移到等号的另一侧。
②提取未知数的系数。
③用逆运算的法则求解未知数的值。
(4)实例:x+3=7 解:x=?①两边减3,得到x=7-3=4②所以x=4Step3 问题讨论找一些生活中常见的问题,如年龄问题、速度问题等,让学生自己列方程并解决问题。
Step4 总结归纳把今天学习的知识进行总结归纳。
六、作业布置1、完成课后习题。
等式与方程教案范文
等式与方程教案范文教案:等式与方程教学目标:1.理解等式与方程的概念。
2.掌握解等式和方程的基本方法。
3.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理解等式的含义,区分等式与方程。
2.掌握解等式的基本方法。
3.掌握解一元一次方程和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方程的解的概念,掌握解决方程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引入“等式”的概念,让学生回顾等式的定义和特性。
2.引出“方程”的概念,让学生猜测方程与等式之间的关系。
二、概念讲解(10分钟)1.解释“方程”的概念:包含未知数的等式被称为方程,方程是由等式演化而来的。
2.引导学生思考方程的特点:方程中有未知数,求解方程就是要找出未知数的值。
三、解等式的基本方法(15分钟)1.理解解等式的含义:将未知数替换为合适的值,使等式成立。
2.解释等式两边的对称性:等式两边可以进行相同的变换,保持等式的成立。
3.通过例题,讲解解等式的基本方法,如加减原则、连加减原则、交换律等。
四、解一元一次方程(25分钟)1.解释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和特点:方程中只有一个未知数,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为12.通过例题,引导学生掌握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如移项、化简、整理等。
3.给与学生大量练习题,巩固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
五、解一元二次方程(25分钟)1.解释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和特点:方程中只有一个未知数,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为22.通过例题,引导学生了解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和解的基本方法,如配方法、因式分解、求根公式等。
3.给与学生大量练习题,巩固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
六、应用实际问题(15分钟)1.引入应用实际问题的概念,让学生了解解方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提供一些实际问题的例题,让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
3.引导学生思考与解决更复杂的实际问题。
七、总结与拓展(5分钟)1.让学生总结等式与方程的概念和特点。
2.引导学生思考等式与方程在数学中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等式与方程教案
等式与方程教案### 等式与方程教案#### 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等式和方程的基本概念。
2. 学生能够识别并解决简单的线性方程。
3. 学生能够掌握等式的基本性质,如等式两边同时加减乘除等操作。
#### 教学重点- 等式与方程的定义和区别。
- 等式的性质及其应用。
- 解决线性方程的步骤。
#### 教学难点- 理解等式两边同时进行相同操作的性质。
- 线性方程的解法。
#### 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 互动式教学- 案例分析#### 教学准备- 黑板和粉笔- 学生练习册- 投影仪和PPT####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1. 通过提问学生日常生活中的等量关系,如“一个苹果加一个苹果等于两个苹果”,引入等式的概念。
2. 展示PPT,展示等式的定义和基本形式。
##### 新课讲解1. 等式与方程的定义- 等式:表示两个量相等的数学表达式。
- 方程: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2. 等式的性质- 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
- 等式两边同时乘以或除以同一个非零数,等式仍然成立。
3. 线性方程的解法- 移项:将含有未知数的项移到等式的一边,常数项移到另一边。
- 合并同类项:将等式两边的同类项合并。
- 系数化为1:将未知数的系数化为1,求出未知数的值。
##### 互动环节1. 让学生尝试解几个简单的线性方程,教师巡回指导。
2. 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解方程的步骤和心得。
##### 练习巩固1. 布置几个不同难度的线性方程,让学生独立完成。
2. 选择几个学生的解答在黑板上展示,并进行点评。
##### 课堂小结1. 总结等式与方程的定义和性质。
2. 强调解线性方程的步骤和注意事项。
#### 作业布置1. 完成练习册中关于等式和方程的相关练习题。
2. 准备一个生活中的例子,说明等式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掌握等式与方程的基本概念和性质,并能够解决简单的线性方程。
教师应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寻找等量关系,提高他们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等式与方程》教案设计
等式与方程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掌握等式的概念和性质2.能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等式3.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概念4.熟练掌握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方法和步骤5.能够通过实例训练提高解一元一次方程的能力6.培养同学们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1.等式的概念和性质2.一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概念3.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方法和步骤教学难点1.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等式2.如何理解方程的解的概念教学内容等式的概念和性质等式的概念将两个数或两个代数式用等号连接起来,得到的式子叫做等式。
例:2+3=5,2+x=x+2等式的性质1.等式两边交换位置,仍然是等式,即等式两边具有平衡性。
2.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同一个代数式),仍然是等式。
3.等式两边同时乘以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或同一个不为0的代数式),仍然是等式。
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若a,b,c为已知数,x为未知数,则方程ax+b=c就叫做一元一次方程。
例:2x+1=5,3x−4=5x−2一元一次方程的解若x的某一值能使方程成立,则该值叫做方程的解。
例:对于方程2x+1=5,x=2是方程的解,因为当x=2时,方程成立。
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方法和步骤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方法和步骤如下:1.将含有未知数x的项移项,将常数项移到等式的另一边。
2.将含有x的项系数化为1。
3.检查方程的解是否正确,右边与左边应该是相等的。
例:解方程2x+3=5:1.2x=22.x=13.检查:$2\\times1+3=5$,左边等于右边,解正确。
课堂练习1.解方程3x−5=72.解方程4(x+1)=2x−13.一桶水重10公斤,倒出一些水后,桶重6公斤,倒出的水重多少?总结本节课程主要讲解了等式与方程的概念和性质,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解法及其基本步骤。
同学们通过练习题目,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并培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等式与方程-西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等式与方程-西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等式的含义和性质,掌握两边同乘、同除等操作规律。
2.掌握用“等式”表示“等量关系”的方法,能够运用等式解决简单问题。
3.理解方程的含义、性质和分类;能够列出一元一次方程并解决简单问题。
4.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加深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和认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等式的含义和性质,两边同乘、同除等操作规律的掌握。
2.用等式表示等量关系的方法及其应用。
3.方程的含义、性质和分类,一元一次方程的列法与解法。
三、教学内容和方法1. 等式的基本概念和性质1.引入等式概念,例如“左右两边相等的式子叫做等式,用符号‘=’表示。
”2.介绍等号的作用,即表示两边的数值相等。
3.学生自主探究等式的基本性质,如可以对等式两边进行相同的变形,结果依然相等等。
4.给出一些等式,让学生运用等式的基本性质化简、简化等式。
2. 等式的运用1.引入等式表示等量关系的概念,例如“两个数的和等于另一个数”可以表示成“a + b = c”。
2.引导学生通过等式解决问题,例如“有6个桔子,要分给3个人,每人分几个?”可以表示成“6 ÷ 3 = ?”。
3.在课堂上设置简单的问题,让学生通过列等式解决问题。
3. 方程的基本概念和性质1.引入方程的概念,例如“含有未知数,且未知数的次数不大于一的式子叫做方程”。
2.介绍方程的基本性质,例如方程的一个真实解同时是方程的一个真实解,方程两边同时加或减一个相同的数,结果仍是一个等式等。
3.分类讲解不同类型的方程,如一元方程、二元方程等。
4. 一元一次方程的列法与解法1.引入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例如“方程的未知数次数为1,且未知数的系数为1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
2.讲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列法,如“问题中含有未知数和已知数”,“用字母表示未知数”等。
3.介绍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如“将方程两边同时加或减一个相同的数”,“将方程两边同时乘或除一个相同的数”等。
五年级数学下册《等式与方程的含义》教案、教学设计
-请同学们认真完成作业,书写工整,步骤清晰,保持卷面整洁。
-解题过程中,鼓励学生标注关键步骤,明确解题思路,以便于教师批改时了解学生的思考过程。
-家长应督促学生按时完成作业,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帮助。
作业批改与反馈:
-教师将及时批改作业,对学生的解题过程和结果给予评价。
-对于作业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教师将在下一节课中进行讲解和指导,帮助学生纠正错误,提高解题能力。
五年级数学下册《等式与方程的含义》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等式的概念,知道等式由等号连接的两部分组成,这两部分称为等式的左右两边,左右两边相等。
2.掌握等式的基本性质,如: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相同的数,等式仍然成立;等式两边同时乘以或除以相同的非零数,等式仍然成立。
3.理解方程的概念,知道方程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掌握方程的表示方法。
3.探究题:第9题要求学生自主探索并总结出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通过这道题,学生可以加深对解方程过程的理解,提高解题效率。
4.应用题:第10题和第11题是应用题,涉及生活中的实际情境,要求学生运用等式与方程的知识来解决。这类题目能够帮助学生将数学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
5.思考题:第12题是一道思考题,旨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学生需要通过观察、分析、归纳,找出题目中的数学规律,并用等式或方程的形式表达出来。
-介绍方程的概念:方程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如:2x = 6。
-讲解等式与方程的联系与区别:方程是等式的一种特殊形式,包含未知数,等式则不包含未知数。
-通过实例演示,让学生理解等式与方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三)学生小组讨论
方程与等式教案范文
方程与等式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理解方程与等式的定义;2.能够分析并解决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3.能够应用方程与等式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1.学习方程与等式的概念;2.掌握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1.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2.提高学生的思维逻辑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通过引入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发学生对方程与等式的兴趣和思考。
2.概念讲解:(1)对方程进行定义:方程是一个命题,它等于左边表达式的值等于右边表达式的值。
(2)对等式进行定义:等式是一个方程,它由等号连接的两个表达式组成。
3.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1)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引出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如:如果一些数的三倍加上5等于17,这个未知数是多少?(2)介绍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常用方法,如:等式两边同时加减同样的数,等式两边同时乘除同样的数。
(3)通过大量的例子进行讲解和练习,使学生熟练掌握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
4.应用实际问题解决方程:(1)将一元一次方程与实际问题相结合,让学生通过分析问题,列方程,解方程,找到问题的解答。
(2)以生活中的例子进行练习,如:已知人的年龄是他父亲年龄的1/5,比他母亲年龄的1/3少3岁,求这个人的年龄。
5.课堂练习:(1)布置一些作业题目,让学生在课后复习并解答。
(2)布置小组活动,让学生分组合作做一些复杂的方程与等式的题目。
6.归纳总结:(1)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强调方程与等式的基本概念和解题方法。
(2)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对不理解的内容进行巩固复习。
7.实际应用:(1)通过实际应用题,让学生将课上所学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通过课堂讨论和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在团队合作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反思:本课主要针对方程与等式的基本概念和解题方法进行了详细讲解,适当结合了一些实际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方程与等式的应用方法。
《方程与等式》教学设计
《方程与等式》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江苏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1~2页例1、例2及“试一试”“练一练”,第5页练习一第1~3题。
【教材分析】等式与方程是在学生对等式已经积累了一定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例1以天平为形象支撑,让学生在具体情境问题中认识等式,并通过交流了解等式的结构。
例2让学生利用天平图感受数量的相等与不等,列出相应的等式、不等式。
发现方程特点,揭示方程的概念,体会方程与等式的关系,对方程的认识从表面趋向本质,会用方程表示生活中的等量关系。
【教学目标】1.通过情境图初步理解等式的特征。
在观察和比较中,引导学生理解方程的意义。
会用方程表示直观情境里的相等关系。
2.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成等式与方程的过程,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数学模型,发展抽象思维。
3.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理解方程的意义,会根据等量关系列方程。
【教学难点】弄清方程与等式这间的关系,正确区分等式和方程的概念。
【设计理念】本课设计力图彰显“数学化”、追求“真实性”,充分挖掘教材的文本资源,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和已有的知识经验,选取大量的生活素材,向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合作交流、分析探究等活动,感悟知识的生成、发展与变化,掌握基本技能与方法,增强学生的数学意识。
运用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帮助学生深刻体验方程的意义和作用,知道方程与等式之间的关系,并能进行辨析方程与等式。
【设计思路】本课设计从简单有趣的游戏开始,再过渡到生活中的平衡现象,并过渡到天平,教学显得自然而又流畅。
让学生在天平平衡的直观情境中体会等式,从不含未知数到引入含有未知数,为学生建构方程的概念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教学紧扣方程意义中两个重要的内涵——“含有未知数”“等式”,帮助学生理解方程的意义。
通过列方程表示现实情境中数量的相等关系,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方程的含义。
体会方程的思想,并为进一步学习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做准备。
等式与方程教案
等式与方程教案教案一:等式的基本概念和性质教学目标:1. 理解等式的概念和性质。
2. 能够解决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
教学重点:1. 理解等式的定义和性质。
2. 掌握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
教学难点:1.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掌握解不完全的方程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进入课堂后,教师可以提出以下问题进行导入:1. 请给出一个等式的定义。
2. 请举一个例子,说明什么样的式子称为等式。
二、概念讲解(10分钟)1. 等式的定义:相等的关系式。
2. 等式的性质:a. 等式两边添加(或减去)相同的数(式)后,仍然相等。
b. 两个相等的数(式)可以互相代替。
三、解一元一次方程(25分钟)1. 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和性质。
2. 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a. 传递律。
b. 合并同类项。
c. 移项。
d. 求解。
3. 解决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实例。
四、练习与讨论(15分钟)1. 分组练习解决一元一次方程的问题。
2. 学生互相讨论解决方案,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解题思路。
3. 教师给出解题答案并讲解解题过程。
五、拓展与应用(10分钟)1. 进一步拓展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范围。
2. 提供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尝试解决。
六、总结与作业布置(5分钟)1. 总结等式的定义和性质。
2. 布置一些类似的作业题目,要求学生独立完成。
教案二:解二元一次方程的方法教学目标:1. 掌握解二元一次方程的方法。
2. 熟练应用解二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 理解二元一次方程的定义和性质。
2. 掌握解二元一次方程的方法。
教学难点:1.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掌握解不完全的二元一次方程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进入课堂后,教师可以回顾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并与学生讨论二元一次方程的特点。
二、二元一次方程的定义和性质(10分钟)1. 二元一次方程的定义:含有两个未知数的一次方程。
2. 二元一次方程的性质:a. 二元一次方程的解可以是一个有序数对。
等式与方程(精品教案)[大全5篇]
等式与方程(精品教案)[大全5篇]第一篇:等式与方程(精品教案)等式与方程(精品教案)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2页的例1、例2,试一试和练一练及练习一的1~3题。
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等式和方程的意义,体会方程与等式间的关系。
会列方程表示事物之间简单的数量关系。
2.在观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和操作交流中,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成等式与方程的过程,积累将现实问题数学化的活动经验。
3.有机结合地方教育资源、我国在方程史上的贡献等内容渗透健康生活方式,爱家乡、爱祖国的数学文化等积极情感,增强民族认同感。
教学重点经历从现实问题情境中抽象出方程的过程,理解方程的本质。
教学难点会用方程表示事物之间简单的数量关系。
教学准备:例1、例2挂图,实物投影仪教学过程一、认识等式1.谈话: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朋友,它叫(天平)。
(结合课件演示)小明在天平的两边放上砝码,天平(平衡了)。
你能用式子表示天平左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吗?(50+50=100)还可以怎样表示?(50×2=100)2.揭示:像这样左右两边相等的式子,我们把它叫做等式。
提问:这两个等式左边表示的是什么?右边呢?它们之间是(相等的)关系。
3.提问:小明从天平的左边拿走了一只砝码,这时候还能用等式表示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吗?那该怎样表示左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呢?(50<100,100>50)【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天平平衡的直观情境出发,经历从自然语言描述事件到数学语言描述的过程,体会等号左边的算式和右边的数表示两个相等的量,它们的地位是均等的,突破原有等号作为表示运算结果时出现的符号的认识。
又通过对不平衡的情境的数学化表达,丰富对数量之间关系的认识。
】二、认识方程1.用含用未知数的式子表示质量关系猜想:为了让天平达到平衡,小芳准备在天平的左边放一个物体。
如果把把这个物体放下来,可能会出现哪些情况呢?怎样用式子表示这里(指其中平衡的情况)左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呢?学生尝试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
等式与方程教案初中数学
等式与方程教案初中数学教学目标:1. 理解等式的概念,能够识别和书写等式。
2. 理解方程的含义,能够找出实际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并正确列出方程。
3. 掌握解方程的方法,能够解一元一次方程。
教学重点:1. 等式的概念和性质。
2. 方程的定义和解法。
教学难点:1. 理解等式与方程的区别和联系。
2. 掌握解方程的方法。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练习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等式的概念:引导学生回顾小学学过的知识,举例说明等式的含义,如2 + 3 = 5。
2. 引导学生理解等式的性质:等式两边同时加减乘除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
二、讲解等式与方程(15分钟)1. 解释等式与方程的关系:等式是方程的基础,方程是一种特殊的等式,含有未知数。
2. 举例说明方程的定义:如2x + 3 = 7,其中x是未知数。
3. 强调方程的目的:找出未知数的值,使等式成立。
三、解方程的方法(15分钟)1. 介绍解方程的方法:代入法、消元法、逆运算法等。
2. 以一元一次方程为例,讲解解方程的步骤:a. 确定未知数的系数和常数项。
b. 通过加减乘除运算,将未知数移到等式的一边,将常数项移到等式的另一边。
c. 化简等式,得到未知数的值。
四、练习与巩固(15分钟)1. 布置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2. 选取部分学生的作业进行讲解和讨论。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总结等式与方程的概念和解法。
2. 引导学生思考等式与方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延伸:1. 引导学生学习一元二次方程和解法。
2. 引入更复杂的方程,如多项式方程、分式方程等。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入等式的概念,讲解等式与方程的区别和联系,以及解方程的方法,使学生掌握了等式与方程的基本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实际例子理解和掌握概念,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同时,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但在教学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解方程的方法讲解较为简单,可以进一步拓展解法的内容和应用。
等式与方程(教案)
等式与方程(教案)小学数学教案:等式与方程一、教学内容:1. 等式的概念及性质2. 方程的概念及解法二、教学目标:1. 知道等式的定义、性质和意义,能够运用等式确定未知数的值。
2. 能够掌握方程的基本概念、解法和应用。
三、教学重点:1. 等式的定义及其性质2. 方程的解法四、教学难点:1. 运用等式求解问题2. 理解方程的概念及解法五、教学方法:1. 演示法2. 实践法3. 讨论法4. 图像法六、教学过程:1. 等式的概念及性质教师通过实物展示等式,例如:2+3=5,告诉学生等式的意义是左右两边表示的含义相等。
然后介绍等式的性质:1)等式两边都加(减)上相同的数,仍然相等。
2)等式两边都乘(除)以相同的数,仍然相等。
教师还可以通过小游戏或小测试等方式考察学生对等式的理解程度。
2. 方程的概念及解法教师通过实例,例如:x + 3 = 7,告诉学生方程解法的步骤:1)将式子化为x = … 的形式。
2)将等号两边都乘(除)以相同的数。
3)检验答案是否正确。
教师还可以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掌握方程解法的过程。
七、教学评价:1. 此教学可以提高学生对等式和方程的理解,增强他们运用等式求解问题、掌握方程解法的能力。
2. 通过测试、小游戏等方式进行课堂互动,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兴趣。
3. 数学是一种操作性强的学科,教师应该让学生多进行实践活动,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八、教学反思:1. 数学教育必须注意方法的创新,以启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
2. 合理管控教学节奏,让每个学生都有充分的时间去理解所讲的知识。
3. 对于学习成绩差的学生,要加强练习量,帮助他们掌握基本的数学运算和解题技能。
继续写相关内容:四、教学难点及解决方法1. 运用等式求解问题教师可以通过文字题目、图片等形式让学生解决具体的问题,让学生在求解问题过程中积累经验,提升他们的解题能力。
例如:某超市一盘西瓜的重量是3.2kg,现在超市隆重推出买5送1的优惠活动,请问买6盘西瓜的总重量是多少?解:设购买6盘西瓜的总重量为x,因为要买5送1,所以实际购买的西瓜只有5盘,故得到一个等式:5×3.2kg = x解得:x = 16kg2. 理解方程的概念及解法方程是数学中重要的一种表达式,而且在求解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也有很多应用。
等式与方程优秀教案
《等式与方程》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内容:课本P76-P77页的内容教学目标:1、明确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
2、通过回顾,进一步巩固加深学生对方程的理解和认识。
3、会用方程表示简单的等量关系,会列方程解决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明确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会灵活的用方程解答两步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找等量关系式,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我们都记得这首儿歌: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两只青蛙两张嘴,四只眼睛八条腿;请你来接下句:三只青蛙―――;五只青蛙呢?N只青蛙呢?一首小小的儿歌展示了数学的机智和趣味,细心的同学已经发现,这首儿歌不仅融入了数字,还包含着字母,用字母来表示数。
我们今天的课就围绕用“字母表示的数”来展开。
二、进行复习1、用字母表示数(1)同学们想一想,在数学中用字母可以表示什么?生列举:数量关系(路程、速度、时间即s=vt)计算公式(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s=ab 圆柱的体积公式:v=sh 等)运算定律(加法结合律:a+b+c=a+(b+c)等)(2)用字母表示数有什么作用?(3)书写数与字母、字母与字母相乘时,应注意什么?(4)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试一试:P77第一题。
师巡视;完成后全班交流答案,重点说一说表示的意义。
(5)P76例题1(课件)2、方程及相关概念(方程、方程的解、解方程、等式和方程有什么联系和区别)(课件)(1)判断下列哪些是方程(说明理由)(见课件)(2)解方程。
(在展示时追问解方程的依据)(3)如何判断方程的解是否正确?三、小结说一说你今天的收获是什么?四、作业:P78 第4题。
1.等式与方程的含义(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五年级下册 苏教版
等式与方程的含义(教案)教学内容本课教学内容选自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旨在帮助学生理解等式与方程的基本概念,掌握等式两边相等的性质,并能够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等式与方程的含义,掌握等式两边相等的性质,能够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积极参与的学习态度。
教学难点1. 理解等式与方程的概念及其区别。
2. 掌握等式两边相等的性质,并能够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PPT课件、黑板。
2. 学具:学生自备学习用品、草稿纸。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PPT展示生活中的等式与方程实例,引导学生关注等式与方程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讲解等式与方程的概念,强调等式两边相等的性质,并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方程的解法。
3. 练习:设计课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4. 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等式与方程的概念及其区别,引导学生运用等式与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5.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板书设计1. 等式与方程的概念2. 等式两边相等的性质3. 方程的解法4. 课堂练习5. 课后作业作业设计1. 基础题:让学生运用等式与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2. 提高题:设计一些富有挑战性的题目,让学生运用等式与方程解决,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拓展题: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等式与方程实例,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课后反思1. 教师应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
2. 教师应关注学生在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中的表现,及时发现并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提高教学质量。
3. 教师应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调整教学策略,以适应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教学效果。
等式与方程教案
等式与方程教案教案标题:等式与方程教案教案目标: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等式与方程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2.能够运用基本的等式和方程解决相关数学问题。
3.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1.等式与方程的定义和特性。
2.解一元一次方程。
教学难点:1.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2.理解方程的解空间。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学大纲、教材、多媒体投影仪等。
2.学生准备:笔记本、课本、习题集等。
教学步骤:Step 1: 引入教师通过展示一些简单的等式和方程,引出等式与方程的概念,并和学生讨论它们的共同点和区别。
例如:2x+3=7和2x+3=y中的x和y 有什么联系和区别?Step 2: 介绍等式与方程的定义教师向学生详细介绍等式和方程的定义,并通过示例进行解释。
让学生能够理解等式是两个数或表达式之间相等的关系,而方程则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Step 3: 等式的基本性质教师向学生介绍等式的基本性质,如等式两边加减相同的数或表达式仍然相等,等式两边乘除相同的数或表达式仍然相等等。
通过简单的例子和练习,加深学生对等式性质的理解。
Step 4: 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教师向学生讲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形式,如ax+b=c,然后向学生介绍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步骤。
通过实例演示和学生练习,让学生掌握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
Step 5: 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教师将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方程,并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答这些问题。
例如:某商店的零售价格是进价的三倍加上50元,如果进价是x元,求出售价。
Step 6: 总结和拓展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和解题方法,并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拓展解决更复杂的问题。
Step 7: 作业布置教师布置相关的练习题目,巩固学生对等式与方程的理解和解题能力。
教学辅助手段:多媒体投影仪、课堂练习、教学大纲、教材等。
教学评估: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课堂表现,包括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参与度。
七年级数学上册《等式与方程》教案、教学设计
(五)总结归纳
1.教学活动设计:
在总结归纳环节,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等式性质和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2.教学内容:
强调等式的性质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总结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步骤。
3.教学目标:
通过总结归纳,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讨论等式与方程的性质,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
2.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一元一次方程,培养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
3.通过典型例题的讲解与练习,让学生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设计不同难度的习题,使学生在巩固基础知识的同时,提高解题技巧。
3.教学目标:
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方的能力。
(四)课堂练习
1.教学活动设计:
在课堂练习环节,教师设计不同难度的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习题包括等式的性质、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等。
2.教学内容:
设计分层习题,让学生在解答过程中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题技巧。
3.教学目标:
1.对等式性质的理解不够深入,难以灵活运用等式性质进行变形。
2.在解决实际问题时,难以将问题抽象为一元一次方程,缺乏问题转化能力。
3.对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掌握不够熟练,容易在解题过程中出现错误。
4.部分学生对数学学习存在恐惧心理,缺乏自信心。
针对以上学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关注以下几点:
1.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等式性质。
方程与等式教案
方程与等式教案第一单元课题方程与等式第 1 教时总第个教案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等式和方程的意义,体会方程与等式间的关系。
对于等式和方程能做出正确的判断,会列方程表示事物之间简单的数量关系。
2.让学生在观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和操作交流中,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成等式与方程的过程,积累将现实问题数学化的体验。
3.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方程的意义,并会列方程表示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能正确区分等式和方程。
教学准备:课件、投影仪教学过程:一、先学探究:课前,布置学生根据“先学提纲”,自行探究。
【先学提纲】1.了解天平的使用方法,自学P1,想一想在天平的两边放上物体,在什么情况下才能保持平衡?2.预习例2,说说什么叫方程?天平和方程有什么共同点?3.等式和方程的关系是什么?4.试着完成书第2页的练一练。
二、交流共享:1.情境导入:出示天平问: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天平)谁来简单地介绍一下天平?师:这个问题昨天老师已布置了你们自学,下面请同学们拿出“先学提纲”,在小组内交流一下你们的自学情况,不懂的问题提出来和同伴研究一下,如果组内不能解决的递交老师。
(1)学生小组交流,教师倾听。
(2)交流“先学提纲”1。
大家知道天平可以称出物体的质量。
这是天平的左右两盘,这是指针。
指针指着中间,说明什么?(当天平的指针指着中间,表示天平左右两盘的物体的质量相等,也就是天平平衡。
)(3)追问:天平有一边下垂,说明什么?(天平的哪一边下垂,就说明这一边的物体的质量多,反之,这一边的物体的质量少)2.谈话:今天我们利用天平来学一些数学知识。
板书课题:等式与方程3.教学例1。
(1)多媒体出示例1图。
让学生观察天平图,说一说图中画的是什么,从图中能知道些什么,想到些什么。
你会用等式表示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吗?把它写出来。
50+50=100(板书)像这样的式子是等式,等式的左边是“50+50”,右边是“100”,谁能说说这个等式表示的意思?说说你是怎样想的?(2)指出等式的左边,等式的右边等概念。
等式和方程的含义教案
等式和方程的含义教案教案主题:等式和方程的含义教学目标:1.理解等式和方程的基本概念;2.掌握解决简单等式和方程的方法;3.培养学生运用等式和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理解等式和方程的含义;2.掌握解决等式和方程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解决实际问题时如何建立等式和方程。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1.引入问题:小明有一些苹果,小华再给他5个苹果,小明总共有10个苹果,我们写一个等式来表示这个问题。
通过讨论,引导学生得出等式:x+5=10。
二、概念解释(15分钟)1.分析等式的含义:等式是由两个数或两个代数式用“=”连接起来的,表示左右两边的值相等。
2.探讨方程的含义:方程是一个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三、解决等式问题(15分钟)1.给出一个等式问题:小明有一些水果,苹果的数量是橙子的4倍,两种水果总共有20个,我们写一个等式来表示这个问题。
通过讨论,引导学生得出等式:x+4x=20。
2.利用解等式的方法解答上述问题,得出答案x=4四、解决方程问题(15分钟)1.给出一个方程问题:小华有50本书,小红的书是小华的一半加10本,两人加起来有80本书,我们写一个方程来表示这个问题。
通过讨论,引导学生得出方程:50+(1/2)x+10=80。
2.利用解方程的方法解答上述问题,得出答案x=60。
五、实际问题应用(20分钟)1.给出一个实际问题:小明有一些零钱,其中有一些1元硬币和一些2元硬币,共有30枚硬币,总共金额是60元,我们写一个方程来表示这个问题。
通过讨论,引导学生得出方程:x+2y=60,x+y=30。
2.利用解方程组的方法解答上述问题,得出答案x=20,y=10。
六、小结复习(10分钟)1.简要回顾等式和方程的定义和含义;2.强调解决实际问题时建立等式和方程的方法;3.和学生一起总结解决等式和方程的基本步骤。
教学延伸:1.提供更多的等式和方程问题,让学生多进行练习,加深理解和能力掌握;2.引导学生尝试建立更复杂的等式和方程,提高应用能力。
等式与方程教学设计一等奖
等式与方程教学设计一等奖一、引言:等式和方程是数学中重要的概念和工具,也是中学数学中的重点内容。
在教学中,如何引起学生的兴趣并帮助他们深入理解等式和方程的概念和应用是我们不断探索的课题。
本篇文档旨在分享一套经过实践验证并获得等式与方程教学设计一等奖的教学方案。
二、教学目标:1. 理解等式和方程的含义和基本概念;2. 掌握等式和方程的解的概念和求解方法;3. 熟练运用等式和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内容:1. 等式的引入通过例子和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等式的含义和特征,例如“2 + 3 = 5”就是一个等式。
2. 等式的性质介绍等式的传递性、反身性、对称性等性质,并通过数学证明过程加深学生对这些性质的理解。
3. 方程的引入引导学生思考方程与等式的区别,例如“2x + 5 = 11”就是一个方程,其中的未知数是x。
4. 方程的解的概念通过例子和问题引导学生理解方程的解的概念,即使能使方程成立的值。
5. 方程的解的求解分别介绍一元一次方程和一元二次方程的求解方法,并通过示例演示和练习加深学生对求解方法的掌握。
6. 方程的应用通过一些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将所学的方程的解的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和数学建模能力。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和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其能够主动思考和探索等式和方程的内容。
2. 讨论教学法鼓励学生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他们的合作和交流能力。
3. 演示演练法针对求解方程的具体方法,通过示例的演示和练习,梳理思路、提高解题的技巧。
五、教学评估:1. 个人作业布置一些练习和问题,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并督促他们用等式和方程解答。
2.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共同思考和解决一些较复杂的等式和方程问题。
3. 课堂演示随机选择几个学生上台演示解题过程,并让其他学生进行评价和点评。
六、教学体会:通过实施此套教学方案,我发现学生对等式和方程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明显提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等式与方程(精品教案)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2页的例1、例2,试一试和练一练及练习一的1~3题。
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等式和方程的意义,体会方程与等式间的关系。
会列方程表示事物之间简单的数量关系。
2.在观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和操作交流中,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成等式与方程的过程,积累将现实问题数学化的活动经验。
3.有机结合地方教育资源、我国在方程史上的贡献等内容渗透健康生活方式,爱家乡、爱祖国的数学文化等积极情感,增强民族认同感。
教学重点经历从现实问题情境中抽象出方程的过程,理解方程的本质。
教学难点会用方程表示事物之间简单的数量关系。
教学准备:例1、例2挂图,实物投影仪教学过程一、认识等式1.谈话: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朋友,它叫(天平)。
(结合课件演示)小明在天平的两边放上砝码,天平(平衡了)。
你能用式子表示天平左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吗?(50+50=100)还可以怎样表示?(50×2=100)2.揭示:像这样左右两边相等的式子,我们把它叫做等式。
提问:这两个等式左边表示的是什么?右边呢?它们之间是(相等的)关系。
3.提问:小明从天平的左边拿走了一只砝码,这时候还能用等式表示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吗?那该怎样表示左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呢?(50<100,100>50)【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天平平衡的直观情境出发,经历从自然语言描述事件到数学语言描述的过程,体会等号左边的算式和右边的数表示两个相等的量,它们的地位是均等的,突破原有等号作为表示运算结果时出现的符号的认识。
又通过对不平衡的情境的数学化表达,丰富对数量之间关系的认识。
】二、认识方程1.用含用未知数的式子表示质量关系猜想:为了让天平达到平衡,小芳准备在天平的左边放一个物体。
如果把把这个物体放下来,可能会出现哪些情况呢?怎样用式子表示这里(指其中平衡的情况)左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呢?学生尝试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
指出:真不简单!同学们能想到用字母来表示这个物体的质量。
这些字母表示的数咱们事先不知道,这样的数我们把它叫做未知数。
感悟:人类能够将未知数用一定的字母表示,并且让未知数平等地参与运算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课件演示,播放录音:700多年前,我国数学家李冶发明了“天元术”,他用“天元”表示未知数。
后来数学家们又用各种符号表示未知数。
1637年,法国数学家笛卡尔最早用x表示未知数。
这种表示方法逐渐成为人们的习惯。
】交流:三幅图中,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就可以怎样表示?另外两幅图呢?(X +50=100 X +50<100 X +50>100)到底是怎样的一种情况呢?眼见为实!这时候,咱们该用哪个式子表示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X +50>100)表达:(放下物体后)为了使天平继续达到平衡,小芳利用砝码进行了各种调整,请你也用关系式表示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
(X+50<200、X+50=150、2X=200)【设计意图:用字母和符号表示数及其运算或关系是代数的基本特征。
以天平情境为导线,把情境中的数量关系用数学语言表达,逐步符号化,引入用含有未知数的式子表达等式和不等式,为建构方程概念提供基础,并初步体会符号化思想发展的历程及用含有未知数的式子描述数量关系的方程思想。
】2.分类、比较,揭示方程的意义⑴讨论分类依据现在黑板上8个式子(50+50=100,50×2=100,50<100,100>50,X +50>100,X+50<200、X+50=150、2X=200),你能将这些式子分分类吗?先自己想一想分类的标准,再和同桌讨论一下。
⑵动手操作讨论结束后,从信封里拿出8张写着式子的纸条,按照你们的标准分一分。
⑶交流反馈哪个小组愿意到黑板上来展示你的分法?告诉大家,你们是按照什么标准分类的?展示学生的三种分法:a.按是不是等式分成两类;b.按有没有未知数分成两类c.同时按是不是等式和有没有未知数分成四类。
根据分类的标准咱们来看一看每一组式子有什么特征?①没有未知数也不是等式;②有未知数但不是等式;③没有未知数但是等式;④含有未知数而且是等式。
⑷揭示概念揭示:像50〈100、100〉50 、50+50=100、50×2=100这些式子大家都比较熟悉,而X +50>100、X+50﹤200这类式子比较复杂,我们到初中会更深入地了解它。
像X+50=150、2X=200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提问:黑板上另外三类是方程吗?为什么?3.判断深化理解出示“练一练”第1题。
哪些是等式,哪些是方程?6+x=14 36-7=29 60+23>70 8+x50÷2=25 x+4<14 y-28=35 5y=40讨论:等式和方程有什么关系呢?【设计意图:学生从生活情境中抽象出数学表达是横向数学化,在数学世界里需要通过纵向数学化认识概念的本质特征。
描述现实世界中数量关系的式子有多种,让学生从常见的关系式中通过观察、比较、分类、抽象、概括逐步分化出方程的概念,明确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自主建构起对概念本质特征的认识。
】4.描述生活⑴说饮食(以图的形式呈现)(看图列方程)① 萝卜——“如皋萝卜赛雪梨”。
【图示:三只萝卜各x克,共重450克。
(台秤)列方程:__________________ 】② 三香斋茶干——“只此一家”。
【图示:每袋x元,共 4袋。
一共24元。
列方程:__________________ 】③白蒲黄酒——“液体长寿面包”。
【图示:一只杯子200毫升,另一只杯子x毫升,共500毫升的黄酒。
列方程:__________________ 】(先不出现数字)提问:从图中,你获得了什么数学信息?大杯的容量、小杯的容量与这瓶酒的净含量有怎样的关系呢?给出信息后,提问:根据给出的信息,你会列方程吗?提问:如果把已知量和未知量变一变,你还会列方程吗?(300+y=500)如果再变一变呢?(z+1.5z=500)追问:刚才,同学们都是根据什么来列方程的?⑵话运动用方程表示数量关系(录音配合图片文字)①播放录音(配图):“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
”张大爷每天早饭后忙完家务,就去休闲广场散步。
他每分走x米,经过5分,正好走完400米。
屏幕显示文字:每分钟走x米,经过5分钟,正好走完400米。
列方程:___________________②散完步,张大爷就去打太极拳。
老人们排着整齐的队伍,每排x人,共6排。
前面还有两名教练示范,一共有62人。
屏幕显示文字:每排x人,共6排,前面有两名教练示范,共62人。
列方程:___________________⑶赏美景用方程表示数量关系(图文结合的形式呈现)① 护城河边,有两个着名的景点,它们的历史可悠久了!【显示文字:水绘园有x年的历史,定慧寺比水绘园的历史长1000年,已有1400年历史。
列方程:___________________ 】②古城如皋有内、外两条城河环绕,沿着护城河走,你会发现一座座各具特色的桥。
【显示文字:内城河上有x座桥,外城河上有x+5座。
一共有29座桥。
列方程:___________________ 】③ 如皋的盆景久负盛名,屡获大奖。
左边这一盆叫(层云叠翠),右边这一盆叫(蛟龙穿云)。
它们都是名贵的盆景。
【显示:“层云叠翠”盆景的价格是x元,“蛟龙穿云”的价格是它的2倍,一共360000元。
列方程:___________________ 】④再带你去一览“天下第一大寿星”的风采。
很高是吧!小明也正在这里游玩呢!你找到他了吗?跟寿星像比怎么样?【显示:小明高x米,寿星像总高度是小明身高的30倍还多1米,寿星像高49米。
列方程:___________________】【设计意图:精心选取如皋长寿文化素材为载体,通过对多个现实情境中等量关系复杂程度层层递进的方程描述,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数学模型,其思想核心是用数学符号表达两件事情的等价。
另一方面,丰富对家乡“江苏历史文化名城”、“中国花木盆景之都”、“世界长寿养生福地”的认识,增强作为现代公民对家乡、祖国的认同感,同时有机地渗透健康生活方式的教育。
】三、拓展应用【课件播放达能佳钙饼干广告视频】提问:为了创意的需要,广告中固然有夸张的成分。
但据调查,关于饼干本身的一个重要信息却是可靠的。
你捕捉到了这条信息了吗?(1包佳钙饼干的钙含量=3杯牛奶的钙含量)咱们消费者可得明明白白消费!关于这条模糊的信息,同学们还想进一步了解哪些更为详细的信息?(根据学生提问揭示相关信息。
)根据提供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你能用方程表示三个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吗?(结合课件演示)估计一下,每片饼含钙多少毫克?(18毫克!)小结:咱们同学还真有数学眼光!把生活中的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又用含用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再进一步用方程表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
而方程正是我们解决问题的一个有力的工具!【设计意图:在较复杂的问题情境中,让学生体会算术方法解决起来比较复杂的问题,可以比较容易地通过方程表示其中的数量关系,体会方程思想的魅力。
在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问题代数化、代数问题方程求解的过程中,经历方程建模的全过程,真正让学生理解方程的含义,体验方程思想,引领学生走进方程世界。
】四、总结提升【课件演示:笛卡儿曾经提出了一种解决一切问题的“万能方法”:第一步,把任何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第二步,把任何数学问题转化为代数问题;第三步,把任何代数问题归结为方程求解。
】虽然这种方法现在看来并不是万能的,但很多问题的确是通过方程架起了已知量和未知量之间的桥梁,从而顺利得到解决。
同学们将在今后的学习中逐步体会到从算术到方程是人类在数学上的进步!【设计意图:笛卡尔的话是对方程思想的高度概括,充分展现了方程的巨大作用。
这与学生在本课学习中所获得的初步体验相一致,因此必能引起学生思想上的共鸣,也指明了今后学习的方向。
】五、作业布置A练习一第3题B下面哪些是等式哪些是方程?20+30 x+70=100 40>y 10+50=60 x+y=70六、板书设计等式与方程等式:50+50=100X+50=1002 X =100像X+50=150、2X=200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