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讲:《百合花》与《铁木前传》

合集下载

茹志鹃《百合花》讲义

茹志鹃《百合花》讲义

茹志鹃《百合花》讲义一、作者简介茹志鹃(1925 年 9 月 13 日—1998 年 10 月 7 日),浙江杭州人。

当代著名女作家。

她的创作以短篇小说见长,笔调清新、俊逸,情节单纯明快,细节丰富传神。

《百合花》是她的成名作和代表作之一。

二、作品背景《百合花》创作于 1958 年,是茹志鹃在反右斗争扩大化后的复杂背景下创作的。

当时的文学创作大多强调宏大叙事和英雄主义,而茹志鹃却以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笔触,关注战争中的普通人,展现了人性的美好与温暖。

三、故事梗概小说以解放战争为背景,描写了一个发生在前沿包扎所的小故事。

年轻的通讯员护送一位农村新媳妇到包扎所,在借被子的过程中,新媳妇对通讯员产生了误解。

后来通讯员在战斗中英勇牺牲,新媳妇为他擦拭身体、缝补衣服,庄严而深情地献上了那条洒满百合花的新被子。

四、人物形象1、通讯员通讯员是一个年轻、纯真、质朴的战士形象。

他涉世未深,在与新媳妇的接触中表现出羞涩和拘谨。

但在战斗中,他勇敢无畏,为了保护战友而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展现了高尚的品质和英勇的精神。

他的形象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代表了那个时期无数为了国家和人民英勇奋战的年轻战士。

2、新媳妇新媳妇是一个善良、纯朴、真诚的农村妇女。

起初她对通讯员借被子有些不情愿,后来在接触中逐渐理解并喜欢上了这个年轻的战士。

当通讯员牺牲后,她一改之前的羞涩,庄严而深情地为他料理后事。

新媳妇的形象反映了人民群众对子弟兵的深厚情谊和无私支持。

五、主题思想1、人性美与人情美小说通过描写通讯员和新媳妇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展现了战争背景下人性的美好和人与人之间真挚的情感。

在残酷的战争中,这种人性美与人情美显得尤为珍贵。

2、军民鱼水情作品深刻地表现了军民之间的深厚情谊。

通讯员和新媳妇代表了战士和人民群众,他们之间的相互理解、支持和关爱,体现了军民团结一心、共同抗击敌人的伟大力量。

3、对战争的反思小说没有直接描写战争的残酷场面,而是通过侧面描写和人物的命运,引发读者对战争的思考。

茹志鹃《百合花》讲义

茹志鹃《百合花》讲义

茹志鹃《百合花》讲义一、作品背景《百合花》是当代作家茹志鹃于 1958 年发表的短篇小说。

这部作品诞生于中国的特定历史时期,当时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对其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0 世纪 50 年代,中国社会正处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期阶段,人们对新的社会秩序和价值观念充满了期待和探索。

文学作品也肩负着反映时代精神、塑造新人形象的使命。

茹志鹃的个人经历和生活体验为《百合花》的创作提供了素材和灵感。

她曾在战争年代经历过颠沛流离的生活,对战争中的人性和情感有着深刻的感受。

二、故事情节《百合花》的故事发生在解放战争时期。

小说以“我”为视角,讲述了一个小通讯员和一个新媳妇之间的感人故事。

小通讯员被派到前沿包扎所帮忙,“我”与他一同前往。

在途中,“我”发现小通讯员天真质朴、不善言辞。

到达包扎所后,小通讯员在借被子的过程中与新媳妇发生了一些小冲突。

后来,小通讯员为保护担架队员英勇牺牲。

新媳妇毫不犹豫地将自己新婚的百合花被子盖在了他的身上。

整个故事情节简单而又真挚,没有惊心动魄的战斗场面,却在平凡的细节中展现了人性的美好和战争背景下人与人之间深厚的情感。

三、人物形象1、小通讯员小通讯员是一个年轻、纯真、充满朝气的战士形象。

他羞涩腼腆,面对“我”时总是显得有些局促不安。

他的“忸怩”并非胆小怯懦,而是展现出了他未经世事的纯真。

在执行任务时,他勇敢无畏,为了保护战友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彰显了军人的高尚品质。

2、新媳妇新媳妇是一个善良、直爽、深明大义的农村妇女形象。

起初,她对小通讯员借被子的要求不太乐意,但当她了解到情况后,毫不犹豫地拿出了自己的新被子。

在小通讯员牺牲后,她表现出了极大的悲痛,将自己的百合花被子盖在了他的身上,体现了她对战士的崇敬和关爱。

3、“我”“我”在小说中不仅是一个叙述者,也是一个参与者。

通过“我”的观察和感受,更加细腻地展现了小通讯员和新媳妇的形象,同时也反映了“我”在战争中的成长和思考。

四、主题思想1、歌颂军民鱼水情小说通过小通讯员和新媳妇之间的故事,展现了军民之间深厚的情谊。

《百合花》赏析

《百合花》赏析

《百合花》赏析《百合花》是茹志鹃的成名作。

最初发表在《延河》1958年第3期。

同年,《人民文学》第6期转载。

后收入《百合花》、《茹志鹃小说选》等小说集中。

作家写这篇小说时,正值反右斗争处于紧锣密鼓之际,她的亲人也未能幸免于此。

面对冷酷的现实,她不由怀念起战时的生活和那时的同志关系。

于是,这象征着纯洁与感情的“百合花”便在作家“匝匝忧虑”、“不无悲凉的思念”之中灿然开放,给当时文坛带来一股沁人的清香。

一、作品分析:1、主题:小说描写了在解放战争的广阔背景下,一个发生在前沿包扎所里的小故事,通过对小通讯员和新媳妇两个平凡人物的精心描绘,热情地讴歌了子弟兵对人民的忠诚和人民对子弟兵的热爱,揭示了军民团结,生死与共的深刻主题。

2、艺术风格:《百合花》作为一篇在我国当代独具风格和特色的小说,其成功主要表现在作家在表现革命战争、军民关系这类庄严主题时,突破了当时流行的条条框框,显现出清新俊逸的风格,令人耳目一新。

首先,作者选择的人物都是普通平凡的战士和老百姓,她们有血有肉、个性鲜明,与通常那种“高大全”式的英雄形象显然不同。

小说中的小通讯员年仅19岁,参军才一年。

他涉世不深、天真质朴,不乏关心战友、体贴群众的爱心,又对生活充满情趣,枪筒里常用树枝和野花来点缀;他憨厚腼腆,与女同志一接触便浑身不自在,但在危急关头却能挺身而出舍己救人。

另一个人物是俏俊的新媳妇,过门才三天,浑身上下洋溢着喜气。

她尽咬着嘴唇笑,好像忍了一肚子笑料没笑完。

这是一个极普通的农村妇女,她善良纯朴,对“同志弟”有着朴素天然的骨肉情深,一旦理解了战争的意义,理解了小通讯员生命的价值,她便毫不犹豫地将自己唯一的最心爱的嫁妆敬献出来。

作者写出这样一个鲜亮的形象是想以“一个正处在爱情幸福之漩涡中的美神”来“反衬这个年轻、尚未涉足爱情的小战士”从而谱写出一曲“没有爱情的爱情牧歌”。

其次,小说的表现手法也有许多独到之处。

(1)从选材上讲,作者将战火纷飞的战斗场面推为背景,将小通讯员壮烈牺牲情景通过民工的叙述从侧面表现出来,就连小通讯员第一次向新媳妇借被碰壁的冲突也是做暗场处理,不做正面描写。

《百合花》优秀教学教案(通用2024)

《百合花》优秀教学教案(通用2024)
文学批评与比较
总结对《百合花》的文学批评观点,以及与其他文学作品的比较 分析。
学生自我评价报告呈现
学习成果展示
学生展示自己在《百合花》学习过程中的笔记、 心得、论文等成果。
学习方法分享
学生分享自己在学习《百合花》过程中采用的有 效学习方法和策略。
学习困难与反思
学生诚实反映自己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挑 战,并进行反思和提出改进措施。
情境模拟
创设与小说情节相似的情境,让学 生在模拟场景中体验人物情感,增 强对文本的感性认识。
创意写作任务布置及指导
创意续写
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在理解原 文的基础上对故事进行创意续写,
培养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
改写与扩写
引导学生对小说中的某些情节进 行改写或扩写,锻炼学生的语言
表达和逻辑思维能力。
文学评论
02
通过比较阅读,让学生分析不同作 品中的人物塑造、情节设置、主题 表达等方面的异同,提高学生的阅 读能力和文学鉴赏水平。
当代社会意义探讨
《百合花》所体现的人性美、人情美在当代社会的价值
讨论作品中所倡导的人性光辉和人文关怀在当今社会的现实意义,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 现实生活中践行这些美好品质。
战争与和平的当代思考
要求学生针对《百合花》的写作 风格、人物形象、主题思想等方 面进行评论,提高学生的文学鉴
赏水平。
分享交流,互相评价学习成果
分享会
组织学生进行学习成果分享,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促进思想碰撞和交流。
互评互议
引导学生之间相互评价作品,发现彼此的优点和不足,提出改进建 议,共同进步。
教师点评
故事情节发展
按照时间顺序,讲述主人公与 百合花之间的故事,展现主人

《百合花》解读

《百合花》解读

《百合花》解读
《百合花》是茹志鹃的一部短篇小说,其背景设定在解放战争时期,但主要描绘的是在战争宏大背景下发生的一个小故事。

这部作品以其深入人心的情感描绘和对人性的深刻洞察,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小说的主题围绕着两个普通的小人物——一个腼腆的通讯员和一个羞涩的新媳妇。

通过对他们的精心描绘,茹志鹃热情地讴歌了子弟兵对人民的忠诚和人民对子弟兵的热爱,揭示了军民团结,生死与共的深刻主题。

小说中的“我”是一个重要的角色,她和通讯员一样,是小说中同等重要的人物。

她的情感始终流贯在整个小说故事情节之中,一个热情大方、活泼美丽、情窦初开的少女形象跃然纸上。

《百合花》之所以温暖了我们这么多年,是因为它在极力克制的情况下,又把人与人之间的那种惺惺相惜的感情联系写了出来。

让我们知道,无论环境怎样,人的心田上还是能盛开纯洁美丽的百合花。

总的来说,《百合花》是一部非战争化的战争小说,它打破了战争文化特征中的乐观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的单一模式,用浓浓的悲剧意识写出了她对战争的认识,对生命的关怀。

概括百合花故事情节

概括百合花故事情节

概括百合花故事情节《百合花》内容概括:以解放战争为背景,讲述了1946年的中秋夜,在部队发起总攻之前,小通讯员把文工团的女战士送到前沿包扎所,之后向一个刚过门三天的新媳妇借被子的故事。

一、作者简介茹志鹃(1925年9月13日-1998年10月7日)又名阿如、初旭,浙江杭州人,毕业于浙江武康县武康中学,当代著名的女作家,代表作品有《百合花》和《静静的产院》等。

二、人物介绍通讯员通讯员是一个只有19岁的农村青年,质朴、憨厚、不善言辞,他热爱生活,关心同志,在战斗中,当一颗手榴弹在担架队员们中间冒烟时,他毫不迟疑地扑了上去,用自己年轻的生命解除了人民群众的危险。

新媳妇刚过门三天的新媳妇,长得很好看,善良纯朴开朗,矜持羞涩,一条印有百合花的新被子是她唯一的嫁妆,通讯员来借被子时,她表示不借,让本来就拙于与女性打交道的小战士很为难,经过女文工团员做工作,她终于同意借被子,同时心里对小通讯员充满了歉意。

“我”年轻的女文工团员,被派到前线包扎所帮忙,热情开朗,善于作群众工作,在与通讯员和借被子的过程中,对这个憨厚质朴的小同乡产生了一种比同志更为亲切的感情,在包扎所帮助照顾伤员时,她心中还时不时想到通讯员,担心他在战场上会不会受伤。

三、主要内容去前沿包扎所1946年的中秋,打海岸的部队决定晚上总攻。

文工团创作室的几个同志由主攻团的团长分派到各个战斗连去帮助工作。

大概因为“我”是个女同志,团长叫一个年轻的通讯员送“我”到前沿包扎所。

借被子的差事到包扎所后,“我”自告奋勇讨了向老乡家借被子的差事,也请通讯员帮忙动员几家再走。

但通讯员出师不利,还说老百姓封建。

“我”知道可能是他借被子时说错了话,便叫他带“我”去看看。

他带“我”到了那户老乡家。

新娘子的被子接待我们的是个长得很好看的年轻媳妇。

“我”替通讯员道歉,年轻媳妇却只是咬着嘴唇笑。

经“我”说服,年轻媳妇抱出了被子交给我们。

这是一条里外全新的新花被子,被面是假洋缎的,枣红底,上面撒满白色百合花。

《百合花》内容分析

《百合花》内容分析

百合花(茹志鹃)一、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茹志鹃,女,1925年参加新四军,1955年转业到作家协会上海分会,任《文艺月报》编辑。

1958年3月,在《延河》上发表了著名作品《百合花》,标志着她艺术风格开始形成。

这篇“没有爱情的爱情牧歌”,曾被茅盾誉为当时最使他满意和感动的一篇作品,赞赏这篇小说具有清新俊逸的艺术风格,是“静夜的箫声”。

《百合花》是茹志鹃前期的代表作。

她写这篇小说时,正是反右斗争后不久,她的家庭成员是这场扩大化运动的受害者。

冷峻的现实生活使她“不无悲凉地思念起战时的生活,各那时的同志关系”。

她说:“战争使人不能有长谈的机会,但战争却能使人深交,有时仅几十分钟,甚至只来得及瞥一眼,便一闪而过,然而人与人之间,就在这一刹那里,便能胆肝相照,生死与共。

”所以,《百合花》是她“在匝匝忧虑之中,缅怀追念时得来的产物”。

二、文章结构1.本文共个62个自然段,可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1-23):写通讯员送“我”去前沿包扎所。

第二部分(24-45):写通讯员和“我”一起向新媳妇借被子。

第三部分(46-60):写通讯员为了保护担架员壮烈牺牲,新媳妇怀着崇敬、歉疚的心情给他缝衣服。

第四部分(61-62):写新媳妇执意将自己的被子盖在通讯员的身上入殓。

2.结构图:┏开端→通讯员带“我”去包扎所┓┃发展→新媳妇借给我们被子┃百合花┫┣纯真高洁之花┃高潮→新媳妇给通讯员缝衣┃┗结局→新媳妇执意献出新被┛三、分析人物形象1.小通讯员人物性格随着故事情节的展开而越来越鲜明。

开始,从“我”去前沿包扎所而引出通讯员,当初,“我”对通讯员并没什么好感,甚至因通讯员一下“把我撂下几丈远”而对他“生起气来”。

进而,对通讯员“总和我保持着丈把远的距离”感到好奇,并且对他“发生了兴趣”;当我与通讯员通过艰难而有趣的对话,便对他“越加亲热起来”;当通讯员和“我”一起把被子借来之后,“我”已“从心底上爱上这位傻呼呼的小同乡”。

战斗打响,不断有伤员被送到包扎所的时候,“我”挂念着通讯员的安危,待通讯员身负重伤被送到包扎所时,“我强忍着泪水”,“磕磕绊绊地跑去找医生”。

【高中语文】《百合花》教案++统编版+必修上册

【高中语文】《百合花》教案++统编版+必修上册

百合花——革命、战争与美的碰撞教材分析《百合花》是2019年部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第一单元“文学阅读与写作”中的课文,学习任务是“文学阅读与写作”(即新课标“学习任务群5”)。

该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阅读古今中外诗歌、散文、小说、剧本等不同体裁的优秀文学作品,使学生在感受形象、品味语言、体验感情的过程中提升文学欣赏能力,并尝试文学写作,撰写文学评论,借以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和表达交流能力。

”如果把《百合花》放在“学习任务群9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也是可以的。

在深入体会革命精神和革命人格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语言运用能力、思维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陶冶性情,坚定志向,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第5、9任务群统一于“革命文学”。

教学设想《百合花》为新版高中语文教材的课文。

在课文研习中要体现“任务群”的特点,则要依据《课程标准》中的具体要求,渗透综合性和实践性语文学习的理念并在任务活动中培养核心素养。

通过批注式阅读、撰写文学研究综述和跨媒介战争美学研讨任务来综合性学习这一内容。

教学目标1、学习和利用批注,给《百合花》做批注。

2、阅读有关文学史或相关研究,撰写简单研究综述。

3、组织学生课下研究,课上进行一场关于“战争、革命与悲剧”的讨论。

教学重点:感受形象、品味语言、体验感情的过程中提升文学欣赏能力。

教学课型小说任务群研究课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1958年3月,当代著名女作家茹志鹃发表了代表作——小说《百合花》,《百合花》自问世以来,打动了不同时期的无数读者,曾被小说家茅盾誉为是当时最使他满意和感动的一篇作品。

今天就让我们去欣赏这篇优秀的小说,去感受行家对它的鉴赏。

二.精读与细读:批注式文本解读鼓励学生课前给课文做批注。

根据所处位置的不同,批注可以分为眉批、夹批、旁批和脚批。

一般来说,眉批是疑难问题的提出与理解或对文章总的理解,旁批主要对某个段落的内容概括和介绍写作特点,夹批为重点词句的理解与语境含义以及点评等,脚批为对思想内容的评价和感悟拓展等。

茹志鹃《百合花》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

茹志鹃《百合花》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

茹志鹃《百合花》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茹志鹃《百合花》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导语】:作者简介茹志鹃,曾用笔名阿如、初旭。

高一《百合花》教学教案

高一《百合花》教学教案

高一《百合花》教学教案《百合花》是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三课的第一篇课文,所讲述的故事发生在解放战争时期。

下面给大家带来了高一《百合花》教学教案,希望大家喜欢!《百合花》课文原文一九四六年的中秋。

这天打海岸的部队决定晚上总攻。

我们文工团创作室的几个同志,就由主攻团的团长分派到各个战斗连去帮助工作。

大概因为我是个女同志吧!团长对我抓了半天后脑勺,最后才叫一个通讯员送我到前沿包扎所去。

早上下过一阵小雨,现在虽放了晴,路上还是滑得很。

两边地里的秋庄稼,却给雨水冲洗得青翠水绿,珠烁晶莹,空气里也带有一股清鲜湿润的香味。

要不是敌人的冷炮,在间歇地盲目地轰响着,我真以为我们是去赶集的呢!通讯员撒开大步,一直走在我前面。

一开始他就把我撂了几丈远。

我的脚烂了,路又滑,怎么努力也赶不上他。

我想喊他等等我,却又怕他笑我胆小害怕;不叫他,我又真怕一个人摸不到那个包扎所。

我开始对这个通讯员生起气来。

嗳!说也怪,他背后好像长了眼睛似的,倒自动在路边站下了。

但脸还是朝着前面,没看我一眼。

等我紧走慢赶地快要走近他时,他又噔噔噔地自个向前走了,一下又把我摔下几丈远。

我实在没力气赶了,索性一个人在后面慢慢晃。

不过这一次还好,他没让我撂得太远,但也不让我走近,总和我保持着丈把远的距离。

我走快,他在前面大踏步向前;我走慢,他在前面就摇摇摆摆。

奇怪的是,我从没见他回头看我一次,我不禁对这通讯员发生了兴趣。

刚才在团部我没注意看他,现在从背后看去,只看到他是高挑挑的个子,块头不大,但从他那副厚实实的肩膀看来,是个挺棒的小伙,他穿了一身洗淡了的黄军装,绑腿直打到膝盖上。

肩上的步枪筒里,稀疏地插了几根树枝,这要说是伪装,倒不如算作装饰点缀。

没有赶上他,但双脚胀痛得像火烧似的。

我向他提出了休息一会后,自己便在做田界的石头上坐了下来。

他也在远远的一块石头上坐下,把枪横搁在腿上,背向着我,好像没我这个人似的。

凭经验,我晓得这一定又因为我是个女同志的缘故。

3.1《百合花》课件(共28张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3.1《百合花》课件(共28张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2.侧面描写:
不把笔墨用在要描写的对象上,而是通过对环境或 其他人物的言行进行描写,从而突出所要描写的对象 的特征。这种描写方法不仅是对正面描写的一种补充, 还是塑造人物形象、增强其立体感的重要手段。
侧面描写:环境烘托、人物衬托、人物对照等。 作用:往往起到烘云托月的作用,激发人们丰富的 想象力,从而更好地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
③作品通过“我”带有女性特征的细致观察,有助于人物形象的 塑造,使小通讯员和新媳妇的形象跃然纸上。主要 人 物
④“我”是小说中塑造的一个人物形象,通过和通讯员、新媳妇 的交往故事表现了军民鱼水之情,人与人之间纯洁的关系,歌颂了 人性美、人情美。 主题
分析人物形象 讨论“我”在小说中的作用
独特的女性视角是小说的一个重要特点。这个主要是通过“我”这 个人物形象来实现的。虽然,作品主要写的是小通讯员和新媳妇之间的 纯洁感情,但是,“我”却是小通讯员和新媳妇之间不可缺少的穿针引 线的人物,是故事的叙述人和情节发展的重要推动者。因此,“我”不 仅是作品采用“第一人称”方式的承担者,而且也是作品中的一个艺术 形象。
分析人物形象
新媳妇
是一个美丽、娴静、淳朴、善良、纯真、高洁 的农村青年女性形象。展示了新媳妇如百合花一 样的人性美。
分析人物形象
①是故事的见证者、叙述者,增强故事的真实性。通过“我”富 于浪漫的想象,使作品充满抒情色彩 。第 一人称
②是小说的线索人物,贯穿整个故事。“我”是小通讯员和新媳 妇之间不可或缺的穿针引线的人物,也是故事情节的推动者 。 情节
百合花 之“战火中的青春与人性”
学习 目标
① 感悟人性之美,理解小说 表现人性美的技法
2 理解环境描写,社会环境、自然 环境在小说中的体现和作用

第3.1课 《百合花》课件 高一语文课件(统编版必修上册)

第3.1课 《百合花》课件 高一语文课件(统编版必修上册)

文体知识
小说
概念: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 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
小说 三要素
环境 人物 情节
社会环境 自然环境
主要人物 次要人物
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文体知识
小说的分类
类型
类别
按篇幅分 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微型小说。
按题材分 历史小说、科幻小说、言情小说、武侠小说等。
1.文中写了四次通讯员衣服上的破洞,馒头出现了二次,请分别分析下列细节描写的作用。
细节 描写
所处位置
作用
(1)通讯员挂破衣服却高低 不肯让新媳妇补
这一细节,一方面写出通讯员的朴实、腼腆、执拗,另一方面写 出新媳妇的友善、热情、关切。在情节上为第二次出现作铺垫。
通 讯 员 衣
(2)通讯员“已走远了”, 而“我”却还能看见撕挂下 来的布片“在风里一飘一飘”
'大军北撤时我自己跟来的” 为救战友而牺牲
细节描写
勇敢无畏
2.百合花被子是新媳妇的,作者在借被和献被这两个情节中是如何塑 造新媳妇的形象的,你看到了新媳妇怎样的形象特征?
情节
原文
手法
长得很好看,高高的鼻梁,弯弯 30段 的眉.…头上已硬挠挠地挽了髻” 肖像描写
30段
“脸扭向里面,尽咬着嘴唇笑“低 头咬着嘴唇”
2.小说中描绘的人物事物众多,作者却偏偏以“百合花”为题,这样写 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情节上:“百合花”串起小说的主要情节。百合花是小说中新媳妇新被子上的图案,新被子是 贯串全文的线索,作者借助新被子串起小说的主要故事情节,如借被子和献被子,同时也把 两个主要人物联系了起来。 人物上:“百合花”是人物美好心灵和品格的象征。年轻的通讯员舍身救人,漂亮的新媳妇舍 弃自己唯一的嫁妆新被子,他们都有着纯真、高洁、美好的心灵,具有如百合花一样美丽的 人性美。 主题上:小说表现出革命战争时期军民之间、战士之间高尚又纯洁的感情“百合花”象征着小 说的人情美,这也恰恰是小说的主题。 表达上:“百合花”一语双关(借代),使表达文雅、含蓄,体现出小说清新、俊逸的风格,激 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百合花》ppt课件22张

《百合花》ppt课件22张

新媳妇的细节,体现其内心
“我”在小说中的作用是什么?
提示:在这篇小说里,“我”是非主要人物。小说中 非主要人物一般具有如下作用:①烘托主要人物的性 格;②牵线搭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③为主要人 物的活动提供了具体环境,起到了渲染气氛、奠定感 情色彩基调的作用;④次要人物的设置是为塑造主要 人物服务的,更是为揭示小说主题服务的。
了老百姓的道理。这一次,她不笑了,一边听着,一边不断向房
里瞅着。我说完了,她看看我,看看通讯员,好像在掂量我刚才那
些话的斤两。半晌,她转身进去抱被子了。
初 见 新 媳 妇 请你分析
动作、语
我赶忙白了他一眼,不叫他再说。可是来不及了,那个媳妇抱了被言子描,写已经在
房门口了。…她好像是在故意气通讯员,把被子朝我面前一送,说:“抱去吧。”
聚焦百合花被 百合花被子明明只出现几次,为什么它成为“主角”?
护送
借被
战斗 盖被
被子总出现在情节的变化相对激烈处。
这床被子有什么特点?借由它又表达了什么内涵?
百合花 全新的 枣红底 唯一 假洋缎面
内涵?
精致的细节
精致的细节 精选的意象
难道“百合花被”只是 “百合花被”?
意象的象征意义
肖像描写
茅盾如是说 这是我最近读过的几十个短篇中最使我满意, 也最使我感动的一个。
简单的故事,精致的细节,结构严谨,没有闲 笔的短篇小说,但同时它又富有抒情诗的风味。
走近作者
茹志鹃,浙江杭州人。 当代著名女作家,著名导演王啸平的夫 人,王安忆的母亲。
她的创作以短篇小说见长。笔调清新、俊逸,情节单纯明快, 细节丰富传神。善于从较小的角度去反映时代本质。曾用笔名 阿如、初旭。1925年9月生于上海。家庭贫困,幼年丧母失父, 靠祖母做手工换钱过活。11岁以后才断断续续在一些教会学校、 补习学校念书,初中毕业于浙江武康县武康中学。1943年随兄参 加新四军,先在苏中公学读书,以后一直在部队文工团工作, 任过演员、组长、分队长、创作组组长。1950年起,陆续在报刊 上发表短篇小说和特写,后来结集出版了《高高的白杨树》、 《静静的禅院》和《百合花》等短篇集。1955年从南京军区转业 到上海,在《文艺月报》做编辑。1998年10月7日逝世。其代表作 有《百合花》,首发于《延河》1958年第3期。

第3课《百合花》课件精品PPT34张

第3课《百合花》课件精品PPT34张
表现出新媳妇的庄重、严肃,
对当初使通讯员“受气”的懊
悔与歉疚,更包含着对通讯员
的痛悼和敬爱,照应上文。
细节描写 两次写给 “我” 开饭时吃的两个馒头,前后作用有何不同?
两次写馒头
通讯员回部队时,给“我”两个馒头, 第一次 说是“给你开饭了”,
作用
表现了他关心他人、 活泼可爱的性格
在通讯员牺牲后,新媳妇给他缝衣服上的 第二次 “破洞”“我”无意中摸到两个馒头,这
妇,表现了军民鱼水之情,歌颂了人性美、人情美。
任务三 艺术特色
人物描写手法 细节描写 环境描写
• 人物描写手法
问题:作者是如何塑造小通讯员的?
原文情节
“高挑挑的个子,块头不大,厚实实的肩膀, 穿一身洗淡了的军装,绑腿直打到膝盖上。” “肩上的步枪筒里,稀疏地插着几根树枝”“看见他背的步枪 筒里不知什么时候多了一枝野菊花。”
质朴憨厚
P13(第二段)他见我挨他坐下......原来他还是我的同乡。他飞 红了脸......摇了摇头。
不善言辞,腼腆,害羞
人物分析一:通讯员
P13(倒数第5段)“大军北撤时我自己跟来的” 勇敢
P15(倒数第五段)不想他一步还没走出去......挟了被子就走。 执拗,害羞
P15(倒数第3段)“皱起了眉,默默地看着手里的被子。我们不
③说完“他可受我的气了”,又“抿着嘴笑着”
娇羞 矛盾 内疚 关心
牵挂 歉疚 害羞
细节描写
通讯员衣服上的“破洞”
不想他一步还没有走出去,就听见“嘶”的一声,衣服挂住了门钩, 在肩膀处,挂下一片布来,口子撕得不小。那媳妇一面笑着,一面赶忙 找针拿线,要给他缝上。通讯员却高低不肯,挟了表被现子了通就讯走员。腼腆、
环境

1.4《百合花》(课件)

1.4《百合花》(课件)
侧面描写:环境烘托、人物衬托、人物对照等。 作用:往往起到烘云托月的作用,激发人们丰 富的想象力,从而更好地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
3.细节描写:
即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环节或情节,加以 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 中。
主要有:人物细节描写、景物细节描写、生活细节描写
➢ 通过人物情感态度的变化来连缀情节,调节节奏; (1)文工团员对通讯员情感态度的变化
• 生气 • 有了好奇心 • 产生恼意 • 喜爱
• 愧疚 • 发自内心的喜爱 • 牵挂、担忧 • 悲伤
(2)新媳妇对通讯员情感态度的变化
• 不友好 • 愧疚、担忧、牵挂 • 感动、伤心、敬重
03 第二课时——分析人物
3.两字概括情节
开端——带路 我和小通讯前往 包扎所的路上
发展——借被 我和小通讯员 一同去借被子
结局——献被 小通讯员死去,小 媳妇给他盖被子
高潮——牺牲 通讯员受重伤 被抬回
“精致的情节”
时空集中。全文以时间为序,以包扎所 为中心地点,以“我”的所见所闻为线 索展开情节。
情节上呈现出一波三折的特点。有情感 的变化、心境的起伏,人物塑造丰满。
《百合花》
茹志鹃
01 战地花开,馨香动人
知人论世
茹志鹃,当代著名女作家。祖籍杭州市, 1925年出生于上海一个贫民家庭,小时候进 过孤儿院。1942年在浙江武康县初中毕业。 次年参加新四军,后在部队文工团当演员和 创作干部。1955年从部队转业,任上海《文 艺月报》编辑。她在文工团时即已从事文学 创作活动,写过一些获得好评的歌词,话剧。 1950年起,陆续在报刊上发表短篇小说和特 写,后来结集出版了《高高的白杨树》、 《静静的禅院》和《百合花》等短篇集。其 中好些名篇曾被译成日、英、法、俄、越等 国文字。

2015春浙江大学《中国文学(4)》课程离线作业及答案

2015春浙江大学《中国文学(4)》课程离线作业及答案

2014春浙江大学《中国文学(4)》课程离线作业及答案一、填空题1、茹志鹃1958年发表短篇小说《百合花》,深受读者的喜爱,声名鹊起。

2、《党费》是王愿坚最获读者好评的小说。

小说主人公黄新是一个远走它乡了无音讯的红军战士的年轻妻子。

3、写于1958年的《“锻炼锻炼” 》是十七年时期赵树理最引人注目的短篇小说。

4、50年代后期60年代初,围绕赵树理小说《三里湾》和《“锻炼锻炼”》中的“中间人物”问题,文坛曾有过较大规模的讨论和争论。

5、马烽是“山药蛋派”的代表作家之一,50年代后期主要创作有短篇小说《我的第一个上级》、《一架弹花机》、《三年早知道》等。

6、西戎的小说代表作《赖大嫂》,写一个自私自利的农村妇女赖大嫂的养猪史。

小说一发表就引起非议,被认为是写“中间人物”的“标本”。

7、十七年时期,孙犁的主要作品有中篇《铁木前传》、长篇《风云初记》和短篇《秋千》《石猴》《吴召儿》《正月》《春歌》等。

8、中篇小说《铁木前传》是孙犁十七年时期最重要的作品。

小说描写了乡村铁匠傅老刚和木匠黎老东两个家庭的故事。

9、孙犁的长篇小说《风云初记》共三集,于1951至1963年陆续出版。

小说以抗日战争为背景,塑造了一系列在这场战争中成长起来的农民军人形象。

10、《青春之歌》开始创作于1950年,1958年问世,是杨沫第一部长篇小说,这部小说因写革命时代知识分子的成长道路和奋斗历程,曾在当代文坛产生很大的影响。

11、林道静是《青春之歌》塑造得最成功的人物形象,也是整个当代文学史中内涵比较真实、细腻的知识分子女性形象。

12、梁斌的小说《红旗谱》,1957年出版,反映了农民革命由自发反抗到有组织的斗争的历史进程。

13、《红旗谱》的突出成就之一就在于塑造了朱老忠这个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农民英雄形象。

14、柳青的长篇小说《创业史》在当时被誉为是一部反映我国农村互助合作运动的“史诗性”的“纪念碑式”的著作。

15、《创业史》描写农村合作化运动,故事发生地是陕北一个名叫蛤蟆滩的山村,主人公是一个名叫梁生宝的退伍军人。

茹志鹃《百合花》讲义

茹志鹃《百合花》讲义

茹志鹃《百合花》讲义茹志鹃讲义一、作品背景是当代作家茹志鹃于 1958 年发表的短篇小说。

这一时期,中国文学界普遍强调革命英雄主义和宏大叙事,而茹志鹃的却以清新细腻的笔触,展现了战争背景下普通人之间真挚的情感,成为当时文学创作中的一股清流。

茹志鹃曾亲身经历过战争岁月,她对战争中的人性有着深刻的洞察和独特的感受。

这部作品正是她基于自己的经历和思考创作而成。

二、故事情节小说围绕着一个小通讯员和一个新媳妇展开。

小通讯员是个稚气未脱、质朴纯真的年轻人。

他被派去护送“我”到前沿包扎所,一路上表现得既羞涩又憨厚。

在与“我”的接触中,他的不善言辞和单纯可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新媳妇是个善良、热情的农村妇女。

起初,她对小通讯员有些误解和不满,但在后来的接触中,逐渐对他产生了敬佩和喜爱之情。

故事的高潮发生在小通讯员为保护担架队员英勇牺牲后。

新媳妇一改之前的羞涩,毫不犹豫地把自己心爱的百合花被盖在小通讯员的身上。

三、人物形象1、小通讯员小通讯员是小说的核心人物之一。

他年龄不大,有着农村孩子的朴实和纯真。

他在与“我”的交流中,总是显得有些局促和害羞,比如“他飞红了脸,更加忸怩起来,两只手不停地数摸着腰皮带上的扣眼”,生动地展现了他的青涩。

但在面对危险和任务时,他又表现出勇敢和坚定,最后为了保护同志英勇牺牲,彰显了他的高尚品质。

2、新媳妇新媳妇是一个善良、直爽的农村女性形象。

她一开始对小通讯员有些误解,觉得他“毛手毛脚”,但在了解到他的为人后,态度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在小通讯员牺牲后,她的悲痛和无私表现得淋漓尽致,“新媳妇这时脸发白,劈手夺过被子,狠狠地瞪了他们一眼。

自己动手把半条被子平展展地铺在棺材底,半条盖在他身上”,体现了她内心的善良和深情。

四、主题探讨1、战争中的人性美并没有直接描写战争的残酷和激烈,而是通过对小通讯员和新媳妇等普通人在战争中的表现,展现了人性中的善良、纯真和美好。

在战争的背景下,这些美好的品质显得更加珍贵和动人。

百合花

百合花
③ 在现实主义的描写基础上,融入浪漫主 义的气息。

1、峻青的生平与创作

峻青,原名孙俊卿,山东海阳人, 1922 年生, 1940 年参加革命。 1954 年开 始发表小说,结集为《黎明的河边》、 《最后的报告》、《海燕》、《胶东纪 事》、《怒涛》等;散文集有 《欧行书 简》、《秋色赋》等;1979年完成长篇小 说《海啸》。
从维熙《七月雨》 《故乡散记》《南河春晓》

韩映山《瓜园》《鸭子》 《水乡散记》 房树民《引力》 《渔婆》 《花花轿子房》

“荷花淀派”特点


① 作品多取材于冀中平原乡村的生活, 表现具有新时代人情美、人性美的主题内涵, 充满鲜明的地方色彩和清新的“白洋淀”气 息。

② 善于从平凡的生活场景中,发掘美的 意蕴,表现生活诗意。
3、孙犁的艺术风格
① ② ③ ④
纷然多姿的妇女形象塑造;浓郁的抒格调;散文化的小说结构;
白描的手法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贾宝玉论女儿的两段名言
• 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子是泥做的 骨肉,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 男子,便觉浊臭逼人。
• 女孩儿未出嫁时是颗无价的宝珠;
出嫁后不知怎么就变出许多的不好
小通讯员——天真憨厚、纯朴可爱的年轻战
士 这是一个带有抒情性特征的形象,是小说中 唯一的青年男性,是小说的情感焦点所在. 新媳妇——美丽娴静、善良多情的农村少妇, 幸福漩涡中的美神。作者在小说中着力塑造 的写实性形象是新媳妇。这是一个刻画得比 较细致的人物形象。 女文工团员——“我”:

关于小说的人物,茅盾认为:小说的“人物两个: 主要人物,十九岁的团部通讯员;次要人物,刚结 婚的农村少妇。”这一说法影响了几十年,成为人 们解读这篇小说的权威依据(茅盾着眼于小说的艺 术价值,我们不必苛求前贤。)。但我们认为,这 一说法存在着两个明显的问题:一是这篇小说其实 没有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之分;二是遗漏了一个非 常重要的人物:小说中的另一个年轻美丽的女性: 女文工团员“我”。

3.1《百合花》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3.1《百合花》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一单元
百 合 花
茹 志 鹃
如果让你以“青春”为题拍一张照片,你会拍什么呢?
有一些战争岁月里盛开的青春之花……
百 合 花
茹 志 鹃
认识作者,知其本心
茹志鹃 当代著名女作家,祖籍杭州。
她的创作以短简小说见长。笔调清新,俊 逸,情节单纯明快,细节丰富传神,善于 从较小的角度去反映时代本质。她的主要 作品有:《百合花》《静静的产院》《高高 的白杨树》1958年3月,在《延河》上发表 了著名作品《百合花》,标志着她艺术风 格开始形成。这篇“没有爱情的爱情牧 歌”,曾被茅盾誉为当时最使他满意和感 动的一篇作品,赞赏这篇小说具有清新俊 逸的艺术风格,是“静夜的箫声”。
• 百合花在小说中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小通讯员有百合花一样美 好的心灵,也是新媳妇纯真、高洁的优美品格的象征,更是革命 战争时期军民之间、战士之间高尚、纯洁感情的象征,一句话, 百合花,象征着人性美和人情美。而小说的主旨正在于此。

主旨






章 本



描节
言 语 变





《百合花》
学习任务
01
速读小说,理清脉络,转述小 说情节。
02 赏析通讯员、新媳妇人物形象;
03
体会“百合花”的含义,感悟 青春的价值。
速读文章,整体观照,梳理情节
学习任务一:情节转述
请从以下情景中任选一个,向全班同学讲述。 1.在革命烈士纪念馆,一群中学生正在听一位老战士的讲 述。这位老战士是年轻通讯员的战友。请模拟战友的口吻 讲述小通讯员当年的英雄事迹。
2.她对解放军战士热爱,崇敬,无私奉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 • •
1.人物关系: 铁匠 傅老刚(山东) 九儿(女儿) 木匠 黎老东(当地) 六儿(儿子) 2.主旨(观念意义): “新旧社会两重天”,原来铁匠与木匠家交 好, 因为是属于“门当户对”,后来儿女 分道扬镳,是因为经济基础不一样了,这里 有歌颂新社会的意思。但是问题又不是这么 简单,解放初期农民的迅速富裕,也带来了 一部分人的道德下降。六儿就是其中一个例 子。穷孩子反而葆有了原初的美好品质。
茹志鹃简介
(1925—1998)祖籍浙江杭州,生于上海,1942年参加新四军,当过演员, 文工团分队长,1956年转业至上海,曾任上海作协副主席等职。
如何解读《百合花》
思考问题: 1.小通讯员为什么涵) *但是他作为一个战士的成熟的,危机时刻 表现了战士的本色。 *作为战士的成熟和作为男人的单纯幼稚, 构成了“革命战士”的道德与神圣化想 象。
3.意外的收获 是作家孙犁按耐不住的旁枝斜出,使他无 意间勾画了一个生动的人物形象“小满 儿”,这个人物身上的野性与天然、放荡 与率性,使这篇小说生发出不经意间的传 统审美意蕴,以及在十七年小说中罕见的 另类色彩。进一步展现了孙犁的“旧文人 趣味”,在无意识的意义上也潜伏了一个 “传统的男权主义心理结构”。

杂集合,是小说之所以在感人至深的同时、又令人回味深 长的真正原因。这种阅读体验,在意识形态化的解释中,
可以视为是“军民鱼水情”,但在深层心理中,却有着体 味不尽的绵长而圣洁的隐秘情愫。在1958年这样的背景 上,出现这样一个短篇小说,实在是一个奇迹。
孙犁简介 (1913—2002)
• (1913.4.6-2002.7.11)

《铁木前传》从题目看,小说主要表的是“铁”、“木”两个家庭之 间的恩怨情缘,通过两个家庭的变化,来书写解放和土改给农村带来的 新生活。确实,小说一开始也是从这里切入的:铁匠傅老刚和木匠黎老 东是要好的朋友,他们各自年龄相当的一对孩子,铁匠的女儿九儿和木 匠的儿子六儿,也堪称青梅竹马,两家约定为亲家。但在解放前夕,傅 老刚因故带着女儿回了处在蒋管区的山东老家,等到他再度带着女儿回 来的时候,傅老刚一家已经过上了富裕的生活,有了骡马和胶皮大车, 并且醉心于发家的梦想之中,而傅老刚相比之下则显得寒酸。两家原来 的婚约遂失去了基础,六儿因为沉湎于好逸恶劳的生活,与九儿分道扬 镳。 显然,这样一个主线是为了突出“新旧社会两重天”、解放前后农民 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处境和命运的主题。但在表现这一主题时,孙犁却再 一次不由自主地盘桓于“闲笔”的描写中——他意外地刻画了另一个基 本游离于上述故事主线和主题之外的人物——小满儿。这个小满儿既不 是先进人物,也不是小说的主角,但却占据了显赫的篇幅。她本已嫁人, 但因为她家庭背景的复杂,她的养母旧社会曾当过妓院的老鸨,她的姐 姐黎大傻的老婆也好吃懒做,在家开包子铺,这样,这个人物便具有了 阶级和道德上的另类色彩。当小满儿寄住到黎大傻家之后,村里好事的 青年人便纷纷来他家调情玩耍,垂涎于她的美貌。而小满儿似乎也并不 自爱,一味沉湎于这种在道德上非常越轨的生活,她已经和六儿搞到一 起了。
• 3.小说感人在何处?新媳妇将“百合花被子”盖在通讯员 的遗体上这一做法,为什么使人充满无言的感动? • A.表层:是对英雄形象、对无私品质的赞颂。 • B.深层:为什么有说不出来的情愫? • *这不是一个一般意义上的战士,他不但未曾结婚,连女 人也不曾了解,在两性方面几乎完全是空白,在性方面可 谓是“未成年”状态。 • *两位妇女对他的怜惜之情。这是两位业已成熟的女性, “我”是一位老练的文工团员,一直以成熟者的姿态看他; “新媳妇”是一位已婚的女性,虽然刚刚结婚,但他一针 一线为通讯员缝补衣服也表明了她作为“妇女”的成熟, 她们面对这样一个牺牲的战士,不但作为女性,而且作为 母性的悲悯与爱,也在这里强烈地生发出来。
*崇高的“爱的献祭”:这一点可能比较隐秘,也易于引 起歧义和反对—— • “百合花”本身有隐秘的性隐喻意味。 • “百合花”是这个小说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美好意象,一个 使小说产生出深层心理内涵的绝妙隐喻。它被绣在一床新 婚的棉被上,因此就有了不同寻常的意义:它延伸出“一 个关于身体的想象”,使小说中的三个主人公之间的关系, 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最初,新媳妇不肯借出,不但是因为 这是“唯一的嫁妆”,更是因为它隐喻着新媳妇“新婚” 的情感体验;最后,她又毅然地将这床被子盖在这位牺牲 者的身上——他那未曾恋爱过,更未曾近距离地接触过女 性的年轻的生命,现在得到了一个充满神圣的献祭意味的 亲近和关爱。这是伟大的母性之爱和温婉的女性之爱的复
• 2.“新媳妇”这一人物所包含的隐喻意义,以及她为什么 对小通讯员的态度前后有一个很大的变化?(深层) • • *“新媳妇”是有特殊的性含义和性暗示的。“战争”的 原始含义中是具有“献祭”意味的。 • *“百合花被子”是她的新婚器物,几乎是唯一的财产, “百合花”是具有隐喻意味的。是她与新婚丈夫的“蜜 月”见证,不肯出借是有理由的。 • *很痛快地出借被子,是基于“觉悟”(这点没什么可 说的),开始时不借,原因是需要基于读者的想象:小 通讯员见到年轻女性,慌慌张张,辞不达意,窘迫至极, 所以难免因为误解产生龃龉。 • *当新媳妇知道了原因,不禁产生了怜悯(这份复杂情 感中大概包含了对自己男人的类推),衣服划破给女性 一个表现其价值的机会;他的牺牲使她充满了母性的情 感(她已经是一个真正的女人,而不是女孩)。
现、当代小说家、散文家,被誉为“荷花淀派”创 始人。原名孙树勋,河北安平人。1933年毕业于保定育 德中学,研究生。1936年参加工作,任安新县同口镇小 学教师,1939年后参加抗日工作,曾任河北抗战学院教 官,晋察通讯社、晋察冀边区文联、晋察冀日报社及华北 联合大学编辑、教师,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教师,《平原 杂志》编辑。194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4年在延安发 表《荷花淀》《芦花荡》等短篇小说,以其清新的艺术风 格引起了文艺界的注意。此外,还有长篇小说《风云初记》 (三集),中篇小说《铁木前传》,文学评论集《文学短 评》。《白洋淀纪事》是作者最负盛名的一部小说和散文 合集,其中的《荷花淀》《芦花荡》等作品,成为“荷花 淀派”的主要代表作品。1949年后历任天津日报社副刊 科副科长、报社编委,中国作家协会天津分会主席,天津 市文联名誉主席,中国作协第一至三届理事、作协顾问, 中国作家协会第四届顾问、第五届名誉副主席,中国文联 荣誉委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