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4单元 第15课《百合花》茹志鹃《百合花》主题解读 (新版)语文版
百合花赏析

百合花赏析《百合花》是茹志鹃创作的短篇小说,小说以解放战争中淮海战役为背景,描写的是1946年的中秋之夜,在部队发起总攻之前,小通讯员送文工团的女战士“我”到前沿包扎所,和他们到包扎所后向一个刚过门三天的新媳妇借被子的小故事,表现了战争年代崇高纯洁的人际关系,歌颂了人性美和人情美。
[内容简介]1946年的中秋,踢海岸的部队同意晚上总攻击。
文工团创作室的几个同志由主攻团的团长分派至各个战斗B110协助工作。
大概因为“我”就是个女同志,团长叫做一个年长的通讯员送来“我”至前沿缝合所。
在路上,通讯员很害羞,一直小心地和“我”维持距离。
通过攀谈,“我”获知他就是天目山人,应征入伍前就是帮忙人塞毛竹的。
至缝合所后,“我”自告奋勇讨伐了向老乡家筹钱被子的差事,也恳请通讯员帮动员几家再跑。
但通讯员出师不利,还说道老百姓封建制度。
“我”晓得可能将就是他筹钱被子时弄错耳蒜,便叫做他拎“我”回去看一看。
他拎“我”至了那户老乡家。
招待我们的就是个紫带较好看看的年长媳妇。
“我”替通讯员致歉,年长媳妇却只是咬着嘴唇苦笑。
经“我”劝服,年长媳妇抱起了被子交予我们。
这就是一条里外全新的新花被子,被面就是骗人洋缎的,枣红底,上面洒满白色百合花。
刚走出门不远,有人告诉我们,那位年轻媳妇是刚过门三天的新娘子,被子是她唯一的嫁妆。
“我”和通讯员都感到过意不去。
回到包扎所以后,“我”就让通讯员回团部去。
没多久后,新媳妇也去缝合所帮。
战斗打响了,半夜时担架队送去一个重伤员。
担架员了解说道,这位同志就是为维护担架队才受到轻伤的。
这时,新媳妇和“我”辨认出那位重伤员正是大通讯员。
虽然医生证实通讯员已经牺牲生命,但新媳妇却依然拿着针缠着他衣服上那个破洞。
卫生员使人拽了一口棺材去,动手尼永县他身上的被子,必须把他放入棺材回去。
新媳妇劈手夺下过被子,自己动手把半条被子平展展地铺在棺材底,半条砌在他身上。
卫生员恼怒地说道:“被子……就是筹钱老百姓的。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15《百合花》教案(3)(新版)语文版

第四单元15百合花教师寄语:一个能思想的人,才是一个力量无边的人。
学习目标:1、明白本小说题目的含义和主题2、体味细节描写在小说中的作用。
(难点)3、分析人物形象。
(重点) 4、培养学生速读小说,概述小说的能力预习任务:1、速读全文。
思考:文章写了哪几个人物?围绕这些人物写了哪几件事?2、掌握下列词语及字音撂( ) 讷讷( ) 忸怩( ) 憨憨( ) 执拗( ) 髻( ) 尴尬( ) 讪讪( )瞅 ( ) 挟( ) 嬷嬷( ) 砦( ) 虔诚( ) 磕磕绊绊( ) 3、阅读中发现的问题:学习过程:一、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茹志鹃,女,1925年参加新四军,1955年转业到作家协会上海分会,任《文艺月报》编辑。
1958年3月,在《延河》上发表了著名作品《百合花》,标志着她艺术风格开始形成。
这篇"没有爱情的爱情牧歌",曾被茅盾誉为当时最使他满意和感动的一篇作品,赞赏这篇小说具有清新俊逸的艺术风格,是"静夜的箫声"。
《百合花》是茹志鹃前期的代表作。
她写这篇小说时,正是反右斗争后不久,她的家庭成员是这场扩大化运动的受害者。
冷峻的现实生活使她"不无悲凉地思念起战时的生活,各那时的同志关系"。
她说:"战争使人不能有长谈的机会,但战争却能使人深交,有时仅几十分钟,甚至只来得及瞥一眼,便一闪而过,然而人与人之间,就在这一刹那里,便能胆肝相照,生死与共。
"所以,《百合花》是她"在匝匝忧虑之中,缅怀追念时得来的产物"。
二、整体感知划分段落,概括大意。
提示:全文以时间为顺序,以"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展开情节。
根据情节的阶段性,可以分为四部分。
一部分、开端二部分、发展三部分、高潮四部分、结局三、合作探究理解跟百合花被相关的情节。
请学生朗读95页描写百合花被的一段文字和96页"刚出门~我已从心底爱上了这个傻呼呼的同乡)的内容。
茹志鹃《百合花》赏析

茹志鹃《百合花》赏析
《百合花》啊,那可真是一篇精彩绝伦的小说!茹志鹃用她细腻的笔触,给我们描绘了一个如此动人的故事。
你看那小通讯员,多可爱的一个小伙子呀!他一开始的腼腆、笨拙,让人忍俊不禁。
就好像我们身边那个有点害羞的邻家小弟,面对陌生的大姐姐时,那种手足无措的样子。
他和新媳妇之间的互动,哎呀,那真是充满了趣味和温情。
新媳妇呢,一开始对通讯员还有些误解,可后来呀,她的情感转变得多自然呀!这不就跟我们生活中有时候对一个人的看法会慢慢改变一样嘛。
她最后把那床洒满百合花的被子盖在通讯员身上的时候,我的心都被触动了。
还有那战场上的紧张氛围,茹志鹃描写得那叫一个逼真!仿佛我们也能闻到硝烟的味道,听到枪炮的声音。
这可比看那些战争大片还让人紧张呢!
想想看,在那么残酷的战争环境下,人与人之间的那份真情就显得格外珍贵。
通讯员和新媳妇之间那看似平凡却又深刻的情感交流,不就像是黑暗中的一束光吗?照亮了我们的心灵。
《百合花》没有宏大的叙事,没有惊心动魄的情节,但就是能让我们沉浸其中,感受每一个细节的魅力。
它就像是一杯清香的茶,需要我们慢慢品味,才能体会到其中的甘甜。
这篇小说让我们看到了战争中的人性光辉,看到了那些平凡人的伟大之处。
它告诉我们,即使在最艰难的时刻,爱和温暖也不会消失。
这不就是文学的力量吗?它能让我们在别人的故事里,找到自己的影子,找到生活的意义。
总之啊,《百合花》绝对是一篇值得我们反复品味的佳作,你要是还没读过,那可真是一大憾事呀!赶紧去读一读吧,相信你一定会被它深深吸引的!。
《百合花》说课稿

《百合花》说课稿《百合花》说课稿第二课时一.教材分析:《百合花》是九年级教材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小说,它是茹志鹃的成名作也是代表作。
作品写得是发生在苏中根据地我军某包扎所里的小故事。
作品通过小通讯员为包扎所向老百姓借被子和一位新媳妇为子弟兵拿出心爱的嫁妆——一条印有百合花的新被子,这样一件小事,歌颂了军民之间的鱼水情,赞美了人民战士的崇高品质,表达了人民群众对英雄战士的热爱和崇敬,揭示了军民团结是战争胜利之本的道理。
二.说教学目标:依据《初中语文新课标》中针对7-9年级学生学习小说提出的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我制定一下三个目标1.分析人物形象2.理解题目的含义及小说的主题3.体味细节描写及景物描写在小说中的作用小说中的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环境描写,故事情节在第一课时已经完成,第二课时主要是分析人物形象和环境描写,但这一课的细节描写也很多,在对刻画人物和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我就把这节课的重点和难点为:教学重点:分析人物形象教学难点:体味细节描写及景物描写在小说中的作用三.说学法指导:新课程倡导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对于初中生来说,学法的指导和习惯的培养尤为重要,这是他们走向主体性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
在本课教学中贯穿自学探究,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学习是我们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
在本课教学中我主要运用了以下几种学法:1.自主学习法:要求学生自主参与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如课前预习、课上积极思考踊跃发言等。
3.合作探究法:在问题探究这一教学环节中,让学生合作去完探究性学习。
4.学习检测法。
《百合花》解读

《百合花》解读
《百合花》是茹志鹃的一部短篇小说,其背景设定在解放战争时期,但主要描绘的是在战争宏大背景下发生的一个小故事。
这部作品以其深入人心的情感描绘和对人性的深刻洞察,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小说的主题围绕着两个普通的小人物——一个腼腆的通讯员和一个羞涩的新媳妇。
通过对他们的精心描绘,茹志鹃热情地讴歌了子弟兵对人民的忠诚和人民对子弟兵的热爱,揭示了军民团结,生死与共的深刻主题。
小说中的“我”是一个重要的角色,她和通讯员一样,是小说中同等重要的人物。
她的情感始终流贯在整个小说故事情节之中,一个热情大方、活泼美丽、情窦初开的少女形象跃然纸上。
《百合花》之所以温暖了我们这么多年,是因为它在极力克制的情况下,又把人与人之间的那种惺惺相惜的感情联系写了出来。
让我们知道,无论环境怎样,人的心田上还是能盛开纯洁美丽的百合花。
总的来说,《百合花》是一部非战争化的战争小说,它打破了战争文化特征中的乐观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的单一模式,用浓浓的悲剧意识写出了她对战争的认识,对生命的关怀。
对《百合花》的理解

对《百合花》的理解《百合花》是茹志鹃的作品。
在主人公小战士送“我”去包扎所的路上,我与他渐渐相熟,知道他是一个天真害羞的小同乡。
我和小战士将新媳妇的嫁妆一床绣着白百合花的棉被借来,之后小战士去了战场,我和几个妇女在包扎所救助伤员。
不久后,小战士被送了过来,但他最终却英勇牺牲,而新媳妇主动将自己绣着白百合花的被子盖在了小战士身上。
小说的主要人物是小战士,新媳妇和“我”等人。
年仅十九岁的小战士,告别了家乡的竹海,道别了家中的亲人,毅然加入了解放大军,最终为了保护战友而牺牲。
在去包扎所的路上小战士体贴害羞,始终和“我”保持一定距离,但又会默默关心“我”,给“我”开饭。
在向老百姓借被子时他又表现出孩子般的稚气,同时他又很善良,会因为借了新媳妇的嫁妆而自责为难。
他身扑手榴弹,英勇就义,展现了战士们不怕牺牲的爱国之情。
新媳妇善良大方,将自己的嫁妆借出去,并积极配合抗战工作。
“我”虽然是个女孩子,但不怕苦不怕累积极投身于解放事业中,还有老干部双眼熬得通红,仍旧尽职工作。
“我们”一群人军民一心,团结抗战。
小说以百合花为题,我觉得百合花有三层含义。
首先,百合花是指新媳妇被子上的百合花,那床绣着百合花的被子是文章的主要线索,贯穿文章;其次,百合花中藏着新媳妇对小战士的感情,这种感情并不是爱情,而是心心相惜的军民鱼水情。
小战士和“我”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借走了新媳妇唯一的嫁妆,在救治伤员时,她起初扭捏害羞,但最后却主动庄严而虔诚地替小战士擦洗身子,将那床绣着百合花的被子给小战士盖上。
新媳妇感恩敬佩小战士为了国家和人民英勇牺牲的壮举,百合花象征着她心中纯洁的感情;最后,百合花也象征着小战士和无数像他一样勇敢无私的战士们圣洁的灵魂,他们舍己为人,将年轻的生命献给了祖国和人民,无论过了多少年他们纯洁的灵魂都值得人们去尊敬。
【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15《百合花》教案(2)(新版)语文版

第四单元15百合花教学目标:⒈了解作者茹志鹃及其《百合花》.⒉理清小说思路,题目的象征意义及小说的主旨.⒊培养学生速读小说,概述小说的能力.⒋借助人物形象对学生进行思想情操教育.教学重点:分析人物形象.教学难点:理解百合花的象征意义.教学准备:⒈多媒体教学仪器,《百合花》课件.⒉学生认真做好课前预习.教程:一、导入新课:当今社会,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喜欢用鲜花来传情达意,赠给亲朋好友,这样我们在选择鲜花的时候,就要注意每一种花卉的象征意义,不然会闹出笑话.比如玫瑰象征爱情,莲花象征高洁.那么,大家可知道百合花象征什么吗?<打出百合花的图片>让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描述一下百合花的特点,然后出示其象征意义.那么在现代著名作家茹志鹃的成名小说《百合花》中,它又有什么样的象征意义呢?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小说.二、了解作者.(出示幻灯片)三、检查预习情况.1.大家课前已经预习了这篇小说,那么谁来说说你初读它获得了什么样的印象?提示学生从哪方面谈都可以.2.学生畅所欲言后,老师不予评价,对于积极发言的同学给予肯定.四、讨论交流一:小说的结构.1.那么大家初读时获得的印象对不对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具体探讨这篇小说.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回答思考题:(1)本文是以什么为线索来讲述故事情节的?(2)主要写了哪几个人物?人物之间发生了哪些事情?2.学生发言后教师明确:线索:“我”的见闻和感受.↗小通讯员:带路—借被—牺牲—盖被“我”↘新媳妇: 借被—缝衣—献被3.学生就此将小说分为四部分.五、讨论交流二:人物的形象.1.“我”眼中的小通讯员、新媳妇各是怎样的人?2.学生快速阅读“带路”、“借被”、“牺牲”部分,归纳出小通讯的性格特征.3.根据学生的发言一步步明确:小通讯员——热爱生活,憨厚纯朴,拘谨腼腆,关心同志,觉悟高,忠于革命.4.学生快速阅读“借被”、“缝衣”、“献被”部分.归纳出新媳妇和性格特征.5.明确:新媳妇——美丽娴静、淳朴善良、对子弟兵有着深厚的阶级情谊.六、讨论交流三:“百合花”的象征意义.1.找出小说中描写“百合花”的句子(两处),分析“百合花”在小说中的作用:推动小说情节的发展,在“借被”、“献被”的过程中凸现新媳妇纯洁高尚的人物形象.在“盖被”中提示小通讯员的心灵纯洁美好就像是一朵洁白无暇的百合花.-2.“这象征纯洁的感情的花,盖上了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人的脸.”中“纯洁的感情”是指谁和谁之间的感情?为什么说是纯洁的?(纯洁高尚美好的军民礼之情)3.文中的感情只发生地通讯吶新媳妇之间吗?找出文章中表现我心理活动变化的词语来,并分析这样写的好处.(表现了战士之间那种百合花一样纯洁无暇高尚动人的情感)4.教师明确:由此可见,小说构思是非常巧妙的.表面上看,百合花的纯洁清新美好好像只与新媳妇有关,其实,百合花的特点与小说中其它人物的性格,与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也是紧密关联的.百合花,作者赋予了它丰富的象征意义——小通讯员和新媳妇他们都有百合花一样高尚纯洁美好的心灵,军民之间的感情也像百合花一样纯洁高尚美好,战士和战士之间的情感也像百合花一样纯洁高尚美好.一句话,百合花象征着人性美人情美.七、总结小说主旨.1.当我们读到这儿时,我们不难看出作者写这篇小说的目的.是什么?2.学生自由发言后明确:小说撷取了革命战争时期人民斗争生活中的一朵小小的浪花,刻画了有着百合花一样纯洁美好高尚慊的小通讯员和新媳妇的形象,表现了纯洁深厚的军民之情和战友之情,传达了高尚的人情美和人性美.八、活动延伸.1.启发感情:百合花的故事已经成为遥远的过去,但它那洁白无暇的芳容和沁人心脾的清香却永远留在我们的心中.让我们怀着对那逝去的人和事的缅怀之情,一起来读读下面的这首小诗.2.学生在音乐声中朗读:当春天再来的时候遗忘了的野百合花仍然会在同一个山谷里生长在羊齿的浓荫处仍然会有昔日的馨香可是没有人没有人会记得我们和我们曾有过的欢乐和悲伤而时光越去越远终于只剩下几首佚名的诗和一抹淡淡的斜阳。
15 百合花_课文分析

15. 百 合 花一、内容及主题《百合花》是茹志鹃的成名作也是代表作。
作品写的是发生在苏中根据地我军某前线包扎所里的一个小故事。
作品通过小通讯员为包扎所向老百姓借被子和一位新媳妇为子弟兵拿出了自己心爱的嫁妆——一条印有百合花的新被子,这样一个人民战争生活中的小插曲,歌颂了军民之间的鱼水深情,赞美了人民战士的崇高品质,表达了人民群众对英雄战士的热爱和崇敬,揭示了军民团结是战争胜利之本的道理。
二、情节结构全文以时间顺序,以“我”(一个从文工团创作室暂时到前线包扎所工作的女同志)的所见所闻为线索来展开故事情节。
按情节的发展过程划分,全文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从开头至“这都怪我了”。
这是情节的开端。
主要是通讯员送“我”去前沿包扎所。
用两个字概括:“带路”。
第二部分,从“我们到包扎所”至“现在,至少他要裸露一晚上的肩膀了”。
这是情节的发展。
写通讯员和“我”一起向新媳妇借被子。
用两个字概括:“借被”。
第三部分,从“包扎所的工作人员很少”至“两个干硬的馒头”。
这是情节的高潮。
写新媳妇献出新被子准备为牺牲的通讯员入殓。
也可概括为“牺牲与献被”。
第四部分,从“卫生员让人抬了一口棺材来”至结尾。
这是情节的结局。
写新媳妇执意将自己的新被子盖在通讯员身上入殓。
可简括为“盖被”。
三、人物形象小说着重刻画了两个人物:小通讯员和新媳妇。
小通讯员:一个极其可爱的普通战士。
他原是帮人拖毛竹的青年农民,有着农家子弟的憨厚朴实和天真纯洁的性格特点。
翻身解放的欢悦和作为一个革命战士的光荣感、自豪感,激发了他对新生活的热爱和蓬勃的朝气,就是在即将发起总攻的时刻,还在枪筒上插上几根树枝和野菊花,充满青春活力。
由于性格的憨厚朴实,他不习惯同女同志打交道,在妇女面前总是显得局促、羞涩、拘谨、腼腆,但十分关心同志,以一颗纯洁质朴的心一心一意地完成组织交给的任务。
由于在革命队伍里受到党的教育和战斗生活的锻炼,他对革命事业无限忠诚,有着高度的阶级觉悟和革命责任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茹志鹃《百合花》主题解读
内容摘要:《百合花》是一出悲剧,浓浓的悲剧意识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认识和生命的关怀。
它超越了人情和人性,直面生命,是对生命意志的讴歌,是生命的美丽与张扬。
关键词:《百合花》生命美丽张扬
茹志鹃的《百合花》写作于1958年春。
关于这篇小说的主题,当年茅盾先生曾将之概括为“反映了解放军的崇高品质和人民爱护解放军的真诚”。
①陈思和先生则认为它是“表现战争中令人难忘的,而且只有战争中才有的崇高纯洁的人际关系,与通过这种关系体现出来的人性美和人情美”。
②持这种观点的还有王庆生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学史》,认为这个作品“着意去表现战争环境下人性美和人情美的初衷”。
③这种对《百合花》主题解读的依据,一方面是从作者创作的动机推断的,另一方面也是对五、六十年代关于人情、人性及人道主义论争的一种呼应。
其实这些解读,依然没有摆脱掉十七年文学中战争文化心理特征的影响,忽略甚至消解了《百合花》的悲剧特征。
《百合花》是一出悲剧。
鲁迅先生说过:“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这个被毁灭了的“人情”和“人性”在某个意义上来说,它虽然涵盖在悲剧的概念之内,但它还不能完全作为悲剧性的本质——“历史的必然要求与这种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的冲突”——真正体现悲剧性的美学意义。
那么,这里的“人情美”与“人性美”意义何在呢?《百合花》的主旨又是什么呢?
要解读《百合花》的主题,我们先从小说的人物入手。
《百合花》主要围绕三个人物展开故事情节的:“我”、通讯员和新媳妇。
一
正确地认识新媳妇在小说中的角色地位,对我们解读小说的主题有重要的意义。
新媳妇是小说的主要人物吗?
茅盾先生认为“在五六千字的短篇里写两个人物(而且是差不多不分主次的两个人物),…开头两千字集中写通讯员,然后引出第二个人物(新媳妇),用了五六百字集中写她,接着就把这两个人物交错在一处写”。
④陈思和先生认为“小说主要刻画的是小通讯员与新媳妇之间的圣洁感情,但两者之间穿针引线的是小说叙事人‘我’”⑤。
王庆生主编的当代文学史也持这种观点“小说主要是在两个普通的小人物——扭捏的通讯员和羞涩的新媳妇之间展开的”。
⑥
很显然,茅盾先生把新媳妇当作与通讯员一样不分主次的重要人物,这样就自然而然地得出“人民爱护解放军的真诚”的军民鱼水之情的主题了。
对于这种阐释的框架,洪子诚先生认为它“既窄化了阐释的空间,但也遮蔽了人物之间模糊暧昧的情感”。
⑦
陈思和先生也同样把新媳妇和通讯员作为小说的主要人物,把“我”当作一个穿针引线的线索性人物。
正是这种解读,以致于使他错误地认为“战争的枪林弹雨只是为了烘托小通讯员与新媳妇之间诗意化的‘没有爱情的爱情牧歌’”。
⑧
我们不妨看一下新媳妇在小说的结构线索中的作用:新媳妇是在小说完成三分之一后才出场的,她与通讯员的第一次单独会面,作者竟忽略未写;在借被子事件中,只是一个工具而已,整个过程她除了笑,只有一句话“抱去吧!”之后,就隐去了。
直到通讯员牺牲,新媳妇才出场。
由此看来,新媳妇怎么可能
作为小说的主要人物呢?
关于新媳妇形象塑造的缘由,作者茹志鹃曾这样说:“我麻里木足地爱上了要有一个新娘子的构思。
为什么要新娘子,不要姑娘也不要大嫂子?现在我可以坦白交代,原因是我要写一个正处于爱情的幸福之漩涡中的美神,来反衬这个年轻的尚未涉足爱情的小战士。
当然,我还要那一条象征爱情与纯洁的新被子,这可不是姑娘家或大嫂子可以拿得出来的。
”⑨
毋庸置疑,新媳妇并非小说中的主人公,新媳妇淡化之后,只剩下“我”和通讯员,那么他们之间的关系又如何呢?意义何在?这才是解开小说主旨的关键。
二
小说中的“我”是个什么角色呢?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呢?
我认为她不仅是一个线索人物,更是一个主要人物,她和通讯员一样,是小说中同等重要的(通讯员的形象不再赘述),她是我们打开小说主旨的钥匙。
首先,从小说的结构线索来看,非常分明,小说始终围绕着“我”和通讯员之间的交往展开叙事:“我”与通讯员去包扎所的路上、“我”与通讯员一起借被子、“我”与通讯员在包扎所最后一次相见(通讯员牺牲)。
围绕这个线索,作者巧妙地把“我”对通讯员的感情变化融织进去:从开始生气、发生兴趣到亲热起来,接着从心底爱上这个傻乎乎的小同乡,然后是月夜的思念、牵挂,到最后通讯员牺牲“我”内心无限的悲痛。
这样,“我”的情感始终流贯起伏在整个小说故事情节之中,“我”的形象也逐渐丰满起来。
一个热情大方、活泼美丽、情窦初开的少女形象跃然纸上。
正是由于“我”的角色地位的凸显,才有了这场“没有爱情的爱情牧歌”,作者正是以此建构了小说最基本的框架。
小说的艺术构思,剪裁组织,起承转合,呼应陪衬,更显精巧严密,匠心独运。
但是,也有人认为,小说的最后集中写新媳妇,叙述人“我”则从故事中逐渐隐退了。
其实这只是作者为了达到悲剧的艺术效果,采用了“感觉转换”的手法而已。
席勒在《论悲剧艺术》中阐述道:“要达到这一目的,需要一系列经常变换的观念,也就是说,需要把一些和这些观念相适应的情节有目的地和主要情节连贯起来。
并且通过主要情节,使预期的悲剧印象完全从这些情节中展开出来,就像从纺锤上放出来的一个线团,最后把心灵像用一张撕扯不破的罗网包裹起来。
”⑩
其次,小说中充满诗意的爱情描写,是文本中最细腻、最美丽、最动人、最具生命力的地方。
小说中正是有了“我”的介入,小通讯员的腼腆与羞涩、淳朴与善良才更具说服力和感染力。
这种文学的描写与渲染,让我们看到了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善良可爱的男人,也看到了多情美丽的女人,他们的憧憬和浪漫,他们的快乐和痛苦。
可以说,爱情是《百合花》的故事结构框架,也是其表达主题的依托,正是这样,“我”在《百合花》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
《百合花》是一出悲剧,首先是一出爱情的悲剧。
小说开始用温馨浪漫的笔调刻画了“我”与通讯员的相识、相知、相恋、相思,然后又用凝重的旋律将这场爱情悲剧渲染得荡气回肠。
但是,作者巧妙地把这场“没有爱情的爱情牧歌”置放在战争的背景之中,又使得这种浓浓的悲剧意识不在于爱情本身,而是爱情之花凋谢之后,激发人们对生命的关注,对个体生命的认识。
对个体命运、人类命运的观照,对人的存在意义和生命意义的思索,这正是中国当代文学战争题材小说主题意义所缺失的。
《百合花》正是在这
个意义上的突破,它打破了战争文化心理特征中的乐观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的单一模式,用浓浓的悲剧意识写出了她对战争的认识,对生命的关怀。
小通讯员这个年轻美丽的生命,这个纯朴善良的生命,这个尚未体验爱情享受爱情的生命,就这样凋谢了。
这里所谓的人性美、人情美在生命的面前也黯然失色,因为对于生命,只有活着,才会存在,只有存在,才有价值,正如史怀哲所说:“我是一个生命,生命的意愿是生存。
在我的生命意识中,带着对毁灭和痛苦的恐惧,渴望更广阔的生存和快乐。
”《百合花》它直面的是生命。
生命的毁灭,是对战争的否定与诅咒;生命的毁灭,超越了人情和人性,是对生命意志的讴歌,是生命的美丽与张扬!这才是《百合花》悲剧意义的全部内涵,是《百合花》的真正主旨所在。
注释:
①④茅盾.谈最近的短篇小说.人民文学〔J〕1958年第6期.
②⑤⑧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M〕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6年4月.
③⑥王庆生.中国当代文学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年2月.
⑦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
⑨茹志鹃.我写〈百合花〉的经过.青春〔J〕1980年第11期.
⑩席勒.论悲剧艺术.西方文艺理论名著选编〔G〕(上)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11月.
袁俊华,河南驻马店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科学系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