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医学中医的感想体会
西医学中医心得体会
西医学中医心得体会中医作为中华民族独有的医学理论,几千年来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近代由于西医的引进,特别是建国以后,西医在中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各种先进的医疗设备和诊疗手段层出不穷,治疗效果立竿见影。
而中医在西医循证医学面前失去了她璀璨的光芒,就如同一颗被尘封的宝石,只有在西医对疾病束手无策的时候才被人开启。
当前中医的现状值得我们每个人沉思,都说中医是一门艺术,那西医何尝不是一门艺术?艺术与艺术之间,有高低之分吗?没有,艺术没有高低,而艺人是有高低之分的。
笔者是西医执业,有幸进修时西医学中医,对两种医学体系临床运用心有体会。
1.西医学中医的问题在从医的这些年中,笔者曾经也听过不少中医讲座,也阅读过相关的中医教材,但总感觉云里雾里的,不入其门,不得其法。
通过简单学习后,虽然能够掌握相关知识,但不能灵活用在患者身上,也不能正确的辨证施治,听了讲座,看了书,到头来等于没听、没看。
而目前中医教学也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学了不知道怎么用,毕业一进入医院,大家都专研西医去了。
诚然,笔者并不是说专研西医不好,而是中医传承上出了问题,同时对中医的认识也出现了问题。
2.西医学中医实际经历笔者于2017年进入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院进修学习,跟随著名皮肤病专家陈德宇教授和杨文信教授学习。
陈德宇教授是硕士生导师,西医临床医学毕业,他在成都中医药大学“西学中班”学习,继之从师于孙同郊教授。
他主编《皮肤性病学》、《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等多部学术专著,可以说是“西学中’的典范。
杨文信教授是主任中医师、硕士生导师,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院业务院长。
两位教授在学术上各有千秋,都从事皮肤病临床工作几十年,业务水平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患者遍布川内外。
2.1皮肤病的诊断在跟随陈德宇教授学习皮肤科的过程中,一开始吸引笔者的是各种皮损形态,根据皮损形态诊断皮肤病,了解皮肤病各个阶段皮损特点,其次是皮肤病的鉴别诊断,用什么方法鉴别相似的皮肤病,再其次就是皮肤病的诊断思维。
西学中之中医内科学心得体会—探讨中医内科学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
探讨中医内科学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中医内科学是基础理论联系临床实践的桥梁,也是其他临床课的基础。
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临床学科,有人说学懂了中医内科学等于把整中医学弄懂了,其实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中医内科学为临床大科,是临床各科的基础。
以下是我对中医内科学的学习心得。
中医内科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有人说学懂了中医内科学等于把整中医学弄懂了,其实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中医内科学为临床大科,是临床各科的基础。
因此,在学习中医内科学时,我们需要将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相结合,提高诊断治疗水平。
中医内科为中医大科,古代医生凡以医为业者,皆以内科为主,兼其它小科,如儿、妇、外科等。
当今一般综合性医院所设的中医科,实际上亦是以看内科病为主的临床科,所以学习内科学,主要是临证,多与患者接触,才能使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
传承是中医学习的基础。
在中医学习过程中讲究传承,我所继承的太多太多,前辈们的精神,乃重中之重,而后才是思维方式,最后才是药房等等。
这种传承精神使得中医学得以延续和发展。
创新是中医学习的灵魂。
创新,思维方式与药剂的创新,文明,谦而有理,务实,踏踏实实,无论做哪一行,哪一业,做好脚下,在各行各业中,都应该有这种精神,前辈们一步步辛勤的走下的路,我们应该走的更加辉煌。
这种创新精神使得中医学得以与时俱进,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
中医内科具有较强的亲和力。
在许多地方,特别是在基层医疗机构,中医内科成了群众主流医疗,甚至是唯一选择。
资料显示,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医院中,中医内科的就诊人次占到了整个医院就诊人次的40%左右。
这说明人们越来越喜欢中医内科为其提供的诊治方式。
中医学经典古籍是前代医家留给后世学者的宝贵医学财富,值得我们去深入学习和研究。
其理论学说及临床诊治思维方法对于如今仍然有重大的临床价值。
因此,我们作为研究生更要以严谨的态度去深入学习和诵读,通过多多诵读经典条文,不断充实自身理论基础。
通过深入学习和研究中医学经典古籍,我们能更加全面的以中医角度去认识疾病、疾病病因病机及发展转归。
西医学习中医心得体会
西医学习中医心得体会在过去的几年里,我有幸有机会学习和了解中医的知识。
作为一名西医学生,这次经历对我来说是非常宝贵的。
通过学习中医,我意识到中西医学在治疗方法、理论基础和实践中存在的差异,同时也深刻体会到了中医的独特之处。
首先,我认识到中医强调的是整体观念。
与西医注重局部治疗的方法相比,中医更加注重整体的平衡与和谐。
在中医的理论中,人体被看作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器官、系统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因此,中医的治疗方法通常是综合性的,旨在调整和恢复整体的平衡。
其次,中医强调的是预防为主。
相对于西医侧重疾病治疗的方法,中医更注重提前预防疾病的发生。
中医强调的是个体的自愈能力,通过调整生活习惯,保持身体的平衡,可以促进健康与长寿。
这点对我有很大的启发,让我认识到预防和治疗同等重要。
除此之外,我还发现中医注重对病人的细致观察和根据个体化的特点来制定治疗方案。
在中医的诊断过程中,医生会对病人的症状、体征和舌诊等进行全面的观察和分析。
这种个体化的治疗方法可以更精准地了解病人的具体情况,从而制定出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此外,我也意识到中医在药物治疗方面的独特性。
与西医注重化学药物的应用不同,中医常常使用中草药来治疗疾病。
中草药具有天然的特点,可以辅助治疗、调理身体。
虽然中草药的治疗效果需要更长的时间,但它的副作用相对较小,也更接近自然,让人更加安心。
此外,在学习中医的过程中,我还深刻领悟到中医强调的治疗原因和病因。
中医强调疾病的来源和发生,通过分析病因来进行治疗。
这让我认识到,仅仅看症状控制疾病的局部治疗并不能根治病症,只有找到病因才能从根源上解决问题。
通过与中医知识的接触和学习,我不仅丰富了自己的医学知识储备,更加开阔了我的思维方式和治疗方法。
学习中医并不仅仅是为了将来能够综合运用中西医的优势,在实践中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方案,更是对我个人人生的一种修行和提升。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我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和挑战。
中医理论的复杂性和独特性,让我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理解和掌握。
西学中医内科学心得体会及收获 中医内科学感想【3篇】
西学中医内科学心得体会及收获中医内科学感想【3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计划报告、合同协议、心得体会、演讲致辞、条据文书、策划方案、规章制度、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lan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insights, speeches, policy documents, planning plans, rules and regulation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ould like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西学中医内科学心得体会及收获中医内科学感想【3篇】关于西学中医内科学心得体会及收获篇一治未病工作任务刚一下达,我院领导便高度重视,立即召开了全院职工大会,对有关文件精神进行了传达,并对有关政策进行了深入解析、学习,积极筹备成立治未病工作领导小组。
中西医的心得体会
中西医的心得体会在医学领域中,中医与西医一直以来都是两个重要的医学体系。
中医源于中国传统医学,倡导阴阳平衡和气血调和的理念,注重整体观念和个体化治疗。
而西医则立足于解剖学、生理学和现代科学的基础上,采用药物和手术等科学方法进行治疗。
作为一名医生,我深知中西医学的长处和不足,并有着自己的心得体会。
在接触中西医学的过程中,我认识到两者各自的优势和限制,以及如何综合运用中西医学来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首先,中医强调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器官和系统相互关联,形成一个复杂的调节网络。
在中医治疗中,医生会综合考虑患者的症状、体质和环境等因素,通过中药、针灸等方式来调节整个身体的平衡。
这种治疗方式重视全面把握疾病的原因和机制,注重预防和调理,对慢性病和复杂疾病特别有效。
然而,中医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速度上存在一定的不足。
由于中医诊断主要依赖于望、闻、问、切的四诊方法,需要医生具备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感觉灵敏度。
但是,由于每个人的感受和体质不同,很难将这种经验和感受完全归纳和传授给每一个医生。
此外,中药治疗需要时间长,效果不如西药迅速显著,因此在急症和输液等方面,中医的应用受到了限制。
相比之下,西医注重病因的研究和治疗的疗效评估。
通过现代仪器和技术,西医能够准确地诊断疾病,并采用药物、手术、放射治疗等方式进行治疗。
西医的诊断速度快,治疗效果明显,尤其在急症和外科手术中表现出色。
然而,西医治疗疾病过程中往往只关注病变部位,忽视了全身的整体性。
西医药物和手术带来的治疗效果成功和不良反应也需慎重权衡。
此外,西医注重的是病因的治疗,对于慢性疾病的治疗和康复上存在一定的限制。
所以,中西医结合成为了一种趋势和发展方向。
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式能够充分结合两者的优势,更好地服务于患者。
中医的整体观念和个体化治疗为西医的病因治疗提供了补充,能够在疾病的预防、康复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在实践中,综合应用中西医学需要医生具备一定的临床经验和判断力。
西医学中医心得体会
西医学中医心得体会作为一名西医学生,我曾经对中医学抱有很多疑问和困惑。
然而,在学习过程中,我逐渐发现中医学与西医学并不是对立的关系,而是互补的关系。
在此,我想分享一些我在学习中医学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中医学的理论体系中医学的理论体系是非常完整的,包括了阴阳五行、经络学说、气血津液等概念。
这些概念在西医学中并没有对应的概念,但是它们对于中医学的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
例如,中医学认为疾病是由于人体内部的阴阳失衡所导致的,而西医学则认为疾病是由于病原体感染或者人体免疫系统失调所导致的。
这两种理论虽然不同,但是它们都能够解释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因此在实际临床中,中医学和西医学可以相互补充,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中医学的诊断方法中医学的诊断方法主要包括望、闻、问、切四个方面。
其中,望诊是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脉象等来判断疾病的性质和病情的轻重。
闻诊是通过听患者的声音、呼吸等来判断疾病的性质和病情的轻重。
问诊是通过询问患者的病史、症状等来判断疾病的性质和病情的轻重。
切诊是通过按摩患者的穴位来判断疾病的性质和病情的轻重。
这些诊断方法在西医学中也有相应的诊断方法,例如观察病人的面色、舌苔等可以反映出病人的贫血程度、肝功能等,询问病人的病史、症状等可以帮助医生确定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因此,中医学的诊断方法和西医学的诊断方法也是互补的。
中医学的治疗方法中医学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针灸治疗、推拿治疗等。
其中,药物治疗是中医学最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
中药的种类非常丰富,每种中药都有其独特的药性和功效。
例如,黄连可以清热解毒,白术可以健脾益气,当归可以补血活血等。
针灸治疗是中医学另一种常用的治疗方法。
针灸可以通过刺激穴位来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推拿治疗是中医学另一种常用的治疗方法。
推拿可以通过按摩穴位来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这些治疗方法在西医学中也有相应的治疗方法,例如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物理治疗等。
西医学中医的体会
西医学中医的体会学习《中医基础理论》的体会作者:周老师“轻松学中医”三期班学员欧绍忠一直以来,都有学中医的想法,但都不得其法,没基础,不系统,也坚持不下来。
现在,我觉得就像一只羔羊,被周老师拿着鞭子驱赶,每天都有进步,经历着辛苦,揣着幸喜和期待,每天向着我们梦中中医的神圣殿堂行进。
中医知识犹如浩瀚大海,读一遍觉得平淡无奇,听一遍觉得有许多原来未知的东西,再经过老师的提纲挈领、点拨研读之后却发现字字珠玑,意犹未尽。
周老师的讲课理论与实例相结合,深入浅出,引人入胜,每听一次都有新的收获,经过三个月的《中医基础理论》学习,明白中医既治病又保健的奇特医疗效果。
它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立下了丰功伟绩。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在于它的整体观念和辩证论治两个方面。
中医在辨证论治的过程中,多向病员解释中医治病的现代科学依据,将能使中医被现代更多的人所接受,是中医自身生存发展的必要。
我从小多病(尿床、拉肚子、出皮疹等),又出生在贫穷落后的农村,看病极不方便。
每次生病,大部分都是父母到山上挖一点树根之类的来煨给我吃,虽然效果不怎么明显,但总比什么药都没有要更好一些,自己选择想当一个医生,为病人服务,所以在中考的时候毫不犹豫的选择了卫生学校(西医士专业),可遗憾的是当时没有祖国医学这个专业,可能要大学里面才招生,卫校毕业后一直从事西医临床医疗工作,至今已有18年余,但总感觉没有什么收获,而且很多病患者没有很好的治疗方法,都是一贯的模式,一笼统的诊疗模式,含糊不清,特别是疼痛、癌症、风湿病、脑梗塞等这些病患者,恢复慢,效果差,非常痛苦,经济花费大,看到这些情况,心里不是滋味。
特别是我以前非常在乎祖传秘方、单方、验方,可自己按书上的要求购买中药来给自己的亲人或朋友服用,没有效果,这难道是骗人的?现在跟着周老师学习以后,才发现还有个体差异,需要辨证论治,不能像西医那样生搬硬套。
10年前的很多时候,想跟着老中医或草医学习,但毕竟现在是经济发展阶段,大家都要钱,可问题是给钱,还是草草了事,根本学不到什么东西,有经验、有威望的中医师越来越少,大部分是学院派或偏于西医和中西医结合的,中医中药实质性的东西都没有,连黄帝内经、方剂学都不会,更不要说辨证论治了,所以到现在自己对中医中药还是零基础,有着很神秘的感觉。
学习体会(西学中 中医妇科)
西学中学习体会历时3年的西学中终于迎来了考核,疫情挡住了大家出行的步伐,但没有减少我对中医的热情,从刚开始每周克服万难奔赴南京,后改为线上,又远赴浙江学习实践,师从苏州中医医院宋青霞教授,克服繁重的业务抽空去跟师学习,从西医的角度去进一步了解学习中医,做到中西医结合应用在临床,感触很深。
由于东西方文化背景不同,在不同哲学思想和思维方法的基础上,发展成不同的医学体系。
两种医学体系对于人类的健康都作出了重大贡献。
中医学是宏观整体医学,西医学是微观分析医学。
对人体的认识上,西医学认为人体是各组织器官组合而成的,整体等于部分之和,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任何组织器官都不能脱离整体存在,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在诊断上,西医学重视局部改变,强调实验室指标变化,突出机器的作用;中医学重视整体反应,强调医患结合,突出四诊合参、无创诊断。
在治疗上,西医学强调对抗;中医学重视“调和”,调整阴阳等等。
虽然两者有着巨大的差异,但是服务的对象都是相同的病人,因此我们在诊疗行为中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不是能更好的服务于患者吗?现在有很多人片面强调西医的技术而忽视中医的优势,或者一味强调中医传统而抵触西医办法,我觉得都是不可取的,也是不理性的。
应更多地汲取生命科学以及其他科学的新理念、新技术手段,提升中西医结合研究的水平。
强调中西医结合是中国特有的医学模式。
作为中医学的一部分,妇科治疗在中医学领域中占有重要地位。
我在学习中医妇科学过程中,不断增长的知识不仅为我带来了理论上的收获,还为我提供了实践锻炼的机会。
在这个过程中,我得到了很多启示和体会。
一、提高思维的协调性和判断力在中医妇科学的探索中,需要充分发挥分析和判断的能力。
通过对各种症状的辨识和治疗方案的设计,我意识到,治疗方法需要充分的论证和判断。
比如,对于孕妇的治疗,在药物的选择上需要格外谨慎,同时,对方剂的效果要有清晰明确的认识。
我逐渐学会了如何区分一般的症状和复杂的问题,并提出恰当的解决方案。
西学中实践心得体会范文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日益频繁。
近年来,我国医学界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大力推进西学中工作,旨在将西医的先进技术和中医的传统文化相结合,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
我有幸参与了西学中的实践活动,以下是我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在西学中的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
中医学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源远流长,其理论体系独特,治疗方法多样。
而西医学则注重实验和实证,强调科学性和客观性。
两者各有千秋,但在实际应用中,将两者结合起来,能够优势互补,相得益彰。
1. 提高诊疗水平通过西学中的实践,我学会了将中医理论应用于西医诊疗过程中。
例如,在诊断疾病时,我不仅关注西医的体征和检查结果,还结合中医的望、闻、问、切,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
这样,既能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又能为患者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2. 丰富治疗手段中医治疗手段丰富多样,如针灸、推拿、拔罐等。
在西学中的实践中,我学会了将这些方法与西医治疗相结合。
例如,在治疗慢性疼痛时,我会在西医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运用针灸、推拿等方法,缓解患者的疼痛症状,提高治疗效果。
3. 促进学术交流西学中的实践不仅让我受益匪浅,也让我认识到了学术交流的重要性。
在实践过程中,我与西医、中医专家共同探讨病例,分享经验,取长补短,为提高我国医疗服务水平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中医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在西学中的实践中,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中医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重要性。
1. 传承中医精髓中医学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精髓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智慧。
在西学中的实践中,我努力学习和传承中医理论,将其应用于临床实践,为患者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
2. 弘扬中医精神中医精神是中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仁爱、诚信、敬业、创新”等。
在西学中的实践中,我时刻牢记中医精神,以患者为中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3. 推动中医现代化随着科技的发展,中医学也在不断进行现代化改革。
西医学中医心得体会
西医学中医心得体会西医学与中医学是两种不同的医学体系,通过我的学习和实践,我认为对于西医学和中医学的理解和应用可以相互补充,共同促进病人的康复和健康。
在西医学的学习中,我学到了许多科学的医学知识,包括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等。
通过这些知识的学习,我能够更加全面地理解人体的机能和疾病的形成机理,为病人的疾病诊断和治疗提供了依据。
西医学侧重于病因学和病理学的研究,通过实验和临床研究可以获得很多科学的证据,指导病人的治疗方案。
西医学在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为病人提供了有效的治疗方法。
然而,西医学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西医学往往注重对症治疗,忽视了病人整体的身心健康。
临床上经常可以看到有些病人的症状得到了缓解,但整体健康状况却没有明显好转。
此外,西医学对于一些疑难杂症的治疗效果并不理想,这时就需要借助中医学的理论和方法来进行辅助治疗。
中医学注重整体观念,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将人体看作一个有机的整体。
中医学强调治疗疾病要从病人的整体调理入手,通过调整病人的阴阳平衡和气血运行来达到治疗的目的。
中医学注重个体差异的体现,不同的人体质对同一病症的反应方式和治疗方法就不同。
因此,中医学在一些慢性疾病的治疗和康复中有着独特的优势。
在我的实践中,我发现西医学和中医学可以互相补充。
在病人的治疗过程中,我首先采用西医学的方法对病人进行系统的检查和诊断,确定病人的病因和病理,然后结合中医学的理论和方法,对病人进行个体化的调理。
中医药的药物治疗、针灸、推拿等物理疗法,可以帮助病人改善病情,加速康复。
同时,注重病人的心理健康,在康复过程中积极引导病人树立积极的治疗信念,增强病人的自我调节能力。
通过对西医学和中医学的学习和实践,我认识到两种医学的独特价值和互补关系。
西医学注重科学证据和技术手段的应用,对急性病症的处理效果显著;而中医学重视整体观念和个体差异,对慢性病症和康复有独到的见解和治疗方法。
因此,我希望继续努力学习和探索,将两种医学的理念和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为病人提供更全面、有效的治疗和康复方案。
西医中医科出科总结范文
随着医学科技的飞速发展,中西医结合已成为我国医疗事业的一大特色。
在本次西医中医科的学习与实习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中西医的互补优势,现将我在西医中医科的学习成果和心得总结如下:一、科室业务开展情况1. 西医方面:在西医科的学习中,我掌握了西医诊断、治疗、护理等基本技能。
通过参与门诊、急诊、病房等临床工作,我对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提高了自己的临床实践能力。
2. 中医科方面:在中医科的学习中,我了解了中医的基本理论,包括阴阳五行、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
通过跟师学习,我对中医的望、闻、问、切四诊技巧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并学会了运用中药、针灸、推拿等中医治疗方法。
二、科室基本情况1. 西医科:科室共有医生5名,其中主治医师2名,住院医师3名。
科室设有病床20张,每年接诊门诊病人约10000人次。
2. 中医科:科室共有医生3名,其中主治医师1名,医师2名。
科室设有病床10张,每年接诊门诊病人约5000人次。
三、个人学习成果1. 理论知识:通过学习,我对中西医的基本理论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为今后的临床实践奠定了基础。
2. 临床技能:在实习过程中,我积极参与各类临床工作,掌握了西医诊断、治疗、护理等基本技能,并学会了运用中医治疗方法。
3. 团队协作:在科室工作中,我学会了与同事、患者及家属沟通协作,提高了自己的综合素质。
四、个人心得体会1. 中西医结合优势:中西医结合是我国医疗事业的一大特色,两者相辅相成,优势互补。
在临床实践中,要善于运用中西医理论和技术,提高诊疗效果。
2. 严谨治学:医学是一门严谨的科学,我们要不断学习、积累经验,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
3. 关爱患者:作为医务人员,我们要关心患者,以患者为中心,为患者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
总之,在西医中医科的学习与实习过程中,我收获颇丰。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继续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西医学院中医心得体会
西医学院中医心得体会中医学院的学习让我对中医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体会。
在这段时间的学习中,我体会到了中医的独特之处,并且也真正认识到了中医学的价值。
首先,中医学强调整体观念。
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的各个器官之间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
中医注重辩证分析,从整体上了解疾病的发展规律,而不仅仅关注病灶局部。
这种整体观念的重要性可以通过治疗疾病的例子来体现。
比如,中医治疗咳嗽的方法就是从整体上调理肺脏,而不只是仅仅抑制咳嗽的症状。
这与西医的治疗方法截然不同,西医往往只关注病灶局部,而忽略了疾病在整体上的影响。
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西医的治疗效果,并且容易导致疾病的复发。
其次,中医的治疗方法多样化。
中医有多种治疗方法,包括针灸、中药、推拿等。
这些方法在临床实践中各有独特的优势。
比如,针灸可以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中药可以通过药物组方的方式,调理人体的阴阳平衡,治疗疾病。
这些方法的丰富性和灵活性,使得中医能够根据不同疾病和个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而西医在治疗上往往只有药物和手术两个选择,这限制了西医治疗的多样性和针对性。
再次,中医注重预防和强身健体。
中医学提出了强身健体的方法,比如针灸、按摩等。
这些方法可以调整人体的平衡,增强机体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提高免疫力,从而预防疾病的发生。
而西医在很大程度上是在疾病发生后才进行治疗的,很少有强身健体的方法。
这样一来,中医的预防效果明显优于西医。
最后,中医注重个体化治疗。
中医治疗的同时,也会针对个体情况进行病因疗法的研究,也就是说,针对不同个体的病原,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
这与西医的“同病不同治”原则相似,但中医在个体化治疗上更加精准。
中医通过辨证论治,寻找疾病的根本原因,然后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这种个体化治疗的方法,增加了治疗效果的准确性和针对性。
总而言之,中医学院的学习让我对中医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体会。
中医学的特点包括整体观念、治疗方法多样化、注重预防强身、个体化治疗等。
西医学习中医心得体会
西医学习中医心得体会作为一名西医,我一直对中医充满了好奇和敬意。
近年来,随着对医学领域的不断探索和对患者综合治疗需求的认知加深,我毅然踏上了学习中医的征程。
这一路走来,可谓是收获颇丰,感慨良多。
中医,这一古老而神秘的医学体系,蕴含着深邃的智慧和独特的理论。
初接触中医时,我被其复杂的理论体系所震撼。
中医的基础理论,如阴阳五行学说、经络气血理论等,与西医的生理病理观念截然不同。
阴阳的平衡与失调,五行的相生相克,这些概念看似抽象,却又在中医的诊断和治疗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学习中医诊断方法时,我深刻体会到了中医的“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精妙之处。
“望诊”通过观察患者的神色、形态、舌苔等,就能获取诸多疾病的线索;“闻诊”依靠听声音和嗅气味来判断病情;“问诊”则详细询问患者的症状、病史、生活习惯等,全面了解病情;“切诊”中的脉诊更是让我感到神奇,通过触摸脉搏的节律、强弱等,能够推断出身体内部的变化。
与西医依赖各种仪器检查不同,中医的诊断更注重医生与患者之间的直接交流和观察,这种以人为本的诊断方式让我深受触动。
中医的治疗方法也别具一格。
中药的运用是中医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
每一味中药都有其独特的性味归经和功效,通过巧妙的配伍,可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方剂学中的经典方剂,如桂枝汤、麻黄汤、小柴胡汤等,历经千年的实践检验,疗效显著。
针灸疗法更是让我大开眼界,通过针刺穴位来调节气血、疏通经络,从而治疗各种疾病。
推拿按摩、拔罐、艾灸等中医疗法,也都有着各自的适应症和独特疗效。
在学习中医的过程中,我也逐渐认识到中西医结合的重要性和优势。
西医在急性病、创伤处理和器质性病变的诊断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而中医在慢性病的调理、功能性疾病的治疗以及预防保健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
例如,对于一些慢性疼痛患者,西医可能会使用止痛药来缓解症状,但长期使用可能会有副作用。
而中医的针灸、推拿等疗法,不仅能够缓解疼痛,还能从根本上调整身体的失衡状态,减少复发的可能性。
西学中医内科学心得体会及收获 中医内科学感想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西学中医内科学心得体会及收获中医内科学感想西学中医内科学心得体会及收获中医内科学感想》近年来,中医内科学作为传统中医学的重要分支,在西方国家日渐受到重视和研究。
作为一名在西方学习并应用中医内科学的医学生,我有幸接受了西方医学教育所赋予的先进医学知识,同时也深入学习中医内科学的理论和实践经验。
在这个过程中,我获得了许多宝贵的心得体会和收获,并对中医内科学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感受。
首先,西学中医内科学让我意识到中医内科学的独特性和独立性。
传统中医学体系的建立经历了数千年的实践和积累,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诊疗方法。
在西方医学的影响下,中医内科学得以更好地与临床实践相结合,形成了更加完善的诊疗流程和技术体系。
通过学习西方医学的先进知识,我深刻理解到中医内科学是一门自成体系的学科,它具有独特的诊断和治疗原则,能够提供以整体观念为基础的个性化医疗服务。
其次,西学中医内科学让我认识到中医内科学在治疗慢性病方面的独特优势。
传统中医学注重整体观念和平衡,深入研究人体内部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
通过调整身体的阴阳平衡和气血运行,中医内科学能够有效治疗慢性病,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在西方医学传统中,治疗慢性病常常倾向于使用药物或手术等特定的医疗手段,注重症状的缓解和治疗结果的量化。
而中医内科学则更加注重个体差异和整体调节,通过综合运用中医针灸、中药以及饮食调理等多种手段,改善整体调理,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进一步,西学中医内科学让我意识到中医内科学的互补性。
对于西方医学教育背景的学生来说,学习中医内科学无疑是一个全新的挑战。
但是通过与西第1页/共2页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方医学的对比学习,我发现中医内科学与西方医学的概念和理论具有许多相似之处。
中医内科学虽然在疾病理念和系统分类上与西医有所不同,但是在解剖学、生理学和病理学等基础知识上,中医内科学与西医有着相似的认识和理解。
通过整合这两个系统的知识,我们可以更全面地理解和应用中医内科学。
中西医心得体会
中西医心得体会在我多年的学习和实践中,我有幸接触了中医和西医两种医学体系,这让我对中西医的不同理念、方法和技术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对中西医的心得体会。
一、理念与观点的差异中医强调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强调内外平衡和阴阳调和。
而西医则更注重解剖学和生理学的研究,关注病因与病变的关系。
我认为,中医的整体观念可以提醒我们不仅要关注症状,更要综合分析病因和病机,从根本上治疗疾病。
而西医的精确解剖学和生理学研究,则使其在疾病的诊断和手术治疗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二、中西医治疗方法的不同中医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中药、针灸、推拿和气功等。
这些方法具有温和、天然的特点,通过调整体内的阴阳平衡、气血流通、脏腑功能等方面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而西医则倚重于药物和手术治疗,例如抗生素、手术切除等。
这些治疗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迅速缓解症状,但副作用和风险也相对较大。
三、中西医结合的优势尽管中西医有着不同的理念和治疗方法,但我认为两者并非对立,而是可以相互补充的关系。
中医的整体观念能够提醒我们关注身体的调节和平衡,而西医的精确诊断和手术治疗则能在紧急情况下救治病患。
中西医结合的实践是我个人的心得体会。
在临床实践中,我经常会综合运用中西医的理念和方法,更全面地了解和治疗疾病。
四、个人的心得与体会在实践中,我发现中医和西医在疾病诊断和治疗方面各有特点,但都需要不断的学习和探索。
只有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我们才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中西医的知识。
此外,我还发现中医强调预防疾病的重要性。
通过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作息规律和适量的运动,我们能够增强自身的免疫力,减少患病的风险。
总结起来,中医与西医各自有着不同的理念和治疗方法,但它们之间并非对立,而是可以相互融合、相互补充的。
中西医结合的实践为我们提供了更广阔的视野和更多的治疗选择,以更好地服务于患者的健康。
以上是我个人对中西医的心得体会,希望能够对读者有所启发和帮助。
西医学中医心得体会_王丽娟
经验交流按:根据本案临床表现,可归入祖国医学“痹证”范畴。
《素问·痹论》指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著痹也。
”此案由于患者素体虚弱,气血不足,腠理空疏,故外邪易于入侵,既病之后,又无力驱邪外出,以致风寒湿之邪得以逐渐深入,留恋筋骨、血脉而为痹。
因此阳虚卫外不固是内因,风寒湿邪乘虚袭入人体是外因。
病久阳气不足,表卫不固,外邪侵入引起气血不畅,经络阻滞,故项背肩及上肢疼痛;邪气久羁,气血失荣,故肌肉僵硬;腰为肾之府,膝为筋之府,腰膝痠软无力为病久延及肝肾,肝肾亏虚之象;形寒肢冷、双手冰凉、面色淡白无华、舌淡苔白、脉沉弱均为里阳虚而外寒凝之象。
脉证合参,证属阳虚寒痹。
方中麻黄发表通阳,附子助阳散寒,细辛辛开表里,桂枝行营卫,羌活、桑枝祛寒湿,片姜黄、川芎祛瘀通络、活血止痛,甘草调和诸药,共奏温阳散寒、通脉止痛之功效。
根据现代药理研究,细辛、麻黄、桂枝、桑枝、羌活等都含有挥发油及生物碱,有解热、镇痛及局部麻醉作用。
3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孙某,男,52岁,2008年12月16日初诊。
患者咳嗽反复发作三年余,平素畏寒怕冷,受凉后易发作。
近日感寒咳嗽加剧,咯痰色白量多。
刻诊:形寒肢冷,夜尿频多,面色淡白无华,鼻塞,流清涕,舌淡苔白,脉沉紧。
查体:体温37℃,两肺呼吸音粗糙,少量干罗音,胸部X线片示:两肺纹理增重、紊乱。
证属阳虚寒侵,表邪束肺,宜温阳散寒以托邪外出。
处方:炙麻黄10g、制附子10g(先煎)、细辛6g、杏仁8g、半夏10g、五味10g、甘草6g。
水煎服,每日1剂。
3剂后咳嗽减轻,鼻塞流涕消失。
继服6剂,咳嗽缓解。
连续服30剂,自觉神清气爽,畏寒及尿多诸症悉除,随访半年未复发。
按:咳嗽为临床常见病症,辩证首先分清外感、内伤,而临床多见内伤兼外感之证。
本案咳嗽反复发作三年,已成宿疾,肺主气而肾主纳气,日久不愈,致肺肾亏虚;久病必虚,久病及肾,肾阳不足,肺卫不固,故畏寒怕冷,受凉即发,症见形寒肢冷,夜尿频多,面色淡白无华。
西医学习中医后的心得体会
西医学习中医后的心得体会中医学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流派,博大精深,几千年来一直对中华民族的生命健康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
作为一名西医,我有幸有机会学习中医,并深切体会到了中医的独特之处和价值所在。
首先,中医强调“整体观念”,将人的身体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相比之下,西医往往更偏向于解剖学和生理学知识,将身体分割为各个系统来研究。
然而,只了解身体的局部并不能全面了解一个人的健康状况,因为人的身体系统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中医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法,综合考虑个体的生活习惯、心理状态、气候环境等多种因素,从而对疾病的发生、发展和治疗进行综合而个体化的分析。
其次,中医注重“平衡”的概念。
中医理论认为,人体的健康与阴阳平衡息息相关。
当体内的阴阳失衡时,容易导致疾病的发生。
而西医则更多地注重于控制病因与病程,通过药物、手术等方式对病症进行干预。
学习中医后,我深刻认识到了“平衡”的重要性,不仅可以预防疾病的发生,还可以提高人体的自愈能力。
当我在西医临床中遇到一些病症难以解决时,我会结合中医的理念,从平衡阴阳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并尝试中医的方法。
有时,这些尝试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让我对中医的治疗方法充满了信心。
中医对于疾病的看法也与西医不同。
西医学认为,疾病的发生主要是由于体内的病原体(如细菌、病毒等)侵入导致的。
而中医认为疾病的发生是由于体内的阴阳失衡所导致的,病原体只是一个外在的因素。
中医强调的是调整身体的阴阳平衡,而不仅仅是去杀灭病原体。
这种思维方式使得中医在一些慢性疾病的治疗上表现出独特的优势。
学习中医后,我更注重疾病的根本原因,而不仅仅是治疗病症的表象。
这使得我能够更细致地观察病人的症状,找到疾病的真正原因,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治疗。
此外,中医的药物治疗方式也与西医不同。
中医讲究“药食同源”,大量的中药都是来自于食物的药物。
这种药物治疗方式具有天然、温和的特点,对身体的副作用相对较小。
相比之下,西医药物更多地注重药物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可能会产生一些副作用。
西医学中医心得体会
西医学中医心得体会西医学中医心得体会西医学中医心得体会(一) 中医难学,但学好中医有方法。
如何学好中医?一般来说,我们先要把课本学好,除此之外,还需要掌握一些方法。
以下谈谈我自己学习中医的几点体会,愿与读者分享。
一则,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
这一条非常要紧。
我读大学时,是先在课堂上读四年书,再开始临床实习(大四时曾有两个月的临床见习)。
我认为,临床一定要早,若临床太晚,不利于医术提高。
临床要与课堂学习结合起来,否则,先在教室里呆坐几年,等到了临床,课堂学的东西都不记得了。
再者,只有从临床上才能体会到何为疾病,如何治病,中医如何取效,若不临床,以上都不过是想象,是闭门造车。
我自己的体会,多多临床,大有裨益。
我们可以从临床中学习。
每个病人都是我们的老师,病人拿自己的健康与生命交付给我们,这是对于我们的极大信任,千万别辜负了病人的信任。
要从病人身上学习,病人的症状变化,病人叙述的病情资料,都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中医。
二则,读各家医案。
读历代中医大家的医案,有如名师在侧,耳提面命,最有助于提高医术。
医案不能滥读,要读适合于自己的。
比如,若想提高伤寒水平,就读伤寒医家的医案;想提高温病水平,就读温病医家的医案;想提高针灸水平,就读针灸医家的医案。
我向来重视读医案,且自己也收集了坊间所出版的几乎所有医案著述,方便随时翻阅。
我读医案的方法。
读医案时不妨先读前半段的病情描述,然后自己分析,琢磨其病当辨为何证,需用何方,如何加减化裁,然后把自己的结果与原案对比,看自己差不哪里,为什么达不到原案的水平,还需要从哪些方面再努力。
这样读医案,每读一篇,都能有所提高,多读多提高。
若能坚持数年,广览诸家的数百医案,我相信,必可提高医术,兼可学得诸家的临证经验。
这个方法的要点是先找些好医案,比如叶氏的《临证指南医案》,多是先述病,后辨证,再有议论,列出方药,甚是方便我们学习。
另外,亦可读《名医类案》或《古今医案按》,都是历代名医的临床精华。
西医学中医的感想体会
西医学中医的体会检验科刘长德为了医院将来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医院将从一个二级综合性医院转型为三级中西医结合民族医院,并在回医药的开发以及理论的形成上发挥独特的引领作用。
为实现并迎接这个转变,我们全体医务工作者参加了中医药管理局组织的西学中班。
通过半年的学习,自己对中医药的理论和内涵有个进一步的了解,也从另一个视角审视西医的理论体系,并将二者有机的结合,取长补短,极大提升了自己理论水平和临床技能,体会很深。
现就学习心得作一小结。
一、中医学是我国古代哲学思想与医学实践的有机结合。
中医药学,是我国人民几千年来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通过实践,不断认识,逐渐积累了丰富的中医药知识。
由于文字未兴,这些知识只能依靠师承口授,后来有了文字,便逐渐记录下来,出现了医药书籍。
这些书籍,起到了总结前人经验并流传和推广的作用。
中国医药学已有数千年的历史,是我国人民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对于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有着巨大贡献。
由于药物中草类占大多数,所以记载药物的书籍称为“本草”。
据考证,秦汉之际,本草流行已较多,但可惜这些本草都已亡佚,无可查考。
现知的最早本草著作称为《神农本草经》,著者不详,根据其中记载的地名,可能是东汉医家修订前人著作而成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神农本草经》全书共三卷,收载药物包括动、植、矿三类,共365种,每药项下载有性味、功能与主治,另有序例简要记述了用药的基本理论,如有毒无毒、四气五味、配伍法度、服药方法及丸、散、膏、酒等剂型,可说是汉以前我国药物知识的总结,并为以后的药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到了南北朝,梁代陶弘景(公元452~536年)将《神农本草经》整理补充,著成《本草经集注》一书,其中增加了汉魏以下名医所用药物365种,称为《名医别录》。
每药之下不但对原有的性味、功能与主治有所补充,并增加了产地、采集时间和加工方法等,大大丰富了《神农本草经》的内容。
到了唐代,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以及对外交通日益频繁,应形势需要,政府指派李绩等人主持增修陶氏所注本草经,称为“唐本草”后又命苏敬等重加修正,增药114种,于显庆四年(公元659年)颁行,称为《新修本草》或外国药物陆续输入,药物品种日见增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医学中医的体会检验科刘长德为了医院将来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医院将从一个二级综合性医院转型为三级中西医结合民族医院,并在回医药的开发以及理论的形成上发挥独特的引领作用。
为实现并迎接这个转变,我们全体医务工作者参加了中医药管理局组织的西学中班。
通过半年的学习,自己对中医药的理论和内涵有个进一步的了解,也从另一个视角审视西医的理论体系,并将二者有机的结合,取长补短,极大提升了自己理论水平和临床技能,体会很深。
现就学习心得作一小结。
一、中医学是我国古代哲学思想与医学实践的有机结合。
中医药学,是我国人民几千年来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通过实践,不断认识,逐渐积累了丰富的中医药知识。
由于文字未兴,这些知识只能依靠师承口授,后来有了文字,便逐渐记录下来,出现了医药书籍。
这些书籍,起到了总结前人经验并流传和推广的作用。
中国医药学已有数千年的历史,是我国人民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对于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有着巨大贡献。
由于药物中草类占大多数,所以记载药物的书籍称为“本草”。
据考证,秦汉之际,本草流行已较多,但可惜这些本草都已亡佚,无可查考。
现知的最早本草著作称为《神农本草经》,著者不详,根据其中记载的地名,可能是东汉医家修订前人著作而成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神农本草经》全书共三卷,收载药物包括动、植、矿三类,共365种,每药项下载有性味、功能与主治,另有序例简要记述了用药的基本理论,如有毒无毒、四气五味、配伍法度、服药方法及丸、散、膏、酒等剂型,可说是汉以前我国药物知识的总结,并为以后的药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到了南北朝,梁代陶弘景(公元452~536年)将《神农本草经》整理补充,著成《本草经集注》一书,其中增加了汉魏以下名医所用药物365种,称为《名医别录》。
每药之下不但对原有的性味、功能与主治有所补充,并增加了产地、采集时间和加工方法等,大大丰富了《神农本草经》的内容。
到了唐代,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以及对外交通日益频繁,应形势需要,政府指派李绩等人主持增修陶氏所注本草经,称为“唐本草”后又命苏敬等重加修正,增药114种,于显庆四年(公元659年)颁行,称为《新修本草》或外国药物陆续输入,药物品种日见增加。
为了适《唐新本草》,此书由当时的政府修订和颁行,所以算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药典。
这部本草载药844种,并附有药物图谱,开创了我国本草著作图文对照的先例,不但对我国药物学发展有很大影响,而且不久即流传国外,对世界医药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以上所述是我国古代药物知识的三次总结,以后每隔一定时期,由于药物知识的不断丰富,便有新的总结出现。
如宋代的《开宝本草》、《嘉祐补注本草》,都是总结性的。
到了北宋后期,蜀医唐慎微编成了《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简称证类本草)。
他将《嘉祐补注本草》与《图经本草》合并,增药500多种,井收集了医家和民间的许多单方验方,补充了经史文献中得来的大量药物资料,使得此书内容更为充实,体例亦较完备,曾由政府派人修订三次,加上了“大观”、“政和”、“绍兴”的年号,作为官书刊行。
明代的伟大医药学家李时珍(公元1518~1593年),在《证类本草》的基础上)进行彻底的修订,“岁历三十稔,书考八百余家,稿凡三易”,编成了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本草巨著——《本草纲目》于李时珍死后三年(1596年)在金陵(今南京)首次刊行。
此书载药1892种,附方11000多个。
这一时期医学发展的主要特点是:第一,中医最后形成一个比较完整、比较系统的理论体系,即形成一个从生理到病理、从病理到药理、从诊断到治疗、从理论到实践的系统性结构,其主要标志就是辨证论治原则的普遍实施。
这一成就是明代学者在总结宋金元医学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完成的,其成熟时期和近代西医理论形成时期,即从哈维到魏尔肖的时期大致相当。
第二,温病学说的形成和天花接种的发明,显示了我国在传染病领域的独特成就。
其临床成效大大超过了抗生素和牛痘接种发明以前的近代西医。
第三,外科、妇科、儿科、眼科、五官科等也都贯彻了辨证论治原则,显示了中医在这些领域的特殊疗效。
中医药是我国医学科学的特色,也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几千年来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并且对世界的文明进步产生了积极影响。
二、中西医理论体系的异同世界文化是多元的,由于东西方文化背景不同,在不同哲学思想和思维方法的基础上,发展成不同的医学体系。
从哲学体系上说,中医药奉行的是以阴阳五行为基础的朴素辩证唯物论,而西医药则是机械唯物论。
中医药学讲究药食同源,而西医药学则将药食截然分开。
中医药学认为人体不平衡即为病,而西医药仅承认生理、生化、病理等指标的改变才是病。
中药用以调整人体平衡,而西药用于改变生理、生化、病理等指标。
中医学是宏观整体医学,西医学是微观分析医学。
对人体的认识上,西医学认为人体是各组织器官组合而成的,整体等于部分之和,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任何组织器官都不能脱离整体存在,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在诊断上,西医学重视局部改变,强调实验室指标变化,突出机器的作用;中医学重视整体反应,强调医患结合,突出四诊合参、无创诊断。
在治疗上,西医学强调对抗,如抗菌、消炎……等等;中医学重视“调和”,调整阴阳、调和气血……等等。
中医药博大精深。
科学技术发展到今天,仍弄不清其奥秘。
现代科学越发展越能揭示出中医药的奥秘。
例如,50年代用抑菌法筛选中药清热解毒药,筛选的结果,最好的抑菌药却不是中药中最好的清热解毒药而是五味子。
此后的研究表明,中药清热解毒系通过调节免疫功能抑菌而非直接抑菌。
中医药属个体化治疗,西医药属群体化治疗。
近年的基因研究表明,每个人的基因都不相同,这一结论再次证明中医个体化诊治的正确性。
经络理论和针灸学是中医药学理论与实践中最具特色的重要分支学科之一。
西医药学至今也没有承认并将其纳入它的体系。
应该说,西医药学理沦本身也并不完备,原因在于其理论主要是建立在人体解剖学的基础之上。
众所周知,人体解剖学是以尸体为研究对象。
而经络是人体中一个无形的开放系统,经络作用与现象是活人才有的,人死之后就无法找出经络的任何迹象,所以,尸体解剖学对人体尤其是活人的认识是不全面的。
正因为此,西方医药学者、西医大夫及西方国家的普通民众就很难理解,中医药学为什么会认为人的肾与耳、心与舌有密切联系?经络学认为肾开窍于耳,心开窍于舌,是通过经络相连的。
所以说,中医药学在宏观上对人体的认识比西医药学更全面。
三、中医学的现状的思考1.中医理论中存在着西医所没有的本体论知识,如气血经络,还有特殊的宏观规律,如经络体表联系规律、经络脏腑联系规律等等,这些内容都没有被现代科学阐述清楚。
2.在临床方面,医院管理、医师资格准入,甚至论文评选、医疗事故鉴定上,用现代医学的标准评判中医学,使原本颇成体系的中医学理论和诊疗经验被肢解破碎,丢掉的恰恰是中医药学的特长。
3.在科研方面,由于中医学和现代医学认识事物的方法不同,用研究现代医学的方法和标准而不是按照中医学自身的规律去研究中医,脱离了中医学的本质,阻碍了中医学按其自身规律发展,导致了中医特色丧失。
4.在教育方面,用培养现代医学人才的方法培养中医人才,使得真正能够按照中医学的思维方式,把中医理论应用于临床的中医人员越来越少,中医学术后继乏人的形势已经显露。
目前国内中医院校和西医院校数量比例悬殊,而且中医院校的课程是一半中医、一半西医,或是6:4,西医院校的中医课程只有几十个学时。
学院为了使学生适应工作需要,满足医疗需求,系统学习和掌握现代医学知识也无可非议。
中医院校毕业的学生进入医院工作,为了完成工作任务和适应病人的临床需要,还要再学习西医,以适应急诊救护和抢救危重病人的需要,使本来掌握的很少的中医知识和技能又不断丢失。
造成这种后果的原因不在学生或医生,也不在医院和学校,而是管理体制、机制造成的。
院校教育和现行医院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政策导向一起成为中医西化的推动力。
5.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缺乏理论自信中医药数千年来生存发展的传统文化背景由于传承的弱化而逐渐消失,影响了对中医药理论的继承和理解,而中医药理论与现代科技又结合得不够,在历史上曾先进的中医诊疗技术手段远远落后于时代,无法保证中医理论的有效运用。
而现代医学由于大量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临床诊疗手段日新月异,显得如鱼得水。
在临床实践中,中医药受到现代医学的巨大冲击。
四、中医的要发展必须继承与创新相结合。
中医是一门医学科学,和其他科学一样,中医也要发展。
科学研究是中医发展的动力。
中医的生命力在于临床疗效,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是中医发展的关键。
中医对疾病治疗的有效性是中医的价值。
在现代社会,特别是进入网络时代,这种价值必须更广泛地获得民众和其他相关领域专家的认同。
为了提高中医的疗效,中医的科研侧重点应当放在对现存理论与实践的验证,对方药和针灸疗法有效性的研究,以及和中医相关的新理论新技术的创立与开发。
“中医药学的发展必须与时俱进,需要依靠现代科学,需要学习借鉴西医学的先进技术和方法,包括循证医学,但是不能套用,必须符合中医的理念和模式,保留其精髓。
诊疗技术的发展,包括采用的仪器和设备,都应该符合中医的理论。
”中医行业要进一步解放思想,从被保护、被扶持的依赖思想中解放出来,增强加快发展的意识,在积极争取政府支持的同时,更注重依靠改革创新和自身努力,不断提高中医药服务能力,积极发挥中医药在基本卫生服务中的作用。
在世界传统医药学中,我国传统中医药学无疑是最为耀眼夺目的瑰宝。
但中医药行业目前还面临着收入较低、从业人员不断减少,宝贵遗产面临失传等严峻生存危机。
在近期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有关领导的讲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危机与机遇面前,我国中医药行业不断发展壮大之路:即在借鉴西医技术和方法的同时,坚持独立自主,改革创新,走出一条有特色的中医药发展之路。